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实录及反思
1、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惊弓之鸟》,谁能简要说说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课文讲述了古时候射箭能手更羸,在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了一下弓,大雁就掉了下来的事。
2、教师:文中的大雁被“射”死以后,它的母亲悲痛欲绝,准备将更羸告上法庭。这是当时报纸的报道:
(背投出示)大雁的死让大雁母亲悲痛欲绝,它已上诉法院,状告更羸射杀了自己的孩子。但更羸闻讯只喊冤枉,说大雁并不是他射死的。据悉,双方已分别请到了知名辩护律师。事件结果如何,本报将追踪报道,敬请关注。
3、教师:看了这则报道,你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齐答:大雁并不是更羸射死的,而是被弓弦响声吓死的。
4、教师:据当时目击者说,他听到“嘣”的一声响,大雁就从空中掉了下来。如果不是更羸射死的,这又怎么解释?
5、出示语句,学生思考后填空:大雁之所以从空中掉下来,是因为————。大雁的伤口之所以裂开来,是因为——————。大雁之所以拼命往高处飞,是因为——————。大雁之所以听到“嘣”的一声响后心里害怕,是因为————————。
6、教师:既然大多数人都觉得大雁不是更羸射死的,那你们愿意充当更羸的律师为他辩护吗?
根据学生的意愿,组织更羸律师辩护团。
7、教师:可怜的大雁就这样白死了吗?总有一些人该为他的死负责。谁愿意做大雁妈妈的辩护律师?
根据学生的意愿,组织大雁妈妈律师辩护团。
8、安排好被告、原告、律师、法官以及观众席,老师充当法官,组织辩论,提醒学生的发言以课文为依据。
【教学反思】本教学片段属《惊弓之鸟》第二课时内容,在上一节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法庭辩论”环节,让学生充分“说”,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质,推动双方“小律师”及观众更广更深的研读课文,从而更准确把握人物特点。另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大胆发问的积极性非常关键。
第二篇: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1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一、模拟表演,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读读这两个词,看看谁能用表情表演出这些词语:垂头丧气、火冒三丈、哈哈大笑
2、同学们笑得多开心呀,笑使我们抛开一切烦恼,笑使我们信心百倍!可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笑的故事《小木偶的故事》。
3、请大家翻开课文12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如何学好一篇略读课文呢?
4、现在我们翻到54页的连接语,自己读一读,想一想连接语要求我们做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现在自由读课文思考: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2、课文写了小木偶身上发生的什么事?
生:老木匠只给了小木偶笑嘻嘻的表情,在生活中,小木偶遭到误解,受到委屈,最后在蓝鼻子小女巫的帮助下,拥有了人类所有的表情。
三、品读,学习“笑”
老木匠赋予了小木偶一张笑脸,文中出现了几次呢?快速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文中勾出来相应的句子
(一)你找到了吗?
生:老木匠拿起他的神奇雕刻刀,在小木匠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
师:老木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文中哪里告诉了你(大屏幕出示)
笑是很重要的,谁要是不会笑,谁就没办法过快乐的日子。
师:是呀,老木匠认为只要会笑,就能过上快乐的日子,所以他自信地说
(二)笑还出现在?
生:穿警服的熊看着小红狐,小红狐满脸的愤怒;再看看小木偶,小木偶一副笑嘻嘻的表情。师:谁来说说,穿警服的熊会相信谁?为什么?
师:谁来读读这两个词:(大屏幕出示)
满脸的愤怒笑嘻嘻的表情
师:带上表情读好吗
师:让我们看看它们当时怎样为自己申辩的?(大屏幕出示)
报告警官,它抢我的包
那是我的,我的,我的!
师:小红狐怎样说?为什么要这样大声地说?带上表情读
师:小木偶呢?他此时尖叫,你再来读读。它想告诉熊警察什么呢?
师:男孩起立,读出小红狐的愤怒吧!女孩子站起来,读读木偶吧
(三)仅仅笑就引发一段故事,笑的故事还出现在哪?
生:24—29自然段
师:笑嘻嘻给小木偶带来了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分组来学习这一部分,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来学习呢?
生:读演议
师:这些都是好方法,接下来就请我们同学选好自己喜欢的.形式分组学习
师:哪一组愿意给大家交流
师:说说你们演的感受吧
生:我有个疑问:老木匠不是说小时很重要的吗?可是拥有笑的小木偶并不快乐呀!
(四)你的问题提得真好,谁来帮他解答?
师:是呀,正如课文最后一段说的一样,一起来读读吧!(大屏幕出示)
师:正因为这样,小女巫送给了小木偶现在的小木偶会()
四、放飞想象,拓展延伸
师:是呀,小木偶会用自己人类所有的表情表示自己的心情了,它会用什么样的表情跟大家申辩呢?
“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地尖叫。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地回答。
师:如果你是小木偶,你会去哪里?
生:我会去向熊警察讨个公道。
生:我会去跟老婆婆和小兔子解释清楚。
师:要是我是小木偶,在小女巫的帮助下,拥有了人类所有的表情,也拥有了各种感情,我要去周游世界,去之前我先得把红背包要回来。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有很多收获吧!,你今天的售后师什么呢?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现在就用你所学的知识跟方法来续编故事吧(大屏幕出示)
哈,我拥有所有表情了,这下我可以……
有了故事的开头,大概的内容,现在还有一个任务,将省略号变成你自己的语言,将这故事说一说。
师:同学们都是善于想象的孩子,师你们赋予了小木偶新的生活,让小木偶尝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让我们用不同的方式体验生活所带的快乐吧!
板书设计:
12、小木偶的故事
重要
笑
远远不够
《小木偶的故事》反思
经过前面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童话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篇童话故事趣味性强,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理解课文并不难。因此我在教这课时,采用了以下几个环节:一、读懂连接语。二、带问题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三、以“笑嘻嘻”为线索,找小木偶经历的委屈。并在课堂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四、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五、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其中,我感觉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分角色读,因为这课表情的词特别多,所以我安排了让学生运用自己感悟的表情和语气读。这篇童话人物众多,情景对话也很多,让学生据此演童话是个十分不错的主意。在表演的时候,让学生用自己学会的方法学习,学会创造,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自己的动作和表情发挥出来,这样才叫表演。每个孩子热情高涨,表演欲和表现欲极强。四组学生表演完后,我适当进行了点评,一堂也就差不多了。
最后是续编故事,我感觉很好,在这样的教学中,既轻松又收效好。这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连我也被他们丰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如果每一节语文课都能这样轻松愉悦,又何愁学生不爱学语文呢?能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学到各种语文知识,让学生深深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这就是有效教学吧。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2
【思考问题】:
在刚接触一年级语文教学课堂中,我常常能碰到这样的状况:在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后,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发言,可很多学生回答起来却疙疙瘩瘩,语无伦次。学生明明知道答案却无从说起,一个字或一个词都重复了好几遍,怎么也说不出重点。如何才能使学生对答如流呢?我想还是得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说话)下功夫。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若讲弊病,充其量将使学校里种种的教科书与教师的教育全然无效,终身不会有完整的思想和浓厚的感情。”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入学时就注重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使他们掌握说话这一人们赖以交际和沟通思想的最常用、最快捷的工具。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说话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训练方式力求多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找准切入点,把说话训练与语文各环节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说话能力。一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语言富有童趣,是培养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训练语言的绝好材料。《小熊住山洞》这课教学力求体现这一理念。
【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只可爱的小熊,还记得小熊一家住在山洞里有多难受吗?
生:山洞里虫子多。
生:山洞里很潮湿。
生:山洞里的新鲜空气不好。
生:小熊住山洞很危险,因为山洞里有很多石头,如果石头砸在小熊身上,小熊会死的。
师:是啊!住山洞多难受,所以小熊一家决定砍树造房子。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熊住山洞》。师板书——“住”
二、入情入境,以读代讲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轻声朗读课文,读完后想想:小熊一家后来住到房子了吗?你是从课文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学生自读、思考,交流。)
生:小熊一家后来没有住到房子,我是从课文第七自然段知道的。
(课件出示课文第七自然段)
师:请你们拿出铅笔,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一年又一年”和“一直”这两个词语画出来读一读,然后想想你从这两个词语中能读懂什么?
(学生勾画、自读并思考。同桌的学生互相交流。)
生:我从“一年又一年”中读懂了很多年很多年。
生:我读懂了“一直”,“一直”就是时间很长的意思。
生:“一年又一年”就是很多年小熊都没有砍树造房子。
生:我从“一直”体会到始终住在山洞里。
(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课件演示:小熊从山洞里走出来)
师:学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小熊?
生:小熊,你为什么不砍树,森林里有这么多树,砍一两棵有什么关系呢?
生:小熊,你为什么不砍树造房子呢?
师:是啊!住山洞多难受,小熊为什么不砍树造房子呢?我们一起到森林去看看吧!
(课件演示:远处是一片森林,近处有一条河,河边有生字块。小蓝熊告诉大家过桥的方法:嗨!小朋友,你们想过河吗?那就得用河边的生字块搭座桥才行。搭桥时先要读准生字的字音,然后给这个生字组词,只要组词正确,就能搭好生字桥。)
(课件出示生字,先请学生读准字音,然后给生字组词,只要组词正确,就搭好生字桥的一部分。)
师:(课件播放森林四季的景色)逐幅引导,描述画面内容。
师:欣赏了森林四季的景色,你想说点儿什么?
生:我欣赏了森林四季的美景,我觉得森林真的像一幅美丽的画。
生:看了森林的四季,我想说,森林里的树好多好多。
生:春天的树叶是嫩绿色,夏天的树叶颜色要深一些,秋天的树叶是黄色,冬天就没有树叶了。
生:春天的'森林穿的是绿衣服,夏天的森林穿的是花衣服,秋天的森林穿的是黄衣服,冬天的森林穿的是白衣服。
生自由练读3~6自然段。
师:谁想把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我们听?
生读。(课件出示相应的插图)
师:孩子们看图,春天,树上长了这么多的绿叶,那“树上长满了绿叶”该怎么读呢?谁来试试?
指名读。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有“舍不得”的时候吗?
生:我妈妈去了武汉,我很舍不得。
生:我的哥哥来了,要走的时候,我很舍不得。
生:我家里养了一只小狗,但它死了,我很舍不得。
师:那就请你们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小熊舍不得砍”,自己练习读一读。(学生自由练读。)
(请三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你还喜欢哪个自然段,也想读给我们听?
生读:夏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开满了花儿,小熊舍不得砍。
(课件出示相应的插图)
师:请孩子们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象。
(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
师:听了老师的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生:我好像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闻到了花香。
生: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花,闻到了花的香味。
生:我好像看到了玫瑰花,闻到了玫瑰花的香味。
生:我看见了奇形怪状的花,闻到了奇形怪状花的香味。
(喜欢这段话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还喜欢哪段话,也来读给我们听听?
生读:冬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有许多鸟儿,小熊舍不得砍。
(课件出示相应的插图)
师:请你们看图,这么多鸟儿围着小熊,它们在干吗?
生:它们在打招呼,小鸟唱着歌在给小熊打招呼。
生:小熊和小鸟它们在做游戏。
生:小鸟在唱歌。
生:小鸟在说:“小熊,小熊,请你不要砍树,如果你砍了树的话,我们就没有家了”。
(男女生比赛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师:哪些孩子喜欢“秋天”这一段,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秋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结满了果子,小熊舍不得砍。
(课件出示相应的插图)
师:孩子们想想,除了树上结满果子以外,小熊在秋天的森林里还会看见些什么?
生:小熊还看到了红色的叶子。
生:小熊还会看见地上的草也变黄了。
生:小熊看到树上的黄叶飘飘地落下来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课件依次出示有关段落)
师引读四个自然段。
师:学完这几个自然段,那你们在前面提的问题“小熊为什么不砍树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明白了吗?
(同桌学生互相交流。)
生:因为小熊爱护花草树木,所以没有砍树造房子。
生:小熊如果破坏了环境,地球就无法生存。如果地球没有了树木,人们也无法生存,小鸟也无法生存。
生:因为小熊有一颗爱护大自然的心。
生:小熊知道如果他砍了树的话,有些动物就活不了呢?像猴子呀,树蛇呀这些动物。因为它们都是在树上来找食物的。
生:小熊想保护环境,所以他才不会砍树造房子。
(课件出示相应的插图)
师:瞧!森林里的动物都来了,他们还带着花。我们一起读课文最后这段话。
生齐读。学习“感”“激”。
(学生自读后和同桌的伙伴面对面大声朗读课文。)
师:孩子们想想,如果你就是这些动物中的一员,你在送花时,会对小熊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自己先准备准备。
生:小鸡说:森林里树木枝叶茂盛,向四面展开,好像撑开的绿伞,挡住了强烈的阳光,夏天,我们在森林里玩耍,就不怕中暑,秋天不怕泥沙啦!
生:小猪说:我个子小,常常有人欺负我,森林里有了树,在别人欺负我的时候,我就躲在树后面,别人看不见我,我就可以安全的生活在这里了。
生:小白兔说:我是运动能手,森林里树这么多,给我制造了很好很大的运动场,我每天可以在这里蹦啊,跳啊锻炼身体,你看,我的身体有多棒!这都是你一家的功劳哪!
生:松鼠说:小熊一家,我谢谢你们了,你没有砍树,秋天树上结满了果子,我在冬天就有松果吃,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八自然段。)
三、以情激情,升华主题
师:小熊一家为了保护森林,宁愿住在阴冷、潮湿的山洞里。你们想对那些不爱护树木、破坏环境的人们说些什么?
生:我想对那些不保护树木的人说:“不要砍树,你砍了树就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了。”
生:请你们不要再砍树了,如果你们砍光了树,人类和动物就无法生存了。生:我想对他们说:“请你们不要砍树了。砍了树的话,就会变成沙漠的,人们就无法生存了。而且我们要喝水,沙漠里面根本就没有水,我们人就会死的。”
生:我想对他们说:“请你们不要砍树了,砍了树的话,会害了自己,还会害了大家。”
师:让我们和小熊一样,有一颗爱森林,爱自然的心;让我们和小熊一起,争当环保小卫士!
【案例反思】:
一、营造氛围,激励学生敢说、想说。
创设或再现教材所要求的富于形象性和情感色彩的具体场景、氛围,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又能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触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帮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上课伊始,通过回忆小熊一家住在山洞里有多难受,架设起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指名读课文之前,让学生说说你们想不想提醒她读这段话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小熊?”一个问题架起了人与动物的沟通与对话的桥梁。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延续课文说一段话。森林里熊爸爸和小熊会说什么?小动物们会说什么?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合理安排情节。通过学生自己练,同桌互练后,再指名说。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说话的内容就有了条理性、具体性、逻辑性。
二、借助插图,指导学生说具体
运用课文插图,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能帮助学生丰富词汇,提高口语的规范性,促使口头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小熊住山洞》共有六幅图,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插图,按一定顺序,一项内容,一项内容说出来,然后让学生连起来说。我先让学生按图的顺序逐一观察,大体说出图意,再让学生连起来,然后图文结合学习课文,让学生懂得课文是怎样描述插图的,自己哪些内容没有说好,应该怎样说。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逐渐把话说得具体起来。
三、想象感悟,帮助学生培养语感
运用想象法感悟语言,学生自主地将课文中的语言情境化,形象化,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孩子们想想,如果你就是这些动物中的一员,你在送花时,会对小熊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想象各不相同,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和依赖变为主动地学习,这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必要前提。从学生的交流中,可见学生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美好的心声尽情流露,幼小的心灵获得真善美的洗礼。
我想,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3
一、谈话
师:小朋友们喜欢寓言故事吗?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狐狸和乌鸦
生:狮子和蚊子
生:狐狸和葡萄
师:寓言都很简短有趣,又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书中的第24课有两则寓言。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则
(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
师:这里的苗助长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苗是禾苗,助是帮助,长就是长大啦。
师:对。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我要给它浇浇水,施施肥。
生:我还要给它拔拔草呢。
生:我想我只要把禾苗稍微拔起一点点就行了。(众笑)
师:古时候的宋国有一个农夫,他为了让禾苗长大,用的办法和我们刘青松小朋友想的办法是一样的,拔苗。拔苗又叫
生:揠苗。
师:揠苗助长又叫
生:拔苗助长。
师:拔苗真的能让禾苗长大吗?打开课文,自己轻声读读,读到你觉得很有意思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师:谁来读?你觉得哪儿特别有意思?读给大家听。
(学生分别选择了文中的自然段阅读。其中樊知阳小朋友把纳闷的纳读成耐,让小朋友一起帮助他读了第三遍后读正确。)
三、究因
师:这真是个有意思的故事。农夫费了很大劲去拔禾苗,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呢?那还得从他种了禾苗后说起。谁来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农夫种了禾苗后是怎样的心情?(一生朗读。)
生:他种了禾苗后十分焦急。
生:我也是这样想的。
师: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圈画,你们是从哪儿看出他急着想让禾苗长大的?(学生认真的读书,圈画。)
师:你们是从哪儿看出他很急的呢?
生:他天天到田边去看禾苗呢。
生:还有巴望也看出他很急。
生:他觉得禾苗一点也没有长。
师:是总觉得禾苗一点没有长。
生:还有十分焦急中也看出来的。
师:小朋友们真会读书。读到巴望这个词,你好象看到了农夫什么样儿?
生:我好像看到他在田边转来转去呢。
生:我也好像看到他弯下腰在一棵禾苗前面眼巴巴的看着。
师:我们读书就要这样读。读着读着好像看到了书中的人的样儿,这就叫读进书里去了。我们朗读这一段时,就要边读边想像他着急的样儿。(指导朗读第一句。)
师:自己再读读这一段,读到哪儿你又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读到他天天到田边去看,我好像看到他天蒙蒙亮就去看禾苗。
师:今天去了明天去吗?明天去了后天还去吗?大后天呢?
生:去的,都去的。
师:你们听到他和禾苗说了什么了吗?
生:他说:禾苗呀禾苗,你怎么长这么慢呀,我都快急死啦。(众笑)
生:我听到他在大声说:禾苗呀禾苗,你再不长,我可要采取措施啦。(众笑)
师:农夫的样子都被我们看到了,他对禾苗说的话也被我们听到了!下面看老师写十分焦急的焦,看下面的四点像什么?
生:(恍然大悟)像流下来的汗。
师:像谁干什么去流下的汗?
生:像农夫着急的去看,跑得很快流下的汗。
师:真像,还像什么?
生:还像火。
师:这把火在哪儿烧呢?
生:在这个农夫的心里。
师:对呀,他急得呀,心里火急火燎的。还像什么?
生:还像小禾苗,上半部分好像农夫在田边转来转去。
师:嗯,还像什么呢?
生:还像农夫去看禾苗,他跑得飞快,两只脚都变成四只脚啦。(众笑)
师:咱们祖国的汉字多么形象,能让我们产生许多联想呢。在书上描红写一个焦字。注意写好这四点。
师:我们再来读这一段,看谁能把他焦急的样儿读出来。谁来读?(一生朗读。)
师: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这一句读得还不够。禾苗是真的一点也没有长高吗?
生:不是的,禾苗在长,但是天天去看,是看不见它在长的。
师:为什么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呢?再读读。(该学生再读。)
师:这一回好多了。你脸上的表情就告诉了我。咱们一起读。(老师提示):如果你觉得就是这个人,做做动作也可以。
师:说一个人急还有好多成语呢。老师向大家介绍几个(词卡揭示:迫不及待、急于求成、急不可待、操之过急)一起读一读。
四、感悟
师:农夫是这么的操之过急,觉得禾苗是一点儿也没长大。于是他开始想办
法了。他想啊想啊,好不容易想出了一个办法,是什么?
生:拔苗!
师:他是怎么拔的,对于这个办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呢?和同桌说说你的看法。
生:他是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的。我觉得他很傻的,禾苗应该在土里自己长大的呀。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
生:我觉得他的做法是不对的,你想让禾苗长大,只有认真去种呀,比如给它施施肥啦,浇浇水啦。把苗拔起来,禾苗不是吸收不到营养了吗?
师:刘青松,一上课你说也想把禾苗稍微拔一点点的,现在听了大家的话,有什么想法没有?
刘青松:我不想拔啦,拔苗要把苗拔死的。
师:已经明白啦。可农夫不明白呀,他以为这是个好办法呢。所以一想出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提示:怎么拔得?),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筋疲力尽)
师:想一想,他累成什么样了?
生:他累得骨头都散了架了。
生:他累得腰都酸了。(师:那叫腰酸背疼)
生:累得连回家的力气都没有了。(师:那叫有气无力)
师:再来看这个疲字,是不是很容易记住了?(老师范写疲字。用彩笔标出病字头)
生:哦,对的,他累得好像病了一场,一点力气也没有啦。
师:他拔禾苗累得筋疲力尽。再来看看被他拔起的小禾苗,现在你们就是这一棵棵小禾苗了,你们会说什么呢?
生:我会说
师:你就直接说吧。(众笑)
生:哎呀,疼死我啦,赶快把我放到土里去吧。(众笑)
师:这棵小禾苗在伤心的哭呢!
生:农夫呀农夫,你花了这么大的力气把我们拔起来,你会后悔的呀(众笑)再过一年我们就可以丰收啦。(众笑)
师:不用一年的,只要几个月禾苗就会长大,就会有收获啦。可是农夫急得一天都等不及啦。
生:你把我们拔起来,还想不想丰收啦?(众笑)
师:这颗小禾苗在气愤地说。
他可没听到禾苗的话,还满以为禾苗都长高了呢!回到家,他兴致勃勃地说──,
师:(紧挨着疲字范写勃字,并用彩笔标出勃字右半部分的力)刚才农夫还是筋疲力尽的,现在哪来那么大的力气呢?
生:他一想到禾苗长高了,就特别高兴。
生:他以为禾苗长大了,力气又来了。
师:那好,让我们把他兴致勃勃说的话读出来,他说话时一定还在用手比划着。大家可以做做手势,再兴致勃勃地说
五、明理
师:禾苗真的长高了一大截吗?他的儿子很纳闷,心中会想什么呢?
生:真的吗?一天功夫就会长高一大截吗?
师: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师:如果你就是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全枯死了,心里一定有许多想法,回去会怎么开导你爸爸呢?农夫看到禾苗都枯死了,会伤心地说什么呢?听了儿子的话后,又会怎么说呢?同桌想像一下,演一演,看谁最能让爸爸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反馈表演:指名两生表演。)
师引导:儿子看到禾苗全都枯死了,就急匆匆地赶回家去
儿子:爸爸,爸爸,禾苗全都枯死啦。
农夫:不会吧,昨天还长高一大截呢。
儿子:真的呀,不信,我带你看看去。看,这是不是枯死的禾苗。
农夫:哎呀,真的死啦?怎么会死的呀?
儿子:你把禾苗的根拔出来,它吸收不到营养就死啦。
农夫:那赶快在禾苗的叶子上浇点水,让它活过来呀。
儿子:那可不行呀。
农夫:怎么不行?浇点水它就不会枯啦。
(师见儿子愣住了,提醒:快告诉爸爸,禾苗是靠什么吸收水分禾营养的。)
儿子:爸爸,我告诉你,禾苗是靠根吸收水分禾营养的,现在根都死啦,再浇也没有用啦。
农夫:那怎么办呢?
儿子:下回再种就不能拔苗啦。
师:听着儿子的话,看着眼前枯死的禾苗,想着自己拔禾苗拔得那么辛苦,农夫好伤心,好难过,他叹了一口气说
农夫:哎呀,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呀(众笑)拔苗是不能让禾苗长大的呀。以后种禾苗我可得吸取教训啦。
(学生鼓掌)
师:是呀,禾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在土壤中慢慢长大,这是禾苗生长的规律。他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所以坏了事儿。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办其它事情也一样,都急不得。
现在这个农夫是懊悔不已呀,他发誓以后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可是你们知道吗,农夫种的禾苗最后又都死了,禾苗怎么会死的呢?请小朋友们小组合作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看谁的故事编得棒。
生: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啦,他吸取了教训,不去拔苗。他想,儿子不是说过不能急吗,就让他慢慢长大吧。于是农夫不去管不去问,田里长了许多杂草,禾苗的叶子上都是虫子啦。最后,禾苗又死啦。
师:真棒,你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不能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
师:明白了,办事情不能太性急,但是也不能走向另一端,为了怕犯错误,就连正常的事情也不去做了。
六、拓展
师:《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是我国古代一个大学问家孟子写的,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孟子的原文只用了短短41个字,可有意思了。听老师吟诵古文。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师:今天学的寓言就是根据这篇古文来的。自己对照我们今天学的课文读一读,再看看下面的解释。一定能读懂许多。
(学生练读古文。)
师:你读懂了哪些呢?
生:我读懂了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就是我们课文中的第一第二自然段。
生:我读懂了茫茫然归,就是很疲劳地回家了。
师:小朋友的收获真大,不仅读了课文,还读了古文呢。下面我们一起读。读的时候大家还可以晃晃小脑袋。(学生朗读时,纠正读音矣。)
师:同学们,从远古时代起,许多国家,许多民族中就有了寓言,像我国的古代寓言,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俄国伟大作家克雷洛夫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写的《拉封丹寓言》等等,充满智慧的人民又创造了许多现代寓言故事。(展示书籍),这些优秀的作品充满了智慧的故事和话语。有兴趣的',课后可以多找一些来读。
教后反思
新课程改革倡导我们要给学生终身收益的东西。什么才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呢?我以为,文化的品质与素养应该是一种更加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寓言文化就是诸多文化现象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是最具智慧的文化经典,它能引导儿童探寻意义,沐浴传统,丰富涵养,提升悟性,充满睿智和灵性地观照世界,表现世界。《揠苗助长》便是其中一则传统寓言。它展现了一个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的可笑而滑稽的农夫形象,让学生明白做事不能操之过急,违反规律的道理。
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的一句话:要把孩子教聪明了。这里的聪明,我认为便是智慧的悟性。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启迪儿童的悟性,激发儿童的灵感,在塑造优秀品质,陶冶优雅性情,培养宽广胸襟的过程中,让眼界更为开阔与高远,让心智更为聪颖与灵慧。
寓言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有儿童特点的哲学教育。儿童也有探求哲理的潜在欲望和能力,只是这种欲望和能力,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支撑。帮助儿童学好寓言的最好策略是充分利用寓体的形象性,引导儿童在深切的感受中领会寓意。所以本课教学中,创设的一个个活动情境,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农夫的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形象,如品味巴望天天总觉得等具有讽刺意味的词语,想像焦字的四点像什么?或者角色互换,扮演农夫、小禾苗进行夸张式的表演或思考,寓言故事续编等,身临其境的去感悟、体会、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在充分的感受中萌动直观的推论,获得心灵的顿悟。
课堂教学的实效表明,在某种程度上,儿童就是小小哲学家,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寓言故事。能很清晰地明白农夫错误的原因,并从中明白故事的道理。因此学生只有在活动和情境中,与教材对话,与角色对话,才能产生积极的内部言语,在这些语言的逻辑思维活动中,获得大脑两个半球的交替兴奋,从而形成自己生动的思想,成为会思考,会探索的有智慧的人。
学生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中,寓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应让学生从小接受熏陶与感染。教学中补充成语,感悟汉字的形象性,阅读孟子写的原文,明白多国家、多民族寓言的丰富性等等,无不蕴涵着语文教学的文化追求。让学生在学习寓言的过程中感悟这一充满智慧的寓言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悠久历史。对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4
《风娃娃》是新课程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教材是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主题安排了一些给人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课文中的风娃娃是怎样的呢?欣赏一下课文的插图,你就会看到风娃娃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胖乎乎的脸、圆溜溜的大眼睛,仔细读课文觉得风娃娃其实就在孩子们的中间。他既可爱有时又有些可气。
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自渎课文,找出课文中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很快找出风娃娃做的事情有:吹风车、吹帆船、吹风筝、吹衣服、吹小树等。让学生整体的了解课文。接着又问:其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事情呢?这个问题也难不倒学生。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己钻研课文,学懂知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作用应突出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成为学生学习“学习方法”的'帮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正是体现了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而且学生找到了其中的答案,其高兴的心情是不言而喻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接着又请学生读课文,提出你在阅读时,哪些地方你不懂?学生提出了好多问题,“断断续续、纤夫、船帆是什么意思。”等问题。有些问题其他同学知道的,我就请其他同学来解答,有些比较难的,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问题,就由我来讲解。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说明他在阅读时动了一翻脑筋,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寻找答案,但还是不明白。就好象让孩子摘桃子,没摘到,就差跳起来这一步。教师在这时助学生一臂之力,学生主动地听讲,记忆就非常深刻。
学习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还应和生活相联系。风娃娃还做了哪些事,你知道吗?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来说说看。学生踊跃发言。风娃娃会给干活干得很累出汗的人们擦汗,带来凉爽;风娃娃会关窗,有时把玻璃也打碎;大风有时会把房子吹倒等。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感情是细腻的,他们说出了风的许多好处和坏处。其实风娃娃一心想做好事,为什么会做坏事呢?我们小朋友中间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呢?其实也有,你好心帮别人,人家不领情。不但不感谢你,反而埋怨你。你能举举其中的例子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班的柴罗燕同学帮助别人,把小班的一位小朋友抱到单杠上后,只顾自己玩,由另外的一位同学去抱,结果不小心,小班的小朋友从单杠上摔下来,把额头摔破了,缝了两针。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明白其实你有时候也像风娃娃好心办了坏事,启发学生做事是不能一厢情愿,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全面地考虑问题,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认真动脑,少做傻事,快快长大。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领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指导教学,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2)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充分准备,课题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记录结果,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的成果展示、汇报、提高,课后实验探究的延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的分工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感与团队精神;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设计思路〗
1、设计理念
在新课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指导下,教师要以引领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角色为学生实验、探究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凸显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与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和有责任感的人,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
2、设计思路与意图
课前,学生自愿分成8个探究实验小组,组员有分工,共同商定本组的探究课题并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研究设计完成实验探究,做好记录,以备课堂上汇报展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协调,将能力稍差的学生平均安排在各小组。
课堂上分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是设计一个小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点明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成果展示汇报,其他组同学认真聆听、积极思考、勇于质疑,形成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在学生们互动、展示、交流、质疑的过程中,使实验设计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创新,增强学生们的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敢于质疑、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教师以引领者、合作者的身份适当点拨,调控时间的进程。
最后一个环节是以学生自主阅读,归纳整理最后一部分教学内容“生物因素的影响”这样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整个教学的重心放在第二环节上,让学生在展示交流中增强自信,在实验探究中培养能力,在提问质疑中有所创新,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二十八中原是齐齐哈尔市热点校之一。生物实验室是学生们进行实验探究的空间,两个微机室为学生上网查询、下载资料提供了方便,电子备课室是教师经常光顾的场所。这些都为新课程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城市,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家庭的学生相对较多,所以相关资料多,如《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全书》等,也有条件在家里上网,查询、下载资料、信息、图片等。学生通过小学自然常识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知道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食物容易长毛发霉;也见过橘子皮、面包上长的霉菌。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动手能力稍差,但勇于回答问题,好表现自己。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
在同学们企盼的目光中,老师捧着鱼缸走上讲台。同学们带着满脑子的问号看着老师从鱼缸中往外取水。随着水越来越少,鱼几乎游不动了,学生越看越着急。这时老师将水又都重新倒回鱼缸中,鱼儿又欢快地游来游去了。学生们也松了口气。
师:从刚才的现象中,你们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1:鱼儿离不开水。
生2:环境的改变影响生物的生存。
师:对。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那么大家分析一下,影响鱼的生态因素有哪些?哪些属于生物因素?哪些又属于非生物因素呢?
生1:水草、鱼虫、人。
生2:水、温度、氧气、阳光。
师:好,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虽然课前我们都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分工,但在汇报之前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请大家帮助明确:
1、日常生活中见没见过发霉?
学生不假思索地说:见过。
2、在哪儿见过?学生们争着抢着发言。
生1:馒头放时间长了就会长霉。
生2:我在家里仓房中的旧皮鞋上见过霉菌。
生3:放久了的橘子皮上爱长霉菌,我见过。
生4:我家的墙角上长了一片很难看的霉菌。
3、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中物品容易长霉菌?
生1:夏天,尤其是下雨天。
生2: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即使是冬天也会长毛发霉。
4、谁知道影响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生1:水、空气。
生2:还有阳光、温度、湿度。
师:哪一组同学愿意汇报你们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呢?
汇报结束后,其他组成员可针对他们的实验设计或结果进行质疑、评价。
第一小组率先登场,组长张扬利用实物投影边展示边讲解。我们组的研究课题是:探究空气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作出假设:空气影响霉菌的生活。实验材料:两块鲜馒头。具体做法是:将馒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中,一个有通气孔,另一个隔绝空气。再把两个装置放在厨房的窗台上,进行观察记录。前三天,每天作一次观察记录,两袋中都没有什么变化。第四天,通气袋中馒头上长出了白毛状物(霉菌)。第五六天白色变成绿、黄、黑色斑块。最后连成一片黑了。而真空袋中的馒头都七八天了,也没什么变化。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得出结论:空气影响霉菌的生活。
同学们听得认真、仔细。
张亮:请问你们实验设计的变量是什么?
记录员刘鹏自信地答道:空气。
邓林同学:我想请教个问题:你们是怎样将塑料袋做成真空的?
计时员高萌萌说:这并不难,首先用蜡将塑料袋口封住,然后用注射器将袋内空气抽空,最后再用透明胶带将针孔封上就行了。
王宇莹若有所思地问:放在真空袋中的馒头多久也不会长霉或坏掉吗?
这个问题问得第一组同学措手不及,有的同学说会长霉或坏掉,有的说不会。其他组的同学也参与到争论中来,这时老师对提出问题的同学投以赞许的目光,并没有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将球又重新抛给了学生:开动脑筋,再想想办法,看谁的想法最有创意。有人说上网查,有人说问专家,这时王菲说:超市里的许多密封很严的食品袋上都标有保质期,如果时间过长,食品就会变质,但会不会长霉我不知道。不如让第一组同学接着将实验做下去。刘伟红抢着说:让事实说话吧!大家都认为这个提议最好。王菲同学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热烈的掌声。
第四组同学说,我们与第一组同学的课题、实验设计及结果都相同。只不过我们选择的实验材料是米饭。其他的就不多说了。
第三组王琳同学代表小组做汇报发言。我们的课题是: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假设是:湿度会影响霉菌的生活。实验材料是用烘干的馒头片和潮湿的馒头片。实验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将干馒头片和潮馒头片分别放在透明塑料袋中,扎紧口。再将装干馒头片的装置放到温暖的厨房里,另一套装置放在比室温低6℃的冰箱里,结果三四天过去了。两个塑料袋中都没有出现我们预期的结果。谁能帮助我们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里?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立即沸腾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一致认为:这个探究实验的变量应该只有一个――湿度。所以两个装置都应该放在温暖的环境中,这样也有了对照实验。就在第三组同学情绪低落时,老师不失时机地说,有一句话要送给你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注重的是探究过程,而不只是结果,相信你们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实验设计会更加完善。你们一定会将探究进行到底。
第七组同学代表王辉发言:我们选择的课题是: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作出的假设与选择的实验材料、方案设计都与教材上是一致的,虽然大家会误会我们照本宣科没有新意,但我们在记录实验现象时搞了点创新:我们认为利用表格和文字来记录这个实验现象不形象也不生动,所以我们采用照彩色照片的方法来做记录,实验材料每有一点变化就照一组照片。请看这是我们组记录员刘红的杰作。同学们在抢着看照片的同时没忘了报以赞扬的掌声。
师:由于时间关系,实验方案与汇报的小组相似的,我们课下抽时间再来探讨。下面大家把书翻到第16页,快速阅读16页至17页的课文,思考从书上的文字和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这部分内容介绍了有关生物因素的知识。
生:同种生物间的影响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相互斗争。
生:不同种生物间,或是互惠互利,或是捕食关系。
师:在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对环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
师:通过本节课的《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学习,根据我们所做的实验探索共同归纳一下:
1、实验法应包括哪几个步骤?
2、进行实验设计时最关键的是要注意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与收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
生1:我们认为我们所做的实验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生2:我们组认为实验设计时应注意的是,实验的变量应该只有一个,而且要设置对照实验。
生3:我们同意前两组同学的观点,下面我谈谈我们的感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而且在实验中锻炼了能力,同时体会到了合作探究的乐趣。
师:同学们谈得都非常好,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了方法,那么我们就可以继续对神秘的生命世界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希望同学们继续探究食品种类不同对霉菌的`生活有没有影响,这也是我们的课外探究课题。
〖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与新教材的运用,为老师提供了一个提升自我的平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节课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新教材的第一堂探究实验课,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只重探究的结果。所以,课前学生自愿分组,自主选择探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课堂上以组为单位汇报展示探究成果,同时其他组同学倾听、互相交流,探讨更加完善、创新的实验设计。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角色是:少发言,多参与,少讲解,多指导,多观看,多与学生合作。所以课堂气氛融洽,轻松愉快,学生乐意上这样的探究实验课。
同时注意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及精神世界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如学生自愿分组时,老师不过多参与意见,但注意做好将能力稍差,又不爱动手,不爱表现的学生分散到各个小组的协调工作,让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合作、探究中培养自信,增强能力。
由于班额大,课堂上真正将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确实是件难事,所以教学中难免有一些设计不周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加以改进不断完善。
〖教学点评〗
本节课是新教材中的第一节探究实验课。探究实验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复杂的、主动的学习方式,有其特殊的学习条件、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对教师而言,在组织教学时,要注意考虑全局、审时度势和精心组织,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资源。高老师在课的引入时就注意了全局性,演示实验使学生悟出环境的改变会影响生物的生存,进而引入主题。由于课前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愿分组,主动设计并实施实验,所以学生很轻松就总结出探究实验的步骤。学生的汇报体现出高老师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和活动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时也给了学生了解自身能力的机会。学生真实地记录了观察到的、有价值的现象、数据,学生面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敢于大胆地猜测分析,敢于面对困难,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探究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很多,高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及时适度地具体指导,对于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准确到位地完成每一探究步骤,达到较高的探究水平,奠定了基础。
学生的疑问:放在真空袋中的馒头多久也不会长霉或坏掉吗?高老师在教学中的处理使我们看到,她早已认识到,一个问题、一次挑战、尝试新事物的一个愿望,都是推动学生优化设计活动方案的动力。“开动脑筋,再想想办法,看谁的想法最有创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食物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长毛发霉,那么我们大家能否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食品的种类对霉菌的生活有没有影响?”她用这些话语让学生明确:探究实验只是一种学习方法,而学习是一段旅程,对知识的探求永无止境,而这段旅程可以从任何时候开始;探究实验也许不会得到完全的答案,只要不放弃,不断地探究下去,不断积累知识,到那时我们就会成才。看似简单的教学无处不渗透着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建议:由于班额大,不可能每一组(每一位学生)都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观点或疑问记录在成长笔记(档案袋)中,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和改进教学。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6
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涵丰富,历久弥新然而,现代中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对诗歌难以产生亲近之感,这不得不让语文老师费尽心思。
那么诗歌教学究竟该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从自己上的《将进酒》中得到了一点启示。
李白的《将进酒》写于天宝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时期,李白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蓄积已久,却又无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倾吐胸中的不平之气整首诗读来荡气回肠、潇洒飘逸所以历来为朗诵名家所钟爱但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朗诵者通过朗读传达出的又是对诗歌不同的解读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灵机一动:为何不从比较朗读入手,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中悟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再用自己的朗读去表现对诗歌的理解。
于是,我从众多的朗读录音中选择了濮存晰和焦晃的朗诵。
在讲授前两句诗,我先让学生自己揣摩其中的情感并在诗中标注重音、停顿、升降调等符号接着学生们自由朗读,之后再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结果学生们发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后三字要重读,声音要洪亮,气势要充沛,后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后三字要收束有力,这样才能表达出黄河一泻千里,汹涌澎湃、直走东海的气势。
随后,在听“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时,学生们产生了争议,有的认为焦晃读得激情澎湃符合李白豪迈积极的性格,有的认为濮存晰读得悲伤凄凉,体现出了李白苦中作乐的真实情感我趁势引导学生,不论读得悲切也好,激昂也好,李白的人生观都是积极的,我们不能把“人生得意须尽欢”两句误以为是李白的沉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亮出的才是李白的人生价值宣言学生们听后大受鼓舞,用洪亮的声音再次齐声朗读,那感觉与前面相比简直是大相径庭,连我都被感染了。
接下来,在讲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时我请学生们自读,可学生怎么也读不出感觉,我就用李白曾两次入京,又两次见弃的经历启发学生,他们终于品味出了其中包含的激愤之情不少学生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当讲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时,学生们却怎么也读不出愁的滋味,于是我就让他们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一经对比,学生们发现濮存晰读的愁绪更浓,愁中又带有悲壮之意,而焦晃则读得斩钉截铁几乎不用我提问,大家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样读我顺势让学生们从全诗入手,体会一下“愁”的内涵,为何用“万古”来形容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逐渐发现李白的'万古愁,愁的是怀才不遇,但这并不是他个人的悲哀,而是封建时代多数才子的共同命运,再加上人生苦短,稍纵即逝,这愁就显得更加深沉学生们顿时醒悟,就开始模仿濮存晰的朗读,一遍又一遍,终于读出了愁之深,愁之广。
整堂课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比较好的方面体现于开头的导入部分,能够让学生温故知新,简洁明了的引入课文上课的板书设计好,驾驭课堂的能力好不足的方面则体现于我把教学重难点把握在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 体味诗人情感的跌宕起伏,在分析诗歌时把情感分析过细,过于透,从而削弱了诗歌的意境,让学生不能更好的品味诗歌。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7
《赵州桥》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过渡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高度概括的语言缺乏以让同学真正感悟到它的这两大特点。特级教师王崧州在《万里长城》一课时处置“不计其数”一词给我很多启发,于是有了以下片段:
师:通过刚才对第二自然段的交流,大家的感受一定很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吗?
生:创新;节约;独特;坚固……
师:是啊,假如说十岁是可爱的小朋友,20岁是年轻的小伙,40岁是不惑的中年人,80岁是青丝苍苍的老人,那么1400岁的赵州桥在你看来是什么?
生:一位记不清年龄的老人;一位吃了长生不老药的老神仙……
师:想象一下,就是这位老人,1400年的岁月里曾经经历过什么?发生过什么变化?
生1:不计其数的人曾经在他背上来了又去,可是它还是那么坚强,只是稍微显得陈腐了些。
生2:一次次的洪水曾经从它的身上流过,人们都为它担惊受怕,但是它还是稳稳地站在那里,因为它有四个小桥洞为它减轻洪水带来的冲击力。
师:是啊,那再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个词──“坚固”,一定体会得更加深刻。
赵州桥不只很坚固,它的栏板上还有许多精美的图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播放配有音乐的具体描写图案的几句话),仔细地感受与想象。
师:你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两条龙缠绕在一起,一边还在吐水花呢!
师:想象真丰富,什么叫缠绕,你能做给同学们看吗?
生2:我仿佛看到了两条龙在飞,前爪还相互抵着,回首遥望。
师:你说得那么形象,能用你的肢体语言让大家明白“抵着”和“回首遥望”吗?
师:你们对于龙的动作、形象体会得那么好,读一读,你一定会对语言也有所感悟。(读)
【反思】
感悟,在想象中激活
正如罗丹所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言文字自身经常是简单的,教师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语言文字背后东西,想方法启发同学的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语言符号为鲜活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同学真正开始用心想象时,他们独特的感悟才干被激活。《赵州桥》在教材里是一座文字的桥,只有当这座文字的桥化为同学可以凝神注视的桥时,感悟才是真实存在于同学的心灵深处的。在教学中,我抓住“坚固”和“美观”两大词让同学感悟,让同学换个角度将这座桥想象成一个人、一个老人、一个忘记了年龄的老人,同学的想象被激活了,他们自身在感动、在自豪。至于桥的“美观”显然在文字上就比“坚固”来得生动些,教学中我创设了一种氛围,让同学闭目想象。同学的想象力被充沛调动,使文本自身更具有张力。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8
初一年(4)班的教室里,正在举行片区的语文教研活动,我为片区的老师们上了一节研讨课——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这是一节自读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要目的,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能力素养。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参与者,努力在作品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在指导学生理解、品味课文之后,老师提出了问题:你认为莎利文老师教育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生:我认为是在于她的教学方法得当。她让海伦走出来,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让学生感悟情感的价值--《我的老师》反思》。
生:我认为最关键是她的循循善诱。她不厌其烦地教海伦认识理解“爱”。
生:我认为是莎利文老师的耐心细致,不怕挫折的精神。她教海伦识字,比如教“水”字,一遍又一遍地在海伦手中写着,直到海伦懂得为止。
生: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莎利文老师对海伦的爱,她是真诚地想帮海伦,所以想尽办法教育海伦。当海伦失去信心发脾气时,她耐心地引导、启发她。
师:是的,我也认为教育成功的关键是莎利文老师的爱心。(此时,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红的“心”字型,把整个板书都包含在了一个“心”中)
师: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开启了海伦封闭的心扉,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点燃了海伦智慧的火花,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使海伦成为著名的成功残疾人士,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
此时,播放CD童声合唱《爱的奉献》,学生打着拍子,齐声高唱:“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感人的音乐声在教室里飘扬,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了共鸣。
师: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永恒的话题,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爱的理解,调动你的语言积累,以“爱”为话题,说一句最美的话,长短不限。老师先说一句:爱是阳光,哺育我们成长。
(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爱是大海,永远不会枯竭。
爱是一只船,载着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爱是一把火,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爱是一杯清茶,令人温馨。
爱是一件毛衣,可以抵御风寒。
爱是一把雨伞,为我们遮风挡雨。
……
(课堂气氛相当热烈,下课时间到了,还有很多学生举手想发言。)
〔分析与反思〕“多么成功的人文精神的渗透”,听课老师发出了惊喜的赞叹。学生在掌握知识、能力的过程中,得到了“美”的情感的熏陶。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的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新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注意发挥语文教材“活”与“美”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升。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9
一、回忆课文,整体感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远远地观望了鸟岛,初步领略了鸟岛的风光,今天我们将再次踏上鸟岛,进一步感受它的神奇。
说说鸟岛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鸟多)
(板书:鸟多)
师:打开课本,速读课文,想想那些自然段主要写了鸟岛的鸟很多?
生:二三。
师:把话说完整好吗?
生:第二三自然段写了鸟岛的鸟很多。
师:好极了。这是一句完整的话了。
二.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鸟岛鸟多的特点
1.师:请大家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体会你是从哪些词中感觉到鸟多的。自己小声读一读,用铅笔在相关的词语下面画一画。
交流:
(1)师:谁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学生读书
生:我感觉“一群一群”说明鸟很多。
师:(板书)能不能具体讲讲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群一群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师:你脑子里出现画面了吗?描述一下。
生:很多很多的鸟,数也数不请,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
师:这么多的鸟,谁来读读?
(学生读书,老师评价:A,数不清的呀,该怎么读?B。听出来了,是挺多的,谁看到的鸟更多?)
师:一群群鸟儿陆续从远方飞来。知道什么是陆续吗?
生:不断地飞来。
(3)师:继续交流吧。你从哪个词中感受到鸟岛的鸟多?
生:我觉得“聚”和“热闹”都能感觉到鸟很多。
『板书:热闹 聚』
师:选一个你喜欢的讲给大家听听吧。
生:我想讲“聚”字。要是一只两只就没法说聚了,很多鸟才能叫聚。我感觉这是很多的意思。
生:一群侯鸟聚在岛上,另一些鸟没有在岛上这不能叫聚……
师:也就是说大家从四面八方都赶到这里来,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的。我还觉得“各种各样”也能说明鸟很多。就是许多种的鸟,如果不是很多鸟,就不会用各种各样来形容。
师:范读。你听出来了吗?是什么样的鸟呢?鸟岛上栖息着十几种活泼可爱的鸟类,来看看吧。【课件:不同种类的鸟类,配解说。】
师生对话:鸟岛上的鸟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低的),有胖的——(有瘦的),有黑的——(有白的),有漂亮的——(有难看的)(笑)
师:这么多的鸟,就叫做各种各样。谁再来读读,一定会读得更有味道的。
生:我从“挨”字上感觉到鸟很多的。在火车站,人们都是这样挤来挤去的,好像胳膊都挨着胳膊,鸟儿就像人挤在一起说:“我在这里下蛋,我在这里下蛋。”
师:从生活中找出相似的感觉来了!
生:还有“密密麻麻”,也能感到鸟很多,根本就数不清。
师:因为挨得近,看上去就密密麻麻的。注意,把句子读完整,是什么密密麻麻的?
生:鸟。
生:鸟窝
师:就请你找出有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吧。
生:(读书)应该是鸟窝很多。
生:鸟窝多说明鸟更多。有些窝里不止一只小鸟呢!
师:有道理!鸟窝就是鸟的家,也许有两口之家,(学生接着说)三口之家……
有感情地朗读。
生:我还觉得“到处“这个词能体现出鸟多。鸟蛋到处都是,一个蛋就是一只鸟啊!
生:鸟蛋随处都有,像沙滩上的沙子一样……前面有,后面有,左边有……
生: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鸟蛋的颜色还不一样啊?
生:我知道。是因为鸟的种类不同,前面说过了,是各种各样的鸟。
师:你会联系着前面的句子读书,大家都要向你学习!
三、体会鸟岛上的热闹景象
师:刚才有位同学提出了“热闹”这个词能体会出鸟很多,除此之外,热闹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
我们来想象一下,鸟儿们在鸟岛上生活得怎么样呢?
生:生活得一定很好,可以和家人一起玩啊,跳舞啊,唱歌啊,吃饭啊,打牌啊……就跟人一样(生大笑)
师:鸟儿们的娱乐活动跟人的可不一样,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都玩得——生答:很高兴。
生:鸟妈妈们还会教小鸟学飞,捉虫子,抓鱼。教它们一些生活的本领。
生
师:岛上的鸟儿过着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鸟儿招呼他朋友的叫声。
生:小鸟扑扇翅膀的声音。
生:小鸟打架的声音。
生:还有鸟飞到水里捉鱼的声音。
师:看到满眼忙碌的鸟,听到各种有趣的声音,这就是——生答:热闹。
读第二三自然段,体会热闹的景象。
师:作者写这两段的时候,没有写一个“多”字,却我们感到了鸟的数量之多,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提示学生看板书)
生:通过这些词语来告诉我的。
师:是的,要想把意思写具体,可以学习这种方法。
四、体会鸟岛,渗透爱鸟意识
1、教师引读第四节
2、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爱鸟
3、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名读书上的句子
4、如果我们学校组织全校的小朋友去青海湖鸟岛去游玩,一年级的小朋友不懂事,伸手去捉小鸟,你会怎么做?指名回答 板书:护鸟
5、是的,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动去爱鸟,爱护大自然,相信我们的身边一定会多几个这样的鸟岛。
6、出示爱鸟的宣传标语,学生朗读。
五、整体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鸟岛
鸟多
爱鸟 护鸟
《鸟岛》教学反思
《鸟岛》主要写了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和鸟儿活动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了对鸟岛的喜爱,初步进行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全文叙述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很适合朗读。根据课文的特点。我以朗诵作为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主线,充分发挥以读代讲的功能,创造性地把读和述、演、问、思、写等方式聚合交叉。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读自得、以读代答、以读带练的主体建构活动。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了解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初步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在喜爱鸟岛的感情基础上产生进一步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这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体现了在语文素质教育中,课堂教学着眼于功能性目标,即把原来着眼于双基目标同时重视素质目标的教学,转变为着眼于素质目标,同时尽可能实现双基目标的教学。
一、给学生创设愿读、乐读、会读的阅读情境
鸟儿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熟悉,因为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但对于有千千万万只鸟的鸟岛来说,却是很陌生的`。因此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轴,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愿读的情境。
学习语文情感是基础,如何使这种情感和朗读统一起来呢?在教学第二自然时,挂图呈现鸟岛优美神奇的画面,教师则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使学生的想象形成一个“情绪场”。此时,教师再引读,学生的情感则油然而生。这时的学生不仅愿读、爱读,而且能够从读中感受、体悟春天鸟岛美丽而神奇的景色,达到“可以意会的不言传”的教学目标。
二、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内化
对于学生来说,生活经验不丰富,生活体验更不全面。在教学中,
往遇到的重、难点不易解决。学生通过听觉、触觉、视觉等感官的协调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心理内化,才能更准确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内化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如我在教学第三自然段,出示了夏天鸟岛热闹的情景。精美画面,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和讨论的欲望,而且使学生对鸟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生反复朗读重点句,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进一步体会夏天鸟岛热闹的特点。从而把这些来鸟岛的信息转化为自己内在知识储备的部分。
三、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精妙
我们祖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最丰富、表达最完整、最准确、最活泼的语言之一。学习语文,就是要让学生体味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获取无穷的乐趣。
《鸟岛》这篇课文,用词精妙。如:“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的鸟蛋。”学生通过看看想想,读读议议,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真正感受到了语言的鲜明性、生动性、形象性、体会到隐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四、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所谓“人文性”,其思想的内涵就是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根据这一思想,本课的设计,我以学生自由健康的发展为出发点,重视学生情感趋向、情感需要和个性的铸造。教学课文第三小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细细地读,同时鼓励他们和同桌、老师一起读,、互相交流自己的感情趋向,根据学生情感的需要,随机教学相关句子。
教后我所想到的:
1、对重点段第三自然段的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可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圈圈画画找出重点词,再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印象会更深。
2、重点段2、3自然段学完后,设计句式练习:
六月的鸟岛成了鸟儿的世界。你看,鸟儿的姿态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真逗人喜爱。设计意图:在学生已基本能口头完成且了解了每一节内容的基础上,再动手写一写就更好了,既让学生学习在语言环境中正确使用这些重点词语,又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体现课堂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过程。
纵观整堂课的设计,我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学习环境,把静止的、封闭的、模式化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现实的”、“开放的”、“有个性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10
一、情境引入。
师:我们班有男生27人,女生31人,班上一共有多少人?
生:27+31=58人
师:我还有一种不一样的方法,你知道吗?
生:我猜是:31+27=58人
师:请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什么不同?
生:计算的都是总人数。
生:两个加数都相同。
生:和也相等。
生: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
师:既然两道算式的和相等,27+31和31+27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生:等号。
生(惊喜地):是加(减)法的交换律。
生:是加法的交换律。
师板书:加(减)法的交换律。
二、反复例证,充分感知交换律。
师:你认为加法交换律是什么样子的?
生: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所有的加法算式都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口说无凭,你能举例子说明吗?
师:你认为这样的例子多不多?
生:很多,都举不完。
师:你认为怎样举例最好?
生:一组一组地写。
生:你写的完吗?
生:我举有代表性的例子。
师:什么样的例子有代表性?
生:一位数举一个,两位数举一个……
生:还要考虑0的情况。
生:再举几个和0有关的例子。
生:我认为如果能找到了一个反例,就说明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有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不成立),我准备找反例。
生举例:9+8=8+9
12+26=26+12
……
0++=0+0
0+7=7+0
……
0.9+0=0+0.9
师:这个例子和你们举的例子有点不一样。
生:它的加数是0。
生:上面几道算式的加数也是0。
生:0.9是小数。
师:同学们举得例子真不少,不仅想到了整数,还想到了小数,这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生: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有同学找到反例吗?
生:找不到。
生:减法不行,2-1不等于1-2。
生:减法也有行的:2-2=2-2。
生:只要有一个反例,就不行。
师:交换律在减法中成立吗?
生:不成立(师擦去减)
生:乘法、除法行。
师:真的吗?
生:5*4=4*5
生:也有不行的(不成立)。
师:现在请你们举例,认为行的就找行的',认为不行的就找反例。
(因为有了加法的基础,学生举例的方法都不错)
生:我认为行的:36*24=24*36
生:我认为不行:25*24不等于24*25
生:不对,
师:请你们帮助解决一下。
生:25*24=600,24*25=600
生:我认为行:0*396=396*0
生:我认为不行:25*4不等于5*24
生:例子不对,是因数交换位置,又不是两个数交换位置。
生:25*4=4*25
生:不计算也可以知道他们的积相等,25*4表示4个25相加,4*25也可以表示4个25相加。
师:真不错,她从乘法的意义来说明两个乘法算式的积相等。
生:加法也是这样,虽然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但两个加数没有变,和也不会变。
……
生:除法不行:6/3不等于3/6
生:除法也有行的:8/8=8/8
生:只要有一个不行,就不成立。
师:通过刚才的举例,你认为交换律在哪些运算中成立?
生:加法和乘法。
师:你能完整地表述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吗?
生: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生: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板书
师:你觉得老师写这两句话,难不难写?
生:难写。
师:你能不能想一个简单的写法,帮帮我。
生思考,并尝试写,有些小组小声地讨论起来。
生: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苹果+香蕉=香蕉+苹果
生:a+b=b+a
……
紧接着,学生们也分别用文字、图形、字母表示了乘法交换律。
师:这里的符号可以代表哪些数?比如a和b?
生:代表0、1、2、3、4……
生:代表1000、10000……
生:代表任何数。
师: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吗?
生:交换任何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生:交换任何两个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生:可以合成一句话:交换任意两个加数(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
三、运用中升华认识。
师:学习加法、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作用,过去我们用过吗?
生:在二年级学过,看一幅图写两个加法算式。
生: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
生:验算时用过。
生:加法可以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来验算,乘法也可以。
紧接着,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11
1.主题图
教材呈现的是春节联欢晚会的一个场景。这时,人们用倒计时的方式,等待着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选择这样的情境作为本单元的主题图,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这是绝大多数学生都非常熟悉的情境,很容易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是由于情境本身与所学的知识有着直接的联系。“秒”作为比分还小的时间单位,经常会在“倒计时”中出现,借助这一情境可以导出“秒的认识”。
教学时,可将图中的情境制成动态课件,或运用挂图,让学生感觉到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选择其他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材料,如通过跑100米的事例等说明需要用“秒”做时间单位。
2.秒的认识。
教材结合前面的主题图,直接说明: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接着针对明明提出的问题: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呢?教材编排了如下的钟表店情景图:
里面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钟表,有机械钟、表,也有电子钟、表;教材上的钟表都是带秒针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钟面结构,特别是借助机械钟(或表)认识秒针,直观地看到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
做一做的两道习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体验1分钟究竟有多长,初步建立起分、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时,可以事先准备秒表和各种各样的钟表(或模型)。
教师借助主题图,说明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做单位后,就可以让学生思考: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让他们通过观察各种钟表(或模型),发现:有些钟表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是秒针。秒针走1小格是1秒。接着就拿一只钟(或表),继续让学生观察思考:秒针走1圈,分针走多少。使学生弄清秒针和分针的运行关系,即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1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最后就组织学生感悟1分钟究竟有多长。根据“做一做”,先让学生静静地观察秒针走1圈;再让他们在1分钟的时间里做各种活动。
3.时间的计算。
这是在学生认识了时、分、秒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习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可以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培养时间观念。教材先通过例1及“做一做”第1题,教学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由于学生还未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所以只出现数目较小的,能够用加法计算的把较大单位变换成较小单位的换算。例1中求2时等于多少分,由1时=60分,就可以推出2时就是60加60(分),等于120分。再通过例2及“做一做”第2题,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学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例2编排的是学生早晨上学的情景,图上提供下列信息:7:30离家,7:45到校,要求算出: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在具体的计算方法上,教材提供了多种思路,有从钟面上数格的,也有列算式的,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做一做”第2题编排的是一学生去商店的情景,用生动的画面提供了两条信息,即商店的营业时间和该学生到达商店的时刻,要求算出早到了多少时间。
教学例1时,要注意紧密联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明确1时是60分,那么求2时是多少分,就要把2个60分加起来,就是120分(如果学生对1时=60分,1分=60秒不熟悉,就要先复习)。然后可以让学生练习“做一做”的第1题。反馈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教学例2时,要借助情境图,多举一些实例,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自己从家出发的时间和到校的时间,算一算自己从家到学校经过的时间,目的是让他们了解计算经过时间是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具体计算时,应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教材上列举的是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算法。反馈时,可以借助钟表的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对于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亲自动手拨一拨。在钟表上实际拨动分针可以看出,从7:30到7:45,分针走了3大格,就是15分。
4.关于练习十五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呈现了学生睡觉、系红领巾和电饭煲煮饭三幅图,要求学生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教学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每天的睡眠时间,并要求他们课后去了解一下人在不同年龄所需要的睡眠时间,看一看自己的睡眠时间是否合理、科学。使学生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
第3题,教材列举了三个例子:月亮绕地球运行1秒约8000米,人骑自行车1分钟约行进200米,脉搏1分钟约跳动75下。要求学生也去收集这方面的例子。编排的目的一是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习惯。
第4、5题,要求学生计算经过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可以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直观演示。
第6题的四幅图展示的是学生早晨上学前要做的一系列事情,从穿衣服、刷牙洗脸、吃早饭到整理书包。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做每件事情,估计一下所需的时间。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做时间的主人。
第7、8题,是两道综合性的习题。第7题让学生找几个自己感兴趣的节目,想办法把它们开始和结束的时刻都记录下来。第8题呈现的是一张光明小学作息时间表。这些内容既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又与所学的知识息息相关,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可以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
第9题,要求写出每天的作息时间。可以先让每个学生独立填写,再在小组里进行交流,比一比,谁的时间安排得比较合理。以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渗透惜时守信的教育。
第10题,要求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小组50米跑步的成绩,并填写在统计表中。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时间单位“秒”的体验,另一方面也带着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 24÷2 30÷3 60÷6
48÷4 84÷4 80÷2 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主题图:
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 二三得六
2×3=6 6÷3=2
60÷3=30
2、20×3=60 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
60÷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240÷3=
这题如何考虑?
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课堂练习:做一做
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作业:练习三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在说例1的口算方法的时候,第1种方法没人说,主要说了这3种(1)先不看“0”,6÷3=2,再加上“0”,“2”就变成了“200”。我引导学生认识:此时的6已不是我们平时所认识的的6,而是6个百,所以除得的是2个百,要在2的后面加2个“0”(2)受上面的启发,有学生提出:看成60÷3=20,这是把600看成了60个十在除,所以得到的是20个十,在20的后面加1个0即200。我觉得这种说法也非常好,在后面学的首位不够除的时候就会用的。(3)乘和除是好朋友,想200×3=600,也可以算出结果。
本周一开始展开了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口算除法作为单元的开篇,为后面的笔算除法教学有很重要的铺垫作用。在原计划的教学进度的基础上,结合年级组学生的学习情况,三位教师研究后决定将教学进度放慢,旨在让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每一种类型的除法计算。
按照教学计划,我将口算除法中的估算内容作为了今天展示课的教学内容,作为一节常态课,我与三年级4班学生很好地配合,顺利地完成了今天的展示。课后,与侯主任交流,现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单的总结:
教学流程为:复习导入、明确目标,提出问题、自学指导,巩固练习,课堂小结与当堂达标。
复习导入环节利用单元知识树与口算除法习题相结合完成了复习的导入,之后提出本课学习目标并进行相应解释;之后利用单元主题图引出口算除法例2的算式,关键问题在于结合具体情境如何提出问题,李萌同学很顺利的将“三个人大约平均可以搬运多少箱”,此问题在设置的时候我做好了如果学生第一次提不出关键词“大约”二字如何进行引导,从而在计算时采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算式符号使用“约等于”号。此环节很顺利,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与估算有关的点拨即可。
在三年级3班试讲时我采用两种估算方法一起教授的方式,发现方法一到方法二之间存在很大跨度,关键在于学生无法通过自学看懂方法二的每一个步骤,因此在今天的展示中,我才去的方式是学生自学方法一,学会后立刻巩固练习,学生自学了什么,教师点拨了什么,学生掌握了什么那么在练习中我们就练什么。在此处,侯主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可以缩减例题量和例题难度,在适量且难度适中的前提下去完成方法一的教学。之后重点是结合小组汇报,通过黑板班演方法二的具体过程,最后对于两种方法进行总结,这是本课的亮点,方法一称为“找近似数估算法”,方法二称为“拆数估算法”,对比两种方法,引导学生在估算的同时可以结合精确计算,此过程潜移默化地运用了数学思想中的类比思想,不足之处在于可以让学生自行体会两种方法,并在今后的练习中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方法的筛选,在这里面也有优化思想的体现,这一点,今后教学中要注意。攻克了方法二的难点后,教材中做一做第一题是另一个难点,在学生学习了方法二的基础上,再来处理做一做第一题,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小了很多,此时,教学内容完成了很大一部分,全部过程相对顺利,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讲授还算高效。后面按照计划进行了相应的当堂测试,并通过达标试题量化学生得分情况,组内解决了部分学生残留的个别问题,至此,整个教学过程顺利完成。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
1、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尝试运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基础。)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策略意识。)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根据情境图列式计算。
(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发现规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完成“练一练”第三题。
根据第1个算式写出第2、3个算式的得数,寻找其中的规律。
(让学生自己编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巩固和延伸,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完成“练一练”第四题。
列式计算后,与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解答。
5、完成“练一练”第五题。
三、实践应用
看线段图解答,然后提问:15分、35分分别在什么位置。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四、拓展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五、作业本。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14
《牲畜林》是一篇反法西斯小说,却一反战争题材小说沉重悲伤的风格,整篇小说将战争的沉重消解在幽默轻松中。小说故事情节是,二战期间,德国鬼子侵入村庄,村民朱阿返回家中寻牛而一路追击德车鬼子,进入牲畜林,而德国鬼子牵了大母牛又放弃追寻小猪再山羊、火鸡、家兔、母鸡,最后与一人野猫一起坠入山崖,而朱阿成了村民心目中的英雄。
第一课时
先播放一首反映战争的歌曲《白桦树》,学生沉浸沉重、悲伤、凄美氛围中,然后转入本篇小说的'分析。明确重难点:小说的结构、情节的“延迟”。
请学生一句话复述小说的情节,村民朱阿与一个德国兵的故事。
分析他们的形象,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齐读,并以一个词总结:小丑。
分析情节的六次延迟,分组讨论,分配任务,分析相应的延迟艺术,分角色对话。
总结小说的主题。
第二课时
让学生自演话剧。学生积极性很高,笑声阵阵。
迅速拉开课桌,留有中间空地,以雨伞、铁锹等为道具。吕明旁白,朱阿由黄友主演,德国鬼子由张吕演,梅世琪演大母牛,盛青霞演火鸡,梅静演家兔还有演野猫的男同学等,这些人的演出很突出,以雨伞为道具,尤其是黄友很积极也很投入。
学生反响很好。以后多用心多创新。
同学们很需要有这样的课堂活动。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江凡为什么能够把奶奶和邻居救出来。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并学习江凡在火灾中的冷静、机智、沉着的品质,激发学生自救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江凡为什么能够把奶奶和邻居救出来。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并学习江凡在火灾中的冷静、机智、沉着的品质,激发学生自救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联想,体会火灾现场的危急。
教学过程:
一、温习导入,整体感知
师:上节课咱们认识了一位小英雄,他叫
生:江凡
师:课文里的词宝宝小朋友们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词宝宝乘着火车跟我们见面来了。来,和词宝宝打打招呼吧。
学生开火车朗读18张生词卡片(请两个小组读)
师:词宝宝可真开心呀!因为小朋友们把它们牢牢的记住了。
二、理解课文,深入感知
师:词宝宝也想去认识一下我们的小英雄江凡,请小朋友们带着词宝宝读读课文吧,并想一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火很大、人们非常的惊慌、江凡很勇敢等等
(先引导学生体验火灾现场的混乱、危急,大约10分钟,后引导学生体会江凡的品质,大约15分钟)
师: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句子读出了火势很大。
生:火焰迅速蔓延,很快烧到了楼上。
生:楼道里烟雾腾腾,呛得人无法呼吸,熏得人睁不开眼睛,什么也看不清。
师:
我们请一个同学把这两个句子读一读(课件)其他同学边听边回想一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呛”、“熏”的体验?
指名读(华珍)“火焰迅速蔓延,很快烧到了楼上。
楼道里烟雾腾腾,呛得人无法呼吸,熏得人睁不开眼睛,什么也看不清。”
生: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现场体验一下“呛得无法呼吸”的感觉?
生:想
师:好,我们来做个试验。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轻轻拿起你的手,把鼻子和嘴巴捂住,老师说停的时候,小朋友们就可以睁开眼睛放开手了。
老师数数,从1数到15
师:刚才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难受
生:害怕
师:哦,真对不起,让小朋友们受惊了,来,老师赶紧安慰一下。
你看,刚才我们只是试验了一小会儿,小朋友们就这么难受了,更何况是在火灾现场啊,那种情况更加的危急。说到火灾现场,那么有谁亲眼见过的?
生:
师:这种场面,小朋友见的比较少。老师把火灾的场面请进了我们课堂,小朋友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学生观看火灾视频(大约30秒)学生边看老师边解说:这是发生在湖南省XX市的一次特大火灾,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火势非常大,火焰迅速蔓延,整栋大楼都处在火海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滚滚浓烟直往上冒,正如我们书本上所描述的烟雾腾腾。
师:看了刚才的场面,你们心里有什么感觉?
生:心里很害怕…..
师:是的。火势很大,大家心里都很害怕,包括我们的大人们。他们非常的
生:惊慌
师: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句子读出大人们的惊慌。
生:惊慌的人们挤来挤去,碰倒了堆放的杂物,撞上了停放的自行车,却找不到出去的大门。
师:你找得很准确。哪个小朋友再来补充一下?
生:人们从睡梦中惊醒,一时间,喊声、哭声、咳嗽声和火苗的呼呼声混成一片。
师:
这场面实在是太混乱了。你能用你的朗读声把这混乱的场面表现出来吗?谁愿意来试试?把屏幕上的这句话读一读。(课件)
指名读、评价、(控制在3个同学源娟、良鹏、张滢)齐读
师:从你们的朗读声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火势的严重以及现场的混乱。大人们是如此的惊慌,而我们的小江凡呢?他有像其他人这样惊慌吗?
生:没有
师:那他又是怎么做的?请小朋友们再次认真读课文,用“——”画出描写小江凡动作的句子。
生:他努力使自己镇静下来,急忙拿起一件衣服,让奶奶包住口鼻,扶着奶奶弯腰往外走。
师:哪位小朋友再来补充一下?
生:江凡思索了一下,就趴在地上,沿着墙壁一点一点地摸索,终于摸到了木板。
师:老师把这两个句子整理到了屏幕上,请小朋友们再次读一读这两个句子。并想一想,从这两个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自读以上句子
生:我读出了江凡很聪明。
师:你为什么说他聪明?
生:因为他让奶奶包住口鼻,还弯腰走,并且趴在地上摸索。
师:为什么我们的叫小江凡要做这一系列的动作呢?聪明的小朋友们知道吗?
生:包住口鼻弯腰往外走是为了防止吸入更多的毒烟。
师:你真聪明。我们和***小朋友一起把这两个句子读一读,来感受一下小江凡的聪明,你们在读的过程中还要再想想你还能读出什么。
师:你还能读出什么。
生:我读出了小江凡的镇静。
师:是的,火势这么大,现场这么混乱,而我们的小江凡还能够想办法做这一系列的动作,可见他确实是很镇静。好,你还能再读出什么吗?
生:我还读出了小江凡非常的勇敢。
师:你为什么说他勇敢?
生:因为着火了,他还能想着救大家。
生:我还读出了小江凡非常的认真。
师:你为什么说他认真
生:因为他平时注意观察
师:好,我们把这两个句子再读一读,这次边读边想办法记住描写小江凡动作的词语了,等一下我们可要请同学起来帮助老师把句子补充完整了。
师:从这两句话中,我们读出了很多很多。
好,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再次感受一下小江凡的聪明、勇敢、镇静。
过度语:发生了如此严重的火灾,连我们的大人们都惊慌得不知所措,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小江凡却还能如此的镇静,老师真是忍不住想夸夸他,事后,人们也像老师这样打心底表扬小江凡,夸他是一位英雄,而我们的小江凡在面对大家的夸奖的时候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请一位小男生来读一读小江凡说的话。
指名读江凡说的`话
师:听了,小江凡的话,小朋友们有没有更喜欢他?
生: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江凡很谦虚。
师:是的,我们又发现了江凡的一个优点了。那么学到这,大家知道为什么小江凡能够成功救出自己、奶奶和三十多位邻居了吗?
生:他自己镇静、勇敢、聪明,还有爸爸教育他,学校也演习过火灾自救的方法。
(板书)
师:小江凡之所以能成功逃生并救别人,成为小英雄,除了他自己的勇敢、聪明、镇静,再者与爸爸平时的教育和学校的演习是分不开的。
好,让我们再次朗读小江凡说的话。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如果现在我们的小英雄小江凡就站在你们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生:我想对他说小江凡你真勇敢,我要向你学习。
生:小江凡你很聪明。
师:你能不能说说看,如果你也遇到火灾了,你会怎么做?学生交流讨论一下
师: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全中国的的人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去帮助我们的四川同胞们,因为去年的5月12日,在四川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火灾,天有不测风云,如果我们也遇到地震了我们要怎么做?
总结:当我们遇到了危急情况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向小江凡还有我们前面认识的几位小英雄这样镇静,努力想办法保住生命,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尽力去帮助别人。
四、作业超市:
(课件)
1、抄写小能手:找找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把它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2、故事大王: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3、搜集专家:搜集你敬佩的英雄图片或资料。
教学反思:
《江凡》一文,我引导学生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火很大、人们非常的惊慌、江凡的做法,三方面理解江凡的勇敢机智。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江凡品质的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解读重点词句,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学生通过自读、互读、有感情的朗读等方式,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第三篇:《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
师:同学们,欢迎乘坐旅游班车。今日我们要随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到滁州旅游。现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我请导游为大家介绍我们的目的地。(一位同学手拿话筒站到台前)
生: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师:不知哪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 生:有《滁州西涧》
师:对!谁来背诵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生:《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师:很好。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行程?(播放琅琊山旅游景区示意图及相关风景片。)生:滁州——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师:刚才介绍了滁州总体情况,现在请同学来介绍我们所见到的滁州的地理特点,以及琅琊山的风光。
生: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 师:谁来解释?
生:鸟瞰滁州四周都是山。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郊的琅琊山。群峰连绵,树林阴翳,草木茂盛,山谷深邃。远望去,又幽深又俊秀。师:你能介绍一下琅琊山吗?(播放琅琊山视频资料)
生: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
师: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请同学们好好观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它位于琅琊山深处,醉翁泉上。(播放醉翁亭图像)
生:醉翁亭的造型古朴美观,有飞檐翘角,全亭共有十六根立柱,周围设有栏杆,侧旁刻有“醉翁亭”三个巨大的篆字。
师:刚才我们游览了醉翁亭,俗话说饮水思源,那我们知道“醉翁亭”这亭子的来历吗?
生:这亭子的建造者是山上的智仙和尚,取名的是当时的太守欧阳修。师:我们经常到各地旅游,如何把我们在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呢?《醉翁亭记》这篇课文就是很好的示范。现在我们来分析作者是如何展开描写的。生:文中第一、二段以描写为主,描绘了琅琊山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第三、四段以记叙为主,叙述人物游山玩水的情景,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
师: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生:写景主要突出“美”的特点。笔下所绘山、林、泉、亭,无处不美;四时朝暮变幻,无时不美。
师:作者写景时是按什么循序展开的? 生:作者写景是按由远而近,由静到动展开的。师:叙事时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播放“宾客宴”的画面)写了滁人游、宾客宴、禽鸟归、太守醉等内容。其中“太守醉”是核心。师:怎么理解“醉翁”这个形象?
生:文中“醉翁”是欧阳修有意塑造的自我形象。师:我们又如何理解他“醉”这个现象?
生:从“饮少则醉”来看,作者并不胜酒力,而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可看出欧阳修之醉并不在酒,而在于山水秀美,百姓安居乐业。师: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心情可以用什么字概括? 生:可以用“乐”字概括。师:本文在山水风光的描绘,游人活动的叙述中抒发了个人情感,抒情贯穿全文始终。作者是如何写“乐”的?
生:全篇共用了十个“乐”字。第一段“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首次出现“乐”字,与结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形成首尾呼应;“然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则进一步抒发情感。
师:作者借游山玩水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生:表现了欧阳修寄情于山水以排遣郁闷的复杂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师:作者为什么要寄情于山水,从中可以看出欧阳修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当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当时的滁州偏僻贫穷,作者为政以宽,以自己的政绩和才能,使滁州政通人和,人民乐于山野之间,欧阳修也常与民众同游。
师: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足迹,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
反思:
这节课以游览的形式进行,符合教材内容,迎合学生的心理,同时便于展开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表演(导游)、看视频、播放音乐等手段辅助讲解效果更佳。
不足之处:
1.本节课教学内容偏重于介绍游览顺序、地点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不足;2.作为一篇文言文,教学中文言知识讲得不是很细致,一些必要的实虚词用法和语法知识没有讲解。3.应该体现出探究的内容,比如让学生提一些质疑的内容进行合作探究等,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可以由学生代替教师主持游览,可能学生感觉更真实、效果更好
第四篇:《金色花》教学实录及反思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xiexiebang.com/ 资源全部免费
《金色花》教学实录及反思
(一)导入课文
课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师:歌中唱道“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母亲是伟大的,她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子女身上,作为子女的你们想过要回报自己的母亲吗?
生1:没有想过,因为我一直都觉得妈妈对我的照顾是理所当然的。生2:我要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不让妈妈失望。
生2:我觉得母亲很辛苦,我要好好读书,让妈妈感到欣慰一些。
生3:长大了,我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要报答妈妈对我的爱。
师: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沐浴着母爱,我们应不要忘了回报母爱。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泰戈尔笔下,孩子是怎样回报母爱的。
(二)简介作者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展示出来。
学生互相交流、展示,教师整理。
《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学生朗读,教师板书几个容易念错的词:匿(nì)笑 ; 罗摩衍(yǒn)那
师:诗歌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请同学们齐读课文,尽量读出这种美感。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全文,边听边思考这个问题。教师配乐范读。
生:我认为诗中描绘了一幅“我”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四)品读课文
师:是的,这首散文诗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那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你们认为在朗读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教师提示:诗中出现了两个人物:孩子和他的妈妈,这是怎样的两个形象?从哪些诗歌语言中表现出来?
学生小组讨论,揣摩诗歌朗读技巧,然后全班交流,学习朗读诗歌。
师: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请其他同学从诗歌朗读的节奏、重音、语速等方面加以点评。
一学生朗读,读后其他同学评议。
生1:我认为他第一段读得好,用轻松、活泼的语气读出“我”的快乐和可爱的性格。
生2:第二段他也读得不错,把“暗暗”、“匿笑”等词念成重音,来突出“我”的调皮。
师:很好,你能够抓住关键词来分析。
生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一句语气读得不对。师:那么你说说,这句话该怎么读好呢?
生4:这是妈妈在责怪孩子,孩子跑出去玩了也不告诉妈妈一声,所以要用责备的语气来读。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xiexiebang.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xiexiebang.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生5:我认为,妈妈不见了孩子,是很着急的,一旦见了,又非常高兴,所以这句话应读出妈妈既有点责备又有点惊喜的语气。
师:你的点评很到位,你能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该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生6:我认为“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句话他读得不怎么好,这句话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师:你对诗歌语言理解得很透彻。请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学生朗读这一句。
师: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然后进行仿读。
学生听录音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仿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
师:请同学们探究为什么“我”这样快乐?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生1:因为妈妈会讲故事给“我”听。
生2:“我”不见了,妈妈很着急,可见妈妈对“我”很关心,所以“我”很快乐。
生3:有一句歌词说“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我”沐浴着母爱,所以很快乐。
师:同学们的理解很深刻。
师:“我”为什么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不让妈妈知道呢?
生1:是为了好玩,跟妈妈捉迷藏。
生2:“我”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
生3:为了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替母亲遮挡阳光。生4: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我”对母亲的回报也是发自内心的,不图妈妈的夸奖。师:相信在生活中,你们也会常常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们都帮妈妈做些什么呢?(新课程倡导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教材处理要有开放的意识,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生1:我有时候帮妈妈洗洗碗、洗洗衣服。
生2:妈妈在家里做工艺品时,我给妈妈打打下手,帮帮忙。生3:有时候妈妈累了,我就给她捶捶肩。
生4:有时妈妈和爸爸在田里干活,我先做好了饭等他们回来。
再次朗读课文。
请一位学生配乐朗读,然后全班齐读诗歌,再一次用心体会孩子对母亲深深依恋的感情。
(五)体验反思
师:同学们,生活中母爱无处不在,然而我们在快乐的时候却常常忘了她的存在,我们生活在母爱的海洋中,却不知道母爱是什么。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生1:我觉得妈妈很伟大,总是默默地付出,却从不要求回报。
生2:以前,在家里我总是什么也不做,今后,我应该多多为妈妈着想,让她少操劳一些。
生3:“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不要辜负了妈妈的一片苦心。
生4:我想对妈妈说:“妈妈,您辛苦了。”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的语文教学应给学生搭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xiexiebang.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xiexiebang.com/ 资源全部免费
建一个开放的、整体的、不断建构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下探索,获得新知,体验生活中的“大语文”。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更深刻地感悟到作品的内涵。)
师: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其实母爱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根据你的体会感受,你认为母爱就是什么呢?请用句式:“母爱就是„„”来表达。生1:母爱就是润泽儿女心灵的甘泉。生2:母爱就是吹面不寒的春风。
生3:母爱就是冬天里的火炉,夏天里的树阴。
生4:母爱就是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
生5:母爱就是儿女病床前的焦灼、担忧的眼神。
生7:母爱就是受伤时的呵护与疼爱。
生8:母爱就是取得好成绩时的赞扬与喜悦。
生9:母爱就是晚上做作业时灯光下的陪伴。
(七)总结概括
师:同学们,母爱是如此的伟大,又是如此的平凡。其实,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轻轻的一声叮咛,会心的一丝微笑,关切的一个眼神,甚至是极其平常的一句唠叨、责备,都融汇着这那份浓浓的母爱。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波浪滔天,母爱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希望我们的同学好好珍惜母爱,细细品位母爱。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假如给你一次“变”的机会,你想变成什么来回报母爱呢?请用“假如我变成了„„”的句式开头,写一篇两三百字的小作文。
教学反思:
这堂课在教学设计,注重营造出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教学中既注意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又充分尊重学生的语文学习主人的地位。同时,让学生在朗诵诗歌中培养出健康的审美情趣。
首先,重视学生的诵读。《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五条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感情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决定课文应侧重于诵读。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朗读贯穿始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的感悟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了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其次,重视学生的想象。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它篇幅短小,但意蕴深刻。它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课后作业设计了“假如给你一次‘变’的机会,你想变成什么来回报母爱呢?请用‘假如我变成了„„’的句式开头,写一篇两三百字的小作文”一题。这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xiexiebang.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xiexiebang.com/ 资源全部免费
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第三,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首诗是有韵味的,它蕴涵着深远的意境美,轻快的音乐美。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在朗读之后去体会诗歌的纯朴自然,情深意浓。本课中,学生在品读诗歌之后,小组讨论交流,将那种模糊的感悟明确为清晰的情感,达到了质的飞跃。
第四,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本课教学中,教师创设出平等对话的气氛。让学生在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中畅所欲言,如让学生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景象。又如结合自己的体会感受,描述伟大的母爱“母爱就是„„”等,这些教学设计,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形成鲜明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xiexiebang.com/ 资源全部免费
第五篇:蜀道难教学实录及反思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在岗实践作业教学设计和课例研修心得
一、基本信息
(1)、学科:高中语文(2)、教材版本:新人教版(3)、年级:高二(4)、课题:《蜀道难》(5)、课时:第一课时
二、具体内容
《蜀道难》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目标:
⑴、通过感知、理解,体会本诗的意境及李白飘逸豪放的艺术格。⑵、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教学重点:
感性地感受本诗艺术风格的同时能够理性地分析鉴赏。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出示目标:
1、(幻灯片展示游戏“仙剑奇侠传”的场景图片三张片)这些场景美妙又惊险绝异,它们的设计灵感直接来源于千年前那位在西域到长安之间刮起了一股诗歌旋风的诗人李白,他的《蜀道难》。说起李白,我们已经对他熟悉得像是老朋友一样了,可是他又能时刻带给我们惊异和叹服。我自己有限的阅读量可以得到一条定律,那就是,我们离李白越近就越需要仰望。他写落自九天的瀑布,写奔腾咆哮的黄河,又写崎岖险阻的蜀道。沈德潜说他不是人,是仙,上穷碧落下黄泉,天马行空,意兴遄飞。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诗成泣鬼神”,这是赞叹,也是唐诗艺术巅峰上一位巨星对另一位巨星在诗风上做出的标准诠释,那就是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豪放飘逸”。
2、咱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就是(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⑴、通过感知、理解,体会本诗的意境及李白飘逸豪放的艺术风格。
⑵、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对于第二个目标需作如下解释:任何艺术形式都需要一定的表达技法。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各种艺术手法(幻灯片展示诗歌常用艺术手法)。我们不仅要读诗爱诗还要学会欣赏诗,来看一看李白在蜀道难中所调动的写作技巧,提高鉴赏诗歌时运用“术语”的能力。
二、教师示范配乐诵读。
提示:老师示范朗诵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感受诗中蕴蓄的意境。
三、赏析课文:
1、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段:
(幻灯片展示:蜀山难行难在何处呢?请从第一段中找出你认为..........李白写蜀山难行最精彩的一句,并分析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⑴赏析提示:
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诗歌是以豪放飘逸见长,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要读出气势,拿出“厚颜无耻”的精神,不要不好意思,真正投入进去才能领略其中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的神髓。比如第一句,“噫吁嚱”,《宋景文笔记》里记载: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这是个惊叹词,译成济源话就是:“哎呀呀,老高高!”诗人抬头仰望蜀山,情难自禁,脱口而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那个没有飞机的年代里,用登天来比喻做事之难恐怕是最贴切不过的了。那么读这两句的时候需要读出无限的惊叹之情,把语气词的长间拖出来,并且将音调定位在全诗的顶峰。
一生范读。
明确:这一句用到的艺术手法有:夸张、比喻、直抒胸臆。
②“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惟有鸟能飞过的空中狭道,险要而隐蔽,人烟绝迹,形象且生动。夸张。
③“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黄鹤善飞却为之垂翼而不得过,猿猱善攀却为之敛容而欲度犯愁。更何况无翅无翼又直立行走的人呢?这是衬托的手法,以黄鹤与猿猱的无奈来衬托人的无奈、蜀道的难行。李白诗中运用这种手法的典型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④“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是在说山路曲折。精彩的应该是百步九折这四个字,一步三转惊险无比。川蜀湘西有一种走尸的习俗,就是湘西人在四川打工时客死异乡,家乡的亲人想让他魂归故里,就掏钱请来巫师施以法术使尸体站立起来走回家中,当然死人是不会自己走路的,真实情况是巫师将尸体肢解之后自己用双腿把它背回家中。促使走尸这种习俗产生的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一个直接原因就是百步九折的蜀道太过难行,根本无法用正常的运输手段将亲人的遗体从蜀地运出去。
⑤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山高到何种程度呢,竟然太阳都要绕道而行,这是明显的夸张。中国神话集子《淮南子》中有记载说“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太阳神到了高望山都得绕行可见山之高峻难攀。这里除夸张之外,诗人还借用神话传说,并且溶入了自己的想像,充满神秘的浪漫主义气息。类似的引用神话故事入诗在本诗中还有典型的一句。“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⑥“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有诗云:“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声未来而人已到,星星伸手可及而且像是树上的叶子一样从我们的肩前衣角滑过,这种静谧深险的境界也只有在动漫里可以看到了,此境此情,我们也只好无可奈何地长叹一声了,以手抚膺坐长叹!唉!
⑵总结:写壮士美女,写黄鹤猿猱,写扪参历井都是为了一个字“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一共出现了三次,是李白借鉴诗经中一唱三叹的手法,达到回环往复的效果。这第一叹,是在叹蜀山之高。
⑶诵读指导:
一生试读,一生点评,一生再读。
同学们共同反复揣摩后明确诵读要点:第一句感叹,应该像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一样,当当-当-当――,用高音把基调定下来,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之后到天梯石栈相钩连是记叙蜀道来历,最好用叙述的语调,稍微平缓一点。剩下部分则要写山的高峻,应该语调雄浑激昂,注意最后两句为表现人们的无可奈叹抚胸长叹,要把音调拖长一点。
集体诵读一段。
2、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二段:
(幻灯片展示:一叹山之高,那么这一段又写了蜀山的什么特点呢?又用到了哪些艺术手法?)
⑴学生自由诵读 ⑵赏析及诵读提示 ①关于“悲鸟”
“远道之人”指“问君西游何时”中西游之友。这样首尾一点第一段就有了落脚点,原来诗人并不是故作惊人之语,而是为了劝戒朋友蜀道之难且勿匆忙出行。为了说服朋友,李白又举了当时山中的环境为例,探论“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中的“悲”能不能换成“飞”字。
学生讨论。
明确:不能,因为悲能显示出鸟的感情。蜀山险峻,鸟儿都感觉害怕,雌雄相依,不敢失伴。
②关于“子规”
子规又叫杜鹃,杜鹃啼血,望帝春心托杜鹃。蜀王望帝,国破身死之后化为杜鹃夜夜悲啼。李白有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阵阵子规悲鸣,离别之恨飘零之感深入骨髓。
③诵读指导:这悲鸟、古木、子规、空山都是为了渲染烘托出当时环境的空寂荒凉,从而衬托出人们行走其间的毛骨悚然、凄清孤单,这里运用了以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寄寓惊叹恐怖之情,所以诗人长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吓得脸都变颜色了。这是二叹,叹山之险。这几句读的时候应该读得低沉而幽远,有孤身千里的感觉。
齐读第二段前五句。
④为了进一步证实山的险峻,诗人接下来连用了四个整齐的七言句。请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同学们找一找其中的意象。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出气势。
一生读。
明确:连峰、枯松、绝壁、飞湍、冰崖、转石之外,还有“万壑雷”。大家想象一下,高峰刺破苍穹,枯松倒挂在绝壁,碎石从山崖滚滚而下,伴着飞湍瀑流的哗哗流水声,滚入山谷,轰然作响。这里画面音响听觉视觉交叠运用,构成一幅充满了动感与活力的宏大场景,依靠凡人的想象力是很能完成的。这和李白所处的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盛唐的时代精神,盛唐一代文人身上的狂傲不羁、率性而为成了李白的一个很好注解。
大家齐读一遍。
3、学生自主学习第三段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提示:因为山势险要,所以驻守的将领如果不是自己的亲信那么就很容易发生叛乱。即诗中所说的“狼与豺”。这些叛乱之人倚仗险势,为非作歹,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使得过往行人随时有丧身虎口蛇腹的危险,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这里虎和蛇的出没并不是有一定的时间,而是互文手活的运用。在这样常长战乱的所在安居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所以诗人又第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在叹战祸之烈。
四、拓展与延伸
诗人一唱三叹,叹蜀道之难行,除了劝谏友人之外,大家想想还有没有其的深意和弦外之音?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外族的进攻。
初唐以来就有南蛮等少数民族与蜀地将领勾结判乱,李白写此诗不久就发生安史之乱也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第二种: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诗人写此诗时身在长安。他向往仕进渴望建功立业,可是面对纵情声色的唐玄宗,他明白自己只不过是个御用文人而已,并且预想到了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实现理想的艰难。所以说仕途难,人生难,难于上青天。姚合的这首《送李余及第归蜀》说“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子今称意行,所历安觉危。”是对此观点的有力补充。(幻灯片展示:《送李余及第归蜀》 “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子今称意行,所历安觉危。”)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不管是为劝谏友人,还是婉曲地感叹世态人生,李白的《蜀道难》做为他的首席代表作,在艺术上确实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幻灯片展示:欧阳修云: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
五、结语:(幻灯片展示图片)
李白用他无以伦比的天才智慧,用他的无穷想象挥洒,给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天外世界的窗户。感谢李白穿越千年给我们带来的这幅魄丽画卷,感谢李白能让我们在千年之后在这节课上一起学习探讨这样一种伟大的神奇之美!同学们再见!
教案设计思路暨反思
一|、勇敢舍弃才能得到更多
从对高中教材的解读来说,李白作品无论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无疑具有典范性。在讲这节课之前我曾设想将作品的艺术风格与李白的身世经历相结合,进而从情感层面对诗作作出解读。但是,在翻阅各种资料并对文本有了更深入透彻的理解之后,我决定忍痛割爱,舍弃更多的情感分析,而是围绕“难”字,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并进行鉴赏训练为主,这样就使目标更为集中。为了做好铺垫,我把教材安排的《将进酒》放在《蜀道难》之前讲,使得学生在第四部分“拓展与延伸”环节中的讨论与思考水到渠成,自然顺利。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二、倾心投入带动整个课堂
本单元学习提示反复强调诗歌教学要反复诵读。具体到这一首诗来说,相对较为抽象难懂,所以我就用一个早读时间让学生预习,通过交流与检查发现这种充分预习是很必要的。在正式上课时,我较为注重教师自己的朗诵示范作用。在《悲壮的大提琴》的沉郁又昂扬的旋律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蜀地那卓绝的险与美之中,面对着同学们朗诵完这首诗后,我的眼睛几乎湿润,竟忘了这是一节有很多位老师听课的公开课。这种投入也感染了学生们,他们给我最热烈的掌声,并将这种氛围一直延续到下课铃声响起。
三、交流探讨衍生无限生机
在讲课之前,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唯恐学生不能领悟理解,所以第一遍写的教案预设性过多而生成性太少。然而早读时学生读书的热情给了我尝试的勇气与信心,所以我决定把设计好的整体思路拆散成零散部件,让学生自己去组合。正式上课时学生的创造力与潜能令我惊异,他们不仅很好地悟出了朗读的技巧,而且联想到了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联想到了李白的行藏经历与理想追求,大大丰富了课堂构成,使预设的课堂焕发出意料之外的无限生机,这是我的意外收获,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课例研修心得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教师。只有教师的水平提高了,课上得生动了,才能真正的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因此教师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身的理论和教研水平。这次的国培,正是教师提高的好时机。通过这次培训,我充分体验到了网络交互式学习与交流的便捷,在网上看视频,研读优秀著作与论文,积极与学员们交流讨论,在线提问、发表评论。通过这次专业化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可以说是一次心灵成长的历练。特别是通过课例研修在岗实践的学习,更是帮助巨大。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课例研修。课例研修是一个教师团队围绕一个主题,通过课堂教学,采用课堂研究的方法与技术手段,持续学习与持续实践的研修过程。课例研修强调的是团体的互助和合作,增长知识和能力,凝聚集体的精华和智慧,以获得分享的快乐和幸福。以学生中目前欠缺的东西或教学中的重点训练内容等为主题,抓住一个本学段、本学期或细节化的点放在教学内容中来进行训练。通过此次的培训使老师们更加专业化,有理论的支撑也有行动的实践,对于促进老师的职业成长非常有帮助。还记得这样的一句话:教师什么时候能和医生一样那么专业,就不是随便可找人替代的职业了。我想课例研修是教师通往专业的必经之路。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课例研修的意义。“课例研修”是一种重要的行动研究方法,通过课堂教学,采用课堂研究的方法与技术手段,进行持续学习与持续实践。我逐渐认识到:课例研修作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研究形式,她的价值并不是让我们去探寻普遍规律的教育认识,而是在此过程中生成的教育智慧,让我们的教学更加优化。而且,她让我们慢慢养成一些研究型教师的专业素养:悉心观察、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勤于反思。“课例研修”尽管现在做起来在时间和精力方面要付出地多一些,但长远来看,这是这样的打磨,才可以让我们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课例研修的目标。课例研修旨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以改进和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为首要目标。这种研修活动最终不是追求理论上的产出,而在于教师实践本身的改进。这种改进没有终结的目标,因此,这种研修通过螺旋往复的过程来追求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这种研修的过程是教师在行动中学习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与反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思,通过与其他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对话与交流,不断地对自我和自我实践加深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课例研修的一般程序是:
(1)、问题——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一个问题。可能是一种个性问题,不具代表性的,也可能是一种共性问题。
(2)、设计——设想一个解决的办法,设计一个新的教学方案,写一个新教案。
(3)、行动——在教学中实施这个办法,根据设计的新方案进行研讨。研讨课)
(4)、反思——收集教学反应、调查教学实际效果。(5)、评议、研讨、进行评估(分析成败的原因)(6)、发现新问题,进行新一轮行动研究。
海量考试资源下载:快乐阅读网 www.xiexiebang.com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