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摩登时代资料
卓别林作为好莱坞电影历史上最出名的喜剧演员,奠定了现在喜剧电影的基础,由他创造的独特的肢体动作成为后来人们争相模仿的表演方式。而他最出名的角色就是一位外表看上去邋里邋遢,其实内心却自视为优雅绅士的精致“流浪汉”,他那穿着窄小夹克,大号的鞋裤,带着圆顶礼貌,手拿竹杖,留着一撇小胡子的装扮至今仍是无法超越的经典喜剧形象
摩登时代是反映工业时代社会变革及其对个人的影响的一部经典。社会是一个系统,每个因子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关注:工业时代生产方式的特点,管理的特点,管理层与员工的关系,社会变革和社会冲突,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家的成长,贫困与社会矛盾,无产阶级革命的产生等。请选择其中一个主题,完成1000字的观后感。摩登时代观后感
《摩登时代》是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电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影片拍摄于1936年,众所周知,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经济危机,是有史以来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这次经济危机深刻动摇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根基,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世界也从自由竞争阶段逐渐过渡到垄断阶段。《摩登时代》恰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工人夏尔洛在工厂干活,他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失控的自动喂食机整得死去活来、甚至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这一切都是与当时的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的生存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夏尔洛最终失业了,无意中被当成了共产党领袖而锒铛入狱。但即使在艰难的生活中,夏尔洛和流浪女相濡以沫的场面温,也给人以温馨感动的感觉,焕发着人性美的光辉。影片的结尾,夏尔洛和流浪女携手朝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使人振奋。
《摩登时代》主要采取了讽刺的手法,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问题。
在影片一开头,工人们蜂拥而至,犹如绵羊被牧羊人驱赶一般,他们也在被资本家们驱赶着。资本主义世界宣扬人人平等、自由,但实际上,我认为工人们并非真正自由。相比于奴隶社会的奴隶,工人确实有了人身自由,但工人仍没有经济上的自由。正如马克思所说:“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生产者(即工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这个历史过程称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剩余价值。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时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片中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还正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所以资本家们通常采用第一种方法来剥削工人。片中老板不停地让传送带加速,减少休息时间,甚至一根烟都抽不完,就又要工作。资本家们还发明了自动喂食机,来变相的延长工时。马克思对这种做法作出了这样的抨击:“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影片同时也表现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影片中也有所反映,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工人们纷纷失业。有的靠要饭为生,有的去偷去抢,更多的则是上街游行示威,整个社会一片混乱。外边的生活,还不如监狱中的来的安定、愉快。这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弱点所在。
看完影片后,我还有许多想法、感受,比如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基本矛盾的问题,还有资本主义是如何从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也许正如电影开篇的一句话:“《摩登时代》是一个关于工业时代的故事,其中讲述了个人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希望今后,人类社会,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多花些心思在治理这个社会上,好让人人都能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摩登时代观后感
开头利用深沉的交响,奠定了影片深沉的主题。
第一个画面是一群绵羊,这一画面我反复看了好几遍,因为我的脑海瞬间搜索到了英国圈地运动。
接下来出现的了Subway和Car,以及后面的剧情让我了解到《摩登时代》的背景是三十年代资本主义走向垄断的时代,机械大工业高速发展,资本向少数垄断财团手里集中。
而卓别林扮演的一个无产阶级工人角色,随着这场工业和社会变革洪流到来的是大量沦为机器工业文明附庸,在技术革命的旋涡中迷惑,然后成为这个机器社会生产线上的螺丝钉,微不足道,随时可以被无情抛弃。《摩登时代》作为表现20世纪初社会化大生产的最为著名的影片,为经济危机给广大工人带来的痛苦而大声呐喊呼号。
喜剧大师卓别林以独特的视觉表现,笑中带泪、喜中带悲的诠释方式,辛辣尖锐的讽刺和揭示出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工人饱受资本家欺压剥削的严酷现实,以其卓越的表现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代表千百万失业者遭遇的生活画像。
抓住资本主义的本质,进行深刻而激烈的揭露,把资本家最大限度的榨取剩余价值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无产阶级的压榨和摧残的丑恶面目,展现的淋漓尽致!
电影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它让人们在笑声中看到资本主义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通过对电影里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的分析,我渐渐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
工厂老板不断的苛求加快生产线的速度,工人只好忍气吞声。主人公查理被机器卷进卷出的镜头,以及被流水线弄得变成麻木机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钮扣上拧紧螺母的镜头。一开始的大钟内部齿轮运转的特写,便清楚描述了当时社会里的压榨荒唐的行为。
二
资本主义国家残酷、黑暗的现实,资本家无休无止的压榨,已使许多人民无法生存,流浪街头,沿街乞讨,连工人的吃饭时间都想剥夺,因此发明了吃饭机器,让工人在吃饭时能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种种做法的最终目的都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才识资本家最终想要获得的就是更多的剩余价值。
三
在码头偷香蕉的美丽女主角,得到香蕉后脸上天真快乐的表情,逃跑时俏皮的动作。以及她与家人间的互相鼓励,互相安慰,相亲相爱的场面。
家人是我们永远的依靠,家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避风港。怪不得,当时的人们那么希望能拥有一座房子,即使房子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坚固,但在它的主人心里,房子就像家一样,是最牢固可靠的。
男主角为女主角擦干眼泪,然后屏幕上出现了“Buck up-never say die.We'll get along!”。男女主人公相互鼓励,一起微笑地携手走向前路……
很多人为这一幕所感动、赞美,我个人倒认为这种从悲剧里产生的希望才真的是讽刺的悲剧,对黑暗的臣服和逆来顺受使人永远背离光明。
所谓的“摩登时代”是一个十份特殊的时期,两次工业革命的相继发生完成,工业社会彻底取代了农业社会,人类从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社会化大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
在这一历史转型期中人们忙乱而无助,资本家私下伪善的画皮露出惟利是图的本质,劳动者则顺理成章的成为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的工具。他们都身不由己的践行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此时此刻,我也想到了我们,生活在这么一个“摩登时代”,忙碌紧张的工作学习生活。
很多时候都不清楚这种忙碌,这种追逐,到底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怎样。
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社会洪流里的一份子,我们人类共同的理想就是为了真理自由的或在这个世界上,为了美好的未来一同努力。
摩登时代观后感
1936年 2月5日,《摩登时代》在纽约利沃里剧院首映。当时正置世界经济危机后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普遍失业,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在如今资本主义依然存在的今天,此影片仍然是一部很好的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影片,亦可看出资本家为了获得剩余价值不择手段的做法,拼命地压榨无产阶级工人。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这部电影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它让人们在笑声中看到资本主义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残酷、黑暗的现实,资本家无休无止的压榨,已使许多人民无法生存,流浪街头,沿街乞讨,连工人的吃饭时间都相剥夺,因此发明了吃饭机器,让工人在吃饭时能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种种做法的最终目的都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才识资本家最终想要获得的就是更多的剩余价值。
在影片开始的镜头里,先是羊群拥护在一起走过,紧接着是一大群工人拥护着走进工厂,形式接近,给人一生种想哑然失笑的感觉,同时又使人对那个造成“机械化”的社会形态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运和羊群一样,而查理正是这千百个人中的一个。再如影片还通过豪华的碳化商店、幻想中花园别墅和现实中的破旧木屋,提示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监狱里,人虽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为失业、饥饿所困扰。在街头,人虽然获得流浪的自由,但要为无家可归、难以充饥而痛苦。在工厂,人虽能维持生计,但他却是机器的奴隶。卓别林以独特的视觉形象概括了摩登时代的矛盾本质。在卓别林自己评论来说:那部电影是从一个抽象的概念――批评我们的机械化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
我永远忘不了主人公查理被机器卷进卷出的镜头,以及被流水线弄得变成麻木机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钮扣上拧紧螺母的镜头。一开始的大钟内部齿轮运转的特写,便清楚描述了当时社会里的机械化的社会秩序。虽然其电影所叙述的历史背景,是在三十年代资本主义逐渐走向垄断的时代,那个时代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低层阶级而言是苦不堪言的,面对机器时代的来临,他们只能感到无所适从。
《摩登时代》观后感
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讲述了一个无权无势无才的小人物在modern time的遭遇。而这部喜剧在带给观众笑声的同时,也带来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影片主要反映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社会大生产的现实。一开始便是上工大潮如群羊一般涌入工厂。卓别林扮演的小工人,从事的工作是在流水线上拧螺丝,终日重复着简单枯燥的工作。而他的老板所想的只是如何作大限度的利用工人,减少“浪费”的时间,甚至觊觎午饭时间。
在那时的工业生产,流水线等机械化设备得到了广泛运用,资本家为提高生产率、获取更多的利益,大量工人则被训练得规范化、标准化,成为流水线或机器设备的一部分。工人简单劳动与机器紧密结合是当时典型的生产方式。在管理模式方面,以泰勒的科学管理为主导管理方式。科学管理将工人视为简简单单的经济人,在管理中去除了每个工人的个性和情感。这种非人性化的管理极大限度的压榨和激发着工人的体能极限。长此以往,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乃至身心都遭会到严重的挫伤。《摩登时代》里卓别林饰演的拧螺丝工则被日复一日的简单机械毫无间隙的工作,逼至神经衰弱!
泰勒制,并不将人当作资源,而是工具。在当时,短期内的确及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激发了人的潜能。但物极必反,霍桑效应便是典型的体现。人性的激发和制度规则本身是一对矛盾。对企业而言,制度、程序、规则是必须的,是企业运行的基础。而人性也是不可忽视的。找到两者的平衡点,关键在于在进行制度和流程设计的时候,要以人作为出发点,要从人的特性及人的需求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流程设计得考虑人的需求,要尊重人格,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
工人也有经济层次以上的需求,并且并不会满足于简单沉重的机械化工作及其带来的与工作强度不成比例的微薄的经济报酬。如果资本家还是一成不变的以传统而粗暴的方式剥削和压榨工人,便会产生例如“霍桑效应”一样的士气底下的生产关系上的矛盾。以至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当矛盾激化,泰勒制再也不能起到提高生产力的作用。管理者只得开始关注人的需求。心理学界则出现了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的划分使管理者了解了雇员的心理需求。工人不再被视为是单纯意义上的经济人,雇主与雇员的雇用关系也得到了缓和,生产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摩登时代》中体现的有关管理的思想还有很多。如卓别林所饰查理因故入狱,出狱后得到某大人物的介绍信,证明“此人乃诚信忠义之人”,此信好像令牌一般,查理找工作屡试不爽。当然,由于查理本人除了拧螺丝外无任何才能,所以每份工作的尝试都已失败告终。
且不说查理的能力问题。当时的管理人员仅凭一封证明诚信忠义介绍信就可将工作付与他从未谋面、并不了解的人,不能不说是非常莽撞的。一个企业,无论大小,对人才的要求标准都应该是适合自己企业方向的人才,而不仅仅是“诚信忠义”就可以以此可见,现代企业的择人标准应该是“最满意”、“最合适”。而传统上的“最优秀”和“有关系”则是非常不可取的。
《摩登时代》是一部讲述“工业时代个人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的优秀电影。值得思考之处还有很多,以上是我的观后感。
第二篇:《摩登时代》观后感 资料
本片故事发生在美国二十年代经济萧条时期,工人查理(卓别林饰)在工厂干活、发疯、进入精神病院,这一切都是与当时的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的生存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艰难的生活中,查理和孤女相濡以沫,场面温馨感人焕发着人性的光辉。
卓别林饰演工业社会中的一名不幸工人,曾在街头搭救一位偷面包的流浪女。他因身无分文,被迫故意犯罪以便被送进监狱,并从此几进几出,流浪女因歌舞天赋而成了红星,引荐他出狱后去工作,没想到他一鸣惊人,但好景不长,两人再度携手出逃亡命天涯。
《摩登时代》中的夏尔洛就是这样一个乐观善良、机智幽默的流浪汉,卓别林通过这个倍受欺凌的失业者形象对资本主义工业化进行了强烈的质疑和控诉。他被变成机器的奴隶,他被无数次的炒鱿鱼,他为了温饱而试图犯罪回到监狱,即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对现实的抗争,在影片结尾处,夏尔洛牵起女主角的手,两人一起向着远方走去,留给观众两个充满希望又弱小的背影。观众在被这些滑稽讽刺的喜剧场面逗笑的同时,也感到了心酸与悲哀,因为“他们(观众)在这个穿着破衣破靴的小丑身上发现了一个装载无数灵魂的大灵魂,他们就是大灵魂中的一点一 滴”(《谈卓别林传》,王元化,原载1943年8月15日《万象》第八期),夏尔洛就是观众中的每个人,他们来自社会底层,被资本家或者残酷的命运所压迫,他的快乐就是观众的快乐,他的痛苦就是观众的痛苦。
业社会与人性的冲突,资本家对工人的压榨,经济危机对失业工人带来的痛苦,就这样被卓别林写在了《摩登时代》中的夏尔洛悲戚惊恐的脸上,他从来就没打算只是为了把观众逗乐而拍喜剧,对社会深刻的思考、对问题尖锐的讽刺、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才是卓别林致力表达的内涵。他曾经说:“所谓幽默,不仅仅是来自只有玩笑性质的痛苦,而是我们在貌似正常的现象中看出了不正常的现象,在貌似重要的事物中看出了不重要的事物。幽默还增强了我们生存的意义,使头脑清醒。由于幽默,我们在变幻无常的人生中可以较少受到打击。幽默促进了我们调和的意识,同时让我们看到,那些夸大了事态严重性的话中含有荒谬可笑的成分。”卓别林的幽默,区别于其他的喜剧演员的单纯搞笑,它来自对生活痛苦的理解,对荒谬的戏谑,他的喜剧往往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其中的欢笑总是与泪水相伴,“用丑代表美,用笑代表泪,用蠢代表真,用傻代表爱,这是卓别林对于世界无可奈何的讽刺”(《谈卓别林传》,王元化,原载1943年8月15日《万象》第八期)。
和卓别林“好莱坞第一代拓荒者”(1919年他与玛丽•璧克馥、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和戴卫•沃克•格里菲思等人一起在好莱坞成立了联美公司)身份并不相符的,是他在电影技术方面的保守和滞后,“他的技术是极简单的:他的拍摄角度是明显易见的,他的拍摄工作从来不是惊人或特别的,他的剪辑只是颇为幼稚的把突出表现他的喜剧才能的少数镜头连在一起”(《电影的观念》,斯坦利•梭罗门)。当格里菲斯在好莱坞引领起叙事蒙太奇的主流之后,卓别林意外的还在强调着单个镜头的表现力,虽然他也运用了一些类似《摩登时代》开头绵羊和工人的两个镜头那样的表现蒙太奇手法,但更多的时候他还是在忠实的用全景镜头表现动作的经验时间,《摩登时代》中夏洛尔在餐厅中唱歌的场面,固定的正面全景视角,类似戏剧的观看方式,观众只能看到夏尔洛的独角戏,仅仅能从镜头之外的笑声中得到餐厅里人们的反应,这当然是为了更全面清楚的表现其喜剧动作和场景,但却难免有“附逆”舞台表演之嫌。
虽然从1927年开始有声电影出现后就很快占据了电影主流,但是在整个1930年代内卓别林始终拒绝拍有声电影,“这位靠动作就能传达一切意思的天才哑剧演员,担心他的作品用了对白以后,反而会使得全世界的观众不易理解”(《世界电影史》,乔治•萨杜尔著)。然而为了迎合已经习惯了有声片的观众,卓别林从《城市之光》开始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拍摄办法,那就是拍摄包含声音的“无声片”,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白片。《摩登时代》就是一部“无声”电影,但是实际上它包含声音,比如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声音。同时,《摩登时代》也是第一部可以听得到卓别林本人的声音的电影。电影结束时他哼的那支歌是他自己亲自哼的。虽然如此这部电影一般仍被看做是一部无声电影。
即使在一些方面仍然存有争议,但不可否认,卓别林的喜剧电影和他的喜剧观念,是电影史上一个极具特殊性的重要现象,他对美国喜剧电影的贡献更是无人出其右。英国著名的喜剧演员彼得•塞勒斯说:“我们,这些小丑们,悲惨的存在着。”事实上,你看,并不是所有的喜剧演员都只是小丑而已,至少,查理•卓别林不是。
工业时代的来临,资本家要把工人变为机器。历尽磨难的查理和女孩一起勇敢地乐观地大步走向美好的新生活。回复
今天把它翻出来看,觉得卓别林真的是个天才!
《摩登时代》便是卓别林的一部重要代表作。该片拍摄于1936年,是卓别林对西方大工业社会的弊病批判最犀利、揭示最深刻的作品。在影片的开头,流浪汉查理在一家工厂的流水线上工作。繁重而紧张的劳动,使他无暇喘息,甚至在被卷进齿轮当中时,双手还不停止工作。而冷酷的老板还嫌不够,拿来一台喂饭机器在查理身上试验,企图连工人吃饭的间歇也要剥夺掉。然而可怜的流浪汉查理,连这样的工作也无法保住。他不断失业,到处碰壁,挣扎着走向没有尽头的远方……
影片最出色的,当然是卓别林运用的喜剧语言。他善于把主人公置于尴尬的境地,创造出最自然而又最令人忍俊不禁的笑料。一个简单的道具,他信手拈来,便产生出无穷无尽的喜剧要素,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老掉牙的无声电影,千篇一律的追逐情节,在他的手下,竟显得那样新鲜耐看,妙趣横生。另一方面,卓别林的喜剧要素,是建立在他对贫穷的大众深切的同情之上。这样,他的喜剧影片,能够引起最大多数观众的共鸣,也能够激发起观众的善良和同情心。因此,他的影片不仅在当时深受观众欢迎,直到将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为广大影迷所喜爱。
男主人公夏尔洛是个摩登时代大工厂的一个流水线工人,一天到晚神经质般的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连去厕所抽根烟的享受都被无情自私的资本家剥夺了,最后由于不堪重负,夏尔洛精神失常,被工厂送到了精神病医院,同时他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不久,他出院了。可是在大街上,他却被警察误认为是工人暴动的领袖而关入了监狱。在监狱中,他又误食海洛因导致兴奋而戴罪立功,一系列荒诞的情节发生在夏尔洛身上,最后他被提前释放,监狱长对他说:“你自由了。”可夏尔洛却说:“可以在多关我几天吗,我待在这里很好。”也许只有在那个荒诞的年代,才有夏尔洛这样荒诞的想法。的确,他在外面确实还不如在监狱中,虽然获得了表面自由,但是他却依然生活在一个更大的牢笼中,在这个牢笼中,有钱的人随心所欲,无产者无家可归。后来,夏尔洛遇到了同样是流浪者的女主角,在一系列奇遇后,女主角爱上了夏尔洛,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堂——一个河边的小破木屋。他们曾经也幻想过理想中的天堂,比如一个富人家的别墅中的生活,比如大百货商场中的快乐时光,但是这些仅仅是幻想,真正属于他们的天堂,也仅仅是那个河边的小破木屋,可是也只有在这里,我看到了他们从来没有的温馨与幸福。
影片最后,夏尔洛和漂亮的女主角再次走在逃亡的路上,但是这一章的标题是“黎明”。我想卓别林更希望他们是走在通往黎明的道路上,夏尔洛看到女主角紧锁着眉头,他告诉她应该笑,应该向着黎明微笑,这也是卓别林带给我们一系列艰辛,悲苦,荒诞以及黑色幽默后给我们的一丝希望。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再看这部影片,丝毫也没感到时间的存在,就在我的身边又何尝不是每天都在发生电影里的故事呢。也许我的周围就有许许多多的夏尔洛,也许根本我就是夏尔洛,谁知道呢。
写到这里,想起影片一开始的一个片段,第一个镜头是许多羊群争先恐后的挤出羊圈,随后紧接着切
入了一个许多工人下班拥挤的走出工厂的镜头。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自己,每天上下班时的地铁站口,我随着成千上万的人群进进出出的场景。我认为摩登时代一开始的那两个镜头完全有理由成为电影史上最伟大最经典的蒙太奇。
突然想到狄更斯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在youtube上一口气把这部片子看完了。
冲着贫穷者与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的主题去看的,片子也确实反映了这个问题。
资本家们开工厂,流水作业,加快进度,工人们都是单调的重复同样的工作。
卓别林饰演的是一个普通的有些疯狂的小工人。
由于机械化的工作而产生了种种搞笑的事情。
想来现在不也是打着共产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吗。流水作业不还是很普遍的吗。
跌跌撞撞的在动荡的局势下,他成了精神病人,罢工游行的领导者,成了商店的看门员,成了监狱里的常客。
而其实他只是一个单纯的小市民。也许用小市民来形容他不太恰当,他没有那么世俗。对于描写小人物的电影,我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我们都是小人物。
他的遭遇其实与阿Q倒是有几分相似之处。都是在动荡时局,不断地变换角色,而自己却全然不知。
与他们相反的,我们,都在挣扎的想要得到些什么,往往欲速则不达。
贫穷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去到高级餐馆里狂吃一顿,然后拿着账单把警察找来,在警察局住上几天就是了。
梦想着住在豪华的家里,其实简简单单的一个木房子就已经让我们高兴不已了。
别人在忙着挣钱。在不停的拧螺丝。
他和女孩手拉手一起在光明的大道上幸福的向前走。
摩登年代,一些人在迷失,一些人在满怀希望的做美梦。
周末无无聊聊中看了遍洗具卓别林的著作《摩登时代》,脑袋中依稀记得以前政治书或者历史书或者什么书,总之是天朝的教科书以及老师说,《摩登时代》就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剥削人的本质,你看卓别林拧螺丝都拧到精神失常了,你看那些资本家整天就知道压榨工人。这回一看,我笑了。
我真怀疑资本主义的资本家的脑袋是不是秀逗了。有
这么个情节,一高科技公司来工厂里推销自动喂饭机,这机器能把热汤吹凉,喝下去不会那么烫,从而节省了工人喝汤的时间,傻了吧,在天朝会直接给你喝洗碗水,还是冷的,甚至连汤都没有,因为天朝的北方人没有喝汤的习惯;
而丰盛的午餐还包括蛋糕、玉米,还是摸了牛油的,肯德基的玉米,傻了吧,不懂得成本控制,所以才会有那年的经济大萧条的吧。
工人精神失常后,竟然竟然住医院不要钱!!
这是什么世道!!难怪那会儿胡佛政府财赤那么大,这还是罗斯福的公共福利政策没出台前的事。
随便找个工作就能有个家,意思是能卖个房子了,这。。这。。这是经济萧条那会儿的事?
你看我们天朝勇敢的抗击了金融海啸,我们还是买不起房啊。
到了后来,共产主义运动终于波及到这个资本主义国家,主人公的好运来了,在监狱里吃好喝好;
出狱后,看管百货大楼,能监守自盗;
好不容易有了出路,说你户口问题,一切又得从头开始。
怎么看怎么像天朝。
这个故事看起来是在告诉我们,丫做什么毁什么,拧个螺丝能把脑袋拧坏了,心理承受力太差;
丫找个木樨,能把在造的木船推下水,做事脑子太笨;
丫看管个百货大楼,能把自个灌醉到处睡,还带外人私自进入,严重违反职业守则;
丫当个机修助理,能把机器拆掉,把主管卷入机器,严重危害同事安全;
丫端个盘子,能进错门害同伴打烂餐盘,拖累团队作业;
丫除了有点演艺才能,干啥他能毁了啥,你说这种人不失业,还有天理吗?
所以,他失业了。
当然,这故事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扭曲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如果按自由经济的逻辑,丫这能力就活该失业,所以,我们的企业可以拿这个洗具去教育员工,看,你们不学无术不融入集体不注意安全作业,丫都得失业。
蛋,事实是,在1929--1932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中,有1千五百多万的美国人失业,不管你有没有一技之长,有没有团队意识,有没有安全作业,有没有职业道德,你迟早会失业。
额~~~其实我的意思是,以前我们讲了太多的主义,却不懂经济规律;
现在就算我们不讲主义,我们还是不怎么懂经济规律。
丫就上帝的潘多拉,折腾死你丫。
这都是命。
任凭嫩多麽滴乐观,像卓别林一样走在通往下一个幸福的康庄大道上,人参注定是要泡在杯具里才够味的。
当你回首杯洗交加的人参的时候,你会发现从头到尾都是一套餐具。
蛋,如果你具有百折不挠愣头愣脑的盲目乐观天性,恭喜你!你已经是一出洗具了。
后记:此评论中有歪曲史实的成分,请勿将此作为历史参照。
对于和我一样自小就受到一系列关于资本主义罪恶教育的人来讲,这部片子其实并不陌生,可是阴差阳错的机会,刚刚才看了这部片子,想到一些东西,很凌乱,权且先写下来~
一、大萧条和世界金融危机
搜索我中学的记忆,经济危机这个词早就不陌生,似乎第一次危机和全球经济危机发端于英国,1929-1933年的那次被称为大萧条,课本上说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私人占有性的矛盾的恶性发展,这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该次危机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我不知道现在的中学历史和社会发展史教材是怎么介绍经济危机还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只是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之时,突然想到了那次大萧条。一定有专业人士会比较二者的,我也没什么可说。这部片子拍摄于1936年,其中有许多美国工人运动和底层艰难生活的场景...二、摩登时代和后摩登时代
按照经典的影片介绍,《摩登时代》讲述一个被机器摧残、异化的流浪汉在工业文明的传送带前窘态毕现、笑料百出的故事。这是一个集幽默、讽刺、控诉于一体的经典影片。同时影片也将当时的社会形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然,影片中描述的情况在今日西方社会——我姑且称之为后摩登时代——已经不具有普遍性,随着国家主义的介入,以罗斯福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一系列新措施严重压缩、缓和了影片中的阶级矛盾。以至于有人说“社会主义在美国”,如果看林达的书,或许也会有些“奇特”想法。联想到近来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更会让人有种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但是不经历摩登时代怕是难以“跨越”到后摩登时代,难道这是时代的宿命?
三、马路天使和城市之光
看过《摩登时代》(包括相似的《城市之光》),很容易想到一部国语老片《马路天使》,这部片子仅仅晚一年,我不知道导演是否受摩登时代的影响,但感觉二者在形神上都有很相像的地方(略),当然个人看来,马和摩相比明显还是有差距,但是想起今日之中国电影,我不得不对袁牧之、周璇、赵丹等老一辈影人致敬...四、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最后回到影片本身,再一次回顾20世纪的世界史,会发现许多时候是在走圈圈,历史常常开人类的玩笑。
有本书叫《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本书中探讨了那些使得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能在美国得到纯粹和完全发展的因素。其中包括了美国的地理和资源背景,美国的国民组成特性,美国人对钱财的贪婪品质以及国民的生活方式,独特的国民性。作者通过自己掌握的资料,对欧洲的国家,比如德国,和美国进行了对照,回答了美国为何没有社会主义的问题。
其实卓别林在美国是受到过麦卡锡主义迫害的(见附录)。然而,这个时候我却想到了白求恩大夫,以及赵丹的人生....附:
尽管卓别林非常成功,而且从1914年至1952年始终住在美国,但他是一直保持着他的英国国籍。在麦卡锡主义时期,他被指责从事“非美行为”,并怀疑倾向共产党。1940年代末这个压力达到顶点,美国议会威胁要审问他。但是最后这个威胁没有变成现实,可能是因为反对他的政治家怕他讽刺和嘲弄审问者的才能。1952年卓别林离开美国,他本来打算短暂访问英国家乡。胡佛听到这个消息后与美国移民归化局商议取消卓别林的入境允许。卓别林决定留在欧洲,他定居瑞士沃韦。期间游历各国,受到了毕加索、英国女王、法国总统、赫鲁晓夫、周恩来等人的接见。1972年他与他的夫人短暂回访美国来领取奥斯卡荣誉奖。尽管他是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邀请回到美国的,美国当局只给他发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一次性入境签证。不过此时美国公众里反对卓别林的政治情绪已经消失了,他的回访非常成功。
从故事结构上来讲,《摩登时代》以卓别林的流浪经历为线索,没有典型的戏剧结构和戏剧冲突。有点流水帐的漫不经心,但正式这种看似不加编排设计的结构却暗合了影片的主题和卓别林的目的。穷苦的工人因为高强度的劳动神经异常被松进警察局,阴差阳错帮助警察击败越狱者,被释放后工作艰难,后来终于在一家餐厅大显身手,无奈后又追兵只得继续流浪。如果熟悉卓别林影片可以发现,这些所谓琐碎的事情笑点都是一种套路的延续了(在之前的电影中均有类似的运用)。但是这种流水帐的叙事始终能抓住观众的心,或者说没有逊色于以讲故事擅长的好莱坞电影如《一夜风流》重要的原因是,每个段落既联系又相对独立。任何一段单独抽离出电影都可以表现各自的意义。不管是喜剧性的夸张表达还是平淡的起承转合都能达到最后的统一。〈〈摩登时代〉〉看似琐碎单线的叙事,但节奏亦掌握的恰到好处。这一点和戏剧化叙事的跌宕起伏不谋而合。不过他并非为制造戏剧效果,而只是叙事自己的节奏需要和对观众情绪的照顾。当然,相对于精巧编排的情节给人的心里好奇感和满足感,《摩登时代》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既介入又间离的笑声和思考。所以,有人说,卓别林的电影是笑声夹杂着眼泪。
再者,我们不得不谈到卓别林的表演以及和戏剧的关系。作为一位戏剧演员出生的电影艺术家,卓别林不可避免先入为主地受到戏剧表演的影响。作为一为演员,他以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神态表情演绎了一个个经典的银幕形象。在电影语言和手法表现上同样也有戏剧的痕迹的遗留。《摩登时代》绝大多数镜头都是正面镜头,这与卓别林本身对电影的认识有关。他所展示的还是戏剧上的视听关系,而忽略了摄影机作为一种记录和传达工具的特殊性。在镜头上,大多使用四平八稳的大景别和时间相对较长的镜头来表现环境和故事,但对于动作细节和表情神态多使用特写。比如卓别林表演那一段,一个表演者的全景,画面自始至终定格在他身上,除了观众笑声的呼应使我们感到观众的存在。这个长镜头让卓别林的表情动作得到了清楚而活灵活现的表现。而特写主要用于放大人物的动作神情,便于观众的观看,以及交待性作用。显而易见,相对于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剪辑创造新的时空和意义的追求,卓别林更强调单个画面和空间的内容,强调他的表演本身的魅力。《摩登时代》的缺失并没有因此而逊色,单个画面内容清楚,信息明确有助于观众迅速融入电影享受电影。也可以说,卓别林是靠着过硬的表演能力和喜剧天赋成就了他再电影史上 的特殊地位。相对于导演,他更是出色的演员。也或许在他看来剪辑只要能让故事明白顺畅地讲出来就可以了。这就如同在剧院看戏,镜头只要把观众最关心的信息(如同坐在前排观众视点的替代)表现出来就可以了。不过,这种观念正是最适合卓别林和〈〈摩登时代〉〉表达的。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再来说说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的区别。一九二七年《爵士歌王>>代表了有声片的出现并且震撼了整个电影界。许多电影家开始尝试并迅速风靡。《摩登时代》时有声电影已经出现并被很多电影艺术家尝试。但卓别林显然对无声电影更有感情和信心。除了卓别林表演那段唱词之外,没有一句台词。不过,对白的缺失并没有影响到《摩登时代》的好看性,相反能加强画面的象征意义和喜剧效果。比如夹在齿轮中的人或上或下那一段,点到为止的表现就可以表达人物在那个状态下的渺小和无助。在那个时代卓别林等一批艺术家认为有声片毁了艺术,这也不无道理。有声片削弱了电影本来画面表现的隐喻含义,使得一切都明白了然的呈现,如同一张已经做好的画,我们无法再加上任何一笔。这种提法有着做为艺术家的卓别林的深思熟虑。但是默片毕竟有他的先天缺陷,对于镜头画面外部的信息表达几乎时无能为力的,只能通过字幕和表演者的指示性动作。不过怎么说呢,这种略带质朴的无声表达配上黑白片的单一色彩更能打动我,某种程度上的直击心灵。
如果说形式上的颠覆的特殊性还不够,那么说说主题吧。
基本一致的观念是:机器大生产下对人的摧残,讽刺了美国经济大萧条下社会的黑暗。这也许是〈〈摩登时代〉〉能获得很多高评的重要原因。毫无疑问,除非是形式电影,一般我们也非常重视主题的表达。不过相比宏伟的主题,或者卓别林关注的是小人物本身。这些人物都是街头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但是,在他们身上又有着乐观坚强的诸多美好品德。他们看似滑稽的行为下却隐藏着一颗无比高贵的灵魂。这使他们不同于戏剧中的丑角而别有张力。如此看来,〈〈摩登时代〉〉相对于揭露黑暗社会的武器不如说是一首歌颂高尚美好的赞歌。卓别林漫画式近乎夸张的表演既制造了笑声,也有体会了辛酸的泪水。当然,我愿意相信那个开放式的结局,卓别林赋予他们的是美好未来。
他有一个难得的特点:耍得很欢,却一点都不贫。不会令人冷眼。
你在他的影片中看得到社会现实,客观的分析,还有他的表情。虽然不知道怎么表达,但是他的幽默从不哗众取宠。他表演幽默的时候表情透着一股严肃,那种严肃清楚地告诉观众他说的都是真的。还有一个本领,他能由一个简单的片段、或者干脆一个夸张的表情体现一段复杂而难言的社会现实,这是令人们拍手称快的。有时候你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就只觉得他这个表情令你感同身受。
工人们在流水线上的时候,没有一丝自由的时间只能不停干活,只要有一个production不合格也会有天大的惩罚。这一点你不需要去查什么英国历史,只需要看到工人们怎样打一场架——流水线一停下他们就开始打,流水线开始他们立刻继续敬业地做功,一停下又继续打....简简单单一个场景,一个时代的背景已经勾勒出来了。
Chaplin随便捡了一面旗子走在大街上晃,一会儿后面就莫名涌出各式各样罢工举标语的人们排成一大队浩浩荡荡在街上走。他不小心走错了方向,队伍也变得混乱无方向,直到看到他的红旗才又慌慌张张聚拢了来。那个背景下人们所谓革命思想的盲目无首,一目了然。让我想到了中国文革时期的人们。
电影塑造的是一个憨厚善良,但是没有主见又迷糊无能的小伙子。多动、容易激动、精神崩溃。和他相遇的姑娘有着美丽的笑脸和同样容易澎湃的心。他们在荒凉的路边憧憬一个家,然后在一家店里辉煌了
些日子。可是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每个人也同样动荡。最终他们终于又回到了那个路边的时候,他们说:“Buck up-never say die.We will get along!”。可是,这两个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社会缩影,他们盲目地说着所谓努力的话,激情澎湃,却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永远都是这样的轮回。
这,就是Chaplin要表达给我们的吧。
这个比猴子还灵活的通透小人,他总是多动般地做出令你捏把汗的动作而后有惊无险;这个旷世的大师,你从他细微的表情和滑稽背后的脸孔看到他明了世事的内心和深沉的内涵。你看他的modern time,被无声触动。
而最让我感动的是故事的最后,卓别林好不容易到手的工作又因为帮助流浪女逃脱而飞了,流浪女很悲伤的泄气道试了这么多次又有什么用,而卓别林立刻为她打气,说不要放弃,还示意她微笑,那个天真的姑娘立刻就开心的笑了,两人手挽手的走在黎明的路上,向远方走去。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不自觉的流了下来,我想我是真的被这幅有趣又十分励志且温馨的画面感动到了。最后的场景选在了黎明而非黄昏,我觉得象征着二人奔向新的希望,虽然结局并不明确,二人是否真的最后会有属于自己的家,这些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只要永不放弃,带着微笑就足够了。
卓别林从工厂出来后和警察的缘分让人不由想起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查理出于想念狱中生活,想方设法地想干坏事回警察局,只是最后一个姑娘跳出来把他从赞美诗中拯救出来。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机器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只是奇怪的是,本应该让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的机器却反而让人类更加忙碌。需求永无止境。手工业时期社会资源养活一些人、饿死一些人,工业时代依旧养活一批人,却饿死更多人。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大量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以便于创造更多的财富,可惜这些财富没起到应有的效应。影片一开始就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一切由机器控制。流水线生产模式加快工人们的工作进度,而工厂老板仍不满意,一再加快进度,于是我们可怜的主人公——夏尔洛终于是疯掉了。“得益”于高强度的拧螺丝工作,他手提两把扳手,看到一切类似螺丝的圆形物体都要冲上去拧两下,直到被警察带走,送到精神病院。当夏尔洛康复出院时,理所当然就失去了工作,而这只是一个个例,社会上到处是饱受失业之苦的人。由于失业,监狱反而成了最好的去处,以至于他出狱以后又不择手段地要回到监狱。这不能不让人觉得讽刺。警察局是暴利机构,监狱是惩罚场所。暴利机构镇压可怜的人群,而惩罚场所却成了可以为失业者提供温饱的地方。
小人物的幸福却难以与社会发展同步。工人罢工是为了争取更多利益,可怜的夏尔洛好不容易抢到的工作机会就那么没了。社会总是在矛盾与冲突中求得进步与发展,只是在“追求全人类的幸福”的过程中处于社会最底层也是社会最基础构成的小人物们的幸福消散得莫名其妙无人理会。与夏尔洛相遇的孤女在一连串的不幸之后终于找到一份工作,两个人的幸福日子似乎指日可待。然而一纸通缉令破坏了这一切。孤儿院是要为无依无靠的孤儿提供温饱与成长的机会的,在他们自以为是地为孤儿们提供生存保障时却破坏了孤女赖以生存的机会。
在影片最后,主人公夏尔洛说:Never say die。这是一句充满希望的话,无论对社会还是对每一个微
小的人物。人类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最终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无法预知。人人幸福的理想社会会不会实现,谁也无法预测。我们只能往前走,努力为自己争取,为人类争取。
印象最深刻的是查理在工厂工作到进精神病院的那一段。工人们机械地工作着…老板随时通过一个显示器监视工人的一举一动。我没看到一点工作的喜悦,虽然查理在里面搞怪频出。关于吃饭机那一段,暴露出资本家的可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居然发明了吃饭机,连工人吃饭的时间都想剥削。这就是摩登时代的工厂呵…没有办点活力,老板只想着剥削员工,员工们似乎成了机器。这一段无疑是卓别林对资本家的批判。这让我想到了富士康的八起跳楼事件。在那样一个制度鲜明,每日重复着的生活会令人无法忍受。在那样一个环境下,人们麻木的做着手头的工作,精神上却无人过问。难免会有寻找发泄的的时候,而死亡是最有效的发泄。当然,这些并不是说富士康是黑心厂,实际情况是富士康的待遇比较好。只是物质待遇不等于精神的待遇。公司有娱乐建有娱乐场所,可是有时间吗? 我不想批评这些工厂的目的利益。公司能否在增加利益的同时让员工喜欢上自己的工作。我们的社会不仅是公司,是否应更多的考虑人们的心灵需要呢?我们过于物质了,真的会幸福吗? 有句话说:科技以人为本。可是,要制造这些“以人为本”产品时,就一定要工人们待在那种“以产品为本”环境里吗?
上世纪的29年的大萧条,一战、二战给卓别林的创作注入了现在喜剧演员无法期望的背景,而卓别林的成就在于他把这种背景直接纳入了电影,让他的喜剧风格有了现实主义的光芒。
摩登时代把时代中的种种悲喜和无奈尽力刻画的不那么残忍,用喜剧去调侃工业,调侃工作,调侃国家机器,用喜剧来疗伤,来鼓励生存和为了明天。
情景一:
工厂老板不断得要求加快生产线的速度,在其它工人对此忍气吞声,拼命工作时,只有“卓别林”敢于“偷闲”。个子小小的他,面对高大强壮的工友的批评威胁,依然能我行我素。没有房子没有面包的他,面对失业的风险,依然能保持自我。这是他不被世俗约束,坚持自我,勇于反抗的表现。
情景二:
主人公查理被机器卷进卷出的镜头,以及被流水线弄得变成麻木机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钮扣上拧紧螺母的镜头。一开始的大钟内部齿轮运转的特写,便清楚描述了当时社会里的压榨荒唐的行为。
情景三:
工人的吃饭时间都相剥夺,因此发明了吃饭机器,让工人在吃饭时能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结果那台机器却出了岔子,结果搞得卓别林满脸全是食物。影片辛辣犀利的讽刺,揭示出工人遭受资本的欺压,榨尽他们最后血汗的严酷现实,同时也引起观众对“工业社会对人性异化”的反思,被机器洗脑后的工人展现给人们的永远是麻木呆板的表情。
情景四:
在码头偷香蕉的美丽女主角,得到香蕉后脸上天真快乐的表情,逃跑时俏皮的动作。以及她与家人间的互相鼓励,互相安慰,相亲相爱的场面。
家人是我们永远的依靠,家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避风港。怪不得,当时的人们那么希望能拥有一座房子,即使房子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坚固,但在它的主人心里,房子就像家一样,是最牢固可靠的。
情景五:
男主角为女主角擦干眼泪,然后屏幕上出现了“Buck up-never say die.We'll get along!”。男女主人公相互鼓励,一起微笑地携手走向前路……
和他们相比,我们现在有家,打部分有工作,为什么现在有很多的人或心灵在哭泣呢?不是我们比他们更不幸,而是我们要求得太多,而是我们的目光更多的聚集在生活中一些不如意的小事上,将痛苦放大了。我们的眼睛被心灵蒙蔽了。
在这场次贷危机还没有成为历史时,肯定已经有人将它与历次的经济危机对比,自然也会对比到那所谓的“摩登时代”——大萧条。可惜不是学经济的,没有什么学术的分析。但也似乎看到了一些相同点。《资本论》分析资本主义时提及,资本积累加速了对工人的排挤,造成了工人的“相对过剩”和“资本主义的人口过剩”。这使得资本主义异常迅速地扩大生产。生产过剩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危机。大萧条的产生就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产能过剩。而这次的次贷危机同样是因为监管不力,使得房地产市场异常繁荣而过剩,最终导致了资金链断裂。一场拆东墙补西墙的危险游戏在给世人炫目的经济增长后泡沫破裂。历次经济危机,最终受到巨大损失的依旧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华尔街的高管可以在社会的谴责下心安理得地踏着破产的企业拿着丰厚的报酬。而“摩登时代”时的企业家也未见去为生计而打劫商店。卓别林看管商场时遇到的只能是曾经的工友而不是上司。
影片开篇的字幕上打出:“摩登时代:工业时代的故事。讲述个人企业和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企业无法给人以幸福,可在为了追求理想的幸福生活,当听到工厂恢复生产时,主角还是在人海中挣扎着抓到了工作的机会。一个有力讽刺,也是一个无力的事实。
卓别林此片未必想控诉资本主义社会,但却给我们一个绝佳的角度去管窥到西方社会的全豹。但同时社会也是在变化发展,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经济危机,能和《摩登时代》中划等号的地方并不多。西方国家通过提高福利、加强监管等各种“罗斯福新政”去干预国家的乃至世界的经济生活,新的形式下的新情况,需要我们用新的眼光分析。
写到这里忍不住对影片的手法的结构多嘴几句。全片中蒙太奇手法使用似乎只有一处,即开篇的羊出羊圈而人们奔波工作相对比。让人影响深刻,可惜数量太少。从卓别林坚持固守黑白无声影片导致他在彩色有声片时代的没落,让人很自然理解他对新技术采用的排斥心理。镜头很少移动使得全片几乎聚焦在卓别林的个人表演上。对卓别林个人表演的关注也导致了本片结构有些松散。和冯小刚的《非诚勿扰》有些相像,两片同样都是用许多关联度不大的“小品”串成的喜剧。《摩登时代》中的一些表演非常精彩,但似乎和主题联系不大。
也许是想印证中国俗语“傻人有傻福”,卓别林表现的有些疯癫的单身汉总会有貌美的女子青睐。两人之间的爱情也是本片的一条线索,经历了许多挫折,希望变成失望。最后两人挽着手昂首走在那空无一人的大道上,片中打出来的标题是黎明。虽然根本不知道以后的路要怎么走,至少在那一刻,他们有着可以战胜一切的斗志、有着无比美好的向往。
写这篇影评的时候,扬声器里传来了陈奕迅的《好久不见》,一首非常让人沉重的歌曲,MV中却是歌者穿起卓别林那经典的行头,在那里一个人挥动着手杖,孤独地舞蹈。悲伤的歌曲用喜剧的表演者来演绎,却又是显得那么浑然一体。也许是歌者看到了卓别林轻快的幽默中那心酸的泪水吧。
刚在选修课上看了一半,激动的心情还没平复。在片头打出字幕,这部片子反映了工业时代的本片讲述了“工业时代,个人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的引导下,我看着这部喜剧,一直无法摆脱悲哀与压抑的情绪。钢铁工厂里,工人是机器一般的存在,做着固定的单一的工作。工厂主关心的的是效率与利益。荒唐滑稽的表演却深刻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悲哀。人还是人吗?
原始社会中我们没有个体的意识,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思考,人为是神的旨意。而进入了发达的工业时代,人却被剥夺了思想与自由。主人公在休息时悠闲的抽烟时,无处不在的工厂主却出现了,没有一丝的自由空间。这让我想起了夏衍的著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段描写是,早晨起床时,女工们只象征性的背过身去穿起衣服,做着说,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羞耻心已消失殆尽了。还有一句,已起来的人在离地上躺的人不到一尺高的尿盆里撒尿。
就是这样的不堪。人的尊严,人的羞耻心在哪里?
自动喂食机来了。要有竞争性,就选择自动喂食机。这是推销词。工人只是工厂主追求利益的工具。当看到卓别林被那台机器弄得狼狈万分时,我看到了工人的悲惨处境,深深的为之感到可怜。
最终主人公疯了。工业化把人逼疯。他丧失了一切,只会重复那一个机械化的动作。
出院后的第一幕里充斥了汽车,高楼,工人起义的景象。他阴错阳差被当成工人领袖被抓走。这是可悲的,他心中还并没有工人运动的觉醒,即使被逼疯。
电影只看到这里。从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到卓别林作为最伟大的喜剧家的伟大之处。他深深的体察了社会与时代的悲哀,以喜剧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喜剧是什么?不是插科打诨,不是低级趣味,让你在笑中感受生活的真实。艺术永远是牵理就情的,即使社会的真相是黑暗悲哀的,艺术仍要让你感受的真善美的力量,卓别林的喜剧便是如此伟大的艺术,真实而美丽。
还有就是理解了共产主义的工人运动,工人的处境如此悲哀,一切被工厂主操纵,工人们一开始咒骂机器,砸毁机器,在马克思理论的指导下明白了自己悲哀处境的原由,并奋起反抗。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真相,共产主义的原由。
《摩登时代》观后感想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可能是表现20世纪初社会化大生产的最为著名的影片了。卓别林曾经评论说:“这部电影是从一个抽象的概念――批评我们的机械化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无论是卓别林本人的拍摄意图是站在一个批判的角度上,揭露资本家疯狂剥削工人以更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以及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同时,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看,《摩登时代》十分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生产中科学管理的浓重痕迹:工人有了极为细致的专业化分工,从事每个工种的工人都具备极其熟练的技能,工人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动作、工作量等都被规范化标准化的规定安排,在管理者的严密监视下进行每天的生产工作。
20世纪初期,也就是所谓的“摩登时代”是一个十份特殊的时期,两次工业革命的相继发生完成,工业社会彻底取代了农业社会,人类从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社会化大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在这一系列的重大变化中,工作条件、劳动分工等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资本家需要获取更多的利益,工人要求更多的报酬,劳资双方都要求获得更多的生产收益,于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盈余便成为了极佳的选择。由于这一时期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作坊,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分解、专业分工的细化以及制订相应的标准成为可能。因此,科学管理在这个时期成为生产管理领域的主要管理模式。科学管理集中进行定额研究以及人与劳动手段的匹配:强调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以此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同时对工人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最佳操作方法,实行生产的定额标准;与此同时,采取计件工资制作为对工人的激励手段。伴随标准化生产和流水生产线的出现,工人的专业化分工被无限度细化有了实现的可能;同时,为了适应流水线生产的方式,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也成为一种必须。此时,管理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达到了极致,工人被紧密地结合在机器周围,高度熟练的进行单调乏味的简单劳动。机器成为整个生产过程的核心,人仅仅作为机器的附属而存在,在这样的氛围下,工人作为社会人的属性被企业主或管理人员压制到了最低限度,人的尊严和能动性被严重忽视,工人仅仅作为机器零件被使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乃至身心都遭到了严重的挫伤。
总体来讲,以泰勒的科学管理为主导管理方式,工人简单劳动与机器紧密结合是当时典型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作为社会化大生产早期的主要生产方式一方面缓解了劳资双方的紧张矛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严重忽视工人人格,工人士气低下的问题从而导致了新的劳资矛盾。
第三篇:摩登时代
《摩登时代》观后感
“资产阶级民主同中世纪封建制度比较起来,在历史上是一大进步,但它始终是而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不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是骗局。”观看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我进一步的理解了列宁这句话的意义,进一步认清了资本主义的本来面目。
《摩登时代》讲述的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正值资本主义走向垄断,机械大工业高速发展,资本向少数垄断财团手里集中时期,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对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进行不尽的压榨,工人的身体和精神都被折磨着,但还是努力的想冲破这个不可能冲破的牢笼,而那些资本家只顾自身的利益不断的要工人不停的工作。影片的主人公夏尔洛正是当时工人中毫不起眼的一员,他在一个钢铁厂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但那些资本家还是要求他们加速再加速。重复繁重的工作压得他喘不过气,当他把人们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当他把盘子当成螺丝来拧,当他想把扣子当成螺丝来拧,结果精神失常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出院后却失去了工作,加入了找工作的巨大洪流之中,无意中成为了示威游行运动的领导而进入了唯一不用为生活操心的监狱,过上了一段幸福的监狱生活。出狱后,为了再进监狱不惜替人顶罪,而认识了流浪女孩并获得了女孩的爱。他们为了拥有一个家而努力工作,就在他们即将成功是,一张通缉令再次把它们逼上了流浪的路„„影片的最后是黎明,然而他们能见到黎明吗?
看完了整部影片后,我一直在想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剥削下,劳动人民的黎明何在。这很显然是不可能的,那只是所谓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无产阶级人士的美好愿望罢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剩余价值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家们通常为了追求最大剩余价值而加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力度,把人当作机器一样使用,并给予极少的劳动报酬在这种制度的压制下,无数像夏尔洛一样的穷苦工人在苦苦的追求着他们所谓的幸福生活,却只是天方夜谭。
纵观《摩登时代》正如马克思所言:“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在资产阶级标榜的民主自由下,工人的命运却只能拴在资本家手中。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用之间的矛盾深深的影响着雇佣工人,使得他们永无翻身之日,只能活在所谓的虚伪的民主之中。
第四篇:摩登时代
摩登时代观后感
1936年 2月5日,《摩登时代》在纽约利沃里剧院首映。当时正置世界经济危机后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普遍失业,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在如今资本主义依然存在的今天,此影片仍然是一部很好的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影片,亦可看出资本家为了获得剩余价值不择手段的做法,拼命地压榨无产阶级工人。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这部电影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它让人们在笑声中看到资本主义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残酷、黑暗的现实,资本家无休无止的压榨,已使许多人民无法生存,流浪街头,沿街乞讨,连工人的吃饭时间都相剥夺,因此发明了吃饭机器,让工人在吃饭时能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 种种做法的最终目的都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才识资本家最终想要获得的就是更多的剩余价值。
在影片开始的镜头里,先是羊群拥护在一起走过,紧接着是一大群工人拥护着走进工厂,形式接近,给人一生种想哑然失笑的感觉,同时又使人对那个造成“机械化”的社会形态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运和羊群一样,而查理正是这千百个人中的一个。再如影片还通过豪华的碳化商店、幻想中花园别墅和现实中的破旧木屋,提示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监狱里,人虽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为失业、饥饿所困扰。在街头,人虽然获得流浪的自由,但要为无家可归、难以充饥而痛苦。在工厂,人虽能维持生计,但他却是机器的奴隶。卓别林以独特的视觉形象概括了摩登时代的矛盾本质。在卓别林自己评论来说:那部电影是从一个抽象的概念――批评我们的机械化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
抓住资本主义的本质,进行深刻而激烈的揭露,把资本家最大限度的榨取剩余价值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无产阶级的压榨和摧残的丑恶面目,展现的淋漓尽致!
电影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它让人们在笑声中看到资本主义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通过对电影里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的分析,我渐渐更深层次的了解。
《摩登时代》是讲一个工业时代的故事,其中讲述个人企业与追求个人幸福的冲突。这一句话揭开了电影的序幕。正如这句台词说的,影片一开始的画面就是一群羊跑过,一群人拥挤着跑进工厂,似是前方有无限的光明,宽大的通道,足够的空间在等着„ „不断想向前冲,不断的想穿破“拥挤”、黑暗„ „
影片讲述了二十年代的美国,正值资本主义走向垄断,机械大工业高速发展,资本向少数垄断财团手里集中时期。资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对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进行不尽的压榨,工人的身体和精神都被折磨着,但还是努力的想冲破这个不可能冲破的牢笼,而那些资本家只顾本阶级的利益不断的不断的要工人工作工作„ „。影片的主人公查尔斯正是当时工人中毫不起眼的一员,他在一个厂房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但那些资本家还是要求他们加速加速。重复繁重的工作压得他喘不过气,当他把人们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当他把盘子当成螺丝来拧,当他想把扣子当成螺丝来拧,当„ „,这些种种引人发笑,更引人深思。
当他因被一妇女被告于警察而被追时,当他被工作折磨得精神短路发疯时,当他被那台机器折磨得一塌糊涂时,有谁流露了同情、怜悯之情,有谁关心和安慰他,没有。这就是部压榨。
查尔斯尽管贫穷,但却很善良。当他从精神医院出来后,他在路上救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女孩。这也是他。
在这样的时期,他们的命运是一样的。只会一直被歧视,被压榨,被„ „。可能是命运,也可能是缘分,使这两个人相遇了,一个是受工作压迫而发疯,一个是失去父亲和姐妹,受饿不得以去偷面包,两个可怜的人终在那次面包事件中有了交集。当两个人再次在警车上相遇时,他们彼此都对对方有了好感,可能是同样的命运,亦或是同样的坚持吧。经两个人的努力,两个人终从那个“牢笼”里逃出来了。可是就他们的努力终究是逃不出的那个“牢笼”,无底的洞啊。
当查尔斯因没工作而苦恼时,他故意犯事,以便进入监牢,因为在哪虽没有工作,但绝对不用为吃的担心。在牢里,他阴差阳错的变成 “英雄”,能获自由时,他要求长官让他在牢里呆着。多“可笑”啊,是吧!
出狱前长官给了他一封推荐信,很快他就找到了一份工作。在这失业率这么高的情况下,查尔斯能这么快的找到工作,就因为有推荐信,根本不需要面试,这是多么的不公平,可现状就是那样。难道现在的中国没有嘛?
他和流浪女生活在一起,即使查尔斯再次被抓进牢里,可她从没离开过。这就是共苦的简单爱情。当他再次出狱时,她已经为他们找了一个家,仅管那个家是那么的不堪,可他们还是觉得很好很好了,因为这是她们努力的第一步啊!
一次次的进牢,流浪女的不断努力,当他再次出狱时,她已是歌舞红星了。不论再艰难,他们还是努力着,发展着,试图挣脱那个“牢笼”。
影片最后当他们的生活有起色时,枷锁又如期而至。但终究还是逃出来了,仅管可能永远摆脱不了,可他们还是手拉手的努力向前进,不断努力着„ „走向夕阳。
卓别林采用默片的拍摄手法,将片中人物的对白用字幕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影片的一大难点,可卓别林他巧妙的运用了此法。同时他自己在片中惟妙惟肖的展现了他的喜剧天分,使这部无声电影更胜有声,让我们发笑,回味,„ „更值得深思。
影片是用喜来衬托出无尽的悲,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无情。《摩登时代》真的是一部很优秀的电影,发人深思,予人启迪。
现在的我们是否还在彷徨,是否还在做着美梦,是否还在庆幸;亦或是在抱怨,感叹,无所事事,那么请你看看这部电影吧,请你努力品味吧!其实生活很复杂,可我们为什么也要变得那么复杂呢,我们可以很执着啊,可以很坚强啊,这样生活其实很“艰单”——艰难而又简单。
我永远忘不了主人公查理被机器卷进卷出的镜头,以及被流水线弄得变成麻木机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钮扣上拧紧螺母的镜头。一开始的大钟内部齿轮运转的特写,便清楚描述了当时社会里的机械化的社会秩序。虽然其电影所叙述的历史背景,是在三十年代资本主义逐渐走向垄断的时代,那个时代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低层阶级而言是苦不堪言的,面对机器时代的来临,他们只能感到无所适从。
所谓的“摩登时代”是一个十份特殊的时期,两次工业革命的相继发生完成,工业社会彻底取代了农业社会,人类从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社会化大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在这一历史转型期中人们忙乱而无助,资本家私下伪善的画皮露出惟利是图的本质,劳动者则顺理成章的成为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的工具。他们都身不由己的践行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此时此刻,我也想到了我们,生活在这么一个“摩登时代”,忙碌紧张的工作学习生活。很多时候都不清楚这种忙碌,这种追逐,到底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怎样。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社会洪流里的一份子,我们人类共同的理想就是为了真理自由的或在这个世界上,为了美好的未来一同努力。
第五篇:摩登时代
《摩登时代》观后感
机械的生活让人发疯,监狱的生活比外面还好,求生的愿望甚于自由,破烂小屋也能作为天堂,本想好好的生活却又突发事故……有点含泪微笑的味道,心底却又难以释怀的感觉。不是为了完成作业,怎么也不会去看一部如此古老的默片。
谴责资本主义吗?我没有接触过资本主义,所以无法谴责,而且就目前的知识了解,似乎资本主义的生活比社会主义更好。想想自己接下来要写的文字都可笑,看部影片何以牵扯到了社会体系如此的高度。其实不过是内心世界的一些微薄声音,逃脱现在的摩登时代。
所谓的摩登时代,机械开始运作,可是人的生活却更加的悲哀?不知道是我的心理过于消极暗淡,亦或是现实却是如此,中国目前的社会真正也是一个摩登时代了。
思维有点混乱了,我的个人现实与影片难以交织,却莫名的有着一种关系,关于我对现事的看法暂且搁置,先看看电影对我的冲击。
欧亨利的风格,含泪的微笑。在对人物滑稽可笑的表演同时,又不得不去思考,他们需求的并不过分啊。比如查理和那个孤女在草地上幻想自己的家庭时,感觉很是心酸,只是想有个家而已,为什么这么难呢?他们的需求只是有个家。
机械的生活,麻木的操作,摧毁了一个人的心智,导致其病态的发疯。没有劳动技术,更没有可提供劳动的机会,于是产生了用自由换取生存的行为。想到孤女在饭店当歌女,我没有职业歧视,但转换到现在,让我联系到的是二奶、小
三、失足妇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比及贪污腐败、抢劫犯罪等等,我很是同情。可是最后呢,道貌岸然的法律还是破坏了期待已久的美好生活。
最近几年的中国似乎发生了很多事情,不知道是网络普及的太快还是民众的意识在觉醒,愚民政策在崩塌的结果?尽管网络五毛在不断的制造舆论,可是还是有更多的丑闻被揭发。想想就不寒而栗,一个与新闻联播报道的不同的社会。
突然思维又从电影跳跃到我的生活,很混乱很混乱,努力逃避的现实还是在不断涌出,压抑的心灵在释放自己的呐喊。当然,只是徒然的挣扎,比较,我爸不是李刚。
处于难以逃脱的摩登时代,我们的需求也很简单啊,温总理不是说了么,让民众活的有尊严。是的,只想活的有尊严。可是呢?
生活的压力让我们成为一个又一个奴隶而不敢轻举妄动。房奴车奴医奴学奴税奴孩奴……生活背负了太多的压力,以至于不敢轻易跳槽,不敢参加聚会,不敢出去旅游,甚至于生病也不敢医疗。每天机械的重复生活,职业病还得开胸验肺甚至得不到国家认可。我们希求的是什么?
太多的疑问得不到合理的解答,甚至于我们不需要解答,只需要解救。有时候想想,这样的生活中国人还能容忍,我只能说这是个奇迹,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我们是不是也因为机械的生活而成为了一群疯子了呢?就像查理一样。
面对小悦悦而不选择施救,更是对施救者进行诽谤。面对帮助自己的人却选择讹诈,上访者被精神病,游客也被当作上访者被殴打,保卫自己的家园而自焚,撞死人杀人却能得到法律的支持,选择丑闻让自己出名,无知当作博学……这就算我中华五千年孕育出来的摩登时代吗?
为什么会这样呢?猜不透想不明白。我们的中国就走到了这样的地步?是我心里过于阴暗还是现实确实如此?貌似这篇读后感的问号实在太多了。
其实我们的需要并不过分,活的有尊严,真的,就这么简单。可是,这样的摩登时代还在继续,至少,我们的学习生活,就是如此的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