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邹莲

时间:2019-05-14 18:12: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语》读书笔记——邹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读书笔记——邹莲》。

第一篇:《论语》读书笔记——邹莲

《论语》

———邹莲

读书笔记

关于孝道

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民间:百善孝为先,孝论心不论迹。

孔子:行孝道不仅需使父母衣食无忧而且还要发自内心地尊敬他们,对他们和颜悦色。孝敬,孝为行,敬为心。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本能,这种爱来的如此直觉,如此浓烈。孩子对父母的爱是一种美德,这种爱却来得那么牵强。

孔子:父母给予孩子三年之爱,孩子则要为父母守三年之丧。

孔子: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几,婉转,轻微。劳,担忧)。

民间:孝顺,孝顺,顺者为孝。

司马谈:所谓孝,始于事亲,接着是事君,最后必能使自己扬名后世。扬名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也。

孔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何有于我哉?” 何为孝顺?孔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不要批评孩子,在他的心里种下自信的种子吧。铭记“罗斯福与树苗”的故事。

《论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在这个世界上,又一个至深的悲怆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在。”铭记此痛,不要等到那一天才忍不住捶胸顿足,涕泗滂沱,追悔莫及。

关于智慧

何为智慧?智慧是一种思维方式。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标准,那就是当你面对人心的时候,你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判断力。在一个充满迷茫的世界里,真正深沉的智慧就是我们能够冷静下来,面对每一个人以及他背后的故事,能够顺着他心灵上每一条隐秘的纹路走近他内心深处的那些欢喜和忧伤,那些心灵的欲望。简单地说,智慧就是知人。(于丹)

知人以后又做什么呢?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所

谓“直者”即正直的、贤达的、善良的、有才能的人。)

知人的目的在于,别人能不能从跟你的交往中看到人性中的温暖、善良,看到你对他的体谅、包容,从而让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现出来。

怎样才能做到知人?怎样去看一个人呢?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廋:藏匿)评价一个人,要看他做事的动机、做事的经过,还要看他做完事情后心里是不是安顿了。我们不能在静止的一点上考察一个人的言与行,不能断章取义地说谁说什么话,所以他是什么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而观其行不单单在于看结果,而在于一个动态的过程。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人的过错是可以归类的。

子曰:“观过,斯知仁矣。”看一个人的过错就知道他是不是一个仁义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做的很多善事差不多都是相同的。比如,扶老携幼,实行一些忠信之道,其实很多的社会基本价值是趋同的,但人的过错却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在人的过错里最见人心。(于丹)

每个人,他的此刻都带着他以往的价值观和以往的生活坐标,他能感觉得到的是跟他自己心理上的参照。所以,我们观察到的人可能和客观实际中的人有所不同。

孔子会用什么样的人呢?子曰:“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惧并不是胆小、懦弱的表现,而是负责任、把事情真正地当回事儿的表现,惧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敬畏。如果一个人临事丝毫不惧,那么这个人

从心底里就根本没把这件重要的事情当回事,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说白了这个人是个二百五,压根儿不靠谱。

铭记“富孀聘司机”的故事。大智慧和小智慧的区别,有时候只是彰显在一种态度上。

知人后如何用人?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天生我材必有用,所谓废物就是摆错了地方的财富。

铭记故事“玻璃瓶里的苍蝇和蜜蜂”,好事情并非只有很高尚、很很有智力的人才能办到。也就是说,最高尚、最有智力的人并非百事皆能的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吾叩其两端而竭焉。”一事当前,人要跳得出,不要沉浸在这个事情的过程中,纠缠于细节,而是要抓住这个事情的两个极端,统观全局,就能求得事情的解决,知道问题的真相。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们的生命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它不仅是一种思想、知识的载体,而且是一个可以激活的“道”的主体。一切澎湃于心,让我们能够真正在心里面有所酝酿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乐之者”的这种境界,就是我学了一种知识,做了一份职业,在终极穿越的过程中,我不仅成全了这个职业,同时这个职业也成全了我,让我的心智得到发展,个人能力得到提升,同时我也收获了快乐和满足。这是

一种大境界。

于丹:一个人正确了,他的世界大概也是正确的。

关于学习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于丹: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甚至差别非常大。如果你想达到一个开阔的生命境界,那你首先要问问你自己,我的生命格局到底有多大?统观全局,我们就能获得更开阔、更高层次的生命境界。就像下棋一样,局布大了,一块失掉了,另一个地方还可以做活。

于丹:人多,老在一起说、议,就一定有大智慧吗?非也!更重要的是自省。

一个人滔滔不绝,就不一定有智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传播任何消息之前,要先想。其

一、这个消息是真实可靠的吗?其

二、这个消息是善意的吗?其

三、这个消息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切勿蜚短流长!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自贡问孔子:孔圉这个人为什么得到“文”的谥号?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下问”并不是说要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而是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考虑问题的角度。)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时刻保持虚怀若谷的态度,时刻保持一种谦逊的、空灵的、虚静的、安闲的状态。)

孔子教学的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生冥思苦想,毫无结果的时候师启发他;生若有所思,无以表达的时候,师启发他。告诉学生屋里有一个墙角,学生却不知道屋里还有三个墙角时,再也不去开导他了。)

于丹:一个好老师,不见得要苦口婆心,喋喋不休,才有最好的教育效果,好老师有时候要做的只是画龙点睛,让学生完成思考和彻悟的过程。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宋代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就是说,你的心在天地之间要立得辽阔壮大,为百姓民生承担一些使命,将古代的绝世之学发扬光大,然后“为万世开太平”,去铺路,去做事。

学习要懂得有所变通,能学以致用。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可以与其一起学习,但是未必每个人都能找到真理;即使每个人都找到了真理,那也不见得

每个人都能立得起来,有所坚持,有所树立;这还不够,在一起有所树立、有所成就的人,未必都能做到通权达变。(通,通晓、懂得;权,权衡;达,明白;变;变通、改变。所以这个词的意思即是:明事理,懂得权衡,善于变通。)

如何在坚持原则之后还能通权达变呢?答曰:把学问做到极致。有时候,思路的转换是一种智慧。这是在学问做到极致以后才能获得的智慧,这就是一种权变。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对或者绝对的错,一定要看时机,要看主体,还要有前提。

每个人跟别人的关系到底怎样才算合适?答曰:换位思考。

一、把自己当别人。大喜的时候看淡一点,这种值得高兴的事也会发生在别人身上。大悲的时候也要看淡一点,因为这样的坏事同样也会发生在别人身上。

二、把别人当自己,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

三、把别人当别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需要被尊重,所以一定要本着别人的立场出发。

四、把自己当自己。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弊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特别仁爱的人,如果不好学,就经常会做些以德报怨的事,受到别人的愚弄;聪明的人如果不好学,极容易变得飘忽不定,没有根基;一个人太讲诚信,如果不再去学习的话,就容易受人陷害;正直的人如果不去学习的话,就容易说出尖酸刻薄的话伤害到别人;好勇而不好学的人,也就是有勇无谋的人,容易被别人利用闯出许多乱子;刚强 的人,立场坚定的人,如果不去学习的话,就容易刚愎自用、狂妄自大;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过犹不及,并不是说找到了一块很好的基石后,这块基石就会一成不变的好下去。

不要让自己得心思被一级工资、一个职称、夫妻间的一个口角、朋友间的一个误会绊住,这些都只是一根毫毛,当你的心被这些东西绊住的时候,你也就没有心思去开阔另一片美丽的旷野了。

关于诚信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人若无信誉,不知他将怎样度过一生,这就好比大车无,小车无,怎么走动呢?信誉是一个人子行走于世的一块基石,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关键。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社会生活文献,对待别人要忠心,与人交际要信实。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人要坦荡、正直,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正直、不守信的人,只不过是侥幸逃过了很多本应该发生的责罚才磕磕绊绊地活下来的,他们迟早要摔跟头。

心恋故主,关羽归汉,忠勇之心,令人赧颜。是啊,有谁能这般笃诚守信呢?

何人堪称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本来自己什么都没有,却要装作有;本来是空虚的,却偏偏要装出饱满富足的样子;本来很困顿,却装作很奢华,这样的人是难以保持始终如一的,也就不会有好品德了。在自己的生命中保持恒常之心(平常心,),需要坦率的勇气,坦率地面对自己,勇敢地接受客观现实。扪心自问,你对自己足够真诚,足够坦率吗?

怎样提高道德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坚持忠信的原则,在符合道义的前提下进行改变,道德品质也就有所提高了„ „ 孔子的意思是说,人们应该按照“忠信“、“仁义”的原则去办事,时时刻刻保持一颗恒常之心,这样就会活得很明白。如果感情用事的话,就会陷入无穷的迷惑之中。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顾。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君子如果内心不厚重、不庄重,没有足够的定力而随风倒,那么,他就没有分量、很轻薄,也就没有什么威严了。他的内心要以忠、信这两种道德为立命之本。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犯了错不要害怕改正。

《论语》里的哪一句话能最直接引导我们的人生呢?答曰:没有一句话可以。经典的东西需要融会贯通,并不是说只靠一句话,或者一个理念,就能让一个人安身立命。孔子提出来的东西都是微言大义,看似简单,但是却有着广博的文化积淀,都有一些内在的理念在支撑。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

亲,亦可宗也。”一个人的诺言如果能够符合道义,就可以兑现。对别人毕恭毕敬而且符合礼仪,这个人就远离耻辱了。能够明辨是非、依靠可亲信之人,那么,此人为人行事也就很可靠了。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治理有千乘马车这样的一个中等偏大的国家,第一,治理者要严肃认真地对待政务,信实无欺。第二,要能节约财政开支,关爱百姓。第三,按照四时节序让百姓耕作,农忙时不宜让百姓服很多劳役。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取得百姓的信任之后再去让百姓干活,百姓就不会觉得自己在受虐待。取得君主的信任之后再去进谏,君主就不会认为你在诽谤他了。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真正的君子坚持正义,守大信誉,观大势,顾大局,不一定要局限于小节上。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说到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但实际上却不问是非,固执己见,这是小人啊!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有德之人不只你一个,会有人和你产生共鸣。

让我们保有内心的诚意,从当下的生活出发,接受现实,朴素面对,并且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守住信誉,通往未来的道路一定会向我们展开。

关于治世

儒家的政治理想,一言以蔽之,就是“德政”,用礼乐制度、道德

伦理来维系社会秩序。在孔子的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里,单纯提倡以德治国听起来有一点乌托邦的味道,这很美好,但是也很不现实。所以,即便孔子当时极力地在各诸侯国之间游说,他的这种政治理想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虽然政治理想没有实现,但是孔子因材施教,弟子三千,被后世奉为“万世师表”。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治理国家为什么要用杀戮这种极端的方式呢?如果你一心向善,倡导善良的风气,那么老百姓自然也会一心向善的。从政者的道德好比风一样,小人的道德好像草,草遇到风必定会倒下来。草随风偏,所以从政者自己要首先有道德,然后再用自己的道德去影响老百姓。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则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诫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张问孔子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要尊重五种美德,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哪五种美德呢?孔子说,五种美德指: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执政者给予百姓恩惠,但是不能过多破费。在百姓能够得到利益的时机和地方加以引导,让百姓做对他们自己有益的事情,自己去创造财富,这样国家就不用掏腰包了。选准需要劳作的事情,让百姓在合适的时机去做,这样百姓就会劳得其所,乐在其中,就不会抱怨了。人的欲望如果向仁爱的方向发展,求仁得仁,就不会贪婪了。不论对方人多少,势力强还是弱,不论对方是谁,做事情都要尽心竭力,不敢怠慢,让自己的内心从容舒泰,这样自己的外表就不会凌厉骄矜,此所谓“泰而不骄”。一个真正的君子见人做事,总会正其衣冠,目不斜视,稳重端庄,眉宇之间流露出磊落和坦然,这样的人,别人见了就会心生敬畏,但并非惧怕,此所谓“威而不猛”。何谓四恶? 四恶:虐,暴,贼,吝啬。何为虐?事先不经过教导,不去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就直接去整顿社会秩序,百姓做了坏事就斩首,这就是恶政。不提前告诉百姓做什么事情、怎么去做、规范是什么、怎么去准备,就急着向百姓要成果,急着抓政绩,百姓自然就会受苦,这就叫暴政。事先不督促,大家都很懈怠,临到最后,搞个偷袭,突然提出工程完工日期,逼迫大家赶工期,这样做很不负责任,这叫陷别人于不义,就是“贼”。

真正治理世道的人,做大政治的人,出手时就不应该像一个上不得台面的有司那样小家子气,那样吝啬,而是一定要兑现诺言,厚待于人。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季康子问,要让百姓恭敬有礼、忠诚不

二、勤勉努力,该怎么做呢?孔子说,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女慈祥,百姓就会忠于你;你提拔善良的人,又教导能力弱的人,百姓就会勤勉了。

子夏问政于孔子,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做事不要急功近利,不要盲目追求速度,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要贪图小利,否则就破坏了长期发展的目标。

普通人学习《论语》的治世之道有什么意义呢?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证,奚其为为政?”孔子说,《尚书》上有这样一句话,说:“孝啊,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推及到政治上去。”这就是从政了啊,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叫参与政治了呢?也就是说,把家庭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都处理好了,才能谈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整个社会都和谐了,你也不就参与政治了吗?

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悉知这个国家的政事,陈亢问子贡,孔子是自己求来这些政事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自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话 的意思是,孔子为人温和善良,对人恭敬,行为节俭,凡事都会谦让,他就是靠着这样的品德而做到了每到一地就能熟知当地的政事。这是一种人格力量的延伸,这是一种道德的凯旋。当他拥有了这些品质的时候,还用得着求着人家问吗?还用得着各个国家的国君自动告诉他有关的政事吗?我们老师了解政事的方式或许跟其他人都不一样吧。

第二篇: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吴婷

14生物工程

14070021022 过去我不爱读《论语》,觉得此书杂乱无章,只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言谈的记录,看到后边,就忘了前边,很多地方没头没尾,不知所云。来到青岛读书,有幸去了孔子的故乡—曲阜,对孔子也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文革期间,批林批孔,而现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孔子热,处处兴建孔子学堂,探讨传播交流儒学,把孔子抬到了极高的地位。我想弄清楚,作为文化现象,孔子热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想要重读经典。毕竟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定会有他的过人之处。在系统地读《论语》全书之前,我有看过《于丹讲论语》,《鲍鹏山说孔子》和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对于论语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或是大加赞扬或是中肯评价,但那都是别人眼中的孔子,因此我想要自己心平气和地去读一读《论语》(读的是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

读完论语,我想告诉大家,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述而篇中孔子自己对子贡所说的“天纵之将圣”的否认。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生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的人;一个满腹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孔子是人,却是如此真实简单的人,他的很多品质都是常人难以坚持的。因此我明白,现在的孔子热,热的不是孔子,孔子只是符号。社会失落,道德失灵,人们急需灵魂的慰藉品。而批孔也只是政治,不是学术,无论是秦朝的焚书坑儒,亦或是文革期间的“打倒孔家店”。

之前自己总是不愿意去读经典,而在自己都没有好好读过论语,便对它妄下定论是不好的。南怀瑾先生说,夫子之文章,有“一贯的传统。”哪章接哪章,哪篇接哪篇,都很有讲究,决不能动,有些夸大。在通读之后,我认为《论语》的主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天命,孔子敬畏天命,与老子的“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同,孔子关心的是天对人事的影响而非天道本身。如,“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2)人品。孔子喜欢品评人物,但却又绝非口不臧否。我总结了一下,发现孔子对人的评价有以下几种:圣人(生而知之的聪明人),仁人,善人,贤人,君子,士,大人,鄙夫,女子。

(3)道德修身。孔子讲的德行主要有以下几种,仁,义,孝,友,忠,信,恕,恭,俭,让,民。

(4)习礼。孔子本身对于礼节是十分讲究的,《论语》论礼,主要是在《八佾》和《乡党》。(5)治学。《论语》里有很多关于学习方法的,比如“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等,我们都可以以此为鉴。

读了《论语》之后,给我最大的感触,并不是论语本身,而是对经典的重新认识,以及我们需要保持自己独立思考能力,不跟风的重要性。

第三篇: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后感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大概的意思就是学的一种知识而能够应时实行,这岂不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岂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心里豪不怨恨,这岂不是一个君子吗?这句话告诉我们三个道理。第一个道理就是:学习,就是学了以后需要温习。学习是要从心里体会,从实践中挖掘有用的东西。只有学到了好的东西,有用的东西,我们才能觉得学习是件很快乐的事。第二道理就是我们要多交朋友,对待以往有过过节的敌人也要以友好的姿态去交往。这样,当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朋友时,不就很快乐了吗!第三个道理就是对待不理解自己的人,不应该心存怨恨。因为别人不懂是别人不懂,那是他不够了解自己。我们不能够因为别人不懂而去伤害别人,恨别人。我们有一颗宽容别人的心,不是很“君子”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翻译过来就是:有子说:“一个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人而会冒犯君上的,极为稀少;不会冒犯君上而会作乱的,不曾有过。一个用心于世道的君子,专致于根本的事情;根本的事情做好了,这个世界就可变成有道的世界了。孝与弟应是仁的根本!”这句话的道理浅显易懂。就是告诉我们要守孝!是啊,如果一个人连“孝”都不能做到,何谈做人,何谈交友,何谈诚信呢?连自己最亲的人都不帮助,都不爱,怎么能够去“爱”别人呢?守孝的人在乎自己的亲人,所以他的“根本”就有了,就不会在外面谋反叛乱、投敌卖国了。所以“孝”才是做人的根本。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一个人说话中听,容色和悦,不见得就是有道君子!这句话告诉我们,看人不能看表面,表面上看起来很和悦的人不一定就是好人。同样的,表面上看起来很邪恶的人也不一定是坏人,所以我们看人看事一定要从根本上去看,不能随意相信别人,也不能听信别人的谣言去憎恶别人。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一三件事情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计议事情,有没有尽了心?我对朋友,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我传授学业,有没有不纯熟的地方?”曾子嫡传了孔子的事业,著了《大学》,然后孔子的孙子子思又传承了曾子,而著了《中庸》,而后子思又传道于孟子。四个人虽然同出一门,但思想却是有所不同的,性格与想法上也是有出入的。虽然这句话的三个反省中有着三个曾子想要告诉我们的三个“要”。对事业要尽力,对朋友要诚信,教给孩子的知识要正确。简单的三个“要”做起来可不是像说的这么简单。如果自己做到了,那么人就是圣人了。不过,我们一定要牢记它,把它当成自己一生的目标也能激励自己。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说:“治理一个能出千辆兵车的国家,对事要毫不苟且而对人名要有信用,节省自己的用度而尽力去爱护人名,役使人民要在最适当的时候。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做一个学生,在家应当孝顺父母,出外应当恭敬尊长,做事谨慎而说话诚信,普遍地爱众人而特别亲近仁人。在学习这些德行以外,又用力于读书。”这一句是孔子对小孩子的要求,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和小朋友要团结友爱,要遵守纪律,要诚实,要爱祖国爱人民,要和好人做朋友,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其实我们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孔子把它们上升到孝、悌、谨、信、博爱、亲仁这样的高度上,作为为人的根本,从小开始养成。一切高尚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也都由此而生。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讲,做到以上几点,虽然会失掉一些眼前利益,但是人生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心胸也会越来越广阔,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在不远的前方。

虽然这样的要求,三岁的孩子都知道,但是活到八十岁也不一定能做到。当早已不再长高的我们翻起这一页文字的时候,是不是感到,自己到现在为止,也不能算是个好孩子?不要紧,让我们从头做起,从一个孩子做起,当我们做到作为一个好孩子走进大人的世界,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变了。

老人与海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48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海明威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 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

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每一本书,都有它自己的“灵魂”,当你阅读一本书时,自己也就在不知不觉当中,陷入了那个书中所构想的世界。

今年暑假,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当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佩服这位老渔夫,因为他这时已经打到了一些鱼,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再看看我们,平时遇到一点小困难,我们都叫苦连天。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像这位老人一样胸怀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标。当我读到“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时,我的心也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我非常钦佩老人那种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知道对手实力很强,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老渔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最后,小说以一个少年看到老渔夫在度量足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再次描写了这条鱼的巨大,说明老渔夫所克服的困难之大,非比寻常。小说歌颂了老渔夫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积极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

第四篇:《论语》读书笔记

人生,没有来世,只有今生,供你尽情挥霍。而这一世,或庸俗混沌、或绚烂明丽,与命运无关,它决定于你内心的思想是否透彻;而你的人生是要酣畅淋漓,还是要得过且过,亦与命运亦无关,它取决于你内心的选择。

你可以选择所谓的难得糊涂,得过且过,问题是当我们真正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是否会为没有嚼头人生的滋味而深感惋惜,又是否会为活得太过混沌不够透彻而感到怅然若失呢?

而真正的遗憾是这一切都将无法重来,你的生命终将在自然规律下顺着自然的结果花开花落。而所谓活得值得,不是你的财富多么丰厚,而是你的心是否得到了解脱。即使我们再怎么追求轻浮的快乐,既然来到了这世上,还是要活得明白一些,此生,我们只有此生,请深刻牢记,如此,我们才可能尽情地精彩,将生命的滋味咂透嚼个透彻。

所以我们不停地探索,企图寻找到人生的良药,而当我终于在万卷丛书中,静静地翻开《论语》,我终于明白了一句话:若有一种东西可以流转千年而仍耐人寻味,我想她若不是妖精,它定是人生秘诀。

而一谈到经典的时候,自然是有一部分人要昏昏欲睡了,也许他们的人生早已豁达,但也许他们将注定终生倍感迷惑,而昏昏欲睡的背后掩藏的是一颗轻浮而懒惰的内心,因为懒于去钻研,所以终日迷惑。而也许有一部分读过经典的人也觉得经典枯燥乏味,不过尔尔,并为此不以为然着,是的,也许您是读了,然而读和读懂之间还是有距离的,读懂和悟透之间更是有着天壤之别,所以自然觉得乏味枯燥,也见怪不怪了。而,经典是什么,经典犹如一个顶着面纱的美女,若你不亲手揭开她的面纱,你永远不知道她有多么美多么耐人寻味。借用孔子的话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意思是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而我想说的是如果你能像欣赏一个奇女子一般来品读经典,它定不会让你失望,甚至让你觉得妙不可言也未尝不可呢。

第五篇: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可能是《论语》中我知道得最早的一句话了,小时候对此的理解更多是在学习的层面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要不懂装懂,这样才能学好知识。而现在看来,这种理解只是最低境界罢了。细细品味,里面却蕴含了处世的哲学。随着年纪增长,步入复杂变幻的社会,为了取悦他人,也或是因为不得不迎合社会,许多人选择了伪装自己,伪装自己的能力,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肆意吹嘘,工于心计。他们流连在灯红酒绿之中,虚伪地弯起嘴角的弧度,却忘了交友处世的首要准则,诚实(当然,这种诚实是相对意义上而言的,比如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这并不算是违背了诚实的原则)。看看古往今来朋友甚多的谦谦公子,谁不是以诚实待人为准则的。古时的伯牙子期若不是坦诚相待怕仅是因才华相吸也难成知音吧,学术界泰斗季羡林先生不仅是在做学问上诚实,还有为人处世上诚恳,这应当也是先生受人爱戴的原因之一吧。由此可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了解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我想这句话用现代的一句话概括大概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了吧。懂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人可以顺利地完成一件事,喜欢这件事的人则能圆满地完成,可以此为乐的人却能超凡地完成。因为以此为乐,便能全身心投入,甚至是“融”入。这句话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是,如果你要学习某样东西(甚至是在很不情愿的情况下),请你把它当成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而不是一个任务。这样,就一定能够将它做到最好,同时自己的心境也得到了升华。

下载《论语》读书笔记——邹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读书笔记——邹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学而时习之 1楼   习文君  作为《论语》的第一句话,它实在是太重要了。对这句话理解的误差,会直接影响我们对《论语》的整体看法。 子曰:“学而......

    经典《论语》读书笔记

    “孔子论”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一本纪录,孔子的教学和生活报价。以下是一个小系列的书,带来笔记,希望能帮助你。孔子阅读论(1) 余丹教授在谈论“孔子话语经验”时说,宋代创始总理赵......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作者:孔子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6年1月 内容提要:《论语》是一部主要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纂集而成。以记录言谈举止的方式,......

    论语读书笔记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后被人推......

    论语 读书笔记

    论语 读书笔记 论语是我国著名的国学经典,也是儒家重要作品之一,它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直到今天仍不失其意义,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论语的核心思想即为“仁”和“礼”,......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介绍《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