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产业商业模式》读后感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读后感
——产业特性的辨析
作为一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我认为认清和掌握文化产业的内在特性对我们学习和以后的就业都是至关重要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一书中对文化产业特性做了明确的描述,值得我们好好理解与体会。
第一,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是指针对消费需求的创意文化和娱乐内容,它并不是指具有专业文化创造和欣赏能力的精英群体所欣赏的高雅文化。它的对象很广泛,面向的是大众,而不是少数人。所以我们应以大众的需求为出发点来发展适合人们需要的一系列通俗娱乐文化,发展的主要的内容产品是大众娱乐,通俗艺术,媒体,广告。和设计等。例如,象形文字和拉丁文等文字的研究并不属于文化产业,因为只有很少的人能理解,它并不是面向大众的,所以基本没有什么商业价值。
第二,文化产业的资源不是历史文化的还原和再现,而是要靠创新内容来提供创意的产品和服务。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新颖的文化创意和知识产权价值的实现,而不是依靠文化底蕴或者文化继承的直接体现。兴建各种博物馆和举办祭祖活动都不能直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历史文化中挖掘某些元素或者吸收某些营养成分。比如,直接发展戏曲可能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欣赏,而李玉刚将现代歌曲与京剧结合后出品的《新贵妃醉酒》却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尤其是对京剧并不是很感兴趣的青年消费群体。再如花木兰这一个历史故事,其实他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但是将它拍成电影或者制作成动画片后,它的商业价值就会呈现出来。
第三,虽然创意来自个人化的活动,但是文化产业是产业经济的活动,也就是用工业方式复制内容产品,是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因此,它是以企业为主题主导市场的经济行为,是从消费者的需求来反向思考的产业,而不是把艺术家和创意者、文化人的理念强加给消费者的。虽然很多画家学者对毕加索的评价很高,觉得他的画韵味无穷。但是对于我们广大消费者来说,他的画是难以理解、难以接受的。所以如果企业不根据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来生产,那它肯定不会取得很好的发展。
第四,文化产业是由许多行业构成的产业族群,不是一个单个行业的产业。因此要求各个行业之间要共享内容创意资源。例如一个玩偶的生产要先经过绘画美术行业的设计,再交由玩偶生产厂商加工生产。电视剧的拍摄也是如此,要先有创意要素或者故事,再由编剧写好剧本,经过艺术授权等才能拍摄出品。单单有创意这不能叫做文化产业,只有各个行业联系起来,把创意发展为实际的经济效益,这才是文化产业。
第五,好的创意来自一种反向思考的活动。文化产业需要创意,但是,并不是有好的创意就有文化产业。这同样反映了第一条所说的,文化产业对象很广泛,面向的是大众,而不是少数人,它是以顾客的文化娱乐消费为核心导向的创意继承和融合。文化产业所需要的创意不是个人的创意,不是闭门造车的创意,而是整个产业或产品的创意。我国的动画电影业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也正体现了这一方面。我国不乏创意人才,但是难以真正的汇聚成文化产业。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的是体制的完善和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发掘。
第六,文化产业当中的各个行业之间既存在关联性,也有相互竞争或者替代关系。关联性很容易理解,第四条中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说明。至于竞争性,我们目前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例如电子书和传统书籍的竞争,中国好声音等选秀活动冲击戏曲等传统表演,小品表演冲击相声艺术等等。这是经济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一些变化,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是我们在鼓励新兴行业的同时,也要对已有的东西加以创新和维护,使其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第七,在知识经济时代没文化产业将成为许多产业中的龙头性产业,在其他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文化产业可以推动制造业结构的升级,也可以拉动其他产业的相关消费。这样看起来可能会不容易理解,这里用老师曾经举过的一个例子就会很容易。就拿一个杯子来说吧,其实他本身的价值很低。但是如果你用好看的颜色涂在它的表面,并且绘上美丽的图案,这样它的价值就会增加。再如,韩流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直接促进了电视台的收视率的提高和韩流服饰的流行。
第八,文化产业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比一般产业更高的要求,需要达到人才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文化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结合,是一个需要资源整合型的新兴产业群体。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一个覆盖面极其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各个行业之间联系密切的产业集群。所以如果想发展好文化产业,人才、技术、文化和资本四者缺一不可。
第九,文化产业是内容为王,因而必须要重视内容故事,包括节目、活动交流、创意和明星。好的内容是文化产品长盛不衰的基本保障。为什么《泰坦尼克号》播出这么多年一直受广大人们的欢迎?这是因为它的内容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看完这部影片仍然会让人们觉得回味无穷。而一些影片只是追求大的排场,请当下最红的明星,但是内容空洞仍然不会博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是人看过一遍就不想再看。这是我国的电影业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是整个文化产业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十,文化产业的产品必须体现娱乐性、参与性、体验性、时尚型的元素,以娱乐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据资料显示,文化产业的产品服务的主要消费者是三十五岁以下的青少年,因而文化产业主要是青春型的、娱乐性的前沿性产业。所以,抓住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来发展才能取得规模效益。但是文化对人和社会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文化产业不能只盲目追求它的经济效益,更要注意社会影响,树立良好的信誉,其内容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只有更好的把握住文化产业的特性,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文化产业其他具体的方面。这不仅是一个整体的概括,也是整本书的核心之一。相信我们会很好的了解文化产业,做一名合格的文化产业管理者。
第二篇:文化产业的十个商业模式
文化产业十五个基本的商业模式
陈少峰
商业模式是一种可盈利的方法,它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文化企业经营需要重视商业模式的发现和改进。商业模式需要以项目经营为基础,但是,商业模式不等于具体项目的盈利。商业模式中的盈利有时候是单一的,有时候是组合的。
第一种商业模式是以企业为主体,把企业作为整体价值的商业模式。例如,现在某个公司投资一部电影,明天搞一项什么活动,整个都是在经营一个个项目,并没有经营企业,所以企业整体价值的商业模式并没有体现出来。我把项目型经营的企业成为项目型企业。有好多商业电影,人们都知道明星的名字,但是都不知道公司叫什么名字,所以这个时候就没有整体经营企业。
第二种是产业链经营的商业模式。我们中国的主题公园主要是卖门票,卖硬件,迪斯尼的主题公园是整个产业链搞旅游,搞影视,搞娱乐,搞餐饮,搞衍生产品,就是一个产业链,比如说我们现在动漫,国外的动漫是产业链条非常多,包括到现在为止小熊维尼每年还卖出将近60亿美元的衍生产品,但是我们的一些动漫企业仅仅卖原创作品。
第三种商业模式就是产业链形态的产业集聚。我们现在很多地方做产业聚集园,必须有两个条件才能把它做成功,第一个是企业总部集聚,第二个要有产业链形态的集聚。
第四种叫资本运作与企业并购成长的商业模式。世界上大的文化公司全部通过上市融资,然后去收购别的企业;没有一个是完全靠自己的积累成长起来的。第五种是项目能够做大型化、持续化、品牌化的商业模式。我们现在很多的品牌活动,但是有些活动今年在这里明年在别的地方,不是每年都做得好,有积累,甚至一年比一年好。项目必须持续化、品牌化经营,才能体现大型项目商业模式的本质。国家应当允许选秀节目做下去,因为这样才能有规模效益。第六种商业模式,是以挖掘顾客商业价值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以凤凰卫视和阳光卫视相比较就可以看出,前者的受众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后者则没有,主要是一些没有钱消费的观众,因而广告也上不去。
第七种商业模式是组合的商业模式,是文化产业跟其他产业融合的商业模式。比如说旅游地产,我们现在叫文化旅游地产。实际上在文化产业领域里面赚钱最多的就是搞文化旅游地产的,像华侨城,他们挣的钱比其它企业要多很多。第八种商业模式是专业化要求的商业模式。比如说美国人擅长做动画电影,其规模收入比日本的动画电视还多。又比如,需要体育经营专业化的,比如中国的足球俱乐部,就没有专业化。现在国内的足球俱乐部很奇怪。在国外没有人利用公司的名称冠名一个球队,因为假如赞助的公司破产,这个球队的品牌就没了,也没有忠实的消费者——球迷了。
第九种是明星经纪与娱乐结合的综合商业模式,包括让人们参与成为明星的选秀,选秀之后的主角成为影视明星、开展明星代言、出版图书等,这些活动还包括手机短信、商业赞助等的收入,可以打造产业链。
第十种商业模式是改造提升制造业的商业模式,比如苹果公司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雅昌印刷也是一个积极探索的例子。这种商业模式需要大幅度提升文化艺术设计的内涵。
第十一种商业模式是跨媒体经营的商业模式。我们的企业现在正在走向这样的趋势,能够跨媒体经营。有一些公司已经开始在尝试跨媒体经营,而且比较成功了,比如说华谊兄弟公司就是在做跨媒体经营。
第十二种商业模式,是作为经常性的活动和交易平台的商业模式,比如网络信息、电子商务的阿里巴巴、携程等,也包括各种乐器交易、知识产权中心等。网络门户网站也是活动平台性质的商业模式。
第十三种商业模式是技术与技能结合的商业模式,如谷歌、百度等持续保持领先的技术,其员工拥有持续改进技术的技能和团队能力。
第十四种商业模式就是拥有终生消费者的商业模式,如体育球队俱乐部,满足球迷终身的消费需求,而不是一次性依靠冠名赞助的买卖。
第十五种商业模式是定制的商业模式,如移动公司的动漫内容定制,或者某些大企业的技术外包和顾客服务等。
商业模式要符合国内目前的国情,同时需要一定的前瞻性。当然,所有的商业模式都要严格考虑商业可行性。因此,以上的商业模式都是企业家主导的商业模式,而不是艺术家、策划人主导的商业模式。
第三篇:关于商业模式
关于商业模式
1、什么是商业模式
重要性:商业模式已经成为投资人倾听和审视项目最关键的内容之一;
我的定义:商业模式就是一个项目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价值增值的商业逻辑。
区别“商业模式”与“业务流程”,商业模式是一种价值增值的商业逻辑,属于战略和策略层面,而业务流程则是操作层面用于指导实施运作的程序、流程
2、为了便于设计与操作,我们来研究一下商业模式一般应包括的要素:
价值主张(Value Proposition):即公司通过其产品和服务所能向消费者提供的价值。价值主张确认了公司对消费者的实用意义。
消费者目标群体(Target Customer Segments):即公司所瞄准的消费者群体。这些群体具有某些共性,从而使公司能够(针对这些共性)创造价值。定义消费者群体的过程也被称为市场划分(Market Segmentation)。
分销渠道(Distribution Channels):即公司用来接触消费者的各种途径。这里阐述了公司如何开拓市场。它涉及到公司的市场和分销策略。
客户关系(Customer Relationships):即公司同其消费者群体之间所建立的联系。我们所说的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即与此相关。价值配置(Value Configurations):即资源和活动的配置。
核心能力(Core Capabilities):即公司执行其商业模式所需的能力和资格。
合作伙伴网络(Partner Network):即公司同其他公司之间为有效地提供价值并实现其商业化而形成的合作关系网络。这也描述了公司的商业联盟(Business Alliances)范围。成本结构(Cost Structure):即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的货币描述。
收入模型(Revenue Model):即公司通过各种收入流(Revenue Flow)来创造财富的途径
3、举个例子:阿里巴巴
价值主张:让中小企业都能做外贸、节省中小企业的营销费用,扩大中小企业的市场渠道 消费者目标群体:中小企业
分销渠道:广告覆盖,知名度打造,国际站电话加陌拜,国内电话销售,最主要的就是大面积宣传 客户关系:重复购买与服务
价值配置:优秀团队+易用平台+有效的市场推广
核心能力:打造一个易用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快速的服务,优秀的团队
合作伙伴网络:认证体系、网上付费平台、配送体系,阿里巴巴网、淘宝网、支付宝、阿里软件、中国雅虎、阿里妈妈、口碑网等几个子品牌,他们自身互相吸引顾客
成本结构:市场费用、工资及奖金、其它运营管理费(其中广告费比例较大)收入模型:年服务费、竞价费、其它广告收入
关于商业模式
第四篇:商业模式
(一)生产模式
公司实行订单式生产,其中机械事业部模式为:业务部门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报价,价格确认后获得订单,业务部门组织订单评审,包括质量、交期等满足客户需求后回复确认,业务部门生成生产指令下发技术、生产、质量、关务等相关部门,并在ERP中建档,技术部门根据生产指令、产品需求编制工艺图纸,采购部门负责相关材料、生产辅件采购,业务部计划组负责生产计划的制订,生产部门根据生产计划落实生产任务至各生产班组班长,班长将日生产计划分配至班组操作工,相关领物料人员提早进行备料,然后经过普车、深孔、数车、加工中心、表面处理、检测、清洗、包装、入库存等流程,其中如涉及外协由业务部外协组安排外协生产,最后将生产成品发货至客户;自动化事业部模式为:根据客户需求,确定技术方案并报价,客户确认后与公司签署采购合同,业务部生成生产指令,业务部采购组负责设备配件、附件采购,技术负责技术方案及图纸编制,定稿归档后下发生产部生成,主要流程为装配、调试、测试、包装入库存等流程,其中如涉及外协由业务部外协组安排外协加工,最后将生产成品发货至客户。
(二)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主要根据计划部门下发的生产指令实施采购。公司原材料及辅料由业务部采购组采购,机械事业部采购主要包括各种钢材、刀具、刃具、油品等,自动化事业部采购主要包括电气部分与机械部分,为了避免库存占用资金,公司原材料基本依据生产指令要求采购,常规辅料会留有部分库存。
(三)销售模式
公司的销售工作由各事业部业务各自负责,基本为直接销售,直接与客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主要通过行业展会、电话联络、客户合作、客户介绍以及大部份客户根据品牌效应自找上门交流等方式了解潜在客户的需求,技术中心跟据客户需求设计初步方案,协助业务部与客户进行技术沟通。初步方案得到客户认可后业务部进行方案报价、议价、签订销售合同及技术协议。
公司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为客户提供高技术含量的优质产品及服务,通过产品和服务创建公司品牌,维护和扩大老客户销售,并发展新客户。目前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及销售人员会不定期拜访客户、参加行业内活动及交流,收集最新市场信息,不断增强公司的市场拓展能力,促进销售。
(四)研发模式
公司的研发主要以自主研发为主,同国内知名大客户、大专院校及重要设备供应商合作研发为辅。公司下设研发中心,负责现有完井工具、视觉产品、冲压产品及非标自动化流水线等的优化完善建立,同时进行相关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前期市场调研、研发初期准备等工作。公司技术中心在进行产品的设计时,首先会深入了解客户需求,然后制定研发方案进行技术开发设计。同时公司会根据市场趋势及客户的潜在需求,进行延伸产品的研发设计。
第五篇:海尔商业模式
海尔商业模式
时间:2010-07-14 18:24:11来源:高清培训讲座网作者:移动商学院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而要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重中之重和贯穿全年的核心任务。要按照“痛下决心、狠下功夫、打好硬仗”的要求,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力求在优化需求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上实现更大突破,在加快自主创新、建设生态文明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专栏,围绕建设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提升品牌竞争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改善民生质量等方面展开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我自己希望能打造一个模式,让创新的基因融入到每一个员工身上,给员工创造一个平台,每个人都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 张瑞敏
从2009年8月开始,美国老牌企业通用电气公司(GE)开始依托海尔市场网络销售其家电产品,而另一家美国老牌跨国企业今年也将如法炮制,将自己的主导电子产品引入海尔庞大的市场渠道。依靠自己成熟的商业模式,在国际市场上驰骋了上百年的通用电气,为何要“靠拢”海尔?海尔依靠什么让通用电气青睐有加? 表面上,是海尔的销售渠道打动了通用,但归根究底,对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的认可才是双方合作的真正基石。借“道”海尔的通用,嫁接的不是海尔的销售渠道之道,而是海尔的商业模式之道,是海尔用一以贯之和自我批判的勇气去创立并且日益成熟的商业模式。这其实是一个成熟的欧美跨国企业商业模式与崛起的中国跨国企业商业模式,在全球商业舞台上的成功对话。从24年前踏上塑造中国家电王国的道路,到1998年开始实施流程再造,直至今天在全球市场上从不停歇的创新,张瑞敏和海尔用自己不懈地探索,实践着中国企业长久以来孜孜以求的梦想:改变中国制造的命运,打造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商业模式,一个能带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商业模式,一个让中国企业能够“基业常青”的商业模式。在这个意义上,“海尔制造”的所有精髓,不仅是制造让全球用户信赖的产品,而且是“制造”一个永远为客户而创新、永远让用户满意的商业模式。在这个意义上,海尔创新的所有贡献,不仅是一个跨国企业和世界名牌,而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商业模式,而这个新商业模式的诞生,意味着海尔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借用著名社会学和管理学家、沃顿商学院终身教授马歇尔先生的一句话:海尔这种模式创新,是对传统管理的颠覆。怎样的“人单合一” 从“正三角形”到“倒三角形” 这是一个“模式时代”,而不是“产品时代”。只有成功的商业模式,才能突破产品本身的局限,让制造走向无限。张瑞敏深谙这一商业命题的内涵。追寻海尔20余年的商业轨迹,我们总能够轻易发现模式创新的显著烙印。而“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就是直到今天,海尔所有模式创新的全新集成。与此相伴随的,是海尔不断生长的商业素质,是那些堪称辉煌的业绩。
2009年,在海尔的业务成长表中,有一组意味深长的数字:利润增长55%,是销售收入增幅的10倍——这相当于以最小的支出获得了最大的效益。这一巨大增幅的动力,就来自海尔不断创新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我们可以称之为海尔独一无二的“模式动力”。“人单合一”为什么会蕴藏如此惊人的能量?海尔又是怎样实现“人单合一”的? 当我们与当下企业普遍的生存状态遭遇,也许更容易获得答案——在迅速变幻的市场面前,企业如何能够超前感知市场的变化,无缝隙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创造用户需求;一个规模越来越大的跨国企业,怎样确保组织的每一个细胞,都能够始终锁定“为客户而创新”这一价值目标?“人单合一”就是海尔求解这一命题的独特方式。“人单合一”的内涵,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市场目标。在张瑞敏的商业哲学中,企业员工永远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而且这些人(员工)首先必须是有第一竞争力的——企业为每个员工打造能够发挥价值创造主动性的平台机制;其次,市场目标必须是有第一竞争力的——这个目标并非来自上级指令,而是来自员工职责之下自主地寻求与创造。如何让员工发挥出创造客户价值的主动性?海尔通过对组织的创新和改变来实现。在一般企业里,组织结构是“正三角形”的:企业领导在最上层,然后是各层级组织,最后才是员工;而海尔将这种组织结构颠覆为 “倒三角形”:一线经理在“倒三角形”组织的最上面直接面对顾客;管理者则从“正三角形”的顶端颠覆到了“倒三角形”的底部,从发号施令者变为资源提供者。这种“倒三角形”组织的内涵,就是员工从过去被动地听领导的指挥、完成领导确定的目标,变成和领导一起听用户的指挥、创造用户需求,共同完成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市场目标。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不是下指标,而是按照经营体中一线员工的需求,去帮助整合资源。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也不再是考核员工的指标和效益,而是考核创造了多少自主经营体,为多少员工成为自主经营的CEO提供平台——在这个商业模式中,海尔希望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这种“倒三角形”组织的价值,就是承担着直面客户职责的员工,以客户的需求为直接指令,无须去层层汇报而使决策延迟,能够迅速满足用户需求,从而实现信息化时代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最终目标:速度!这种“倒三角形”组织结构的形态,就是由“直线职能式管理”变为“矩阵式管理”:原先的职能部门被重新解构,研发、生产、营销、物流、财务等所有人员成为一个新的组织;这个组织可以独立核算,完全承担市场目标责任,从而也能因为责任目标的完成而获得应有的效益。也就是说,以组织变革为基础,海尔创立了“自主经营体”。海尔将其描述为“自组织”。这种“自组织”不但能够迅速感知外界变化,发现和创造客户需求,而且能够不断修复价值目标,使其不偏离“客户需求”的最终目标。而“自组织”的价值,由于来自为客户创造了多少价值,来自创造了多少客户,从而也确保了“自组织”自始至终追寻“客户至上”的价值目标。张瑞敏将这些“自主经营体”比喻为珍珠,而所有的珍珠串联,最终会形成一个珍珠项链;这个项链,会最终架构起海尔庞大的商业帝国,让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营体。
在2010年ces展会上,海尔第一个正式推出了全球首款“无尾电视”。这是一台省略了视频线、音频线、信号线、甚至电源线的真正意义上的“无线电视”。而这款即将上市的创新产品,从感知客户需求、确定市场目标,到研发方向确立乃至整合世界最先进的无线电力传输技术,都来自海尔的自主经营体。在这个意义上,这一款产品的出现,并非来自自上而下的决策,而是来自自主经营体的直接市场创造。日本《技术在线》的记者在题为《无线电视,海尔率先展示带来的启示》中,以“最感震惊”来描述海尔产品创新的速度。这种“震惊”的背景就是日韩企业早已进入对这一产品的研发阶段,而以最快速度推出产品、创造客户需求的,却是海尔。而海尔之所以实现了“率先”,就在于“人单合一”,就在于“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下充满市场活力的“自主经营体”。“人单合一”怎样“双赢” 颠覆传统企业管理的“三张表” “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的最终价值追求是“双赢”。“人单合一”是必需的前提,“双赢”是必然的结果。海尔庞大的商业体系,或者看似复杂的商业模式,其实只有一个出发点:客户价值主张。谁来发现和创造客户的价值主张?企业员工。而成千上万的客户永远有千变万化的价值主张——张瑞敏将其称为市场营销的 “碎片化”、需求的“个性化”。这种“碎片化”就需要员工与客户需求实现“一对一”,真正去了解客户,从而个性化地创造用户潜在的需求。这实际上形成了一个螺旋上升的 “价值双赢闭环”:为客户创造了价值,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自身更大价值的体现,来自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这种表述很容易理解,但真正实现“双赢”的价值程序却要复杂得多。一般的企业都有三张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而在海尔的商业模式转型中,这三张表在实践层面上逐步变革为自主经营体的三张表:损益表、日清表、人单酬表。海尔的“损益表”与一般企业的“损益表”有着本质的不同。一般企业的损益表就是展示一个企业总体收入、成本和利润的关系;而海尔的损益表则是全新的“创造”,它的创新性贡献在于及时发现、随时调整人单合一状态下,每一个 “自主经营体”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在这张全新的损益表中:“益”(收益),就是自主经营体为用户创造价值而获得的收入;用普通财务报表的收入减去“益”,剩下的就是“损”,经营者眼中的“损”。出现“损”,这就意味着工作中存在问题,存在差距,而有差距就必须“关闭”。如何关闭?海尔依靠的是创新,通过创新去消弭这些差距。管理者要从关闭差距出发,去更多地创造自主经营体,从流程创新、机制创新、平台创新上帮助员工从“非赢”到“赢”。而由于管理者能够通过这张表及时地发现各流程(包括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供应链)等各环节“非赢”的因素,所以能够及时地、主动地通过创新让员工实现“赢”。把这些创新的工作形成每天的预算,每天进行日清,于是有了第二张表:日清表。所以,“日清表”成为关闭差距的切入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关键还是怎样把每个人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就需要靠机制保障。于是又有了第三张表:人单酬表。只要自主经营体、每个员工创造了订单价值,就会获得自己应有的薪酬。第一张表清楚地表明了创造用户价值的正确方向,第二张表精确到了任务完成的流程时效,而第三张表就是员工和自主经营体自我经营的最终结果。这三张表构成了海尔员工价值创造的流程保障体系。这三张表也清楚地表明了“人单合一双赢”的路径:每个自主经营体在可靠的成本预算和市场预算前提下,及时地即时地创造和完成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然后获得自我价值。而“双赢”的路径一旦确定,每个自主经营体就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才能真正完成“双赢”的目标:端到端——起点是用户的不满意,终点是用户的满意;同一目标——所有的资源都能在一个目标下实现整合,所有的部门都能在一个目标下协同运作而不是推诿;倒逼体系——按照目标倒逼到每一个人、每一个流程,每一个人都挑战自我、完成目标。
2009年,海尔冰箱农村自主经营体比上一年增长达50%以上,就是“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下的最好例证。郝美霞是农村经营体这个“倒三角形”组织的“尖儿”,她给自己的定位就是确定有竞争力的农村市场的战略目标,然后按照这个目标去合理地整合资源。在新一轮家电下乡中,海尔冰箱中标了50多个型号,是之前的三倍多。而为了给客户送去最满意的产品方案,这个农村经营体提前一年就深入四川、河南、安徽、河北等省份调研,发现农村用户最关注的是产品能否节能。为此,企划部和开发部立即将研发出的节能模块用到新品冰箱中,而用户也由此享受到了海尔四天只用一度电的节能冰箱,从而也实现了“端到端”。而如何让这一庞大的产品群在第一时间到达用户?供应链提前三个月就对订单进行预算,并倒排周期安排生产,保证了及时供货。其间,来自人力、财务等各流程环节也按照自主经营体的要求,迅速协调资源,真正实现了“同一目标”。而由于创造的订单具备真正的竞争力,市场反映优秀,经营体中的员工也由此获得更大的效益增长。这其中,整体流程面向客户需求的提前预算,保证了目标的完成。在没有组建倒三角组织结构的自主经营体前,郝美霞会追着问市场营销人员:“你为什么没有完成农村市场的计划?”她曾形容:“那时我每天清指标,扯着脖子喊,很累还没效果。”现在,郝美霞问市场营销人员的话变成了:“完成这项关键任务你还需要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领导成了资源提供者,从而保证了经营体客户目标的迅速完成。为什么是“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互联网时代海尔的根本性转折 “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创立和转型,伴随着海尔企业的全面转型。或者说,海尔企业的全面转型,推动着海尔“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的全新创立。这也是迄今为止,海尔流程再造的全部内涵。正是这两个转型,构成了海尔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折。而这两个转型,都来自张瑞敏对互联网时代的敏锐认知:互联网时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权力不取决于企业本身,而取决于用户——这是用户说了算的时代。用户向企业购买的不再是产品,而是服务,所以企业必须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企业必须完成由制造到服务的革命;企业转型了,员工必须转型,从听命于上级,到听命于用户。张瑞敏将其称之为“三转”:传统经济转型为互联网经济,制造企业转型为服务型企业,员工转型为自主经营体。张瑞敏甚至用一种膜拜的心理去理解互联网,他经常套用一句诗来描述这个神奇的互联网时代: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这正是海尔全面转型战略思维的出发点。在张瑞敏的企业转型战略架构中,有两个必须实现的战略条件:一个是必要条件——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另一个是充分条件——零距离下的虚实网结合。要实现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第一个目标必须是零库存:产品一定是有真正订单的产品,而不是生产出来放在仓库里等用户选择的产品;第二个目标必须是即需即供,客户订单必须在第一时间完成,必须在第一时间送到客户手中。而面对着成千上万的个性化订单,去实现即需即供,是一个十分难以做到的商业课题。海尔的破解方案是:实现模块化生产,由一个模块可以按照用户需求生产出多种型号,从而迅速满足用户需求。洗衣机的一条双缸机生产线实现模块化后,日产提高了数倍,而且生产线短了、员工少了、人均效率大大提高了、员工也拿到了高薪酬。目前,海尔的库存周转天数5天,同行业平均是20多天,中国的企业平均周转天数为78天。而应收账款,海尔是两天,整个行业则是50多天。这说明,海尔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要实现零距离下的虚实网结合,第一个目标必须是零距离——与客户零距离。虚网(互联网)为海尔商业模式下的“零距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用户可以在网络上提出自己的需求,海尔则迅速提出方案:用户用信息换方案,海尔用方案为用户提供最恰当及时的服务;第二个目标则是必须有实网的支撑,实网就是营销网、物流网、服务网,用户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要在第一时间配送到位。而强大的网络支撑,正是海尔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最大优势之一:如今,海尔的营销网已经到达全国7.3万个乡村,有2.4万个乡镇网点,5000多家县级专卖店。而月销售额过千万的县级专卖店就达300多家。
2009年9月前,通用电气的冰箱还没有进入中国三四级市场,而“嫁入”海尔营销网络后,三个月就超过了其2008年全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一跃成为外资冰箱品牌的第二名。在这里,营销网、物流网、服务网“三网一体”,加上互联网,构成了海尔快速反应的流程体系的基础。正是逐步实现了 “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和“零距离下的虚实网结合”,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才真正具备了生命力。这个商业模式看起来简单,但却十分复杂: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公式,而是作为一个跨国企业的海尔从观念到文化、从员工到流程的全新革命,所以海尔的这个商业模式在外部难以复制——它构成了海尔的核心竞争力,而在内部则很容易复制——海尔可以在企业内部无限放大这一模式,让企业所有的员工都能以自主经营体的形态,以“人单合一”的机制实现“双赢”的目标。2009年,是海尔长达数年流程再造后富有标志性的一年,张瑞敏将其评价为“转折点”和“分水岭”——以2009年为标志,经过长时间甚至是艰苦卓绝的探索实践之后,海尔已经开始用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式去勾画未来的前景。业界人士在评论海尔商业模式创新时指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还没有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我们曾经追随西方商业哲学,但我们学到的不过是单纯的管理方式,而却无法去复制一种模式,这个模式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因此,海尔全新的商业模式,全新的发展方式不仅在改变着海尔,也将改变中国文化下的中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