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山西煤炭产业发展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论山西煤炭产业发展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摘要 本文以山西煤炭产业为研究对象,分别讨论了煤矿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各种影响,以自然辨证法的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提出了山西煤炭产业的发展方向,为煤炭产业污染治理和转型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 山西煤矿,环境问题,发展方向
引言
19世纪以来,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在认识和了解自然的同时人类不断的对自然进行改造以适应人类的生活需求。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改造力度的加大,目前全球的生态环境已经无法承受这种无休止的掠夺,各种各样的认为灾害不断出现,这使人类措手不及。如今人类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获取资源的同时,对自然的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
本文将以山西煤炭产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分别讨论煤矿对周边生态环境问题的各种影响,进而提出煤炭产业的发展方向,为煤炭产业转型提供一点建议。人与自然的关系
恩格斯说过:类要真正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必须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行事。这也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和自然是矛盾的统一体,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就像鱼和水,没有水鱼就无法生存下去,而水里没有了鱼那水也就没有了生机,失去的它原有的意义。因而人不能离开自然独自存在,自然也只有在人的作用下才有意义。人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要生存就一定要依靠自然,需要不断的从大自然获取资源,进行必要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这种交换就意味着人类或多或少的要对自然产生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活动力度不断加大,对自然的影响也越来越强,自然原有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此时,自然和人类便处于一种相互否定的关系中,人类要不断的改变自然,而自然又力求恢复原来的平衡,如果这种矛盾被激化到不可调和,那就会出现不可挽回的灾难,人类将受到自然无情的报复。
因此,人类要实现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的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山西煤矿的生态环境问题 2.1水污染现状
煤炭开采对谁的污染主要有两个方面:1.副产品直接污染水源。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生产生活用水没有经过回收处理直接排放,尤其是生产用水中含有大量的S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渗透进入地下水或者排入周边河流,对周围水资源影响巨大。2.破坏地下水层。煤矿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做好漏水防护,矿区受到雨淋后渗入污染地下水;煤层的开采导致地层出现裂缝,地下水位严重下降。2.2大气污染现状
煤矿一般配套的设备是锅炉、热风炉、储煤场和运输机械,这些设备产生的烟尘是影响大气环境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有的煤矿中锅炉、热风炉等设备没有脱硫装置,而且部分乡镇企业使用的燃料为高硫煤,故SO2排放严重超标。其次,储煤场为露天煤场,如果没有挡风设备,在大风天会产生大量煤尘对附加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产生了不必要的浪费。
2.3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
煤矿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煤矸石、炉渣等。煤矿的此类废弃物排放量较大,且未经过无害化处理乱堆乱放,或随意倾倒混有煤矸石的炉渣。这样不紧占用大量土地而且煤矸石中含重金属等一系列有害物质,胡乱堆放会对土地造成极大的污染。2.4地质灾害现状
由于煤矿的过度开采,山体的平衡遭到破坏,且长时间受到雨水的冲刷导致山体滑坡,有的地区甚至出现滑坡掩埋住房的问题。2.5土地性质改变
由于煤矿大多处于地底深处,大面积的开采必然会破坏地底结构,进而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沉陷、土壤肥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矿区周边的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无法成为正常的农耕用地和城市用地,甚至没有植被的附着,最终出现土地沙化这种不可逆的严重后果。山西煤炭产业发展方向 3.1科学进行矿区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的主要对象是矿区废弃地、地表沉陷和裂缝、滑坡、矸石沟以及土壤侵蚀加剧区。矿区废弃地造成生态破坏的根源是土壤因子的改变,因此土壤整治是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最
重要的环节之一,方法主要有客土覆盖、化学修复两种。土壤整治后要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和需要选择适宜的植物。而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只考虑土壤、植被的恢复是不够的,还需要恢复废弃地的微生物群落,完善生态系统的功能。另外,在废弃地生态恢复中若能引进一些有益的土壤动物如蚯蚓,将使重建的系统功能更加完善,加快生态恢复的进程。对于不同的地质灾害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根据急重缓轻的原则进行治理。地表沉陷和裂缝多采取平整式土地复垦法,即用机械将地面平整后作为林地或耕地。要注意生产矿山应采用减轻地表沉陷的开采技术和推广使用充填采矿工艺;正在开采矿山地面塌陷应边开采、边修复;生产煤矿的井田范围内的地面裂缝应及时处理。3.2完善监管制度
完善乡镇煤矿的生态环境准入与准出制度,对于在产煤矿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按照环境评价的要求落实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措施,实行年度生态环境审计制度;对于新建、扩建煤矿要求必须进行严格的环境评价,生态环境保护设施要与生产设施做到“三同时”;对于退役煤矿应提交生态恢复、土地复垦、环境治理的评估规划、方案,生态环境治理合格后方可办理退役手续。对破坏环境和污染环境行为应依法律严惩,对可能造成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和巨额经济损失的,必须禁采、限采或采取有效保护和防范措施,依法促使煤炭企业把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贯穿于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加工、转化的全过程。作为政府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强化事前监管,弱化事后处罚。在管理体制方面,土地管理部门、煤炭管理部门和环保部门等相关行政执法管理单位应积极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统筹协调,明确权责、利等问题,齐抓共管[1-4]。3.3建设健全的废料处理系统
对矿井废水、废气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的过滤处理程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产生的煤矸石应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处理,根据其成分和性质来推测本矿的矸石性质,利用其化学和物理性质将不同的煤矸石用作建材、地基等。对于无法利用的煤矸石选择用作填沟材料。这样既可以处理废料又可以产生经济效益。3.4建立煤炭开采统一监管系统
为了确保生态环境的长期稳定,应建立有效的监管系统,从省级到县级再到企业统一检测,及时汇总数据,汇总的数据主要有:开采数量、开采范围、污染情况、水体质量等与生产和环境有关的详细数据。真正做到有问题及时反馈,快速解决。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
4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
当下全球生态危机十分严重,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从人类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直接爱你的理想关系应该是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即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自然界依旧可以保持平衡,长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支持。要做到这点我们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放弃原有的不良发展状态,实现协调发展。2.将眼光放长远,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不仅指自然生态,还包括经济和社会方面,在人类整个可持续发展系统中,自然持续发展是前提;经济界持续发展是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他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协调发展下的可持发展战略是人与自然关系得以升华的必由之路。
痛定思痛,我们应该选择一条理性发展的道路,呼唤绿色文明,呼唤科学的决策方式,呼唤科学的生产方式,呼唤科学的生活方式.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 郭振中, 裴捍华, 黄卫星等.关于山西煤矿山环境地质调查研究的思考[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4(2).[2] 邱文, 郭东罡, 上官铁梁.浅析山西乡镇煤矿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4.[3] 程 东, 赵志怀.山西煤矿开采对水环境的影响[J].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1996,6.[4] 王启亮.山西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J].科学之友, 2009,2.
第二篇:对山西煤炭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山西是我国最主要的煤炭生产地,煤炭产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从2012年至今年年初,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煤炭工业跌入低谷,山西煤炭行业首当其冲,似乎进入穷途末路,诸多煤炭人面临精神崩溃,全省经济“因煤而困”。自今年2月以来,煤炭价格止跌回升,一路上涨,“叫好”声一片,诸多煤炭人又开始精神亢奋。
煤炭行业能否尽快摆脱这种非理性、非冷即热的状态,决定着山西煤炭产业能否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对于实现省委提出的“塑造山西美好形象,实现山西振兴崛起”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
“黄金十年”后期,我一直在给煤炭企业泼凉水,呼吁大家清醒;去年全行业一片悲观,我又一直给煤炭企业鼓劲,“风雨过后是彩虹”“希望总在绝望中诞生”;当下煤炭市场引发躁动,我仍然要大声呼吁:一定要冷眼看煤市。
正确看待当前的煤市和走势
当前,全国煤炭市场结束了连续4年的持续下跌,自年初至今一路反弹,尤其是7月份以来涨势迅猛。煤炭产业是起死回生还是回光返照?是昙花一现,还是趋势反转?
1、近期看(3—5年):煤炭行业经济运行态势处于恢复性上涨企稳阶段,但总体上与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一致。
这次危机面临的不是周期性问题,而是结构性难题,最根本的是煤炭产能过剩。今年2月以来尤其是7月份以来全国煤炭市场的快速反弹,绝不意味着自2012年煤炭市场出现拐点以来的趋势反转,而是多重因素短暂集中作用的结果。
一是去产能政策实施的因素。全国煤炭产量持续下降,在消化了进口煤增幅的同时,产量降幅大于消费降幅,1-3季度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24.6亿吨,同比下降10.5%(大于消费降幅8.1个百分点)。
这是当前煤炭市场好转的根本原因,不是需求增加的结果,而是供给减少的结果。而供给减少的原因,则主要是去产能、控产量实施276个工作日起了关键作用。
二是保增长政策刺激的因素。
国家实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推广PPP模式,以适量的政府引导资金更多地激活民间投资,增强整个经济的终极动力,刺激了市场对煤炭等资源的需求,稳定了市场预期。
三是煤炭内生价值自我修复的因素。煤炭价格持续4年一路下跌,价格严重背离价值,违背价值规律,必然会触底反弹。
四是气候变化等偶发因素。今年夏季持续高温,全社会用电量大幅增加;公路治超与铁路运价调整,煤炭运输成本上升和国际煤价大幅上涨;加之去产能,导致市场供应偏紧、价格上升的预期不断增加。
五是投机资金炒作的因素。本轮煤价上涨的背后不乏投机资金的影子,会造成非理性的价格预期,造成价格过快上涨,导致市场大起大落。
六是国际市场拉动的因素。中国煤炭市场已经被“国际化”,国际煤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国内煤炭市场。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一是本轮煤炭价格的反弹不存在持续大幅反弹的现实基础;二是煤炭企业经营状况尚未得到根本好转;三是近期煤价上涨已经提前释放了市场预期,煤价终究还会回归理性。
2、中长期看(20—30年):煤炭行业依然可以大有作为,必须坚定信心、改革发展。
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今日的过剩只是一种宏观失调导致的阶段性相对过剩。作为中国的基础能源,煤炭肯定要革命,但不是“革煤炭的命”。提“后煤时代”尚早,“去煤化”不可取。现阶段,我们必须坚定对煤炭产业发展的信心。
信心来自何处?
一是来自我国国情。
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强调指出:“我国国情是以煤为主,我们对煤的注意力不要分散,要做好煤炭这篇文章”,“推动能源消费、供给、技术和体制革命,加强国际合作”。我国人均能源资源相对匮乏,能源进口依赖度大,特别是石油对外依赖度逐年快速上升,能源需求缺口大。我国能源储量“富煤、缺油、少气”的秉赋特性,决定了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将长期是主要能源。作为煤炭行业,应保持这种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二是信心来自于山西省情。
(1)山西是资源大省、产煤大省。2014年全国煤炭基础储量2399.9亿吨,山西占全国的38.4%,位列第一。目前,山西煤炭产能达14.693亿吨,近三年产量都近10亿吨,占全国的25.7%。
(2)山西煤炭品种全、质量优。全省有9种煤,其中气煤、肥煤、焦煤、瘦煤、无烟煤储量各占全国同煤种储量的50%左右。
(3)山西煤炭赋存条件好,开采成本低。大部分资源赋存稳定,整装煤田多、规模大,便于集群开发,开采成本相对较低。
(4)山西区位好,位置佳。地处全国煤炭储量最丰富的晋陕蒙三角地带,位于我国东西部结合的中间地带,区位优势明显。
(5)山西现有煤矿井型大,机械化程度高。淘汰了30万吨/年以下煤矿,煤矿机械化程度达99.97%,平均单井规模接近185万吨。安全保障能力逐年提高。
三是信心最终来自于煤炭行业干部、职工队伍——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更来自于党中央、国务院、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对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大力支持。
当前最为紧迫的是,必须抓住今后20年煤炭行业转型发展最后的历史机遇,依托煤、超越煤,实现山西煤炭产业的华丽转身。正如省委书记骆惠宁同志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所指出的:必须坚决跳出“市场好时无暇调整、市场差时无力调整”的怪圈,紧紧抓住市场倒逼的历史机遇,坚定不移走上转型之路。也正如代省长楼阳生同志主持召开省政府第134次常务会议时所指出的:必须把功夫下在促转型、调结构、增动能、打基础上,谋定战略抓落实,着眼长远抓当前,努力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迎难而上,弯道超车,后来居上
认清现状,是立足当下的基础。一切科学的决策都必须建立在对现实状况的精准把握之上。山西作为我国煤炭生产和供应大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和工业基地,这一战略地位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1、山西煤炭资源丰富、优势明显。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全省有大同、宁武、河东、西山、霍西、沁水等六大煤田。形成了北部动力煤、中部炼焦煤、东南部无烟煤三大煤炭生产基地。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质量优。
2、山西煤炭产业已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山西煤炭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全省2006年、2009年经过两轮整合重组,煤矿数量大幅锐减,全省关闭淘汰了30万吨以下矿井。煤炭产业结构、产业集中度和经济增长方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为山西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已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
3、山西煤炭产业特点鲜明、突出。
贡献大,煤矿多,产量高,灾害重,结构单。全省煤、焦、冶、电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80%左右,其中煤炭约占40%。煤炭的深加工滞后,转化利用率不高。很大程度仍停留在单纯地产煤、卖煤上,停留在原煤生产及其初加工上,而真正具有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利润率的深加工转化产品该大的反而不大。现行山西煤炭产业管理体制僵化、缺乏活力,企业负担重,办社会的包袱沉重。
山西煤炭产业尽管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第一、思想观念不新。
一是计划经济思维的束缚,“等靠要”思想严重,企业有困难,不是找市场,而是还习惯于找市长、甚至找省长,这一点国有企业尤为突出;二是“官本位”观念的束缚,一些企业领导不习惯于当“企业家”,而是热衷于当官、讲行政级别,企业行政化色彩浓厚;三是夜郎自大思想的束缚,老是忘不了、放不下山西曾有的辉煌,放不下“产煤第一大省”的功劳簿,不能从煤炭思维、资源依赖的禁锢中自我解放出来;四是因循守旧意识的束缚,干部群众存在着看惯了、干惯了、习惯了的惯性,穷困不知思变,落后不知图新,缺乏那么一股子闯劲、拼劲,缺乏那么一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创新精神,等等。
近邻内蒙古此轮经济下行中受到的冲击明显小于我省,源于其在煤炭主体企业设置、对外开放力度、民营企业活跃度、煤炭转化力度上都超过了山西。
第二、产业集中度不高。
山西作为全国第一产煤大省,去年煤炭产量9.75亿吨,神华集团去年煤炭产量4.74亿吨,但掌控或引领着全国煤炭市场的定价权。对比神华,山西有三大差距:(1)市场话语权弱;(2)人均效率低;(3)产业链条短。
市场话语权弱的主要原因是煤炭产业集中度低,其根源在于山西煤炭资源的整合还没有彻底到位。人均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也是产业集中度低。矿井多,单井规模小,用人多。神华集团单井平均规模是690万吨/年,而山西不足185万吨/年。当然,神华集团产业链条完整,纵向有煤、电、油,横向有路、港、航,这个优势是无可比拟的。
第三、体制机制不活。
最突出的是存在着行政干预过多、审批事项繁杂、部门多头管理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权力监督制约不到位等诸多问题。省属国有煤炭集团政企不分,没有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政府化、企业家官员化,政府把企业当部门来管理,把企业家当官员来对待。企业家“官本位”意识严重,把企业当政府来运行,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企业无法按规范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行,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四自”要求还相差甚远。
第四、产业结构不优。
除了“一煤独大”,最突出的问题是产业链条不长、替代产业不优。煤炭的深加工和绿色转化产业链条主循环尚未形成,煤电材、煤电铝、煤焦油等循环延伸产业质量不高,主要循环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有的“循环不经济”,有的企业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责任,有的企业无循环经济发展意识,仅为单纯的产业扩张。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乙二醇等现代化工项目的开发建设缺乏系统、科学的战略规划。山西煤化工产业整体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与煤关联不大的非煤产业,同样也存在缺乏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产业协同效应差,规模效益差等问题。
第五、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当前,山西煤炭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科技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快不高、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煤炭产业和以煤为基相关产业的支撑能力不足、推动作用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尚未形成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很少,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开发不足,尤其是煤电、煤焦、煤化、煤建材、煤机装备等煤基产业尚未形成优势,并且多数产品仍处在产业链中低端,对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贡献率不高,与煤炭大省、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以上问题,是差距,是劣势,但更可转化成为奋起直追、后来者居上的潜在动力和后发优势。找准突破口,打出组合拳实现凤凰涅槃
1、加快推动煤炭行业改革——资源再整合、产业再重组。
(1)进一步实施战略性重组,发展煤炭大集团,推进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依托动力煤、炼焦煤、无烟煤“三大品牌”,综合运用市场、法律、经济手段,实施煤矿企业战略性重组。整合重组优化的原则是按照不同煤种、不同区域,整合重组成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性质的特大型、“巨无霸”煤炭企业集团,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减少煤矿数量,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矿井单井规模,提高人均产煤效率,从而切实提升山西煤炭产业在全国煤炭市场上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2)推进三大煤炭基地建设,提高煤炭生产控制力。以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集中资源、集中优势,建设煤炭大基地,在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煤炭生产控制力。以大型煤炭企业为开发主体,有序建设晋北、晋中、晋东三个大型煤炭基地,大力推进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形成多向关联、综合开发、循环发展的大型煤炭基地产业格局,做大做强煤炭企业,确保企业持久健康发展,推动传统煤炭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最终实现科学发展。
(3)紧跟世界生产服务业发展趋势,组建或引进专业化公司。对煤炭、煤化工等项目,不妨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组建或引进专业化公司,进行专业化生产经营管理。此举可以有效地化解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专业化施工队伍不足和安全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2、加快深化国企改革——激发动力、释放活力。
在厘清国企体制机制等制约问题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分类施策,采取“七个一”的措施,强力推进国企改革:
(1)解开“一个结”,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开国家经济控制力简单混同于国有经济控制力、混同于对国有企业持股比例这个“结”。
(2)搞好“一个分类”,就是按照国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的要求和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合理划分公益类和商业类(包括商业一类和商业二类)国有企业,并根据不同的类型分类施策,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和监管方式。
(3)定好“一个位”,就是明确政府、国资监管部门和企业各自的角色定位,各司其职,各擅其能。
(4)划定“一个框”,就是划出政府部门和国资监管机构权力边界的框,要大力推进“六权治本”,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和水平,引导国有企业理顺内部治理机制,划好母子公司权责利边界,划好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的权责边界。
(5)拆掉“一堵墙”,就是拆除束缚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围墙。通过改革工商管理体制、实行负面清单制度等方式,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改变政府部门主要履行事前审批职责为主要履行“事中监督、事后追责”职责,构建“法不禁止即可为”的经营环境,增强企业自主选择业务、快速捕捉市场机遇、主动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
(6)敞开“一扇门”,就是打开国有企业吸收利用非国有资本的大门,树立“与巨人同行”的理念,借力、借资、借技、借智,拿出优质资源吸引优质的战略投资者,发展优质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7)用活“一个工具”,就是用活资本市场这个国企改革的助推器。充分利用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国有企业实现整体上市、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或引进战略投资者;拓展证券化运作渠道,创新煤炭金融产品,鼓励煤炭企业债务重组,支持企业跨区域、跨领域并购重组和国有产权跨区域、跨领域流转,把“死”资产变成“活”资本,不断提高运营水平和盈利能力。要强化经营的理念,经营煤炭资源,经营煤炭资产,经营煤炭市场,经营煤炭流通,向下游产业延伸。
3、加快做强做优煤炭物流——充分释放山西的资源和区位优势。
谁控制了物流,谁就控制了价格。山西煤炭流通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应积极发展现代化、专业化煤炭物流企业,形成集仓储、加工、配送、网上交易、融资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产业链和集铁路、公路港口、航运于一体的大物流服务体系。应积极探索建立包括资源储备、产能储备和现货储备等多种形式相联贯的战略储备体系,发挥季节调峰、价格调节和应急保障的作用。
4、加快推动转型发展——抓住最后的机遇。
(1)大力发展先进产能。突出调整结构主线,把无效的产能淘汰掉,确保“十三五”期间全省煤炭总产能“只减不增”,完成中央安排山西的去产能任务。要通过新增综合单产达标、新增工效达标等途径,增加先进产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矿井。
(2)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煤炭主业发展上应坚定不移地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延伸,走出一条内涵发展、创新驱动之路。在产业转调上应加快形成煤电一体化发展模式、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模式和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相互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是加快煤电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水平和规模提升,深化省属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与五大电力央企合作,以建立股权为纽带的煤电联营和签约契约为基础的长协合同为主要形式,按照典型引路和全面推动相结合、政府搭台和企业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将煤炭电力企业协调发展关系引向深入,推进山西煤电基地建设,实现煤电深度融合发展。
二是构建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体系。在优化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提高煤炭资源加工利用产品附加值,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尽快形成规模,占据市场份额。要科学规划现代煤化工产业布局,在三大煤炭基地合理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煤化工产业项目。
三是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瞄准市场需求,进一步拉长煤炭产业链,生产煤炭终端产品,提高产业链附加值,推动煤炭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龙头,以煤炭工业园区为载体,树立“现代大煤炭产业”理念,建设一批重点循环经济园区,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煤层气、煤机制造等产业,加快煤炭就地转化率,引导和促进企业集中和产业集聚,使有限的煤炭资源真正做到“吃干榨尽”,使循环经济成为资源保护、合理利用的主要方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5、加快实施商业模式创新——靠创新实现价值增值。
一方面,充分发挥交易中心这个国内目前唯一冠以“国”字号的煤炭交易市场优势,探索搭建营销新模式和集现货交易、场外交易及期货交易为一体的多层次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实现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相互融合。要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积极研究煤炭价格形成机制。
另一方面,鼓励煤炭企业积极采用产融结合等现代化的运营模式,加大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实现从提供产品到提供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由卖产品到卖配方、卖方案、卖技术、卖服务。积极推进产融结合发展,借助煤炭营销及大宗物资采购等供销渠道,利用企业财务公司联合搭建融资平台,面向供销商企业群提供基于国际采购、物流监管、融资租赁为一体的综合型供应链融资服务等。
第三篇:浅析山西煤炭产业整合
浅析山西煤炭产业整合摘要:产业整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狭义上看,企业为了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为了自身发展需要,不断地调整与重组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已达到最优,是一种战略选择行为。从广义上看,产业整合是不断地对产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的过程,是资源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不断地进行重组配置的过程,是多个产业在特定的区域形成的集聚。产业整合对提升产业水平,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十山西省来说,要想使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使经济增长方式得到转型,促进煤炭产业的优化升级,实施煤炭产业整合是一重要的举措,更是煤炭产业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关键字:煤炭产业;整合2010年11月21日山西省发改委方面确定,山西此前向国家申报的“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经获得国务院的批准,国家发改委不即将下发正式文件。目前,山西省发改委正在加紧制定更为详细的“综改区”实施方案,待方案完善后再上报国家发改委申请报批。这意味着中央已基本肯定支持山西省煤炭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山西省酝酿申报“综改区”,是在2008年上半年山西省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经济负增长的省份,据统计,当时山西一、二、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4%、61.5%和34.15%。而其中煤、焦、冶金、电力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到了88%之多,过于单一的经济结构给山西带来了巨大的困扰。要摆脱资源诅咒的噩梦,改变煤炭作为单一支柱产业的现状,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从2009年开始,轰轰烈烈的所谓“新煤改”风暴席卷而来,新一轮煤炭重组大戏上演。
一、概述
中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占中国国内一次能源消费量的69%,即使到“十二五”期间这个比例也不会有太大改变。山西省作为全国的产煤大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地下有煤的面积占到全省土地面积的40%以上,119个县(市、区)中有90个县(市、区)地下储存着煤炭资源,煤炭总量占全国的1/4以上,炼焦煤占全国60%以上,无烟煤占30%以上。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种政策性支持条件下,山西的煤炭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然而,长期以来,煤炭经营走的都是粗放经营模式,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低,产业集中度低,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煤炭经济的发展。同时,山西经济严重依赖煤炭和以煤炭为基础的焦化、冶金、电力产业,这些产业所提供的增加值占全省总量的85%。过度依赖煤炭产业导致山西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受煤炭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很大,严重制约着地方经济健康发展。此外,由于煤炭生产盈利快,利润高,因而导致生产要素过度沉淀在煤炭行业,使其他产业的调整和振兴缺乏必要的基础与动力;众多生产技术低下、安全设施缺乏的小煤窑林立,不仅使得煤矿工人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还霸占过多资源,浪费严重。
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浪潮下,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山西经济发展遇到
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山西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做出煤炭资源整合、煤矿企业兼
并重组的决策部署。2009年4月16日,山西省政府下发“10号文件”,即《煤
炭产业振兴和调整计划》,并成立了以省长王君为组长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组。进入下半年,山西开始了规模空前的煤炭资源开发强硬整合行动,力争
到2011年,山西全省煤炭矿井总数由2598座减少到1000座,到2015年减到
800座。2010年底,山西省的煤炭企业数量将从2200家减少至约100家。这意
味着山西煤炭矿井数量将缩减65%,煤炭企业数量将减少95%。这是有史以来政
府决心改造煤炭产业不合理状况力度最大的一次,而其成效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着未来山西经济的走向。
二、产业整合取得的成绩
煤炭产业整合运动开展一年多以来,全省重组整合煤矿企业正式协议签订率
99.5%,主体接管到位率98%,煤矿企业名称预核准90%,采矿许可证变更率95%
以上,主体企业对被整合煤矿的资金补偿到位率68%。可以说产业整合取得了重
大进展,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煤炭产能提升,矿井数量减少
各地区在产业整合过程中,煤炭企业大并小,小合大,产业集中度增强,各
企业产能得到很大提升。产能提高、矿井数量减少的同时,安全事故发生率也大
大降低。来自山西省煤炭工业厅的数据显示,2010年1月至7月,全省原煤产
量累计完成39719.51万吨,同比增加7649.05万吨,增幅达到23.85%。而与此
同时,1月至7月份,全省煤矿累计发生事故34起,死亡102人,同比分别下
降8.11%和25.55%。
过去的山西煤炭产业格局是“多、小、散、乱”,在最多的时候竟然存在着
一万多座小煤矿,而大型煤企的产量只占全省产量一半左右。开展煤炭产业整合后,全省矿井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办矿主体由2200多个减少到130个,70%的矿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以上,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淘汰,保留矿井全
部实现机械化开采。煤炭行业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技术现代化、产权多元
化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2、产权结构得到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重组整合,目前山西省已经形成了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国有、民营并
存的办矿格局,国有企业办矿占20%,民营企业办矿占30%,股份制企业办矿占
50%,煤矿产权结构明显优化。
山西经济的发展要摆脱单一以煤为主的经济结构,但是又不能离开煤,山西
发展的优势在煤,发展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煤。要在煤炭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多元
化产业,例如围绕煤炭巨大的运销能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在煤焦冶电的基础上开
展低碳节能环保产业,利用能源优势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工业等等。以煤为基,培
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产业结构的转变。
三、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山西的煤炭资源整合规范了国有和社会资本对煤炭行业的投资,有利于促进
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是顺应煤炭工业发展趋势,破解煤炭产业发展难题的有益探索,为其他资源型省份的转型发展积累了经验。但是,也应看到,在整
合过程中,由于某些特定不特定因素的影响,会产生许多甚至事先无法预料到的问题。因此,在做好整合的同时,要避免所产生问题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1、加强对退出资本的引导
在这次山西煤炭产业整合中,原有的煤炭企业主和煤炭资源拥有者将以作价入股和折价套现的方式退出煤炭行业,其中大多数选择了套现方式,从而催生出了一大批游离资金,估计在3000亿到4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如此一大笔资金的流向,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任由其流入到股市、楼市等简单的资本市场中,无疑会引起地方经济发展的极大不稳定性。因此,对这笔资金加以科学合理的指导,发展接替产业,引导资金投入新兴产业,避免其外流,为山西传统产业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供资本支持,继续为山西的经济增长服务。
2、规范政府行为
煤炭产业是高利润产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许多既得利益集团,政府官员会为了各自政党及小集团的政治利益而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这次规模巨大的整合行动肯定会触及到他们的利益,给产业改革带来困扰。同时,地方政府在兼并重组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会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尽力维护自身利益。由此得到的均衡可能不是最优的,而只是为了安抚各方利益集团达成的妥协。
再者,整合行动的决定权在政府手中,政府机构的低效率会影响整改效果,并且政府政策的制定要避免多变性,不能脱离实际,同时要简化审批程序,减轻企业压力。最后政府要控制自身调控的力度和范围,不能过广、过宽,煤炭资源的整合要遵循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满足经济效益,不能由政府一刀切,统包统揽。
3、保持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合理比例
在这次整合行动中,退出的基本都是民营资本,而保留下来的大多是国有资本。不可否认,国有资本的雄厚和高集中度,对于煤炭产业的转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民营资本的活力性却是国有资本不可企及的,并且国有企业还会背负沉重的政策性负担。因此,保留适当比例的民营资本,对于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4、处理好和相关产业的关系
煤炭产业的整合会使许多煤矿企业面临转型或是倒闭的挑战,如果政府操之过急,不顾这些企业的现状,可能会造成煤炭市场的混乱。煤炭产业具有高相关度性,它的整合必然会影响到其他产业的发展。原有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在两者寻求新的平衡点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波动。因此,政府要做好各种应对措施,加强退出企业的转型和调整,引导原有资源合理流动,使产业结构尽快恢复到合理状态,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第四篇:山西的煤炭产业与未来发展
山西的未来
山西是能源大省,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加重,产业结构的单一,特别是能源资源的枯竭,山西必将会寻求更多的发展道路,这样才能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要求,也将会为山西的发展创造出一条新路。
山西作为煤炭资源大省,目前仅登记在册的大小煤矿就有3420个。其中,大型国有骨干煤炭企业有十多家,年产量2.5亿吨以上,煤炭资源回采率达到70-80%,煤炭洗选比重达到90%以上,其余为地方中小煤矿和乡镇煤矿,产量约占全省的一半,煤炭资源回采率和平均生产规模明显偏低,煤矿安全事故主要就发生在这些中小矿,煤炭工业“多、小、散、乱”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观。产业集中度低、资源利用率低、增长方式粗放、安全事故多发、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治理滞后等问题,对山西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在当前,煤矿产业是山西的支柱产业,国家的发展和经济建设也离不开煤矿的存在,因此,合理开发煤矿资源获取可持续发展是山西的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金融危机就给了山西这样的机会。
全球金融危机虽然给山西能源市场带来一定冲击,但也为山西能源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机遇,借能源需求低迷之机调整能源产业结构,解决在经济高速发展、能源供应紧张时期无法解决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山西煤炭工业结构趋于优化,晋电外输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清洁能源、循环经济成为大势所趋,煤层气,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迎来发展契机。
按照国家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总体部属和实施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山西能源工业迎来一个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期。山西省积极推动能源产业集团化、清洁化、多元化、现代化、内涵式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经济,节能降耗,促进山西能源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当然,这些是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改变,对于将要枯竭的煤炭资源而言,必须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促进其改变与可持续发展。在山西省的十二五报告中提到:以构建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大省;力争到2020年,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全国重要能源基地战略地位全面提升。同时,以煤炭整合、有序开发为重点,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保障安全,改小建大、优化结构,依靠科技、促进升级,深度加工、洁净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现在,山西在地方已经开始推行收购中小型煤矿的措施,这样做,可以把优质的煤矿资源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避免乱伐乱采的现象的出现,而且,这样的做法,可以确保有一批大型的国有企业的诞生,山西省已经想好了未来煤矿领域的发展目标:大煤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10个千万吨级现代化露天煤矿,10个千万吨级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2010年,大型煤炭基地产量达到22.4亿吨。大企业发展:促进以煤为基础,煤电、煤化、煤路等多元化发展,形成6~8个亿吨级和8~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
除此以外,我们还应该根据国际经验调整产业,主要有以下两点:1,生产趋向集中化、大型化。生产趋向集中化,带来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生产效率逐渐提高,生产成本逐渐降低,市场竞争能力逐渐增强,市场份额逐渐增大,导致煤炭企业大型化。
2、煤炭资源利用趋向综合化。由于经营范围和规模经济的形成,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煤路港航一体化、煤炭的深加工、煤炭的综合利用等联合生产经营,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已成为国际化大型能源企业的发展趋势。
山西未来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煤炭资源,所以目前,山西正抓住国家将山西列入循环经济试点省份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机遇,确定了20户省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企业、4个省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其中太钢、潞安、丰喜和安泰等4家企业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未来几年,山西省将加快推进太原都市圈和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建设,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目前,“百镇工程建设”已启动,今年将对21个示范镇进行集中扶持,为全省小城镇建设树立样板,发挥其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推进市域城镇化。
而旅游业的发展也是山西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山西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所以山西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也是山西实现绿色转型的新道路,而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早日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也将是山西省对于自己未来的目标与定位。以下几点是个人对于山西未来的一些想法与总结:
1,创新金融体制,加快推进区域金融综合配套改革,着力发展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进来,为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强大金融支撑。,2,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重点建设一批省级、市级、县级文化设施工程,实施文化惠民建设工程,重点文化保护工程,如大遗址保护开发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3,推进教育改革,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培养创新人才,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增强办学活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协调发展。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4,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
只要能坚持这些,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山西的未来会更加美好,在改革中绽放出更加精彩的华丽乐章!。
第五篇:白族及其民族风情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白族及其民族风情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白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悠4000年可考的历史。今天的白族按人口论,列中国第15大民族。
白民族自称高度一致,所有地区的白族自称都是“baip hox”(白语 ”白人“之意)。他称有民家、那马、勒墨等。在贵州威宁的白族,因有七姓又被称为七姓民。白族先民,两汉史籍称为昆(弥)明;三国两晋时称叟、爨;唐宋时称河蛮、下方夷;元明时称为僰人、白人;明清以后称民家。解放后,根据民族意愿,统称白族。在不同的理解角度下,白族起源问题在学术界说法不一:其中有土著说、哀牢九隆族说、西爨白蛮说、氐羌族源说、汉人迁来说、多种族融合说等。而纵观各种说法,其实只是道出了融入白族的各种成分,并非是白民族起源的阐述。白民族起源于泛洱海周围最古老的人群-----苍山马龙峰洞穴遗址的主人,即“马龙人”。
白民族的第一次大统一是在南诏中后期,以南诏国王隆舜878年改国号为“大封民国”为标志。这个事件往往被孤立地曲解为白民族的“形成”,从而产生”南诏之前无白族“的错觉。
白族丰富的文化恰巧给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一定的优势,以大理为例。
大理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概括起来主要有四大特色优势:一是气候优势。大理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花如霞,秋色浪漫,加之拥有得天独厚的洱海这样一个高原湖泊,形成了特别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的地理气候环境。二是风光优势。大理有独特的自然风光,神奇的山川景色,苍山、洱海与大理古城融为一体,奇山秀水与白族风情完美结合,使大理集中了富有吸引力的风景名胜景区(点)100多处。三是文化优势。大理是白族文化资源富集和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发展地区,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既受到中原和吐蕃文化的影响,又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个性,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创造了独有的南诏国、大理国文化和特色鲜明的白族(洱海)文化。
民族节日
商贾云集的“三月街”,欢快的“绕三灵”,阿鹏和金花谈情说爱的“蝴蝶会”,隆重的“火把节”,独有的白族“本主节”文化,妙趣横生的石宝山歌会,别有情趣的“栽秧会”、“跳二月”等等,这些节庆活动无不体现着白族人民浓郁的民俗和动人的传说。丰富多彩的大理民族节日, 从不同的侧面直接地反映出大理各族人民绚丽的传统文化,是民族风情文化最集中的展示。节日又是民族服饰、歌舞的大展示,各种服饰、歌舞尽显风采,演出一副副斑斓的民族风情画。在这些节日里既有神秘庄严的祭祀,也有欢快的歌舞,浪漫的情歌对唱等等,而在人类的早期生活习俗和社会状态也凝固在民族节日中,保留了数百年,并显示着大理曾经走过的历史轨迹。
民族民间艺术方面
在大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舞和地方戏剧,如:洱源西山流传的歌舞创世纪、放羊歌、打虎歌等,都是与游牧生活有关。白族的洞经音乐,民族山歌、大本曲、吹吹腔等,还有不胜枚举的历史传说如:风、花、雪、月的传说,地名传说洱源县风羽镇后的鸟吊山的《百鸟朝凤》和大理县“辘角庄”的传说最具代表性等。
民族民间工业方面
大理的民族民间工业丰富多样,白族的“扎染”及服饰、剑川的“木雕”、鹤庆的“银器”、下关的羽毛画、大理石及其工艺品等,还有挑花刺绣、酿酒工业、制茶工业也一直在被沿用。
大理白族的服饰是大理文化传承的载体,是白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其他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的物化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发展史的缩影,同时也是研究白族文化乃至大理文化的活化石。
民族建筑方面
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独特,最典型的是“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六和同春”的白族民居。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的白族庭院是白族建筑的最显著特征。“三坊一照壁”是大理建筑文化最特有的典型代表,而“粉墙画壁”,“鹅卵石砌墙墙不倒”都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目前,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已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利用。此外,大理古城的改造为“新大理”的宏伟蓝图添上了点睛之笔,为了充分展示大理厚重深邃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先后恢复重建了气势恢弘的崇圣寺,重现了“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的生动景致,使古城更显妩媚。同时 大理南诏文化城以及“天龙八部”影视城等的开发对游客充分了解大理民居的文化传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饮食文化方面
白族地区风味特产众多,其中以乳扇、雕梅、砂锅鱼和“三道茶”等久负盛名。特别是有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底蕴的 “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白族“三道茶”,既表现了白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又反映了白族的人生观,其人生哲理意味深远。白族口味嗜酸、冷、辣、甜、微麻,喜食“剁生”(生猪肉),善于腌制火腿、香肠、腊肉等肉类及咸菜。白族妇女多会制作蜜饯、雕梅、炖梅。白族的饮食花样较多,地方名小吃有揉烧饵块、凉米线、喜洲粑粑等等。
四是区位优势。大理地处滇西要冲,是“西南丝绸之路”、“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历史上就是滇西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质集散地。214国道和320国道在这里交汇,将滇西8个地(州)连为一体,使大理成为云南西出缅甸,北上川藏,连接东南亚和南亚国际大通道的重要交通枢纽,是滇西中心城市。
由于大理特殊的区位和地理环境,使得其白族文化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多元文化的交融。即地方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东南亚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相融,使大理成为了白族文化的摇篮。第二,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从大理的历史发展看,“洱海文化”、“南诏文化”、“大理文化”构成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州”的基础,而独有的民族宗教文化、大理石文化和南诏大理国文化则增添了其地方特色。第三,民族文化与自然风光有机结合,互为点缀,给人以“天人合一”、自然纯朴的感受。如:民族文化与苍山洱海相交映,形成了一道“风花雪月”和“南诏风情”相结合的独特的风景线,给游客以自然淳朴的意境。
3、国内外旅游发展倾向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现代旅游过程中人们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更感兴趣,追求精神的享受和满足。独特的民族文化就已逐步成为旅游者的吸引点。所以,白族的民族风情吸引了很多的游客,白族独特的民族文化给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