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4 17:5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

第一篇:《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

《旧制度与大革命》写于1851年到1856年之间,作者托里维尔出生在贵族家庭,但他在政治上倾向于自由主义,曾拒绝继承贵族头衔。他目睹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二月革命又推翻七月王朝;1839年起托里维尔任众议院议员,二月革命后参与第二共和国宪法的制订,并一度在秩序党内阁中任外交部长。1849年10月被路易〃拿破仑解职。他也因反对1851年12月的路易〃拿破仑政变而一度入狱。路易〃波拿巴的1851年12月政变和第二帝国专制政府的建立令他悲观失望,迫使他成为“国内流亡者”。《旧制度与大革命》就是在这段政治大变动时期酝酿成熟的,这部著作浸透着他对拿破仑第三专制制度的仇恨。

“一本老书,洛阳纸贵”这是凤凰网的评论文章的标题。为何100多年前的一本成了中国共产党员干部炙手可热的必读书籍。2012年11月30日,在与专家学者的座谈会上,新任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向与会的学者推荐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在人们的记忆里,领导推荐书目并不是罕见的情况,但是王岐山的推荐一出,却在网上引起了热议。会上王岐山有两句比较重要的话,一句是 “我们现在很多的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第二句是总结时候说的,“你们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我们更希望的是润物细无声,不大搞动静,但是也不能有困难就不做”。这两句话已经传递出了中国现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时发出的信号,究竟是什么样的信号?它会带中国去向哪里?我们可以从书里窥视一斑。

一、中国的现状是不是和当时法国的非常类似。

很多人认为,托克维尔所描述的200多年前的法国,与今天的中国有几分相似,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经济空前繁荣,旧的政治体制仿佛已经过了使用寿命。“人们对于变革的渴望日益浓烈。不管你是富有的商人、中产阶级、还是农民、刚刚毕业的青年,都对现状深感焦虑。在互联网空间上,一种越来越激烈的情绪开始主导人们,人们渴望变化,而且立刻。人们得到的越多,就希望得到更多。但同时,人们又被某种忧虑所占据。一个多世纪来的中国充满了变革的悲剧,人们发现总是在播种龙牙,收获跳蚤。”(摘自王小二过年的博文《荣剑:中国能否“告别革命”?》)如果用一个比较流行的词总结上面的观点,中国现状就是两个字“浮躁”。这个问题中国的文人已经很早已经发现了。贾平凹的一本小说就叫《浮躁》,小说里的主人公金狗,历经了务农、参军、复员回乡、州报记者、辞职跑河上运输几个人生的大起落,商州的芸芸具象便随着他的生活际遇而渐次展开。那是上个世纪最后10多年间一幅真实的社会画卷。当时改革作为一个关键词,无时不在牵动着中国政治高层和普通百姓的思维与心态。各种探索正处在起步期,各种机遇正在给人们带来希望。如同大河响起了冰凌碎裂的声音,人们敏感到新生活的浪潮已扑面而来。从金狗最初出发点的那个小村仙游川,到两岔乡,到白石寨县,乃至整个商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打破封闭后的亢奋与躁动。该小说是写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现在是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对于浮躁的人来说,中国人已经浮躁得很成熟了。

二、中国的阶级问题的淡化成为改革的双刃剑。

中国是一个很讲阶级的国家,这是由我们的党章决定的。那么中国的阶级状况怎么样呢?法国有贵族,中国没有贵族,没有第三阶级,只有暴发户。这些暴发户因为在经济上的成功兜售着自以为是的理论,因为他们没有窥视过,没有这样的思维去窥视政治运行。但当今中国这个种群正在慢慢形成一个阶层,这就是当代中国后备式的贵族。作为贵族传统底蕴深厚的法国贵族,“法国的贵族精神自豪,他们是对这个国家又爱又恨的,感情深厚的一批人,正是他们毁灭这个国家”作者明确指出了这个问题。而现在中国在一个阶级意识比较淡薄的现状下,那么这些有底蕴的爱国人士,经济上获得成功的经济界人士可能就要充当这样的角色——“改革的急先锋”或是“革命的急先锋”。这些人的崛起对于推进中国改革肯定是有助推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改革不能代表广大平民的意志,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处于优势地位的那些精英人士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三、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不是真的过了保质期。“贫民崛起,贵族没落。” “总督就是行政工作者,即使最贫穷的贵族都不愿意当行政工作者,行政工作者都是由一批鼠辈担任,是一批篡权者。”

“官吏问题,当时法国较小职位没有穷尽,现在我们的临时工也没有穷尽。”

“对人民漠不关心,脱离人民,在民族中陷于孤立,这就是贵族存在了上千年而在一夜之间就被推翻的原因。这是中国革命的信条。”

“18世纪大臣和总督的信中,政府在百姓百依百顺的情况下横征暴敛,遇到一丁点反抗就惶惶不安。”

“长期被奴役的人们,只要无人反抗,只要一根丝线就能牵走,一旦出现反抗的榜样,它就再也无法控制。”

“阶级就是现在的种姓,团队隔离,互相毫不关心。” “法国市政大会的代议会不代表人民意志。” 这些仅仅是一些细节的描写,这些现象,在中国的政治体制运行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出现。还有一些已经令人惊奇,世界是如此大同。

“枢密院知道救济百姓,但由于救济工作要地方来做,太遥远了,常常是鞭长莫及。”“中央集权让城市走向灭亡。” “巴黎压倒性地吸取全国精华。” 无论巨细,可以看到我们现在从施政上已经蕴含了很大的危机,这个危机中最关键的是人民。人民这个概念在中国已经非常含糊,其实在托里维尔的书里写得很清楚,就是在社会底层的平民,他们可以是工人、可以是农民、可以是落地书生、可以是破落贵族,可以是军阀中的军官、他们是向往国家结束战争,获得自由的一切人群。中国有着非常成功的革命史,将这些带领他们革命,诞生了一个新的共和国。但是想回到战争时期团结大众已经是不可能的,那么1949年前的做法可能不能照搬照抄,旧的政体已经过了保质期。那么新的做法呢?现在还没有得到认可。

四、托里维尔给的启示。

托氏在书里引用了魁奈的依据话:“问题不是摧毁这个专制,而是在于使它改变。让国家确切明了它的职责,然后给他行动自由。”看似给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这句话与王岐山书记在会上的第二句话如此相似。

那么我们看到的高层发出的信号肯定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是这样的改革已经进行了30多年,再有耐心的人也会着急。这个着急的信号已经在社会上凸显,胡温十年是现在热议的十年,但这十年社会发出的信号就如树立所说的:“太遥远了,常常是鞭长莫及”。这样的矛盾累积爆发出来的能量就是书里第一章的描写,当政者是最不愿意接受的。

总结:书看完了,问题没有解决,这是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但是这样的结果是正常的,我们不能拿一本书当灵丹妙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要在现阶段开始重视政治学理论的研究和培养,重视培养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到大学中去专门学习,这对避免不必要的政治失误大有益处。

私募。。。

第二篇: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

一、从旧制度到法国大革命:起源与原因 1.主旨

总的来说,在托克维尔看来,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自路易十四以来,中央集权化的结果。这样的改革使得它“完全地丢掉了能对封建制度保护作用或为它服务的一切”(240),包括贵族、宗教、法律等社会机制,在平等、自由的口号下,大革命彻底的打碎了旧有的国家机器与传统规章,建立起来看似人人平等的脆弱的政治制度却为中央集权制的恢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中央的集权化

在农村地区,不同于英德,自13世纪始,法国就开始了废除农奴制,农民成为了土地的所有者,从而使得农民对于土地的徭役、租金直接敏感。另一方面,法国农民摆脱了领主的统治,从而使得农民对于这种体制的不满直接等同于对于国家政权的不满。(72-73)古老的教区制度同样受到了中央权力的扭曲。(92)

在地方管理上,国王政府通过御前会议取代了全省四分之三的地方权力,控制税收、征兵以及公共工程乃至司法制定。当领主的权力被剥夺以后,他的责任例如赈灾等交由国家负责,国家成为事无巨细的统揽者。(79-81)

在城市的管理上,1692年普遍取消选举制度,城市各种职务开放买卖,城市的政府会议和公民大会逐渐退化,到了18世纪,人民已不再作为一个整体构成全体会议。特权显贵成为全民大会的主体,人民日益不再关心市镇事务。“因此在18世纪,各城市的政府便到处蜕化为小寡头政治。”(87)摆脱这样的弊端的结果即是使地方权力越来越隶属于中央政府。

巴黎的地位同样可以体现这一趋势。“首都之所以对帝国其他部分具有政治优势,既非由于„„,而是由于政府的性质。”巴黎的自18世纪初规模就不断扩大。与各地不同的面貌特征逐渐消失不同,巴黎成为国家的原动力。(115)强大的汲取资源的能力使得巴黎的中心化于行政上的中央集权化一起,成为政府迅速垮台的重要原因。3.贵族的衰微化

不同于英国和普鲁士,18世纪的法国贵族无论在国家管理乃至农村事务上,都丧失了其政治权力,已不再治理和领导居民,“然而他们却不仅保留而且还大大增加贵族成员个人所享有的金钱上的豁免权和利益;他们已经变成一个从属阶级,但同时仍旧上个享有特权的封闭阶级”(不是贵族而更像种姓),“他们的特权如此不可理解,如此令法国人厌恶”(240)。

封闭的贵族阶级一方面在内部排除中产阶级(新兴的资产者)加入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对人民漠不关心。这也就使得贵族们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日后革命的靶子。4.非宗教倾向

在此之前,人们攻击宗教时显示出的热忱总是产生于新宗教唤起的虔诚。然而,在18世纪的法国,知识分子乃至民众之中普遍弥漫着非宗教乃至反宗教的倾向。事实上,就教会本身而言,当时的流弊相较于过去、其他国家,法国的教会宽容得多。(190-191)

在托克维尔看来,“治反对精神由于不能在公共场合表现出来,就只能潜藏于文学之中,而作家已成为旨在推翻国家全部社会政治制度的强大政党的真正首领。”(191)

因为教会主张尊重传统,承认高于个人理性的权威,承认等级制作为社会基础,而这与启蒙运动弘扬的平等、理性格格不入。同时,由于宗教权力是所有政治权力中最直接面对私人的,因此首先从教会开刀。

与此相反,在美国和英国,“尊重宗教是国家稳定与个人安全的最重要的保障。”(195)失去了宗教的依附,使得革命中的人类精神失去了常态。

5.知识分子 “由于不存在自由制度,因而不再存在政治阶级,不再存在活跃的政治团体,不再存在有组织、有领导的政党,由于没有所有这些正规的力量,当公众舆论复活时,它的领导便单独落在哲学家手中”,从而普遍而抽象的理论代替具体事件的指导,使得一切法律体系都在攻击之下,理想中的政治制度与现实的不满完全对立。(241)

“理论的和善与行为的强暴形成对比,这是法国革命最奇怪的特征之一,如果人们注意到这场革命史由民族中最有教养的阶级准备,由最没有教养、最粗野的阶级进行的,就不会感到惊奇。”(243)

二、超越时代的意义:核心的思考: 1.权力的边界

在书中,托克维尔蕴含着自由主义的权力观念,即“有限权力比无限权力更有效”。反自由主义者跟随着梅斯特尔抱怨自由主义不加鉴别地“对权威的憎恨”是现代最主要的、也是最可悲的特性之一。在施密特那里,自由主义作为现代反权力思潮的完美表述,只不过是“削弱国家的一套高明的方法”。法国大革命似乎印证了这样的批评。

然而,在托克维尔看来,正是王权政府肆意扩张的政治权力、经济权力从而带来了权力的危机。从洛克、休谟到康德,自由主义者并不反对权力自身,而是反对非法的、无限制和不负责任的权力。权力只有限制在法律的范围内,才能得到更有效的行使,才能更有效的维护权威。2.自由与平等

托克维尔发现了自由与平等的张力。对于大众而言,他们更容易满足于个体的平等,究竟是在奴役下的人人平等还是个体自由下的人人平等,他们不甚关心。

对于自由的阐述,则更为经典。“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为自由而生的民族,他们所憎恨的是依附性的恶果本身。”(207)

因此,“我也不相信真正的对自由的热爱是由于人们只见到自由带来的物质利益,”“在自由中只欣赏这些好处的人,从未长久保持自由。”“谁在自由中寻求自由本身以外的其他东西,谁就只配受奴役。”(208)在他看来,真正的热爱自由应当“依恋的是自由的诱惑力、自由本身的魅力,与自由的物质利益无关;这就是在上帝和法律的唯一统治下,能无拘无束地言论、行动、呼吸的快乐。” 3.文学与政治

托克维尔将大革命的爆发于文学指导政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作家们对于社会的起源、政府的本质和人类的原始权利的思考控制了舆论的导向,政治生活被强烈地推入文学之中。伟大人民的政治教育交到了作家的手中,从而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灾难。奇怪的是,“我们取自文学的习气,却几乎丧失了对文学的年深日久的爱。”(188)

当然,对于文学与政治、公共生活的关系,在当代社会也需要多一种角度。在工具理性至上的现代性面前,一种如Martha Nussbaum 所提倡的“诗性正义”,更多的情感参与到公共生活的空间中,似乎也有裨益。因此,如何划定文学与政治的边界,思考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4.革命的悖论

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发生的,在这些制度的桎梏实际上不太重的地方,它反而显得最难以忍受。(65)“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215)

政治实践应当需要马基雅维利式的艺术,一方面,政治权力斗争的公开化会引来人民的不信任,从而带来革命的危机;另一方面,不注重个体权利,崇尚为伟大理想、为公益牺牲自我利益的革命式的教育,也孕育了革命的种子。

第三篇: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兼法国大革命对中国革命与改革的思考

托克维尔出版此书的时间是1856年,距离法国大革命爆发(1789年)仅67年,他盛赞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它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诚如他所言,仔细阅读1789—1830的法国历史充满了改革的疾风暴雨,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君主立宪而后登场、吉伦特派上场没多久就被雅各宾派替换,然后热月党人坐不住了,成立了新政府,直到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成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那之后呢,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轮番登场。真是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

托克维尔在他的短短的一生中经历了五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写作本书的时间,用他的话说就是“不早不晚”——不至于太早让人身处迷雾中看不清,不至于太晚让一些史料无所踪迹。托克维尔本人出身于贵族,家族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他的身上,但是他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力图跳出阶级的狭隘和局限,写一部“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另一部大革命史”,从各章题目就可以知道作者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例如,作者试图解释:何以全欧洲几乎都有同样的政体,它们如何到处都陷入崩溃?何以封建特权对法国人民比在其他地方变得更加可憎?何以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是旧制度的体制,而不是大革命或者是帝国的创造?为什么18世纪的法国人比其他国家人民更彼此相似,同时又彼此分离、漠不关心甚至父相伤害?尽管文明不断进步,但为什么文人或作家会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人物?为什么法国人宁远县要革命,而后要自由?为什么行政革命先于政治革命?路易十六时期是旧王朝最繁荣的时期,这种繁荣如何加速了革命?这是他抛出的问题,引领读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全文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来写作的。

在1789年大革命之前,大部分的欧洲国家的政体都是君主制或农奴制,而法国的农民恰恰是这些国家中境况最好的,受到的压迫也是最轻的。但是推翻旧制度的革命恰恰是开始于压榨最轻的法国,而不是从压迫最深的地方开始的,以法国的邻居德意志为例,农民完全没有人身自由,不能随意离开领主的庄园,基本相当于奴隶,农民的土地不能随意买卖,死后不能被继承,种庄家的种类也要领主说了算。可是这种农民自由严重受限的制度在法国早就被废除了,农民可以任意处置自己的土地,农民可以做自己土地的主人。法国这边是拥有土地的自由农民,德意志那一边是没有土地的农民,为什么封建制度和封建特权在压迫最轻的法国先被推翻呢?托克维尔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法国农民已经变成了土地所有人,完全摆脱了领主的统治。所以他们痛恨强加在土地上的各种负担。德意志的农民虽然也痛恨领主,但更多的是害怕。他们认为世界本就是如此,农奴从没想过要推翻整个体制,做自由人。

更加自由的制度确实提高了生产力,但最终却变成了自己的掘墓人,路易十六(当时的法国国王)的财政总监说道:“原本可以用来维持一家人生计的土地被平均分给5-6个孩子,这些孩子以及他们的家庭此后完全无法依靠土地生存。”这又变成了经典的“马尔萨斯人口陷阱”,自由的土地政策提高了粮食产量,但更多的粮食也孕育了更多的人口,可是土地却没有增加,大量没饭吃的年轻人最终要走上街头。大革命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但是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恰恰是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路易十六也绝非人们印象中的残暴统治者。例如,国王的猎物在狩猎区边缘毁坏了农民的庄稼,国王还表示应该予以赔偿。并非是国王自己损毁了农田,而是国王在狩猎区饲养的野兽干的。

路易十六虽然是一国之主,但公众舆论对国王的影响非常大,据说他自己实际上服从于公众舆论,不断地向舆论咨询,对其表示敬畏。大多数外国人很难想象公众舆论在法国的权威地位,很难理解这股甚至能对国王发号施令的无形力量到底是什么,但它确实存在。后来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法国正在进行飞速的改革,农民的自由、平等和财产,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受到更好的保护。

有趣的是,在这位开明、民主的国王统治下,社会的不满情绪正在加剧,民众的仇恨情绪并非只针对国王,而是针对一切旧的制度。以至于有人说:法国人的处境越好就越觉得无法忍受。革命的发生并非总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差,更有可能是:一向毫无怨言,忍受着难以忍受的法律压迫的人民,一旦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其猛力的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之前的政权更好。在法国人看来,路易十六最轻微的专横举动,似乎都比路易十四(名言:朕即国家)整个专制制度更难以忍受。

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最重要的政治家是谁?不是国王、不是大臣、不是贵族,而是普普通通的文人,或者叫知识分子。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感觉很吃惊?法国的知识分子同德国的完全不同,德国同行完全不问政治,只埋头于研究纯粹的哲学,但法国的知识分子非常热心于公共事务,因此你完全可以称他们为法国的“公知”。

这些法国公知看到社会上特权泛滥,自然而然的觉得特权没有存在的理由,并延伸出了“人人生而平等”这样的思想。他们对一切旧事物和传统感到厌恶,准备用新的蓝图重建整个社会。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拥有从政的经历,一切仅仅存在于他们的大脑之中。正因为他们脱离实际,因此他们对于自己的这套理论盲目相信,并充满热忱的加以传播。法国公知对于伴随着革命而来的破坏,连想都没想过。同样是因为愚昧,法国民众对于公知言听计从,衷心拥戴。

想想看,纳税人深受摊派之苦,听公知说人人均应平等,当然很是振奋;一个农民,种的庄稼被贵族养的马吃了,他听说一切特权都应受到谴责,自然是欢呼雀跃。就这样,每个老百姓都成了哲学家,政治被植入了强烈的意识形态意味,于是,公知控制了国家的舆论导向,摇身一变成了政治领袖,没人能够与公知争夺这个地位了。

公知不但获得了底层民众的认可,还获得了很多贵族的支持,不少贵族纷纷解囊资助公知的写作事业。这些贵族们完全忘掉了,一旦这些理论受到普遍承认,就不可避免的转化为政治激情和行动,最终要打破整个旧制度。于是你就看到很奇怪的一幕,贵族们一边享受着缴税豁免权和其他种种特权,一边又大力的抨击这些旧制度如何的荒谬,贵族们正在亲手埋葬他们自己。作者的评价是“旧制度的上层阶级竟然这样盲目的促进自己的灭亡”,你是怎么也无法相信的。

继处死路易十六之后,断头台的工作越来越繁忙,不到50天的时间,仅巴黎一地就处死了1376人,平均每周196人,到罗伯斯庇尔被处死的时候,著名的刽子手夏尔桑松已经砍掉了2700个脑袋。断头台的“荣誉”也逐渐从高层走向平民,据勒庞描述,被砍头的农民和工人就有近万人。断头台的效率惊人,21名吉伦特派用了30分钟,31名税务官用了35分钟,54名红衫党用了28分钟。

1、“这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全欧洲的需要,其效果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它不仅要改变旧政府,而且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因此就需要同时进攻所有现存的权力机构,毁灭所有公认的影响,祛除种种传统,更新风尚与习惯。”

2、大革命通过一场痉挛似的

第四篇:《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

成书于1856年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在历经百余年后,被中国人确切说是中国精英阶层推上了风口浪尖。事件缘起于一条微博:“去海里见老领导,被推荐读本书。他认为中国这样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从历史上看也好,今天的外部环境也好,现代化转型不会那么顺利。中国人自己的代价也没有付够。过去这些年走得顺了些,下面难免会有反复。”微博的作者是著名经济学家华生,而“海里的领导”也跃居党和国家的最高层。

其实,中国学界对这本书并不陌生。上世纪90年代初,当这本书被译介到中国时,中国刚刚历经了一场巨大的**,当民众思想普遍陷入对社会急邃的变化和激进的政治变革形式的反思之时,本书促使了对整个革命谱系地重新清算和对革命的正当性地拷问。

时至今日,十字路口的国人,似乎很希望从这本一个半世纪前的经典著作中,寻找到某种启示,那么,在“告别革命论”大行其道的当下,《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样一部回溯法兰西大革命源头,并对大革命原因进行最深刻的分析的著作写作的切入点是什么?并且能给当下的中国带来何种新的启示?

“我将试图说明:同样是这些法国人,由于哪些事件,哪些错误,哪些失策,终于抛弃了他们的最初目的,忘却了自由,只想成为世界霸主(拿破仑)的平等的仆役。”——这是托克维尔当年写作《旧制度与大革命》时的初衷,也是解读其“法国大革命启示录”的切入点。

一、革命往往会在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

作者在研究法国大革命的时代背景时发现了一个“悖论”:大革命是在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作者的解释是,“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

二、将某一社会阶层推入孤立、失语的困境,很可能就等于把他们推向了革命

农民是法国大革命的主力,也是法国最大的底层社会群体。据作者调查,在革命爆发前夕,法国农民已“不再受那些封建小恶霸的欺凌;来自政府的强暴行为也很少涉及他们,他们享受着公民自由,拥有部分土地”。既如此,按常理推断,18世纪的法国农民,显然要比13世纪处于完全封建专制时代的法国农民生活得更好才对。

但事实并非如此。伴随国家前进的步伐,王权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旧贵族丧失了原有的政治权力,但他们获得了丰厚的补偿,免缴了大部分的公共捐税;资产阶级则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唯独农民,在新时代没有得到任何好处,相反,他们被抛弃在死寂的农村,权益无人过问,压迫则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贵族和新资产阶级都对农民不感兴趣。在大革命爆发的前夜,旧贵族竭力维护自己的既有特权,新资产阶级则竭力为自己谋取新特权,没有人关心丧失了与上层社会的沟通能力的农民,没有人在意农村的失语,而是任由他们生活在孤苦无助的深渊里。穷人和富人之间几乎不再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抱怨、共同的事务,其实是一件相当恐怖的事情。后来的结果众所周知:旧贵族被大革命碾得粉碎;曾一度将革命的锤子递交到农民手里的新资产阶级,则很快被农民用锤子砸碎了脑袋。

三、专制社会里,民众无法参与公共事务,彼此孤立,最终只会变得越来越自私自利

专制政体与社会道德水准之间的关系,似乎很少有比作者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说得更精辟的了:

“在这种(专制)社会中,人们相互之间再没有种姓、阶级、行会、家庭的任何联系,他们一心关注的只是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只考虑自己,蜷缩于狭隘的个人主义之中,公益品德完全被窒息。专制制度非但不与这种倾向作斗争,反而使之畅行无阻;因为专制制度夺走了公民身上一切共同的感情,一切相互的需求,一切和睦相处的必要,一切共同行动的机会,专制制度用一堵墙把人们禁闭在私人生活中。人们原先就倾向于自顾自,专制制度现在使他们彼此孤立;人们原先就彼此凛若秋霜,专制制度现在将他们冻结成冰。”

四、中间势力难以生存的社会,是“最难摆脱专制政府的社会” 在法国实现完全的中央集权之前,贵族制曾维持了很多年。大革命爆发前夕,法国的中央集权已经达到了一种很高的程度,各种在贵族制下分散的权力已被全部巴黎所吞没。贵族作为一个连接上层统治者与下层被统治者的中间势力,被迫退出了政治舞台。能够制约中央集权的力量,也随之消失。从此,“人们相互之间再没有种姓、阶级、行会、家庭的任何联系”,再没有任何新的中间组织或阶层能够兴起,以代替贵族势力退出后留下的空档。在考察了大革命前的集权专制与大革命后的集权专制之后,作者失望地感叹道:

“长期以来一直最难摆脱专制政府的社会,恰恰正是那些贵族制已不存在和不能再存在下去的社会。”

作者所谓的“贵族制”,其实是“中间势力”的代名词。没有了中间势力,民众就陷入了原子化状态,迫使每个具体的民众独自去面对强大的专制国家机器。个体的原子化的最终结局,就是政治生活从民众当中完全消失——单体的民众无力对抗庞大的国家机器,最终必然选择远离政治生活。

五、在革命过程中,追求自由要比追求平等更加重要

追求自由与平等是法国大革命的两大终极目标。革命者“不仅想建立民主的制度,而且要建立自由的制度;不仅要摧毁各种特权,而且要确认各种权利,使之神圣化”。尽管《人权宣言》里也将“自由”与“平等”并列,但作者还是相当失望:“在为大革命作准备的所有思想感情中,严格意义上的公共自由思想与爱好是最后一个出现,也是第一个消失的。”

在革命的大潮中,“自由”之所以敌不过“平等”,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自由”没有办法像“平等”那般,在革命的进程中随时给跟随的革命者以物质的鼓励(譬如均分财产、土地革命),所以,不光是法国大革命,放眼世界史,近代以来绝大多数的革命,都逃不脱“平等”凌驾于“自由”之上,甚至为了“平等”,不惜牺牲“自由”的命运——当革命为了实现“平等”而不得不借助“专制”的力量时,革命往往毫不考虑“自由”的感受,义无反顾地选择与“专制”结盟。

第五篇: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

《旧制度与大革命》给我们什么启示

由于一位国家领导人的推荐,法国人托克维尔写于一个半世纪以前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几乎在一夜之间变得尽人皆知,成了一本超级畅销书,市面上一下子涌现出十多个新版本,有珍藏版、插图版,还有所谓政务版,此外还有《为什么要读〈旧制度与大革命〉》之类的导读类图书。《旧制度与大革命》当然是一本名著,但如此这般的一夜爆红依然是一桩意外事件,也颇耐人寻味。《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老书,今天读它有何意义?

托克维尔名气很大,但写的书不多,现在看来最重要的也就是三部。第一部是《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1840 年出版。然后是《1848 年革命回忆录》,1848 年革命后不久即写就,但直到 1893 年才出版,那时他都去世 34 年了。为什么当时不能出版?因为他在书里骂了一些人,当时政坛上的一些名人,革命失败了,他觉得这些人有责任。托克维尔其实是个性情中人,情急之下 难免要骂人,所以当时不好出版。他的第三部重要著作就是《旧制度与大革命》,直接研究法国大革命的一部著作。托克维尔终生关注的是法国的问题,当然他也有超出国界的那种世界主义的关怀,但他首先是个爱国者,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总在思考法国的问题。但他觉得光研究法国不行,必须要和其他的国家做比较,主要应和美国、英国和德国作比较。但是无论研究什么,都有一个中心问题意识贯穿在他的思维和作品当中,这就是“如何在政治民主化的现代社会当中保障个人的自由权 利”。托克维尔是一个非常坚定的自由主义者。他是贵族出身,因此对个人的独立自由特别关注、特别热爱。但是他也不反对民主,而且对民主持相当肯定的态度,因为他很早就敏锐地认识到民 主是时代大潮,而且民主的确也比封建时代那种不民主、不平等的情况更好、更符合人性一些,走向民主是一种进步。但是走向民主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民主社会人人平等,这会让个人的自由陷入危险。他从法国大革命中第一次深切地感到了这种危险。他发现,在美国,民主和个人自由 好像也有矛盾,但这个矛盾获得了较好的解决,所以他就先去研究美国了。

《论美国的民主》指出,美国在建设民主社会方面相当成功,自由与平等在美国得到了很好 的协调,个人自由因而得到了比较有效的保障。但是他也感到新大陆这个经验要在旧大陆推行可能会非常困难。他回国以后亲历了 1848 年欧洲革命,这场革命主要就是要推进欧洲社会的民主化,解决法国大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然而这段革命经历证实了他的预感:要在欧洲建立美国式 民主非常非常困难。因此他就有点悲观失望,也有点气急败坏,以至于写《回忆录》时,对 1848 年的革命者们说了很多尖酸刻薄的话。

最后在临近生命终点的时候,托克维尔写出了这部《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其实只是他的大革命史研究计划的第一部分,后面他还想继续写下去,一直写到拿破仑帝国垮台,可惜天不假年,后续部分他没能写出来,只留下一些片段性的笔记,后来被人们作为《旧制度与大革命》 第二卷编进了他的全集。我想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想探讨 1848 年法国民主试验失败的历史原因。他觉得 1848 年革命失败的根源在 1789 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因为这两个革命 在政治文化上是非常一致的,其实 1848 年革命的政治文化,或者说革命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完全是从 1789 年革命继承过来的,而 1789 年的法国大革命没能成功地建立现代民主政治,也完全是这种政治文化的罪过。那么大革命政治文化又是怎么来的呢?他觉得还得再往前追溯 首先得追溯到大革命前的旧制度去,而所谓“旧制度”,也就是大革命之前法国存在过几百年的 一种被称作“绝对君主制”的专制政治体制,以及由这种体制造就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状态。因此,《旧制度与大革命》主要讨论的是 18 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尤其是法国革命特有的那种狂暴性、狂想性的原因。实际上托克维尔想说的是,法国革命的政治文化特别追求的是平等价值的实现,为了追求平等人们不惜牺牲个人自由。这种理念也是卢梭提出过的一种说法,近乎愤激之语。大革命时代的法国人特别痛恨不平等,为了消灭不平等哪怕破坏自由都在所不惜,这的确是法国革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托克维尔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这种政治文化恰恰是从法国旧制度政治文化中蜕变出来的。这样他就首次指出了旧制度和大革命之间的内在联 系。以往人们都觉得法国大革命是和旧制度、旧传统的决裂,和旧制度文明没有任何关联,但是托克维尔说不是的,这里面有延续性,而且延续性还非常强。这是托克维尔非常重要的理论贡献,他由此开辟了大革命研究的新思路。

这个思路就是要在历史本身和历史哲学或者说事实和思想相结合的基础上,回答有关法国革命的几个主要问题:第一,所有国家都有旧制度的问题,不光法国才有,那么为什么法国要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摧毁这些东西,为什么革命首先在法国爆发?第二,路易十六时期是王朝最繁荣的时期,革命一般是在人们穷得活不下去的时候才发生,可是法国革命恰恰是在它最繁荣的时候爆发的,这是怎么回事?第三,为什么法国人民比其他国家的人民更加憎恨封建特权,法国封建特 权究竟为什么那么招人愤恨?第四,为什么18世纪法国文人会成为国家主要的政治人物?在启 蒙运动时期也是这样,文学家承担政治功能,对社会产生了许多政治上的影响,而文学家既没有政治经验,也没有政治训练,可是他们却偏要去干预政治,结果把法国搞得一团糟,搞得非常激 进,非常激越、浪漫,导致法国革命的空想性和严重的破坏性。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更深刻的问题,这里我们暂且不谈。托克维尔能提出这些问题,显示了一种高超的学术洞察力。而一个学者能不能提出好的问题 往往是学者能不能成功的关键,托克维尔能够提出这些问题,决定了托克维尔这本书的不朽性。因为就像这个书的编者梅耶说的:有些书出了不长时间就过时了,但有些书不会过时,它们永垂不朽,像维柯的《新科学》,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这些书是会永葆青春的。的确,托克维尔提出的问题超越了时代,也超越了法国,这些事情在哪个国家都可能发生,因为它折射的是人性的某些共同特点,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某些带有普遍性的东西,所以能在今天的中国产生这么大的反响。

总而言之,我感到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就在民主化或现代化时代如何避免革命的问题,主要说了这样两点意思:一是特权集团不可刻意维护自己的特殊利益,二是中央政府不可肆意压制公民的政治自由。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一点理解,仅供参考。

下载《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思考与感悟学期伊始,我选修的《法国文明史》周老师热力推介我们阅读《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由于图书馆《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全都被借出了,只找到了相......

    旧制度与大革命 读书笔记

    读书报告二:《旧制度与大革命》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之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主持听取专家学者对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时,向与会专家推荐了法国历史学......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读书笔记(范文大全)

    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人。托克维尔出身贵族世家,经历过五个“朝代”,可以说经历了法国革命的大半历程,对于各类政体,如大革命前的......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大全5篇]

    读 书 笔 记 书目名称: 《旧制度与大革命》 所在班级: 法学二班 姓 名: 朱国华 学 号: 201400640122 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人。托......

    读书笔记 旧制度与大革命(合集5篇)

    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有感 班级:0231111 学号:023111123 姓名:姜超 引用“哲学家和政治学家们一定要注意,与法国大革命史相比,再也没有其他的事情,更能警醒你们。这是因为,与它的伟......

    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读书笔记 詹媛 201302405159 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我本以为是简单的描写法国因为陈旧的封建制度而引发的一场革命,可能因为我天分不足,加之对法国的历史并......

    旧制度与大革命

    The old regime and the revolution 旧制度与大革命 Why some think China is approaching a political tipping point 为什么有些人认为中国已经到了倾覆的边缘? Mar 16th......

    旧制度与大革命

    民众与旧制度和大革命 姓 名: 性 别:学 院:学 号:手 机:电子邮箱:____邓余佳______________ ____ 女 ___ __________ ___人文学院________________ ____10105214105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