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圆明园的文物报告(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17:4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圆明园的文物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圆明园的文物报告》。

第一篇:关于圆明园的文物报告

关于圆明园的文物报告

圆明园盛时文物不少于150万件。今天在圆明园遗址公园,人们只能看到半废的山水和断壁残垣,很难想象这里曾享有“万园之园”的美誉。盛时的圆明园,有著名景群上百处,清朝数代帝王在150余年时间里精心经营这座集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皇家园林,乾隆皇帝评价圆明园说:“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但如今,人们只能凭想象来揣测百余年前圆明园的风貌。

从清代档案史料、故宫博物院的研究文章以及《颐和园陈设清档》中,有不少证据: 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每年居住在圆明园的时间达半年以上。以乾隆皇帝为例,据清内务府穿戴档记载,乾隆二十一年,全年共393天(因有闰月),乾隆去热河避暑山庄及木兰围场66天,去曲阜54天,居宫内(故宫)105天,居圆明园168天。道光二十四年,全年共347天,道光帝在圆明园居住时间达274天,在宫中居住仅73天。所以,圆明园内的陈设应不比故宫逊色多少。

圆明园园林建筑达20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4万余平方米。除去不会有什么陈设的亭轩的面积,用于园居、祭祀、读书、游乐、存储库房等的建筑面积在19万平方米左右。这些建筑内按一般陈设和库房存储计算文物数量的话,也应不少于故宫内陈设的文物数量。而据推算,溥仪退位时故宫实存文物至少应在150万件左右。

道光年间内务府一份奏折,详尽记载明道光十五年奉旨清查宫内及圆明园库贮物件情况:一两重银锞共存569390个,其中宫内存290505个,圆明园存280694个;各式如意1621款,其中宫内存1194款,圆明园存450款;玉砚、笔洗等501件,其中宫内存142件,圆明园存337件;头等瓷炉、瓶、罐等共773件,其中宫内存337件,圆明园存291件„„圆明园的收藏情况,由此也略能窥见一斑。下面列举一些出土或外国回归的十五件圆明园的文物:

一、观水法石屏风及石鼎

流散地: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回归时间:1977年10月 捐赠单位:北京大学

备注:已安放原位

1977年10月,在北京大学的支持下,圆明园管理处职工,将这7块重达3吨至5吨的石雕,用绞盘和撬杠,一块一块地拉出百余米长的羊肠曲径,吊运回园内安装归位。圆明园遗物首次由园外运回原址复位,成为该园百余年破坏史的重大转折。《西洋楼铜版图》绘制的长春园内各座欧式建筑、庭院的立面透视图像,共二十幅,其中第十六幅为观水法。观水法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成,是清朝皇帝观赏大水法喷泉的地方。

观水法正中石台上设有皇帝的宝座,后面是由五件石雕并列而成的大型石屏风,分别雕刻西洋军旗、甲胄、刀剑、枪炮图案。石屏风东西两侧各立汉白玉方塔一座。园毁之初,此石屏仍屹立于原址。

1924年(民国十三年),溥仪被赶出故宫之后,载涛(贝勒)曾管圆明园之事。在此前后,载涛将观水法的石屏等圆明园大批石雕、碑刻、太湖石运往他自己的赐园--朗润园。后来朗润园由燕京大学购去,这五块石屏、两块石鼎就一直弃置于该园中岛西北隅之湖滨,1977年才得以回归故园。

尽管大水法石屏风及石鼎得以回归,但绘制大水法的《西洋楼铜版图》却没有这般幸运。1860年,圆明园惨遭劫难时,《西洋楼铜版图》被法军侵略者掠回国内,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内。至于《西洋楼铜版图》的铜版是否也被法国侵略者抢走,至今仍然是个迷。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铜版图,是1983年法国友人赠送给我们的英、法文版重印本。

二、“柳浪闻莺”坊楣

规格:长270厘米,宽75.5厘米 流散地: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回归时间:1977年10月 捐赠单位:北京大学

圆明园柳浪闻莺石牌楼汉白玉坊楣,雕花精细。据《圆明园匾额》及《清朝通志》等史料记载,坊楣正面为乾隆二十八年御题“柳浪闻莺”四字。楣之背面刻有乾隆癸未(二十八年)和月御笔“柳浪闻莺”诗。诗曰:十景西湖名早传,御园柳浪亦称旃。栗留叽啭无端听,讶似清波门那边。1924年前后,“柳浪闻莺”坊楣被清室贝勒载涛运去朗润园。1977年10月,从该园中岛西北角住户的水沟中挖出,运回圆 明园遗址。据当地住户讲,朗润园中岛西北部的平房下边,埋有二百多块圆明园的石碑、石雕等遗物。应为昔日被载涛从圆明园运走之物。

三、绮春园流杯亭基座

规格:长366厘米、宽320厘米,高32厘米 流散地: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回归时间:1981年7月 捐赠单位:北京大学

流杯亭位于圆明园绮春园清夏斋的西南隅,亭为四角单檐攒尖顶,额曰“寄情咸畅”。据北京图书馆昔日藏图可知,此亭为四方十二柱,亭座的“流杯渠”位于北半部,南半部则设有宝座。基座皆由大理石雕拼而成。

寄情咸畅亭的流杯渠座中心部分由九块石头拼成。流杯亭“曲水流觞”石座20世纪40年代流失园外。1981年7月,在北京大学校园东南部的游泳池西侧,发现“流杯渠”亭座。因该地整修操场,经校方同意,圆明园管理处将亭座运回园内。我国古典园林中的流杯亭,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在亭子的外围布置流觞曲水,讲究自然天成之美。它的典型代表就是浙江绍兴的古兰亭,这是早期形式的流杯亭。另一类是把亭子的石座凿成曲形水渠,这是明清时期流杯亭的基本形式。盛期的圆明园,这两种类型的流杯亭都各有一座。前者即圆明园的坐石临流亭,后者为绮春园的寄情咸畅亭。

四、石鱼

规格:长126厘米,宽93厘米,高50厘米 流散地:北京市西城区西单横二条34号 回归时间:2006年11月

捐赠单位:中共中央组织部机关事务管理局(市民李晓卯)原为圆明园西洋楼内喷水构件(一对),曾流散于北京西单横二条市民家中,现已回归圆明园遗址公园。该石鱼为汉白玉质地,长130厘米、高55厘米,鱼身成内曲状,鱼尾向上翻起,两鳍部翘起,造型生动、活灵活现。石鱼为一对,两两相望,顽皮可爱。与中国传统雕鱼有所区别。中国传统雕鱼,强调写意的风格。而这对石鱼,极具写实色彩,模仿鱼的动作,考虑到透视、仿生,显然深受西方艺术风格影响,并有所夸张,应为中国工匠按照西洋的样式所雕。

五、石狮子

规格:长58厘米,宽42厘米,高160厘米 流散地:北京市西城区北新华街112号 回归时间:2010年1月

捐赠单位: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石化机关服务中心

回归的这对石狮子更像南方园林的石狮样式。体型修长、造型俊秀,头部转向一方,形成两只狮子对视状,每只嘴中含有两个活动石球,颈上系有缨络,胸前有石铃,脚边各有两只小狮子,公狮右前爪抱有绣球,母狮左前爪抱有小狮子,石狮尾部由身后甩向身体一侧。这对石狮造型新颖,威武中透出俊秀,灵巧中不乏刚强。我国同一时期的石狮子,区分公狮子和母狮子,一般就是公狮子踩绣球,母狮子抚幼狮,而这对狮子中,公狮子的造型是不仅抱绣球,还承担了抚幼狮的职责,显得非常人性。

六、出土瓷器残片修复

在圆明园的文物仓库内,保存着圆明园当地出土的一箱箱总数量大约3万多片的瓷器碎片。这些碎片有的是在圆明园清淤过程中发现的,有的则来自于考古挖掘。出土的瓷片主要以清康、雍、乾三代为主,尤以康熙时期为最多。从器形看,多为实用器,涵盖青花、斗彩、五彩、粉彩、单色釉等众多品种,多为典型清官窑器物,充分反映了圆明园为代表的清代宫廷生活。其中个别品种,如珐琅彩等残片较为罕见。圆明园文物修复,最大的难度就在3万多片瓷器残片本身。

在以往其他修复工作中,无论是出土文物,还是传世文物,器物碎片基本就是那么几片,彼此关系比较清晰。而圆明园出土文物,其破碎程度让人头疼。那满满一箱箱瓷片里各种图案都有,彼此接近的图案无数,很难一眼看明白哪几个瓷片是一件器物上的。

整个瓷片分类的基础工作是由100多名文博专业的志愿者轮流完成的。这些志愿者首先要先把瓷片按类别分出青花、斗彩、粉彩等,然后根据图案及不同釉 色进行归类,如将龙纹放在一起、青釉放在一起、白釉放在一起、花卉图案放在一起„„即使如此,到最后还是很难找出可以拼对的器物。

七、黄釉暗刻螭纹双龙耳托杯

康熙当年喝葡萄酒所用,颇具典型意义。

八、康熙款青花双龙戏珠碗

完整率达80%以上的康熙款青花双龙戏珠碗,是从368片相似图案中,拼对出68片而组成的。

九、康熙款青花龙矾红海水盘

一件康熙款青花龙矾红海水盘,因为被水和淤泥腐蚀太久,釉彩很多都已经脱落,最近的拼对中,从681片残片中拼对出324片,拼对完底款仍有缺失。

十、白瓷象

通长35.2厘米,宽23.7厘米,厚0.7厘米。象牙白色,浮雕,以俯视角度设计造型。身体椭圆、肥硕,四肢隐去,凹底。弓形双钩目,右耳完整,形如阔叶,筋络似叶脉,左耳只表现出上边沿内侧。额、鼻根及向两侧顺延部分和嘴岔、背部布满褶皱,上牙上翘,长鼻隐没在双牙间。头部和面部有形状各异的嵌槽,原应有镶嵌物。现已不存,槽深0.25厘米。背面在额顶、右嘴岔下沿,体下侧各有一对直径约0.15厘米的穿孔,应起固定作用。

十一、出土佛造像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了圆明园,侵略者曾这样描述圆明园中的寺庙和佛教艺术品:“在宝塔里,我们发现有各式各样的佛教祭品:巨大的佛雕,有金的、银的、铜的,其中有一个是铜的,足有70法尺高。”周围密密层层的灌木丛林,名花佳卉,且有很多琳宫梵宇,供奉着奇奇怪怪的神祗(后来才知道,有几个菩萨是金制的)“。佛像极其巨大,系用木料制成,外面镀金很厚。殿的四周,有许多蜂窝似的小神龛,中间供奉着小一些的菩萨。„„另一个神龛里,摆着镀金的香炉。又有一个镀金顶七彩的珐琅香炉,搁在别的神龛里”。清朝皇帝信奉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清太宗将尊崇藏传佛教定为国策,为以后历朝所恪守。雍正帝即位前就曾与高僧“朝夕谈禅,颇通禅理”。他自号“圆明”居士,认为自己是不着僧服的僧人,“垂裳宇内一闲客,不衲人间个野僧”。

乾隆朝是藏传佛教的兴盛时期。乾隆帝尊崇藏传佛教不仅是个人精神需要,还作为结好西藏抚绥蒙古,维护清朝在全国统治的一项积极政策。正如他在《喇嘛说》一文中所说:“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得不保护之”。“盖以蒙古奉佛,最信喇嘛,不可不保之,以为怀柔之道也”。他凭借强盛的国力,不惜巨资在全国修建众多的藏传佛教寺庙,仅紫禁城中就有佛堂30余处。

圆明园中的寺庙和佛堂不仅供皇室成员拈香朝拜,举行各种佛事活动,还收藏有大量的佛像和各种供器。

十二、铜鎏金金刚

1993年圆明园海岳开襟遗址出土

通高31.5厘米,底座宽24厘米,厚10.7 厘米

此尊金刚是胜乐金刚的四面十二臂造型像,为西藏进贡,不是清宫自造。清宫佛像有不同的来源,呈现出当时满蒙藏汉各民族融合的现状。

清代供奉的佛像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外来的,由蒙古和西藏高僧贵族进贡的佛造像。皇帝把进贡来的佛造像供奉在北京紫禁城、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宫苑的佛堂中。另一种是清宫为了满足宫廷佛堂陈设的需求,命令造办处生产的佛造像。

这尊造像的准确名字应该叫铜鎏金胜乐金刚。胜乐金刚是藏传佛教的最重要的本尊神之一,在清代宫廷藏传佛教信仰中扮演着多种重要角色。它与乾隆帝有密切的关系,导致清宫对胜乐金刚的崇拜盛行。根据清代文献记载,乾隆皇帝在他的上师三世章嘉面前跪受为胜乐金刚灌顶,修行胜乐金刚密法。所以,胜乐金刚在清宫地位如此之高是乾隆帝的个人推动所致。

此尊佛造像的出土地点海岳开襟并非佛堂,却是出土了一尊佛像。原因何在呢?根据专家推断,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在海岳开襟的某个角落有个佛龛,乾隆皇帝可能曾在其中供奉佛造像;另外一种可能是从其他地方挪过来的,比如战乱时期。

十三、铜镏金无量寿佛

1985年圆明园南屏晚钟遗址出土(清乾隆)通高12厘米,底座宽7.4厘米,厚5 厘米

藏传佛教将无量寿佛视为长寿佛来供奉。因此不仅清宫造办处制作了大量的无量寿佛,而且每到帝后寿诞之日,大臣们也常常进献许多用料考究、造型精美的无量寿佛作为寿礼。此尊可能为西藏贡品。

此尊造像发髻高耸,头戴五叶花冠,缯带于耳后飞扬,耳垂圆珰。面相圆润,眉眼细长,直鼻高挺,神态庄严安详。上身袒露,胸前饰有项圈璎珞,手臂饰有钏环。帔帛自双肩缠绕自然下垂,在手腕处结成半环形,搭于腿侧的座面上。下身着长裙,裙摆自然铺于座面。宽肩束腰,体态匀称,造型优美。双手结禅定印托宝瓶,全跏趺坐于束腰仰覆式莲花座上,上缘处饰一周连珠纹,莲瓣排列整齐,制作规整。

十四、铜镏金无量寿佛 圆明园出土(清乾隆)

通高19厘米,底座宽10厘米,厚7厘米

此尊造像头挽葫芦状高髻,面相方圆,双目微合,表情静穆高洁。袒上身,胸前佩带璎珞、项圈等庄严的饰物,帔帛自肩部下垂缠绕着双臂。跏蚨静坐,双手作禅定印,所托器物出土时已不存。披帛及底部莲花座残损。

据专家分析,此尊佛像为蒙古地区的贡品。按清朝的规定,蒙古地区的王公贵族高僧大德每年年底依次分批到北京朝觐,到理藩院报道注册,献上贡品。其中多数是佛造像等法物。蒙古地区进贡的佛造像来源不一,有的是去西藏、青海拜佛的时候带回来的。有的是在内蒙多伦诺尔买的,这个地方当时是佛像聚散地,北京、山西的佛造像也有在那边卖。有的可能就直接在北京找个佛像店购买,减少运输成本。这种佛像都有北京周边佛像的特点,与西藏的佛造像不一样。

十五、“地天母”佛像

2001年圆明园含经堂遗址出土(清)通高15.4厘米,底座宽12.5厘米,厚9厘米

此尊佛像结半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左手置于胸前结禅定印,右手托宝瓶。头戴五叶花冠,形制规整,做工细腻,葫芦状高髻。面相方圆端正,双目低垂俯视众生。颈戴项圈,耳垂圆珰肩。披帛自双肩绕于臂自然下垂,搭于座面前方。上身袒露,胸前饰有项圈、璎珞,下身著长裙。单层覆式莲花座,莲座上缘饰有三道连珠纹。莲花瓣圆润修长,排列规整,做工精细,下缘錾刻“地天母”佛名。莲花座底部内刻有“十五”两个简便的计数符号。含经堂出土的地天母像是梵香楼里保存下来的唯一一件东西。乾隆22年开始修建六品佛楼。六品佛楼一共有八座:圆明园有一座梵香楼,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共有三座,紫禁城中有四座。

现在除了紫禁城以外,只有河北省承德市须弥福寿寺和普陀宗乘寺六品佛楼建筑还在,但是文物失散。紫禁城中的宝相楼文物已不完整,慧曜楼、淡远楼已毁于火灾,梵华楼保存最好。圆明园梵香楼属于八座中的第二座,第一座建造的慧曜楼只剩地基。

海宁市盐官镇中心小学 五(1)班 汪嘉怡

第二篇:全县贯彻实施文物保护法情况调研报告

2015年8月24日,县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对我县文物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由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驻会委员、办事机构负责人组成)在文旅委负责同志陪同下,深入瀛洲镇仁里古村落、上庄镇上庄古建筑群、城区文昌阁、霞间古窑址,实地察看了解文物保护现状,征求镇村干部、住户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召开调研座谈会,听取了县政府关于我县贯彻实施文物保护法情况汇报及文旅委的补充汇报,座谈了解全县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情况,探讨推进我县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我县文物保护工作情况

我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通过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我县共登记文物点454处,有古祠堂、古民居、牌坊、楼阁、碑刻、字画等多种类型,在全县11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4处,省级文保单位13处,县级文保单位40处。此外,全县还有馆藏文物1000件(套)。

二、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物保护意识不强。有的领导干部、工程建设施工单位不能正确认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城乡建设中擅自拆除历史建筑及其他文物古迹,破坏历史风貌,有的居民把保护文物视为负担和阻碍,忽视文物传承文明、认知教育、发展经济的功能,随意损毁、改建、拆除、出售文物。据统计,近十几年中,我县损失的不可移动文物就有中王桥(县保)、古窑址(省保),还有消失的古民居14幢。

(二)文物保护力量薄弱。县文物局与县博物馆合署办公,现有在职工作人员只有13人。不仅文保工作人员少,而且专业人员更少,也没有独立的执法队伍,文物保护队伍与文物大县、监管任务不相适应。

(四)分散文物保护难度大、隐患多。我县众多文物点中古民居占比高,古民居比较集中的地方,可以搞旅游开发,通过合理利用促进保护,而那些零散分布的古民居,其管理人因维修经费得不到有效落实,失去保护积极性,甚至产生与政府抵触的情绪,以致少数古民居被用作堆放稻草等杂物,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五)部门配合也有待加强。在城乡建设审批环节文物部门参与不够,不少文物点周边不断出现超高、超密建筑,“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

三、进一步推进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营造文物保护氛围。县政府及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加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宣传教育要做到点面结合,要重视运用发生在身边的具体案例来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文物知识宣传普及,增强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文物保护意识,营造“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

(二)加强文保组织领导。要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一调度文物保护工作;编制并完善古民居、古遗址、古桥亭等项保护规划,形成点线面、多层次、全覆盖的保护规划体系;建立县文物保护协调机构和文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进行会商协调,在事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保单位修缮、项目建设等重大问题上以文物保护为先决条件,确保文物保护前置审批;健全县、乡(镇)、村文物保护网络组织,落实文物管理责任;加强部门配合,文旅、住建、公安、国土、市监、商务等单位要形成联动机制,齐抓共管。

(三)创新文物保护方式。根据文物普查成果和保护规划,进一步明确文物保护重点区域、重点村,按轻重缓急对全县古建筑、古遗址等文物实行挂牌保护,并建立文物台账,实行动态监测管理。创新保护方式,为每处文保单位定制“个性化”保护方案,实行“一处一策”、“一点一策”,加强保护的实效性。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保护-开发-利用-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以强化对传统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学习外地成功经验,探索采用旅游公司租赁保护、“互联网+”方式,完善优化仁里村的 “淘宝众筹”办法。支持成立民间保护组织,制定文物保护乡规民约,夯实文物保护群众基础,大力推进民间文物保护。

(五)促进文物合理利用。坚持文物保护方针,依法促进文物的合理利用,把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文物保护、传承、利用的有机统一。重视县博物馆的功能建设,提高陈列展示和讲解服务水平,进一步服务民生、资政育人。通过加强文物保护来促进城乡建设、文化建设、旅游发展,充分发挥文物事业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篇:理塘县第三次文物普查报告

理塘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2007‟9号《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文件精神,和甘孜州人民政府《甘孜州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甘办发[2007]126号)文件精神,根据州文物局的安排,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理塘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于2007年9月正式启动。我县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三普办的关心和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扎实地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此次普查历经4年,从文物培训到实地考察再到室内整理资料,都由专人负责。通过此次文物普查,基本掌握了理塘县现有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文物的基本数据、周边的自然和人文情况,为理塘县的文化遗产开发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此次文物普查,理塘县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75处,包括古建筑56处,古遗址9处,古墓葬1处,近现代重要古迹及代表性建筑97处,其它12处。2010年拟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2011年拟申报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第一部分 普查工作背景

一、基本情况

理塘县位于地球的第三级--青藏高原东南隅,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东临雅江县,南连木里县、稻城县、乡城县,西接巴塘县,北抵白玉县新龙县,理塘县幅员辽阔,总面积达14182平方公里,是四川省土地面积第二大县。其贯彻全县的国道318线和始于理塘的省级217线东连州府的康定、省会成都西接西藏,南达稻城“亚丁”云南,北至青海,位于川、滇、藏“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大环线上的中心位臵和一级支撑中心,是康南经济、交通、文化”商贸中心。全县大多数地区分布在海拔3600米至4600米之间,平均海拔4133米,县城高城镇海拔4014米,素有“世界高城、雪域圣地、草原明珠马术之乡”之美誉。

二、领导重视、责任明确、保障有力

一是结合我县实际,县人民政府于2008年4月制定、并分别下发了《理塘县第三次文物普查方案》,对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性和时间安排及经费问题作了具体要求;

二是县政府办下发了《理塘县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垒群同志为组长、文化旅游、国土、城建、宗教、林业、民政、统计、交通等相关单位一把手及乡、镇长为成员的理塘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三是杨垒群副县长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安排布臵文物普查工作,定期听取文物普查工作汇报,亲自协调落实了文物普查专用车、普查经费、部门协作等影响普查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问题;四是2008年、2009年我县分别将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纳入了各乡镇目标考核内容。真正做到了领导重视、责任明确,确保了我县“三普”工作顺利开展。

三、此次文物普查前不可移动文物情况

在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之前,由于无专门的文物普查工作者,均由县文化局工作人员兼任文物管理工作者。之前我县文物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我县发现已有的不可移动文物共计10处,其中古建筑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处。

目前赶时理塘县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75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其他文物保护单位168处。

第二部分 普查工作基本情况

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历时4年,共分为三个阶段:文物普查准备工作、实地文物调查、室内资料整理阶段。

一、组织和机构

(一)普查机构和办事机构成立时间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07‟9号)精神和中央、省、州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扩大会议精神,落实目标责任,搞好田野实地调查阶段的各项工作,理塘县人民政府决定成立理塘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

(二)、认真做好田野调查工作及普查工作取得的成效 2009年7月,我局汪堆局长亲自挂帅与西南民大文物普查专家组3人一行,行程4000多公里,分别对全县18个乡70多个行政村的寺庙古遗址、古建筑、石刻、白塔、茶马古道驿站等进行了详细的普查。此次实地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06处,同时将革命烈士陵园等十二处申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完成其州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

(三)普查机构和办事机构结构

为切实落实理塘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理塘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理塘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杨 垒 群 县委常委、副县长 副组长:刘 明 刚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泽仁汪堆 县文化旅游局局长

徐 双 勇 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 成 员:楚 昌 龙 县发展改革局局长

格 绒 县国土资源和建设局局长

邓 志 强 县交通局局长 牟 嘉 波 县财政局局长 尼玛泽仁 县水利局局长 俄 扎 县林业局局长

阿 公 县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局局长

普查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文物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普查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文化旅游局,负责普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具体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泽仁汪堆同志兼任。为认真组织、落实和实施理塘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各阶段工作,继而成立理塘县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成员如下:

主 任:泽仁汪堆 县文化旅游局局长 副主任:徐 双 勇 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

朱 娟 县文化旅游局办公室主任

成 员:四郎拥忠 县文物管理所

昂汪扎西 县文化旅游局工作人员

文物普查办公室负责全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各项普查工作,由泽仁汪堆同志负责日常性工作。

(四)普查机构和办事机构在第三次文物普查实施过程中,在政策保障、组织保障、物质保障、制度建设、表彰奖励和新闻宣传等方面重要决策事项和工作成果。

1.政策保障

县人民政府在与州人民政府签订了第三次文物普查政府责任书后,随即与县文化旅游局签订了文物普查责任书,同时出台了《理塘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实施办法》,切实保障了理塘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这些文件构成了理塘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政策保障。

2.组织保障

成立了以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文化旅游、财政、林业、国土建设、交通、宗教、水利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理塘县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文化旅游局,主要职责为:组织和落实上级文物部门制定的文物普查相关工作计划;提出和制定我县关于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文物普查宣传工作;在州文化局文物局的指导下,开展理塘县文物普查工作,按时上报文物普查工作进度;向州文化局文物普查办公室上报理塘县开展文物普查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处理建议。

(1)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纳入文化旅游局工作职责,成立理塘县第三次文物普查队,由局长担任文物普查队队长,负责领导乡城县的文物普查工作。

(2)普查工作必须做到领导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

(3)协调理塘县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支持,参与文物普查,积极提供相关资料和数据,不虚报、瞒报、拒保、迟报;

3.物质保障

为推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扎实推进,促进普查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保障普查的进程和普查数据同国家、省普查数据库对接,确保普查质量,由省文物局为我县配齐了:手提电脑、数码相机、GPS定位系统等设备。自从第三次文物普查开始,积极争取省、州、县三级资金,做到专款专用。由于我县文化旅游局无专门文物技术人员,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均由县文化旅游局职工接受专用培训,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4.制度建设

严格按照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发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和普查的各项规范、技术标准,理塘县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了《理塘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5.表彰奖励

理塘县地处甘孜州西南,恶劣的自然条件,给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实地调查工作开展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但普查队队员不惧艰难,克服困难,对理塘县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名称、地点、地理坐标、年代、类别等基本情况;文物保存和损毁情况、原因、周边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等进行了详细的登记。严格按照《理塘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进行文物普查。

6、新闻宣传和文物保护情况

为了将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宣传到位,使文物普查利国利民的观念深入人心。我局除了在县城重要场所及主要街道,悬挂横幅进行宣传外,还利用普查工作队实地调查之际,将宣传工作与田野调查工作有机结合,广泛宣传《文物法》、《理塘县第三次文物普查方案》等法律政策,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充分认识文物普查的重要意义,形成了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全民热情参与的文物普查氛围。深入动员,增强全社会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采取广场现场宣传、广播电视宣传的方式,形成全民了解,全民参与。在普查过程中,通过宣传文物保护和文化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引起广大干部群众的重视。随着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在省、州文物管理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理塘县的文物保护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大部分文物实施了免费开放。

(五)、本地区存在的问题

1、经费不足,影响了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2、普查难度大,由于普查点大部分在边远山区,普查期又安排在雨季,造成道路中断,加之交通工具落后,导致很多普查点无法进入。

总之,在这次普查过程中,我局对全县的文物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登记、建档建卡,进一步摸清了我县的文物“家底”,为今后的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后我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增强保护我县文化遗产的紧迫感、责任感,全力开创我县文物工作的新局面。

理塘县文化旅游和广播影视体育局

二0一一年十月二十日

第四篇:文物局长述职报告

免费

分享

创新

文物局长述职报告范文

20xx,本人在市委、市政府及市文化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和落实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关规定,依靠全市广大文博系统职工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所分管的文物管理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的内容,现将本人20xx年工作述职如下:

一、20xx年业务工作述职情况

(一)扎实开展文物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加强对古建筑的抢救维修工作力度。监督指导有关单位对宗公祠大殿、朱亥故里、开封府文庙棂星门、兰考县毛主席视察许贡庄小学纪念亭、市体育场南大门、龙亭石狮的加固及御街牌坊修缮工程等8处文物建筑及景区建筑标志进行维修。调整划定新增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完成《龙亭保护规划》和《开封城墙保护规划》的制定工作。督促指导城墙所和饮食博物馆筹建处完成古马道展览馆、饮食博物馆筹建工作,现已对外开放,从而使我市博物馆的门类和领域有了新的拓展。指导督促文物队开展隋唐大运河(汴河古道)考查调查工作以及新郑门遗址博物馆的筹备工作。公布了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年文博系统已征得国家投资3100万元。其中国家文物局投资2000万元,省文物局近100万元,市投资895万元。

(二)积极开展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精神,市文物局多次召开会议,首先成立了开封市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制定文物普查工作方案,召开了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动员会,对五县区普查动员进行了培训,9月30日我市举行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仪式。督导五县建立文物普查队,及时帮助指导对县区新发现文物线索进行调查认定。11月13日,又召开普查工作座谈会,调整工作重点。目前文物普查工作已转入实地调查阶段,田野普查工作即将全面展开。

(三)积极配合市政府做好“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工作。一是编制《宋都御街改造方案》;二是督促、指导并帮助博物馆馆舍改造工程以及相关文物展示陈列、布展等前期准备工作;三是督促指导有关单位对征文街牌楼进行修缮;四是抽调四名同志直接参予此项工作。

免费

分享

创新

(四)文物安全工作。继续实行文物安全责任目标管理,认真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年初与16个文博单位相继签定《文物安全工作奖惩责任书》,全年相继对全市文博单位的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做好春节、五一、十一、汛期文物安全检查工作。发现并督促整改了一批安全隐患,先后下发《关于加强汛期期间文物安全工作的通知》、《关于汛期全市文物安全检查情况的通报》,还与市公安局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加强“十七大”、“十一”黄金周期间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和《关于“十七大”“十一”黄金周期间文物安全检查情况的通报》。全面推进文物收藏单位技防达标工作,督促我市各文物收藏单位,按照省文物局和公安厅《全面开展文物收藏单位技防达标工作的方案》,制定技防达标的具体方案,排出技防达标的时间表,并积极筹措资金,按时完成达标任务。20xx年我市文物收藏单位技防达标具体方案已全部制定完毕,并经省专家组论证。部分单位资金已经到位,已开始实施,其它单位正在积极筹措资金,力争2008年底完成技防达标工作。山陕甘会馆技防工程已完工,处于试运行阶段,年底有望验收合格。

(五)文物行政执法工作及文物法宣传工作。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严厉查处文物违法案件,有效遏制了文物犯罪。20xx年采取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群众举报,通过经常性执法巡查等形式,及时发现并查处纠正了多起违反《文物保护法》的行为。

20xx年主要查处了宋公祠、朱亥故里,未经批准擅自施工违反《文物保护法》行为,以及对尉氏县洧川镇古城寨遗址非法取土使该处遗址遭到破坏进行依法保护,使破坏行为得到制止。并协助开封县文管所对未进行文物勘探的施工单位进行执法检查。召开五县文物行政执法座谈会,协调解决文物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多种形式,配合“4.18国际古迹遗址日”、“中国文化遗产日”、“5.18博物馆日”,11月19日《文物保护法》颁布纪念日,认真做好文物保护领域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的宣传和指导。在上述活动中,共制作宣传版面五十余块,发放宣传材料两千余张,举办广场宣传活动,举办图片展览、文物法咨询、文物鉴定等活动,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大力宣传开封丰实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资料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data/sbcl/

第五篇:文物方案

一、机构沿革

东阿县的文物保护工作早在建国初期就已经开始,1951年6月份,原平原省古物管理委员会,对鱼山曹植墓的清理发掘;1956年的山东省第一次文物普查工作;东阿县文化部门都派员参加。当时的文物保护工作由县文化馆负责。一直到1979年8月,县图书馆成立之后,文物保护工作随之由县图书馆负责。县图书馆下设图书组和文物组。文物组4人,负责对全县的地上地下及馆藏文物的保护与管理。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各项文物法规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适应形势与工作的需要,1997年8月,由东阿县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东阿县文物管理所,为副科级全额事业单位(东编发[1997]5号)。负责全县的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隶属东阿县文化体育管理委员会(今为东阿县文化旅游局)。现有干部职工8人(其中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2名,馆员4名,助理馆员1名),离休干部1人。

二、加大文物执法力度工作

为加大执法管理力度,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东阿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东政发[2003]37号)。《通知》要求:① 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增强广大人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做好田野文物的保护工作;②文化、工商、公安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和制止各种文物违法行为活动;③在城乡基本建设中,要增强文物保护的力度,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到各项规划之中,尤其对各大型基建项目,文物管理部门要先期介入;④各乡镇政府由乡镇长挂帅,成立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本乡镇文物保护规划。同时要密切配合县文物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的田野文物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置,防患于未然;⑤乡镇长与文物所在地的管区、村委会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⑥把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年终目标考核责任制。对那些玩忽职守,不履行职责,造成文物重大损失的责任人,要严肃处理。并由分管文物工作的副县长及文化、文物、工商、公安、城建等有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与各乡镇长签订文物保护工作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责任到人,把东阿县的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正规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三、库藏文物安全管理情况

文物库房是文物保护工作的保护重点,对防火防盗,警钟长鸣,时刻注意文物自身的安全。为消除一切隐患,在文物库房中安装了防盗门窗、消防器材、录相监控设备、红外线报警设备与县公安110联网,确保文物万无一失。历年来从未出现过其它事故。2002年,被定为“文物系统博物馆和安全防护”三级风险单位。

下载关于圆明园的文物报告(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圆明园的文物报告(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文物工作总结

    洋 县 文 物 博 物 馆 2011年工作总结2011年,我馆在省、市文物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在县局的直接领导下,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积极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

    文物保护措施

    文物保护措施在工程现场发掘出的所有文物、古迹以及具有地质研究或考古价值的其他遗迹、化石、钱币或物品,均属于国家财产,因此,在施工中,我们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文物保护工作。 1......

    文物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1、火灾荷载大,无防火间距 在我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 采用的大多是木构架的结构形式,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但古建筑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木制材料......

    文物鉴定委员会

    文物鉴定委员会中国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设置的文物工作咨询性机构,文物鉴定委员会。1983年 1月26日成立,由文物、考古、历史、建筑等方面专家、学者组成。第一任主任委员夏鼐......

    文物年终工作总结

    文物年终工作总结继续贯彻和落实《文物保护法》的各项要求和任务,坚持文物保护方针。为了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结合我区文物的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计划,并按计划完成全年的工作......

    文物保护措施[模版]

    文物保护措施 (1)文物法宣传措施得力,效果显著。一是在市电视台举办文物法宣传专栏8期,大力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和我市文物点基本情况等,并刊登文物宣传口号流动字幕,增加文物安全......

    文物自查报告

    文物自查报告 文物自查报告1 XXX区文物管理所安全工作自查报告XX市文化体育和新闻出版局:根据文体新局会议传达区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及安排布置,结合我所第一季度文物安全自查、......

    贵阳市元旦期间文物消防安全工作情况报告

    贵阳市元旦期间文物消防安全工作情况报告 省文物局: 根据黔文物发〔2007〕100号〘关于加强全省文物古建筑、博物馆(纪念馆、陈列室)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我局积极行动,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