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民乐论文
广西民乐赏析
在大学选修课中,与音乐有关的课程无异是最热门的课程之一,或许一开始选修这门课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学校有关校选课程的学分要求。不过,一个学期的课程的熏陶,也使我明白到,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不仅是学生的损失,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音乐之美,是永无止境的美,它是生活的提炼,是内心的独白,是大自然声音的升华。音乐,如浩瀚天空里璀璨的星星,丰富了我们的想象,诗意了我们的生活,深刻了我们的生命,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年轻,充满朝气,追求新奇的东西,爱好享受生活。在MP3、MP4、IPAD等充斥在大学生活的今天,音乐歌曲无疑是紧贴近我们生活的存在。音乐不仅是人类杰出的艺术创造,更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审美需要。在闲暇之余,我们可以通过网络非常便捷的沉迷于自己所崇拜的歌星,享受着能给我们紧张的工作、学习带来轻松和愉悦的流行音乐。无论是在文化广场、大街小巷,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在歌舞厅、音乐茶座和音乐酒吧,听流行歌、唱流行曲不仅是当下百姓尤其是年轻人音乐审美消费的一种追求和时尚。
来势凶猛的流行歌曲虽然占据了中国音乐文化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音乐表现形式从此销声匿迹。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标志之一的民族音乐,以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的综合审美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极大的丰富和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多年以来,一直影响并引导着人们艺术审美情趣的变化。
音乐是由情而发,纵贯历史,横看中西,文明的发展中总有音乐这个重要的角色去推动着,从远古的诗经的朴素到唐诗宋词的华丽和缠绵但元曲的现实和丰富,它们不仅见证着中国文学的巨大发展,加之中国传统古典乐器就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繁荣发展史,我们不禁赞叹:古人用他们特有的智慧让我们后代人体会到了穿越历史时空的民族风格,地域风格和时代风格。“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的传世经典,一直到后来的民族音乐的盛行,中国几千年的音乐风格在经久不衰地传递着华夏民族最具特色的东方文化。
我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传统文化背景、人文心理素质、地方语言、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多姿多彩、各有所长的。藏族歌曲粗犷奔放,蒙古族长调辽阔悠扬,青海花儿高亢嘹亮,江南小调清新隽秀等等,这些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演唱,千百年来代代相传,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构成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蕴藏丰富的音乐宝藏。
中华民族音乐一般分为五大类,即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每类音乐又各有多种体裁、形式、乐种和作品,如歌曲又有古代歌曲和民间歌曲之分;民间歌曲中又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等不同的体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点。又如民族乐器,早在两千多年的周代就有七十多种乐器了。现在经常使用的乐器已达两百多种。按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这些乐器既能独奏,又能组合成各种形式和乐队进行重奏和合奏,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
在音乐课上,我们听了山西民歌信天游、走西口,江苏扬州、六合一带的民间歌曲《茉莉花》。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也会孕育一方文化。环境可以造就某种文化,文化也可以改变人文环境,而一切文化又都具有其音乐属性。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广西是个爱歌、善歌民族聚集的地区,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在这里,人们表现出崇智、重情、向往自由,轻钱财、重人品、鄙权势的价值观。这些特质常常明显地反映在民歌之中。在广西各族的民歌中,主要的是山歌,此外,劳动号子、水歌、渔歌、谣歌、儿歌、酒歌、风俗歌等也非常丰富。同时,广西少数民族众多,而且都有着自己丰厚独特的民歌和自己传统的唱歌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做娘”、侗族的“会期”、苗族的“赶坡”和“坐妹”、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哈节”等。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音乐汇成,使得广西“歌海”之誉广传天下。广西民歌具有很深的生活积淀,民间生活是广西民歌生存的源头。
广西民歌和广西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着广西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心理和生存要求。广西民歌保存着当地少数民族独特的记忆,承载着广西各少数民族独特的历史,是民族精神的纽带,是族群意识、民族认同的重要体现,在广西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及精神世界中,唱歌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广西少数民族的心理生态常常是靠歌来维持的,他们通过唱歌来述说着他们的内心世界,悲痛时歌其心,高兴时歌其悦,劳作时歌其事,娱乐时歌其情,歌中包含了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他们认为唱歌可以把心里的苦闷或快乐倾诉出来,可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民歌的实质和功能而言,其实每一次演唱过程所表达出的就是一出活生生的人生戏剧的展演,在一次次重复的演唱行为过程中,一个民族的生命观念、民族性格等精神特质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得以印证和加强,并内化为广西各少数民族人民精神世界中一种特有的心理观念和生命意识,在长期的文化碰撞中维持着整个民族心理生态的平衡。这恰恰就体现出了广西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特性,他们单纯淳朴、豁达包容、坚韧乐观、热情友好、坦诚率真、敢爱敢恨,而广西民间歌曲经过长期的不断演化和积淀更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质:多元和兼容,含蓄和幽默,自信与和谐,实效性和适应性,民俗性和大众性等等。这些特质在广西民间歌曲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也可谓表现得俯拾皆是。为把民歌发扬光大,从1993年起广西开始举办国际民歌节。人们在国际民歌节上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共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民歌成了飞架于广西各民族与全国各兄弟民族及世界民族之间的彩虹。音乐对广西民族文化的促进和延续所起到的作用尤为突出,这也是广西民歌能在民众中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一曲《茉莉花》和二胡表演,以及现代民乐组合如《女子十二乐坊》在东南亚的如潮好评,到中国各地民族乐团在国际国内演出市场的日益活跃,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力量的积累正逐渐地转化为民族自信,也带来民族音乐的回归——中国民乐正在交流与创新中走向复兴。民族音乐艺术是大众的艺术,只有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民族音乐还需要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阔胸襟来超越自身,这是民族音乐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途径之一。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繁荣,都是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来取得自身发展的。我们渴望涌现更多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新作品,来丰富民族音乐艺术的舞台,同时,更企盼中国大地多民族、多地域民族音乐文化的共同繁荣。
在老师生动形象的讲解下,我渐渐对民乐有所了解,并逐渐喜欢上了它,并通过这14周的学习,陶冶了情操,提升了自己的品味,我觉得,对于我们工科学生来说,这节课不仅仅是选修课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民族乐曲使我在复杂的工科理论学习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放松、品味的提升。这门课无论是老师还是课程都让人感觉到一丝放松与诚意,轻松的上可氛围,老师生动的课程讲解,引人入胜的动听歌曲,无不是吸引人之所在。我想中华民族巍巍五千年,华夏优秀文化旷古烁今,文学之美,艺术之美,皆传于世;诗文,古画,音乐,智慧等传统文化门类各书异彩,民乐以她的气质,所蕴含的历史特色当之无愧的谱写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
第二篇:诗意民乐
诗意民乐
一、古旧楹联
楹联.又称对联,也叫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雅俗共赏,素为人们所喜爱。
民乐县民风淳朴,尊师重教,犹盛文风。骚人志士,群英荟萃,;流下了许多艺术精华。对联即是其一,诵读这些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对联,会使人受到启发教育。当然,产生于封建社会的古楹联,必然带有旧时代的色彩,我们要以变化的眼光看待这些楹联,以便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旧时,几乎村村都有关帝庙,因而吟颂关公的对联也就特别多。六坝城内北大寺关帝庙楹联:
不冠不足半是英雄半是佛. 能文能武亦为名师亦为仙。
洪水城关帝庙楹联:
赤面秉赤心,赤兔追风,千秋常怀赤日;青灯观青史,青龙堰月,一生无愧青天。永固城关帝庙楹联:
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胸怀孟德; 占九州,据荆州,州守州攻,威震九州。
南古城关公庙联:
忠义常留于天地,气节直贯乎古今。
三寨村关帝庙联:
正气塞两间,神圣文武; 丹心昭万古,日月江河。
这些楹联叙事咏史,赞扬了关公义气千秋、文武双全、见义勇为的品质和气节,对仗工整,字句简练,气势不凡。
旧社会民乐渠道破烂,旱灾横,百姓身受其苦。各村都修龙王庙,以求神灵庇佑,祈祷风调雨顺,因此,龙王庙联应运而生;
江泽汪洋,湖海沟渠滋沛泽;
涟波荡漾,江淮河汉沐洪波。
上联全用“三点水旁”的字组成,语意鲜明,强烈地表达了人们祈雨的心愿。
民乐洪水城隍庙联:
任他豪强,唯有此刀山剑树; 独遵法令,不怕他铁胆铜心。
洪水老鹳嘴城隍庙联:
善是善,恶是恶,善恶终究有报; 忠是忠,奸是奸,忠奸到此分明。
六坝城隍庙联:
善报恶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无知?
这些楹联告诫世人祸福自求,替恶有报.劝人行善,皆警世明言,尤其末联,用反问句式,启人深思。
有一财神庙联风雅别致,诙谐有趣,间有讽喻。联曰:
富国不妨设九府,足民何必待三余。
要是财神爷真能显灵盼福,能便国家畜裕,人民丰衣足食,那就多修些财神庙好了,农民又何必苦耕以备荒年呢?这是对神权的挑战,是对赵公元帅辛辣的讽刺。
过去.农民以耕种为业,就把希望寄托于土地神.祈一方之清平,保四季之平安。大多土地庙联无非是祈求神灵仁民爱物,庇佑苍生。惟王什村土地庙有一幅对联,另辟路径,谈谐幽默。联曰:
莫笑我神态龙钟,无权无能,许个愿试试; 那怕你精灵乖巧,有钱有势,不烧香瞧瞧。
此联活脱脱刻画出了一个小土地神以权谋私的霸道作风和仗势期人的丑恶行径。
南古城隆教寺内,原藏有明代宣德铁钟,钟楼有联曰:
有叩必闻,闻者自然觉悟; 无响不应,听时那昧晨昏。
民国时期.民乐沐化人孙振声在山丹县西门外经营一盘水磨,亲笔撰写一幅对联:
不管青稞麦子,谁来谁推; 那怕公侯王爷,我有我例。
真是文如其人.字句间透出凛然正气,对联庄谐并宜,妙趣横生,意境深远。
民乐圣天寺天王殿有一联,不落俗套。联曰:
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坛,曾无了局; 经年坦乃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
该联指点迷津,教人正果,参透禅机佛理。
戏台联更是一朵盛开的奇葩,向人民展示着民乐当地的民间文化底蕴。
杨坊戏台联:
格外文章圈外注,水中明月镜中花。
上姚庄戏台联:
喜怒笑言皆教诲,悲欢离合亦文章。新天堡戏台联:
十几个人演千军万马,一席方地表四海五湖。
林山堡戏台联:
乾绅一台戏,日月两盏灯。
过去,唱戏的大多不识字,且男扮女装者居多,晚清永固举人曹清有戏对联两幅,联曰:
巾帼公尚有几分丈夫气,纱帽下全无一个读书人。
另一联:
红妆佳人,只穿绫罗怕修足; 风流才子,爱戴纱帽不读书。
这些对联庄谐并宜,妙趣横生,含义深远,虽然是笔墨游戏,却别有情趣。
二、古人古韵
匈奴歌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令我嫁妇无颜色。
〔注〕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征战河西,攻克古城,过焉支大败匈奴。匈奴失去祁连、焉支二山后,乃作此歌。
至淡河同前之作
〔唐〕马永奇 念尔兼辞国,缄愁欲渡河。到来河更阔,应为涕流多。
〔注〕淡河,今洪水大河。民乐大河一带口音a、an不分,淡、大相混。
天山(即祁连山)〔明〕陈棐
马上望祁造,连峰高插天。西走接嘉峪,凝素无音烟。对峰拱合黎,遥海瞰居延。
四时积雪明,六月飞霜寒。所喜炎雪消,潺潺灌入田。可以代雨泽,可以资流泉。三箭将军射,声名天壤传。谁是挂弓者,千年能比肩。
南山积雪 〔清〕秦国英
层层青嶂野云铺,不减寒江钓雪图。一带银屏天外峙,千丛琼树望中敷。庭前曙色终朝送,眼底尘埃半点无。想到梁园曾有赋,炉添活火酒添壶。
金山松涛 〔清〕赵赓云
独上金山兴倍豪,万松拔地起波涛。风声贯耳来天马,雷响惊心钓海鳌。岸帻直摩红日近,披襟不觉白云高。应知本性原清劲,拒受秦皇片语褒。
登永固城(古月氏城)诗
〔清〕黄润勋 秋风吹上月氏城,南望祁连积雪明。多少村墟尚寥落,十年烽火乍休兵。
〔注〕光绪六年(1831年)冬,作者省亲到甘肃,经兰州,过河西走廊,咏《登永固城》一诗。同治年间爆发了回民大起义,回部首领白彦虎火烧永固城、何家庄、姚寨子、圣天寺,对山丹亦多烧掠,历时十年,后被左宗棠率部平定。这是对当时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洪水竹枝词 〔清末 民乐〕李鼎卿
西园种菜味偏长,东郭耕田饼饵香。莫怪妇人都懒织,本来此地不宜桑。
四时天气尽春秋,到此人夸清福陬。暑日悠悠常不扇,冬多炉火更皮裘。
〔注〕 竹枝词本为四川东部民歌,唐代刘禹锡根据民歌情韵,改作新词,后世诗人仿之。
洪水竹枝词
〔清末 民乐曹营 举人〕赵元普
孤城隐隐势回旋,突兀一峰高耸天。欲指崇墉何处是,远从百里望银巅。
天山积雷通清寒,五月披裘抵复单。夏秋棉衣才适体,哪知世上有罗纨。
南古竹枝词 〔清末 湖南〕陈情
卓午骄阳势逼人,山巅积雪化甘霖。开渠引灌田千顷,偶不均匀即讼争。
雪山伊迩俗随胡,五月披裘信不诬。唯有儿童真铁汉,一丝不桂舞泥涂。
永固竹枝词
〔清末 永固 贡生〕文成蔚
古堞残堆旧月支,湖山左右护城池。牧童日夕归牛黄,犹作胡茄信口吹。湖列东西人数家,推油磨上作生涯。地寒不习桑麻事,无数童孙学种瓜。
月氏城郭近祁连,山色纵横销翠烟。日夕牛羊饮北泉,行人一路唱少年。
驱狼且兔走山巅,猎火通烧野马川。莫道居民营捷利,香茸贵重最关钱。
〔注〕这些竹枝词的作者除陈情外,其余都是民乐本地乡土诗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生活的积累,以通俗自然的语气,轻快活泼的笔调,真实地反映了民乐的地域特点、气候差异、服饰打扮、生产生活情况和淳朴的乡风民俗,实为难得。
三、当代新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民乐各项建设事业蒸蒸日上。来民乐的高层领导、诗人、学者,以及本地诗学新秀、基层职工群众,以锐敏的笔触抒发情感,留下了大量吟颂民乐巨大变化的诗章,表达了诗人对这片热土的真情挚爱。
回乡偶书 王野苹
毵毵杨柳绿迎门,流水长桥小小村。都道时清年景好,家家煮酒醉黄昏。
〔注〕新疆《绿原报》副主编王野苹1986年回乡探亲,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情不自禁吟成此绝句,对改革开放带来的美好生活,给予了热情的讴歌。
乡村五月
李中锋
莺飞蝉叫五月天,绿染沙洲迷霭烟。责任田头春色满,柳萌下面枕锄眠。
民乐颂 吴毓恭
祁连高峻入云天,锦绣河山碧沃田。地载天开多秀色,民康物阜颂华年。紫皮大蒜名中外,苹果晶梨夺状元。革故鼎新兴大业,政通人和创新篇。
清平乐·翟寨子水库
高欣荣
翘天企盼,治水容颜变。巧夺天公宏图展,六载寒暑鏖战。祁建叠嶂银峰,坝坚锁住蚊龙。湖碧浪花飞舞,绿洲物阜民丰。
海潮坝水库 宋根儒
两岸奇峰百丈崖,曾经虎喇浪淘沙。而今驯得随人意,出峡清流富万家。
海潮坝水库 王梦洲
倒揽祁连入碧潭,春风放胆戏波澜。一川云气酬行色,日夜潮声下岭南。
高峡平湖 李中峰
峡口新裁醉月图,拦腰嵌个宝葫芦。虚怀盛满千顷绿,流出金玉万斛珠。
瓦房城水库 刘晓东
喷珠溅玉为留春,总想波光玉镜新。万顷良曰承雨露,村民合笑看流银。
双树寺水库
王学斌
于今人力胜过天,锁得清流在此间。浇出一川杨柳色,不教旱魃出晴滩。
翟寨子水库
王创业(省文联副主席)库名翟寨子,水闸童坝河。波映石窟古,渠惠平壤多。长路随涛展,浪花逐车歌。公仆期何事,政简与民乐。
民乐城里酒飘香
陆浩
祁连甘泉酿琼浆,民乐城里酒飘香。李白若饮滨河酒,醉卧此地不思乡。
民乐新竹枝词
李中峰
龙头一扭水哗哗,铁管清流入万家。雨露思承夸改革,填平涝池种桑麻。
山泉引作自来水
李中峰
高山峻岭宕流泉,曲曲弯弯百转旋。喜见清平终有日,无波无浪向人间。
民乐行吟 张克复
俗厚民醇乐业成,神泉美酒协康宁。黄花碧野天山雪,旖旎风光如画屏。
民乐纪游
袁第锐(省诗词学会会长)祁连雨雪望霏微.遍地牛羊下夕晖。锦帐琼楼人意好,秋风萧飒不言归。
贺海潮诗社成立
袁第锐
中华逢盛世,乐事干云宵。塞北清迷雾,河西起海潮。
民乐千家颂舜尧,不须重忆霍骠姚。玉龙飞甲连天舞,融入春江作海潮。
贺海潮诗社成立
王梦洲
霞蔚彤云烁彩虹,新翻杨柳动晴空。祁连烟雨千年雪,鼓荡海潮唱大风。
民乐寄语
张昌言(西师大教授)
背靠祁连望宇寰,新潮澎湃欲飞天。农林牧副扬传统,科教工商改旱塬。
西部春 杨金花
阔地高天瀚海波.胡杨红柳舞婆婆娑。边关今日容颜变,汽笛声声奏凯歌。
山城 张真学
青山绿水抱边城,落日群楼锁雾云。俯瞰长街灯似月.清风吹送管弦声。
民乐公园建成即兴
刘兆祖 放胆春风任剪裁,波光云影映瑶台。廊亭水榭花千树,西子巧妆塞外来。
民乐县城新貌
王学斌
新城远比旧城丰,见日欢歌笑语声。幢幢高楼摩云霭,坦坦通途任从容。灯塔换光妆夜景,县标凌碧布春风。绰约俏姿灿四季,红花绿树映霓虹。
戈壁新貌 张真学
戈壁荒雄风卷沙,燕雀草木难安家。今朝喜得春风度,遍地盛开杜鹃花。
北滩新村 李中峰
葱笼一派掩黄沙,绿树荫中便作家。新辟水塘鱼纵跃,地膜覆盖种西瓜。
万树笼烟竞斗妍,春风十里香花天。红描绿绣君知否?曾是当年戈壁滩。
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刘恭诗云: 梨花似粉又似银,田野山川一片新。展望风光四月好,馨香馥郁艳阳春。
《张报报》副总编刘晓东诗云: 一片梨园一片情,流光溢彩世人惊。一片甜香飘四野,八方引蔚万家荣。
诗人鲁言《为民乐园艺场题》:平畴百代足凋零,一策争开紫气生。活水穿花环碧海,四滩金果缀枝明。
民乐行 鲁言
昔日民乐行,曰国瘠且贫。溪壑多破旧,村中见饿馑。岁月成过去,山川迥不同。水库映碧波,阡陌树成林。粮多仓廪实,清香称油品。瓜果播远道,牛羊草青青。五业蒸蒸起,千村处处新。
收入翻番早,金榜题其名。政通人和美,农家乐融融。干群同心力,劬劳多辛勤。来年氏乐行,更上楼一层。改革源其致,花映遍地红。
第三篇:民乐教案
《走进民乐---弹拨乐赏析》
教学设计
单 位:中原区华山路小学 执教人:赵 红 时 间:2015年1月
走 进 民 乐
---弹拨乐赏析
课
题:人民音乐出版社三年级上册《音乐》。教学内容:欣赏课。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学生对弹拨乐器的名称、外形和演奏方法的正确认识,以及在了解的基础上,能简单的模仿演奏动作。
二、能力目标:通过欣赏弹拨乐器的代表曲目,感受、听辨其音色特点。
三、情感目标:调动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并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让他们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认识中华民族乐器中常见的几种弹拨乐器(古琴、古筝、扬琴、琵琶等)。
二:难点:了解民乐的演奏动作和音色特点。
教具准备: 幻灯片。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吗?他是在什么时候演唱的?
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相信大家都看了吗?能告诉老师你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吗?
生:二十九个脚板印、击鼓倒计时„„
师:老师也有一个最难忘的片断,大家想知道吗?(播放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古琴演奏视频)
师:你们能说出这种乐器的名字吗,我们经常说的“琴棋书画”中的琴就是指古琴,师:同学们真聪明,古琴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中一种,民族乐器分为吹奏乐器、打击乐器、丝竹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五大类。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了解我国民族乐器中弹拨乐器。
2、乐器介绍讲解
师:那究竟什么是弹拨乐器呢?我国的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横式,如:古筝、古琴、扬琴和独弦琴等;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等。用手指或拨子拨弦,以及用琴扦击弦而发音的乐器,统称为弹拨乐器。
师:所以古琴也叫七弦琴,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古琴的故事,大家想不想听?那请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故事中的伯牙为钟子期演奏的乐曲分别是什么?(播放动画视频《知音的故事》)
下面老师就为同学们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富有吟唱韵味的曲子,看你们能不能像钟子期一样成为伯牙的知音。
师:那同学们知道在弹拨乐器里面哪一种乐器跟古琴长得最像吗?
生:古筝(出示课件)
师:虽然长得很像,但还是有区别,你们看出来了吗?
生:琴弦。
师:那古筝有多少根琴弦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数一数。
生:21根。
师:古筝公元前237年前,已流行于秦国,故又称秦筝,筝的音箱是木质长方形,弦张在面板上。每弦一个柱,用以调节弦长,固定音高,一般是按五声音阶定定弦。它的它的音色高洁、华丽、典雅、表现力丰富,既善于演奏优美抒情的旋律,又能表现气势磅礴的乐章。筝多用于独奏或重奏。
师:古筝曲有一首非常出名的独奏曲,它以歌唱性的旋律描绘了夕阳西下,渔人载歌而归的诗情画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独奏曲,体会古筝宁静致远的神韵。听完之后,回答老师一个问题:这首古筝独奏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悠扬如歌„„
师:同学们的回答如诗歌一般。我知道咱们同学会背诵很多的诗歌,让咱们也一起来欣赏一首吧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琵琶呈半梨型,四弦,它也是用手指拨弦的弹拨乐器。
师:可是老师也不会弹哦,谁来帮帮老师,使它发出声音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下一首琵琶独奏曲——《旱天雷》,在聆听的过程中,请你们用动作模仿琵琶的演奏姿势。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教室里面还有一种体积大,琴弦很多的乐器?
那同学们想不想听下扬琴的声音呢、听的时候想一想扬琴的形状和演奏方法和我们刚才介绍的乐器有什么不一样?你们边听边模仿演奏的动作,等演奏完了,你们再告诉我答案,行不行?
播放扬琴演奏《将军令》。
生:用琴扦演奏、形状是梯形、琴弦特别多„„
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在民间器乐合奏中在常充当“钢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师:在弹拨乐器乐器中,除了我们刚刚讲到的古琴、古筝、琵琶和扬琴之外,还有几种乐器是我们比较少见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有月琴、柳琴、三弦、阮„„
3:拓展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了那么多弹拨乐器,你们有没有把记住它们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下,都有哪些乐器?
师: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播放四段音乐,你们听听都是哪些弹拨乐器演奏的?然后用动作模仿乐器的演奏姿势来告诉老师答案。最后在《春节序曲》的音乐中结束本节课。
第四篇:民乐介绍
民乐介绍
演奏图
中国民乐在维也纳的表演图片(配上音乐)
1998年,奥地利著名主持人布拉维教授抱着一只“小老虎”,喜气洋洋地在金色大厅为中央民族乐团春节音乐会做现场解说。除了现场1000多名观众,更多坐在电视机前的奥地利民众也感受到了中国音乐的魅力。
正是在那次音乐会上,很多奥地利乃至欧洲其他国家的观众开始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开始认识二胡、琵琶、唢呐、古筝、笛子等“千奇百怪”的中华民族乐器,发现这些乐器奏出的音乐那么优美动人。
四大类介绍:名称和概括 拉弦(二胡、京胡)
二胡,二胡又名“胡琴”,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代表曲目《二泉映月》。
形制为琴筒木制,筒一端蒙以蟒皮,张两根金属弦,定弦内外弦相隔纯五度,一般为内弦定d1,外弦定a1,其演奏手法十分丰富,左手有揉弦、自然泛音、人工泛音、颤音、垫指滑音、拨弦等,右手有顿弓、跳弓、颤弓、抛弓等。二胡的构件由九个主要部分组成,构造比较简单,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码和弓毛等组成。
弹拨(琵琶、阮ruǎn、月琴、冬不拉)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琵琶有十二种定弦法,常用定弦为 A、d、e、a。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音域 A-g3。右手有弹、挑、夹弹、滚、双弹、双挑、分、勾、抹,摭、扣、拂、扫,轮、半轮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带起、捺打、虚按、绞弦、泛音、推、挽、绰、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种和音、和弦。著名乐曲有《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琵琶是由“头”与“身”构成,头部包括弦槽、弦轴、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
琵琶的头部,由“弦槽”、四只“轸子(弦轴)”、“山口”等组成。
琵琶的身部,上端又称“颈”部,即“相位”之处,颈的上端叠出部称“枕”中与中下部是“品位”,相与品古代都称作“柱”,是一种音位装置。身部的中下部分呈上狭下阔,底呈半圆,中空,即音箱; 品位粘在用梧桐板制成的“面板”上,四条弦系在下端“覆手”的四个小孔内,在覆手中央处的面板上,开有一个小孔,称作“纳音”或“出音孔”。身部背面,称作“琵琶背”,背的上端与头相接,背的中下部与面板相粘接,腹内另有二条横档和几个音柱,安置在一定的部位处; 背料用紫檀、黑料、老红木、花梨木、香红木等制成的是上品,用白木制成的是普及品,因为紫檀、红木等木料善于在弹奏中发出自然泛音来。
琵琶由六个相、二十四个品构成了音域宽广的十二平均律。其一弦为钢丝,二三、四弦为钢绳尼龙缠弦。琵琶发声十分特殊,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类乐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质清脆明亮。同时,琵琶发出的基音中又伴有丰富的泛音,这种泛音能使琴声在传播中衰减小,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平静的空旷地弹奏时,用它演奏重强音时的琴声能传到二、三里地以外。
吹管(萧、笛、芦笙、口哨)
箫又名洞箫,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吹奏乐器。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有六孔箫和八孔箫之分,以“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两种类别。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梅花三弄》:
乐曲既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又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常与古琴合奏。
敲击(编钟、梆子、太平鼓、拨浪鼓)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用小木槌敲打奏乐。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代表曲目《春江花月夜》(古乐合奏)
放四个角、每大类四个图
出示一种介绍,分析结构、材料、造型、图案装饰 名画介绍:王振鹏的伯牙鼓琴图卷(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伯牙鼓琴图》卷,元,王振朋作,绢本,水墨,纵31.4cm,横92cm。
这是一幅人物故事画,画中的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一书。画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两位知心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画面上共有五人,左边是伯牙,他面目清秀,蓄长髯,披衣敞怀,端坐石上,双手抚琴。伯牙的对面是子期,也坐在石上,身着长袍,低头静心谛听。两人的身后共有侍童三人站立。作者用生动、准确的笔墨刻划了两个主要人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心活动,弹琴者的专注,听琴者的入神,都跃然绢上。为了衬托两个主要人物,作者还安排了三个侍童,并借用次要人物的不同反应来表达伯牙和子期之间用琴声传递感情并成为“知音”的友谊。这幅画在人物心理活动的描绘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作业要求:
1、临摹乐器组合1—2个
2、画卡通版乐器组合
3、写生或临摹一位正大演奏的演员
4、画一幅民乐演奏图
第五篇:小议新民乐探讨的文献综述论文
摘要:新民乐,一个现今正如火如荼,却也饱受争议的音乐现象,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新民乐是否能取代传统民乐成为民族音乐的主流,更多的是新民乐的发展前景是怎样的。作为一项新事物,受到非议和批评时无可厚非的,这可以促使其更好地进行反思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认清发展的前景,更好地进行理性发展。本文主要是从新民乐的概念;产生的原因;与传统民乐的比较以及新民乐的不足之处和其发展前景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探索适合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新民乐;传统民乐;优势;不足
纵观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曾经出现过许多类似“新民乐”的概念,比如:新民歌、新歌剧、新音乐文化、新音乐运动、民族新音乐、新秧歌运动等。这些概念都在强调一个“新”字,“新民乐”也不例外。对于“新民乐”的概念,马晓南在他的《关于“新民乐”的思考》一文中是这样叙述的:“所谓‘新民乐’,就是指那种用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作为素材来源,用中国的民族乐器并结合西方现代音乐文化中特有的编曲和配器手法、演出形式、多媒体技术以及包含了欧美文化模式的商品偶像、品牌等观念而形成的有独特视听效果和时代风格的新的民乐演奏形式。”[1]新民乐的产生、发展、不足与它的前景,是很多人十分关注的问题,影响到新民乐乃至中国音乐以后的发展走向。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广纳大家之言,初步论述新民乐。
一、新民乐产生的原因
民乐是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但近几年来民乐始终处于低谷,老百姓不爱听,音乐专业人士不愿去研究,偶有喜欢民乐曲的,也多是一些老者,带着一种怀旧的心情去欣赏一下而已。民乐的低迷促使了新民乐的产生。
(一)新民乐产生的第一大原因——音乐文化间的融合渗透
高敏在《也谈“新民乐”》一文中对于新民乐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尽的叙述: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也越来越明显。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中国音乐出现了中西结合的音乐模式。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在音乐的表现手法上,包括演奏的形式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人们关注的焦点从音乐本身转向音乐的外在表演形式,那种身着旗袍、正襟危坐的传统民乐演奏形式已经越来越难吸引人们的关注了。演员的身材服装是否匀称漂亮,舞台是否华丽,表演是否有激情,音乐是否够动感成为受众津津乐道的话题。这就为“新民乐”的出现提供了最为合适的时机和背景。[2]
(二)新民乐产生的第二大原因——新科技在新民乐中的运用
对于新科技在新民乐中的运用导致了新民乐的产生这个方面,刘金祥在《浅议传统民乐与新民乐的可融合性》一文中是这样论述的:民族乐器在演奏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每一个乐器本身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音色单调,难以融合。而MIDI技术的运用则可以补足这方面的缺陷,使音响效果丰满,能很好地烘托舞台效果,增强音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因而,民族乐器与电声乐器的相互配合使得新民乐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3]
(三)新民乐产生的第三大原因——市场经济对音乐的影响
闫苏在《由“新民乐”产生引发的思考》一文中这样写到:传统民乐只是听觉上的享受,而新民乐则是听觉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在以前只有广播的时代,音乐都是用听的,传统民乐的局限性也就表现不出来,而在今天这种媒体为主流的时代,仅仅是用听的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媒体的产生使人们更倾向于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由传统舞台的平面到新民乐舞台的立体;由传统舞台的灯光的一成不变到新民乐灯光的扑朔迷离;由传统民乐舞美的平淡单调到新民乐舞美的丰富多彩,构成的一幅幅动感画面无不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使得新民乐的产生成为必然。[4]
二、新民乐与传统民乐的比较
无论是在音乐作品、音响变化,还是在现代化的演出造型、艺术的包装手段上,新民乐都有全新的突破。
(一)音乐作品
倪俊在《谈谈“新民乐”》中认为音乐艺术作品是时代的反映。传统作品的内容政治思想色彩浓厚,反映社会及时代的变化,即使作品流露出来的风格也是清新流畅、欢快自如的,但主题动机却是严肃的。而新民乐作品透出的旋律内容多是以人们身边的日常生活为素材,不像传统民乐那么复杂,内容除了具备传统民乐的风格外,更多的是轻松活泼、自由的。人们在美妙的旋律中感受新民乐带来的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舒畅。[5]
(二)音响多层次化
刘金祥在《浅议传统民乐与新民乐的可融合性》一文中就音响的多层次化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传统民乐的旋律结构模式稳定,音乐线条缺少律动感,色彩也较为单一乏味,加之传统的伴奏模式及配器手法也让中国的音乐更为古典沉厚,就像娓娓说道的长者,话音让人深思让人回味。而新民乐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流行音乐的影响,旋律结构模式具有多变性,运用了电声乐器并使用丰富别致的配器手法。用现代的西方音乐形式改编京剧和昆曲等中国传统音乐,用民乐演奏爵士和拉丁,用流行乐的编曲改造传统民乐,电子乐的伴奏,大量炫技的独奏和反复的高潮,运用MI作,使音响的变化由强到弱再由弱到强,色彩丰富绚丽。[3]
(三)现代化的演出造型
在现代化的演出造型方面,多篇文献中有所提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叶婷的《新民乐——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表达》一文。新民乐的演奏,从发型到服饰再到表演形式,摆脱了传统民乐的演奏模式,乐器大到古筝、扬琴,小到二胡,都可以随意在舞台上活动,演奏者方便自如,同时动感十足;用弹吉他的方法弹奏琵琶,用各种演奏技巧弹奏古筝,突破传统的演奏模式,摒弃了民乐的保守、封闭、刻板的理念,打破了以往正襟危坐的音乐会的沉闷,取而代之的是随心的自由。[6]
(四)现代气息的包装手段
何晓兵于《新民乐:传统民乐的“XX”版?》一文中提到:传统民乐中还没有用高科技手段去强调舞美的效果,灯光上的一成不变,舞台是纯粹静态的。新民乐中运用了升降舞台、冷烟火,使演出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舞美气象万千,不断变幻的灯光、弥漫的烟雾、空中旋转飘散的气泡、翩然飘降的彩屑和鲜花,古老的中国民乐、华丽的西方演奏技巧,再加上精心编排的动人乐曲和流行化的包装方式,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7]
三、新民乐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尽管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代表的“新民乐”已经在国际上红透了半边天,她们所创造出的辉煌让每一个中国人骄傲。但是,不可否认的,在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新民乐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通过对各位专家观点的综合与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新民乐缺乏一套合理的理论作曲体系
宋政认为,新民乐目前并没有艺坛合理的理论作曲体系,因此它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演绎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严谨、不合理、非艺术的因素。音乐的前途,主要依赖于作曲家的创作。现代中国音乐进入了以专业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为主体的时代,中国音乐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专业作曲家的作品体现出来,仅仅看民乐演奏家的创作、音乐制作人的改变等非作曲家的努力,是成不了大气候的。[8]琵琶演奏家吴玉霞曾说:“本国音乐家真正为本土音乐创作刻不容缓。民乐是我们的民族语言,如果创作上能将作曲技巧和民族乐思结合得更好,创作出来的作品会流传的更为广泛。此外,如果能够从乐器的性能、音色等方面进一步发掘,民乐创作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这似乎应当引起当代作曲家的思考:如何创作出民族化、现代化、有中华民族风格和气质、有高雅品味的音乐作品,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丁继平在《带着传统的温馨,走向艺术的成熟——关于中国新民乐创新的几点思考》中的理解是:如果没有艺术理论上的正确引导与认识,新民乐难免会走向“完全商业化”的歧途,这都应是新民乐兴起的初衷。[9]
因此,作为新生事物的新民乐,还有待于理论批评家的关注和扶持,从而更好的成长。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关于新民乐的理论批评与研讨,并没有在音乐学界的相国音乐理论家视野中引起更多地注意,更少见有系统、深入而又影响力的专题理论研究成果,这无疑是新民乐发展的不利因素。
(二)新民乐对西方文化只能借鉴不能盲从
关于新民乐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倪俊在他的《谈谈“新民乐”》中有着较为具体和深刻的阐述。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依存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大背景,而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音乐风格。中国文化重人、重感情的艺术观点和注重美与善的和谐统一,形成了偏于抒情与表现内涵的传统文艺的美学观点,并强调艺术的意境美和以潜移默化作用于审美客体。而西方文艺美学更侧重于模仿和再现客观,寻求美与真的意志,于是它首先发展起雕塑绘画、史诗戏剧等模仿性较强的艺术,认为“只有找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创造出来的艺术才是美的艺术”,形成了西方文艺注重感官美的文化传统。[5]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在“西方文化中心”价值观影响下产生的“西方音乐中心论”,以至影响甚至牵制着中华民族音乐的反战,产生出诸如“中国乐器的音色不够优美”、“交响乐体现着现代文明,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水平的标尺”等观点。然而,任何时候、任何时期都不会有一个适用于一切社会的绝对文化价值标准,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无不以这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为基础,并受这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和社会时代的限定,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社会制度,都不是西方欧美国家的模式,它寄托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和情感,贯穿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因此,我们不能简单或片面地以西方音乐模式来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否则,只会让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断裂,逐渐被西方文化取代而不复存在。
(三)新民乐必须突出中华民族音乐自身特色
叶婷在《新民乐——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表达》一文中,提出了“新民乐必须突出中华民族音乐自身特色”的观点。综观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传承和流变是主流,但到了近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落后和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民众的民族文化意识淡薄,民族音乐卓见遭到冷落,在音乐教育领域,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重视不够,专业音乐院校的教育则普遍采用欧洲音乐体制,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均以西洋音乐为主,整个社会学习西洋乐器的人数远远超过学习民族乐器的人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世界文化的大融合是必然趋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各国的民族音乐一定要以某种音乐形式作为衡量标准,逐渐走上同一化。[6]因此,在这种趋势中如何让我国民乐继续拥有一席之地,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新民乐更要保持自己的立场,如果认为新民乐的国际化就是用中国的民族乐器将旋律简单地爵士化、摇滚化,再放到国外市场去火爆一番,将自己的特色退却去追求所谓的“与国际化接轨”——种种狭义的国际化,将会失去我国民族音乐自身特色。
(四)新民乐要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宋政在他的《从“女子十二乐坊”透视民乐的创新》里谈到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的时候,是这样叙述的:我国近现代队发展民族音乐进行种种探索的同时,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同样发生着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事情:南美人将他们独特的民族音乐流行化处理后,在全世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印度人在将西方音乐和乐器印度话后,继续向世人展示着印度音乐绚丽多彩的独特风貌。面对古典音乐在西方出现的困境,西方音乐界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开始寻找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点,发展到今天已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归结他们的成功之道,再综合前面对国外一些国家民族音乐的论述,可以看出,他们都在追求着本国民族音乐的国际化,走着世界音乐的发展道路,但是他们是建立在对自己本国文化及音乐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并在音乐中保留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才会让他们的音乐真正成为世界音乐,因为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才越具有国际语言。而我国历史上民族音乐的成功传承和发展的关键也在于此。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谭盾、瞿小松、陈怡等作曲家,在他们的交响乐作品中大量运用了中国民间音乐元素和民族乐器,成为他们在西方成功的关键,冯晓泉以新疆塔克民族的原始音乐为素材,创作了《雪山》,而《雨中花》也是根据明代“茶陵诗派”诗人李东阳的同名诗而作,这些都成为新民乐的典范。[8]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曾说过:“没有民族性的音乐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一般认为是全人类的音乐都是具有民族性的”。[10]中国的民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瑰宝,它揭示着中国民众独特的人文精神,因此,我们一定要继承好,尤其是把那些经过千锤百炼的民乐之“灵魂”要传承好,这也是新民乐发展之根本。但是,继承的目的不是因循守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格局多元化的趋势加强,音乐文化也必将循着跨文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作为走向国际化的新民乐惟有坚持不断创新、不断交流、不断融合的路子,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时间的检验。
四、新民乐的发展前景
马晓南在《关于“新民乐”的思考》一文中提到:新民乐的发展是坎坷的,是历经磨难的。在它刚刚形成的时候,就遭受到了众多人的质疑,但也同样被很多人所吹捧。它的发展前景是不明朗的,但也是充满希望的,与传统民乐的融合,取长补短,将是它的必然道路。[1]
“新民乐”作为一种新的民乐演奏形式,在它诞生、发展的初期遇到各种各样的非议、批评甚至不理智的声音可以说是必然的。也许,这些反面的声音的出现对还处在“襁褓”中的“新民乐”来说并不是坏事,至少,它可以提醒“新民乐”要认清自己,面对火爆的市场反应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新民乐”要想真正闯出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一方面要深入民间,汲取传统民乐的精华,深入研究传统民乐的特性;另一方面,要真正消化吸收西方现代音乐文化中的精髓,在音乐商品市场中,在成功的市场机制运作下,将两者很融洽地结合起来。“新民乐”绝对不应该丧失民乐本来的味道,绝对不是民乐独奏再加上流行的伴奏,它其实更像是一种应时而动的现象,之所以以“新”冠名,是因为人们注意到了它的成长势头。“新民乐”的中心仍是民乐,而所谓的“新”应该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及中国音乐有着深厚理解的基础上。作为走向国际化的新民乐惟有坚持不断创新、不断交流、不断融合的路子,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时间的检验。
如今的新民乐,其发展是明朗的,也许它会成为一种新型的民乐在中国乃至世界大放光彩,也许也会如同泡沫一般销声匿迹于时代的新潮流之中。它在备受质疑的情况下,也同时被很多人所看好。可以这么说,“新民乐”是在赞美和质疑声中产生和成长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新民乐”比传统民乐更具有市场,尤其是国外市场。现在专家们对于它的意见不统一,主要还是因为它是一项新生事物,缺乏必要的理论体系,还没有走向成熟,形成系统。与传统民乐相比,它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传统民乐是我国音乐的根本,是不可丢弃的。我认为如今发展的关键是汲取传统民乐的精华,理解传统民乐的内涵,将传统民乐与新民乐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我相信质疑声中的新民乐会走得长长远远,走出一条中国音乐发展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马晓南.关于“新民乐”的思考[J].美与时代,2005(2).[2]高敏.也谈“新民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3)
[3]刘金祥.浅议传统民乐与新民乐的可融合性[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4).[4]闫苏.由“新民乐”产生引发的思考[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5]倪俊.谈谈“新民乐”[J].湖北社会科学,2002(7).[6]叶婷.新民乐——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表达[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3).
[7]何晓兵.新民乐:传统民乐的“XX”版?[J].中国音乐,2003(1).[8]宋政.从“女子十二乐坊”透视民乐的创新[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4).[9]丁继平.带着传统的温馨,走向艺术的成熟——关于中国新民乐创新的几点思考[J].艺术教育,2006(5).[10]Susan.APrimerOnChineseMusicInstrumentsReleased[J].China&theworld(cultureexchange),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