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内外水资源现状及综合治理措施
国内外水资源现状及综合治理措施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由于过度利用已经日益匮乏 了。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水资源出现匮乏,就会导致生态环境的脆 弱。因此,水资源问题已经世界性的问题。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 件,一旦出现了水资源危机,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众多的国家来 讲,很容易导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以维系。建立节水型社会,强 调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于解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 重要的意义。
一、全球水资源现状
(一)水资源短缺
地球上的江、河、湖、海,冰川等等都是水资源,而且储量相当之 大.我们为何总强调水资源短缺,强调对水资源的保护的重要性,这里 就涉及到了广义的水资源与狭义的水资源之分。广义的水资源,是指 地球上水的总体.包括大气中的降水、河湖中的地表水、浅层和深层的 地下水、冰川、海水等。狭义的水资源,是指与生态系统保护和人类生 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的、而又逐年能够得到恢复和更新的 淡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地球虽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但他们远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 时空分布也不均匀。现在工业、农业以及人对水的需求大幅增长,淡水 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严重困扰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地球上水储存量 岁相当丰富.但只有2.5%是淡水.大部分淡水以永久性冰雪的形势封 存于南极.能被人类所利用的水资源很有限,主要是湖泊、河流、土壤 湿气和埋藏相对浅的地下水。大部分能够利用的水位于远离人类的地 方.使水得利用成为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二)水资源的分配问题
水资源的特点有流动性、有限性、可再生性等等,水资源的众多特 点决定了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总的来说包括时间分布不均匀、空 间分布不均匀.我国南北方水量差别及雨量季节的差别充分体现了水 资源的不均匀性。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中度和高度缺水的地 区.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仍在增加。而农业方面也需要大量的水,在社 会经济发展中农业利用的水相当之多。为了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 问题.各国也建筑河坝,从而协调灌溉用水、水力发电和生活用水等。我们通过对河流进行筑坝、引流等工程方式为人类的确带来了很大好 处.但同时对单水生态系统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当然这些工程建筑 的造价也非常大.并改变了当地河流的形状。是当地人口被迫迁移,导 致邻近的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三)水质污染
水资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退水等。水 资源受到污染会产生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等。但水污染问 题通过水文循环过程会得到缓解.污染物随水体的运动不停地发生变 化.自然的减少小时或无害化的过程,也就是水体自净作用。无论是发 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水污染问题。有的水污染是因为自然因 素.但大部分水资源的污染是因为人为因素。城市和工业排出的污水 污染着河流和地下水。农业开发在解决世界食物问题方面取得了重大 进展.但它也造成了水污染。比如在中国,全国600多个大小城市中,有一半城市都缺水。世界上仅城市地区一年排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有 多达500立方公里.而每一滴污水将污染数倍的水体。
二、综合治理措施
水资源保护 认识到了水问题的严重性.就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更有效地 对水资源进行管理.分配。目前.人们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还比较薄弱,还有许多人仍不知道怎样去保护。水问题已非常严重,保护水资源是 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必须学会保护水资源。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 提下.改善水的管理。是所有人可以得到干净的饮用水。当我们能用到 足够干净的水时.我们应该知道还有很多人用者受到污染的水甚至用 不到水。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如果大家都能节约用水,也许节省下 来的水可以拯救成千上万的人。另外我们不仅要严格要求自己,也要 带领身边的人一起来保护水资源.从而带动整个社会。我们要从两个 方面来保护水资源。第一,我们要有惜水意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 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知道爱惜水资源,有的甚至将 水白白浪费。第二。不污染水资源。现在生活中污染水资源的情况还是 频频发生.如农药、化学物质、重金属污染等等。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 能履行这些责任.整个环境下就会有非常大的改观.也许就改变了水 资源紧缺及污染的问题。水资源保护的目标是.在水量方面必须要保证生态用水,不能因 为经济社会用水量的增加而引起生态退化、环境恶化以及其他负面影 响:在水质方面,要根据水体的水环境容量,来规划污染物的排放量,不能因为污染物超标排放而导致饮用水源地受到污染或危及到其他 用水的正常供应。
三、我国水资源现状
(一)水资源利用 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是却是一个自然资源严重缺乏的国 家。特别是水资源,作为旱灾频繁的国家,我国已经出现了水资源短缺 的趋势,并被联合国列为贫水国家之一。地球上有超过 70%的面积被 水覆盖着,可能够被人类所利用的水资源并不多。生命用水一般都是淡 水资源,除了地面的淡水之外,地下水也属于是人类可利用的水资源。水资源实现其利用价值,必须要符合两方面的条件,即数量要充足,质 量要高。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无论是可资利用的水资源,还 是可能会被利用的水资源,都无法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自从建国以来到现在,我国在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都实施了 各种有效的措施,并在水资源的开发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经济的 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脚步不断地加快,水资源建设已经跟不上 了可利用率。用水量的迅速增长导致了供水不足的状态出现,成为了亟 待解决的问题。
(二)水资源污染 工业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也带来相应 的副作用。人类正在为自己的过度行为而付出代价,特别是在水资源的 利用上,由于各种不合理的行为,导致了严重污染。城市用水、工业用 水以及农业用水等等,在消耗水资源的同时,还将被污染的水排放到了 自然淡水当中。有统计数字显示,当污水被排放到淡水中之后,平均 1 毫升的水,就很有可能导致7毫升的水受到污染。当这些被污染的水被 人类所饮用或者是灌溉农田之后,就会造成各种危害。以沧州市的水资源状况为例。沧州位于华北平原,地下水短缺,那么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已经愈显重要了。市场经济带动着沧州市不断地 挖掘自己的经济潜力。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污染物被排放到河流当 中,人们的经济条件提高了,可是沧州市的地表水、甚至地下水却遭到 了污染。工业废水、含有高浓度化学物质的废水以及生活污水等等,没 有经过污水处理,或者污水处理不达标,就被排放到了地表水中。地下 水随经济发展严重超采,已成为中国“成长”最快的地下漏斗群之一。
四、我国水资源综合治理措施
(一)水资源优化配置 如果社会经济发展中水的需求量超过了淡水的正常供水量,那么 就意味着水资源的配置上缺乏了合理性。水资源分配的对象,有地表水 和地下水之分,包括降水性水资源、径流性水资源都可以被划归到可利 用的水资源范围内。但是,比较稳定的水资源还是来自于地表的淡水流 域。另外,要统筹分配一次性水资源和再生性水资源。政府在对水资源 的合理配置上,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以流域为基础,对于分配后的水资源 使用权进行进行监测管理,用经济杠杆来水资源的利用进行调整,以提 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性工程,其重要意义在于,有效地解决了北方严重缺水的问题。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政府实施的一 项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策略。重点强调,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实现水资源的优化,不但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而且还事关中华民族的 长远利益。
(二)水资源循环利用 很长时期以来,中国在水资源的利用上,都是采用了粗放性的模 式,指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导致了严重的 浪费。虽然在短时期内获得了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却会遭致了严 重的后果。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倡导低碳经济、低碳生活,节约用水、节约资源成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面对自然水资源逐渐匮 乏的态势,基于水的可再利用的特点,对水进行循环利用是一个比较理 想的措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水的利用量也不断增多。运用现在 的科学技术,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利用过的水进行二次处理,重复利 用,提高水的利用率。比如,工业污水以及生活用水进行再加工利用到 农业灌溉当中,既起到了节水的作用,也实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功 能。关于农业用水,根据更地总面积来计算,用水量可以超过总用水量 的 70%左右,其中灌溉用水就已经超过了 80%。如果将污水经过处理 后,灌溉到农业耕地当中,既可以节约自然水资源,还能够提高水资源 再利用。
(三)水资源生态防治 江、河、湖都属于是淡水资源,也是利用率最高的水资源之一。特 别是农业用水,自古以来都离不开这些水资源范畴。而一旦出现水质污 染的状况,那么农业用水将面临资源衰竭的危险。保证江河湖水的营养 化,成为了淡水生态防治的关键。以防为主,通过提高居民的节水、爱 水意识,控制工业用水的排放量,以实现环境用水承载能力提高的目标。
(四)加强水污染的监督 面对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要有效地遏制其恶性蔓延,就首先要从 水污染的监督做起。建立合理的水污染监督机制,可以使水污染在防止 和治理的时候,更为具有科学性。
1)监督农业用水污染。鉴于农业用 水所占有的比例较大,那么,开展水资源防治,就从农业入手。严格禁 止向河流、河岸中倾倒固体或者液体废弃物。特别是水产养殖的水域,要定期清理,以避免污染。
2)监督工业用水污染和城市用水污染。工 业和城市排污,一直以来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其所排放的污水,特别是工业排放的污水,其中往往会带有一些化学污染物,不但容易污 染水资源,其中的一些重金属还能够沉入到水底淤泥中,将其中的土质 污染,而且不易分解。那么除了利用污水处理设备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 之外,还要对水资源利用进行监督,以控制超标排污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解决水资源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工业的发展,农业的利 用,城市污水的排放,这些都是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为了实现水资源 的有效利用,就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治理。
第二篇:神木水资源现状及解决措施
神木水资源现状及解决措施
水是生命之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时一刻也离 不开水。水占人体所需能量的95%,因此水的质量也就是人们健康的质量。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
而现如今“百强县”的神木正面临水资源匮乏的危机。自来水供应不足,这也就使得高层居民的水龙头出现罢工,经常会有连续几天都滴水不漏的现象,在夏季更为频繁。据悉,在神木县华山桥附近的居民总是会排着长队在河沟里挑水,以此来补救生活饮用水。自2010年起至今,每天总是会有一批不得不到山沟里挑水的居民。但他们挑来的水质并不能保证水质,完全是为了喝到水、有水,而不得不自己行动的。再加上人们虽然总是会缺水,但并未意识到水资源的珍贵,而是一味的浪费。政府大量开发新工程,这就使得神木瑶镇乡过境河流、黄河一级地段河流、秃尾河上游等都纷纷成为神木县调水的对象。但如此多的水源并未令人欣喜。相反,其水源还是会供不应求,而水质又是人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水有了,那么水的浪费也就加大了。工业用水大增,污水大量排放,水资源的需求得到缓减,但迎来的是低劣水质对居民用水健康的威胁。对于水质,作为神木镇的居民,我深有体会。就我们喝的水来说,不仅会有许多杂质,还会伴有浑黄的水色。还会在水龙头的不断涌流之下,看到许许多多水中不该有的泡沫。水放的稍久一些就会有难闻的味道。为了少喝一点杂质,大家都将水放一天才饮用,那样做会使多多少少的杂质沉淀下去。但这样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即使是水煮沸了,其味道也是令人难以下咽。
据居民介绍他们那一带自来水会有持续的浑浊发黄而无法饮用。但神木县的居民并未由此得到教训,而是不断地浪费,不断地排污。
对此,神木政府也做了相关措施,但政府的措施主要还是为了解决水源。因此,居民用水安全并未得到完善。
本人认为,作为一个“百强县”,我们不仅要带领人民群众走上致富之路,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健康做一份保险。因此,要让人民群众身上流着干净的血液,政府就得加大对水质的完善。发动人力物力,利用优良的净水消毒技术来改善水质。再者要对已经开发的地区和工业基地等有污染排放的地方进行管理,督促他们将废水、废气优化排放。家庭用水集中排放处理,以此来解决水污染问题。
我们要积极倡导大家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增强居民对水资源珍贵的认识和保护。只有大家明白了节约的意义,积极行动起来,那么我们的生活用水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这样,我们就会为自己的健康添一份保障。
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我们的健康而共同努力奋斗。
第三篇:浅谈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及节水措施
我国水资源概况
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 1/4,位列世界第121位,是联合国认定的“水资源紧缺”国家。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立方米。
不仅如此,水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分布严重不均。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一的长江以南地区拥有全国五分之四的水量,而面积广大的北方地区只拥有不足五分之一的水量,其中西北内陆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我国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万亿立方米,其中54%即3.2万亿立方米左右通过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布又回到大气中,余下的约有2.8万亿立方米绝大部分形成了地面径流和极少数渗入地下。这就是我国拥有的淡水资源总量,这一总量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但因人口基数大,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是很少的,仅为 2200 立方米,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专家预测,我国人口在2030年将进入高峰时期,届时人均水资源量大约只有1750立方米,中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全国668座城市中有 400多座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每年就影响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此外,伴随着主要河流下游及干流普遍出现的断流和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还引起了如沙尘暴频发等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为了改变这些现状,中国政府投资4860亿,于2002年底启动 “南水北调工程”,计划用6到8年时间,分别建设东、中、西三条输水干渠,连接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水系,向北方“注水”。人们期望这项工程能发挥巨大作用,但国土资源部张宗祜院士指出,“不节约用水,南水北调也难以根本解决缺水问题 ”
《新安全》(2004年 第五期)浅谈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及节水措施(2)来源: 作者: 时间:2011/09/24 推荐工程纠纷律师:
二、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几点方向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1.农业节水中长期发展规划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并与各地的农业发展规划、水资源规划及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相协调,并充分考虑我国加入WTO后农
二、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几点方向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1.农业节水中长期发展规划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并与各地的农业发展规划、水资源规划及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相协调,并充分考虑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对农业节水的需求。
2.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有效保护为前提,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雨水、灌溉回归水及城市污水等的开发与利用。实行以供定需的方针,以水定产业结构,以水定经济布局,以水定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做到量水而行。
3.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水资源状况、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物种类、经济发展水平等,确定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农业节水发展模式。
4.根据我国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际,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以农业节水为龙头适时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二)建立有利节水农业发展的投入机制
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应成为水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对农业和城市工业用水的研究分析说明:通过全面建设节水高效农业,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的用水效率;通过推行工业的清洁生产,使工业用水量降低,这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而且可使城市废水量相应减少,大大削减污染负荷。目前全世界灌溉面积中,喷微灌面积已占总灌溉面积的,我国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力度较大,但所占比例仍然较低,是世界上现代灌溉技术应用程度最低的国家之一,喷微灌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很小。我国作物水分生产率平均为0.8kg/m3粮食,也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很少一部分。不少学者研究指出,如果能积极采取有效节水措施,我国农业用水的节水潜力十分巨大。
(三)以节水为核心改革灌区管理体制
1.明晰产权,实行灌区企业化管理。根据“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明确产权。拥有产权的政府部门可将灌区改造成国家控股公司,聘请企业法人,用企业管理方式经营管理大中型灌区。
2.改革和完善灌区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对灌区实行以节水为主的多指标考核。如考核完成灌溉面积、灌水定额、节水指标、工程维修管理等,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主要依据。探索对灌区投资及经济管理的新方法,以解决目前灌区靠多卖水增加收入的问题。
3.积极引入世界银行推荐的灌溉公司管理模式。灌区作为农业供水批发商负责支渠以上建筑物的管理和维护。经民主选举成立的用水者协会可作为灌区用水的零售商,按政府定价把水售给用户,收取水费,并承担斗、农渠及田间工程的管理、维修,对节水大户给予奖励。
4.井灌区实行县级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组织或成立灌溉公司。由县水务局统一管理全县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统一发放地下水开采许可证,总体控制机井布局和开采量。乡镇负责具体实施和技术服务,并建立行之有效的村级管理组织。也可成立县、乡、村灌溉服务公司,在县统一管理下实行有偿灌溉服务,协商定价,政府规定最高限价。
参考文献
[1]贾大林.农业用水危机与粮食安全对策[J].农业技术经济,1999,(2).
[2]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罗其友.北方旱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决策模型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9,(2).
[4]陈敏建,梁瑞驹,刘玉龙.我国二十一世纪的水和粮食问题[J].水利学报,1999,(1).
[5]张岳.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J].
[6]山仑,黄占斌.节水农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金英杰(1974-),女,山东博兴人,博兴县水务局钻井大队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管理。
第四篇: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产业仍然处于粗放式经营的层面,质量和效益并不理想,物流业务附加值低。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推行现代物流精细化经营,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降低到10%左右,而我国与之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我国物流业务附加值低,物流业务增值服务太少,物流活动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粗放阶段。
3.第三方物流方兴未艾。我国第三方物流开始于20世纪末,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崭新行业。据统计,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营业额从2001年的400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000亿元,年均增长36%。中国仓储协会第三次物流市场调查表明:57%的生产企业和38%的商业企业正在寻找新的物流代理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满意度逐渐提高。预计到2010年,国内第三方物流将达到3700亿元,年均增幅25%左右;到2020年达到22900亿元,年均增幅20%左右;第三方物流占全社会物流比重,2010年将达到30%~40%,另外,在我国物流中,第三方物流所占比重明显偏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据统计,目前中国企业原材料物流和成品物流中均有21%的业务由第三方完成,在商业企业物流中也占到13%。由经贸委和南开大学物流研究中心组织的调查显示中国使用第三方物流模式的企业占22.2%。这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比重(比如美国占58%,日本占60%)相比还有较大的空间。
4.我国物流产业空间布局不均衡。我国物流产业空间发展不平
衡,东部沿海地区明显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表现为物流基础设施和规模大的物流企业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据统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54%分布在东部、30%分布在中部、16%分布在西部,呈现明显梯级递减模式。物流基础设施“鸿沟”已经成为制约中西部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另外,我国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发展严重失衡,农产品物流与农资物流发展滞后,城乡物流“二元鸿沟”
5.物流领域资源浪费情况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商品周转率只有发达国家的30%,每平方米库存的商品量只及发达国家的25%,配送差错率为发达国家的3倍。每年因包装造成的损失约150亿元左右,因装卸、运输造成的损失约500亿元,因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在30亿元左右。仓库过剩量达到40%,公路货运因缺乏合理的物流组织,空驶率多年来保持在50%左右。物流活动的诸多环节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第五篇:国内外社区现状及比较分析
国内外社区现状及比较分析
社区的概念是1887年由法国的著名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提出的。滕尼斯认为社区是由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同情味的社会团体。人们加入这种团体不是有目的的选择,而是自然形成的结果。是以共同利益和共同目的,以及亲戚、邻里、朋友等血缘或地缘为纽带;是家庭、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福利、娱乐及社会保障等主体构成的一个整体。
结合我们国家历史和现实情况看,社区是与整个社会密切相连的、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关系密切的社会群体。在这样的社会群体里,人们具有共同的生活空间、共同的权利义务、共同的文化特质,利益相连、感情相依、守望相助、危困相抚。
一、国外社区现状及主要特点
社区发展(community development)在西方国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在英美等国,社区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社区工作已成为城市行政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社区主要形成了“自治模式”、“行政模式”和“混合模式”三种模式。
(一)“自治模式”。
“自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相对分离,社区内的具体事务完全实行自主自治,与政府部门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政府对社区的干预主要以间接的方式进行,其主要职能是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去规范社区内不同集团、组织、家庭和个人的行为,协调社区内各种利益关系并为社区成员的民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和北欧国家的社区。
1.美国的社区。
美国的市是州政府的分治区,市政体制采用的是“议行合一”或“议行分设”的地方自治制度。美国的社区是政治制度下一个最小的单位,它是一个高度民主自治的机构。社区自治组织不仅享有社区发展规划与目标、社区公共事务、社区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决策权与管理权,还享有对政府的社区行政管理以及专业机构的社区服务管理的建议权、监督权。社区委员会(又称社区董事会)成员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任期,他们大都是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社区服务。社区公共卫生和公共环境等物业方面的管理,由社区委员会聘用的专业社区管理公司负责。而大量的、具体的社区服务内容和项目的开展,则由非政府非赢利的社区服务组织承担和实施。
2.北欧国家的社区。
北欧国家的社区政府是行政体制的最基本单元,具有最基本的教育、社会保障、福利、文化、城市规划、税收等方面的决策管理权。社区政府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是政治机构(议事机构),另一块是行政机构(执行机构),均由民主选举产生。社区议会是最高决策机构,议长由社区政府负责人担任,下设若干个委员会,这是社区民主选举产生的政治机构。然后由社区议会委任社区政府,下设若干个部,每个部与社区议会委员会一一对应,接受其领导。这是社区的行政机构。并且居民在社区中成立各式各样的社团、协会和居民理事会,对社区决策和管理直接参与和监督。形成社区负责人、社区议会、社区委员会和居民理事会构成的四位一体的结构,互相支持,互相监督,使整个社区沿着民主的轨道积极有序地发展。
(二)“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的紧密结合,政府对社区的干预较为直接和具体,并在社区设有各种形式的派出机构,社区发展特别是管理方面的行政性较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新加坡的社区。
新加坡全国不设市、区政府,社会管理的区域性基本单位是选区。每个选区都设有公民咨询委员会和居民联络管理委员会。选区中主要社区组织的领导成员都不是民选产生,而是由所在选区的国会议员委任或推荐。社区领导成员的政府委任制以及国会议员对社区事务的深度参与,使新加坡的社区管理受到执政党和政府强有力的影响和控制。
新加坡在政府中设有国家住宅发展局,负责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其主要职能包括:社区规划,社区工作人员培训,协调政社关系,组织社区活动,对社区建设给予财、物支持。
(三)“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对社区发展的干预较为宽松,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规划、指导并提供经费支持,官方色彩与民间自治特点在社区发展的许多方面交织在一起。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和俄罗斯的社区。
1.日本的社区。
日本在政府系统中,由自治省负责社区工作,地方政府也设立“社区建设委员会”和“自治活动课”等相应机构。在城市基层社区层面,日本设有“町会联合会”和“町会”这两个层次的带有行政色彩的自治组织,它们在许多方面分别发挥着类似我国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作用。町会联合会的职能主要包括垃圾的收集和清运、青少年教育以及与警察机构及地方政府组成联合防范协会改善社区治安状况。町会则承担了大量与社区成员相关的日常事务,主要包括环卫管理、青少年教育、社区治安、办理国民健康保险、办理社会福利、代收税款以及对保释人员的教育跟踪和刑释人员的就业安置等。
2.俄罗斯的社区。
俄罗斯社区是根据居民的共同利益、共同目标而创建的机构。社区的最高领导机构是社区群众大会和社区代表大会,为社区自治的领导组织机构,享有社区联邦政府、市政府、区政府所规定的权限,并且制定“社区法”,规范管理社区基本事务。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协调关系。市、区政府依法支持社区的建立和活动;区政府对于社区委员会有监督,检查的权利;并且社区采纳的一切建议须上报区政府,发生分歧时,由区政府协调处理。
(四)三种模式比较分析。
三种模式的共同点是:第一,组织管理机构健全,权限职责清晰。西方国家的社区内都建有社区委员会、社区顾问团等组织机构,并有相应的法律对各种社区组织机构的组成及权限进行明确规定。第二,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实施社区发展计划的各国,社区发展的各项服务性工作一般由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具体操作实施。第三,社区志愿者组织是社区建设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社区志愿者组织是由社会各界志愿者组成的服务团体。它利用组织内部的知识、技能、财富等,通过各种服务性的行动去实现和体现对社会事业的服务与奉献,或实施和完成对有困难的社会群体及个人的服务与保障。
三种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产生背景、政府社区关系、社区管理主题、运行机制等方面。具体如表1所示。
表1:国外3种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比较
政府主导模式 混合模式 自治模式
产生背景 缺乏法制传统,市场经济不健全,民主观念淡薄等 受西方文化传统的影响,特别是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民主化进程加快 具有法制和民主传统,市场经济健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政府和社区关系 政社不分 部分分开 完全分离
社区管理主体 政府及其社区管理机构 社区和政府各自的管理机构 社区及其自治机构
运行机制 政府主导 政府支持、社区组织和居民参与、共建共管 中介参与,市场运作,居民志愿服务 结果表现 大政府、小社会,行政病严重 朝自治方向发展 小政府、大社会,居民自治
二、国内部分城市社区改革探索
全国各地很多城市在社区改革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三种模式:一是在维持现有建制基础上,理顺“区、街、居、社”关系的“渐进式模式”,如上海市、沈阳市。二是撤销原街道办事处的“撤街改社模式”,如青岛市和南京市,三是新建社区不设街道办事处,而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的“社区管委会模式”,如武汉市。
(一)“渐进式模式”。
1.上海市的社区改革。
上海市最早提出并实行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体制。这种体制的重点在于政府在街道社区所进行的第三级管理,其核心是推动市、区两级政府及各有关职能部门的权力下放和分权,以街道办事处为主体,强化政府在街道社区层面即第三级的行政权力与行政效能。
基本内容包括:(1)按照“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方针,加强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管理和协调管理的权力与职能。(2)按照放权与分权相结合、责任主体明确、管理幅度适中的原则,在将综合管理的事权下放给街道办事处的同时,把专业管理的权力下放给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并建立街道层面专业机构的对应设置,由此充实和强化政府职能部门在街道社区的专业管理。(3)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职能部门对专业派出机构实行双重领导制。(4)按照政企、政社、政事分开的原则,将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原来承担的一些社会服务性、经营性的事项,分别划归各专业服务机构和资产经营机构等。(5)在街道以下构筑第四级管理与服务网络,由政府按居民区实际人口给予居委会若干事业单位编制,并可聘用部分工作人员,专职负责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
2.沈阳市的社区改革。
沈阳市在重新划分居委会辖区规模的基础上,按照“社区自治、议行分离”的原则,建立包括决策层、执行层、议事层和领导层等全新的社区组织体系。决策层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由社区居民选举出的“居民代表”和辖区内企事业单位选举出的“单位代表”共同组成;执行层是社区居民委员会,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主要职责是执行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决定,在政府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组织居民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议事层是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主要成员由社区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居民代表、单位代表组成;领导层是社区党组织,即按照《党章》规定设立的社区党委、总支或支部。为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沈阳市还通过明确社区自治权、转给社区协管权、赋予社区监督权等措施,以强化社区的功能。
(二)“撤街改社模式”。
1.青岛市社区改革。
2001年4月,青岛市市北区浮山后社区不再设置街道办事处,建立了新的社区管理体制。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核心、三套工作体系”,一个核心就是党的领导核心——社区党工委;三套工作体系,即社区自治工作体系——社区委员会,行政事务工作体系——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服务工作体系——社区服务中心。
社区党工委是区党委的派出机构,是社区中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社区委员会是社区代表大会的常设理事机构,是由小区居委会、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推选代表,通过召开社区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自治组织,下设办公室和社区服务、文化教育、计划生育、人民调解、卫生环境五个委员会。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是由区政府职能部门的派出人员组成,承接社区中的行政执法、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城市管理、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民政、财税、司法、社会保障、文教卫生等行政事务。社区服务中心则负责社区服务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开展便民利民服务活动。上述四套工作体系,核心突出,体系明晰,职责明确,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效能。
3.南京市社区改革。
2002年3月,南京市白下区选择了淮海路街道作为体制改革试点。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理顺一个关系,坚持两个依法,实现两个归位,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实现社会的有效管理”。
“一个关系”是政府、社会、市场与社区的关系;“两个依法”是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两个归位”,一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归位”,即把涉及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工作归位给政府职能部门,二是政府社会化职能的“归位”,即把原来由政府管理的社会化职能归位给社区,把一些社会公益性服务工作交给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承担。
主要措施包括:(1)成立淮海路社区党工委,作为区委的派出机构,加强对社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监督政务活动实施,支持和保障社区自治,维护地区稳定,同时,明确党工委不再承担行政管理职能。(2)建立淮海路地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作为区政府有关部门在辖区政务服务的平台。“中心”由劳动、民政、计生、城建、市容、司法等6个职能部门的派出人员构成,按职能要求受理和处理行政事务。与此同时,街道不再承担经济管理职能,原有街属企业按照政企分离的原则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全部推向市场。(3)对街道行政职能进行全面移交。出台了《关于淮海路街道行政管理职能移交的实施意见》,对原街道办事处承担的行政职能认真进行了梳理和职能的剥离。按照“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把属于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57项职能,全部移交给13个职能部门。属于社会性、群众性的工作,由社区全面承接。(4)撤销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职能部门依据各自的职能全面完成了原街道行政职能的交接。(5)建立“淮海路社会工作站”和“淮海路社区服务中心”。
(三)“社区管委会模式”。
武汉市汉口江岸区百步亭花园社区管理模式最大的创新是不设街道办事处,而设立社区管理委员会。百步亭花园社区采取了社区管理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居民委员会互相监督,互相合作共同管理社区的“三位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此外,还设立了党委会,成立了群团组织,成立了业主委员会以及驻区组织辅助系统。
该社区管理委员会是一个半行政,半自治的组织。所谓半行政是指武汉市江岸区政府授权社区管理委员会直接履行基层政府的部分职能,对社区组织及各项活动进行领导、组织和协调。所谓半自治是指社区管理委员会是由百步亭花园社区的各自治组织负责人、各管理机构负责人和业主代表组成的。
(四)三种社区改革探索的比较分析。
归纳起来,“渐进式模式”是在不改变现有建制的基础上,理顺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明晰职能,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是一种渐进的改良方案。“撤街改社模式”通过撤销原有的街道办事处,实现在街道层面的政府行政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分离,提高社区自治的能力。“社区管委会模式”是新建社区的特有模式,从建立社区开始就不设置街道办事处,采取类似开发区的管理方式,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替代行政主导,推动社区发展。
以上三种社区改革,最核心问题都是理顺政府及其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即城市基层政权建设与社区民主自治之间的关系。以上三大模式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思路,探索改革街道管理体制。
国外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文/吴中宇;来源:中国社会导刊
社会工作一般指由那些掌握专业化的科学知识方法与技能的职业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工作管理者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专业化社会服务以及相关的福利保障,调整社会关系,恢复和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一项专门事业和一门学科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思想,既包含了社会救济事业,又包括了更富有积极意义的社会福利事业,非但有各种补救性的援助措施,还发展了改善社会生活预防社会问题的专门技术和专业管理方法可以说,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不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英美等西方国家社会工作建立较早,有一定的理论积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回顾西方国家社会工作发展的特征和独特历程,将对我国的社会工作有所启示为贫困者提供服务: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形成现代社会工作起源于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实施的济贫法,这部法开创了国家以立法形式救济贫民的先河,并明确了政府和社会有济贫的责任16世纪的英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当时的英国统治者面临大量的贫民生活无着落偷盗乞讨等社会问题因此,英国政府颁布了济贫法,以解决当时面临的贫困问题济贫法的实施,要求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以确定帮助对象,这需要专人和专门的工作方法进行,由此,现代社会工作的雏形形成济贫法的意义一是政府首次以立法的方式对全国的贫民实施生活救济制度;二是其救济经费的一部分来源于富有阶层,即国家强制征收的济贫税济贫法规定,教区对没有亲属供养的区内贫民负责救济,救济经费以济贫税志愿捐款和罚金三者为主要来源济贫法的特点是实施分类救助,分别对有工作能力无工作能力无依儿童给予不同安排,社会工作的类型化方式由此提出济贫法于1 834年修正为新济贫法,到1948年,在英国实施了347年,济贫法的修正实施使社会工作者尝试用个性化方式解决贫困问题,这为英国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个案工作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德国1 788年在汉堡市实行一种救济制度,史称汉堡制,对社会工作在制度与方法上影响甚远汉堡制将全市分为若干区,分别对贫困者实施救济,或介绍职业医疗疾病等,并设中央办事机构,总管全市救贫行政事务l 852年德国爱尔伯福小市镇仿汉堡制并加以修改完善,开始实行爱尔伯福制,即各区再分段,负责对段内的贫民进行经常性调查,按需予以补助,并办理职业介绍以及对游民进行管理训练等各市设有全市性的赈济组织在此期间,英国早期社会工作者借鉴德国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的做法,进行济贫工作此后,1 869年在伦敦成立的英国慈善组织会社(the 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C.O.S)和1 877年成立的美国慈善组织会社进一步推动了济贫工作的专业化,确定了服务到个人的社会工作理念
兴起于英美等国的慈善组织会社与睦邻运动共同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形成社区睦邻运动首先是由教会及一些慈善组织基金会发起的社区睦邻运动的方法是让社会工作者广泛深入地参与社区生活,尽量调动并利用社区内的各种社会资源组织和教育居民改善自己的环境,培养居氐的自助与互助精神社区睦邻运动发起英国,1884年,伦敦东区传教士巴涅特为纪念年轻的亡友一一牛津大学经济系讲师杨因比服务于贫民工人的崇高精神,在自已所属的教区建立了第一座社区睦邻中巴(Soci.al Settlement Home),并定名为汤区比馆继该中心后,英国各地也建立了类化的服务中心社区睦邻运动在美国的影响较大,开展最为广泛1 886年,美国著名醮社区睦邻服务社苏尔大厦创办,厦内为青年人老年人提供了从事教育艺术音乐娱乐等活动及发展教育的机会,还成立了如贫困劳动教育政治等大型研究室苏尔大厦的建立改善了其所在地芝加哥市市民的生活,并促进了全美社区睦邻运动,到1 937年,美国已建立了300多个类似的服务中心欧洲大部分国家也相继开展了社区睦邻运动
社区睦邻运动的开展及其所提倡的服务精神和取得的成就,无疑给解决工业化所带来的城市贫困问题提出了一条可行之路,其目的都是尽可能在社区基础上,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和解决贫困问题社区睦邻运动对于社会工作事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首创了社区目艮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工作及服务机构;二是开创了社会工作与社会调查研究相结合的先河,即充分关注社区居民的需要和问题,并且将解决问题的工作计划与项目均建立在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三是注重开发利用和整合社区内的各种资源,以推动社区计划的实施;四是注重居民的社区参与精神的培养;五是将无私奉献的社区活动与社会工作结合起来,并置于社区工作机构(社区中心)的指导之下
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制度和方法,是与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1883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l 8 8 4年通过丫工伤保险法,1 8 8 9年又实行了老年与病残强制保险法这一系列社会保险制度的推出缓解了一触即发的劳资矛盾,解决了产业工人的后顾之忧,加快了国内经济的发展1 9 3 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为解决1929年的大危机和随之而来的大萧条所导致的成千上万失业人员的生活及就业等问题,颁布施行I,社会安全法案,其内容主要由社会保险方案公共分类救助方案卫生及福利服务方案三个方案构成这些制度的建立说明各国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由对社会成员贫困问题的关注逐渐趋向关注全民福利,社会工作中的社会行政工作日趋重要社会福利事业促进了社会工作的扩展,欧美国家的社会工作开始走向专业化1940年代,小组工作(亦称团体工作)开始纳入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之中1950年代以后,由于联合国的推动,大多数国家开始重视社区福利计划和社区发展计划到了l 96()年代,美国的社区发展计划进人了黄金时期,1962年社区工作正式被认可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几乎在同一时期,英国政府也视社区工作为福利国家制度的一种必要补充
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对社会工作教育提出了要求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较早的是美国,1 8 9 8年,纽约救贫协会创办讲习班,讲授慈善学的应用1904年改为纽约社会工作学院后与哥伦比亚大学合作,于1910年设置社会工作课程1912年正式成立社会工作学院英国利物浦大学于1903年开设社会服务课程1917年美国学者理查曼的社会诊断(Social Diagnosis)一书出版,把这种助人的工作作为一套独立的知识系统加以研究和传授,从而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建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美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较英国早半个世纪,一是来自社会工作教育团体,同时各种社会服务组织也日益感到接受专业教育学习专业知识和技巧的重要性,因此美国的大学应邀负责培训社会服务机构的在职工作人员,继而纷纷开始建立社会工作专业1953年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CSWE)和1955年关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的成立,标志着社会工作最终成为一个公认的职业
英国社会工作作为重要的社会服务出现在1945年以后,所有的政府部门都认为社会服务是针对社会中的贫苦及边缘群体提供的机构服务社会服务部门的创立,给英国社会工作者构建了一种专业性的服务工作结构英国在1969年正式成立英国社会工作员协会(BASW),1970年,成立社会工作教育训练中央委员会(CCETSW),正式奠定英国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地位l 9 70年实施的地方政府社会服务法规定,要在地方政府中构建各种社会服务机构从那以后,为个人社会服务的公共支出增长了400%社会服务机构的社会工作者承担了复杂的个案工作,从老年人到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与一些特殊群体打交道,向儿童老年人以及广泛流行的心理精神病患者提供服务个案工作团体工作与社区工作的方法,在社会服务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
社会工作发展到现在,均已实现了职业化和专业化,这就意味着,从事社会工作必须经过社会工作专业系统训练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社会工作者同医生律师一样,没有获得社会工作的执业资格,就不能从事社会工作事务
从为贫困者提供服务到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从关注贫困人员问题到关注全民福利,社会工作由朴素的社会自治性事务到成为专门解决各种各样社会问题的一种制度或方法,由自愿的慈善服务到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依托多学科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的结果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参与,使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和知识多样化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为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协调人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可以说,没有社会问题,就没有社会工作从这个角度讲,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工作研究和实践的基础再如,弗洛伊德的人格相关学说为理解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在社会个案工作中被广泛运用这些理论研究的共同点都是探讨如何帮助社会上有困难的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人与社会和谐的方式方法
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
回顾西方社会工作发展l史,可知西方社会工作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发展起来的不同时期所采取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各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影响的结果;都是为解决社会问题,与提高人的礼会功能,协调平衡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相联系的;它帮助个人团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得到社会认可,并增进社会福利以利于人的健康全面发展这一助人自助的专业工作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
转型期的中国,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与社会需求一是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的存在成为社会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如人口问题中的残疾人生活就业问题人口结构出现的男女比例失衡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贫困问题就业问题家庭问题犯罪问题教育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带来人群体社会问的不协调,需要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一是随着政府职能转换企业社会职能的剥离,单位人越来越多地变为社会人;大量与居民相关的公益性事务,政府不管企业剥离,都要靠社区来解决社区成为城市社会保障工作的基础,社区服务成为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三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加入WTO以后,国内的竞争也会异常激烈,竞争对人的素质提出高要求,不可避免会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导致社会问题的产生西方社会工作注重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调适的社会工作个案方法以及发掘社会资源启发个人或制度的潜能增强其预防问题的能力更好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方法等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方法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现今中国社会在许多方面仍处于转型期,并且会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而转型期的问题往往是需要新的机制来解决;中国同时又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整个社会在向现代化城市化迈进的过程中凸现的人与社会的种种不适应,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求中国社会丁作在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经验的同时,根据中国国情不断完善提高和创新中国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