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俗语典故35则[共五篇]

时间:2019-05-14 17:5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趣的俗语典故35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趣的俗语典故35则》。

第一篇:有趣的俗语典故35则

有趣的俗语典故35则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的汉字文化历经了五千年的风雨历程,最终发展至今天,俗语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们日常的交流中,如果没有各种有趣的俗语穿插其中,那就像吃菜没有盐一样,食而无味。现在让我们走进它,原来它们身后还有很多很有趣的故事。

1、有眼不识泰山

“有眼不识泰山”作为一个成语,常常用来表示自己的见识太少,有名望的人在自己眼前也认不出来。但是这个泰山可不是指的五岳泰山,它其实指的是一个叫泰山的人,关于这句俗语的来源,倒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话说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手艺巧夺天工,非常高明。传说他曾用木头做成飞鸟,在天上飞三天三夜都不下来。可就是这样一位高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鲁班招了很多徒弟,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他定期会考察淘汰一些人,其中有个叫泰山的,看上去笨笨的,来了一段时间,手艺也没有什么长进,于是鲁班将他扫地出门。几年以后,鲁班在街上闲逛,忽然发现许多做工精良的家具,做得惟妙惟肖,很受人们欢迎。鲁班想这人是谁啊,这么厉害,有人在一旁告诉他:“就是你的徒弟泰山啊。”鲁班不由感慨地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2、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和狗了。

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4、不见棺材不落泪

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5、不到黄河心不死

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因为四川话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7、狗屁不通

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此属谐音讹传。

8、王八蛋

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了。

9、倒楣

“倒楣”一词本是江浙一带的方言,指事不顺利或运气差。大约在明朝末年,那时“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重限制了知识分子聪明才智的发挥,加之考场舞弊之风甚盛,所以一般的读书人要想中举是极为不易的。为了求个吉利,举子们在临考之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当地人称之为“楣”。考中了,旗杆照竖不误,考不中就把旗杆撤去,叫做“倒楣”。

10、吹牛皮

用“吹牛”形容说大话,意思非常明白。那为什么不用“吹猪”、“吹羊”来形容呢?从前杀猪宰羊,血放完了以后,屠夫会在猪羊的腿上靠近蹄子处割开一个小口,用一根铁条插进去捅一捅,然后用竹管使劲往里吹气,直到猪羊全身都膨胀起来。这样,剥皮的时候就会很方便,用刀轻轻一拉,皮就会自己裂开。这叫“吹猪”或“吹羊”。如果用这种方法对付牛,就叫“吹牛”。

“吹牛皮”这一俗语,来源于陕甘宁和内蒙古一带。以前,这些地方的人过河,靠的是皮筏子。当地人用整只羊皮晒干漆上油漆,吹上气使它鼓起来,再把几只羊皮扎在一起,就可以渡河了。把小筏子连在一起,可以成为大筏子,大筏子连在一起,可以承载千斤重物过河。羊皮筏子较小,人们常用嘴把它吹鼓起来。有个人说他不仅会吹羊皮筏,而且还能吹起牛皮筏来,后来有人真的将牛皮拿给那人去吹,因牛皮太大,那人怎么吹也吹不起来。从那以后,人们就用“吹牛皮”来形容爱说大话的人。

11、无商不奸

“无商不奸”是后人杜撰的,原意为“无商不尖”。“无商不尖”,出典为旧时买米以升斗作量器,故有“升斗小民”之说。卖家在量米时会以一把红木戒尺之类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银货两讫成交之后,商家会另外在米筐里氽点米加在米斗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会鼓成一撮“尖头”。量好米再加点添点,已成习俗,即凡是做生意,总给客人一点添头。这是老派生意人一种生意噱头,这一小撮“添头”,很让客人接受,故有“无商不尖”之说。“无商不尖”还体现在去布庄扯布,“足尺放三”、“加三放尺”;拷油拷酒都有点添头。

客观来讲,商业是一种交易行为,商人的精明往往给消费者一种“奸诈”的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不健全,制度不规范,尤其是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低下、诚信缺失、唯利是图,造成扰乱市场的行为频频发生,因此更加印证了“无商不奸”的说法。

12、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古人受佛教影响,相信灵魂不死,并会在人世间转生轮回。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就是说,现在死了不要紧,转世投胎后,过十八年长成人了又是一条好汉。

也许这句话是从佛教中传出来的吧。

13、八拜之交

八拜是方位,即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表示无论何地我们都生死与共,也有向古代八个结拜兄弟学习的意思。

羊角哀 左白桃——生死之交

于伯牙 钟子期——知音之交

廉 颇 蔺向如——负荆之交

孟 良 焦 赞——永伴之交

刘 备关羽 张飞——桃园之交

管 仲 鲍叔牙——同命之交

忽 子 公子寿——患难之交

程 樱 公孙杵臼——拖孤之交

14、丑八怪

“丑八怪”用以形容外貌丑陋的人。它来源于“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指的是趣味相投、画风相似的一批人,他们是:李蟮、汪士慎、高翔、金农、郑燮、黄慎、李方膺、罗聘、高凤翰、华岩、闵贞、边寿民、陈撰、杨法、李勉等诸人。(在中文里“八”往往用作虚数词,表示数量多,并不意味“扬州八怪”只有八个人。)其中尤以郑燮、金农、汪士慎更著名。这些人在当时所谓的正统画派眼里,一是做人不合时宜、我行我素;二是作画我从我法、推陈出新。所以被篾成为“丑八怪”。然而,他们的怪异又入情入理,很被广大百姓喜爱,因此,一方面被主流画家和上层社会所攻击、不容,一方面又深受大众喜爱,名气大振。

15、六圣

史圣: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自幼读书,博文强识,著有《史记》,他被后人称为“史圣”。

草圣:人称汉朝书法家张芝是“草圣”,他擅长草书,对章草(旧隶的草体)造诣更深。

医圣:汉未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勤奋学习古人治病经验,写出著名的《伤寒杂病论》一书,这本书被后代医学家视为必读经典,张仲景也就成了“医圣”。

书圣:东晋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称他为书圣,当之无愧。

画圣:被尊称为“画圣”的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他最擅长人物画,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

诗圣: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写下了大量现实主义诗篇,代表作品是“三吏”、“三别”。他被世人称为诗圣。

另一些称谓:

酒圣:杜康,即少康。传说为酒的发明者。

文圣: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武圣:关羽,字云长,东汉末期蜀国大将,重义气,精武艺,后人称其为“关圣”、“关帝”。

茶圣:陆羽,唐朝人,以嗜茶著名,著有《茶经》三卷。

16、二百五

国人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据考证,大致有以下几个可能的来源:

版本一:战国时期,有个历史人物叫苏秦,是个纵横家.他说服韩、魏、赵、齐、燕、楚六国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从而受到了大国君王的赏识,被封为丞相,史称“六国封相”。

正当苏秦在齐国积极效力的时候,遇上了刺客.苏秦被当胸刺了一剑,当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齐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立即下令捉拿凶手。可是刺客已逃得无影无踪,到哪里去捉呢?

齐王灵机一动,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计.他下令把苏秦的头割下来,还让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尸体,弄得满头满脸都是血.然后把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城门口,张贴出黄榜,上面写着:“苏秦是个大内奸,死有余辜.齐王一直想杀了他,却没想到什么好的办法.今幸有义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齐王下旨重赏,奖励黄金千两,请义士来领赏。”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钩.竟有四人前来领赏,而且他们都一口咬定:苏秦是自己杀的。

于是士兵把他们“请”到齐王跟前.齐王见到他们四个人,恨得咬牙切齿.可他还是煞有介事地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个分法?”

这四个人不知道中了计,还高兴得立即回答说:“这好办,1000÷4=250,每人二百五。齐王一听他们还乐滋滋地想着赏金,拍案大怒:“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这四个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杀了.而真正的刺客,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早就逃回秦国去了。

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傻瓜、笨蛋。

版本二:源于唐朝故事。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拿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人,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秆子。这说明了长安群众对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流传至今,二百五与二秆子都成了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

版本三:源于民间传说。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贵子,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儿子写三百,小儿子写二百。”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版本四:源于推牌九。牌九系一种赌具,其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后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

版本五:据某中学语文书记载,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一般五百两是个整数单位,用纸包好,当时包五百两是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银子,因为跟“半疯”谐音,所以后来人们也把疯疯癫癫的人做“二百五”。

版本六:从前有一个傻瓜,家道中落。有一天他去卖传家至宝,宝物上写“卖尽二百五十八两”,结果他卖的时候有人和他讨价还价,硬是只给250,他想250就250,于是卖得金子250两,很多人笑话他少要了8两金子,笨蛋一个。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做事糊涂的人称为二百五。

17、半吊子

半吊子、二百五流行甚广的俗语。常指那些憨傻、缺心眼或行为鲁莽之人。那么,为什么称这些人半吊子、二百五呢?

原来这种诙谐的称谓与古钱币有关。古钱币外园中间有方孔,曰“孔方兄”。古人为了便于数钱、付钱和携带方便,就用绳子从孔中把钱串起来,一千枚为一贯,后来叫一串,到了清朝,一串又称一吊。一千枚钱称一吊,一枚钱又称一个子,那么五百钱就是半吊子,用半吊不够一吊的数,比喻心眼不够数。五百即半吊,半吊的一半是二百五,比喻心眼更不够数。所以一般人都很忌讳二百五这个数,如商品价格应为250的,标价249或251也不标250,发补助该发250的,发260也不发250等等。

由此可见,半吊子、二百五都是从钱引出来的,用来嘲讽那些智商低、行为鲁莽做错事的人。如某某半吊子,谁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就:“你二百五呀!”等等。

18、店小二

“店小二”是指古时候饭店、旅店里的服务员。那么,为什么要称他们为“店小二”呢?

在旧社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一般是没有名字的,只有上了学才有学名,一旦做了官也就有了官名。但是,普通百姓家能够上学或当官的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没有这个机会。因此,他们的名字多是用行辈或者父母年龄合算一个数目作为称呼。如明代常遇春的曾祖父叫“五四”,二哥叫“重六”,三哥叫“重七”,他本人叫“重八”。

古代酒店或旅店里的服务员,很显然都是老百姓,所以,人们也要给他们取一个数目符号用来称呼。当家老板是理所当然的“店老大”,这些服务员也就随之被人们称之为:“店小二”了。

19、五子登科

来历之一:五子登科讲的是一个证明因果报应、劝世励俗的故事:

五代后晋时幽州有个叫窦禹钧的人,因为幽州属燕,又叫燕山。他是一个自幼丧父的孤儿,赖母亲抚养长大,事母很孝顺,对于母亲的话,从来不敢违逆。在那个时代的人,多数在二十岁左右就结婚,所以如果到了三十岁还没有儿子,就会感觉到“无后为大”的忧虑。可是禹钧到了三十余岁,膝下犹虚,正在愁眉不展的时候,忽然有一天夜间,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已故的祖父对他说:“禹钧!你前生的恶业很重,所以你今生的命运,不仅没有儿子,并且寿命也很短促,我亲爱的孙儿,希望你及早回心向善,努力多做救人济世的善事,或许可以转变业力,挽回命运。”他一觉醒来,把梦中祖父的话,一一铭记于心,从此立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窦家有一仆人,盗用了禹钧二万银钱,恐怕给主人发觉,就写了一张债券,系在自己小女的臂上,券上写明:“永卖此女,偿所负钱。”仆人从此远逃他乡。禹钧发觉了这件事,把仆人所写的债券焚毁,并且对仆人的女儿抚养得很好,那女儿长大后,禹钧还替她备了嫁妆,嫁了一位美满的贤婿。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禹钧到延庆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宝殿的拜垫旁,拾到了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遗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个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语的人,禹钧问他何故哭泣,那人说:“我父亲给绑匪掳去,将被处死,我好不容易向亲友们东借西凑,得到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预备把这 笔金银赎回我父亲的死。哪知我一摸钱袋,黄金白银都没有了,这样我的父亲就难免一死,刚才我到这里来进香拜佛,不知是否遗失在寺中。”禹钧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误,就将黄金白银如数归还,并且还赠给他一笔路费,失主欢天喜地的道谢而去。

窦先生一生做的好事很多,例如亲友中有丧事无钱买棺者,他出钱买棺葬殓;有家贫子女无法婚嫁者,他出资助其婚嫁,使外无旷夫,内无怨女。对于贫困得无法生活的人,他借钱给他们,使他们有做生意的资本,因此各地的穷人,由他帮助而得以维持生活的,不可胜数。他为了要救苦济人,所以自己的生活很俭朴,丝毫不肯浪费,每年量一岁的收入,除了供给家庭的必要生活费用外,都作救苦济急之用。他还建立书院四十间,聚书数千卷,礼聘品学兼优的老师,教育青年,对于无钱的贫苦子弟,代为缴纳学费,先后造就了很多学问高深的优秀人才。

有一天,窦先生又做了一个梦,梦见祖父对他说:“你多年以来,做了不少的善事,上天因为你阴德很大,给你延寿三纪,并且赐给你五个贵子,来日都很显达,你将来寿终之后,可上升天堂。”祖父说完以后,又继续谆谆的对他叮嘱:“因果的道理,确实而无虚妄。善恶的报应,或见于现世,或报于来世,或影响子孙。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绝对没有疑问的。”

从此以后,窦先生更加努力修身积德,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因为他家教很严,所以儿子们都很循规蹈矩,和睦雍熙,满门孝顺。五个儿子都先后中了进士,大儿子窦仪,官至尚书,次儿窦俨,位至翰林学士,三儿窦偁,官参知政事,四儿窦侃,任起居郎,五儿窦僖,位左补阙,还有八个孙子,也都很贵显。当时侍郎冯道赠诗一首云:“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桩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当时的士绅人家纷纷传诵,并且称赞窦家五子为“窦氏五龙”。窦禹钧本人,也做到谏议大夫的官职,享寿八十二岁,临终前预知时至,向亲友告别,沐浴更衣,谈笑而卒。

善恶的报应,有的现世获报,有的子孙获报,有的来世获报,虽有迟速的不同,但报应不爽,是毫无疑问的,像窦禹钧公,不仅现世获享高寿厚禄,后代子孙昌盛显达,且观其临终瑞相,亦可证明来世必能获生善地。宋朝范文正公仲淹,曾将窦禹钧的事迹,训示其子孙,广修善事,因而范公的后代,亦很昌盛发达。可是世人知悉窦禹钧事迹的很多,不止范文正公一人,但大多闻而不行,如入宝山空手回,岂不可惜!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寄托了家人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体现了父母望子成龙,登科及第的,为国之栋梁的美好愿望。

20、身怀六甲

来历之一:

为什么女人怀孕了叫身怀六甲?“身怀六甲”通俗来讲,“古称女子怀孕。传说中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六个甲日,是上天创造万物的日子,也是妇女最易受孕的日子,故称女子怀孕为身怀六甲。”这是一些词典中对于“身怀六甲”通俗的解释。

要详细地来解释这个词,确实很复杂。因为很少有人能搞明白天干地支不断演变的过程。

甲 甲 甲 甲 甲 甲

寅 辰 午 申 戌 子

乙 乙 乙 乙 乙 乙

卯 巳 未 酉 亥 丑

丙 丙 丙 丙 丙 丙

辰 午 申 戌 子 寅

丁 丁 丁 丁 丁 丁

巳 未 酉 亥 丑 卯

戊 戊 戊 戊 戊 戊

戊 申 戌 子 寅 辰

己 己 己 己 己 己

未 酉 亥 丑 卯 巳

庚 庚 庚 庚 庚 庚

申 戌 子 寅 辰 午

辛 辛 辛 辛 辛 辛

酉 亥 丑 卯 巳 未

壬 壬 壬 壬 壬 壬

戌 子 寅 辰 午 申

癸 癸 癸 癸 癸 癸

亥 丑 卯 巳 未 酉

有人做出这样的解释,其中“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分别领起一竖行,称为“六甲”,这是一个时间观念。上面强调了一个五、六为变化之道的思想。在甲骨的刻辞中,前五甲所领竖行中,皆有子日,唯独第六甲“甲寅”不含子日,所以《汉书》说:“日有六甲,辰有五子”,这样就合于五六为变的趋势了。变化带来的是化生,古代传说天帝造物,也当依循此理,所以六甲所代表的是一种演化趋势。

“六甲”源自天干地支: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从表中可见,每一个天干都有六种配合,称为六甲、六乙、六丙、六丁、六戊、六己、六庚、六辛、六壬、六癸。

“甲”属木属阳,为阳木。

“六丁六甲”:

六丁为阴神,“六甲”为阳神。六丁六甲放在一起,刚好是阴一半,阳一半。

六丁为阴神玉女、丁卯神司马卿、丁已神崔巨卿、丁未神石叔通、丁酉神臧文公、丁亥神张文通、丁丑神赵子玉。六甲为阳神玉男、甲子神王文卿、甲戌神展子江、甲申神扈文长、甲午神卫玉卿、甲辰神孟非卿、甲寅神明文章

“身怀六甲”可能是房中术和道教发展起来以后,人们求子说的祝福之语,类似中国人观念中常有的“生个男娃”或“生儿子”好传宗接代之类,希望怀个男婴。随着社会的发展及语言的演变,这类“专指”就慢慢演变成“泛指”,怀孕也就通称为“身怀六甲”了。

不过“《隋书·经籍志三》中的《六甲贯胎书》。谓妇女身怀胎儿。传说中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六个甲日,是上天创造万物的日子,也是妇女最易受孕的日子。故称女子怀孕为身怀六甲”这种说法也不能排除其正确性。

来历之二:

因为六甲在古代是六十年的意思,身怀六甲很痛苦,就像过了六十年。

以前都是用天干与地支相配合来记录年份的,如甲子、丙寅等。甲排天干的第一个,六十年里面有六个带甲的年份,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六个甲日,所以六甲代表六十年。从前的人寿命都不长,一般也就五、六十岁,六甲过后人的一辈也就过得差不多了。怀孕叫身怀六甲喻意着孕妇肚中孕育着一个新的生命。

21、马大哈

现在人们习惯上把工作上马马虎虎、生活上大大咧咧的人称做“马大哈”。那么,“马大哈”又是什么人呢?

原来,“马大哈”是风行于50年代时的相声《买猴儿》中塑造的一个艺术形象。此人马虎成性,有一次竟然把 “到(天津)东北角买猴牌肥皂50箱”的通知,错写成了“到东北买猴儿50只”。结果,官僚主义和盲从作风助长了“马大哈”的错误,致使采购员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掀起了一场买猴儿**。《买猴儿》的成功使其成为著名相声作家何迟的“内部讽刺相声”的代表作,“马大哈”这一形象也由于具有广泛而准确的概括意义,同中外文艺作品中的阿Q、堂吉诃德等典型形象一样,成为现实生活中某种人的代名词。

22、古人为啥将太监称作公公

太监应称作“宫公”,就是被阉割的男人,受过宫刑,由于读音相同而念成“公公”。

23、五音不全

来历之一:

唱歌时,有人唱得不搭调,常常走音,把握不住do、re、mi、fa、sol、la、ti七个音阶,唱歌变成绝无优美旋律可言的“念歌”或“喊歌”了。

明明是“七音”却叫“五音”,是怎么回事呢? 11

这要说说“五音”概念。中国是个文明古国,音乐的发展也有悠久历史,但古乐曲是五声音阶,同西方有别。如用西乐的七个音阶对照一下的话,古中乐的“五音”相当于do、re、mi、sol、la少去了半音递升的“fa”和“ti”。当然,古中乐的五音唱名,不可能同西乐的“哆、来、咪、索、拉”叫法一样,唐代时用“合、四、乙、尺、工”;更古则用“宫、商、角、徵(读zhǐ音)、羽”了。所以,如果我们稍加留意,正宗中国古乐曲,是没有“发(fa)”和“稀(ti)”两个音阶的。比如,现在还时有听到的江南小调《茉(蟹)莉(蟹)花》即是古曲之一,它全曲若用唱名哼出,只有“哆、来、咪、索、拉”,全无“发、稀”两音;名古曲,岳飞词的《满江红》亦然。

五音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故有“五音不全”成语了。

来历之二:

《礼记》说:“声成文谓之音。音之数五。”五音,是指宫、商、角、征、羽五音。《律历志》说;“宫者,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之径。商者,章也,物成事明也。角者,触也,阳气蠢动,万物触地而生也。征者,祉也,万物大盛蕃祉也。羽者,宇也,物藏聚萃宇复之也。”这是对五音其义的解释,并从自然生化角度予以说明、从听觉感觉来说。则是宫音浑厚较浊。长远以闻;商音嘹亮高畅,激越而和;角音和而不戾,润而不枯,征音焦烈燥恕。如火烈声;羽音圆清急畅,条达畅意;五音又与五行有密切的联系。

《乐纬》说“孔子曰;丘吹律定姓一言得上曰宫,三言得火口征,五言得水曰羽,七言得金日商,九言得木日角,此并是阳数。”则进一步明确了宫为土、征为火、羽为水、商为金、角为木的配比关系。

宋朝沈括说:“一律含五音,十二律纳六十音也、尾气始于东方而左行。音起于西方而右行,阴阳根错而生变化、所谓气始于东方者。四时始于木,右行传于火,火传于土,土传于金,金传于水、所谓音始于西方者,五音始于金,在旋传于火,火传于木,木传于水。水传于土。”实际上,五行是顺四季之气而生,五音刚逆五行之序而传。相反相成,错综变化。

《蠡海集》说“万物之所为以生者,必由气。气者何?金也。金受光顺行则为五行立体,逆行则为五行之用。顺行为五行之体者,金生火,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冬至起历元,自冬而春。春而夏,夏而长夏,长夏而归于秋。返本归原而收敛也。逆行为五行之用者。金出矿而从革。于火以成材,成材则为有生之用。然火非木不生,必循木以继之,木必依水以滋荣,水必托上以止畜。故木而水,水而土,是则五行之类,土以定位。”这是从取类比象的角度来说明五音逆行之因。

其实,五音逆行之理,是祖还易象之意,亦即先后天八卦之理、下面,可以从先天图及后天图中予以说明。

先天八卦图中,乾兑居首属金,次以离属火。又次震巽属木,又次之以坎属水。终于艮坤属土。为什么开始于金结束于土,是取乾始坤成之意。金取天之刚,土取地之柔,火附于天,水附于地,而未以生气居中、所以五音逆五行本于先天八卦之序。

后天八卦图中,也是乾居首而逆转,自韩兑之金旺于西方,次转为离火旺于南方,又次转为震巽之木旺于东方,再次转为坎水旺于北方,而土旺于四季,所以退艮坤以后终、因此五音逆五行亦合于后天八卦之序。

24、“做东”的来历

之一: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结束19年的流亡生涯回国登基,想到曾逃亡到郑国,郑国对他极不友好,他就联合秦国攻郑。郑国老臣游说秦国:如果秦国不打郑国,把郑国留着做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向东用兵路经郑国时,郑国像主人一样,很好地接待秦国的兵将,做秦国的根据地。后世就把“东道主”作为了“主人”的代称,请客叫“做东”,把房子的主人也叫作“房东”。

之二:

我国古代建造的房屋大都是坐北朝南的,有地位或富裕的人家,房子的正中是客厅,在厅中朝南放置两个座位,一东一西。接待客人时,主人总是先把客人迎到西边的座位上,然后才在东边的座位上落座。

还有的人家更讲究,他们在厅门上修东、西两条并排的路,进厅门的台阶也分东、西两处。迎接客人时,将客人引到西边的道路,由西处的台阶进厅;主人则与客人并排走在东边的道路上,由东边的台阶走进客厅。

在我国一本古书《礼记》上,就写明了这样的规定:“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所以主人又被称为“东道主”或“东道”,简称为“东”,争着做“主人”,当然就变成争着“做东”啦。

25、“两肋插刀”的典故

“为朋友两肋插刀”,其来历是秦叔宝为救朋友,染面涂须去登州冒充响马,路过两肋庄时,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儿,犹豫片刻,一条路去历城,一条路去登州,一条路回家门,最终还是为朋友,视死如归去了登州,两肋庄岔道体现出秦琼的深重义气,就被人们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而今却因误传成了在肋上插刀。

26、为什么举白旗是代表投降

在一些用战争作为题材的影视片中经常会发现这种镜头:当陷于重围走投无路的防卫者觉得再继续抵抗已没有希望时,就打出白旗投降。

因此,人们一般把白旗认为是投降的标志。其实在战争法规严格意义上说,白旗只是要求暂时停战的标志。

早在远古时期,战斗的双方为了向对方表示谈判的诚意,通常借白色为象征,因此逐渐形成了一个习惯:白色旗帜表示要求休战谈判。在交战的一方拿出白旗时,对方就知来意,下令停止任何进攻行动。握白旗的一方要派遣出军使、号手、旗手与翻译到对方指挥部说明条件与意图。在军使展示白旗起直到回到本方所必需的时间终止,他获得不被侵犯的权利。

这种习惯几千年来一直沿用下来,至今没变。

27、“买东西”的来历

在平时,经常会听到“买东西” 这三个字眼。这三个字是从东汉时期遗留下来的,因为在东汉时,商人们开店交易大多集中在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人们到那儿去采购物品,就说“买东”、“买西”。时间一久,就统称为“买东西” 了。

28、“寿比南山”的来历

在给老年人祝寿时经常会听到“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一句话,其中的“寿比南山”有什么含义?南山指的是山东的云门山,因在城南,所以称作南山。这山上刻着一个大红的“寿”字,字首直指云端,字脚踏在壁底。真是山象一个“寿”字,“寿”字是一座山。

29、“太太”的出处

周太王古公亶父有贤妃曰“太姜”,即季历等三兄弟之母。太姜有美色,而且性情贞静柔顺,并且极有智慧。教导诸子,至于成人,从来没有过失。古公谋事,必与太姜互相商量。随便古公要迁徙到什么地方,她都不辞劳怨,顺从追随。由于太姜品德贤正,教子相夫有功,因此《史记·周本纪》称她为“贤妇人”。

季历即位,又娶有贤妃曰“太任”。史载,称其端庄诚一,德行无缺失。及有身孕,即自开始胎教,所谓“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因此而生文王。

文王又有贤妃,曰“太姒”。《史记·周本纪》说:“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列女传》称其“生十男,亲自教诲。自少及长,未尝见邪僻之事。文王继而教之,卒成武王、周公之德。”

因此,后世尊称别人的妻子叫“太太”,便是从周室有三位“太”字辈贤妻良母,母仪可风的典故而来,并非是随随便便的口头语。

30、七情六欲

“七情”指的是——喜 怒 哀 惧 爱 恶 欲。中医指的是——喜 怒 忧 思 悲 惊 恐。

“六欲”指的是——生 死 耳 目 口 鼻。佛家指的是——色欲 形貌欲 威仪姿态欲 言语音声欲 细华欲 人想欲。

31、胡说八道

原指“胡人”到内地讲解佛经。胡:中国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胡说∶胡人说讲。八道:胡人讲解佛经八圣道。

而不信佛的人认为,胡人讲解佛经是说荒诞之言。故后世以胡说、胡说八道,一派胡言等词语喻不可信。今泛指一切没有根据的说法。

32、六亲不认

当今“六亲”泛指亲属。其实,历史上“六亲”有特定的内容,其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

一据《左传》说,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

二据《老子》说,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

三据《汉书》说,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

后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说法,因为此说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近的。

33、五毒俱全

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种动物为五毒。

34、三长两短

“三长两短”通常用来指意外灾祸,民间多作“遇难”、“死亡”等讳词。

“三长两短”和以前的人死亡入棺木有关。棺木是用六片木材拼凑的。棺盖、棺底、左梆、右梆这四片是长木材;前头、后尾这两片是方形的短木材。为什么不叫四长两短?因为尸体入棺木后才上棺盖,所以只称三长。“三长两短”作为死的别称流传的范围越来越宽广,便由俗语转为成语了。

35、十恶不赦

指罪大恶极,不可饶恕。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都进行了法律法典的编纂,而在这些法律法典中,比较有影响的有魏时的《魏律》,北朝时的《齐律》,而后来据说的“十恶”最早也就出现在《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

“重罪十条”把这十条罪行称为“十恶”,并且规定绝不赦免,到了隋唐就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说法,所以说隋唐“十恶不赦”其实原来是出自于《齐律》的“重罪十条”。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谋反。被视为十恶之首。

二、谋大逆。指毁坏皇家的宗庙、陵寝、宫殿的行为。

三、谋叛。谋叛是指叛逃到其它敌对国家。

四、恶逆。指打杀祖父母、父母以及姑、舅、叔等长辈和尊亲。

五、不道。无道。

六、大不敬。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误犯食禁。

七、不孝。指咒骂、控告以及不赡养自己的祖父母、父母。祖、父辈死后亡匿不举哀,丧期嫁娶作乐。

八、不睦。不和好。

九、不义。指殴打、杀死长官(一般指州县长官),丈夫死后不举哀并作乐改嫁等。

十、内乱。指与祖父、父亲的妾通奸。

唐《永徽律》所列举“十恶”与隋同。此后,除元代将“十恶”改为“诸恶”之外,明、清两代均将“十恶”列入刑律名例篇。

第二篇:俗语、口头禅典故

俗语、口头禅典故大全

探秘:有趣的俗语之典故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的汉字文化历经了五千年的风雨历程最终发展至今天。俗语是汉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日常的交流中,如果没有了各种有趣的俗语穿插其中那就像吃菜没有盐一样,食而无味。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以下这些俗语,原来它们身后还有是很多很有趣的事情!“有眼不识泰山”的来源

“有眼不识泰山”作为一个成语,常常用来表示自己的见识太少,有名望的人在自己眼前也认不出来。但是这个泰山可不是指的五岳泰山哦,它其实指的是一个叫泰山的人,关于这句俗语的来源,倒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话说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手艺巧夺天工,非常高明。传说他曾用木头做成飞鸟,在天上飞三天三夜都不下来。可就是这样一位高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鲁班招了很多徒弟,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他定期会考察淘汰一些人,其中有个叫泰山的,看上去笨笨的,来了一段时间,手艺也没有什么长进,于是鲁班将他扫地出门。几年以后,鲁班在街上闲逛,忽然发现许多做工精良的家具,做得惟妙惟肖,很受人们欢迎。鲁班想这人是谁啊,这么厉害,有人在一旁告诉他:“就是你的徒弟泰山啊。”鲁班不由感慨地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3、“不见棺材不落泪”,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

4、“有眼不识金镶玉”,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发现玉的。

5、“不到黄河心不死”,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不过这个我还能理解点,因为好像四川那边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7、“狗屁不通”,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

8、“王八蛋”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了。

9、“倒楣”一词本是江浙一带的方言,指事不顺利或运气坏。此语产生的时间算来不长,大约在明朝末年。那时候,中于“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重地限制了广大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加之考场舞弊之风甚盛,所以一般的读书人要想中举是极不容易的。为了求个吉利,举子们在临考之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当地人称之为“楣”。考中了,旗杆照竖不误,考不中就把旗杆撤去,叫做“倒楣”。

10、吹牛:用“吹牛”形容说大话,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大家都懂。那为什么不用“吹猪”、“吹羊”来形容呢?你还别说,在古代,吹牛、吹猪、吹羊的都有。“吹牛”一词,大概源于屠夫。从前(现在也是),杀猪宰羊,血放完了以后,屠夫会在猪羊的腿上靠近蹄子处割开一个小口,用一根铁条插进去捅一捅,然后用竹管使劲往里吹气,直到猪羊全身都膨胀起来。这样,剥皮的时候就会很方便,用刀轻轻一拉,皮就会自己裂开。这叫吹猪或吹羊。如果用这种方法对付牛,就叫吹牛。“吹牛皮”这一俗语,来源于陕甘宁和内蒙古一带。以前,这些地方的人过河,靠的是皮筏子。当地人用整只羊皮晒干漆上油漆,吹上气使它鼓起来,再把几只羊皮扎在一起,就可以渡河了。把小筏子连在一起,可以成为大筏子,大筏子连在一起,可以承载千斤重物过河。羊皮筏子较小,人们常用嘴把它吹鼓起来。有个人说他不仅会吹羊皮筏,而且还能吹起牛皮筏来,后来有人真的将牛皮拿给那人去吹,因牛皮太大,那人怎么吹也吹不起来。从那以后,人们就用吹牛皮来形容爱说大话的人。

11、“无商不奸”是后人杜撰的,原意为“无商不尖”。“无商不尖”,出典为旧时买米以升斗作量器,故有“升斗小民”之说。卖家在量米时会以一把红木戒尺之类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银货两讫成交之后,商家会另外在米筐里氽点米加在米斗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会鼓成一撮“尖头”。量好米再加点添点,已成习俗,即但凡做生意,总给客人一点添头。这是老派生意人一种生意噱头,这一小撮“添头”,很让客人受用,故有“无商不尖”之说。“无商不尖”还体现在去布庄扯布,“足尺放三”、“加三放尺”;拷油拷酒都有点添头;十里洋场的上海,在王家沙吃小笼馒头免费送蛋皮丝开洋清汤,“老大昌”称糖果奉送两根品牌三色棒头糖。

客观的来讲,商业是一种交易行为,考查的是从事商业行为当事人的眼光、胆识、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和把握程度,是存在风险的,因此获利较大,商人的精明常常给使用者一种“奸诈”的印象,认为购买的商品并非物有所值,容易忽略了涵盖在其中的智力成果及其价值,因此无商不奸不排除略带情绪的一种说法;

此外,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市场不规范制度不健全,尤其是从业者道德素质良莠不齐的状况下,存在很多扰乱市场的行为,因此更加印证了“无商不奸”的说法。

12、“二百五”的来历

1.战国时期,有个历史人物叫苏秦,是个纵横家.他说服韩、魏、赵、齐、燕、楚六国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从而受到了大国君王的赏识,被封为丞相,史称“六国封相”.

正当苏秦在齐国积极效力的时候,遇上了刺客.苏秦被当胸刺了一剑,当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齐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立即下令捉拿凶手.可是刺客已逃得无影无踪,到哪里去捉呢?

齐王灵机一动,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计.他下令把苏秦的头割下来,还让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尸体,弄得满头满脸都是血.然后把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城门口,张贴出黄榜,上面写着:“苏秦是个大内奸,死有余辜.齐王一直想杀了他,却没想到什么好的办法.今幸有义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齐王下旨重赏,奖励黄金千两,请义士来领赏.”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钩.竟有四人前来领赏,而且他们都一口咬定:苏秦是自己杀的.

于是士兵把他们“请”到齐王跟前.齐王见到他们四个人,恨得咬牙切齿.可他还是煞有介事地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个分法?”

这四个人不知道中了计,还高兴得立即回答说:“这好办,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齐王一听他们还乐滋滋地想着赏金,拍案大怒:“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这四个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杀了.而真正的刺客,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早就逃回秦国去了.

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傻瓜、笨蛋.

2、源于唐朝故事。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拿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人,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

第三篇:有趣的民间俗语

有趣的民间俗语

*、一家养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家忧 *、公鸡打架头对头,夫妻吵嘴不记仇。*、禾苗不认爹和娘,耕作到家多打粮。*、十朵菊花九朵黄,十个女儿九像娘。*、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硬如铁。*、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影子斜。*、家人说话耳旁风,外人说话金字经。*、门前有马非为富,家中有人不算穷。*、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种菜老婆吃菜脚,做鞋老婆打赤脚。*、有钱杀人不偿命,沒钱淘气也坐牢。*、四川太阳云南风,贵州落雨如过冬。*、小时不教成浑虫,长大不学成懒龙。*、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入门休问荣枯事,观看容颜便得知。*、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自己做错不算数,别人做错打屁股。、好铁要经三回炉,好书要经百回读。*、先钉桩子后系驴,先撒窝子后钓鱼。*、弟兄不和邻里欺,将相不和邻国欺。*、十个梅子九个酸,十个官儿九个贪。*、有了千钱想万钱,当了皇帝想成仙。*、灰里芝麻泥里豆,菜籽田里摸泥鳅。*、骑着骡子想骏马,官居宰相想王侯。*、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百世修来同船渡,千世修来共枕眠。*、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人难唱独板腔。*、逢着瞎子不谈光,逢着癞子不谈疮。*、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人心不足蛇呑象,贪心不足吃月亮。*、不怕吃饭拣大碗,就怕干活爱偷懒。*、撒网要撒迎风网,开船要开顶风船。*、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感二干三成功。*、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走路不怕上高山,撑船不怕过险滩。*、人前若爱争长短,人后必然说是非。*、今日有酒今朝醉,明天倒灶喝凉水。*、桃三杏四梨五年,葡萄两年就换钱。*、秦岭山脉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风凰池。*、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男人好吃要背帐,女人好吃要上当。*、一天省下一两粮,十年要用仓来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天冷不冻织女手,荒年不饿勤耕人。*、狐狸总要露尾巴,毒蛇总要吐舌头。*、好汉做事干到底,好马登程跑到头。*、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一个鸡蛋吃不饱,一身臭名背到老。*、不怕虎狼当面坐,只怕人前两面刀。*、狮舞三堂沒人看,讲话三遍沒人听。*、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第四篇:有趣的成语俗语

1、三字俗语

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主心骨)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智多星)

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东道主)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阶下囚)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喻为(铁公鸡)把世故圆滑的人喻为(老油条)

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糊涂虫)笑脸相迎,两面三刀的人(笑面虎)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门外汉)趋炎附势,百依百顺的人(哈巴狗)把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喻为(三脚猫)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变色龙)

强横无赖,称霸一方的人(地头蛇)得才兼备,大有作为的人(千里马)

孤陋寡闻、知识不广的人(井底蛙)鞠躬尽瘁、为民造福的人(孺子牛)比喻外强中干的人(纸老虎)

2、成语之最:

(千钧一发)最危险的时候(羊肠小道)最狭窄的路(一目十行)最快的阅读

(天涯海角)最远的地方(顶天立地)最高的个子(天壤之别)最大的差异(十全十美)最完美的东西(无可救药)最重的疾病(风驰电掣)最快的速度(度日如年)最长的日子(一言九鼎)最重的话(天翻地覆)最大的变化

3、成语对对子:

粗茶淡饭(山珍海味)流芳百世(遗臭万年)井然有序(杂乱无章)固若金汤(危如累卵)精雕细刻(粗制滥造)雪中送炭(落井下石)伶牙利齿(笨嘴拙舌)满腔热忱-无动于衷 据理力争-理屈词穷 持之以恒-有始无终 突飞猛进-固步自封 语重心长-冷嘲热讽 古道热肠-冷酷无情 神采奕奕-无精打采 救死扶伤-落井下石 优柔寡断-当机立断

不甘示弱-自暴自弃 不劳而获-自食其力 不求甚解-寻根究底

4、分类成语

【人物品质】奋不顾身 舍己为人 舍死忘生 肝胆相照

【人物神态】神采奕奕 眉飞色舞 惊慌失措 漫不经心

【心理活动】 忐忑不安 心惊肉跳 心神不定 心慌意乱

【描写骄傲】 目中无人 自高自大 自命不凡 目空一切 【四季特点】

春寒料峭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满园春色

春华秋实

骄阳似火

暑气蒸人

烈日炎炎

挥汗如雨 大汗淋漓

秋风送爽

秋高气爽

秋色宜人

天高云淡 金桂飘香

冰天雪地

寒气袭人

寒冬腊月 瑞雪纷飞 滴水成冰 【含比喻的成语】观者如云 挥金如土 爱财如命 稳如泰山 骨瘦如柴 冷若冰霜 守口如瓶 高手如林

【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 掩耳盗铃 亡羊补牢 黔驴技穷 自相矛盾 杞人忧天 【有关“多”的成语】

观众多(座无虚席)贵宾多(高朋满座)人才多(人才济济)兵马多(千军万马)事物多(林林总总)色彩多(五彩缤纷)类别多(千差万别)困难多(千辛万苦)话儿多(滔滔不绝)读书多(博览群书)见识多(见多识广)变化多(千变万化)走得多(走南闯北)【成语不离“舌”】

形容能说会道(唇枪舌剑)形容惊诧无言(张口结舌)形容不善辞令(笨嘴拙舌)形容随声附和(鹦鹉学舌)

5、数字俗语:(理解这些俗语的意思,并能运用。)

表示实实在在,不可更改时用(一是一,二是二)表示距离远时用(十万八千里)表示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性做到底。(一不做,二不休)

表示一样东西两人平分时用(二一添作五)表示某人干事麻利时用(三下五除二)表示差不多时用(八九不离十)表示某人打小算盘时用(小九九)表示归根到底时用(九九归一)表示把握大时用(十有八九)表示很不容易时用(九牛二虎之力)表示信心十足时用(十拿九稳)

6、数字成语(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并能运用)

一唱一和 一呼百应 一干二净 一举两得 一落千丈 一模一样 一暴十寒 一日千里 一五一十 一心一意 二人同心 二龙戏珠 二虎相斗 三长两短 三番五次 三三两两 三头六臂 三言两语 四分五裂 四面八方 四通八达 四平八稳 五湖四海 五花八门六神无主 七颠八倒 七零八落 七拼八凑 七手八脚 七嘴八舌 八面玲珑 九死一生 九牛一毛 十拿九稳 十全十美 百发百中 千疮百孔 百战百胜 百依百顺 千变万化 千差万别 千军万马 千山万水 千丝万缕 千辛万苦 千言万语 千真万确 千锤百炼 千方百计 千奇百怪 千姿百态 千钧一发 千虑一得 千虑一失 千篇一律 万水千山 万无一失 万众一心 万紫千红

7、特殊成语(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

例:(1)太公钓鱼,愿者上钩。(2)成事不足,败事有余。(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4)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6)(7)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8)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9)吃一堑,长一智。(10)前人栽树,后人乘凉。(1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12)雷声大,雨点小。(13)挂羊头,卖狗肉。(14)前怕狼,后怕虎。(15)既来之,则安之。(16)言必信,行必果。

8、歇后语:

(1)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2)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3)猪八戒照镜子——两面不是人(4)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5)外甥打灯笼——照旧(舅)(6)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7)灯蛾扑火——惹火烧身

(8)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9)孔明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10)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11)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12)江山易改——本性难易(13)鸡蛋再硬——碰不过石头(14)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15)草船借箭——坐享其成(满载而归)(16)老虎的尾巴 —— 摸不得(比喻不能触犯)

(17)老和尚撞钟 —— 过一日是一日(比喻胸无大志,得过且过(18)张果老骑驴 —— 倒着走(19)纸老虎 —— 一戳就穿(20)过街的老鼠 —— 人人喊打(21)(牛)角抹油——又尖又滑(22)老(虎)嘴里拔牙——冒险(23)(兔)子尾巴——长不了(24)(龙)王跳海——回老家(25)打(蛇)七寸——找要害(26)(马)尾搓绳——不合股

(27)挂(羊)头卖狗肉——有名无实(28)(猴)子照镜——得意忘形)(29)(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30)(狗)捉耗子——多管闲事(31)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32)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33)打破砂锅——问到底

(34)和尚打伞——无法无天(35)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36)箭在弦上——不得不发(37)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38)大海捞针——没处寻

(39)竹篮打水——一场空

(40)船到桥头——自会直(41)张飞穿针——粗中有细(4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43)包公断案——认理不认人(44)白纸写黑字——黑白分明

(45)白天照电筒——多此一举

第五篇:有趣的文化典故

“闭门羹”的由来

“闭门羹”意为拒客,但闭门何以与羹联系起来呢?原来,闭门羹一语始见于唐代冯贽《云仙杂记》所引《常新录》的一段话:“史凤,宣城妓也。待客以等差„„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这名姓史的高级妓女不愿接待下等客时,就饷之以羹,以表婉拒。客人见羹即心领神会而自动告退了。所谓羹,最初时系指肉类,后来以蔬菜为羹,再后对凡熬煮成有浓汁的食品皆以羹称之,如雪耳羹、水蛇羹、燕窝羹等。以羹待客,比直言相拒,要婉转,客气一些。可惜现代拒客,则只有“闭门”而没有羹了。(报刊文摘)

“杜撰”一词的由来

古时候,有个叫杜默的人,喜欢做诗。但是,他写的诗,内容空乏,不着边际,毫无真情实感。而且,他的诗不讲韵律,有人说他写的东西,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实在是不伦不类。因此,人们每逢看到不像样的诗文就脱口而出:“这是杜默撰写的。”后来这句话逐渐简化为“杜撰”。再后来,“杜撰”又被引申为不真实地、没有根据地编造的意思了。(摘自《熟语溯源》)

“钞票”称呼的由来

清朝鉴于明代大明宝钞发行的失败,除顺治年间一度发行纸币外,以后均未发行纸币。咸丰三年(公元1858年)因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费开支浩繁,先后发行两种纸币。一是以钱制为单位的“大清宝钞”,有五百文、一千文、一千五百文、二千文、五千文、十千文、五十千文、一百千文等面额,并规定二千文值银壹两;二是以银两为单位的“户部官

票”,亦称银票,有壹两、叁两、伍两(见图)、拾两、伍拾两等五种。

在当时市场流通中,由于用小额货币需使用大清宝钞,用银两就使用户部官票。老百姓出行购物须带两种纸币。为了便于称呼,就把两种纸币简称为“钞票”了,所以“钞票”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新民晚报 王保国)

“染指”的由来

人们用“染指”指分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春秋时期,有一天,公子宋和子家去见郑灵公。将进宫门公子宋忽然停住脚步,抬起右手,笑眯眯地对子家说:“你看!子家莫名其妙地看着公子宋的手,只见他的食指一动一动的,不禁摇了摇头,也伸出自己的右手,却了动食指,说:“这谁不会!”公子宋哈哈大笑,说:“你以为是我让食指抖动的吗?不!这是它自己在动。不信你再仔细看看!”子家认真地观察了一会儿,再动了动自己的食指。果然,公子宋的食指的抖动与自己食指抖动的状态不一样。公子宋得意地晃着脑袋说:“看样子,今天有好吃的在等我们哪!以往每当我这食指动起来以后,总能尝到新奇的美味!子家将信将疑。两人进宫,发现厨子正在把一只已经煮熟了的甲鱼切成块儿。这只甲鱼特别大,是一个楚国人进献给郑灵公的。郑灵公见这只甲鱼很大,可以分给好多人吃,决定把它分赐给大夫们尝尝、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翘了翘大拇指。公子宋笑着晃起了脑袋。郑灵公见这两人这么没规矩,不禁皱了皱眉头,问:“你们在笑什么?”子家就把刚才宫门外的情况讲了一遍,郑灵公听了,含含糊糊地说了句:“喔,真有这么灵验?”便不再说什么。过了一会儿,大夫们到齐了。那只已经切成块儿的大甲鱼入在鼎(当时用来煮食物的青铜炊具)内由厨子装进盆子,先给郑灵公,然后给各位大夫。郑灵公先尝了一口,称赞道:“味道不错!”示意大家一起吃。大家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但是,公子宋却呆呆地坐着。原来,他面前的桌案上什么也没有。

显然,这是郑灵公安排好的。公子宋窘迫不堪,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看着郑灵公,郑灵公正吃得很香,一边和大夫们说笑,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他又看看子家,见子家也吃得起劲,一边还朝他扮鬼脸。公子宋再也忍不住了,忽地站起来,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头往里蘸了一下,尝了尝味道,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摘自《熟语溯源》)

“中国人民”的由来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与“人民”是单独使用的,词义与今天也不相同。“中国”本意是指京都。“人民”是个复合词。“人”与“民”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说文解字》云:“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民,众萌也。”“中国人民”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语言单位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有一句,说山西、山东、江南、塞北所产的特产,“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最早将“中国”与“人民”二者联在一起使用,当然那个时候所用的词义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也大不一样。(凌空网)

“政府”一词的由来

政府,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但“政府”一词本义并非如此。唐朝时,确立了负责中枢政务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决策机关的中书省,负责审议的门下省,具体执行的尚书省。“三省”长官共同行使宰相职权,负责处理国家政务。这些长官们日常办公的地方叫“政事堂”,号称“政府”。

“府”是官署的通称,即百官汇集之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说:“李林甫领吏部尚书,日在政府。”胡三省注云:“政府”即知事堂。这大概是“政府”的最早出处。(家庭百科报薛志平)

“镀金”一词的由来

唐代白居易《西凉伎诗》云:“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金镀”描写艺伎化妆的情景。后有钱塘诗人章孝标几次考进士不中,大雪天出游解闷。后来,章孝标经淮东节度使李绅劝后,十年磨砺,果然及第。他欣然命笔作诗:“及第全胜十政官,金汤镀了出长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他把这首洋洋得意的诗寄给了李绅。李绅从诗中看到了章孝标小取即满、傲气十足的肚量和气派,很想教育他一番,于是作诗《答章孝标》:“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十年长安方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章孝标一见此诗,大为羞愧。(知识窗金达迈)

“感冒”一词源出于官场

翻遍中医经典,均无“感冒”一词。说来别致,该病名的直接源头不在医家,却在官场。南宋年间,馆阁(中央级学术机构)设有轮流值班制度,每晚安排一名阁员值宿。当时值班阁员开溜成风,开溜的名堂,代代阁员约定俗成,在值班登记簿上均写为“肠肚不安”。一位名叫陈鹄的太学生,硬被拉去馆阁值宿。他开溜时,偏不循例照写“肠肚不安”,却标新立异大书“感风”二字。陈鹄之所以发明出“感风”这个新奇用语,自有客观原因。在很长时期内,中医对病因的表述都不规范明晰。南宋医学理论家陈无择首次把引致百病的病因区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三大类;就外因而论,又区分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反常气候变化。陈鹄对他的同时代人陈无择尚未获得张扬的新学说显然已有了解,故而在开溜时能够卖弄小聪明,随手借来六淫之首“风”,并前缀以“感”——感者,受也。陈鹄所创先例,为其后数世官场不时因袭,迨至清代,却发生突破性形变。

却说清代官员办毕公事请假休息,例称请“感冒假”。“冒”——透出也。“感冒假”作为一个意义总体,可作如是阐释:本官在为该公务操劳之际,已感外淫,隐病而坚持至今,症状终于爆发出面!故而不得不请假将养。(羊城晚报杨万翔)

“笔费”的由来

古之士大夫,讲究“清高”,耻言金钱,非说不可时,称之为“阿堵物”,意思是“那个东西”。稿费是近百年才有的新词,以前有个雅称叫润笔。《隋书·郑译传》有一则故事:郑译为皇上拟诏书,有人戏称他“笔干了”,郑答:“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以后把稿费、书画酬金称为“润笔”,即出此典。

当年司马相如,为失宠的陈皇后作《长门赋》,汉武帝读了受感动,陈皇后重新得宠,司马相如 得黄金百斤,那时好像还没有润笔这个规矩,陈皇后是以向卓文君买酒的方式送黄金的,所以人们只好说是“作文受贿”,这“贿”字分量可能没有如今这么重,若不,司马相如也太不光彩了。

润笔之风至唐大盛,最出名的是韩愈,专为名公巨卿写碑铭,“一字之价,辇金如山”;杜牧撰《韦丹江西遗爱碑》,得采绢三百匹。利之所在,人争趋之,《蔡伯喈集》里面,竟有 为年仅十五岁、七岁者作的碑文。

宋朝事实类苑记载,宋太宗为了奖励宫廷诗人,设笔专款「润笔钱」,并「降诏刻石於舍人院」。宋代官俸较薄,皇家有此之设,文人真是受益不浅。

古人作文受酬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为活人写寿序,给死者撰碑文。如唐代大散文家韩愈,写碑文颇得润笔之利;北宋诗人王禹 贬官外放商州时,也写过好些碑文,且自作诗云:“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二是为皇帝、大臣和朝廷、官府起草公文受赏赐。这种公文可称作有偿公文。赵翼在《陔馀丛考》中说:宋代王寓在宣和七年(1125)八月二十一日,一晚上写了四道制文,宋徵宗给了他特优的酬劳,赏赐了不少堪称无价之宝的御用之物。

另据《湘山野录》卷上记载:翰林学士孙抃撰写《进李太后赦文》,宋仁宗读后“感泣弥月。明赐之外,悉以东宫旧玩密赍之”。皇帝要秘书写公文尚有恩赐,则臣下例有馈赠更

不待言。如北宋名臣寇准拜相时,杨亿(字大年)撰写制书,其中称寇准“能断大事,不拘小节”,寇准认为“正得我胸中事”,于是给作者“例外赠百金。”

“不管三七二十一”

战国时,苏秦主张“不管三七二十一”合纵抗秦,张仪主张连横事秦。一次,苏秦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谈到齐国的兵力不足时,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私自计算了一下,每户按3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兵,抗秦的兵源,用不着再往别处征兵,仅临淄一城,就足够了。“吃醋”的来历

唐初,唐太宗李世民要给谏议大夫魏征纳妾,魏征不以为然。太宗究其原因,魏征回禀道:“即使承蒙圣意,家中发妻不会善罢甘休。”太宗说:“孤宣她进宫,当面要她答应。”太宗摆好一桌酒席迎候魏夫人到来,指着酒盏对魏夫人说:“孤意已定,要给魏大人纳妾。夫人若执意不允,你面前是一杯毒酒,赐你一死。”魏夫人闻言后,仰脖将“毒酒”一饮而尽。太宗看着魏夫人怔怔等死的神态,忙笑道:“孤赐你的本是一杯陈醋也。”此后,唐太宗不再提给魏征纳妾一事。然而,“吃醋”一词却成为人们形容“争宠”的一条俗语。

“吃醋”的来历

唐初,唐太宗李世民要给谏议大夫魏征纳妾,魏征不以为然。太宗究其原因,魏征回禀道:“即使承蒙圣意,家中发妻不会善罢甘休。”太宗说:“孤宣她进宫,当面要她答应。”太宗摆好一桌酒席迎候魏夫人到来,指着酒盏对魏夫人说:“孤意已定,要给魏大人纳妾。夫人若执意不允,你面前是一杯毒酒,赐你一死。”魏夫人闻言后,仰脖将“毒酒”一饮而尽。太宗看着魏夫人怔怔等死的神态,忙笑道:“孤赐你的本是一杯陈醋也。”此后,唐太宗不再提给魏征纳妾一事。然而,“吃醋”一词却成为人们形容“争宠”的一条俗语。

苏秦的这个算法,显然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全城不可能达到每户都出3个男子当兵。即使男子,也不一定都能从军,因为还有老、幼、病、残在内。

后来,人们把“不管三七二十一”作为讥喻的贬义词来相传,并且在含意上有所扩展,成了不问是非情由,不分青红皂白,蛮干、愣头青的同义俗语而应用在社会生活方面了。(扬子晚报)王红

“下榻”的由来

东汉时,南昌有位太守叫陈蕃,他为人正直,对有才能的人非常重视。当时南昌有个人叫徐稚,字孺子,家里虽清贫,但他从不羡慕富贵,由于他品德好,学问深,所以很有名望,地方上也多次向官府举荐他。尽管这样,徐稚仍安于清苦的生活,官府召他任职,他也总是坚辞不就,当地一些人称他为“南州高士”。陈蕃听说徐稚的情况后,十分重视,诚恳地请

他相见,听取他的意见。徐稚来时,陈蕃热情相待,并在家里专门为徐稚设了一张榻(相当现在的床)。徐稚一来,他就把榻放下来,让徐稚住宿,以便作长夜之谈;徐稚一走,这张榻就悬挂起来。这样,人们就把陈蕃的这一做法称为“下榻”,后来就成了一个典故。(《老年时报》 朱传咸)

“星期”的由来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宣布停止乡试、会试,废除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成立“学部”,袁嘉谷即奉命调入学部筹建编译图书局,后任该局首任局长。编译图书局下设编书课、译书课,任务是研究编写“统一国之用”的官定各种教材。各种教科书的编写中自然会遇到一个“新名词”该怎么处理的问题。1909年,编译图书局设立了一个新机构统一规范教科书中的名词术语。袁嘉谷亲自参加了这个馆的工作,主持制定了很多统一的名称。把七日一周制定为中国自己的“星期”,就是在袁嘉谷主持下制定的。

我国古代历法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一周,周而复始,称为“七曜”;西洋历法中的“七日为一周”,跟我国的“七曜”暗合;日本的“七曜日”更是与其如出一辙。但袁嘉谷感到不顺口,使用起来不方便,与同事们商量后,将一周称一星期,以“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依次指称周内各日。

这就是既与国际“七日一周”制“接轨”,又具中国特色的“星期”的由来。(摘自《咬文嚼字》)

下载有趣的俗语典故35则[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趣的俗语典故35则[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趣的英语典故

    h有趣的英语典故 如果不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对语言的不解往往源于对文化的无知。作为一名英语学习者,我们所缺乏的正在于此。 英语国家......

    10句奇妙有趣的美国俗语

    10句奇妙有趣的美国俗语 每种语言都有一些生动有趣的词汇,用以形容人的不同特性。美国口语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描述各种人的习惯用语不仅能让你了解美国文化,而且有助于掌握更地......

    奇妙有趣的美国俗语(定稿)

    奇妙有趣的美国俗语 1. nerd和jock是美国学生常用的两个俗语。nerd的意思和汉语中的“书呆子”类似。这类人聪明勤奋,但却过于保守严肃,在校园里颇让人瞧不起。jock则恰恰相......

    英语中有趣的人名俗语

    英语中有趣的人名俗语 1.a cup of Joe 一杯咖啡. A cup of Joe也就是a cup of coffee。 这个说法是从纽约一家公司Martinson's Coffee的Joe Martinson的名字得来的,据说当时......

    成语俗语(共五则)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

    具有教育意义的典故、成语、俗语、谚语和名言

    2011年8月31日09级 教育学 112062009039 具有教育意义的典故、成语、俗语、谚语和名言 一.故事: 1. 孟母三迁 2. 断机教子 3. 买肉啖子 4. 曾子杀彘 5. 罗森塔尔效应 二.成语:......

    潮汕俗语典故:惜落顺势&王茂生进酒

    潮汕俗语典故:惜落顺势 “惜落顺势”这一句俗语是指疼爱下辈人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而孝敬上辈人,却是很少人能够八面做到。 据说,过去韩江边有一个专卖豆粿的老汉。老汉做的豆粿......

    高二成语、典故、俗语、古诗词哲学分析(精选多篇)

    《生活和哲学》成语、俗语、典故、古诗词哲学赏析 1. 学好哲学,终身受益。哲学赏析: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