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说课

时间:2019-05-14 17:2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惊弓之鸟说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惊弓之鸟说课》。

第一篇:惊弓之鸟说课

《惊弓之鸟》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要说的《惊弓之鸟》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单元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这则成语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讲了更羸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来的故事。为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中受到启发,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联系上文理解重点段落,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思考的过程上。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们采用中心突破、课件辅助、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诵读的方法学习本课。在活用教学策略的基础上,我把整个教学程序分为四环节:

一、导入揭课,预习探究;

二、合作交流,感知内容;

三、品读体验,理解课文;

四、巩固延伸,升华提高。

下面,我就这四大环节详细地说一说:

一、导入揭课,预习探究。

1、成语导入。上课伊始,老师和学生交流读过的成语故事,引出课题《惊弓之鸟》。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复习了以前学过的成语,又让爱读书的学生展示了自己课外阅读的成语,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激励作用——激励学生去读更多的书。

2、释题。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先解释“鸟”指的是“大雁”,接着交流对大雁的了解:群居、迁徙,这里看似多余,其实为后面理解课文作了铺垫(这只大雁是孤单失群的)。以下逐字解释“弓”指(弓箭)、“惊”是(害怕)、“之”可以理解为(的),最后解释题目“惊弓之鸟”水到渠成。这个成语的含义深刻,所以在这里不过早解释成语的喻意,先让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最后再引导学生领会成语引申含义,遵循了学生认知的规律。

3、预习探究。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是谁,他又作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遇到不认识的字画出来,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是学生读文自主识字的要求)。环节

二、合作交流,感知内容。

1、检查生字词,交流难读难记的字。教师在进行这一环节时,我们力求,字词教学扎实有效:先是课件出示指名领读,接着开火车接读,然后交流难读难记的字(重点强调了“弦”和“羸”)。

2、感知文本。在这一环节教学时,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说,直至说完整——更羸不用箭射下受伤大雁的故事。训练了学生完整说话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环节

三、品读体验,理解课文。

老师以“学贵有疑”引导学生提问:“更羸为什么能不用箭射下了一只大雁呢?”自然过度到品读体验,理解课文这一环节。

1、直奔重难点,再读理解。学生带着“更羸为什么能不用箭射下了一只大雁呢?”这个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问题答案。这是学生的第二次读课文,在读中重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学生读后汇报交流,直奔本课重难点(第9自然段)。课件出示后,学生再次读第9自然段,完成填空。教师没有纷繁复杂的说教,去对更羸射大雁的推理分析过程进行反复讲解,而是注重了读,体现了“以读为本,读中理解”的教学理念。

2、观察大雁,品读感悟。教师以“更羸的判断为什么如此之准呢?下面我们就和更羸一起去观察观察这只受伤的大雁”过度到第2自然段的学习。学生读第2自然段从中画出描写大雁的句子,指名读后,再去仔细读这句话,去发现感悟,结合课件,抓住“飞得慢,边飞边鸣”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大雁的惨。体现了读的层次性,教师的主导性。“同行的人很多,为什么别人没有发现它是一只受伤的大雁,就更羸发现了呢?”学生再读文,抓住“仔细”,为理解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作好铺垫。

3、以读代讲,学1段。“还有其他原因吗?”引入第1自然段的学习,把理解更羸的判断之准与他成为有名的射箭能手结合起来。

4、创设情境,品读体验。“我们一起来欣赏更羸是怎么射雁的吧!”导入第5自然段的学习。在学生读后,创设情境:“假如你是那只受伤的大雁,你听到„嘣‟的一声响的时候,你在想什么?”让学生又抓住了两个“直”,于是感情朗读入情入境。

5、我的话对你说。“大雁真的被更羸射下来了,你想说什么?”学生心中涌动着对更羸的敬佩之情找到了突破口,这样既训练了学生说话的能力,同时又是对文本的理解和升华,为再次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作好了感情铺垫。

6、再读第9自然段。“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第9自然段”,体现了读的层次性,即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含义和意图。

7、分角色读,丰富内心体验。环节

四、巩固延伸,升华提高。

分两个小环节完成:

1、“学有所得”,从课文中你学到了什么?(从更羸、大雁等不同角度)结合板书,引出成语引申含义(喻意)。

2、鼓励学生课下阅读更多的成语故事。结合蓓蕾读书工程,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积累。说板书设计:

板书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抓住了重难点,从“飞得慢”推出“它受过伤”,从“叫得惨”推出“孤单失群”,而“飞得慢”“叫得惨”是观察到的;“它受过伤”“孤单失群”是思考到的。点明了主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我们作了精心准备,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抓住了重点段落品读体验,不但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让学生学到一定的观察思考方法,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真正实现了语文的语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二篇:惊弓之鸟说课

《惊弓之鸟》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惊弓之鸟》。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惊弓之鸟》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作出正确分析。全文不仅用字极为准确,而且在写法上也极有特点,那就是:小至更羸对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课文的结构安排,都是通过倒装因果关系的句段组合来谋篇布局的,不仅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2、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文本的以上解读,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出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四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把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作为教学的重点,“读懂更羸的话,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法肯和学法:

1、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本节课我始终让学生带着“这是一只怎样的鸟?”“更羸是个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因为任何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儿童深刻思考,并能引导他们去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认识能力,促进读写技能的发展。

2、图解文字法。课文第五自然段中的两个“直”含义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图解文字法,用箭头画出大雁飞行的路线,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直”字的不同含义。这是引导学生把语言还原成形象的一种方式,有助于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3、角色体验法。在第四板块的教学中,我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在不断的角色体验过程中,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以外化,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身上所蕴涵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议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为了把预设目标落到实处,我想用两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

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第二课时的重要人物是通过研读1-5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读懂更羸的话,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

下面我着重来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本课教学共分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第二板块——研读1-5自然段,明确这是一只怎样的鸟;第三板块——研读第9自然段,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第四板块——角色朗读,深化主题。第一板块——复现问题,导入新课 在齐读课题:惊弓之鸟后,老师引导: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留下了两个问题还没有解决,是哪两个呢呢?学生反馈,老师利用课件出示这两个问题:1)这是一只怎样的鸟?2)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导入环节,提出这两个问题,既是对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回顾,又能使学生自然地将更羸与这只与众不同的大雁联系在一起,为下文学习指名了方向。】 第二板块——研读1-5自然段,明确这是一只怎样的鸟

1、我让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第一个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反馈: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这是一只孤单的大雁等等。

2、我顺势追问: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请你自由地读课文,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在引导学生反馈之后,课件出示句子:“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和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3、研读第一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首先引导学生自由读句,然后启发: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告诉你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学生能够很快找出是“慢慢地飞来”和“边飞边鸣”,我相机板书这两个词。最后指导朗读,相机点评:如果学生读得很精神,很有力时,我会说:你这只大雁一点儿都不象受伤的样子;如果学生读得很到位,我会说:看来你上次一定伤得不轻。同时让全班学着他的样子读。

4、研读第二句:“和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这个句子中的两个“直”字,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的第一步。我是这样突破的。首先指名读,课件点红两个“直”,提问:这两个“直”的意思一样吗?用心读读这句话,然后用箭头画出大雁飞行的路线。

学生的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只要能说出自己这样画的理由,对两个“直”的理解比较正确,都应予以肯定。同时,我会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形成付板书。

上飞

直 直往

边飞边鸣

5、请大家把这两句连在一起读一读,仔细想一想“惊弓之鸟”应该是什么意思呢?有了这两个句子的铺垫,学生应该能够明白“惊弓之鸟”的字面意思: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于是,我又进一步启发: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类似“惊弓之鸟”这样的事情呢?估计很多学生会有这样的体验:比如,有一次手被开水烫伤了,现在看到开水就害怕;有一回被小狗咬了一口,现在很怕小狗等等。最后我总结:对呀,这个“惊弓之鸟”的成语,后来就引申为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惶恐不安的样子。

【阅读一篇文章,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来深入阅读文本。这一板块,我以“这是一只怎样的鸟?”作为切入点,引出对两个重点句的研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了“惊弓之鸟”的含义。既承接了题目“惊弓之鸟”,又为下文的“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埋下伏笔。用箭头画出大雁飞行的路线,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直”字的不同含义,则是典型的图解文字的方法。这是引导学生把语言还原成形象的一种方式,有助于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第三板块——研读第9自然段,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

过渡:那天,和魏王一起出去打猎的人一定不止更羸一个,为什么其他人都没有发现,而更羸却能发现这只大雁呢?预计学生会说:因为更羸仔细观察。(板书:仔细观察)其实,更羸不仅仔细观察,而且非常善于分析呢。(板书:善于分析)课文哪一自然段写更羸非常善于分析呢?快找出来读一读。

1、默读第九自然段,用

划出更羸善于分析的句子,并引导反馈,课件出示。这两个句子是突破本课难点的一个突破口,我是这样来教学的。

2、研读句子: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得不到帮助。这个句子不难理解,因此我采用句式变换的方式,让学生在说话训练的过程中感受更羸善于分析的特点。

3、研读句子: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句子,初步感知更羸的善于分析。然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组内,四个人轮流当更羸,向大家解释自己的分析推理过程,要求用上下面的句式:“一„„就„„”。接着请小组派代表汇报,老师相机板书:弦响-害怕-高飞-裂开-掉下来

4、朗读第九自然段,加深理解更羸是怎样分析推理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句子,从而感受更羸分析推理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这样,把能力的训练落到了实处。】

5、听了更羸的分析,如果你是魏王,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预计学生会说:更羸你真会观察分析。

更羸,没想到你真有这样的本领。

更羸,听你这么一分析,我才知道射箭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理解成语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更羸高超的射箭本领、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令人折服的分析能力,抒发对更羸的赞叹之情,领悟课文的寓意。】 第四板块——角色朗读,深化主题

导语: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他是那么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这样一个人,他在跟魏王说话时,会是怎样的表情,怎样的语气呢?

1、放声朗读更羸的话,读出他的特点。指名汇报,相机点评。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魏王的话,指导朗读,读出他的信不过,读出他的大吃一惊。

3、分角色朗读,加深理解。

【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加贴近人物内心,更好地体会人物身上所蕴涵的情感因素。而我将这一部分放在第四板块,就是想以此让更羸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鲜明,让他们得到更深的启示。】

四、说板书设计

裂开

高飞 ↗ ∣

害怕 ↗ 直 ∣直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弦响 ↗

边飞边鸣————→

掉了下来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惊弓之鸟》一文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更羸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准确分析、严密推理到情况的落实,从中可以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并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篇:惊弓之鸟说课

10《惊弓之鸟》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标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惊弓之鸟》。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惊弓之鸟》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作出正确分析。全文不仅用字极为准确,而且在写法上也极有特点,那就是:小至更羸对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课文的结构安排,都是通过倒装因果关系的句段组合来谋篇布局的,不仅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2、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文本的以上解读,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出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四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把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作为教学的重点,“读懂更羸的话,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引导——发现”法。运用的教学策略,即通过“激疑—引导—探索—发现”的基本流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

2、图解文字法。课文第五自然段中的两个“直”含义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图解文字法,用箭头画出大雁飞行的路线,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直”字的不同含义。这是引导学生把语言还原成形象的一种方式,有助于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3、角色体验法。在第四板块的教学中,我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在不断的角色体验过程中,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以外化,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身上所蕴涵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议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为了把预设目标落到实处,我想用两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

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的重要任务是通过研读1-5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读懂更羸的话,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

下面我着重来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本课教学共分三个板块: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三、结合实际、拓展引申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做猜谜游戏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惊弓之鸟》齐读课题。

3、谁能用简单的语言复述一下这个成语故事,其它的同学可以在心里默默和她一起完成。

二、精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过渡:看屏幕,有一天,更羸和魏王到效外去打猎。

(出示课文插图)

2、引读第2---4自然段。

(1)更羸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打开书找一找,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上记号。(出示句子: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指名读

看到这样一只大雁,你会想到些什么?老师想把“鸣”换成“叫”好不好 ?(2)过渡:更羸似乎也想了很多,并且瞬间就做出了这样的推断:

(出示句子: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指名读。师:魏王的反应是(出示句子:“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如果,在“说”和“问道”前面加修饰词,想一下加什么最符合两个人的心里。

(3)、指导读更羸和魏王的对话。

师过渡:接读:更羸彬彬有礼,谦虚地说,请让我试一下。设疑:更羸成功了吗?

3、引读第5自然段

(1)指名读(出示文字: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2)评 价 :指导读出“嘣”的声音

(3)读了这段话后,你们有问题吗?

这段话中有两个"直",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用箭头画出大雁飞行的路线,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直”字的不同含义,则是典型的图解文字的方法。这是引导学生把语言还原成形象的一种方式,有助于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你们猜一猜,当那只刚受过伤的大雁听到弦声时,它心里想什么?

师:我们发现置大雁于死地的是“嘣”的一声。现在我们假设如果你跟魏王去打猎,你也拉得动这张弓,也那么“嘣”的来一下,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看来这一次更羸高明之处不在于拉弓,那么更羸的本事又高在何处呢?

4、分角色读(6------9自然段)

师:下面我请几名同学分角色读一下6到9自然段。注意扮演哪个角色,就得像哪个角色一样说话。

理解:惊弓之鸟

大吃一惊

两个“惊”意思一样吗? 【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加贴近人物内心,更好地体会人物身上所蕴涵的情感因素。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想以此让更羸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鲜明,让他们得到更深的启示。】

5、研读9自然段

(出示: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1)读更羸说的话,小组内讨论:哪些是更赢看到的,听到的?哪些是更赢分析到的?哪些是更羸得出的结论?汇报交流(2)完成板书:(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分析: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结论:不用箭 只拉弓)

(3)试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放在句中自由读。

6、研读1自然段

师:更羸是个什么样的人?怎么有这样的本事,知道那只大雁那么害怕弓箭,甚至听到弓箭的声音就会掉下来呢?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 理解“能手”的意思。

“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什么?

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他的箭法怎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百发百中)

是不是因为更羸射箭射得特别准,所以大雁才落下来的呢?(2)交流与探讨

究竟是谁害死了那只大雁? 1.是射箭能手更羸吗?

2.是先前射伤大雁的猎人吗? 3.是这只大雁的同伴吗? 4.是这只大雁自己吗?

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善于观察周围的现象,而且能对观察到的进行认真、深入地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结合实际、拓展引申

1、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射来,拼命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

2、你们的身边看到过这种人吗?举例说说

3、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4、像这样的成语故事有很多,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书《成语故事》。认真阅读,你一定会得到一些启发的。

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飞↗∣

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怕↗

分析: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嘣”↗

结论:不用箭 只拉弓

直掉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力求体现更羸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准确分析、严密推理到情况的落实,从中可以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并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四篇:惊弓之鸟说课式教案

《惊弓之鸟》教学案例

丁艳丽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因此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这则成语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全文共九个自然段,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先写更羸提出不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然后写更羸试了一下,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以环环相扣的说理,分析推断虚发雁落的原因,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更羸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正确分析和判断,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他看得认真、听得仔细,并且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这也是教学的难点。【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领悟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准确判断的品质。

2、能发现大雁致死的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3、学会朗读部分能增强语感的语句和分角色朗读对话。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释疑,培养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目标:

1、感受汉母语的精彩,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2、懂得遇事冷静、沉着,不做“惊弓之鸟”。

教学重点:领悟更羸的品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教学难点:解疑中根据现场生成对学生思维方向的准确引导、点拨。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 引导发现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创设情境

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看着图片,让你想起了谁?(更、魏、雁)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根据主人公及其之间关系回忆)这是一种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我们再来看看课题,你知道“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么?(根据理解成语意思回忆主要内容)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成语故事,同时要向更羸学一招推理的本领,来破这个“惊弓之鸟”案,破案先要干什么呢? 生:找线索。

师:对,(我们先找第一条线索)小侦探们,你们发现了什么线索?(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就是一个质疑的过程):更羸为什么只拉弓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这条线索怎么理清?我们先去倾听作者是怎么告诉我们的,自读后讨论。

出示自学提示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自读自悟后组内分工讨论。)从中找到第5段。

根据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材在这方面加强了训练。更羸无须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这种技艺非亲眼所见,谁人会信。因此,教材在更羸说这句话的旁边提出了“真有这样奇怪的事情吗?”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带着疑问阅读下去。课文中有许多地方值得进一步探究,如,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在一起打猎的人为什么没想到这个办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并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师:好,下面请各位“小福尔摩斯”发表意见!

生: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伤口没有愈合,又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师:用波浪线画下这些句子,这是依据。(出示课件梳理领悟)

更羸怎么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你能读出大雁受伤痛苦的样子吗?(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训练)

1、大雁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2、大雁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所以更羸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师:还有别的理由?

生: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裂开了,就掉了下来。它心里可能想些什么,害怕些什么?(培养学生合理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联系上下文拓展文本)

师:将 “弦响”、“害怕 ”、“高飞”、“裂开”、“掉下”这几个词学生边总结,老师边板书。

师:用上“因为 ……所以……”来说一说大雁直掉下来的经过。

生:因为大雁听到弦响,所以心里就害怕,一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生:因为它拼命往高处飞,所以伤口就裂开了,结果从天上直掉了下来。

师:快速读一遍课文,合上课本,敢接受挑战吗?

师:为什么说大雁“直”往上飞“直”掉下来?(第5段中有两个直字的话)

这两个直字是一个意思吗?(出示直字意思的选择)(在学文中品词析句,重点理解两个直字的不同意思)

破案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神奇而富有刺激。这一引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整堂课创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究情境。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更羸为什么只拉弓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在期待中强烈地激起学生“倾听” 文本的欲望,既“倾听”文本作者的言说,又“倾听”自己(同学)的言说,作品的意义在两种言说的交融中得以构建与生成。

二、深入分析,自读自悟

师:我们弄清了更羸只拉弓不用箭就射下大雁的原因,问题解决了吗?

生:当然

师:真的吗?老师觉得一个有责任心的警官,破案到一定程度时,肯定会想:这个案子能不能让人们信服呢?

师:(满腹疑虑地)只拉弓不用箭大雁就直掉下来,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生:那是因为大雁很害怕。

师:不错,可为什么会那么害怕呢?

生:因为它第一次受过箭伤。

师:你是从哪知道的?你和更羸找到的证据一样吗?请你来读一读。

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语言描述大雁第一次受箭伤的情景。(展开想象,体会大雁内心产生共鸣)【PPT7】(大雁飞背景图,加文字“一天,„„”

生:一天,大雁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飞,听得“嘣”的一声响,以为是什么,没去理会,说

时迟,那时快,一支箭正中它腹部,幸亏不是要害,但还是吃尽了苦头。

生:那天,大雁在天上飞,瞧见地面上有许多人朝它指指点点,很开心,以为人们在赞美它,防备之心一点儿也没有了。没想到会遭此厄运,大难不死,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啊!

生:刚才两位同学说得非常好。我要说的是正因为它第一次受过箭伤,知道箭的厉害,吃尽了苦头,一听到弦响,以为又有箭射上来了,所以才会那么惊慌失措。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这个案件被聪明的同学们给破了,我们应该向人们交代说明案情的前因后果。(让学生结合板书自读课文,小组内陈述。)(培养学生语言逻辑性和整理归纳能力)

生: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可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伤口裂开,就掉了下来。

生:这只大雁边飞边鸣,孤单失群。因为它受过箭伤,现在一听到弦响,以为又有箭射来,心里害怕,于是使劲往高飞,伤口就裂开,直掉了下来。

教学实践说明,如果学生的“期待视野”超越了教学内容的水平,即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对阅读就会失去兴趣;如果“期待视野”远低于教学内容,即教学要求过高,学生也会无法接受,阅读就会遭到冷遇。课堂上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学生就会分心,课堂上就会出现骚动。老师在学生第一次阅读期待得到满足后,质疑过渡,反思引入,自然地生成“只拉弓不用箭大雁就直掉下来,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它为什么那么害怕?”这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和教学内容之间构成了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学生的“期待视野”与教学内容水平相当,教学又一次强烈地激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冲动,在新一轮的阅读期待下不断地扣击文本,反思文本。

三、创设情境,读读演演

师:大王有一次到郊外去,看到一只边飞边鸣的大雁,也学更羸的样子,拉动弓弦,但大雁不落,这是为什么呢?(有哪些可能 ' 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

生:这只大雁根本就没受伤,从来也没有过中箭的体验。

生:也许这只大雁有边飞边鸣的习惯,此时此刻它思想正开着小差,悠闲着呢!

师:那么,这样反过来,大王是不是更佩服更羸了呢?课文中有一句话概括地告诉我们,一起读。(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他“能”在哪里?——细心观察、正确判断。所以,他才成功,成为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板书成功)

当弄清楚更羸只拉弦、不用箭射下大雁这一问题的症结后,学生的期待欲望得以满足,教学也因此进入松弛阶段。此时此刻,教师大胆创设情境:大王拉响弦射边飞边鸣的大雁却不成,与更羸拉弦却大雁落地的成竹在胸形成反差,在对比中透彻领悟大王对更羸由衷的钦佩之情,从而在这种情感催动下激发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和激情,师生在互动、合作的平台上激活文本,读活文本。

师:(让学生上讲台分角色朗读、表演)

加强朗读指导。课文内容基本都是以更羸与魏王对话的形式出现的,课后练习也提出了“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要求,要引导好学生读好人物对话的语气,注意体会人物的情绪变化。在练习朗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说说该怎样朗读,为什么这样朗读?从而领会有关词语的含义和说话人的内心思想活动。

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再三告诫我们:“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导工作,就是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千法万法,读是万法之大法。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让他们爱读书呢?教师必须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任务是在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第九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更羸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的原因,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以此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明白蕴含的道理。

整堂课的教学始终以“读”为本,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代替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因此感悟必须以充分地读为前提,读得不充分,就很难“有所悟”。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如:教学第九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的原因,我以“引读”为主,引导学生用朗读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老师读事情的结果,学生读事情发生的原因,然后师生对换,让学生边读边想边记。通过师生对读,一呼一应,把学生带进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境地,初步感悟这种因果关系的句式,在此基础上悟出事情发生的原因。这也避免了机械地背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更羸仔细分析、准确判断事物的能力,我我再利用“引读”,通过师生对话,心灵沟通,充分想象,感悟到更羸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再如:在练习读魏王说的话时,我采用了“以点带面”的方法。先指名读,学生评价;再示范读,学生感悟;

接着我抓住魏王“不相信”和“大吃一惊”、“奇怪”等进行现场指导读,让全班学生练习,读出魏王“不相信”和“大吃一惊”的语气;最后分角色读,读出不同的语气来。这样由点及面,以点带面,学生学习兴趣很高,达到了读中自得自悟的教学境界。读的形式多了,学生对课文也就理解了,文章的表达形式也领悟到了。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认识到:领悟是阅读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它是读者在书中不能直接找到答案,而观点、意境蕴含在较深的情况下,靠自己或在别人的启发点拨下凭借语言文字去思索,去揣摩而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要经历从读到想,从想到懂,从懂到悟三个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哪怕是微小的领悟,都会感到莫大的兴奋,如果得到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就有更多的同学愿意动脑筋了。这一点我还做得不够,课中没注意到差等生。这些人有时对某些问题不可能马上想得出来,这时候就需要加入一种媒介,不能冷落他们。否则,他们将失去信心,当旁听者。因此,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当学生对一些文章不可能立即读懂或领悟时,我们就要耐心辅导和点拨,不能放弃他们。通过点拨为思维架设“桥梁”,为领悟扫清“障碍”,解决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潜在含义。

第五篇:《惊弓之鸟》评课稿

《惊弓之鸟》评课稿

甘肃省武山县城关三小

孙小娟

通过这段时间的听课,我觉得每堂课都有诸多的闪光点,都值得我去学习、借鉴。作为年轻教师的我很注重自己业务水平的提升,而此类活动正是提升自身素质的一个途径。下面就我们一级王珍老师讲授的《惊弓之鸟》一课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一、设计灵活,条理清楚

由于这堂课是第二课时,在课堂上,王老师首先以复习引入,直接明了,做到了与上节课的衔接。接着,以问题入手,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另外,在学习课文这一环节中,王老师打破了逐段教学的定势方式,以“更羸为什么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为突破口,紧紧抓住魏王对更羸只拉弦射下大雁的事的看法,用因为„„所以„„逐层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体现了只要能实现课程目标,完全可以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加工和重组的教学理念。

二、环环相扣中略带神秘

王老师设计了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以“更羸为什么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贯穿整堂课,感觉逻辑性强,每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学生和听课老师一直紧紧地跟随着王老师,非常迫切地想要知道王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这样使课堂秩序井然,也使课堂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人想要一探究竟。

三、重视朗读,以读悟情

在学习更羸与魏王的对话时,王老师紧紧抓住魏王的语气,由惊讶到佩服,让学生充分朗读,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明白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大雁射下来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所以魏王才会不相信,而看到更羸真的把大雁射下来时是非常佩服的。学生动情地朗读,才会加深对文本的把握。学生读得非常投入,感觉很好。而且王老师在指导怎样读好人物的对话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如:看标点、看提示语、读准语气,让我感受到王老师平时是很注重朗读训练的,读得好了,才能懂得更多。

四、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王老师在让学生找“更羸为什么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的原因的同时,抓住重点段落(第九段)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讨论中明白更羸善于观察,勤于分析,所以才会有如此本领。在学习这一段时,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将因果关系的句子改成果因关系的句子,倒装因果关系的句段组合是这篇课文在写作上突出的一个特点,不仅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也有力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由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接触不多,有一定难度,所以王老师利用简洁的板书,进行引导,然后再强化训练因果关系的句子。王老师能够突出教学的重点段落,围绕更羸分析射下大雁的原因逐层引导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最后想跟大家商榷一点:在更羸分析大雁的几句因果关系的话中,有点复杂,在练习说话时容易把学生“绕”在里面。有几个后进生似懂非懂,他们可能会把这四个句子都当成前果后因,在课后,几位老师也在商讨,如果先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再练习果因关系的句段这样可能会降低些难度。

以上只是我个人粗浅的看法,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

下载惊弓之鸟说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惊弓之鸟说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评课《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评课 闫老师的这节课上得精彩,课上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课堂体现了学生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课堂的精彩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注重学习方法......

    惊弓之鸟评课稿

    评《惊弓之鸟》(评课稿) 展茅中心小学庄燕老师执教的《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故事,这节课上得很成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1、主线分明,层层剖析。 庄......

    惊弓之鸟评课稿

    篇一:《惊弓之鸟》评课稿 《惊弓之鸟》评课稿 甘肃省武山县城关三小 孙小娟 通过这段时间的听课,我觉得每堂课都有诸多的闪光点,都值得我去学习、借鉴。作为年轻教师的我很......

    教师资格面试说课小学语文说课稿:《惊弓之鸟》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一、说教材 《惊弓之鸟》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如何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主题下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人物对话推进情节发展......

    惊弓之鸟评课稿(合集)[5篇]

    惊弓之鸟评课稿(合集7篇)惊弓之鸟评课稿1潘老师执教的《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故事,这节课上得很成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1、主线分明,层层剖析。......

    《惊弓之鸟》的评课稿(精选合集)

    《惊弓之鸟》的评课稿《惊弓之鸟》的评课稿1展茅中心小学庄燕老师执教的《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故事,这节课上得很成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1、主......

    惊弓之鸟课例分析

    《惊弓之鸟》课例分析 王小英 《惊弓之鸟》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只拉弓不射箭,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 教学时以声音引入新课,激......

    惊弓之鸟微课讲案

    惊弓之鸟教案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在上一节课中,我们知道更羸说,他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能射下天空飞翔的大雁,那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一起从课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