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印书籍--文言文翻译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7:33: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板印书籍--文言文翻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板印书籍--文言文翻译》。

第一篇:板印书籍--文言文翻译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翻译: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庆历年间,有位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便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板,把它拿到火上烘烤;等到铁板上的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一样平。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非常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这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在排字模了,这一块印刷刚刚印完毕,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模(印模),用来准备(防备)同一版里面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用纸条做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如果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就可以刻制成功。不用木料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又会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使用完毕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擦拭它,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①之,用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②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翻译

鄜州、延州境内有一种石油,过去说的“高奴县出产脂水”,就是指这种东西。石油产生在水边,与砂石和泉水相混杂,慢慢地流出来。当地人用野鸡尾沾取它(上来),采集到瓦罐里。这种油很像纯漆,燃起来像烧麻杆,只是冒着很浓的烟,它所沾染过的帐篷都变黑。我猜疑这种烟可以利用,(就)试着扫上它的烟煤用来做成墨,墨的光泽像黑漆,(就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于是就大量制造它,给它标上名称,叫做“延川石液”的就是这东西了。这种墨以后一定广泛流行在世上,(不过)从我开始做它(罢了)。因为石油特别多,在地中产生,无穷无尽,不像松木到一定时候就用完了。现在山东一带的松林已经采完,就连太行山,京西,江南一带有松树的山,现在大都也都光秃秃的了.制墨的人还都不知道石油燃烧时产生的油烟对制墨有很大好处.石炭(一种烟煤)燃烧时发出的烟也很大,会把衣服熏黑.我高兴地开玩笑做了一首《延州》诗:“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chǎng)者为舱,篛(ruî)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古文翻译

明朝有个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做王叔远。(他)能用一寸长的木头,雕刻宫殿房屋、器具、人物物品,甚至飞禽走兽、树木山石,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作者)一艘用桃核雕刻的船,刻的应当是苏轼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颗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并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遮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庭坚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庭坚一起看一幅画卷。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卷的右端,用左手抚摸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左端,右手指着书画卷,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庭坚不相类似。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夫。在右边的人扎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脚趾,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船的顶部较平,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刻有篛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书画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了一个又长又窄的桃核刻成的。咦,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奇异、罕见、(手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 —— 是。

可:高可二黍许——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

木:能以径寸之木——木材。

以至鸟兽、木石——树木。

者: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作

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秋日——是

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词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扇子

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

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并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转折,但是

以:能以径寸之木——用

以至鸟兽、木石——甚至

特殊句式

倒装句

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倒装句表强调。

省略句

则题名其上,省略于,原句应为:则提名于其上。

双重否定句

罔不因势象形,罔:没有一个,无不。不:不。罔不:没有一个不就着木头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样子。

古今异义

1、卧右膝:卧,古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今义:躺下,躺着的样子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古义: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今义:峨媚山之顶

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古义:梳着椎形发髻。

今义:无此词

4、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

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5、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

重点词语解释

核舟记: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也可以抒情和议论。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特殊精湛的技艺。

2、能以径寸之木:径寸,直径一寸,用来形容圆形物的细小。

3、为宫室、器皿、人物:为,做。这里指雕刻。

4、罔不因势象形:罔,无、没有。因,根据、依据。这里指就着。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5、尝贻余核舟一:贻,赠。

6、盖大苏泛赤壁云:盖,句首发语词。泛,泛舟。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îu)奇(jī):奇,零数。

8、高可二黍许:可,大约。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凉的秋风缓缓地吹来,江面上没有泛起波纹。徐,缓缓地。兴,起。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11、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12、佛印绝类弥勒:绝,极。类,像。

13、舟尾横卧一楫:楫,船桨。

14、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15、其船背稍夷:背,脊背。这里指船顶。夷,平。

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古代加在男子名字后面的美称。

17、钩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18、其色墨:墨,黑。

19、其色丹:丹,朱红色。

20、为人五;为窗八:为,刻有。

21、曾不盈寸:曾,尚、还。盈,满。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长而窄。

23、篛篷覆之: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篛,“箬”的异体字。(特殊句式 名词作动词)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其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编辑本段全文翻译

我四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整个桃核上面全是山。

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清清楚楚的可以数出来,城顶有高楼像山洞一样打开着,其中有人好像是管理打更的人,拿着执桴,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

山脚有一座寺院,有三棵古老的松树隐藏着它。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头在全神贯注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人把门敲开。把门打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左右两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外面来了一个老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念佛归来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听到了脚步声急急忙忙地上前。

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啊。

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几点稀疏的星星。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来了,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计算整个桃坠,总共有七个人:(分别是)四个和尚,一个船客,一个小童,一个士兵。房屋内器物用具共有九个:(分别是)一座城,一座楼,一座寺院,一个宝塔,一条小舟,一个阁楼,一个炉灶,钟和鼓各一个。景致共有七处,分别是:山、水、林木、四块河滩石头,星星、月亮、三盏灯火。而人的活动像是传递更次,报知天亮,候门等人,夜晚归来,靠着茶几,烧制茶水,总共有六样,各自神情态度都不相同,并且他们愁眉苦脸、畏惧严寒、凝聚神思各种神态,都一一模仿得很像。佛语说:“容纳佛经里的高山在这个芥子里”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编辑本段注释

(1)起凤,字来仪,清康熙时河北人。本文描写在一个桃核上雕刻的人物风景。

(2)桃坠:桃核做的坠子。

(3)雉(zhì):城墙垛子。

(4)具:有。

(5)司更卒:更夫。司,管理。

(6)桴(fú):鼓槌。(7)不胜:受不了。(8)章:棵。

(9)应门:应声开门。

(10)延纳:邀请(人)进门。(11)佛事:和尚给人念经。(12)浮屠:宝塔。(13)维:用绳栓着。(14)嘘火:吹火。

(15)舣(yì):拢船靠岸。

(16)高阜钟阁踞焉:高高的土山上有一个钟阁蹲在那里。阜,土山。

(17)睡足徐兴乃尔:睡足以后慢慢起身之状。兴,起身。乃尔,如此这般。

(18)“姑苏”二句:唐朝张继《枫桥夜泊》诗句。

(19)招提:寺。本义是四方,僧为四方僧,住处为招提僧坊。

(20)隐:靠着。

(21)殊致:不同的情趣。

(22)须弥:佛经里的高山。

(23)殆谓是与: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吧。是,此,这种情形。与,同“欤”。〕

(24)季弟:最小的弟弟。

(25)衲(nà):和尚穿的衣服,这里指代和尚。

(26)卷帙(zhì):书卷,这里指佛经。

(27)小陀(tuo):小和尚。

(28)半黍:半分长。

(29)舣(yì)舟:拢船靠岸。

(30)半规:半圆。

(31)招提:佛寺。

(32)隐:凭、靠。

(33)各殊致意:情态各不相同。

(34)殆谓是欤:大概说的就是这吧!(35)肖:模仿(36)候:征兆(37)洞敞:大开(38)凡:总共

(39)殆(dài):恐怕,大概

1、季弟:最小的弟弟。古代汉语中排行:伯(孟)、仲、叔、季。

2、坠:坠子,一种装饰物。

3、许:左右。

4、广:宽。

5、向背:正面和背面。

6、坳(āo):洼下的地方。

7、雉(zhì):城墙垛子。

8、历历:分明的样子。

9、颠:顶端。

10、具:有。

13、类:像。

14、司更:司,管理。打更。

15、卒:士兵。

16、执:拿。

17、桴(fú)鼓:鼓槌(chuí)。

18、不胜:受不了。

19、枕:临,靠近。20、山麓:山脚。

21、章:棵。

22、户:门。

23、阖:合。

24、应门:应声开门。

25、延纳:接纳的样子。

26、度:揣测。

27、宜:可以。

28、衲:和尚穿的衣服,这里借代和尚。

29、负:背着。

30、卷帙(zhì):书卷,这里指佛经。

31、踉(liàng)跄(qiàng):走路匆忙不稳的样子。

32、如:到„„去,参加。

33、佛事:佛教的各种活动,如诵经、祈祷等。

34、对:并峙。

35、陀:小和尚。

36、闻:听见。

37、仆仆:奔走劳顿的样子。

38、浮屠:宝塔。

39、半黍:半分长。40、维:系。

41、凭几(jī):靠着茶几。

42、假寐:不脱衣服睡觉。

43、渐:快要。

44、寤(wù)然:睡醒的样子。

45、拥:抱着。

46、嘘:吹。

47、盖:表示推测,大概。

48、茗:茶。

49、舣(yǐ)舟:船靠岸。50、当:正对。

51、阴:背面。

52、阜fù:土山。

53、踞:蹲。

54、爽爽:高明卓越的样子。

55、徐兴:睡足以后慢慢起身之状。兴,起身。

56、乃尔:如此这般。

57、月晦(huì)半规:月亮昏暗呈半圆形。

58、杂:夹杂。

59、候:征兆。60、计:统计。61、凡:总共。

62、招提:佛寺。

63、人事:人之所为,人的活动。64、各殊致殊意:情态各不相同。65、并:一并具有。66、肖xiào:模仿。67、纳:容纳。

68、须弥:佛经里的高山。

69、芥子:芥菜子,比喻微小的地方。

70、殆谓是欤: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第二篇:《活板》文言文翻译推荐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活板》文言文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活板》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字词翻译

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板印,用雕版、模板印刷。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之,指“板印书籍”。盛,大规模地。为,做。

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始,才。

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

已后:即“以后”。已,同“以”。

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

板本:板印的本子。

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布衣:平民。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其:其,代词。做活板的方法。

钱唇:铜钱的边缘。

印:印模、字印。

令坚:使……坚硬。

和(huò):混合。

以:用。

冒:蒙、盖。

欲:想。

范:框子。

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

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

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

止:同“只”。

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自:别自,另外。

具:准备好。

更(gēng)互:交替、轮流。

以:用来。

以纸帖(tiě)之:用纸条给它做标记。帖,用标签标出。

每韵为一帖(tiè),木格贮(zhù)之: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韵,指韵部。帖,标签,名词。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又合并为106韵。

奇(jī)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旋:随即,很快地。

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文理:纹理,质地。

兼:又。

不可取:拿不下来。

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

讫(qì):终了,完毕。

拂(fú):擦拭,掸去。

殊不:一点也不。

予:我。

群从(cóng):堂兄弟及侄子辈。

《活板》全文翻译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重要书籍都是版印出来的。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的办法是:用黏土来刻字模,(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就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成为一版,(再)把它靠近火边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松脂等物)弄脏。

毕昇(毕升)死后,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得到,到现在依然被珍藏着。

第三篇:2013 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翻译-印

2013高考文言文实词翻译汇编

2013新课标卷1《明史·马文升传》 【实词】 A.登 .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D.勒.石纪之而还—勒:铭刻。

【答案】4.A(考中)

【翻译】

⑴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⑵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答案】

⑴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5分)⑵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道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5分)

2013新课标卷2《旧唐书·李揆传》 【实词】

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代:世世。

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属:撰写。

C.深昧.求贤之意也—昧:冒犯。

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恣:任意。

【答案】4.(3分)C

【翻译】

⑴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⑵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答案】

⑴(5分)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臵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译出大意给2分;“时名”、“滞”、“引进”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⑵(5分)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译出大意给2分;“薄”、“迁徙”、“盖”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013全国大纲卷《宋书·杜慧度传》 【实词】

A.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遂:于是。B.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遏:禁绝。C.与林邑累.相攻伐—累:屡次。D.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 旷:空缺。

【答案】8.B(3分)

【翻译】

⑴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5分)

⑵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5分)【答案】

⑴六月庚子这天,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入城中才能吃饭。(5分。译出大意给2分;“造”、“入城”、“乃”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⑵从此声威恩泽及于全境,邪恶偷盗之事不再发生,以至城门夜不关闭,路不拾遗。(5分。译出大意给2分;“威惠”、“奸盗”、“乃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013北京卷《宋史·曹彬列传》 【注】①觌(dí):相见

【实词】

A.遂受而籍.之以归—籍:登记造册。

B.太祖典.禁旅—典: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预:参与,加入。

D.仍.赐白金万两—仍:于是,又。

【答案】6.C(3分)

【翻译】

8.对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我若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C.请煜入宫治装——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李

D.上觉,遽诘所以——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答案】8.B(3分)

2013天津卷《姚敬恒先生事略》

【注】①孤露:父亡无所荫庇。②市廛(chán):店铺集中的地方。③时:通“伺”。④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⑤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实词】

A.敬恒皇恐,长跪谢.—谢:感谢。

B.访.以海上事—访:询问。

C.闽督肃然颔.之—颔:点头同意。

D.遂以此落.其家—落:使„„衰败。

【答案】9.A(3分)

【翻译】

⑴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3分)⑵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3分)⑶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2分)【答案】

⑴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⑵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⑶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

2013上海《卜式传》 【实词】

(1)使者以闻(2)布衣草履而牧羊(3)岁余,羊肥息(4)上过其羊所,善之 【答案】(1)使„„知道(2)穿着布衣(3)繁殖(4)认为„„好

【翻译】

(1)苟,子何欲?

(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答案】(1)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苟”、省略句、宾语前置,各1分)(2)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以时”、“辄”,句意,各1分)

2013辽宁卷《王尧臣墓志铭》 【实词】 A.其后遂以著.令—著:显著。

B.以释.天下之疑—释:消除。

C.多格.不行—格:搁置。

D.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阴:暗中。【答案】4.A(3分)

【翻译】

⑴“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

⑵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答案】

⑴“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5分。译出大意给2分,“荒政”“恤”“论”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⑵(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他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5分。译出大意给2分;“遇”“矫饰”“称”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013山东卷《看松庵记》 【实词】

【注】 ①九节筇(qióng):一种竹杖。②唶(jiè):赞叹。A.采之可茹,穿着。

D.将鄙世.—茹:吃。

B.皆竞秀.献状—秀:开花。

C.被.鹤氅衣—被:通“披”之胶扰而不之狎.耶—狎:接近。

【答案】9.B(3分)

【翻译】

⑴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5分)⑵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5分)【答案】

⑴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

⑵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2013江苏卷《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实词】

A.其父不愿其然.——然:这样。

B.及.即尊位——及:等到。

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诫:警告。

【答案】5.C(3分)

【翻译】

⑴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⑵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⑶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答案】

⑴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⑵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⑶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2013安徽卷《说苑·奉使》 【实词】

A.亲

.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亲戚:父母。

B.如反.覆.手耳——反覆:翻转。

C.人众车舆.——舆:众多。D.政由.一家——由:如同。

【答案】4.(3分)D

【翻译】

⑴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⑵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⑶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答案】

⑴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了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

⑵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

⑶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

2013浙江卷《送丁琰序》 【实词】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诬:诬蔑。

C.则数更法以御.之——御:防备。

D.南城之政平.——平:安定。

【答案】16.B(3分)

【翻译】

⑴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4分)⑵奚重而不更也?(3分)【答案】

⑴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⑵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2013江西卷《村落嫁娶图记》

【注】①锦衣:锦衣卫官员。②肩舆:轿子。③妓:歌舞女艺人④茆茨:茅草屋⑤罄折:谦恭的样子。实词:

A、予从事京师锦衣—从事:任职。B、工丹青—工:主管。C、予以此图质之—质:询问。D、昏礼宜昏—昏:结婚。

【答案】B(擅长)。

翻译:

(1)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4分)

【答案】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2)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4分)

【答案】农家苦于灯烛的花费,送亲迎亲(都)在白天,(就)用伞盖来遮蔽阳光。

(3)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4分)

【答案】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

2013福建《龙洞山记》

【注】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磐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实词:

A、会所导火灭—会:适逢。B、意其穴竟于是—意:料想。C、亦阳慑力殆—慑:害怕。D、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虞:欺骗。

【答案】D。(虞:忧虑,担心)

翻译:

(1)初焉,若高阔可步。(3分)

【参考译文】(1)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3分)(赋分点:初、若、步)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3分)

【参考译文】(2)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3分)(赋分点:白、遣、下)

2013湖北卷《廉希宪事略》 【实词】 A.天将以廉氏.吾宗乎——氏:作为姓氏。

B.诸贵假.以劲弓——假:借给。

C.整复浼.入言之——浼:派遣。

D.明日当诣.政事堂——诣:前往。

【答案】9.(3分)C

【翻译】

⑴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3分)⑵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2分)

⑶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4分)【答案】

⑴(3分)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

⑵(2分)刘整行拜礼后起身,在旁边站立,廉希宪不跟他讲一句话。⑶(4分)(廉希宪)恭敬地(把秀才们)迎入家里,陪他们坐着,摆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下他们住的地方。

2013湖南卷《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文 【实词】 A.亮知荆州次.当受敌——次:驻军。

B.乃投.毦而答曰——投:扔掉。

C.将军自度.何如也——度:估计。

D.则非亮先诣.备——诣:谒见。

【答案】5.(3分)A

【翻译】

⑴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3分)

⑵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4分)⑶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3分)【答案】

⑴(3分)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经,(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⑵(4分)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⑶(3分)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值得奇怪。

2013广东卷《宋史•张咏传》 【实词】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第:科举考中。

B.推.辱主帅——推:追究。C.不痛绳.之——绳:捆绑。

D.复命知.益州——知:掌管。

【答案】5.C

【翻译】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4分)

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

【答案】

①(4分)如果(他们)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一旦纷纷聚集做盗贼,那危害就大了。②(3分)傅先生是天下(闻名)的贤士,我尚且不能和他做朋友,你是什么人,怎敢直呼其名!

2013重庆卷《吕氏春秋﹒异宝》 【实词】

A.为我死,王则.封汝——则:如果。

B.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知:巧诈。

C.见一丈人,刺.小船——刺:用篙撑。

D.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抟:捏成团。

【答案】8.A(3分)

【翻译】

①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3分)②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4分)【答案】

⑴①(3分)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与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②(4分)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

2013四川卷《元史·金履祥传》 【实词】 A.知向.濂洛之学——向:崇尚。

B.造诣益邃.——邃:精深。

C.履祥倾赀.营购——赀:钱财。

D.勒.为一书——勒:镌刻。

【答案】8.D(3分)

【翻译】

⑴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4分)⑵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4分)【答案】

⑴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4分)

⑵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他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4分)

第四篇:文言文集中记忆(印)

高三复习资料整理

①16篇文言文周周练+重点总结 ②100个常误用的文言字词 ③《乌有先生历险记》 ④病句总结

⑤诗歌鉴赏资料(两张)

⑥《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

16篇文言文周周练重点总结

1、笃dǔ:①忠诚、厚道。②坚定。引申为深、甚。

【笃志】专心致志 【病笃/疾笃】病重 如:则刘病日笃

2、颜色:脸色

古今异义:现代是一个词,古代是两个词,必须拆开字字翻译。例如:妻子、于是、大学、学问、指示等(一起总结)。

3、或:①有人 ②有时 ③或许

4、诸:兼词。看位置翻译不同: ①“之于”如:投诸渤海之尾。②“之乎”如:盍去诸?

中学兼词总结:

①诸(句中“之于”+句末“之乎”)

②焉(于是、于此、于之、于彼 介词+代词)③盍hã(何不:为什么不)

④叵pǒ(不可 如:居心叵测)

⑤旃zhān(之焉 代词+助词 用于句末)

5、示:给……看 如:指示:指出来/给……看

6、若:①连词“如果” ②代词“你” ③动词“好像、像”【不若】不如、比不上。④连词“或”如:子若孙(子孙们)⑤至、至于。【若夫】句首语气词“至于说到……”。

7、然:①这样 ②词尾助词“……地”或“……的样子”如:砉huā然向然,奏刀騞huō然,莫不中音。(《庖丁解牛》)跟这种用法相同的词尾助词还有“乎”: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8、啮niâ:咬

9、见:①被(常构成“见……于”结构表被动)②通“现”③看见 ④拜见 ⑤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翻译为“我”,这个用法跟偏指一方的指代性副词“相”相同。如:见谅、见笑、慈父见背、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等

10、是以/是故:因此 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1、戚qī:悲伤

休:欢乐。如:休戚与共、休戚相关

12、将:①jiàng统率 动词 ②jiàng将领 名词 ③副词,将要。如:行将就木。④qiāng请。如:将进酒。

13、为wãi:①被(常构成“为……所”结构表被动)②语气助词“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以货为?(何以……为?翻译:还要……干什么呢? 另相同结构:奚以……为?如:奚以之九万里而难为?)

14、乃:①是(副词表判断句)②才 副词 ③竟然(却)副词 ④就 副词

15、所以:①表原因:……的原因 ②表凭借:用来干……的(人事物)

16、诛:①杀 ②责问 如:口诛笔伐

17、孰:①什么、谁。【孰与/……与……孰】……跟……比,谁更……

②通“熟”,仔细。

18、当dāng:①判罪 ②主管

19、之:①取独 助词不翻译 ②动词“到”(这是比较特殊的用法)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③代词“这”“这样”。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之二虫又何知? 20、数:①shuî多次。②shǔ计算、列举。如:数典忘祖 ③shù天数、命运。

21、适:①出嫁 ②恰好 ③到 如:适莽苍者,三餐而反。④刚才

22、始:①才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②开始(当初)

23、发:①挖开 ②打开(看语境翻译)

24、非:批评

25、略:①才能。如:雄才大略。②差不多、几乎。【大略】大概

26、疵cī:缺点 如:疵点、瑕疵。

27、给jǐ:富裕(丰足)如:家给人足

28、囹圄líng yǔ:监狱

29、卒:①终、完毕、结束。【卒业】毕业。引申为副词“终于、最终”。②死。③步兵、兵卒。④cù通“猝” 仓促。【迫卒cù】急迫 30、叩:①敲打 ②询问

31、涕tì:眼泪

32、游:①玩:游玩。②游学 ③交往:交游。

33、信:①确实(副词);②真的(形容词)③使者

34、致:①买到、招来 ②表达、送出 【致仕】退休

该词是反训词,即两个义项正好相反。如“卖官鬻yù爵”中的“鬻”:买或卖。

35、假:借 如:久假不归。

36、撰zhuàn:写 如:杜撰、撰写。

37、论:判处

38、负:①背着 引申为“蒙受、遭受” ②背靠着 引申为“依仗”③违背、背弃 引申为“辜负、对不起”

39、辞:①告别 ②推辞 如: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③言辞 引申为“借口、理由”如: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40、遗wâi:送给

41、走:跑

42、则:①可是(转折连词)②于是、就(顺承连词)③原来是(反承连词)④是(副词表判断句)

43、去:①离开 ②距离 ③除去

44、遽jù:①急忙 ②就,副词。

45、莅lì:①对待 ②到来 如:莅临我校。③主管 如:莅事者 ④碰到

46、遂:①于是、就 ②终于、最终

47、克:①战胜 如:战无不胜,攻无不克。②能够 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③约定。

48、瘳chōu:病愈

49、虽:①即使 ②虽然

50、易:①容易、轻易 ②换、交换 引申为“交易” ③更换、改变、替代等 ④轻视

51、及:①等到 ②和(介词或连词)③接触(根据语境翻译动词)

52、翌yì日/翼yì日:第二天

53、馔zhuàn:食物 如:酒馔。

54、臧否zāng pǐ:善恶好坏 如:陟罚臧否、否极泰来。

55、少:①小时候 ②稍微(可通“稍”读shāo)③轻视、贬低(批评)。【多】重视、赞美

56、济:①挽救 ②成功

57、意:①料想 动词。②想法 名词。

58、庶几jī:①或许、可能、差不多(表示可能)②但愿、希望(表示希望)

59、更gēng:①交替、轮换、轮流 ②改变、更换 ③经历 如:少不更事

更gâng:①复、在 ②又、另 ③更加

60、啖dàn:①吃、让……吃 如:日啖荔枝三百颗。②引诱 61、食:①shí名词,食物 ②sì动词,给……吃

62、履lǚ:①动词,走。如:如履薄冰。②名词,鞋。③做、施行。如:履行。63、披:①翻阅 如:批、披阅。②打开 如:披绣闼,俯雕甍。64、庖páo:厨师。如:庖丁解牛。

65、啜chuî:吃、尝。如:啜茗(喝茶)66、漫:随意。如:漫不经心。67、佯yáng:假装。

68、再:①两次 ②第二次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9、被:①动词“受到、遭受” ②表被动“被”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70、宰:县令。如:家君作宰。

71、亡:①丢失 如:亡羊补牢。②逃跑 ③通“无”,没有 72、党:①亲属 ②偏袒、结伙。如:党同伐异。

73、鉴:①名词,镜子 ②动词、借鉴,可意动“把……当作教训” 74、比:①等到 ②并列、挨着。【比邻】近邻。【比来】近来。③副词,接连地。【比比】每每、频频。引申为“处处、到处”,如:比比皆是。④勾结,如:朋比为奸。75、吊:慰问。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76、居:①坐。引申为“处于”。②动词,居住。引申为名词“住处”。③留、停留。④处在某种地位或某个地方。⑤占、占据。⑥积蓄。⑦平时。⑧用于“有顷”“久之”“顷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意义较虚。77、髀bì:大腿。

78、引:①拉、拉开。②带领。③伸出。79、十九/什shí九:十分之九

十一/什shí一:十分之一

拓展:文言文数字表达

三五之夜:十五的晚上(分数)

二八年华:十六岁(相乘)80、援yuán:①拿 ②拉

81、务:①副词。务必、一定。②动词。致力于、从事。82、度:①duï 量、估量、衡量 ②dù 尺码。③谱写。

83、工:①工整、规范。②工匠。③乐工、乐人。④精、精巧。引申为“善于、擅长”。⑤官吏。⑥通“功”,功效。

84、疾:①名词“小病”,动词“生病”。引申为“痛苦、疾苦”,又引申为“缺点、毛病”。②厌恶、憎恨。③妒忌(通“嫉)④快、急速,引申为“急切地从事”。85、执:拿 86、熟:仔细(“孰”可以通“熟”,仔细)87、诟gîu:骂。

88、谒yâ:拜见。如:拜谒。

89、稍:①小。引申为“稍微、略为”。②逐渐、慢慢地。【稍稍】渐渐。③【稍食】官吏的月俸。④通“梢”,树枝的末端。

90、相:xiàng①仔细看、审察。如:相马。②容貌。名词。引申为一种迷信活动。如:相面。③辅助、帮助。如:相夫教子。吉人自有天相。④宰相、丞相。⑤古代主持礼节仪式的人。如:傧相。

Xiāng①质地。②副词,互相。③偏指一方的指代性副词,根据上下文翻译为“你、我、他”等。如:出郭相扶将

91、诣yì:到。如:苦心孤诣。

92、及第:科举考中。如:状元及第。拓:落第:科举落榜。93、卫:驴子。

94、幸:①幸运,引申为“侥幸”。②希望。③宠爱。④特指皇帝到某处去。如:巡幸。⑤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这种用法还有“辱”(翻译为:承蒙。如:汝又辱书——承蒙您给我写信)

95、忝tiǎn:谦词。有愧于。如:忝列门墙——愧在师门。96、迓yà:迎接。如:迎迓。

97、过:①走过、经过。引申为“过去”。②胜过、超过。如:过犹不及。引申为“过分。太甚”。③错误、过失。名词。引申为动词“犯错误”。④访、探望。98、诳kuáng:欺骗。

99、使:①动词,派。②名词,使命。③动词,出使。④名词,使者。⑤动词,让。【向使】假使 100、岁:①年。②年成。如:凶岁(灾年)101、苟:如果。

102、案:①监狱。②案件。(见《狱中杂记》)103、曩nǎng:先前、从前。【曩者】从前。

104、胜:①能承担、能承受。②尽。如:不胜枚举。③胜利。④胜过、超过。⑤优美的,形容词。引申为名词,优美的山水或古迹。如:胜地、胜景、引人入胜。⑥才华出众的。如:胜友如云。105、悉:全。

106、氓mãng:百姓。如:氓隶之人。107、暴:突然。如:暴发户。

108、绝:①断、断绝。②极、非常。③超越、超过。引申为“高超、绝妙”。④横渡、横穿。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109、怠:乏力、疲乏。

110、蔽:糊涂。

111、且:①而且 ②将要 ③况且 ④暂且 ⑤姑且 112、货:钱财 113、蓄:养

114、延:引进、迎接。如:开关延敌。引申为“邀请”。115、棹zhào:船桨。作动词“划船” 116、攫juã:抢 117、攘rǎng:偷

118、请:①请让我 ②请求对方 119、损:减少。

120、已yǐ:①停止,如:学不可以已。引申为“完结、算了、罢了”等。如:已矣乎!②通“矣”,如:汤之问棘也是已。

121、斯:①代词“这”。②副词“则、就”。如: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22、微:①隐蔽,藏匿。【微服】国君或官吏穿着一般人的衣服。引申为“暗中伺察”或副词“暗暗”。②地位低下、卑贱。如:卑微。③如果不是、如果没有。如:微斯人,吾与谁归?引申为“非”或“无”。123、顾:①回头看。引申为“看”。②探望、拜访。成语:三顾茅庐。③关心、照顾。引申为“思念”。④副词,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只是”。⑤副词,反而,却。124、谐:成功。125、邑yì:城镇。126、愿:希望。127、资:借。

128、逮dài:及,到。如:逮奉圣朝。129、货:卖。130、瞰kàn:看。

131、却:①后退 ②再 ③回头 132、昧爽:黎明。133、状:样子。

134、逡巡qūnxún: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

135、审:①察看。②认真。136、格杀:打死、杀死。137、收:捉拿。138、贳shì:赦免。

139、私:袒护、徇私情。可翻译为“偏爱”,如:妻之私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140、望:声望。141、右:上。142、厚:看重。

143、阳:①表面上。同“佯”。②山南水北为“阳”。如: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44、善:友好。形作动“与……交好”。145、案:①查看 ②追查

146、籍:①名册。②名作动,登记。如:籍吏民,封府库,以待将军。(《鸿门宴》)147、穷:①阻塞不通,与“通”相反。如:日暮途穷。引申为“走投无路”。如:岂效阮籍穷途之哭?②穷究、追究到底。引申为“彻底”。如:穷查此案。②处境艰难、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反。如:穷且益坚。③穷尽,完结。④生活困难。意义同今天。如:贫穷。148、弃市:杀头示众。149、营:主管。

150、堑qiàn:沟。如:高峡出平湖,天堑变通途。

151、道:①路。如:任重道远。引申为“途径、方法、措施”。②规律、道理。引申为“道义”。③主张、思想、学说。④动词“说、讲”。如:不足为外人道也。⑤dǎo 引导、疏导。⑥风尚。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52、实:填满。

153、弋yì:用箭射。154、主:主管。

155、命:①指教。②命名。156、璞pú:没有雕琢过的玉石。157、刖yuâ:砍足。158、薨hōng:诸侯死。159、理:雕琢。160、颦pín:皱眉。

161、挈qiâ:携带。如:挈妇将雏。162、书:①动词“书写、记载”。②名词“书信”。③文字。引申为“字体、书法”。④文书。⑤书籍。163、尚:崇尚、提倡。如:礼尚往来。164、任:任用。165、白:禀告。

166、治:①动词“治理、管理” ②形容词,与“乱”相对,即太平、治理得好。③名词“治所”,王都或地方官署所在地。

167、亲:①父母亲。如:天地君亲师 ②亲近。

168、孺子:小孩子。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169、乖:违背。如:时乖命蹇jiǎn 170、躬:亲自。如:躬逢胜饯 躬亲抚养。171、戎:战争。如:戎马倥偬

172、暇:空闲。如:极娱游于暇日。

173、墙面:面孔对着墙壁,比喻一无所见。174、布衣:庶人、百姓。175、百岁后:死后。

176、即:①连词“如果、假如” ②走近、接近,如:来即我谋、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③副词“立即、马上“。④副词“就是”,可表判断句。⑤连词“即使”。177、戆zhuàng:刚直、愚直。

178、寻:不久。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179、羸lãi:瘦弱。

180、殆:①副词“大概、恐怕”。②危险。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③近于,引申为“几乎”。④通“怠”。懒惰。

181、如:动词“到、往”。182、恸tîng:哀痛、悲痛。183、贰:重复。184、第:只管。

185、一:①副词“全、满”。②动词“统一”。如:四海一,蜀山兀。186、肆:店铺。如:枯鱼之肆。

187、亟:①jí 急切、赶快。②qì 屡次

188、秉:手拿着、持着。如:秉烛待旦。引申为“主持、掌握”。如:秉公执法。189、嘉:称赞。

190、无:无论。如: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91、几何:多少。

192、病:①名词,小疾大病。动词“生病”。引申为“筋疲力尽”。②毛病、弊病。引申为“害处、有害”。③动词“担心、忧虑”。

193、具:①动词“准备、备办”。引申为“具备、完备”。②饭食、酒肴。活用为“为动用法”,准备饭食或酒席。③副词“全、都”。这个义项“俱”也有。④陈述。⑤器械、器具。⑥才能。194、予:①yǔ 动词,给、给予、授予。②yú 代词,我、我的。195、辄:副词。①立即、就。②总是。196、倨:傲慢。如:前倨后恭 197、嗤:讥笑。如:嗤之以鼻 198、与:①yǔ 动词“给”。② yǔ 动词“结交、亲附”。如:失其所与,不知。③yǔ 动词“赞许”,引申为“帮助”。④yù 动词“参加”,如:与会者。⑤连词“和、跟、同”。如:蜩与学鸠笑之曰。⑥介词“和、跟、同”。⑦通“欤”,句末语助词。

199、汤:①tāng热水。如:赴汤蹈火。②汤汤shāng,水大的样子。如:浩浩汤汤shāng 200、决:判断。

201、高:敬仰、仰慕。

202、谢:①道歉。如:谢罪。②推辞。如:谢绝。③辞别。如:辞谢。④感谢。如:多谢。⑤告诉。如: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⑥衰亡、凋落。如:凋谢。⑦逊于、不如。203、令:①法令。②使、让。引申为“假使”。③时令、季节。④善、美好。如:巧言令色、便言多令才 204、晡bū:黄昏时。【晡食】晚餐。205、乌:哪里。

补充:

第五篇:文言文翻译

高考文言文翻译常见失分点

在高考文言阅读中,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知识点的一个综合性考查。由于种种原因,考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分,本文以高考题为例有针对性地指出三类失分点,供大家参考。

失分点一:不辨古今异义

语言中的词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理解词义要有历史的观点,要认识到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词义有继承有发展。有些古代词义一直保留到今天,而有些词的古代意义则先后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例句】自以为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2009年全国卷Ⅱ)

误译:自认为不能广泛地施舍,致使这人流离失所,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分析】在现代汉语中,“颠沛”一词解释为“无家可归,不断漂流,居无定所”,以此形容生活艰难,带有可怜、怜悯之意。但就本句而言,联系前文“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一句,可知句中此人为“盗者”,盗者为盗笋而“坠沟”,因而可以判断“颠沛”并非今义,而是“跌落,跌倒”之意。

【链接】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9年安徽卷)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译文: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分析】“无用”在现代汉语是“没有用处”的意思,但联系语境,在本文中解释为“不需要”。

失分点二:不辨句子语气

文言文如现代汉语一样,能够借助多种多样的语气副词和语气助词,在不同的句子中表现出不同的语气,以适应不同的语言环境,但由于古今语言习惯的改变,给我们揣测文言文语句的语气造成一定的障碍。

【例句】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2009年天津卷)

误译: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只有管夷吾可以!

【分析】“其”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语气。可以表示疑问,如“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可以表示反问,如“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可以表示揣度,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可以表示婉商,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可以表示期望,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其”在句首时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根据语境可译为“难道”“大概”“还是”“可要”等。而此句采用“其……乎”的结构,可以参照反问和揣度语气。同时,句中所反映的内容是鲍叔牙对管仲的推荐,是对管仲能力的猜测,故选用揣度语气,译为“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链接】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9年山东卷)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译文: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分析】“可无……乎”翻译成“怎可不……呢”,表反句语气。

失分点三:不辨动词用法

文言文中,动词(包括其他词类活用为动词)在不同的表意环境下,根据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分别作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不加以仔细辨别,就会在翻译中出现错误。

【例句】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2009年福建卷)

误译: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担忧我的母亲呢?

【分析】此句中,要考虑的是,“担忧”这一动作是“鸿宁”发出的,还是由“母亲”发出的。根据前文“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可知,母亲对鸿宁读书一事表现出不满,也就是“鸿宁”执意读书,让母亲感受到衣食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从后文鸿宁“不知贫贱之为戚也”可知,鸿宁并不以衣食为忧,所以判断“忧”为使动用法,本句当译为“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使我的母亲担忧呢”。

【链接】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9年广东卷)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译文:(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分析】“壮”本为形容词,在这里它活用为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文言文翻译的七大“硬伤”

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一些国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即可,因为这些名词不容易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切忌“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1:刘公(刘牢之)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2007年高考江苏卷)

译文:姓刘的先生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例1就犯了专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这里的“刘公”可不译,如要翻译也应用其名“刘牢之”替换。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考生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语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例2: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2007年高考江苏卷)

译文: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以义为朋友而死,儿子以忠为国家而死。

例2的译文就犯了翻译不彻底的毛病,这里的“以义”“以忠”应译为“因为仗义”“因为尽忠”。

三、今义古义,不当替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词义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

例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译文: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这里的译文就犯了盲目地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妻子”在古汉语中应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

四、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解释。因此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以免误译词语。

例4:冉氏以是颇患苦狗。(2007年高考辽宁卷)

译文:冉氏因此很担心这条狗。

这里把“患”错译成了“担心”。结合语境,当时应是“冉氏因此很厌恶这条狗”,“患”应译为“厌恶”。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汉语中,由于语法的需要,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补充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啰唆赘余。如:

例5: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2007年高考天津卷)

这里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能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例6: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2007年高考上海卷)

译文: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代游历求学,和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例6句首省略了主语“仲长统”,句中“与”字后省略了宾语“他”,翻译时补充出来,译文才算完整。

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由于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句子是倒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所以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但由于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语序不符合现代语法,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例7: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2007年高考辽宁卷)

此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吾向之隐忍而不杀之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应翻译为“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例8:从衣文之媵七十人。(2007年高考湖南卷)

古汉语中常把数词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且省略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加以调整和补充。本句可译为“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文言文翻译解题思维导引

文言翻译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难度最大、综合性最强的一道试题。要做好这道题,考生需要有良好的文言语感、丰富的文言积累、灵活的翻译技巧和敏锐的猜读能力。与此同时,培养科学合理的解题思维也十分重要。有了正确的解题思维,就等于是在文言基础知识之上增添两翼。在本文中,笔者就将这一抽象的解题思维化为具体形象的解题步骤来加以论述,是为“文言翻译五步法”,请大家“步步为营”,细加领悟。

第一步:瞻前顾后明要素

这里所谓的“要素”,既指所翻句子中出现的人名、字号、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又指句子含义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考生应具备“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语境意识,从而避免翻译时出现方向性错误。

2008年浙江卷高考翻译题很能说明瞻前顾后的重要性: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本句中的“况”字,通过后面“吴人”一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明确他是一个吴地的人,但却不知他为何人,这就需要 “瞻”所翻句子的前句:“(白居易)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从而得知,“况”是指顾况。接下来,本句后半句中的“少”字又应如何翻译,应读成“shǎo”还是“shào”?孤立地看,两者似皆可说通;而要准确判断,又需要“顾”所翻句子的后句了:“(顾况)因谑之曰:‘长安万物皆贵,居大不易。’”意思是说,长安城什么都贵,想“居”很不容易。顾况的戏语似暗示着他的身份,同时后文又出现顾况自称为“老夫”,可见顾况并不年少,故“少”应读为“shǎo”,应为“很少”、“少有”之意。

又如2008年的江西卷中“子产而死,谁其嗣之”一句,凡遇“而”字,我们首先要判断它在文中的作用,是表并列、修饰、承接、转折、假设、因果还是递进等等。这样,又需要前瞻后顾的意识。细读这个句子所在的整个段落,发现整段都是在叙述子产这个人执政的经过及效果,故子产断然不会有“死”之可能,由此得出“而”字表假设,也就顺理成章了。【思维点拨】“瞻前顾后”是做好文言翻译的第一步。考生在翻译时,应树立“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段”的语境意识。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要注意:

1、首先要阅读所翻句子的前面一句和后面一句;

2、如果读了前后句还是不能明确文意,就有必要进一步扩大语境,甚至是读完整个段落,直到明确为止。

第二步 辩识句式找标志

辨识句式的特殊性,是从总体上把握句子的句式特点所必不可少的步骤。一般而言,文言句式的特殊性主要有二:一是固定句式,二是特殊句式。固定句式较为明显,有其明确的语言标志。如“无乃…乎”、“得无…乎”“孰与”“所以”等;在答题过程中,考生应在第一时间明确所翻句子是否是文言固定句式。如果是,考生应首先提取出固定句式的标志词,调动知识积累明确含义。如遇到像“所以”这样多义的标志词,则需要结合语境思考究竟应是解释为“……的原因”还是“用来……(的东西,的办法)”。如所翻句子不是文言固定句式,就应思考是否是特殊句式了。

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等)。相对而言,特殊句式要比固定句式隐蔽。对考生要求也更高。近年高考中,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查屡见不鲜。如2008年江西高考翻译题“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中,“不吾叛也”是对宾语前置的考查;2007年山东高考翻译题“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中的“然为清慎者所鄙”是对被动句的考查;2005年山东高考翻译题中“奇之,立许字以女”中“立许字以女”即为对状语后置句的考查。这足以暗示我们,自2005年文言特殊句式作为高考考点以来,在翻译题中渗透对特殊句式的考查,是颇受命题者欢迎的方式。这也足以证明我们在翻译时走辩识句式这一步的必要性。

【思维点拨】考生要准确辨识文言句式的特点,平时就要下足功夫。前面提到,文言句式的特殊性主要有二,一是固定句式,二是特殊句式,那么在具体的备考过程中,就应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

一、识记常见文言固定句式。对于课文中出现过的固定句式,尤其要烂熟于心。复习建议有三。

一是要组合记忆。如把“是以、以是、由是、是故、以此”等解释为“因此”的词语放在一起记忆,把“奈何”“如何”“若何”等词放在一起记忆,定能事半功倍。

二是对多意的固定句式要注意用法辨析。如“所以”,既可解释为“……的原因”,又可解释为“用来……(的东西,的方法)”。在翻译时要谨慎些。三是要在整体归纳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习题多加练习,强化记忆。

二、总结归纳文言特殊句式的规律。

从近年“高考高频考点”来看,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疑问代词和宾语前置多在翻译题中呈现。辨析以上句式,建议重视以下规律。

如句中有“者”字,可能为判断句和定语后置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为判断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即为定语后置句。

句中有“于”字,可能为状语后置句或被动句。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即为状语后置句,“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即为被动句。

句中有“何、胡、曷、盍、奚、焉、乌、安”等疑问代词或“莫、未、不”等否定词,多为宾语前置句,如“何为其然也”“彼且奚适也”皆为宾语前置。

而“之”字,既可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也可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考生在复习句式时,建议把课内古文中的特殊句式分类汇总,总结各类句式的规律和标志,以期举三反一,灵活运用。

第三步 明确词类悟规律

在文言阅读中,容易给考生构成理解障碍的,除了文言句式之外,还有词类活用。考生有必要对所翻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成分作一番梳理,当发现词语功能与所充当的句子成分不相符合的时候,往往为词类活用。

以2008年全国卷I中的翻译题为例: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在第一小题中,由动词“待哺”可推出“日”应为修饰动词的时间状语,可解释为“每日”,所以“日”是名词活用为状语;

在第二小题中,据语法规律,“君”“兄”二字在代词“之”之前,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应理解为动词,而“君”“兄”等名词是不可能充当谓语动词的,故应为名词作动词;根据语境,两字可译为“以…为君”“以…为兄”,故“君”“兄”二字应为名词意动。【思维点拨】考生要想在紧张的答题过程中明确活用的词语,需要明确以下两点: 首先,必须熟练掌握词类活用的常见规律。比如:

作状语的名词,常由表时间、表地点、表方式、表譬喻等名词充当。如“照服衣冠,窥镜而自视”中的“朝”表时间,解释为“在早上”;“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刺之”中的“廷”表地点,解释为“在朝廷上”;“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的“兄”表方式,解释为“像对待兄弟一样”;而“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中的“狐”字则是表譬喻,解释为“像狐狸一样”。

名词作动词的名词,既有衣(yì)、食(sì)、饮(yìn)、王(wàng)、雨(yù)等读去声的名词,如“衣锦还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冬雷阵阵夏雨雪”等即是如此;也有活用为动词的方位名词,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中的“下”解释为“攻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中的“下”解释为“低于”“吾将引兵而东”中的“东”解释为“向东行”;均为名词作动词。

使动、意动和为动的词语,常常紧随宾语后面做其代词。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字为使动,“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字为意动,“即泣之三日”中的“泣”字为意动,三个活用的词之后均有宾语“之”;如果没有宾语,则多为省宾语。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一句,整句的意思是说“首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人使他称王”,即为省宾语的情况,在翻译时可先补出“王”的宾语“之”,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其次,要对主谓宾定状补等句法分析烂熟于心。对于名作动、形作动、形作名、动作名等词类活用类型,我们是无法孤立地做判断的,而是需要结合它们所充当的句子成分来进行判断。这样,就要求考生平时多实践、多分析,甚至可以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好好进行一番分析,久而久之,必熟能生巧。

第四步 明了词意巧联想

高考的考法“万变不离其宗”,考来考去都脱离不开课本出现过的知识点。命题者常会把课内文言文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巧妙迁移到考查的课外古文中。考生在理解词意时,应积极联想,调动自己的文言积累解题,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看2008年山东卷试题:

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在这个句子中,考生可联想的首先是“无论”这个古今异义词。一看到这个词,考生就应想到《桃花源记》里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马上就能清楚,“无论”是“更不要说”的意思。第二个迁移点是“纵”字,考生应不难想到柳永《雨铃霖》中的诗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谁人说”,即能得出“纵”是“即使”之意。又如2008年天津试题:

比期年,朝有黎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期年”一词,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曾出现过,即“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一句,为“一年”之义。而“说”字,则在文言中有很高的重现率。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是把“说”理解为通假字“悦”的。

【思维点拨】考生要想准确、迅速地联想词意,要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

1、首先应立足考纲,熟练掌握高考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和15个虚词。

2、同时还有必要把高中课内古文的重点知识点作一次整理,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具体的做法是:考生可按重点实词、重点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分类整理,突出重点,强化记忆。

3、增强“迁移意识”。在文言文阅读训练时有意识地迁移词意,这样既理解了文章,又复习了文言重点,可谓一箭双雕。

第五步 成功猜读抓技巧

完成以上四步后,如仍有不甚理解的字词,就要靠猜读完成了。猜读能力的高低,靠语感,也靠技巧。笔者认为,以下三大猜读技巧值得一用。【思维点拨】

一是用组词法推断语意。

古汉语单音节化的特点暗示我们,在翻译时,很多词语都可用组词法推断含义。(注:古代汉语单音节化,是指古代汉语常用单音节词来构词。单音节词是一个音节组成的词,就是一个音节表示一定的意义)。例如,由“造访”一词推断出“造”有“到、访”的意思,由“直径”一词推断出“径”是“直”的意思,由“方正”一词可推断出“方”有“正”的意思等。如2008年宁夏•海南的试题:

寻而朝廷复有北伐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

考生可把“蒙”字组词为“蒙受”,即得“蒙”是“受”之意,然后再把“蒙受尘垢”意译为“流亡在外”。

又如2008年江西卷试题: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句中的“损”字,可组词为“减损”,“损怨”如解释为“减少怨恨”就豁然开朗了。二是借助成语推断语意。成语是古汉语的瑰宝,是古汉语运用的经典。靠成语猜读词意,常能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欣喜。如2008年广东卷“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中的“鲜”字,结合成语“鲜廉寡耻”即可明白鲜是“少”之意;如重庆卷“殚财不足以奉敛……”中,结合成语“殚精竭虑”即可知“殚”是“尽”之意;如四川卷“人以为至行所感云”中,结合成语“至高无上”即可知“至”是“最”的意思;又如句子“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中,结合成语“有恃无恐”即可明白“恃”是“依靠”之意。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三是借助句子对称性推断语意。

文言文中对称结构比比皆是,利用对称结构,成功推断出词语的词意、词性和活用类型应不费力。如2008年重庆卷的题目:

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矣。

对称结构多为并列或相对的关系。从句式结构可以看出“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一句为对称结构,又由“笑”“忧”二字明显的相反意义可推知此对称结构的关系为相对关系。不难把“崇”理解为“崇尚”之义,那么就可推断前面的“傲”字为“无视、轻视”之意。又如2008年福建高考试题。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在对称结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中,考生应不难理解“用”字是“任用”的意思,“行”是“施行”的意思,分析此对称结构,也为相对关系,故可得出:“舍”可解释为“不任用我”,“藏”则可解释为“隐藏、退隐”之意。

以上文言古文翻译五步法是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考生若复习中多加思考和运用,定能提高自己的文言翻译能力。

下载板印书籍--文言文翻译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板印书籍--文言文翻译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文翻译

    《庖丁解牛》译文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

    文言文翻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这就有了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这就有了恶了。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

    文言文翻译

    郑板桥《养鸟有道》P80 我从来不曾不喜欢过鸟,只是养鸟有养鸟的方法罢了。只想养鸟,不如多种些树木,让树围绕着房屋多达几百棵,枝叶茂盛,纷披拂动,成为鸟的乐园。每天早晨,从睡梦中......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顾惠蓉 一、两个原则 1、“信”“达”“雅”的原则 所谓“信”就是要求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所谓“达......

    文言文翻译

    毕垣陷害张方 当初,张方从山东来,地位很卑下,长安的富人郅辅很优厚地供养他。等到张方显贵后,张方让郅辅担任自己的帐下督,关系相当亲密。司马颐的参军毕垣,是河间的豪族,曾被张方......

    文言文翻译

    舒洪凡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22.三峡 郦道元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

    文言文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 初⒈,郑武公娶于申⒉ ,日武姜⒊。生庄公及共叔段⒋。庄公寤生⒌,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⒍。爱共叔段,欲立之,亟 请于武公⒎,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⒏。公......

    文言文翻译

    【参考译文】陶澍,字云汀,是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被选任庶吉士(官名),传授编纂修书知识,后升任御史、给事中。陶澍弹劾治河的工人不合格而被滥予任用,以及外省吏治的诸多积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