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建议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1)降水总量。1956-1979年间的平均年降水总量为6.2万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为648mm,比全球陆地平均值低约20%。受气候和地形影响,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台湾省多年平均年降水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则不足25mm。
(2)河川径流量。在我国,降水量中约有56%通过陆面蒸发返回空中,其余44%形成径流。全国河川径流量为2.7万亿立方米,折合径流量深为284mm。其中地下水排泄量为6780亿立方米, 约占27%;冰川融水补给量为560亿立方米, 约占2%;从国境外流入的水量约为172亿立方米。(3)土壤水通量。根据陆面蒸散发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国土壤水通量约为4.2万亿立方米(约占降水总量的67%),其中约有16%通过重力作用补给地下含水层,最后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余3.5万亿立方米消耗于土壤和植被的蒸散发。
(4)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系指与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地下水总补给量。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约为8288亿立方米,其中有6762亿立方米分布于山丘区,1874亿立方米分布于平原区,山区与平原区的重复交换量约为348亿立方米。
(5)水资源总量。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量,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比河川径流量多的1009亿立方米水量,是平原、山间河谷与盆地中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部分水量。在不开采地下水的情况下,这部分水量以潜水蒸发的形式消耗,通过地下水开采,可以从蒸发中夺取部分水量加以利用。经过计算,平均年潜水蒸发量在北方平原地区为844亿立方米,在南方平原地区为119亿立方米。
中国的水贫穷到什么地步呢?
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33亿。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10多年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集地区的淮河去年也断流了90天。根据卫星拍摄的照片,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但是广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们如此的窘境吗?没有。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宁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过两吨。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对庄稼有好处,倒也罢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以河北省为例,据《望》周刊的报道,这个人均水资源比以色列还少的地区,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盖着极度缺水这一重要事实。全省累计超采地下水600亿立方米,其中深层地下水300亿立方已无法补充。再有15年,石家庄的地下水就能采完。现在,华北平原已拥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地下复合漏斗区,达四五万平方公里。西部的许多地区,因地下水超采严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树木枯死。
专家说:我们是用惨重的代价维持苟安,虚假的绿色使我们依然悠然自得。内情与外观的反差使人不由想起《水浒》中常用的一句话———好个不知死的!
以色列的自然条件比我国西部的许多地方更为恶劣,但以色列不但居家过日子极重节水———马桶上都有两个按钮,小便用小水、大便用大水。在生产中,享誉世界的节水农业不但使世界上最缺水国家之一的以色列成为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同时,它出口节水农业技术与设备的收入更超过出口农产品的收入。我国近年来安排大量的西部省区领导人去以色列访问,但除了进口一些以色列的节水设备以外并无大的收益。据说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水价过低,使节水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无利可图。
我国目前城市自来水水价偏低,成本和水价偏离,政府实行亏损补贴。在农村,一吨水电力提灌价4至9分,自流灌溉价每吨4厘至6厘,300吨黄河水的价格顶不上一瓶矿泉水。低水价实际上鼓励了水资源的高消费。
水费涨价,刻不容缓,这是利国利民利后代的大事。另一方面,太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给全国人民上一堂扎扎实实的节水课。面临这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我们是该做些什么呢?
一、刷牙 用口杯接水。
二、衣物集中洗涤,减少洗衣次数;小件、少量衣物提倡手洗;洗涤剂投放适量。
三、洗浴:间断放水淋浴,搓洗时及时关水,避免过长时间冲淋。盆浴后的水可用于洗衣、洗车、冲洗厕所、拖地等。
四、炊事:先用纸擦除炊具、食具上的油污,再洗涤;控制水龙头流量,改不间断冲洗为间断冲洗。
五、洗车:用水桶盛水洗车;使用洗涤水、洗衣水洗车;使用节水喷雾水枪冲洗;利用机械自动洗车。洗车水处理后循环使用。
总之,节约水资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到从小事,从我做起。
第二篇:中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及水利建设
课程论文
中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及水利建设
谢艳萍
摘要:历史证明水利建设的成与败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兴与衰,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位于世界水平的1/4,缺水状况在我国普遍存在,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新世纪,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水资源的利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也将产生一系列变化。水已成为我国持续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关键词:水资源;水利建设;供需矛盾;洪涝灾害;水力发电;大坝
Abstract: history has proved that the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success or failure determines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social development, China's per capita water resources in the world located in the levels of 1/4, water shortages exist generally in our country, and there is a growing trend.The new century, along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conditions will produce a series of change.The water has become our country develops continuously is principal restrict factors.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supply and demand contradi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floods hydroelectric dam 中国水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量并不丰富。水资源的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积严重。这些特点造成了中国容易发生水旱灾害,水的供需产生矛盾,这也决定了中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务十分艰巨。
1、水资源现状
根据上世纪80年代水利部估算,全国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48㎜,降水总量6.2万亿m3。通过水循环形成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资源总量合计约2.8万亿m3,并具有以下特点。1、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偏少
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不算少,但按1997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220 m3,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31%;亩均水资源量为1442 m3/亩,相当于世界平均亩均2353 m3/亩的61%。1、2时空分布很不均衡,水土资源分布不相匹配
水资源的问题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与水土资源不相匹配有密切关系。全国十个流域可合并划分为南方、北方及西北三个明显不同类型区
(1)南方片,包括长江、珠江、华东华南沿海、西南诸河四个流域,属于人多、地少,经济发达,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
(2)北方片,包括长江以北的松、辽、黄、淮、海五个流域,属于人多、地多,经济相当发达,而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
(3)西北片,除额尔齐斯河外都属于内陆河流域,土地面积337万km2约占全国的35%。属于地广人稀,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该地区人均水资源不算少,耕地资源也十分丰富,但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
课程论文题目
2、当前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
建国以来,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及防治水害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较大的成绩。
1、在城市供水上,目前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建起了供水系统,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4000万吨,年供水量100多亿立方米;城市工矿企业、事业单位自备水源的日供水能力总计为6000多万吨,年供水量170亿立方米;在7400多个建制镇中有28%建立了供水设备,日供水能力约800万吨,年供水量29亿立方米。
(1)农田灌溉方面,全国现有农田灌溉面积近8.77亿亩,林地果园和牧草灌溉面积约0.3亿亩有灌溉设施的农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8%,但它生产的粮食却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
(2)防洪方面,现有堤防20万多千米,保护着耕地5亿亩和大、中城市100多个。现有大中小型水库8万多座,总库容4400多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
(3)水力发电,中国水电装机近3000万千瓦,在电力总装机中的比重约为29%,在发电量中的比重约为20%。
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据1984年196个缺水城市的统计,日缺水量合计达1400万立方米,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既受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及其开发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各部门对水资源需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
中国水资源总量不算少,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却很贫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4(中国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约2700立方米,居世界第88位)。按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比较,加拿大为中国的48倍、巴西为16倍、印度尼西亚为9倍、前苏联为7倍、美国为5倍,而且也低于日本、墨西哥、法国、前南斯拉夫、澳大利亚等国家。
中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地区分布差异很大。黄河流域的年径流量只占全国年径流总量的约2%,为长江水量的6%左右。在全国年径流总量中,淮、海河、滦河及辽河三流域只分别约占2%、1%及0.6%。黄河、淮河、海滦河、辽河四流域的人均水量分别仅为中国人均值的26%、15%、11.5%、21%。
2、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造成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从本世纪初以来,到70年代中期,全世界农业用水量增长了7倍,工业用水量增长了21倍。中国用水量增长也很快,至70年代末期全国总用水量为4700亿立方米,为建国初期的4.7倍。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增长8倍,而工业用水量(包括火电)增长22倍。北京市70年代末期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均为建国初期的40多倍,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的城市用水量,到70年代末期都比建国初期增长几十倍,有的甚至超过100倍。因而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就异常突出。
由于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首先是对工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例如1981年,大连市由于缺水而造成损失工业产值6亿元。在中国15亿亩耕地中,尚有8.3亿亩没有灌溉设施的干旱地,另有14亿亩的缺水草场。全国每年有3亿亩农田受旱。西北农牧区尚有4000万人口和3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其次对群众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有些城市对楼房供水不足或经常断水,有的缺水城市不得不采取定时、限量供水,造成人民生活困难。其三,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枯竭,在27座主要城市中有24座城市出现了地下水降落漏斗。
课程论文
3、水利建设与洪涝灾害
1、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尤其是洪涝灾害长期困扰着经济的发展。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洪水1062次,平均两年即有一次。黄河在2000多年中,平均3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仅1887年的一场大水死亡93万人,全国在1931年的大洪水中丧生370万人。建国以后,洪涝灾害仍不断发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兴修水利、整治江河、防治水害实为国家的一项治国安邦的大计,也是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中国40多年来,共整修江河堤防20余万千米,保护了5亿亩耕地。建成各类水库8万多座,配套机电井263万眼,拥有6600多万千瓦的排灌机械。机电排灌面积4.6亿亩,除涝面积约2.9亿亩,改良盐碱地面积0.72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万平方千米。这些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每年为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提供5000亿立方米的用水,解决了山区、牧区1.23亿人口和730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而且在防御洪涝灾害上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2、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导致水环境的恶化,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特别是1991年入夏以来,在中国的江淮、太湖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的其他地区连降大雨或暴雨,部分地区出现了近百年来罕见的洪涝灾害。截至8月1日,受害人口达到2.2亿人,伤亡5万余人,倒塌房屋291万间,损坏605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约3.15亿亩,成灾面积1.95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5亿元。在这次大面积的严重洪灾面前,应该进一步提高对中国面临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的认识,总结经验教训,寻找防治对策。
3、目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为支持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表明在未来20年中,在为解决水资源短缺与合理配置、防洪、满足电力供应等方面的要求,仍然需要建设大坝。但大坝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空前的关注,全世界大多数的国家都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认真地考证、研究、推迟,甚至在某种极端情况下中止或放弃新的水电开发方案。
大坝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日益受到关注,“怒江水电开发规划”、“溪洛渡、向家坝电站建设”、“岷江杨柳湖水利枢纽工程论证”等项目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受到社会的热切关注是这些问题的集中体现。一方面,我国的现代化需要水利水电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大坝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关系到流域可持续发展,实现水利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如何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未来大坝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可以预见,生态环境影响问题将成为未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限制性因素。
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引入,对促进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起到巨大的作用,《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为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从法律角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环境评价工作主要基于影响预测评价,由于生态环境影响效应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目前我国对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基于概念性的评价,较少考虑工程实施后运行期内流域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以及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退化,以及相应的恢复措施等,对生物及其生境的影响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撑。
4、心得体会
经过专业课和课后学习,对自己所学的水利专业有了进一步了解,而且也进一步了解社会动态及其需求,知道自己应该重点学习那些课门,重点关注哪些动态。了解到水
课程论文题目
资源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水资源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应该多总结经验,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及技术,为奉献我国水利事业时刻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刘恒,钟华平,顾颖,西北干旱内陆河区水资源利用与绿洲演变规律研究,水科学进展,2001(3); 2、2、曾维华,张庆丰,冯艳等,中国水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初探,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3(12)
3、程国栋,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4);
4、钱正英 主编,中国水利,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1;
5、冯尚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甘泓,王浩,罗尧增,等,水资源需求管理—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水利,2002(10);
7、郭根林,关于水环境研究的几点认识,江苏水利,2003(1)
8、何大伟,我国的水环境管理问题与对策,科技导报,1999(8)
9、吕一河,中国水资源需求管理及其政策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3);
10、冷疏影等,中国脆弱生态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现框架设计,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4);
第三篇:中国水资源情况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中国水资源现状
1、中国水资源流域划分
中国按河流水系划分成十大流域:
Ⅰ黑龙江流域 Ⅱ辽河流域 Ⅲ海河流域 Ⅳ黄河流域 Ⅴ淮河流域 Ⅵ长江流域 Ⅶ珠江流域 Ⅷ东南诸河流域 Ⅸ海南诸河流域 Ⅹ内陆河流域。
2、中国水资源量评估
20世纪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国开展了第一次水资源评估工作,并根据1956-1979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对全国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价,其成果见表
5、表6。
(1)降水总量。1956-1979年间的平均年降水总量为6.2万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为648mm,比全球陆地平均值低约20%。受气候和地形影响,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台湾省多年平均年降水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则不足25mm。
(2)河川径流量。在我国,降水量中约有56%通过陆面蒸发返回空中,其余44%形成径流。全国河川径流量为2.7万亿立方米,折合径流量深为284mm。
其中地下水排泄量为6780亿立方米, 约占27%;冰川融水补给量为560亿立方米, 约占2%;从国境外流入的水量约为172亿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根据陆面蒸散发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国土壤水通量约为4.2万亿立方米(约占降水总量的67%),其中约有16%通过重力作用补给地下含水层,最后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余3.5万亿立方米消耗于土壤和植被的蒸散发。
(4)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系指与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地下水总补给量。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约为8288亿立方米,其中有6762亿立方米分布于山丘区,1874亿立方米分布于平原区,山区与平原区的重复交换量约为348亿立方米。
(5)水资源总量。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量,我国水资源总量为
2.8万亿立方米;其比河川径流量多的1009亿立方米水量,是平原、山间河谷与盆地中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部分水量。在不开采地下水的情况下,这部分水量以潜水蒸发的形式消耗,通过地下水开采,可以从蒸发中夺取部分水量加以利用。经过计算,平均年潜水蒸发量在北方平原地区为844亿立方米,在南方平原地区为119亿立方米。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的水贫穷到什么地步呢?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33亿。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10多年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集地区的淮河去年
也断流了90天。根据卫星拍摄的照片,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
但是广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们如此的窘境吗?没有。
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宁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过两吨。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对庄稼有好处,倒也罢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
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
如此缺水又如此挥霍,那么我们靠什么维持这种虚假的富有呢?
以河北省为例,据《望》周刊的报道,这个人均水资源比以色列还少的地区,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盖着极度缺水这一重要事实。全省累计超采地下水600亿立方米,其中深层地下水300亿立方已无法补充。再有15年,石家庄的地下水就能采完。现在,华北平原已拥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地下复合漏斗区,达四五万平方公里。西部的许多地区,因地下水超采严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树木枯死。专家说:我们是用惨重的代价维持苟安,虚假的绿色使我们依然悠然自得。内情与外观的反差使人不由想起《水浒》中常用的一句话———好个不知死的!以色列的自然条件比我国西部的许多地方更为恶劣,但以色列不但居家过日子极重节水———马桶上都有两个按钮,小便用小水、大便用大水。在生产中,享誉世界的节水农业不但使世界上最缺水国家之一的以色列成为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同时,它出口节水农业技术与设备的收入更超过出口农产品的收入。我国近年来安排大量的西部省区领导人去以色列访问,但除了进口一些以色列的节水设备以外并无大的收益。据说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水价过低,使节水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无利可图。
我国目前城市自来水水价偏低,成本和水价偏离,政府实行亏损补贴。在农村,一吨水电力提灌价4至9分,自流灌溉价每吨4厘至6厘,300吨黄河水的价格顶不上一瓶矿泉水。低水价实际上鼓励了水资源的高消费。
水费涨价,刻不容缓,这是利国利民利后代的大事。另一方面,太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给全国人民上一堂扎扎实实的节水课。
第四篇:我国水资源现状及保护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保护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本文分析了我国的水资源现状以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保护我国水资源的对策。
关键词:水资源
现状
问题
保护
对策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是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却很低,约为2420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被列为全球13 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进入21世纪,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进一步减少,用水量将进一步增加。同时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以及严重的水污染等问题都使我国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缺水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首要制约因素。我国水资源现状
一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其中,黄河、淮河、海河3 个流域耕地面积占35%,人口占35%,GDP 占32%,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57m3。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使我国的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全国约有10%的土地受到洪水威胁,特别是主要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及滨海地区。因为洪灾,全国年均经济损失1 100 多亿元,每年受灾耕地面积达1333.33 万hm2。同时,我国旱灾也比较严重,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春旱发生。
二是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城市人口的相对集中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据水利部统计,我国669 个城市中有逾400 个城市供水不足,约200 个城市严重缺水;在32 个100 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约有30 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在46 个重点城市中,45.6%水质较差,14 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 个严重缺水。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城市缺水最为严重。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将近400 亿m3,相当于北京市年用水量的10 倍。而“十五”期间,全国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2 566。67 万hm2,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 500万t。全国农村有3.2 亿人饮水不安全。全国有400 余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10 个。因此,今天的中国被联合国认定为“水资源紧缺国家”。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用水浪费
我国一方面供水量不足,另一方面用水浪费。尤其是在公共用水部门, 如宾馆、学校和商业等部门,居民生活也同样存在浪费用水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我国水资源现状认识不足,节水观念淡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水价偏低,导致用户对水的价格不敏感,造成用水过程中大量浪费。据统计发达国家水价与电价的比例是6:1,水比电贵,而在我国则是1:1,甚至更低。全国各地水费标准只达到测算成本的62%,农业水价还不到成本的1/3,水费仅占居民日常开支的0.3%左右。
2.2 用水效率低
用水效率低下, 使我国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显突出。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GDP 产值的用水量高于其数倍。
(1)农业用水: 农业用水在我国的用水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由于采用的方式大多为漫灌, 使灌溉定额居高不下,缺水与浪费水的现象并存。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在0.4, 与先进国家的0.7~0.8 相比, 中国灌区的用水落后了30~50年。北方是非常缺水的地区, 但其灌溉定额达7500~12 000 m3/ hm2, 高出农作物实际需求2~5 倍, 据估计,农业浪费水每年就超过1 000 亿立方米。
(2)工业用水: 我国工业用水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 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一是工艺、设备比较落后, 单位产品耗水量大。以钢铁工业为例, 国外发达国家早在20 世纪70 年代至末80 年代初, 1t 钢耗水量先进指标为6m3; 而在我国钢铁工业1t 钢耗水量全行业平均为30m3 左右。二是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据统计, 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30%~40%, 实际可能更低, 而发达国家为75%~85%。我国工业1 万元产值水量是发达国家5~10 倍。
2.3 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
以海河流域为例,海河流域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近些年来, 这里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 世纪50 年代比, 人口增加了一倍, 灌溉面积增加了6倍, GDP 增加了30 多倍, 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 大大超过了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 开采率达到98%, 远远超出40% 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 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 年代的56个, 扩展到目前的164个, 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 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 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
由于对地表水的过度开发,已经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一是河道断流。2000年北方地区调查的514 条主要河流中,有60 条河流发生断流,断流河段总长度7996公里,占断流河流总长度的36%。二是湖泊萎缩。与50 年代的105 479平方公里相比,现有湖泊面积减少了14 767平方公里,约占50 年代湖泊面积的14%。三是湿地退化。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全国湿地面积共减少了1 350平方公里,减少了26%。
而过量开采地下水,除了引起水位下降,地表坍塌外,还会加速地表水体中污染物的下渗,污染地下水。地下水一旦受污染, 便难以恢复治理。目前, 城市地下水资源遭受污染的情况较为严重。据统计, 全国已有130多个大中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主要污染源均为工业和生活污水。局部农业区地下水也受到污染, 主要分布在城近郊区的污灌区, 目前用污水灌溉农田133多万hm2, 直接污染了地下水, 也有的还受到农药和化肥的污染。
2.4 水体污染
总体来看,我国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水污染形势仍然严峻。江、河、湖泊水污染负荷早已超过其水环境容量。据了解,全国每年直接排入江河的废水达360 亿t,而且仍在以每年18 亿吨的速度在增加,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约50%的水源因污染不能饮用。
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 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 结果是近1/ 2 的河段受到污染, 1/ 10 的河段被严重污染, 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七大江河水质继续在恶化,Ⅴ 类和劣于Ⅴ类水所占比例仍很高。水污染严重河流,依次为: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其中海河劣于Ⅴ类水质河段高达56。7%,辽河达37%,黄河达36。1%。长江干流超过Ⅲ类水的断面已达38%,比8年前上升了20。5%。除西藏、青海外,75%的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除了地表水污染外,地下水污染也日趋严重。污染组分主要有三氮(NO-3、NO-
2、NH+4)、酚、氰、重金属、总硬度及COD等。地下水污染不仅检出组分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且污染程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有些地区深层水中已有污染物检出。
目前我国的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水污染已逐渐形成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排放彼此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形成复合污染的态势。
造成我国水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有:(1)我国许多企业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物料消耗高,单位产品的污染物排放量过高;(2)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工业集中,而城市下水道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发展速度极为缓慢,欠账太多,与整个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的发展不相适应;(3)防治水污染投资少,加之管理体制和政策上、技术上的原因,仅有的投资亦未发挥应有的效果;(4)有些地方对工业废水处理提出了过高的要求,耗资很大,而设施建成后却不能正常运行,投资效益差。
此外,由于我国的水污染处罚及执法力度不够,使得工矿企业不积极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也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保护水资源的对策
3.1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
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认为水“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不知道爱惜, 有的甚至将水白白浪费。所以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具体的宣传活动, 提高全民对保护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让全民有惜水意识, 增强人们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观念, 创建节水型社会。
此外,政府还应转变传统的以需定供的水资源管理,树立以供定需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进行水价改革,供水按全成本核算,减少过去用水的计划分配和福利供水,促进生产单位节约用水。
3.2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农业节水体系主要包括灌溉技术、雨水集蓄和高效利用技术、农艺技术等。政府推广先进节水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 建设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和田间节水工程, 进一步研究推广更先进、经济、适用的节水栽培技术。目前我国农业约1 /2灌溉水耗损于渠系和农田蒸发, 改传统灌溉方式为旋转喷灌, 提高灌溉效率, 利于灌溉面积扩大,能够节水70%。远离河流又无冰川雪山给源的雨养农区, 欠缺灌溉水源的半干旱农区, 农业目标应主要转向于实施节水型农业结构和高效利用降水的保护耕作技术等。
另外在工业用水方面,应大力改革生产用水工艺, 推广工业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国外先进工业企业的水重复利用率高达90%以上,而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则很低,2005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平均只有65%左右。企业的用水绝大部分都在一次利用后作为废水排放。
城市生活用水是水资源消耗的一个重要方面,亦是水污染的又一重要来源。据建设部城市水资源中心的资料表明,我国城市生活用水的1 /3由于水资源供给和使用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而白白损失了。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城市应通过节水技术改造供水管网,开发推广节水器具,创建节水型城市。3.3 大力推广中水回用,开发其他非常规水资源
中水是指生活废水经过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中水回用既补充了水资源的短缺,减少了自来水的消耗量,省却了水资源费。又减少了排向水域的污水量,降低了污水处理费用,创造了可观的环境效益,做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城市污水回用技术起步较晚,但近10 年发展得比较快,且起点较高。北京、天津、太原、青岛、西安等缺水城市已经先后建立一系列污水回用工程。但是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原因,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污水回用率偏低。因此我国应加大对中水利用的资金及政策支持,提高我国回用水在用水总量中的比例。
另外要加大对雨水的集蓄利用,开发咸水淡化技术,逐步减少我国淡水资源的使用量。海水淡化作为解决水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海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包括多级闪蒸(MSF)、多效蒸发(MED)和反渗透(R 0)等,并且不断有新的技术出现。
3.4 加强对水污染的检测及治理
尽快建立健全统一的水环境监测体系。重点企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厂要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对污染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长期超标排污、偷排偷放的企业,一律限期整改,停产整治;对治理无望的企业和落后生产能力,坚决关闭淘汰。逐步提高污水处理的收费标准,以减少污水排放、促进节约用水及加快水污染的治理。
尤其是要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 以获知地下水量和水质的变化, 遏制地下水超采, 有效地保护地下水资源。全国应统一分级(流域级、地方级)进行地下水监测网规划和地下水质预警规划。通过地下水监测结果, 评估地下水质和水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有助于分析地下水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运动过程及人为影响的程度, 在识别因地下水超采、地表水污染引起的地下水质变化方面起到预警作用。地下水监测结果是编制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和制定保护政策的依据。
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并根据城镇发展水平适时进行扩建;同时要完善配套管网运转体系,逐步提高污染集中治理水平。开发运用新的污水处理技术如纳米技术、光催化氧化法、利用超导净化污水、电催化氧化法、光电催化氧化法、生物方法等,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如利用大型水生植物治理水污染,不仅投资少,而且治理效果好。大型水生植物通过自身的生长代谢可以大量吸收氮、磷等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而其中一些种类还可以富集不同类型的重金属或吸收降解某些有机污染物;通过促进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可以使水中大部分可生物降解有机物(BOD)降解,通过抑制低等藻类的生长,控制富营养化的表现形式等。下图为水生植物的生长特点及污染物去除功能:
3.5 提高突发水污染应急能力
由于应急机制不完善、应急装备不齐全等原因,目前我国供水系统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能力明显不足,供水安全突发事件时有发生。
水资源主管部门应加强水资源检测、监控能力,调动有关水环境调查研究部门的力量,发挥各学科技术特长,分工合作,统一技术标准和要求,开展全国重点水污染的综合调查。此外由于我国水资源管理在地域上“城乡分割”、在职能上“部门分割”、在制度上“政出多门”的局面仍然存在,部门间职能交叉多,相互间纠纷也多,各自为政,集中统一管理不足,必须在流域水资源管理方式上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机制,把供水、污水处理、节水、污水保护等归属同一水务机构进行管理。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合理规划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严格控制污染,保护水资源,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建设节水型社会,才能真正使我国的水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吴维 吴明 郑贤来 张诗洋 论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 农村经济与科,2009,20(8):3-4 [2]孟祥辉 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对策 现代农业科技 2010,11:258-260 [3]杨建锋 城市化和雨水利用 北京水利 2001,1:22 [4]孙贵军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水土保持对策 现代农业科技 2011,3:324-325 [5]隋聚艳 蔡小超 浅谈我国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及对策 科技信息,2010,1:389 [6]徐泽珍 我国水资源现状与节水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2008,16:337-338 [7]林柞顶 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及其分析 水文 2004,24(1):18-21 [8]郭永杰 崔云玲 吕晓东国内外微咸水利用现状及利用途径 2003,8:3-5 [9]张桂杰 郑念发 李鹤 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能源与环境 2010,21:155 [10]何爱玲 马兴冠 傅金祥 孙乾 中国水资源安全忧患及对策 辽宁化工 2009,38(12):932 [11]韩丽娜 浅析当前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及改善措施 能源与环境 2009,20:155 [12]贾敏 我国突发性水污染应急制度研究 知识经济 2011,5:96 [13]周少华 中国水资源安全现状及发展态势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20(4):10-17 [14]许艳 俞林波 赵洪启 中水回用现状分析及展望 环境科技 2009,22(1):84-86 [15]钟华平卞锦宇 姜蓓蕾 黄昌硕 应重视我国地下水的保护和管理 科学家之声 2007,25(3):70-73 [16]Allinson G.Stagnitti F.Colville S.Growth of floating aquatic macrophytes in alkaline industrial wastewaters.J.Environ.Eng,2000,12:1103-1107 [17]曹向东等 强化塘-人工湿地复合生态系统中氮磷的去除规律 环境科学研究2000,13(2):5-9 [18]王剑虹 麻密 植物修复的生物学机制 植物学通报,2000,17(6):504-512 [19]J.A.Redondo Brackish,sea-and wastewater desalination 2001,138(1):29-40 [20]苏保卫 王越 王志 王世昌 海水淡化的膜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给水排水 2003,19(8):30-32 [21]叶雯 刘美南 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给水排水 2002,8(12)[22]苗硕 中国淡水资源现状与保护措施探讨 现代商贸工业 2010,17:19-20
第五篇:慈溪水资源现状及解决方案
慈溪水资源现状及解决方案
我的家乡是慈溪,我关心我的家乡和人民,尤其关心家乡的水资源。
慈溪,作为一个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长三角新兴城市,在许多人的印象当中,应该并不缺水。
可实际上,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地貌注定了慈溪地表拦蓄能力的先天不足。据水文资料显示,慈溪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445立方米,仅为宁波市、浙江省、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
3、1/4和1/5,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农业和生活等各类污染对水环境的侵蚀日益加剧,市域水环境逐步趋于恶化。据2002环境监测报告显示,超V类水体占市域水体的76.9%,V类水体占15.4%,合计为92.3%。在此情况下,根据《慈溪市城镇供水水源规划》分析,即使充分发挥现有本地水资源及水利工程设施效益,预计到2020年慈溪优质水和次质水的缺口将分别达到2.2亿立方米和1.2亿立方米,缺水总量将达到3.4亿立方米。
2003年、2004年那场50年一遇的干旱,使慈溪水资源的脆弱状况暴露无遗。曾几何时,一道买水景观呈现出另一种繁忙:企业耗水大户车水马龙,纷纷向周边余姚、上虞等市买水运水;市民排队买桶装水、瓶装水;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管网基础薄弱,自来水成了紧俏商品„„
一时间,慈溪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快车道,遇到了水环境恶化和水资源短缺的双重“瓶颈”!
该情况引起了在慈的各级人大代表的密切关注。在宁波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二次会议和同期省人代会期间,慈溪市的省、市人大代表分别向大会递交议案,要求解决浙东引水问题。
2004年9月29日下午,经过慈溪市人大常委会的积极促成,宁波市十二届人大代表慈溪中心组约见了宁波市政府领导,就合理配置水资源、切实解决慈溪水资源严重短缺等问题向宁波市政府提出了意见和要求。
在听取了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之后,时任宁波市代市长的毛光烈指出,慈溪市提出的将慈溪水资源平衡问题纳入宁波市水资源总体规划,是非常合理的。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水源建设的工作力度,加快浙东引水等工程的建设步伐。市政府还要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协调机构,形成一套有效的水资源协调机制,统筹做好水资源的配置、保障工作,协调解决慈溪向曹娥江及汤浦水库引水工程中的有关问题。应把慈东工业区块列入宁波工业供水范围,并要加快建设进程。
此后,余姚、上虞等市的有关领导表示:为了慈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困难再大,也要坚决把这“友谊之水”送到三北大地!
通过各级人大和代表的共同努力,慈溪“境外引水”工作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人局面。
1月9日,商谈多年的宁波慈溪市首个行政区划外引水工程在绍兴签定协议,这是浙江省首个跨行政区划引水项目。
该工程首期投入5亿多元,用管道把绍兴汤浦水库的原水引入慈溪周巷。根据规划,此次引水管线自上虞东部的丘陵地带穿越山区,经余姚牟山湖到周巷,全长53公里,其中隧道10公里,通过沿途的加压泵站,每日最大输水量可达25万立方米。
宁波的慈溪与绍兴的上虞仅一山相隔,虽互为邻居却分属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划。上虞水资源丰富,而慈溪却水资源严重短缺。长期以来,由于供水水源受行政界线限制,本可以优势互补且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双赢事项,却无法实现。该引水工程的签约表明,坚冰已被打破,按流域和经济价值取水用水的国际水资源价值观得以确立。
慈溪市是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县级市之一,经济实力居浙江省县级市前三位,也是全国百强县市之一。慈溪市区位优势明显,是连接宁波与上海直通过的杭州湾大通道的必经之处和起点。从水资源的现状来看,慈溪市位于宁波大市区北部,与绍兴市上虞相邻,由于没有过境河流和大中型水库,且人口和工业密集,慈溪市长期受水源匮乏困扰,人均水资源量仅786立方米,是浙江省最缺水的城市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慈溪市需水量不断增长,城市供水矛盾日益突出,虽新建了新城水厂,但仍受制于洁净面貌充足的水源;若从宁波行政区划内引水,将出现长距离引水且工程投资浩大,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上,都不划算。
据悉,该工程分为两个阶段,其中2005年1月到2022年为第一阶段,慈溪市将投入5亿多元用于管道、水厂建设和支付水库建设补偿费;第二阶段双方将根据市场变化和政府决策再行商议水库建设补偿费和原水价格。按合同规定,双方的供求期限定为36年。据记者了解,绍兴汤浦水库库容2.35亿立方米,年复蓄能力3.6亿立方米,是一类饮用水水质水源,于2000年建成供水,水库每日可取水100万立方米。据专家介绍,绍兴市区、绍兴县和上虞市合计取水量不足40万立方米,在此期间,汤浦水库将有12亿吨的优质原水进入慈溪。
2004年7月,下姚江引水应急工程实现临时通水的阶段性目标,为缓解五十年一遇的旱情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虞汤浦水库引水工程稳步推进。现在,每日20万吨的优质饮用水已滋润百万慈溪人的咽喉。
曹娥江引水工程一期已于2005年10月底动工建设。“引曹济慈”工程的完成,已使慈溪人告别缺水时代。
数学与应用数学091班
史宽宽
0917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