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选择题[推荐]
上海海事大学
概论课复习题库
作者: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库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_____。
(A)
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把马克思主义同外国经验相结合
C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D坚持调查研究和走群众路线
2.党的______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
(B)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七大
D七届二中全会
3.我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命题的领导人是______。
(A)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4.党的______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B)
A遵义会议
B七大
C七届二中全会
D八大
5.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著作是(B)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新阶段》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_____。
(A)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7.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_____。
(A)/ 28
上海海事大学
A实事求是
B党的领导
C群众路线
D独立自主
8.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_____。
(B)
A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9.毛泽东在_____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D)
A《反对本本主义》
B《实践论》
C《矛盾论》
D《改造我们的学习》
10.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_____。
(B)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改革与开放
D民主与法制
11.党的______首次提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并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D)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重思考和回答了_____。
(C)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建设共产主义
13.党的_____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A)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 十二届三中全会
D十三大
14.邓小平在党的_____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
(B)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 十二届三中全会
D十三大
15.党的_____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C)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16.党的_____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D)
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七大
D十八大 17.科学发展观着重思考和回答了_____。
(D)/ 28
上海海事大学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发展为了谁,为谁发展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1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____。
(A)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求真务实
D与时俱进 1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____。
(B)
A毛泽东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____对“实事求是”首先做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并把它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A)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2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是____。
(C)
A理论联系实际
B解放思想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二、多选题
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____。
(ACD)
A实事求是
B党的领导
C群众路线
D独立自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重思考和回答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____。
(ABD)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发展为了谁,为谁发展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3.毛泽东思想是____。
(BCD)
A毛泽东一个人的思想
B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C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D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是____。
(AB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28
上海海事大学
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____。
(ABD)
A国家富强
B民族振兴
C实现现代化
D人民幸福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____。
(BC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7.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对毛泽东思想作出系统概括和阐述的党的文献有____。(BD)
A《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刘少奇在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C邓小平在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D《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8.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____。
(BCD)
A以人为本
B全面发展
C协调发展
D可持续发展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理论成果是:
(A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
(AB)
A.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B.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C.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D.马克思主义向世界传播
第二、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A)
A.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B.资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C.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D.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革命
2.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B)
A.工人问题
B.农民问题
C.地主问题
D.资本家问题 / 28
上海海事大学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C)。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B.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D.保护民族工商业
4.认清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是(A)
A.认清中国的国情
B.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认清革命的领导权
D.认清中国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是(B)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6.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A)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7.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标志是(C)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
8.中国无产阶级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是在(C)
A.新文化运动
B.十月革命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
9.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B)
A.封建主义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帝国主义社会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A)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农民革命
D.社会主义革命
11.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B)。A.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B.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C.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武装斗争
D.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12.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的著作是(B)A.《〈共产党人〉发刊词》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联合政府》
1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是毛泽东发表(C)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 28
上海海事大学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战争和战略问题》
14.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为(C)
A.新文化运动
B.五卅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5.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矛盾中,最主要的是(A)。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D.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16.中国在对资产阶级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D)
A.统筹兼顾
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
D.四马分肥 17.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的过渡时期是(C)A.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B.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 C.新民主主义社会
D.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
18.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D)。A.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的政策是:(B)。A.积极领导,稳步前边
B.利用、限制、改造
C.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D.无偿没收
20.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B)。A.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进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2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C)。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D)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1952年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 28
上海海事大学
D.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A)A.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私营经济的国有化
C.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D.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4.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B)
A.社会主义社会
B.新民主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具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重因素的社会
25.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B)A.发展生产力
B.变革生产关系,即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C.消灭剥削制度
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二、多项选择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是(CD)。A.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相同 B.两个革命之间需要有一个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 C.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D.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有(AB)。
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B.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C.发达的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BD)。
A.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规定了(ABC)。A.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B.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中国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D.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5.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点是(BCD)
A.革命对象不同
B.革命领导阶级不同
C.革命指导思想不同
D.革命前途不同
6.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的经济成份有(ABCD)
A.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B.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C.资本主义私营经济
D.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和个体经济 / 28
上海海事大学
7.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这些企业的利润,按当时所说的是几马分肥?(ABCD)
A.国家所得税
B.企业公积金
C.资方红利
D.工人福利费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的意义?(ABCD)A.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B.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C.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D.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第四章
一、单选题
1.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是(D)A.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C.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大国家
2.(B)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这个设想为中共八大决议所采纳。
A.邓小平
B.陈云
C.邓子恢
D.周恩来
3.(A)提出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
A.邓小平
B.毛泽东
C.朱德
D.周恩来
4.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国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D)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出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改造我们的学习》 D.《论十大关系》
5.1955年底在党内首先提出如何以苏联经验为戒,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的是(A)A.毛泽东
B.周恩来
C.陈云
D.邓小平
6.中共八大明确提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B)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B.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
7.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最重要的贡献是(A)A.对当时和其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条件的阶级状况、社会状况及国情的判断、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的分析是基本正确的 / 28
上海海事大学
B.提出了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思想 C.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D.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的方针。8.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最早支持和提倡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中央领导人是(B)
A.陈云
B.邓子恢
C.刘少奇
D.邓小平
9.在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的表达是(C)
A.小资产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
C.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己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D.大资产阶级
10.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目标,其中四个现代化是指(C)A.工业、农业、商业和交通业 B.工业、农业、商业和科学技术 C.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 D.工业、农业、国防和交通业
11.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D)
A.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的矛盾 B.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二、多选题
1.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上提出的思想有(ABCD)A.“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B.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C.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D.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
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CD)
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C.敌我矛盾
D.人民内部矛盾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取得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思想成果有(ABC)。A.《论十大关系》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4.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思想阐述正确的有(ABCD)
A.社会主义社会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8
上海海事大学
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5.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针是(ABCD)
A.经济上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B.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
C.科学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第五章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提出这一论断的是(D)A马克思
B列宁
C斯大林
D毛泽东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中心工作是(B)
A党的建设
B经济建设
C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D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B)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D.基本政策 4.我国现阶段最大的实际是(D)A.市场经济发展还很不充分 B.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C.生产力落后并且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D.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B)A.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促进效率提高与体现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D.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6.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是(B)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B)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 8.第一次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是(C)A.党的十三大
B.党的十四大 C.党的十五大
D.党的十六大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C)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变革 C.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 28
上海海事大学
10.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关键是(A)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C.坚持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二、多项选择
1.邓小平关于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揭示了我国当前的(ABC)
A.社会主义发展水平B.社会性质 C.社会发展程度 D.社会阶段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AC)A.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初始阶段 C.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阶段
D.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最主要内容包括(ACD)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A.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5.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ABD)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第六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D)A.什么是解放思想,怎样坚持解放思想 B.什么是实事求是,怎样坚持实事求是 C.什么是改革开放,怎样实施改革开放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D)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3.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A)
A.发展
B.改革
C.依法治国
D.市场经济 / 28
上海海事大学
4.邓小平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是在(C)
A.1978年
B.1980年
C.1992年
D.1995年 5.社会主义本质是(D)
A.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人民当家作主
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当前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D)A.产品质量的竞争 B.经济资源的竞争 C.产品价格的竞争 D.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7.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是(B)A.国民生产总值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B.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C.人均国民收入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D.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8.科学的本质是(B)
A.教育
B.创新
C.发展
D.技术革命 9.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A)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0.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C)
A.以人为本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享有 11.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A)A.以人为本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享有 12.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是在(D)
A.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党的十二大上
C.党的十三大上
D.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
13.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D)A.发展生产,不断增加社会财富 B.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共同富裕 / 28
上海海事大学
14.邓小平南方谈话关于发展问题的最著名的观点是(A)A.发展是硬道理
B.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C.关键是发展经济
D.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15.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A)A.实现共同富裕 B.解放生产力 C.消灭剥削 D.消除两极分化
1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B)A.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B.发展生产力 C.加强党的建设 D.发展先进文化
17.总结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最重要的一条是(C)A.没有重视发展生产力
B.没有注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C.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D.没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18.既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又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的是(A)A.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B.改革和开放
C.经济力和军事力 D.动员力和号召力
19.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这段话主要强调了(D)
A.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B.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
C.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0.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明确指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D)A.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二〇二〇年比二〇一〇年翻两番 B.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二〇二〇年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二〇二〇年比二〇一〇年翻两番 D.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二〇二〇年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
21.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的,是党的(B)A.十四大 B.十五大 / 28
上海海事大学
C.十六大 D.十七大
22.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A)
A.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实现祖国统一
C.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翻两番,全面建成小康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的两个根本原则是(AC)
A.公有制占主体
B.按劳分配
C.共同富裕
D.实行市场经济 2.实现共同富裕是(ABCD)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B.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C.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D.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BCD)
A.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
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4.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的是(ABCD)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C.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D.根本任务与根本目标的统一 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ABCD)
A.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B.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C.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
D.是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
6.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ABCD)
A.消灭剥削
B.消除两级分化 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D.人的全面发展 7.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是(AD)A.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B.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C.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D.坚持共同富裕
8.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ABCD)A.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B.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C.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D.是符合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9.发展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ABCD)A.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
B.发展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要求 C.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 28
上海海事大学
D.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命运
10.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ABCD)A.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根本任务 C.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
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 11.中国梦的思想内涵的核心内容是(ABC)A.国家富强 B.民族振兴 C.人民幸福 D.社会和谐
12.实现中国梦必须做到(ABC)A.坚持中国道路 B.弘扬中国精神 C.凝聚中国力量 D.发展中国文化
13.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重要意义在于(ABCD)A.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B.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和重要组成部分 C.是20世纪国内外社会主义经验的科学总结 D.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14.“科学技术室第一生产力”意味着(BC)A.还有第二、第三生产力存在
B.科学技术在历史发展中起第一位的决定作用 C.现代科学日益成为生产的主导 D.人文社会科学并不重要 15.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即要(ABCD)A.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B.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C.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D.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单选题
1.党的(B),以巨大的政治勇气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A十一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十二大
D十二届三中全会 2.我国改革的性质是(D)
A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政治斗争
C用市场调节代替计划调节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D)/ 28
上海海事大学
A增强大中型国有企业活力
B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C改革旧的价格管理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是从:
(A)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5.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D)。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公有制为立体,实现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B)
A阶级斗争
B改革
C革命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7.在全面改革中(A)是重点
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科技体制改革
D文化体制改革 8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
A“三个有利于”
B四项基本原则 C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D生产力标准 9.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
(B)
A革命
B改革
C政治运动
D阶级斗争 10.我国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是(D)
A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B依赖外国,崇洋媚外 C自力更生于依赖外国并重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1.我国已初步形成,逐步推进的开放格局是(A)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沿边开放→ 内地开放 B沿海开放城市→ 经济技术开发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 →沿江沿边开放→ 内地开放
C经济特区 →沿江沿边开放→ 沿海开放城市 →内地开放
D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江沿边开放→ 内地开放 12.我国对开开放应实施的战略是(A)
A“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B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相结合
C独立自主与自力更生相结合D对外出口与到海外建厂相结合 13.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C)A改革
B发展
C稳定
D开放 14.关于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D)
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 C稳定是前提
D发展是前提 15.我国对外开放的对象是
(A)/ 28
上海海事大学
A所有国家
B周边国家
C与中国友善的国家
D发达国家
16.实行对外开放是(A)
A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策
C实现工业化时期的政策
D社会主义发展的权宜之计 17.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是(B)
A引进外资
B 自力更生
C引进外资技术
D独立自主
18.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是(A)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
D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19.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句话强调的是(B)A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C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D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多选题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C)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CD)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C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
(ABD)
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 C发展是动力
D稳定是前提
4.坚持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AC)
A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
B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自力更生的基础
C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可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D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会削弱自力更生的能力 5.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批设置经济特区的城市是
(ABCD)/ 28
上海海事大学
A珠海
B深圳
C汕头
D厦门 6.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指
(ABCD)
A改革不是那种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
B改革的性质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体制进行的根本性改革 D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挥其优越性 7.有关我国改革表述正确的(ABC)A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B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改良 8.我国已经初步形成(ABC)的对开放的格局
A全方位
B多层次
C宽领域
D有梯度
9.当前的改革要在摸着石子过河的基础上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要更加注重改革(BCD)
A一致性
B系统性
C整体性
D协同性 第八章
一、单选题
1.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总布局的“新提法”是党的(B)报告提出的
A.十七大
B.十八大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十七届六中全会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在党的(C)提出。
A.十三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十四大
D.十五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C)A.不同的经济制度的范畴
B.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C.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D.不同的生产关系的范畴 4.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A)作用 A决定性作用
B.基础性作用 C.重要作用
D.关键作用 5.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处理好(A)
A就是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B.特权问题 C.垄断问题
D.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6.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党的(C)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D.十六大
7.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体现在(C)上。
A.数量
B.规模
C.控制力和影响力
D.地位 8.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是(A).A.股份制
B.合作制
C.合伙制
D.承包制 / 28
上海海事大学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是(C)。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居于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形式是(B)
A.国有经济
B.公有制 C.股份制经济
D.混合所有制 11.我国的政体是(B)。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2.我国的国体是(A)。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基础、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是(B)A.民主集中制
B.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C.依法治国
D.议行合一 14.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B)A.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坚持平等、团结、合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C.保护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D.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15.和谐社会是(C)。
A.对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状态的一种描述
B.和谐社会是一个有能力解决矛盾、化解冲突,并由此实现社会关系趋于均衡的社会
C.和谐社会是动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
D.和谐社会只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中
16.党的十八大之处,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A)
A.改善民生
B.医疗卫生 C.收入分配
D.社会保障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D)A.弘扬时代精神
B.培养诚信意识 C.增强理想信念
D.培育“四有”公民 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居于灵魂地位的是(A)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 28
上海海事大学
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是(B)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2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C)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D)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22.时代精神的核心是(A)A.改革创新
B.爱国主义 C.团结统一
D.自强不息 23.民族精神的核心是(B)
A.改革创新
B.爱国主义 C.团结统一
D.自强不息 2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A)A.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倡导富裕、公平、诚信、发展
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是(B)A.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倡导富裕、公平、诚信、发展
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是(C)A.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倡导富裕、公平、诚信、发展
2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是(A)A.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B.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C.加强诚信文化的培育
D.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8.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把(B)放在首位 A.以人民为中心 B.社会效益 C.经济效益 D.文化创造力
29.生态文明的核心是(A)A.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B.可持续发展 C.循环发展 / 28
上海海事大学
D.和谐发展
30.(B)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A.顺应自然 B.尊重自然 C.合理利用自然 D.保护自然
30.(B)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A.顺应自然 B.尊重自然 C.合理利用自然 D.保护自然
31.(A)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原则。A.顺应自然 B.尊重自然 C.合理利用自然 D.保护自然
30.(D)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责任。A.顺应自然 B.尊重自然 C.合理利用自然 D.保护自然
二、多选题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实行这种经济制度的原因:(A B C)
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B.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D.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公有制主体地位体现在(A B)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C.影响力 D.控制力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B C D)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B.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在分配上,坚持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内涵(A B D)
A.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 28
上海海事大学
B.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各有利弊,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发挥两种手段的长处。
C.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宏观调控相结合 D.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5.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包括(A B C D)
A.个体劳动者从事个体工商业,个体服务等经济活动。B.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C.红利、股息、利息、债息或分享收益收入。D.提供技术,信息等获得的收入。
7.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A B C D)A.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B.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C.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D.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8.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A B C D)
A.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B.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C.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D.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9.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B C D)A.民族融合B.民族平等 C.民族团结
D.各民族共同繁荣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A B C D)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11.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A B C D)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C.诚信友爱
B.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2.十八大报告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个倡导,分别是(A B C)A.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倡导富裕、公平、诚信、发展 13.文化强国表现为:(A B C)A.具有高度素养的国民 B.发达的文化产业 C.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D.丰厚的先进文化
14.生态文明理念包括(A B C)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 / 28
上海海事大学
D.改造自然
15.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A B C D)A.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B.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C.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D.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第九章
一、单选题
1.(B)是实行“一国两制”的核心。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D.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台湾问题的实质是(B)
A.主权问题
B.中国的内政问题
C.民族问题
D.和平问题 3.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主张的是(B)A.毛泽东
B.周恩来
C.叶剑英
D.邓小平4.“九二共识”是指(B)A.用和平方式解决两岸问题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一国两制” 长期不变 D.台湾保持高度自治
5.“一纲四目”中的“一纲”是指(C)
A.一国两制
B.和平统一 C.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D.台湾社会改革可以从缓
6.(B)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A.1978
B.1979
C.1981
D.1986 7.1981年,(A)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A.叶剑英
B.邓小平
C.江泽民
D.李鹏
8.“一国两制”是针对(D)问题提出来的。
A.香港
B.澳门
C.港澳
D.台湾
9.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是在(B)A.1981年
B.1982年
C.1983年
D.1984年 10.(B)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D.香港、澳门、台湾是中会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1.“一国两制”战略构想最先被成功运用于解决(C)问题。/ 28
上海海事大学
A.新疆
B.台湾
C.香港
D.澳门
12.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是在(C)
A.1984.9.26
B.1987.4.13
C.1997.7.1
D.1999.12.20 13.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是(C)
A.1999年10月1日
B.1999年7月1日 C.1999年12月20日
D.1999年12月1日
14.根据“一国两制”构想,港澳特别行政区必须由谁治理(C)A.港澳人
B.中央政府委派的官员
C.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澳人
D.港澳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爱国者
15.依据香港行政区的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不享有(A)
A.对外代表中国的权利
B.行政管理权 C.立法权
D.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16.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是(C)
A.霍英东
B.马万祺
C.董建华
D.何厚铧
17.台湾和大陆和平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享受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高的自治权利,主要体现在(A)
A.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B.拥有立法权 C.拥有终审权
D.拥有独立司法权
18.(B)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国家分裂法》,首次以国家大法形式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
A.2000
B.2005
C.2008
D.2012
二、多选题
1.对待台湾问题,我们坚决反对(ABCD)
A.“一中一台
B.“台湾独立”
C.“一边一国”
D.“两个中国”
2.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性质是(AB)A.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
B.香港、澳门问题是殖民地遗留问题 C.都是殖民地遗留问题 D.都是国际问题
3.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ABCD)A 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B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C 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D 是全体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4.关于台湾问题,以下哪些提法是正确的(ACD)/ 28
上海海事大学
A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 B 中国和台湾可以采用联邦制
C 台湾问题的复杂化是由于美国等国外反华势力的插手干涉 D 用和平方式实现两岸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为解决台湾问题,先后提
(ABCD)
A “叶九条”
B“邓六条”
C“江泽民八项主张”
D “胡锦涛四点意见”
第十章
一、单选题
1.(A)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A.和平与发展
B.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 C.开放与合作 D.互惠与共存
2.(D)是国家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趋势。A.霸权主义 B.强权政治 C.单边主义
D.世界格局多极化
3.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该把(C)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放在首位 B.发展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首位 C.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首位 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放在首位 4.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A)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争取全球领导权 C.自给自足 D.广泛结盟
5.当前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B()A.社会制度的竞争 B.科学技术的竞争 C.经济资源的竞争 D.军事力量的竞争
6.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D)。A.不结盟战略 B.一边倒战略 C.一条线战略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长期斗争中,必须始终(C)A.以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则为基础 B.以不结盟原则为基础 / 28
上海海事大学
C.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D.以自由、平等原则为基础
8.20世纪80年代以来,邓小平根据形势的变化,确定了(C)战略。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真正的不结盟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9.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中国坚持的原则是(A)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争取全球领导权 C.自给自足 D.广泛结盟
二、多选题
1.(ABC)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A.总体和平、局部战争 B.总体缓和、局部紧张 C.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D.两级对立、和平演变
2.(AB)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A.科技革命 B.生产力的发展 C.冷战结束
D.世贸组织的建立
3.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CD)A.另起炉灶
B. 不结盟
C. 一边倒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4.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的核心是(BC)A.发展问题 B.南北问题 C.东西问题 D.和平问题
5.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应坚持(ABCD)的外交工作布局。A.大国的关键 B周边是首要
C.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D.多边是舞台 第十一十二章
一、单选题
1.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B)A.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C.保护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D.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 28
上海海事大学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B)A.人民当家作主
B.民族区域自治
C.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
D.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3.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A)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实现共产主义
D.解放全人类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是(A)
A.党的领导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实行政治民主
D.坚持民主集中制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A)
A.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B.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 C.各民族人民
D.工人阶级 6.党的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和时代课题是(A)
A.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
B.消极腐败 C.脱离群众
D.能力不足
7.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A)
A.先进性和纯洁性
B.发展性
C.阶级性
D.群众性
8.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A)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目标 A.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
B.领导型 C.研究型
D.服务型 9.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A)
A.党
B.人民 C.经济
D.改革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坚强后盾是(A)
A.国防和军队建设
B.经济建设
C.政治建设
D.文化建设
二、多选题: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是(ABC)A.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B.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C.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D.坚持党的领导
2.中国特色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是(ABC)
A.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B.新的社会阶层 C.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D.海外同胞 3.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
(ABCD)
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B.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D.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 28
上海海事大学
4.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ABCD)
A 思想建设
B 组织建设
C 作风建设 D 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5.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ABCD)
A.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 B.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C.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D.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 / 28
第二篇:毛概选择题
15-16-1课程结束综合测试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A、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D、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2、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有很多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搞清楚()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实现共产主义 C、什么是改革开放,怎样推进改革开放 D、什么是平均主义,怎样打破平均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依靠的力量主要有:()
①工农②知识分子③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④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⑤个体户、私营企业主⑥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以及自由职业者
A、①② B、①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4、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以及最大的危险分别是:()A、独立自主;盲目自大 B、密切联系群众;脱离群众 C、理论联系实际;脱离实际 C、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懈怠
5、在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对市场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对这一历程的把握正确的是:()
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②“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其决定性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③→④→①
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弥补市场的缺陷,这些职能不包括:()A、控制和配置各种生产要素 B、提供公共产品C、治理环境污染 D、调节收入分配
7、同样是劳动,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本质区别在于:()。A、是否同等劳动换取等量报酬 B、是否占有生产资料 C、是否在同等规模的企业中劳动 D、劳动的强度是否一致
8、文化的含义具有多个层次,以下属于狭义的文化概念的是:()A、人类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 B、知识
C、与经济、政治等相并列的侧重观念形态内容 D、教化世界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不包含:()
A、统一战线 B、实事求是 C、武装斗争 D、党的建设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
A、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
B、将马克思主义照搬到中国
C、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指导思想
1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谈话的核心内容之一,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概括对传统社会主义认识的突破主要体现在:()
A、坚持了脱离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认识
B、摒弃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认识 C、纠正了长期以来忽视建设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和目标的认识 D、制止了把社会主义本质等同于社会主义具体做法的认识
12、社会主义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对这一阶段的内涵准确把握的要点有:()A、从性质上来说,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 B、从发展程度上说,尚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C、不是泛指任何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D、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阶段
13、“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
A、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B、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C、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计划和市场是不能兼容的
14、习近平强调,改革既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对改革的性质的把握至关重要,以下对改革理解正确的有:()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根本性变革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 C、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社会主义诸多体制的修补改良
15、“恢复高考”是改革的一个点,之后由点及面,改革得以逐步全面的推进。这一伟大举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以下对“恢复高考”意义理解正确的有:()
A、改革拉开序幕 B、标志拨乱反正的开始 C、民族恢复理性,重视知识 D、为现代化建设选拔培养了以李克强总理为代表的众多人才
课程核心知识点测试
(四)A
1、有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A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 发展教育和科学 C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A
2、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
A 爱国主义 B 团结统一 C 勤劳勇敢 D 自强不息
A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A 为人民服务 B 集体主义 C 诚实可信 D 爱国主义
B
4、实行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是:()
A 实现两岸三通 B 坚持“九二共识” C 发展两岸经贸关系 D 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
B
5、毛泽东于1974年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其中属于第二世界的有:()
A美国、苏联
B日本、欧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C 巴西、阿根廷 D 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D
6、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地位是由:()
A 党的目标决定的 B 党的路线决定的
C 党纲党章决定的 D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A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属于:()A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B 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C 不同的经济制度的范畴 D 不同的生产关系的范畴
B
8、近年来,为了缩小我国居民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差距,党和政府做出了巨大努力,如提高个税起征点、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国家扶贫标准和城乡低保补助水平等,这些举措体现了:()
A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提高 B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C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D各种生产要素 参与分配 A
9、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以及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B公有资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C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提高 D国有经济的比重大于集体经济
B
10、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以及最大的危险分别是:()A、独立自主;盲目自大 B、密切联系群众;脱离群众 C、理论联系实际;脱离实际 C、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懈怠
ABC
1、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原因在于:()A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B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相容性
C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
D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现实的发展模式
AB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而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A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D 坚持两个“凡是” ACD
3、新中国成立之际,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有:()A “一边倒”
B “反霸权主义”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另起炉灶”
ABCD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有:()
A、工人 B 知识分子 C 农民 D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
AB
5、“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A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B 计划和市场只是调节经济的不同手段
C 计划和市场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 计划和市场是不能兼容的
课程核心知识点测试
(三)C 1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
A 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的投入 B 增加资金和资源的投入量 C 科技、管理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 D 增加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 A 2 我国经济、政治和各方面改革的实质是:
A 制度创新 B 技术创新 C 观念更新 D 利益分配 A 3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 A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B 不断提高民主化程度
C 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D 不断加强法制建设 A 4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是: A 坚持以人为本 B 实现共同富裕 C 发展社会生产力 D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C 5 现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多样性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 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利益不同 B 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属性 C 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不平衡 D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C 6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 市场经济 B 计划经济
C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 7 关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按要素分配是按劳分配的补充
B 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C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原则
D 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是截然不同的分配原则
B 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目标要求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
A 人与人的和谐
B 人与自然的和谐 C 人的身心和谐
D 群体之间的和谐 B 9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A 必要的补充 B重要的组成部分 C 有益的补充
D 组成部分
B 10 大学毕业生李某应聘到以私营企业工作,每月工资5000元,李某的收入是: A 按劳分配收入
B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表现 C 按技术分配收入 D 按提供的信息分配收入 BCD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BCD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A. 物质基础B. 精神动力C. 智力支持D. 思想保证
CDE
13、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
A独立的外交权 B独立的防务权 C 行政管理权 D立法权 E 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ABC
14、改革是:()
A、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 E、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改良
BCD
1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市场的缺陷,这些作用包括: A 控制和配置各种生产要素B 提供公共产品 C 治理环境污染D 调节收入分配
课程核心知识点测试
(二)C
1、“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其中,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A、什么是改革开放,怎样推进改革开放 B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实现共产主义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什么是平均主义,怎样打破平均主义 D
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
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B、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3、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十四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20多年的实践,党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了新的科学定位,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A、辅助性作用 B、决定性作用C、基础性作用D、关键性作用
B
4、同样是劳动,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本质区别在于:()。
A、是否同等劳动换取等量报酬
B、是否占有生产资料 C、是否在同等规模的企业中劳动
D、劳动的强度是否一致 B 5、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A、资本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D、新民主主义社会
B
6、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最后苏联模式僵化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路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A、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纲领
B、根据俄国实际情况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C、为俄国找到一种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D、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的设想来建设社会主义 C
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是:()
A、诚实守信 B、八荣八耻 C、为人民服务
D、礼仪廉耻
B
8、“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
A、增强综合国力
B、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C
9、毛泽东同志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谈到,调查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看花”,一种是“下马看花”。“走马看花”不深入,还必须用第二种方法,就是“下马看花”,细致地看花,分析一朵花。毛泽东强调“下马看花”的实际意义在于:()
A.运用多种综合方法分析调查研究的材料 B.解决现实问题必须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 C.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实际,才能够找出本质和规律 D.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中国化
C 10、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同志在同华北记者团谈话时,讲了一个希腊神话故事:巨人安泰是地神之子,他在同对手搏斗时,只要身不离地,就能从大地母亲那里不断吸取力量,所向无敌;但是,只要他一离开大地,就会毫无力量。他的对手赫拉克勒斯发现了他的这一特征,在一次搏斗中突然把他举到半空中将他扼死。刘少奇借用这一神话故事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要:()A.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B.保持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 C.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D.保持对敌人的高度警惕
CD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谈话的核心内容之一,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概括对传统社会主义认识的突破主要体现在:()A、坚持了脱离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认识 B、摒弃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认识 C、纠正了长期以来忽视建设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和目标的认识 D、制止了把社会主义本质等同于社会主义具体做法的认识 AD
2、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以下对于改革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中国的第三次革命
C、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D、社会主义诸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E、“少谈些主义,多解决些实际问题”的改良主义
BC
3、“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
A、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B、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C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计划和市场是不能兼容的 ABC
4、做大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始终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任务。做大“蛋糕”是政府的责任,分好“蛋糕”是政府的良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是:()A、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B、解决当前收入分配领域突出问题的需要 C、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D、为了实现从“按劳分配”向“按需分配”的飞跃 E、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为杠杆
ABC
5、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提问时,国家主席习近平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段话生动地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即:()
A、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B、生态文明建设应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
C、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D、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取代经济建设 E、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可兼得
课程核心知识点测试
(一)C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
A 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 B 将马克思主义照搬到中国
C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C
2、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A 以人为本 B 发展 C 统筹兼顾 D 全面协调可持续
B
3、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事件是: A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 五四运动
C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D 辛亥革命
A
4、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
A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 社会主义本质论
C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D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说 B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 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
B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 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
D 经济快速增长与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之间的矛盾
B
6、我们之所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因为()A 公有制经济的比例越大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B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C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
D公有制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体制
D
7、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C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A
8、“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A 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 港澳台实行高度自治 C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D 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
9、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于处理()A 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B 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 C 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D 同一切国家的关系
C
10、为研究和完善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通过有关网站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部分城市进行了电话调查。在广泛进行民意调查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论证,确定了新的节假日调整方案。这体现的执政理念是()
A 依法执政 B 科学执政 C 民主执政 D 理性执政
ABDE
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是()
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C.解放思想是形式,实事求是是内容 D.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 E.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AB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的两层含义是()
A.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B.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C.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需要通过改革开放以效仿资本主义
D.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加快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
E.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不可学习借鉴资本主义的经验 ABE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A.计划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
B.政府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是必要的
C.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 D.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惟一调节者
E.一切经济活动都处于市场关系之中
ACE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内涵包括()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C.诚信友爱、充满活力、D.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E.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ACDE
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A 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C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 D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E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2015-2016-1 课程期末部分基本知识要点。
1、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建设中国特色主义必须要坚持的根本要求之一,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依然是: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参见网络课程作业
2、小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前后我们的经验教训有很多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搞清楚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体参见网络课程作业 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还不是社会主义,经过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个一百年(1921—2020,1949-2049)的奋斗目标。尤其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十三五计划的奋斗目标请查阅相关资料。具体参见相关新闻报道
4、第8章第一节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理论要点,政府的职能所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等。具体参见课本第八章第一节相关内容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社会阶层如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具体参看课本第十一章。
6、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当前我们党面临“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尤其是存在脱离群众的危险。因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也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所以新形势下应该继续加强。具体参见课本第十二章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涵的把握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从性质上讲,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从发展程度来说,还处在初级阶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具体参见课本第五章
8、网络课程第二次作业多选题第一题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对于传统社会主义的突破。具体参见网络课程作业
9、习近平强调,既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改革性质的把握攸关重要。网络课程课程作业和教学资料栏关于改革的性质的题目好好理解一下。具体参见网络课程作业及教学资料相关课件
10、简述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史或简述自然生态文明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关联。具体参见网络课程教学资料栏以及课本第八章第五节。
第三篇:(选择题)毛概
通信原理复习题(选择题部分)
1.已知某线性分组码的最小码距是7,该码用于纠错时可保证纠()位错。(A)1(B)2(C)3(D)4
2.设X、Y 是任意两个不同分布的离散随机变量,下列表达式中()是正确的。(A)I(X)≤ I(Y)(B)I(X,Y)≤ I(Y)(C)I(X/Y)≤ I(Y)(D)I(Y/X)≤ I(Y)
3.二进制信源的熵为1bit/符号,该信源中“1”出现的概率是()。(A)1(B)1/2(C)1/4(D)1/8
4.数字通信中“信源压缩”这一单项技术直接可达到的效果是()。(A)提高系统的频谱利用率(B)提高发送数据的冗余度(C)提高抗窄带干扰的能力(D)提高信源的相关性
5.某二元码序列传信率为2400b/s,若改用八元码序列传送消息,则码元传输速率为()。
A.1200B B.800B C.600B D.300B
6.DPCM的提出主要基于考虑为()。
A.电路实现简易 B.减小速码率,压缩频带 C.改善信噪比 D.扩大信号的动态范围
7.下列哪个描述不符合数字通信的特点()A.抗干扰能力强 B.可以时分复用 C.便于构成综合业务网 D.占用信道带宽窄
8.将抽样值非均匀量化为256个电平并用二进制编码,则码长为()A.256位 B.12位 C.8位 D.6位
9.我国PCM基群的接口码型为()A.HDB3 B.AMI C.CMI D.其它码型
10.PCM30/32路系列三次群能传输的话路数为()A.480 B.120 C.1920 D.30
11.下列几种调制方式中,频带利用率最差的调制方式是()A.2ASK B.2FSK C.2DPSK D.2PSK
12.在 PCM 中,对语声信号采用非均匀量化的理由是()A.小信号出现概率小,大信号出现概率大;
B.小信号出现概率大,大信号出现概率小;
C.语声信号均匀分布;
D.不会引起频谱重叠。
13.某模拟信号的频率范围为10KHz~108KHz,若对其进行PCM编码,其最低抽样频率为()。A.216KHz B.94KHz C.20KHz D.98KHz 14.帧同步系统中的后方保护电路是为了防止()。
A.帧失步 B.帧同步 C.假同步 D.延迟
15.PCM一次群同步复接成二次群时平均每()码插入1位附加码。
A.64位 B.128位 C.32位 D.1024位
16.对于MQAM系统,M越高,()越下降。
A.频带利用率 B.误码率 C.传输速率 D.抗干扰能力
17.PCM一次群的接口码型的一种为()。
A.RZ码 B.HDB3码 C.CMI码 D.以上都不是
18.一个二进制数字信号码元时间长度为0.1us,在传输过程中平均2.5s产生一个错码,则其平均误码率近似为()。
-6-8-7-8 A.5×10 B.2×10C.2×10 D.4×10
19.下图所示的是3路()信号时分复用的原理图。
A.PCM B.PDM C.PPM D.PAM
20.在接收端产生与“字”、“句”起始时刻相一致的定时脉冲序列被称为“字”同步和“句”同步,或者称为()。
A.帧同步 B.网同步 C.载波同步 D.位同步
21.下图是()信号的数学模型。
A.VSB B.AM C.DSB D.SSB
22.在 PCM 中,对语声信号采用非均匀量化的理由是()A.小信号出现概率小,大信号出现概率大;
B.小信号出现概率大,大信号出现概率小;
C.语声信号均匀分布;
D.不会引起频谱重叠。
23.正交调幅M越大,则()。
A.频带利用率越高; B.频带利用率越低;
C.抗干扰能力越低; D.A和C。24.具有检测误码能力的传输码型是()。
A.AMI码 B.HDB3码 C.CMI码 D.以上都是
25.下面的波形图采用的是()编码码型。
A.单极性NRZ码 B.单极性RZ码 C.双极性NRZ码 D.双极性RZ码
26.奈奎斯特频率即为系统的最大码元传输速率它的具体形式可表示为()。
A.1/Tb B.2B C.3/Tb D.B
27.下图中,a信号为未调制数字信号,b为已调信号,请问要得到b图信号需经过()调制。
A.幅度 B.相位 C.频率 D.载波
28.相干解调又称为()解调,这种方法是在接收端采用同频同相的本地载波与接收到的已调信号相乘并经过低通滤波器恢复出原始的信号。
A.自适应 B.包络 C.同相 D.同步
29.抽样的基本方法有平顶抽样和()。
A.曲顶抽样 B.自然抽样 C.坡顶抽样 D.圆顶抽样
30.图b是图a经过脉冲调制所得到的()波形。
A.PAM B.PCM C.PPM D.PDM
31.综合了增量调制和脉冲编码调制两者特点的调制方法进行编码的方式被简称为()增量调制。A.总和 B.数字音节压扩自适应 C.脉码 D.数字音节压扩
32.当采用同步解调或相干检测时,接收端需要提供一个与发射端调制载波同频同相的相干载波,而这个相干载波的获取就称为()。
A.位同步 B.群同步 C.码元同步 D.载波同步
33.为了提高数字信号传输的有效性而采用的编码称为()。
A.信源编码 B.信息编码 C.信道编码 D.数字编码
34.下面编码中都属于信道编码的一组是()。
A.差分脉冲编码、卷积码 B.HDB3、汉明码 C.奇偶监督码、PCM D.分组码、循环码
35.数字信号的载波调制有三种方式,即ASK、FSK和()。
A.PSK B.GSK C.HSK D.MSK
36.根据传输同步信息方式的不同,把同步分为外同步法和()。
A.插入导频法 B.自同步法 C.内同步法 D.码元同步法
37.下图中,a信号为未调制数字信号,b为已调信号,请问要得到b图信号需经过()调制。
A.幅度 B.相位 C.频率 D.载波
38.()调制是采用M个不同的载波频率代表M种数字信息。
A.多进制幅度调制 B.多进制相对相位调制 C.多进制频率调制 D.多进制绝对相位调制
39.根据抽样定理,如果以()的抽样速率对信号x(t)进行均匀抽样,则x(t)可以被所得到的抽样值完全确定。
A.fs ≤ 2fH B.fs ≥ 2fH C.fs < 2fH D.fs ≥ fH/2
40.下面的波形图采用的是()编码码型。
A.单极性NRZ码 B.单极性RZ码 C.双极性NRZ码 D.双极性RZ码
41.下图采用的是()键控法产生()信号。
开关电路cosωct0oπ180o移相S(t)
A.相移 2FSK B.频移 2ASK C.相移 2PSK D.频移 2FSK
42.脉冲编码调制的三个基本步骤为抽样、()和编码。
A.量化 B.移相 C.调制 D.积分
43.非均匀量化可以()小信号的量化信噪比,适当()大信号时的信噪功率比。
A.增加 减小 B.增加 增加 C.减小 增加 D.减小 减小
44.图b是图a经过脉冲调制所得到的()波形。
A.PAM B.PCM C.PPM D.PDM
45.非均匀量化对于信号取值小的区间其量化间隔();对于信号取值大的区间其量化间隔(A.大 大 B.大 小 C.小 小 D.小 大
46.目前在数字通信系统种采用两种压扩特性,我国采用的是()压缩律。
A.μ B.Δ
。)C.Α D.α
47.图b是图a经过脉冲调制所得到的()波形。
A.PAM B.PCM C.PPM D.PDM
48.对信号先积分再进行简单增量调制的方法称为()增量调制。
A.总和 B.数字音节压扩自适应 C.脉码 D.数字音节压扩
49.在接收端需要产生一个与发送端重复频率一致,最佳抽样判决时刻相同的定时脉冲序列,这样的一个码元定时脉冲序列就称为()。
A.载波同步脉冲 B.位同步脉冲 C.帧同步序列 D.网同步序列
50.通信系统的抗噪声性能是指系统克服加性噪声的能力,在数字系统中通常采用()来衡量。
A.误信率 B.速率 C.误码率 D.信噪比
51.下面的波形图采用的是()编码码型。
A.单极性NRZ码 B.单极性RZ码 C.双极性NRZ码 D.双极性RZ码
52.为了提高数字通信的可靠性而采用的编码称为()。
A.信源编码 B.信息编码 C.信道编码 D.数字编码
53.在常用的分组码中,1和0的位数保持恒定的编码称为()。
A.奇偶校验码 B.卷积码 C.恒比码 D.汉明码
54.我国采用的PCM 30/32路制式采用的是()复用技术。
A.时分 B.频分 C.码分 D.空分
第四篇:毛概选择题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
A.三民主义 B.新民主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 A.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B.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C.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D.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基本实现现代化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最先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这一伟大任务的是()A.陈独秀 B.王稼祥 C.毛泽东D.刘少奇
5.毛泽东最早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科学命题的会议是()A.遵义会议B.瓦窑堡会议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6.中国共产党明确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的会议是()A.中共五大 B.中共六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7.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A.开始萌芽 B.初步形成 C.达到成熟 D.继续发展
8.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反对的主要错误倾向是()A.宗派主义 B.经验主义 C.教条主义 D.关门主义 9.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主题是()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机遇与挑战 D.知识经济与信息革命 10.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是在()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六中全会 C.十二大 D.十三大 11.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 基础上提出来的()A.历史任务 B.历史方位 C.历史地位 D.历史主题 1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
A.与时俱进 B.党的先进性 C.执政为民 D.执政兴国 1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15.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是在()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二、多项选择题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B.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D.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E.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2.中国共产党内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的问题上,曾经出现过的主要错误倾向是()
A.教条主义 B.实用主义 C.盲动主义 D.经验主义 E.自由主义 3.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期,中共党内的主要错误倾向是()A.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B.把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
C.把苏联经验神圣化 D.把中国革命经验神圣化E.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 4.毛泽东思想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除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外,还包括()A.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B.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C.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D.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E.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5.邓小平理论是一个()A.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B.开放的理论体系C.当今世界唯一科学的理论体系 D.指导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建设的理论体系 E.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A.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B.就是把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C.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相结合
D.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能够自然的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一切问题
第二章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求真务实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惧进
2、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是:
A、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确立的B、邓小平重新确立的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确立的 D、科学发展观确立中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党的思想路线是: A、完全一致的B、比较一致的 C、不一致的 D、相似的
4、思想路线是:
A、认识路线 B、不是认识路线 C、理论路线 D、行动路线
5、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
A、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群众路线 C、组织路线
D、政治路线
6、江泽民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
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D、坚持发展生产力
7、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主题是: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执政为民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发展生产力
二、多项选择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根本的是:
A、坚持一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
B、敢于走自己的路 C、善于走自己的路
D、能够照抄照搬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是:
A、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B、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C、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党的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D、无论在革命、建设还是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E、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4、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下面说法正确的有:
A、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确立起来的B、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完全一致的
C、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要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D、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根本的是坚持一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5、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其理由是:
A、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和对外开放的统一C、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第三章
一、单选题
1.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2.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标志是()。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3. 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4.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
A.革命对象不同 B.革命动力不同C.革命前途不同 D.革命领导阶级不同 5.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是()A.《民众的大联合》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新民主主义论》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6.毛泽东明确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对象之一的论著是()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联合政府》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7.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
A.无产阶级的领导 B.人民大众的参与C.工农联盟的巩固 D.人民军队的建设 8.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A.对军队的领导 B.对农民的领导
C.对城市小资产阶级的领导 D.对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 9.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知识分子 10.中国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最可靠的同盟军是()A.民族资产阶级 B.农民阶级C.小资产阶级 D.大资产阶级 11.三湾改编确立了
A.武装夺取政权的策略
B.党对军队的领导 C. 根据地建设
D.土地革命 12.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在下列哪部著作中提出的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战争和战略问题》
C.《<共产党人>发刊词》D.《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13.中共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是()
A.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 B.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C.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D.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 14.“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
A.军队建设 B.土地革命 C.政权建设 D.党的领导 15.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以乡村为中心”思想的文章是()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16.指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论断的领导人是()A.周恩来 B.朱德 C.王稼祥 D.刘少奇 17.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
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财产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B.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C.没收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D.没收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18.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核心是()A.积极防御的思想 B.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
C.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的思想 D.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 19.毛泽东指出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A.党指挥枪 B.官兵一致 C.军民一致 D.民主建军
20.毛泽东指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B.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C.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
二、多项选择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
A.工人阶级B.官僚资产阶级C.城市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
E.买办资产阶级 2.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A.有很好的群众;
B.有很好的党;
C.有相当力量的红军; D.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
E.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3.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的显著标志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艰苦奋斗 E.密切联系群众D.武装斗争
C.批评和自我批评 4.下列有关“一次革命论”和“二次革命论”说法错误的是: A.“二次革命论”反对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一种错误理论 B.“一次革命论”实质是放弃共产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C.“二次革命论”认为中国革命是“无间断的革命”
D.“二次革命论”只看到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区别,没有看到联系 5.1949年组成人民政协的阶级、阶层的政治联盟有()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E.爱国民主人士 6.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工农民主专政的主体包括()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C.城市小资产阶级 D.中等资产阶级E.开明绅士 7.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伟大斗争有()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 D.五卅运动E.解放战争 8.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是()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C.农民阶级 D.官僚资本主义E.民族资产阶级F.人民民主专政 第四章
一、单选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根本保证是()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B.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在全国范围的建立 C.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D.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壮大 2.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
A.资本主义体系 B.社会主义体系C.民主主义体系 D.共产主义体系.新中国初期(民主主义共和国)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的财产 4.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规定对待富农的政策是()
A.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财产 B.消灭富农经济C.保存富农经济 D.限制富农经济 5.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6.毛泽东系统阐发农业合作化理论的重要文献是()A.《介绍一个合作社》 B.《组织起来》
C.《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D.《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7.我国农业合作化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
A.互助组 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C.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人民公社
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A.加工订货的实行 B.单个企业公私合营的实现C.统购包销的实行 D.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实现 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政策是()A.加工定货 B.统购统销 C.公私合营 D.和平赎买 10.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二、多项选择题
1.建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有() A.没收四大家族的官僚垄断资本B.对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的企业采取管制、征用等做法,使之逐步归国家所有C.没收民族资本家的企业D.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E.把分散的个体经济引导向合作社经济方向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
A.没收官僚垄断资本 B.没收民族资本C.没收地主的土地 D.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E.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
A.和平赎买 B.委托加工C.计划订货 D.统购包销E.委托经销代销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两翼”是指()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B.实现“一五”计划C.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E.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巩固人民民主专政B.发展生产力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B.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落后的生产力同先进的生产关系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C.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矛盾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4.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是在()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B.党的十二大上 C.党的十三大上D.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中心任务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 C.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D.保持社会稳定 6.邓小平认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A.强大的人民政权B.强大的人民军队C.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D.自己的发展 7.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A.发展生产,不断增加社会财富B.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8.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命题是革命,是为了()A.解放生产力B.摆脱政治压迫C.摆脱经济剥削D.人民当家作主 9.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A.理论基础B.核心内容C.思想基础D.精髓 1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C.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本质表述的内容,包含()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E.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是()A.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B.发展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的目的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D.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统一 E.两者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的统一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的显著特点是()A.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B.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C.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D.在动态上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E.提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因为()A.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B.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C.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D.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E.社会主义必须要抓物质文明的同时抓好精神文明 5.邓小平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依据是()A.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的原理B.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原理
C.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原理D.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原理E.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的原理 第六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最大的实际是()A.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 C.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D.商品经济不发达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A.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B.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C.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进入小康社会D.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这主要取决于 A.市场经济的不可逾越性B.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C.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可逾越性D.文化传统的不可逾越性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D.促进社会效率提高和体现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C.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6.党的十五大,第一次系统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基本路线B.基本理论C.基本方针D.基本纲领
7.我党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四大 8.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
A.革命B.改革C.阶级斗争D.无产阶级专政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坚持改革开放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是()
A.解决人民温饱B.实现人民小康生活水平C.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比较富裕D.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11.四项基本原则是()
A.立国之本B.强国之路C.基本国策D.权宜之计
1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A.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B.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C.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
A.发展生产力B.提高综合国力C.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D.实现现代化 14.邓小平提出的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是()
A.各地区均衡发展B.各地区非均衡发展C.由西向东梯次推进D.由东向西梯次推进 15.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
A.四个现代化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小康社会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6.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2020年力争比2000年()A.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B.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近现代革命和改革的共同点是
A.内容和对象相同B.手段和形式相同C.根本目的相同D.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相同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E.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A.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 E.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中共十三大的主要贡献是()A.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B.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D.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E.制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5.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C.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D.发展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E.普及义务高等教育 6.邓小平的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是()
A.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B.第二步,从1991年到上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C.第三步,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更加宽裕D.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E.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完全实现现代化 7.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标是()
A.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C.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D.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E.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8.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 A、低水平B、不成熟 C、不全面D、发展不平衡
第七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改革C.阶级斗争 D.无产阶级专政
2、实行对外开放是()
A.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B.权宜之计C.实现工业化时期的政策 D.发达社会主义的政策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
A、革命B、改革C、政治运动D、阶级斗争
4、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A、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政治斗争 C、用市场调节代替计划调节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
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D、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6、中国的基本国策是:
A、改革
B、发展生产力
C、对外开放
D、保障人权
7、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改革
B、发展生产力C、对外开放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8、“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
9、把对实行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是在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届三中全会C、十三届三中全会 D、十四届三中全会
10、我国的改革是的起点是:
A、经济B、政治
C、城市D、农村
11、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是在:
A、2000年B、2001年C、2002年D、2003年
12、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是:
A、经济特区的建立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C、达到总体小康D、加入世贸组织
13、正式使用“对外开放”一词的是:
A、毛泽东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14、党的十七大指出,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是: A、解放思想B、与时俱进C、改革开放D、快速发展
二、多选题
1、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上,邓小平强调改革:A、也是解放生产力
B、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C、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改变
D、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A、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思想
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
C、照搬照抄,崇洋媚外的思想
D、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思想
3、我国经济摆脱了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全方位
B、多层次
C、宽领域
D、多渠道
4、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是: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是否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
5、实行改革开放是: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C、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D、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贯政策
6、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发展是手段
D、稳定是前提
7、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A、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B、坚持共同富裕C、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D、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8、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是:A、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B、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C、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D、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9、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指: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0、我国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是指:A、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B、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C、对发达国家开放D、对发展中国家开放
第五篇:毛概选择题
11、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是(B)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B.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D.社会主义本质论
12、全面阐述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的会议是(C)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13、第一次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的会议是(D)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14、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是党的(D)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次提出是在(B)A.1997年10月 B.2000年2月 C.2001年7月 D.2002年11月
16、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和科学的态度是(A)A.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坚持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
C.靠引证马克思关于某一问题的某一论证来解决问题 D.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17、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核心在(A)A.保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执政为民
C.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 D.坚持与时俱进
18、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B)A.保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与时俱进 C.坚持执政为民
D.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
19、“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D)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B.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D.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0、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与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D)A.党的十四大 B.建党80周年
C.党的十五大D.党的十六大
21、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A)A.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C.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D.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2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C)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23、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是(B)A.实事求是
B.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C.反对教条主义 D.与时俱进
24、中国共产党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总结和思想结晶是(D)A.五个“统筹”
B.西部大开放战略 C.“三步走”战略 D.科学发展观
25、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A)A.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 B.以人为本 C.可持续发展 D.全面协调发展
26、最先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这一伟大任务的是(C)A.陈独秀 B.王稼祥 C.毛泽东 D.刘少奇
27、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C)A.开始萌芽 B.初步形成 C.达到成熟 D.继续发展
28、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反对的主要错误倾向是(C)A.宗派主义 B.经验主义 C.教条主义 D.关门主义
29、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主题是(B)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机遇与挑战
D.知识经济与信息革命
30、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理论创新成果的最高概括是(D)A.“科教兴国”战略 B.“以德治国”基本方略 C.“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1、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基本轮廓的形成时期。这个阶段形成了(ABD)A.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三个有利于”标准
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2、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时期。这个阶段形成了(AC)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C.社会主义本质论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E.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3、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是邓小平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时期。这个阶段提出了(ACD)A.“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基本方针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4、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关系是(AB)A.三者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B.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C.邓小平理论是怀疑、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产物 D.邓小平理论是独立于马克思主义之外的理论体系
16、从十二大到十三大,在全面改革初步展开的过程中,我们党提出了(AC)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社会主义本质理论E.“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
1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条件(ABCD)A.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验的科学总结
C.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D.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18、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与时俱进,就要做到“三个解放出来”,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ABC)A.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B.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
C.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D.从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中解放出来
19、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ABCD)A.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大力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 C.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D.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0、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新论断、新观点有(ABCD)A.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B.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D.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判断题
1.最先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这一伟大任务的是陈独秀。错
2.毛泽东最早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科学命题的会议是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错 3.中国共产党明确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的会议是中共五大。错 4.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错 5.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反对的主要错误倾向是关门主义。错 6.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错
7.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错 8.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十五大。对
9.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理论创新成果的最高概括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错 10.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对
1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三民主义。错
1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对
1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错 1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执政为民。错 1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对 1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错
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 18.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对 19.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 20.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以人为本。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