04325中国书论考试大纲

时间:2019-05-14 17:2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4325中国书论考试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4325中国书论考试大纲》。

第一篇:04325中国书论考试大纲

高纲1179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432

5中国书论

南京艺术学院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考核要点:要求应考者重点了解中国书论中关于品评与欣赏的理论,对品评书法家和欣赏书法作品的相对标准有所把握。重点习《中国书论辑要》中萧衍、张怀瓘、苏轼、刘正夫、范成大、徐渭、王铎、梁巘、刘熙载、马一浮、沈子善、宗白华、陆维钊等人的有关论述。

(七)论书法与中国画之关系

考核要点:要求应考者重点了解中国书论中关于书法与中国画之间关系的理论,对中国书、画之间的特殊关系有所认识。重点学习《中国书论辑要》中张彦远、赵孟頫、柯九思、杨维桢、周星莲、黄宾虹、鲁迅、宗白华、闻一多、石鲁等人的有关论述。

(八)论书品与人品、修养之关系

考核要点:要求应考者了解中国书论中关于书品与人品、修养之间关系的理论,对学书者加强文化素养和品德修炼的重要性有所认识。重点学习《中国书论辑要》中苏轼、黄庭坚、赵孟頫、傅山、吴德旋、何绍基、刘熙载、姚孟起以及沈尹默、朱光潜、林散之、高二适等人的有关论述。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建议

为了使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特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实施意见。

(一)关于考试目标的说明

为了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点标准化,本大纲列出涵盖所有考试内容的提纲。目的在于使自学应考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范围和内容,更有目的的系统学习本课程,也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同时,它也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其范围,从而较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的准确度。

本大纲在考试要点中没有细分层次,考试要点只是帮助考生指导学习的重点,并不是考试范围的缩小,其出发点在于《中国书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科目,应考者在掌握这些知识时应尽可能在理解的情况下全面掌握。

(二)关于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中国书论辑要》,季伏昆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

(三)自学方法与社会助学提示

1、无论是自学还是社会集中辅导,都应该以教材为基础,以大纲所开列的考试要点为重点。学术界有争议和尚无定论的问题一般不会要求应考者回答。如果有所涉及,以教材为标准答案。

2、要正确处理重点与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是相互影响的,不是截然分开的。应考者和社会助学者应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面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切勿孤立地抓重点和猜题押题。

第二篇:中国书论学习笔记

中国书论学习笔记

一、论书法之本质与功能

1、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

——蔡邕《九势》 ①肇——起始、起源。

②阴阳——指自然界万事万物中内含的两大对立面。我国古代哲学认为阳动阴静、阳刚阴柔、阳实阴虚等等,宇宙中无物、无时、无处不包含着这种对立统一。在书法中表现为黑白、刚柔等等。

③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人。东汉末年书法家、音乐家、文学家,也是我国最早的书法理论家。

【按】蔡邕的九势是古代书论中最早对书法形势美进行研究的著作、它启发我们:书法形式美。美丽除去其造型特点外,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在于“肇于自然”的“阴阳”,即相反相成的黑白对比。书法中的阴阳——黑白的相互对立,牵制,衬托,消长等,这一对矛盾的发展变化,构成了书法艺术美的基础。

蔡邕的“书肇自然”说,又是从哲学的角度,支出客观自然是书法的本源,同书艺“发于心源”说相对应,至今仍在中国艺术和美术史上闪耀着光彩。

2、书者,散也。„„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也。蔡邕《笔论》

①散——自己不拘束自己。《荀子*劝学》:“不隆礼,虽察辨,散儒也。”注云:散,谓不自检束。

②须入其形——必须将人或自然的某种形态化入其中。【按】蔡邕给书法下了个定义——“散”,即“不自检束”。“不自检束”则可进入抒情状态。书法具有抒情的功能,这是书法作为艺术的先决条件之一。同时,由于书法艺术以来自自然形象却又远离了自然形象的字体造型,抽象线条作为艺术材料,所以:“为书之体,须入其形”,每一个字或笔画似乎都成了有生命的个体,“若左若行”、“若愁若喜”,他们被赋予作者的生命和情感。于是,那些“纵横有象”的线条、图案。变作了一种容纳作书者丰富感情并向欣赏者传递某种情感的艺术形式。

3、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义以见其志,览之即令了然。„„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理解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瓘《书议》

①杳冥——高远、不易见到的地方。②张怀瓘——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玄宗开元至唐肃宗乾元年间。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唐代杰出的书家、书法理论家。所著书法理论颇多,有《书议》、《书估》、《书断》、《文字论》、《六体书论》等,代表了唐代书法理论的最高水平。

【按】书法有似“无声之音”——这在中国古代书论中,是第一次将书法和音乐相比。在形式上,书法和音乐都讲究章法、节奏、旋律、对称和呼应等。一帧优秀的书法作品如同一支优美的乐曲,力度上有强弱、刚柔,速度上有急缓、断续,结构上有起伏、高潮与低潮等,其丰富的节奏感,给人以音乐美的享受。所以有的学者人为,同书法最相似的艺术是建筑和音乐。

4、形见曰象;书者,法象也。心不能妙探于物,墨不能曲尽于心,虑以图之,势以生之,气以和之,神以肃之,合而裁成,随便所适;法本无体,贵乎会通。„„其趣之幽深,情之比兴,可以默识,不可宣言。张怀瓘《六体书论》

①肃——引导。

②会通——根据情况灵活处理。

③比兴——本是诗经六义之一。比是比喻;兴是起兴或发端、先言他物以引入正题。

④识——记住。

5、夫“文字”者,总而为言,包意以名事也。„„得之自然,备其文理,象形之属,则谓之“文”;因而滋蔓,母子相生,形声、会意之属,则谓之“字”。字者,言孳乳浸多也。题之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舒也,著也,记也。张怀瓘《书断》

①孳乳浸多——孳乳,滋生增益;浸多,逐渐增多。

【按】这段话的最后一句引人注目。“著”、“记”属于书法的实用功能。“如”、“舒”属于书法的审美功能。而“如”涉及文字的象形与书法的形象;“舒”则涉及书法的抒情性(书法在表达感情上具有很大的自由)。

6、文则数言及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张怀瓘《文字论》

【按】张怀瓘所说的“简易之道”,现在我们可以作出新的解释:书法形象是对客观事物星星的高度民主概括和抽象。一个字或者几个字成不了文学作品;一个音节或几个因符成不了乐曲;但几个字甚至一个字却可以成为书法艺术品。巨大的概括性和奇妙的抽象性使书法成为一种最简练的艺术。

7、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及夫身处一方,含情万里, 标拔志气。黼藻情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张怀瓘《书断》

①假乎书——借助于书法。②征——验证。

③标拔——高举、激扬。

④黼藻——原指华美的辞藻。这里是使情感美好的的意思。⑤披封睹迹——打开卷轴,细看墨迹。

【按】唐代的书法理论同魏晋时代相比有较大的突破,张怀瓘是其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这段话中,明确指出:书法不仅可以记载古今的人事道理,有实用价值,而且能够:“含情万里, 标拔志气。黼藻情灵”,即能够激发人们的志气、陶冶人们的心灵,具有美育的功能。同时,书法还让人“可乐”、供人欣赏。这些都是书法的艺术功用。在张怀瓘之前的书论中,还未曾有过如此深刻论述。

8、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固张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①张旭——字伯高,吴郡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工诗书,为草书大家。其狂草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舞剑合称为“三绝”。

②端倪——头绪。这里可理解为边际或限量。

③韩愈(768-824)——字退之,昌黎人。唐代思想家、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按】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在《略论书法》一文中,联系韩愈的这段话有一番精辟的论述:书法一方面表达的是书写者的“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它可以是创作者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心秩序的全部展露;另一方面,它又是“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它可以是宇宙普遍性形式和规律的感受同构。书法艺术所表现所传达的,正是这种人与自然,情绪与感受,内在心理程序结构与外在宇宙(包括社会)秩序结构直接相碰撞,相斗争,相调节,相协奏的伟大生命之歌。书法艺术是审美领域内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直接统一的一种典型代表。

9、夫兵无常势,字无常体: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日月垂象、若水火成形。倘悟其机,则纵横皆成意象也。杜本《论书》

①杜本(1276-1350)——字伯元,号清碧先生。江西清江人。元代学者、隐士。博学能文,工书画善篆隶。有《五声》、《论书》传世。

【按】把“意象”这一审美范畴首先引入文艺理论的是刘勰;而把它引入书法理论的则是蔡邕和张怀瓘。因为蔡邕的“纵横有可象”和张怀瓘的“书者法象”中的“象”,其含义已经接近“意象”。当然,杜本首先将“意象”一词引入书论,其重要贡献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10、凡物,气而生象,象而生画,画而生书,其檄(檄,应为口字旁)生乐。汤显祖《答刘于威侍御乐论》

①檄(檄,应为口字旁)——呼号。

②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江西临川人。明代大文学家、艺术家。曾创作了多种戏曲,诗文有《玉茗堂集》、《答刘子威侍御论乐》等传世。

【按】“物”、“气”、“象”是无限丰富的显示。“画”、“书”、“乐”是不同种类的艺术;前者是本源,后者是派生物。再从汤显祖所概括的艺术序列来看,不仅包含着“书画同源”的观点,而且也暗含着“书乐同流”的思想。

11、世间无物非草书。翁方纲《题徐天池水墨写生卷》

①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好覃溪,直隶大兴人。清乾隆年间学者、书学家,能诗文、精鉴赏、工书法,与刘庸、梁同书、王文治齐名,称“清初四大家”。

【按】翁方纲的“世间无物非草书”这句话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理论层次很高。它一方面说明客观物象通过书家的观察、联想,能化入书法艺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书法艺术是万事万物的高度抽象与概括,给欣赏者提供了艺术再创造的广阔天地,由抽象到意象,使人们联想到田地无误的各种形态和变化。

12、书势自定时代。翁方纲《跋汉朱君长题字》

①书势自定时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趋势取决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现代著名学者,书家胡小石先生也曾说过:书法家崛起于一个时代之中,却不能飞出一个时代之外。(书艺概论)

13、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艺概》

①刘熙载(1813-1881)——字伯简,号融斋,江苏兴化人。清代后期文学家、文艺理论家。其所撰《艺概》为晚清重要文艺理论著作。《艺概》一书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等六个部分。“书概”对书法的源流和笔法、书体特征等均有较为深刻地阐述。

【按】这四个“如”字强调了一点:书法能体现或象征书家的人格;书法艺术正是一种渗透自我、表现着自我的高层次的艺术。

14、写字者,写志也。故张长史授颜鲁公曰:“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刘熙载《艺概》

①张长史——唐代书家张旭。

②颜鲁公(709-785)——即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人。唐代政治农、大书法家。安史之乱后入京,历官至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其书各体俱能,楷、行书尤精;其楷书端庄雄浑、气势开张,人称“颜体”,对后世影响极大。有《颜鲁公集》和多种书迹传世。

③讵——岂、怎。

④颜真卿所作《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中有:“张公乃„„,乃曰:‘笔法玄妙,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又,相传为王羲之作的《书论》一文中也有类似语句:“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之无及。”

15、书当造乎自然。蔡中郎但谓“书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天也。刘熙载《艺概》

①蔡中郎——即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人。东汉末年书法家、音乐家、文学家,也是我国最早的书法理论家。

【按】所谓“肇于自然”,指书法艺术是从自然发源,由自然规定的,所以为“立天定人”;所谓“造乎自然”,指书法家创造的审美意象应当回到自然,不留人工的痕迹。这里,刘熙载对蔡邕的论点作出了重要的补充和提高:“造乎自然”不是照搬自然,而是经过人的创造再回到自然;是对“肇于自然”的升华,是古代书法实践观把书法美的表现对象由偏重自然精神引向偏重人之精神的一个发展。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代的书学家们从未把纯粹自我作为唯一的表现对象,或以人之精神排斥自然精神。在刘熙载的书法思想中,“肇于自然”和“造乎自然”、“立天定人”与“由人复天”始终是环扣着的,共同构成其书法艺术观的内核。

16、今之文字,形声转多,而察其缔构,什九以象形为本柢,„„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①缔构——结构、组合。

②本柢——柢,树根。本柢,根本。

③鲁迅(1881-1963)——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

【按】鲁迅先生在这里谈的是中国文字的美学特征;象形文字“形美以感目”,是中国文字能发展为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条件。至于其他民族的“象形文字”为何没有成为一门艺术,那就是另外一个需要专门研究的问题了。

17、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又是有悠久历史的优良传统艺术。它是一种善于表现人类高尚品质和时代精神的特种艺术。沈尹默《书法的今天和明天》

①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中,好秋明。浙江吴兴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有《沈尹默论书丛稿》、《书法的今天和明天》、《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传世。

18、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具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

19、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因此,中国书法不象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宗白华《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

①宗白华(1897-1968)——原名宗之櫆,字白华。江苏常熟人。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是我国现代最早从事艺术理论和美学研究的学者之一。曾先后发表了《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等重要论文和《美学散步》等论著。

20、中国的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它具有形线之美,有感情与人格的表现。它不是摹绘实物,却又不完全抽象,有如西洋字母而保有暗示实物和生命的姿式。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了它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宗白华:《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21、写字在古代正确的称呼是“书”。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表出“物象之本”,这也是说物象中的“文”,就是交织在一个物象里或物象的相互关系里的条理:长短、大小、疏密、朝揖,应接、向背、穿插等等的规律和结构。而这个被把握到的“文”,同时又反映着人对它们的情感反应。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成为美学的对象了。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22、罗丹曾经对德国女画家萝斯蒂兹说:“一个规定的线(文)通贯着大宇宙,付予了一切被创造物。如果他们在这线里面运行着,而自觉着自由自在,那是不会产生出任何丑陋的东西来的。希腊人因此深入地研究了自然,他们的完美是从这里来的,不是从一个抽象的‘理念’来的。人的身体是一座庙宇,具有神样的诸形式。”又说:“表现在一形象造型里的要务,是寻找那特征的线文。低能的艺术家很少具有这胆量单独地强调出那要紧的线,这需要一种决断力,象仅有少数人才能具有的那样。”

我们古代伟大的先民就属于罗丹所说的少数人。古人传述仓颉造字时的情形说:“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仓颉并不是真的有四只眼睛,而是说他象征着人类从猿进化到人,两手解放了,全身直立,因而双眼睛能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好象增加了两个眼睛,他能够全面地,综合地把握世界,透视那通贯着大宇宙付予了万物的规定的线,因而能在脑筋里构造概念,又用“文”、“字”来表示这些概念。“人”诞生了,文明诞生了,中国书法也诞生了。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23、中国书法在创造伊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艺术美的方向,使中国书法不象其它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阶段,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24、中国人以书法表达自然景象。李斯论书法说:“送脚如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钟繇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见万类皆象之.点如山颓,摘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书境同于画境,并且通于音的境界,„„作书可以写景,可以寄情,可以绘音,只是一个灵的境界耳。宗白华:《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25、美术有动和静的二类:动的如音乐,静的如绘画,而书法则属于静的一种。„„我国理论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为难能之境界。而人之自制力有限,于是歌舞之欣赏,每随之而声不良只副作用,或且成为罪恶之渊薮,其为害不可不防。至于绘画,因系静的艺术品,较少此种流弊,然尤不及书法之绝不会发生不良之副作用。此就娱乐言,有利而无弊。„„

故学习书法,平常以为仅是艺术上之事,而实则除美观以外,尚有种种之作用。此作用能引导人对修养有帮助,对学问有长进,对觇事有悟入。陆维钊《书法述要》

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语出于《论语*八佾》;意思是:快乐而不过度以至于放荡,哀怜而不忧伤。

②渊薮——渊,鱼相聚之地。渊薮,比喻某事物会聚集结之处。③觇事——观察了解世事。

④陆维钊(1899-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好劭翁。浙江平湖人。现代著名书家、学者和艺术教育家。工篆、隶书和行书。长于文学,对史、地、医学和中国古典音乐,均有深湛研究。生前人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为我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开创者之一。

中国书论学习笔记

(二)二、论学书之途径与方法

26、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张公精熟,号为草圣。永师拘滞,终能著名。以此而言,非一朝一夕所能尽美。俗云:“书无百日工”。盖悠悠之谈也。宜白首攻之,岂可百日乎。徐浩:《论书》

①张伯英——即张芝,伯英是张芝的字。②永师——即智永。

③拘滞——拘束。这里是指限制自己的行动。

④徐浩(703-820)――字季海。越州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封会稽郡公,世称“徐会稽”。存世法书有《朱巨川告身》等,著作有《古迹记》一卷、《论书》。

27、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徐浩:《论书》 ①筋骨——古代常用人体组织来比喻书法,如筋、骨、血、肉等。筋,指的是书法形象的力量感。骨,指的是使书法形象获得基本造型特征的某些属性(如结体的疏密和点画的曲折、方圆等)。

②肉——指书法的点画形象在肥瘦、方圆、墨色等方面给观赏者的感受(即肉感)。

28、真卿前请曰:“幸蒙长史九丈传授用笔之法。敢问攻书之妙,何如得齐于古人?”张公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谓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纸笔精佳。其次在于变化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五者备也,然后能齐于古人。”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①长史九丈——指唐代书法家张旭。②齐于古人——达到与古人一样的水平。③拘挛——拘束。④布置——结体和布白。

29、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苏轼:《题二王书》

①铤——原指金锭,这里指墨锭。

②张芝是东汉大书法家;索靖是西晋大书法家。

30、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赵孟頫:《松雪斋文集》

①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吴兴人。宁末元初杰出的书画家、诗人。书法渊源晋、唐,所书碑帖墨迹甚多,后世称为“赵体”。

31、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法弗妙,虽熟犹生。赵孟頫(见《昆山志》)

32、凡欲学书之人,功夫分作三段:初段要专一,次段要广大,三段要脱化。每段要三五年,火候方足。所谓初段,必须取古之大家一人以为宗主,门庭一定,脚根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务使笔笔肖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种嫡派。从有誉我、谤我,我只不为之动。此段功夫最难,常有一笔一直,数十日不能合辙者。此处如触墙壁,全无入路。他人到此,每每退步灰心。我到此,心愈坚,志愈猛,功愈勤,无休无歇,一往直前,久之则自心手相应。初段之难如此,此后方许做中段功夫:取魏晋唐宋元明数十种大家,逐家临摩数十日。当其临摩之时,则诸家形模,时或引吾而去。此时步步回头,时时顾祖,将诸家之字,点滴归源,庶几不为所诱。然此时终不能自作主张也。功夫到此,倏忽又五七年矣。此时是次段功夫。盖终段则无他法,只是守定一家,又时时出入各家,无古无今,无人无我,写个不休;写到熟极之处,忽然悟门大启,层层透入,洞见古人精微奥妙,我之笔底逬出天机来变动挥洒。回头初试宗主,不缚不脱之境,方可自成一家也。到此又是五七年或十年,终段功夫止此也。书虽小道,果能上于羲献齐驱,为千古风雅不朽之士,亦非易易也。倪苏门《论书法》。

【按】这一段有关学书途径的阐述,生动而具体,颇有道理.但这只是可行的途径之一,而不是唯一的途径.历代书家学书的过程并不完全一致,须因人因境制宜。

33、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生者,不落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故熟非庸俗,生不凋疏。„„故由生入熟易,由熟得生难。汤临初《书指》

①化工——原指自然的创造力。这里是指艺术修养达到精妙而自然的境界。

②凋疏——零落、粗俗。

34、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庄子*山木篇》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善夫。刘熙载《艺概》

①工——技艺达到了精微严密的程度。

②庄子——庄周(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宋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今存《庄子》三十三篇。

③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意思是说:讲求修饰,精雕细琢,但最后仍要回到自然、质朴。

35、学书从何体入手为好?大多数书家都主张从楷书入手,也有书家主张从隶书入手。李瑞清主张从篆书入手,自可作为一家之言来研究。

模仿前人书法有两条路:一是专学一家,要学得象。如学颜真卿或欧阳询,终身学他。二是学许多家,兼包并蓄。这两条路,第一条路优点是简切,容易下手,但也容易为一家所缚。第二条路弱点似乎是汜滥无归,但看得多,便于发展。走第二条路,以模仿为过渡,再到创作,是最好的方法。梁启超《论书二题》

①汜滥——水分岔流后回到主流日记。汜滥,即河水泛滥。

36、夫学书之初,不得不师古,此乃手段而非目的。临古者所以成我,此即接受遗产,非可终身与古人为奴也,若拘守一隅,惟旧辙是循,如邯郸之学步,此等粥饭汉,倘使参访大德,定须吃棒遇喝,匍匐而归。至于狂禅呵骂,自诩天才,奋笔伸纸,便夸独创,则楚固失矣,齐亦未为得也。尝见昔人赞美文艺或学术成就之高者,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语割断历史前后关系,孤立作家存在地位,所当批判也。今易其语曰:“前不同于古人,自古以来,而能发展古人。后不同于来者,向来者去,而能启迪来者。” 胡小石《书艺略论》

①邯郸之学步——比喻摹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自己原有的技能。典出《庄子*秋水》。

②粥饭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

学书之步骤有三:一曰用笔,二曰结体,三曰布白。胡小石《书艺略论》

37、(学前人书)当在似与不似之间。何道州临张迁碑凡二百数十通,每通记数。前数十通不似,中数十通甚似,后百余通又从不似至大不似,乃尽化张迁为道州。胡小石(见《胡小石先生传》)

①何道州——即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湖南道州人。

38、开始学书法,必须求法则,要正规,要从正楷开始。学正楷要知道行、草书。学行草书应先学草书,再学行书,行书介于正草之间。隶书也要学,„„学楷书从何着手?首先要很好的挑选帖子,根据每人的爱好和兴趣选帖子,不能硬性规定。关键是帖子选得对路。潘天寿《潘天寿美术文集》

39、我们学习汉隶、魏碑,要取其精神,而不必拘拘于形似。用现在的毛笔,去模仿斑驳剥的效果,或者要求用毛笔,写出刀刻的效果,是吃力不讨好的。但高华苍古的神气要吸取。潘天寿《谈汉魏碑刻》

第三篇:学书论

学书论

学书大原在执笔得法,法得,虽蜂临近代名人书亦佳,否则日摹钟王,去之远甚无益也。

凡事有志竟成,况学书一道,今见岂不如古哉?按《九成》、《皇甫》、《虞恭公》等碑皆晚年书,初岁未必即佳,人苟英年刻励精进,奚虞难成?要在不自发耳。

学书贵真有得,非徒宗派之高,遂足抺蔑一切也。学书宜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了手。作书点画钩磔,转折挑剔,须气贯神足,否则松懈。如蛇之斗,两头皆有力;又如舞流星,弯曲百转,而力则直。真行宜方,草宜圆。真参八分,草参篆籀。草书转折,宜圆不宜方。后人法不如古,若苏、米草书,遂多主方体,盖其临唐碑楷法熟,草非其所长也。

语云:“草不可杂行,行不可杂真。”结体要纯之谓也。作书下笔,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欧书健劲,而笔则提空。接《执笔论》手书第4页。

宋碑不及唐碑。唐人书锋棱俱出,而宋人不能。写透欧书,碑版皆可书矣。至李北海则以行为楷者也。

学右军草书必参大令,以其气胜也。

书法趋骨力刚健,最忌野。学北海《大照禅师》如登山。褚字笔笔藏锋,而笔笔出锋。欧字易写细长。褚字忌写横。褚字崩开,写圆尤易为力。欧字则转笔直就下来,较褚尤难。《兰亭》亦然。

学书如穷经,先宜博涉,必博,而后反约。不博,约于何反?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唐太宗字全行以逸意。学书者见太宗字,而后始敢放笔。

孙过庭《书谱》,初学草书者不可学,恐写散了。结体不外分间布白、因体趁势、避让排迭、展促向背诸法。一字拆开,则各字成形,合则全体入彀。

学书忌浮论而无实功。(爱而不学知不真,学而不篤得不深。)

孙过庭云:始终平正,中则绝险,终归平正。须知终之平正,与知终之平正,与始之平正不同;始之平正,结构死法;终之平正,融会变通而出者也。此中节次,躐等不得。学书得传法,无功夫,亦不能成家也。

楷书有法可守者莫如欧,盖欧书结构,毫釐不忽。临欧不虑飘,恐不韵,临褚不虑灵,恐不实。将苏长公《罗池庙帖》挂壁间观玩,实实增长笔力。临《多宝塔》,着意去临,不甚相远;脱手写,欲笔笔相似,竟难。

《潁上兰亭》、《黄庭》,初上来不可学,其字提空笔尖写的,骨合于内,全是一点筋盘转,初学恐流于轻薄软弱。

学欧字时以颜字为太肥,学赵字时以欧、颜为太瘦、太板,学米字时以赵字为近俗,学董字时以米字为太纵。及復学欧、颜诸家,以董字气骨弱,近小。当未解时,看古人字皆有毛病,到于今方知古人皆有不能及处。

临法帖固须得全本。全本字多,多则楷模备。得旧搨本与搨手精,则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紧要总在执笔得法,执笔不得法,纵令临古人墨迹,皆无是处也。

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帖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偭规矩。初宗一有,精深有得。继採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闭门经。

工追摹而饶性灵,则趣生;恃性灵而厌追摹,则法疏。天资既高,又得笔法,功或作或輟,亦无成就也。

学假晋字,不如学真唐碑。

欧字《皇甫碑》、《虞恭公碑》,皆七八十岁时书。《九成宫》在前,较《皇甫》难学。《九成》气味静而风韵含蓄,《皇甫》、《虞恭公》则全凭力量刻入。

学右军字,其用意如学行书;学欧、褚诸家字,其用意如学楷书。

学书勿惑俗议,俗人不爱,而后书学进,尤要真心追摹古人。

用软笔,令管少侧,锋则外出,笔肚着纸,然后指挥如意;用硬笔,令管竖起,则笔锋透纸背,无涩滞之病。

昔人谓学楷书舍《化度》、《九成》无入手处,然《化度》不及《九成》诸碑也。盖以其身分未到,人看去易于学习,因极称之耳。《九成》在《化度》之后,故高于《化度》;《虞恭公》在《九成》之后,又高于《九成》。至《东阳兰亭》,浑朴精劲,依样右军,更驾诸碑而上之矣。

学草书,必须学智永《千字文》,盖其字多,偏旁俱备也。

接《淳化阁„„》后一页。

《淳化阁• 十七帖》,寥寥数帖,其体不备,必合之而后得其全。

字须临唐碑,到极劲健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假字矣。

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貎似而不深求也。

吾辈学书,纵不能驾古人而上之,亦必有一副思齐古人意见。

八分书不可不学,观蔡邕、钟繇、梁鹄诸家,劲健处最有益于楷法。

近日之学八分者,俱是摹仿体样,若以执笔法着实去写,必有一段苍劲之气,险然可观。

后生小子学书,慎勿早年学米字,以其结体太离奇,学之恐堕入恶道。

吾等学书,若不循规矩,则潦草率意,便无长进,米字之不可早学者此耳。

善书者,生于其地,则其地之人我学之:如何南生至今多学王觉斯,湖州多学赵松雪,华亭多学董思翁,皆书中之乡先生也。

不学米字不变化,然须到晚年时方可学。书趋沉着,又忌似苏灵芝辈肥软。

学董不及学赵有墙壁,盖赵谨于结构,而董多率意也。赵字实,董字空。

学隶书宜从《乙瑛》入手。若从《曹全碑》入手,则易飘;若从《张迁》,亦适中。

缮写卷本,以《乐毅论》为适中,《黄庭经》太飘,《三十行》太纵,《闲邪公》结体少懈,《灵飞经》亦嫌过弱。

《兰亭序》、《半截碑》身分最高,须从欧、李帖写久方能临摹得动。

《定武兰亭》当日是退笔所书,吾等临之,亦当用退笔,盖用新笔必过弱也。

今人不得执笔法,辄曰:“吾学《兰亭》、学《圣教》,”而遂睥睨晋以后诸家为不足数。噫!果足睥睨否耶?

学书非得执笔法书即佳也,特由已入门,是精进易耳。间架结体,煞有功夫在。

古人于书,笔力间架备俱,今则有间架而无笔力。楷书结构极难稳适,而行草稳中有降字配稳,亦非易事。作书起转收缩,须极力顿挫,笔法即得,更多临唐帖以严其结构。作书不可力弱,然下笔时用力太过,收转处笔力反松,此谓过犹不及也。

《快雪堂》中苏长公书啟小字,丰姿宕逸,然骨力软弱,不能如唐人之苍劲,使学书者仅学此等字,亦易易耳。

学书必临晋人小楷方紧,然晋人小楷多取丰姿,学去又恐流于弱。

书对联,忌流漓而不端庄。

学枊字,嫌其多松处;学苏武功字,嫌其多软处。右军《乐毅论》是雅俗共赏字,然较《黄庭经》易学。作书用笔过快,则无顿挫,过迟不劲利。

悬腕提笔写小楷,笔势展拓不开,常觉不稳。细观《玉版十三行》,其笔意间有不稳处,职此故也。

第四篇: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诗经》

(一)《诗经》的体制、内容、艺术特点

(二)《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 先秦叙事散文

(一)先秦叙事散文的繁荣原因及发展过程(二)《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三)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三章 先秦说理散文(一)语录体:《论语》及《孟子》的艺术特色(二)《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艺术特征(三)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屈原与楚辞

(一)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二)《离骚》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

(三)楚辞的流变以及屈原对后代文人与文学的影响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一)贾谊、枚乘及梁园文人集团

(二)王褒、扬雄及其辞赋 第二章 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的文学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 两汉乐府诗

(一)乐府及乐府诗概况

(二)乐府的艺术特色及其作用 第四章 东汉辞赋及文人诗

(一)京都赋与抒情赋得兴起

(二)《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第五章 《汉书》 《汉书》的文学价值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建安文学与正始之音

(一)邺下文人集团的文学成就及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二)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第二章 两晋诗坛

(一)太康诗风

(二)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

(三)兰亭唱和及其影响 第三章 陶渊明

(一)陶渊明其人及其文学成就(二)陶渊明的影响及其典型意义 第四章 南北朝诗人

(一)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二)鲍照诗的创新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三)沈约、谢眺与永明体

(四)庾信诗歌的艺术成就与南北文学的融合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一)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二)志怪与志人

(三)《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第六章 南朝美文的衍化

(一)《文心雕龙》的骈文艺术

(二)齐梁新变之风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歌(一)上官体、初唐四杰

(二)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及创作实践

(三)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第二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及其艺术特色:孟浩然、王维 第三章 盛唐边塞诗人

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及其艺术特色:高适、岑参、王昌龄 第四章 李白

(一)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及艺术个性(二)李白在诗歌史上继往开来的地位和影响.第五章 杜甫

(一)杜诗的“诗史”性质及艺术成就

(二)杜甫在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和影响 第六章 中唐诗人

(一)韦应物、刘长卿

(二)大历十才子

(三)韩孟诗派与柳宗元、刘禹锡、李贺 第七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一)新乐府运动

(二)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创作的特征 第八章 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的散文(一)“古文”和“古文运动”(二)韩愈的散文创作及艺术成就

(三)柳宗元的寓言小品,传记和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四)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 第九章 晚唐诗歌(一)杜枚的咏史诗

(二)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三)苦吟诗人及晚唐士人的隐士情怀 第十章 唐代传奇

(一)唐传奇代表作,艺术成就及发展演变

(二)唐传奇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十一章 晚唐五代词

(一)词的起源及其体制特点

(二)“花间词派”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三)李煜词的艺术成就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北宋诗文革新

(一)西昆体、白体诗、晚唐体

(二)宋代的古文运动:(唐代古文运动→)王禹偁,柳开等→欧阳修,曾巩等→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轼等→胡铨,陈亮,叶适等(三)欧阳修散文创作的杰出成就

(四)王安石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 北宋前期的词

(一)晏殊、晏几道词的风格特征

(二)范仲淹、欧阳修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三)柳永词的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第三章 苏轼

(一)苏轼的文学成就

(二)苏轼人格境界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 北宋后期的诗词

(一)黄庭坚诗歌的创作特征(二)“江西诗派”

(三)秦观词的创作特征

(四)周邦彦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第五章 南宋前期词风

(一)李清照的发展演变及其艺术成就

(二)朱敦儒、张元干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一)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特色及其影响(二)“诚斋体” 第七章 辛弃疾

(一)辛词在意境创造、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上的创新和独特成就(二)辛派词人及其创作特征 第八章 南宋后期文学

(一)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二)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

(三)永嘉四灵及江湖诗派 第九章 辽金文学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艺术 第二章 关汉卿

《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及窦娥的性格形象 第三章 西厢记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人物塑造及语言特色 第四章 白朴、马致远

(一)白朴《梧桐雨》对题材的处理及其题旨

(二)马致远《汉宫秋》对昭君故事的改创及其艺术成就(三)马致远神仙道化剧对悲剧时代的独特思考 第五章 元后期杂剧

(一)元杂剧南移及衰落的原因(二)郑光祖《倩女离魂》 第六章 元末南戏

(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二)《琵琶记》对《赵贞女》故事的继承,改造及其悲剧意蕴(四)“四大传奇” 第七章 元散曲

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第一章《三国演义》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作者和版本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人物形象、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第二章《水浒传》

(一)《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作者和版本(二)《水浒传》的主题思想、梁山英雄形象

(三)《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结构、语言特色比较 第三章 明前期诗文

(一)明初诗歌与散文:高启、杨基、袁凯、宋濂、刘基(二)台阁体(三)茶陵诗派 第四章 明代的戏剧

(一)明中期传奇作家作品

(二)沈德潜与吴江派群体的戏曲主张及创作特色 第五章 汤显祖

(一)汤显祖的人格思想和文学观念

(二)《牡丹亭》主题思想的时代特征与创作特色

(三)临川派与吴江派戏曲主张及特色之比较 第六章《西游记》

(一)《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与作者问题

(二)《西游记》神魔故事的社会历史内涵和孙悟空形象(三)《西游记》的创作特色及其影响

第七章《金瓶梅》及明中叶后其他长篇小说

(一)《金瓶梅》作者,版本,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二)《金瓶梅》的成就和缺陷及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意义.第八章 明代的拟话本(一)冯梦龙与“三言”(二)凌蒙初与“二拍” 第九章 明代中叶后的诗文

(一)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二)归有光与唐宋派

(三)李贽的思想和文学观念

(四)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和创作的得失(五)竟陵派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的得失

第八编 清初至清中叶的文学

第一章 清初诗文词

(一)顾炎武的文学主张及诗歌创作(二)钱谦益与虞山诗派(三)吴伟业和“梅村体”(四)南施北宋

(五)王士祯诗歌创作的得失

(六)清词三大家 :陈维崧与阳羡词派、朱彝尊与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及其悼亡词

第二章 清初戏曲作家

(一)李玉与苏州作家群及其创作特色

(二)《清忠谱》的艺术成就及其在戏曲史上的地位(三)李渔的戏曲观念和创作实践 第三章 洪升和长生殿

(一)《长生殿》对李,杨故事的继承和发展

(二)《长生殿》思想内容的复杂性及其艺术成就 第四章 孔尚任和桃花扇

(一)《桃花扇》的主题意蕴

(二)《桃花扇》中的史实与虚构 第五章 聊斋志异

(一)文言短篇小说发展概况

(二)《聊斋志异》的创作与成书过程(三)《聊斋志异》狐鬼世界的内涵,艺术成就及其文学史地位 第六章 清初至清中叶的长篇小说

(一)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繁荣及原因(二)《镜花缘》的思想意义 第七章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创作主旨,讽刺艺术及独特的艺术结构 第八章 红楼梦

(一)《红楼梦》高鹗续书及其版本系统(二)宝、黛形象及其爱情悲剧(三)《红楼梦》的叙事艺术(四)《红楼梦》的地位和影响.第九章 清中叶的诗文

(一)袁枚与性灵派诗人

(二)桐城派的创作主张及审美标准

第九编近代文学

(一)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二)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三)近代的小说与戏曲

一、总分:满分150分

二、题型与分值:

(一)名词解释60分

(二)简答题40分

(三)论述题50分

三、参考书目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修订本)

第五篇:《中国古代文学》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插班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院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本考试大纲只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插班生考试。

Ⅱ.考试的目的、内容

1、命题指定参考书:《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教出版社2005年。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2、考试的目的:

A.熟悉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脉络。检查考生在专科阶段对先秦两汉至魏晋六朝文学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熟练程度,以及这一时期重要作家、作品、及重要文学流派的创作特色,及其特色形成的过程和文学史的影响、文学团体、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异情况;

B.运用所学知识,以文化学的视角结合哲学、史学、宗教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综合研究文学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试的内容:

A、先秦、两汉、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学思潮; B、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及其创作成就; C、代表作品分析; D、名词术语;

Ⅲ.考核的要求与考核的知识点

第一编 先秦文学

导论:

1、了解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2、了解中国文学的起源问题;

3、了解先秦文学的形态、创作的流变;

4、了解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轨迹。

第一章 上古文学

识记:原始歌谣;神话的概念、上古著名的神话片段;《山海经》; 理解:文学艺术的起源;原始歌谣的特点;上古神话内容的分类;

掌握: 上古神话的历史化;精读,掌握四大神话及蕴涵的民族精神——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反抗精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上古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二章 《诗经》

识记:《诗经》的编定与体制;风、雅、颂,毛诗序,赋、比、兴的概念;四家诗;《关雎》、《蒹葭》、《氓》、《东山》、《七月》;

理解:《诗经》的内容分类;《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变风变雅;《诗经》中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掌握:《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语言风格;《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 历史散文

识记:《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春秋三传”、“春秋笔法”、纵横家的概念。

理解:中国古代散文的萌芽与形成;《左传》的叙事艺术特征;《战国策》的写人艺术;《左传》和《战国策》行人辞令的比较;

掌握:《左传·城濮之战》描写战争的特点、“宫之奇谏假道”的辞令特点、《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的形象及其塑造方法、《战国策·苏秦始将连衡》的辞令及其形象特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诸子散文

识记:诸子百家兴起的原因;《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和《韩非子》的作者及成书过程;

理解:诸子说理散文的发生、发展和成熟过程;儒家、道家、法家的主要理论主张; 掌握:《论语》的思想内容、《庄子》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庄子·逍遥游》的艺术成就;《孟子》散文的文学性及《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论辩特色;先秦诸子寓言特点;诸子散文的总体文学特征及其地位和影响;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识记:楚辞体、《离骚》、《九章》、《九歌》的概念;

理解: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离骚》展现的屈原美政理想;《离骚》的美人、香草意象;《离骚》、《九歌》的想象力;宋玉及其辞的地位及影响艺术特色; 掌握: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编 两汉文学

导论:

1、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汉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态势;

2、汉代文学样式嬗变及分期;

3、赋的起源与发展状况;

4、史传散文《史记》等基本知识;

5、五言诗的发生、发展与七言诗的孕育。

第一章 秦与西汉散文

识记:《吕氏春秋》、《淮南子》的成书情况;贾谊《过秦论》;汉赋;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扬雄;梁园文学群体;李斯、陆贾、晁错、董仲舒、刘向、桓宽等作家的代表作品;

理解:西汉政论散文的发展概况;汉赋的几个发展阶段;汉大赋的艺术特征;《七发》; 掌握:李斯《谏逐客书》辞采繁富、理气充足的特点;贾谊《过秦论》内容与文章特点;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

第二章 司马迁与史传文学

识记:《报任安书》;纪传体;通史;互现法;

理解:司马迁的人生经历与《史记》创作的关系;司马迁的历史观和英雄观;《史记》的人物刻画;

掌握:本纪、世家、列传的概念;《史记》的体例及其巨大的艺术成就;《项羽本纪》中项羽的艺术形象;《李将军列传》中李将军的艺术形象;

第三章 两汉乐府诗

识记:汉代乐府;《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叙事诗;

理解:根据汉乐府诗歌理解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陌上桑》的人物描写艺术;《孔雀东南飞》的婚姻悲剧。

掌握:两汉乐府诗歌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两汉乐府诗的叙事艺术;

第四章 东汉的散文

识记:京都赋;抒情小赋;班固;张衡;王充《论衡》;《汉书》;《吴越春秋》; 理解:东汉的政论散文;《汉书》的艺术特色;东汉抒情小赋的勃兴; 掌握:《苏武传》的悲剧人物形象;张衡对汉赋的贡献;东汉野史创作的特色;

第五章 东汉文人诗

识记:《古诗十九首》的概念:苏李诗。

理解:五言诗的起源及发展;感伤的风格;游子思妇的情感世界。掌握:《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导论:

1、理解、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

2、掌握此期文学批评兴盛的情况;

3、掌握此期文学发展历程;

4、了解思想、宗教(玄学、佛学)及社会**对这个时期文学、文人的影响。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识记:建安文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三曹、建安七子、建安风骨、竹林七贤、名教、玄学的概念;蔡琰、阮籍《咏怀诗》、嵇康。

理解:建安文学的兴盛;文学的自觉;文学批评;苦闷与旷达;正始文学的转变成因; 掌握: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风骨特征;曹操《短歌行》的思想内容;曹植诗歌的 艺术成就;曹丕七言《燕歌行》的艺术特色;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第二章 两晋文学

识记:太康文学;左思风力;郭璞《游仙诗》;潘岳《悼亡诗》;玄言诗;兰亭雅集; 理解:西晋文学的繁荣;太康文学的特征;东晋玄言诗的特征;郭璞《游仙诗》的艺术特色;陆机《文赋》的贡献;

掌握:左思《咏史诗》的开创与艺术价值;东晋文人的心态;

第三章 陶渊明

识记:田园诗;隐逸诗人;桃花源;

理解:陶渊明的生平、思想;陶渊明诗歌的主要内容;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艺术特征;《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掌握:《饮酒》二十首、《归园田居》五首、《归去来兮辞》、《读山海经》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识记:《西洲曲》;《木兰诗》;吴声;西曲。

理解: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掌握:《西洲曲》的艺术特色,《木兰诗》中木兰的形象意义。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识记:山水诗的兴盛、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歌艺术的转变;“元嘉三大家”、七言诗的概念; 鲍照;

理解: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鲍照对七言诗的突破;

掌握: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鲍照《拟行路难》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寒士的呼声。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识记:“大小谢”、“永明体”、“宫体诗”、《玉台新咏》的概念;齐梁诗人集团; 理解:永明体新诗的特点;谢眺对山水诗的新发展;齐梁诗人集团的活动方式及其对创作的影响;齐梁宫体诗的特色;

掌握: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永明体新诗的改革及其对近体诗的贡献。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识记:南北文风的交融;庾信及《拟咏怀》;“徐庾体”;

理解:北朝文学的复苏与兴盛;结合作品理解庾信诗歌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 掌握:庾信《拟咏怀》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及影响。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识记:曹丕兄弟的书札;抒情小赋、骈文、《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登楼赋》; 理解:抒情小赋的繁荣;南朝骈文的兴盛;北朝散文的艺术特色;《水经注》对我国山水游记的开拓;

掌握:南朝的写景骈文;江淹的《恨赋》、《别赋》;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识记:小说;志人小说;志怪小说;《世说新语》;《搜神记》;

理解:志人小说兴盛的原因;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志怪小说的内容;

掌握:志怪小说与《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志怪小说与《搜神记》的艺术特色;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论

识记:文学自觉;批评的兴盛;《文选》;《文心雕龙》;《诗品》 理解:《文心雕龙》的体系特征;曹丕的“文气”说; 掌握:《诗品》对诗歌理论的贡献;

Ⅳ.考试的形式及考题类型

1、考试的形式:采用闭卷考的形式,时间为120分钟。

2、考题的类型:

试题分客观和主观题。客观题有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等类型;主观题有简答题、分析题、论述题等类型。试卷覆盖所考各章节的内容,难易适度,知识、能力、素质及创新各占的比例大致是20%、30%、30%、20%。

Ⅴ.题型示例

一、填空(’×= ’):

1、我国古代神话在————————————————、————————————————、————————————————等古籍保存得较多。

2、《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画像,五柳先生品质中最本质的情操是“————————————————————————————————

”、“———————————————————————————。”

二、解释下列文句的词语(1 ’× = ’):

1、九月肃霜,十月涤埸。

肃霜: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野马:

三、标点、翻译(’):

先标点下面(全对

’,错一句扣

’),然后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全对

’,错一句扣’):

1、标点:民 之 有 口 犹 土 之 有 山 川 也 财 用 于 是 乎 出 犹 其 原 隰 之 有 衍 沃 也 衣 食于 是 乎 生 口 之 宣 言 也 善 败 于 是 乎 兴 行 善 而 备 败 其 所 以 阜 财 用 衣 食 者 也 夫 民 虑 之 于 心 而 宣 之 于 口 成 而 行 之 胡 可 壅 也 若 壅 其 口 其 与 能 几 何

2、译文:

四、简释下列名词(’× = ’):

1、赋比兴

2、《文心雕龙》

五、选择答案(将选中的标号填在黑线上,’× = ’):

1、下列先秦散文作家,属于战国时代的有————————————————。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E、韩非子

2、下列成语属于先秦史传传作品的有————————————————。A、狡免三窟; B、退避三舍; C、东道主; D、舍生取义; E、追亡逐北。

六、任意默写陶渊明一首诗,并分析其思想内容(’):

1、默写:

2、思想内容:

七、简答题(’× = ’):

1、简述《诗经·君子于役》中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诗·秦风·蒹葭》中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霜未晞”、“蒹葭采采,白

八、论述题(’× = ’):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以及本诗刻画女主人公形象的手法。

2、《史记·项羽本纪》是如何刻画项羽形象的?

下载04325中国书论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04325中国书论考试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近代史》考试大纲

    《中国近代史》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与目的 本考试大纲是应我院历史学专业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的要求编制的。中国近代史的考试,是按照全日制普通高校历史学专业该课程的要求进......

    王羲之书论

    自论书 (传) 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

    王羲之书论

    传世王羲之“书论”有《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这些“书论”曾载于唐张彦远《法书要录》、韦续《墨薮》,宋朱长......

    《中国古代文学》(四)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四)考试大纲 说明: 理解——指要求有比较透彻的认识,知晓因果关系。 识记——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够复述知识的要点。 了解——对要点有所认识,即一般性的了解。......

    2011中国保监会专业考试大纲(范文大全)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公务员考试大纲】2011年中国保监会公务员专业科目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专业科目考试主要通过对金融保险理论知识的理解把握以及相关案例的分析论......

    608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文学史 考试科目代码:[608] 一、考试要求 略。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原始文学......

    中国古代书论纲要

    中国历代书论精选集 一、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二 、索靖·草书状四 、赵壹·非草书 五、崔瑗·草书势(含今译) 六、蔡邕·篆势、笔论、九势 七、虞龢 论书表 八、论用......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 王羲之《书论》载于朱长文《墨池编》等书。其论既承卫铄,又继蔡邕,重要的是“字居心后”,“意在笔前”之“心”、“意”之说。 “心”、“意”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