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盛教背后的真实故事
罗盛教背后的真实故事
罗盛教背后的真实故事:毛泽东为何亲自拍板宣传 2011年07月25日 11:33 核心提示:中朝军民之间的这些细微矛盾,很快被中共高层所察觉,两军合作,此为兵家之大忌,而罗盛教解救朝鲜落水儿童的事迹,让政治敏锐的北京方面捕捉到了修复两国军民之间情感的契机。最终由毛泽东拍板决定,将罗盛教的事迹放大为代表中朝兄弟般友谊的一个政治事件来处理并大力宣传。
凤凰卫视2011年7月22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罗盛教这个名字曾经家喻户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罗盛教的事迹被广为传播,甚至搬上了小学教材,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可是在很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对这篇课文背后的真实故事,其实知之甚少,甚至包括罗盛教当年所救的那个孩子的名字,都很少有人知道。
解说:2010年9月29日,湖南省吉首市。秋日的烟雨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仍不见放晴。一大早,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的孩子们整齐列队,参加70周年校庆。
今天,在众多位嘉宾中,有几位特别的客人,他们自朝鲜远道而来,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与这所学校及这场校庆的关系,更少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实际上他们是因为英雄罗盛教而来。
学生:1952年1月2日早晨,朝鲜石田里的山野上铺着厚厚的雪,几个朝鲜小朋友在河面上滑冰,突然喀嚓一声冰破了。解说:这是70年代初被选入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的《罗盛教》一文,断断续续二十多年在中国,几代儿童的启蒙时期都留下过深刻印象。
时光将我们带回到六十年前,1952年1月2日,元旦过后的第一天。清晨寒风凛冽,雪雾弥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战士们,如往常一样沿着石田里村旁的沸流河早操。7点左右大部队都已早操完毕,时任47军141师侦察连文书的志愿军战士罗盛教,和另外几个战友走在部队的最后面。队伍刚刚走过河滩,突然,罗盛教听到了叫喊声。
谭国雄(原志愿军47军战士):他一看那小孩围着那河滩,那个河滩那个地方叫喊。他就一边走呢,就一边脱掉身上的棉大衣,脱了就往那个河边跑去了。
学生:冰窟窿里泛着水花,罗盛教猛地跳了下去,冰下的流水很急,不知把孩子冲到哪里去了。他在水里摸了好一阵,也没摸到。孩子们站在冰上,焦急地盯着冰窟窿。一会儿,水面上一阵晃动,伸出来两只小手,接着是孩子的脑袋。罗盛教把孩子托上来了,孩子用两只胳膊扒住了冰,使劲往上爬。没想到哗啦一声响,冰塌了一大片。
解说:故事的结局众所周知,落水的孩子得救了,而罗盛教牺牲了。
1952年2月3日,为表彰罗盛教的事迹,中国军方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爱民模范”称号。半年之后的1953年6月25日,朝鲜方面追授罗盛教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将其献身的栎沼河改名为罗盛教河。罗盛教所救的孩子崔莹的家乡,被改名为罗盛教村。安葬他的佛体洞山被改名为罗盛教山。这里是罗盛教的母校,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70周年校庆的现场。而眼前这位朝鲜老人名叫表京玉,她就是当年罗盛教所救的朝鲜落水少年崔莹的夫人。今天她应校方邀请专门来参加罗盛教母校建校70周年校庆的,同时也为完成来中国探访罗盛教故乡的愿望。
这天,罗盛教的两位妹妹,专程前来迎接表京玉,这是78岁的表京玉第一次来到中国,也是时隔多年之后,崔罗两家人真正意义上的一次见面。
1931年,罗盛教生于湖南省新化县一个普通的村庄,全家以务农为生,罗盛教是家中长子,他还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1951年4月,刚刚从湘西军政干部学校毕业的罗盛教,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对于当时的罗家人来说,罗盛教是全家人的荣耀。然而仅仅时隔不到一年,1952年2月,罗盛教从朝鲜牺牲的消息,就传到了家乡。牺牲时,他刚刚21岁。
陈纯:原来都是爸爸妈妈,整个屋都是他们料理的,家里的劳动各方面,自从盛教哥哥一出事以后,出了这个事以后妈妈就不行了,身体越来越不行了,那么我这个大姐姐呢,她已经结婚了,丢下自己的那个家不管了,一切都为了妈妈,跟她种菜把菜搞好,帮家里头喂猪,妈妈喂的猪,来帮妈妈把猪喂好,就是我这个大姐,她就是说弟弟妹妹小,我这个做大女儿的,我一定要像哥哥一样,在家里要孝敬父母。解说:长子罗盛教的去世给罗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悲伤一度笼罩着这个家庭。然后很快这种悲伤就被接踵而至的巨大荣耀所冲淡,罗盛教牺牲后,全国模范烈士家属的身份降临罗家。一夜之间,光圈笼罩了这个普通家庭。
陈晓楠:1952年2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的通讯。文章开头这样写道:“在朝鲜北部某村的南山坡上,有一座新建的坟墓,一个多月以来,凡是在这座墓前经过的军人和人民,都怀着崇敬的心情走上了墓基,来凭吊这位埋葬在朝鲜土地上的中国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侦察队文书罗盛教同志。” 这一篇通讯的作者,是新华社驻朝鲜志愿军分社刚满19岁的戴煌。当年的戴煌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这一篇不足两千字的小小的通讯,竟然在一夜之间为国人造就了一位英雄,而这位英雄正是即将被推上神坛的烈士,罗盛教。解说:1952年1月26日正值除夕,这天下午正在朝鲜志愿军47军139师,执行采访任务的新华社记者戴煌,忽然接到新华社驻朝鲜志愿军分社社长普金打来的一个紧急电话。戴煌(原新华社记者):就说罗盛教牺牲的事情,要我去141师采访,越快越好。
解说:当时,五次战役刚刚结束,47军正全军休整,为确保部队安全,戴煌采访的139师与罗盛教所属的141师被分部驻扎,两师相距六十公里。此时,美军飞机还会不断空袭,政治部特意为戴煌派了一名警卫战士随行。任务紧急没有汽车,他们于是抄近道爬山步行,日夜兼程。于1月27号大年初一,到达141师罗盛教的侦察连开始采访。
戴煌:这个事情呢,罗盛教1月2号牺牲,141师当天晚上啊,就向直属部门打电话,说侦察连文书非战斗死亡,这是认为是一个事件,没有认识这是个伟大的事件。
解说:在当年那段特殊的岁月里,如果不是参加一线战斗而死亡的战士,都要被当作非战斗减员的事故来处理,比如有的战士在巡逻过程中,意外被美军炸死,或者爬山时不慎跌下山崖摔死。这些情况都被归入非战斗减员,出现非战斗减员,不仅无功,还会有过。轻则全连通报,重则包括连长在内的相关干部,都要受到批评检讨。
毕超(原志愿军47师侦察连战士):非战斗减员那就是看上面怎么处理了,那当时并没有处理,当时只是上报这个事情那就等上面处理。一个是指导员连长,不是指导员撤职就是连长撤职,全国全师批评。
解说:1952年1月2号下午,罗盛教的遗体已被打捞了上来,准备进行安葬。连队也在等待接受上级处分。然后就在此时,一些闻讯而来朝鲜村民赶了上来,他们听说罗盛教是为救护少年崔莹而落水身亡的,一致向志愿军部队请愿,要用朝鲜最高的礼节来安葬罗盛教。
谭国雄:连队当时就不好答复了,没有权利答复了。要把这个战士的死尸交给朝鲜人民安葬,这个就不好答复了。毕超:当时部队里没有这个水平,不知道是救了朝鲜的人,就可以定为国际主义战士,因为他没有哪个只喊他是自动跑去救的。
解说:而就在此时,志愿军部队内部报纸《47军军报》一位先期到达采访的记者,也已经敏感地认识到了罗盛教牺牲的价值,并向罗盛教所在的连队表达了他的看法。
戴煌:这个记者就认为这个,非常不妥,这个是非常伟大的事件,而且就向这个侦察连连长说,你们不应该受处分,应该来请功,侦察连连长一边准备受处分,一边听了这个记者的话了,就是壮着胆子向上面邀请,为罗盛教建立三等功。这个记者回军部的时候,就对141师的师首长就说了,这样子这个师里面才重视了,把这个事情就报告到志愿军总部去,志愿总部就决定给罗盛教立特等功,一级爱民模范。这样子志愿军总分社才知道,才打电话给我叫我去采访。解说:1952年的抗美援朝战场上,刚刚结束五次战役的中国军队异常疲惫,加上水土不适,很多军人都出现了焦躁不安的思乡情绪。此种情绪之下,中国军队同朝鲜军民之间开始产生了矛盾。
谭国雄:以后就以罗盛教为榜样,来要清除自己脑袋中间的大国沙文主义,看不起人民军和朝鲜人民,人民军,又不懂人家的说话语言。
毕超:这个志愿军的大国沙文主义,一见到朝鲜军队呢,一讲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就轻视吧,再一点看到人家体制跟我们体制不一样。他是一长制,我们是党委制。他那个一长制呢是一个人说了算,至于这个事情搞得好搞不好他光说了算。
谭国雄:所以当时有些军队不注意这一些,可能因为朝鲜人民的风俗习惯,我们有些不太尊重朝鲜军队和人民。解说:中朝军民之间的这些细微矛盾,很快被中共高层所察觉,两军合作,此为兵家之大忌,而罗盛教解救朝鲜落水儿童的事迹,让政治敏锐的北京方面捕捉到了修复两国军民之间情感的契机。最终由毛泽东拍板决定,将罗盛教的事迹放大为代表中朝兄弟般友谊的一个政治事件来处理并大力宣传。谭国雄:中朝人民友谊的典型啊,以后就上级机关来人了,来人以后就调查来核实这个情况。所以这些以后就为什么又到《猛进报》,《猛进报》是军里的报刊,就是了解情况以后,《猛进报》就在这个报上就发表这个文章,这个标题呢就是《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这个名就是这样得来的。解说:罗盛教一夜之间被推上了神坛,他的家人自此享受到了全国模范烈士家属的尊荣。罗盛教牺牲后,罗盛教的弟弟罗盛民顺利参军。罗迭开全家人也被政府从相子村迁到了新化县城。
陈晓楠:罗盛教牺牲之后,政府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予了罗家极大的补偿,而这种补偿也让罗家人暂时忘却了一些悲痛。可是在内心深处,失去长子的罗家,一直还是希望有一种情感的补偿,也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之下,两个特殊的家庭开始了特殊的情感交往。
解说:1953年7月,就在美国被迫停战100天后,罗盛教的父亲罗迭开随同以贺龙为团长的中国政府慰问团,赴朝鲜访问。在朝鲜,罗迭开第一次见到了儿子罗盛教在朝鲜的墓地,并见到了少年崔莹。当崔莹飞奔上来一把抱住了罗迭开,亲热地叫他爸爸时,罗迭开老泪纵横。这一刻,两个建立在复杂民族情感之上的家庭,达成了谅解。
随后两家人互换了礼物,崔莹家送罗迭开的礼物是两套朝鲜民族服装,一匹他母亲亲手织的家绢。罗迭开带给崔莹的礼物是一个毛泽东主席石膏像,一套蓝色毛绒衣裤。同崔莹家的这次热烈会面,让罗迭开暂时获得了失去长子的情感补偿,甚至有那么一些时刻,罗迭开恍惚觉得眼前这位活泼可爱的朝鲜少年崔莹正是儿子罗盛教的化身。而懂事的崔莹也表现得令罗迭开感动。当罗迭开结束这场朝鲜之行离开时,崔莹对罗迭开说,我真想同您一起到中国去,看看中国的妈妈、弟弟和妹妹们。
令崔莹和罗迭开两家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崔莹的这个愿望很快就梦想成真了。1954年3月14日,朝鲜第三届访华团抵达北京,崔莹幸运地成为访华团一员,时隔半年之后,崔罗两家人再次见面了。
罗婉香(罗盛教妹妹):那个时候见了面就哭嘞,只晓得有自己的哥哥回来了,还是自己的哥哥回来呀,还是崔莹哥哥来的话,他搞不清,只晓得哭。见个面,哭到一起去了三姊妹,不是我有个弟弟,有个妹妹嘛,还加上我的妈妈嘛,还有一个向着我的妈妈,我妈妈在那边给崔莹夹菜嘛,我就上来跟前,摸了摸他。眼睛瞪着,看着在那哭。
解说:这一次见面将崔罗两家跨越国界,代表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的交往,推向了极致。在此后数十年间,他们两家从朝鲜到中国,从中国到朝鲜,不受国界和语言的阻碍,一直坚持来往,从未间断。
而在崔罗两家亲密交往的背后,罗家革命烈士家庭的荣耀,也还在同步发酵。1968年,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走进了罗家,一年后成为了罗盛教的弟弟罗盛民的媳妇,她叫陈纯。当年年仅18岁的知识青年陈纯,直到今天都毫不讳言,她当初嫁进罗家的原因。
陈纯(罗盛教弟媳):像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他家里的这个,罗盛教的家乡,我是绝对不到这里来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我是一个很要求上进的青年,我在学校的时候我就是个团员了,我就是对这个对自己也负责,我对这个我们国家来讲,我就是负责,要求做个好青年,也是这么想,直接到罗盛教家乡去。我会发展做个好青年,我也很想读大学。解说:陈纯后来成为了一名中学老师,作为罗家最有文化的人,陈纯走进罗家后,自然成了家里的笔杆子。当年,罗迭开人生中的重要任务,便是宣讲烈士罗盛教的英雄事迹,而宣讲稿百分之八十皆出自陈纯之手。知识青年陈纯终于找到了她嫁进罗家的价值。
与此同时,她也享受到了罗家人所拥有的而普通人所无法想象的无上荣光。自1956年开始,罗迭开先后八次上北京参加全国烈士军属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两次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先后七次受到毛泽东的亲自接见。然而,就在家被推上家运巅峰时,事情却意外发生了变化。1973年,崔莹因参加朝鲜高速公路的国道建设,受伤身亡,年仅37岁。崔莹的去世无疑成为了崔罗两家关系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更为巧合的是,从这一年开始罗家的命运,似乎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1977年,罗家的次子罗盛民也因病去世。崔罗两家两位男丁的先后去世,不仅给两家人带来了致命的情感打击,也使得曾经亲密的感情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崔罗两家的声望,在各自的国家里也日渐走低。当2010年表京玉代表崔家踏上中国时,早已没有了昔日的荣光,没有陪同,甚至没有官方接待。78岁的表京玉此次前来中国,除了参加罗盛教的母校吉首大学附属小学校庆之外,还有一个心愿,她想去看看罗盛教的故居,几十年来,崔家一直对这位给了其生命延续的英雄,存有深深的感激。她想面向他表达谢意。这或许是她有生之年唯一的一次机会。然而表京玉的这个愿望,最终却因为前往罗盛教故居的差旅费没有着落而最终搁浅。
陈纯:她也做梦也想来,到中国看看。也看看罗盛教原来小时候生长的地方,罗盛教在那个,罗盛教的故乡,她很想到罗盛教的故乡看一看。但这次的机会,怎么说呢,很遗憾吧。解说:表京玉最终也没能实现前往罗盛教故居缅怀的愿望,她带着遗憾,结束了这趟短暂的中国之行,踏上了前往朝鲜的列车。后来,我们知道,由于经济拮据,她返程时的火车票都成了问题。
陈晓楠:象征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的崔罗两家的会面,最终以一张火车票究竟由谁来买单而画上了句号,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时间也可以验证一切。英雄罗盛教今天的落寞与尴尬,或许就是这样两句话最好的注解。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曾经被选入语文教材的《罗盛教》一文,也开始逐渐淡出了教科书。当时光远去,人们似乎也已经渐渐淡忘了这一切,包括教科书上曾经的那些文字,包括那个曾经的英雄罗盛教。
第二篇:感恩的心背后真实的故事(范文模版)
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来。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开始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等妈妈回家。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她带一块年糕回家。在她们贫穷的家里,一块小小的年糕都是无上的美味了啊。
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时间了,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啊望啊,总也等不到妈妈的身影。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她走啊走啊,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她使劲摇着妈妈的身体,妈妈却没有回答她。她以为妈妈太累,睡着了。就把妈妈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一点。但是这时她发现,妈妈的眼睛没有闭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妈妈可能已经死了!她感到恐惧,拉过妈妈的手使劲摇晃,却发现妈妈的手里还紧紧地拽着一块年糕„„她拼命地哭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妈妈再也不会醒来,现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妈妈的眼睛为什么不闭上呢?她是因为不放心她吗?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做。于是擦干眼泪,决定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妈妈她一定会好好地活着,让妈妈放心地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语做着这首《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从她小小的却写满坚强的脸上滑过„„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她就这样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着,一直到妈妈的眼睛终于闭上„„
第三篇:罗盛教生平及事迹
罗盛教生平及事迹
罗盛教,1931年生,湖南省新化县人。由于家境贫寒,罗盛教11岁时才上小学,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学了。为了有口饭吃,父亲将他送去当了道士。14岁那年,他不得不到镇上叔叔开的杂货铺帮工。
1949年,罗盛教的家乡解放了。这年11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湘西军政干部学校的一名学员。罗盛教文化程度较低,听起课来感到吃力,抓不住重点,笔记记不全。为了不掉队,每次下课后,他都要将别人的笔记借来,和自己的笔记对照,查缺补课,然后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在建校劳动中,需要将倒在河中的一颗树抬到岸上搭桥用。罗盛教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带动下,全班二三十个同学都跳进河里,终于将树拖上了岸,搭起了桥。1950年2月1日,罗盛教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4月,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任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文书。在朝鲜他曾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
在朝鲜的日子里,罗盛教时时感到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和驻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乡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帮房东大妈担水、劈柴,乡亲们都夸奖罗盛教是好样的。1952年1月的一天,罗盛教和战友宋惠文一起到河边练习投掷手榴弹,这时候正是隆冬季节,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有几个儿童在河上玩耍,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有人掉进冰窟窿了!”罗盛教听到喊声,急忙向河边跑去,一边跑一边脱掉衣服,接着跳进了冰河里。过了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终于将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当那孩子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孩子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全身已冻得发紫,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他却又一次潜入水中,好久,才用头和肩将孩子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小孩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人们急切地等待着罗盛教,可是他却再也没有上来,其他战士闻讯赶到河边,也呼唤着英雄的名字......为了救落水的朝鲜儿童,罗盛教英雄献身。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村民们将罗盛教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山。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模范”、“特等功臣”的称号。同年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追认罗盛教为“模范青年团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及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我们都应该向英雄学习!
罗盛教:差点被埋名的英雄 罗盛教1984年1月2日,罗盛教母亲肖桃英为新化县城的罗盛教纪念馆奠基铲第一铲土。新化县圳上镇松山桐子村罗盛教故居。本报记者 摄为罗盛教“扬名”的叶健民师长。(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文热心 段云行
今年7月27日是《朝鲜停战协定》签订60周年纪念日。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赴朝参加了相关纪念活动。
这又让记者想起了那位英雄——罗盛教。这位诞生于那场战争中的英雄,不是倒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而是牺牲在救人的冰窟里。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为了“人”。但因为是后者,他差点成为被埋名的英雄。
一起“淹亡事故”
盛夏的一天,记者来到新化县罗盛教纪念馆采访,里头一幅志愿军某师为罗盛教举行追悼会的照片引人注目。
战火纷飞,“送行”仪式如此隆重?
读罢《新化文史》罗盛教专辑中“罗盛教牺牲曾被定性为事故”(以下简称“事故”)一文,才明白其中原因:
1952年,新年伊始,正值朝鲜半岛冰天雪地的时节,朝鲜战争也进入了十分艰苦的相持阶段。志愿军某师在“秋季攻势”后,此时奉命撤至成川郡及其附近地域进行休整。
时任该师师长的叶健民与其他师领导分别下到各团,指导部队对前一阶段的作战进行总结。这天,他乘坐吉普车刚从团里赶回位于平安南郡石田里的师部驻地,透过车窗,看到师部门口里三层外三层围了许多朝鲜老百姓,他们的面部表情既激动又悲痛。
“出了什么事 ?”叶师长叫车子停下,让参谋人员前去打听情况。
一会儿,参谋人员回来报告说,这些朝鲜老百姓一致要求为罗盛教请功。其中一个名叫元善女的大娘,主动献出了自己的墓地,说是这块墓地原本要留给她自己用,现在让给罗同志,因为“罗同志与我的儿子没有什么区别……”还有一位胡须花白的老大爷流着泪对部队的同志说:“罗同志为救我们的孩子牺牲了,请志愿军把他的遗体交给我们,我们要按照朝鲜最隆重的礼节安葬他!”
叶健民师长立即让人找来师宣传科长和直工科长,追问“罗盛教究竟是怎样牺牲的”。
直工科长回答:“他是掉进冰河里溺水而亡的。我们已经按照惯例把他作为非战斗减员上报军里了,并且按淹亡事故向各团作了通报。”
而眼前的情景让叶健民觉得,事情并不那么简单,自己有责任将其弄个水落石出。
烈士已经下葬
记者从有关资料上得知,在叶师长遇到朝鲜老乡为罗盛教请功之前,侦察连已经安葬了烈士。
烈士牺牲的当天晚上9时多,连里为罗盛教的遗体,穿戴好刚从30多里外的师后勤部领来的新军衣、军帽和大头鞋,放进匆匆钉成的木板棺材内,趁月夜抬到后山上,悄悄地安葬了。挖掘冻土墓穴时,一直在侦察连连部共同守护烈士遗体旁的几位朝鲜老乡帮了忙。
“老新闻”、省广电益阳记者站原站长曾瑞华采访罗盛教战友曾伏生后,所撰写的《罗盛教牺牲后的一段秘闻》一文,也详细地记述了“事故减员的波折”过程——
“1月2日晚上,师直工科下发了一个电话通报:'师直侦察连……发生了一起非战斗减员事故,文书罗盛教溺水身亡……’听了这个不幸的消息,曾伏生无法安宁入睡……3日上午,他向营长请了个假,特地赶往侦察连……4日上午,曾伏生不禁泪眼双流,拿起铁锹,同朝鲜乡亲一道,一锹土一把泪地掩埋战友。”
当时,军《猛进报》的何沛林记者获讯后也赶来采访。“在看了现场,听了群众详细介绍的情况后,他也觉得此事以'战斗减员’的论处不当,建议连长整理材料,为罗盛教请功”。已挨了批评的连长麻着胆子,又请上级为罗盛教追记三等功一次。探究“事故”真相
“事故”详细地记叙了叶师长探究“淹亡事故”真相的经过:
“第二天,叶健民专门带着两位科长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驱车来到罗盛教救人的现场——石田里泥栋河边进行实地察看。听说罗盛教的师长来了,被救的朝鲜少年崔莹的母亲带着儿子也赶到出事地点。一见面,母子俩就跪地向叶师长深深地施礼,而后又用朝鲜语夹杂着汉语,声泪俱下地讲述了罗盛教舍身救人的详细经过:1952年1月2日早晨,某师侦察连文书罗盛教独自一人来到冰河上练习投弹。这时,突然传来呼救声,正在滑冰的朝鲜少年崔莹压碎了冰块,失足掉进了2.7米深的冰窟中。崔莹的3个小伙伴顿时手足无措,急得大哭起来。”
“听到哭喊声,罗盛教立刻赶了过来”。他一边奔向冰窟,一边脱下棉衣,然后纵身跳进了冰冷彻骨的河水中。不谙水性的罗盛教在水中摸索着,当他抓到了小崔莹后,立即将他托向水面。由于冰窟边缘的冰面太薄,承受不了崔莹的体重,崔莹又落入水中。
“一次,两次,三次。小崔莹三次被托上冰面,又三次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的体力几乎耗尽,四肢变得麻木而僵硬。但他仍然以极大的毅力再次潜入水下,用尽最后的力气用头将孩子顶出水面。”
“此时,闻声赶来的侦察连理发员宋志云拖过来一根电线杆,小崔莹抱住电线杆后被拖上了冰面。”但当宋志云返身准备再救罗盛教时,却不见人影。无疑,罗盛教已被水流冲入了厚厚的冰层之下……
叶健民得出结论:罗盛教是为了救人而光荣牺牲的,而并不是通报所说的“淹亡事故”。
重写请功报告
如此,还原“淹亡事故”本来面目也就水到渠成了。
当天夜里,一份由叶健民、彭清云签名的有关罗盛教舍己救人的报告材料撰写完毕,师里向上级机关为罗盛教请功。
第二天,师党委召集了全师司、政、后机关各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和各团营以上干部会议。会上,先由彭清云宣读了师机关对罗盛教救人一事的调查结果,并表明了师党委对罗盛教救人一事的鲜明态度,认定它是一个国际主义的英雄壮举。接着叶健民代表师党委,宣布了关于在全师官兵中开展向罗盛教烈士学习等三项决定。其中一项是:师党委决定撤销“事故通报”,由师政治部整理罗盛教生平英雄事迹发至连队,在全师掀起学习罗盛教,热爱朝鲜人民的热潮。
接着,“经过充分准备,罗盛教追悼大会在该师驻地石田里隆重举行,2000多名官兵和数百名当地群众参加了追悼大会。在哀乐声中,人们向英雄默哀三分钟。尔后,师炮兵鸣炮21响……”
登上荣誉巅峰
罗盛教纪念馆的墙上,还有一幅1952年2月5日《人民日报》刊有《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文章的照片,格外醒目。
文章的作者就是当时年仅19岁的新华社记者戴煌。他多年后回忆,他当时在另一个师采访,与罗盛教所属的师驻扎地相距60公里。此时,美军飞机还不断空袭,有关部门特意为戴煌派了一名警卫战士随行。任务紧急没有汽车,他们就抄近道爬山步行,日夜兼程。于1月27号即大年初一,到达罗盛教所在的侦察连采访。
原来,某师上报的关于罗盛教事迹材料,引起了各级首长的高度重视。1952年2月,志愿军总部颁布命令,为罗盛教烈士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他“一级爱民模范”光荣称号。团中央追认罗盛教烈士为“模范青年团员”的荣誉称号。
戴煌的文章见报后,“罗盛教”这个名字,很快就在广大志愿军官兵和祖国大地上传开了,国内各行各业也掀起了向英雄学习的热潮。
与此同时,朝鲜方面追授罗盛教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人说,21岁的罗盛教“登上了战士荣誉的巅峰”。
不过,他与这个军后来的欧阳海一样,“英雄之路”曲折。
6“如果我被子弹打中”
记者来到新化县圳上镇罗盛教故居。这里原属松山乡,后来乡镇合并归入圳上镇。这是一全木结构、青瓦重檐的楼房,坐东朝西,建于1931年。历经80多年风雨,仍然保存完好。原来,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这里就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罗家也迁入县城。
罗盛教四兄妹,他是长子,还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长子的牺牲,给罗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悲伤一度笼罩着这个家庭。但罗家很快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如此,也就有了罗家从松山搬到县城、罗盛教父亲罗迭开“八上北京”和“毛泽东七次接见”、罗盛教弟弟当兵等事。
但在这里,让记者印象最深的还是罗盛教日记的那段话:“如果我被侵略军的子弹打中以后,希望你不要在我的尸体前停留,应该继续勇敢前进……”英雄,自有英雄的胸怀。
罗盛教鲜为人知的几封家书
1951年4月,罗盛教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战。在入朝前后,罗盛教在部队给父母写过4封信,今天读起来,依然令人感动。
第一封信写在1950年5月1日,全文如下:
父母亲:
我们穷人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是抬不起头来的。今天我们解放了,得到了自由,我们应该爱护我们的祖国,向人民政府购买公债,以期建设我们的新国家。我们翻身了,有了说话的机会,我们应该放开喉咙,大胆地说,说出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所受的苦难:方振初是直接赶过我们的牛的;祖老八是直接赶过我们的猪的;张里才是直接强迫我们当卖田地的;张守诚是直接指挥他兄弟砍过我们的李子树的;方国生当甲长抓过我们的丁搞过我们的钱的……等,这些冤枉事实,应在诉苦会上大胆地说去(出)来,以更深的启发其他的穷人的觉悟,和彻底摧翻他们的封建势力,免得他们再在乡间蔓生。
减租退租(押)运动都(到)底展开了没有?这事是关于我们穷人的,是解决我们的困难的,我们应该团结其他受苦受难的人,向有钱的人做生死的斗争,不退就不行,不要以为他向我们流了泪就宽谅他,这是不对的,因为他们欺压我们穷人,已有几千年了,他们骑在我们头上剥削我们是不留情的,他们不管我们穷人有没有给他的,他一定要,就是逼死人也要。我们过去被人家赶牛、猪,强迫当卖,就是他们对我们的手段。我们今天翻身了,要他们退我们的钱,还我们的债,没有一定要,不要同情他,因我们受了几千(年)的苦,他们都不同情,今天他们就是哭了,叩了头,喊了爷爷,也要,一定要,一个钱也不能少。这里须注意的,他们以田抵,我们就应该不要,因为田地是我们劳动人民的,不是他娘肚里带去(出)来的,他们以田地作抵,我们应该一概不要,一定要他退租退钱。男在这里身体很好,请不要挂念,你老安心生产,多开荒。现在与以前不同了,以前是做出来的有一大半是别人的,现在做多少收多少、决定(绝对)没有人敢抢我们的。我们应该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努力生产,解决困难,建设我们的新国家。余未多写了,专此谨禀并叩
福安!
男 盛教雨成禀
五.一
1950年7月1日,罗盛教在文训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他很兴奋,7日,他写信给父母报告了这一喜讯。此信全文如下:
父母亲:
男于文训班学习已在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天七月一日结业了,并在那一天男已加入了自己的先进的组织——青年团。结业以后,就分发到侦察工作。现在还在招待所休息,再过几(天)就要去了。身体还很好,请勿挂念。尔来福体如何?弟妹怎样?姑丈好久来,请告诉他,男在四十七军侦察队(地址:古丈乌缩)。我地雨水还好吗?是不是有虫灾?来谕请详告。前次寄上的相片收到了没有?三叔快回来了,有空请与姑丈来接他们。没有多写了,最后祝大人福体康泰,努力生产。
男 雨成敬叩
七.七
第三封信写在1950年秋天,此信全文如下:
父母亲:
你的来谕已经收到了,家里的情形也大概的知道了些。您说“今年天灾收成不好,派粮多……”,这没有什么关系。派粮,政府及工作同志有一定的估计,决定是抱着“粮多的多出,粮少的少出,没有的不出”的政策而摊派的。同时现在所出的粮,是用在我们自己身上,决不是和以前——国民党手里一样,多出是多替他们卖命,害自己。所以现在政府给我们派的粮,我们要毫不客气的大方地拿出来。
妹妹过门,我也没有什么送的,因为现在手边没有钱,只光光的替他(她)买了一把玻璃梳子和两条小手巾,将来姑丈回家时,替他(她)搭回来,别的以后有钱再说。
土地改革的时间快到了,我地的情形怎样?是不是有坏分子捣乱?可仁讨亲在什么时候?你要我回来,大概不可能吧,因为目前的剿匪任务繁重。至以后是可以请假回来看看的。但是儿在这,身体是相当的好的,工作和学习是不断的进步的,这可以慰大人的劳的,请不要挂念吧!儿惟一的希望,只能望着大人多多来信,没有邮票寄信来,儿一定会寄回来的,现又从信内寄回三封信的邮票,请察用吧!我的军人证明书不久就可寄回来了,接到之后,请到区政府去登记。
关于有人替男做媒的事,本来暂时是配不上的,不过也不要辜负了人家的好意,请将所做的人名年纪八字告诉儿,让儿考虑考虑,到底是怎么样……
现在外婆还在吧?身体好不好呢?弟弟妹妹怎么样呢?晓香、园香读书吗?弟弟可不可以读书了,不然请将他送到学校里去读书。二叔父母家的情形怎样?来信请详细告知。没有多写了,崭此禀祝
福体康安!
儿雨成禀
1950.10.271953年7月28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第二天,罗盛教的父亲罗迭开写了一封信给朝鲜人民军的家属,对朝鲜人民表示热烈的祝贺和慰问。原信如下:
朝鲜人民军的家属们:
我听到朝鲜停战协定签订的消息后,感到非常高兴。这是朝中人民反对侵略、保卫和平斗争的伟大胜利。在这场坚持了三年多的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里,你们跟我一样,献出了自己的心爱的儿女;他们在反对侵略、保卫和平的最前线,表现了最坚决最勇敢的精神。正因为他们的英勇的斗争,才制止了侵略的凶焰,取得了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的胜利。他们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我们也因为抚育了这样的儿女而获得光荣和尊敬。自从我的儿子罗盛教牺牲后,我接到了朝鲜人民和我国人民的数千封来信,这些来信都向我表示尊敬和慰问。我国许多青年男女的来信中,都称我做“亲爱的爸爸”,有一封来信中写道:“你老人家失掉了一个亲生的儿子,但是所有的为保卫祖国、保卫和平而斗争的青年,都是你的儿女,他们会像爱护自己的父亲一样来爱护您。”这些来信使我非常感动,使我深深地感到千千万万的人都在支持我们,支持我们为和平事业而斗争。
我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我爱我的儿子,也爱我的国家和土地。解放以后,我和其他的农民一样,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领导下,过着幸福丰裕的生活。但是。美帝国主义不让我们过这样的好生活,他们妄图并吞整个朝鲜,进一步侵犯中国。当一九五零年十月,美国侵略军队逼近我国国境鸭绿江边时,我的儿子盛教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盛教到了朝鲜后,曾几次写信告诉我说:“不赶走美国侵略者,不使朝鲜获得自由和平誓不回家!”现在朝鲜停战协定已经签字,盛教生前的愿望已经初步达到,这是可以告慰于他的。
我的儿子盛教牺牲后,朝鲜人民把他当作亲生儿子一样安葬在你们英雄国家的土地里。我深深地感激你们,我和你们血肉相连的友谊是牢不可破的。我天天关心着你们的战斗和生活,关心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胜利消息。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以后,我又关心你们医治战争的创伤和重建家园的努力。我可以向你们保证:三年多来与你们并肩一起打击美国侵略者的中国人民,一定会像过去一样继续支援你们的斗争。你们的胜利也就是我们的胜利。我相信:在你们伟大的领袖金日成元帅领导下,在你们和全朝鲜人民的努力下,一定会把你们的祖国所遭受的战争创伤完全医治好的。
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也就是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李承晚的惨重失败。但是,美国的好战分子和李承晚集团还不甘心,他们还在阴谋破坏朝鲜停战。因此,我们必须百倍地提高警惕,准备以双倍的力量来回击他们的一切阴谋诡计。曾用自己儿女的血肉换来和平的人,是懂得和平是怎样可贵的,是懂得怎样保卫和平的。
第四篇:罗盛教的英雄事迹
罗盛教的英雄事迹
罗盛教的英雄事迹
时间:2013-12-01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 点击:2904次
罗盛教,湖南省新化县相子村人,1931年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志愿军47军第141侦察队文书。他高举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昂首挺胸踏上了朝鲜的土地,一直向南急行军,迎接战火的洗礼。当年,他参加了阵地防御作战。
8月的一天,罗盛教与炊事班的同志到阵地送饭回来,美军发射的炮弹越过头顶,落在南映里和平村庄的土地上,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炮声过后,罗盛教听到远处传来孩子的哭声。他冒着美军飞机的扫射轰炸,翻越一座山循哭声而去,在一个防空洞旁边,发现一个小孩子,正扑在一名妇女的胸脯上,边哭边叫着“阿妈妮”。那个孩子的身上、脸上、手上沾满了鲜红的血。母亲手里紧紧握住小锄把,背上的婴儿已经被炸得只剩下半截身子了。罗盛教有生以来第一次目睹如此悲惨的景象,他脸色铁青,紧握拳头。此时,美军扔下的炮弹还在爆炸。他不顾一切,把孩子抱起来,交给附近的一位朝鲜老大爷。尔后,他回去安葬了那位朝鲜母亲和她的孩子。晚上,罗盛教躺在床上,怎么也不能入睡……夜已经很深了,他打开手电筒,翻开日记本,写了一首诗。诗中写道:当我被侵略者的子弹打中以后,希望你不要在我的身体面前停留,应当继续前进,为千万朝鲜人民和牺牲的同志报仇……
1952年1月,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风雪弥漫,气温降到零下2摄氏度以下。2日,一位朝鲜少年崔莹在栎沼河上滑冰,不慎摔倒,压破冰层,掉进2.7米深的冰窟窿里,一瞬间就没了顶。刚刚投弹训练归来的罗盛教见此情景,像接到战斗命令,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他边跑边脱掉棉衣,纵身跳进冰洞,潜入水底寻人。在剌骨的冰水中,罗盛教一连两次沉入水底,摸到崔莹,几次用力把他托出水面,只因冰洞四周的冰层太薄,崔莹无法爬上去,又塌进冰水中。罗盛教第三次潜入水底摸住崔莹,双脚蹬着河底的碎石,使出最后一点力气,用头将崔莹顶出水面,战友赶来协助救出。崔莹得救了,罗盛教却被冲到远处的冰层下,再也没有出来。
罗盛教冰下救崔莹的消息传出后,石田里20多户群众像失去亲人一样痛哭不已,他们用朝鲜人民最隆重的葬礼安葬了罗盛教。劳动党里委员长指着冰封的栎沼河,声音颤抖地说:“在这条河里,志愿军为救我们的一个孩子献出最宝贵的生命;也在这条河里,美国侵略者用我们亲人的鲜血染红了河水。乡亲们,让我们世世代代都记住罗盛教的名字吧!”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罗盛教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爱民模范”称号。同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追授他为“模范青年团员”。1953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一级战士荣誉勋章。朝鲜政府和人民为了永远纪念罗盛教,将石田里改名为“罗盛教村”,将栎沼河改名为“罗盛教河”,将安葬烈士的佛体洞山改名为“罗盛教山”,山上修建了“罗盛教亭”和罗盛教纪念碑,碑上刻着金日成首相的亲笔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第五篇:《罗盛教》教学反思
学生的世界五彩缤纷,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有关信息几教学资源,不少教师没能加以充分利用,使学生失去了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实践的机会。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是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信息等,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者,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执行的过程,而是持续生成课程内容、不断提升课程意义的过程。
教学《罗盛教》时,学生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完“救人的经过”后,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罗盛教就这样牺牲了,很不值得。他还这么年轻。”大家感到非常意外,我也愣了一下,但马上又镇定下来,紧紧抓住这一信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罗盛教这么年轻就牺牲了,到底值得吗?
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积极地投身于朗读、探究之中,踊跃参与了讨论。
有的学生觉得值得的。罗盛教虽然牺牲了,但他舍己救人的精神却永远地留了下来。有的认为是值得的。罗盛教是为救朝鲜的儿童牺牲的,朝鲜人民肯定会很感动,两国的友谊肯定会更深……
虽然我的教案暂时搁浅了,但学生的思维却活跃了起来。在讨论中,学生进一步领悟了罗盛教牺牲的意义,使英雄的形象更深地刻在学生的心里。如果仍然按照原来的备课思路进行教学,忽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使学生失去了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实践的机会。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教学。
一、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触犯”的。
就既定课程内容而言,教师要对教科书作出适当的“裁剪”,进行重组、整合,或删或添。一切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忌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尤其要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教师要以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诸如让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全球事件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进入教学流程。
二、善于调控,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本来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只是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动态生成式教学应当允许偏差存在,允许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的发生,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这样,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教学反思《《罗盛教》教学反思》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