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普通话和方言谁更重要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词汇标准来看,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指的是以广大北方话地区普遍通行的说法为准,同时也要从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词语。普通话的语法标准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标准包括四个方面意思:“典范”就是排除不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白话文”就是排除文言文;“现代白话文”就是排除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话文;“著作”就是指普通话的书面形式,它建立在口语基础上,但又不等于一般的口语,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 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首先我们来看看普通话的重要性[/h1] 第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普通话的适用范围和他的沟通交流能力更强。它是一种发展非常成熟的语言,虽然他是近代从日本引进的一个名词,但是,作为一种语言实践,他在中国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他是非常成熟的语言,它集东西南北中,唐宋元明清,满汉蒙回藏等种种语言心态的优势与一身,所以说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
第一,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h1] 每个国家都有它的官方语言,如菲律宾它的国语是菲律宾语,而它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他们每个人都能说英语,因为这是他们的官方语言,他们能在国际会议上使用他们的官方语言,代表着他们的形象。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能说出自己国家的官方语言代表这自己国家的形象,那难以说得过去。(这当然有特殊情况,二三十年代的人因为种种原因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限制,不能学习到普通话)[/h2] 第二,普通话有利于凝聚国人,增强凝聚力。[/h1] 你能够想象两个来自中国不同地方的人只会说自己的方言,不能使用共同的语言来交流的情形嘛?难以令人觉得他们是同一个国家的人,这又怎么有可能让大家觉得有凝聚力呢?[/h2] 第三,一个国家没有统一的语言,难以体现出她的主权独立性。[/h1] 就像刚刚所说的,两个国人碰面不能说出同一种语言,怎能让人相信他们是同一个国家的?如此会叫人觉得真的很悲哀!自己国人已经没有自家的感觉,如何让这个国家体现出她的主权独立性呢?现在香港的中小学开设普通话课,不但是因为回归后港人应该要更多地与中国内地交流,也是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能说普通话是一种自豪。[/h2]
[h1]接下来说说地方方言
第一,方言是一个地方它经过长久发展、历史悠久,有着它文化特色的语言,它有利于凝聚当地人的心。[/h1] [h2]有人可能会产生疑问,这样不会让一个大团体里面产生很多的小团体更不利于国家的团结,但是我们静下来想想,如果不爱家又如何爱国呢?[/h2] [h1]第二,方言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体现。[/h1] [h2]不同地方方言的不同最重要不是它的发音与语法,而是它的文化历史,如果让外来人能够学习当地方言,感受当地的文化底蕴,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反过来又产生团结国家的作用。[/h2]
[h1]综上看来,不能以重要性来衡量普通话与方言,他们不能在一个层面上比较,只能说普通话是必须的,地方方言是特色的表现,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有存在的价值。中国历来都没有统一的语音,甚至在秦始皇以前文字都不统一,民国把北京官话确定为国语,全国始开始普及北京官话,共和国时考虑到少数民族,将国语之称改成普通话。数千年来,中国的语音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你回到汉朝去,你是绝对难于与人交流的,不仅语音,词汇和语法与现代也有诸多不同。对于中国语音演变,王力先生有深入研究,我对其崇拜至极,能把一个字在每朝每代的念法都搞清楚,真是一项伟大无比的工作,当然,赵元任等前辈的工作更是无比伟大。既然语音是一直在变化的,我们方言逐渐被普通话取代也是正常变化过程,古代贵族们的语音也是大众模仿对象,只不过在信息化的时代,电视广播把这种推广发展到极致。
我们再来考虑一下语言的作用,不管是普通话还是方言,作用当然是交流,如果人们面对面却听不懂对方的说话,那么语言是没有作用的。普通话的推广,给全中国的交流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从东北到广西,能讲普通话就能交流,大大降低了各种成本,包括商务行政等等。因此,普通话的推广是大势所趋。
第二篇:普通话与方言哪个更重要正方辩词
一辩陈述:我方认为普通话比方言更重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1,从普通话自身来说,故名思意,是普遍通用的话,是大家都能听的懂的交流工具。而且普通话音韵和谐四声鲜明,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弥补我们某些方面的不足。2,从历史角度来分析,从秦始皇的书同文到清朝的满人学汉文,更证明了统一语言的重要性。3,从我国情出发: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相对应方言也是多种多样而且我们接触的人多是来自四面八方,不说方言很难进行交流和表情达意的。再者,普通话是一个现代文明人最基本的表现,在任何场合,用普通话交流不仅是一种讲文明有礼貌的表现,还是一个人知识底蕴,文化素养的最好体现。它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和谐程度,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讲普通话是每个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自从推广普通话以来,大大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团结和文化教育的提高。4,从我国与世界的关系来说:中国如世以来,与世界的关系更为密切,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兴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外国人学的是中国的普通话而不是我们的方言,在国际上,普通话代表中国,是中国的形象。最后普通话是必须的标准的。而方言完全根据自身爱好而决定的。总之,一个国家有统一的语言是这个国家能够稳定团结和发展的基础,更是这个国家推销自己文化和理念的招牌。所以,我方认为普通话比方言更重要。
我方2辩的问题是:如今盛兴的孔子学院是教汉语为什么不教方言呢?至于对方辩友的方言促进文化的多样性。我方认为:古人说的好啊,多则乱,则杂。我想对方辩友不会让我们国家变的杂乱无章吧。而普通话有利用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利于中国走向世界。所以我方认为普通话比方言能重要。
我方3辩的问题是:你考普通话等级证为什么不考方言等级证呢?对方说普通话是一个交流工具。那么方言不是交流的工具吗?而且普通话的范围不是更大吗?所以做为交流工具普通话更重要。
对方辩友说许多小品影视剧是用方言演的。那么我请问一下,这些是不是艺术?既然是艺术,那和我们的生活一样吗?你是活在艺术中呢,还是活在生活中?既然你活在生活之中,那就要说普通话,是不是证明普通话比方言更重要呢?对方辩友说:我们的一生中,不工作的时间长。我请对方辩友算一下:假如你活一百岁,从两岁上幼儿园到六十岁退休,这段时间你都要说普通话,请问是你说方言的时间多吗?如果连这都算不清,请回到小学重上吧。既然你的一生大部分都在说普通话,是不是说普通话比方言更重要呢?至于对方辩友说: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好比儿子与母亲的关系,我们要儿子就忘了母亲了吗?我方认为,我们说普通话并没有舍弃方言,只是比方言更重要而已。母亲与儿子我们只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所以普通话比方言更重要。孔子讲课用的是雅言,是当时的普通话,既然连古人都知道有普通话讲课是不是证明普通话比方言更重要呢? 因为全社会的融合越来越密切,交流越来越频繁广泛,不学好普通话怎么能行呢?有些工作对普通话是有要求的,比如:主持人,老师,播音员。况且,我们的专业如果对口就是做老师。普通话是中国人沟通的纽带,我们是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如果没有统一的语言大家怎么沟通呢?为了社会的进步,方便我们的交流有必要有一个统一的语言,这就是普通话诞生的重要性。
我们承认方言也很重要,但是与普通话相比较,还是没有后者重要。现在国家正在发展正在进行全国的语言统一,普通话一定要普及的,方言只是在某个地区之内有较好的用处,但出去就不好说了。因为你不会方言会被村民耻笑,但如果你不会普通话就会被外国人耻笑。在他们眼里,你就是连一个普通话都不会说的中国人,而这样中国就会被外国人耻笑,因为中国有人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你受的教育就都浪费了,因为你使中国丢脸了。
说普通话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如果不履行义务你又何谈爱国呢?方言是给我们的生活添了色彩,但她只限于局部和艺术,而我们强调的是整体和生活。在今天这样的社会里,有谁会安于在一个地方生活呢?你要出去不讲普通话怎么行呢?你怎么交流和沟通呢?至于艺术,那是高于生活的。我们不可能也不能够生活在艺术中,而要回到生活中的现实而来。至于方言能够找老乡,你的一生是工作是学习而不是找老乡,一句话说的好啊:他乡遇故知——债主。你还不如不找呢,碰上要钱的了,何必呢。所以我们说普通话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又是我们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我们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我方认为普通话比方言更重要。
第三篇:关于普通话和方言
关于普通话和方言
在网上看到广东一所学校校长禁止学校里说方言。我不知道那是所什么学校,记得这样的事我在上海戏剧学院倒是碰到过,因为那是培养演员的学校,学生来自各省市,要不在学校把方言“禁掉”,台词课上起来就很吃力。拿我来说,要不是严格训练,前后鼻音一辈子也分不清。但是,我并没有把方言丢掉。
不过,对于不是从事语言工作的人来说,我倒是觉得普通话能听能说就可以了,不必人人字正腔圆的。
说到底,语言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工具。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方言如此繁多,还有那么多民族的语言,没有一种统一的语言,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过去有“官话”,后来叫“国语”,现在叫“普通话”。南宋时期,朝廷南迁,偏安杭州,把“官话”带到了江南,至今还有将杭州话称为“杭州官话”,杭州话里有很多“儿化韵”,也是北方的官话里带来的呢。
我有一个亲戚,儿时随父母从上海到香港,在上海时学会沪语和国语;在香港学了广东话和英语,后来又去美国念大学,大学毕业刚进美国一家公司,恰遇国内去了个团和公司洽谈生意,团内有北京人、上海人、广东人,随团的翻译却听不懂粤语、沪语,只会说普通话。公司方面把我那位亲戚找来,很快就让各方沟通了。事后,美国公司在短时期内将他提拔为远东部门的负责人。
我说这个故事,就是想说明语言作为工具之重要。多掌握一种语言会拓宽你人生的道路。而且如果上述的那个中国去的团里,大家都会说普通话,问题就简单得多了。
但是,作为原生态的语言,方言是万万不能禁止或取消的。它是语言的土壤,也是普通话植根的土壤。方言中有许许多多来源于生活的生动鲜活的东西,是普通话替代不了的。中国文学的代表著《红楼梦》、《水浒》等作品中就融入了许多方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红楼梦》里的“促狭鬼”就是江南方言里的词,按方言应该念成“cuo(入声)ka(入声)ju”,它的具体意思,江南人都懂(林黛玉就是从江南到北京去的),普通话却很难翻译。可是在电视剧里按普通话正音一念,不但北方人不懂,连江南人也听不懂了。这是很无奈的事。当年以沪语拍成的电视剧《孽债》,在央视播出时改成普通话,那原来生动有趣的语言打了个大大的折扣,也很无奈。我们看北京人艺演老舍的《茶馆》,觉得语言特别有味,其实,这部戏说到底是一部北京的方言话剧,有一些对白,即使会说普通话的上海人、广东人也听不懂的。
方言也是一个人与故乡连系的情感纽带。不论你走到天涯海角,听到乡音,就知道是故乡人,就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你到了一个新地方,听不懂当地的方言,会有一种陌生感,孤立感;然而,如果你去学习当地方言,哪怕说不好,你会很容易融入当地人中间,就会受到欢迎。这种由语言建立的情感,也是别的东西替代不了的。
所以我认为,作为中国人,普通话和乡音方言,都应该会说会听,是缺一不可的。
特色与危机并存
近日,上海市教委表示要大力推进学龄前儿童沪语教育工作,遴选有条件的幼儿园进行上海话教学试点,并逐步在全市推行。
方言不仅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深深植根于心中的文化记忆。如何保护和传承方言,现在已成为不少地方共同关注的话题。
我国从1955年开始在教育体系中推广普通话。到2010年,普通话普及率已经达到54%以上。相比普通话推广取得的成就,方言却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化了。
传承文化内涵多
“方言是宝贵的地域文化载体,是汉语文化的财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韫佳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据了解,方言的种类繁多,以不同地理划分方式归类于不同的地方语系。其中官话、湘语、粤语、闽语、客家话、赣语、吴侬软语等七大方言支撑着汉语的整体架构。
一位广西的李先生说:“我来北京三年,普通话越来越标准,现在都有人说我有北京口音了。但跟老家的朋友在一起,我们还是说广西方言。”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汉语方言学专家王莉宁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我是广西人,走在路上听到有人说家乡话会感到格外亲切,甚至想前去与之攀谈。”
此外,方言也是一些地方艺术的依托。像苏州评弹、越剧等地方艺术,都要用当地方言去演绎,才更有魅力和特色。
“渐行渐远”需保护
“只有在老乡聚会的时候才会说方言,平时都讲普通话”,当被问及日常生活中是否使用方言作为交流语言时,一位来自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吴女士说。
据了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语言报告》中,中国包括82种语言。学术界估计,如果算上那些尚未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语言,中国的语言大约有120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世漩认为,目前这120种语言近一半处于衰退状态,有几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
王韫佳分析说:“语言的使用是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的。首先,老百姓所接触到的大部分有声信息都是通过普通话来传递;其次,汉语方言的衰落也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普通话教学有关。此外,人口的频繁流动也使得地方语言难以长时间保持原汁原味。”
多种形式存方言
2010年,粤语的存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普”、“粤”能否共存,怎样才能给方言留存一定的生存空间等问题成为了各方争论的焦点。
对此,王莉宁分析道:“普通话与方言都是中华语言文化的载体,二者并不对立。普通话作为通用语、大范围使用的公共语言,利于日常交流。但在私人场合,可以给方言一定的生存空间。”
王韫佳认为,对于保护方言,语言学工作者不仅要对汉语方言进行田野调查和理论研究,同时也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数字化的手段把有声方言资料永久性地保留下来。
令人欣喜的是,浙江省温州市于近日在市图书馆发布《温州方言文献集成》,以图书文字的方式对方言进行了保存。此外,山东省青岛市也在日前启动了方言保护工作,对方言的传承和保存进行整理和录制。
公司禁讲方言令掀网络热议近5成网民不反对使用
上班时间说方言到底行不行呢?新华调查最新结果显示49.8%的网民认为只要不影响工作,说方言完全可以。50.2%的网友则选择在公共环境应该说普通话。调查结果表明国人在处理普通话同方言之间关系时已建立起成熟理性的心态。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语言文字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虽然各地的文字书写大体一致,但方言作为地域人文的产物却千差万别,语言的多样性从一个侧面彰显着我国文化的多样性。调查结果显示网友希望给方言更多的发展空间,只要在工作允许的范围内,说说方言大可不必如此“言重”,但同时网友也认为在公共场合应该使用普通话。新华调查结果也印证了网友的观点,62.3%的网民选择在亲友和同乡面前说方言,而选择在上班时间说方言的只有10.1%,仅3.62%的网民选择在公共场合说方言,另外各有12.3%和11.5%的网友选择了只说方言和只说普通话。
普通话盛行不减方言文化情结
新华网郑州2月25日电(记者双瑞)“有一种寒暄叫‘弄啥哩’”“有一种聊天叫‘喷’”„„春节期间,印有洛阳方言附普通话解释的扑克牌在洛阳春节庙会上,几天内卖出数万副,并在网络上刮起晒家乡话、说方言的风潮。
洛阳方言扑克创作团队负责人、36岁的高校教师郭栋没料到,自己的一个想法能得到这么多人认同。他说,吸引大家的不仅是对于方言文化的心领神会,更有对抢救方言的紧迫感。
中国地域辽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山川阻隔、人口迁移等地理、历史和社会因素,形成了多种带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方言,承载着各个族群的情感和文化记忆。近年来,随着普通话推广的深入,不时传出方言式微的说法。
上海人一度以自己的沪语为傲。有土生土长的“老上海”说,曾经上海商场里的售货员听到顾客讲普通话,态度都会冷淡不少。但如今,据媒体报道,一家剧团招募演员,几乎找不到能说地道上海话的孩子。
遭遇这种尴尬的不止是上海。高校新生开学时,很难再见多年前大江南北方言齐聚的场景,80后90后们尤其是家在城市的,往往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方言?我不太会说啊。”
“没有方言,就感受不到家乡的亲切感了。”郭栋说,方言扑克的创意最初就源于自己回乡所受的“刺激”。在外地求学时,他每次回家一下火车就听到地道的洛阳话叫卖声,后来却变成了普通话。惊愕之余,他发现身边许多人都摒弃了洛阳方言,有些家长嫌“土气”干脆不教给孩子。
在郭栋看来,放任方言艺术湮灭,是非常令人痛心的行为。他说:“推广普通话和传承方言并不冲突。方言代表情感认同、地域特色,弃之不用等于割断了与文化母体的血脉情缘。”
郭栋迅速召集起一个团队,想通过合适的载体为传承家乡话做点事情。他们搜集了许多“土得掉渣”但充分体现洛阳特色的方言词汇,加以注释,印在了社会上广为流行的扑克牌上。
春节期间,正是中国人乡情最浓、归属感最强的时候,洛阳方言扑克勾起了人们对家乡话的集体记忆。一石激起千层浪,方言扑克的影响力冲出了洛阳、河南,网络上许多地区的人都在温习甚至“恶补”已生疏的家乡话。
“很多意思用普通话表达不出来,见老乡我还是愿意说方言。”老家在福建的客家人赖华容说,客家语在她那里传承得比较好,她笑称体内潜伏着根深蒂固的方言情结。
教授教方言,方言也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学校教普通话没啥奇怪,但你见过大学课堂上,教授们专门教授方言吗?昨天,武汉方言研究班在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开课,这也是全省高校里开设的首个方言班。而教授的方言正是武汉话。(武汉晨报,9月9日)
在人们的印象中,相对于普通话,方言土语似乎难登大雅之堂,大学专门开设方言学习班似乎没有必要。但事实并非如此。作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语言,方言有时候承担着普通话难以实现的功能。方言并非可有可无,方言同样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语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反映。不同地域的方言,或者形成于人口迁移和地域阻隔,或者形成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了不同地域间的人群接触和融合。传统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迁徙,更直接造成了不同地域方言的形成。同时,各地域方言中又有相似乃至融合的部分,也是民族融合的见证。由于方言都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使用,这就决定了方言使用者和受众的局域性。但恰恰是方言的这种局域性特点,使得方言成为了解当地民俗风物的重要工具。不论是古代文献典籍,还是地方戏曲,大多蕴含着方言这一文化符号。以《楚辞》为例,其中就包含着许多方言俗名,比如研究《楚辞》中的方言名物,对于研究古代语言嬗变和名物风俗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如此,具有浓厚地域文化色彩的方言,还是当地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方言就是文化心理认同的重要符号,对于地域文化发展和情感融合具有积极意义。由于方言中包含浓厚的地域文化底蕴,而且方言研究与音韵学、训诂学等学术研究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方言对于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现代社会来讲,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在影视等文艺作品中的作用也开始显现。适度应用方言,可以有效提高文艺作品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对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亦与有功焉。
现实情况是,由于对方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方言除了在乡野草莽间通过口耳传播之外,对于方言的学术研究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研究成果又在很大程度上“束之高阁”,无法在实践中有效应用。同时,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一些方言语词正面临消亡的危机。甭说城市居民难以理解方言,即便是乡村青年,有时对于老年人的方言语汇也无法通晓。而日渐发展的网络语言,也在不断消解侵蚀传统方言。
方言并不是绝对的,随着时间的历练,被普通大众接受的方言语汇,可以考虑纳入普通话范畴。举其一例,近年来,随着赵本山小品的走红,具有浓郁东北特色的“忽悠”、“得瑟”等方言语汇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成为普通话也指日可待。我们可以接受“网络潮语”,对那些逐渐大众化的方言语汇也应该秉承兼容并包的心态,给予其充分展现文化魅力的空间。
普通话作为全国范围内的正规语言,当然有其不可撼动的主体地位,但方言亦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归根结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发展应该是兼容并包的,普通话和方言应该各美其美,包容发展,共同铸造珍贵的民族文化宝库。
新华调查:方言需要从娃娃抓起“拯救”吗?
新华网北京1月17日电(记者赖臻、赵仁伟)“在公立幼儿园配置北京话教师”“在幼儿园、中小学开设闽南方言课程”„„最近陆续召开的部分地方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于“保护方言要从娃娃抓起”的呼吁不绝于耳。
随着人口的流动、社会的多元化以及普通话的推广,一些方言日渐式微,由此引发的“拯救方言”的倡议和行动浮出水面。有关专家指出,部分方言的衰退是社会进步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但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并非“势不两立”,应在坚持推广和规范使用普通话的同时倡导语言和文化多样性,对方言及其背后的地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
方言,渐成“逐渐消逝的声音”?
在日前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建中建议,在公立幼儿园配置北京话的教师,儿童每周上一节课;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入选学科目北京乡土地理;在各层次考试包括高考命题中,有意识地增加方言方面的题目。“作为北京人,我不想等自己老了,看到年轻人已不知北京话为何物。”万建中说。
无独有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鲁景超提交了一份《以歌谣为载体采集保护、抢救整理北京地方语言》的提案。鲁景超告诉记者:“我是一个老北京,在胡同里长大。最近,我在一个电视剧中听到一个小孩儿唱老北京的儿歌,我一下子热泪盈眶,好像儿时的记忆重现眼前。”
鲁景超说:“方言的背后是一种文化,是一块土壤上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的浓缩,但现在真正说老北京话的人太少了。如果那么多方言都消失的话,我们的语言就太单调了。”
蒋玉辉夫妇分别是山东威海人和浙江温州人,12年前,两人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结婚并有了孩子。别看一家三口都是北京户籍,却没人会说北京话。蒋玉辉告诉记者,在这种家庭语境中成长,孩子自然也是普通话,与他们分隔两地的爷爷奶奶或是姥姥姥爷,每次用家乡话进行交流时,孩子一概是听不太懂,“语言不便,想亲近些都不容易,看到老人情绪低落,我也很无奈。” 方言虽亲切,普通话更重要
对于代表委员们力挺方言的呼吁引发社会热议。有观点认为,文化始终是与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融合步伐的加快,地域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不可避免地会流失,一种方言一旦失去交流工具的功能,必然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实际上,语言的消失是世界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发布的信息显示,在目前存世的6000多种语言中,有近2500种属于濒危语言,其中超过200种语言会在50年内灭绝。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据统计,中国56个民族使用着大约80种语言,仅汉语就又分成七大方言、数十种次方言与无数种土语。但多种语言、多种方言也成为人们之间交流的障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大力推广普通话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现行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0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定地位,规定其为国家公务用语、教育教学用语和广播电视基本用语。
与此同时,方言的生命力依然旺盛。实际上,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普通话与方言“争地盘”的现象并不少见。2010年广州亚运会召开之前,广州市政协便提出提案,为给亚运会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建议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增加普通话节目播出时段,随即引起社会热议。
也有网友认为,留住方言实际上是地域文化的保护意识,在当今时代过分推广方言则稍显狭隘。有网民尖锐地指出:“过分强调方言的保护,违背了宪法的精神,也会增加市场交易成本,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专家:方言保护需科学 切勿乱“进校园”
针对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问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有关负责人曾表示,普通话和方言从来都不是对立的,普通话在全国通用,方言在方言区使用,二者各自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满足不同层面的要求。对待一些濒危的方言,还应该进行调查、整理、研究和保存。
“今后要继续不遗余力地推广普通话,这是不能动摇的;同时,要对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进行‘科学保护’。”鲁景超说,抢救、整理和保护各民族语言和方言势在必行,通过抢救手段把那些语言用声音的形式留存给后人。
据了解,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08年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调查收集当代中国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实态和有声语料,并进行科学整理、加工和有效保存。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涛认为,语言既有交流工具的属性,也有文化属性,一些方言的工具属性可能在逐渐淡化,但其文化属性仍然珍贵,应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加以保护。对于许多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日益边缘化的状况,可采取推广普通话与提倡双语制并行不悖的策略。
不过,对于“方言进校园”的倡议,人们意见不一。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刘葵说,方言是一种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的语言,但方言主要靠生活圈子形成,并不是靠开课程能解决的,可以采取选修课的形式,但要尊重孩子个人的选择。北京学生家长黄爱芳表示,可以让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讲一些,让孩子们做个了解即可,如果专门开设课程意义不大。况且一旦上升到考试环节,无形中还增加了孩子们的负担。
第四篇:辩论赛责任能力谁更重要
辩题:能力和责任谁更重要
正方:责任比能力重要
反方:能力比责任重要
主席:各位观众,大家好!人们常说:“管理靠责任,成功靠能力”、“责任重于泰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显然说的是能力和责任的问题。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则是责任与能力哪一个更重要。正方的观点是责任更重要。反方的观点是能力更重要。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呢?
下面,辩论开始,首先我们欢迎正方一辩发言,时间1分钟30秒。
正方一辩:
谢谢主席,大家好:
我方观点是责任胜于能力。什么是责任?责任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责任,人从生到死,责任二字伴随一生。随着我们社会角色的增多,身上肩负的责任也就越来越重,我们要对社会负责,家庭负责,工作负责。
具体来说:首先,责任是道德建设的基本元素,官德、师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都以责任为基础,为前提。责任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有无之别。承担责任更是体现了一个人的追求和品格。
其次,责任是一种做事态度,古人云: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回顾沭阳这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正是有了仇书记,莫书记,特别是现在的蒋书记,一心为民的负责任的态度,才有了今天的沭阳新貌。
再次,责任是一种思想境界,责任的最高境界体现了人性的升华,总有一些人用行动诠释着责任的最高境界: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率领消防官兵,浴血火场,用行动向我们讲述了作为人民公仆应尽的责任。
鉴于以上观点,我方坚信:责任胜于能力。
主席:好,刚才正方一辩对自己的观点作了立论陈述,现在我们来看看反方是如何破题立论的。请反方一辩发言,时间也是1分钟30秒。请!
反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感谢对方一辩的精彩陈词,首先要申明的是我方并不是说责任不重要,而是强调能力与责任的主次关系。我方也认为人从生到死责任一字伴随一生,但是如果没有能力如何承担责任。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虽然不是百分百准确的至理名言,但也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由于在长辈精心呵护下,第二第三代才丧失了创业守业的能力。难道是他们不想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日子的责任心造成的么?
曾几何时,国人就想嫦娥般奔月,为什么今天才能实现?这正是得益于国家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等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实现的!而不是对方辩友一直强调的责任。
在知识爆炸,竞争日益激烈,信息爆发的今天,难道对方辩友还没有认识到能力的重要性吗?综上所述,我方观点——能力胜于责任。
主席:感谢反方一辩的精彩陈词。好,下面将进入精彩的,最能
考验辩手思辨、表达能力的自由辩论环节,每方时间
不超过两分钟。有情正方。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应该知道2011年震惊全国的小悦悦事件
吧?那么对方辩友是如何来看待的呢?
反方二辩:我当然知道,但对方辩友不要忘记,从法律角度来看,小悦悦是个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小悦悦悲剧的前
提,正是因为自我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的缺失,如果
一个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在相同情况下,危险绝对不
会发生。
反方三辩:噢····原来对方辩友就是这样看待18个行人路过却
不施救的可悲现实的吗?请问对方辩友,如何看待酒
后驾车这类问题?
反方三辩:交通事故的发生,表面上缺失责任心,但新闻报道中
多为“无证驾驶”,作为司机是在酒精作用下,一定
程度上丧失自我意识、控制能力。
正方二辩:我方不否认酒精具有麻醉作用,但如果就此为其造成的结果开脱,事情于法都是说不通的,同样是司机,为什么有的人可以不酒后驾驶,有的人却以身试法?
反方二辩:请问对方辩友,本次辩论赛您之所以来参加,是因为
您有责任心还是有这份能力呢?
正方三辩:我方很明确的告诉对方辩友,当然是因为责任!反方三辩:如果是因为光有责任,而没有能力,那么对方辩友如
何理解荆轲刺秦王荆轲的惨烈下场呢?
正方三辩:照对方辩友这么说来,荆轲的失败是由于能力问题
喽?但我想告诉对方辩友的是:燕太子为何选择荆
轲?荆轲为什么明知道有丧命的危险仍然前往刺
杀?那是因为荆轲心中有着强烈的国家意识、责任意
识啊!对方辩友!
正方二辩:2011年11月,在深圳引发了公众密切关注的“缝肛
门”事件,整个社会对医生护士的评价再次跌倒了谷
底,那请问对方辩友,人们关注的、人们谴责的,是
医生们的责任还是医生们的能力呢?
反方二辩:请对方辩友不要犯以偏概全的错误,诸如“缝肛门”
此类事件毕竟少数,否则也不会成为新闻,而我们好
奇的是他的主角为什么不是你我而是医生呢?还不
是以他们的医疗能力为前提的吗?2011年感动中国
十大人物之一吴孟超老人不正是用他的精湛的医术
征服了我们吗?
正方二辩:穿行于沭阳城区,主干道两侧,公交站台前,广告灯
箱上,“责任比能力重要”、“责任重于泰山”等各种
关于“责任文化”的标语随处可见,对方辩友作为沭
阳人,你是否认同这样的宣传呢?
反方三辩:沭阳历史悠久,北周周武帝建德七年置沭阳县,那么
多年来,属羊的历史为什么因仇和而改变了?为什么
只有蒋建明书记提出责任文化呢?这不充分地证明
能力的重要吗?
主席:好,时间到。感谢双方辨友精彩、激烈的辩论,我们相信经过刚才针尖对麦芒般的唇枪舌战,双方也应该有所总结了,现在进入总结陈词环节,时间1分钟30秒,有情反方四辩。
反方四辩:谢谢主席,大家好!刚刚对方辩友的辩论,不可否认很精彩。但我坚信“能力比责任更重要”
首先,我们说能力比责任更重要,并不可否认责任的价值,只是我们处理事情的时候,责任给我们的只能是动力,能力不是你根本过无能为力的其次,在《论语。季氏吧》有这么一句话“周仁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句话讲的是一个职位,有能力者居之。没有能力就下来,可见能力从古至今都是作为一个人价值的体现,能力作为一个成功者是必备的,责任只是能力的一个延伸。再次,责任心不是能够强求的,而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只是空谈责任,忽略能力,那就不用谈责任了。因为根本没有能力负责任。只有有了能力才谈到责任,这样才有能力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任。
最后,请让我用一句话结束我的总结,能力是基础而责任是能力的验身,能力决定责任,而责任改变不了能力。谢谢
正方四辩:谢谢主席,责任和能力孰更重要,如果就对反辩友所说的能力大于责任。我想问:“为什么酒后驾驶久治不绝?难道要怪他没有百杯不醉、千杯不醉的能力吗?
为什么社会上到处宣传环境保护,可总是有垃圾随处乱扔,企业大量排污,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难道他们就只有制造垃圾的能力吗?
如果说环境污染还可以勉强辩解为经济发展的“副产品”,而往食品里蓄意添加有毒物质,又该如何理解呢?
三聚氰胺奶粉,毒害了多少无固定婴儿,咸鸭蛋含有致癌苏丹红,灌水银的长江刀鱼,地沟油、双汇“瘦肉精”、染色馒头、抹了蜡的苹果……说到这里,我们是否会感叹:国人的能力真是不敢小窥啊!这是没有能力的问题吗?
当前社会,已经到了责任心严重缺失的地步!最后,请允许我用沭阳文化之歌中的两句歌词来结束今天的总结:你我生长在奋进沭阳,一心将责任文化弘扬,哪怕是花海浪花一朵,也要奉献出经典交响。
主席:思想越辩越清,真理越辩越明。相信通过此次辩论大家对“能力重要还是责任重要”已经有了自己明确的看法。
第五篇:普通话与方言
普通话与方言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海南岛,在这座小岛上有一种海南人民人人都会说的方言,那就是海南话。海南自古就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社会,算得上是移民之地。南宋末期,几十万福建莆田人为躲避东南沿海倭寇骚乱而迁至海南岛,带来了莆田话和闽南文化,促进了海南话的形成。加上海南岛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受北方官话影响较小,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语调得以保存至今,可谓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虽然保存着闽方言的许多重要特征,但又表现出了不少的变异,这就是今天的海南方言海南话,亦称为琼语,汉语方言之一,属汉藏语系闽方言,海南话的书写形式是汉字,如何说就如何写,反之亦然,即说写一致。
普通话与海南话的差异,在声调上就可以体现出来。因为海南话的发音系统多保留着中古汉语的特征,所以这也是造成普通话和海南话的发音差别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普通话的声调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四个,而海南话却有八个,分别是阴平、阳平、阴上、阴去、阳去、混去、阴入、阳入。由于普通话没有入声,因此重复发音的字很多,造成许多字都读成相同的音,也就是同音字。普通话里的同音字数量,远远超过海南话的同音字数量。而海南话有入声,使得海南话的发音更加丰富多彩。比如说,分别用普通话和海南话念这15个汉字:试、市、视、室、氏、释、适、誓、势、似、饰、逝、谥、舐、示。用普通话来念的话,全部都发shi这个音,用海南话来念的话,却没有同音字:six【试】、sic【市】、diq【视】、siux【室】、dic【氏】、zig【释】、dik【适】、duaic【誓】、dix【势】、sud【似】、dig【饰】、jid【逝】、ig【谥】、maix【示】、jic【舐。除此之外,在发音上,海南话只用平舌音和不送气音,不用翘舌音和送气音,这又造成海南话的另一个特点就是: 省气省力。并且,海南话有一套非常完整的语法和发音,海南话里有内爆音(implosive):[b<],[d<]在普通话和全国各种地方方言的发音系统里,是不多见的。不是从小训练,很难掌握。非洲少数地区、中国个别地方的方言也有内爆音,但都是“不完整”(不成系统)的,全世界可能只有海南岛有一整套完整的内爆音发音系统,十分珍贵。
在从词汇上的对比,也可以看出海南话与普通话的区别。海南话最明显的是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词语,如吾(我),汝(你),禾(稻子),索(绳子),面(脸),箸(筷子),行(走),走(跑),耍(玩)”等。将稻子称为“禾”,将跑称为“走”,将玩称为“耍”; “箸”是指用以夹取东西的物品,引申为筷子之意。还有海南方言中“去番”、“番货”指的是“出洋”、“洋货”。其中的“番”字就保留了古汉中对“外国”的表达。此外,海南话中将“天亮”称为“天光”也是来自古汉的说法。
另外,相对于普通话海南方言存在逆词序的现象 “逆词序”,顾名思义就是指有关词语在排列的次序上不合乎寻常的现象。比如,“二哥”、“三哥”,在海南方言的文昌话里却是念成“哥二”、“哥三”;还有像普通话里说“公猪”“母猪”“母鸡”等,在海南话里念做“猪公”“猪母”“鸡母”。或许是因为保留了文言文的遗风和古汉语词语,所以有时候海南话的表达方式常常让人不知所谓,觉得莫名其妙。举例说,海南话说儿子的妻子不称做儿媳妇,而叫做“新妇”,吃饭不叫吃饭,而叫做“食糜”,睡觉不叫睡觉,叫做“偃憩”等等以外,还有一些与普通话相比另类的说法,比如,海南话里喝水和喝茶不说喝而用“吃”就是“吃水”和“吃茶”,太阳叫做“日头”,毛巾叫做“面帕”,眼睛就做“目仁”,眼泪叫做“目汁”,开车叫做“驶车”,喝酒叫做“啜酒”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独具本土特色的词语,“睡眼”是睡觉的意思。如:时间到了,你该去睡眼了。“麦仔”是女孩的意思。如:这个麦仔长的很可爱。但这个词一般是文昌人的说法。“半脑”字面意思是脑袋长了一半比喻一个人不精明,笨的样子。如:这个人有点“半脑”,你要是和他一组你就完了。在海南话中,这个词一般是用来骂人的。“色水”比喻一个人讲究面子,讲究排场,爱装腔作势。如:跟某某一起走真是败我“色水”。“细时”指的是小时。在海南话中,将“小”称为“细”又如将“小心”称为“细心”,将小年元宵节称为“细年”等说法。
海南话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的口音,语音、声调和词汇也会有不同的区别。而最近有出现海南的小孩不会说海南话的现象,这引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保护方言的重要性。普通话是我们的民族共同语,民族共同语和方言并不是相互对立的。普通话的推广并不是以方言的消亡为前提。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各方言地区的人民不仅会说自己的方言,还会自然的运用普通话,又能自觉地在社会公共交际中使用普通话,这是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普通话和方言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而海南方言,可谓是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对于海南人民来说更是不可丢弃的。丢方言等于丢文化,文化传承不能丢了方言。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方言,传承方言就等于捍卫文明,而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明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子女的责任。
林彦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