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凉山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繁荣对当地经济的作用[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05:23: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凉山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繁荣对当地经济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凉山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繁荣对当地经济的作用》。

第一篇:论凉山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繁荣对当地经济的作用

论凉山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繁荣对当地经济的作用

2012年,我们为了做好来年暑假的支教活动,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西昌少数民族文化的调研活动。本次活动让我认识到西昌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同时又引发我对贫穷落后的经济发展现状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鉴于我们走访地区主要是彝族聚居地,本文主要论述彝族文化与当地经济发展,本篇论文将着重从经济与文化发展关系理论出发,阐述凉山彝族民族文化保存的现状,以及政府在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中的定位三个方面来思考凉山州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方向与途径。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但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积极的、能动的反作用, 有时候甚至是巨大的反作用。

具体到文化和经济的关系, 首先,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因为经济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 而人受自己的精神和文化支配,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行为。所以, 在特定的关系背景下, 文化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1]。

其次,文化不是以要素的方式参与经济发展的, 而是以基础结构的方式参与。第一, 文化是道德体系和价值体系,文化解决要不要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为谁而发展的问题。第二,文化以涵养资源、提高发展有机化程度的方式促进发展。第三, 文化能够形成低成本的发展环境, 那就是信任。文化好的地方, 整个社会都有信用, 人和人之间有信用,政府和公民之间有信用, 人们谈判、签约、交易成本很低[2]。可见,文化和经济总体上来讲是动态适应的。因此, 在文化建设上要符合经济现状,与时代发展向适应。

四川凉山州一共有14个少数民族,现今文化特性比较突出的有彝族、傈僳族、布依族、泸沽湖的摩梭人、回族、藏族。凉山地区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文地区,彝族是凉山地区的主要民族,历史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方位和交通位置,汉民族对这个地区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其他的周边少数民族如藏族、普米族、纳西族等对这个地区也有一定影响。这些民族在生产力水平、文化背景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凉山彝族的支系较多,由于区位因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是相差很大,各地文化保护程度与传承效果也不一,但总体上来看,彝族对自己文化的认可与传承表现在特殊节日(火把节)、民族服装、语言方面。而对于文化现象背后隐藏的历史却知之甚少。大部分彝族人的风俗习惯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汉化程度很高,据我们走访的18户彝族家庭中,年轻男性大都外出打工的有24人次。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阻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民族语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在流失,甚至已经消亡。少数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又是民族特征的重要标志。然而,就是如此重要的语言文

字,在我们调研的32位彝族人中,仅有2位能够写出彝族语言,其中包括一位研究少数民族民俗的专家。

第二,民族服饰着装趋于单一。少数民族的服饰精美繁复,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载体。但是,据我了解,目前很多流行的民族服装已经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彝族人会根据特定的需要到集市购买,不再手工制作,致使服装变得单一,一些制作精美的服饰只能通过订购的方式获得,而且价格很高。一般一套年轻未婚女子的服饰需要花费200-250元不等,根据需要定做的服装都是手工制作,低则数百,多则高达数千,对于一般收入几千(各个地区不同且差异较大)的普通少数民族家庭,购买民族服装无疑还是一件奢侈的事。

第三,民族节日趋于简化,许多民俗传统逐渐消亡。在受访的18个彝族家庭中,火把节是他们必过的节日,但是说到彝族新年,很多家庭都表示和平常没有什么不一样,还有少部分家庭不过彝族新年。彝族新年是根据彝族历法而确定的辞旧迎新的春季,在民俗记载中,这一天被当做喜庆丰收,期盼吉祥的重要日子,大部分彝族人对此表现出来的冷淡态度可见民俗文化的缺失。

民族文化的落寞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大凉山地区地形闭塞,经济欠发达,当地政府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发展经济上,对民族语言发展不够重视,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由于经济落后,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纷纷奔赴外地打工,跟汉族人

口接触的较多,特别是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缺乏了解与认同,这些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都是个危险的信号。

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来的衰退趋势,是伴随现代文化的发展而出现的,是现代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似乎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观象。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另方面,通过分析原因,我们要通过采取措施让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主要受制与以下几个因素: 1.文化自身演进。

文化本身也存在着新陈代谢,民族文化同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一样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对文化改变起主要作用的是文化主体本身。文化环境和社会发展条件影响着民族文化主体的价值观念,更多的年轻人走出传统接受现代教育。同时,少数民族也要面临新的生产和社会交往方式。在接受外来事物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的文化主体完成了自身的演化。

2.经济发展影响。

经济发展是造成凉山民族文化发展问题的重要因素。受限于当地经济条件,很多有保护价值和意义的民俗传统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政府、文化机构、旅游局更加看重对民族文化的商业性开发,[4]人们更多地关注利益,关注价值的实现、与其他文化的高效沟通和交流。少数民族文化被广泛地看作一种禀赋极高的资源,利益的驱动使得文化资源产品化。对于有些难以产品化的民族文化,索性任其自生自灭。

3.教育水平及生活方式变化。

受教育水平提高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加之现代文化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的加快,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愿意享受现代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多希望留在城市,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面临着巨大的难题。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不断得以变化,少数民族和非少数民族的混合家庭使得更多的下一代逐渐脱离少数民族群体。

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无法做过多改变,我们能够做到的是增强民族文化保护意识,通过公众参与与政府主导相结合,推动民族文化与当地经济共同发展。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相关主体的职责,从而更好的划分责任。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中,政府承担了主要的责任,民间社会团体组织起到有力的补充,对于少数民族自身而言,自身素质的提升,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觉保护也是相当关键。

地方政府尤其是处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地方政府在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采取的措施主要有[5]: 第一,对上级关于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政策进行积极的宣传发动。对于上级下达的各项政策,地方政府要对本级及下级政府和民众进行广泛宣传,让下级政府和民众对政策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进而使政策的实施较为顺利。

第二,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少数民族地方政府拥有法律赋予的必

要的自治权限,这是该类地方政府权力的核心内容。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国家的法律、政策, 在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行使自主权。

第三,注重乡镇政府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要积极贯彻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少数民族地方的乡镇政府,直接面临普通民众, 面对治理与服务对象更为复杂多样,因而更要具有处理复杂民族问题矛盾的能力。

第四,加强教育[6]一是普及教育。重视对各民族干部群众进行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教育,尤其要加强中小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工作部门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编写出供广大干部群众阅读的民族文化知识读物,常规性地开展各种民族文化活动,如国家民委组织的民族文艺会演、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民族知识大赛等,对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推广具有重要作用;二是着力培养继承人。许多民族民间手工技艺、民族语言、土医土药、音乐舞蹈等随着老一代人相继离世,将面临消亡危机。国家和地方应有规划地培养继承人,使民族文化的传承主体代代相承。

对于如何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坚持,经过对资料的收集,先整理如下:

一、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导、市场方式运作,突出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现多元化发展

二、是要以“一城四乡一生态”文化品牌为带动,以区域特色文化为突破,以民俗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三、是要重视开发网络文化产业。实施重点网络文化工程,加快网络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推动彝族优秀文化产品数字化、网络化,争取近两年内开创出一批人气旺、有市场的网络文化品牌。是要重点培育旅游文化产业品牌大力开展文化扶贫。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山区基层文化设施、文化队伍建设的资金支持。毋庸讳言,在文化发展中明显地存在着“马太效应”,为了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是肥上加膘、锦上添花的事做得多,而雪中送炭的事做得少。对于凉山地区的少数民族来讲,文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民族文化事业的基础还很薄弱,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够,只能依靠政府主导,不断推进文化发展与繁荣。因此,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增加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加大对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备及其维修、文化信息网络建设、文化队伍培训等经费的投入。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应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对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保证各级公共图书馆有一定数量的购书经费。

四、制定优惠政策催生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投融资方面,政府应推动多元化投资,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

多样化、融资渠道社会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在产业扶持方面,制定财政支持、税金减免、税利返还、差别税率等优惠政策,并设立专项基金,促进文化发展壮 通过资料的收集,我发现生态博物馆是兼顾开发和保护的模式最有可能兼顾民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

体验生态博物馆是指外来游客和当地居民共同参与的,促进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实践性强的旅游活动方式。对当地居民来说,他们一方面通过参与博物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演绎等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受益,实现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又在这一受益过程中认识到了自身文化的宝贵价值,获取文化自信,进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本民族、本社区文化财富的保护与传承中,成为民族民间文化“真正的主人”。对外来游客而言,他们一方面亲身参与当地居民的文化实践活动,体验人类祖先遗留给我们的生态智慧、乡土文化和养身传统的真谛,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统一,找到工业文明和城市生活重压下疲惫心灵的憩息家园;另一方面,通过吃、住、行、娱、游、购等活动,为保护和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提供经济支柱,做贡献。

当今世界在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上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只开发、不保护,追求产业利益最大化的舞台化模式。这种模式虽然会热闹一时、效益速显,然而却透支了本来就物以稀为贵的当地乡土文化资源,致使重在体验的乡村旅游品位下降,甚至“空壳化”,可持续性发展日益堪忧。另一种是静态的传统院墙式模式。这种模

式远离乡土文化所依存的活物态环境,孤立静止地收藏文化标本,压抑文化影响、贬低文化价值,对于如何动态“保育”诸多尚处在生命态的珍稀文化基因却束手无策,只能在院墙之外任其自生自灭,同样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体验生态博物馆的乡村旅游模式,内外相连,主客互动,事业与产业相得益彰,付出与收入资源对等,于保护基础上发展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保护文化,正确处理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比较之下,黔东南选择的体验生态博物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则兼有既重视“保护”又不失“发展”的优势。

在保护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其重大的意义和价值。看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和急迫性,结合凉山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现状,更好的让这些有益的文化元素保留下来,让文化的保护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更好的向结合,从整体上推动凉山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182007.2 2008 年第3 期 [2].赵凌云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宣讲参考

[3].张玫——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与经济环境变化的因素《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读后感

[4].赵艳芳——(云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

社会科学》2008 年理论专辑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227 [5].杨荣帆——地方政府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以湘桂黔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6].湖南省民委副主任赵仁秀——如何保护民族文化资源

第二篇: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温开照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0)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引起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民族文化如民间工艺、民族歌舞、语言文字等面临消亡。民族文化的保护要通过寻找文化与经济的契合点、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与宣传来进行,民族文化的意义在于能为全球生态保护、改善人们温饱解决后空虚无聊提供良方。关 键 词: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温饱解决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需要发展。但在追求经济发展时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面临不可持续的危机,如何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丰富多彩的各少数民族文化,让它们更好地可持续发展,还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面临危机的表现 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前者主要指衣、食、住、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承载着各个民族独特的历史与风情,每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东西,自己的特点,各个民族的特点都很明显;精神文化的内容,包括语言文字、音乐舞蹈、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祭祀活动等等,如侗族的大歌、苗族的舞蹈、藏族的宗教。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进程,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都面临消亡的危机。下面举几个主要表现:

(一)少数民族的民间工艺产品及其手工技术走向消亡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少数民族地区手工制作的民间工艺,与现代工业制造相比耗力耗时,成本太高而没有竞争力,没有年轻人愿意做而找不到传承人并走向消亡。“资料记载,贵州民间产漆器的地区清末至解放前泛指毕节、大方、德江等10地。现在仅大方县还保持有漆器生产,与原来生产的地域相比我省蚕桑技术的保存只占40%。不仅如此,原在威宁等5个县分布均匀的民间开采铜矿技术现在全部消失。此外,桐梓的井盐、毛毡,遵义的油绸,仁怀的沙酒,赤水的竹篦和先炳生铁锄,思南的丝线,安顺的皮革器和牛皮毯,雷山的石印,黎平的树皮布,安龙的龙溪砚,铜仁的葛布和麻布,兴义的三清镰刀等项目都已消失。贵州传统工艺中濒临失传的项目就更多了,比如,沿河的土家族乐器,盘县的雕版印刷,贵阳的雄精雕等。省博物馆传统工艺课题研究组初步调查统计,贵州传统工艺濒临失传的项目占15.6%,已知失传的项目约占5.6%。”[1]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文化面临危机 1、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字濒临消亡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魂,是少数民族独特的艺术与风俗习惯的基础与载体,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语言表现了多样的民族风情,是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伴随的西方强势文化的飞速传播、汉语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进一步普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字濒临消亡的危境。许多学者

云南政协委员石锐呼吁加大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力度,他说:“一个民族如果失去自己的语言,那它的精神文化也将丧失,对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力度应该加大。”“云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其中有十五个民族是云南独有的,如白族、纳西族、傈僳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语言丰富多彩。但近几十年来,云南十多种民族语言正面临濒危。”[2]

在广州举行的“南方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北大、复旦等内地各高校和香港的40多名学者共同发出紧急呼吁:保护我们国家濒危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现在,全国会讲满语的人只有150个了!”„„“1992年,我们到潮州一个畲族聚居村调查,发现320个村民中只有6个人会讲他们民族的语言——畲话。当我们去年再去的时候,会讲畲话的只剩下3个人了,另外3个已经过世。估计再过几年,就没人会讲这种民族语言了。”“中国已发现的少数民族语言有120多种,目前是每一到两年就会消亡一种。”[3] 2、少数民族歌舞等难以传承

经济的全球化,消费文化的传播,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民间歌舞賴于生存的环境改变了,民间歌舞等艺人的老化,很多年轻人都出外打工,没有时间和心情向老一辈学习,打工的少数民族年轻人有些受到强势工业与消费文化的影响,对民族民间文化甚至产生了自卑感,认为是落后的东西,思想上行动上有抵制,言论上有贬低,歌不会唱或不再去唱,舞也不会跳,渐渐的便完全失去和抛弃了传统的民族歌舞,致民族歌舞后继乏人。

“会唱传统民歌的人越来越少,以广西巴根屯为例,会唱传统民歌的只有11人,而能唱全的不足3人。甘肃省永靖县政协主席马永清说,青海、甘肃两省少数民族除了花儿的传统演唱方式和演唱环境保存得比较完整外,其他传统民歌的演唱已经没有了,特别是一些记载着民族历史的民歌。四川音协表演艺术部主任赵小毅说,在四川的演艺舞台,民歌的份额正在减少。至于民间,偏远地区的原生态民歌尚没有遭到冲击,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一些距离城市较近的少数民族的民歌正在减少。九寨沟著名的南坪民歌现仅有8人能演唱大多数曲目;羌笛演奏者亦不超过10人;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者只有数量刚好够的4人,且年龄最小的都已50多岁。其他地方,如江西、贵州、东北等地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4]

二、少数民族文化面临危机的原因

(一)工业化与经济全球化引起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处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民生活较困难。随着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及工业化生产,政府的主要精力用在发展经济上,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及经济方式发生改变,这些地区交通的日渐发展,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与较发达地区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逐渐增多,人民的需求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发展工业,发展经济,改善物质文化生活。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商人主导人民包括少数民族人民的消费方向,生产出丰富的产品使以前饱受缺食少衣的人们对物质欲望无限膨胀,人们对传统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相应就会重视不足。现在忽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会引起文化的消亡 而出现断层,过了一段时间后对物质的欲望厌倦时,再寻找民族精神文化就会无处可寻。

政府因把主要精力用在发展经济上,衡量官员的政绩主要是所在地方的GDP,对要花钱的民族文化保护肯定积极性不高,致对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资金投入比较少,保护措施不够到位。如专家韦兴儒谈到:贵州省每年用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资金投入仅有60万。[5]

(二)学校教育未能承担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责任,有时反而促进民族文化的消亡

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也是应试教育,对与升学率无关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不重视,没有把传承民族文化列入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也少有传授民族文化这方面的,有时甚至把民族文化看作是落后的东西,或多或少有所贬抑。

韦兴儒举了个例子:岜沙村上过初中的易会计曾这样告诉别人,“只要9年制义务教育一普及,我们的'后棍'(椎髻)就完了”!因为初中得到县城去上,保留这种发型会被人嘲笑,易会计自己就有这种被人嘲笑而剃发的经历。[6]“民间文化大多凭借口传心授,以相当脆弱的方式代代相传。一旦没有继承人,就如断线风筝,即刻消失,化为乌有。”[7]

(三)在强势消费观念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文化观念的弱势

少数民族文化在以商人主导的强势的消费文化面前显然居于弱势,受到西方为主的观念的围攻。少数民族同胞走出家园、视野开阔以后,面对一些强势文化的包围,面对以财富来衡量人的价值的主流价值观,许多人逐渐缺乏或失去自信心, 产生了自卑感,有些年轻人甚至认为民族民间文化是落后的东西。人们大多没有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在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价值,在满足人们精神追求中的重大价值,也没有看到少数民族文化在保持全球生态平衡中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路及其意义

(一)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路 1、走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经济发展之路

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自然生态与文化资源的优势,寻找民族文化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走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经济发展之路。

我国有?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独特的风俗风情等对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生活的人们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有些少数民族地区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灵山秀水的生态环境,在一些沿海发达地方不容易找到,少数民族地区有。这些为寻找民族文化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提供了条件。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可深入在如下方面进一步探索:

(1)把文化开发与发展旅游融合进行

增强少数民族经济意识,把浓郁的民风、民俗、民族土风文化推向市场,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办、市场运作的方式,解决好如何引进民营资本进入文化文物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把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变成财富,把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逐步发展成为文化经济的支撑点。

合理开发旅游促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掘、保护,民族文化的精华得到提炼、弘扬和发展,使现代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社会契合,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会给旅游地的民族文化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和负效应,如民族文化的同化、庸俗化等。但合理的科学的开发旅游也能促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 到发掘、保护,民族文化的精华得到提炼、弘扬和发展。经过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细致分析、科学规划、适当管理,可以使现代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社会“嫁接”,使其越过工业化过程,而直接进入符合生态理念的后工业化社会。[8]

(2)把文化开发与文学及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形式结合起来

开发更多的少数民族风俗、生活方式、原生态音乐、舞蹈,制成电影、电视等产品。

2、学校教育要把传承民族文化作为教学内容,社会上要宣传民族文化保护 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要从教育入手,要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生存、传承和发展的土壤,必须使民族民间文化进入课堂,特别是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开设相关的课程在民族地区坚持双语教育制度,把民族歌舞作为教育的教学内容。云南政协委员石锐建议:“恢复被取消的少数民族语言专业,在民族地区坚持双语教育制度;建立云南民族语言数据库,对云南濒危的十多种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保护;尽快收集濒危民族语言的有声资料,对它们进行保存和深入研究;重视研究跨境民族的语言文化交流和发展问题,让跨境民族语言成为中国与东南亚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桥梁。”[9]中华民族语言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孙宏开教授提出:“成立中国语言资源联盟,通过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对濒危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保存和抢救。比如,可以用计算机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此外,还应该用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手段对语言进行保存。”[10]

继续推进民族民间间文化的普查整理工作。由日本政府资助,由中国民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组织实施的“中国少数民族无形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民歌保护行动” 取得了很显著的效果:“采访了10个民族的235名歌手,录制民歌385首,录音42小时,录像57小时,后期制作50分钟宣传片和长达420分钟的民歌精选片。考察组对当地少数民族分布、少数民族民歌储藏、少数民族民歌的流传方式、歌手的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了解,为丰富和充实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和文献,也为充分发掘中国民歌文化内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这次考察采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力合作,按照科学的田野调查方式,采用现代视听技术,记录、整理时采取了民族语言、汉语、英语、国际音标标注和互译的方式。„保存了歌手演唱时的原始风貌,„便于科学研究和大范围的交流。”[11]

加大宣传在开发中更好地保护文化的力度,让当地群众知道文化创造利润,动员全社会关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这就是在开发中利用文化,在利用的同时加强保护,这样文化的保护利用就能结合得好,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就能落到实处。

3、政府要更深入了解文化对经济的极大与持久的推动作用,认识到文化也是生产力,加强对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力度,一方面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创新和持久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创建,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与整个国家的和谐相处,减少社会发展的成本,逐步增加文化保护的投入,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力量,推动民族文化保护的进一步立法进程。

(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意义

1、少数民族文化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精神会餐,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国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大部分地区解决了温饱 问题,少数民族地区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仍有不少贫困地区,但大多也解决了或正在解决温饱问题。国家统计数字可以较好说明人民生活的改善:“2005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8万人,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5.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7%。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83元的标准,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36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45万人;按年人均纯收入684-944元的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0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910万人。”[12]解决了温饱的人民大众追求什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认为:以往建立在温饱未解决之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面临最严酷的挑战,温饱解决后的空虚,如何填补生活意义的真空成为人们的大问题。两股力量在力争填补这个空白,其一是商人,通过推动消费并营造以消费为核心的人生观;其二是理论家。[13]快乐哲学派认为人们的主要动机是追求快乐,人们要追求快乐填补空虚。如华人经济学家黄有光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不是有钱就一定快乐,不是一切经济举措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14]改善空虚的办法是使精神充实起来。郑也夫回顾历史上提早获得物质满足的贵族走过的道路,认为出路不过两条:堕落或者升华。前者,依赖于性、药物、毒品上瘾;后者,开发深度游戏,在棋牌、艺术、科学探索等游戏中追求心灵的丰富。[15]„游戏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很可能也是我们最终的依赖。它是良性的刺激;„是可持续的刺激。[16]

少数民族文化如歌舞等精神文化是改善温饱解决后空虚的良好资源。民族歌舞有这些特点: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歌舞,品种繁多,风格鲜明;民族人民参与度高,人数多,进入门坎低;可抒发人们的感情,减轻人们的忧愁与空虚,获得精神的满足。这些特点完全符合良好游戏的条件,它可为人们提供良性、可持续的刺激,改善人们在解决温饱后产生的空虚状况,从而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少数民族文化另外还有一个非常优越的文化优势是:各少数民族风俗风情虽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处——人民生活简朴快乐,大多喜欢歌舞,能够以很少量的资源消耗获得极大的快乐。按经济学的说法是以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大的快乐满足,符合生活经济原则。这是较发达地区做不到或者说是遗失了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使少数民族文化成为稀缺资源,也使少数民族地区为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作了很大贡献。应该充分肯定并大力宣传少数民族的这种优秀文化,提倡生活经济原则,对节约资源,减少消耗,使人民以较少的成本得到较大的快乐,对克服商人提倡的消费文化,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可持续发展都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维系民族文化生存的重要力量,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某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不能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的因素被舍弃,被新的社会文化所改造,这很正常。但各少数民族应增强文化自信心,充分认识自己文化的价值,强化自己的文化特色,使自己的文化保持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包容外来文化,与其它文化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为人们提供快乐资源,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日陷危局--权威专家韦兴儒访谈实录.贵州新闻网.2006-5-2.

[2]云南政协委员:加大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力度,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xiexiebang.com/u/49ccddcf01000986。

[16]郑也夫.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83。

第三篇:旅游业发展对龙胜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调查报告

旅游业发展对龙胜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调查报告

一、龙脊梯田景区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龙脊梯田距龙胜县城27公里,距桂林市区103公里,景区面积共66平方公里,梯田分布在海拔300至1100米之间,坡度大多在26至35度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从高处望去,梯田的优美曲线一条条、一根根、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如春螺、披岚似云塔,显示了动人心魄的曲线美。其线条行云流水,潇洒柔畅;其规模磅礴壮观,气势恢弘,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誉。该景区由平安壮族梯田和金坑红瑶梯田组成,极富天地巨幅诗画的意境和神韵,气势雄伟,曲线优美,且风光随季节而变化。景区内居住有瑶、壮等少数民族,民族风情古朴浓郁,民居木楼错落有致,保存完好已有700多年历史。景区的具体范围为北面以福平包山峰为界,东面至大桂坪,南至马路,西至金江路口。

龙脊梯田景区共有6个寨子,主要是大寨、田头寨、壮界、大毛界、新寨,在山上得一起是这5个, 大虎山离得较远.,但是还是在一起,6个寨子大概1100多人。龙胜的苗、瑶、侗、壮、汉等兄弟民族勤劳朴实,热情好客,助人为乐,重礼节,讲义气,又锦心绣口,聪慧能干。凡是到过龙胜的游客,无不醉倒在这五彩斑斓的民族风情里。

龙胜县的旅游业已走过十多个年头,由于投资不足,起步晚些,发展缓慢。近几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把推进旅游业的新一轮发展作为当前乃至以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来抓,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得以开发的同时,也产生了其经济效益,旅游业的发展大大拉动财政、税收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旅游业已成为该县经济发展的新的增点长。近些年来龙脊梯田景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龙胜县的旅游相关指标间接反映了龙脊旅游旺盛的需求。2001年接待游客12.71万人是1990年的2倍多,旅游收入达到1839万元,是1990年的68倍,旅游税收达33万元,旅游业的增加值为875.4万元,比2000年增长97.5%,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5%。目前,全县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间接从业人员8000多人。去年前10个月,龙胜县接待游客86.1万人次,实现旅游营业收入5.3亿元,高于去年全年的收入。发展旅游业对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越来越大。

二、龙脊梯田景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历程

该景区于1990年才有人发现,1992年村民开始自己售票5元/人。1993年辟为“龙脊风景名胜区”对外正式开放,为广西20个一级景点之一。在这个过程中,龙胜县旅游局率先成立旅游总公司,进驻龙脊,1994年规范景区建设,将利益分配均匀。1996年招商,1999年获得国债支持,2002年加入桂林旅游股份公司,上市融资,建设成为一个3A景区。2003年开始年门票收入突破千万元。专家认为:龙脊梯田未来游客将增长20%以上,净利润在400万元以上。2005年公司共接待游客18.4万人次,同比下降-8.0%;2006年上半年有明显复苏,同比增长39%。目前已成为旅行社的常规线路。我们预计,2006-2008年游客增长均保持在20%以上,净利润则达到400-600万元。平安壮寨已经发展得颇具规模年客流量十八万以上。

三、龙脊梯田景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概况与特征

龙胜龙脊梯田是世界杰出的稻作文化景观,是雄踞在大桂林旅游圈里一部空前绝后的立体田园诗。作为旅游品牌的“明星”,龙脊梯田的画面常常出现在电视、报刊和各种广告与宣传品上。龙胜各族自治县居住着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6%,“无山不瑶,无林不苗,无垌不侗,无水不壮”生动地概括了龙胜少数民族的基本分布情况。依托丰富的旅游自然资源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旅游业在龙胜县各行各业的积极影响和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成为桂北山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龙脊梯田开造始于元代,数百年来,历尽沧桑。居住在这里的壮族、瑶族人民,祖祖辈辈,筑埂开田,向高山要粮。从水流湍急的溪谷到云雾缭绕的峰峦,从森林边缘到悬崖峭壁,凡是能开垦地方,都开凿了梯田。这样,经历了几百年、多少代人的努力,使龙脊梯田日臻完美,形成了从山脚一直盘绕到山顶的壮观梯田景观,分为金坑大寨瑶族梯田观景区、平安壮族梯田观景区,主要景点十几个。她以磅礴的气势、流动的线条,变幻的神韵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而享誉中外,为天下梯田之望尘莫及,堪称“世界之最”和“天下一绝”。体现与大自然和谐与共的品格,鳞次栉比的一座座吊脚木楼,是他们建在龙胜山水间的生命坐标,是为了适应这里多雨潮湿气候而进行的选择。作为对自然的一种文化的自然移植,龙胜各民族的服饰,无论是艳丽的还是淡朴的,都充满美学意蕴。那些织锦、刺绣、花毯、背袋,不知融进多少心血智慧和绵绵情意。龙胜人喜欢打油茶,尤以苗家、瑶家为盛。油茶不仅能化饥解渴,还能消除疲劳,焕发精神,而糯饭、水酒、腊肉、酸菜和腌鱼、腌肉、鱼生与茶歌、酒歌组合起来的农家餐桌文化则是各族同胞从千百年岁月中提炼诗意生活的具体体现。

从节日来看,龙胜各少数民族除像汉族一样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外,还有各自的节日。如苗族的尝新节、鼓坛节、芦笙节,瑶族的盘王节、红衣节、半年节,侗族的祭萨节、花炮节、冬节,壮族的情人节、供田节、七月半节,等等。这风俗迥异的节日,成了龙胜一年四季的亮点。由恋爱、定情、说亲、定日、嫁娶组成的一整套内容一致而特色各不相同的婚俗,则生动地折射了龙胜各民族源远流长、千古不变的文化背景。

龙胜素有“歌海”之称,山坡、田垌、村寨,哪里有人那里就有歌。歌声袅袅,组成龙胜各民族特有的生活氛围。“饭养身,歌养心“,心中有歌就得放声唱。白天,人们在挖地歌的激励中艰苦创业,晚上,青年男女把柔柔的月亮当作镰刀,在歌声里收获甜蜜的爱情。所有缠绵的言语,都插上比兴和韵律的翅膀,唱出这片神奇土地上又一奇风异彩。

民族风情旅游作为龙胜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民族村寨这些载体。为此,龙胜推出了一批自然民族村寨作为风情旅游景点,让游客零距离去体验,去感悟,去作一次纯粹的文化旅游。

四、旅游开发对龙脊梯田景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一方面,龙脊梯田景区的开发能吸引国内外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从而加强龙脊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消除了一些社会、民族、种族等偏见,促进当地社会的发展,增强了相互了解。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活动,旅游者以自身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介入龙脊梯田少数民族的生活中,会对当地居民,尤其青少年产生示范效应。这些效应可能会起到改善和提高当地居民的卫生条件、生活习惯、生存意识及当地居民文化水平等功效。就像采访中,大寨小学校长说的:对当地村民及孩子来说,外界带来的东西是先进的,他们会无形中在习惯、行为上向外界人学习和靠拢。而对当地居民本土文化的好的影响,则应该是激发了当地居民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某些程度上促成了对当地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和传承。

另一方面,龙脊旅游资源的开发在繁荣当地文化、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当地带来诸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它重聚了龙脊社会文化和道德导向;同化当地的民俗风情,并使之庸俗化等。在访谈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当地居民为了向游客推销旅游纪念品,不惜相互之间“拆台”,同时也会出现“宰”游客的现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已发生扭曲。而黄洛瑶寨的歌舞表演也已有满满的商业化气息。

五、对策与建议

1.加强当地村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加强对导游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旅游接待服务质量。服务员,特别是导游员,不仅要有热情的态度,流利的语言,更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对各景点根源特点,特别是对民族的风情、民族文化更要有所研究。介绍景点不要“蜻蜓点水”要做到该讲的能讲得精彩、形象。游客问到的能有问必答。这样才能使游客玩得尽兴,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作为一种真实的民族文化的展示者和旅游服务提供者,当地村民是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他们从事民俗歌舞表演、民俗事项展示,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及民俗旅游商品加工等服务,是社区旅游产品真实性的源泉。对于

实地开发模式下的民俗旅游村,社区居民是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本。但如今,龙胜旅游社区的居民作为一种人力资源还存在素质低的缺陷。当他们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时,是景区民俗旅游产品系统中“活的”部分。他们的举止神态都有可能深深地吸引游客,成为他们欣赏、拍摄或合影的对象。就作为一种旅游产品而言,包装尚不到位,产品形象较差,影响产品品位。同时加强旅游景区(点)及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坚决打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强买强卖等各种扰乱旅游秩序的行为和现象。加强与国际接轨,走标准化、规范化的路子。

2.旅游资源开发对当地产生社会文化效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民族文化自豪感的提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有了民族文化自豪感,民族文化的传承才会成为一种很自然而又完整的方式。要进一步挖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增强产品的吸引力。要扩大旅游消费,就必须根据本地优势,做好旅游商贸的发展,旅游商品也要注重“名、特、优”,使旅客想进来,购得物回去,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旅游经济效益,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突出民族、民俗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和生态旅游的特色,合理开发新的景区。民族文化歌舞的表演,注意要保护原汁原味,防止太商业化和表演性。特别是民俗风情类旅游资源还应具有自在性。即使没有外在的目的也照常进行,不能矫揉造作。

4、旅游景区是一个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命线,要大力加强旅游景区(点)开发建设,优化升级产品结构。通过新引进的资金,加快龙胜温泉改造工程,使之早日完工。加大对传统优势产品的包装和升级,开发适应不同层次旅客需要的精品。突出民族、民俗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和生态旅游的特色,合理开发新的景区。

在我看来,龙胜要围绕打造“中国旅游强县”的目标,加大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整合力度。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构建多元旅游体系,打好“民族风情牌、自然风光牌、生态观光牌、人文景观牌、红色旅游牌”,大力发展苗、瑶、侗、壮等民族风情为主与秀美山水相结合的观光、度假、休养、体验民族风情等旅游业。特别是要坚持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并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充分整合和科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充分展示龙胜特有的山水文化和民族文化。打造风光旅游品牌和民族风情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构筑民族文化旅游强县。

第四篇:论自尊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自尊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自尊即自我尊重。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自尊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

此处的自尊是一种心理学术语,不是相对心理不健全的人或幼儿而言的。自尊作为一种心理无论对心理上的个人发展还是能力上的都有巨大的影响。然而自尊并不是天生所具有的,而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故而与个人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方式也有莫大的关系。

自尊是一种自我肯定,肯定了自己的能力,肯定的是自己不比别人差。自尊来源于社会比较、自尊需要、知耻(即羞耻心)等。

课上曾涉及马加爵的案例,马加爵的遗言中多次提起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比别人差的能力,贫困的家境和对家乡深深的眷恋。我将这些联系起来却发现马加爵的心理问题在于自尊。因为他的其他能力不差于有钱人,甚至远超于他们,但贫困却带给他自卑,给他的发展环境抹上一层压迫感、一种歧视的色彩,使他日日觉得低人一等。相反的,他在他的家乡却过的非常好。在大家一样的不富裕的环境下,他的学业成就使他不仅仅没有一点自卑,甚至有着自傲的资本,他在家乡是一个有自尊的青年。到了大学,在周围环境的压迫下,他的心理产生变化,他所具有的优势对于劣势而言如杯水车薪,所以他自卑了。这是最后他犯罪的源泉!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因此,上述从自尊到自卑的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是他对社会环境的敏感,自我评价的失误,也是社会的阴暗面对个人产生了负面影响。

如此悲剧,不知凡几。如果能够正确的自我认知,从而恰当的自我评价,得以培养自尊心,那么将会引导个人正确发展。

第五篇:对独山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的思考

对独山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的思考

新年伊始,1月19日,由中共独山县委宣传部召集政府、政协、宣传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媒体、文联等相关部门、单位的中层以上干部进行座谈,对宣传部提出的关于独山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的初步设想方案进行讨论、座谈,针对这个方案提出的一些设想,与会者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或意见。应该说,这些见解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的放矢的,通过这样集思广益的充分酝酿,对宣传部在原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大家的见解和意见对方案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最后形成独山文化产业发展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夯实基础走向成熟而形成的总体方案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家民营音像制作机构,又在本土上运行了三年,所做的事情跟文化产业多少沾了一点边,或者可以认为它是独山文化产业的一个分子,参加了这个座谈会以后,一直处于兴奋状态。白天在会上每个与会者的发言几乎都在我脑子中过滤了一遍,尤其是几位领导的发言,更让我兴奋难抑,在会上的时候,听了那么多发言,我觉得没有一句废话,可以说是推心臵腹的发自内心的思考,是为了我们独山文化产业能够得以发展和繁荣而作的建言献策,在倾听的过程中,我始终在想一句话;此时虽然正值隆冬,却已分明已经感觉到了独山文化产业发展拂面的春风,后来曹燕部长在总结发言时说:“党的十七大和县十届六中全委员扩大会会议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这预示着独山文化产业发展的春天已经来到了”,我非常同意曹燕部长的话,这句话蕴含了很多深刻的道理。

记得读初中时有一篇课文叫做《科学的春天》,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同志,在当时的科技工作者眼中,就是给中国的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带来新的生命的春风,三十年过去了,中国的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已是硕果累累,跨进了先进发达国家的行列。

独山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提了四五年了,也喊了四五年的口号,尽管这些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也构建了不少文化基础设施,把独山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元素融入了这些基础设施当中,但只是取得了文化事业的进步,还没有涉及到真正意义的文化产业。

进入2000年以后,大量的湖南生意人涌入独山,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这时候,很多湖南人还是处于摆地摊阶段,他们不知从哪里弄来很多云南山歌的光碟,在八角亭一带边放边卖,那些刺耳的声音让我很反感,因为当时我正在县粮食局上班,几乎天天都处在云南山歌的狂轰滥炸之下,后来也慢慢习惯了,而我也发现,这些依啊哟的光碟居然有很多的受众,农村的大娘们更是情有独钟,一个个纷纷慷慨解囊,争相购买,湖南的小老板们着实在那几年赚足了独山老百姓乐于欣赏云南山歌的钱。

第二届花灯节后,八角亭一带简直成了独山花灯光盘的集散地,我因为喜欢花灯也花了20元买了一套6张普通VCD光碟回家欣赏,看了一碟后我就不看了,不是我们的花灯不好看,而是摄制的水平太差,粗制滥造,把个好端端的花灯艺术节拍得鬼模鬼样,镜头摇天晃荡,人物扭曲变形,动作也不连贯,可就是这样的光盘居然在市场上红红火火了一把,买了有个把月吧,最火的时候一个摆地摊的小老板一个场天就买掉上百套五六百张碟子,而这些卖光盘的小摊在八角亭一带就有五六家。可见,当时农民群众对于花灯艺术节和对花灯艺术的盛情有多么浓厚。光碟质量粗劣而销售却如此火爆,这个现象不能不引起我的思考,若是制作精美,质量一流,岂不是更能唤起人们对花灯艺术的热爱。

利益驱动再加上热爱花灯,我也想要在这个永不满足的文化产品市场上分一杯羹,那些没有文化的人尚能依靠简陋的技术设备,粗劣的制作赚足银两,我为何不进军文化产品市场,参与打造我们的花灯文化产业,或者作一个尝试,何况我还有一点文化,还认识几个字。

2005年春节后,在文联及作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纠集几个朋友,向银行贷款八万元成立了一家专事影视拍摄、制作的机构,并为这个机构酝酿了一个名称“喜洋洋民族文化传播发展中心”,我们的定位,就是打压那些粗制滥造有损独山花灯艺术形象的烂光盘,迫使它们退出流通市场,让人们能够欣赏到我们精心拍摄制作的花灯艺术光碟,这样既能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基本需求,又能使我们自己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在维持自己基本生活的同时,又有那么一点成就感,自己精心制作的东西能够得到群众和客户的认同、欣赏、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至于我们所做的事是否跟文化产业搭上边,倒还不是主要考虑的问题。

经过三年的艰苦创业,现在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生活阅历,人文资源等等。拍摄、制作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摸索和创新之中得到进步,我们总是不断地刷新自己、提醒自己、否定自己的不足,消化吸收他人的先进技术成果,从而使自己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当然,不能认为做几张光盘,演几台戏就是在搞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涵盖面太大,内容也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从我们的理解的角度来看,既然称其为产业,必定要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要偏重于经济效益,而既然要贴上文化标签,必然要兼顾到社会效益,向人们提供符合时代精神、人文精神的精神文化产品,去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座谈会上,有一位领导为精神文化产品作了恰当的定位,那就是“怡情”,让大众在欣赏这种精神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升人们对这一类文化的认识或者受到某种陶冶也罢、熏陶也罢,只要能感受到当地的文化氛围就行。一句话,精神文化产品的功能就是赏心悦目,就选陶冶情操、心灵升华、感悟,就是闲情怡致,就是休闲,就是“怡情”。而这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可以是一幢古建筑,可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尽的一道风景线,可以是一棵参天大树,合抱之木,可以是一株奇花异草,可以是一本书、一本杂志,一项体育运动,一台文艺演出,一张光碟等等,不胜枚举。

文化产业的功效大家已经很清楚了,但究竟如何着手文化产

业,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如何运行文化产业,我们都没有经验,如何促进我们文化产业的发展(任何事物只有发展才能壮大,没有发展何谈壮大),如何找准定位,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口,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商榷,要搞文化产业,要做的事确实很多,值得做的事也很多,如果不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盲目发展,眉毛胡子一把抓,到头来一样也抓不住,资金损失不说,错过了难得了发展机遇,损失就大了。

要搞,要就要定好位,确认我们的优势,我们就优势在哪里?闵书记已经作了定位:就是要搞驿站经济,这个定位是准确的,搞文化产业就是要围绕驿站经济这个定位来整合相关资源,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化产业体系。驿站,就是为往来经商、休闲人士提供食、住、娱乐服务的场所,我们凭什么让客人到独山后“刹一脚”,加点水、加点油、吃点饭、看点戏、对独山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觉得在独山“刹一脚”很值得。顺便带点土特产走人,只要客人在此刹一脚,多少也会从他们腰包里掏一两个钢嘣出来吧,只要客人川流不息,一天几十个钢嘣总有吧,我觉得文化产业就是让客人心甘情愿地在独山“刹一脚”,然后吃点“三酸”、看点花灯,看点景点、带点土产,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这个老套路也是以往我们到其它地方经历过了的,每到一地都是吃点、看点、带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腰包不知不觉地瘪了。我就从其它地方带了不少的介绍当地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的光碟回来,因为所有的人都和我一样充满好奇心,走马观花不过瘾,买张光盘回家细细看一看,我们到过哪个哪个地方,在哪个方驻足停留,在哪个地方写了“××到此一游”,作为一种阅历向亲友们炫耀,从而吸引其它未到过的人的向往冲动,再说,一般不起眼的景观通过镜头来展示,它就有不同寻常的感觉,本来不美的东西,在电视中它就是那么美,非要拔动你的心弦,刺激你亲临览胜的欲望。

所以,愚以为,要把我们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他人,还是要搞几张光盘,而且要搞系列,从吃穿用度到休闲娱乐,从地方特色到人文景观(可以考虑恢复部份古建筑)花灯大戏、小戏统统都可以卖,只不过是拍下来卖而已,只有多卖、人家才会知道你这

里有些什么东西,什么兵器,什么武艺,有人认为,搞文化产业不是搞几张光碟去卖,我认为也对,但如果通过卖光碟能引来众多的人们欣赏我们的“县粹”——南路花灯,一睹我们花灯姑娘的芳容,晓得独山有“三酸”,有奎文阁、有抗日文化园、有紫林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地质公园、有翠泉娱乐广场、有阳地民族文化村,这个光碟就值得去搞,值得去卖,搞几张象样的光碟,实际上就是对我们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包装,做成“名片”广为散发,不是靠搞光碟发财。而是通过光碟宣传、介绍我们,让外界知道独山有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有文化底蕴丰厚的人文景观,有独树一臶的南路花灯,就算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哪怕花点小钱,也是值得的。

俗话说,人要人扶,纸要浆糊,我们这样的民间本土文化传播机构,要做点事真是困难重重,除了机制灵活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优势,设施设备上无法跟广播电视局相比,人才也因为基础薄弱请不来,留不住,能做事的人开口就要求月薪五千,不能做事的要来没用,每个月几千元的运转费用全靠做些婚丧嫁娶的业务来维持,这几年依靠我们自身吃苦耐劳和服务到位争取了部份单位的专题片制作,但也是杯水车薪,机构难以持续发展,在我个人看来,没有什么事业象搞文化产品这样困难重重,真的很难很难,其实,我看了云南人搞的那么些山歌光碟,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内容也根本不能和独山花灯相提并论,可他们搞出来就是有销路,且销路很广,搭个草台班子就能搞起来,关键是他们疏通了发行的环节,具备了发行的资质,如果我们具备发行资质,随便在县内拎哪一个花灯班子,拍出来的东西绝对不会差到那里去,黔桂两省边界联谊会在麻尾召开时,南丹一位朋友跟我说,我们的《打老表》节目要是拿到中央7台去放,绝对很有吸引力,可这些优势的东西就是没有人去打造,顶多是演给上面来的领导看,不走向市场,不搞商业运作,没有报酬,连演员自己都没兴趣。近年来,打工潮席卷了独山的每个乡村角落,年轻姑娘都外出打工了,唱花灯都是些走不出去的媳妇、老奶,这对花灯的传承非常不利,如果唱花灯能够维持生活,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姑娘们加入到唱花灯的行列中,年轻漂亮的姑娘来唱花灯,又会吸引更多的人们来欣赏花灯,同时也会增加唱花灯的收入,从而形成争先恐后学花灯,唱花灯的良性循环,形成带动独山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的良好局面。

所以,我们搞文化产业,不是没有条件,而是机制不活,各方面的创造性、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我们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靠给人家拍婚庆丧事维持生活,这与我们成立这个机构的初衷相去甚远,真的可悲可叹。

幸而,县委宣传部召集大家开了这么一个座谈会,我的兴奋之情,可以说是溢于言表,如果事情的发展能够按照县委政府领导的发展思路认真贯彻,落到实处,我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寒冬的离去,春天的到来,独山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的大好形势,必将指日可待。

独山县民族文化传播发展中心

黄洪

2008年1月20日

下载论凉山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繁荣对当地经济的作用[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凉山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繁荣对当地经济的作用[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反垄断与经济民主发展与协调

    公司诉 讼理由是什么?论反垄断与经济民主论反垄断与经济民主作 者朱春燕摘 要:经济民主以经济自由和经济平等为主要内容,要求市场参与者自由竞争和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

    论山西煤炭产业发展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最终5篇)

    论山西煤炭产业发展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摘要 本文以山西煤炭产业为研究对象,分别讨论了煤矿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各种影响,以自然辨证法的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提出了......

    关于环境保护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作用

    关于环境保护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作用 □毛泽宇(数统院1503班) 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也使我们日益认识到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污染,大气......

    项目建设对经济跨越发展的推动作用

    项目建设对经济跨越发展的推动作用 项目是产业的支撑、投资的载体,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云南省腾冲县近年来的发展轨迹表明,只有抓住项目建设这个关节点,......

    论政府对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论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邱卫东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政府在促进地方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方面起以下作用: 一、根据地方经济的比较优势,提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 政......

    论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作用与发展

    论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作用与发展 黎川县委党校 黄少华 【内容提要】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反腐败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以遏制和惩......

    汉语对越南语形成与发展的作用

    汉语对越南语形成与发展的作用 越中两国山水相连,从古至今,越中两国文化交流频繁。在长期的历史接触中,越南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越南......

    论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意义与作用

    论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意义与作用 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向农村基层选派大学生村官是党和国家应对新时期新形势新变化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是践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