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语文课堂的导入起笔生花)
让语文课堂的导入起笔生花
江西省奉新二中
王书晔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世界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会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课堂导入就好比是打开课堂的一座大门,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这扇门的作用,就能吸引学生主动推开大门进入门内来探究里面的知识世界,甚至带活整个课堂世界。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多样,文章的文体不同,风格也各异,这就决定其导入语的设计不能千篇一“招”,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场地、教师本身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不同,采用不同类型的导入语。
那么怎么来设计一个好的导入语呢?我通过自己在课堂上积累的经验和听课所得到的启发,总结了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一、激情导入:闲花落地听无声
一堂课就是一次演出,演员是老师,观众是学生。演出中,导入新课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让你的观众被你的台词深深吸引,并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教师用情感语言调动学生,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景描绘出来,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唤起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和反应,情不自禁的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因此教师必须要让自己的每篇课文甚至每堂课都有一个精彩的开场白,并且不断创新,别开生面,精彩纷呈。
教《散步》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的午后,阳光是暖暖的,春风是和煦的。你的爸爸、妈妈、还有你带着你年迈的奶奶散步在田间的小道上,会发生怎样有意思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跟着作者莫怀戚的脚步去体验这个故事吧。这样调动激情的导入,使得学生的心自然为之而动,情也自然由此而发,从而调动了他们想去急切阅读这篇课文的欲望。
二、音乐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陶冶人的性情,抒发人的情感。现在中学生很爱听歌曲,许多人也都有MP3、MP4等。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听听歌曲,甚至两人一起共同欣赏学唱。所以我就抓住学生喜欢音乐的心理,并以此作为契机来作为课堂导入的材料。让他们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培养对课文的兴趣。在教《荷叶 母亲》这课时,我播放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诉说,深深打动了学生们,把学生的思绪都带入和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都融入了母爱的世界,这时,我满含深情地说:“母爱是无私的、博大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的《荷叶 母亲》,去再一次感受那份真挚的爱吧!”
三、图片、影视导入: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多媒体教学使用中,适当采用图片、影视导入,对这堂课气氛的渲染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图片影视的感性认识,加上教师的激情语言的解说,就会提高学习的热情。
在教授《安塞腰鼓》这课前,我犯难了:很多学生连腰鼓都没见过,怎么能 读懂文章,体会文中的感情呢?后来我在网上发现不光有腰鼓的图片,而且还有陕北汉子表演安塞腰鼓的视频,在看课文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了相关图片和视频后,引起了学生的高度兴趣,都迫不及待地想走入课文一探究竟。
四、诗词导入:清词丽句必为邻
诗词导入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中比较常用的导入方法,既可以复习学过的诗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可引用未学的诗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学习《再别康桥》时我是这样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伤感。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领悟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离别之情。”这样的导入,情感自然,这样的情境,亦会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体会那诗情画意,去体会那多样的离别之情。因为这些诗词的导入,为课前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积极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魏书生说过:“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语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把握和运用。在导入过程中,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找到适合每篇课文的导入方式,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思想感情的陶冶,有利于文学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审美观的养成,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诱发他们的感情,为课堂教学找到一个良好的开端。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导入这朵瑰丽的鲜花在语文教学园地上怒放,让它成为每一堂语文课最精彩的亮相者。
第二篇:让语文课堂起笔生花
让语文课堂起笔生花
——浅析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文言文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学生真正对文言文感兴趣的寥寥无几。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帮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深奥难懂的文言文,是解决中学生普遍感到文言文难学,提不起兴趣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因此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选择兴趣的切入点,让学生未读其文,先闻其趣,能收到先入为主的效果。
魏书生老师曾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可见,好的教学导语犹如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引领学生登“堂”入“室”。那么,文言文教学中的导入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谈谈。
一、趣味性
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中学生又具有想象丰富、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创造愉快的情景,营造活泼的氛围,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学生因新奇才觉有趣,深感有趣才会去学。
二、艺术性
中学生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力求达到美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追求美感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性。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要感动学生时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样设计导语时才能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
三、知识性
导语是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追求新奇性与艺术性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四、联系性和启发性
联系性是指教师设计导入的根据是教学内容。如果导入与内容脱节,不管导入多么别致、精彩,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启发性则是指导入要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因此也不会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再加上教师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选用哪一种方法,一般由教学内容所决定。一篇精心设计的导语,在教学中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常见的导语有以下几种。
一、背景导入法。
即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信息,让学生理解了文意,拓宽了视野,与作品产生了共鸣。如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就可以说说他小时候家境贫寒,连纸笔都买不起,他就在母亲的教导下用树枝在沙盘上写字。经过刻苦努力,后来他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此教育学生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如教学《曹刿论战》就以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以及毛泽东对齐鲁长勺之战的高度评价导入,从而激发学生了解这次战役的欲望。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则以历史上纳谏的故事导入。
二、情境渲染型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者动情,学者方能动容。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所蕴含的情境,让他们沉浸于教师所创设的艺术氛围里,领悟语言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三、教具导入法。
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相、FLASH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挂图、模型、实物、幻灯片等教具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
四、问题导入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辩,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五、)温故知新导入法。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教巧之所在。”温故知新导入,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识。
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法很多,还有名人名言导入,笑话漫画导入,诗歌导入,概述情节导入,目标导入,游戏导入,谜语导入,比较分析导入等等。有时候多种方式可以综合运用,同时渗透在一节课的导入中。要达到这些要求,关键取决于教师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通过理论学习和观摩示范课,掌握导入的类型和运用的基本要求,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充分发挥导入的作用,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
第三篇:让劳动生花
让劳动生花--八荣八耻之以辛勤劳动为荣演讲稿
让劳动生花--八荣八耻之以辛勤劳动为荣演讲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计算机科学院的××*,我们大家都知道,胡锦涛主席在社会主义荣耻观中,讲到了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所
以我今天要发表演讲的题目就是《让劳动生花》。
劳动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是每个公民的根。
劳动是人的进化。
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
生活中,劳动必将是一笔难得的人生资源和财富,人生的绚丽和精彩都是在不断的劳动并勇于创造的过程中写出来的!
凡是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人猿到人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古猿人之所以能够直立行走,能够最终走出森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劳动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正是由于劳动,才能使我们祖先由动物进化成现在的人类。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劳动史,是劳动创造了历史,是劳动改变了世界。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世界上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的劳动而能够得到。”毛泽东有句名言:“一切坏事都是从不劳而获开始的。”不劳而获是犯罪的重要思想根源。
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勤劳的民族。
百折不挠,让华夏同胞,不懈努力,迎难而上;
孜孜不倦,使中华英豪,充满激情,争做栋梁。
纵观历史,正如鲁班,李冰……哪一位能工巧匠不都是从平时的劳动中汲取经验以及总结成事。“劳动”就是为了激发人们潜在的本能。没有劳动,就没有现在的人类;没有劳动,社会便得不到发展;没有劳动,人类将变得一无是处。正因为如此,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才会在此次“两会”中提出新世纪青少年的“八荣八耻”,才会在其中提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指出了一个问题两个方面的道理。其一,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凡辛勤劳动者都是光荣的,都应当受到大家和社会的尊重;无论是谁,任何轻视劳动、蔑视劳动、贪图享受、不尊重辛勤劳动的人,都是错误的,都是可耻的,都应当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同时还向人们指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不仅辛勤劳动者光荣,而且珍惜辛勤劳动者的成果,尊重辛勤劳动者的成就,也是光荣的。任何不珍惜和不尊重辛勤劳动者的劳动和成果的行为,都是极为可耻的,同样也应当受到大家和社会的谴责。
光阴是短暂的,大学的时光更是很容易一去不复返的。在此我们又何尝不希望自己能抓紧身边的分分秒秒,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将来的大事谋发展。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
一部人类的演进发展史就是一部光荣的劳动史。
劳动何以为荣?我们不是在一开始就已经说到了吗!是因为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祖先类人猿,只是在长期劳动实践中,才变成能制造工具的人。
劳动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劳动引发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使人类大踏步,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
劳动之所以崇高,是因为劳动是财富之母,人类所享受的一切物质成果、科技成果、文化艺术成果无一不是劳动的产物。
好逸恶劳何以为耻?皆因好逸恶劳者不劳而获,将个人的幸福和少数人的幸福建立在大多数人的痛苦之上。在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下,剥削者不劳动,劳动者被剥削和奴役,却被视为“卑贱者”。但剥削者最终因好逸恶劳、骄奢淫逸被劳动人民所推翻。
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以辛勤劳动为荣。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取消了剥削制度,实行了不劳动者不得食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成了每个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和光荣豪迈的事业,劳动光荣的思想才能变成现实。
说起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幸福的道理,或许不懂得这些道理的人不多。但对做什么工作才叫劳动?什么样的劳动才算是辛勤的劳动?恐怕不少人并不明白,说不上个道道来。所以,一谈到劳动的问题,一讲到就业的问题,一提到从事工作的环境或地点去处的问题,很多同学就闹不明白,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意见,就闹思想情绪,精神萎靡不振,这也嫌累,那也怕苦,不去工作,更不愿意去劳动。为什么有些同学对工作总是挑挑拣拣?为什么有的同学光想去条件优越、环境优美、生活待遇好、工资收入高的地方工作,而不愿到条件艰苦、环境较差、生活待遇不好、工资收入低的地方工作?一句话,就是有的人总想做自认为体面、轻松、舒适、享受的工作,就是不愿意从事平凡
第四篇:语文课堂导入读后感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读后感
韦家坡小学
曹义芳
课堂导入和过渡语的教育功能,表现在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好的语言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坐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过渡是联系各环节之间的纽带,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实践证明,教师对导课环节,过渡语言重视不重视,是否精心地进行设计,其教学效果是迥然不同的。教学艺术性的高低,反应着教师审美创造能力所达到的水平,知识面覆盖率的大小、艺术创造性的高低及个人素养的优劣;精彩的导入和过渡,往往能够奠定整个课堂教学艺术成功的基调。下面提出一些课堂导入的方法及作用:
一、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学习要“温故而知新”,由旧知识引入新的知识,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运用此方法导入新课,关键在于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也就是它们的结合点,通过精心的语言组织,使导语成为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纽带,从而自然过渡到新课的主题。如在讲述初中地理第三册“中国地形概况”时,可以先由学生回顾在世界地理学过的有关地形的知识:①什么是地形?②地形分为几种类型?③中国地形概况怎样?而后引出学习新课题—中国的地形。这样导入衔接自然,水到渠成,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
二、设置疑问,开启思维
思维永远是从疑问开始,所谓“多疑善问,增长才智”。因此提出问题,设置疑问也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方式。探求“为什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激发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提出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我国主要山脉”一节的导入,我先提出几个问题:“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山脉?它们是怎样分布的?走向如何?在地形构成中有什么作用?”然后由这几个问题导入新课。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不仅突出了这节课的重点,也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新课,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巧引故事,活跃气氛。
中小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对故事特别爱好。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巧妙运用地理故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浓厚兴趣,同时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记忆。如讲“日界线”时,我这样导入:“有位日本妇女购买了一张美国花旗银行的彩票,结果中了大奖。但当她得知这一消息时,刚刚错过对奖时间,彩票成了废纸。这时一位美国人却愿出半价购买这张废票,这是怎么回事呢?”提出这种悬念、疑问,对学生能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促使学生积极寻找答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四、巧设悬念,引起注意
在新课的开端,提出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新颖奇异的问题,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如讲授《海陆的变迁》时说:我国科学考察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悬念一出,学生交头接耳寻求答案,学生的注意集中到教师的提问上,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教师总结:这表明喜马拉雅山是由海洋变成陆地的,而台湾海峡是由陆地变成海洋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海陆变迁。巧妙设置悬念,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勾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直接进入一节课的最佳求知状态。
五、谜语导入,趣味横生
谜语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倘若能巧借谜语来导入新课,将会给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智慧,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学习“地球仪”有关知识时,可先设置谜面:“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不要看它个子小,载着大江和高山。”其谜底就是“地球仪”,由此引入新的课题。再比如上“地图”时也可采用此种方法导入,谜面为:“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采用谜语导入新课,关键在于教师平时对这方面素材进行积累,再加上教学时合理的应用,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诗歌导入,创设意境
诗歌是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思想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哲理性,不仅能给人一种语言美的享受,而且里面还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若能运用好诗歌来导入新课,将能够创设美好的意境,吸引学生去探求知识。如可以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描写的是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作为导语,带领学生来学习“中国的旅游业”。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情景,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比如可引用“雪山连绵,冰川纵横”、“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来导入初中地理第四册“青藏地区”这节课。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来导入“地球的运动”。
总之,导入新课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重在用得“巧、准、新”,力求因课而异,有所创新,避免弄巧成拙,拖沓冗长,喧宾夺主,要充分发挥导语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五篇:语文课堂如何导入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第四中学/陈忠秀
摘自:《教育视野》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一个出色的开头就会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些老师往往不重视课文导入,或者只是把导入当成了敲门砖,门敲开了,砖也就扔了。殊不知,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导入方法。
一、图片导入
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篇章都可以用图片导入,如《故宫博物馆》、《桥》、《华南虎》、《海燕》等等,由学生在中国地图上寻找罗布泊的具体位置导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由“马”字的转变导入《马》。
二、视频导入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视频导入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爱。如由鲁迅先生的故居导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壶口瀑布的波澜壮阔导入《黄河颂》,由铿锵有力的腰鼓导入《安塞腰鼓》,由优美的孔雀舞蹈导入《观舞记》,由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导入《观潮》,由婀娜多姿的莲花导入《爱莲说》……
三、明言导入
学习《伤仲永》时用“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导入,学习《孙权动学》时,用“少而好学,如日之初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导入。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缜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导入《谈读书》……,许多至理明言都可以用来导入新课。
四、辩论导入
学习《两小儿辨日》让学生辩论,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辨题,让学生分为正反两组进行辩论。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可以辩论,学习《敬业与乐业》也可以辩论导入。
五、戏曲导入
由京剧《花木兰》中的唱段《谁说女儿不如男》导入《木兰诗》,由黄梅戏、秦腔导入《社戏》,由话剧《威尼斯商人》导入《威尼斯商人》……
六、动画导入
由田忌赛马的动画导入《田忌赛马》导入《马说》,由夸父逐日的动画导入《夸父逐日》,由斑羚飞渡的动画导入《斑羚飞渡》等等,古代的动画片很多,大多数可以用来导课。
课文导入的方法很多,一篇文章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导入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因人、因文、因地而异。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教师的导入语言应该词汇丰富,出口成章,在重视导入方法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语言魅力,即讲究导入的艺术性。
首先,导入语言要彰显思想内涵。通过教师的导入语,使学生接受不同程度的思想教育和或多或少的启迪感悟。如《范进中举》的教学中,笔者的导入语设计为:“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头悬梁,锥刺股‟这个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叫苏秦,苏秦是一个说客,开始的时候去游说秦王,没有被重用,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嫂子见了侮辱他、耻笑他,妻子不给他做饭,苏秦这才发愤读书,悬梁刺股,终于游说赵王成功,挂六国印而衣锦还乡。这一次,嫂子爬着去见他,苏秦很奇怪,问嫂子何故。嫂子回答:„为叔叔的位尊而多金‟”。故事讲完后,我叫学生猜这节课要讲什么课文,学生马上回答出是讲《范进中举》。我马上接过话说:“对,在这篇节选小说里,范进是前恭后倨,而他的老丈人胡屠户是前倨后恭,两个人产生不同情况下的强烈对比,因为什么?就是因为苏秦嫂子所说的„位尊而多金‟。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呢?”这样的导语,对学生就有了思想上的教育作用。
其次,教师的导入中要注意包蕴一定的文化含量。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更要如此。笔者在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这样设计导语:在古典诗词中,写风的句子不少。比如写东风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是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写西风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句子;写南风的“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这是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句子;写北风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句子。这样的导语,能起到良好的熏陶和示范作用。
初中语文老师的课堂导入的优劣足见其备课的充分与否,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教师除讲究导入方法的设计外,还要重视导语的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语文的本性、本色和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