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对越南语形成与发展的作用

时间:2019-05-14 19:5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汉语对越南语形成与发展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汉语对越南语形成与发展的作用》。

第一篇:汉语对越南语形成与发展的作用

汉语对越南语形成与发展的作用

越中两国山水相连,从古至今,越中两国文化交流频繁。在长期的历史接触中,越南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越南语和汉语之间的语言接触。汉越两种语言深远的接触历史体现在越南语的方方面面。越南语是目前越南的官方语言。除了越南语,在越南地区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的语言。在追溯越南语的形成与发展之前,应该了解一下越南的各种语言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越南的各种语言情况

与中国一样,越南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54个民族和睦共处。其中京族(也称越族)的人口占绝大多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6%。京族的语言,即越南语是目前全国通用的语言。54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其语言分属于南亚语系(Austroasiatic family)40个民族、南岛语系(Austronesian family)5个民族和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9个民族等三个语系。可以说,越南的民族语言的面貌就好比一片原始森林,是东南亚这一方神奇的土地孕育出来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的写照。我们把越南的民族语言系属进行如下概括:

(一)南亚语系(Austroasiatic family—Ng? h? Nam ?):该语系在越南是最大的一个语系,它分为如下5个语族,每个语族又有不同的各自语言。1.越-芒语族(前越-芒语):越(京)语(ti?ng Vi?t)、芒语(ti?ng M??ng)、土语(ti?ng Th?)、哲语(ti?ng Ch?t)。

2.蒙-高棉语族:高棉语(ti?ng Kh? Me)、巴拿语(ti?ng Ba Na)、色登语(ti?ng S? ??ng)、格贺语(ti?ng C? Ho)、赫雷语(ti?ng H rê)、墨侬语(ti?ng M? N?ng)、斯丁语(ti?ng S Tiêng)、布鲁-云侨语(ti?ng Bru–V?n Ki?u)、仡都语(ti?ng C? tu)、叶坚语(ti?ng Gi? Triêng)、麻语(ti?ng M?)、克姆语(ti?ng Kh? Mú)、戈语(ti?ng Co)、达渥语(ti?ng Tà ?i)、遮罗语(ti?ng Ch? Ro)、抗语(ti?ng Kháng)、兴门语(ti?ng Xinh mun)、莽语(ti?ng M?ng)、布劳语(ti?ng B? lao)、俄都语(ti?ng ? ?u)、勒曼语(ti?ng B r?u)。

3.苗-瑶语族:苗(赫蒙)语(ti?ng H? M?ng)、瑶语(ti?ng Dao)、巴天语(ti?ng Pà Th?n)。

4.岱侬-泰语族:岱语(ti?ng Tày)、侬语(ti?ng Nùng)、傣语(ti?ng Thái)、山仔语(ti?ng Sán Chay)、热侬语(ti?ng Giáy)、佬语(ti?ng Lào)、卢语(ti?ng L?)、布依语(ti?ng B? Y)。

5.嘉代语族:拉支语(ti?ng La Chì)、拉哈语(ti?ng La Ha)、仡佬语(ti?ng C? Lao)、布标语(ti?ng Pu Péo)。

(二)南岛语系(Austronesian family—Ng? h? Nam ??o):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语系,分布的地区也比较广。此语系在越南只有一个语族——占语族,包括五个语言:占语(ti?ng Ch?m)、嘉莱语(ti?ng Gia rai)、埃岱语(ti?ng ? ?ê)、拉格来语(ti?ng Rag lai)、朱鲁语(ti?ng Chu ru)。

(三)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Ng? h? Hán T?ng):主要分布于中国和缅甸的大部分,在越南只有两个语族:藏-缅语族和汉语族。

1.藏-缅语族:哈尼语(ti?ng Hà Nhë)、拉祜语(ti?ng La H?)、夫拉语(ti?ng Phù lá)、倮倮语(ti?ng L? L?)、贡语(ti?ng C?ng)。

2.汉语族:华(汉)语(ti?ng Hoa)、艾语(ti?ng Ngái)、山由语(ti?ng Sán dëu)。

从上面可以看出越南的各种语言情况以及越南语的系属关系,也可以看出汉语和越南语没有系属关系。

关于越南语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目前越语学界的看法虽然还有个别的地方不同但是基本上是一致的。我们主要按照阮才谨(Nguy?n Tài C?n)、范德杨(Ph?m ??c D??ng)和阮善甲(Nguy?n Thi?n Giáp)三位学者的见解来阐述这两个问题。

二、越南语的形成过程

(一)越南语是由越-芒语(ti?ng Vi?t–M??ng)转化与改变而成的

越-芒语是由东南亚各种语言的诸多单元要素一起形成的,其中前越-芒语(nhóm Vi?t–M??ng)、蒙-高棉语(nhóm M?n–Kh? me)和岱侬-泰语(nhóm Tày–Thái)是三个重要要素。约在公元前两千年,由于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变化,大批的部落,尤其是东南亚北(即北印度支那)地区的蒙-高棉居民和前越-芒居民——从事狩猎、采集、刀耕火种的高原居民——大批迁徙到红河平原地区,与当地说岱侬-泰语的部落共同生活。在开发红河平原的过程中,他们采用了岱侬-泰居民的水稻社会经济模式。在这个开发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新的集团——一个包括多个部落(其中以说蒙-高棉语的人占多数)的集团——逐渐改变自己所说的语言,形成了一种新语言。这种语言不是前越-芒语,不是蒙-高棉语,也不是岱侬-泰语,而是三者混合在一起的共同语言——共同的越-芒语(ti?ng Vi?t–M??ng chung)。该语言以前越-芒语为根底作用、蒙-高棉语为基础作用,岱侬-泰语为运行机制作用。它是一种在音节化过程中的语言,基本上还没有声调。这个阶段汉语对越南语言的接触与影响还不是很明显。

(二)从秦汉时期起汉语就开始对当时的越南语言发生了影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越来越大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地区之后,置南海(今广东)、桂林(今广西境内)和象(今越南北部和中北部)三郡。派官吏前往统治,迁徙大量的移民与当地人杂居。从此汉语就开始对越南当地的语言产生影响。公元前207年,赵佗称王之后,继续在越南地区传播和推广华夏文化,汉语也随之在越南得以推广。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把越南正式兼并为中国领土,设立交趾(今越南北部)、九真(今越南中北部)、日南(今越南中部)三郡,汉语随之成为越南的官方语言,并通过口语途径传入民间。

直到公元938年,中国的各个封建朝代都对越南实施了统治政策。尤其是公元679年,唐朝在越南设置安南都护府,发展教育,实施科举制度,当地出现了一批精通汉语的知识分子。其后,汉语汉字一步步深入到了越南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段时间(公元前214年至公元938年),越南人称为北属和抗北属的一千年。

在接触汉语的漫长过程中,由于接触汉语的地区及其深度不一样(北部比南部深、平原比高原深)共同的越-芒语就慢慢地变化了。在高原地区的越-芒语由于受汉语的影响不深,它还是按照岱侬-泰语的机制在发展。而在平原地区(以红河平原为中心)的越-芒语受到汉语的深刻影响便脱离了岱侬-泰语的机制并以汉语的机制为发展道路,所以共同的越-芒语就慢慢地分成了两种独立的语言:芒语(ti?ng M??ng)和越语(ti?ng Vi?t)。独立的越南语形成离现在大概一千多年。我们用下面的表格来概括越南语的形成过程。

一 约公元前两千年至公元前214年 前越-芒语跟蒙-高棉语以及岱侬-泰语混合在一起 共同的越-芒语形成二 约公元前214年至7世纪 共同的越-芒语跟汉语接触 独立的越南语形成

总的来说,越南语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从前越-芒语到共同越-芒语的阶段(约公元前214年之前)、第二阶段称为从共同越-芒语到独立的越南语阶段(约公元前214年至7世纪)。第一阶段基本上还没受到汉语的影响,语言的局面比较复杂,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第二阶段的语言局面以汉语的影响为主。可以说,汉语和越南语虽然没有系属关系,但它对独立的越南语形成有重要的作用。正如陈国旺学者(1999:75)所提到的“值得关注的是对于汉语汉字的接收,尽管越南语和汉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但是北属的一千年也是越南语向音节化和声调化转化的一千年。”

三、越南语的发展过程

公元968年,越南正式建立了自主的封建国家。当时,独立的越南语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从越南自主的封建国家建立到法国正式侵略越南(968~1884),在越南,汉语和越南语又并存了一千年。越南历代封建王朝几乎都照搬中国的封建统治制度,崇拜儒学,建文庙,设立国子监,通过科举来选任官吏。使用汉越语(使用汉越读音的汉语文言语)作为文学语言,使用汉字来写两千多年的民族历史和文学创造。但该时期越南语还是母语,越南人还是用越南语作为日常交际的语言以及民间文学创作的语言。

从独立的越南语形成到现在,越南语的发展过程可以分成如下六个阶段。

1.第一阶段始于独立的越南语形成(约7世纪)止于越南自主的封建国家建立(968年)。该阶段越南语刚刚脱离共同的越-芒语独立起来,它的体系还没完善,文字也没有形成,所以称为初越语阶段。当时越南属于中国封建国家的一个部分,所以汉语仍是越南的官方语言。但汉语的使用范围只限于行政领域与王官之间的交际语言,在民间越南语才是广大群众的交际语言。在这个阶段,汉越读音(汉字在越南的读音)慢慢地形成了。

2.公元968年,越南正式建立自主的封建国家。从此越南语就进入第二阶段。该阶段称为上古越语阶段。当时,出于新建立的自主封建国家的需要,越南封建朝廷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模型(包括思想体系、教育与科举制度、政事与典章制度等等)来建立和维持封建王朝统治的稳固。在这个阶段,虽然越语的体系已经比较健全,但它还没有文字的语言,满足不了官方语言的要求。所以汉语仍是新越南封建国家离不开的语言。可是从此以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汉越读音在越南已经形成,汉语在越南跟汉语在中国的读音不同且差别越来越大。越南人用汉语作书面语(即汉语文言文)而使用汉越读音来读文言文。此种语言被称为汉越语。汉越语是官方书面语,文学创作的正统语言和教学语言。越南语成为全国交际的口语(包括官方口语和民间口语)而且在民间还是文学创作的语言。

3.从13世纪起,越南人按照汉字创造出喃字(越南语的方块文字)。它是以汉字为基础,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法创造出的一种新型文字。从此以后,除了汉字,越南人开始用喃字来写自己的民族文献及进行文学创造。这个阶段汉越语还是官方的书面语。要注意的是,在越南的汉越读音跟在中国的汉语读音在此阶段的差别已经很大。汉越音以唐朝的汉语语音为基础,按照越南语的发展而变化。在中国,汉语自身也在发展变化,但是它的变化基本上没有影响到汉越音的变化。越南语随着喃字的出现及发展越来越成熟,地位越来越高,尤其是在胡朝(1400~1407)。喃字和汉字相互影响使越南语,尤其是越南语汉源词得到飞速发展。这种语言局面一直到17世纪才改变。该阶段称为古越语阶段,也就是第三阶段。

4.17世纪,西方传教士为了在越南发展传教事业,便用拉丁字母来拼写越南语。这种拼音字后来称为越南国语字。从此越南语进入第四阶段,也称为中古越语阶段。该阶段跟前一阶段的语言局面及发展趋势基本相同。因为越南国语字虽然形成了但是还比较简单而且它的使用范围狭窄,主要用于与传教相关的工作。它对当时绝大多数的越南人还是陌生的。该阶段越南语已经十分成熟了。喃字的文学创造达到了最高的水平,尤其是阮攸的《金云翘传》已经成为越南语经典的喃字文学作品。由于喃字文学很发达所以汉字文学就慢慢减少了。当时的汉越语跟前几个阶段相比基本上不变,只有汉越音有点变化。这个阶段止于1858年。

5.第五阶段始于1858年(法国开始侵略越南),止于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称为近代越语阶段。该阶段对现代的越南语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越南语言状况非常复杂的一个阶段。从1858年起,法国殖民帝国侵略越南并实行殖民政策,他们极力控制汉语汉字与汉文化在越南的影响:一面鼓励越南人使用越南语与越南国语字,一面又传播法语与法国文化。所以在越南社会上,国语字很快得到完善和推广,法语的地位也慢慢地提高,同时汉语汉字以及喃字的地位也慢慢地下降了。

这个阶段可以称为越南的语言斗争阶段。一方面是越南语跟汉语汉字的斗争,另一方面是越南语跟法语的斗争,两方面的斗争都很激烈。汉语汉字在越南已经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汉字被越南人称为“圣贤字”。当时很多人,尤其是儒家学者一直支持使用汉字,坚决反对使用别的文字。这可以称为“保守派”。法语虽然刚进入越南,但它代表着西方文明,在当时是一种先进文化,后来成为了越南的官方语言。除了统治阶级之外有很多新知识分子以及新市民都鼓励学习和使用法语,这部分人被称为“欧化派”。主张使用越南语与国语字的就被称为“爱国维新派”。

1917年是越南封建国家最后一次举行汉字科举考试,此后,法语就成为越南的官方语言。法国殖民者在1917年之前为了控制汉语汉字与汉文化在越南的影响便鼓励越南人使用越南语与越南国语字。1917年之后他们为了普及法语与西方文化而控制越南语以及国语字。但不管怎样,越南语作为越南人的母语,还是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很好地流传下来了。越南国语字是一种比较好学、好记、好用的表音文字。1945年,越南语与国语字获得了最高的地位,成为新越南民主共和国正统的唯一语言及唯一文字。

1840年~1949年,在中国,汉语也进入一个新阶段——西学东渐的阶段。为了吸收与普及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的科学知识,大批的汉语新词出现。越南语也按照汉越音借用及自造了很多新的汉越词。

6.1945年“八月革命”之后,新越南政府把国语字定为国家官方文字,越南语正式作为国家交际的唯一语言。自此之后,越南语进入第六阶段,即现代越南语阶段。在该阶段,在越南,汉语和法语都被看为一门外语,喃字也就成为一种过去的文字。由于新社会以及新越南语的要求,大批的新词被生造,其中大部分都是汉源词。汉字虽然已经没有正式的地位但是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能看到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懂汉字的越南人越来越少了。对于越南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弄懂汉源词的语义以及用法已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我们按照阮才谨(1998)的表格来概括越南语发展过程以及越南语言局面的历史。

第一阶段 初越语阶段-有两种语言:汉语(官方的语言)及越南语(民间语言)

-有一种文字:汉字 约8至9世纪

第二阶段 上古越语阶段-有两种语言:越南语(口语)及汉越语(书

语,汉

言)

-有一种文字:汉字 约10至12世纪

第三阶段 古越语阶段-有两种语言:越南语(口语)及汉越语(书

语,汉

言)

-有两种文字:汉字及喃字 约13至16世纪

第四阶段 中古越语阶段-有两个语言:越南语(口语)及汉越语(书

语,汉

言)

-有三种文字:汉字,喃字以及拉丁拼音字(国语字)约17世纪

第五阶段近代越语阶段-有三种语言:法语(官方语言)越南语(口语)及汉越语(书面语,汉语文言)

-有四种文字:法字,国语字,汉字,喃字 19世纪后期至194

5年

第六阶段 现代越语阶段-有一种语言:越南语

-有一种文字:国语字 1945

四、结

年之后

从共同的越-芒语形成(约公元前两百多年前)到现在,汉语对越南语的影响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尽管两种语言的关系一直都在发生变化,但是汉语对独立的越南语形成及发展的重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只要细心探究就会发现,越南语体系的每一个层面都有汉语的影响,尤其是词汇层面,60%以上都是汉源词。正如李靖在《汉语对越南语的影响》一文中所言,“汉语以其词语和文字为主要形式对越南的输入,不仅影响了越语语音体系的形成,极大程度地丰富了越语的表达职能,填补了越语书写符号的空白,而且对作为一种成熟语言的越南语的形成、成熟与发展,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第二篇:论政府对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论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邱卫东

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政府在促进地方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方面起以下作用:

一、根据地方经济的比较优势,提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

政府主要职能,就是做好宏观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发展地方产业集群的主要方式也必须发挥政府的规划和宏观管理职能。政府首先应该认识到产业集群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有意识的提出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例如现在各地几莸胤骄玫奶氐悖?br>出了一些具有各自优势和特色的拟发展产业,但是更应该用集群的理念去考虑地方产业的发展。比如提出一些特色优势产业的集群发展规划,当然这种规划应该建立在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而不能凭空地创造集群,毕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个演化的过程。

二、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产业集群说到底是产业链、价值链上企业的空间聚集,这种聚集现象的发生必须要有适宜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作支撑,因为企业像生物的生存一样也需要自己的“栖息地”。故此,政府可以创造和提供企业集聚的环境,吸引企业在一定空间地域内的聚集和扎堆。这里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即物理环境,包括建立产业带、产业园区和基地、提供必需的基础设施等等;软环境方面,要匹配相应财税政策、提供优质的服务及其他方面的优惠条件。目前各地建设的各类园区和基地就是很好的开始,更应该引导现有的园区基地、产业带朝着集群的方向发展。其次,政府的招商引资行为也可以促使企业的集中和聚集,但是如果是跨国企业和公司的聚集,似乎又无法真正发挥集群的作用。从大的方面看,政府加快地方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进行体制创新、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的这些对一般企业发挥作用的措施,对集群发展的发展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境。落后地区往往在以上方面做的不好,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主要原因是体制、机制方面的观念和创新动力不足,很多方面仍然不能消除计划经济的烙印。

三、政府可以通过资源的配置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目前,我国政府之所以能够参与各类经济活动,一是因为掌握了相当数量的各类资源(主要是资金资源),各部门都有大量的资金和项目;二是因为企业的创新创业的活动仍然比较弱,尤其在欠发达地区。政府可以通过资源在空间和产业中的重新配置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例如对一定区域的特色产业中企业的支持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吸引其他企业的集中和聚集。

四、微观方面推动建立企业之间的协作网络

在具体的产业带、产业园区和基地,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各种服务引导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例如,今年是科技部提出的中介机构建设年,地方也在积极响应,建立了一些科技中介机构。其实,在企业集群的地域空间中,政府也可以通过建立中介机构、协会等提供各类培训和咨询,或者有目的的组织企业家交流集会,推动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以及企业协作联络网络的生成,从而促使企业之间知识、信息和经验的沟通和交流,为创新的发生提供可能。对一些初具规模的集群,要进行规范化管理,排除一些阻碍集群发展壮大的消极因素,等

产业集群是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一个市场化的自发秩序形成的。这并不是说政府在产业集群中无所作为,而是指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首先必须符合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政府的“为”可以使产业集群成长发展得更快,更有核心竞争力,但不可能凭空造出一个全新的产业集群。

在传统区域发展理论中,政府强烈干预,扶持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往往忽视配套性产业与基础性产业发展;而在集群策略中,政府提供服务与政策诱导,公平服务于集群内各企业,重视支撑性产业的配套发展。在每个集群的不同的发展阶段,集群的薄弱环节是不同的,政府部门应当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自己在某个阶段的角色和所提供的服务的重点。因为:(1)在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的财力、物力、人力都是有限的,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抓不好。如,在西部地区,集群可能只是处于萌芽阶段,尽管企业应当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企业本身的基础薄弱、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观念等问题,政府仅仅提供像波特所说的发达国家政府提供的服务,可能效果是不明显的,因为,它们的市场机制已经是比较健全或者说是很健全的了。而在我国的不发达地区却不是这样的。因此,有好的项目、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往往因为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夭折。所以,我认为,如果在欠发达地区想过分的通过市场机制去调节,效果不一定是最好的,当然,还要十分重视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发展,毕竟,政府失灵是存在的。在欠发达地区,要是产业集群萌芽、发展,在起步的初级阶段,政府的作用很重要很重要,因为就像一个婴儿刚开始学走路,父母的搀扶是必须的,当然,也要注重提供服务培育“产业氛围”。在这一阶段,政府充当“老师”的角色更多一些。(2)当集群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集群有了自己“走路”的能力了,政府就可以放手,更多的时提供服务了,政府更多的充当是为集群的发展提供服务。如台湾新竹科技园在发展初期和在科技园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政府的角色的转变,就是经历了这一个过程,一个懂得怎样经营的政府,在集群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是会懂得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的。

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需要做的两件大事:(1)通过扶持典型来促使民众转变观念,培育有利于集群发展的区域文化。(2)扶持中介机构。无论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介机构的发展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在新的区域竞争环境下政府对于企业集群的作用应该比以前更为明显。大家在分析政府对集群作用时基本上从环境与政策层面进行,但更重要的应是从底层的制造流程层面进行规划和控制。这一方面将政府的规划引向更底层,另一方面则将通过技术维度的成长过程来强化从聚集向集群的发展,即一种自强化机制的形成。这似乎可以表达为集群政策的技术视角。

没有必要落入传统的经济学争论中:政府干预还是自由市场。波特的集群理论提供的是政府-企业-相关机构的新型伙伴关系,都是集群的成员,那有不参与的道理。为此,我们提出给予集群的产业政策的一体化模型(系统论中权变主义观点)。

如果政府在培育集群的过程中各个方面都做得很好,考虑问题也很周到,这样培育起来的集群有什么不好呢?(1)产业引导,(2)规范秩序,(3)提供基础设施,(4)充当中介组织,(5)提供大的技术公关,(6)组织应对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而且以非贸易壁垒为主。

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引导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集群创新中政府科技政策与集群自身创新之间的互动,以及政府科技政策在集群中的响应是考察政府作用的一个切入点

政府在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确实可以起到推动促进作用,例如孵化器理论。没有粥吃的时候,可以齐心协力做粥,有了粥之后的分配也极为关键。问题是如何因势利导和及时退出。当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有自我利益诉求时,集群的发展就成为多方博弈的结果,而不是在交易费用为零的市场经济中的利益最大化。政府肯定能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产业集群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届政府所能够完成的,但为了政绩,政府往往有急功近利之嫌。这和我们对政府的评价体系有关

首先:动员地方企业家或具有创业热情。能力的人创业。其次:建立良好的创业、融资、文化等环境 再次:引导、鼓励学者和专家来研究、讨论集群,为集群的发展献计、献策。又:多多吸引外部企业或企业家加入集群,或为集群与外部流通建立通道。最后:公事公办最好。注意的是:社会治安也很重要。

第三篇: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理论有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这次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79年,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思潮,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在全面改革初步推进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这以后,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到各方面体制全面展开,改革的方针、政策和理论观点也不断丰富。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四大,在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以1992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深刻地回答了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对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等重大理论问题做出了新的概括和深入阐发,把邓小平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科学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第四个阶段,党的十四大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多方面推进邓小平理论的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做了全面阐述,并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随后又载入我国宪法。

(1)第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产生

(2)1982年,十二大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5)1997年,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启示

从总结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观条件中,我们不难看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其个人的勤学和对社会的各种现象的总结以及他的睿智,果断的一面是分不开的。从经典结论中发展新认识的睿智。对已有的正确结论或认识,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拓展、延伸和概括出新的认识,把过去的思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或深化、或升华到一个新境界。根据形势的发展拓展已有的结论。因而,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更多的是需要冷静的思索和果断的行动,在借鉴别的经验和资料的同时要注意以自己的分析为重。看问题时要把思考的角度放的远些,站的更高一些。这样方能将问题的主流看清楚。

再次,我们要具备有创新的精神,从否定错误中开辟新道路的勇气。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就是对旧有的错误的东西进行否定,没有对被实践证明是错误事物的抛弃,就谈不上创新。同时,否定旧事物和错误的东西,还要有善于创造新事物的智慧和魄力。从总结实践中作出对新事物新判断的敏感。对革命和建设中日益涌现、层出不穷的大量新事物,保持求知的欲望和敏锐的感悟,是激发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因素。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前行,需要我们后代人的不断努力与创造,我们只有具备了创新的精神才能更好的扮演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个光荣的角色。

第四篇:中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

中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

个性是指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它是通过个人的生活道路而形成的,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一般而言,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物学条件、家庭因素、学校教育以及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学阶段是人的个性趋于定型的阶段。

(一)自我意识迅速发展

1.自我的明显分化。中学阶段,儿童时那种较稳定、较笼统的“我”被打破了,分化成了两个“我”:观察者的我和被观察者的“我”。自我的分化,使中学生主动地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开始认识到自己那些在小学阶段从未被注意到的“我”的许多方面和细节。

2.对自我形象的关注。

3.对内心世界的自觉。对于儿童来说,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外部世界,而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触角更经常、更深地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

4.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个性倾向渐趋稳定

1.需要的形成与发展。中学生的需要结构已逐渐完善,并形成对友谊、独立自主、理解尊重、发展自我等的优势需要。

2.兴趣的形成与发展。中学生的兴趣已逐渐从有趣、乐趣发展到志趣阶段,兴趣由肤浅向深刻发展,且中心兴趣逐步形成。

3.价值观及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中学生已经历了价值观及人生观形成的准备阶段,进入了观察与探索阶段,部分高中生甚至进入了定向与确立阶段。

(三)形成相当稳定的性格类型

性格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例如,按性格结构中的优势成分可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按个体的独立程度把性格分为顺从型和独立型;按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可分为外倾型、内倾型和中间型。研究表明,就内外倾的划分来说,中学生性格的内倾型和外倾型是逐步定型的,一般高中之后已趋于稳定状态。

第五篇: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1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的思想及其评价:

(1)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礼”指西周时的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3)教育思想:办私学。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

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4)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5)评价:

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③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④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孟子的思想及其评价

(1)思想: ①思想核心:仁政学说;②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人性本善;③民本思想:民贵君轻;④精神品格: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

(2)评价: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荀子的思想及其评价

(1)思想:①“天行有常”与“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

由恶变善)”;③ 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治国思想。

(2)评价: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但在很长时期被视为儒家异端。

★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

①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

②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③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层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④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 ⑤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

壮大、活跃。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①汉朝面临王国问题和匈奴威胁,道家无为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②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开拓大一统事业;

③董仲舒对儒家的改造适合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新儒学的来源、主要观点及作用。

(1)思想来源:汉代的儒学已经不同于先秦儒学,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2)思想主张: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

治。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君权神授,天谴论)

(3)作用:这种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有积极的作用,“天人感应”学说对于限制君主

权力过度膨胀也有一定的作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

①适应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②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③儒学从此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理学形成的历史原由:

①魏晋南北朝 时期佛、道思想盛行,儒学地位动摇。

②唐宋时期,“三 教合一”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③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者吸收佛、道哲学思想,改造儒学。

★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观点。

(1)程朱理学: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物遵循永恒不变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要把握“理”,通过“格物致知”,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以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2)陆九渊的心学:提出“心即是理”,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即通过内心反省以求“理”。

(3)王守仁的心学:

①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历史影响:

①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其实质是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

②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调节、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明代“异端”思想家李贽的主要观点

(1)鞭挞程朱理学,否定孔孟权威。

(2)抨击道学伪善,强调个性发展。

(3)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并非生自“三纲五常”的天理。从根 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思想批判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时代背景:明清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出现了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

主要内容:

(1)经世致用思想:

(2)“工商皆本”的思想。

(3)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

①指出君主专制是弊病的根源,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

②区分“亡国”与“亡天下”;

③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下载汉语对越南语形成与发展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汉语对越南语形成与发展的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的是汉朝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在我国文学史上,......

    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

    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教师中心稿) 内容提要 西汉,是五言诗的酝酿期,五言歌谣形式在这一时期日趋酝酿成熟。到东汉,文人们在充分吸收民间歌谣形式的基础上,开始了五言诗创作,班......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脑机能的成熟过程中通过个体的社会化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有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经历......

    社火的形成与发展

    关中社火的形成、发展与环境关系论述 在秦岭和黄土高原南北夹持下有一块肥沃的土地,东西长40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这就是关中---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关中......

    实事求是的形成与发展

    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1)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在这一思想路线指......

    佛教对素食传统形成与发展影响(精选五篇)

    一、素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 素食与人体的健康有极密切的关系,但它并非起源于佛教,也非佛教徒单独提倡。从古到今,世界许多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等都提倡素食。 中国古代孟子的......

    汉语和越南语名量词对比研究及汉语名量词教学建议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 ............................................................................ 1 1.2 前人研究概述 . ..........................

    中国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是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在企业的影射、积淀与发展。我国的企业文化萌芽于春秋时期以儒商文化为主的商业理论,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