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巧妙融进“小练笔” 日积月累“大文章”(精选)
巧妙融进“小练笔” 日积月累“大文章”
如何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写出语言优美、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文章来呢?笔者发现,只要巧妙运用“小练笔”,就会铸就“大文章”。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巧妙地融进“小练笔”训练,并坚持长期训练,定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小练笔以其短小、灵活、速效的优势给语文习作教学吹来了一缕清风,注入了一泓活水,使我们大家耳目一新。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小篇幅的写作训练;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强有力措施。我有几条不成熟的经验,写出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希望同仁们多提宝贵的意见:
一、随文小练笔----“作文快餐”,简单而且实用。
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它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材料,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而且随文练笔不同单元作文训练,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且紧随阅读教学,极有利于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可谓是“作文快餐”,简单而且实用。
1、趣味变写
教材中有些课文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学生学后,心中有许多话想对文中的角色说,或想为他们改变一个环境。记得在教《蟋蟀的住 宅》时,我提出一个问题:“面对伟大的建筑师蟋蟀,你们想说些什么话?”一位学生忽然站起来说:“我想问它为什么那么棒?”接着好多学生举起了手。同学们都把蟋蟀当成了不起的榜样,想和它交朋友。接着我让学生以《我的好朋友蟋蟀》为题练笔,同学们马上挥毫,写出了自己的情感,道出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蟋蟀的喜欢和佩服之情。
2、填补空白。课文中由于作者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运笔行人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情节,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这些“空白”作些合理的补充、想象。教学《去年的树》时,让学生补写鸟儿对着灯火会想些什么。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容易接受。进行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3、模仿写法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率更高得多。因此,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如《颐和园》一文描写了北京颐和园的美景,全文层次清楚,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佛香阁和昆明湖的美景,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 2 对颐和园的喜爱之情。学完这课后,我就要求学生仿照课文描写颐和园的方法,描写我们的校园,学生兴趣极高,大多数学生都能模仿写好。
4、续写文章。有些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完结了,但事态还可继续或有新的发展。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展开联想,构思新情节。如《小摄影师》写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因忘了带胶卷没照成的事。学完这课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续写文章。如在教学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后,我让学生在文章结尾续写。其中有的同学这样写道“„„半年以后,小钱完全康复了,他朝思夜想那些为挽救他的生命而付出的人们,他写了一封感情真挚的信,寄给了台湾的领导人,恳求他们允许他到台湾去找恩人。台湾的领导人深受感动,宣布今后台湾人和大陆人可以不受限制的自由来往,两岸的人民高兴地庆祝了三天三夜,台湾真正的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由此可见,学生的创造性是不可估测的,在他们清澈的童眸中装着许多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小练笔打破了作文的神秘感,为学生创设自由倾吐的作文氛围,使课堂积极、活泼、开放,使作文进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且最愉快的一部分,使学生见材料就写,有情便抒,自由为文。
二、生活小练笔------源泉丰盈而不枯竭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其实,小学生的生活是不会贫乏的,大至宇宙世界,小到学校家庭,许多事情都会拨动他们的心弦,他们有一个不停变幻色彩的生活领域。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以无目的性观察,无意注意占主导的思维方式关注世界,许多可供写作的材料,他们或不曾仔细观察而视而不见,或不曾真切感知体验而成为过眼烟云,以至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我让学生把目光延伸到家庭、社会、日常生活中,告诉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处处都有可写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在活动中组织学生练笔。如让学生把在校内参加的过“六一”等活动情况写下来,让学生把在家耳闻目睹到的事物写下来,让学生把在社会上耳闻目睹到的事物和参加的活动情况写下来,更富真情实感。广播里、电视中、学生的身边天天都有新鲜的、有趣的事情发生,这就是学生习作题材最丰富、最直接的来源。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心和热爱。营造主动观察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意识到生活处处皆作文,养成主动观察的习惯,就能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下面是我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小练笔的几种形式,仅供同仁参考: ﹙一﹚、观察插图,描一描
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有些插图课文中已经作了细致的描绘,就无须再写,如《秦兵马俑》一文中的三幅图──一号坑内的俑,武士俑特写和秦始皇陵彩绘铜车。有些插图文中 只是一笔带过,如《送元二使安西》一文中插图上画的是王维送别好友元二的情景。学文后,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如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仔细描绘出来。通过描写文章中的插图,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朋友之间的真情厚意,而且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精彩篇章,仿一仿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仿写可分为仿篇和仿片断。仿篇,亦称为全仿。这种方法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我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仿片断,亦称点仿。这种方法就是从局部上模仿范文的方式。局部模仿,范文较多,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等。在仿写时,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如《荷花》的第四自然段主要写了荷花的美丽。在写法上运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文后,我要求学生按这种构段方式运用这两种描写方法来写一处景物。
﹙三﹚、移花接木,组一组
所谓“移花接木”是指将课文中的有些句子摘录下来,然后加上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从而拓展文章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如《鸟的天堂》一文中讲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景物。第一次是在黄昏,鸟儿们都歇息了,作者只描写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第二次是在早晨,鸟儿们都出来活动了,所以作者只描写了活泼欢快的鸟儿。学文后,我要求学生把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都写下来,包括朝阳下的大榕树、飞行的鸟儿及清澈的湖水。学生在练笔时不仅用到了课文中的句子而且恰当地写进了自己的语言。如“这些鸟儿有的贴在水面疾飞,有的在树枝上飞窜,有的在我们的船头盘旋。”“清澈的湖水倒映着翠绿的榕树,翠绿的榕树点缀着清澈的湖水,再加上疾飞的身影、湖上的小舟、清脆的鸟叫,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通过这样重新组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四﹚、读文有感,写一写
有些文章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讲的就是1963年大作家叶圣陶先生为中学生肖复兴认真修改作文并请肖复兴到他家去做客的事。叶老先生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平易近人的品质深深地感动了肖复兴,同时也感染了学生。学文后,我要学生抓住文中感受最深的一两点来写一篇读后感。一位学生写出了这样深切的感受;一个真正值得尊敬的人是高趣的本领和高尚的品 格的完美统一。我感谢肖复兴先生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也装进了我的心里,而且也会永远绿着……
﹙五﹚、欣赏古诗,改一改
语文教材每册都编排有古诗。这些古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写景的将景物描绘得细腻生动,叙事的表达的情感真挚感人。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以要学生将这些古诗改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改写成一篇以“送别”为内容叙事的文章。一位同学是这样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
春天的太阳冉冉升上了明朗的天空,把江水映得美极了。江边的花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着。李白独自站在江边,望着无边的江水,不禁想起那一幕幕欢乐的往事。多少次与孟浩然在月下饮酒作诗;多少次与孟浩然在庭院赏花舞剑;多少次与孟浩然在江边谈天说地……想到欢乐不再,李白心里一阵惆怅。汪伦说:“李兄,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啦!请李兄多保重!”李白朗声笑了笑,说:“孟兄,来日方长,我们一定会再相见的。”孟浩然含着泪水,解下披风,给李白披上。此刻,连豪气冲天的李白也禁不住热泪盈眶,激动地说;“孟兄,你对我的情谊真是比海还要深啊!”在船夫的再三催促下,孟浩然只好依依不舍地上了船,与李白拱手作别。船渐渐驶向远处,李白抬头看时,只见小舟愈行愈远,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以上的种种练笔形式,决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这些训练内容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生动的材料、鲜明的画面、可以模仿的篇章可以延伸的思维空间,达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相结合的目的。通过描一描、仿一仿、组一组、写一写、改一改这些丰富多彩的训练形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想象和创新能力,丰富了词汇,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通过这种小训练,学生的作文兴趣有了显着的提高,作文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
《语文课程标准》避开了“作文”二字,明确地指出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习作”,强调了只有彻底解放了学生,让他们自由地表达,才容易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才可能写出“有创意的表达”的好文章。从这里可以看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小学习作训练的一个重点。小练笔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祖国、对集体、对他人的热爱,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学生不再怕作文了,小练笔可真是一个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绿色的通道啊!
第二篇:小练笔大文章
让小练笔为语文教学绽放光彩
所谓“练笔”,就是紧随课堂讲解之后进行的仿写、缩写、扩写、续写和变意等。它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好处。作为一名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当遇到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学生易于模仿写作的段落或文章时,总是会想到布置练笔。小练笔作业把对观察、阅读、表达相互联系起来,构成整体,学生通过练笔写感受、写想象、记日记,不拘形式,自由表达。这既促进了读写结合,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提高练笔的效率和作用呢?下面就练笔的教学方法、练笔素材及策略等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练笔的教学方法
1、从读到写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折不扣地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特别是准备安排练笔的课文,更要走完后半段,即从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把练笔建立在理解、吸收、积累上。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描写的是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作者按四季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地描绘了小兴安岭的景色。全文共 6 个自然段,先总的讲小兴安岭的树多,“像绿色的海洋”;再按四季分别讲小兴安岭的景色;最后总结: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在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后,要回头看作者是怎样写出小兴安岭的美丽和自己的喜爱的,并通过板书揭示写作方法:
春天:树木积雪小溪小鹿
美丽的夏天:树木浓雾阳光野花
小兴安岭秋天:树木落叶野果药材
冬天:雪花积雪西北风动物
回头再看表达,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学习表达上,而不是内容上,这有利于把写作知识迁移到练笔中来。
2、从扶到放
(1)扶。让学生回忆自己校园的景色,仿照课文的顺序夸夸自己的校园,当场练笔。教师巡视,当堂点评。采用对照评比法,先讲评好的片段,好在哪儿?怎样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再讲评差的片段,差在哪儿?怎样修改?这是扶中有放,放中有扶,把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结合在一起。
(2)放。课外练笔,让学生选一处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来写,写出特点。然后在班中交流,把精彩之作贴到墙报上。
二、练笔素材的挖掘
1、典型处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因此,要指导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大至宇宙世界,小到学校家庭,许多事情都会拨动他们的心弦。要让学生把目光延伸到家庭、社会、日常生活中,告诉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中处处都有可写的内容。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表达时就信手拈来,涉笔成趣。
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比较接近生活,内容通俗易懂,段落层次清晰,对训练学生的习作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如《赵州桥》一文,其中第二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形式,围绕“雄伟”这个特点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赵州桥的雄伟,令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在这个典型处,让学生运用此段的方式写写自己家乡的某个建筑物的特点。学生兴趣盎然,仿写片段一定能获得成功。
还有很多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文质兼美,有清晰的段落、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词语,以及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这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练习语言的最好范文。如《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的句子:“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学完后,老师让学生自由选择秋天的一样事物,仿照课文写句子。有的学生写白云,有的学生写松柏,有的学生写稻谷„„可见,学生对典型的句式进行仿写,不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而且在举一反三的练笔中,牢固掌握范文的写作技巧,学生的习作语言同样也得到了锤炼。
2、概括处拓写
我们的教材中,编者选了不少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范文。范文的详写部分用来启发学生怎样把文章写具体;而略写部分,却是学生练笔的好材料。如《孔子拜师》中有这样一句话:“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讲孔子怎样走到洛阳的,文中只用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来描述,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艰难,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了。可以提供一些句式:累了,孔子____;渴了,孔子____;天已黑了,孔子____;不管是炎炎酷暑还是寒冬腊月,孔子____。这不仅深化了文章主旨,读厚了课文,还丰富了学生的习作内容,文道结合,何乐而不为呢?
3、情境处激写
教材中许多课文图文并茂,其中有些插图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趣。如《燕子专列》中,文章对贝蒂如何找寻燕子的内容不是很详细,贝蒂的动作、表情、内心活动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插图想象贝蒂寻找燕子的范围、动作、内心活动,然后进行练笔。这样,学生就会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争论处辩写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有因“一词、一句、一段”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讨论、探究活动。这是一个活泼、生动又精彩纷呈的过程。如学完《小摄影师》一
文后,我问:“小男孩还会再来吗?”有的立刻说:“会!”话音还没结束,就有学生反对说:“小男孩不会再来了!”于是我把学生分成“赞成”派和“反对”派,展开激烈的辩论。一时间,学生纷纷各抒已见,还摆明自己认为很充分、充足的理由。辩论一结束,我就趁热打铁让学生写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做,不但深化了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了阅读质量,而且也创造了学生与文本再次“亲近”的机会和倾诉心里话的机会,可谓一举两得。
5、空白处扩写
课文中的文学作品往往留有许多空白,这些地方写得很含蓄,或很简练,给读者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需要读者去填补,去丰富情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如《西门豹》第10~12自然段,写西门豹用计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的经过。其中惩治的场面在学生的头脑里是空白的,教学时可以设计写话训练:①西门豹接着会怎样惩治其他巫婆和官绅?②那些巫婆和官绅会怎样求饶?③岸上观看的老百姓会有什么神情、举动和议论?通过问题让学生练笔。在教学《掌声》一课时,当讲到受到掌声鼓励后的小英,“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开朗起来的小英还会做些什么呢?让学生展开想象,从而深化他们对主题的理解: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帮助。用爱去温暖别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爱。通过填补,学生的语言得以运用,情感得以表达。
6、结尾处续写
教材中的不少课文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完结了,但事态还可能继续或有新的发展。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展开联想,构思新情节,这也是学生练笔的好机会。如《风筝》一课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最后说: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我们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续写文章。
7、童话古诗改写
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织,重新表达,既可以帮助小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为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可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来提供学生练笔的机会。小学语文教材每册都有选编古诗,这些古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写景的将景物描绘得细腻生动,叙事的情感表达真挚感人。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以将这些古诗改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也可引导他们把自己当作诗人,将这些古诗改写成自述式的现代文。如教学《枫桥夜泊》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到诗人张继当时内心的孤独、忧愁,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段导语:在秋风萧瑟的夜晚,诗人张继只身坐船来到江南,将船停泊在枫桥边,漫天霜华,寒气袭人,他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点点灯火,听着乌鸦凄惨的叫声和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肯定是愁绪万千、难以入眠,相信此时此刻的张继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你能帮他把心里话说出来吗?这样,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走入诗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感受一定
会不同寻常,有话可说可写。再如《赠汪伦》可以改写成一篇以“送别”为内容的叙事文章。《宿新市徐公店》也可改写,让学生想象追蝶孩子的表情,黄蝶停停歇歇的情景,孩子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把古诗改成有趣的故事。古诗如此,童话也一样。《陶罐和瓦罐》这篇童话故事里的陶罐谦虚、友善、克制,许多年后成了文物,瓦罐傲慢、蛮横无礼,最后却化为乌有。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改写时可让学生变换陶罐、瓦罐的性格品质,学习课文中对话、神态的描写,变换他们的结局,并用上好词好句。结果表明,学生的习作跟课文比起来,真是有过之而不及。
8、写写读后感
有些文章的内容能特别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强烈的感染力。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感受最深的一两点写一篇读后感。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讲的就是1963年大作家叶圣陶先生为中学生肖复兴认真修改并请肖复兴到他家去做客的事。叶老先生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平易近人的品质深深地感动了肖复兴,同时也感染了学生。学文后,我要学生抓住文中感受最深的一两点来写一篇读后感。一位学生写出了这样深切的感受:一个真正值得尊敬的人是高尚的本领和高尚的品格的完美统一。我感谢肖复兴先生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也装进了我的心里,而且也会永远绿着再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就可以让学生写写《我眼中的邱少云》、《邱少云,我想对你说„„》等等的小练笔。
读写结合,抓住关键,把练笔有机地引入课堂。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可写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他们不再害怕习作,反而把习作当成快乐的事,作文水平也一定会逐步提高。
三、练笔设计的策略
1、小练笔设计要兴趣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老师不用多讲,学生就会自觉认真地完成作业。所以,老师设计的小练笔作业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如设计活动吹泡泡,然后练笔。先让学生试验,怎样才能吹出大大的泡泡,再观察泡泡像什么,然后说说你希望泡泡载你去哪儿?由于事先有要求,学生玩时就有意地想着,写练笔也是有感而发,自然而然的事了。
2、小练笔设计应有层次
学生智力发展水平高低不同,因此,对不同学生的要求也应有所侧重。小练笔的设计可以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宽松的选择范围,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如秋天来了,可设计如下分层作业:①摘录文中的好词好句,有感情地背诵;②观察秋天的特点,以《秋天来到我们身边》为题写一写;③创编秋天的歌给大家听。以上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任选若干题完成。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学生可以自由选择。
3、小练笔设计要系列化
学生怕写作文,不喜欢写作文,老师可以在激趣—指导—评价环节中要精心设计。激趣可这样做,在班里评比“写作之星”,每天坚持十分钟举行作品发布
会。指导练笔时抓读写结合点、课内外结合点、学科间融合点,悟方法,巧练习。小练笔的评价,不是终结性评价,应该有自评、同学评、家长评、老师评,利用每天的十分钟,请学生读自己的练笔。在每次练笔中,设立奖项,让学生写有成就。
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小练笔的质量,有时比园地中的习作要高,学生也更乐于完成练笔。小练笔训练让学生在读中学写,读写结合,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相信只要老师持之以恒,学生就会喜欢作文,就能创造出一篇篇精美的“大文章”。
参考文献
1、《名师作业设计经验》肖川主编
2、《设计开放性作业培养创新意识》《小学语文教学》
3、《挖出生长点上出语文味》 孙忠心 《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12期
第三篇:巧妙练笔轻松写作
课改征文
巧妙练笔轻松写作
第三小学于静芳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习作方面三个学段分别有这样的三句话:‚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由此可见,习作教学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处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到尊重。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随文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适时练笔呢?在这几年的课程改革实践中,我积极探索,不断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在典型构段处模仿练笔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典型的构段方式,这些构段方式十分有利于引导学生模仿练笔。如《北大荒的秋天》(苏教版三上)一课,‚原野热闹非凡‛一段是典型的总分构段方式。教学这一课后,我引领学生回忆自己曾经见过的热闹场面,围绕‚____热闹非凡‛或‚______真热闹啊‛等中心句进行总分方式的写话训练。在模仿练笔的过程中,学生把这种典型的构段方式内化于心,外用于文,边学边用,扎实高效。再如《燕子》(苏教版四下)一课中,描写燕子外形一段,作者按照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抓住了燕子外形最有特点的几部分简洁明了地进行了描写。教学这一段后,我带领学生展开模仿练笔──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学生有‚本‛可参,有‚法‛可依,写起来自然流畅。
苏教版教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许多构段方式十分典型,如果教师在教学时适时引领学生在这些典型构段处联系生活,模仿练笔,学生定会受益无穷。
二、在文本空白处想象练笔
在课文中,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在教学中,抓住这些‚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通过有形部分,引领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及时进行‚补白‛,从而走进文本内部的世界,这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如教学《莫高窟》(苏教版五上)一课,可紧紧扣住壁画的‚宏伟瑰丽‛的特点,抓住文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对飞天的各种姿态进行‚补白‛,使莫高窟壁画的丰富多彩,飞天的千姿百态得以充分展现,学生对它的‚宏伟瑰丽‛的理解和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再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苏教版五下)一课,‚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13年,作者一笔带过,却让我们感慨万千,产生无限的遐想。13年的忍辱负重、发愤写作的过程是何等的艰辛、漫长!请你按照下面的提示想一想,写一写:他把个人的耻辱置之度外,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之中。白天,________;夜晚,______。冬天,____________;夏天____________。‛在这样‚补白‛的过程中,学生不自主地投入到司马迁的发愤创作情境中去,并产生了无限敬佩的情感和异常活跃的思维,司马迁不屈不挠,矢志不渝的精神品质,深深地铭记在学生的心灵之中,并时刻激励着他们……
三、在情感共鸣处拓展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个‚对话‛的过程既有个性化解读,也有师生与文本间的情感共鸣。‚情动而辞发‛,及时捕捉住这一‚情感共鸣‛处,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自己的笔诉心中的情,不仅可以让文章蕴含的情感涌现,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得以尽情地表达,同时,在写话的过程中,达到了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合一的理想境界。《特殊的葬礼》(苏教版四下)中,现在与过去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人们悲愤不已。这是情感抒发的突破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性的练笔:‚他们悲的是_________,愤的是__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__,还有的说________,甚至还有人__________。‛练笔后当堂交流。在这个练笔及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把自己当成了其中的一位游人,与他们同悲共愤,与文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再如,在教学一些赞颂人物精神、意志、品质的文章后,可设计一些小练笔:‚XXX,我想对您说……‛或‚假如我是XXX……‛。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智慧与文本再次产生碰撞,情感产生共鸣,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了有效地统一。
四、在意犹未尽处创意练笔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创新始终是其关键所在。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孩子的这一天性,在他们意犹未尽处适时设计小练笔,就会激起他们创新的欲望,再及时予以热情地鼓励,高度地赞扬,真诚地赏识,他们就会大胆地进行创造,生成无限的精彩。如学完《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孩子们仍然沉浸在故事之中,或惋惜、或埋怨、或气愤,我随机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乌鸦自从上次上当受骗以后,一直很后悔。这一天,它又叼到了一块肉……’请你接着往下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思维的闸门全部打开,他们大胆地想象,创意地表达,有的想象‚狐狸被乌鸦用计惩罚‛,有的设计‚狐狸改变方法,乌鸦再次上当‛,还有的创造出‚小乌鸦出现,用计战胜了老狐狸‛……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孩子们既超越了文本,提升了认识,又体会到了写作的成功与喜悦。当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还需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在主题单元后迁移练笔
苏教版语文教材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单元,并提倡‚单元教学‛,这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迁移性练笔。每一个单元都是围绕同一个主题来设计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应有一个整体的观念,树立大的语文教学观,从而为主题单元后的迁移性练笔创建平台。‚春光无限‛、‚园丁之歌‛、‚有志竟成‛、‚百折不挠‛、‚无私奉献‛……多么精彩的主题,多么难得的练笔机会,针对每一单元的主题,把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赞家乡‛、‚颂英雄‛、‚表真情‛、‚达志向‛……这是一次对主题单元教学的深化、提升的过程,是对学生三维目标高效整合的过程。
参与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可以说是既有艰辛和挫折,也有欢笑与成功。近几年来与课程改革的接触,也为我的成长提供了机遇,不断积累的教学经验使我深深地感到:在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及时巧妙捕捉练笔机会,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练笔,日积月累,学生的潜能、个性、才情就会得到充分的挖掘、培养、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不断地提升,也才能真正实现我手写我心,轻松写作的目标。
第四篇:小练笔成就大文章
小练笔成就大文章
——浅谈小练笔在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义乌市王宅小学王薇
【内容摘要】
有专家指出:“就文取材的‘小练笔’,是读写结合最有效的载体。阅读教学中的课内小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 阅读课教学中的小练笔是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如果充分挖掘课文中可供练笔的训练点,可以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可以减缓教师作文教学的坡度。总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正确适宜地进行小练笔,定能服务于写作。让更多的孩子爱上写作,热衷于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练笔阅读教学策略服务写作
三年级是由写话到写作的转换时期,孩子们也是初次接触到写作。很多孩子都怕写作文,不知道要写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写,无从下手。一听说要写作文了,有的就皱起眉头,有的则唉声叹气,一个个尽是苦不堪言的模样。孩子长时间不能从作文中产生满足与成就感,得到的尽是失败的消极体验。长此以往,这种体验会由于作文的失败而越发严重,以至于对写作能力丧失了信心,形成了严重的自卑感,一见作文就害怕,形成恶性循环。也就造成了学生面对作文 “避而远之”的心理。
“听”、“说”、“读”、“写”在语文教学中是密不可分的,而“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读似吸收万物之精华,写如倾吐内心无限之感慨,读对于写而言是影响和制约,而写又反过来促进了读。就文取材的“小练笔”,是读写结合最有效的载体。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篇幅短小,不必成篇。可以是几句话,可以是一个片段亦或是一篇短文。小练笔这种作文形式,不要求有严密的结构,完整的情节,重在抓住文中的一个片断、一种手法、一种现象、一点感受等写下来即可。这样,学生的写作热情得到激发,并且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学生写之有物,又言之有味;既不费时,负担也不重,还便于老师的指导,能很好地服务于写作。眼下,读写结合已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小练笔”已跻身于阅读教学的课堂已成为必然,它打开了学生手脑并用,听说读写全面铺开的局面,在语文教学中铺开了一番新天地。
然而,一新事物的出现总避免不了风靡的现象。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也不能幸免于难。在教学过程中也可看到强加硬塞的场面。“小练笔”走入了误区甚至导致教学失败的例子为数不少。因此,要淋漓尽致地发挥“小练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能一拥而上,别想一步登天,要循序渐进。我认为就文取材的“小练笔”,要以文本为重要依托,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挖掘和拓展文本资源,适时、适量地进行训练。既让学生喜欢这种形式,又能提高训练效率,让“小练笔”这种形式发挥最大的有效度。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小练笔”的一些策略。
一、熠熠生辉的经典,仿之有效
朱熹云:“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也曾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我们教科书中的文章大多是经过字斟句酌,百炼成钢的经典之作。这些文章或用词独到,或句式精美,或结构精巧,或布局典范,或表现手法独特。在教学时,我们若能紧紧把握文本资源,抓住契合有效的时机,适时、适量地进行经典句、段、篇、立意等方面的模仿、迁移,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基本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之法。
1、仿经典句式,学遣词造句
众多优秀的经典之作,无不存在着诸多的经典句式。对于刚着手写作的中段学生而言,仿写这些经典句式无不是最好的选择。
在学习第五册《秋天的雨》一文时,品读完“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伞,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句话既展现了秋天美好的独特的景色,又展示了作者的童味十足,并给人以韵律的美感。此时让学生就这一句式进行仿写,那是再恰当不过了。又如在学习《珍珠泉》一文时,我让学生体会珍珠泉的美,说说最喜欢文中描写的哪一处。很多同学都提到了珍珠泉冒出的泡泡。问其缘由都谈到了“一嘟
噜一嘟噜”“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孩子们说了体会之后也感受到了拟人句的魅力,于是我抓准时机,就此做拟人句的小练笔,让孩子们用拟人句为身边的事物增添活力。
经典句式的迁移练习不但可以实现对课文经典语句的有效吸收,还使学生在模仿中生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成功的喜悦,提升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在精美的语段中精巧构思
在许多经典的文章中都会有一些耳熟能详的片段,脍炙人口。而它们之所以能如此深入人心也在于语句的精美,构思的巧妙。
叶圣陶先生的《荷花》,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学习荷花形状时,出示“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1)自由朗读。(2)引导学生谈感受:这段话美在哪儿?写出了什么?(3)感情朗读,想想画面。
在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自读感悟,体会文章的精妙。再揣摩其写作特点,精妙用词如“冒”;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排比。继而是发展想象力,在静止的文字上演绎出动态的美感。这样找准了模仿点,学生写起来就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了。在此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指导学生仿写片断时我们要精心选择文本中具有明显特征并且是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
3、仿精彩篇章,学布局谋篇
对于刚着手写作文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布局谋篇似琼楼玉宇,高不可攀。常有学生的文章如一团乱麻,理不出任何头绪。而选择一篇经典的文章,就布局谋篇进行教学,那是再适合不过了。
第五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总——分——总”结构十分鲜明的文章。这一文章结构对于初写文章的孩子们是非常适用的。借此时机动笔练一练再妥当不过了。继《富饶的西沙群岛》后就是《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文章特色鲜明,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景色。是学生仿写的佳作。
模仿,可以说的孩子们的天性。在日常的教学中时常可以感受的学生的模
仿。我们正可以利用这一点,以“仿”为手段,促进学生再写作上的“创”。让他们遨游在习作的海洋中,彰显魅力。
二、心灵的触碰,情感的交融
在小学中段的语文课本当中,文章已经开始出现一些文笔含蓄的章节。老师要引导学生潜心学文,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而此时的小练笔那就应当是孩子能根据自己的情感、生活经验去与文本沟通,写出自己的感受。
1、细品词语
在《燕子专列》一文中出现了“长途跋涉”一词。这个词比较抽象,学生很难从字面上读懂文字背后隐藏的内涵。我引导学生想象“小燕子从遥远的南方飞到北方,要飞过哪些地方呢?”并提供句式“小燕子从遥远的南方飞到北方,要穿过„„跨过„„越过 „„一路上无比艰辛!”让学生进行练笔。
这样一来,陌生的,相对静止的“长途跋涉”一词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让学生在形象思维中具体触摸燕子。在个训练中学生不但体会到燕子的艰辛,还训练了学生的写话能力,使得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感悟来诠释“长途跋涉”的意思。
2、品析含义深刻的语句
在中段语文课本中已经常出现这样的字眼“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就如第六册的《和时间赛跑》,里面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孩子们结合生活的实际,去感受文中的句子,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这样一处含义深刻的话语,本要花大量时间解决,却在孩子们简单的语句中“无痕”地解决了,激活了的是学生的思维,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厚重的语言文字。
3、文章里的高大形象
在写人的文章中,如果通过引导学生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进行内心独白的设计,难点的突破往往能不攻自破。在内心独白的小练笔中,学生能把在阅
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合理地创造表述,继而积累下来,久而久之,不但能凝结成学生的思想,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在此我就让学什么为盘古设计内心独白,让孩子们设身处地去体悟。感受到盘古的奉献精神。
三、空白处的填补,展现的平台
许多经典的优秀的文章,总是有一些留白,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给我们无限创作的空间。
1、意犹未尽写结尾
有的文章写到高潮时,便出乎意料地收笔,看似结尾,却为读者创造了一个无限遐想的空间,也为练笔提供了一块大显身手宝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便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结尾为续写的起点,联系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续编故事。发挥无尽的想象,成分发展孩子的创造力。
上完《绝招》一文,我开始在班上上演续集,又是一年暑假,孩子们相聚在一起„„请同学们发挥合理想象,结合课文想我没阐明的意图,当一回编剧。孩子们的表现总能让人与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原文的基础上续写,正解决了学生没东西可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不断的训练当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成分的发挥,在不断的被肯定中得到自我肯定。
2、空白宝地显身手
课文中的有些内容,作者仅仅用简短的词句甚至是标点一带而过,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进行扩展练笔,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无限的想象去诠释空白,让文本更丰满。
《荷花》一文中,在描写作者陶醉在荷花池中时写道“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对于中段的孩子而言,练笔不需太难,可以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的联系。在此,学生既可展开想象,想象置身于荷花池中的所见所闻,又可训练几种不同的修辞手法。
文本的资源就如同孩子们的想象力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阅读课堂上的小练笔也是如此。我们若让小练笔在阅读教学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需制宜,必定能让孩子们在写作的道路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①将芳《充分发挥练笔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文教资料》2010年第18期 ②陆睿英《紧扣教学文本,有效随文练笔》,《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第S1期 ③李金莲《随文小练笔,精彩现课堂》,《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30期
第五篇:《小练笔练就大文章》
小练笔练就“大文章”
小学高段习作“随文练笔”作业设计与研究
山西省长治市城区惠丰小学
周英萍
【摘要】“随文练笔”极有利于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紧随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深入领悟文本,既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又融入了自己的思考、理解与感悟。
【关键词】随文练笔 感悟理解
思维飞扬
情真意切 陶冶情操
文学素养 “随文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文本、精心地设计,有效地指导学生结合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当堂或者课后进行的小练笔习作。“随文小练笔”不同于单元作文训练,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生活实际,极有利于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紧随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深入领悟文本。
而我校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更能使学生彻底打开自己的思维空间尽情想象,使学生在读中悟,悟中写,写后画,读一读、写一写、画一画的同时既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又融入了自己的感悟、思考与理解。一读一写一画中,看似短小精悍的随文练笔不仅鲜活了起来,而且更具画面感、更具生命力,同时丰富思维、滋润心灵、陶冶情操。
一、随文练笔的理论依据
1、随文练笔符合阅读心理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后者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是可以互相沟通的。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实现从语言到思想的升华,也要实现从思想到语言的表达。长期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
2、随文练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性,他们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是要借助模仿为“阶梯”.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教学中把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用课本提供的范文形象地告诉学生,某一篇作文该写什么和怎么写。由于有课文提供的范式,学生练笔时就感到有话可说,这不仅消除了学生习作的恐惧心理,还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有范文作为样本,学生在练笔时,无论是写作内容,还是写作方法都有所借鉴,同学们可以仿作,也可以改作,甚至可以创作。有时还可以边仿边创,创中兼仿。在范文的引导下,学生能言之有物,言而有序,逐步实现由仿到创。久而久之地训练下去,他们的习作水平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再说,儿童都有较强的表现欲。学年前儿童表现为强烈的口头表现欲望。入学后,通过群体的生活和教学活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阅历大大丰富了,孩子们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和习作基础知识,他们不再满足于口头语言的表达,更加注重了以书面的形式来表现自我,表现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很想把学习时的感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达到与人深层次交流的目的。而读写结合,随文练笔正是借助于大量片断训练的形式,让学生运用阅读所获得的知识和感悟结合生活与文本对话,与他人交流,这也正满足了儿童这一心理的需求。
3、随文练笔符合知识与能力的转化规律。
在儿童的认知活动中,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他们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因为能力是在学生学习和训练,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小学生的习作能力也是在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中形成的。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感受文本精彩的语言,精巧的构思,精妙的方法。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安排读写结合小练笔,学生就能逐步将自己积累的丰富语言和简单的写作知识运用到习作中去,用从课文学到表达方法准确表达语言。实践证明,知识与能力的转化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只有在大量的读写活动中,学生才能实现由知识向能力转化,达到既提高阅读水平,又提高习作能力的目的。
二、随文练笔的具体做法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认为除了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外,还要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读与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我们一些老师认为,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会打断教学的思路,影响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性和严密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增加了学生的压力。我想,如果我们能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抓住练笔的恰当时机,使课堂练笔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那效果肯定是非常理想的。我们可针对课文内容的可挖掘性,抓准训练点,设计“随文小练笔”。如:
1、随文练笔 有感而发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课文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如果我们能进行恰当的引导,学生对课文就会产生很大的共鸣,觉得有很多话要说,这时就是练笔的最好时机。我在教学《老师领进门》这一课时,教学到“今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老师拄杖散步。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时,我先告诉学生文中的“我”为何许人,当学生对刘绍棠产生了深深的敬佩时,我安排小练笔:就是这样一位很了不起的人他见到教育他培养他的恩师时,会说什么呢?让学生写一段话,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学生很自然地说出作者的成功与老师的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大部分学生写出了作者感谢田老师传授给他文化知识,还有许多学生还写出了感谢田老师教给他做人的道理。无形中,孩子们都感受到了作者——一个出色的文学家对小学老师的尊敬,并对他又产生了几许敬佩。这样,抓住时机,及时训练,自然恰当,学生有话可说,且对课文的理解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可谓一举多得。
2、例句仿写 精彩纷呈
如《山中访友》一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尤其是第五自然段,作者采用第二人称,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当时的情境,学习作者诗 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学生笔下不乏灵动的文字:
你好,尖尖的笋牙儿!你着急地探出头来,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美好吧!你好,芬芳的野花儿!你打扮得如此艳丽,是要去参加舞会吗? 你好,美丽的小蝴蝶,你整日在花丛中穿梭,是在酿造甜蜜的生活吗?„„
又如《穷人》一文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充分展示了穷人宁可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尤其段中省略号的连续运用,更能逼真地写出了桑娜当时时断时续、忐忑不安的心理。学习本段后,可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自己遇到过的焦急、忧虑、担心、害怕的生活情景写一写,例如早上睡过头而迟到了、一个人处于黑暗无助当中、进行比赛前的紧张状态中等,让学生在练笔中实现语言迁移的运用,在先扶后放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3、留白补充
水到渠成
有些文章,它的某些情节有时会有跳跃性或者写得相当简单,甚至略去不写,为读者留下“空白”。在阅读教学时,又往往需要对这些地方作扩充和填补,才能获得正确而深刻的认识,这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是常见的。所以,我认为可以在此处适当地安排一些“随堂小练笔”。同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对待同一首诗,父母的评价是截然不同的,至于这评价对“我”的影响,以及我是如何看待的,我并没有把原文过早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在充分读,激烈辩论中,自己去深入体会,然后我才告知原文。这样让学生自主感悟,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开发,能取得“此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再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文中着重写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所作出的贡献,为了学生更形象地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阅读抗美援朝时期的有关资料后,我引导学生想“大娘想起„„”、“小朋友想起„„”、“大嫂想起„„”从而把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作的贡献都补充进去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课文续写,想象无限
一些文章,学生学完后仍感到意犹未尽,这时教师适时安排拓展练习,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起到进一步深化主题的作用,又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展学生的思维。
小语教材十一册中《爱之链》一文,描写了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发生的充满爱心的故事,文章以女主人公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文章后面的思考与练习中,编者安排了一道题目,要求学生以“乔伊醒来……”为开头写一段话。可以想象,编者的意图也是想利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延伸,来加深对原文主题的认识,达到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的目的。
在小语教材中有许多的寓言故事,值得学生去深思。学完这些寓言故事,教师可引发学生去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会有什么样的后续故事,从而加深对寓言故事寓意的理解。像教完《滥竽充数》一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南郭先生回来后》为题,将可能发生的故事写下来。这些练笔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5、课文随写,直抒胸臆
小学教材中,有不少文章的内容非常感人,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及时写下自己的感想,既是对文章主题的深化理解,又是学生感情的自我流露,有时更是语文教学文道结合原则的具体落实。如:《海伦凯勒》一文描写了海伦在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苦学盲文,苦练说话,学有所成后还服务他人的感人故事,同学们被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对照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同学们感慨万分,这时引导学生写读后感必定是水到渠成。一位同学深情的写道:“……我是一个身体健全的人,在生活中我有时遇到困难总想退缩,一遇到挫折就失去自信。比起海伦凯勒,我真是惭愧不已啊……”
6、拓展延伸
思维飞扬
我们都深有体会,那就是,在阅读时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过往,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的独特想法以及读者阅读时的心情等发现文章的不同的意义。所以,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这样不仅可以提供小学生的随文练笔的练习点,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更发散,更活跃。例如,在进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课文的内容让小学生进行随文练笔。而且在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对现实以及和平的教育加入进来:同学们,不管是在现代还是我们所听到的关于中国之前的战争,我们知道,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的创伤,还有我们一点儿也不想体会的疾病、恐惧、分离、伤痛甚至死亡。现在,或许你们自己都有了不一样的心情以及体会,那么就请你们给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人们写一封信,可以是战争中的小朋友、战士、领导人或者战争的发起者等等。
7、诗词改写 韵味十足
改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在古诗教学中,适时地诱导学生完成一篇主旨与诗文相同,或内容与诗文相同,但体裁、人称等截然不同的习作,完成对诗文的改写,用一种创新的形式对诗文进行诠释。小学课文中入选的古诗,是自然美、社会镁、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让学生通过想象描绘出全诗或部分诗句的优美意境,是融理解、想象、表达、创造与一体的最佳方法。改写常见的有角色换位和文体变换改写两种。
(1)角色换位改写,就是把自己设想为课文古诗中的人物或相关的人物,设身处地去处理文中的事情。如《秋思》学完后就有一道课后练习题: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以张籍为主人公自述”的小故事。有一学生这样写道(片断):
(2)文体变换改写就是把古诗改写成一段现代文。例如《小池》一诗,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夏日荷花池的风景画,我们可以根据古诗去想象,然后写成一段话。《山行》《锄禾》等都能进行这样的练笔。还可以将叙事诗改写成小故事,将写景诗改写成散文。如把《寻隐者不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要求展开合理想象,写出当时的情境,要按一定的顺序,内容具体,语言通顺。改写时,教师要激发想象;是什么人问童子?在什么地方问?可能问了些什么?童子是怎样回答的?当时山上是什么情况?找到了吗,为什么?„„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便得到拓展,读写结合,一举两得。
再如,《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样的古诗,就可以让学生想象园内春意盎然的景象。把它变成了一篇写景的小短文。
三、实践阶段 收获多多
自四年级以来,我班学生开始常常写小练笔,或仿写或写心得体会,渐渐地孩子们能写好一个段落,还能写好很优美的文章。他们都愿意写,一直到四年级下期,我班的孩子有一半的人会写出别出心裁、真情实感的文章,有几位特别优秀的孩子还开始写小说了,他们都养成了做笔记的好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描写精彩的段落。两年来,我班的语文教学成绩一直是全镇第一名,特别是在去年泸州市统考中,我班孩子的平均成绩92.5分,及格率百分之百,全班60个孩子,有58个优生,远远高出全镇平均分五分多。
四、提升素养
陶冶情操
学生方面:一年多来,我校高段学生对习作充满了兴趣,学生习作能力得到提高,大部分学生爱好习作。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增强了阅读的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能把生活中的事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下来。我校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成绩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与提升。
教师方面:我们学校的高段语文教师对课堂小练笔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正确实施给予了关注,很多老师都来我们班学习,也纷纷感受到了加强课堂小练笔给教学带来了较好效果。由此可见,我们要精心设计小练笔,合理评价小练笔,让我们的语文课上得更为有效,更为灵动,让课堂练笔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五、问题与不足
由于本实验时间较短,再加上还缺少规范化课题实验的经验,要让全校同学都养成习惯还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实验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较少提供可借鉴的资料和经验,缺少检测科学性的深入研究直至理论的提炼,以及实验资料的积累等。这些都有待于今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但我坚信小练笔,能让我们的语文课上得更为有效,更为灵动,课堂练笔真正能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很显然,这样的“随文小练笔”,不但深化了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了阅读质量,而且也创造了学生与文本再次“亲近”的机会和倾诉心里话的机会,可谓一举两得。实践证明,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住恰当的时机,让学生进行“随文小练笔”,就可以提高了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学生通过随文练笔不仅发展了语言,同时提升了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情感体验能力、思维能力、语感素养和人文精神。我相信只要能引导学生坚持写下去,小练笔一定能练就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