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作文素材时事评论集锦讲解

时间:2019-05-14 17:2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年作文素材时事评论集锦讲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年作文素材时事评论集锦讲解》。

第一篇:2016年作文素材时事评论集锦讲解

2016年高考作文素材:最新时事评论集锦

警惕“撞翻变道车”的快意

近日,一条交通事故视频在网上热传并引起网友激烈讨论。视频显示:3月5日,广东东莞中堂大桥一辆大众轿车强制变道,被一辆比亚迪撞翻。对于这起事故,舆论一波三折,讨论的焦点在于比亚迪车主是否“故意撞车”(3月21日《南方日报》)。

你强行变道,我霸气撞飞——这是网友对相关视频给出的“阅读理解式”答案。胡乱变道,胆子不小,发生事故,该负全责。舆情发生逆转的是“撞翻变道车”的车主在微信群发出了惊人之语:该大众朗逸已经是他撞过的第7辆车。“一般都是别人全责才会撞上去,否则不会撞。之前开比亚迪S6时,已经撞了2辆凯美瑞,2辆锐志,1辆CRV,1辆RAV4,全是完胜,没有输过一次。”随后,东莞交警成立专案组,重新启动调查。结论还是认定大众车负全责,因不存在斗气开车的事实行为。

通常,面对强制变道,大多车主尽管深恶痛绝,但为了保证驾驶安全,除了紧踩刹车、打轮躲避,似乎也无计可施。而今,比亚迪车主据说不仅两次成功阻止大众车主强行变道,还给这个不守规矩者一个大教训——被撞翻车四脚朝天,这让饱受多年塞车之苦者拍手称快。此后,交警部门的事故认定书,更近乎为“马路侠客”光荣加冕。

变道引发意外,好在没有性命之虞,四脚朝天似乎活该。不过,有两点需要厘清: 一是从法理而言,道路交通法规定,违反禁止标线强行并线的,应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只是,“变道车辆必须避让直行车辆”,不代表直行车辆可以罔顾前车人身安全而“以暴制暴”。换言之,在风险因素瞬息万变的马路上,“撞翻变道车”的后果是不可预估、不可控的。如果我们放纵了“直行可以撞变道”的逻辑,法律就算正义,也是面目狰狞的正义。当然,若是果真故意撞车,已经涉嫌构成交通肇事罪,就不是“全责”那么简单了。也就是说,法律从来就没有支持过“对方违法在先,撞了白撞”的说法。

二是从道义来说,以如此方式惩戒强制变道车辆,不仅游走在人性边缘,也是不折不扣的丛林逻辑。去年引发全民热议的“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起因即是女司机任意变道。用人命关天的代价,去惩戒不守规矩的车主,这力度残蛮而血腥。除此之外,难道没有别的选择?眼下,不少车主已经为爱车装了车载行车记录仪,而在不少路段,公共监控等技术也完全可以还原强制变道的是与非,何苦非要拼了性命上演私力救济的马路惊悚剧? 车在路上,难免遇到各种状况,比之于动辄就“撞翻”的暴脾气,慢一点、谦让一点,可能更是当务之需。“撞翻变道车”的快意,于法治而言是值得警惕的。

为快递小哥期待“依法处理”击节叫好

近日,一段“车主掌掴快递小哥”的视频刷屏了。并非因为热闹而被围观,而是一个频频动手打人、一个没有任何反抗的对比反差,让一场看似是非分明的纠纷变了味。被打的快递小哥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自己很委屈,已经报案了。对于期待的结果,这位小哥回答了四个字:“依法处理”。目前,殴打快递员的出租司机因寻衅滋事已被北京警方依法处以行政拘留十日的处罚。

蹭坏了他人爱车,双方应负有何种责任,需要专业鉴定,最终由法律说了算,不是谁富有、谁气势大,就可以任性动手。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再有理,也不能不把法律放在眼里,用粗暴的手段始终不能解决问题。

人都说,遇事要讲理。这首先是在情感和常识意义上判定对错,有些看似“理”气十足的事,往往在当事人心中有一个结果,但既不能“得理不饶人”,像那位车主一样揪住不放并施以暴力;也不能“理亏心虚,任人欺负”,像快递小哥一样如绵羊般被随意打骂。实际上,所谓的“理”,也只不过是一个不成文守则,关键还是靠法律。

其实,施暴打人的背后,也凸显出对规则的不尊重、对法治的不敬畏。如果没有受到他人来自生命的威胁,为何要选择先动手?如果有清晰可辨的责任,为何不等待警察依法处理?如果心中有对规则制度的基本遵循,为何还会轻易地当街撒气?可见,表面上是在释放心中的不满,实际上是在践踏社会普遍形成的对法律制度的守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法律保护下的个体,人人遵守才能人人受益,随意破坏必将自食其果。在法律面前,没有更公平正义的解决方式,更何况是一件小纠纷? 与施暴打人者对比,受委屈的快递小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期待的处理结果是“依法处理”,值得我们击节叫好。尊重法律,何尝不是尊重每个人的权利,何尝不是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当强势主体遇到弱势群体、当有权有势者遇到普通老百姓、当“土著老炮儿”遇到“外来漂流者”,身份的大小、职业的贵贱、姿态的高低,不能成为评判的标准,也不能变成颐指气使、欺软怕硬的“凌霸”。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别让你的情绪冲破法律框架,别让我的权利受到无情践踏。我们需更有敬畏之心,既抱有善意,又充分尊重法律,如此进步的终将是整个社会文明。

共同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19日在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要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我国是一个网络大国,正在由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截止去年底,我国网民已达到6.88亿,我国网络的开放程度和活跃程度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网络的飞速发展不仅给网民带来了“红利”,也成了助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稳就业、促升级发挥了突出作用,并正在推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我们要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发挥好“互联网+”的作用,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积极作用。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新的平台,创造新的业绩。

但是网络也不是“法外之地”。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部分人为牟取非法暴利,而罔顾道德法纪、背“道”而行。如近期遭曝光或关闭的一些网站,由于他们财迷心窍、疏于管理,或不善不会管理,致使部分网站或网络欺诈,或淫秽低俗,或扰乱秩序,或为了迎合点击量,故意制造虚假新闻,散布谣言,制造恐慌,等等。对于这样的不法商人,故意扰乱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要人人共起而诛之。广大网民应自觉行动起来,加强监督、加强举报,发现一个,举报一个,曝光一个,让有关单位加以严惩,绝不手软、绝不姑息。穷追猛打,打得让他们不敢、不愿再破坏我们的“精神家园”为止。我们不仅要捍卫好、爱护好的我们的“精神家园”,也要用好这个“精神家园”,时刻为我们自己“充电”、“补钙”。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集民智这个“渠道”,而今已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当中,特别是在信息公开化、行政透明化、执政法治化的今天,互联网信息量大、即时性好、交流范围广等特点将越来越被大家所默认与运用,其价值和重要性不仅被广大网民所认可,也被越来越多的党委政府工作人员所感知。通过网络掌握大量新闻信息,有利于“运筹于帷幄之内,决胜于千里之外”。通过网络了解网民的意见建议。使我们想办法、办事情更符合实际,更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更加迅速、准确地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办急事。作为普通网民也可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搜集整理些相关资料,以便更有力地指导帮助自己的工作,借鉴他人的经验做法,更好地补充自己知识与阅历的“短板”。“网络民意”在问政、监督、反腐等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也必将日益显现,并将越来越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

共同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就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严格遵守“网络七条底线”。让我们携起手来,更理性、更客观、更全面地反映问题、反映民生,更地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真正担负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惟如此,才能让我们的“精神家园”越来越开阔、越来越畅通、越来越具有力量。惟如此,才能让我的“精神家园”越来越天朗气清,越来越生态良好,越来越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惟如此,才能更加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更好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更好地培养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我们的“精神家园”放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更加迷人的光彩。

说翻就翻的小船,不能说转就转

最近,一组名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漫画刷爆朋友圈,而据此改编的各种版本“翻船体”也迅速走红网络,但漫画还是原来的漫画,只是话题和文字内容变了。而漫画的原作者“喃东尼”却“很焦虑”:“翻船体”如此流行,仅有很少的公众号主动联系他取得授权,并支付版权费。

4月19日,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介绍2015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时,也提到了这件事情。阎晓宏明确指出,在现行法律基础上,只要构成了作品,而且这个作品没有经过别人许可进行传播,就构成了侵权。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不断涌现,作品的创作手段、手法和传播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等网络免费转载大行其道,导致大量原创作品遭遇侵权盗版,权利人苦不堪言。

问题还在于,权利人要维权将面临许多困难、牵制很多精力。例如,原创作者要维权需要固定证据,但一般人没有相关知识指导的话,是很难做到的;自己下载到法院层面来讲,没有法律效力,而是要经过公证这个程序。另外,权利人去找相应的网站、APP或者网络公司,一般找不到,即使找到,交涉起来也非常复杂。

广大作者面对网络非法转载,怎么办?是忍气吞声,还是奋起抗争维权?谁来维护普通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有关权利?谁来维护网络转载和传播的社会公平正义?

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报刊转载属于法定许可,但是不能延伸到数字网络新媒体。除了法律规定的远程教育、扶助贫困和适应基本文化需求可以“先使用,后付酬”外,网络转载、传播版权作品,都应该遵循“先授权,后使用”的版权保护基本原则。但是,网络免费转载盛行,明显违反著作权法的规定。

更要看到,原创内容遭遇大量侵权转载,将使内容创业者的激情大受打击,挫伤创新积极性,从而影响网络创新经济的健康发展。尊重原创版权,是创新创业的基石。然而,“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被疯狂转载,其实质是漠视版权的集体狂欢,是对原创精神的羞辱亵渎,也是创新精神的可怕沉沦。

所以,必须从规范网络传播作品的市场秩序,创新网络版权授权机制,完善网络版权纠纷调处机制,支持并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加大整顿治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的行政执法和司法审判力度等方面入手,加快版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让版权作品回归应有的市场价值,让版权保护真正成为鼓励创新创业的有效制度保障。

消除冷漠,法律不应缺位

上周末,广东消防的官微突然密集发声,言辞极为严厉地愤然回应了一段在网上流传甚广的视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来,这段名为《火灾拍摄者残忍42秒》的视频,拍摄于4月14日广州市花都区的一场火灾。当时火灾中的罹难者趴在着火房间的窗台上逃生不成、苦苦哀嚎,而视频的拍摄者却对此袖手旁观,反而无动于衷地稳稳拍下了这残忍的42秒,视频中呼救的男子最终在大火中丧生。

听闻这样的消息,无论是谁都无法不为之寒心,但类似的事件在近期却不是孤例。前不久在全社会引发舆论轩然大波的“如家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中,人们就震惊于为何在酒店这样封闭且管理严格的空间里,居然会出现女生被陌生人拖拽而没人阻拦的咄咄怪事。更有网友针对这种社会现象而专门组织社会实验,以模拟街头绑架儿童试探路人反应——结果竟然在9次测试中没有一例出手相援。

近段时间如此集中爆发的几起社会热点事件,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何社会冷漠呈蔓延之势,而且不少当事人还自觉理所当然

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的形成自然有多重复杂因素,但国家和社会对于见义勇为在制度保障上的支持力度不够也是重要原因。当前,各地出台的见义勇为条例还难以做到免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帮了人却要自己承担损失,甚至帮了人反倒要被人讹诈,于是乎出手相助者“流血又流泪”越频现报端,明哲保身者就越多。

冷漠蔓延对全社会都是一剂致命的毒药。社会秩序的维系,除了国家力量的介入,一个社会天然的自我管理和调整能力事实上是更为根本的。人们之间解困济厄的守望相助,带来的不仅仅是暖暖的温情,而且也是维系共同体的生活纽带。反之,对于他人困境的漠不关心,总有一天也会应验在自己身上,这种人们社会关系之间的支离破碎,将慢慢腐蚀社会道德的基础,进而引发大量我们始料不及的社会问题——正如花都火灾中出现的情况一样。

在今年的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都在呼吁要对见义勇为予以立法,其中有人认为囿于见义勇为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我国社会的道德感和安全感会为此产生危机。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此类的呼吁显然是极为必要的。当然,为见义勇为立法,也需要注意道德与法律的边界。将道德层面的见义勇为规定为人们的法律义务固然在现实中没有可操作性,但为见义勇为提供组织、人员、资金、荣誉等方面的充分保障,却并不过分。

为见义勇为提供制度保障,最终是为引领社会风气做出示范。我们常常讲要“惩恶扬善”,其实“惩恶”与“扬善”往往也是一体两面:如果一个社会的正气不能弘扬,见义勇为的精神备受排挤,那么各种不良风气和违法犯罪行为就必然会乘虚而入,社会治理的成本也将急剧增加。消除社会冷漠,法律不应缺位。

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喜欢的20个经典动漫形象中只有1个来自中国。孩子们对白雪公主、丑小鸭等西方童话角色往往耳熟能详,对孟姜女、田螺姑娘等中国民间故事人物却知之甚少。可以说,中华民间故事在当代生活中已严重失落。

是因为中华民间故事不够精彩吗?显然不是。中华民间故事数量众多,既有神话、传说,又有童话、生活故事,这些故事既承载着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又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生产和生活知识,也蕴涵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人生信念和价值观念。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早就诞生了西方经典童话的原型故事。比如,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人段成式记载的《叶限》中,就包括后母虐待、神力帮助、集会出彩、以鞋验身、嫁与王公等情节,与《灰姑娘》的故事如出一辙。而清人黄之隽记载的《虎媪传》,则是典型的“狼外婆”类型故事,它比《小红帽》的情节更复杂,传递的文化信息更丰富,却鲜为人知。大量散见于古人笔记、野史中的民间故事,运用活泼形象的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演绎着感人的故事,讴歌善良、诚信、智慧和勤劳,鞭挞凶残、自私、虚伪和懒惰,不仅会是童年最难忘的回忆,更能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奠定最初的是非善恶观。

故事精彩却难逃失落,与今人的挖掘功夫欠缺有关。鲁迅的《故事新编》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则对意大利民间故事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出版了《意大利童话》。所以,挖掘民间故事绝不是“小儿科”!当前许多民间文学专家,往往重研究而轻实践,不愿意在搜集、编纂故事这样不算科研成绩的事情上花费精力。缺少了学者提供的“原材料”,出版商又多以利润为终极诉求,于是五花八门、各种版本的《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霸占了童书的柜台,我们自己的民间故事却愈加罕见。此外,西方童话之所以在我国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在于综合运用了多种媒体,顺应了从口耳相传到听觉、视觉、触觉、生活日用相互影响的时代变化。美国迪士尼公司在这方面用力颇多,他们对民间故事进行的创新性开发,不仅有效输出了自己的价值观,也赢得了口碑,赚得了巨额的利润。相比之下,我国在综合运用多媒体传播、开发民间故事方面还缺乏好的做法。

为此,中华民间故事的发扬光大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勠力同心、有所作为。比如,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全社会对民间故事的关注,加大对民间故事传承、传播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教育部门需在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上提高民间文学的地位,并适当增加民间文学作品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比重。民间文学专家应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在数量庞大的中华民间文学作品中筛选出一些优秀作品,并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改编,形成一些作品集。文化企业则可以此为基础进行再加工,出版图书,绘成图像,录制音频,或改编成影视剧、动画片、舞台剧等形式,形成综合优势。同时,还可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组织民间故事讲述、表演大赛等,广为宣传。至于家长,在为孩子挑选故事的时候,也要对“我们自己的”有更加明确的倾向性。

民间故事的“失落”,是中华文化的重大损失,不仅会使我们坐失这一领域的话语权,也浪费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面向世界,协同努力,讲好自己的故事。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已经刻不容缓,否则将会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为什么蹲着就是一种没教养的表现?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女孩蹲着等地铁没教养”引发热议。图片配文写道:“可能我老了,很多事情比较保守,但是我就是不明白,为何现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养?等个地铁就可以随随便便蹲着,难看不难看?谁教她们的?这是什么生活习惯?”

首先,我想说,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竟然能扯上“教养”二字?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吧!

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辞典上说:教养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而“教养”在西方文化中写作“MANNER”指的是礼貌、规矩、态度、风度、生活方式、习惯……等等。由此看得出“教养”与人的姿态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况且每个人对“教养”二字的释义都不见相同,不要以自我的好恶与对教养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行为。

从拍得图片上看,两个女孩蹲在地上并没有妨碍地铁的公共秩序。她们俩蹲在地上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也并不知道。可能是因为逛街逛累了,可能是系鞋带,也可能是身体不适,还可能是蹲下来看会手机……但无论如何?她们俩都没有影响到周围的人,因为她们俩后面并没有人排队,蹲着也是在黄线以外。再说,她们俩蹲在那里,穿着并不是暴露的,更没有什么不雅的行为举止,人家爱蹲着就蹲着,爱站着就站着,哪个条文又规定不能蹲着呢?蹲着等地铁,怎么就没有“教养”了呢?

更搞笑的是该微博发布之后,有部分网友的评论竟然上升到地域的歧视。说她们俩肯定是外地人,上海人是不会这样的。我想说,同样是中国人、炎黄子孙,为什么还会有地域歧视了。以前是农村歧视,现在上升到地域歧视。可笑之极!

不了解情况,不明原因,不经过别人允许,就打着‘教养’二字的旗号拍照上传到网络。然后引发热议,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有教养吗?难道你不知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吗?还有一点也尤其关键,微博的文字中还重点提出:“为何现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养?等个地铁就可以随随便便蹲着,难看不难看?”这句话明显的带有性别歧视,难道只有男生可以蹲着,女生就不可以蹲着吗?

现在有的人,一天到晚就抓拍人家的“不雅”瞬间,这里上传那里上传,以求关注度,点击率。想成名,想求关注,也不要这样做啊!成名并不是一触而就的!

教养是用来约束自己的,在我们评判别人时,首先就得三省吾身。更不要以自己对教养释义的标准去规范他人。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礼貌和尊重,怎么去评判别人。其次,每个人都有累的时候,生理上的承受能力也都不一样,人家蹲着歇会怎么呢?尊重、体谅、包容是相互的,更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呼喊“大圣归来”绝不是为了起哄 一夜之间,不少人的朋友圈被六小龄童刷屏了,#帮六小龄童上春晚#一下成了网络热搜。27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六小龄童表示,自己尚未接到央视春晚的邀请,但看到大家对他的支持,让他非常感动。(1月28日《成都商报》)

如何看待“帮六小龄童上春晚”刷屏,这只是网友任性或对春晚不满的一种发泄吗?当然不是,实际上,当我们谈论这一话题时,不能离开这样一个背景:随着诸多与西游有关的图书、游戏和影视作品的出现,孙悟空已经成为了一个“超级IP”,其在国内的受欢迎程度绝不亚于美国大片中的超级英雄,并且影响力已不限于国内,去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仅通过海外市场就收回了总投资的1/4就是一明证,而今年恰好是86版《西游记》播出30周年,剧中六小龄童扮演的美猴王孙悟空深入人心,陪伴着几代人的童年。所以,不是网友太任性,而是情怀这东西太微妙。

春晚剧组回应称“今天你说要让谁上,明天又想让谁上,这样起哄是很不负责任的 ”。应该说,春晚剧组简单地将“帮六小龄童上春晚”,当成了一般的明星粉丝起哄,忽略了在30周年这一时间节点上,人们对六小龄童美猴王形象的致敬,忽略了西游文化下人们的共鸣。为什么大家希望六小龄童登上的是央视春晚,而不是其他平台,不仅是因为春晚的影响力高,更是因为,当除夕夜阖家团圆,一个能够勾起全家回忆的美猴王出现在舞台上时,是令人无比温暖的。这种朴素的情怀本应被尊重。

公众希望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超级IP”登上春晚舞台,绝不是起哄。在文化传播领域,尊重情怀是一种游戏规则。一些好莱坞电影,时隔几十年后拍出续作,仍能全球热映,票房大赚,其中当然有情怀的力量。我们一直在讲文化输出,一直在努力打造具有知识产权的文化形象和产品,如今西游大热,公众希望我们自己的“超级英雄”登上春晚舞台,怎么就成起哄了?

诚然,能登上春晚的节目,在各个环节都有着严苛的规定。但这并不代表一切都须墨守成规,而对公众的意见,对植根于我们文化深处的情怀视而不见。

透过此事,其实更应该深思的是,我们在对待自身文化中的经典和流行元素时的迟钝和麻木,西游文化很火,可是像春晚这样的舞台也没有想到要给它一张邀请函;去年引起轰动的《大圣归来》,从筹备到拍摄历经8年,过程曲折,最后靠众筹模式才保证了资金。显然,与西游文化植根人心的大背景相比,“大圣”还远未真正“归来”。孙悟空显然需要更多的舞台和支持,以便更加自信地向中国和世界续写他的故事。

没时间陪孩子长大是对“未来”欠账

这两天,一篇名为《我的爸爸》的日记在微信朋友圈被疯狂转发,行文还很稚嫩,但情真意切。日记中的爸爸被形容为“工作狂”,值班、加班、开会、出差……很少有时间陪她,她甚至哭着在电话里喊,“要见你一面都这么难吗?”“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尤其是日记最后一句,看哭了多少正在为工作打拼、为生活奋斗而缺少时间陪伴孩子的家长。(4月10日《钱江晚报》)“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出自一个孩子的口,让人泪流满面,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爸爸的陪伴,可孩子却很难见到爸爸。“爸爸去哪儿了”?孩子的日记中,爸爸成为了“工作狂”,总有做不完的工作。

报道中的“爸爸”是位警察,工作很忙,几乎没有时间陪孩子。连接送孩子上下学,一年也只两三次,孩子上兴趣班也只送过一次。的确,孩子还小,爸爸无法陪伴,等到孩子长大了,想陪也无没有多少机会了。

父母怎样做才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美国哈佛商学院的专家告诉我们,比起丰富的物质生活,父母的陪伴与良好的亲子互动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然而,很多时候,作父母的想陪陪孩子,却总是被工作所累,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警察的工作的确很忙,这一方面与警察的工作性质有关,比如抓逃犯或是破案,一忙起来就顾不上家了,另一方面也与警力不足有关。其实,工作忙的不只是警察,那些农民工难道不忙吗?而无法陪伴孩子最严重的就是那些外出打工的父母,相比于“留守儿童”,报道中的那位孩子还是幸运的,这个孩子至少还能够见到经常性地见到自己的爸爸,可“留守儿童”却几乎是一年到头也难得能够见到父母一次。

陪孩子成长,这是父母的责任,也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作父母的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陪孩子”。如果说“常回家看看”是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那么“陪孩子”没时间也推给工作忙,那就要拷问我们的制度。

多抽时间陪陪孩子,一方面需要父母意识到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尽量抽时间陪孩子,而在陪孩子的过程中,更要真心陪伴,不能人在孩子身边,心却在手机上。前几天,有调查表明,家长玩手机成所有“陋习”之首;另一方面,需要尊重法律,严格执行法律,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时间。虽然有些行业的加班时间较多,但却不能无情剥夺职工陪孩子的时间。在那些“过劳死”的人群中,恐怕总是没有时间陪孩子的。

“陪孩子长大”,这需要全社会的承诺。下次,能否以“陪孩子”作为理由请假呢?会被批准吗?

该怎样围观神童母亲的忏悔

这是一个有关神童和她母亲的故事。1983年,魏永康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因为母亲曾雪梅从小的悉心教育,从两岁起,他便被人称为“神童”。可遗憾的是,17岁就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的他,却并没有在大学里延续曾经的神奇,甚至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退学了。其母亲在面对采访时忏悔道:“我不怪他,只怪我自己的教育方法太狠了,对他也太狠了。”(4月7日《广州日报》)

从报道呈现出来的基本事实看,幼年时期的魏永康在智力上的确有着同龄人不可比拟的优势,当年人们称他为神童,似乎也不为过分。况且来说,这类智力超常儿童的存在本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就像生活中低智商儿童、残障儿童出现的概率一样。于此而言,看到并承认魏永康的过人之处,或许才是我们剖析这件事最基本的逻辑起点。

遗憾的是,聪敏过人的魏永康在后续时间里却没有得到更好的培养,其母亲揠苗助长的功利做法,反倒将他塑造成了现代版的“伤仲永”。或许我们谁也无法想象在培养过程中,母子二人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痛苦与挣扎,那交织着泪水与汗水的成长轨迹,又印刻了两人多少的心酸与绝望。我们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那忏悔式独白中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愧疚之爱。

毋庸置疑,在儿子遭遇过山车命运的洗礼后,这位母亲的忏悔是真诚的。那句“我对他太狠了”的锥心陈述,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失败的教育故事,倒不如说她是在以自揭伤疤的方式为我们上了一堂重要的教育之课。

首先来讲,在这个被按下快进键的当下社会,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有着神童母亲教育孩子的影子,只不过我们的某些做法没有那位母亲极端罢了。我们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理直气壮的为他们做了很多主;我们担心他将来不够优秀,就肆无忌惮的为其制定了很多通向成功的计划。而至于那些决定、计划是否征得孩子的同意,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在很多时候却被忽略了。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最该从这位母亲忏悔话语里学到的,那便是反求诸己,而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她的做法一顿猛批。

而在另外的角度,神童母亲的忏悔,其实也是在向社会寻求她教育孩子失败的答案。尽管在面对媒体时,她不断的在强调“我错了、我太狠了”,但其究竟错在何处,狠在哪里,她心里却并没有完整的答案,以至于她现在都还想将当年教育儿子的方式施加在孙子身上。这其实也是当下中国家庭在教育孩子时所面临的集体困惑。尽管高屋建瓴的指导文件不少,但真要落实到具体之中,却又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以至于很多家庭只能把孩子当成“试验品”,在一遍又一遍的摸索中去探寻教育教育的办法。

因此,面对神童母亲的忏悔,一味的批判与蔑视都不该是正常社会应该呈现出来的价值观,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要在这样的教训中多看看自己的短处与不足,并设身处地的去想想我们共同面临的尴尬与无奈,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比如在成功的标准上持有多样的观点,在不同价值的认同上,有包容彼此的宽宏心态。否则,这样的忏悔便没有半点意义。

地名任性改,乡愁何所期?

地名,是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对福州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来说,很多地名不仅仅是个地理符号,方位坐标,它可能蕴含了一段历史,讲述了一个故事,寄托着一种期盼。(3月25日《东南快报》)

其实,对于地名而言,虽然只是一个地方的称号,但却在人的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情感的认知,思绪的留驻,往往都因为一个熟悉地名在耳畔回响,伴随人们重新回归曾经熟悉的自我。正因为如此,一旦某个地方被改名,以一些稀奇、洋气的名字命名,往往令人颇为反感。即便,为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应该遵循人们的内心感受,不要让急功近利思维冲淡了浓浓的乡愁。

众所周知,一个地方的地名文化,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包含了语词文化和实体文化。与此同时,在地名文化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以及民族的融合变迁。一个地名,往往代表了某种历史典故、人文情怀等等,并不是空穴来风。那么,当地名“变脸”,变得让人生疏不已,正是对过往历史与人文价值的淡忘和消解。正因为地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国务院早在1986年就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很多地方政府也对该条例进行了细化。但由于缺乏明晰具体的操作,没有惩戒性规定的兜底,并没有遏止住地名更改乱象。

事实上,并不是说地名不能更改,关键是要强化制度约束,避免出现随意胡乱更改现象。在更改地名的时候,应该充分考量公众的内心感受,不要将公众内心的乡愁搁置一旁。比如,某些“白金瀚宫、巴厘岛、白宫”等地名,除了暴露出崇洋媚外的思维之外,又有什么效果和意义呢?在这些稀奇古怪的名字背后,无法找到乡愁的安放之处,对于公众而言,内心的不适感可想而知。面对该现象,确有必要完善法律规定,以严格的问责机制兜底,杜绝地名随意更改乱象。而且,对于某些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名,则应该给予重点保护,让地名成为一种文化标签。

民俗学家冯骥才曾经说过,“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有了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义。如果这个地方有其独有的历史与命运,地名便是这历史命运的容器。”那么,面对内心深处沉甸甸的乡愁,不要再对地名进行随意更改,真正让地名最终成为安放乡愁的最美容器。

对“人机大战”保持一份敬畏之心

围棋人机大战的第一回合,人工智能赢了。9日中午12点,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人机大战第一回合在韩国首尔举行。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角逐,李世石投子认输。在赛后发布会上,李世石表示胜负还未决出,他会在接下来的比赛中,继续了解对手。对于最后的胜利,他称自己有五成胜算。(3月1日《京华时报》)

现在全世界最火爆的新闻事件是什么?自然非围棋人机大战莫属,这场人类脑力与人工智能较量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围棋、竞技的范畴,成为检验未来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超越人类,或者是说人类还能否掌控人工智能的一次契机。尽管现在只进行了第一回合的较量,结果是人工智能战胜了人类,而国内网友已经是惊呼声一片:有人为此狂欢,认为人工智能将向前迈出一大步,也就意味着人类科技又往前迈出了一大步;但也有人感到绝望,因为他们担心人工智能的这种加速“进化”,最终会反制人类,危害人类。

人工智能属于人类的尖端前沿科技,尽管从现在的发展水平来看,我们还不用担心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反制人类,但是未来会如何发展,确实很难说。至于说好莱坞科幻电影中,人类发明机器人,结果反被机器人所控制,所迫害的情节会不会真实的发生,至少在目前还没有人敢做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而经验或者说教训告诉我们,对这种处在高速发展当中,但是发展前景未明的新生事物,我们最起码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而人机大战首回合较量出现结果以后,国内却传出了一些过于“轻敌”,也过于轻视的声音来。比如有国内计算机方面的专家表示,不必对人类失利大惊小怪,人工智能的“智力”水平还不如一个小孩。这未免有些过于托大了,尤其是作为国内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学者,应该看到国外在人工智能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我们在这方面与国外的差距,因为这种差距最终会反映在科技水平,反映到对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上,正如美国谷歌公司开发AlphaGo,肯定不会只让他陪人类下棋一样。

而更为引发国内网友质疑与争议的,是素有“中国围棋第一人”之称的棋手柯洁九段,他在围观一番人机大战之后,一方面说李世石是自己的手下败将,要是他迎战,肯定不会输给人工智能,但另一方面又表示不会迎战人工智能,因为不想自己的思路被人工智能复制学习。这不就像是与人过招,结果还没出招,就说对方打不过自己,所以自己不会打,因为自己一旦打了,对方就会把自己的招数学去,这还真是一种神逻辑。少年得志,难免目空一切,但不能拿无知当无畏,人类的大脑进化了几万年才到现在的样子,但是人工智能才多少年呢?所以不管人机大战的最终结局如何,我们保持一份起码的敬畏之心,还是很有必要的。

庸俗化的横幅是校园文化颓敝的直接体现

3月7日,据说是属于女生的节日,叫做女生节。于是乎,各大高校团体纷纷用横幅表达他们对女生的关心和爱护,华南农业大学的学生们更是“大显身手”,贴出了一组内容诸如“春风十里,不如睡你”的横幅,被网友直斥“性骚扰”。据华农大官方回应,这些横幅都是由学生社团私自挂上去的,目前已全部撤下。(3月8日《广州日报》)

常识告诉我们,大学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场所,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在这里同时存在。但常识同时也告诉我们,兼容并包并不等于一味纵容,更不等于滥俗、伪劣的东西可以在这里“招摇过市”。女生节这天,男生们通过挂横幅的形式向女生表达情感,透露心声,这本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横幅的内容触碰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涉及到了人生攻击,那便是赤裸裸的侵权了。

华南农业大学的横幅明显属于后者。这些噱头感十足的横幅,看似抓住了大学生“爱新鲜、爱刺激、喜欢搏出位”的心理,也迎合了社会大众“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猎奇心态,但本质上,它却是在以秀底线的形式将庸俗的一面呈现给大众。这看起来创意满满,但其骨子里透露出来的平庸之恶,却又无处不彰显着他们对女性权益的轻蔑与不屑,透露着他们对校园文化的亵渎与误解。

好端端的大学,为什么突然喜欢上了这类平庸的文化表现形式?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华南农业大学的解释是,之所以出现这一乱象,是由于学生社团不遵守学校关于横幅悬挂的相关规定、相关部门督查不力造成的。这样的回应看起来振振有词,但实质上却脆弱得不堪一击。学生不遵守相关规定“轻举妄动”固然和横幅乱挂有关,但如果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足够强大,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有足够的底气去拒绝那些滥俗文化的侵染,想必这样的乱象也不会有滋生的土壤。从这个角度看,庸俗横幅的最终指向,其实是高校校园文化日渐颓敝的沉重现实。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对这一现象也是感同身受。就我这几年有限的观察看,当下很多高校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其实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他们要么认为只要将教学质量搞上去,校园文化就会顺势得到提升,要么片面的认为只要多搞一些音乐晚会,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就能够将校园文化营造起来,唯独不知校园文化的本质是在大学之魂的基础上,将其内在精神与外在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价值体系在学校延续开来。

于此而言,要杜绝恶俗横幅在高校蔓延开来,其落脚点仍旧要放在高校校园文化的正确营造上。如果我们只是片面强调对各种乱象的管理和规制,却不在校园文化上多些思路和办法,那么,诸如华南农业大学的这些低俗的横幅文化,便仍会以其它的形式在校园里表现出来。这不管是对大学精神、还是学生的个体发展,都是最大的伤害。

雷锋是我们时代的“超级英雄”

在中老年群体的内心中,雷锋精神和雷锋的各种经典镜头早已在人们的内心中被“定格”,尤其是雷锋身穿冬军装,头戴“火车头”帽,手握钢枪形象,更成为了这一群体心中永恒的记忆。而在80后、90后甚至00后年青一代人的心目中,雷锋又变成了阳光、帅气甚至有些“文艺青年”气息的解放军小战士形象,但无论怎么变,雷锋精神体现的爱国爱岗、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勤俭节约的高尚优秀品格却始终如一,雷锋身上集中体现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雷锋精神”,更是获得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与感动,人们学习雷锋并把践行雷锋精神作为一种“道德信仰”,正是希望用雷锋精神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经济社会”输入更多道德正能量。

勿容讳言,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人文素质提升和文明进步的相对迟缓,社会形成了一种信仰缺失和价值观紊乱的极不正常现象,人员人之间信任感滑坡,尤其是在道德领域甚至出现某种倒退的趋势,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在道德领域呈现出的问题却越来越多,不但人们希望看到的“好人”越来越少,“好人难当”居然成了尴尬的社会现实。据日前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市民学雷锋意愿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学雷锋”,近六成市民“怕

第二篇:时事评论类作文素材

扶贫不能搞平均主义

山西一个贫困村去年用扶贫资金买了一批扶贫羊,本打算分给贫困户,让他们养羊脱贫,但村干部生怕分配不公引发矛盾,干脆全村每人分一只,剩下的又6人合分一只。新华社报道称,仅大半年时间,这些羊就被村民们卖了一多半。而据了解,类似扶贫思路,在基层并不鲜见。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怎么能“广撒芝麻盐”,搞平均主义呢?要是允许平均分配,倒不如直接按人头发钱来得痛快,何必又是立项,又是买种羊,又是谋销路,费这么大劲呢?出现按人头分扶贫羊的现象,说明一些地方还没有理解精准扶贫中“精准”二字的内涵。

实际上,精准扶贫的初衷非常清楚,就是要把全国5000多万贫困人口,一一登记造册,具体到户、具体到人,通过政策扶持,加上困难百姓的努力,摆脱贫困,最终消除极贫人口。按照这个原则,参照有关条件,确定扶贫对象应该不难。一些基层干部之所以觉得难,要么是没把政策讲清楚,没能取得当地百姓的理解和支持;要么是缺乏担当,怕分不好闹矛盾就绕着走,抑或二者兼有之。

不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能因为怕事就和稀泥、吃大锅饭。那样做既是对扶贫政策的扭曲,更是对老百姓的不负责任。精准扶贫的机会难得,把握住就可能让贫困户的日子红火起来。如果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形式,以形式对“形式”,还能期待有什么好效果?没有效果,没有起色,老百姓不满意,挨骂的还是干部。

精准扶贫是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就该底气十足、拿出智慧和勇气,而不是怕这怕那。同时也要明确,扶贫不是派发福利,不是想怎么分就怎么分,它必须符合规定、接受监督。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事关“共同富裕”的大局,事关老百姓的切实利益,不是哪一级的事,不能一级级往下推,最后都推给村里了事,甚至连村民把扶贫羊分了卖掉都置若罔闻。

尤其是在精准扶贫对象的确立、扶贫资源的发放上,必须严格依照规定执行,并将有关情况公诸于众,接受社会监督。符合条件的才能享受精准扶贫的政策,享受扶贫政策的贫困户也不能终日“躺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相反,得主动谋出路,否则就将受到舆论的谴责和制度的反制,这样才有的放矢。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中国的精准扶贫被各方面寄予了很高期待。能否让数以千万的贫困人口摆脱贫穷,过上好日子,取决于政策执行者的勇于担事,取决于被帮扶对象的振作自强,取决于公众监督渠道的畅通。公众、政策执行者、贫困户,三者形成一个相互咬合的闭合的环,扶贫才能遵从规律、有效运转,才不至于出现类似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闹剧。

扶贫要放弃对“感恩”的幻想

有“网红县委书记”之称的湖北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再度成为舆论焦点。11月4日,湖北省巴东县广播电视台在其微信公众号推送了《陈行甲:精准扶贫中 自强感恩教育要跟上》一文。陈行甲在文章中表示,有些贫困户不懂感恩,反而出现了无理取闹的心态:“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谁”“我掐着你玩”。对此,他要求加强对群众的自强感恩教育。(澎湃新闻网11月8日)

陈行甲这封“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公开信,相信当是出自真心。信中所揭露的一些贫困户的心态与扶贫现象,或确实在当地存在。

但是,在现代政治理念中,政府扶贫,乃是基于基本的公共职责与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扶贫不是对贫困户的施舍,贫困户脱贫、享有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也是其自身的一项公民权利。若要求贫困户对政府扶贫有感恩之心,是不是意味着没有感恩之心就不配接受扶贫?显然不是。再说,若干部都怀着收获感恩的心态去扶贫,不仅是一种责任与权利关系的倒置,扶贫工作恐怕也难以精准化。

现实中确实不排除一些贫困户有“等靠要”的消极心态,但这正是扶贫要致力解决的真问题。陈行甲在公开信中也提到,“精准扶贫不仅是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存条件,让他们经济上翻身,精神上也要翻身”,但是显然,感恩是达不到这一目标的。须知,贫困户产生消极心态,固然与个体的精神状态有关,但与过去粗放式的扶贫方式也难逃干系。如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当然容易引发一些人产生惰性,并割裂政府脱贫帮扶与贫困户自主脱贫的联系。

有必要正视的一点是,政府扶贫本不该预设贫困户都具有高道德水平和上进心。而且,一些看似个体层面的消极心理之形成,与区域性的生存条件、权利状况息息相关。要纾解“精神贫困”本就非一夕之功,对贫困户“怒其不争”,并不解决问题。针对千差万别的贫困户状况,予以有效帮扶,也是扶贫工作的难点。

至于扶贫工作中出现一些干部比贫困户更着急的现象,也要反思扶贫的工作方式与干部的考核制度设计问题。工作方法对了,激励机制恰当了,就不会因个别情况否定官员的扶贫绩效,也难以让一些贫困户“我掐着你玩”的心态得逞。

扶贫进入攻坚阶段,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艰难之一表现在,一些地区的贫困不是仅仅通过个体努力和地区的协同发展就能脱贫,而是必须有赖于外界从资源投入到权利赋予的精准满足。若仍过于强调贫困户自身原因,强调贫困户应有感恩心态,就有可能形成“贫困就是穷人的错”的治理幻觉。

如何调动和激发贫困户自身的脱贫积极性,确实考验着精准扶贫在现实中的实施智慧。只强调感恩,显然无法实现扶贫目标。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全国脱贫攻坚工作中,实现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其中就包括“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通过发展教育,对于促进贫困人口就业、提高贫困家庭收入水平、从源头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教育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群体差距仍十分显著。许多贫困地区,同时也是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最为薄弱的地区。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主要分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特别在一些边远山区,有的学校连课桌椅等最基本的办学条件都难以保障。同时,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发展严重滞后,绝大多数贫困地区乡村都没有公办幼儿园,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严重紧缺。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老百姓心里最普通的诉求。政府在扶贫工作中更需要对教育扶贫的重视,通过发挥教育优势助力脱贫攻坚。

建议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将治愚、扶智作为扶贫开发的长远之策和根本大计,对各地教育扶贫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做出系统部署,切实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教育扶持力度,着力从源头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大力支持贫困地区乡村幼儿园建设,加快构建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体系。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必须从学前教育抓起,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学前教育机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大力支持乡村幼儿园建设,从最贫困地区、最贫困人口做起,逐步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体系,切实减轻贫困家庭学前教育负担。

全面完成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国家“十三五”规划期间,应加强教育资源统筹和项目整合,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全面完成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确保贫困地区每一名适龄儿童少年都有机会接受有一定质量保障的义务教育。

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大对贫困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支持力度。目前,我国城镇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已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关键是普及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具有历史深远意义的扶贫举措。普及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一方面中央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支持贫困地区扩大高中教育资源,完善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健全学生资助体系,着力化解普通高中债务问题。另一方面,要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突出就业导向,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避免将高中阶段教育完全办成升学教育。

进一步调整完善保障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政策措施,拓展贫困家庭子女纵向流动的通道。近年来,针对农村寒门子弟上重点大学机会减少的现象,国家实施了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但这项政策还不够完善,建议进一步在贫困学生精准识别、完善监督机制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政策措施,确保这项政策真正惠及贫困家庭子女。

同时,加强贫困学生信息与贫困家庭人口信息的对接,实现精准资助。贫困学生信息要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有效衔接,精准识别贫困学生。既要做到“应补尽补”,又要尽可能避免资助非贫困家庭的学生,将有限的资助经费用在“刀刃上”,提高资助经费的效益。

扶贫要走出“重扶物轻扶志”误区

前不久,湖北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撰文,谈了一些扶贫干部“早就想讲却不敢讲”的问题——有少数贫困户带着“我是穷人我怕谁”的心态,被国家的好政策养得“浑身不舒服”,不如意就去找政府“碰瓷”;有少数贫困户对来家里帮扶的干部很麻木,认为干部比自己更得急,因为自己不脱贫干部交不了账„„“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微信公众号(ID:dianxunpinglun)转载该文章后,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次,网友纷纷留言讨论。

“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线捷报频传,但仍有很多“硬骨头”待啃。在一些地方,确实存在少数贫困户不思进取、“扶不起来”的现象。我们应该认识到,“扶志”本来就是扶贫工作的一部分,只重视物质扶贫的老路已经走不通。

对扶贫工作,一些地方干部认为,“缺钱就给钱,没房就盖房”,砸钱搞发展是最“短平快”的扶贫方式。而一时难见成效、需要下细功夫慢功夫的“扶志”,却长期未得到足够重视。“砸钱式”扶贫也让一些习惯了“等靠要”的贫困户认为,扶贫就是等国家给自己发票子、修路、修房子。与其汗流浃背地通过劳动脱贫,不如“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来得实在,得过且过、缺乏斗志和信心的心态也得以滋生,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其实,物质上脱贫与精神上“扶志”,是脱贫攻坚的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两者不可偏废。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总书记就指出,“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

当前,各项扶贫新机制正为脱贫攻坚不断释放着改革红利,也为物质扶贫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制度保障和实现路径。但是,“身贫”好扶“心贫”难治。对于那些有强烈脱贫愿望的群众,一定的物质扶持即可使他们走上自主脱贫之路;而对那些“身贫”又“心贫”的群众,如果不“扶志”,则即使通过给钱给物使其一度脱贫,也很可能坐吃山空再度返贫,进而耽误脱贫攻坚全局。因此,我们既要理解许许多多奋战在基层的扶贫干部的不易,更应该认识到,帮部分贫困群众除“思想穷根”已逐渐成为扶贫工作“硬骨头”中的“硬骨头”,“重扶物轻扶志”的误区亟须纠正。

诚然,脱贫攻坚的时间紧、任务重,但做好“扶志”工作,是扶贫干部不能推脱的担子。克服少数贫困群众思想观念贫乏、懒得改变现状的心理状态,挖掘并激发他们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需要有强有力的外力支持,尤其需要作为脱贫攻坚战主力军的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去苦下 功夫,耐心摸底,科学引导。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同样,打造一支满怀信心、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队伍,让他们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也是啃下“扶志”这个硬骨头的关键一着。要让广大扶贫干部深刻理解“扶志”的重要性和严峻性,克服少数干部身上“遇难而退”的潜在风险,才能为带领群众走出“志短”困境想实招、办实事、见实效。如果面对部分贫苦户“不思进取”,扶贫干部先泄了气,怎么能够带领贫苦户克服困难呢? 要找准“志短”病根,做到“精准医疗”、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少数贫困户懈怠、“志短”,原因不尽相同。有的是沾染了酗酒慵懒等不良习气;有的是受占小便宜、得过且过的不良风气影响;有的是因为脱贫创业遭遇挫折而撂挑子;有的是遭遇家庭变故,对脱贫致富失去信心„„总之,党员干部要逐一调研了解,找准病根,才能精准地解除他们的“心魔”。

要讲究策略,做到稳扎稳打。“扶志”是夯实基础的长期工作,如果急于求成,很有可能遭遇挫折。只有保持住稳扎稳打的踏实干劲和耐力,效果才能显现。海南省琼中县湾岭镇岭门村的黎族老汉王成安,原是个“懒汉”“醉鬼”。驻村第一书记黄海军先后采用激将法、“诱惑法”等策略,用心用情,积极引导帮扶,王成安终于受到触动。在黄海军的支持下,他盖好了羊舍,买回13只大羊、7只小羊,每天像伺候孩子般好好放羊。现在说到自己的羊儿,王成安两眼放光,以前那个萎靡不振的老汉消失不见了。

令人振奋的是,越来越多的黄海军正在践行“扶贫先扶志”的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激发贫困户主动脱贫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王成安眼光也看得更远了,“政策再好,还要靠家家户户自己努力”的信念逐渐扎下根基。但对于扶贫来说,“扶志”永远在路上,希望更多的基层干部尽早走出“重扶物轻扶志”误区,迎难而上,对症下药,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把扶贫工作做扎实。

第三篇:2016年作文素材时事评论集锦

2016年高考作文素材:最新时事评论集锦

警惕‚撞翻变道车‛的快意

近日,一条交通事故视频在网上热传并引起网友激烈讨论。视频显示:3月5日,广东东莞中堂大桥一辆大众轿车强制变道,被一辆比亚迪撞翻。对于这起事故,舆论一波三折,讨论的焦点在于比亚迪车主是否‚故意撞车‛(3月21日《南方日报》)。

你强行变道,我霸气撞飞——这是网友对相关视频给出的‚阅读理解式‛答案。胡乱变道,胆子不小,发生事故,该负全责。舆情发生逆转的是‚撞翻变道车‛的车主在微信群发出了惊人之语:该大众朗逸已经是他撞过的第7辆车。‚一般都是别人全责才会撞上去,否则不会撞。之前开比亚迪S6时,已经撞了2辆凯美瑞,2辆锐志,1辆CRV,1辆RAV4,全是完胜,没有输过一次。‛随后,东莞交警成立专案组,重新启动调查。结论还是认定大众车负全责,因不存在斗气开车的事实行为。

通常,面对强制变道,大多车主尽管深恶痛绝,但为了保证驾驶安全,除了紧踩刹车、打轮躲避,似乎也无计可施。而今,比亚迪车主据说不仅两次成功阻止大众车主强行变道,还给这个不守规矩者一个大教训——被撞翻车四脚朝天,这让饱受多年塞车之苦者拍手称快。此后,交警部门的事故认定书,更近乎为‚马路侠客‛光荣加冕。

变道引发意外,好在没有性命之虞,四脚朝天似乎活该。不过,有两点需要厘清: 一是从法理而言,道路交通法规定,违反禁止标线强行并线的,应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只是,‚变道车辆必须避让直行车辆‛,不代表直行车辆可以罔顾前车人身安全而‚以暴制暴‛。换言之,在风险因素瞬息万变的马路上,‚撞翻变道车‛的后果是不可预估、不可控的。如果我们放纵了‚直行可以撞变道‛的逻辑,法律就算正义,也是面目狰狞的正义。当然,若是果真故意撞车,已经涉嫌构成交通肇事罪,就不是‚全责‛那么简单了。也就是说,法律从来就没有支持过‚对方违法在先,撞了白撞‛的说法。二是从道义来说,以如此方式惩戒强制变道车辆,不仅游走在人性边缘,也是不折不扣的丛林逻辑。去年引发全民热议的‚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起因即是女司机任意变道。用人命关天的代价,去惩戒不守规矩的车主,这力度残蛮而血腥。除此之外,难道没有别的选择?眼下,不少车主已经为爱车装了车载行车记录仪,而在不少路段,公共监控等技术也完全可以还原强制变道的是与非,何苦非要拼了性命上演私力救济的马路惊悚剧? 车在路上,难免遇到各种状况,比之于动辄就‚撞翻‛的暴脾气,慢一点、谦让一点,可能更是当务之需。‚撞翻变道车‛的快意,于法治而言是值得警惕的。

为快递小哥期待‚依法处理‛击节叫好

近日,一段‚车主掌掴快递小哥‛的视频刷屏了。并非因为热闹而被围观,而是一个频频动手打人、一个没有任何反抗的对比反差,让一场看似是非分明的纠纷变了味。被打的快递小哥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自己很委屈,已经报案了。对于期待的结果,这位小哥回答了四个字:‚依法处理‛。目前,殴打快递员的出租司机因寻衅滋事已被北京警方依法处以行政拘留十日的处罚。

蹭坏了他人爱车,双方应负有何种责任,需要专业鉴定,最终由法律说了算,不是谁富有、谁气势大,就可以任性动手。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再有理,也不能不把法律放在眼里,用粗暴的手段始终不能解决问题。

人都说,遇事要讲理。这首先是在情感和常识意义上判定对错,有些看似‚理‛气十足的事,往往在当事人心中有一个结果,但既不能‚得理不饶人‛,像那位车主一样揪住不放并施以暴力;也不能‚理亏心虚,任人欺负‛,像快递小哥一样如绵羊般被随意打骂。实际上,所谓的‚理‛,也只不过是一个不成文守则,关键还是靠法律。

其实,施暴打人的背后,也凸显出对规则的不尊重、对法治的不敬畏。如果没有受到他人来自生命的威胁,为何要选择先动手?如果有清晰可辨的责任,为何不等待警察依法处理?如果心中有对规则制度的基本遵循,为何还会轻易地当街撒气?可见,表面上是在释放心中的不满,实际上是在践踏社会普遍形成的对法律制度的守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法律保护下的个体,人人遵守才能人人受益,随意破坏必将自食其果。在法律面前,没有更公平正义的解决方式,更何况是一件小纠纷?

与施暴打人者对比,受委屈的快递小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期待的处理结果是‚依法处理‛,值得我们击节叫好。尊重法律,何尝不是尊重每个人的权利,何尝不是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当强势主体遇到弱势群体、当有权有势者遇到普通老百姓、当‚土著老炮儿‛遇到‚外来漂流者‛,身份的大小、职业的贵贱、姿态的高低,不能成为评判的标准,也不能变成颐指气使、欺软怕硬的‚凌霸‛。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别让你的情绪冲破法律框架,别让我的权利受到无情践踏。我们需更有敬畏之心,既抱有善意,又充分尊重法律,如此进步的终将是整个社会文明。

共同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19日在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要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我国是一个网络大国,正在由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截止去年底,我国网民已达到6.88亿,我国网络的开放程度和活跃程度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网络的飞速发展不仅给网民带来了‚红利‛,也成了助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稳就业、促升级发挥了突出作用,并正在推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我们要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发挥好‚互联网+‛的作用,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臵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积极作用。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新的平台,创造新的业绩。

但是网络也不是‚法外之地‛。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部分人为牟取非法暴利,而罔顾道德法纪、背‚道‛而行。如近期遭曝光或关闭的一些网站,由于他们财迷心窍、疏于管理,或不善不会管理,致使部分网站或网络欺诈,或淫秽低俗,或扰乱秩序,或为了迎合点击量,故意制造虚假新闻,散布谣言,制造恐慌,等等。对于这样的不法商人,故意扰乱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要人人共起而诛之。广大网民应自觉行动起来,加强监督、加强举报,发现一个,举报一个,曝光一个,让有关单位加以严惩,绝不手软、绝不姑息。穷追猛打,打得让他们不敢、不愿再破坏我们的‚精神家园‛为止。

我们不仅要捍卫好、爱护好的我们的‚精神家园‛,也要用好这个‚精神家园‛,时刻为我们自己‚充电‛、‚补钙‛。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集民智这个‚渠道‛,而今已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当中,特别是在信息公开化、行政透明化、执政法治化的今天,互联网信息量大、即时性好、交流范围广等特点将越来越被大家所默认与运用,其价值和重要性不仅被广大网民所认可,也被越来越多的党委政府工作人员所感知。通过网络掌握大量新闻信息,有利于‚运筹于帷幄之内,决胜于千里之外‛。通过网络了解网民的意见建议。使我们想办法、办事情更符合实际,更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更加迅速、准确地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办急事。作为普通网民也可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搜集整理些相关资料,以便更有力地指导帮助自己的工作,借鉴他人的经验做法,更好地补充自己知识与阅历的‚短板‛。‚网络民意‛在问政、监督、反腐等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也必将日益显现,并将越来越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

共同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就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严格遵守‚网络七条底线‛。让我们携起手来,更理性、更客观、更全面地反映问题、反映民生,更地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真正担负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惟如此,才能让我们的‚精神家园‛越来越开阔、越来越畅通、越来越具有力量。惟如此,才能让我的‚精神家园‛越来越天朗气清,越来越生态良好,越来越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惟如此,才能更加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更好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更好地培养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我们的‚精神家园‛放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更加迷人的光彩。

说翻就翻的小船,不能说转就转

最近,一组名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漫画刷爆朋友圈,而据此改编的各种版本‚翻船体‛也迅速走红网络,但漫画还是原来的漫画,只是话题和文字内容变了。而漫画的原作者‚喃东尼‛却‚很焦虑‛:‚翻船体‛如此流行,仅有很少的公众号主动联系他取得授权,并支付版权费。

4月19日,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介绍2015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时,也提到了这件事情。阎晓宏明确指出,在现行法律基础上,只要构成了作品,而且这个作品没有经过别人许可进行传播,就构成了侵权。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不断涌现,作品的创作手段、手法和传播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等网络免费转载大行其道,导致大量原创作品遭遇侵权盗版,权利人苦不堪言。

问题还在于,权利人要维权将面临许多困难、牵制很多精力。例如,原创作者要维权需要固定证据,但一般人没有相关知识指导的话,是很难做到的;自己下载到法院层面来讲,没有法律效力,而是要经过公证这个程序。另外,权利人去找相应的网站、APP或者网络公司,一般找不到,即使找到,交涉起来也非常复杂。

广大作者面对网络非法转载,怎么办?是忍气吞声,还是奋起抗争维权?谁来维护普通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有关权利?谁来维护网络转载和传播的社会公平正义?

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报刊转载属于法定许可,但是不能延伸到数字网络新媒体。除了法律规定的远程教育、扶助贫困和适应基本文化需求可以‚先使用,后付酬‛外,网络转载、传播版权作品,都应该遵循‚先授权,后使用‛的版权保护基本原则。但是,网络免费转载盛行,明显违反著作权法的规定。更要看到,原创内容遭遇大量侵权转载,将使内容创业者的激情大受打击,挫伤创新积极性,从而影响网络创新经济的健康发展。尊重原创版权,是创新创业的基石。然而,‚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被疯狂转载,其实质是漠视版权的集体狂欢,是对原创精神的羞辱亵渎,也是创新精神的可怕沉沦。所以,必须从规范网络传播作品的市场秩序,创新网络版权授权机制,完善网络版权纠纷调处机制,支持并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加大整顿治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的行政执法和司法审判力度等方面入手,加快版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让版权作品回归应有的市场价值,让版权保护真正成为鼓励创新创业的有效制度保障。

消除冷漠,法律不应缺位

上周末,广东消防的官微突然密集发声,言辞极为严厉地愤然回应了一段在网上流传甚广的视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来,这段名为《火灾拍摄者残忍42秒》的视频,拍摄于4月14日广州市花都区的一场火灾。当时火灾中的罹难者趴在着火房间的窗台上逃生不成、苦苦哀嚎,而视频的拍摄者却对此袖手旁观,反而无动于衷地稳稳拍下了这残忍的42秒,视频中呼救的男子最终在大火中丧生。

听闻这样的消息,无论是谁都无法不为之寒心,但类似的事件在近期却不是孤例。前不久在全社会引发舆论轩然大波的‚如家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中,人们就震惊于为何在酒店这样封闭且管理严格的空间里,居然会出现女生被陌生人拖拽而没人阻拦的咄咄怪事。更有网友针对这种社会现象而专门组织社会实验,以模拟街头绑架儿童试探路人反应——结果竟然在9次测试中没有一例出手相援。

近段时间如此集中爆发的几起社会热点事件,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何社会冷漠呈蔓延之势,而且不少当事人还自觉理所当然

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的形成自然有多重复杂因素,但国家和社会对于见义勇为在制度保障上的支持力度不够也是重要原因。当前,各地出台的见义勇为条例还难以做到免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帮了人却要自己承担损失,甚至帮了人反倒要被人讹诈,于是乎出手相助者‚流血又流泪‛越频现报端,明哲保身者就越多。

冷漠蔓延对全社会都是一剂致命的毒药。社会秩序的维系,除了国家力量的介入,一个社会天然的自我管理和调整能力事实上是更为根本的。人们之间解困济厄的守望相助,带来的不仅仅是暖暖的温情,而且也是维系共同体的生活纽带。反之,对于他人困境的漠不关心,总有一天也会应验在自己身上,这种人们社会关系之间的支离破碎,将慢慢腐蚀社会道德的基础,进而引发大量我们始料不及的社会问题——正如花都火灾中出现的情况一样。

在今年的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都在呼吁要对见义勇为予以立法,其中有人认为囿于见义勇为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我国社会的道德感和安全感会为此产生危机。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此类的呼吁显然是极为必要的。当然,为见义勇为立法,也需要注意道德与法律的边界。将道德层面的见义勇为规定为人们的法律义务固然在现实中没有可操作性,但为见义勇为提供组织、人员、资金、荣誉等方面的充分保障,却并不过分。

为见义勇为提供制度保障,最终是为引领社会风气做出示范。我们常常讲要‚惩恶扬善‛,其实‚惩恶‛与‚扬善‛往往也是一体两面:如果一个社会的正气不能弘扬,见义勇为的精神备受排挤,那么各种不良风气和违法犯罪行为就必然会乘虚而入,社会治理的成本也将急剧增加。消除社会冷漠,法律不应缺位。

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喜欢的20个经典动漫形象中只有1个来自中国。孩子们对白雪公主、丑小鸭等西方童话角色往往耳熟能详,对孟姜女、田螺姑娘等中国民间故事人物却知之甚少。可以说,中华民间故事在当代生活中已严重失落。

是因为中华民间故事不够精彩吗?显然不是。中华民间故事数量众多,既有神话、传说,又有童话、生活故事,这些故事既承载着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又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生产和生活知识,也蕴涵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人生信念和价值观念。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早就诞生了西方经典童话的原型故事。比如,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人段成式记载的《叶限》中,就包括后母虐待、神力帮助、集会出彩、以鞋验身、嫁与王公等情节,与《灰姑娘》的故事如出一辙。而清人黄之隽记载的《虎媪传》,则是典型的‚狼外婆‛类型故事,它比《小红帽》的情节更复杂,传递的文化信息更丰富,却鲜为人知。大量散见于古人笔记、野史中的民间故事,运用活泼形象的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演绎着感人的故事,讴歌善良、诚信、智慧和勤劳,鞭挞凶残、自私、虚伪和懒惰,不仅会是童年最难忘的回忆,更能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奠定最初的是非善恶观。

故事精彩却难逃失落,与今人的挖掘功夫欠缺有关。鲁迅的《故事新编》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则对意大利民间故事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出版了《意大利童话》。所以,挖掘民间故事绝不是‚小儿科‛!当前许多民间文学专家,往往重研究而轻实践,不愿意在搜集、编纂故事这样不算科研成绩的事情上花费精力。缺少了学者提供的‚原材料‛,出版商又多以利润为终极诉求,于是五花八门、各种版本的《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霸占了童书的柜台,我们自己的民间故事却愈加罕见。此外,西方童话之所以在我国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在于综合运用了多种媒体,顺应了从口耳相传到听觉、视觉、触觉、生活日用相互影响的时代变化。美国迪士尼公司在这方面用力颇多,他们对民间故事进行的创新性开发,不仅有效输出了自己的价值观,也赢得了口碑,赚得了巨额的利润。相比之下,我国在综合运用多媒体传播、开发民间故事方面还缺乏好的做法。

为此,中华民间故事的发扬光大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勠力同心、有所作为。比如,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全社会对民间故事的关注,加大对民间故事传承、传播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教育部门需在学科目录和专业设臵上提高民间文学的地位,并适当增加民间文学作品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比重。民间文学专家应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在数量庞大的中华民间文学作品中筛选出一些优秀作品,并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改编,形成一些作品集。文化企业则可以此为基础进行再加工,出版图书,绘成图像,录制音频,或改编成影视剧、动画片、舞台剧等形式,形成综合优势。同时,还可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组织民间故事讲述、表演大赛等,广为宣传。至于家长,在为孩子挑选故事的时候,也要对‚我们自己的‛有更加明确的倾向性。

民间故事的‚失落‛,是中华文化的重大损失,不仅会使我们坐失这一领域的话语权,也浪费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面向世界,协同努力,讲好自己的故事。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已经刻不容缓,否则将会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为什么蹲着就是一种没教养的表现?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女孩蹲着等地铁没教养‛引发热议。图片配文写道:‚可能我老了,很多事情比较保守,但是我就是不明白,为何现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养?等个地铁就可以随随便便蹲着,难看不难看?谁教她们的?这是什么生活习惯?‛

首先,我想说,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竟然能扯上‚教养‛二字?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吧!

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辞典上说:教养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而‚教养‛在西方文化中写作‚MANNER‛指的是礼貌、规矩、态度、风度、生活方式、习惯……等等。由此看得出‚教养‛与人的姿态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况且每个人对‚教养‛二字的释义都不见相同,不要以自我的好恶与对教养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行为。

从拍得图片上看,两个女孩蹲在地上并没有妨碍地铁的公共秩序。她们俩蹲在地上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也并不知道。可能是因为逛街逛累了,可能是系鞋带,也可能是身体不适,还可能是蹲下来看会手机……但无论如何?她们俩都没有影响到周围的人,因为她们俩后面并没有人排队,蹲着也是在黄线以外。再说,她们俩蹲在那里,穿着并不是暴露的,更没有什么不雅的行为举止,人家爱蹲着就蹲着,爱站着就站着,哪个条文又规定不能蹲着呢?蹲着等地铁,怎么就没有‚教养‛了呢?

更搞笑的是该微博发布之后,有部分网友的评论竟然上升到地域的歧视。说她们俩肯定是外地人,上海人是不会这样的。我想说,同样是中国人、炎黄子孙,为什么还会有地域歧视了。以前是农村歧视,现在上升到地域歧视。可笑之极!

不了解情况,不明原因,不经过别人允许,就打着‘教养’二字的旗号拍照上传到网络。然后引发热议,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有教养吗?难道你不知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吗?还有一点也尤其关键,微博的文字中还重点提出:‚为何现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养?等个地铁就可以随随便便蹲着,难看不难看?‛这句话明显的带有性别歧视,难道只有男生可以蹲着,女生就不可以蹲着吗?

现在有的人,一天到晚就抓拍人家的‚不雅‛瞬间,这里上传那里上传,以求关注度,点击率。想成名,想求关注,也不要这样做啊!成名并不是一触而就的!

教养是用来约束自己的,在我们评判别人时,首先就得三省吾身。更不要以自己对教养释义的标准去规范他人。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礼貌和尊重,怎么去评判别人。其次,每个人都有累的时候,生理上的承受能力也都不一样,人家蹲着歇会怎么呢?尊重、体谅、包容是相互的,更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呼喊‚大圣归来‛绝不是为了起哄

一夜之间,不少人的朋友圈被六小龄童刷屏了,#帮六小龄童上春晚#一下成了网络热搜。27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六小龄童表示,自己尚未接到央视春晚的邀请,但看到大家对他的支持,让他非常感动。(1月28日《成都商报》)如何看待‚帮六小龄童上春晚‛刷屏,这只是网友任性或对春晚不满的一种发泄吗?当然不是,实际上,当我们谈论这一话题时,不能离开这样一个背景:随着诸多与西游有关的图书、游戏和影视作品的出现,孙悟空已经成为了一个‚超级IP‛,其在国内的受欢迎程度绝不亚于美国大片中的超级英雄,并且影响力已不限于国内,去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仅通过海外市场就收回了总投资的1/4就是一明证,而今年恰好是86版《西游记》播出30周年,剧中六小龄童扮演的美猴王孙悟空深入人心,陪伴着几代人的童年。所以,不是网友太任性,而是情怀这东西太微妙。

春晚剧组回应称‚今天你说要让谁上,明天又想让谁上,这样起哄是很不负责任的 ‛。应该说,春晚剧组简单地将‚帮六小龄童上春晚‛,当成了一般的明星粉丝起哄,忽略了在30周年这一时间节点上,人们对六小龄童美猴王形象的致敬,忽略了西游文化下人们的共鸣。为什么大家希望六小龄童登上的是央视春晚,而不是其他平台,不仅是因为春晚的影响力高,更是因为,当除夕夜阖家团圆,一个能够勾起全家回忆的美猴王出现在舞台上时,是令人无比温暖的。这种朴素的情怀本应被尊重。

公众希望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超级IP‛登上春晚舞台,绝不是起哄。在文化传播领域,尊重情怀是一种游戏规则。一些好莱坞电影,时隔几十年后拍出续作,仍能全球热映,票房大赚,其中当然有情怀的力量。我们一直在讲文化输出,一直在努力打造具有知识产权的文化形象和产品,如今西游大热,公众希望我们自己的‚超级英雄‛登上春晚舞台,怎么就成起哄了?

诚然,能登上春晚的节目,在各个环节都有着严苛的规定。但这并不代表一切都须墨守成规,而对公众的意见,对植根于我们文化深处的情怀视而不见。透过此事,其实更应该深思的是,我们在对待自身文化中的经典和流行元素时的迟钝和麻木,西游文化很火,可是像春晚这样的舞台也没有想到要给它一张邀请函;去年引起轰动的《大圣归来》,从筹备到拍摄历经8年,过程曲折,最后靠众筹模式才保证了资金。显然,与西游文化植根人心的大背景相比,‚大圣‛还远未真正‚归来‛。孙悟空显然需要更多的舞台和支持,以便更加自信地向中国和世界续写他的故事。

没时间陪孩子长大是对‚未来‛欠账

这两天,一篇名为《我的爸爸》的日记在微信朋友圈被疯狂转发,行文还很稚嫩,但情真意切。日记中的爸爸被形容为‚工作狂‛,值班、加班、开会、出差……很少有时间陪她,她甚至哭着在电话里喊,‚要见你一面都这么难吗?‛‚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尤其是日记最后一句,看哭了多少正在为工作打拼、为生活奋斗而缺少时间陪伴孩子的家长。(4月10日《钱江晚报》)

‚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出自一个孩子的口,让人泪流满面,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爸爸的陪伴,可孩子却很难见到爸爸。‚爸爸去哪儿了‛?孩子的日记中,爸爸成为了‚工作狂‛,总有做不完的工作。报道中的‚爸爸‛是位警察,工作很忙,几乎没有时间陪孩子。连接送孩子上下学,一年也只两三次,孩子上兴趣班也只送过一次。的确,孩子还小,爸爸无法陪伴,等到孩子长大了,想陪也无没有多少机会了。

父母怎样做才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美国哈佛商学院的专家告诉我们,比起丰富的物质生活,父母的陪伴与良好的亲子互动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然而,很多时候,作父母的想陪陪孩子,却总是被工作所累,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警察的工作的确很忙,这一方面与警察的工作性质有关,比如抓逃犯或是破案,一忙起来就顾不上家了,另一方面也与警力不足有关。其实,工作忙的不只是警察,那些农民工难道不忙吗?而无法陪伴孩子最严重的就是那些外出打工的父母,相比于‚留守儿童‛,报道中的那位孩子还是幸运的,这个孩子至少还能够见到经常性地见到自己的爸爸,可‚留守儿童‛却几乎是一年到头也难得能够见到父母一次。

陪孩子成长,这是父母的责任,也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作父母的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陪孩子‛。如果说‚常回家看看‛是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那么‚陪孩子‛没时间也推给工作忙,那就要拷问我们的制度。多抽时间陪陪孩子,一方面需要父母意识到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尽量抽时间陪孩子,而在陪孩子的过程中,更要真心陪伴,不能人在孩子身边,心却在手机上。前几天,有调查表明,家长玩手机成所有‚陋习‛之首;另一方面,需要尊重法律,严格执行法律,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时间。虽然有些行业的加班时间较多,但却不能无情剥夺职工陪孩子的时间。在那些‚过劳死‛的人群中,恐怕总是没有时间陪孩子的。‚陪孩子长大‛,这需要全社会的承诺。下次,能否以‚陪孩子‛作为理由请假呢?会被批准吗?

该怎样围观神童母亲的忏悔

这是一个有关神童和她母亲的故事。1983年,魏永康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因为母亲曾雪梅从小的悉心教育,从两岁起,他便被人称为‚神童‛。可遗憾的是,17岁就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的他,却并没有在大学里延续曾经的神奇,甚至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退学了。其母亲在面对采访时忏悔道:‚我不怪他,只怪我自己的教育方法太狠了,对他也太狠了。‛(4月7日《广州日报》)从报道呈现出来的基本事实看,幼年时期的魏永康在智力上的确有着同龄人不可比拟的优势,当年人们称他为神童,似乎也不为过分。况且来说,这类智力超常儿童的存在本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就像生活中低智商儿童、残障儿童出现的概率一样。于此而言,看到并承认魏永康的过人之处,或许才是我们剖析这件事最基本的逻辑起点。

遗憾的是,聪敏过人的魏永康在后续时间里却没有得到更好的培养,其母亲揠苗助长的功利做法,反倒将他塑造成了现代版的‚伤仲永‛。或许我们谁也无法想象在培养过程中,母子二人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痛苦与挣扎,那交织着泪水与汗水的成长轨迹,又印刻了两人多少的心酸与绝望。我们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那忏悔式独白中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愧疚之爱。毋庸臵疑,在儿子遭遇过山车命运的洗礼后,这位母亲的忏悔是真诚的。那句‚我对他太狠了‛的锥心陈述,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失败的教育故事,倒不如说她是在以自揭伤疤的方式为我们上了一堂重要的教育之课。

首先来讲,在这个被按下快进键的当下社会,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有着神童母亲教育孩子的影子,只不过我们的某些做法没有那位母亲极端罢了。我们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理直气壮的为他们做了很多主;我们担心他将来不够优秀,就肆无忌惮的为其制定了很多通向成功的计划。而至于那些决定、计划是否征得孩子的同意,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在很多时候却被忽略了。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最该从这位母亲忏悔话语里学到的,那便是反求诸己,而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她的做法一顿猛批。而在另外的角度,神童母亲的忏悔,其实也是在向社会寻求她教育孩子失败的答案。尽管在面对媒体时,她不断的在强调‚我错了、我太狠了‛,但其究竟错在何处,狠在哪里,她心里却并没有完整的答案,以至于她现在都还想将当年教育儿子的方式施加在孙子身上。这其实也是当下中国家庭在教育孩子时所面临的集体困惑。尽管高屋建瓴的指导文件不少,但真要落实到具体之中,却又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以至于很多家庭只能把孩子当成‚试验品‛,在一遍又一遍的摸索中去探寻教育教育的办法。

因此,面对神童母亲的忏悔,一味的批判与蔑视都不该是正常社会应该呈现出来的价值观,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要在这样的教训中多看看自己的短处与不足,并设身处地的去想想我们共同面临的尴尬与无奈,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比如在成功的标准上持有多样的观点,在不同价值的认同上,有包容彼此的宽宏心态。否则,这样的忏悔便没有半点意义。

地名任性改,乡愁何所期?

地名,是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对福州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来说,很多地名不仅仅是个地理符号,方位坐标,它可能蕴含了一段历史,讲述了一个故事,寄托着一种期盼。(3月25日《东南快报》)

其实,对于地名而言,虽然只是一个地方的称号,但却在人的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情感的认知,思绪的留驻,往往都因为一个熟悉地名在耳畔回响,伴随人们重新回归曾经熟悉的自我。正因为如此,一旦某个地方被改名,以一些稀奇、洋气的名字命名,往往令人颇为反感。即便,为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应该遵循人们的内心感受,不要让急功近利思维冲淡了浓浓的乡愁。

众所周知,一个地方的地名文化,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包含了语词文化和实体文化。与此同时,在地名文化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以及民族的融合变迁。一个地名,往往代表了某种历史典故、人文情怀等等,并不是空穴来风。那么,当地名‚变脸‛,变得让人生疏不已,正是对过往历史与人文价值的淡忘和消解。正因为地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国务院早在1986年就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很多地方政府也对该条例进行了细化。但由于缺乏明晰具体的操作,没有惩戒性规定的兜底,并没有遏止住地名更改乱象。

事实上,并不是说地名不能更改,关键是要强化制度约束,避免出现随意胡乱更改现象。在更改地名的时候,应该充分考量公众的内心感受,不要将公众内心的乡愁搁臵一旁。比如,某些‚白金瀚宫、巴厘岛、白宫‛等地名,除了暴露出崇洋媚外的思维之外,又有什么效果和意义呢?在这些稀奇古怪的名字背后,无法找到乡愁的安放之处,对于公众而言,内心的不适感可想而知。面对该现象,确有必要完善法律规定,以严格的问责机制兜底,杜绝地名随意更改乱象。而且,对于某些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名,则应该给予重点保护,让地名成为一种文化标签。民俗学家冯骥才曾经说过,‚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有了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义。如果这个地方有其独有的历史与命运,地名便是这历史命运的容器。‛那么,面对内心深处沉甸甸的乡愁,不要再对地名进行随意更改,真正让地名最终成为安放乡愁的最美容器。

对‚人机大战‛保持一份敬畏之心

围棋人机大战的第一回合,人工智能赢了。9日中午12点,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人机大战第一回合在韩国首尔举行。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角逐,李世石投子认输。在赛后发布会上,李世石表示胜负还未决出,他会在接下来的比赛中,继续了解对手。对于最后的胜利,他称自己有五成胜算。(3月1日《京华时报》)

现在全世界最火爆的新闻事件是什么?自然非围棋人机大战莫属,这场人类脑力与人工智能较量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围棋、竞技的范畴,成为检验未来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超越人类,或者是说人类还能否掌控人工智能的一次契机。尽管现在只进行了第一回合的较量,结果是人工智能战胜了人类,而国内网友已经是惊呼声一片:有人为此狂欢,认为人工智能将向前迈出一大步,也就意味着人类科技又往前迈出了一大步;但也有人感到绝望,因为他们担心人工智能的这种加速‚进化‛,最终会反制人类,危害人类。人工智能属于人类的尖端前沿科技,尽管从现在的发展水平来看,我们还不用担心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反制人类,但是未来会如何发展,确实很难说。至于说好莱坞科幻电影中,人类发明机器人,结果反被机器人所控制,所迫害的情节会不会真实的发生,至少在目前还没有人敢做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而经验或者说教训告诉我们,对这种处在高速发展当中,但是发展前景未明的新生事物,我们最起码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而人机大战首回合较量出现结果以后,国内却传出了一些过于‚轻敌‛,也过于轻视的声音来。比如有国内计算机方面的专家表示,不必对人类失利大惊小怪,人工智能的‚智力‛水平还不如一个小孩。这未免有些过于托大了,尤其是作为国内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学者,应该看到国外在人工智能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我们在这方面与国外的差距,因为这种差距最终会反映在科技水平,反映到对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上,正如美国谷歌公司开发AlphaGo,肯定不会只让他陪人类下棋一样。

而更为引发国内网友质疑与争议的,是素有‚中国围棋第一人‛之称的棋手柯洁九段,他在围观一番人机大战之后,一方面说李世石是自己的手下败将,要是他迎战,肯定不会输给人工智能,但另一方面又表示不会迎战人工智能,因为不想自己的思路被人工智能复制学习。这不就像是与人过招,结果还没出招,就说对方打不过自己,所以自己不会打,因为自己一旦打了,对方就会把自己的招数学去,这还真是一种神逻辑。少年得志,难免目空一切,但不能拿无知当无畏,人类的大脑进化了几万年才到现在的样子,但是人工智能才多少年呢?所以不管人机大战的最终结局如何,我们保持一份起码的敬畏之心,还是很有必要的。

庸俗化的横幅是校园文化颓敝的直接体现

3月7日,据说是属于女生的节日,叫做女生节。于是乎,各大高校团体纷纷用横幅表达他们对女生的关心和爱护,华南农业大学的学生们更是‚大显身手‛,贴出了一组内容诸如‚春风十里,不如睡你‛的横幅,被网友直斥‚性骚扰‛。据华农大官方回应,这些横幅都是由学生社团私自挂上去的,目前已全部撤下。(3月8日《广州日报》)

常识告诉我们,大学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场所,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在这里同时存在。但常识同时也告诉我们,兼容并包并不等于一味纵容,更不等于滥俗、伪劣的东西可以在这里‚招摇过市‛。女生节这天,男生们通过挂横幅的形式向女生表达情感,透露心声,这本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横幅的内容触碰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涉及到了人生攻击,那便是赤裸裸的侵权了。

华南农业大学的横幅明显属于后者。这些噱头感十足的横幅,看似抓住了大学生‚爱新鲜、爱刺激、喜欢搏出位‛的心理,也迎合了社会大众‚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猎奇心态,但本质上,它却是在以秀底线的形式将庸俗的一面呈现给大众。这看起来创意满满,但其骨子里透露出来的平庸之恶,却又无处不彰显着他们对女性权益的轻蔑与不屑,透露着他们对校园文化的亵渎与误解。

好端端的大学,为什么突然喜欢上了这类平庸的文化表现形式?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华南农业大学的解释是,之所以出现这一乱象,是由于学生社团不遵守学校关于横幅悬挂的相关规定、相关部门督查不力造成的。这样的回应看起来振振有词,但实质上却脆弱得不堪一击。学生不遵守相关规定‚轻举妄动‛固然和横幅乱挂有关,但如果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足够强大,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有足够的底气去拒绝那些滥俗文化的侵染,想必这样的乱象也不会有滋生的土壤。

从这个角度看,庸俗横幅的最终指向,其实是高校校园文化日渐颓敝的沉重现实。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对这一现象也是感同身受。就我这几年有限的观察看,当下很多高校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其实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他们要么认为只要将教学质量搞上去,校园文化就会顺势得到提升,要么片面的认为只要多搞一些音乐晚会,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就能够将校园文化营造起来,唯独不知校园文化的本质是在大学之魂的基础上,将其内在精神与外在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价值体系在学校延续开来。

于此而言,要杜绝恶俗横幅在高校蔓延开来,其落脚点仍旧要放在高校校园文化的正确营造上。如果我们只是片面强调对各种乱象的管理和规制,却不在校园文化上多些思路和办法,那么,诸如华南农业大学的这些低俗的横幅文化,便仍会以其它的形式在校园里表现出来。这不管是对大学精神、还是学生的个体发展,都是最大的伤害。

雷锋是我们时代的‚超级英雄‛

在中老年群体的内心中,雷锋精神和雷锋的各种经典镜头早已在人们的内心中被‚定格‛,尤其是雷锋身穿冬军装,头戴‚火车头‛帽,手握钢枪形象,更成为了这一群体心中永恒的记忆。而在80后、90后甚至00后年青一代人的心目中,雷锋又变成了阳光、帅气甚至有些‚文艺青年‛气息的解放军小战士形象,但无论怎么变,雷锋精神体现的爱国爱岗、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勤俭节约的高尚优秀品格却始终如一,雷锋身上集中体现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雷锋精神‛,更是获得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与感动,人们学习雷锋并把践行雷锋精神作为一种‚道德信仰‛,正是希望用雷锋精神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经济社会‛输入更多道德正能量。

勿容讳言,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人文素质提升和文明进步的相对迟缓,社会形成了一种信仰缺失和价值观紊乱的极不正常现象,人员人之间信任感滑坡,尤其是在道德领域甚至出现某种倒退的趋势,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在道德领域呈现出的问题却越来越多,不但人们希望看到的‚好人‛越来越少,‚好人难当‛居然成了尴尬的社会现实。据日前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市民学雷锋意愿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学雷锋‛,近六成市民‚怕惹事上身,好心没好报‛,近五成‚怕被人误解,遭人非议‛,近四成‚怕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学雷锋、做好人居然成了一种‚风险‛。尽管人们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雷锋情节‛,却因为有这些顾虑而难以释放,人们更迫切希望用雷锋精神来‚拯救‛时下的社会。显然,人们心里都清楚,仅有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富有而失去精神层面的追求,社会非但不能因经济发展而变得和谐文明,反而会使社会更加堕落,人心变得更加冷漠。而雷锋精神正是改变和‚拯救‛社会这一现实尴尬无可替代的‚良药‛,人们渴望时时刻刻有雷锋,社会处处有雷锋,只有雷锋精神常伴,社会才更有温度,人们除了物质追求以外,才能帮助他人和奉献社会的精神动力,才能固守人性最本质的善良。在千百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涌现出很多民族英雄、抗日英雄、战斗英雄、救人英雄乃至救火英雄等等,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英雄谱,但从出生到殉职没做一件风风烈烈壮举的雷锋,却以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短暂一生,以点点滴滴的‚好人好事‛成为国人最为怀念的伟大英雄,成为任何一个时代都值得学习的榜样,甚至连西方国家乃至国际社会都为之敬仰。因此,雷锋就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超级英雄‛。同蜘蛛侠、绿巨人、美国队长、钢铁侠等受追捧塑造的虚幻‚超级英雄‛不同,雷锋既没有‚拯救地球‛的超能量,更没有‚拯救人类‛覆灭的超能力,甚至无法凭一己之力就能‚维护世界和平‛,但雷锋不只是和这些‚超级英雄‛一样,按照报道中志愿者的话说,都是在传递正能量。雷锋的做人品格更显得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特别是雷锋以他平凡中的伟大更激励人们去学习和践行。崇尚雷锋精神、追求雷锋的做人品格。能够在经济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同时,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文明、温馨与和谐。能够感染每一个人从自身点滴行为开始,为社会持续释放温暖的正能量,因此,雷锋精神比蜘蛛侠、绿巨人、美国队长、钢铁侠等‚超级英雄‛更具‚超正能量‛,更能感动和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这些‚科学流言‛你相信了几个

3月1日,北京市科协、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了‚2月科学流言榜‛,‚充电宝不能带上飞机‛、‚声呐拥有惊人的杀伤力‛‚引力波辐射真会伤人‛等8项‚科学流言‛上榜。(3月2日《京华时报》)科学是科学,流言是流言,如果一定要说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的话,那么也应该是对立的关系,科学天生扮演着流言终结者的角色,是阻止流言传播的头号敌人。但是现实的吊诡之处就在于,一旦流言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就摇身一变成了迷惑性十足的‚伪科学‛,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一些流言打着科学的幌子到处传播,不但阻碍了真正科学与真理的传播,而且还会对公众的现实生活带来困扰。

网络时代,流言并没有地域性,不管这则流言是从多么穷乡僻壤的一台电脑前发出,它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因此,由北京市科协、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的‚科学流言榜‛,辟谣的显然就不仅仅只是首都北京的科学流言,而是为在全国范围内流传的科学流言辟谣。这同时也就赋予了这样的官方辟谣以不同一般的价值和意义。

网友不妨对照辟谣平台发布的‚2月科学流言榜‛看看自己相信了其中的几个,上了多少当。这些科学流言轻则虚耗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重则浪费我们的钱财,还可能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有人相信了小孩戴大人口罩也能防雾霾,结果强迫孩子戴上大人口罩出门,不但不防霾,还容易导致孩子呼吸困难甚至是窒息。还有人相信更加时髦的科学流言,也就是引力波辐射会伤人,结果纷纷去购买所谓的‚防引力波服‛,浪费了钱财不说,现在天气越来越热,还容易捂出一身痱子。

正如前面所说,当流言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往往就会具备十足的迷惑性。在在这样的科学流言面前,绝大多数的普通网友并没有什么防御能力,更不用说去主动辟谣了。当多数人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去对待这样的科学流言,那么就势必会造成它们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去影响和困扰更多的人。打击网络流言,维护网络生态健康与良性发展自然是政府的事情,但是作为网友同样应该有所作为。作为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科学工作者,理应在狙击科学流言方面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来,主动辟谣,普及科学,传播文明,发动群众的力量展开对科学流言的围追堵截,压缩其生存空间。即便是普通网友,没有辟谣的条件和能力,也应该主动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尤其是要避免处于好心去传播科学流言,拒绝成为被别人利用的工具。

别让抢红包抢了春节的‚戏‛

毫无意外,缺少‚美猴王‛的猴年春晚,已沦落为纯粹的红包春晚。20:

36、21:05、22:

12、23:11四轮‚咻一咻‛,以及‚不敬业‛的五福红包,几乎霸占了春晚的所有黄金时段;微信在继续‚摇一摇‛、群红包的同时,再一次祭出了朋友圈‚毛玻璃‛的杀手锏,维护自己‚红包界‛的江湖地位;QQ‚刷一刷‛也在除夕夜刷回了自己的存在感。加上360和百度的搅局,在除夕夜,几乎不到10分钟,就有一大波红包来袭,让人抢得不亦乐乎。

与商家的‚撒红包如土‛相比,公众的热情更是有过之无不及。在寻常百姓家,‚咻一咻‛、‚摇一摇‛的‚吸睛度‛,远远盖过了春晚的小品、歌舞节目。据统计,在20点40分,支付宝春晚第一轮咻一咻的互动次数就达到677亿次,是去年春晚红包全场互动次数(110亿次)的6倍,在20点38分,用户的参与热情达到顶峰,‚咻一咻‛峰值达到177亿次/分钟。而微信红包的数据,也不逞多让。截止除夕夜晚间22:30,微信用户一共发送68.4亿个红包,微信用户一共摇走1.1亿个红包,红包互动总量8000万次。公众的参与热情可见一斑。

随之而来,抢红包也成功的抢了春节的‚戏‛。年轻人聚在一起,‚摇一摇‛‚咻一咻‛‚刷一刷‛,而老人和孩子被晾在一边的场景,在除夕夜屡见不鲜;父母辛辛苦苦张罗一桌年夜饭,而年轻人却不领情,只顾低头‚咻红包‛;看朋友圈‚毛玻璃‛的兴致,远远高过听父母倾述一年的‚心路‛......说实话,这些不过是抢红包的必选动作,抢的人不会感到有多另类。但给旁人带来的,却是强烈忽视感和疏离感。显然,这是得不偿失的。

别让‚抢红包‛抢了春节的‚戏‛。假如春节是一台大戏,那么,‚抢红包‛充其量只是一个暖场歌舞。可以活跃气氛,可以凝聚人气,甚至可能风光一时,但终究只是配角。而对于春节来说,真正的‚正戏‛是贴对联、拜大年、述亲情等承载文化符号的年俗。通过贴对联,感悟古代的‚微传播‛,承袭文化的力量、传统的力量;通过拜大年,亲朋好友之间促膝长谈,增进感情,共享团员喜气的年味;还有在正月十五看花灯、闹元宵,感受喜庆、共享团员等等。我们不能让‚暖场舞‛抢了‚正戏‛的风光。

春节是民族的精神图腾和心灵坐标,永远是我们最重要的节日。抢红包虽然好玩,但终究只是一场游戏,永远代替不了亲情和传统。而且,随着其它‚新年俗‛的到来,抢红包终究会像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一样,被公众遗忘。但无论新年俗如何更迭,贴对联、拜大年这些春节的‚正戏‛永远不会过时,这就是传统的力量,也是我们必须要珍惜和尊重的文化向心力。少咻几个红包,多秀一下亲情和年味儿,正当其时!

第四篇:时事评论类作文素材2

解开“校内减负校外加”的新考题

近期多家媒体关注到一个现象:在教育系统各种减负举动之后,很多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内转向课外,争先恐后地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超前学习、不讲原理、追求解题技巧„„一些急功近利的培训机构迅速在全国做大。家长们则依旧焦虑感十足,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全家总动员,花钱花时间,不断卷入这种饥渴游戏当中,明知孩子不快乐,却又被绑缚在战车上动弹不得。

这实在是令人尴尬的一幕。前些年大家不断呼吁,应试教育导致孩子们负担太重,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侵害,为此教育部门陆续出台了很多规定:不得搞题海战术,不得节假日补课,不得分快慢班,不得多布置作业„„如果说在校园系统内还可以“封堵”一些行为,给学生们营造一些减负空间的话,那么现在在校园外,这种“加压”游戏以市场化的方式风靡,显然更加难以应对。这也警示我们:“教育减负”光靠主观上的棒喝封堵,是远远不够的。

家长与学生不得喘息地跌入新的“圈套”当中,如果归结为家长们的选择,显然过于简单。校外变本加厉迅速聚合成一个“学生负担新疙瘩”,根源还在于教育的大逻辑依然没有理顺,所谓减负、均衡,只是做了局部的工作,并没有改变中国教育的整体框架格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清校外各种自主加压的根源,并通过深化教育改革,针对性地清除这些病灶,本身就是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具体来说,教育均衡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名校借助奥数筛选优质生源,很多培训班借此“东风”迅速做强。再比如,目前的中高考虽有改观,增加了一些素质选拔的内容,但唯分数论未从根本上改变,家长们还是得让孩子削尖了脑袋争高分,博取更好一点的教育资源,“抄近道”的得高分策略机构,自然会大行其道。

中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整个社会的资源调度就会朝向哪里。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许多地方体育考试分数纳入中考总分,于是乎,以前备受冷落的体育课成了学校领导关心的对象,体育活动如火如荼,不仅严抓体育课上课质量,初三一年还要牺牲早读等时间让孩子们进行体育练习。可惜等孩子们一上高中,体育课又“门前冷落鞍马稀”了——无他,高考不考。

我们经常感叹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更注重学生的素质提高,不可否认,其大学招生制度及理念对学生及家长有着更为实际的影响。比如哈佛的招生简章上总会提及学生社区服务、领导才能、学生活动等参考标准,且在招录过程中真真切切地贯彻了这些标准,许多满分“状元”被拒之门外就是证明。当形成招生文化并固定下来之后,自然就会很好地发挥其“指挥棒”的效能。

按理说,这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加上学龄人口的减少,中国教育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以从容一些,舒展一些,更多地考虑素质教育,考虑人的全面发展。但如果不能将招录制度的改革做足做透,不能将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工作咬定不放松,如果任由已然形成的教育不均衡局面继续释放马太效应,学生就很难从这个大时代里获得益处。关于教育的叙事就会在校园内外形成两重分野,校内减负校外加的怪现状,就会变着花样地持续上演。

搞套路应试、超前学习的民间培训机构,向我们提出的是教育改革的新命题。讲教育减负、素质教育的大道理,非常容易,但在现实土壤与利益格局中,摆正各方的角色,还给孩 子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却有大量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推进。教育减负还在路上,各方人士仍需努力。

整饬人生的“精神牧场”

身处喧嚣浮躁的社会环境,如何纾解应接不暇的物质焦虑、精神困惑?人生究竟应向何处去?灵魂又该在哪里安放?这些追本溯源的生活命题,事关一个人怎样安身立命。或许,在广袤的大自然里涵养情趣、放飞思想、诗意栖居,学会体悟自然旨趣,是抵达内心安宁的一条通途。

感受“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的诗意禅境,聆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自然物语,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图景„„生活中总会有某个时刻、某种场景,让人气定神闲。苏东坡认为,人生赏心之乐事良多: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柳荫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亲近自然的情趣,犹如清新洁净的空气,吐纳之中令人消解困顿、获取力量。

大自然是最好的美育课堂。从纷乱闲杂中抽身休憩,在自然中行走,于自然中体悟,既是对灵魂的涤荡,也是对精神的洗濯。人之如器,如果不被高雅的情趣所充盈,低俗、粗鄙的情趣便容易乘虚而入。现实中,从痴迷玉石的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到沉溺赌博的遵义市委原副书记罗其方等,都最终被俗趣所击倒。情趣是一面镜子,既可窥见人生的境界高下,也可映照出成败的内在逻辑。

浸润于自然、涵养高雅情趣,何尝不是在深耕心灵的土壤,播撒精神的种子,拔节生命的高度。《论语》记载,孔子与几个弟子谈论社会、政治和个人生活志趣,众弟子或谈治军,或谈富国,或谈守礼之道。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三月,穿上春衣,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这让孔子很感叹:“我赞成曾皙啊!”由此可见,一个人不仅要有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也应怀有对美好自然的向往追求。

天光云影的大自然里,刻录着快乐的密码,流淌着诗意的华章。梭罗28岁时,曾在新英格兰的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简陋的小木屋,独自一人在那里生活了两年多。他在丛林中漫步,聆听自然曼妙的声音,欣赏湖畔四季变换的风景与色彩,思考人生的本质和意义。他坚信,一草一木都蕴含着宇宙真谛和无上法则,一个人通过内省、与自然交流,可以领悟自然界所蕴含的信息。聆听自然、寓于自然,能让人找寻到精神的新高度,赋予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有人说,生活虽不总如自然那般美好,但我们仍可让生活充满诗意。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其实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牧场。与自然交流对话,在自然中涵养情趣、体悟人生,我们就能厚植信仰的土壤、沐浴爱的阳光,让人生的精神牧场绿草如茵。

从丢书大作战说起来读书总是好的开始 在中国,无论做什么活动,总是有人会出来抬杠,即便是劝人读书,谁让大家有的是闲工夫呢。某机构发起的“丢书大作战”行动,吸引了黄晓明、徐静蕾等明星参与。黄晓明在微博中po出自己在地铁14号线中拿书的照片,并在微博上发起该活动。当然有其商业属性,本来也是效仿英国的“赫敏丢书”,《哈利·波特》中赫敏扮演者艾玛·沃特森“一再”分享她的阅读图书,兴致勃勃地在伦敦地铁里广泛丢书,其用意在于鼓励人们利用通勤时间读会儿书。即便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前提都还是要读书,否则根本无从谈起“读好书”与“好读书”的微妙区别——我们首先要捡起的是读书的习惯。

也许北上广的地铁是太拥挤了些,读书并不太现实,一般来说,高峰期的乘客们多数是闭目养神或者刷手机。然而,并非高峰期的地铁和公交车上,还是可以做个安静的读书人。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58%,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也是58%,基本上是手机阅读。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份)和4.91期(份),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与2014年相比,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略有上升,纸质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很明显,中国人的阅读量不容乐观,况且其中相当大比例为随波逐流的“浅阅读”,各种流行读物占据了多数人的目光。

“丢书大行动”还是值得推广,最大的意义在于纸质图书的阅读更有效,而且中外“书单”总是超过了国民阅读的均线。相对于新媒体电子化阅读的娱乐化、随机化、碎片化、去中心化,传统阅读方式更有利于提高读者的思考能力,明星推荐的图书绝对会激发众多粉丝、路人的阅读品位的少许改变。“丢书大作战”能够引领读者重新发现阅读的魅力,特别是捧读装帧精美的实体书本身具有一种仪式感。“丢书大作战”不仅可以在地铁里,也可以在其他公共场所,相信众多明星的参与,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他们也可以在微博、公号上,举办类似读书会、阅读与写作的小比赛,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形象,更可以升华自己的精神生活。此处的明星,不仅仅指娱乐明星,各路名人、名流、草根名人,以及笃信“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人公”的人,都可以为学习型社会贡献一份力量。19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国、德国、日本等大国崛起的历史过程中,都伴随着全民的阅读狂飙,从民族文化认同、专业技能和生活情绪等诸多方面,都对民族共同体的凝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很多中国人一旦从校园毕业,便基本上告别了深阅读。除去“考试”之外,基本上就不再进行继续教育,以便对自我能力做进一步的挖潜。而对流行读物的沉迷,则占据和掠夺了本应该变成更好的自己的可能性。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也限于娱乐八卦,常识与通识的匮乏则难让他们在职场中更进一步,如果再一头扎进成功学和职场学中去则可能走火入魔。中国缺乏足够的书店和图书馆,即便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核心城市,有风格的书店也并不多,更不必说行业性亏损是普遍现象。电商具有价格优势,买书也很简单,然而买书人难以发现印数少的好书,国家对书店的补助还远远不够。

在三线以下城市,书店基本上就是教参和流行读物的天下,居民阅读的差异将拉大与一二线城市的距离。优秀的读者可以从书籍中汲取智慧,苏格拉底就说过文字“会拉大人与人心灵与心灵直接对话的距离”。德国之所以一直是欧盟的核心,与德国人对于人文社科领域书籍的喜爱有必然的、关键的联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的GDP坐二望一,然而人均GDP和人均阅读量都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区间。中国需要更好的阅读,反思自己与社会、职场、情感、自然和故乡的各种复杂情绪,更为积极和有效的学习,大家都做得更好一些,我们的明天将会更美好。读书,从现在开始。慢慢的,有没有明星做榜样,读书成了习惯,你会发 现事情正在起变化。

以法捍卫英雄尊严,以情传递英雄故事

10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5个人民法院依法保护“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人物人格权益典型案例。据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程新文介绍,案件中的侵权人,往往以学术研究、商业营销活动等手段,以互联网媒体为工具,诋毁、侮辱、诽谤英雄人物。依法审理好这些案件,意义重大。

一些人将“学术自由”“言论自由”视为案例中侵权人的“免责金牌”,认为即使贬损英雄,也是言论自由的一部分,属个人正当权利。但却忘了自由自有其边界,权利亦伴随义务。极端且不负责任的自由,必然侵犯他人利益,甚至败坏社会风气。典型案例中的侵权人,不仅深知自身言行的恶劣影响,而且借助网络、出版物进一步放大声音,主观恶意明显。

当然,并不是说只要是英雄,就不能放在“舌尖上品评”,或在时间的轴线上详细考察。只是在这过程中,应是对历史的尊重,而不是刻意歪曲;应是有理有据的分析,而不是哗众取宠的“爆料”。法律惩罚的,不是观点上的差异,而是口无遮拦背后的恶意动机。法律否定的,也不是哪个个体,而是贬损行为对社会价值的瓦解、对民族精神的背弃。

事实上,英雄之所以重要,在于其对民族历史的象征意义。英雄伴随着牺牲、意味着高尚,其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构成一段历史的文化内核。当天安门广场上树立起英雄纪念碑,当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讲中怀念英勇的烈士,古今中外,都把英雄作为赓续传统、面向未来的精神节点和灵魂支撑。从这个角度讲,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惩处侵犯英雄人物人格权益的行为,尽管能够以儆效尤,抵制否定历史、走向虚无的思想倾向,却也只是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英雄风气的第一步。

接下来,还要借助更为丰富的传播手段,讲好英雄故事,传递英雄精神。将对英雄的尊崇,化作润物细无声的雨水,浇灌每个人的心田。国家设立烈士纪念日,就是为了寄托人们对英雄的怀念,激发心底里追随先辈的豪情壮志。10月以来获得票房奇迹的《湄公河行动》,更是在艺术的酒酿中,发酵赞美英雄的时代气息,撒播崇尚英雄的精神种子。唯有如此,关于英雄的谣言方才失去滋生的土壤,对英雄精神的消解方可化为不值一提的笑谈。

恩格斯曾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而英雄,则是构成历史天空的璀璨明星。今天,面对出现的“解构一切、颠覆所有”的潮流,如何延续整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拨开遮蔽价值的层层迷雾,留住照亮精神家园的点点星光,已成关键问题。我们能做的,除了利用法律武器捍卫英雄尊严,还要运用丰富手段,渲染英雄故事,内化精神力量,从而走出一片新天地。

第五篇:2015年4月最新时事评论作文原创素材

先给广场舞一个“国标场地”吧

风靡大江南北、登上春晚的《小苹果》《最炫民族风》等广场舞曲,今后将不再是一个社区一个跳法,而是会有全国统一、编排科学的全新动作。23日,国家体育总局、文化部共同主办推出2015全国广场健身操舞活动。12套由专家创编、适合不同人群、编排科学合理、群众简单易学的广场健身操舞在发布会公开亮相。(3月24日《京华时报》)

“小苹果们”终于要有国标跳法了。这是体育总局的人性之举。道理很简单,中国人讲究“名正则言顺”,有了这12套国标动作,也就意味着妖魔化广场舞的时代基本要结束了。这些年,广场舞一路走来、一路被调侃,并不是舞步不标准,而总是与“神曲”等扯在一起,好像缺失了一个高大上的身份。有了官方撑腰,有了各地赛事铺陈,广场舞的粉丝必将更为风起云涌——别说征服法国大妈,走向世界亦不是难事。

不过,为国标动作点赞之余,还是有些后顾之忧。因为从根本上说,这个“国标广场舞”,不过就是个顺水人情,告诉你怎么跳怎么好,但问题是,去哪儿跳呢?这就像告诉你说其实满汉全席是蛮好吃的,我告诉你“国标”的做法是什么,但采购的钱、谁来做菜等关键问题仍然么有解决。

回顾一下中国广场舞蹈的前世今生:从公园跳到广场,从广场跳到春晚,广场健身操舞,确实已成为华夏大地上最普及的健身活动之一。但这些年广场舞屡屡成为社会议题,不在于舞步不标准,而在于场地之争和扰民之乱。泼粪的、放藏獒的、轰高音炮的„„从温州广场舞事件,到上海鲁迅公园重新开园后舞迷们凌晨“抢地盘”,各地广场舞的生态并不是很乐观。去年底,深圳出台的《绿化和公园条例(草案)》还专门规定,以后大妈们只能在早上7时至9时、或晚上7时至9时跳广场舞,且还需要限定音量。广场舞的江湖如此“袖珍”,虽弄得舞迷们心情不爽,似乎于公共秩序来说,又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提及广场舞,不能不提到下面这个事实:国家体育总局日前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46平方米,距离“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平方米”的目标还相差不少。此外,这个“1.46”,连周边日韩等邻国的水平也未曾达到。去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发展全民健身”——但如果健身场地的前提条件不能稳妥解决,国标的舞步难免就成了纸上画饼。

2015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聚焦广场舞,一致认为应该尊重并引导好民间自创文化、全民健身活动,甚至有人建议“尽快把群众文化健身广场的建设纳入新的城镇建设规划,作统一合理的安排”。当真要提供广场舞场地,无非两个思路:一是盘活存量,二是做大增量。增量很难一步到位,存量呢?从实践来看,这条路似乎也并不乐观。譬如多年前,顶层设计提出要开放学校操场应对全民健身的刚需,这么多年过去,落实的情况又怎样呢?

从《平凡的世界》汲取奋斗力量

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3月25日结束首轮播出。但是,围绕这部剧的讨论远未结束。一部讲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陕北农村故事的电视剧,何以引起总书记的关注?在时代背景已截然不同的今天,人们为什么还热爱这一个“平凡的世界”?

作为改革开放后最畅销和长销的小说之一,公众对于《平凡的世界》应该不陌生。这是一部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作品,路遥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记录了中国农村改革前后的深刻变化,其生动的人物、感人的故事曾经激励一代人对抗苦难、走出困境。与于正式的雷剧套路不同,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虽然也有改编,比如一些人物的设定、戏份的增减等,但故事的主题没有改变——在中国变化最为密集和剧烈的十年(1975-1985),面对着政策、观念、环境、世事等一系列束缚,无论是扎根农村的孙少安,还是不甘被土地束缚的孙少平,抑或是一心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田福军,他们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而是选择与命运抗争,最后通过不屈不挠的努力,他们的“光景”越过越好,农民也都能吃上“白面膜”。

这是一个真正关于“奋斗”的故事。提起这一主题,不少人可能会想到几年前的热播剧《奋斗》,遗憾的是“对抗苦难”的内容太少,主人公“佟大为”的命运与其说是因为“奋斗”改变,还不如说是因为有一个富豪生父而改变。这样的作品搭一个奋斗的名字,不伦不类,而对于那些怀揣梦想的奋斗者来说,更无异于一种欺骗。不过,这也是电视剧市场的一种真实反映,现在荧屏上充斥着太多的偶像剧、宫斗剧、商战剧,而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很少,特别是那些展现平凡人生活的、记录时代变迁的。《平凡的世界》无疑给人一种久违的感觉,也是一种更加真实的感觉。它在描述主人公奋斗的同时,也描述了他们的失败、无助、彷徨,还有那些没有及时跟上时代步伐的人的生活。总而言之,这样的“奋斗”过程才更让人信服。

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了,农民的生活早已改变了,但每一个时代都不缺乏追逐梦想、寻求命运改变的人。时至今日,社会上仍有许多“孙少安”“孙少平”,他们或者在各种各样的创业过程中实现着致富的梦想,或者希望通过读书上大学实现自己的命运改变。对于许多农村的孩子来说,可能体会尤其深刻,因为他们对于命运改变的渴望更为强烈,同时面对的束缚和不利因素也更多。《平凡的世界》至少可以给他们两点启示:一是奋斗的过程异常艰辛,既要有勇气,也要有耐力,如果没有百折不饶的精神,很容易被困难打败;二是个人确实可以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个社会留给奋斗者的机会也更多。正如作品的名字,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平凡的世界”,但每一个平凡人都可以活得不平凡。

当然,现代也有不少“田福军”。这是一个在改革开放前敢于坚持真理、在改革开放后率先发动改革的基层领导干部。在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黄金时代,故事中的田福军带领当地人民率先解决温饱问题,从吃“黑面膜”到吃“黄面膜”“白面膜”。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像田福军这样的基层改革者。他们同样是奋斗者,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奋斗者。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时代需要更多头脑清醒、热衷改革、坚持理想的“田福军”,需要这些改革家带领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增加田福军的戏份,可能正是着眼于此,当代的改革家们同样可以从“田福军”身上汲取奋斗的力量。

这是一部保持着强大生命力的作品,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它都能够给每个人的奋斗生活增添一层希望的亮色。

观众何以热爱这个“平凡的世界”?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收视率,可以用低开高走来形容。最开始几天,播放该剧的东方卫视、北京卫视收视率落后于日常排名,而播放至20集左右时,两大卫视平台收视排名已远高于平日同时段。在时代背景已截然不同的今天,观众为什么还热爱这一个“平凡的世界”?(3月26日《人民日报》)的确,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而就自我观感而言,我以为至少六个因素是其广受追捧的原因——

一是真情。发自内心的真情地流淌,是这部电视剧随处可见的情愫。无论是父子、兄弟、姐妹、祖孙之间的亲情,还是朋友、同事、同学之间的友情,抑或是恋人之间的爱情,都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溢满于前前后后的剧集。哪怕是极具冲突的打架,就像少安打少平打满银,也是真情的表达,感动得催人泪下。这种真情,不管社会怎样发展,不管时代怎样变迁,都具有永不过时的价值。

二是善良。善良在该剧中展现颇多。即便不是主要人物主线情节,也有善良的温暖。比如润生对郝红梅从怜到爱的情感的滋生,就充斥着人间的善良。润生在相对富裕的家庭长大,自己复员转业后也有体制内的工作,但当偶遇郝红梅背着孩子摆摊卖饭,死了丈夫艰难度日,爱怜之情油然而生,并且不顾父亲坚决反对,不管世俗偏见如何阻拦。这种坚定背后,其实是善良的支撑。

三是尊严。平剧中的男主角孙氏兄弟,处于贫瘠西部,处于社会底层。他们虽然贫苦,饱受过生活的磨难。但尊严地活着却是他们最大的诉求。为了尊严地活着,他们对自己有近似残酷的苛求。这从少安、少平不断奋斗、负重前行,面对死亡威胁依然毫不退缩的经历,就能够感受出来。少平在自家砖厂显露曙光之时决然离家出去闯荡,又不管矿工危险坚守井下,除了对劳动的敬畏,就是对尊严的追求。而这种“尊严”与“面子”截然不同,它要靠劳动获得,而拒绝任何施舍,如同少平拒绝妹妹兰花托人将他调进省城的善意,只能从“黑色是美丽的,他原来是血一般鲜红,蕴含着无穷的炽热,耀眼的光明”中体察出来。

四是奋斗。奋斗是贯穿全剧的主线,是全剧的灵魂。这个奋斗,有着敬畏和虔诚的特质;孕育于大爱的子宫,分娩于责任的温床。正是责任——对家庭、对亲人、对恋人的责任,才砥砺出奋斗的动力。“活着,就要时刻准备承受磨难!”“绝不能松劲!他还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这辆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这些独白和自白,就是奋斗的旋律。而永不放弃的奋斗,才使凋谢也带有壮丽的色彩。

五是挚爱。“平”剧既有对门当户对的屈服(少安对润叶),也有超越世俗的追求(少平对晓霞)。但无论何种情况,都有挚爱的影子。少安为了不让润叶跟着自己终生受苦,也为了田福军的工作,毅然舍弃自己的爱情;而少平为了晓霞,拼命地提升着自己的地位。这中间,都浸润着挚爱的汁液。

六是思辨。剧中充满了思辨的光彩。比如对命运、对生存的感悟。就连普通矿工生命的意外消失,也有较为深刻的思索。孙少平在师傅追悼会上说,他近二十年间劳动所创造的财富,依然会在这个世界无形的存在,他挖出的煤所变成的力量,永远不会在活人的生活里消失。“真正万古长青的,是普通的无人纪念碑一一那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自身。生命之树常青。”

但凡一部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受到追捧,一定是作品契合了读者和观众的审美情趣,拨动了他们柔软的神经,引起了心灵的共鸣,产生了精神的交融。此外,那些关注社会现实矛盾、触及百姓生活的笔墨,也是受到欢迎的原因。

刘翔退役,刘翔精神不应退役

一晃你们已经陪伴了我19年。初次见面时,我还只是个13岁的孩子,那时我其实只是把你们当成了我的大玩具。别的孩子们玩捉迷藏,玩轮滑,玩游戏机,而我只有你们陪伴。这19年来,我与你们在一起的时间甚至超过了亲友,我想,也许这就是缘分,这就是爱。然而从今天起,我恐怕要离开你们了,虽然舍不得,但是我真的“病”了、“老”了,我无法再与你尽情奔跑,我无法再与你擦肩跨跃。我要“退休”了,我要开始一段新的旅程。再见!我的跑道我的栏。从今天起,我将结束我的职业运动生涯,正式退役。(4月7日搜狐体育)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体育领风骚更是短暂,有几年也就可以了,身体要变衰老,新人要出现,这很正常,因此,刘翔退役,退也就退了,我们没必要大惊小怪,也没必要胡乱猜测。你欢迎人家创造成绩,你也应该欢迎人家退休,这很正常啊。身体是自己的,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身体是要服从自然规律的,不可能永远年轻。

不过,刘翔虽然退役,但是,刘翔在中国田径体育运动上的精神是不应该退役的,刘翔的拼搏精神,刘翔的创造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田径运动的一座精神丰碑,我们应该传承,应该发扬,应该激励我们年轻的运动员去拼搏,去创造。这就正如姚明退役一样,姚明已经谱写了中国篮球的一座丰碑,想到中国篮球,我们会想到姚明。同样,想到中国跨栏,我们必然要想到刘翔。对于创造历史的人,我们应该永远尊重,我们应该永远珍惜他们留下的精神资源。

刘翔说了许多感恩的感言,笔者认为,我们也应该感谢刘翔,是刘翔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奇迹,是刘翔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信心,是刘翔给我们打造了一个期盼,这就足够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新的刘翔出现。刘翔给了我们刘翔精神,我们将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创造新的体育成绩。

刘翔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谁都会遇到挫折,但是不要放弃,只

要勇敢去做。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唯有不懈的努力,我将带着运动生涯中所学习到的宝贵经验去再次飞翔。昨天的刘翔用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体育奇迹,明天的刘翔肯定还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次创造新的传奇。

刘翔退役,刘翔精神不应退役,笔者期盼我们的田径运动能在刘翔精神的鼓舞下创造新的传奇,笔者期盼刘翔能用自己的精神打造退役后的新奇迹,我们祝愿中国田径和刘翔都能一路走好。

清明时节,以“向死而生”祭奠

清明节,总有一些人没办法回乡扫墓。有些商家发现了商机,在淘宝上推出了“代客扫墓”服务,通过网店下单,可以雇人替你上坟。调查显示,有近7成网友更支持传统的祭扫方式,他们认为“再忙也要亲自去,对亲人的追思是他人无法代劳的”。(4月2日《海峡都市报》)

再过一天,又到一年清明时节。在这个关乎“生命关怀”的节日,我们都将在那个“每个人都回不去的故乡”,以焚香祭奠,以插柳追思,只为每个曾经怒放的生命。

继此前出现过的“网上扫墓”后,如今竟然又冒出了“代客扫墓”的玩意,或许应该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去接受这种与传统迥异的清明新风。但是,仍然有必要厘清的是,清明时节,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温度和态度,来一场关于先人的祭奠呢?如果说网上扫墓,显得草率而虚无而诚意阙如,那么代人扫墓似乎可以弥合这样的缺憾,但是,依然不得不说的是,清明时节的祭奠,凝结着生命的敬重,应始终是我们持有的温度和态度。

它不是对传统礼数在义务上的履行,也不是年复一年的规定动作,乃是以一种在场的仪式感,既为传递对先人的追思和怀念,也为感知生命意义的修炼,于此而言,清明时节,我们需要一场以“向死而生”的祭奠。而“网上扫墓”或是“代人扫墓”都将因缺乏诚意,而将清明变得空洞而无味。

事实上,这种看上去新潮的方式,并未因为其看似新鲜的商业模式而找到市场的生存空间。从下单情况看,“代人扫墓”的服务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媒体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购物网站都推出了代人扫墓服务。打开淘宝网,搜索“代人扫墓”,出现的网页中有几十家网点提供该服务。但仅有一家30天内的销售量为8单,其余均为0。

立于先人的坟茔前,于肃穆的氛围中,在充满仪式感的祭奠中,或慎终追远,或缅怀先人,或沉思过往,继而感念生命无常,抒怀生命醇美,都可以是“为了不曾忘却的纪念”,一如那些“回不去故乡的人”所感念的,以逼仄的姿态混迹于拥挤城市,依然不忘回望故乡,不仅仅是为了怀念,也为“更好前行”。这或许是在这个凝重的节日里,最相宜的人生表情,以“向死而生”的姿态祭奠曾经过往的生命,是可敬的再出发。

何谓“向死而生”?虽源自哲学术语却可以有诗歌般的释义:“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诗源于电影《死亡诗社》,虽然语调黯淡,但却闪耀着生命的振奋。

向死而生,流露出的并非“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悲戗,所要表达的其实是对生命真谛的顿悟:“真正开阔和开放的生命和生活,从来不会拒绝任何死亡话题”。于最真实的语境中,那就是“见了太多死亡,非常珍惜生命,对家人更宽容”,那就是“觉得生命无常,唯有珍惜后,怀着温柔的情感表达对生命最高的尊重”,那就是纵有“回不去的故乡,也要奋力前行”。

祭之诚不如养之尊

在清明节祭扫先祖坟墓,慎终追远、弘扬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然而,也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平日里不讲孝道,不关心照顾父母的生活起居,甚至不尽赡养的义务。一旦父母离世,这些不肖子孙却摆出“孝子贤孙”的姿态,大办丧事,或在清明节祭扫时大肆铺张,恨不得左邻右舍都知道才好。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是为人子女应尽的义务。老人健在时,子女应多尽孝心;老人谢世后,无论是丧事还是清明节祭扫,都可以从简事之。如果在老人生前不尽孝心,身后却搞些形式主义的虚招,只会为旁人所不齿。

不过,人们对孝道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人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唯送死者以当大事”,无论儿女在父母生前如何孝顺,只要办丧事简朴了一些,便是不孝的表现。而一些在父母生前怠慢

不恭的人,却因大操大办丧事赚得个“孝子”的名声。或者,若有为人子女者在清明节祭扫时只献花、作揖,而不烧纸、跪拜,就被一些人指责不孝。这样的现象,的确还在人们身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祭之诚不如养之尊,养之尊胜过祭之诚。尽孝理当在生前,若生前待之薄、死后祭之丰,无疑是虚伪的表现。与日复一日地关心、照顾父母的生活起居不同,当“身后孝子”当然要容易简单得多,因为这不需要持之以恒的付出,“一次性投资”搞个“大场面”,自己和逝者都“风光、体面”。然而,对逝去的父母来说,生前得不到子女的关心照顾,死后万事皆空,即使丧事办得再隆重、清明节祭扫的礼节再繁琐,也毫无意义。

“不图死后捧灵哭,只愿生前有孝心。”这是老人的共同心声。如今,人们的生活富足了,一些老人虽无饥寒之虞,却有赡养之忧,而这种忧心更多地表现为精神赡养上的需求,比如,很多老人就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多花些时间陪伴自己,让自己的老年生活不至于陷入孤单寂寞的境地。当此清明之时,为人子女者应当多一些反思,想一想父母对自己付出了多少,问一问自己又为父母做了些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到?弘扬孝道、感恩父母,就应当在父母生前多给他们一些关怀与温暖,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更别搞“生前不尽孝、身后当孝子”那一套。

先生户口在北京,父母的户口在江西老家,需要书面证明他和他母亲是母子关系。有人说,父母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可以开这个证明。因开这个证明要跑上近千公里,陈先生头疼恼火。而更窝火的是,最终向旅行社交了60元钱,就不需要再去证明他妈就是他妈了。(4月8日《人民日报》)

他妈就是他妈,要他妈的证明,不仅陈先生感到为难与尴尬,恐怕听到这样繁琐事情的人,也会心里窝火。但是,办事机构有权有规定,你拿不出“我妈是我妈”的证明来,就办不成事,出不了境旅不了游。可交了60元钱,规定就不需要了,也不管我妈是不是我妈了,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剧结果,让人又哭笑不得。不就是要钱吗,能出境旅游,谁还差这几十元钱,绕着弯子折腾人,似乎不像是开玩笑。

开个证明,若说事情有多严重有多大,谁也不相信;可真是按规定做起来,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轻松简单。以陈先生为例,陈先生不远千里,从北京回到父母的户籍地江西,派出所顺顺利利地开出这个证明,还可以称为“功夫不负有心人”。可若是经过这一番折腾,陈先生父母户籍地的派出所也要求陈先生提供这个那个证明,或者干脆以没有户籍资料拒绝出具这个证明,似乎他妈真不是他妈一样,谁还有心思出境旅游,一辈子在原地踏足算了。

就个案论,提供他妈的证明规定,在措辞上显然不是“应当”“必须”,而是“应该”“可以”。这就给相关方面带来了办事灵活性和可变通性。所谓灵活性,就是可以要你提供证明,也可以不要你提供证明。如果是亲戚、朋友、同学、熟人,证明就免了;如果是陌生人,又没啥来头,让你出证明就得出证明,不心甘情愿也不行。所谓可变通性,就是可以以钱易证明,看上去这让当事人方便容易多了,事实上,要证明是卖关子,创收要钱才是目的。

就现实看,这证明那证明迷乱人的眼。比如,需要证明你没犯过罪,需要证明你没结过婚,或证明你是单身,证明你没买过房,或者证明你其他地方没有住房,证明你没有生过孩子,或证明你没有领养过孩子等。各种奇葩证明,看起来可笑,却曾经让许多人千回百转地折腾来折腾去,心里恨之咒之咬牙切齿,事到关头,谁也难以抗拒。证明过多过滥,其实是我国办事机构不共享信息、不承担责任的办事风格;动辄要证明,恰恰是办事作风拖沓、办事人员敷衍、涉事机构缺乏便民意识的证明。

信息化社会,应当远离证明依赖,让办事群众轻松来轻松走。这其实是说易行难。关键是须挡住要证明的口,推开借机敛财的手,优化、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办事材料,增加便民举措,提高办事效率。只有树立为民服务,为群众着想问题、解决问题的理念,砍掉可有可无的证明,相关机构通过其他途径共享政府部门拥有的群众个人信息,去芜存菁,化繁为简,才会让办事群众有愉悦感和满足感。“证明你妈是你妈”并不奇葩

市民遇奇葩事:请开证明证实你妈是你妈。市民陈先生一家准备出境游,需要明确一亲人为紧急联络人,他想到自己亲妈。问题来了:他需提供他母亲是他母亲的书面证明。可父母在江西老家的户口簿,早就没了陈的信息。更奇葩的是,陈先生向旅行社交了60块后,就不用再证明了。(4月8日《人民日报》)

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大话西游》的这句经典台词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是人都有妈。可是,到底怎么证明你妈是你妈,却依然是个问题,口说无凭,总得有依据吧。旅行社要这个书面证明或许并非故意刁难,这或者是行规,或者还有规定。而事情的结局则让人忍俊不禁,60块人民币立马解决了这一大难题。看来,还是钱面子大啊,有钱不仅能使鬼推磨,还能证明“你妈是你妈”。

奇葩吗?一点也不。我们这一生,其实无时无刻不在跟各种证件、证明打交道。有网友分门别类列举出中国人一生需要办80个证件,而有网友马上说远不止这么多。除了那些有据可查的证件,国人平时需要开具的各类稀奇古怪的临时证明更多更杂,逢事便要证明几已成为常态。说国人“无证寸步难行”也许有点夸张,但很多时候,兜里不揣着几份证明确实是万万不行的。

比“请开证明证实你妈是你妈”奇葩的证明举不胜举。有人准备应聘保安、内卫等工作,用人单位担心招来的人品行有问题,于是就要求应聘者找所在社区开“人品证明”;有人做了心脏病手术,按照她之前办的一款人寿保险,她及时申请提前领取重大疾病保险金,保险人员却要她先到医院开证明,证明自己的生命只剩下6个月时间;65岁老太在按规定申办遗属补助费时,被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求出具一份自己还活着的证明。其子黄先生质疑,大活人凭自己的户口簿、身份证亲自来办,还不能证明自己活着?工作人员称,自然人死后,公安机关不收回身份证,相貌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不能作为有效证明。

人品证明、只能活6个月的证明、自己还活着的证明„„真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为何奇葩证明这么多?怎么破?《人民日报》分析说,证明过多过滥,除了审批事项太多外,还因为原本应由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核实,但同级职能部门之间却互相推诿。说白了,就是要审批的事项很多,可谁也不愿担责。

解决证明过多过滥问题,需要打破政府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壁垒”,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窃以为这只是说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其实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利益驱动。你见过几个不收费的证件和证明呢?有些单位那一大帮子人,可都靠这些收费活着呢。老百姓交的60块钱,不知道有几个人在分呢。由此可见,要医治当今社会的“疑难杂证”,还须从制度着手、拿借证敛财的“相关部门”开刀。

职业年金来了,企业年金在哪?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这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立多层次、可持续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生活、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具有重要意义。《办法》明确,职业年金所需费用由单位和工作人员个人共同承担。单位缴纳职业年金费用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4%,由单位代扣。(4月7日《广州日报》)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介绍,养老“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人员都要参加养老保险,缴费标准和待遇发放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是一致的,这部分养老金的替代率(占在职工资的比重)不会超过60%。而职业年金的设立,预计能将替代率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

以一名月薪6000元的基层公务员为例,其每月参加职业年金的缴费数为6000×4%=240元;而单位虽然是以工资总额的8%缴交,但具体到个人,实际上也为这名基层公务员缴交了6000×8%=480元的职业年金。再如一名60岁退休的公务员,其对应的计发月份数为139月,其职业年金滚存总额为30万,那么其可以按月领取300000/139=2158.27元。除退休金外,该参保人的职业年金收入再增加2000多元每月,连领139个月。

这就意味着,设立职业年金之后,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退休后的收入将有很大的差距。要知道,企业员工只有养老金,而机关事业单位的员工在养老金之外,还有职业年金。职业年3 他妈就是他妈还要他妈的证明?

陈先生一家三口准备出境旅游,需要明确一位亲人为紧急联络人,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可陈

金给相关人员带来的,是每月份2000多元的收入。对于这笔收入,企业退休员工只能望而兴叹。

燕子的身影。燕子衔春泥,本来是春日里的一幅美景。但现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却无缘看到也许有人会说,机关事业单位有职业年金,企业也有企业年金啊。确实,早在2004年,企业这样自然和谐的景色了。年金就已在企业中试水了,但因为企业年金实行自愿建立的原则,企业年金在企业中的覆盖率低得城市里为何再难见到燕子?这是城市的建筑设计有问题。燕子的巢穴和其他鸟类的巢穴不一样。可怜。比如说,南京全市约有10万家企业参加养老保险,但建立年金制的只有74家涉及2万多人,由于燕子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喜欢在居民屋檐下筑巢繁衍。以前,百姓都是生活在平房里面,燕子其中国企占六成左右。在很多国字头单位,这也是福利之一。再看江苏全省,目前只有3000多家的巢穴则多选择屋内的房梁或者是屋檐下面。随着百姓对环境整洁要求的提高,显然,让燕子在屋内用人单位为65万职工建立了企业年金。江苏如此,其他省份也好不到哪去。现实生活中,能够拿居住已经很不现实了。城市高楼大厦崛起的时候,也消灭了平房。高楼大厦设计的时候很多都是没有到企业年金的企业员工少之又少。

屋檐的,于是,也就没有了燕子的家园。

但职业年金却不然。因为职业年金强制建立,所有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都能享受到职业年物种是一个适者生存的链条。对于燕子来说,它们也可以通过进化,适应目前的环境,比如像其他金带来的“红利”。如此一来,退休工资的巨大差别,必然进一步加大社会的不公。更重要的是,鸟类一样,选择其他筑巢方式。问题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燕子显然没有进化,它们没有做到适者生存,在职业年金中,个人仅缴纳4%,而单位缴纳8%。但我们知道,机关也好,事业单位也罢,本身而是“任性”地用自己群体的减少来抗议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是该我们逼着燕并不产生利润,他们所缴纳的8%,最终都要由财政埋单。也就是说,国家财政才是职业年金的最子进化,还是人类做些让步?我觉得,还是人类做些让步的好。大“东家”。城市在规划和设计的时候,应该给“燕子衔春泥”留下一方天地。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同样是国家的公民,同样是为社会服务,企业员工要自己为自己养老,而机关事业单位的员工—依据燕子喜欢在屋檐下生活的习性,在房屋设计的时候,留下屋檐,供燕子居住就行。却可以享受由财政支持的职业年金。这种状态,令人悲哀。燕子是益鸟,主要靠捕食蚊子、苍蝇和蚜虫为生。一只燕子一个夏天能吃掉蚊子、苍蝇和蚜虫公平是每一个公民对社会的基本诉求,而公平的社会首先要有公平的制度作保证。在大笔为职50万至100万只。如果“旧时王谢堂前燕”也能飞入城市里,这何尝不是城市生态向好的表现? 业年金买单的同时,也希望国家财政能够顾及一下企业年金,为企业年金作点贡献。

读懂小学生妈妈自述中的担忧

我是一个三年级小学生的妈妈。在孩子度过了不适期后,我欣喜地发现现在的孩子们写生字,很少再抄十遍二十遍了;寒暑假作业也只需学生上交结合学过的知识手绘的“小报”了。但是,我的烦恼也随之增多。我发现,那些让我欣喜的改变必须建立在我越俎代庖、全身心帮助孩子上面。相比之下我要操的心比我父母多了几十倍。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在逼着其中一个家长辞职回家。(4月1日《中国青年报》)

当教育改革的口号一再响起,学校教育逐渐摒弃落后的教育教学方式,开始注重减负、注重体质,注重以素质教育来替代原先的应试教育。不得不说,当前的教育改革把学生从一堆堆作业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家长而言,这自然是个好消息。但当教育领域的良好变革要以家长牺牲其工作和休息时间时,便暴露出教育改革走偏了方向。

教育领域的进步,有不少是以“逼迫”学生家长就范为前提的。在近日召开的部分大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调研座谈会上,教育部要求在“择校冲动”强烈的城区,推行多校划片,缓解“学区房”问题。这一举措的出台,对缓解“学区房热”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又必将造成新的问题。因为优质教育资源必定有限,热点中小学限于学位、硬件等条件,招生数量也有限。于是,同属某个片区的孩子能不能入读该区的名校,自然成了家长之间的博弈。有关系、有门道的家庭自然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教育部这一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把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负面行为转移到家长身上,这又将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

类似事情还有很多,幼儿园乃至小学低端的很多作业,都需父母陪伴孩子一起完成。此举虽可以加强亲子关系,但如果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作业成为一种常态,造成的结果只是为学校教育的改革加了不少分,但却牺牲了家长的休息乃至工作时间。再如,一些学校号召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家长这一资源。如果家长有时间又心甘情愿,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家长的付出是迫不得已的话,学校中精彩的“家长课堂”其实已然变了味。

教育改革将学生作为重点自然是对的,但学生的背后还有一个家庭。给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如何使家长减负。一个孩子牵连一个家庭,教育领域的进步如果需要每个家庭都作出牺牲的话,这样的改革倒不如不改。当前的教育改革正面临这种尴尬,表面上看起来很是蓬勃,学生很快乐,学校很快乐,唯独学生家长很不快乐。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家校双方合作,但这种合作如何保持在一个适度范围里?既能使学生家长不耽搁自身工作,又能多抽出时间关心孩子。简单的转移责任,以此树立教育改革的标志并不可取,这不是教育改革应走的方向。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文化视角

没有燕子的城市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每当耳边响起这熟悉的旋律,人们脑海中也会随之出现

4月14日一早,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有人评这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经采访得知,作者为2004年7月入职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名女心理教师。如此任性的辞职信,领导最后真批准了。(4月15日《现代快报》)

辞职总得有个体面的理由,总得经过深思熟虑,总得有足够的说服力才可以,这是辞职时的常态。但是,这位教心理学的女教师却不按常理出牌,一上来就戳中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以一种感性的温柔的表达,打动了人们的内心。让人们在一瞬间觉得这根本不是辞职信,而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情感的抒发。面对如此细腻而真挚的表述,人们怎么能够不被感动呢? 的确,谁说辞职需要那么多繁文缛节?谁说辞职需要那么久前顾后盼?仅仅是因为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就可以放下手头的工作,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份任性和洒脱,这种真挚与简单,才是真正打动人的东西。就像网友的评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情怀这个词因为稀缺而动人。尤其是,在繁忙而粗糙的生活中,情怀成为了人们不敢去触碰的最珍贵的东西。

也许,这只是一个率性的表达,但并不妨碍这个表达所引起的围观和反响——打动人的就是如此简单而确定的一句话,人们并不在乎更真实的原因是什么。也有人会说,这是多么草率而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仅仅是因为想出去走走就辞职,无疑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这个任性的老师在日后一定会因此而吃苦头,一定会因此而后悔。这样的判断很难说错,这是现实看法的一种。而两种不同观念的背后,其实是两种文化:率性辞职者背后是身体型文化;为其惋惜者背后是伦理型文化。两种文化有其分歧,两种文化在具体问题上看法难免不同。

所谓伦理型文化,就是习惯从伦理出发,从规则出发,能够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并自觉地按照社会和他人的要求做好自己的本分。这是以前普遍的一种文化形态。人们在社会中有自己固定的位置,为了这个位置为了获得别人的评价,而小心翼翼地做好自己,有时甚至学会了压抑自己。所谓身体型文化,就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听从内心的召唤,在遇见事情和判断问题时,把自己的追求和感受放在首位,想做更好更真实的自己,想让自己的内心更忠实更直接地表达。伦理型文化是一种老年文化,人们看似成熟,多少有些暮气沉沉;身体型文化是一种青年文化,人们有些冲动,但更接近于内心的真实。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多元,人们越来越习惯真实地表达自己,也越来越有能力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伦理型文化正在向身体型文化转型。所以,才会出现 “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这样颇具情怀但又看似任性的辞职理由;所以,这个简短而撩人的辞职理由才会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成为舆论的热点。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开始倾听内心的声音,习惯或渴望做更真实的自己,而不仅仅是成为社会中的一个工具,成为系统中的一个零件。对于个体来说,这种转变能够释放个人的内心,让个人生活得更加精彩,充满生机;对于社会来说,这种转变能够增加社会的活力,让社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开放多元。

下载2016年作文素材时事评论集锦讲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年作文素材时事评论集锦讲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年高考最新作文素材时事评论

    2018年虞城高中高三作文材料(二) 河南农民工黑板励志留言成“开学第一课” 本报讯(记者余嘉熙)连日来,一段留在河南省实验中学教室黑板上,落款为“农民工致所有的莘莘学子”的励......

    作文素材讲解

    挫折1.、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练。——夏衍 2、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德]贝多芬 3、 文王拘,而......

    高考作文素材:时事评论16篇!

    高考作文素材:时事评论16篇 警惕“撞翻变道车”的快意近日,一条交通事故视频在网上热传并引起网友激烈讨论。视频显示:3月5日,广东东莞中堂大桥一辆大众轿车强制变道,被一辆比......

    2017高考最新作文素材时事评论文章(大全五篇)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最经典瞬间回顾 2016年里约奥运会已经闭幕,还记得那些经典的瞬间吗? 最励志瞬间:中国女排力克巴西 里约奥运女排1/4决赛,中国女排苦战五局淘汰东道......

    2013最新热点时事评论作文素材系列之一(中国式到此一游)(定稿)

    最新热点时事评论作文素材系列之一: 中国式到此一游 在3500年前的古埃及文物上,看到中文题字“丁锦昊到此一游”。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持续关注和讨论。截至发稿,网友“空......

    2018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时事评论5篇

    2018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时事评论(3) 1、琼瑶所争取的,是人的最后尊严近日,女作家琼瑶因是否给失智的丈夫平鑫涛插胃管,与其继子继女争执不休,进而在网上公开决裂,引起人们的关......

    时事评论作文

    时事评论作文 时事评论作文(一)电影《唐山大地震》从7月22日零点至7月25日24点,首周末票房超过1.6亿元,创国产影片票房新高。许多人走出电影院时眼睛还挂着泪珠,一些看完电影的观......

    2017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时事评论(3份打包)

    实行垃圾分类要出“实招” 曾经无处安放的垃圾变成了抢手的有机肥;甘蔗渣发电,其滤泥作肥;变废为宝的不锈钢制品等“再生产业”成了工业支柱……记者近期在广西多地了解到,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