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家支及其对凉山政治社会的影响(5篇)

时间:2019-05-14 17:27: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凉山彝族家支及其对凉山政治社会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凉山彝族家支及其对凉山政治社会的影响》。

第一篇:凉山彝族家支及其对凉山政治社会的影响

凉山彝族家支及其对凉山政治社会的影响

凉山彝族家支及其对凉山政治社会的影响

摘要

家支是凉山彝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凉山彝族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因此,家支制度对凉山政治社会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家支不断演进适应着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家支的某些传统功能已消失,但其还保留着大部分的功能,并衍生出新的功能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家支以其独有的特性,深刻的影响着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通过对社会资本的重新构建、家支之间的联系影响着凉山的政治生态,形成凉山彝族社会特有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经验。家支对于彝区政治社会的影响是由家支的特性所决定的,彝族人民按照习惯法的要求服从于家支权威,依赖于家支。就如彝族谚语说的“缺不了的是粮食,离不开的是家支”。家支在现代社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对现今社会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又是怎样影响着彝区的政治生态?这是本文要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 凉山彝族;家支;政治社会;影响

I

目录

前言.......................................................................................................................................................................1 正文.......................................................................................................................................................................1

(一)彝族家支简介...................................................................................................................................1 1.彝族家支的起源与发展....................................................................................................................1 2.彝族家支的特性..............................................................................................................................2 3.家支的现代发展..............................................................................................................................3

(二)彝族家支制度对凉山社会的影响...................................................................................................4 1.家支制度对个人的行为规范起着约束作用..................................................................................4 2.家支制度对家支成员经济支持的作用..........................................................................................4 3.家支具有一定的调节社会资源分配的作用..................................................................................5 4.家支对彝区经济发展起一定的积极作用......................................................................................5

(三)彝族家支对凉山政治生活的影响...................................................................................................5

(四)结论...................................................................................................................................................7 参考文献...............................................................................................................................................................8 致谢.......................................................................................................................................................................8

II

前言

彝族作为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大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主要集中在我国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南大地上。尤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口最多。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凉山州全州户籍人口4798037人,其中彝族人口为2226755人,占全州人口的49.13%。1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凉山彝族是现今将彝族传统文化保留最为完整的彝族群体,而彝族的家支文化既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家支制度在彝族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发挥了无以替代的作用,尤其在彝族奴隶社会时期,家支更是起到了巩固彝族家支政权的统治,维护彝区政治社会稳定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民主改革,凉山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彝族家支制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但家支仍会继续存在,并发挥其作用。近年来,没有家支的彝族已经开始想方设法的找家支、投家支,以此来续家支谱系,家支在彝区开始回潮。

家支文化在凉山彝族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凉山彝族社会资本占有核心地位的要素。因此凉山彝族家支文化对凉山政治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它通过对社会资本的重新构建,家支之间的联系影响着凉山的政治生态,形成了凉山彝族特有的社会组织与管理经验。那么,彝族家支制度对彝族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又对凉山的政治生态有什么样的作用?这是正是本文索要探究的问题。

正文

(一)彝族家支简介

1.彝族家支的起源与发展

凉山彝族家支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通过父子连名的谱系方式结成的群体组织。2 家支的起源于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社会以后,并逐渐形成发展成为现在的家支。据彝族古籍《西南彝志》记载,彝族家支是从“六祖分支”之后开始繁盛,从彝族始祖希慕遮传到笃慕,笃慕取三个妻子,生育六子,即:武、乍、糯、恒、布、默,由于彝族同家支之间是禁止通婚的,为了人口的发展,六祖举行了分支仪式,脱离本家自立家支,六祖分支后又经历多次分支,分支后的各支有分支,最后形成了现在的凉山彝族家支。现在认为凉山彝族的始祖曲尼、古候可能就是糯、恒的后裔。到解放前,已经形成了几百个家支。现在认为彝族家支形成和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家支增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总家支的家支成员后代因为自然灾害、战争、迁徙等原因与原家支失去联系而成为独立的家支;另一 1

种是为了家支繁衍壮大,通过“分支仪式”形成能够通婚联姻的独立家支。3

2.彝族家支的特性

(1)家支的持续性:彝族家支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彝族人对其有高度的认同与归属感。同一家支成员之间,不论地理位置相隔多远或是亲缘关系相隔多少代,不论双方是否相识,但是只要双方一见面,通过家支谱系来理清彼此来自同一个父系祖先,一种亲切和友爱的感情便自然而然的产生。同时,双方之间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信任感,几乎放下所有对陌生人的防备,因为我们有同一个祖先,流着同样的血。这种认同感使得双方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救济、相互关心变得自然而然,而这一切都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是自己应尽的本分。这种认同感也是家支得以一直延续的因素。

另一方面,每个家支都有从同一个男性祖先开始并世代相连的父子连名谱系,彝族非常重视父子连名谱系的继承。家支的继承只能由家支中的男性成员来完成,而女儿或者女系家支成员是无权继承家支的,包括家庭财产。所以,彝族人非常重视生育男性后代,这也是一个彝族家庭中最看重的事情。这同样也让男性家支成员最看重的事家族的利益,家族利益永远在个人利益之前,家支成为彝族男性的重心,所以生育儿子来继承家支就是头等大事。

(2)家支的权威性:彝族家支中,长辈对于晚辈具有权威性,同样,父亲对于其子女也具有权威性,兄姐对于其弟妹也存在着权威性,彝族谚语有:“兄分后成有权者,弟分后成服从者。”在彝族家庭中,这种权威性表现在子女对父亲的绝对服从,子女的婚嫁全由父亲做主;这种权威还表现在男性家支成员对女性家支成员的权威,这主要是因为女性没有继承家支的权力,因此男性在家支中的地位要高于女性。在家族议事时,父亲或者兄长只要在场,弟弟就不能违背父亲和兄长的意愿,负责将会遭到鄙视,甚至引来家支其他成员的谴责。家支中辈分最高、年龄最大者具有绝对的权威,也就是家支头人,家支成员都要服从他的意愿,一旦违抗,将遭到其他家支成员的唾弃,甚至可以驱除出家支,彝族很多家支也是这样产生的;同时,家支头人全权代表本家支与社会交往。家支的权威还表现在成员双方不论年龄大小,相互的称谓会由家支谱系中自己所处的位置来定,也就是通过辈分来分大小,弟妹的后代将一直是弟妹,而不通过年龄来分长幼和亲属称谓。家支的权威性还表现在,如若本家支与其他家支发生纠纷时,只要家支头人召集各家支成员,那家支成员就必须得有代表到场与外家支进行对抗。

(3)家支内部的互助性:彝族家支不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劳作或是冤家械斗,家支内部都有互相援助和保护的义务。彝族谚语有:“亲戚再好,听着哭声就跑;家门再坏,听着哭声就来”;“缺不了的是粮食,离不开的是家支”。比如,家中如果没有足够的劳动力,2

那么在劳作的时候,家支成员便会自己义务前来帮忙,而对于这种事,家支成员会毫不犹豫,没有任何的抱怨情绪,因为认为这是自己必须要尽的义务;家中如果有婚丧嫁娶之事,家支成员也回事第一个到场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当然,家支还规定了家支成员中若有婚丧嫁娶之事,那其他家支成员就得凑礼金来帮助,彝族语里称这种礼金为“尔普”。现今,彝族各家支通常会每年定期举行家支聚会,主要讨论家支中存在的问题及家支的发展,强调本家支成员之间的团结,同时规定家支成员应尽的义务。家支聚会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要求家支成员之间要互帮互助,如家支成员有婚丧嫁娶之事时其他家支成员应给予怎样的帮助,家支成员有违法乱纪之事时家支该如何解决等事。家支聚会就继承了彝族家支互助的传统,同时对家支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对凉山政治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4)家支的封闭性:彝族家支的封闭性首先表现在家支内部不论隔了几代,不论相隔多远,都不能彼此通婚。家支内部通婚是严重违反伦理道德,是使整个家支名誉严重受损的行为。如有违反,双方或被处死或被驱除家支,但现在处死的情况已不存在,主要是驱除出家支,而彝族最怕的就是被驱除家支,因为人都习惯于追本溯源,家支就是彝族人的根。家支的封闭性还表现在本家支与外家支之间来往甚少,除非两家支之间存在利益联系,否则一般两家支之间是不来往的,各家支与外族之间也是封闭的。这是由于凉山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凉山地势险要、江河纵横,在交通极其不方便的年代,家支之间相互联系是极其困难的,而外族想要进入凉山地区也较困难,这就形成了家支之间的这种封闭性。

3.家支的现代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五十年代凉山进行了民主改革,凉山从奴隶社会一跃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对凉山旧的奴隶制政治体制进行全面改造,重建了新的政治结构。政治上废除了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建立了乡级政府和党机构;经济上,没收奴隶主的土地,将土地平均分给农民,同时建立农民组织劳动协会。这种改变使得原来的以血缘为纽带的父系谱系家支经受了强烈的冲击。之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将分属不同家支的农民全部集中在了一起,形成集体化的生产,严重的消弱了家庭生产对家支的依附,家支的互助性显得原来越薄弱,仅限在人文关怀的范围。之后的文化大革命更是从观念和意识上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家支观念开始变得淡薄。

在八十年代,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的生产功能再次恢复,家庭成了农村生产的基本单位,党中央在民族地区也开始实行新的民族政策,给了少数民族更多的自主权,这为家支的重新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家支开始出现回溯。首先,家庭成为了农村生产的基本单位,在生产条件落后,生产困难的条件下,有面对各种不可抗力的情况下,农民想要提高生产往往就想到借助家庭的亲属关系网络,而彝族家支由于家支成员间 3 的高度信赖,家支的互助性再次体现出来,家支成员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其次,党由于当的民族政策的推行,民族文化和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尊重,彝族婚丧嫁娶等作为彝族家支支柱的文化传统得以恢复,人们心中的对家支的情结重新被释放出来;最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原来的集体生产方式解题,由于农民的独立生产,基层政府的控制力大幅下降,家支的权威性重新复苏,家支成为组织群众最有效的工具。

现今,在凉山,各种家支聚会开始兴起,而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对凉山政治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彝族家支制度对凉山社会的影响

家支作为凉山彝族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彝族几千年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凉山彝族生产生活着的核心。在漫长的历史中,除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个阶段由于各种原因从凉山彝族生产生活中消失以外,其一直对凉山彝族的生产生活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现当代也不例外。

1.家支制度对个人的行为规范起着约束作用

彝族家支通过彝族习惯法来约束个人的行为,家支头人也时刻监督者家支成员的行为,如有成员行为有失规范,那家支头人将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阻止或者补救由此行为造成的后果。比如家支成员如有违法犯罪的行为,家支就可能将其开除族籍,而彝族人最怕的就是脱离家支。在彝族家支的聚会中通常会举行家族会议,家族会议通常会明确规定一些家规,包括家支成员严禁吸毒贩毒,并对家支成员进行禁毒教育;还要求家支成员要相互监督;遇到家支成员有婚丧嫁娶、或与其他家支产生纠纷,家支其他成员要积极予以帮助;不准偷盗、不准抢劫等;同时鼓励家支成员要重视教育,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保护家支的整体利益,维护家支的名誉,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家支成员个体的安全与利益。对个人行为规范的约束还包括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爱护妇孺等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彝族占一半左右的凉山地区的社会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2.家支制度对家支成员经济支持的作用

彝族家支中,所有家支成员都会遵从习惯法,在家支成员婚丧嫁娶或者其他需要用到较多钱财之时,家支成员都会向其提供帮助,以帮助其度过困难时期,家支内部互助的观念深深根植在每个家支成员的意识观念之中,一家有难,集体相助的风气也长期存在着。比如,家支就明确了家支成员有丧葬之事时,所有家支成员要出资的标准和范围,也就是“尔普”,有10元到200元不等;由于现在凉山地区娶妻费用很高——少则15万左右,多则超过30万,所以家支中也规定有婚事时家支成员要给予怎样的帮助等。在一年中的 4

劳作时期,家支成员也会互帮互助,形成一种自有的集体劳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同时也让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又如,父母去世后留下的孤儿,家支其他成员就有义务要抚养遗孀,如果任遗孀自身自灭,那这个家支就会收到其他家支的唾弃,是一件严重影响家支声誉的事,这也是凉山地区乞讨儿童极少的原因之一。现在很多家支还成立了家支互助基金会,用来支持家支的发展及帮助家支中经济较为困难的成员。比如,“甘洛县沙马曲比互助基金会”,此基金会每年会组织一次家支聚会,会上将讨论家支中的各事项,处理家支事务,包括援助家支成员、丧葬婚事出资、孩子读书资助等。此基金会的运作资金由家支成员共同出资,经济较好的出资多,有出资几千到几万不等,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出资较少,比如农村的沙马曲比家的家庭只需要每年出资100元。

3.家支具有一定的调节社会资源分配的作用

一个地区的家支成员少则二十户人家组成,多则几十户甚至由上百户人家组成。组成家支的各个家庭中,可以说他们所从事的行业涵盖各行各业,范围广泛。因此家支作为一个群体,掌握着很多的社会资源。由于家支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与相互依赖(前面已论述),家支成员间就会很乐意相互分享自己所掌握的社会资源。这种对家支成员之间的高度信任和认同,摆脱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使家支成员之间的合作变得轻松而愉快。家支成员之间利用自己掌握的社会资源,既是政治资源也是经济资源,为自己及家支成员谋取利益。所以很多彝族人都能通过家支找到合适的事做来养家糊口。典型的例子就是,如果沙马曲比家支成员的企业要招聘一位员工,同时有一个本家支成员和一个外家支的人来应聘,在两个人能力相等甚至外家支的人能力更胜与本家支的应聘者,此企业必定会聘用本家支的应聘者。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太过于强调这种互助,也必定会有其消极的作用。

4.家支对彝区经济发展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农业生产中,家支内部的互助性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还节省了大量劳作的时间,在一定长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家支习惯法对家支成员有着有效的约束,监督、规范着家支成员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使家支成员难以做出有损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行为;再一方面,家支成员利用自己手中所掌握的广泛的资源,在彝区进行着一种特殊的资源在分配,这也是财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一个较富有的家支成员,带动着其他家支成员跟他一起从事商业活动,从而扶持那些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家支成员实现小康,使彝族家庭脱贫致富,从一定程度上带动经济发展。

(三)彝族家支对凉山政治生活的影响

家支在彝族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在前面已经论述。在解放以前,家支是作为统治机构存在的群体,随着民主改革的结束,家支作为统治机构的功能也随之消失,但在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为达到一定高度之前,家支的政治作用依然存在,并发挥着其作用。

在旧社会,家支的政治功能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奴隶主的统治工具,奴隶主通过家支内部的强大凝聚力保护着家支成员的权利和统治者的特权,它以习惯法为准则,集政治、军事、法律于一身,规范着彝族社会,同时它还承担着调节家支成员之间的纠纷、代表家支对外交往的功能,家支内成员若与其他家支产生矛盾,那就会演变成家支与家支之间的矛盾,最后会有两个家支出面调节纠纷;另一方面,家支还承担着保护所有组人免受外族侵略的作用,在面对外族侵略是,家支之间就会放下仇恨,走到一起,团结对抗侵略。1945年国民党二十四军进攻凉山,当时阿候家和果基家正在械斗,为了反抗外来侵略,两家当即解仇结盟,各家支头人亲摔家支成员参加战斗,在各家支的团结下奋力回击,结果在装备条件相差悬殊之下消灭了二十四军一个团,使其推出普雄(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境内)。4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家支的传统政治功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是对旧社会家支功能的继承与发展。首先,由于彝区农村地区人民法律观念较为淡薄,因此家支会按照原来习惯法准则来调节家支内部和家支与外家支之间的民事纠纷,这使农村一大部分的民事纠纷得以圆满解决,纠纷事件大到关乎人命,小到夫妻吵架,家支都会予以公平公正的解决。家支在解决事件时,是力主调息缓和的,现当代,家支械斗的事件已基本看不到,而凉山彝族由于对家支强大的依赖性,家支给出的解决方案一般他们都会接受。在当地政府部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由于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的缺少,彝族人有时很难接受政府给出的解决方案,而使事件得不到解决,这时候,政府部门通常会联合家支,通过法律与习惯法的结合来解决,这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家支习惯法在彝区农村运用的甚至比法律还多,由于彝区交通不便,信息传达困难,对于一般性事件,执法部门难以及时掌握信息或到达现场,所以这类事件一般就依靠家支予以解决,在解决过程中,家支承担所有责任,而处理结果就代表了整个族人的意志,所以不得违背。这对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另一方面,家支对政治生态也有着一定影响。家支意志依赖就存在着互帮互助的功能,在政治生态中亦是如此。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家支中是普遍现象。在凉山地区,人们最为推崇的不是你多富有,而是你在政府担任多高的职位,如若家支中有人在政府担任领导职务,那么此家支必定在当地得到很好的发展,成为当地数一数二的大家支。同时,6

如果本家支中有人在政府担任高位,那此家支从政的人员也能顺着家支这条线在仕途上顺风耳上。比如现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州长及副州长中就有四位是木黑家支的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公平,阻碍了凉山政治社会的发展。

现今,国家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而凉山彝族人民在村民自治中的主体地位也得以凸显,家支在某种程度上为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舞台,但是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时受到家支观念的影响却非常大。比如,在村委会成员的选举过程中,村民为了本家支的竞选者能够当选,通常都会将票投给本家支竞选者,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而当选者往往便是大家支的成员,这就导致了小家支成员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曾经发生过在一些选举中家支之间的正当竞争最后因为利益的不合演变为“冤家械斗”的情况。这就有违村民自治的本质,而在村民自治中形成家支垄断的情况。

(四)结论

毫无疑问,家支在凉山彝族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是凉山彝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家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未达到一定高度之前将长期存在下去,并发挥其作用。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家支已失去了一些原本具有的功能,而与现代政治社会产生了相应的调适。家支在现代社会中尤其积极的一面,当然也不可否认它消极的一面,但总体来说,现阶段家支对于凉山政治经济的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家支习惯法为准则的家支制度对个人行为的规范、对个体家庭经济的支援、对社会资源的特殊分配等。家支对社会的影响具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家支成员由于都要遵守习惯法并服从于家支的权威,家支个体主观上会排斥有违家支规定或家支意愿的行为,如违法乱纪、吸毒、贩毒等,同时按照习惯法,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爱护妇孺等优秀的人格品质也收到彝族人的追崇;另一方面,家支成员之间的互助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彝区经济的发展的,但又可能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互助使很多经济能力较差的家庭在遇到困难时顺利克服,有一定的社会保障作用;对社会资源的特殊分配又使得社会缺少相应的公平环境,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对政治生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较大程度上的解决了农村的民事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同时政府执法部门将价值习惯法与法律有效的结合处理相关事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彝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弊端;另一方面,由于家支的特性,很容易滋生政治上的腐败行为,在政府机关,家支成员之间相互包庇、相互提携的事并不少见;再者,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家支势力过度的影响基层选举,在农村形成家支垄断的情况,由于家支利益而发生“冤家械斗”的情况也有发生。政治权利和血缘纽带交织在一起,以致在 7

社会资源及政治利益的分配上时常会发生有失公平、合理的现象。

因此,对于家支问题,我们应该辩证的来看待。家支对现代彝区的发展是有其积极的意义的,而由于家支的特性,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未达到一定高度之前,家支是将存在并长期存在,并发挥其作用的。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家支的消极作用,严防家支对社会、对政治消极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客观的认识家支,调整其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让其更好的会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做贡献。5

参考文献

1.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四川民族研究所编《四川彝族家支问题》论文集 1985年

3.刘正发.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4.四川省编辑组.四川省凉山彝族社会历史调查[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5.冯敏.凉山彝族传统家支功能的现代调适[C].中华民族学学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 1997.6.刘正发.凉山彝族家支文化特性初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第4期第35卷 7.徐铭.社会主义时期凉山彝族家支问题探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第4期 8.宋经同.凉山彝族习惯法中的传统道德价值观[D].西南大学, 2008 9.凉山彝族奴隶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

10.赵声馗.“家支”观念对凉山彝族村级治理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 2010 11.凉山彝族奴隶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12.吉木布初,阿鲁.凉山彝族谚语[M].四川彝族出版社,1982

第二篇: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观后感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观后感

----风俗文化,风土人情

11级财务管理1班 第五组 组长:耿靖然 组员:程芳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观后感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绚丽多彩,正是因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在彝族年长假期间,我们在政治实践课老师的号召下,参观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对彝族的风土人情及风俗习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首先,我谈谈凉山彝族的服饰。凉山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凉山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披衫)常年皆着。

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下身都穿长裤,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椎形的“子尔”--汉语 称“英雄髻”。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

凉山地区,以农业为基础的彝族多种植玉米,土豆,大麦,荞麦。居住在山区的彝族喜欢养羊。凉山彝族历来十分好客,有客必有酒,来客须有肉。在饮食上,客人为上,客人唯尊。彝族人喜欢传统的包谷酒、荞麦酒、杆杆酒。现在受汉文化的影响,啤酒也非常受彝族同胞的欢迎。彝族人视酒为天下食品之首以酒为大,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以酒待客。家里来了客人,首要的是喝酒。招待客人,最大的礼了是宰牛,其次是宰羊,再次是杀猪,杀鸡。但如果没有酒,一切的招待都会显得冷清,表现得不够真诚。因此,以酒待客,是最大的礼节。酒为大礼。彝族人请客送礼、婚丧嫁娶、宗教活动、调解纠纷、过年过节等都离不开酒。假如相互之间发生了矛盾或者结下了冤仇,但如果有一方大度一点,打上一坛酒主动赔礼,将会奇迹般的得到和解。因为,酒是彝族人中的最高礼节和最纯真的感情,无酒不成席,没有酒,一切都会淡如清水。当你要款待客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用真心和情感酿造的那坛美酒。

凉山彝族一对男女婚姻的缔结要经过一系列繁文缛礼,这也是每个人,所有家庭和全社会高度重视的一大人生仪礼。

凉山彝族严格实行同等级内婚,家支内禁婚,也就是说择偶婚配的范围要在同一等级内择配。凉山彝族分为黑彝和白彝,在解放前黑彝为贵族,白彝为平民,他们是不能通婚的。在凉山,订婚是一件极有约束力的大事。订婚时需男方需支付女方高额的聘礼。订婚仪式上确定了双方婚姻关系的成立后,双方亲友就会进行泼水活动,女方的年轻姑娘们尽情地泼撒,男方的人也可反泼他们,使订婚仪式在欢乐、热烈的气氛中结束。男方订婚的人回到家,人们看到湿淋漓的,便证示订婚成功了。彝族家的婚礼非常隆重,接亲时会抢亲,男方接到新娘后会大摆宴会庆祝几天几夜。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神的信仰。人们认为大自然中许多没有生命的物质都附有精灵,一个家庭中凡是祖先遗留下的一切东西如衣服、首饰、银子、用具等,都可附上精灵“吉尔”(含有“福气”之意),认为它具有保护家人的魔力。

解放前,凉山彝族以祖先崇拜为核心,集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图腾崇拜为一体。

“毕摩”和“苏业”是彝族宗教活动的主持者,特别是毕摩,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主持者,而且是彝族文化的传播者。毕摩属世袭,传男不传女。他们一般都通彝文经典,熟知关于天文历法、谱系、伦理、史诗、神话传说等及彝文文献,他们是彝族在人神之间的沟通者,举凡生死、年节、集会、病灾等都请毕摩到场念经作法。

第三篇:在凉山彝族地区的饮食特色食品中

几种常见的凉山彝族美食

在凉山彝族地区的饮食特色食品中,坨坨肉最有名,彝语称“乌色色脚”,意思是猪肉块块。“坨坨肉”顾名思义,其外观如“坨坨”。彝族是将坨坨肉放在簸箕里,一块肉就有一个拳头大小。彝族人以坨坨肉让人感到了他们的待客的热情和大方,也看到他们粗犷豪放的一面。猪、牛、羊、鸡都可制作坨坨肉,然以仔猪坨坨肉最有名气,一般习惯上“坨坨肉”也是指坨坨猪肉。特别讲究的人家,要选用按照传统放牧方式自养的、凉山地方品种“乌金猪”的仔猪为原料。这种猪的肉质比较好,少是饲料喂养无污染,因是放养的猪的肌肉较为紧密结实,而猪多以山上的高寒植物为主食,肉质也带着高山上的醇香。屠宰后的猪直接放在地上,用草堆放其上烧烤,将体外猪毛烧光,这时猪皮也烧黑,彝族人就将其刮干净,但是可见其皮呈现黄褐色,又再烧刮,直到较为干净,此时闻着也有了肉香,这也是彝族坨坨肉的前期加工的特别之处了,俗称烧毛猪。之后再开膛剖肚,将内脏处理完毕,将整猪砍成数块,再将肉砍成扁方形的肉坨坨,大牲畜砍得较大,仔猪肉砍得较小,大的超过六七两,小的也有二三两重。但大多的地方款待客人以大为敬,自家和本家人食用则要小一些。别看坨坨肉简单,可是掌握火候是关键。坨坨肉放入锅的冷水中,煮时放些木姜子入汤,一般不再放入其他调料,锅架在锅庄上用柴烧煮,煮两涨待水面的泡沫消失就行了,这时肉刚熟,就须捞起,肉此时还有弹性。放调料看似最简单,但是却非常重要。彝族人一般在小簸箕中(现在多用瓷盆)拌以盐就行了,反映出过去物质极大匮乏时原始饮食习惯,这算是最纯正的坨坨肉。但现在许多地方还要加辣椒、花椒,在一些地区习惯采用炒的方式在热锅中拌和以上调料,以增加香味。但是坨坨肉本身要求是尽显猪肉本色,不要太多的太复杂的调味品,就是放也要尽量少一些。制作坨坨肉在凉山彝族地区并无固定的时间,凡重大节日或聚会上,或婚丧嫁娶等众多礼仪中,以及贵客的到来等,彝族人就会杀猪做坨坨肉。彝族有两个重大节日:火把节和彝族年。但是,火把节重在娱乐,许多都杀鸡以示庆贺,坨坨猪肉少。而彝族年是其传统节日,按照凉山彝历,在每年的“蛇月”前后内选择吉日过年。过年从杀过年猪之日起算为 3天,但过年活动至少有 7天以上。彝族人民认为,通过过年期间的各种庆祝活动能够达到人寿年丰的目的,过年期间要制各种美味佳肴,尽情享受辛苦一年所得的丰收成果。同时还要开展各种与饮食文化相关的娱乐和走亲访友等活动,形成了颇具民族特色的过年饮食礼俗。在这个时间走入凉山彝区,就会发现家家户户都在吃坨坨肉。坨坨肉的特点是肥肉不腻,瘦肉脆嫩,肉质香鲜可口,坨坨肉味显特别,又是天然少污染的民族特色食品。在讲究吃的今天,坨坨肉显现出猪肉的原汁原味,体现了彝族传统的饮食文化,这在中华民族的烹饪百花园里如一缕清风,一朵奇葩!

(制作前)

成品

圆根酸菜

圆根酸菜生长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自古以来,始终伴随着古老的彝人,是彝家待客的佳菜,世世代代受到彝人的青睐。彝族民间传说中称:远古时代,人类遇大洪灾,只剩下现代人类祖先“祖莫惹牛”,他在人间无处找到伴侣后,就到称之为“时姆恩哈”的天界上,娶了仙王“资约丁古”的幺女。他俩在人间相敬如宾,但是人间已无蔬菜作物。于是,“资约丁古”幺女上天偷偷地从父亲身边盗来了圆根、油菜、白菜等10多种蔬菜种子,撒向人间,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生机。“资约丁古”在失去幺女和菜种后诅咒:“圆根被你偷下凡,根根会比石头重,叶叶不能充菜粮。”从此,人间有了“圆根”这种绿色植物,成为彝家的食品。

圆根适应秋冬生长,如何让它长期贮存呢?聪明的彝人采用腌制干燥的办法,把绿黄色的圆根叶子变成了现在我们食用的圆根酸菜。经鉴定,圆根酸菜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具有清热解暑、开胃消食、解醉醒酒和减肥之功效,食用方法极其简单。它和贵州的酸菜、四川的泡菜相比,独树一帜,自成风味,是彝家老少皆喜的佳肴。在单调的腊肉汤、洋芋汤、鸡汤、鱼汤中放进少许圆根酸菜,真叫画龙点睛。成为驰名大小凉山的各种酸菜汤,让人赞不绝口。如今,古老彝人的圆根酸菜焕发出新的生机,已形成商品步入市场

(一系列的酸菜汤,我们都非常爱喝。前两天,一去非洲的堂弟回来连喝了几碗后大呼过瘾,说想念这个味道好久啦!)烧土豆下酸辣汤

烧土豆下酸辣汤,彝族地方土豆最多,吃法一样多,但我爱烧土豆下酸辣汤。可城里难得吃到啊!在三锅桩内烧上一大堆土豆,不能全熟,有七成熟就可以吃了。酸辣汤是用彝族家的水酸菜切好加上酸汤(适当加上点冷开水),加上盐、鸡精、白糖、辣椒面、花椒面、木姜子面、蒜搅拌,就可以吃了。做出来的酸辣汤下烧土豆味道不说了的。烧土豆颜色看起来呈暗金色,有一种泥土的香味,香得你流口水。酸辣汤带着一种独有的酸辣味,和平常的口感完全不一样。很好吃的哦。

洋芋酸菜汤

将洗净的洋芋切成片或丝,按传统的切法,左手握洋芋,右手持镰刀,切成鳞状滚刀片,放入肉汤煮熟并煮出鲜味后,下入酸菜,再下盐、辣椒、木姜子面和葱段等调料。酸菜一般用圆根叶子煮熟泡制后晒干备用。

烤小猪

烤小猪,是一道彝族独具特色的风味菜。选用20-30斤重的仔猪,杀后去毛,去内脏并洗净后架在火上翻烤。烤好的小猪,色泽金黄,香味扑鼻。具体吃法可将小猪切成“砣砣”,抖以佐料食用。也可将整个烤猪放在一个大盘内,另放几碟蘸水或其他佐料,然后各人拿刀,自割自吃。烤小猪肉外脆里嫩,酥香可口,味道鲜美无比。

彝族的辣仔鸡

彝族的辣仔鸡,用2斤左右的仔鸡,杀后烤好,将肉宰碎(搅粉碎)后加上,木姜、生姜、辣椒面、花椒等佐料,和冷开水就要中吃了.原汁原味,味道辣而爽口,肉细嫩鲜美,品后余味无穷。要用高山特产的红海椒,深受彝族的喜爱。

石烙仔鸡

将2斤多重的仔鸡宰后剔去全部骨头,用刀剁成肉末,再用盐、辣椒、花椒和木姜子面拌和均匀,盛入木钵,把烧得通红的一个鹅卵石夹于肉上,速用另一木钵反扣其上,然后两手持两木钵反复摇动,使鸡肉与卵石反复接触而被烫熟。这种烹饪鸡肉的方法非常特殊,但食者品尝石烙仔鸡香嫩无比。臼捣仔鸡凉辣汤

(听很多老一辈的人说起过这个东西,小时候貌似吃过,现在生活中不太容易找到,这幅图看起来也不太像。)

将宰割好的仔鸡放进火塘烧熟,洗净后剔出骨头(或连骨)放入石臼舂捣,直至舂烂捣融。个别地方用刀剁碎不用杵臼。仔鸡肉臼捣好后,根据仔鸡大小,将一定数量的红辣椒或烧熟的青辣椒、花椒、木姜子和大蒜放入石臼舂细,并加上盐末兑上适量的冷开水或无污染的高山泉水,搅拌均匀即成。臼捣仔鸡凉辣汤是凉山彝区的特色食品,深受彝民喜爱,常作待客佳品。

彝族荞麦

彝族荞麦,荞麦分为苦荞麦和甜荞两种,是凉山地区主食之一。《荞麦的来源》诗中说:“人在社会上,母亲位至尊;各类庄稼中,荞麦位至上。苦荞位居首,甜荞位居后”。凉山地区的气候和土质适合栽种荞麦,苦荞的产量和营养价值都高于甜荞,所以彝族地区普遍栽种苦荞,也颇受彝族人民喜爱。苦荞具有不易虫蚀、食用方法多、可与多种食物配制、制成熟食后不易变质等特点。荞麦主要食用方式有:荞粑、烙饼、烧馍、煎饼、荞米饭、疙瘩饭、汤丸子、糊羹、凉粉、扎扎面等。根据饮食爱好,可分别与四季豆、洋芋、小麦、大米、圆根、蕨粉、白蒿等配制。彝族人民在节庆、婚嫁、丧事及接待宾客时通常将荞麦作为主食,也可作祭祖供品。据有关专家暨机构研究,荞麦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对多种疾病具有防治功效。随着人们对荞麦认识的加深,荞馒头、荞面条、荞蛋糕等食制品也相继问世。

(我很喜欢它,经常在家里自己做。)

斗笠荞烙饼

荞麦烙饼(斗笠荞烙饼),在盆钵内用温水把荞面拌成稠糊,用汤瓢舀入铁锅并适当摊开,锅内可放少许猪油以免粘锅,用文火慢烙,适时翻面,两面烙黄后起锅。这样烙烘出单层荞饼,待烙烘第二个荞饼时不待翻面便将已烙成的第一个荞饼重叠其上,并且依次重叠三个、四个以上,便得多层荞饼,缘由厚渐薄,活像两个斗笠对扣之形,彝族称为斗笠荞烙饼。食用时用刀逢中交叉切成四等分或八等分。烙饼既香脆又柔软,老少皆喜欢吃。与坨坨肉、酸菜汤、石烙仔鸡、臼捣仔鸡凉辣汤待客,味美极佳。

连渣菜

连渣菜是一道很有彝族特色的风味汤菜。将黄豆用石磨磨成浆,放菜叶,点酸水制作而成,可吃原汁原味,不放任何作料,也可用湖海椒面等作料做蘸水浇在连渣菜上吃。特点是:清热解渴,色香味俱全,清爽舒服。.

第四篇:试论县乡村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如何应对凉山彝族家支组织现象-阿布木乃

试论县乡村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

如何应对凉山彝族家支组织现象

阿布木乃

凉山彝族家支组织现象是凉山彝族地方基层行政工作,特别是县乡村三级组织在开展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予以研究。

家支组织是凉山彝族社会的基本社会组织(以下所称“家支组织”均指凉山彝族家支组织,雅安、乐山、甘孜的彝族地方的情况与凉山相同,除此以外的地方未作研究),也是传统凉山彝族社会所有社会组织的核心,它渗透于现代凉山彝族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在凉山除非被家支开除(这种情形很少),没有一个彝族人脱离于自身的家支组织而存在;现代社会的彝族家支组织尽管与传统家支组织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其在彝族社会具有普遍性及其对社会影响力还很大,特别是对基层行政的影响力很大,因此作为基层行政工作者不可不注意加以研究,以正确引导之,使之利于社会稳定,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正确的、适时的在干预与不干预,支持与反对之间作出决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达到“知彼”的目的,我们先对凉山彝族的家支组织的情况进行一些研究,然后我们再对其于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提出几点看法,最后我们从县乡村三级组织(因为一般情况下,只有县乡村三级组织才直接面对这个问题)在开展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如何正确应对家支组织现象提出一些建议。

在传统彝族社会(指解放前,以下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亲戚关系、朋友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等等社会关系,都归结(或包含)于两种关系:第一种是同一个家支组织内部的关系,第二种是这个家支组织与另一个(或多个)家支组织之间的关系;概莫能外。

一、彝族家支组织的特点

(一)家支组织以男性血缘关系为纽带,不受地域限制。

凉山彝族社会的社会互助组织除家支组织外较具普遍性的还有邻里互助组织,邻里互助组织限于在共同居住在一起的人户中,有某户逢较大的经济开支时,其他各户按照共同约定来平均筹集钱粮薪柴等,家支组织则不同,他不受地域限制,而是唯一以男性血缘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的社会组织,只要血缘关系接近,成员之间在地域上相隔千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很密切。

(二)家支组织是分层结构的。

彝族人将家支组织的这种分层结构比喻为竹笋皮结构,说竹笋皮分内层和外层,不但分内层和外层,而且其层数很多。这种内层外层的关系取决于血缘关系的亲疏程度。比如某些家支组织在五代以内组织一个小家支,制定一套制度,这是内层;十代以内又组织一个大家支,又制定一套制度,这是外层。在多大的范围内组织起来,取决于这个家支领导者的凝聚力和其他一些客观因素。一般来说,内层的制度比外层的严格。

(三)家支组织的各分层间无界限。

家支成员在多大的范围内被组织起来,这要取决于发生的事件有多大。彝族习惯法中有一种很有民族特点的规定,那就是侮辱罪大于杀人罪。而许多不清楚这种情况的人,往往在这种情形下低估事态,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这些侮辱罪的情形包括:拐人妻,致人破相,虐尸等(传统社会还有接触“天菩萨”)。彝族谚语“杀人赔一倍,拐妻赔九倍”(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可见侮辱罪比杀人罪严重得多。在这种时候,家支成员往往在很大的范围内迅速就会被组织起来,产生很大的破坏力,有时甚至会冲击政府机关,发生严重刑事案件。

(四)家支成员之间的地位平等。

彝族家支组织的成员之间地位平等,其权利和义务对等,在会议的时候有平等的发言权,最终以集中起来的意见为准,领导者的权威是自然形成的,其产生方式没有选举等人为过程,领导者以其能力和品德的因素成为领导者。

(五)家支具有领导机构。

彝族家支活动是有组织有领导的活动。彝族家支组织中的领导者都有较高的领导才能和素养。要成为家支领导者的条件,其是否在政府公权组织中把握权力并不是关键因素,成员个人的经济实力也无关紧要,而以下这些是重要的:1、在家支成员与外家支成员间发生纠纷时能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家支利益最大化。2、能表达(有能表达的搭档也可)。3、言必行,行必果。现实生活中家支的领导者是领导者的联合,为了能为家支解决问题,他们往往取长补短,能相

互密切配合,形成智力的合力。

(六)家支对其成员的功用是约束和救济。

每个家支都有一套共同约定的制度,这种制度一般很严厉,在解放前家支组织对其成员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对于罪大恶极的家支成员往往给予如令其自杀等极刑;现代对于家支成员的最大处罚是开除家支,尽管这看起来很温和,实际上这对于家支成员来说是很大的利益损失——他失去了家支组织这一或庞大或较少(看家支组织的规模而定)的生存的后盾。有一句彝族谚语说明了家支成员与家支的关系:“爱家支爱得落泪,怕家支怕得颤抖”(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前半句说的是家支对自己的救济使自己感动得落泪,后半句说的是家支对于犯错误的成员的严厉的处罚。

二、彝族家支组织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利与弊

(一)利

家支组织的存在,往往在其利益受损时容易发生群体性事件,这样的情形往往蒙蔽了人们对家支组织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巨大功用的认识。前面说过,每个家支组织都制定有一套严厉的制度,其中一方面会要求成员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准偷盗,不准吸毒等等;另一方面都有一套对困难成员的救济制度,主要是重大利益受侵犯时的救济、重大经济开支时的救济和经济特别困难时的救济;其三是对于子女教育等方面有功的人的经济方面的奖励。凡此种种如认真加以正确引导,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而不应因见其小弊,而不见其大利。

(二)弊

彝族的家支组织对于社会稳定是一把典型的双刃剑,一方面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在某些地方,某些时候他的破坏作用也不可小视,因为它是组织起来的力量,因此冲击、破坏力很大。

三、如何有效克服彝族家支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弊端并发挥其作用

(一)要有教育引导工作。

从方向引导上来说,一方面应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量的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努力支持和引导彝族家支组织向建设性方面发展。二方面要严格禁止家支规矩大于国家法律的行为,特别是严格禁止群体性的、严重违反法律的报复行为,因为在旧社会的彝族习惯法中,为家支成员报复是合法的,人们往往为不失一个“面子”都要参与其中,轻易就能集中很大的群体力量,形成很大的难以控制的破坏力。

从开展具体教育工作方面来说,笔者认为要把握这些要点:第一,这种教育由彝族干部开展效果要好一些。第二,这种教育引导应该要有重点的进行。一是在内容上要有重点,应以国家治安管理法律、刑法等的宣传为重点,要用事实来教育他们;二是要在对象上要有重点,应重点对家支领导者进行教育,然后由家支领导者自行教育家支成员。

(二)要善于化解群体性矛盾。

群体性矛盾是现实社会维稳工作中比较难于处理的一种矛盾。人

们在工作中往往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出各种化解的办法。总的原则是把握目标、以防为主、调防结合、及时处理、缓解矛盾、区别对待、依法处臵。调解是彝族社会解决矛盾普遍采用的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此特别提一下彝族调解中常用的几种屡试不爽的方法,这些方法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应引起重视:一种是自己人劝自己人的方法,一般是由党政机关的同时是当事家支成员的人开展劝导工作,彝族谚语“猪在猪群中,抓它时它不叫;以稻草拴稻草,响声就会小”(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就是说的这种方法的妙处。另一种是“冷处理”方法,人们从事一事并非都出于理性考虑,特别是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冷处理办法往往是行之有效的,彝族谚语“粥要放冷了吃,事要放冷了调”(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就是说的冷处理的妙用;另一句彝族谚语说得更彻底,认为一切纠纷都适用冷处理办法:“没有不经调解的纠纷,没有不推迟处理的纠纷,老鹰捉住了鸡也要停飞三次才开始食用”(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ꌺ)。其三是采用中间“过话”的方式调解,避免当事双方见面,以免由于言辞等因素激化矛盾。可以借鉴的彝族传统调解方法还很多,在此仅举这几例。

总之,彝族家支组织是在基层开展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必然遇到的问题,在处理涉及彝族家支组织参与的社会矛盾时,我们要多调查、多引导,用其利、避其害。

2010年12月8日

第五篇:凉山彝族“9+3”学生学英语的困难因素及改进对策

凉山彝族“9+3”学生学英语的困难因素及改进对策

【摘 要】:

彝族“9+3”的英语教学,其教学水平和质量处在不太理想的层面上,一定程度上落后于 其它一般地区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更不用说和发达地区教学质量和水平相比较了。这主要和彝族地区外语教学人才短缺,教学质量不达标等直接相关。这些低于学生外语学习要求的教学现实,自然造成了学生外语水平低下,甚至直接影响着彝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基于以上问题,本着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语言能力的考虑,提出个人见解和建议,促进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教育水平。

【关键词】:

彝族“9+3”

英语

教育

发展

2015年9月以来,四川核工业技师学院一校区迎来了凉山“9+3”的新生,我所任教的五个班级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目前所有学生都面临提升学历的压力,因此,成考英语是摆在她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基本上他们都是彝族学生,彝族地区的英语教学,其教学水平和质量处在不太理想的层面上,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其它一般地区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更不用说和发达地区教学质量和水平相比较了。这主要和彝族地区外语教学人才短缺,教学质量不达标等直接相关。这些低于学生外语学习要求的教学现实,自然造成了学生外语水平低下,甚至直接影响着彝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彝族地区的中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直到20世纪末还处在起步或试教阶段,有的地区甚至处于空白状态,这使学生们的英语知识处于零水平线上。开展彝族学生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有很多。当然,主要原因与教学队伍不健全、外语教材不配套、教学质量不过关以及教学办法不得当等有着直接的关系。除此之外,也和地域性特定文化,包括民族信仰、民族特性等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懂彝语的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困难重重。身为他们的英语老师,在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之后,我发现彝族地区的学生学习英语存在许多的问题,为了帮助这里的彝族学生找出英语学习中的症结和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因素,我根据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积极探求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此作一些分析,进而提出几点改进的建议和对策。

一、影响彝族地区学生学习英语的因素

我校“9+3”学生大部分来自凉山州各个县,如:布拖、盐源、普格、昭觉、美姑等地方。大部分孩子在初中毕业之前都是就读于彝族寄宿制学校。我认为,影响彝族地区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跨语言和跨文化教学是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

每个孩子都来自不同的彝族乡镇,每个彝族学生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虽然中学里所有教学活动都用汉语进行,但汉语不是他们的母语。若是在汉族地区,汉语作为中介语,作为英语学习的辅助性语言是合适的,但在彝族地区,彝语才是学生的母语而非汉语,学生对汉语的理解本来就有一定的误差,如果英语教学又在这种误差上进行,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力则会产生更大的误差,从而加大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因此在双重语言文化转换的情况下,很难尽快提高 彝族学生的英语水平。

(二)、彝族学生的心理给英语学习造成了负面影响 英语学习是属于语言性质的学习,要掌握好它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实现。没有英语语言环境,学生只能通过多听多说多读多写来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使自己尽快提高英语。读写因为是书面性的并不难解决,但听说则需要通过经常与别人用英语交谈,才能改进自己的发音,锻炼自己的听力,从而提高英语的表达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之后,我发现,我的学生的英语发音不准或分辩不清晰,主要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各种条件的限制,如母语习惯、母语发音、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从各个乡、村来求学,在我的课堂上他们总是不好意思开口说话,连汉语都很少使用,更何况是英语。他们不敢回答问题,不敢参与英语简单的对话活动,不敢念课文,不敢与同学交流。这样他们不仅错过了一次次锻炼的机会,更是放弃了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听和说,对读写的环节也必然造成了消极影响,英语成绩无法提高更有下降的趋势就成必然。

(三)、学习方法欠妥,必然吃力不讨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却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学习方法欠佳,例如他们记忆单词时,并不知道口、耳、手、脑并用会取得更佳的记忆效果,往往是照着单词表一个个记忆,不知道举一反三,根据词根来简化记忆内容。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是最大的忌讳,它让学生付出了努力却得不到回报,事倍功半。所以学生在见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之后很容易就对英 语学习失去了信心。学习方法不当制约了学习的进一步提高。

(四)、英语基础较差,使高年级学生对英语学习丧失兴趣。这一点是在对初中高年级的教学中发现的一个问题。在一次偶然的英语学习中发现,高年级学生对英语普遍没有好感是因为现在所学的教学内容无法达到他们能够理解的程度,很多在低年级时就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在高年级的课堂上却总是被一问三不知。据了解,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原因除了过去学生自己对英语学习不够努力之外,还有彝族地区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也并不都尽如人意。大部分凉山州学校都存在以下问题:

1、英语教师不够,英语专业教师只有3名专业英语教师。

2、教材不合适,教辅资料匮乏。中学英语教学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并不适合彝族地区的学生。教材中很多内容与彝区实际生活不符,理解起来太抽象,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英语方面所需的教辅资料,如听力,口语,甚至学生的练习册等资料几乎都没有。

首先听力训练基本上是在没有语境的氛围下进行的。这样,要想通过语境来理解对话或短文的内容从而提高听力是不现实的。其次,在听力练习中,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这些信息包括词汇、语法、习惯用法、文化等等。这些信息在阅读训练材料中才会最大限度地出现。只要你发音正确,你在阅读时接触到的词,如果让你在听的时候遇到,很多都有可以听懂。倘若你的听力目标是想听什么就能 听懂什么的话,阅读起到了作用更是举足轻重。如果连在阅读中都无法读懂的句子,我们在听力中是绝对听不懂的。总之,词汇量和语法是阅读的关键,阅读量的多少以及阅读能力的好坏决定听说能力的高低。

至此,可想而知,改进彝区学生英语教学和提高学生英语成绩困难重重。

二、提高彝族地区英语教学的建议和对策。

(一)、从领导层起重视彝族中学外语教学工作 只要从中央到彝族自治州、县、乡镇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抓紧了这项工作,适合彝区的英语教学大纲的制定、师资问题、教材、教辅资料以及设施就会很快得到解决。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教学设施,尤其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彝族地区教学财政投入,在保证教师基本待遇的同时,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为彝区教育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资源。要注重加强在职英语教师培训,提高英语教师综合素质。

(二)、培训一批高素质的彝族地区英语教师

只有彝族的英语教师讲课,学生才更容易懂,才有望提高彝族地区的英语教学水平。可以采取激励措施,将本民族的优秀学生送到高校培养后,鼓励其回到本地区任教,以提高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

(三)、编写适合彝区学生的英语教材

建议省教育厅尽早组织省内对彝族地区语言文化、生产生活、民俗习惯、历史传统开展调研,让资深的英语教育工作者、专家据此编写适合彝族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以培养彝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 趣。内容要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可以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介绍。

(四)、改进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认识英语语言和英语学习的特点、规律,教给学生以掌握规律为主,以语言使用为目标的学习方法。例如,英语单词的学习和记忆,要教学生某个单词的发音和拼写,还要教其在句中的位置和该词与其他词的搭配要求,以及该词与其它同义词或词组在意义上的细微差别。这将使学生能够对英语活学活用,对单词的意义把握更准确,记忆更深刻。教师教学的重点在于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学生一旦掌握,学习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五)、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 英语教师要设法提高英语的魅力和趣味,提高学好英语结果的诱惑力,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英语的重要性。只有认识充分,有充足的思想准备,才会舍得投入,才能保持动机不减弱,以充分调动学生学好英语的热情。并以学生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教学中,一定的教学目标可以为教学活动指出方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做出评价效果的标准。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心,羞于开口,怕别人笑话。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说错了,没关系。如果学生说错了,不要当众批评;如果学生说对了,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在这种无数次的鼓励与赞赏下,学生会慢慢地由不敢说不会说,变得敢说会说,每当学生不自信,没勇气的时候,我们就应当鼓励学生大声地说出: “你能行!”

(六)、加强智力扶贫,开展课外活动,加强彝族学生英语互动 正如教学大纲所说:“课外活动是重要的辅助手段,不是课堂活动的延伸”,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利于彝族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可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还可以激发彝族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因此,四川省应发动省内各部门,特别是教育部门和高校进一步加强智力扶贫,如派遣优秀英语教师到贫困的彝区讲课,举办师资培训班,为彝区贫困中学的学生定期义务举办“英语角”等。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各民族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为了进一步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共同繁荣发展。有了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关心和支持,相信我们彝族地区的英语教育事业一定能够取得理想地发展和辉煌的成就。

总之,英语教学是一门多样、复杂化的艺术;更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所以,只有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努力,才能使这一门艺术之花在彝族地区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张国扬.《外语教育语言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3]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年

[4]滕星,王军.21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5]戴庆厦(双语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教育研究编辑部.2000

[6]法兰克.布莱尔著,卢岱译.双语调查精义[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下载凉山彝族家支及其对凉山政治社会的影响(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凉山彝族家支及其对凉山政治社会的影响(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