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最新时事评论集锦
2016最新时事评论集锦 2016-05-26 网络 高考语文 2016最新时事评论集锦
“天价鱼”背后的信任危机
2015年国庆节火了青岛大虾,刚刚过去的春节又让哈尔滨“天价鱼”成为焦点。剧情几经反转,仍扑朔迷离,没有结论和说法。按照这位江苏顾客的报料,自己一行在哈尔滨旅游,在导游带领下来到“北岸野生渔村”,遭遇了398一斤的“天价鱼”和短斤少两;商家的说法则是我明码标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至于鱼的重量,因为地方口音的差异,顾客听错了。当地管理部门介入后的初步结论,基本维持了商家的说法,强调店里有明码标价,就没有违法行为。但接着三天之后,又以擅自改变商铺名称和营业许可到期为由,查封了这家餐厅。
网上舆情则是起起伏伏,莫衷一是。一些同情顾客,认为旅游地区宰客是常见现象,只是很多没曝光而已;甚至发展到地域歧视,人身攻击。“宰客”这一现象,从三亚到哈尔滨、从青岛到四川(17日有网友爆料在自贡吃鱼被宰),确非一地所独有,也绝非餐饮业所独有。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了我们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达到了严重危机的程度。当你高兴出游时,点个菜都需要“机警”,这是不是一种悲哀?
网民的争议是一个方面,少数媒体也以调查为名“拉偏架”。就在事件曝光后的第五天,有两家报社记者发布实地调查结果。一家晚报说,当天他在这家“北岸野生渔村”看到几乎没有顾客,餐馆工作人员感叹生意一落千丈——作为当前倍受争议的主角,出现这一现象应该是正常的吧。但另一家经济报的记者则报道说,他看到这家餐馆仍然顾客盈门,甚至有顾客说消费万元很正常。作为受众,我们不知道两位记者先生谁说的是真的。曾经我们相信报纸电视,但越来越多的假新闻让我们产生信任危机,特别面对互相矛盾的说法,我们更不知道该信谁。我们也曾很相信,甚至“迷信”专家,可惜无数事实证明,专家几乎都是利益决定脑袋的“砖家”。
对官方的信任叫公信力。可现在大家对官方的信任度也锐减。当地调查“天价鱼”的结论一出台,质疑其草率、地方保护主义的看法不少,甚至怀疑“保护伞”者亦有之。这不能只怪罪群众不相信有关部门,公信力的丧失是一个渐进、累积过程。当某些部门一次次、一件件地背离事实、背弃规则后,教大家如何再信任你?比如拖欠农民工工资,比如欠债跑路,比如成品油价,比如延迟退休,比如4500点下不减持……
春晚有个小品叫《放心吧》,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人与人互信,大家交托的事儿能放心,让这部小品充满了正能量。如果小品最后情节是:你把钱给我,我帮你交医药费,然后拿着钱不见踪影,喜剧就成了悲剧,浪漫主义就成了批判现实主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缺少的,正是“放心吧”这三个字!
我们呼唤诚信,但诚信建设不能只靠空洞的道德说教。首先是要建立和完善法治建设,让不诚信者付出代价,特别是对坑蒙拐骗者加大处罚力度。其次是官方要重塑公信力,要按法律和政策办事,而不是看重眼前利益而有所取舍。第三是大家逐步积累正能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信任和宽容。警惕“撞翻变道车”的快意
近日,一条交通事故视频在网上热传并引起网友激烈讨论。视频显示:3月5日,广东东莞中堂大桥一辆大众轿车强制变道,被一辆比亚迪撞翻。对于这起事故,舆论一波三折,讨论的焦点在于比亚迪车主是否“故意撞车”(3月21日《南方日报》)。
你强行变道,我霸气撞飞——这是网友对相关视频给出的“阅读理解式”答案。胡乱变道,胆子不小,发生事故,该负全责。舆情发生逆转的是“撞翻变道车”的车主在微信群发出了惊人之语:该大众朗逸已经是他撞过的第7辆车。“一般都是别人全责才会撞上去,否则不会撞。之前开比亚迪S6时,已经撞了2辆凯美瑞,2辆锐志,1辆CRV,1辆RAV4,全是完胜,没有输过一次。”随后,东莞交警成立专案组,重新启动调查。结论还是认定大众车负全责,因不存在斗气开车的事实行为。
通常,面对强制变道,大多车主尽管深恶痛绝,但为了保证驾驶安全,除了紧踩刹车、打轮躲避,似乎也无计可施。而今,比亚迪车主据说不仅两次成功阻止大众车主强行变道,还给这个不守规矩者一个大教训——被撞翻车四脚朝天,这让饱受多年塞车之苦者拍手称快。此后,交警部门的事故认定书,更近乎为“马路侠客”光荣加冕。
变道引发意外,好在没有性命之虞,四脚朝天似乎活该。不过,有两点需要厘清:
一是从法理而言,道路交通法规定,违反禁止标线强行并线的,应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只是,“变道车辆必须避让直行车辆”,不代表直行车辆可以罔顾前车人身安全而“以暴制暴”。换言之,在风险因素瞬息万变的马路上,“撞翻变道车”的后果是不可预估、不可控的。如果我们放纵了“直行可以撞变道”的逻辑,法律就算正义,也是面目狰狞的正义。当然,若是果真故意撞车,已经涉嫌构成交通肇事罪,就不是“全责”那么简单了。也就是说,法律从来就没有支持过“对方违法在先,撞了白撞”的说法。
二是从道义来说,以如此方式惩戒强制变道车辆,不仅游走在人性边缘,也是不折不扣的丛林逻辑。去年引发全民热议的“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起因即是女司机任意变道。用人命关天的代价,去惩戒不守规矩的车主,这力度残蛮而血腥。除此之外,难道没有别的选择?眼下,不少车主已经为爱车装了车载行车记录仪,而在不少路段,公共监控等技术也完全可以还原强制变道的是与非,何苦非要拼了性命上演私力救济的马路惊悚剧?
车在路上,难免遇到各种状况,比之于动辄就“撞翻”的暴脾气,慢一点、谦让一点,可能更是当务之需。“撞翻变道车”的快意,于法治而言是值得警惕的。为快递小哥期待“依法处理”击节叫好
近日,一段“车主掌掴快递小哥”的视频刷屏了。并非因为热闹而被围观,而是一个频频动手打人、一个没有任何反抗的对比反差,让一场看似是非分明的纠纷变了味。被打的快递小哥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自己很委屈,已经报案了。对于期待的结果,这位小哥回答了四个字:“依法处理”。目前,殴打快递员的出租司机因寻衅滋事已被北京警方依法处以行政拘留十日的处罚。
蹭坏了他人爱车,双方应负有何种责任,需要专业鉴定,最终由法律说了算,不是谁富有、谁气势大,就可以任性动手。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再有理,也不能不把法律放在眼里,用粗暴的手段始终不能解决问题。
人都说,遇事要讲理。这首先是在情感和常识意义上判定对错,有些看似“理”气十足的事,往往在当事人心中有一个结果,但既不能“得理不饶人”,像那位车主一样揪住不放并施以暴力;也不能“理亏心虚,任人欺负”,像快递小哥一样如绵羊般被随意打骂。实际上,所谓的“理”,也只不过是一个不成文守则,关键还是靠法律。
其实,施暴打人的背后,也凸显出对规则的不尊重、对法治的不敬畏。如果没有受到他人来自生命的威胁,为何要选择先动手?如果有清晰可辨的责任,为何不等待警察依法处理?如果心中有对规则制度的基本遵循,为何还会轻易地当街撒气?可见,表面上是在释放心中的不满,实际上是在践踏社会普遍形成的对法律制度的守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法律保护下的个体,人人遵守才能人人受益,随意破坏必将自食其果。在法律面前,没有更公平正义的解决方式,更何况是一件小纠纷?
与施暴打人者对比,受委屈的快递小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期待的处理结果是“依法处理”,值得我们击节叫好。尊重法律,何尝不是尊重每个人的权利,何尝不是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当强势主体遇到弱势群体、当有权有势者遇到普通老百姓、当“土着老炮儿”遇到“外来漂流者”,身份的大小、职业的贵贱、姿态的高低,不能成为评判的标准,也不能变成颐指气使、欺软怕硬的“凌霸”。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别让你的情绪冲破法律框架,别让我的权利受到无情践踏。我们需更有敬畏之心,既抱有善意,又充分尊重法律,如此进步的终将是整个社会文明。共同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19日在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要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我国是一个网络大国,正在由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截止去年底,我国网民已达到6.88亿,我国网络的开放程度和活跃程度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网络的飞速发展不仅给网民带来了“红利”,也成了助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稳就业、促升级发挥了突出作用,并正在推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我们要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发挥好“互联网+”的作用,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积极作用。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新的平台,创造新的业绩。
但是网络也不是“法外之地”。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部分人为牟取非法暴利,而罔顾道德法纪、背“道”而行。如近期遭曝光或关闭的一些网站,由于他们财迷心窍、疏于管理,或不善不会管理,致使部分网站或网络欺诈,或淫秽低俗,或扰乱秩序,或为了迎合点击量,故意制造虚假新闻,散布谣言,制造恐慌,等等。对于这样的不法商人,故意扰乱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要人人共起而诛之。广大网民应自觉行动起来,加强监督、加强举报,发现一个,举报一个,曝光一个,让有关单位加以严惩,绝不手软、绝不姑息。穷追猛打,打得让他们不敢、不愿再破坏我们的“精神家园”为止。
我们不仅要扞卫好、爱护好的我们的“精神家园”,也要用好这个“精神家园”,时刻为我们自己“充电”、“补钙”。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集民智这个“渠道”,而今已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当中,特别是在信息公开化、行政透明化、执政法治化的今天,互联网信息量大、即时性好、交流范围广等特点将越来越被大家所默认与运用,其价值和重要性不仅被广大网民所认可,也被越来越多的党委政府工作人员所感知。通过网络掌握大量新闻信息,有利于“运筹于帷幄之内,决胜于千里之外”。通过网络了解网民的意见建议。使我们想办法、办事情更符合实际,更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更加迅速、准确地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办急事。作为普通网民也可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搜集整理些相关资料,以便更有力地指导帮助自己的工作,借鉴他人的经验做法,更好地补充自己知识与阅历的“短板”。“网络民意”在问政、监督、反腐等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也必将日益显现,并将越来越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
共同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就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严格遵守“网络七条底线”。让我们携起手来,更理性、更客观、更全面地反映问题、反映民生,更地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真正担负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惟如此,才能让我们的“精神家园”越来越开阔、越来越畅通、越来越具有力量。惟如此,才能让我的“精神家园”越来越天朗气清,越来越生态良好,越来越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惟如此,才能更加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更好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更好地培养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我们的“精神家园”放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更加迷人的光彩。
说翻就翻的小船,不能说转就转
最近,一组名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漫画刷爆朋友圈,而据此改编的各种版本“翻船体”也迅速走红网络,但漫画还是原来的漫画,只是话题和文字内容变了。而漫画的原作者“喃东尼”却“很焦虑”:“翻船体”如此流行,仅有很少的公众号主动联系他取得授权,并支付版权费。
4月19日,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介绍2015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时,也提到了这件事情。阎晓宏明确指出,在现行法律基础上,只要构成了作品,而且这个作品没有经过别人许可进行传播,就构成了侵权。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不断涌现,作品的创作手段、手法和传播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等网络免费转载大行其道,导致大量原创作品遭遇侵权盗版,权利人苦不堪言。
问题还在于,权利人要维权将面临许多困难、牵制很多精力。例如,原创作者要维权需要固定证据,但一般人没有相关知识指导的话,是很难做到的;自己下载到法院层面来讲,没有法律效力,而是要经过公证这个程序。另外,权利人去找相应的网站、APP或者网络公司,一般找不到,即使找到,交涉起来也非常复杂。
广大作者面对网络非法转载,怎么办?是忍气吞声,还是奋起抗争维权?谁来维护普通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有关权利?谁来维护网络转载和传播的社会公平正义?
按照着作权法的规定,报刊转载属于法定许可,但是不能延伸到数字网络新媒体。除了法律规定的远程教育、扶助贫困和适应基本文化需求可以“先使用,后付酬”外,网络转载、传播版权作品,都应该遵循“先授权,后使用”的版权保护基本原则。但是,网络免费转载盛行,明显违反着作权法的规定。
更要看到,原创内容遭遇大量侵权转载,将使内容创业者的激情大受打击,挫伤创新积极性,从而影响网络创新经济的健康发展。尊重原创版权,是创新创业的基石。然而,“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被疯狂转载,其实质是漠视版权的集体狂欢,是对原创精神的羞辱亵渎,也是创新精神的可怕沉沦。
所以,必须从规范网络传播作品的市场秩序,创新网络版权授权机制,完善网络版权纠纷调处机制,支持并完善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加大整顿治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的行政执法和司法审判力度等方面入手,加快版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让版权作品回归应有的市场价值,让版权保护真正成为鼓励创新创业的有效制度保障。消除冷漠,法律不应缺位
上周末,广东消防的官微突然密集发声,言辞极为严厉地愤然回应了一段在网上流传甚广的视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来,这段名为《火灾拍摄者残忍42秒》的视频,拍摄于4月14日广州市花都区的一场火灾。当时火灾中的罹难者趴在着火房间的窗台上逃生不成、苦苦哀嚎,而视频的拍摄者却对此袖手旁观,反而无动于衷地稳稳拍下了这残忍的42秒,视频中呼救的男子最终在大火中丧生。
听闻这样的消息,无论是谁都无法不为之寒心,但类似的事件在近期却不是孤例。前不久在全社会引发舆论轩然大波的“如家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中,人们就震惊于为何在酒店这样封闭且管理严格的空间里,居然会出现女生被陌生人拖拽而没人阻拦的咄咄怪事。更有网友针对这种社会现象而专门组织社会实验,以模拟街头绑架儿童试探路人反应——结果竟然在9次测试中没有一例出手相援。
近段时间如此集中爆发的几起社会热点事件,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何社会冷漠呈蔓延之势,而且不少当事人还自觉理所当然
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的形成自然有多重复杂因素,但国家和社会对于见义勇为在制度保障上的支持力度不够也是重要原因。当前,各地出台的见义勇为条例还难以做到免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帮了人却要自己承担损失,甚至帮了人反倒要被人讹诈,于是乎出手相助者“流血又流泪”越频现报端,明哲保身者就越多。
冷漠蔓延对全社会都是一剂致命的毒药。社会秩序的维系,除了国家力量的介入,一个社会天然的自我管理和调整能力事实上是更为根本的。人们之间解困济厄的守望相助,带来的不仅仅是暖暖的温情,而且也是维系共同体的生活纽带。反之,对于他人困境的漠不关心,总有一天也会应验在自己身上,这种人们社会关系之间的支离破碎,将慢慢腐蚀社会道德的基础,进而引发大量我们始料不及的社会问题——正如花都火灾中出现的情况一样。
在今年的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都在呼吁要对见义勇为予以立法,其中有人认为囿于见义勇为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我国社会的道德感和安全感会为此产生危机。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此类的呼吁显然是极为必要的。当然,为见义勇为立法,也需要注意道德与法律的边界。将道德层面的见义勇为规定为人们的法律义务固然在现实中没有可操作性,但为见义勇为提供组织、人员、资金、荣誉等方面的充分保障,却并不过分。
为见义勇为提供制度保障,最终是为引领社会风气做出示范。我们常常讲要“惩恶扬善”,其实“惩恶”与“扬善”往往也是一体两面:如果一个社会的正气不能弘扬,见义勇为的精神备受排挤,那么各种不良风气和违法犯罪行为就必然会乘虚而入,社会治理的成本也将急剧增加。消除社会冷漠,法律不应缺位。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喜欢的20个经典动漫形象中只有1个来自中国。孩子们对白雪公主、丑小鸭等西方童话角色往往耳熟能详,对孟姜女、田螺姑娘等中国民间故事人物却知之甚少。可以说,中华民间故事在当代生活中已严重失落。
是因为中华民间故事不够精彩吗?显然不是。中华民间故事数量众多,既有神话、传说,又有童话、生活故事,这些故事既承载着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又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生产和生活知识,也蕴涵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人生信念和价值观念。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早就诞生了西方经典童话的原型故事。比如,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人段成式记载的《叶限》中,就包括后母虐待、神力帮助、集会出彩、以鞋验身、嫁与王公等情节,与《灰姑娘》的故事如出一辙。而清人黄之隽记载的《虎媪传》,则是典型的“狼外婆”类型故事,它比《小红帽》的情节更复杂,传递的文化信息更丰富,却鲜为人知。大量散见于古人笔记、野史中的民间故事,运用活泼形象的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演绎着感人的故事,讴歌善良、诚信、智慧和勤劳,鞭挞凶残、自私、虚伪和懒惰,不仅会是童年最难忘的回忆,更能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奠定最初的是非善恶观。
故事精彩却难逃失落,与今人的挖掘功夫欠缺有关。鲁迅的《故事新编》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意大利着名作家卡尔维诺则对意大利民间故事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出版了《意大利童话》。所以,挖掘民间故事绝不是“小儿科”!当前许多民间文学专家,往往重研究而轻实践,不愿意在搜集、编纂故事这样不算科研成绩的事情上花费精力。缺少了学者提供的“原材料”,出版商又多以利润为终极诉求,于是五花八门、各种版本的《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霸占了童书的柜台,我们自己的民间故事却愈加罕见。此外,西方童话之所以在我国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在于综合运用了多种媒体,顺应了从口耳相传到听觉、视觉、触觉、生活日用相互影响的时代变化。美国迪士尼公司在这方面用力颇多,他们对民间故事进行的创新性开发,不仅有效输出了自己的价值观,也赢得了口碑,赚得了巨额的利润。相比之下,我国在综合运用多媒体传播、开发民间故事方面还缺乏好的做法。
为此,中华民间故事的发扬光大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勠力同心、有所作为。比如,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全社会对民间故事的关注,加大对民间故事传承、传播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教育部门需在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上提高民间文学的地位,并适当增加民间文学作品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比重。民间文学专家应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在数量庞大的中华民间文学作品中筛选出一些优秀作品,并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改编,形成一些作品集。文化企业则可以此为基础进行再加工,出版图书,绘成图像,录制音频,或改编成影视剧、动画片、舞台剧等形式,形成综合优势。同时,还可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组织民间故事讲述、表演大赛等,广为宣传。至于家长,在为孩子挑选故事的时候,也要对“我们自己的”有更加明确的倾向性。
民间故事的“失落”,是中华文化的重大损失,不仅会使我们坐失这一领域的话语权,也浪费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面向世界,协同努力,讲好自己的故事。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已经刻不容缓,否则将会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为什么蹲着就是一种没教养的表现?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女孩蹲着等地铁没教养”引发热议。图片配文写道:“可能我老了,很多事情比较保守,但是我就是不明白,为何现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养?等个地铁就可以随随便便蹲着,难看不难看?谁教她们的?这是什么生活习惯?”
首先,我想说,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竟然能扯上“教养”二字?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吧!
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辞典上说:教养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而“教养”在西方文化中写作“MANNER”指的是礼貌、规矩、态度、风度、生活方式、习惯……等等。由此看得出“教养”与人的姿态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况且每个人对“教养”二字的释义都不见相同,不要以自我的好恶与对教养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行为。
从拍得图片上看,两个女孩蹲在地上并没有妨碍地铁的公共秩序。她们俩蹲在地上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也并不知道。可能是因为逛街逛累了,可能是系鞋带,也可能是身体不适,还可能是蹲下来看会手机……但无论如何?她们俩都没有影响到周围的人,因为她们俩后面并没有人排队,蹲着也是在黄线以外。再说,她们俩蹲在那里,穿着并不是暴露的,更没有什么不雅的行为举止,人家爱蹲着就蹲着,爱站着就站着,哪个条文又规定不能蹲着呢?蹲着等地铁,怎么就没有“教养”了呢?
更搞笑的是该微博发布之后,有部分网友的评论竟然上升到地域的歧视。说她们俩肯定是外地人,上海人是不会这样的。我想说,同样是中国人、炎黄子孙,为什么还会有地域歧视了。以前是农村歧视,现在上升到地域歧视。可笑之极!
不了解情况,不明原因,不经过别人允许,就打着‘教养’二字的旗号拍照上传到网络。然后引发热议,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有教养吗?难道你不知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吗?还有一点也尤其关键,微博的文字中还重点提出:“为何现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养?等个地铁就可以随随便便蹲着,难看不难看?”这句话明显的带有性别歧视,难道只有男生可以蹲着,女生就不可以蹲着吗?
现在有的人,一天到晚就抓拍人家的“不雅”瞬间,这里上传那里上传,以求关注度,点击率。想成名,想求关注,也不要这样做啊!成名并不是一触而就的!
教养是用来约束自己的,在我们评判别人时,首先就得三省吾身。更不要以自己对教养释义的标准去规范他人。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礼貌和尊重,怎么去评判别人。其次,每个人都有累的时候,生理上的承受能力也都不一样,人家蹲着歇会怎么呢?尊重、体谅、包容是相互的,更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呼喊“大圣归来”绝不是为了起哄
一夜之间,不少人的朋友圈被六小龄童刷屏了,#帮六小龄童上春晚#一下成了网络热搜。27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六小龄童表示,自己尚未接到央视春晚的邀请,但看到大家对他的支持,让他非常感动。(1月28日《成都商报》)
如何看待“帮六小龄童上春晚”刷屏,这只是网友任性或对春晚不满的一种发泄吗?当然不是,实际上,当我们谈论这一话题时,不能离开这样一个背景:随着诸多与西游有关的图书、游戏和影视作品的出现,孙悟空已经成为了一个“超级IP”,其在国内的受欢迎程度绝不亚于美国大片中的超级英雄,并且影响力已不限于国内,去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仅通过海外市场就收回了总投资的1/4就是一明证,而今年恰好是86版《西游记》播出30周年,剧中六小龄童扮演的美猴王孙悟空深入人心,陪伴着几代人的童年。所以,不是网友太任性,而是情怀这东西太微妙。
春晚剧组回应称“今天你说要让谁上,明天又想让谁上,这样起哄是很不负责任的 ”。应该说,春晚剧组简单地将“帮六小龄童上春晚”,当成了一般的明星粉丝起哄,忽略了在30周年这一时间节点上,人们对六小龄童美猴王形象的致敬,忽略了西游文化下人们的共鸣。为什么大家希望六小龄童登上的是央视春晚,而不是其他平台,不仅是因为春晚的影响力高,更是因为,当除夕夜阖家团圆,一个能够勾起全家回忆的美猴王出现在舞台上时,是令人无比温暖的。这种朴素的情怀本应被尊重。
公众希望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超级IP”登上春晚舞台,绝不是起哄。在文化传播领域,尊重情怀是一种游戏规则。一些好莱坞电影,时隔几十年后拍出续作,仍能全球热映,票房大赚,其中当然有情怀的力量。我们一直在讲文化输出,一直在努力打造具有知识产权的文化形象和产品,如今西游大热,公众希望我们自己的“超级英雄”登上春晚舞台,怎么就成起哄了?
诚然,能登上春晚的节目,在各个环节都有着严苛的规定。但这并不代表一切都须墨守成规,而对公众的意见,对植根于我们文化深处的情怀视而不见。
透过此事,其实更应该深思的是,我们在对待自身文化中的经典和流行元素时的迟钝和麻木,西游文化很火,可是像春晚这样的舞台也没有想到要给它一张邀请函;去年引起轰动的《大圣归来》,从筹备到拍摄历经8年,过程曲折,最后靠众筹模式才保证了资金。显然,与西游文化植根人心的大背景相比,“大圣”还远未真正“归来”。孙悟空显然需要更多的舞台和支持,以便更加自信地向中国和世界续写他的故事。没时间陪孩子长大是对“未来”欠账
这两天,一篇名为《我的爸爸》的日记在微信朋友圈被疯狂转发,行文还很稚嫩,但情真意切。日记中的爸爸被形容为“工作狂”,值班、加班、开会、出差……很少有时间陪她,她甚至哭着在电话里喊,“要见你一面都这么难吗?”“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尤其是日记最后一句,看哭了多少正在为工作打拼、为生活奋斗而缺少时间陪伴孩子的家长。(4月10日《钱江晚报》)
“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出自一个孩子的口,让人泪流满面,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爸爸的陪伴,可孩子却很难见到爸爸。“爸爸去哪儿了”?孩子的日记中,爸爸成为了“工作狂”,总有做不完的工作。
报道中的“爸爸”是位警察,工作很忙,几乎没有时间陪孩子。连接送孩子上下学,一年也只两三次,孩子上兴趣班也只送过一次。的确,孩子还小,爸爸无法陪伴,等到孩子长大了,想陪也无没有多少机会了。
父母怎样做才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美国哈佛商学院的专家告诉我们,比起丰富的物质生活,父母的陪伴与良好的亲子互动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然而,很多时候,作父母的想陪陪孩子,却总是被工作所累,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警察的工作的确很忙,这一方面与警察的工作性质有关,比如抓逃犯或是破案,一忙起来就顾不上家了,另一方面也与警力不足有关。其实,工作忙的不只是警察,那些农民工难道不忙吗?而无法陪伴孩子最严重的就是那些外出打工的父母,相比于“留守儿童”,报道中的那位孩子还是幸运的,这个孩子至少还能够见到经常性地见到自己的爸爸,可“留守儿童”却几乎是一年到头也难得能够见到父母一次。
陪孩子成长,这是父母的责任,也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作父母的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陪孩子”。如果说“常回家看看”是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那么“陪孩子”没时间也推给工作忙,那就要拷问我们的制度。
多抽时间陪陪孩子,一方面需要父母意识到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尽量抽时间陪孩子,而在陪孩子的过程中,更要真心陪伴,不能人在孩子身边,心却在手机上。前几天,有调查表明,家长玩手机成所有“陋习”之首;另一方面,需要尊重法律,严格执行法律,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时间。虽然有些行业的加班时间较多,但却不能无情剥夺职工陪孩子的时间。在那些“过劳死”的人群中,恐怕总是没有时间陪孩子的。
“陪孩子长大”,这需要全社会的承诺。下次,能否以“陪孩子”作为理由请假呢?会被批准吗?
该怎样围观神童母亲的忏悔
这是一个有关神童和她母亲的故事。1983年,魏永康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因为母亲曾雪梅从小的悉心教育,从两岁起,他便被人称为“神童”。可遗憾的是,17岁就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的他,却并没有在大学里延续曾经的神奇,甚至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退学了。其母亲在面对采访时忏悔道:“我不怪他,只怪我自己的教育方法太狠了,对他也太狠了。”(4月7日《广州日报》)
从报道呈现出来的基本事实看,幼年时期的魏永康在智力上的确有着同龄人不可比拟的优势,当年人们称他为神童,似乎也不为过分。况且来说,这类智力超常儿童的存在本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就像生活中低智商儿童、残障儿童出现的概率一样。于此而言,看到并承认魏永康的过人之处,或许才是我们剖析这件事最基本的逻辑起点。
遗憾的是,聪敏过人的魏永康在后续时间里却没有得到更好的培养,其母亲揠苗助长的功利做法,反倒将他塑造成了现代版的“伤仲永”。或许我们谁也无法想象在培养过程中,母子二人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痛苦与挣扎,那交织着泪水与汗水的成长轨迹,又印刻了两人多少的心酸与绝望。我们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那忏悔式独白中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愧疚之爱。
毋庸置疑,在儿子遭遇过山车命运的洗礼后,这位母亲的忏悔是真诚的。那句“我对他太狠了”的锥心陈述,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失败的教育故事,倒不如说她是在以自揭伤疤的方式为我们上了一堂重要的教育之课。
首先来讲,在这个被按下快进键的当下社会,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有着神童母亲教育孩子的影子,只不过我们的某些做法没有那位母亲极端罢了。我们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理直气壮的为他们做了很多主;我们担心他将来不够优秀,就肆无忌惮的为其制定了很多通向成功的计划。而至于那些决定、计划是否征得孩子的同意,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在很多时候却被忽略了。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最该从这位母亲忏悔话语里学到的,那便是反求诸己,而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她的做法一顿猛批。
而在另外的角度,神童母亲的忏悔,其实也是在向社会寻求她教育孩子失败的答案。尽管在面对媒体时,她不断的在强调“我错了、我太狠了”,但其究竟错在何处,狠在哪里,她心里却并没有完整的答案,以至于她现在都还想将当年教育儿子的方式施加在孙子身上。这其实也是当下中国家庭在教育孩子时所面临的集体困惑。尽管高屋建瓴的指导文件不少,但真要落实到具体之中,却又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以至于很多家庭只能把孩子当成“试验品”,在一遍又一遍的摸索中去探寻教育教育的办法。
因此,面对神童母亲的忏悔,一味的批判与蔑视都不该是正常社会应该呈现出来的价值观,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要在这样的教训中多看看自己的短处与不足,并设身处地的去想想我们共同面临的尴尬与无奈,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比如在成功的标准上持有多样的观点,在不同价值的认同上,有包容彼此的宽宏心态。否则,这样的忏悔便没有半点意义。地名任性改,乡愁何所期?
地名,是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对福州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来说,很多地名不仅仅是个地理符号,方位坐标,它可能蕴含了一段历史,讲述了一个故事,寄托着一种期盼。(3月25日《东南快报》)
其实,对于地名而言,虽然只是一个地方的称号,但却在人的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情感的认知,思绪的留驻,往往都因为一个熟悉地名在耳畔回响,伴随人们重新回归曾经熟悉的自我。正因为如此,一旦某个地方被改名,以一些稀奇、洋气的名字命名,往往令人颇为反感。即便,为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应该遵循人们的内心感受,不要让急功近利思维冲淡了浓浓的乡愁。
众所周知,一个地方的地名文化,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包含了语词文化和实体文化。与此同时,在地名文化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以及民族的融合变迁。一个地名,往往代表了某种历史典故、人文情怀等等,并不是空穴来风。那么,当地名“变脸”,变得让人生疏不已,正是对过往历史与人文价值的淡忘和消解。正因为地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国务院早在1986年就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很多地方政府也对该条例进行了细化。但由于缺乏明晰具体的操作,没有惩戒性规定的兜底,并没有遏止住地名更改乱象。
事实上,并不是说地名不能更改,关键是要强化制度约束,避免出现随意胡乱更改现象。在更改地名的时候,应该充分考量公众的内心感受,不要将公众内心的乡愁搁置一旁。比如,某些“白金瀚宫、巴厘岛、白宫”等地名,除了暴露出崇洋媚外的思维之外,又有什么效果和意义呢?在这些稀奇古怪的名字背后,无法找到乡愁的安放之处,对于公众而言,内心的不适感可想而知。面对该现象,确有必要完善法律规定,以严格的问责机制兜底,杜绝地名随意更改乱象。而且,对于某些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名,则应该给予重点保护,让地名成为一种文化标签。
民俗学家冯骥才曾经说过,“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有了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义。如果这个地方有其独有的历史与命运,地名便是这历史命运的容器。”那么,面对内心深处沉甸甸的乡愁,不要再对地名进行随意更改,真正让地名最终成为安放乡愁的最美容器。
对“人机大战”保持一份敬畏之心
围棋人机大战的第一回合,人工智能赢了。9日中午12点,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人机大战第一回合在韩国首尔举行。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角逐,李世石投子认输。在赛后发布会上,李世石表示胜负还未决出,他会在接下来的比赛中,继续了解对手。对于最后的胜利,他称自己有五成胜算。(3月1日《京华时报》)
现在全世界最火爆的新闻事件是什么?自然非围棋人机大战莫属,这场人类脑力与人工智能较量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围棋、竞技的范畴,成为检验未来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超越人类,或者是说人类还能否掌控人工智能的一次契机。尽管现在只进行了第一回合的较量,结果是人工智能战胜了人类,而国内网友已经是惊呼声一片:有人为此狂欢,认为人工智能将向前迈出一大步,也就意味着人类科技又往前迈出了一大步;但也有人感到绝望,因为他们担心人工智能的这种加速“进化”,最终会反制人类,危害人类。
人工智能属于人类的尖端前沿科技,尽管从现在的发展水平来看,我们还不用担心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反制人类,但是未来会如何发展,确实很难说。至于说好莱坞科幻电影中,人类发明机器人,结果反被机器人所控制,所迫害的情节会不会真实的发生,至少在目前还没有人敢做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而经验或者说教训告诉我们,对这种处在高速发展当中,但是发展前景未明的新生事物,我们最起码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而人机大战首回合较量出现结果以后,国内却传出了一些过于“轻敌”,也过于轻视的声音来。比如有国内计算机方面的专家表示,不必对人类失利大惊小怪,人工智能的“智力”水平还不如一个小孩。这未免有些过于托大了,尤其是作为国内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学者,应该看到国外在人工智能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我们在这方面与国外的差距,因为这种差距最终会反映在科技水平,反映到对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上,正如美国谷歌公司开发AlphaGo,肯定不会只让他陪人类下棋一样。
而更为引发国内网友质疑与争议的,是素有“中国围棋第一人”之称的棋手柯洁九段,他在围观一番人机大战之后,一方面说李世石是自己的手下败将,要是他迎战,肯定不会输给人工智能,但另一方面又表示不会迎战人工智能,因为不想自己的思路被人工智能复制学习。这不就像是与人过招,结果还没出招,就说对方打不过自己,所以自己不会打,因为自己一旦打了,对方就会把自己的招数学去,这还真是一种神逻辑。少年得志,难免目空一切,但不能拿无知当无畏,人类的大脑进化了几万年才到现在的样子,但是人工智能才多少年呢?所以不管人机大战的最终结局如何,我们保持一份起码的敬畏之心,还是很有必要的。庸俗化横幅是校园文化颓敝的直接体现
3月7日,据说是属于女生的节日,叫做女生节。于是乎,各大高校团体纷纷用横幅表达他们对女生的关心和爱护,华南农业大学的学生们更是“大显身手”,贴出了一组内容诸如“春风十里,不如睡你”的横幅,被网友直斥“性骚扰”。据华农大官方回应,这些横幅都是由学生社团私自挂上去的,目前已全部撤下。(3月8日《广州日报》)
常识告诉我们,大学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场所,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在这里同时存在。但常识同时也告诉我们,兼容并包并不等于一味纵容,更不等于滥俗、伪劣的东西可以在这里“招摇过市”。女生节这天,男生们通过挂横幅的形式向女生表达情感,透露心声,这本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横幅的内容触碰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涉及到了人生攻击,那便是赤裸裸的侵权了。
华南农业大学的横幅明显属于后者。这些噱头感十足的横幅,看似抓住了大学生“爱新鲜、爱刺激、喜欢搏出位”的心理,也迎合了社会大众“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猎奇心态,但本质上,它却是在以秀底线的形式将庸俗的一面呈现给大众。这看起来创意满满,但其骨子里透露出来的平庸之恶,却又无处不彰显着他们对女性权益的轻蔑与不屑,透露着他们对校园文化的亵渎与误解。
好端端的大学,为什么突然喜欢上了这类平庸的文化表现形式?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华南农业大学的解释是,之所以出现这一乱象,是由于学生社团不遵守学校关于横幅悬挂的相关规定、相关部门督查不力造成的。这样的回应看起来振振有词,但实质上却脆弱得不堪一击。学生不遵守相关规定“轻举妄动”固然和横幅乱挂有关,但如果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足够强大,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有足够的底气去拒绝那些滥俗文化的侵染,想必这样的乱象也不会有滋生的土壤。
从这个角度看,庸俗横幅的最终指向,其实是高校校园文化日渐颓敝的沉重现实。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对这一现象也是感同身受。就我这几年有限的观察看,当下很多高校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其实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他们要么认为只要将教学质量搞上去,校园文化就会顺势得到提升,要么片面的认为只要多搞一些音乐晚会,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就能够将校园文化营造起来,唯独不知校园文化的本质是在大学之魂的基础上,将其内在精神与外在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价值体系在学校延续开来。
于此而言,要杜绝恶俗横幅在高校蔓延开来,其落脚点仍旧要放在高校校园文化的正确营造上。如果我们只是片面强调对各种乱象的管理和规制,却不在校园文化上多些思路和办法,那么,诸如华南农业大学的这些低俗的横幅文化,便仍会以其它的形式在校园里表现出来。这不管是对大学精神、还是学生的个体发展,都是最大的伤害。雷锋是我们时代的“超级英雄”
在中老年群体的内心中,雷锋精神和雷锋的各种经典镜头早已在人们的内心中被“定格”,尤其是雷锋身穿冬军装,头戴“火车头”帽,手握钢枪形象,更成为了这一群体心中永恒的记忆。而在80后、90后甚至00后年青一代人的心目中,雷锋又变成了阳光、帅气甚至有些“文艺青年”气息的解放军小战士形象,但无论怎么变,雷锋精神体现的爱国爱岗、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勤俭节约的高尚优秀品格却始终如一,雷锋身上集中体现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雷锋精神”,更是获得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与感动,人们学习雷锋并把践行雷锋精神作为一种“道德信仰”,正是希望用雷锋精神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经济社会”输入更多道德正能量。
勿容讳言,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人文素质提升和文明进步的相对迟缓,社会形成了一种信仰缺失和价值观紊乱的极不正常现象,人员人之间信任感滑坡,尤其是在道德领域甚至出现某种倒退的趋势,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在道德领域呈现出的问题却越来越多,不但人们希望看到的“好人”越来越少,“好人难当”居然成了尴尬的社会现实。据日前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市民学雷锋意愿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学雷锋”,近六成市民“怕惹事上身,好心没好报”,近五成“怕被人误解,遭人非议”,近四成“怕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学雷锋、做好人居然成了一种“风险”。尽管人们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雷锋情节”,却因为有这些顾虑而难以释放,人们更迫切希望用雷锋精神来“拯救”时下的社会。
显然,人们心里都清楚,仅有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富有而失去精神层面的追求,社会非但不能因经济发展而变得和谐文明,反而会使社会更加堕落,人心变得更加冷漠。而雷锋精神正是改变和“拯救”社会这一现实尴尬无可替代的“良药”,人们渴望时时刻刻有雷锋,社会处处有雷锋,只有雷锋精神常伴,社会才更有温度,人们除了物质追求以外,才能帮助他人和奉献社会的精神动力,才能固守人性最本质的善良。在千百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涌现出很多民族英雄、抗日英雄、战斗英雄、救人英雄乃至救火英雄等等,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英雄谱,但从出生到殉职没做一件风风烈烈壮举的雷锋,却以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短暂一生,以点点滴滴的“好人好事”成为国人最为怀念的伟大英雄,成为任何一个时代都值得学习的榜样,甚至连西方国家乃至国际社会都为之敬仰。因此,雷锋就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超级英雄”。
同蜘蛛侠、绿巨人、美国队长、钢铁侠等受追捧塑造的虚幻“超级英雄”不同,雷锋既没有“拯救地球”的超能量,更没有“拯救人类”覆灭的超能力,甚至无法凭一己之力就能“维护世界和平”,但雷锋不只是和这些“超级英雄”一样,按照报道中志愿者的话说,都是在传递正能量。雷锋的做人品格更显得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特别是雷锋以他平凡中的伟大更激励人们去学习和践行。崇尚雷锋精神、追求雷锋的做人品格。能够在经济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同时,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文明、温馨与和谐。能够感染每一个人从自身点滴行为开始,为社会持续释放温暖的正能量,因此,雷锋精神比蜘蛛侠、绿巨人、美国队长、钢铁侠等“超级英雄”更具“超正能量”,更能感动和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请大家别再捐款”也是一种爱心互动
3月4日晚11时5分,一篇《你的春天,我的生命》的微信在肇庆市民的朋友圈中传阅。肇庆中学高二(13)班的学生李思欣因患血癌,躺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发出了求救信号,肇庆热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不到一天的时间,就筹集到了123万元。5日下午,李思欣再次发出微信,对大家的帮助表示感谢,呼吁大家不要再捐款了。(3月6日《广州日报》)
在这个充满爱和善的社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坏事变成好事,从来都不缺现实的佐证,广东肇庆女孩李思欣,便是典型的一例。其因患血癌在网上发起众筹,不到一天的时间,就筹集到了123万元,已超过了所需医疗费。爱心的簇拥,慈善的伟力,不仅洗涤了女孩心中的阴霾,而且给她带来了无以言表的幸福和感动。同时,也激发出了其善良、质朴的情怀,呼吁大家不要再捐款了。
血癌女孩请大家不要再捐款了,首先表现出了一种良好的姿态,不贪占公众的爱心,不奢享慈善资源。就是这种姿态,一名高中女生做到了,但我们的一些市民却做不到,甚至我们的一些官员也做不到。正因为有一些市民为贪图蝇头小利,而失去道德和良知,才会众筹善款后去奢侈消费;也正因为有一些官员为侵占公共资源,去铤而走险,才会沦为贪官污吏。从这一点来看,血癌女孩表现出来这种姿态,值得许多人效仿。
同时,血癌女孩请大家不要再捐款了,也是对爱心和慈善的一种良性互动。其一,期待由自己发起的这起网络募捐活动,始于慈善,终于爱心,能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其二,在接受爱心援助的同时,向爱心人士表达感恩之情。其三,对过剩的爱心,懂得及时喊停。其四,希望人们不要把关注和爱心聚集于她一人身上,社会上还有比她更不幸、更需要帮助的人。
然而,对爱心和慈善的良性互动,不能止于请大家不要再捐款了。对爱心和慈善最好的感恩方式,就是反哺爱心和慈善。具体来讲,既然筹到的善款已超过了所需医疗费,那么,血癌女孩不妨将接受的部分善款捐献出去,去救助那些比她更不幸、更需要帮助的人。只有这样,对爱心和慈善的良性互动,才更有实际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慈善“回流”的温暖力量;也只有这样,一场网络募捐活动,才会有一个更加完美的结局。这些“科学流言”你相信了几个
3月1日,北京市科协、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了“2月科学流言榜”,“充电宝不能带上飞机”、“声呐拥有惊人的杀伤力”“引力波辐射真会伤人”等8项“科学流言”上榜。(3月2日《京华时报》)
科学是科学,流言是流言,如果一定要说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的话,那么也应该是对立的关系,科学天生扮演着流言终结者的角色,是阻止流言传播的头号敌人。但是现实的吊诡之处就在于,一旦流言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就摇身一变成了迷惑性十足的“伪科学”,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一些流言打着科学的幌子到处传播,不但阻碍了真正科学与真理的传播,而且还会对公众的现实生活带来困扰。
网络时代,流言并没有地域性,不管这则流言是从多么穷乡僻壤的一台电脑前发出,它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因此,由北京市科协、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的“科学流言榜”,辟谣的显然就不仅仅只是首都北京的科学流言,而是为在全国范围内流传的科学流言辟谣。这同时也就赋予了这样的官方辟谣以不同一般的价值和意义。
网友不妨对照辟谣平台发布的“2月科学流言榜”看看自己相信了其中的几个,上了多少当。这些科学流言轻则虚耗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重则浪费我们的钱财,还可能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有人相信了小孩戴大人口罩也能防雾霾,结果强迫孩子戴上大人口罩出门,不但不防霾,还容易导致孩子呼吸困难甚至是窒息。还有人相信更加时髦的科学流言,也就是引力波辐射会伤人,结果纷纷去购买所谓的“防引力波服”,浪费了钱财不说,现在天气越来越热,还容易捂出一身痱子。
正如前面所说,当流言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往往就会具备十足的迷惑性。在在这样的科学流言面前,绝大多数的普通网友并没有什么防御能力,更不用说去主动辟谣了。当多数人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去对待这样的科学流言,那么就势必会造成它们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去影响和困扰更多的人。打击网络流言,维护网络生态健康与良性发展自然是政府的事情,但是作为网友同样应该有所作为。
作为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科学工作者,理应在狙击科学流言方面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来,主动辟谣,普及科学,传播文明,发动群众的力量展开对科学流言的围追堵截,压缩其生存空间。即便是普通网友,没有辟谣的条件和能力,也应该主动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尤其是要避免处于好心去传播科学流言,拒绝成为被别人利用的工具。别让抢红包抢了春节的“戏”
毫无意外,缺少“美猴王”的猴年春晚,已沦落为纯粹的红包春晚。20:
36、21:05、22:
12、23:11四轮“咻一咻”,以及“不敬业”的五福红包,几乎霸占了春晚的所有黄金时段;微信在继续“摇一摇”、群红包的同时,再一次祭出了朋友圈“毛玻璃”的杀手锏,维护自己“红包界”的江湖地位;QQ“刷一刷”也在除夕夜刷回了自己的存在感。加上360和百度的搅局,在除夕夜,几乎不到10分钟,就有一大波红包来袭,让人抢得不亦乐乎。
与商家的“撒红包如土”相比,公众的热情更是有过之无不及。在寻常百姓家,“咻一咻”、“摇一摇”的“吸睛度”,远远盖过了春晚的小品、歌舞节目。据统计,在20点40分,支付宝春晚第一轮咻一咻的互动次数就达到677亿次,是去年春晚红包全场互动次数(110亿次)的6倍,在20点38分,用户的参与热情达到顶峰,“咻一咻”峰值达到177亿次/分钟。而微信红包的数据,也不逞多让。截止除夕夜晚间22:30,微信用户一共发送68.4亿个红包,微信用户一共摇走1.1亿个红包,红包互动总量8000万次。公众的参与热情可见一斑。
随之而来,抢红包也成功的抢了春节的“戏”。年轻人聚在一起,“摇一摇”“咻一咻”“刷一刷”,而老人和孩子被晾在一边的场景,在除夕夜屡见不鲜;父母辛辛苦苦张罗一桌年夜饭,而年轻人却不领情,只顾低头“咻红包”;看朋友圈“毛玻璃”的兴致,远远高过听父母倾述一年的“心路”……说实话,这些不过是抢红包的必选动作,抢的人不会感到有多另类。但给旁人带来的,却是强烈忽视感和疏离感。显然,这是得不偿失的。
别让“抢红包”抢了春节的“戏”。假如春节是一台大戏,那么,“抢红包”充其量只是一个暖场歌舞。可以活跃气氛,可以凝聚人气,甚至可能风光一时,但终究只是配角。而对于春节来说,真正的“正戏”是贴对联、拜大年、述亲情等承载文化符号的年俗。通过贴对联,感悟古代的“微传播”,承袭文化的力量、传统的力量;通过拜大年,亲朋好友之间促膝长谈,增进感情,共享团员喜气的年味;还有在正月十五看花灯、闹元宵,感受喜庆、共享团员等等。我们不能让“暖场舞”抢了“正戏”的风光。
春节是民族的精神图腾和心灵坐标,永远是我们最重要的节日。抢红包虽然好玩,但终究只是一场游戏,永远代替不了亲情和传统。而且,随着其它“新年俗”的到来,抢红包终究会像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一样,被公众遗忘。但无论新年俗如何更迭,贴对联、拜大年这些春节的“正戏”永远不会过时,这就是传统的力量,也是我们必须要珍惜和尊重的文化向心力。少咻几个红包,多秀一下亲情和年味儿,正当其时!
2016高考语文押题点题佛脚班上线啦!速抢!临门一脚,高考大捷!点击“阅读原文”抢报~ ↓↓↓ 阅读原文阅读 987030 投诉 广告
她竟然掌握了不背单词 高效学英语的方法 活动推广 写留言
第二篇:时事评论
近日,备受瞩目的北京市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又有了新进展。被咬伤的赵女士目前已向延庆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向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索赔155万余元,并已获法院立案受理。在起诉书中,赵女士指出,在八达岭野生动物园未有效救助的情况下,没有法定救助义务的母亲下车施救,其性质应属于“见义勇为”,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应全部承担母亲的死亡赔偿。
看到报道,很多人都在疑惑:母亲救女属于“见义勇为”吗?
在一般人看来,“见义勇为”主要发生在陌生人之间,是一种正面的道德评价。促使周某“勇为”相救的主要原因,恐怕还源自其发自内心的亲情和母爱,而非完全与己无关的“见义”。
本案的焦点问题转化为:周某在没有法定救助义务的情况下,协助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营救赵女士,园方是否应该对周某的死承担赔偿责任?
延庆区人民政府“7·23东北虎致游客伤亡事故调查组”发布的《事故调查报告》认为,既然政府已经认定该次事故不属于安全责任事故,那么园方应不必承担赔偿责任。
但园方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需要司法机关依法审判,政府部门并没权对此做出终局认定。即便政府认定老虎伤人不属于安全责任事故,也不意味着园方就无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动物园是否要承担赔偿责任,要承担多少的赔偿责任?与其继续吐口水,不如搬个小板凳,理性围观,静看法院如何判决。
第三篇:时事评论
“碰瓷”时事评论
当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工作环境和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公民素质有所提升,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不难实现。但就目前社会状况来看还有些不文明、不和谐的成分存在。老人“碰瓷”事件、老人摔倒讹人给我们带来了更加深刻的深思。
2016年5月13日,六安中店乡六舒路中石化加油站内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接到报警后,民警立即赶至现场,发现老人张某横坐在马路边,其驾驶的电瓶车倒在路上,老人腿部有红肿,驾驶员张某驾驶的轿车停放在加油站南侧。经了解,老人称由于轿车司机驾驶中右转弯不当,与其电瓶车发生刮蹭,导致自己跌倒且腿部受伤。驾驶人张某则称自己并未有驾驶不当的行为发生,双方及亲属就此事发生争吵。民警稳定双方情绪后,确定案发时间,并及时调取加油站内监控录像展开调查。通过视频影像资料,民警了解到,老人张某在驾驶电瓶车过程中,因自身驾驶不当以及道路湿滑原因跌倒,与轿车司机张某无关。在事实及证据面前,老人承认了自己企图索要钱财的目的。民警对老人批评教育后,责令其家人将其安全带离。5月16日早晨六安开发区纬三西路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一前一后散步,道路两侧都是买菜小商贩,正在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推着买菜小车从前方走来时,老妇女突然歪倒在地,中年妇女急忙放下小推车并将其扶起,转身要走,后面的老头将她拉住说到:“你不能走,老伴被你撞倒,要到医院检查,这是只听老妇女叫唤身上疼,”中年妇女听到其话回应到:“你这老头,睁眼说瞎话,明明是她自己跌倒,怎么能说是我撞的,真没良心。难道扶人有错,真是的。”围观的人都指责老头不说真话,老头气急败坏地说到:“谁再管闲事,就让他赔老伴到医院看病,”后来,中年妇女自认倒霉,付给1000元才算了事。
“碰瓷”现象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化。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以来,它的花样不断地翻新一般用“碰瓷”手法的人,均具有吸引路人驻足、与陌生人攀谈的本领。这种招术的表现手法有很多,其中使用的较多的应当算是“拾金平分”,“你轧我脚了”、“你剐了我的车”、“你把我撞倒了”等等。前些年“碰瓷”事件常在大街、马路上发生,时下已向乡镇和街道延伸,原因,没有监控摄像设施,不容易找到“碰瓷”证据。更有甚者“碰瓷”已呈现团伙作案的趋势,甚至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以此谋生的人,叫“职业碰瓷党”。严重地影响社会安定和良好秩序,有这样一个问卷调查:路遇老人扶不扶?回答:一是以前可能会扶,但是现在看了太多的报道,所以不敢去扶了,二是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还是要伸个援手的。三是可能会扶,但是应该是在有其他人的见证下吧。四是坚决不扶,怕找麻烦。
近年来,老人摔倒讹人事件频出。大家纷纷感慨:“扶个老人的成本太高啊?”对待老人摔倒,究竟是扶还是不扶呢?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老人摔倒讹人事件频繁发生的背后是生活窘迫还是道德缺失?到底怎样才能减少这样的事情发生?频繁出现老人讹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道德沦丧令人心寒“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告诉我们:人性本善,助人为乐乃快乐之本!做好事者,理应得到肯定和赞赏。
前段时间一段碰瓷视频在网上传火了。视频中,一名穿着黑色透视裙的女子,走到路中间的车前躺下。路人笑着对其说,“地上不热吗?”女子情绪激动地回答:“你给我2000块钱,再热我都能接受。”又有一路人劝道:“你快起来,别在这丢人现眼了。”黑衣女子继续躺在地上嚷道,“不行,我就在这,我就死在这。来来,你们车都开过来!”
随后,这名女子站起来,用头猛撞身前的车,一边撞一边说,“撞死就撞死。”连撞了6、7下,女子对疑似车主的路人说,“你让我撞死你要付法律责任的。”女子的一番碰瓷不成功,仍然站在车来车往的路中间不肯走。这时,几位警察同志上前,合力把她拉到路边。原来,女子碰瓷的地点就在派出所门口„„
笔者认为“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遇见老人摔倒的事情,一定要伸一把手帮助别人,同时还希望社会舆论要多报道相关的好人好事,弘扬互助的风气,对于那些‘碰瓷’的老人,无论年纪有多大,都应该用法律的手段来惩罚,这样才能让做好事的人没有顾虑,让看见老人不扶的事情不再发生。”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我们对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常识的普及,相信大家都可以把老人“扶起”,让爱心永远根植在最需要关怀的“土壤”里,每个人都能毫无顾及地献出自己的爱,传递社会的“正能量”。
第四篇:时事评论
时事评论(2)
“歧视河南人”是种精神胜利法
19日,白岩松在为其新书《白说》举行的读者见面会上表示,很多年前有一种妖魔化河南的声音,他为此专门到河南看看。白岩松称,中国什么样河南就是什么样,都应明白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过什么,希望中国人都来河南看看,了解这个民族是怎么走过来的。
地域歧视自古就有,现在已经无从考证妖魔化河南人究竟始于何时,但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嘲弄河南人的“段子”大规模流行,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河南的地域歧视由此开始明确化。一个不无恶意的传说是,当年每当陇海线的火车进入河南,列车员就会提醒乘客“列车已驶入河南境内,请广大旅客提高警惕”。
不同地区的人之间相互攻击,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精神特质和典型特征,这种典型特征很容易被“符号化”和“标签化”,一旦不被其他地方的人所认可和包容,甚至遭到排斥和反感,就会上升为地域歧视。于是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中,不同地方的人聚在一起,讨论某个公共话题,一旦发生意见分歧,上来就是一句“你们XX人”,好像这是一个“必杀技”,立马就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可以无往而不胜。
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精神胜利法。地域歧视最大的逻辑弱点在于以偏概全。每个地方都有好人和坏人,都有你认可或不认可的人,不能把个人或一小部分的行为不加选择地打上地域的标签。否则,哪个地方会有好名声?更何况,贬低和攻击其他地方,并不足以抬高自己所在省份的地位,无非是暴露自己的狭隘和偏激罢了。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相互攻击和诋毁中,每个地方都会不同程度地被污名化,没有谁是赢家。
有时候想想,地域歧视以及由此产生的言论攻击,是一件特别无聊的事情。你攻击别人,自然就会被别人攻击,说来说去无非就是逞口舌之快,毫无价值!
就本质而言,与其说国人出行“吃相难看”是个道德命题,不如说是个技术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旅游形象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相信这种种陋习都会得以改善。当然,加快这样的文明进程,首先需要国人自身的努力。
究竟是谁炮制了“屠呦呦致辞”鸡汤文
12月10日,随着屠呦呦诺奖发言落下帷幕,一些微信营销号也跟着乐此不疲地“炮制”出屠呦呦的获奖感言,引来众多网友疯狂转发。一时间替屠呦呦写获奖感言的“鸡汤大军”火速占领朋友圈、微博、QQ空间等社交平台。
有人总结了一下,发现目前“山寨鸡汤文”主要流行以下两个版本。一个是“感动力爆棚催人泪下版”:“终有一天,我将告别青蒿,告别亲人,如果那一天真的来到,我希望后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一片青蒿之间„„”;还有一个“春暖花开骏马奔驰版”:“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
怎么样,这样的鸡汤文是不是看上去文采飞扬?但经权威媒体证实,其为伪作。
屠呦呦在瑞典期间倒是的确做过“获奖致辞”,题目是《青蒿素——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认真阅读后不难发现,屠呦呦真正的致辞平和、理性,不谈感情,只谈专业。但这篇真作在朋友圈流传并不广泛,相反,却是伪作抢占了社交平台。这颇有点“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荒谬感。
说实话,类似仿冒名人的鸡汤文不是第一次在朋友圈“攻城掠地”。之前,马云、白岩松、杨绛、张爱玲、林徽因、莫言等都中过招。这些鸡汤文大都看似辞藻华丽,充满励志的正能量,却大都缺乏思想深度。
鸡汤文之所以有市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有需求。人在社会中生活,面对粗粝的现实,不时需励志的语言、细腻的情感灌溉心灵。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也是九十年代以来杰克·坎菲尔、马克·汉森《心灵鸡汤》丛书风靡的根本原因。也正因此,鸡汤没有原罪。
国人出行为何“吃相难看”
这些年,但凡有过出国、出境经历的中国人,大多有这样的感觉:只要走进中餐馆,或是有中国人用餐的地方,氛围遽变,热闹无比。记者近日走访发现,无论国内游还是出境游,某些中国游客的“特色”餐桌陋习依然故我,令人思考。
在西餐馆里,自助餐变“自家餐”,食物聚摞成塔,根本吃不完,以至于外国人投诉“浪费食物太可惜”;就餐时推杯换盏,大声聊天„„某种意义上,国人出行“吃相难看”,与某些国人喜欢在文物古迹上“刻字”一道,已经成为国人最显著的两大旅游不文明现象。
说起来,对礼仪这种文化,我们并不缺历史和传统。然而历史和传统是需要传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品质,而是需要不断的培育和学习。中国人越来越富有,出国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的消费行为,但与此同时,我们却还没有建立良好的旅游文明,礼仪教育更是严重缺失。
但是,屡屡沉浸在鸡汤的语境下无法自拔,对一些东拼西凑的鸡汤文不辨是非地转发,这就暴露出有些人智力偷懒、缺乏辨别力。要知道,很多段子手与公号炮制鸡汤文的最根本目的是圈粉,从而撬动背后巨大的利益板块。调查显示,大部分积极推送“鸡汤文”的公众号多半是地产公司和美容院等商业机构,他们以这些看上去感性、励志的“鸡汤”打动人心,实际上来达到营销目的。
事实上,找出炮制屠呦呦虚假致辞鸡汤文的始作俑者,从技术层面来说,并不困难。此外,大力推广、转发此消息的公号,微信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只有正本清源、查清源头,才能杜绝此类假名人之手的鸡汤文甚嚣尘上。此前,万达集团就曾正式向北京市法院提起诉讼,起诉“顶尖企业家思维”微信公众号假冒王健林发布文章,从而索赔1000万元。这其实也提醒诸多鸡汤手与微信公号,互联网并不是什么法外之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在网上制造虚假消息、恶意传播,一样要受到追究与制裁。
“我们恨化学”不仅是一个化学问题
近日,化妆品品牌法兰琳卡再次因为一段仅15秒的广告被舆论讨伐。这段广告不断地重复着“我们恨化学”这句话。此广告7月在某地方卫视播出后就一直**不断。近日,一中央级媒体也开始播这则广告,这引起了《结构化学基础》的作者、北大教授周公度的注意。11月19日,网友爆料周公度递交声明要状告相关媒体。
生活中,我们可以说处处离不开化学。大喊“我们恨化学”,化学教授自然要愤怒,认为这是反科学、反智慧。不过,窃以为,对于一则广告,我们还应该放到广告的情境中去衡量,从广告法的角度来解读。
一是,此广告涉及虚假宣传和错误引导。现代生活离不开化学工业,化妆品企业本身就属于日化行业,法兰琳卡的产品如何做到纯“天然”,这恐怕难以实现。就算原料真的纯天然,也需要添加防腐剂等以保持产品的稳定性。打着“恨化学”的旗号“用化学”,这可能涉及虚假宣传。
二是有贬低同行业对手的嫌疑。《广告法》第十三条规定,广告不得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在日化行业,一家企业为了卖自己的“天然”产品,让代言明星大声喊出“我们恨化学”,这无疑对其他企业是一种贬低和诋毁。从这一点上讲,该告法兰琳卡的不仅仅是化学专业的教授,而也包括其他不炒作“天然”概念的化妆品企业才对。
“我们恨化学”怎么理解,这是一个语言问题。“我们恨化学”的广告错在哪儿了,这是一个法律问题。但不管怎么说,这真的不仅仅是一个化学问题,我们更应该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来解读。
中美高中生的“苦”不一样
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曾获美国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他花了一学年时间,在一所公立高中蹲点。一年的体验,让他写成一本书,书名叫《梦想的学校》,这本书描述了这所高中的学生群像: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他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拿铁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在相似的一所美国高中,华裔女孩田田的经历,也如出一辙。
不知从何时起,“国外学生都很轻松”似乎成为不少国人心中的固定印象。但是只要稍稍查证便不难发现,有关“美国高中生同样辛苦”的新闻在网上并不少见,比如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就曾在一次演讲中透露,“如果把美国的高中教育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绝对不会是减负而是增负。”这与《梦想的学校》一书所传递的信息,无疑是吻合的。
暂且不论书中所描述的美国高中生“4小时睡眠,4杯拿铁”的群像是否有着普遍性,我更关注的是,如果“美国高中生也辛苦”的确成立,它又到底会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中、美高中生的“苦”又是否完全一致?比如仅就报道所呈现的信息来看,美国的学生之苦,除了课堂上的知识需要掌握、考试多外,其实还包括庞杂的课外知识要求,比如论文写作,特长培育等等。而在我们这里,分数至上与题海战术才是学生苦的真相。两相比较,到底哪一种“苦”更有利于人的全面成长和创造力的培育,或许就值得思考。
对于他国教育真相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看待自身。但在比较中,不应该是树立“比惨”的逻辑,比如美国高中生很辛苦,是否就能成为我们不必为学生减负的理由?是否意味着我们搞题海战术就是合理的?美国
飞机上不容许开“持枪”玩笑
近日,一张乘客在飞机上“持枪”摆造型的照片引发众多关注,有消息称涉事的几位乘客是从首都机场乘坐飞机的。记者询问了多位在中关村从事经营电脑的业内人士,他们一致认为乘客手中的“枪”疑似某国产品牌笔记本电脑的电池。目前警方已经介入调查。
手持“枪”状物满不在乎地摆造型,甚至用它指向同排座位的两位乘客,无论是持“枪”者,还是这两位乘客,都是一脸嬉笑状。这样的场景若是换个场所,比方说,在自家客厅里,拿着笔记本电池装“枪”过把瘾,不成问题。但这是在飞机上,从保障航空安全的角度讲,绝非小事。
为什么飞机上拒绝这样的玩笑呢?因为像这位乘客这样持“枪”,真会“走火”。这里的“走火”,是指给飞行安全造成不可预料的风险。相比其他公共交通工具,飞机的安全要求更高,一些在平时看来无关痛痒的事,只要关乎航空安全,就来不得些许马虎和儿戏。有的乘客在乘坐飞机时不约束自己的行为,无所忌惮地开一些过火的玩笑,一方面缘于基本的公共安全和文明出行意识欠缺;另一方面,还在于不懂法、不守法。
根据我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航空器内禁止危及飞行安全和扰乱航空器内秩序的行为。显然,这几名乘客的行为已经触犯了相关条例,违规者轻则罚款,稍重者可能会被处以行政拘留,重者或被刑事拘留甚至判刑。
上了飞机就是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场合,玩笑开大了,难免会“玩火自焚”。
高中生或许也不轻松,但在其国内也同样存在着“减负”的呼声和改革期许。可见,美国的教育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且不可拿美国的所谓教育真相,盲目与国内做对比,以致对我们的教育改革产生误导,甚至遮蔽我们教育中的问题。
人类为何要探索地壳和地幔
据报道,来自美国、英国、中国等12个国家30名科学家正准备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一处名为“亚特兰蒂斯浅滩”的地方,试图进行人类历史上首次“打穿地壳与地幔边界”的尝试。
为什么要打穿地壳与地幔的边界?这个问题就像1970年赞比亚的玛丽·尤肯达(Mary Jucunda)修女写信质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科学副总监恩斯特·施图林格(Ernst Stuhlinger)一样,地球上还有这么多孩子吃不饱饭,为何NASA要花费数十亿美元去探索火星。
回答这个问题既有抽象或哲学层面的,也有具体和实用的。首先探索地球内部与探索太阳系一样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好奇心所驱使;其次才是研究的实用性,后者可能会让人类生活得更为舒适。
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平均厚度分别约17千米、2865千米和3400千米,显然,人类对自己脚下地球的认识现在只限于地表和有限的地表下地壳的10多千米深处。如果能进行更深入的了解,首先会对人类预测和预报地震具有很大的帮助。尽管以美国为首的主流科学家认为,目前地震是不可预报的,但是,如果能通过钻探获取从地壳到地幔不同层次的岩石构造和物质成分,或许能为人类理解地震并为未来预报地震提供科学参数。
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日益增多和人类消费的提高,地球表面和浅表地壳中的种种资源在不断消耗,总有一天可能会枯竭和穷尽,因此,向地心深处探索也可能获取更多的资源。科学家们钻探地壳和地幔还可能获得更多的岩石样本,从而探索地球是如何演化和发展到今天,并且也能获知地下有无生命,了解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也将能让人类预测自己的未来。
从根本上说,人类未来的命运取决于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只有当人类不停探索,获取更多有关自然界的讯息,才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拥有美好的未来。
21世纪的今天你还记得怎么写信吗?一张手写的便条、留言,远比短信、微信、邮件更真挚感人。《说文解字》有云:“书者,箸也,以手执笔,着于竹帛。”当今各种智能输入法层出不穷,在过于追求高效便捷的时候剥夺了人们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静心思索的机会,文化与文明的传承的断层问题,才是我们真正要迫切关注的。
中国式圣诞节背后的思考
12月24、25日是西方平安夜、圣诞节。不难预期,在中国各大城市,以青年为主体的集体狂欢又将上演。一些城市也提前发布出行安全提示,不少学校也禁止学生参与狂欢。
对西方人来说,圣诞节意味着宗教、历史与传统。他们的圣诞夜和我国的大年夜一样,是合家团聚的时候。不过,对中国人来说,这个节日在被接纳多年后却华丽的演变成了“狂欢节”,与以团聚氛围的圣诞主旨相去甚远。中国的圣诞节,广场喧嚣、情人约会、K歌喝酒、逛街购物血拼、商家炒作,成为主题。
面对这种传统节日受冷落、西洋节日受热捧的现象,一些学者忧心忡忡,甚至贴上西方文化渗透或国人数典忘祖的标签,对其口诛笔伐。重视自己的传统节日无可厚非,但如果对洋节“赶尽杀绝”亦大可不必,还是应该取其糟粕、学其精华。
对于圣诞节这个“洋节日”,现今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无非就是“狂欢”,没有思想内涵,而只是学到了怎么娱乐,是一个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的改良版。年轻人把此当作交往聚会的好理由,商家把此当作牟利营销的新平台,两者一拍即合,引爆“圣诞狂热”。
不仅如此,面对商家愈来愈火爆的圣诞促销,面对年轻人愈加青睐的圣诞节,我们需要的不是压制而是引导。一方面,充分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振文化自信,过好自己的“中国节”;另一方面,也要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看待洋节,引导年轻人购物有度、狂欢有度,更多的是学习,圣诞节的宗教、历史与传统意
由“提笔忘字”谈汉字传承
曾几何时,写一手漂亮字是很多人心向往之的一项技能。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子产品也“飞入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人痴迷于键盘鼠标,丢掉了笔杆子,逐渐形成了提笔忘字的尴尬局面。这也是诸如《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取得高收视率的根本原因。
这些节目的热播,再次唤醒了人们对于汉字书写能力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揭露了汉字书写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的低存在感。
我们应当承认电子输入较汉字书写具有快捷、方便、易存储等优点。但是汉字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文明和智慧,不论是方正的楷书、隽秀的小篆,还是遒劲的草书,其兼具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内涵,即便是再发达的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汉字正是在国人的提笔书写中得以传承,文明正是在方方正正中得以张扬,在那一笔一划中流淌着老祖先的文化血液。
义,合家团聚。
每天早上叫醒你的是梦想,还是闹钟?
全班31人,每天6点多起床,7点半集体去教室自习。他们不是高中生,而是中南大学冶金1402班的大一新生。1402班的梁明是全班的闹钟,每天早上5点半就起床晨读半小时,然后7个男生寝室挨个儿敲门,直到把每间宿舍同学叫醒。
笔者在刷微博时无意间看到这则新闻,当即愣住了,面对中南大学冶金1402班全体同学勤奋的学习态度和目标明确的学习状态,内心五味陈杂,久久不能平息,脑海里始终回荡着一句话“每天早上叫醒你的是梦想,还是闹钟?”
由北大高材生转读技校所想到的
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在会场,一个看起来很沉稳的男孩代表参赛选手进行宣誓,他就是周浩。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谈起当年的决定,周浩说“毫不后悔,很庆幸”。
(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为我们所知,同样是一个北大高材生,高明也曾在聚光灯下。2005年,我国正式施行从全日制高校在校学生中征集士兵的政策,刚满20岁的高明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休学入伍。从中国顶级学府的80后高材生,到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一名普通士兵,如此,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向高明同志学习”的旋风。外界评价他的决定“不可思议”,说他“傻”,而高明却这样说:每个男儿都有军人梦,男儿意气,无关富贵。我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只要在适合自己、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上工作,都会很强大的„„周浩与高明对自己所做之事的评价何其相似。难道每一个热血青年的梦想,都该止步于最高学府的光环?从北大转学技师学院,当然是极端的案例,这样的事情在任何社会也不会很多。但不多,不代表不该有:比尔盖茨、乔布斯当初念的可是世界级名校,但他们因为自己的喜好、选择,毅然离开学校去创业,选择肄业。可在中国社会,因为大环境和其他因素,有此般勇气的人很少。很多时候,也正是因为每个人都屈就于“社会大势”而放弃了自己的理想、爱好,多了个大学生、名校大学生,却少了一个创造性人才。
曾几何时,考上北大,走进这座曾经“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学府是多少学子及其父母的梦想。但是,一旦迈进北大的大门,仿佛身份就突然发生变化了。不仅穿上了“985”和“211”的双层“黄马褂”,而且社会似乎也以最高学府的姿态俯视其他“不起眼”的学校。一旦“最高”与“不起眼”发生点什么关系,都会引起社会的聚焦。显然不是。高明和周浩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且挖掘到了属于自己的社会价值,只是社会的热烈“关怀”让外界觉得他们有“下嫁”之意。虽说北大已不是当年的那座学府,但是还有无数人倾之所往,毕竟其氛围、师资、名气等还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可转言之,不是每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兴趣并且在四年时光里让自己过得舒坦。对于一个习惯了名校崇拜、学历崇拜的社会来讲,周浩从北大转学到技师学院的选择,在很多人眼中难以理解。当然,周浩还很年轻,或许以后他会后悔。因为北大的毕业证在中国确实很吃香,北大在中国的地位就像哈佛在美国的地位一样。再加上,学历在我们这个社会很多时候是块敲门砖,没有就不行,这可能会导致周浩在起点和发展上,会比他北大的同学差一些。这些客观事实无法否认,短期内也无法改变。但这样的现实和对学历、名校的过度崇拜,本身也是不正常。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是多元的,教育如此,个人选择亦是如此。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觉得北大就合适。
众所周知,十年寒窗,还得背上家人和老师的使命,当时年纪又小,周浩没有坚持住自己的主见,一番周转之后,才成为今天的热点。高考前唯一的目标就是取得高分,报好点儿的高校,但是当高分成绩单捧在手里的时候,却不由自己做主。诚然,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大事也该让家人参与或做主。理科660多分,报考周浩趣味
所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如其父母老师所言——的确有点“浪费”。父母供孩子十几年,当然更希望孩子能考上最高学府以出人头地。但是,高分与兴趣该如何平衡,父母老师应该多以孩子的想法为主,毕竟人生路要自己走。再者,北大高材生自愿转到技校就是网友所谓的“屈驾”?虽然“985”“211”与职业教育学校在现实中存在着不小的差别,但是它们不应该被处在不平等的位置上。它们之间应是高校的差别化发展,人才分流而已。可见,社会主体价值观存在着导向上的误区。好在周浩是个例外,没有“架子”,或放下了自己的“身段”。
我们并不鼓励每个人都从大学退学,特别是从名校退学。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在任何时代,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好事情。只是,每个人都应该想清楚,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喜欢什么,是否愿意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是否有勇气为了理想选择不一般的道路?年轻的周浩至少做了这样的选择,每个选择也未必会是一辈子,某一天周浩或许会又有其他的想法。但这都不改他当初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过的事实。如果未来,周浩今天的选择让其也成为某方面的能人,很多人会把他当成成功案例来看待;可哪怕按照世俗眼光,他很平庸地过了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大的成就,特别是和他当初北大的同学比,他远逊于他们——我们也不该嘲笑他。因为鞋子合脚与否,只有自己最知道。并非每个人都一定觉得北大就最合适,更非每个人都适合做学术型人才,每个人的长处和发展路径本来就不同。譬如周浩,从小就喜欢拆分机械,当初高考也准备报考北航,但硬是被家长和老师劝阻,逼着考北大清华。而进入北大之后,他发现自己不适合北大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因此才做出转学技师学院的选择。我们可以为周浩感到遗憾,也可以认为他太年轻,但一个人遵从自己的内心,按照自己的喜欢选择生活、学习,本身也没有错。
学历、名校、成功,并非判断一个人的唯一标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和选择,只要其自己喜欢,只要不违法犯罪,都是可以的。而事实上,当一个社会中的大部分人,都可以遵从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自己的道理,首先个人幸福指数会增加;其次,中国社会也会物尽其才、人尽其用,个人和国家的创造、创新能力和今天比,绝对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社会大环境里存在的“下嫁”潜意识;孩子妥协于父母老师,没有择校权去发展自己的兴趣;众人投向高校不平等的眼光„„如此这般,周浩折腾了一大圈,虽成了关注的热点,但更应该祝福他,终于突破了重围,有了自主选择权,选择了自己不后悔的兴趣专业,也找到了自我。
第五篇:时事评论
如何看待房价上涨过快原因?
更新时间:2011年05月04日 文章来源:网络综合
时事评论背景: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20多年来,城镇家庭的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6.7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超过30平方米,以住房为主的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然而,近年来住房市场的矛盾逐步显现,其中最突出的是房价上涨过快。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房价上涨过快原因?
居民收入增加是房价上涨的首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投资能力越来越强,在缺乏“储蓄—投资”转化渠道的情况下,购置房产是较富裕居民的理性选择,住房投资需求逐渐启动,房价被进一步拉高,房价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投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不断攀升,早买房、买大房的住房消费行为成为居民应对房价快速上涨的选择。
宽松的信贷政策是房价上涨的重要支撑。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自有资本比例低,对银行信贷高度依赖;而银行体系也很看重房地产开发贷款对调整资产结构的作用,并因手持土地抵押物而对房地产开发给予高杠杆支持。同时,我国住房消费信贷政策非常宽松,银行大都按照央行规定的最大贷款比例和远低于其他类型贷款的利率水平发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可以说,宽松的住房开发贷款和住房消费贷款是促成住房市场产销两旺、房价节节攀升的重要推手。
“土地财政”是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在很多城市,土地出让金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在土地财政的激励下,地方政府积极在城市开展“三旧”改造,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农村土地资源。如果说早期阶段是房价拉高地价,那么,现阶段已是地价推高房价了。
如何看待我国最大规模车展?
更新时间:2011年04月25日 文章来源:网络综合
时事评论背景:
2011年4月21日至28日举行的第十四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展出规模创历届之最,也是今年全球规模、影响力最大的汽车展之一。豪车家族,保时捷、法拉利、玛莎拉蒂、阿斯顿马丁、兰博基尼、宾利、劳斯莱斯、世爵、劳伦士、捷豹、路虎等品牌全部参展。此外,沃尔沃、雪铁龙、标致、雷诺、菲亚特、现代、起亚、马自达、三菱、铃木等世界主要汽车品牌无一缺席。国内六大汽车集团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广汽、北汽均以集团阵容高调亮相,并再次刷新参展规模。当前,作为蝉联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桂冠两年的中国,上海车展无疑成为各大汽车厂商争夺的市场,主办方还首次将中外汽车公司安排在同一个展厅,自主品牌与国际巨头同堂亮相。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我国最大规模车展?
上海车展规模大,但缺乏支撑。规模超越并不代表水平超越。相比巴黎车展、法兰克福车展、日内瓦车展、东京车展、北美车展等各具特色并且主题鲜明的展会,上海车展除“大而全”外,缺乏一些独特内涵;而且,国际有影响力的车展都依赖本国、本地区强大的汽车工业而共同发展,上海车展则仅依赖本国的巨大市场,而非本国汽车工业、汽车技术。
上海车展折射出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有待提高。国内最具实力车企、最具说服力的产品几乎都是合资品牌,在同级别、同价位竞争中,中国自主品牌、自主技术并能够与国外品牌相媲美的产品凤毛麟角。在一些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方面,国内车企收到国外企业制约的情况依然存在。
新能源汽车讲成为中国汽车业自主创新的突破口。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汽车业起步并不算晚,与国际汽车巨头的差距也不大,在某些领域可以说势均力敌,甚至走在前面。上海车展上,新能源技术展示已成为最大热点之一,几乎所有汽车品牌都有相关技术和产品展示,一场汽车业的“绿色”大战即将打响,而在这场全球性竞赛中占得先机,对中国汽车业来说是重中之重。
如何看待成都统筹城乡改革经验?
更新时间:2011年04月11日 文章来源:网络综合
时事评论背景:
三年多前,四川省成都市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自此,一场统筹城乡差别、平衡城乡利益、重建社会结构的变革开始了破冰之旅。当前,我国总体已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阶段,但不少城市城镇化推进中存在两类突出问题:一是城乡脱节、忽视农村的片面城镇化;二是遍地开花、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无序城镇化。作为试验区,成都如何突出难题,克服传统城镇化的弊端,带领农村一起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子?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成都统筹城乡改革经验?
推动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将全市116个开发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在优化空间发展格局、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同时,为城市的追赶跨越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一面努力推动中心城区和县城加快发展;一面大力实施重点镇优先发展战略,提高其人口吸纳能力;同时,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
推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通过在依法自愿有偿前提下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成都1/3的耕地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带动67%的农户实现农业产业化,形成了优质粮油等十大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如何看待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误区?
更新时间:2011年04月11日 文章来源:网络综合
在信息网络高速发达,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的新媒体时代,面对新闻媒体,敢不敢说话,会不会说话和能不能说话,成为领导干部时下遇到的新的挑战。当下,领导干部不善待媒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瞒,即隐瞒不报、不说,不公开,或说假话,震惊中外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是因为有关部门拖而不决、隐瞒掩盖导致的。二是躲,即采取回避、逃避的办法免于和媒体接触。三是顶,即和媒体采取针锋相对、顶牛的硬招,比如有的官员居然对媒体说出“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百姓说话”这样的雷语。四是拖,有的官员缺乏责任心,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出政府的第一声音,从而失去舆论先机。五是推,在媒体面前把责任推给上级或者推给下级,同样得不到媒体和公众的谅解和宽容。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时事评论观点:
源于对新媒体时代的心理准备不足。今天的媒体发展已进入了新的阶段,表现在信息生产者多、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可控性难等特点,不少官员低估新媒体时代网络、记者、媒体的能量和威力,精神准备不足。
源于领导干部执政理念和作风的错位。一是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淡化;二是高高在上的官本位主义盛行;三是个人主义作祟导致左顾右盼。
源于领导干部媒体素养不足。有些领导干部缺乏应对媒体的基本技能,不懂得运用法律、技术手段,加强对新兴媒体的建设和管理,不懂得掌握宣传舆论的话语权、主导权,致使一些事件由小变大。
源于社会转型带来的新的执政环境。一方面,经济体制社科变动,社会结构社科变动,尤其是新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的出现,都将导致社会管理的风险和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分配机制的缺陷导致贫富差距过大以及腐败蔓延,紧张的官民、干群关系,往往促使网民一边倒,选择非理性的态度。
如何看待加强职业培训的着力点?
更新时间:2011年04月11日 文章来源:网络综合
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促进和稳定就业的有效措施。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和结构性就业矛盾仍十分突出。因此,必须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为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职业培训意义重大,而加强职业培训的重点工作又有哪些呢? 时事评论观点:
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适应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要求,健全企业职工培训制度,鼓励企业广泛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针对创业者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
切实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大力推行就业导向的培训模式,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整合培训资源,提高职业培训机构培训能力,强化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加强职业技能考核评价、竞赛选拔和培训就业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职业培训,推动民办职业培训健康发展。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整合各项财政补贴资金,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投入。督促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加强职业培训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
如何看待“公租房”建设的意义?
更新时间:2011年04月11日 文章来源:网络综合
近年来,随着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的逐步加大,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是,由于有的地区住房保障政策覆盖范围比较小,部分大中城市商品住房价格较高、上涨过快、可供出租的小户型住房供应不足等原因,一些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无力通过市场租赁或购买住房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新职工的阶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矛盾日益显现,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也亟需改善。大力发展面向中等偏下收入群体的公共租赁住房便成为了必然要求。我们应如何看待“公租房”建设的意义?
时事评论观点:
“公租房”建设将满足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当前,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面不到总人口的5%,加上危旧房、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安置房等,也量小面窄,只能小范围“救急”,尚难大面积“保障”。特别是“夹心层”,既买不起商品房,也享受不到保障性住房,处在住房体系“空白区”。幸福生活,住有所居是最重要的一条。居无定所,生活就不稳定,也就谈不上尊严,谈不上幸福。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限定套型面积和提供优惠租赁价格,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持有产权,面向就业的无住房人员或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房屋建设即公租房建设将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公租房”建设将有效促进消费。“公租房”的大规模建设势必将带动建筑、钢材、水泥等相关行业市场需求,对刺激消费绝对“利好”;更重要的是,将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无疑将让潜在的“房奴”从房贷重压中解脱出来,拿出原本计划用于买房的那部分积蓄,改善生活,提高当前生活质量,从而有力刺激消费。
“公租房”建设将同时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公租房不仅解决广大中低收入者的居住问题,还能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公租房建设以及其他方面的大力度民生投入,将推动当地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态,有助于新生代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群生活上安顿、工作上安心,这对许多企业尤其是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长期的“利好”消息,这又将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看待发展家庭服务业的作用?
更新时间:2011年04月11日 文章来源:网络综合
近年来,我国家庭服务业迅速发展,年营业额已超过1600亿元,成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主力军”。目前,全国已有家庭服务企业和网点50多万家,从业人员1500多万人,大致有20多个门类200多种服务项目,涉及家务劳动、家庭护理、维修服务、物业管理等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9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政策措施,以此进一步发挥家庭服务业的作用。那么,发展家庭服务业有哪些好处呢?
时事评论观点:
增加就业。家庭服务业劳动密集程度高,以手工劳动为主,工作内容多样、工作方式灵活、劳动强度适当,家庭服务业的大部分岗位,比较适合下岗职工、农民工、女性职工、年龄偏大职工和技能单一职工等弱势群体职工的就业,是安置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的重要行业。 改善民生。家庭服务业主要包括家政服务、维修服务、社区导购、房屋租售、人才招聘、法律服务、生活百事等七大类服务内容,涉及千家万户,具有鲜明的民生特点。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市场化,有利于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家庭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将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扩大服务型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如何看待“三钱”星陨与“更待后来人”?
更新时间:2011年04月11日 文章来源:网络综合
2010年7月30日,98岁高龄的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院士在上海溘然长逝,至此,被周恩来总理命名的,我国科学界巨星“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都黯然陨落。连日来,科学与教育界人士在表达哀悼的同时,纷纷表示要铭记“三钱”留给世人的精神宝藏,前辈们的未竟事业更待后来人去继承。
时事评论观点:
“三钱”的相继仙逝,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痛楚,他们所象征的理想主义追求和科学精神,以及在科学领域实现的一个又一个跨越,对于当下的科研氛围乃至社会风气来说,无疑启发人们更多的思考,钱学森曾在病榻上多次向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大师已去,更待后来人。大师自身都有哪些令“后来人”称道和学习的品质呢?
“三钱”都有股纯粹的爱国热情。“三钱”都有股纯粹的爱国热情。他们凭着这种纯粹的爱国热情,将生命与自己从事的科学事业融在了一起;钱学森为了报效祖国,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就算遭抄家、被拘留,也改变不了他报国的志向。钱伟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遭遇错误打击和迫害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没有放弃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顽强地开展“地下咨询”。
“三钱”都淡泊名利。钱伟长在上海担任大学校长的时间里,一直是一名“义务校长”,不拿学校一分钱的工资,也没有自己的房子。而钱学森挂在嘴上的名言是:“我姓钱,但我不爱钱。”感动中国组委会对他的颁奖词就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三钱”都很重视对人才的培养。钱学森善于从年轻一代中发现栋梁之材:在研制导弹时举荐了任新民,在研制人造地球卫星时举荐了孙家栋,在进行载人航天工程时举荐了王永志。1958年,在钱三强的举荐下,年仅34岁的邓稼先挑起了发展我国核事业的重担,最终成就了中国的“两弹”元勋。
如何看待《唐山大地震》票房创国产影片新高?
更新时间:2011年04月11日 文章来源:网络综合
电影《唐山大地震》从7月22日零点至7月25日24点,首周末票房超过1.6亿元,创国产影片票房新高。许多人走出电影院时眼睛还挂着泪珠,一些看完电影的观众说:好久没有这样感动过了。
时事评论观点:
这部影片的出现,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走向现代化过程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其意义超出影片本身,是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一次胜利之作,影片之所以被广大观众所认可,票房创历史新高,主流评论的观点有三:
突出展现个体经验。《唐山大地震》突出了个体经验的表现,通过主人公李元妮一家人长达32年的情感救赎过程,反映了唐山和中国社会的变迁,并且对地震及灾后个体经验的呈现,贯穿电影始终。任何宏大的电影命题,只有通过个体经验的表现,才能让观众看到其中的意义。面对一个灾难性的历史事件,我们往往选择面对集体,怎样抗震救灾,怎样重建家园,这样的表现方式虽然非常正确,但存在艺术叙述的不合理,过多的宣传和说教,难以得到观众的认同。
拍摄态度朴实真诚。不同于以往的商业大片,追求炫目的画面,《唐山大地震》克制了创作中难以避免的技术冲动和戏剧冲动,用真诚而自然的拍摄方式,形象生动的对白,赢得了观众和市场的认同,而中国的电影需要的正是这种态度。
融入主流价值观。商业上获得成功的影片,都会传递一种主流价值观,《唐山大地震》表现了亲情的可贵、生命的珍贵,以及生活的温暖和希望,让每个人走出电影院的时候,都有一点温暖和爱,观众的情感得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