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法学》注释要求(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17:4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外法学》注释要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外法学》注释要求》。

第一篇:《中外法学》注释要求

中外法学的注释要求

3、中外法学(双月刊)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

投稿地址:北京大学法学院四合院 《中外法学》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871 联系电话:010-62751689 Email: journal@law.pku.edu.cn 投稿要求

本刊对来稿篇幅不设限制,但求确立学术命题、实现学术创新、达到学术标准、符合学术规范,并独立署名。来稿除打印稿外,还应以WORD文件发送电子版至Email: journal@law.pku.edu.cn或pkuzwfx@126.com。本刊编辑部对来稿的审读期限为三个月,逾期未接用稿通知的,作者可将来稿改投他刊。对未采来稿不予退还。

引证体例 一、一般规定

1、注释为脚注,编号连排。文中及页下脚注均用阿拉伯数字外加六角括号,文中标注于标点符号外。

2、注文中的信息顺序为:作者、文献名称、卷次(如有)、出版者及版次、页码。

3、定期出版物的注释顺序:作者、文章篇名、出版物名称年份及卷次、页码。

4、引文作者为外国人者,注释顺序为:国籍,外加括号;作者、文献名称、译者、出版者及版次,页码。

5、页码径用“页N”或“页N-N”字样。

6、引用之作品,书、刊物、报纸及法律文件,用书名号;文章篇名用引号。

7、同一文献两次或两次以上引用者,第二次引用时,若紧接第一次,则直接“同上注,页N”即可;若两次引用之间有间隔,则注释顺序为:作者姓名、见前注N、页码。作者如为多人,第二次引用只需注明第一作者,但其名后应加“等”字。

8、正文中引文超过150字者,应缩排并变换字体排版。

9、参考全文或书中部分内容者,注释前加“参见”;非引自原始出处者,注释前加“转引自”。

10、引文出自杂志的,不要“载”、“载于”字样,

11、引用古籍的,参照有关专业部门发布之规范;引用外文的,遵循该语种的通常注释习惯。

12、原则上不引用未公开出版物及网上资料。

13、引用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出版或发行的文献,可在出版或发行机构前加注地区名。

二、范例

1.著作:(1)朱苏力:《送法下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页55。

再次引用,如中间无间隔:同上注,页65。

中间有间隔:朱苏力,见前注〔1〕,页78一80。

2.论文:(2)陈瑞华:“程序性制裁制度的法理学分析”,(中国法学》2005年第6期,页153。

3.文集:(3)白建军:“犯罪定义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证刑法学”,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5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页328。4.译作:(4)(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杨富斌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页282。5.报纸类:(5)姜明安:“多些民主形式,少些形式民主”,载《法制日报》2007年7月8日,第14版。

6.港台类:(6)胡鸿烈、钟期业:《香港的婚姻与继承法》,香港南天书业公司1957年版,页115。

第二篇:法学研究注释体例

《法学研究》注释体例

(一)一般规定

1.采用脚注(法律史文章之古文献可采加括号之文内注)。

2.连续注码。

3.注码放标点符号后(对句中词语加注者除外)。

4.文中及页脚注码符号为六角型括号。引文资料作者为外国人者,其姓名前加方括号注明国籍。

5.作者注仅注明作者单位(不含院系)及职称或者职务。

6.一般的感谢语可酌情删去。如系项目成果,可保留项目名称。

7.非引用原文者,注释前加“参见”。

8.非引自原始出处的,注释前加“转引自”。

9.数个资料引自同一出处的,注释采用:“前引〔2〕,某某书,第×页。”

或者“前引〔2〕,某某文。”两个注释相邻的,可采“上引某某书(文)”。

10.引文出自同一资料相邻页者,只注明首页;相邻数页者,注为“第×页以下。”

11.出版日期仅标明年份。通常不要“第×版”、“修订版”等。

12.引文出自杂志的,不要“载”、“载于”字样。

13.原则上要求所引用的资料出自公开发表物。未公开发表的,采“××××年印行”。

14.原则上不可引用网上资料。

(二)注释例

1.著作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页。

〔2〕周鲠生:《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56页。

2.论文类

〔3〕王家福、刘海年、李步云:《论法制改革》,《法学研究》1989年第2期。

3.文集、教材类

〔4〕龚祥瑞:《比较宪法学的研究方法》,载《比较宪法研究文集》第1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佟柔主编:《民法》,法律出版社1980年版,第123页。

4.译作类

〔6〕[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9页。

5.报纸类

〔7〕王启东:《法制与法治》,《法制日报》1989年3月2日。

6.古籍类

〔8〕《宋会要辑稿〃食贷》卷三。

〔9〕[清]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遗书》甲编,第43卷。

7.辞书类

〔10〕《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932页。

8.港台著作

〔11〕戴炎辉:《中国法制史》,台湾三民书局1966年版,第45页。

〔12〕史尚宽:《民法总论》,台湾1988年版,第230页。

9.外文类

从该文种注释习惯。著作或者文章名使用斜体。尽可能避免中外文混用。

第三篇:中外法学引证体例(最新)

《中外法学》引证体例

一、中文引证体例

(一)一般规定

1.注释为脚注,编号连排。文中及页下脚注均用阿拉伯数字外加六角括号,文中标注于标点符号外。

2.注文中的信息顺序为:作者、文献名称、卷次(如有)、出版者及版次、页码。3.定期出版物的注释顺序:作者、文章篇名、出版物名称年份、卷次。

4.引文作者为外国人者,注释顺序为:国籍,外加括号;作者、文献名称、译者、出版者及版次,页码。

5.页码径用“页N”或“页N—N”字样。

6.引用之作品,书、刊物、报纸及法律文件,用书名号;文章篇名用引号。7.同一文献两次或两次以上引用者,第二次引用时,若紧接第一次,则直接“同上注,页N”即可;若两次引用之间有间隔,则注释顺序为:作者姓名、见前注[N]、页码。作者如为多人,第二次引用只需注明第一作者,但其名后应加“等”字。

8.正文中引文超过150字者,应缩排并变换字体排版。9.非引用原文者,注释前加“参见”;非引自原始出处者,注释前加“转引自”。10.引文出自杂志的,不要“载”、“载于”字样。

11.引用古籍的,参照有关专业部门发布之规范;引用外文的,遵循该语种的通常注释习惯。

12.原则上不引用未公开出版物及网上资料。

13.引用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出版或发行的文献,可在出版或发行机构前加注地区名。

(二)范例 1.著作:(1)朱苏力:《送法下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页55。再次引用,如中间无间隔:同上注,页65。中间有间隔:朱苏力,见前注[1],页78-80。非引用原文者,注释前加“参加”。2.论文:(2)陈瑞华:“程序性制裁制度的法理学分析”,《中国法学》2005年第6期。3.文集:(3)白建军:“犯罪定义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证刑法学”,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5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页328。

4.译作:(4)(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杨富斌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页282。

5.报纸类:(5)姜明安:“多些民主形式,少些形式民主”,载《法制日报》2007年7月8日,第14版。

6.港台类:(6)胡鸿烈、钟期荣:《香港的婚姻与继承法》,香港南天书业公司1957年版,页115。

二、英文引证体例

1.论文:作者、论文题目,卷册号、期刊名称、页码、年份(例如:Richard A.Posner, “The Decline of Law as an Autonomous Discipline: 1962-1987”, 100 Harvard Law Review, 761(1987))

论文所在的期刊名不要用简写。2.专著或教科书: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例如:Robert J.Sampson, John H.Laub, Crime in the Maki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19.)3.文集:作者、论文题目、编者或者编辑机构、文集名称、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例如:Michel Foucault, “What is an Author”, in Donald F.Bouchard ed., Language, Counter-Memory, Practice: Selected Essays and Interview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113-118.)

4.法典与判例:请参考The Bluebook: A Uniform System of Citation, Eighteenth Edition.5.见前注:例如,Malcolm M.Feeley, supra note 4;同前注:例如,Ibid., at 312.“supra”、“ibid”若位于句首,则首字母大写;否则,小写。

三、德文引证体例

1.教科书: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年份、章名、边码或页码(例如:Jescheck/Weigend, Lehrbuch des StrafrechtsAllgemeinerTeil, 5.Aufl., 1996, §6, Rdn.371/S.651ff.)

2.专著: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年份、页码(例如:Roxin, Täterschaft und Tatherrschaft, 7.Aufl., 2000, S.431.)

3.评注:作者、评注名称、版次、出版年份、条名、边码(例如:Crame/Heine, in: Schönke/Schröder, 27.Aufl., 2006, §13, Rdn.601ff.)

4.论文:作者、论文题目、刊物名称、卷册号、出版年份、首页码、所引页码(例如:Schaffstein, Soziale Adäquanz und Tatbestandslehre, ZStW 72(1960), 369, 369.)

5.祝贺文集:作者、论文题目、文集名称、出版年份、页码(例如:Roxin, Der Anfang des beendeten Versuchs, FS-Maurach, 1972, S.213.)

6.一般文集:作者、论文题目、编者、文集名称,出版年份、页码(例如:Hass, Kritik der Tatherrschaftslehre, in: Kaufmann/Renzikowski(Hrsg.), Zurechnung als Operationalisierung von Verantwortung, 2004, S.197.)

7.判例:判例集名称或者发布判例机构名称、卷册号、首页码、所引页码(例如:BGHSt 17, 359(360);BGH NJW 1991, 1543(1544).)

8.见前注:Kindhäuser(Fn.19), § 19, Rdn.2.或者Kaser/Hackl, a.a.O., S.35.四、其他外文引证体例

请遵循该种外文通常的引证体例。

第四篇:中外法学名家简介

中外法学名家简介

法学理论

葛洪义,男,1960年出生,浙江宁海人,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葛洪义教授是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等。葛洪义教授目前研究方向主要是法律本体论和法律方法论,他的著作有《法理学》《法理学教程》《法律与理性》等。

付子堂,男,出生于河南省新野县一农民家庭,现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法学会法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行为法学会副秘书长。付子堂教授研究方向包括现代法理学,法律社会学及科技法,他的著作有《现代法理学》《法律功能论》《法律意识形态的演变》等。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1689—1755),出生于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拉伯烈德庄园的贵族世家。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其影响却相当广泛,包括《论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等。

让·雅各·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百科全书》的撰稿人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新爱洛伊丝》、《忏悔录》等。

亚当·斯密,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的寇克卡迪,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著名思想包括古典经济学、现代自由市场和劳动分工。主要著作有:《国家康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等。

哈特,英国法学家。新分析法学派首创人。曾长期任牛津大学法理学教授。他的学说和H.凯尔森的纯粹法学构成了20世纪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中的两派。主要著作有:《法律的概念》《法、自由和道德》《刑法的道德性》等。

蔡定剑,江西新建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现于中国政法大学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宪政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有:《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精解》《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等。

夏勇,1961年生,湖北荆州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权与法治理论,宪政原理,香港基本法。主要著作有:《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民权哲学》《宪政建设——政权与人民》等。

肯尼思.W.汤普森,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威尔逊政府管理和外交事务学院教授。创立并领导了弗吉尼亚大学米勒公共事务研究中心,其著作主要有:《国际思想大师》(1980年)、《国际思相之父》(1994年)、《国际关系中的思想流派》(1996年)及《政治与外交中 的传统和价值观》(1992年)、《政治现实主义与世界政治危机》(1960年)等。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莫纪宏,男,1965年出生,江苏省荆江市人,博士毕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和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为宪法和行政法,重点研究领域是宪法监督与宪法诉讼,宪政与人权,灾害法,文化法等,他的著作有《宪政新论》《宪法审判制度概要》《表达自由的法律界限》等。

杨海坤,男,1944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现任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宪法学与行政学学科和博士学位点负责人,兼任苏州大学东吴比较法研究所所长。他的主要著作有《行政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行政法学教程》等。

张千帆,男,1964年1月生于上海。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政府管理学院双聘教授,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主要学术方向包括:比较宪法与行政法;司法制度;中西方政治、道德与法律思想。他的著作有:《西方宪政体系》《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宪法学》等。

许崇德,1929年生,上海青浦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学位点首建人。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市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中国宪法》等。

王人博,山东莱西人,1958年生,曾任《现代法学》和《西南政法大学学报》主编。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法治论》《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宪政的中国之道》等。

朱苏力,祖籍江苏东台,1955年生于安徽合肥。中国法学家,当代法学界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以反对西化、强调本土价值、主张法律为政权服务的论调著称于世。主要著作有:《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宪政与分权》《司法过程的性质》等。

刑法学

高铭暄,男,1928年出生于浙江省玉环县,现任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专职顾问,国际刑法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等职。他的著作有《刑法学》《刑法专论》《新编中国刑法学》等。

马克昌,男,1926年出生在河南省西华县,现围武汉大学资深(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坚韧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国法学会名誉理事,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他的著作有《刑事法学大辞书》《犯罪通论》《中国刑事政策学》等。

陈兴良,男,1957年3月21日生,浙江义乌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干事、中国比较法研究会干事、北京市刑法学研究会常委理事兼副秘书长。主要著作有:《正当防卫论》、《共同犯罪论》、《遗传与犯罪》等。

曲新久,男,1964 年11月出生,山东省莱州市人。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刑法的精神与范畴》、《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金融与金融犯罪》等。

贝卡里亚Cesare Bonesana Beccaria(1738—1794),意大利刑法学家。出身于米兰没落贵族家庭。青年时受到启蒙思想运动的激励,参加了一个激进的讨论小组—“猛击”。自认为是北意大利的百科全书派。1764年写成《论犯罪与刑罚》一书,猛烈抨击当时欧洲大陆的封建司法制度。他从社会契约论出发,主张刑罚不应是对付社会某一成员的暴力行为,刑罚应是公开的、及时的和必须的,在特定案件中应是尽可能地与其罪行成最小比例,并按照法律来决定。

赵秉志,1956年生,南阳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暨法学院院长。主要学术著作:《犯罪主体论》、《犯罪未遂的理论与实践》、《刑法研究系列》、《侵犯财产罪》等。

黄京平,男,1958年1月生,北京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犯罪学、刑法学等。发表文章:《 共同犯罪主从作用的具体判断》、《共同犯罪与身份犯的竞合问题》、《不作为犯中先行行为的解析》、《论骗购外汇罪》等。

张明楷,教授,男,1959年7月生,湖北仙桃人。中南政法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作品有:著作《刑法格言的展开》、《外国刑法纲要》、《未遂犯论》、《市场经济下的经济犯罪与对策》、《刑法的基础观念》、《刑事责任论》等。

刘明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发表文章:《论刑法中的占有》、《事后抢劫问题比较研究》等。相关著作:《刑法中错误论》、《错误论》、《紧急避险研究》、《财产罪比较研究》、《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研究》等。

弗兰茨·冯·李斯特(Franz von List,1851-1919),德国著名的刑法学家,他既是犯罪学,尤其是刑事政策学的杰出代表,又是现代刑事社会学派(新派)的创始人,是一位集犯罪学和刑法学研究于一身并取得了显赫成果的学术大师。代表作有:《德国刑法教科书》、《刑法的目的论》(1882)、《德国和外国执行刑法的比较情况》(1906-1909)、《从比较法律说明现代刑法的刑事法制》(1894-1899)和《国际公法的系统说明》(1898)。

民商法学

吴汉东,男,1951年出生,江西省东乡县人。现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南财经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民商法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副会长等职。著有《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西方诛国著作权制度研究》《中国区域著作权制度比较研究》等。

江平,男,1930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现任北京政法学院副院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北京仲裁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顾问,仲裁员,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罗马法教程》《证券实务大全》《商法全书》《中国采矿研究》《商法案例评析》等。

梁慧星,1944年生,四川青神人。中国著名民法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学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民法总论》《民法学判例与立法研究》《民法解释学》等。

我妻 荣(わがつま さかえ),1987年生,日本民法学家。我妻教授是日本民法学界的代表性学者,主要进行德国法相关研究和判例研究,对于学术界和实务界有着重大的影响。主要著作有:《民法讲义》《法学概论》等。

铃木禄弥,1924年生于日本东京,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后在日本的东北大学法学部、东海大学法学部任教, 是日本物权法学界的泰斗。主要著作有:《物权法讲义》《物权的变动与对抗》《民法总则》等。

王泽鉴,1938年生,台湾台北人。前中华民国司法院大法官,成功高中毕业,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系学士、硕士。王泽鉴先生专攻民法,其民法专长系台湾之权威。主要著作有:《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共八册)《民法概要》《侵权行为法》等。

王保树,现任清华大学商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商法学、经济法学。主要著作有:《经济法》《中国商事法》等。

孙宪忠,1957年生,陕西省长安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学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民法、物权法、不动产法。主要著作有:《国有土地使用权财产法论》《德国当代物权法》《论物权法》等。

余能斌,1938年生,湖北黄梅人。现为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专业理论去研究探讨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法律理论与实践问题。主要著作有:《民法总论》《合同法》《民法学》等。

陈华彬,1965年生,四川眉山市人。法学博士。现为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民商法学研究生导师。曾师从铃木禄弥教授学习民法。主要著作有:《现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研究》《物权法原理》等。

卡尔.拉伦茨,德国今天最伟大法学家之一。他是民法学界的泰斗,其对德国法学及法律实践的影响,至深至远,乃德国民法学的一代宗师。主要著作有:《民法总论》《债法总论》《德国民法通论》等。

刘得宽,1937年生,台湾桃园人。当代台湾民法学家。现任政治大学法律系教授,主授民法总则、民法物权、土地法及民法专题研究等课程。著有《民法总则》、《分期付款买卖》、《抵押权的不可侵性》等书。

经济法学

刘隆亨,男,1936年生于湖南祁阳。先后担任北大法律系主任,北大经济法研究所所长,应用文理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西部开发法律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著作有《经济法简沦》《经济法概论》《经济法学》《经济法辅导》《现代经济法词典》等。

杨紫煊,男,1934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两所高校法学院名誉院长,多所高校教授等职。主要著作有《经济法》《国际经济法新论》《经济法原理》《经济法概论》等。

金泽良雄,(かなざわ よしお,1911—1987),日本著名经济法学家。1979年起担任日本经济法学会理事长。金泽良难一生著述丰硕,代表性的著作有《贸易法论》、《产业法》、《水法》、《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序说》、《禁止垄断法的结构与运用》、《经济法的史的考察》等。

张守文,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专著有《经济法理论的重构》、《财税法疏议》、《税法的困境与挑战》、《税法原理》、《税法通论》、《市场经济与新经济法》、《信息法学》等。

刘剑文,男,汉族,湖北武汉人。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成果包括:民主视野下的财政法治、税收征管法、TRIPS视野下的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研究、润物无声:财税法治与财政法教学、财税法学案例与法理研究、WTO体制下的中国税收法治(法学论丛)、税法专题研究、知识经济与法律变革、私有财产法法律保护等。

诉讼法学

陈光中,男,1930年出生于浙江省嘉县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我国著名的法学家,法学教育家。现任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诉讼法研究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院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著作有《刑事诉讼法学》《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外国刑事诉讼法比较研究》《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等。

谭世贵,男,1962年出生于广西蒙山,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海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主要著作有《刑事诉讼原理与改革》《司法腐败防治论》《中国司法改革研究》《中国司法原理》等。

徐静村,我国著名的诉讼法学家。现任西南政法大学教授、诉讼法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著作:《论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正》、《走向程序法治:中国刑事程序改革的宪政思考》等。

卞建林,男,江苏泰兴人,1953年10月出生,汉族,现任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院长,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刑事诉讼的现代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撮要》《传媒与司法》(合著),《中国刑事司法改革探索——以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为参照》(主编)等。

陈卫东,男,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律师业务研究所所长。专著:《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调研报告》、《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调研报告》、《审判监督程序研究》等。

国际法学

黄进,男,1958年生于湖北利川,法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兼任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国际仲裁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著作有《国家及其财产豁免问题研究》《国际冲突法》《研究中国国际司法》《国际司法学》等。

张乃根,男,生于1955年,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经济法理事,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著作有《国际法原理》《国际贸易的知识产权法》《新编国际经济法导论》等。

车丕照,清华大学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仲裁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主要出版的著作:《国际经济交往的政府控制》、《国际技术转让法》、《国际经济法原理》等。

陈安,现任厦门大学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经济法研究领域第一人。撰写和主编的主要著作有:《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经济法总论》、《国际经济法学专论》、《美国对海外投资的法律保护及典型案例分析》、《“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述评》以及《MIGA与中国:多边投资担保机构述评》等。

李浩培(1906—1997)中国当代著名国际法学家。上海市人。主要著作有《国际私法总论》、《国籍问题的比较研究》及《条约法概论》等;并有大量译作,著名的有:A•韦德罗斯著《国际法》、《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刑法典》、《美国刑法的反动本质》;同他人合译的《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M•沃尔夫著《国际私法》、《纽伦堡军事法庭判决书》。

何美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著有《交易所的所有权归属与治理:非互助化》、《公众公司及其股权证券》、《香港合同法》等多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知识产权法

刘春田,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知识产权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法、中国商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学专著:《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知识产权法》(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等。

李明德,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尤其是美国知识产权法。主要著作有:《特别301条款与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美国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版权产业与知识经济》,《网络环境中的版权保护》,《美国形象权法研究》等。

黄晖,法学博士、研究员、商标代理人。我国首位商标法博士。著有商标法专论《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法国知识产权法典(法律部分)》、《中国知识产权法》商标栏目作者;《WTO知识产权协定常识问答》编者;《中国商标报告》执行主编;

陶鑫良,男,教授,1950年7月生,上海人。现任上海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兼知识产权学院院长,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参加过中国《技术合同法》、《合同法》、《科技进步法》、《科技成果转化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和上海等诸多地方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修改和研究活动,曾为国家与地方有关主管部门提供过大量的法律咨询意见。

综合拓展类

贺卫方,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北京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和译作有《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司法的理念与制度》、《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比较法律传统》、《美国法律辞典》、《运送正义的方式》、《具体法治》、《超越比利牛斯山》等

冯象,上海人。定居美国,从事知识产权及竞争资讯等方面的法律业务,兼哈佛法学院客座教授。现在清华大学任法学教授。著/译有《贝奥武甫:古英语史诗》,《中国知识产权》,《木腿正义》,《玻璃岛》及法学评论若干。

第五篇:法学研究英文注释体例(推荐)

《法学研究》英文注释体例

(一)一般规定

1.英文注释从其注释习惯。其他文种注释从该文种注释习惯,亦可参照英文注释。

2.外文原注释中的评论性或说明性文字应译为中文。

3.作者姓名以“名前姓后”的顺序书写。多个作者的,在最后两位作者之间用“and”或“&”连接;作者为三人以上,也可只注明第一作者,其后用“et al.”(意即and others)标注。

4.著作或者文章名使用斜体。著作或文章名的首字母及实体词的首字母须大写。

5.数个资料引自同一出处的,注释采用:“前引〔2〕,某某书,第×页”。或者“前引〔2〕,某某文”。两个注释相邻的,可采“上引某某书(文)”。

6.非引自原始出处的,注释前加“quoted from”。

7.页码用“p.”(单页)或“pp.”(多页)标注;段落用“para.”(单段)或“paras.”(多段)标注;卷次用“Vol.”标注;版次用“ed.”标注。

8.原则上不可引用互联网资料。如确有必要,须注明详细的网址并括注登陆时间。

(二)注释例

1.著作

注明:作者,文献名(斜体),卷次(如有),版次(如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1〕F.H.Lawwon & B.S.Markesinis, Tortious Liability for Unintentional Harm in Common Law and the Civil Law, Vol.Ⅰ,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106.〔2〕William L.Prosser, Handbook of the Law of Torts, 4th ed., St.Paul, Minn.: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pp.244-246.编著在编者姓名后加“(ed.)”(一人)或“(eds.)”(多人)。

〔4〕Joel Feinberg & Hyman Cross(eds.), Philosophy of Law, California: Dickenson Publishing Company, 1975, p.26.译著在文献名后注明译者。

〔5〕Leo Tolstoy, What is Art?, trans., T.Mand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p.258.2.论文

文集文章注明:作者,文献名(斜体),编者,文集名称(斜体),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6〕Robert E.Keeton, The Basic Rule of Legal Cause in Negligence Cases, in Joel Feinberg & Hyman Gross(eds.), Philosophy of Law, California: Dickenson Publishing Company, 1975, p.350.期刊文章注明:作者,文献名(斜体),卷号 期刊简写 页码(年份)。〔7〕Richard Wright, Causation in Tort Law, 73 Calif.L.Rev.1735(1985).报纸文章注明:作者(不署名文章无此项),文献名(斜体),报纸名称(斜体),出版日期。可注明版别。

〔8〕Clayton Jones, Japanese Link Increased Acid Rain to Distant Coal Plants in China, in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Nov.6, 1992, p.4.3.判例

注明:判例名,卷号 判例集名称 页码(年份)。可注明多个判例集出处,用逗号分开;可在圆括号中注明法院。

〔9〕Vincent v.Lake Erie Transp.Co., 109 Minn.456, 124 N.W.221(1910).4.辞书

注明:辞书名 页码(版次和出版时间)。

〔11〕Black’s Law Dictionary 402(8th ed.2004).5.制定法、法律重述、统一法

注明:名称 条款序号(时间)。

〔12〕U.S.Const.art.1, sec.7, cl.3.〔13〕Restatement(Second)of Torts sec.402A(1978).〔14〕U.C.C.sec.2-203(1990).6.国际组织报告

注明:报告题目(斜体),文件发布机构及编号,发布日期,页码或段落。〔15〕United Nation Register of Conventional Arms, Report of the Secretary General, UN General Assembly Document A/48/344, Oct.11, 1993, para.3.1.

下载《中外法学》注释要求(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外法学》注释要求(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学调查报告要求

    《调查报告》的写作格式与写作要求 一、调查报告的内容 可结合所学专业或本职工作搞工作问题的调查研究,也可以一个专业、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情况或社会某一问题作专题调查......

    法学论文要求

    山东电大直属学院开放教育法学(专科) 综合实践环节指导方案 (学生用) 为锻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工作适应性,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专科)综合实践性教......

    《中国法学》格式要求

    《中国法学》的格式正标题:黑体,小二,加粗,两端对齐。(副标题:暂不知道,求解)作者:楷体,四号,加粗,右对齐(去掉姓名二字、作者简介在文章后面英语部分写上)内容提要与关键词:宋体,五号,加粗里......

    论文参考文献及注释格式要求

    一、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 a.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

    论文参考文献及注释格式要求

    一、参考文献格式:1 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在本规范中采用GB7714推荐的顺序编码制格式著录。 2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 a.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

    毕业论文注释书写要求

    毕业论文注释书写要求 求黑体三号、位于第一行、居中参考写法1苏惠祥《中国当代合同法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231页。 2、3同上第300页。 4郑玉波《民法实用》......

    法学毕业论文注释及参考文献体例说明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注释及参考文献的体例说明 一、关于注释的说明 1、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注释采用脚注(每页页下注)的形式,注释位于页面底端,每页重新编号,编号采用①②③……的符号......

    《法学研究》论文编辑格式及注释体例[范文模版]

    论文编辑格式作者名称写在篇名下面,用脚注著名作者身份,作者名称用五号字宋体加粗剧中 一、标题:(各小标题间段前段后不需要设置行距) (一)标题一(篇名)样式:小三号+宋体+加粗+居中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