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六枝煤炭产业特点的分析和发展的建议
对六枝煤炭产业特点的分析和发展的建议
喻 林
〔内容摘要〕 六枝煤层地质条件复杂,赋存不稳定,开采难度大,煤质差,产业集中度低,产量低,增值幅度小。发展六枝煤炭产业,要狠抓安全生产、矿井建设;加强就地加工,延长产业链;改善投资环境,加强人才培养。
〔关 键 词〕 煤炭特点发展建议措施
〔作者介绍〕 六枝特区煤炭管理局局长
六枝特区煤炭资源丰富,共有8个含煤构造单元,地质储量约为25亿吨。煤炭是六枝的支柱产业,煤焦税费占财政税收的1/3以上,并且还将不断加大,六枝经济对煤炭的依赖性也将越来越强。如何做大做强六枝煤炭产业,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笔者就此谈点个人想法。
一、六枝煤炭资源的特点
1、六枝特区煤层地质条件复杂,赋存不稳定,开采难度大。一是水、火、瓦斯、顶板、煤尘“五大灾害”齐全,限制了开采能力,增加了管理难度,增大了安全投入。特别是所有煤层都为高瓦斯煤层,瓦斯含量高,有相当一部分煤层有突出危险性,稍不注意,就会发生瓦斯事故,为此六枝的瓦斯灾害在全国都有名。二是煤层变化大,在同一个井田、同一层煤里,煤层厚度可以从厚煤层(厚度在3.5M以上)变化到薄煤层(厚度在1.3M以下),煤层倾角可以从近水平(8度以下)变到急倾斜(45度以上),煤层走向可以出现90度左右的偏转, 厚度、倾角、走向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开采难度,限制了煤矿机械化程度的推广,制约了煤矿产量。三是煤层倾角大,增加开采难度。在7个含煤构造单元23个井田中,只有新华井田、木岗井田为缓倾斜煤层,其余井田内的煤层都为倾斜以上的煤层(倾角在25度以上)。在现有的50对矿井中,有43对煤矿的煤层倾角在25度以上,其中有25对煤矿的煤层倾角在45度以上,倾角越大,开采难度就越大,急倾斜煤层的开采一直是采煤改革的难题。
2、煤质差,市场制约因素大。六枝煤种齐全,贫煤、瘦煤、焦煤、气煤、肥煤、无烟煤等各种煤都有,但煤质不好,硫高、灰高,增加了治污费用,导致煤炭产品价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3、产业集中度低,煤矿产量低。纵向比,六枝煤矿从2000年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横向比,产业集中度低,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从2000年以来,没有一对矿井的调运量达到9万吨,去年调运量最高的矿井仅达到7.8万吨,占总调运量113万吨的6.9%;调运量在5万吨的矿井4对,共调运原煤24.6286万吨,占总调运量113万吨的21.8%。产业集中度低,一方面说明煤矿总体能力不高,抵御风险能力不强,产量的提高取决于煤矿数量的增加,加剧了行业风险;另一方面,增加了管理难度和行政成本,也不符合国家产业调整政策。另外,产量越低,效益就越差,安全投入就越少,煤矿安全基础条件、抵御风险能力就不会得到根本性提高,安全欠账就会不断增多,煤矿缺乏发展后劲,发展速度无法加快。
4、煤炭就地加工利用率低,增值幅度小。全区现有焦化厂28座,洗煤厂5座,2006年调运焦炭15.4852万吨,平均每座焦化厂每年仅调运5530吨;调运洗精煤3.6353万吨,平均每座洗煤厂每年仅调运洗精煤7271吨。焦化厂、洗煤厂工艺简单、落后,28座焦化厂都是小机焦炉型;洗煤厂采用的是简单的小洗选,规模小,产量低,效益差,污染严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面临淘汰。煤炭就地加工利用率低,增值幅度小,产业链短,既限制了市场,又降低了利润,减少了税收。按六枝当前的计税率,一吨原煤国地税共计46.95元,一吨焦炭国地税共计87.44元(征收所行税),若1.4吨原煤炼1吨焦,则1吨焦国地税增值21.71元;一吨洗精煤国地税共计63元,若1.25吨原煤能洗1吨精煤,则一吨精煤国地税增值4.3125元。由于洗煤厂、焦化厂规模小,导致大量原煤流向外地进行精加工,六枝成了能源供给基地,牺牲了环境,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最后只得到微弱的回报。
二、六枝煤炭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狠抓煤矿安全生产,促进煤矿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六枝煤矿基础差、底子簿,灾害严重,安全欠账多,安全管理难度大,要发展煤炭产业,必须狠抓安全生产。
一是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准入标准。首先要明确办矿理念,必须真正做到明白人办矿,明白人管矿。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历史原因,对办矿人只有资金要求,没有资格要求,不论是什么人,只要有钱,都可以进行煤矿开采。不懂煤矿的人办矿,对煤炭开采的危险性、特殊性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煤炭开采回报率高,不严格也不能自觉地执行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凭经验、凭运气办矿,管理落后、混乱、无序,造成安全事故多发。其次,要严格准入标准,将煤矿开采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行业管理规范具体化、目标化,达到才能准其开采。我国从1994年就实行了煤炭生产许可证制度,在2000年又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还需要更进一步严格准入标准。再次,要保证办矿生产过程中所需的资金投入,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特别是关闭整合期间,煤矿必须保证足够的资金投入,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继续走低水平重复建设之路,即使通过了验收,取得了新的证照,也会为今后煤矿的发展留下更大的隐患。
二是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责任,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使企业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抓好安全生产。当前地方事故多发,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企业抓安全的主动性不高,积极性不强,过多地依赖各级各部门的外部监督检查。必须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技术管理规范,科学办矿、依法办矿;必须督促煤矿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人人抓安全、人人管安全的良好氛围;必须督促企业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章立制,严格管理,靠制度管人,靠纪律约束人,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三是要强化外部监督。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完全依靠企业内部监督,搞好安全生产还不现实,必须充分依靠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才能实现安全生产。要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实现组织资源的合理规模配置,避免职能交叉、重叠,提高行政效率。
四是要加大培训力度,促进煤炭从业人员、各级监管人员素质的提高。事故发生的三要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缺陷。煤矿生产中,人是关键因素,大大小小的事故基本上是人的违章作业、违章指挥所造成,特别是地方煤矿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差,年龄结构不合理,各类技术人才欠缺,增加了安全生产的严峻性,必须采取各种各样的培训模式,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自觉遵章守纪,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实现安全生产。
(二)抓好矿井建设,做大做强六枝煤炭产业。首先,做大做强煤炭产业,是煤炭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安全的需要。规模小,导致效益低、安全投入不足、煤矿抵御风险的能力低。比如,建一个瓦斯抽放系统,最简单也要80万元的投入,若3万吨/年的产量,吨煤投入要近30元,若6万吨/年的矿井,只要15元/吨,若9万吨/年的矿井,则不到10元/吨的投入,规模越大,吨煤安全投入就越小,也可以说,在同样吨煤投入的情况下,规模越大,所达到的安全效果就越好。其次,做大做强煤炭产业,是生产发展的需要。生产规模小,虽然一次资金投入小,但因产量低,增加了辅助成本。按照经济学原理,在同一环境下,生产成本、劳动成本是相同的,生产规模与生产成本、劳动成本成反比,生产规模越小,吨煤成本就越高,煤矿的利润就低,就没有固定资产的投入,会进入低产出、低投入、低效益的恶性循环。再次,做大做强煤炭产业,是增效的需要。
根据六枝煤层赋存特点,多大规模最适合?矿井规模主要取决于机械化程度的高低,特别是采煤工作面机械化程度的高低,机械化程度越高,生产规模就越大,机械化程度越低,生产规模就越小。六枝大部分煤层因倾角大,煤层角度、厚度、走向变化大等原因,采煤工作面不可能实现综合机械化开采,规模只能在90万吨/年以下,特别是地方煤矿,由于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限制,采煤工作面只能运用炮采。运用炮采,一个采煤工作面月产量也就在1万吨左右,年产量就在10万吨左右。一个炮采工作面每班至少20人,要实现稳产,采掘不失调,每班要有两个煤巷掘进面、一个岩巷掘进面(开拓巷道),每个掘进面至少要保证8人,煤巷掘进面每月进尺100米,掘进煤量1000吨,2个煤巷掘进面掘进煤量2000吨,每年3万吨,也就是说,在稳定合理的布置下,六枝地方煤矿规模在15万吨/年左右,并且在此规模下,每班入井人数至少在60人以上,每矿从业人员在200人左右。如果规模增加,采掘工作面数量必然增加,入井人数要在100人以上,在机械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井下作业地点越多,从业人数就越多,安全管理难度就越大,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对地方煤矿来说,虽然实施整合,煤矿的发展速度会加快,综合质量会提高,但15万吨/年的规模是最合适的。达到15万吨/年规模的投入就按4000万元计,吨煤按220元/吨,完全成本130元/吨,安全投入30元/吨,则每年安全投入近450万元,每年利润900万元,五年收回投资。因此,要做大做强六枝煤炭产业,既要客观地分析六枝煤矿的态势,合理规划,认真部署,又要加强引导,狠抓落实。既不能让煤矿走低水平、低投入之路,又不能好高骛远,不求实际。
(三)加强就地加工利用,延长产业链。
六枝煤质不好,缺乏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加大加工利用的力度。一是加大洗选力度,减少二次污染,提高市场竞争力。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煤炭作为主要能源,是主要的大气污染源,六枝煤炭硫高、灰高,受市场和环保的制约大,必须进行洗选,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强焦化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六枝焦煤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焦化产业。三是加大煤化工建设的力度,充分利用六枝煤种齐全的优势,积极引进和推广煤层气化、煤层液化、煤炼油技术,促进煤炭加工利用。四是充分应用六枝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实现煤电转换,变输煤为输电,实现就地增值。
(四)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煤矿健康、有序发展。
进入2000年以来,煤矿从以前的低谷进入发展的峰谷期,大家从原来的不管、怕管到现在的齐抓共管,据不完全统计,当前能管煤矿的部门有30家以上,大家都管,煤矿难以应付,增加了负担,在这次煤矿关闭整合工作中,一个设计能力为15万吨的煤矿,仅各种设计费就达50万元左右,还不含评审费及不可预知的费用。要吸引煤炭产业投资,必须建立“引得进来、留得住、能发展”的投资软环境。
(五)加强人才培养,促进煤炭产业发展。
煤炭产业高危高风险,在2000年前煤炭行业不景气,没有人愿意从事煤炭行业,特别是九十年代中期教育体制的改革,许多大学取消了煤炭专业,煤炭中级学校也停办,导致煤炭产业的人才断层,技术人才欠缺,管理落后,满足不了煤炭生产发展的需要,煤矿技术人才需求量大。六枝煤炭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要改变用人机制,充分体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事竞其功”。2000年以来,水城县、毕节地区、普定县等地区在用人机制上大胆创新,吸引各类技术人才,促进了煤炭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毕节地区,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了许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仅六枝就有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到毕节地区服务。因此,一要大力培养适合六枝地方煤矿发展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要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二要创新用人机制,积极推行能力开发机制、人才激励机制、新陈代谢机制,大力创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煤炭产业的发展。
第二篇:对山西煤炭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山西是我国最主要的煤炭生产地,煤炭产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从2012年至今年年初,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煤炭工业跌入低谷,山西煤炭行业首当其冲,似乎进入穷途末路,诸多煤炭人面临精神崩溃,全省经济“因煤而困”。自今年2月以来,煤炭价格止跌回升,一路上涨,“叫好”声一片,诸多煤炭人又开始精神亢奋。
煤炭行业能否尽快摆脱这种非理性、非冷即热的状态,决定着山西煤炭产业能否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对于实现省委提出的“塑造山西美好形象,实现山西振兴崛起”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
“黄金十年”后期,我一直在给煤炭企业泼凉水,呼吁大家清醒;去年全行业一片悲观,我又一直给煤炭企业鼓劲,“风雨过后是彩虹”“希望总在绝望中诞生”;当下煤炭市场引发躁动,我仍然要大声呼吁:一定要冷眼看煤市。
正确看待当前的煤市和走势
当前,全国煤炭市场结束了连续4年的持续下跌,自年初至今一路反弹,尤其是7月份以来涨势迅猛。煤炭产业是起死回生还是回光返照?是昙花一现,还是趋势反转?
1、近期看(3—5年):煤炭行业经济运行态势处于恢复性上涨企稳阶段,但总体上与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一致。
这次危机面临的不是周期性问题,而是结构性难题,最根本的是煤炭产能过剩。今年2月以来尤其是7月份以来全国煤炭市场的快速反弹,绝不意味着自2012年煤炭市场出现拐点以来的趋势反转,而是多重因素短暂集中作用的结果。
一是去产能政策实施的因素。全国煤炭产量持续下降,在消化了进口煤增幅的同时,产量降幅大于消费降幅,1-3季度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24.6亿吨,同比下降10.5%(大于消费降幅8.1个百分点)。
这是当前煤炭市场好转的根本原因,不是需求增加的结果,而是供给减少的结果。而供给减少的原因,则主要是去产能、控产量实施276个工作日起了关键作用。
二是保增长政策刺激的因素。
国家实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推广PPP模式,以适量的政府引导资金更多地激活民间投资,增强整个经济的终极动力,刺激了市场对煤炭等资源的需求,稳定了市场预期。
三是煤炭内生价值自我修复的因素。煤炭价格持续4年一路下跌,价格严重背离价值,违背价值规律,必然会触底反弹。
四是气候变化等偶发因素。今年夏季持续高温,全社会用电量大幅增加;公路治超与铁路运价调整,煤炭运输成本上升和国际煤价大幅上涨;加之去产能,导致市场供应偏紧、价格上升的预期不断增加。
五是投机资金炒作的因素。本轮煤价上涨的背后不乏投机资金的影子,会造成非理性的价格预期,造成价格过快上涨,导致市场大起大落。
六是国际市场拉动的因素。中国煤炭市场已经被“国际化”,国际煤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国内煤炭市场。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一是本轮煤炭价格的反弹不存在持续大幅反弹的现实基础;二是煤炭企业经营状况尚未得到根本好转;三是近期煤价上涨已经提前释放了市场预期,煤价终究还会回归理性。
2、中长期看(20—30年):煤炭行业依然可以大有作为,必须坚定信心、改革发展。
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今日的过剩只是一种宏观失调导致的阶段性相对过剩。作为中国的基础能源,煤炭肯定要革命,但不是“革煤炭的命”。提“后煤时代”尚早,“去煤化”不可取。现阶段,我们必须坚定对煤炭产业发展的信心。
信心来自何处?
一是来自我国国情。
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强调指出:“我国国情是以煤为主,我们对煤的注意力不要分散,要做好煤炭这篇文章”,“推动能源消费、供给、技术和体制革命,加强国际合作”。我国人均能源资源相对匮乏,能源进口依赖度大,特别是石油对外依赖度逐年快速上升,能源需求缺口大。我国能源储量“富煤、缺油、少气”的秉赋特性,决定了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将长期是主要能源。作为煤炭行业,应保持这种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二是信心来自于山西省情。
(1)山西是资源大省、产煤大省。2014年全国煤炭基础储量2399.9亿吨,山西占全国的38.4%,位列第一。目前,山西煤炭产能达14.693亿吨,近三年产量都近10亿吨,占全国的25.7%。
(2)山西煤炭品种全、质量优。全省有9种煤,其中气煤、肥煤、焦煤、瘦煤、无烟煤储量各占全国同煤种储量的50%左右。
(3)山西煤炭赋存条件好,开采成本低。大部分资源赋存稳定,整装煤田多、规模大,便于集群开发,开采成本相对较低。
(4)山西区位好,位置佳。地处全国煤炭储量最丰富的晋陕蒙三角地带,位于我国东西部结合的中间地带,区位优势明显。
(5)山西现有煤矿井型大,机械化程度高。淘汰了30万吨/年以下煤矿,煤矿机械化程度达99.97%,平均单井规模接近185万吨。安全保障能力逐年提高。
三是信心最终来自于煤炭行业干部、职工队伍——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更来自于党中央、国务院、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对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大力支持。
当前最为紧迫的是,必须抓住今后20年煤炭行业转型发展最后的历史机遇,依托煤、超越煤,实现山西煤炭产业的华丽转身。正如省委书记骆惠宁同志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所指出的:必须坚决跳出“市场好时无暇调整、市场差时无力调整”的怪圈,紧紧抓住市场倒逼的历史机遇,坚定不移走上转型之路。也正如代省长楼阳生同志主持召开省政府第134次常务会议时所指出的:必须把功夫下在促转型、调结构、增动能、打基础上,谋定战略抓落实,着眼长远抓当前,努力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迎难而上,弯道超车,后来居上
认清现状,是立足当下的基础。一切科学的决策都必须建立在对现实状况的精准把握之上。山西作为我国煤炭生产和供应大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和工业基地,这一战略地位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1、山西煤炭资源丰富、优势明显。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全省有大同、宁武、河东、西山、霍西、沁水等六大煤田。形成了北部动力煤、中部炼焦煤、东南部无烟煤三大煤炭生产基地。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质量优。
2、山西煤炭产业已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山西煤炭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全省2006年、2009年经过两轮整合重组,煤矿数量大幅锐减,全省关闭淘汰了30万吨以下矿井。煤炭产业结构、产业集中度和经济增长方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为山西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已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
3、山西煤炭产业特点鲜明、突出。
贡献大,煤矿多,产量高,灾害重,结构单。全省煤、焦、冶、电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80%左右,其中煤炭约占40%。煤炭的深加工滞后,转化利用率不高。很大程度仍停留在单纯地产煤、卖煤上,停留在原煤生产及其初加工上,而真正具有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利润率的深加工转化产品该大的反而不大。现行山西煤炭产业管理体制僵化、缺乏活力,企业负担重,办社会的包袱沉重。
山西煤炭产业尽管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第一、思想观念不新。
一是计划经济思维的束缚,“等靠要”思想严重,企业有困难,不是找市场,而是还习惯于找市长、甚至找省长,这一点国有企业尤为突出;二是“官本位”观念的束缚,一些企业领导不习惯于当“企业家”,而是热衷于当官、讲行政级别,企业行政化色彩浓厚;三是夜郎自大思想的束缚,老是忘不了、放不下山西曾有的辉煌,放不下“产煤第一大省”的功劳簿,不能从煤炭思维、资源依赖的禁锢中自我解放出来;四是因循守旧意识的束缚,干部群众存在着看惯了、干惯了、习惯了的惯性,穷困不知思变,落后不知图新,缺乏那么一股子闯劲、拼劲,缺乏那么一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创新精神,等等。
近邻内蒙古此轮经济下行中受到的冲击明显小于我省,源于其在煤炭主体企业设置、对外开放力度、民营企业活跃度、煤炭转化力度上都超过了山西。
第二、产业集中度不高。
山西作为全国第一产煤大省,去年煤炭产量9.75亿吨,神华集团去年煤炭产量4.74亿吨,但掌控或引领着全国煤炭市场的定价权。对比神华,山西有三大差距:(1)市场话语权弱;(2)人均效率低;(3)产业链条短。
市场话语权弱的主要原因是煤炭产业集中度低,其根源在于山西煤炭资源的整合还没有彻底到位。人均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也是产业集中度低。矿井多,单井规模小,用人多。神华集团单井平均规模是690万吨/年,而山西不足185万吨/年。当然,神华集团产业链条完整,纵向有煤、电、油,横向有路、港、航,这个优势是无可比拟的。
第三、体制机制不活。
最突出的是存在着行政干预过多、审批事项繁杂、部门多头管理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权力监督制约不到位等诸多问题。省属国有煤炭集团政企不分,没有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政府化、企业家官员化,政府把企业当部门来管理,把企业家当官员来对待。企业家“官本位”意识严重,把企业当政府来运行,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企业无法按规范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行,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四自”要求还相差甚远。
第四、产业结构不优。
除了“一煤独大”,最突出的问题是产业链条不长、替代产业不优。煤炭的深加工和绿色转化产业链条主循环尚未形成,煤电材、煤电铝、煤焦油等循环延伸产业质量不高,主要循环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有的“循环不经济”,有的企业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责任,有的企业无循环经济发展意识,仅为单纯的产业扩张。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乙二醇等现代化工项目的开发建设缺乏系统、科学的战略规划。山西煤化工产业整体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与煤关联不大的非煤产业,同样也存在缺乏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产业协同效应差,规模效益差等问题。
第五、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当前,山西煤炭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科技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快不高、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煤炭产业和以煤为基相关产业的支撑能力不足、推动作用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尚未形成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很少,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开发不足,尤其是煤电、煤焦、煤化、煤建材、煤机装备等煤基产业尚未形成优势,并且多数产品仍处在产业链中低端,对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贡献率不高,与煤炭大省、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以上问题,是差距,是劣势,但更可转化成为奋起直追、后来者居上的潜在动力和后发优势。找准突破口,打出组合拳实现凤凰涅槃
1、加快推动煤炭行业改革——资源再整合、产业再重组。
(1)进一步实施战略性重组,发展煤炭大集团,推进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依托动力煤、炼焦煤、无烟煤“三大品牌”,综合运用市场、法律、经济手段,实施煤矿企业战略性重组。整合重组优化的原则是按照不同煤种、不同区域,整合重组成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性质的特大型、“巨无霸”煤炭企业集团,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减少煤矿数量,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矿井单井规模,提高人均产煤效率,从而切实提升山西煤炭产业在全国煤炭市场上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2)推进三大煤炭基地建设,提高煤炭生产控制力。以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集中资源、集中优势,建设煤炭大基地,在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煤炭生产控制力。以大型煤炭企业为开发主体,有序建设晋北、晋中、晋东三个大型煤炭基地,大力推进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形成多向关联、综合开发、循环发展的大型煤炭基地产业格局,做大做强煤炭企业,确保企业持久健康发展,推动传统煤炭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最终实现科学发展。
(3)紧跟世界生产服务业发展趋势,组建或引进专业化公司。对煤炭、煤化工等项目,不妨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组建或引进专业化公司,进行专业化生产经营管理。此举可以有效地化解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专业化施工队伍不足和安全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2、加快深化国企改革——激发动力、释放活力。
在厘清国企体制机制等制约问题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分类施策,采取“七个一”的措施,强力推进国企改革:
(1)解开“一个结”,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开国家经济控制力简单混同于国有经济控制力、混同于对国有企业持股比例这个“结”。
(2)搞好“一个分类”,就是按照国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的要求和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合理划分公益类和商业类(包括商业一类和商业二类)国有企业,并根据不同的类型分类施策,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和监管方式。
(3)定好“一个位”,就是明确政府、国资监管部门和企业各自的角色定位,各司其职,各擅其能。
(4)划定“一个框”,就是划出政府部门和国资监管机构权力边界的框,要大力推进“六权治本”,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和水平,引导国有企业理顺内部治理机制,划好母子公司权责利边界,划好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的权责边界。
(5)拆掉“一堵墙”,就是拆除束缚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围墙。通过改革工商管理体制、实行负面清单制度等方式,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改变政府部门主要履行事前审批职责为主要履行“事中监督、事后追责”职责,构建“法不禁止即可为”的经营环境,增强企业自主选择业务、快速捕捉市场机遇、主动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
(6)敞开“一扇门”,就是打开国有企业吸收利用非国有资本的大门,树立“与巨人同行”的理念,借力、借资、借技、借智,拿出优质资源吸引优质的战略投资者,发展优质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7)用活“一个工具”,就是用活资本市场这个国企改革的助推器。充分利用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国有企业实现整体上市、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或引进战略投资者;拓展证券化运作渠道,创新煤炭金融产品,鼓励煤炭企业债务重组,支持企业跨区域、跨领域并购重组和国有产权跨区域、跨领域流转,把“死”资产变成“活”资本,不断提高运营水平和盈利能力。要强化经营的理念,经营煤炭资源,经营煤炭资产,经营煤炭市场,经营煤炭流通,向下游产业延伸。
3、加快做强做优煤炭物流——充分释放山西的资源和区位优势。
谁控制了物流,谁就控制了价格。山西煤炭流通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应积极发展现代化、专业化煤炭物流企业,形成集仓储、加工、配送、网上交易、融资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产业链和集铁路、公路港口、航运于一体的大物流服务体系。应积极探索建立包括资源储备、产能储备和现货储备等多种形式相联贯的战略储备体系,发挥季节调峰、价格调节和应急保障的作用。
4、加快推动转型发展——抓住最后的机遇。
(1)大力发展先进产能。突出调整结构主线,把无效的产能淘汰掉,确保“十三五”期间全省煤炭总产能“只减不增”,完成中央安排山西的去产能任务。要通过新增综合单产达标、新增工效达标等途径,增加先进产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矿井。
(2)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煤炭主业发展上应坚定不移地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延伸,走出一条内涵发展、创新驱动之路。在产业转调上应加快形成煤电一体化发展模式、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模式和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相互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是加快煤电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水平和规模提升,深化省属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与五大电力央企合作,以建立股权为纽带的煤电联营和签约契约为基础的长协合同为主要形式,按照典型引路和全面推动相结合、政府搭台和企业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将煤炭电力企业协调发展关系引向深入,推进山西煤电基地建设,实现煤电深度融合发展。
二是构建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体系。在优化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提高煤炭资源加工利用产品附加值,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尽快形成规模,占据市场份额。要科学规划现代煤化工产业布局,在三大煤炭基地合理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煤化工产业项目。
三是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瞄准市场需求,进一步拉长煤炭产业链,生产煤炭终端产品,提高产业链附加值,推动煤炭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龙头,以煤炭工业园区为载体,树立“现代大煤炭产业”理念,建设一批重点循环经济园区,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煤层气、煤机制造等产业,加快煤炭就地转化率,引导和促进企业集中和产业集聚,使有限的煤炭资源真正做到“吃干榨尽”,使循环经济成为资源保护、合理利用的主要方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5、加快实施商业模式创新——靠创新实现价值增值。
一方面,充分发挥交易中心这个国内目前唯一冠以“国”字号的煤炭交易市场优势,探索搭建营销新模式和集现货交易、场外交易及期货交易为一体的多层次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实现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相互融合。要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积极研究煤炭价格形成机制。
另一方面,鼓励煤炭企业积极采用产融结合等现代化的运营模式,加大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实现从提供产品到提供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由卖产品到卖配方、卖方案、卖技术、卖服务。积极推进产融结合发展,借助煤炭营销及大宗物资采购等供销渠道,利用企业财务公司联合搭建融资平台,面向供销商企业群提供基于国际采购、物流监管、融资租赁为一体的综合型供应链融资服务等。
第三篇:煤炭产业发展科职责
煤炭产业发展科职责
一、贯彻落实《煤炭法》、《矿产资源法》等国家有关煤炭工业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拟定和实施煤炭产业发展规划和煤炭生产计划,制定加强煤炭行业管理的政策措施,并负责抓落实;
三、指导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工作;
四、指导煤炭工业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负责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作;
五、承办煤炭生产资格准入及监管工作;
六、协调有关部门开展淘汰煤炭落后产能、煤矿瓦斯治理和利用工作;
七、负责煤矿企业生产能力核定、煤矿瓦斯等级鉴定和劳动定员的监督管理工作;
八、负责生产矿井煤炭储量动态监测和管理;
九、负责煤炭资源回采率的监督管理和考核;
十、按权限负责改建和扩建煤矿生产地质报告的申报或审批;
十一、牵头设计部门搞好各类煤矿的设计,并监督实施;
十二、负责煤炭建设项目和技改项目建设施工的监督管理,检查指导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组织工程竣工验收;
十三、负责指导煤矿企业的技术改造、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高煤矿技术装备水平;
十四、负责煤炭企业生产技术指导和运行调度工作;
十五、负责《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申办、年检审核报批工作;
十六、负责煤矿企业法人变更审核申报及证件的监管工作;
十七、参与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调查处理;
十八、组织煤矿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负责办证资格审查和申报办证工作;
十九、指导、组织煤炭执法培训和执法证件的上报及颁证工作;
二十、管理和指导煤炭行业协会;
二十一、负责煤炭经营调度,协调指导煤炭产、运、销的衔接工作; 二
十二、抓好整顿和规范煤炭市场经营秩序,协调行业的内部关系,维护公平竞争;
二十三、按照审批权限,负责煤矿企业和煤炭经营单位《煤炭产品经营资格证》的申办、年检审核报批工作;
二十四、负责编制电煤供应调运计划,协调产需关系,确保计划落实; 二
十五、负责煤炭市场的依法监管和煤炭经营执法,培育和发展煤炭产品市场; 二
十六、负责除煤炭安全生产的指导、管理、监督以外的其他工作。
第四篇:关于煤炭产业发展情况的工作汇报(范文)
关于煤炭产业发展情况的工作汇报
潞安集团公司 2013年11月18日
尊敬的杨厅长、各位领导
根据省煤炭厅开展“走群众路线、听基层意见、为企业服务、谋煤炭发展”调研工作要求,现将潞安集团煤炭产业发展、现代化矿井建设、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等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2013年煤炭产业发展情况
(一)1—10月份经营指标完成情况
煤炭产量:1—10月份累计完成7238万吨,完成年计划的97.5%,同比增加695万吨,增幅10%,与去年同期相比完成110%,预计全年煤炭产量达到8700万吨。
煤炭销量:1—10月份累计商品煤销量5904.87万吨,同比增加1122.25万吨,增幅23.47%;喷吹煤销量1369.71万吨,同比增加351.23万吨,增幅34.49%。
煤炭售价:1—10月份累计商品煤综合平均净售价472.32元/吨,同比下降71.33元/吨,降幅13.12%;1—10月份喷吹煤综合平均净售价719.68元/吨,同比下降159.74元/吨,降幅18.16%;混煤综合平均净售价460.61元/吨,同比下降30.33元/吨,降幅6.18%。
营业收入:1—10月营业收入1696.03亿元,同比增加308.43
亿元,增幅22.23%,全年预计完成1955(其中,煤炭产业1—10月份营业收入208.5亿元,同比减少10.3亿元,减幅4.72 %)。
利润总额:1—10月累计实现利润7.18亿元,同比减少23亿元,减幅76.21%,全年预计实现利润 6亿元(其中,煤炭产业1—10月份实现利润15.03亿元,同比减少26.36亿元,减幅63.68 %)。
(二)2013年煤炭产业总体发展情况
作为煤炭企业,转型跨越必须以煤为基础,这是企业发展的基业、基石、基础,更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建设亿吨煤炭新基地”战略部署,以“规模做大、产业做强、发展做优”为主线,紧紧围绕“三个三”目标,科学规划煤炭产业布局,大力实施煤炭集约开发,努力实现煤炭高效利用,集成优势、嫁接优势、放大优势,持续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推进了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奋力开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品牌企业的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1、坚持规模“做大”,亿吨煤炭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吨位决定地位,体量决定分量。在做大煤炭规模方面,我们确立了“十二五”期间顺利跨入亿吨煤炭大集团行列,“十三五”产量将达到1.5亿吨的奋斗目标,实现煤炭“量”的提升。
为了加快亿吨煤炭基地建设,我们科学规划,提出“三千计划”、“三大方阵”、“三区布局”的“三个三”工程。一是全力实施“三千计划”,即每年产能增加1000万吨、每年建成一个千万吨矿井、每年开工或改造建设一个千万吨矿井;二是加快推进“三
大方阵”,即加快建设以千万吨标志性矿井为主导的800—1000万吨矿井“第一方阵”,调整优化以安全集约高效绿色开采为特征的300—600万吨矿井“第二方阵”,有序推进以整合矿井现代化改造为主体的300万吨以下矿井“第三方阵”;三是进一步完善以长治本部为主体的核心区、以省内整合矿井为主体的增长区、以潞新公司为主体的战略区“三区”布局,“十二五”期间将顺利跨入亿吨煤炭大集团行列,“十三五”产量将达到1.5亿吨。
2、坚持产业“做强”,打造了矿井集约高效的新优势 在做强煤炭产业方面,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技术升级、创新发展之路,依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大力实施集约高效战略,提升了煤炭产业集约高效水平,确保了煤炭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一是实施“三大工程”,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在新井建设方面,古城、李村矿井,以及潞新公司奇台一矿、鄯善沙尔湖矿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在后劲工程建设方面,王庄540水平、常村470水平、漳村西扩区、五阳扩区等十大新水平、新扩区延深工程正在高效推进;在整合矿井现代化改造方面,“5+5”矿井进展顺利,其中,隰东、长榆河、祥升、昌泰、佳瑞5座竣工投产矿井进入竣工预验收阶段;黑龙、黑龙关、瑞龙、阜生、五里堠5座联合试运转矿井进入工程质量认证阶段。
二是实现“三大突破”。即实现了快速掘进技术、瓦斯立体化抽采及利用技术、主导采煤技术“三大突破”。在快速掘进技术突破方面,我们以掘进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低端优化、中端突
破、高端引进相结合,积极构建了具有潞安特色的“低、中、高”高效掘进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比如,常村矿采用掘锚一体机技术,创造了月单进606米的好成绩;五阳矿采用大断面岩巷炮掘技术,实现了月折合进尺143米的好成绩;高河矿在小断面岩巷采用EBZ318H岩巷掘进机,创造了月进尺278米的好成绩。在瓦斯抽采技术突破方面,积极采用“U”型、“U+高抽”型、“U+高低抽”、“Y型”通风方式,推进沿空留巷技术,解决了高瓦斯、中厚煤层和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作面回采问题。在主导采煤技术突破方面,在王庄煤矿8101工作面采用7.2m大采高综合配套技术,开展了一次采全高工艺试验,将建成集团第一个大采高工作面,推动潞安采煤主导技术的新的突破和新提升。目前,工作面最高日产量达2万吨以上。煤炭集约高效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
3、坚持发展“做优”,促进了煤炭产业的高端发展
在做优煤炭产业方面,我们充分发挥煤炭是原料、燃料和资本的三个功能,通过加快现代化矿井建设,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确保高碳能源低碳利用、黑色煤炭绿色发展,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和环境效益最优化。
一是建设“三大基地”,即充分发挥潞安喷吹煤的技术、品牌、环保和市场占有率高等优势,打造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喷吹煤基地。今年喷吹煤产量将达到1600万吨,“十二五”末将突破2000万吨;进一步发挥潞安煤质好、市场信誉高、价格稳定、被电厂誉为“细粮”的优势,打造中国优质环保动力煤基地;积极
开发利用高硫煤资源,构建废弃资源变洁净高效能源和精细化工产品的绿色发展模式,打造全球第一个高硫煤清洁利用示范基地;二是构建“三个1/3格局”。着眼未来,在原煤中,用于生产优质环保动力煤的比例占1/3,用于生产喷吹煤的比例占1/3,用于煤炭转化的比例占1/3,走以增量促增长、以品种促增效、以增效促发展的路子;三是体现“三大优势”。即优势资源,“十二五”末,力争使集团资源保有量达到146亿吨;优势项目,在抓好千万吨标志性矿井及安全集约高效现代化矿井等优势煤炭项目的同时,重点抓好煤基合成油、煤电一体化等优势煤炭转化项目;优势集成,实施质量标准化矿井达标工程、现代化矿井达标工程和安全高效矿井达标工程“三个达标工程”。今后,我们的新矿井、新采区建设都要集成国内外一流矿井优势,优化工艺、技术、优化建设时间、空间,实行精益化管理,体现出新高度、新模式。
二、“七高一文明”发展新模式及煤炭现代化发展“八化”工程推进情况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国家煤炭产业政策的发展大势,牢牢把握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认真按照省煤炭厅“七高一文明”战略目标和“六个标准”及煤炭现代发展“八化”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全面对标世界500强,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矿井科学化水平为目标,坚持科技装备引领、人才素质保障、科学管理支撑、安全发展为本,积极构建了以“生产集约化、装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安全系统化、管理科学化、矿区生态化”为核心的现代化矿井建设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产业发展实际、山西特征和潞安特色的现代化矿井建设之路,成为集团转型跨越发展的坚强后盾和有力保障。
1、坚持生产集约化。就是大力实施集约高效生产,不断提升矿井集约化程度和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水平。对新矿井坚持“六高”建设方针,积极优化采掘衔接,不断调整工作面部署,有序推进大长厚工作面,切实提高高产高效水平;对老矿井积极进行环节挖潜改造、系统优化和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建设,实现无人值守,推进矿井减人提效、提质增效;对整合矿井积极推进“一井一面两头一条运输线”的高度集约化生产模式。
2、坚持装备现代化。就是综合运用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设计理念、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大力实施矿井装备升级改造,矿井工作面全部使用综采综掘装备,矿井机械化程度达到100%。同时,积极采用数字化矿山技术,建立健全综合自动化系统、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通信系统,推进装备自动化、智能化建设,实现了煤炭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根本转变。
3、坚持队伍专业化。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在现代化矿井建设中,我们紧紧围绕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主线,积极建立健全了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等工作体系,构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潞安特色的专业化队伍管理机制,培养了一
大批具有煤矿特点的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为现代化矿井安全生产、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根本保障。
4、坚持安全系统化。就是始终坚持“安全第一”位置不动摇,着力构建以安全理念体系、安全运行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为内容,以实质安全、本质安全为核心的高可靠国际化大安全新模式,实现安全工作的全方位、全时段、全员、全过程的系统化管理,形成现代化矿井建设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同时,我们积极应用综合集成创新的系统工程法,加大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实现系统可靠、队伍可靠、行为可靠,确保矿井安全高效发展。
5、坚持管理科学化。就是牢固树立现代煤矿企业的发展意识和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科学管理的理念,健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精细管理、精准管理、精确管理、精益管理、精美管理,积极构建系统完善、内容全面、管理高效、运行有序的现代化矿井科学化管理体系,形成文化软实力,提升现代化矿井管理水平。
6、坚持矿区生态化。就是积极推进绿色矿区、幸福矿区、文化矿区、安康矿区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加大矿井生产各环节废弃物的循环综合利用,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实现节能降耗、废物变资源,加快建设绿色化、园林化、生态化矿山,彻底改变矿容矿貌,提高从业人员的幸福指数,增强煤矿职工的从业自豪感,提升煤炭行业发展新形象,促进高碳能源低碳利用、黑色煤炭绿色发展。
三、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一)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
1、关于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及资金压力的问题。同兄弟企业一样,这几年,潞安加大了对转型项目、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由于受当前严峻经济形势的影响,煤炭市场不振,煤炭价格下滑,煤炭企业生产经营难以正常进行。特别是对整合矿井来讲,项目正处于建设期、爬坡期,矿井产能和效益短期内难以释放,大都需要依靠银行贷款来保证,多数整合矿井由于财务费用高、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等原因,出现微利经营,甚至亏损经营。目前,潞安34座整合矿井中,只有华润煤业和小南村煤业2座矿井实现盈利目标,其余32座矿井处于亏损状态或暂缓建设,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从而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资金压力和财务风险。
2、关于为接替矿井及转型项目配置资源问题。一是岳山、上马分别作为资源即将枯竭的漳村矿、石圪节矿的接替矿井,两个矿井都是国家批准的规划内项目,亟需尽快上报国土部申办矿权;二是亟需对发展煤电一体化的配套煤矿给予支持,优先配置资源,同步规划煤矿建设,实现煤电一体化高效推进、协同发展。以上问题,请省煤炭厅帮助并协调解决。
3、关于整合煤矿资源扩界问题。资源整合工作的完成,标志着山西煤炭工业已由小矿时代全面转入大矿时代。目前,我们对所有整合矿井全部按照现代化矿井建设标准进行了矿井设计,并
在有序推进矿井技改工程,但由于部分矿井可供圈定工作面的数量非常有限,不能满足矿井技改扩建规模的需要,存在着刚建成投产就布置不出工作面,无资源可开采的问题,不能满足矿井稳产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急需对13处资源进行扩界,相关文件已上报有关部门及省政府,希望省厅协调督促,尽快给予落实。
(二)相关建议
1、设定科学产能,控制煤炭产能和产量过快增长。(1)要在设定科学产能前提下,严控煤炭产能,持续推行上大压小,不断提高五大煤炭集团在全省的产量比重,持续提升煤炭集约化程度;(2)要继续淘汰落后工艺和落后产能,加大非法盗采煤炭资源督查力度,杜绝煤炭市场无序、恶意竞争;(3)要全面加快煤炭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建设,推进企业由产能扩张向循环式、链条式发展转型,促进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集约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2、减轻煤炭规费,控制煤炭生产流通各环节的税费。尤其要按照省政府“煤炭20条”的总体部署,(1)要加快实施“清费”与“正税”并举措施,切实取消一些不合理、重复计税的基金和收费项目,改革资源税计征方式,大力实施差异税率;(2)要完善增值税,在现行增值税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煤炭企业进项税抵扣范围;(3)要规范所得税,合理确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准予扣除项目外,应对按规定提取的维简费、安全生产费用、生产前开发支出等待摊费用,以及井下艰苦岗位津贴支出准予税前扣除。
3、坚持分类推进原则,有序推进矿井现代化建设。在当前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下,要进一步加强整合矿井的投资效益评估,对那些储量不足、地质条件差、产品无市场、预期效益不好、缺乏竞争力的整合矿井,要放缓建设步伐或实行退出机制;对具有规模效应、规模效益和规模影响的大矿,要加快矿井现代化建设,实现规模发展、优势发展;对安全好、煤质好、效益好的好矿,要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经营发展质效,实现效益发展、聚合发展。
4、建议实施“双优”战略和“双置换”政策。一是针对矿井数量仍然偏多、小矿比例仍然偏多、矿井效益偏低的现状,建议以提升煤炭工业质量效益为目标,加快实施优势矿井带动、优势资源转换的“双优”战略,打造山西煤炭的“升级版”。二是随着资源整合的深入推进,山西进入了大矿、强矿和好矿时代。比如,潞安有8座矿井由于煤质差、条件恶劣、无经济效益被暂缓建设,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实行产能置换,就是讲整合矿井淘汰的落后产能置换到优势矿井中,进一步提升矿井的集约高效水平;实行自愿置换,就是将目前咱不能开采的矿井自愿临时封存,同时对优势矿井采用等量置换方式,为其配置足够的资源,增强矿井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产业发展集中度。
同时,建议省煤炭厅一是进一步强化宏观调控、市场引导、政策研究、业务咨询、信息沟通等综合服务职能建设,为企业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为全省煤炭企业的转
型跨越发展提供服务保障;二是能够多深入企业,密切政企联系,多围绕项目建设、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等开展调研,积极为企业发展争取政策和支持,帮助企业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企业各项工作良性发展、高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将认真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发展布局,坚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的现代化矿井目标,采取新力度,体现新速度,着眼新高度,努力打造集约高效的新模式、安全生产的新标志、现代化建设的新示范,为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企业奠定坚实基础,为全省乃至全国煤炭工业的科学发展做出新贡献!
汇报不妥之处,请杨厅长及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第五篇:对我县生猪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我县生猪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以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业是我县的一项传统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县委、县政府决定加快培育壮大生猪产业,合乎县情,顺乎民意。近段时间,笔者通过调研,真切地感受到了全县上下大力发展生猪的热潮,同时对生猪产业发展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我县生猪产业的特点:
据统计,xx年,我县生猪出栏万头,占了畜牧业生产总量的大头;猪肉产量4632万公斤,是“菜蓝子”里最大宗的肉食商品。经分析,我县生猪产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生猪畜牧产业增长迅速。2001年全县生猪畜牧业产值亿元,2002年达亿元,xx年达亿元,xx年达亿元。四年来,畜牧业产值每年递增%。
二是生猪产业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1年以来,我县生猪稳步发展。2001年全县出栏生猪万头,至xx年达万头,全县99%以上的农户均从事养殖业,农村住户家庭经营收入中的五分之二于养殖业及其带动的饲料、兽药、运输、劳务等各相关派生产业。
三是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在成功引进成都创景物业公司在河舒新建了四川巨农实业有限公司河舒良繁养殖场后,确保了我县瘦肉型猪品质的不断提高,增强了商品肉猪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在收购、租赁了我县面粉公司和饲料厂后,与齐祥食品公司形成了集生猪良繁、饲料生产、肉品加工、销售、贮藏、保鲜为一体的产业链,大大促进了我县生猪产业的发展,使我县初步具备了“大基地、高商品化”发展的基础。
二、生猪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是品种不优。根据全县出栏生猪品种来看,被市场看好的DLY优质瘦肉型猪在我县才在起步,而饲养户饲养的绝大部分是土杂猪,这种猪售价比DLY优质肉猪每公斤低一元左右,养殖效益低下,形不成竞争力。
二是规模不大。从出栏生猪数量来看,全县年出栏生猪仅60余万头;从养殖模式来看,大部分农户还存在着浓厚的小农经济意识,基本上还是分户分散养殖,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受市场冲击影响大,抵御风险能力弱,难以应对入世需要。
三是养殖水平不高。大部分农户的养殖技术主要依靠长期以来的养殖经验积累,传统养殖普遍,养殖科技含量低。由于不少养猪户不懂集约化饲养技术、猪病免疫程序不合理;圈舍设计、建筑不合理、饲养密度高,且不通风,由此种种,造成出栏率低,生产水平不高。
三、几点建议
一是加快改良步伐。优良品种是畜牧业的基础,要加快改良步伐,加大良种推广力度。首先是进一步抓好河舒生猪良繁养殖场这个龙头企业建设,同时切实抓好良种猪扩繁工程。根据我县实际,建设xx年的发展重点应放在培育LY母猪上,大力发展猪源。将河舒生猪良繁养殖场建设成为纯外血缘原种猪场,并积极引进新的外血缘原种猪场,以生产足够数量的LY母猪,提供充足的种猪源。在交通便利、区域集中的河舒、周口、锦屏、兴旺、罗家、金溪、徐家、巨龙等8个(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中心镇各建成一个300头以上规模的LY母猪养殖场和1个人工授精点,318线、河罗路、仪北路公路沿线乡镇各建成1个150头以上的LY母猪养猪场,在其它有条件的乡镇建成100头以上的LY母猪养猪场,并在8个中心镇,特别是在河舒周围适度建立一批20—50头的LY母猪养殖大户。同时,大力推广和普及猪人工授精技术,这样,逐步形成覆
盖全县的良繁体系,确保3年内完成改良任务,同时,各乡镇要围绕良繁场重点发展一批DLY优质肉猪养猪大户,公路沿线各乡镇要培育一批1000头以上的专业合作社、各中心镇要建立一个1万头以上的专业合作社,迅速提升优质肉猪比重,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
二是强化龙头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巨龙、齐祥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不断创新运作机制,构建适合企业发展、农民致富的发展模式。坚持以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为基础,积极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专重大户”的模式,采取寄养、托养、联养等形式发展规模经营,扩大生猪饲养总量,做大做强生猪产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招引一批饲养加工、生猪养殖、深加工企业,完善产业链的发展,力争把蓬安建成西南地区具有影响的生猪良繁、优质肉猪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形成集粮食加工、生猪良繁、饲料生产、肉制品加工等为一
体的完整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促进产业互动。
三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我县生猪饲养户涉及千家万户,文化水平及科学饲养水平参差不一,科学技术对养猪业的贡献率还比较低,特别是DLY优质肉猪饲养技术要求高、传统养殖技术无法适应饲养要求。因此,要切实加强基层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着重抓好科技入户工程建设,开展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技术培训班,大力推广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养猪技术、瘦肉型猪配套养殖技术,全价配合饲料技术,加快养猪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养殖户、场的饲养技术水平,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进驻生猪良繁养殖龙头企业,对生猪饲养、防疫、治病等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服务;鼓励养殖户、场使用电脑,通过互联了解、掌握最新养殖科技动态及科技成果,把视野放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通过提高养殖水平,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肉品质量,与WTo接轨,扩
大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四是健全服务体系。优质生猪产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应密切协调配合,共建服务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做好全县优质生猪产业防疫、检疫工作,防止重大疫情发生;生猪养殖龙头企业要对其签订合同关系的专业社、专重户聘请专业兽医人员,实行统一防疫治病,力保生猪产业安全,确保全县清净无疫。要加强猪肉产品安全检测工作,认真开展肉品抗菌素、激素、重金属元素等残留的检测,加大对饲料、兽药的监管力(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度,整顿和规范饲料、兽药市场,严肃查处违禁兽药和添加违禁兽药的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非法经营活动,实现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全过程的安全无污染,从而确保生猪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提高我县生猪及其产品的拓展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同时,逐步成立和发展中介组
织,由良繁养殖场、养殖专重大户、贩运大户等组建生猪协会,具体负责良种母猪繁育及品种改良、猪户口管理、仔猪及生猪饲养与市场信息的收集发布,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生猪服务体系。
五是建立激励机制。县、区、乡镇要层层建立生猪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优质生猪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协调处理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生猪发展目标管理体系,将优质生猪产业发展纳入各区、乡镇及县级帮乡部门的目标考核,严格考核,奖惩兑现,同时,积极鼓励各界人士从事优质生猪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