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吸收性心智》

时间:2019-05-14 18:0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笔记之——《吸收性心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笔记之——《吸收性心智》》。

第一篇:读书笔记之——《吸收性心智》

读书笔记之——《吸收性心智》

玛利亚.蒙特梭利博士是饮誉全球的一位教育家。她曾说过的一句话:“我们知道如何再犊蛎壳中发现珍珠,在山里发现金子和在地下遭到煤矿,但我们却没有意识到当婴儿降临世间是所隐藏的使人类复兴的精神胚芽和创造星云。” 她这话强调早期教育的的必要性,创新了儿童教育与课程,她创立的教育思想与放法,是当代最重要的幼儿教育改革成果,她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出人类成长的过程,规律法则。如何再孩子的敏感期中掌握孩子的需要,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奠定智能的良好基础,发掘儿童的潜能。她的思想被全世界的教育学者以及家长认同,是科学合理、有效提升人类智能、塑造人类新生命的新途径。

读《吸收性心智》感触良多,让我们知道儿童具有一种与成年人不同的心理发展机制,他们最初的发展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所以,成人和所获得的知识之间是分离的,如同花瓶与水,两者并未混合在一起,而儿童所获得的知识却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就像盐溶入水中一样,这些印象进入儿童的心智中,成为儿童身体的一部分。正如蒙台梭利所述,“婴儿不但完成了语言的创造,同时也完成了发音器官的发育成长。他必须时时刻刻为智力等因素的发展作身体方面的准备,这些伟大的工作都不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完成的。我们成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儿童却不知道。” “成年人可以记住环境中的东西并对其加以思考,儿童则对环境进行吸收,儿童不仅记住周围的事物,而且这些事物还形成了婴儿心灵的一部分。成年人可能对所见所闻无动于衷,婴儿则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来塑造自我,而且这些所见所闻可能会成为儿童个性的一部分。”蒙台梭利将儿童这种独特的学习方式称之为吸收性心智。“知识进入儿童的大脑而且促使了大脑的形成,成了大脑的一部分。儿童通过他们周围的环境建立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称这种心理类型为‘吸收性心智’。”

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具有其他动物所没有的“吸收性心智”,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一种下意识的不自觉的感受能力。在生命的头几年,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密切接触和情感联系,积极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印象和文化模式,成为自身心理的一部分,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模式。任何违背孩子自然发展的规律,那么一切将会其得必反。是呀,四岁的孩子会写字,没有人去叫他,因为所有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不管是植物学、动物学、还是数学和地理,他们都会自然吸收而且不知疲惫,当然这需要前提条件,让孩子拥有一个这样的环境、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适度环境。

还有我们的现在的幼儿园实行的蒙氏教育,也就是依据此而来。不管是理论还是方法,都需要家长根据实际情况培养自己的孩子,但不要有拔高的心理,不要用成年的眼光看带孩子。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需要给孩子一个能吸收文化的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下面是书里面的一些语句供大家分享。教师的任务不是口授言传,而是为儿童准备与安排一系列特定的环境,从中激发儿童开展文化的动机。

摘录:

*、心理的这种吸收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它促成了一个人的成长,并且让他适应了当地的社会秩序、气候等条件。

*、人并不只在大学里才发展,而且在出生之时就以开始了心智的成长,而且在生命的头三年中,其发展的程度最为可观。

*、儿童不是‘记住’了语言如何发音,而是形成了发音的能力,并将其发挥至极。儿童讲话时完全遵循语法和特殊用法,并不是因为他对语言进行过研究或记忆,他可能从来没有有意识地对语言进行过记忆,语言已经形成了其自身的一部分。„„儿童具有一种特殊的学习周围知识的敏感性。他的观察和吸收能力使他可以逐步适应周围环境。

*、心理的这种吸收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它促成了一个人的成长,并且让他适应了当地的社会秩序、气候等条件。

*、婴儿时期形成的东西是无法完全剔除的,儿童吸收学习得来的具有个性的东西,都永久的存留在他们的头脑之中,虽然这些东西以后会因为某种原因不再使用,但它们在潜意识里还是存在的。

*、生命之援助,这就是教育,使于出生的教育,孕育着一场和平的革命,并将一切统一于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吸引到同一个中心的周围。

*、生命之最重要时期并非大学时代,而是人生之初,及从出生至六岁这一阶段。这是因为,这一时期正是人的潜能,其最伟大的工具,本身开始形成之时。不仅仅是智能;人的所有心理能力亦然。*、我们很清楚的可以看到,人类精神之创造,一定有一个秘密在,如果我们学任何一件事情都一定要透过专注,选择的能力,智能,那么缺乏智能,意志力,专注力的小孩,怎么可能进行伟大的心智建构任务呢?很明显的是,小孩的内在一定有一个不同于成人的心智,也因此不同于意识,心智的心里功能,一定存在于无意识里头。

*、儿童能从事一种转化过程。/外界印象并不只是进入他的头脑,而且形成了他的心智,在他的内部实体化。他利用在周围环境中发现的一切未来创 造自己的[心理肌肉]。我们把这种心智能力称为吸收性心智。

*、生命得以持续,人类得以生存,首先必要的是有父母对于尚无防护本领的幼童的保护。

*、人类对于研究有利于最佳类型之发生的条件显现出特别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一门新的科学——优生学。

第二篇:有吸收力心智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智 读书笔记

学前师范0910906022002马娟

外界的刺激不仅进入孩子的心智,还能复制它、肉体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因为孩子正利用环境中的事物,构成他的“精神躯体”。我们把这种心智叫做:“吸收性心智”,如果这个力量继续运作的话,我们很难想象其影响有多大。但我们已失去它了,代价是获得了完整的人类意识;这是相当沉重的代价——从“神”变成“人”。

——蒙台梭利《新世界的教育》

我们知道,人和动物都是在适宜的环境中自然生长和发展的,但人并不能像动物那样一生下来就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本能,并做到动作协调。人的本能是在生活中逐渐显现出来的,是通过自己和环境交往的经验建立起来的“内部组织结构”。

正如蒙台梭利所说,人类有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在母体内生长发育的过程,可称之为“生理的胚胎期”;另一个则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的或称精神的胚胎期”,具体表现在从出生到3岁的婴幼儿阶段,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的形成时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经历着和生理胚胎期发展同样的路线,开始几乎是一无所有,受到一种内在生命力及创造能力的驱使而发展,经过吸取外界刺激和印象,积累材料,形成许多感受点和心理所需要的器官,然后才产生心理活动。

刚出生的婴儿,生理与心理上的功能都还不成熟的,就像一张白纸,不能和小鸡一样刚刚出生就会啄食,婴儿的各种智能必须靠他日后自己的种种努力而慢慢地发展。人类是依据着上天的“预定计划”逐渐成熟的。然而,初生儿一离开温暖湿润的母体随即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面对这个突然而且复杂的环境,这项“预定计划”又是如何的展开,让孩子由小长大、由无知变有知的呢?

婴儿一出生,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为了面对它,也为了适应它,求得生存发展,儿童会有一种蒙台梭利所说的特殊“力量”来帮助他。这种特殊力量会帮助他从复杂的环境中,自动地选择成长所需要的事物。并且会使孩子主动地尝试、摸索,快速地了解和学习这个“人”世界的光怪陆离,也使他不得不看,不得不听这些目不暇接的东西。

可是这种内在的敏感动力并不是永远的,到了6岁以后几乎就减弱了。这种看不见的生命力共有两项,其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二是幼儿期间的“敏感力”。

儿童的成长受内部潜能的驱使,但又说这并不意味着儿童的发展能在脱离外界环境的情况下自动地实现。婴幼儿具有一种下意识的、不自觉的感受能力与特殊的鉴别力,简称“吸收心理”,即能通过与周围环境、人和事物的密切接触和情感的联系,获得各种印象和文化,利用他周围的一切塑造了自己,从而形成心理、个性和一定的行为模式。蒙台梭利认为幼儿这种自然吸取和创造性的功能是成人所没有的,儿童在幼年期所获取的一切将保持下去,甚至影响一生。她要求教育者和教育机构必须为儿童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精神食粮,供儿童吸收,并且认为这种需要如同生理胚胎期的胎儿需要母腹这样一种特殊的营养和保护环境一样重要。

我们大人在面对一项新的事物时,可以借用旧经验来学习。例如你初次到非洲去,听见那儿的人发出一些叽里呱啦的声音,就算你听不懂,你仍会判断那是“语言”。而孩子呢?从完全黑暗的母体,滑进这个全然不同的世界,没有任何经验,智力也还没有成熟,“吸收性心智”这项内在的助力,就会驱使他“潜意识”地从环境中大量地、且全面地吸收,就像照相机的感光底片一样,将外界的印象全部摄入,然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也就是从无到有的快速累积、储蓄底基。然而这种潜意识的摄取,大约到3岁以后,便会转变成有意识的吸收。就好比说,我们经常把孩子带在身边,但我们还必须忙着手上的工作,做家务、打电话等等,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孩子能很顺溜地说出我们的口头禅,能模仿着我们的样子做家务

了,虽然我们从不曾刻意地教孩子这些。这就是“吸收性心智”的神奇力量!

人一旦获得生命,在人最初创造时所发生的事情在所有人的身上都会再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不断地重复说:“儿童是成人之父”。初见蒙台梭利的这句话,我们多少有些惊愕,甚至觉得有些荒谬。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就曾指出,成熟的有智慧的圣人的精神状态是与儿童一致的;一个人达到人生智慧和真趣的极致,便“复归于婴孩”,有一颗真纯朴素的童心。的确,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人们更多的认为儿童是混沌初开、蒙昧无知的个体,而我们成人则因为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健壮的体魄,无论思维还是智慧都比儿童复杂、成熟、睿智。在成人的眼中,我们往往把儿童看作是乞求成人爱怜的宠物或者附庸。所以,从这些看来,无论现代的蒙台梭利还是古代的老子,他们的话的确是有些惊世骇俗。

随着社会的前进,人们对儿童精神世界的认识越来越丰富、深刻。文化人类学的创始人、文化进化论的首创者泰勒,著名的心理学家、心理复演说的倡导者霍尔在19世纪后半叶各自在自己的著作中也讲过“儿童是成人之父”的话。后来,幼儿园的创始人,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儿童具有神圣的本性,这种信念使她对童年所具有的无限价值充满敬意,她说;“孩子是大人的老师,他们纯洁天真、无所做作„„我像一个诚惶诚恐的学生向他们学习”。

“儿童乃成人之父”,这是一种诗意般隐喻的表述。它为我们认识儿童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深远的进化论视野,它不仅使我们在儿童那里感受到生命进化的神奇,也使我们在儿童那里体悟到个体生命的绵远历史。对这种思想和精神的深刻把握,必将是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一种革命性的转换。

儿童不是一个事事依赖我们的呆滞的生命,好像他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填充的空容器。不是的,是儿童创造了成人;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

„„

我们过去常说母亲塑造了儿童,因为母亲教他走路、说话等等。但这些实际上都非由母亲所教,这是儿童的成就。母亲所带来的只是婴儿,是婴儿创造了成人。„„是儿童吸收了周围世界的材料并将其塑造成未来的人。

《有吸收力的心智》是蒙台梭利先生最后一部著作,她在这部著作中进一步阐述的一个问题就是:儿童与成人之间究竟谁是创造者,谁是作品。她认为,传统的观点所认为的儿童是由成人塑造的看法是错误的,恰恰相反的是,儿童创造了成人。

从蒙台梭利看来,所有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他们在其“内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工作着。“教育并非教师教地过程,而是人的本能发展的自然过程。”儿童在自己建设自己,其发展是自身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物学潜能的展开。所以,父母和老师,作为孩子发展的外部条件,“只有以恰当的方式给予这种帮助,儿童才能更好地建设自己”。“儿童的生活是连接两代成人的分界线。儿童创造的和正在创造的生活总是从一个成人开始又以另一个成人结束。这条航道总是紧紧围绕着成人的生活,这项研究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兴趣和启发”。所以,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也是工作者,他的任务是造就成人。

任何一个成人的精神世界都源于他的儿童时代。那童年迷人的生活、天真的想象、一切的喜怒哀乐,他还记得吗?“儿童乃成人之父”,这句骇世的“谬论”是多么的睿智。我们成人来之于儿童,我们没有理由歧视他。儿童既是我们的前身,又是我们的未来。

第三篇:读《细说大汉》之心智体验

关于大汉朝的故事,耳濡目染,打小就在耳边回荡。中国象棋上的楚河汉界,勾出了楚汉相争的刘邦与项羽,口头禅鸿门宴,四面楚歌垓下之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北击匈奴燕然勒石平定西域汗血宝马,史家之绝唱,留下了卫青霍去病之英雄雄风。王莽篡汉,改朝换代,治国无方,民不聊生,千古骂名,不忠不义。绿林赤眉,揭竿而起,赤龙刘秀,一统天下。汉末衰微,群雄并起,奸雄英雄,人才辈出,演义三国,流传千古。

然而,关于大汉的书也读了不少,司马迁的《史记》中关于汉初的记述,班固的《汉书》关于大汉的记载,以及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故事,均断断续续有所了解,因种种原因,终没有读通大汉历史。民间流传着许多大汉通俗读物,《刘邦传》、《汉武大帝》、《刘秀传》以及《吕后传》、《霍光传》、《王莽传》、《曹操传》等等人物传奇,闲暇之时也翻腾过,泱泱四百年的历史,不是几个人物传奇故事能贯穿的。于是,寻找关于大汉的通俗读物《前汉演义》、《后汉演义》,忙于世事,都擦肩而过了,直到今天也无缘阅读,领略其精彩纷呈的故事。

初春时节,无意中徜徉于书市,发现了一本封面看上去非常古朴的《细说大汉》大全集,于海娣编辑,随手翻翻,却发现四百年的大汉历史,洋洋洒洒尽在其间,于是据为己有,用了近百天的闲暇时间,通览了中国举足轻重的四百年间发生的事件和故事。

《细说大汉》大全集分为西汉和东汉两篇,讲述了从西汉建立到东汉灭亡长达400年的历史,涵盖了两汉版图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官制、军事、农业、冶铁业、商业、文化、宗教、思想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全书以宏大浩荡的气魄,充满激情的笔墨,刻画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历史人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巨幅历史画卷,记录了大汉帝国的兴亡沧桑和为中国留下深刻烙印的辉煌的文化,全景再现中国古代军事帝国的勃兴与衰落。

回味中国历史,品味千年文化;纵观风云变幻,感受时世变迁。

“汉朝是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6—25年)与‘东汉’(公元25—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大汉帝国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帝国,是中华民族创造活力最为充沛、人性也较为高扬的时期。它和之前的秦帝国一起,开创并发展了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能像汉朝那样,至今还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它的成就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是无法磨灭的。”

这是对大汉历史地位的评价,是客观的,公正的。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那是一个军功显赫的时代,遥望两千年前的大汉,东临大海,西征绝域,南服百越,北击匈奴。那是一个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的时代,项羽、刘邦、韩信、张良、萧何、司马迁、刘彻、卫青、霍去病、张骞、董仲舒、苏武、李广、桑弘羊、霍光、刘秀、蔡伦、张衡、王充、蔡邕、刘备、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司马懿等各类人物在各自领域独领风骚。那是一个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诗词歌赋独领风骚,发明创造领先世界。

一书在手,遍阅两汉王朝恢弘壮丽的历史;一卷在手,尽览大汉帝国四百年的盛世传奇。回味中国历史,品味千年文化;纵观风云变幻,感受时世变迁;探寻中华民族兴与衰的因由与契机,感受当年的雄浑质朴、清丽温婉。

掩卷之余,似乎发现了什么?就在每一个汉族人的思想里,那种思想造就了我们今天的样子。不由得思考一个问题,今天,中华民族的的文化,特别是汉民族的文化,其根源在哪里?汉民族的礼仪、风俗习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等代表一个民族的那些东西,其根源在哪里?究其原因,来自于儒教,兼融诸子百家合理的内容,定型于大汉,两千年来,不断演化,便成了中国人特别是汉族人的主流价值观,根深蒂固,刻在了骨子里,起初刻的时候,就在大汉年代,经过两千年的发酵,自然根深蒂固了。

秦汉开创了中国新的历史,一直统治中国两千多年,而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样开创了中国新的历史,自然如同秦汉一般影响中国人民中国历史,成为又一个新纪元。

读史使人明鉴,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秦汉的历史值得研究,夏商的历史也值得研究,可惜夏商留给后人可研究的历史太少了。事实上,上世纪开创新纪元的历史更值得研究,研究其文化,继承发扬具有新纪元特点的优秀文化,来定型我们新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第四篇:读书笔记之

读书笔记之《思考的力量》

房明

在读此书之前一直也很喜欢思考,读完这本书之后更感觉思考的力量是强大的,读这本书告诉我该如何去思考,如何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更让我认识到处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大众媒体主流的时代,很大一部分的人缺乏了独立思考的空间,而大众媒体的主流思想左右着我们的思考。特别是作为21世纪的中国青年,我深刻感受到同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正慢慢失去思考的能力,这是很危险的事情。书中讲到成为一名公正的思考者需要有理性的自主,理性的真诚,理性的谦恭,理性的正义,理性的执著,理性的公正,坚信推理,理性的勇气和理性的换位思考;结合自身的感受,觉得理性的勇气和理性的执著是最难做到的,因为理性的勇气要求我们要有愿意挑战信念的勇气,而这种做法往往可能由于公众对于不墨守成规而特立独行的人的惩罚会很重。而理性的执著更要求我们要穿越复杂与挫败前行,要不顾旁人的无理反对,始终坚持其合理的原则,为达成理解或洞察,能清楚地意识到,要处理并解决混乱无序及悬而未决的问题需要长期的努力。所以要做到公正的思考的是很大难度的,书中还教我们怎么样进行自我的思考锻炼,这个比较难理解,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实践。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应该慢慢品读,对于其中的思维训练更需要长时间的实践。

第五篇:读书笔记之

读书笔记之《普通教育学》

10教育学田文群101201016

《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它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也因此被认为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普通教育学》这本书中,我认为赫尔巴特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主要如下:真正的教育

赫尔巴特认为没有管理的教育不是教育,只有管理的教育也不是教育,由此可见赫尔巴特对管理是非常看重的。他认为“儿童管理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现在和将来对别人与儿童自己造成危害;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不调和斗争本身;最后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社会参与它没有充分权利参与却被迫要参与的那种冲突”。而儿童管理的措施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监督以及权威与爱。但管理并不是教育,管理具有强制性,而教育虽然是严格的,但并不是生硬的,“教育者在教育中不太会突然地对学生提出他们很不愿意接受的要求与顽固地忽视学生的愿望,使教育变得像管理一样具有强制性”①。由此作者引出了真正的教育。赫尔巴特认为真正的教育即不应过度,避免使用一切不必要的强制手段,另外因为人的追求是多方面的,而教育要为儿童的未来着想,教育的目的就应该也是多方面的。教育的目的应分为未来成人的意向的目的和道德的目的。意向的目的即成长着的一代人的内在的和明显地表露出来的活动力与敏捷性的总和,因此人们都必须热爱一切工作,每个人都必须精通一种工作,由此作者提出了平衡的多方面兴趣,即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道德的目的就是培养儿童的道德。真正的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多方面的,应该避免侵犯儿童的个性,应培养儿童的多方面的兴趣。

2教学

何为教学?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作为经验与交际的补充的。为什么教学是经验与交际的补充呢?首先,赫尔巴特认为交际容易在感情范围内留下缺陷,而经验容易在知识范围内留下缺陷,教学可以弥补这两者的缺陷。“交际在小小的感情范围内留下的缺陷与经验在巨大的知识范围内留下的缺陷,对于我们来说几乎是同样重大的;无论在这方面还是那方面都必须同样的欢迎通过教学来加以补②充”。其次,“经验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交际将一切民族联结在一起”,但“我们的精神生活的核心不能卓有成效的通过经验与交际来培养。而教学一定能较深入地渗透到思维工场中去”③。最后,作者认为只有教学才能做到平衡地培养广泛的多方面性。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基础是多方面的兴趣。他指出兴趣来源于使人感兴趣的活动和事物,它是同“欲望、意志和审美有共同之处的,是同漠不关心相对立的”。兴趣与欲望即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是:兴趣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欲望。“尽管当我们发生兴趣时内心是积极的,但在兴趣未转化为欲望与意志之前,我们在外表上却一直是消极的”。“假如心境变化得使心灵在更大程度上向往未来而不是现在的话,并且假如存在于期望中的忍耐消失了的话,那么兴趣就可能变①

② 《普通教育学》第30页《普通教育学》第64页

③ 《普通教育学》第68页

1兴趣并不支配其对象,而依赖其对象。欲望是为欲望”④。两者的区别在于:○

2“兴趣处于单纯的观望与着手进行之间”支配其对象的。○,“兴趣在观望中形成,还停留在被它观望到的现在的对象上”。而“欲望,当它想着手行动的时候,它力争把握它还不占有的未来的对象”。多方面兴趣的产生需要经历四个阶段:清楚、联合、系统和方法。而教学的意向的目的就是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因此赫尔巴特把教学也分为与达到多方面兴趣相同的四个阶段:清楚、联合、系统、方法。另外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的完成大体上具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与此相应,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他认为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等都是不同的,由此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他认为教学的一般结果是心灵的充实,而心灵充实的质量可以通过学校对人的培养的目的以及结果来加以保证。“学校就是闲暇,而闲暇便是审思、鉴赏与

⑤宗教的共同财富”,而思辨与鉴赏是生活的两个主宰,由此教学将学校与生活

联系起来。赫尔巴特认为我们要培养的思辨与鉴赏并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也不是为了学校,而是为了使人从宗教中解脱出来。教学的结果应该接近于性格形成的结果,使儿童获得意志的坚定性。只有这样儿童的心灵才有可能得到充实。2 训育

赫尔巴特把训育当做教育的主要部分,目的是培养“性格的道德力量”。那么什么是道德性格呢?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与性格紧密相关,道德是性格的最高原则。道德可以分为道德的积极部分和消极部分。赫尔巴特认为对一个行为进行判断,这一判断就是道德的积极部分,但如果这一判断与原本的性格相背离,那它对于性格来说就是消极的。“判断自己的举动本身是积极的,但是这种判断对于那种与判断提出的要求不相一致的性格来说就是消极的”⑥。而性格是意志的坚定性,是寓于意志之中的,表现为决意要什么和决意不要什么。性格分为客观部分和主观部分。前者指已经具有的意志,它是一种非常明显的性格特征。后者指人产生的新的意志部分。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二者一致,就会加强性格的力量;反之,则会损坏性格,使之分裂。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性格的客观部分上,使之慢慢得到陶冶与提高。从而道德教诲所具有的调整力量才能取得效果;在此基础上,主观部分才能接受教诲,才能完成对道德性格的修正与完善。而性格的1行动是性格的原则:性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性格就是意志的坚定性,2思想范围对性格而行动从欲望中产生意志,因此行动对性格的形成必不可少。○的影响:行动包括内心行动和外部行动,人的内心活动在思想范围中都有它的基点。并不是所有的思想范围都能过渡到行动,所以思想范围为性格造成了限制。3素质对性格的影响:○赫尔巴特的素质就是心灵稳定性的程度,而心灵稳定性的程度能对人的欲望,进而对人的意志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性格。那么训育到底怎样培养人的性格的道德力量呢?

训育就是对青少年的心灵产生直接影响,即有目的地进行培养。训育具有普遍的和特殊的两种应用。它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范围的形成产生协作作用,可以帮助形成性格。它的特殊的应用在于它可以培养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善良、仁慈、正义与公平),而通过这五种道德观念的形成,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④

⑤ 《普通教育学》第59页《普通教育学》第113页

⑥ 《普通教育学》第125页

德性格。由这两种应用可以达到培养儿童的性格的道德力量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训育与管理的区别在于管理的目的是使学生遵守秩序,而训育是要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有目的地进行培养,训育在管理之后进行。训育与教学两者的目的都在于培养,不同之处在于训育要对学生的意志进行培养,而教学要对学生的多方面兴趣进行培养。教学应在训育之后进行。、纵观整本书,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赫尔巴特对教师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要求,提出教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或管理或教学或训育的措施,因此有人说赫尔巴特把教学当做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但我不这么认为。虽然赫尔巴特一直都是在对教师做出要求,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学生还是教学的中心,这可以从他把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以更好的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可能的目的中看出。虽然赫尔巴特的观点存在一些缺陷,例如他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教师的有意识的形成可以造就儿童的好的性格,但却忽视了儿童的态度对性格形成的作用,但他在当时那个时代提出这些观点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他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论证教育学的实际问题。他提出了形式阶段教育理论,有利于教师的有系统的教学,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还提出了“无教学的教育”、“无教育的教学”等著名的教育原则。他在书中提出的许多的教育原则在当时是没被采用的,更没被实现,可这不代表着他的教育想法就是错误的,他的许多的教育方法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都应该被采用的,我们应该辩证的来看他的理论,批判继承,加以实际运用,对现在的有缺陷的教育加以改造,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

下载读书笔记之——《吸收性心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笔记之——《吸收性心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笔记之

    读书笔记之:《第二十二条军规》 ——虚幻的军规,真实的残酷 第一次看到《军规》是看电影《隐形人》的时候,一位优秀的高中生做着贩卖论文的勾当并将其“非法”所得藏入这本书中......

    读书笔记之茶馆

    读书笔记之《茶馆》读罢《茶馆》,却仍意犹未尽,便找出于1958年搬上大荧幕的第一版《茶馆》看起来,看那在导演焦菊隐,演员于是之、郑榕等倾情合力下,书中的人物跃上舞台演绎着自己......

    读书笔记之《礼物》大全

    读书笔记之《礼物》 《礼物》的作者是美国畅销书作家理查德.保罗.埃文斯。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它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发生的过程当中,它让人看到了丑陋的东西,但......

    读书笔记之高尔基

    《童年》是一首小诗,60字左右,很短很短,可却又是很长很长。诗的大致内容是:6年级,即将毕业,不要再喧闹了。回想以前,曾为小事而兴奋,曾为小事而生气,也曾为“不和你玩了”而难过。......

    读书笔记之史记

    读书笔记 ——《史记》 造价091班14号杨运琼 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

    读书笔记之活着

    读书笔记之《活着》 《活着》,仅仅是这题目对于我这个一直困惑于生命意义的人来说就已经很是诱惑了,用很短的时间我便读完这十万余字,此书用词很是简练,淡淡的,好似品茶一般,回味......

    读书笔记之001

    读书笔记之《每天懂点好玩经济学》 也许是受到了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的冲击;也许是经常关注时事时过多地提及了经济;也许是在这个称得上是半个社会的大学校园里意识到了经济在......

    寒假作业之读书笔记

    寒假作业之读书笔记 先略读了一遍文章,之后对作者进行了简单的了解,百科上这样讲:张五常,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张五常先生成就卓越,偶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