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1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论语》读书笔记2
其中有一段使我觉得很有道理,这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共学,不也很欢乐吗别人不了解自我的才能,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最让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这一句。
我觉得这句话正好指明了我的缺点,我也要感激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如何改正。以前我总是学了的东西就扔在一边不管了,而如今明白了学完的东西要时时去温习才行。并且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才让我几次考试没得满分。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正在为一次期中考试做准备,我一个人却在漫不经心的读课外书,我心想:上课时我那么认真,这一次考试我必须大获全胜,我越来越得意,慢慢就放松了对考试的警惕,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直到考试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场,我拿着试卷,就在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见那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我心里一急,连题目都没看清楚,就毫不犹豫的写起来,我写一题错一题,心里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跃,到了最终我还有几道题没写,头上像炸开了锅。结果大家可想而知了。
我经过这次失败加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我必须会改正缺点的。
《论语》读书笔记3
当我抱着一本厚厚的《论语》走在路上的时候,看见我的人都会惊讶的说:“你看得懂吗?”而我会自豪的说:“看得懂!”其实这本书很有趣。
论语这本书讲的是在我国东周时期,由王全空东迁后日益衰败,逐渐失去了以往的威风,各个诸侯为了争夺土地,展开了长期的斗争。
在这期间,鲁国的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十分心痛。为了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和规则,孔子为了恢复周公建立的礼乐制度,提山“克已复礼”的主张,用“仁”对“礼”进行改造,提出并完善了“仁学”的理论。
孔子认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遵重丄和关爱,就是重视老百姓,关心老百姓的病苦,就是“德治”。为此定现“仁”,孔了十分重视“礼”,主张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论行为都符合的要求。
这本中还让我们知道了一些关干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老师,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克制自己,恢复周礼,就是“仁”;以周礼为标准,时时处处严格安排,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周礼,就是“仁”了!”
另我失望的是孔子为了让自己的`主张成为现时,于是四处游访,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可最后各个诸侯国由忙于争霸,所以没有理会孔子的主观,孔子十分失望只能回到鲁国……
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十分气愤,因为孔子这么努力的做到“仁”可最后他得到的却是拒绝,要不是个各诸侯国不听孔子的建议,所以才伤亡惨重。
《论语》这本书不但有趣,还能让你受益韭浅,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
《论语》读书笔记4
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礼貌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这些经典诗文,寄托了我们先辈对人国与道义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日,我捧着这本厚实而蕴含着生命真谛的《论语》,轻轻的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感悟一页页间,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一面面,洗涤我心中的浮躁狂妄今日,人类社会正处着急剧变化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构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在风和日丽暖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一样,一身傲骨!也仅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下依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才能拥有着君子的节操,唯有这样,民族魂才得以发扬,唯有这样,中华民族精神才得以弘扬,国家才得以发展壮大!后有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是更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白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哦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民族精神,今日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人民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提高的光辉点。
读着《论语》我感到自我受益匪浅,在他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有更有意义。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此刻,让我们一齐为中华传统文化这棵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论语》读书笔记5
《论语》的编辑者不止一个人,有千千万万的人。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被世人视为至理。它以极具典范意义的语言。《论语》中所记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其中不少对话场景栩栩如生,生动传神。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论语》成功描写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子贡的聪颖善变,颜回的温雅贤良,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让我知道了,孔子是个十分守礼节,连颜回死后,他都还守着礼节,不肯把车子卖掉,可见孔子多么深明大义啊!
《论语》是国学经典,涉及到人们生活诸多方面,如:如何从政,如何塑造正人君子,如何教育弟子,如何与人交往,堪称中国传统智慧的源泉和宝库,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人们修身养性,治国安邦。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精论,富有哲理的名言名句,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展现。
让我们慢慢的开始背《经典》,从底做起,知道古人的思想,从世代相传的经典中,学习到人生的哲理,丰富自己的人生!
《论语》读书笔记6
君子自古就是被赞颂的对象,他们主忠信,性如菊,居于竹,周而不比,品格高洁。一本《论语》读毕,我对君子的理解更加透彻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将食、住视为身外之物,即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坚持自己的处事原则,对待他人,以温、良、恭、俭、让为主,亲和待人。服事君主,信实无欺,做事周而不比。贫而乐,富而好礼,独善其身,兼济天下,这大概是君子的'心性品格、对国家的热忱之心吧。古有陶潜范仲淹,今有鲁迅李大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对待敌人横眉冷对,掀起复兴的革命。对待民众俯首成牛,挽起希望的狂澜。若君子有所求,必然是为了大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对于自身的修养是十分看中的,不因利益而迷失,不为重金而屈服,讷于言,敏于行。巧言令色足恭,为君子所恶。匿怨而友其人,亦为君子所恶。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爱憎分明者,岂不为君子,人而为仁者,岂非君子耶?仁德为君子的必需品,也是君子的天性: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为仁的代名词,德是君子的昵称。与之交往,不必饕餮盛宴,只需粗茶淡饭。与之情谊,并不浓如烈酒,只似淡水清汤。君子如天上北辰,众星愿共之。
儒家智慧诠释君子之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做到言忠信,行笃敬,这样才能成仁,成德,成君子。
《论语》读书笔记7
[原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佾:yì古时乐舞的行列,一佾八人。《周礼》规定,周天子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士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可忍:可以忍心。
这则的大意是说:孔子在谈论到季孙氏的时候说:“他用天子的规格在自己的庭院里乐舞,这样的事都忍心去做,那还有什么事情不可忍心去做呢?”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应用。本意是: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只是用此句来反问鲁公,激起他羞愧之心以反击季氏的僭越、专权。而现今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什么场合,人们动不动就说出这句话,缺少语境和语意,违背了这句话的本意。
从“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句,可以看出孔子的态度,表现出了对季氏破坏礼乐制的极大愤慨。
《论语》读书笔记8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后被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在现实生活中,又有谁能做到这一点了。有些人为了追名逐利而做了一些违背道德的事,伤人又伤己。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竭其力,但社会上做事,让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生活不是孝的根本,如果你能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才对得起父母真正的孝。在生活中,子女都外出打工了,留下自己的父母在家里。而且有时很久都不回家。只负责每个月给父母寄钱,但父母希望的是自己的子女能常回家看看他们。在农村,大多数都是些老人在家,用孔子的理论来说,这样的人没有做到孝。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我们周围都存在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优点,都有他自己的特长。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还有学“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迨”。说的就是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就应该边读边边思考,把学的东西装进我们自己的脑子。如果我们不思考,学到的就只是表面的东西,那就是空读。“知之为之知,不知为不知”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不懂的就要问。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
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过的知识按时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这讲的是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在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为人处事在人际关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虽说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等,不一定他说的对于如今的社会都全部适用。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取适应自己的一部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不要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部吸收。要理论联系实际,有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
《论语》读书笔记9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千年来积累的文化经典,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中的核心部分,是中华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书籍是文化的记载,在我看来,《论语》是最具文人气质的君子品德之书。数千年来,儒家学说一直备受诗人推崇,而孔子也被历代帝王尊为衍圣公,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喜爱《论语》,孔子言简意赅,却蕴含了许多君子品质与精神。
诚实守信是君子之本。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可以说,信是为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我们做人可以不通文字,但决不能欺瞒他人,如果我们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交流满是谎言,那么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一个人起初有心与你交友,真心对你,而你却谎言相待,到了最后,那人也会鄙夷于你,不屑于你,这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可若是你待人诚实守信,会有更多人愿交好于你,于人于己皆利。
谨言慎行是君子之行。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意思是:“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人生在世,若想不留遗憾,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个人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这同时也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谦逊好学是君子之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为人若是能够谦逊好学,那么离成功也就不远了,学习不仅要从善者为师,还要以不善者为师,以人为鉴,我们应当学习自己不足的,改正自己有错,一切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喜爱《论语》,其中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感慨而发。可以说,《论语》一书便蕴含了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博大精深,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做人,当如孔子口中的“君子之本”,“君子之行”,“君子之风”。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应该成为更好的自己。
《论语》读书笔记10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十月,在《论语别裁》上篇中黯然逝去。接触到南怀瑾大师的作品纯属意外。中旬一个周末,在三乐文创书店无故乱翻书。偶然翻看到一本由南师后代记录其家族三代人生经历的传记《人生路漫漫——南怀瑾家族三代的'人生浮沉》。可惜后半部没有看完,前半部着实吸人。南师从幼便熟读经史,家族读书学习氛围浓厚。很多基础知识都是在少年时期完成,真的感慨其父亲的远见卓识。正合了老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看过一半此书后,便对南先生颇感兴趣。
遂买了此书《论语别裁》,以作闲暇读书之用。花了大半月时间,粗略看完上篇。仅以此公众号作为读书笔记的记录载体,与诸君共勉。
先小小作此介绍,后续会陆续更新相关心得。以论语《学而》篇中曾子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也与本公众号最初创立的初衷相呼应。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读书笔记11
朋友,不知给你上过课的老师们有谁?是班主任?普通老师?优秀老师?代课老师?实习老师?年过半百的“老教师”?那些啊,和我比起来,可都不如我厉害,你可知道,咱们北京东路小学的孙校长亲自来为咱们五(1)班的同学们上了一节公开课!
今天,我们北小五(1)班的同学们穿着整齐地上了车子,前往目的地——东南大学礼堂,为全国各地的语文老师们展示了一堂生动精彩的'语文课。
一进大礼堂,可把我吓坏了,那么多的语文老师注视着我们。为了使咱们放松心情,孙校长一开始和我们玩起了“猜名字”游戏,大家顿时轻松起来。不久后,我盼望已久的语文公开课在孙校长那响亮的“上课”声中开始了。这次的内容是“走近《论语》”,《论语》我们在晨读中早就读过了,但正如孙校长说,温故才能知新。我们大家在他的带领下又读了六条论语,每一条论语,那孔子所说的经典语句,在孙校长那一个个幽默生动的小故事里,都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不同于以往的体会。不愧是北小的校长啊,上课就是不一样!我暗暗赞叹道。
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还有些不习惯,手心里全是汗,也不怎么敢举手,但后来,我在校长那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下,敢发言了,有自信了,有感悟了,胆子大起来了,自己手心里的汗也少了许多,轻松多了。这应该就是孙校长上课的魅力所在吧。
学习了这节课,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圣人之言;我还有个小小的心愿:希望孙校长能再次为我们五(1)班上一堂精彩生动的课。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介绍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我所看的《论语》是被后人分为二十章的。并且以每一章头两个字命名。比如第一章“学而”,就是本章第一句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实,我细读《论语》也是初次,粗读有些时候了,但是毕竟自己没有文科的功底,只是泛泛的看看,这次的任务却是又一次让我捧起了《论语》,由于要记笔记,并且要进行交流,所以逼着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细读。想要说明的是,既然是《读书笔记》,里面会有好多的东西不是我的而被我利用,只是偶尔加上点心得而已,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二)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其基本意思是:凡是学习过的东西,要经常复习,那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有远方的朋友来拜访,不也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吗?当别人对自己不了解时,自己也不会生气,那不正是君子的一种品质吗?
这里的第一句是告诉大家一个学习方法。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学”就要时时的温习,你才能掌握的牢靠。但是,换个思路想过来,这个“习”是不是还可以理解为“实践”或者“应用”、“体会”的意思。就是说要懂得去印证你所学的东西。比如说你今天学到的东西,真正应用到生活当中了,并且应用之后回过头来看你所学到的理论是正确的,这个时候你感觉得到学有所用了,学习的时间没有白白的浪费,你才确实感到是件很高兴的事了。
第二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说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好客之道,中国不愧为礼仪之邦。换个思路再去理解,先看“远方”,如果只理解成空间上的或时间上的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还可以理解成思想或者其他领域的“远方”呢?比如,是那些原先对你有成见、对你不认可或者对你有误解的人,经过了解而认可了你,从思想的远方和你拉近了距离,而成为了好朋友,那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这个时候再回过头来看这个“有朋”的“朋”,那就是虽说你们思想上有隔阂和距离,但你却是一直以“朋”来看待的才行,不然,你一直以敌对的态度,那是不会“有朋”又自“远方”而来的。
再来看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说的是君子之道,在这里我想还是按照自己的一己之见打破常规来说。我们再回过头来先看前两句。第一句,学而„„你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增加了自身的阅历以及修养,然后有朋„„就从“远方”来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之后就到了第三句,人不知„„到了这个时候,还是有人不能理解你,说你装腔作势,如何如何„„而这个时候呢,你也不生气,必定人们的思想不可能都一样。必然要有分歧。你也能给予理解。并且还当他是‘朋’。这样你在学而„„慢慢他也会从‘远方’来到你的身边的。到那时难道不是‘不亦乐乎’的一件事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句的意思:一个做人非常讲究孝悌的,则很少有犯上的了,不好犯上的人,而喜欢作乱那是从来都没有的。要成为君子,则要从根本出发,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修来。孝悌是什么,他就是做人的根本啊。孝弟,这个‘弟’是‘悌’。从字眼上理解,孝讲的是对长辈的感情(不单单是父母),悌是兄弟间的感情。这句话虽然容易理解,但是要读懂这句话就必须深究。
有子(孔子的学生)称‘孝弟’是‘为人之本’。就是说,孝弟是做人的根本。而事实上中国人在几千前年的潜移默化当中也确实把他作为自身修养根本,做人的根本了。我们现在的人交朋友,不也是要先看看这个人孝顺不孝顺吗?如果一个人不孝顺,大概也没什么可做朋友的地方了。连和自己最亲近的人都没有什么感情更别提什么‘外人’了。所以,只要一个人“孝悌”了,那么“本”就立了,这个人在外就不会乱惹事了,不会乱惹事的人就不会做出谋反叛乱、投敌卖国的勾当,所以,“孝”才是做人的根本。
我认为,这句话对现今社会还是很有用处的,“孝”之本身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精髓,我们自古就有:“以孝治天下”和“忠孝必出于孝子之门”之说,那么,既然孝是做人的根本,那么我们不都应该检点自己并认真地按照去做吗?如果大家都这样去做了,我们的尊老爱幼不就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了吗,我们的社会不就和谐了吗。
3、学而的第四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嫡传了孔子的事业,著了《大学》,然后孔子的孙子子思又传承了曾子,而著了《中庸》,而后子思又传道于孟子。四个人虽然同出一门,但思想却是有所不同的,性格与想法上也是有出入的。
第四句话容易理解,不过大家不要小看了曾子好象随便说说自己每天都要做的三件小事,既给人办事进不进心那,对别人有没有讲信用啊,今天是否学到了东西,有没有仔细体会啊。虽说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我认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认认真真的作到了,那也就与圣人也相差不远了。所以,我读这句话的体会是:最伟大的事往往在最平凡当中,只是注意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而已。
读书笔记之《论语》
(三)——为政第二
1、为政第二的第四句,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原文的大概意思是:孔子说:我是十五岁才开始立志学习的,三十岁才能够自立起来,四十岁才做到不惶惑,五十岁才了解了人的一生,六十岁才做到了什么话都能听得进去,七十岁才能做到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却从不逾越规矩。
首先说说“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十五向学”的观点,其实就是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理解和思维去学、去研究,从而养成一种对学习的兴趣。
什么是不惑?还是让我引用于丹老师《论语心得》上的解释吧。“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我想《中庸》之道还是很适合我现在的状况的。
2、《为政》里的第五句话,原文是: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段话的意思是讲:一天,孟懿子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他说:“不要违逆。”
孔子外出,樊迟替孔子赶车。孔子在路上对樊迟说“孟孙曾向我问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逆’。” 樊迟问:“先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给他讲解说:“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们要依礼服侍他们;父母不在世了,我们要依礼埋葬他们、依礼祭祀他们。”
《论语》里对孝的语录是比较多的,这也说明了我们这个国家历来是重视“孝道”的。从这段话里,我们还是看出了孔子在各种各样的孝道里提倡的以顺为主的思想,他认为“无违”才是一切孝行的基础。
3、为政篇第十五句,原文是: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该句文面的意思是,孔子说:“勤求学问而不用思索,那还是罔罔然无所知的,而只是挖空心思去想却不勤求学问,那还是疑难丛生得不到确实的知识的。”
这个“学”不仅可以理解成博览群书,还要理解成了解自然和社会,用一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来理解。见识的多了,学的才扎实,才可以帮助更好的理解和思考。所以对现在的孩子,我是主张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放假的时候家长最好抽时间带孩子到外边走走,其实这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比死啃书本更好的学习方式。第二句“思而不学则殆”的“思”,应该是和“学”相对立的,“思”中是不包含“学”的,是一种遐想,就是想和思考、考虑的意思。这就又让我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它了,如果一个人整天的在遐想我什么时候能当上科学家、企业家和发明家,而不去真正的学东西,那这个人可以说是在浪费生命,而且是一事无成的。所以,孔子说:“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再说第十一句,原文是: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该句的意思是,孔子说:“温习已经学过的东西,并从中知道了新的知识,也就可以当老师了。”
其实在这句中,孔老夫子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那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停的去温习原来学过的东西,这一方面可以加深记忆,达到“无忘其所能”,另一方面,还能在温习的过程中得到新的理念、新的发现。其实书本上的很多东西如果你不去用心的读它、学它和理解它,你只能看到面上的东西,但是往往你换一种角度去看、去读、去理解,可能你又会发现很多新的东西,所以,我们现在的读书,我想不能是一种死读书和读死书的状态,那样的话,我看还不如不读得好。
(四)八佾第三
1、八佾的第一句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出处,原文是: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原句的意思是:孔子讲到季氏在家庙用佾的乐舞这件事时说:“这种人如果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人不可以容忍的呢!”
孔子说这句话的起因是:当时在鲁国有三家是最有权势的贵族,分别是仲孙、叔孙和季孙,他们三家操纵着当时鲁国的政治和经济。而这三家贵族在平时确实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按礼数办事,为所欲为。孔子说的季氏就是季孙一家,按照当时的礼数,季氏作为大夫只能用四佾(佾为古时乐舞的行列),而他却违礼越分使用了只有天子可用的八佾,孔子对这种做法是痛彻不已,所以,才有了《论语》中孔子的这段话。
知道了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礼”的重视程度,而且还可以看出孔子虽无力改变却是敢于说出来并公开地进行批评的勇气。
2、八佾第十五句,原文是: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熟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该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进入太庙,对每一件不十分明白的事都要向人请教。有人说:“谁说鄹人的儿子懂得礼?他进入太庙,每一件事都要问。”孔子听到后就说:“这就是礼呀。”
读到这句话,我们又一次感到了孔子是如何的重视“礼”。他不仅从语言上重视礼,还从实际行动上重视礼。第一句的“入”,在这里我想应该理解成是第一次进入的意思,因为只有第一次进入才能有很多的不知道,问清楚了知道了就不会再问了,“鄹人之子”中的鄹(zou)是指古代的地名,大致在山东曲阜的东南。而在理解最后一句“是礼也”时,也应该按照前面的理解,就是在遇到不懂的和不知道的地方就是要问清楚,只有弄懂了、知道了,那才算是敬谨,才算是“礼”。
读书笔记之《论语》
(五)——里仁第四
1、里仁这章的第一句话是: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孔子说:“住家,应该选择有仁风的地方为最好;选择的地方没有仁风,怎么说你能有智慧呢?”
这里的“里”我翻查了一些资料后确认原意为“住家”的意思。“仁”按说文里说:“仁,亲也。从人二。”孟子梁惠王下:“仁,人也。”那么,可以这样理解了,“仁”应该是人的道理;而两个人在一起,自必产生彼此相处的问题,人际关系就发生了。再又“从人二”看我又理解到了,“仁”就是维持人际关系的道理,也就是说一个人独处是不会有人际关系的,而必须为两人以上。读到这句,让我想起了《三字经》里“昔孟母,择邻处”这句话,仔细想来是很符合这个道理的。
2、再读本章第十一句,原文是,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养,小人则惦记的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装有一份规矩、法度,小人则是满脑子的自己的利益和如何的能自己获得实惠。”
“土”在这里指的是乡土。在这里我们应该引申理解为是自己家的事情。“惠”指的是实惠、个人的私利。从这两个字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如果整天不考虑如何的用“德”去提高个人的思想素养,用“刑”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而是一味的在考虑自己的事情和私利,只想着如何能捞着实惠,那这个人就是很危险的,他做事肯定是不公正的,如果当官的话,那也一定是一个赃官,如果做朋友的话,也是肯定会做不长的,因为,他满怀的是小人之志。
3、本章第十五句,原文是,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参,我平时所说的许多道理,是可以用一种道理来贯穿的。”曾子说:“是的。”孔子出了讲堂,学生们问:“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啊?”曾子说:“老师的道理,不过是忠恕罢了!”
我们读《论语》可以看出孔老夫子对弟子们的道理是教授的很多的,而这里的“吾道一以贯之”的“道”,按本意讲应该是道路,这里是引申为了道理的。那这次讲的道理是什么呢?那就是“忠恕而已矣”。“忠”,就是忠诚、忠于。“恕”,是宽容,也就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人造成伤害。而在理解过来,就是如果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要做到宽容。
宽容,说起来真得很容易,但真正做起来的时候,我还是真正的感觉很难很难的。那什么是“宽容”呢?我认为,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指对别人不同的作法、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信仰等的理解和尊重,也就是说不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对”或“否”的东西强加于别人。我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思想和言论观点及对事物的看法,但我们也应当同样的尊重别人的选择,给别人以自由的思想和生存的权利。“宽容”是一种大仁德,所以,“恕”也是我们先贤们教人做人道理中最可贵的一个词。
最后,给自己、也给我的朋友们一句共勉,那就是,“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真诚待人也就是真诚待己。”让我们学会宽容、做到宽容,让自己抛却一切的烦恼,生活的更加洒脱、更加自在!
(六)公冶长第五
1、这篇的笔记第一个要记的是第七句,原句为,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桴,是指用来过河的竹(木)筏。
首先从字面上去理解这句话,意思应该是,孔子说:“大道如果不能推行于天下,那我就乘坐竹筏到海上去游荡,那时能跟随我的只有仲由了。”子路听说了这件事很是喜悦。可是,孔子又说:“仲由的勇气非常好,已经超过了我,可是我们何处去找做竹筏的材料呢。”
2、公冶长第五的第十句,原文是,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昼寝”中,予是名,可是纵观整部论语,在陈述句中很少有直接称名的,大都是称字,就是这里比较稀罕。“杇”音wū,动词,指用杇涂抹墙皮。杇也叫泥镘,即今抹子。“诛”在这里应该是责备的意思。那么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宰予白天在寝室睡觉,让孔子看到了,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能再雕刻了,用粪土砌的墙也是不能再粉刷了,对你宰予我如何责备你啊?”孔子对这件事又说:“原来我对于人啊,是听其人之言,即信其人之行,今我对于人,是不能只听其人之言,而还须观察其人之行。由于宰予在白天睡觉,而使我改变了原来的做法,不能只听还要察言观行。”
读了这段话,对我的触动也是很大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说一套做一套的人,阳奉阴违,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这种人表里不一,为了自己的一点利益可以满嘴里跑火车,云天雾罩,耽误很多的事情,我是很痛恨这种人的。
3、公冶长第十二句原文是,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这句的意思是,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强加给我的,我也不愿意强加给别人。”孔子说:“赐呀,这是你做不到的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咋看起来似乎简单,其实非也,因为“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我就是这样理解的。所以,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在每一天的人际交往、家庭亲情中去努力体会、实践这个“恕道”,只有到了这个“恕道”能真正的实现的时候,我们才算是真正的做到了“仁”,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和谐社会才算是真正的建立起来了。
4,读第十五句。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是一段子贡与老师孔子的对话,子贡问老师:“孔文子这个人为什么能追“谥”为文呀。”孔子说:“他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他低的人请教为羞耻,这就值得称为文了。”
孔文子何许人也?原来,孔文子是当时的卫大夫,名字叫孔圉,“文”是其谥号(我国古代给最高统治者或者有地位的人死后另起的称号谓谥号),该人曾“生前乱于家室”而坏了名声。正因为他有名声不好的情况而又被封其谥号为“文”,所以,子贡才有所提问。由此也可以看出,子贡对这个人是很不感兴趣的。而孔子的回答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仁”者,“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孔文子优点,他的这些优点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不能因为他有过失而看不到他的优点,夫子之教是隐恶扬善的啊,其实,孔子的这段话最后铸成了我们现在经常用的一个成语,那就是“不耻下问”。问,有多种,而我们最常见的是上问,如请教老师是我们最常用的方式,毕竟“师”是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最好人选,而下问也应该是我们学习知识的一个途径,俗话还说呢,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三个皮匠都能赛过诸葛亮,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所以说,对于学习来说我们一定要具备虚心向别人求教的品德,只要他知道的比我们多,不管是谁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读书笔记之《论语》
(七)——雍也第六
1、第三句,原文是,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这段话从字面上来理解应该是,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怒气发到别人身上,同样的过失也决不犯第二次。不幸的是他命短死了,如今也没有他这样的了,也没听到过有这么好学的人了。”
“怒”可解为发怒、怒气,也可解为烦恼。那么,有意思的是从这段话里来看,“不迁怒”和“不贰过”与“好学”有什么关系呢?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又翻查资料,手头的工具书好像都没有明确的解释其因果,思来想去我还是要把这个“怒”作烦恼来理解感觉才能解的通,也就是说,学习时不论有什么样的烦恼都会成为学习的障碍,如果你心烦意乱处于惶惑之中,你还怎么能学习好,你把学习的烦恼、生活的烦恼迁移到学习之中,你肯定是学不好的,所以要做到“不迁怒”。“不贰过”如果不和这篇整体联系,可以这样理解,“过”指过失,如果发现自己犯了某种过失,一经发现今后就不再犯了。如果和学习联系起来,也可以这样理解,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而自己理解错了,自己一经发现,就不再按照错误的去理解,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我想这也是可以说得过去的。
好了,回过头来再看这段话,我认为比较经典的是孔子夸奖颜回的“好学”和“不迁怒,不贰过”。大家都知道,孔子非常注意教导弟子们加强言行方面的修养,我理解他的“好学”最主要的就是修养和在学习上的多方请益,其中就有“不耻下问”。这就是说,孔子的好学是以“德行”的培养、训练为主的,通过道德的培养而求得学问的加深。这一点好像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做的不是太好,因为现行应试教育的实施,使得学校、家长、学生只顾重视“学问”而直奔分数而去,而道德的修养已排在其后了,这样下去,对我们的后代将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2、今天读第七句,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颜回能够长时间依仁而行,心志不移;别的人就只能偶尔达到仁的境界罢了。”
“三月”是指较长的时间。“日月”指一天两天或一月两月,是说较短的时间。孔子那么多弟子中只有颜回可以长时间不违仁,其他的只是偶尔能做到,说明这个仁是多么的不容易坚持的做到啊。读到这我又联想到了学习,人都有一种毛病,就是三分钟的热度。比如我的女儿,我观察她好长时间了,每次期末考试后假期开始前,她就会很自觉地向我提出自己的假期学习、读书计划,包括早上几点起床背英文、几点开始做假期作业、几点开始复习和预习自己的功课、几点开始读课外书籍等等,而每次的计划老是赶不上变化,坚持了一两周后就会有这样那样的理由而推翻了原来的计划,到了最后是一觉睡到十来点美其名曰只有休息好才能学习好,自己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需要大量的睡眠,而要休息好那就晚上早点睡吧,不行啊,晚上同学们都上网了,要和同学讨论假期社会活动呀,不讨论完怎么能下线呢,好家伙,都是她的理由了,而且看起来还有点道理,也就不再去管她那么多了,可是今天想来,她也就是那个“日月至焉”了。不说孩子了,自己说说自己吧,我能否做到“三月不违仁”呢,我看,我也是做不到的了,自己给自己也找个台阶下吧,那就是孔子那么多学生里只有一个颜回能做到,我肯定是比不了的,那就还是把自己也圈入孔子说的“其余”吧。
(八)述而第七
1、述而第七的第二句,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把每天的见闻和学习心得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育弟子从不厌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要做的呢?”
识:意为记住。厌:是满足的意思。何有于我:即“于我何有”,是一个倒装句。
一个人要提高个人的人生境界,改善他的为人处事的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是唯一的途径。孔子一生重视学,无论是个人方面的学习还是帮助有心向学之人的学习,他认为都是他要去做的。“默而识之”,是求学之道的第一,也就是说,首先要将所学默记于心。默者寂也,识者明记也。寂然不动,而又明记不忘。此是孔子志于道之境界。“学而不厌”是其次,也就是求学问道从不满足、不厌倦,明了学无止境,人生在世要广学多闻,活到老学到老。“诲人不倦”是第三,自己得到了知识,就要为之道而传授解惑,怎么样才能做好呢?这就要不厌倦,要因人施教,对好学之人之教导耐心耐心再耐心,故此,孔子才有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士。
2、今天读述而的第三句。第三句是孔子之忧,原文是,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孔子说:品德不能经常修治,学问不能经常讲习,听到了“义”的所在却不能向“义”靠拢,有缺点错误又不能改正,这都是我最忧患的。
这里德者,乃人所固有之明德。明德不修则堕,堕续而昧,昧之则为凶德也。故须修之,使复其明。修乃修志之意。
学既学问、学术,学之不讲、不习则会事理不明。闻义则当迁徙之,好的道理是一定要去研习实践的,如果听闻到好的道理而不迁徙之,即为不向善,所以要如义而行。
不善是过,有过不怕,贵在能改之。
是吾忧也者,此励学者之辞,假设向学之人不修不讲不徙不改,那么就是不为道不向善了,所以圣人引以为忧。
所以,德之不修,则心不正、意不诚,所行非道;学之不讲,则理不明、事不清,所做非智;闻义而不能徙,则所学无用,终落空谈;不善而不能改,则于己无益,非真向道。由此看来,孔子之忧,忧及千秋,吾等当忧圣人之忧,把修德、讲学、行义、改过作为我们毕生之追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