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作文写作指南之四:追求真实-细节的生命

时间:2019-05-14 18:41: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中考作文写作指南之四:追求真实-细节的生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中考作文写作指南之四:追求真实-细节的生命》。

第一篇:2017中考作文写作指南之四:追求真实-细节的生命

2017中考作文写作指南之四:追求真实-细节的生命

1。真实,就是要切合人物。

上海著名散文作家赵丽宏曾讲过这样一个令他遗憾的故事:

那是在他下乡插队感到孤独无援的时候,善良的乡里人知道他喜欢读书,就千方百计找来各种各样的书给他看。一个月光如水的秋夜,村里一个目不识丁的孤老太太给他送去了一本几十年前的旧皇历。他为此而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为了表达对这位早已不在人世的老太太的怀念之情,他写了一篇题为《月光曲》的散文,并寄给了《羊城晚报》“花地”副刊。

稿子刚寄出,一位极要好的朋友来访,他便兴致勃勃地谈起了《月光曲》,谁知朋友却认为他太拘泥于真实,并进一步阐述道:“让这位老太太送一本毫无用处的旧皇历给你,这只能是一个笑话,而且毫无幽默感。读者甚至可以这样说,你这是在丑化这位善良的老人。”赵丽宏不服,但又未能驳倒他的朋友,反而根据朋友的意见修改了原稿,把老太太送去的旧皇历改成了《昭明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并引用书中谢希逸《月赋》里的一段:“……白露暖空,素月流天……升清气之悠悠,降澄辉之霭霭……”借此来抒发他当时的心情。这似乎比第一稿增色了,于是,他连夜将修改稿补寄给了《羊城晚报》,不久,“花地”副刊便根据他的修改稿发表了。

文章发表后,赵丽宏就感到隐隐约约的遗憾。他的几位朋友知道了这事也都怪他,《羊城晚报》的编辑听了这段经历,也为他遗憾。

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的变换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大家知道,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而艺术的真实又要依赖于细节的真实。细节失了真,必然败坏整个艺术品。衡量细节是否真实的首要标准,就是看它与所写的人物是否切合。

那位送书的是一位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太太,她是无法分清旧皇历与《昭明文选》(即使她家中也有此书)的不同作用的。她送旧皇历是因为它是一本书,既然是书,那读书人就一定会喜欢,因此,这本旧皇历的价值不在其本身,它体现了一种美,一种真挚的美。谁会将这个细节当笑话看呢?然而,一旦换成了《昭明文选》那倒反成了笑话。因为那送书的老太太“住在一间空荡荡的小茅屋里”,又不识一字,她竟送来适合读书人口味的《昭明文选》,怎不令人生疑。当读者怀疑起细节的真实,那作品的感染力就必然受到影响,无怪乎赵丽宏要为之而遗憾。

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只有切合人物身份切合人物性格的细节才是真实的。

2。真实,就是要切合环境。

作品中的任何一个人物都生活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环境之中,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必须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环境相吻合。上面那个老太太送旧皇历的时代是文化大革命的时代,那是一个书荒的时代,一个普通农家的孤寡老人又何来《昭明文选》?因此,细节的描写绝不能违背作品所表现的特定的社会环境。这使我想起了著名作家贾平凹早期所写的一部中篇小说《冰炭》,这是一部反映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个劳改农场生活的小说,其中一个犯人吃肉的细节令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作者这样写道:

犯人们将碗伸过来,眼睁睁看打饭人先用筷子夹了三片肉来,再用小勺舀了半碗油汤,便双手高捧,有性急的转身一刹那间,那肉汤一口吞了肚。要穿穿皮袄,不穿就赤净身子,他们讲究最痛快的享受,虽然这种享受时间非常短暂。有的则不同了,他们先是久久地端着,让过饱眼福,然后凑近鼻子,让嗅觉器官尽情享受,然后才那么小心地夹起一片肉来,在嘴里放了一会,吸着,舔着,夹过来,肉还是完整的,再高高举着,对着太阳看肉的黄的红的白的颜色。如此反复数遍,方才在一片的边沿轻轻咬下一点,慢慢让其嚼动,嚼着嚼着,并不见咽,但口里却什么也没有了。而余下的两片完整的肉和一片不完整的肉就是那么连续吃过十五天。

这幅“吃肉图”把人对肉的渴望和珍惜之情写绝了。但是,如果这个故事不是发生在国民经济到了即将崩溃边缘的文化大革命末期(那时普通人很难吃到肉,何况犯人呢?);如果这个故事中的犯人们不是三片(而不是三块)肉能吃上十五天,那读者是不会相信“吃肉图”中的馋相的。由此可见,离开了特定的时代和环境,任何绝妙的细节也会失去其艺术的魅力。

3。真实,就是要切合生活。

要保证细节的真实,还要熟悉生活,目光敏锐地观察生活。否则,就会在我们的笔下出现违背生活常识的错误。

武松打虎,这是千古传颂、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但是有人指出,武松打虎也有失真之处。著名文学评论家夏曾佑先生在他的《小说原理》一书中就作了这样的批评:

武松打虎,以一手按虎之头于地,一手握拳击杀之。夫虎为食肉动物,腰长而软,若人力按其头,彼之四爪均可上攫,与牛不同也。若不信,可以一猫为虎之代表,以武松打虎之方法打之,则其事之能不能自见矣。

若如夏先生所说,这个故事就永远留下了不可弥补的缺憾。难怪古人为了画老虎,在深山老林树上搭棚,日夜观察老虎的出没动静;有人为了画牛,就把自己打扮成牛,深入牛群,以便做到“以牛观牛”,从而看出牛与牛之间的细微差别。有此察微辨细的精神,所描写的细节,才不会违背生活的常理。

其实,在现代有些作家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失真的细节。著名作家黄秋耘在《谈谈细节的真实》中就举了这样两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比如我在一部叙事诗中看到过这样的细节描写:女主人公刚刚分娩,孩子呱呱坠地,她马上就能够背负伤员,跋涉长途,逃避敌人的追捕。这是很难令人相信的。又如在一部长篇小说中有这样的细节描写:一个女工人因救护公共财产受了重伤,被送进医院救治,她厂里的同伴们竟挤在手术台前,焦急地看着医生给她动手术。试问有哪一个现代化的医院会容许一群没有经过消毒措施的非医务人员去旁观手术的进行呢?

作家们如此,在我们同学的作文里更是经常可见违背生活真实的细节。如:

例一:

每天吃过早饭,妈妈总要查找一些书籍,拿着教案,顺手戴上老花眼镜匆忙地上课去。

例二:

布满冰纹的玻璃窗,辉映着柔和的灯光。宛如一块块用银线绣成的碎花手帕。窗前,赵小军正埋头伏案,桌上药瓶边堆着一大堆书。他那圆圆的脸上,病容还未褪尽,两道浓厚的眉毛像一把锁,紧紧地关着,眼睛瞪得大大的,手在不停地写着。

这两段文字都有不合生活逻辑的细节,例一中的“戴老花眼镜”有违常规,因为老花眼镜一般是看近处物体时用的,走路时一般不戴,而是带在身边备用的,可改为“顺手带上老花眼镜”。例二中既然玻璃窗“布满冰纹”,又下着大雪,窗内赵小军的神态怎么可能看得那么清楚?

真实,确实是细节的生命,更是整部作品的生命。一个细节看似微不足道,但当读者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时,他就会对整部作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这部作品也就在读者的心中打了大大的折扣。因此,我们在写作时,要多向生活请教,还要多向行家请教。

第二篇:虚假写作向真实写作的追求 [1000字]

虚假写作向真实写作的追求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指引

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下称“新版课标”)已经发布,与旧版本课程标准的发布时间相隔十年。在这十年中,社会生活发着变化,人们对语文学习———包括写作有了一些新认识。这两份课标关于作文的内容上有哪些差异呢?这些差异对我们准确理解课标内涵、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完成课标提出的要求,都有哪些积极意义呢?新版课标在保持原来理念和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在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方面有部分调整。这些调整使得课标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在操作性等方面也有所提高;同时,在表述语言上,新课标也更趋于准确合理。仔细研读两份语文课标的共同之处和差别,辨析课程标准设立的原则与留给教师创造的空间,有利于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和实施。写作是综合性语文活动,包含观察、认知、记忆、思维和表达等多个维度,既有单纯的表达技巧,也有具体语境下的运用。语文课程在目标方面体现出来的总价值取向,将决定写作各阶段目标的制定,制

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写作素养的发展。新版课标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对作文部分的表述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这个总目标包括了关于作文课程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具体说来有这样几层含义:(1)在作文内容的要求上课标要求学生作文应做到“具体明确”。“具体”是指写作对象集中在一个范围内,不要东拉西扯没有中心;“明确”是把见到的一个人、一件事情说清楚,把心中的一种想法说明白,他人通过这篇文章能获得切身的感受。(2)在语言文字运用层面,新版课标要求学生作文做到“文从字顺”。“文从字顺”应该包含这样一些含义:书写正确少有错别字,用词恰当,句子通顺,文气前后连贯,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便于与他人交流。(3)在写作动力和材料来源方面看,新版课标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4)在写作的价值导向方面,新版课标要求学生应“根据需要”而写,也就是写作过程中要有对象意识、场合意识和交流意识,不是为作文而作文。细读新版课标便不难发现,这些要求的价值所指可以归纳为一个核心,即“真实的写作”。从社会发展史来看,写作是一种相对高级的社会活动,人们见到一件新鲜事,心里产生一种新的想法,急于要告诉别人,但因时间空间阻隔,或口语不足以表达,才转而通过写作来实现。因此,绝大多数生活中的写作状态,都是作者内心有强烈的表达愿望。我们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感受到的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的浓浓亲情;从林觉民的《与妻书》中感受到的是壮志未酬、爱意难尽的无边悲愤;从海伦 ·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看到的是一个盲人向往光明的呐喊;从法布尔的《昆虫记》中看到的是与自然真诚对话的童心。就是鲁迅的杂文,虽然表达对象中不乏敌手,但在他写文章的过程中,常因情势所逼,一吐为快,痛快淋漓。作文教学,也应该循着自然真实表达的路子才是,学生写文章,或介绍新奇的见闻,或倾诉内心的感受,或与对手辩论,也都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活动,也能使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体验表达的快感,不知不觉中提高表达能力。但是,近代以来,以全日制班级授课为主要特征、以专项知识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一所所学校变成了制造肉体机器的流水线。这条流水线在快速复制人才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弊端,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副作用是造成了“教育与生活在某种程度上

的分离”,反映在作文教学中,便是把学生的写作素养知识化、把写作过程抽象化。一句话,表达者脱离丰富真实的生活,变成了一种虚假写作。而中国基础教育中浓厚的应试色彩,更使得写作的虚假性大大强化。这里所说的“虚假”,倒不是说学生的写作活动是不存在的,他们的写作动机是出于欺骗,而是指学生的写作动机、写作对象均是虚构出来的,具体表现在:作文题目不是来自表达者与他人的交流需要,而是命题人临时设定的,因而这种表达除了考试以外往往没有实在意义;学生的表达环境被抽去了具体的时间、空间标志,即既不知道写给谁,也不知道在哪里写,更不知道为什么写,只剩下一个概念或知识的空壳;文章没有具体的阅读对象,没有具体的语境,学生的心目中只有一个虚拟的阅卷老师,这个老师常常不知道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更不知道他有哪些性格特点,有什么阅读喜好。写作

中学生缺乏倾诉的欲望和交流的快乐,自然也无需付出多少真情实感,学生写作文常常是一个机械的码字过程。于是,才使得空话泛滥,无病呻吟流行,有的学生甚至刻意去编造故事情节。例如,写以“母爱”为题的记叙文,为了突出母爱 的伟大、亲情的可贵,一个班里竟然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杜撰了自己父亲早亡、生活艰难的虚假情节。顺便说一句,近年来一些教师在指导作文中片面强调材料要新颖,故事要感人,其作用很难预料。新颖和感人如果没有真实写作为基础,很容易走上胡编乱造之路;而大量的虚假写作反过来又会败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让学生对写作避之唯恐不及。新版课标中强调的“具体明确”和“根据需要”,无疑是对以往过度虚假写作的积极回应和反拨。除了上文所引的总目标中的关键 词以外,课标中还从不同的角度多次强调这层意思,例如第一阶段1—2年级的阶段目标中只有简短的三条内容,其中有两条涉及真实写作“:写自己想说的话”,“根据表达的需要”;在第二阶段的 6 条要求中,涉及真实性的要求有“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写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根据表达的需要”等4处以上;在第三阶段的8项目标中,有“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等 5 项涉及真实写作要求。其中的3、5、7条中都含有真实写作的意图,反复强调要“根据表达需要”,可见新版课标在写作价值上的倾向性与重视程度。新版课 标在“教学建议”中也明确指出:“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这比老版课标相关的表述———“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更明确。新版课标为教师培养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感悟记录生活、保护学生的写作个性以及学生自主选择写作话题都给出了更切实的指引。其实,古人早就有“言为心声”“、我手写我心”的主张,新版课标在这方面的表述应该看作学生作文由单纯的教学需要向真实的表达需要的回归。当然,在中国大陆,这回归过程不是自2011年新版语文课标的颁布才开始的,而是20世纪初新课程改革以来确立的一个方向。2001 年 6 月教育部《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六个教育目标中,有“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和“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两个目标指向该内容,而于同年颁布的各科课

程标准无疑是对这些目标的具体化。200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写作部分 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两者相比,新版课标的总目标几乎完全承接了2001年语文课标的基本理念。只不过相对而言,新版本比2001年版课标更加自觉,真实写作方面得到更多强化。例如,2001年第三学段的目标之一有“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而2011版改为“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前者仍然带有“以文章自身的逻辑为中心”的痕迹,后者则完全化为以表达需求为中心。在总目标中,新版课标把表达内容由原来的“意思”改为“见闻、体验和想法”,使得课标的语言更加准确,内容落点更细致、实在。为了促成引导学生向真实写作转化的目的,新版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这些建议和要求对教学实践中确实落实课标的旨意、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 将起到积极作用。不过,如何把先进的理念化为广大教师自觉的教学实践,真正 促进作文教学由应试向育人本位回归,由虚假表达向真实表达的回归,由单纯的写作知识技能学习向素养提高和成长需要回归,我们至少需要在课课程标准的完 善、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师的创造性工作这三个维度上做出持久不懈的努力。所谓课程标准的完善,指其中关于文的标准由单纯“方向”的要求向具有一定“程度”的规定性逼近,使其更加符合“标准”的内涵。例如,同样表示“写作时要有读 者意识、目的意识”的内容,澳大利亚的课程标准中关于5年级(水平3)的写作要求是这样表述的(丛立新 章燕编译.澳大利亚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年:44.):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特定的目的和对象选择恰当的文体类型来写作当学生获得这种学习结果时,他们能够:针对特定的对象写作适当的文本,如为低年级学生写故事,为校刊或网页写报告预测哪些主题能吸引特定的读者,并选择相应的文体类型通过提供适当的背景信息满足读者的需要从个人写作档案中选择并解释不同写作目的的作品样例在新版课标中,同为具有读者意识的内容,同为5-6年级的要求,有关表述如下: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初中阶段,澳大利亚课程标准(水平5,相当于7—8年级)有“根据各种情景、目的和对象调整写作”“,修改文本时考虑不同读者的背景和知识,如给一位家庭成员或一位海外的笔友写信”,“面向正式情景和不熟悉的对象调整写作风格”(同上,60 页)等内容,而新版课标中的表述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两者相比不难看出,在“根据表达需要进行写作”这项内容上,新版课标中提出的还属于原则性的,对至于怎样才算“根据表达需要进行写作”、如何通过教学指导让学生做到“根据表达需要进行写作”,显然不如前者描述得具体和更具有操作性。据介绍“,修订工作组曾经试图对有关语文知识及相关建议尽

可能‘细化、系列化’。但是在征求意见时,有一些教师提醒,过分细化和系列化,有可能使课程标准显得繁琐,并对教师造成束缚”(巢宗祺.应该深入理解的几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2,3(1)).。当然,我国课程标准研究的编制历史总体上不长,许多有关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需要思考,而且,英语等拼音文字的学习规律也未必都适合汉语文学习,因此这个话题值得大家进一步探讨。语文教材是课标思想的直接载体,也是教育观念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之一,作文教材的编写思路、作文教学内容的编制,具体如作文训练题的设计等,应提供一些具有真实生活信息的情景,使学生写作更容易与真实生活建立联系。不过,国内语文教材———尤其是教材中的作文提示与训练题,所提供的真实情景信息整体上有限。请看以下几道作文题(引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 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生活处处有语文我从“ 处”学到了语文 围绕月球这一话题,展开想象,写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在你的日记本上,写下你参加这次活动的心得请以“老照片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关于规范街头用字的建议小议荧屏错别字观察夜空中的牛郎织女星,查找有关它们的天文知识,写一篇短文这是一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几道作文题,从题目预设的写作内容本身来看,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还是较为紧密的,有的题目小巧活泼,不乏可爱之处。但是,这些题目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几乎判断不出特定的表达环境、表达对象和作者的表达目的,因而其真实性受到了严重限制,原本可以很真实的写作被抽象化,因此失去了很多光彩。如果把部分题目稍作修改,或添加表达环境、表达对象的信息,将真实写作成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很有可能被激发出来。例如:有位低年级的网友请教你如何学好作文,请你写一篇博文告诉他:生活处处有语文。某杂志征集“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请从你的影集中选一幅照片,并把照片背后的故事写出来告诉大家。街头的标语和广告牌中常常出现错别字,收集同学们的发现,向管理部门写一份关于规范街头用字的建议。你听说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请想象一下他们现在在银河两岸过着怎样的生活,写一篇向他们表达问候和祝福的短文。课程标准为作文具体化预留出来的空间,相当大的一部分要靠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来完成。日本的作文教学中有一个“生活作文”流派,主张从生活中选择题材,为生活需要而写作文。日本的生活作文分“儿童诗歌”、“调查作文”、“集体作文”和“自我成长史作文”(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年:摘要第 3页),不同的学校、教师都可以依据 其主张设计不同的作文训练。下面是一位教师设想的初中部分的作文题材(海老原治善.现代日本教育实践史[a].见: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 [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年:102.):中学一年级 本地的住房本地的服装和气候本地的工厂和产品研究食品中学二年级 研究本地的职业研究本地的动植物调查图书馆 采访本地名人生活作文的具体内容当然不必完全照搬,但其紧贴生活写作文的思想可供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和语文教师借鉴。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应适当介绍一些如何考虑根据读者需要进行表达的知识,并在每一次作文写作前对如何考虑读者 意识、表达语境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以提高真实写作的成分,尽量少做抽象的作

文技能训练,真正激发学生兴趣,实现课标所希望的“使学生乐于写作”。(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000)

回归本真:写作教学的应然之义

写作教学难。有人说,难在无统一的教材,难在无科学的序列,难在无明显的实效??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写作教学效率低,谁之过?说是我们一线教师似乎有些不公平,但是一线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作为”的问题的确值得反思。我们写作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太强了。

程少堂先生说,做人要公,作文要私。这话从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写作实在是一件主观性、个性化极强的活动。这也是写作教学之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我们很多教师认为写作指导作用不大的原因之一。

毋庸讳言,那些写作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说不是教师教(训练)出来的。这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教师教的作用。我们的教,能帮助那些不会写的学生写得像作文了,能帮助那些会写的学生有一些提高,能帮助那些能写的学生写出一定的格调出来,做到这些就功莫大焉了。

华东师大中文系郑桂华博士指出:当下教育与生活分离的弊端,反映在写作教学中,便是把学生的素养知识化、把过程的抽象化。一句话,使表达者脱离丰富真实的生活,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引自《虚假向真实的追求》《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2年第5期)

那么写作教学教什么呢?写作知识、写作技法还需要吗?

在叩问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首先搞清楚这样的问题:写作教学到底为什么?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到底为什么?答案似乎已经很明确了,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而教。这样的回答,对一线教师而言,又似乎显得那样的茫远。

有研究者指出,写作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为生命的,一种是为生存的。为生命的写作更多是一种自主自由,而为生存的写作,更多的是一种指令性,是为了某种特定目的目标和要求需要的写作。大多数教师关注更多的是为生存的指令性的写作,甚至将之窄化为以应试为唯一指向的。我以为无论是为生命的写作还是为生存的写作,无论是自由写作还是指令性写作,都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如果把写作教学窄化或异化为单一的“应试技能”的训练,显然是违背最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的。

可以看到,学生日常的写作更多的是指令性活动,是实现自由或者生命的基础性活动。我们研究、探讨的写作,更多的基于教学意义上的写作。

郑桂华博士认为虚假写作主要是指学生动机、对象都是虚构出来,具体表现为:写作题目不是来自表达者与他人的需要,而是命题人临时设定的,因而这种表达除了考试以外往往没有实在意义;学生的表达环境被抽取了具体的时间、空间标志,即既不知道写给谁,也不知道在哪里写,更不知道为什么写,只剩下一个概念或知识的空壳;没有具体的阅读对象,没有具体的语境,学生的心目中只有一个虚拟的阅卷老师,这个老师常常不知道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更不知道他有哪些性格特点,有什么阅读爱好。

郑博士的描述非常真实,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其实,这样的表现,也带有非常鲜明的教学意义特征。也正是这样的写作状态或者写作教学状态,学生写作呈现出这样的一些弊病:一是形式包装下的内容空乏,二是华丽语言伪饰的情感苍白,三是叙议杂糅的文体错乱,四是无“我”的情感荒芜,五是无“故事”的简单无味。(拙作《中考写作的五大硬伤及教学反思》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09年第4期)

写作是综合性的语文活动,既有单纯的表达技巧,也有具体语境下的运用,包含观察、认知、记忆、思维和表达等多个纬度。就这个意义上讲,我以为写作知识和写作技法等一些基础性的常识,有教的必要。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那样“随文渗透”,切忌概念化、系统化的教学,为教而教。我更强调写作教学是一个“过程”性的活动,训练过程必须具体化。

语文教师有必要建立自己的写作教学序列,让写作回归本真。

我根据自己的实践经历制定了初中写作教学三年规划,在循序渐进的螺旋式训练中,力求使学生写作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第一,“入格”,这里的“格”,是写作的一般性规范。掌握必要的规范,教给学生必要的写作知识,写作的审题、立意、选材、结构等等,这些看起来有些的“老”的知识,我觉得还是需要让学生了解,了解这些知识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规范的过程。入“格”是奠定写作能力的基础和抓手。第二,出“格”,让学生写作跳出“规范”,放胆,走向自由,突出个性,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心灵体验。教师写作指导的形式要更多样,方法要更灵活。第三,升“格”,在对写作的材料(立意)、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训练基础上,提升达到一种新的高度,使学生写作达到有“情趣”、有“意趣”,有“理趣”的境界。

情趣、意趣、理趣,是我多年写作教学的整体追求。简言之:情趣,写出真情,写出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这是写作的基本要求。言为心声,写作就是为了表达自我。在自我的表达中,打动自我,感染他人,这应该成为初中生的基本出发点。意趣,学会自我的感动,还要学会自我的发现,学会有自己的独特的思考,让笔下的生活从“有意思”走向“有意义”,这是写作教学追求的另外一种境界。这样的写作,可以让他人在会心的颔首之后,有一种顿悟的明澈。理趣的达成对初中生来说,似乎有些高。但是学会理性思考,生活应该是最好的教材。引导学生从小我走向大家,从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中提升分析、审美能力。让学生的写作焕发出理性之光,少点文绉绉的脂粉气,多一点开阖自如、收放有度的大气。这也应该是写作教学的应然之义。

当然也有人提出疑问:这样的序列会不会僵化了学生的思维,会不会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这样的序列带有我个人对写作教学的理解。在这样的序列实施中,我特别关注以下问题:

让经典阅读垫高灵魂。无论在什么时候,阅读与写作都是语文教学中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的不可偏废的主体。读是写的附庸,写是读的剩余,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阅读经典,就是种植精神的种子,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更加清明与健朗,让我们的学生变得仁爱和智慧。这些都是写作中最为重要的精神元素。没有丰富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要实现写作的飞跃,那显然是无稽之谈。语文教师要做好与写作教学相匹配的阅读经典的规划。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在给我班学生的寄语里这样强调 “要写出见心性的文字,阅读必不可少。我认为阅读必须是一个以经典阅读为基础的阅读,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阅读。但是,今天这个社会为孩子所创造的文字,大部分缺少经典的许多宝贵品质——比如,经典作品中的忧郁感、悲悯、雅致、美感、圣洁、庄重和意境等等。我们缺乏感动,缺乏悲悯,缺乏面对苦难时的从容,因此无法拥有一种大智慧去洞察世界,也无法品味到人生真正的乐趣。我们的快乐似乎总是欠缺些什么,幽默也只是停留在热闹搞笑的层面上,一笑而过。所以,我建议孩子首先读那些被专家被时间考验过的经典名著,接下来要读一些原创的、具有文学色彩的、讲究审美的、讲究悲悯的、具有经典性的作品。这两大类是阅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读一些喜欢的书。”(参见《绿洲》杂志2006年第2期)

就初中三年而言,初

一、初二要有充分的课外阅读指导和阅读积累(初三过后在现实的教育中,学生用来读书的时间真的太少太少了)。语文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营造阅读氛围,创造书香教室,要把学生自由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要舍得腾出时间给孩子读名著,读经典,读时文;要舍得花精力组织主题阅读活动,开展专题性阅读指导活动和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要创造机会邀请名家大师与学生对话。让学生爱阅读,真阅读。我想学生亲历亲为的这些活动,不仅仅是读了什么写了什么发表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读写中品尝了快乐,获得了阅读与写作的兴趣。我常年坚持开展“今天我讲诗”的课前活动,让学生与古典诗词对话,学生在大量的资料搜集与整理中,丰富了文化底蕴,写作语言平添了几分文化气息,使文章主题更有情更有意更有理。

精心指导为学生的写作提升搭建脚手架。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加以落实。过程指导的不到位也是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学生固然有其天性,但学生写作与作家的创作有其内在的差别,教师的作为会直接影响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质量。当下写作教学中的指导不是担心过于精细的问题,而在于随意性或者教师的不作为。就写作的审题、立意、构思、选材、修改等都应该有一个具体的指导方案,做好规划。如选材问题,我要求做到“五应”:应景、应情、应时、应人、应事。情景相生,因时生情,情因人而异,事因情而变等等,在现实的情境、真实的场景中,捕捉动人的细节,展示生活、情感的冲突。

写作评改效率是影响写作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自批互批,被普遍采用,可大多流于形式,未能形成能力。教师要强化学生批阅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从题旨、材料、结构、语言等角度评判写作的优劣的方法,给予学生一定的可以效仿的“范式”,让学生学会写批注,写总评,有小组的评改交流,有班级的佳作评改推介,还有教师的精批精评示范,辅之教师的重点面批,这样多形式多渠道立体化的写作评改才能取得成效,同时把教师从繁重低效的写作批阅中解放出来。

以《我的母亲》开头片段为例。曹溢同学《我的母亲》的开头:您,一位美丽、慈祥而严厉的母亲。同学认为虽然有简洁,开门点题等优点,但还是觉得概括性过强,缺少情味。我让曹溢同学接着读第二小节。第二小节写的是三岁时母亲喂饭时的情景。第一句话是:你的怀抱也一样温暖着我的世界。我感觉第一句话可以结合开头的修改做些文章,于是要求大家模仿“你的怀抱也一样温暖着我的世界”写两句话。小组接龙交流,句子的形式相似,但内容就比较直白了,如你的关爱??,你的教育??,你的言行??,比较选择,形成一组排比:你的怀抱温暖着我的世界,你的双眸明澈着我的心灵,你的双手为我托起一片天空。这样的句子连接上曹溢的开头,还是显得有些生硬。如何更有抒情性,大家动脑筋。我提示,能否引用些什么?集中大家的智慧,修改后的开头是这样的:“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这是冰心对母亲的深情诉说——母亲,你的怀抱也一样温暖着我的世界,你的双眸也一样明澈着我的心灵,你的双手为我托起一片天空,我的美丽、慈爱而严厉的母亲,今天我拿起笔,书写我心中的歌。

这样的修改指导,重在过程,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共生,让学生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成果,我想不仅对于被修改者,对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是有所裨

益的。我们还可以设计修改结尾、穿插情境描写、添补过渡句段等等专题,形成修改指导的系列。

用丰富的活动拓展提高写作能力的空间。在写作中提高写作,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日记,有教师把它异化为单纯的“小作文”训练,但我更注重通过日记让学生养成主动关注生活,主动观察生活,自觉反思生活的习惯,较好地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使学生的写作有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活水。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日记是一种精神的长跑。很多时候,学生外在的眼尽管打开了,可是写作还是平平淡淡,千篇一律,我以为不是学生缺少生活,而关键在于没有用心,眼中的生活没有成为心中的生活。外在的眼睛打开了,内在的眼睛还遮蔽着,孩子对生活缺少了内在的心灵关照。正如特级教师管建刚先生所言:“我对‘观察’的一大担忧是,一天到晚强调学生睁大眼睛、竖起耳朵,观察外部世界,他们很容易被纷繁复杂的世界迷惑并迷惘,渐渐丢失自我,听不到自己内在的声音的召唤,也看不到内在的自我世界。”(《人民教育》2011年第3期)日记正是让学生倾听自我,表达自我的平台。

课前的“话题式口头作文”,提前一天给学生一个话题(命题),第二天上课口头作文,或叙事,讲眼中所见,或议论,谈心中所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表达的感染力,提高了思维的敏捷度和审美能力。下水,是对学生习作的一种引领和示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坚持和学生一起,展示自己的文章,和学生平等交流,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学生也会因此多一种信心,形成和谐的氛围。师生共创共生,也是一条写作教学值得尝试的课题之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老同时强调:“生活充实的涵义,应该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性情丰富,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到这地步,会再说虚妄不诚的话么?”2011年版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句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总体目标和内容为我们指明了写作教学的方向,即走出虚假的泥潭,走向真实的写作。让学生的作文写出“诚实、自己的话”(叶圣陶语),在贴近自我中,实现超越自我。

回归本真,写作教学的应然之义。语言赏析题有法可筅

▲真实写作,真情表达作文教学改革始终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焦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颁布后,许多学者和教师一如既往地关注作文教学。多少年来,即使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的十年,作文教学的问题还是非常多,诸如作文的目标问题、作文的过程问题、作文的体裁 问题,等等。特别是作文情感的真假问题,更是备受关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 着严重的缺少真情实感的现象,这种现象已成为当今中学生作文的“牛皮癣”。学生习惯于以一种程式化的思维、公共化的语言来演绎道理、抒发情感。这其中,既有教育者对作文教学目标认识上的原因,也有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方面的原因,还有教师素质、社会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原因。其实,在我国传统写作观念中,十分强调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表达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生命。已故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曾经指出:“真实,是作文的生命,表达真情实感,是作文的本意。放着真话不说说假话,丢开真事不写写假事,为作文而不顾做人,文辞再好,也是不足取的。”如果学生表达虚情假意,那么,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健全人格、独立精神、优秀品质人才的教育使命,将流于空谈。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由表达、真诚写作的作文教学理念。因此,引导学生写作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否则,学生个性化作文、创新性写作的锻炼乃至人格养成等都无从谈起。这是一项深入的、系统的工作,流于技术平面的观照和耽于激昂的理想表白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在具体的教学策略实践中,应当转变教师在传统作文教学中的角色观念,遵循现代教学设计原理,改变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情感体验;作文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引导学生观察与感受生活、表现生活,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解读社会、认识自我;为学生提供优秀的真情实感写作摹本;采用合理的作文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写日记、书信、随笔等日常文章,表达真实的生活体验。只有这样,学生作文缺少真情实感的现状才会有所改观。也许以往的作文教学观念如强调“崇高”、“伟大”、“神圣”、“先进”、“有意义”和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影响太大,使得许多具体的策略、办法成为一种“艰难的敲打”,但是拒绝做这种敲打只能使中学作文教学陷入更深的泥淖。不要放弃任何微薄的努力,也许它们正是构成语文建设事业不可或缺的元素

第三篇:乌鲁木齐市中考满分作文-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原版试题]

成长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是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既有阳光雨露的呵护,也有寒风雪霜相伴,它们都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然而,由于追求的不同,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差异,追求真理和进步,应该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没有追求的人生是可悲的。

请以“成长与追求”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写出成长过程中的真情实感,在内容和表达上有创意者,可获得1~5分的加分。

[考场佳作]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生命如风。

好一个亘古的比喻。你也许感叹它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着痕迹。而我却跋山涉水,在历史里淘金沙砂,寻找它的真谛:

阳光明媚的春天,我追寻那灼灼其华的桃花;

赤日炎炎的夏天,我追寻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的荷花;硕果累累的秋天,我追寻那犹傲霜枝的金菊;

寒风凛冽的冬天,我追寻独傲霜雪、犹有暗香的雪梅。

也许,生命本是一场追求,成长的足迹浸没了追寻的汗水。

儿时,爸妈在田间劳作,我与奶奶相随饷田去,总希望夜幕的降临,我和全家人一起坐在院中,一起“轻罗小扇扑流萤”,一起“坐看牛郎织女星”。

渐渐地步入学堂,我不再局限于自然的满足,而是悄悄走进文人的心灵。我追寻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我渴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悠闲;我寻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友谊。

如今六月来临,追寻的脚步愈加急促,追寻的心声更加强烈。曾经失意过,但不曾放弃过努力,如今又坐在这久违的“沙场”上,思绪在驰骋,心儿在飞扬,高中的大门似乎已在敞开。

成长与追求是一棵树上的并蒂果,谁也分不开谁,如果分开只会两败俱伤。我们追寻一朵丁香,想出豆蔻年华;我们追寻一泓清泉,润出天街绿意;我们追寻满园春色,然后从中撷取那一枝红杏,放在心头,感悟人生。

成长是一支沙漏,分缓急轻重,追寻与成长平分秋色。

在成长的石碑上我们镌刻:记追求!

第四篇:真实、真诚 、真情--追求品德课堂的生命精彩”

“真实、真诚、真情--追求品德课堂的生命精彩”

--记一次品德教研经历

“一次真实的经历,一份真诚的热情;一次生活的感悟,一份真情的感动;那份珍贵的收获,成就生命的精彩”。如果说那次记忆深刻的教研活动可以写成一首小诗,那这首诗就是我心底最真切的感受。

“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的阳光女孩,记住你了!”“噢,能背诵300多首唐诗的古诗大王,很有文采的小男孩!”„„这是去年,我有幸参加绍兴县“真实、真诚、真情--追求品德课堂生活的生命精彩”教研活动的开头一幕。作为执教教师之一,我上的是三年级下册《世界真奇妙》这一课,刚才的镜头正是请学生在介绍自己的独特之外。在多次磨课后,它已成了众人的结晶,此时,课堂活动有序地开展着:有平淡中的小高潮,有预设中的细节处理,有意外生成的思维火花,都能在我的引领和调控下,化难为易,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整堂课设计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教学:“不说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通过考考眼力、尝尝美食、唱唱歌曲、取取别称四个活动形式,初步感受不同国家的风格及多样性;“不学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通过“争做礼仪小标兵”,学一学各国的礼仪,了解中西礼仪文化的不同,感受世界之奇妙;“不探究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课外能和伙伴合作学习研究世界其他方面的奇妙之处,感受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从而更加热爱世界。

上完课,我心潮澎湃,是啊,这样的品德课才是一种享受:教师能做到“善待教材资源,精选生活资源,激活媒体资源,驾驭生成资源”,让这些资源植根于学生的“生活沃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真正体现品德课“生活性教学”的原则。

回忆起为这次教研准备的种种,感触颇多,深深地感受到了教研活动这个平台,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同时也从中感受到“教师只有真诚才能赢得学生的真情,只有真情才能促就我精彩的生命课堂”。

“品德课难上兼职”,已经成为许多名义品德教师的一大苦恼。作为一名品德学科的新人,我也面临着同样的烦恼。每次外出听课学习,总是给我这个门外汉许多震憾:惊讶于每位上课教师主持人般的风采,能把枯燥的道理引领得那么自如;羡慕于上课的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有美的享受和新的洗礼。所以每当校内有这样的展示课时,我总是跃跃欲试,可结果总发现自己,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欠缺。这次在师傅的推荐下,参加了县级教研课的展示活动,相信会得到了更多前辈的指导,更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

于是,和师傅商量探讨后,最终确定了课题,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世界真奇妙》。备课、制作课件、试教、修改教案„„一系列的准备活动忙碌而又紧张地准备着。首先,我认真分析了教材。《世界真奇妙》一课内容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品德和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和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各大洲的一些国家,意识到地球上文明、物产、地貌的多资多彩,并激发学生热爱世界、热爱文明的情感。初看教材分析,我就后悔了当初的选择,太难了!如果把课堂定位于“世界”和“奇妙”这两个词,那世界上无奇不有的事情简直多如牛毛,要通过短暂的40分钟课堂活动,让学生了解并接受简直是天方夜谭。再者如果教师要搜集“世界奇妙之处”的资料,并做成课件展示,那会不会事倍功半,到头来上成一堂资料展示课或常识课?最终我和师傅决定,把课堂定位于“在简单有趣新颖的活动中,让学生收获知识,又获得心灵的愉悦”。把教学目标定为“了解世界上一些国家奇妙的事物,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的欲望,从而更好地热爱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在教研课前,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的图片,欲通过具有代表性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在视觉上受到冲激,更好地了解世界;特地去外国料理店寻找特色食物,欲通过味觉的刺激,感受到世界各国食物之美妙;还学了一些国家的基本礼仪,如新西兰的碰鼻礼,西方的贴面礼等,欲通过生动有趣的互动,在活动中感受到各国礼仪的独物;„„准备中,我觉得自己时而成了科学家,时而成了美食家,时而成了外交家,又时而成了音乐家。同时,对试教班级的学生也作了要求:收集各国奇妙之事,可以是风俗人情,特色建筑,特有动植物等等。

一星期后,我进行了第一次试教。课堂上美伦美焕的图片展示,学生的回答,师生的互动,有序地进行着。没有让我难堪的意外和不知所措的偶然,但上完课后总觉得知其味而不知其出处。幸好,资历颇深的师傅和其他的几位老师,给我作了详细的点评,从细节上对这堂课做了更高要求的斟酌。字字句句切中要害,残留在我心中的那份“不知味”,似乎正一点点出味来。(1)教师备课应把课本真正利用起来。展示图片过多过广,重点不够突出,再加上面对的是三年级学生,他们的知识积累远远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标。所以课堂出现了“优秀生唱主角,唱念做打样样精通;中等生学困生场外客,雾里看花人云亦云”。丢弃课本于不顾,取而代之是“拔苗助长”式的脱离教材而教,只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作秀,而非学生真正需要,真正可以接受的。(2)学生搜集的资料没有真正应用起来。他们完成了“搜集一张有字有图的‘纸’”,却没有做到内化为己所有。因此,看似热热闹闹的同伴互动中,出现表述不清,浪费时间的现象。真正能从中分享给他人、从他人处学到的知识,少之又少。《品德与社会》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资源,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既然学生收集了如此多的资料,那如何内化、互补资料,就需要教师责无旁贷地调控、引导。(3)生生合作中,需要活动规则来制约。如品尝美食这一环节,这个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学生们明显过于兴奋,早已将品尝的目的抛到九霄云外了。再加上食品种类摆放过多,美食是尝够了,可知识呢?试想事前有要求,能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做到浅尝辄止,又品出奇特之处,那千方百计寻来的食物也不枉被一扫而空了。

感谢我的师傅,给了我莫大的帮助,让我对这堂课又有了新的认识。根据他们的建议,我连夜对教学的细节做了改进:以书签为载体,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中,以“奖书签------学书签------赠书签”为课堂主线,既体现了教学特色,又实现了知识共享,;同时明确目标,缩小范围,把“世界奇妙”分成四个建筑、美食、别称、礼仪清晰的板块:以教材知识为主,既让优秀生吃“饱”,又让中等生学困生吃“好”;在学生合作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合作要求,组长把关,组员配合。

之后,我又进行了反复试教。“一堂好课就是这样磨出来的”,经过一次次的课堂演练,课后的评课、反思,我深切地感受到:只有用自己满腔的热忱,不断地学习、进取,才能获得源源不竭的“活水”;只有集体的支持和帮助,才能更清楚更快速地发现自己成长中的不足,更快更高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正式上教研课了,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作为一节研讨课,我达不到十全十美,但相信它能给组内教师带来一些启示,或认可,或争议,或疑惑,我知足也。课后,屠老师和各校同行进行了交流、探讨,肯定了这堂课用生动灵活有趣的课堂教学诠释了本次教研的主题------真实、真诚、真情;能通过“书签”这个看似平平的课堂小礼物,贯穿起整堂课,使课本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有效合理地利用,起到了穿针引线作用。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老师对“品尝日本寿司和韩国泡菜”这一环节就有争议,“这些不贴近我们平时课堂的做法,是否是作秀之举呢?难道每一堂家常课,教师都会有精力去实现这些理想中的资源吗?”感谢他们,给我们的教研新的思维火花,老师们在一次次的争辩中,对《品德与社会》又有了新的认识。

如果说这次教研活动,给我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磨练的平台,那先前的一次次试教和反思,则只是用真诚收获了一份真情;而最后一次的正式教研课,在赢得学生的真情外,我还赢得了听课老师的真诚帮助和指点,成就了我生命课堂的精彩。

感谢教研活动,让我明白了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集体的支持帮助,专家的引领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一样的声音”。我会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品德课,把握每一次品德教研机会,让我们的品德课大放光彩。

第五篇:生命的追求(作文)

篇一:追求人生,追求自我如果我们是风中的一粒沙,也要随风漂泊一生;如果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也要随波逐流一生。沙儿选择了风,水儿选择了大海,它们都在追求人生,追求自我。

“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屈原那颗忠贞,爱国的心的呐喊。为了坚守,为了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它选择了他自己的路。身子倾向了目的一方,永远的沉溺于冰冷的江水中。他是民族的脊梁,不屈服,最终以死来诠释了人生。追求人生,造就了他灵魂永存,追求自我,早就了他的辉煌人生。

李太白的醉酒狂歌,放荡不羁,可谓逍遥自在。他的一生不追随什么功名利禄只想独自一人闯荡江湖。在他的生命里饮酒作诗是一大乐事。他的酒后愁情,会让你为之更愁;正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而他积极的人生态度,会让你有一种拼搏奋斗的动力;所谓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为了他的万家酒楼和十里桃花,他会不远万里赶到那里,那儿也许就是他的世外桃源。他在美酒中追求人生,在美景追求自我。

人生把握在自己的手里,也许我们有时只为了漂泊而选择了风雨兼程的人生,但只有我们走过,那里总会有我们曾经留下的足迹,而我们的歌声也会在那里回荡。

他的名字让人听起来总是会那么的亲切,那么的熟悉。年纪尚轻的丛飞是一个有爱心的歌手,他用他挣来的钱供那些穷困的孩子读书。而当自己身患绝症的时候却没有人来看望他。也许他会感到失望,他也许受到了心灵的打击。但他从没有后悔帮助那些孩子。这就是他人生的追求。他在默默中奉献了他的爱,因为他所追求的人生是不图回报,他所追求的自我就是将爱传递下去。

人生,有平直的大道通天,也有羊肠小路的迂回;有大江东去的豪迈,也有小桥流水的优雅。不论怎样,我们要追求属于我们的人生,即使前方有荆棘坎坷,既然选择了远方,只顾奋勇前行,因为那里有我的梦。尝到了酸甜苦辣,经过了阳光后的风雨即是人生的一部历史。活着就要有自己的性格。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那是精彩。追求自我,那是辉煌。

篇二:追求,追求——读《夸父追日》有感

曾经,老师口沫横飞地叙述一个古老的神话:有个不自量力的人疯狂的追着太阳,最终被活活累死。当时我是一个乖乖的学生,本应专心听讲然后在笔记本上记下“不自量力”的教训才是,可却有一股莫名的情愫从我的心底涌出,便锁着眉悼念那位名叫夸父的人。如果他不被累死,一定能追到太阳,我想。

今天,我长大了,学习了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学习了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多么遥远,学习了太阳的东升西落,也知道人们要触摸到太阳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我当初幼稚而天真的想法被科学扑灭了,但无法扑灭的是夸父那永不放弃的情怀。他丢弃那两点一线的平淡,努力地去追求,追求,尽管累死也不放弃他那个永恒的梦想。

夸父的努力,夸父的自信,夸父的敢做敢言,使我向往,使我崇拜。他的那种特殊的“不

自量力”已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

天空大大方方地蓝着,这个下午开启了我万里胸怀的豪情,像一把钥匙。我爱好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像夸父般拼命地去追求,只为寻求那个心中永不褪色的梦。我趴在窗前,望着窗外的碧蓝,它令我想笑;天边堆垛的云,让我想跑。

我爱好做白日梦,梦见自己的梦想之舟在不断追求的呼喊声中驶向彼岸,为自己追求的灵魂戴上成功的光环。于是醒来后又不断地去追求,不断地去探索。

我突然惊觉到自己有了夸父的血统!

不知道当初那个被追的太阳是否在长河平原上踏下几个慌张的脚印?天空以变幻的蓝色铺叙,云以干净的手法描绘,然后交给我眼睛去印刷,我们都在叙述一个夸父的故事,那个古老却仍年轻的神话。

朋友,去追求吧!不要被无知的嘲笑与无聊的恐吓吓坏而放弃那个梦!不要漫步于人生的十字路口而最终一无所获!不要去等待,而应去创造!不为别的,只为你心中的那个永不褪色的梦。

我又想起了夸父,觉得他与我是如此的亲近。我聆听那血液在我体内串流的声音,并感受到有一股蛮不讲理的生命力,呼啸着,说要完成梦想。我又拿起笔,去探索,去追求,追求那个梦„„

篇三:追求心中的绿洲

追求一轮红日,便将强壮的身体化作了山峦去托起它;追求一个梦想,便将所有的心血化作了地平线去迎接它;追求一种成功,便将自信的力量去化作风景去展现它。

追求者上路了,他头顶烈日脚踏黄土,让骄阳晒着黝黑的胸膛,让热浪夹着干燥的尘土,裹拥着向前走去,要走多远?不知道,要走多久?也不知道。

怀着那颗滚烫的心,浑身淌着坚毅的血,含着心中那个不灭的追求,他继续向前方走去。追求者走得沉着,走得坚定,走得执着,走得自信和勇敢!

追求者进入了戈壁,向沙漠走去,遇到一位老者。老者说:“年青人,别向前走了,前方有碎石,会磨破你的双脚。”追求者粲然一笑:“前方是我追求的目标,那里有我的理想,什么碎石,什么粗砂,就让他们磨破我的双脚吧!就让那淌下的一行血迹化成一粒粒的种子吧。待我找到甘泉,这里便是绿洲。

他依旧不停息地向前走,依旧走得沉着、坚定,走得执着、自信、勇敢。可换来的仍是骄阳与热浪,追求者的双唇干裂了,脚磨肿了,他昏倒了,但在那依稀的视野中,他仿佛看到了绿洲,看到了希望,风沙对他说:“歇歇吧,胜利就在前方。”追求者说:“不!越是在最后,就越不能放松。只有坚持,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的胜利。”追求者拖着疲惫的身躯,缓缓向绿洲爬去。

这便是追求者的生活方式,这便是生存者的生命轨迹,追求心中的绿洲,追求远方的理想,风暴不可怕,黑暗不可怕!没有什么可以挡住追求的路!

你、我、我们,都在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尽管我们的脚步还很稚嫩,我们的路还很漫长,但是,只要我们像那位追求者一样,心中有绿洲,远处有风景,那么,你的一次次勇猛搏击,必会换来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篇四:追求,珍惜,人

追求是什么,追求是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追求是岳飞的“文臣不贪钱,武将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追求又是周恩来的一句“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追求还是湘江支流,橘子洲头毛泽东“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青年高歌。

追求是人的生命,许多人都为追求而存在,事去千年,人已作古,但他们的一段佳话却流传至今。

在春秋的时代,有这样两个国家,一个叫吴,一个叫越,在这两个国家中有这样两个君王,一个叫夫差,一个叫勾践。吴越是世仇,这两个人也注定成为敌人。但他们的性格又如此相像,他们都用了数十年的苦心经营,实现自己的追。

夫差十年的苦心经营,实现自己的追求,夫差十年不入后宫一步,勾践托妻带子给人家干了十年活。

终于吴国实力超过越国,吴王进入了越王的宫殿,享用勾践的美食,睡榻,也许当吴王站在越国的亭台上,用一双征服者的眼睛扫视满堆的金银,用一只硕大的手抚摸越国府库中的宝物时,胜利的感觉爬上心头,流淌在血液中。这是追求实现的快感。

勾践十年的苦心经营,实现自己的追求。终于越国振兴,打破吴都,逼死夫差,洗刷了耻辱,十年前的一幕再次上演,越王的追求也实现了,诗曰: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那又是怎样一种王者风情。

追求是生命,是人们存在的支点。珍惜是血液,是支点上的托盘,托起你的追求。

然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又有多少人能够保住自己的成果,不让苦心所来的琼浆玉液因托盘的倾斜而滴入泥土,功亏一篑。

苦心人,天不负,上天满足了他们的追求,但在成功之后他们在对追求的忽视,对成功的毫不珍惜,亦使上苍天无可耐何。

我彳亍在姑苏的小镇上,回首往事,风扣着我的心弦,雨挑着的我的思绪,我为他的追求而喜悦,又为他们的不知珍惜而惋惜。

如果追求到的再失去,拥有的再次消失。那是怎样的痛。追求是善始,珍惜是善终。因不加珍惜而失去追求的人是沉痛。

追求的人们,不要忽视珍惜,不要使你千辛万苦的追求因你的不知珍惜而成一席华美的梦。

篇五:追求的人生是美丽的追求,如一艘船,负载着人们在生活的海洋中前进,负载着学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与邀游.失去了追求,就好比失去了人生的航标灯,那么生活将变得黯淡而漫无目的.追求是人的精神世界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人类从原始走向现代,工具由原始到现代的电子信息时代.难道这不是知识的创造者所追求的吗

只有追求的人生,才能焕发出闪闪的亮光,生命才会燃烧;只有追求的人生,人生才会变得美丽,不会丑陋;只有追求的人生,才会充满美丽的色彩;只有追求的人生,社会才会不断进步.追求,也是考验人生意志的一个过程.人生的道路总是逆境多,顺境少,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的一生不会跌倒,但是跌倒了并不要紧,只要按自己所追求的方向,勇敢地走下去,前途就是光明的.但是有的人,跌倒了,却放弃,他放弃了美好的前途.心里总是想,一直走下去,定会使自己走向失败,倒不如放弃一切.他错了,只看到眼前,却忘记了前途的光明与美好.追求的人生如火中的凤凰一样绚丽多彩.欧阳修也曾经说过“强者不自勉,或死而泯灭于无闻,弱者能自力,则必有堪称于一世”这句鼓舞人心的名言.在史上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他们为了追求崇高的理想而奋勇抗击.例如屠格涅夫《门槛》中的俄罗斯女郎,为了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在监狱中抗击着,她面对着黑暗,饥饿,寒冷,依然是面不改色,她相信,未来一定是美好的,我一定要亲眼看到那美丽的彩霞,呼吸那新鲜的空气;哥白尼发现地心说,却遭到世人的批驳,但是他坚信“追求真理的人生,必然如雄雄的烈火一样灼烧,结果,他的理想实现了,真理果然战胜了谬论;我国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孙中山一直探索着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不断地追求着,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此,我奉献上一句拜伦所说的”无论头上是怎样的天空,我将承受任何的风暴".这就是我对人生追求的信念,更是美丽人生的请柬.篇六:追求与思考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一首《再别康桥》抒发了徐志摩的追求。是的,追求美好,追求精神之梦,是我们每个人审美的需求。

追求莲的高尚纯洁。周敦颐所赞美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成为莲的品格的内涵。莲的“入污不染”的精神让人钦佩,让人学习。无论是在那白色恐怖的年代,还是改革开放的今天,多少仁人志士用莲的精神实践自己人生的价值。周恩来总理,陈庚大将军;当代的公安战线上的截毒战士,还有许许多多的带着特别任务深人恶劣环境的英雄,他们坚守自己的节操,一尘不染。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有极少数人身处党和人民给予的职位上,却干着为犯罪分子打开绿灯的勾当。这与具有莲一般精神的大写的人实在是相形见绌。

追求梅花的矢志不渝。梅花不仅“香自苦寒来”,而且“愿落尘泥碾作尘”。追求这种境界是多么的高洁、伟岸。梅花知道要使自己能够开放,必须经过夏风秋雨的艰苦磨练,然而,为了那一刻的美的绽放,更要经受住严寒的考验。因此,我们要学习梅花的那种坚定的信念,和为之而奋斗的过程。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因此,梅花“化着春泥”的谦逊和奉献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追求竹子的坚韧刚强。提到竹子,记得郑板桥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中歌咏了竹子强劲坚韧、正直向上、咬定目标、绝不放松的精神品格。这也象征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不屈的精神写照。从苏武持节牧羊,永志不改的人生实践,到古今诗词歌赋中诗人歌咏竹子的情怀,无不证明了只要具有了像竹子那样正直与坚韧、虚心与刚强,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肩负起时代重任。

追求鲜花坚持不懈的等待。记得某作家曾经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其实,过程比开花更重要,鲜艳的花是一天天孕育而成的,只有经历了风风雨雨,才会迎来骄人的开放。而那些不愿等待的人们,因此只有去消遣那没有花香的塑料花吧。

总之,追求高洁,我们就是一个道德中的人;追求梅花般的矢志不渝,我们就会永不言弃;追求竹子精神,我们就会变得更加顽强;追求花样的年华,我们就一定不放弃奋斗的历程。让我们共同追求美好,追求大美的人生境界。

下载2017中考作文写作指南之四:追求真实-细节的生命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中考作文写作指南之四:追求真实-细节的生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考作文写作

    一.中考英语作文如何“妙笔生花” A.常用连接词: 1.表文章结构顺序:First of all,Firstly/First,Secondly/Second…And then,Finally,In the end,At last 2.表并列补充关系的:What is......

    真实写作作文教学改革根本出路

    作文教学效率不高是长期困扰作文教学改革的老问题,虽然几十年来作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建立科学的作文教学体系方面还有待突破。试图运用语言......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作文[范文大全]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作文4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命不息,追求不止作......

    生命不息 追求不止作文专题

    题目:成长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是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既有阳光雨露的呵护,也有寒风雪霜相伴,它们都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然而,由于追求的不同,在......

    作文:生命的追求(4篇)

    篇一:生命的追求(800字)生命,因追求而精彩生命降临之前,便被赋予了梦想。生命降临之后,便要开始追求梦想!——题记蒲公英的花苞打开,小家伙们的梦想便被释放了出来。而后,静静等待合......

    追求作文:生命的追求600字

    生命的追求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好难回答,毕竟人的一生中不仅仅只有一个追求,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关于《生命的追求作文600字》,仅供大家阅读参考!追求作文:生命的追求600字生命在于追......

    作文写作1-细节描写

    作文技巧之一:细节描写 一、写作指导 什么是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成......

    2006年中考满分作文生命不息,追求不止(共5则)

    2006年中考满分作文: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2006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作文佳作 [原版试题] 成长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是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