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农村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十堰丹江口市均县镇中学
明瑞涛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反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知识本位教育观的导向和现实中考压力的影响,我们过分地侧重于一种“技能”训练,想方设法地训练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些分数,因此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当然,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是令人担忧,这其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是教师缺少指导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处于放任状态。二是学生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因为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父母或老师安排和规定的,缺乏自主性。三是农村学校图书不多,还都是一些旧书,时代性不强,自然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使学生无课外书可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四是学校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五是没有热爱读书的家庭环境。农村学生的家长受自身认识的限制,对子女的课外阅读采取了一种相当敌视的态度,他们把学生看的课外书籍一律视为闲书,把学生观看有意义的影视节目视为是浪费时间。六是缺乏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由于受到中考评价机制的影响一唯的追求分数,功利性很强,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许多学校没有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缺乏评价的积极引导,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这每一个因素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都十分重要,都不容忽视。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面世,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努力改变过去一言堂的现象,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向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课文,有利于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向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发挥更大的效果,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度重视阅读课的教学,改革教法,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1、阅读教学要加强思想的交流。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如果把教学的视角由作品转向学生(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读者)的平等自由对话上,更能体现阅读的意义,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读者)“各有会心”的权利。
2、阅读教学要重视理解的深刻。我们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应体现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视深入的文本感受和细致的艺术分析。相反,深刻的思想碰撞和成功的情感交流并非走马观花的阅读可以达到。但必须说明的是深入的文本感受绝不是抠字眼儿,钻牛角尖;细致的艺术分析绝不是“目无全牛”的肢解,一切都应在作品本身潜在含义所能辐射的范围里。可以说,一种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寻找作品潜在的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的交叉点。而寻找的过程远比寻找的结果更有意义。因为,这种交点有时可能找不到,或者即使找到了,也不可能使最后的结论成为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但却完全可以因为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而使每一堂语文课成为精彩的瞬间而永驻学生心中。
总之,课堂上阅读课的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阵地。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阅读材料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多方位的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仅仅靠阅读课的教学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配合大量的阅读练习。
二、强化有效的阅读训练,查漏补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阅读能力必须注重有效的训练,即训练时必须讲究“适度”、“梯度”、“力度”。训练犹如登高,坡度太陡,使人无法攀登,当然不行,但如果坡度过于平缓,也会让人无法领略克服困难的愉快而丧失攀登的兴趣。因此,训练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跳一跳”便“摘到果子”。讲究“梯度”,就是要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一步步登堂入室,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大训练难度,以便最终达到学“一篇”而读“一类”之目的,讲究“力度”,就是“除非不练,练就要练得学生一辈子忘不了”,训练起点不要高,但要求要严,训练要实,讲求实效,在七、八年级的阅读教学阶段,我们要紧扣课本编制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第一步,教师为学生示范:如何将深广的阅读知识、阅读理论、阅读方法,充分运用于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示范课文可以是各年级教材中的象《为你打开一扇门》、《往事依依》、《社戏》、和《春》等各单元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第二步,找来难度不大的课文,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伟人细胞》、《夏》等自渎课文,对学生彻底放手,积极鼓励并耐心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示范,通过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理论和方法来自编阅读提纲,具体自读课文。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因人而异的点拔。在此基础上,便开始实施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三步:适当选编有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材料,其来源主要是近几年的中考题,因为这些阅读材料及试题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选择和设计编制的,完全能够较为准确地测试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便于我们对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查漏补缺,对这些阅读材料和测试题,学生阅读解答时要真正消化阅读知识和阅读理论,要熟练运用阅读方法;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地讲透讲深,要着重分析三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实践证明,初中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次的基本训练,其阅读能力是能够得到真正培养的,阅读水平也是能够得到较大提高的。
三、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像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文章的体会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的感悟力,而不是只求一个千篇一律的统一答案。首先我们不能把课外阅读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阅读。我们教师能做的大量工作其实是在课内的。所以我们应该把语文的课堂真正变成文学阅读的天地。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而是应和学生共同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也就开始了。
课外阅读很多时候都是在课外和家里完成,这就需要家长给予配合。老师应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时机,向家长介绍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体趋势和个体情况,再针对家长文化素质较低的情况,教给家长督促帮助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让课外阅读发挥最大的功效。
四、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激发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的课业是很繁重的,如果只是机械地将一些课外内容强行塞入他们手中,只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引起他们的反感,要使学生的阅读从被迫消极转向主动积极,就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要具体引导,激发兴趣。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课外阅读时易受情感的支配,兴趣在于阅读一些不太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刊上,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具体引导和指导,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演讲赛、文学社活动、甚至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各项奖励以赠书的形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
其次要配合教学,选择读物。学期或年度的推荐,一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一个比较适量的系统的清单。重点要推荐一些中外名著,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广泛涉猎,及时了解阅读有关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课外阅读,这样更有利于向学生推荐书目,更有利于与学生交流,对其进行引导。
再次要传授方法,培养习惯。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切实截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传授这些方法要指导学生在具体运用时要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
最后要组织交流,检查督促。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间的互相影响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指导更大。另外,交流活动还能激发兴趣,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教师应分阶段地开展一些活动:召开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开展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举行读书知识比赛;举行朗读或快速阅读比赛;举办手抄报、演讲会、故事会、网上作文比赛等等。组织这些活动要有计划,认真实施,才有效果。
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不管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哪怕一点点,也要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要中肯地提出不足之处。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阅读兴趣会大大增加,听说读写能力也会全面得到提高,从而形成了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
五、及时积累阅读知识,拓宽视野,掌握规律方法和解题技巧。
阅读教学必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论。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在文体上,应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在内容上,议论文指论点和论据;记叙文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 说明文或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在形式上,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说明文则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再就是要把握文章的中心段,中心句和关键词。
六、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以写促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积累本或者叫读书反思,并自取一个名字,记下课外活动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积累下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组织学生定期相互交流赏析。老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要注意督促检查,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只要学生有了习惯,有了毅力,通过一年或几年的训练,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下笔流畅、妙笔生花。
我们还应帮助学生解决书籍少的难题。书籍少,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通常,中学的图书馆只对教师开放,即使对学生开放,也是很有限度的,有的只许学生阅览,不能借出;有的借阅只限于教学辅助一类的书;有的图书馆成了“藏经阁”,仅仅为摆设,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如果连学校都不能给他们提供起码的阅读条件,他们还能去哪儿寻觅呢?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与学校联系,让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多给学生一些方便。也可在班内,发动全体同学的力量,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向学生介绍好的读物,推荐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推荐优秀书报、期刊等。
最后,我还希望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们也不要再一见课外书就“滚打包收”了,给我们可怜的学生们一点必要的自由吧!当然,教与学都无定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方法也是很多的,老师们也许有更好的办法,这里仅仅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肤浅的看法。但是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农村语文老师的职责和义务。希望我们携起手来为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修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思想家、文学家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辉煌的篇章。每一个篇章都透露出生命的灵动,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通过这些优秀的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如何思考人生,如何面对人生,如何探寻生命的价值,进而能够升华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提升生命的内涵。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反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知识本位教育观的导向和现实中考压力的影响,我们过分地侧重于一种“技能”训练,想方设法地训练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些分数,因此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
当然,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是令人担忧,这其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是教师缺少指导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处于放任状态。二是学生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因为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父母或老师安排和规定的,缺乏自主性。三是农村学校图书不多,还都是一些旧书,时代性不强,自然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使学生无课外书可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四是学校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五是没有热爱读书的家庭环境。农村学生的家长受自身认识的限制,对子女的课外阅读采取了一种相当敌视的态度,他们把学生看的课外书籍一律视为闲书,把学生观看有意义的影视节目视为是浪费时间。六是缺乏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由于受到中考评价机制的影响一唯的追求分数,功利性很强,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许多学校没有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缺乏评价的积极引导,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这每一个因素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都十分重要,都不容忽视。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面世,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努力改变过去一言堂的现象,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向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课文,有利于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向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发挥更大的效果,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度重视阅读课的教学,改革教法,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1、阅读教学要加强思想的交流。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如果把教学的视角由作品转向学生(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读者)的平等自由对话上,更能体现阅读的意义,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读者)“各有会心”的权利。
2、阅读教学要重视理解的深刻。我们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应体现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视深入的文本感受和细致的艺术分析。相反,深刻的思想碰撞和成功的情感交流并非走马观花的阅读可以达到。但必须说明的是深入的文本感受绝不是抠字眼儿,钻牛角尖;细致的艺术分析绝不是“目无全牛”的肢解,一切都应在作品本身潜在含义所能辐射的范围里。可以说,一种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寻找作品潜在的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的交叉点。而寻找的过程远比寻找的结果更有意义。因为,这种交点有时可能找不到,或者即使找到了,也不可能使最后的结论成为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但却完全可以因为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而使每一堂语文课成为精彩的瞬间而永驻学生心中。
总之,课堂上阅读课的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阵地。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阅读材料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多方位的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仅仅靠阅读课的教学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配合大量的阅读练习。
二、强化有效的阅读训练,查漏补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阅读能力必须注重有效的训练,即训练时必须讲究“适度”、“梯度”、“力度”。训练犹如登高,坡度太陡,使人无法攀登,当然不行,但如果坡度过于平缓,也会让人无法领略克服困难的愉快而丧失攀登的兴趣。因此,训练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跳一跳”便“摘到果子”。讲究“梯度”,就是要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一步步登堂入室,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大训练难度,以便最终达到学“一篇”而读“一类”之目的,讲究“力度”,就是“除非不练,练就要练得学生一辈子忘不了”,训练起点不要高,但要求要严,训练要实,讲求实效,在七、八年级的阅读教学阶段,我们要紧扣课本编制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第一步,教师为学生示范:如何将深广的阅读知识、阅读理论、阅读方法,充分运用于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示范课文可以是各年级教材中的象《为你打开一扇门》、《往事依依》、《社戏》、和《春》等各单元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第二步,找来难度不大的课文,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伟人细胞》、《夏》等自渎课文,对学生彻底放手,积极鼓励并耐心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示范,通过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理论和方法来自编阅读提纲,具体自读课文。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因人而异的点拔。在此基础上,便开始实施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三步:适当选编有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材料,其来源主要是近几年的中考题,因为这些阅读材料及试题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选择和设计编制的,完全能够较为准确地测试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便于我们对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查漏补缺,对这些阅读材料和测试题,学生阅读解答时要真正消化阅读知识和阅读理论,要熟练运用阅读方法;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地讲透讲深,要着重分析三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实践证明,初中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次的基本训练,其阅读能力是能够得到真正培养的,阅读水平也是能够得到较大提高的。
三、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像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文章的体会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的感悟力,而不是只求一个千篇一律的统一答案。首先我们不能把课外阅读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阅读。我们教师能做的大量工作其实是在课内的。所以我们应该把语文的课堂真正变成文学阅读的天地。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而是应和学生共同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也就开始了。课外阅读很多时候都是在课外和家里完成,这就需要家长给予配合。老师应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时机,向家长介绍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体趋势和个体情况,再针对家长文化素质较低的情况,教给家长督促帮助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让课外阅读发挥最大的功效。
四、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激发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课业是很繁重的,如果只是机械地将一些课外内容强行塞入他们手中,只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引起他们的反感,要使学生的阅读从被迫消极转向主动积极,就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首先要具体引导,激发兴趣。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课外阅读时易受情感的支配,兴趣在于阅读一些不太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刊上,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具体引导和指导,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演讲赛、文学社活动、甚至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各项奖励以赠书的形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
其次要配合教学,选择读物。学期或的推荐,一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一个比较适量的系统的清单。重点要推荐一些中外名著,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广泛涉猎,及时了解阅读有关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课外阅读,这样更有利于向学生推荐书目,更有利于与学生交流,对其进行引导。
再次要传授方法,培养习惯。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切实截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传授这些方法要指导学生在具体运用时要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
最后要组织交流,检查督促。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间的互相影响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指导更大。另外,交流活动还能激发兴趣,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教师应分阶段地开展一些活动:召开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开展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举行读书知识比赛;举行朗读或快速阅读比赛;举办手抄报、演讲会、故事会、网上作文比赛等等。组织这些活动要有计划,认真实施,才有效果。
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不管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哪怕一点点,也要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要中肯地提出不足之处。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阅读兴趣会大大增加,听说读写能力也会全面得到提高,从而形成了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
五、及时积累阅读知识,拓宽视野,掌握规律方法和解题技巧。阅读教学必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论。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在文体上,应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在内容上,议论文指论点和论据;记叙文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 说明文或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在形式上,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说明文则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再就是要把握文章的中心段,中心句和关键词。
六、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以写促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积累本或者叫读书反思,并自取一个名字,记下课外活动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积累下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组织学生定期相互交流赏析。老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要注意督促检查,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只要学生有了习惯,有了毅力,通过一年或几年的训练,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下笔流畅、妙笔生花。
我们还应帮助学生解决书籍少的难题。书籍少,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通常,中学的图书馆只对教师开放,即使对学生开放,也是很有限度的,有的只许学生阅览,不能借出;有的借阅只限于教学辅助一类的书;有的图书馆成了“藏经阁”,仅仅为摆设,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如果连学校都不能给他们提供起码的阅读条件,他们还能去哪儿寻觅呢?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与学校联系,让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多给学生一些方便。也可在班内,发动全体同学的力量,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向学生介绍好的读物,推荐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推荐优秀书报、期刊等。
最后,我还希望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们也不要再一见课外书就“滚打包收”了,给我们可怜的学生们一点必要的自由吧!
当然,教与学都无定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方法也是很多的,老师们也许有更好的办法,这里仅仅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肤浅的看法。但是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农村语文老师的职责和义务。希望我们携起手来为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目前,农村初中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阅读时间和阅读量严重不足,错位选择课外读物,阅读缺少必要的指导„„结合实际教学,我谈谈自己在农村初中学生阅读方面的几点思考,通过这些,希望能够优化农村初中学校加强阅读状态的意识,引领农村初中学生养成健康的阅读习惯,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阅读;现状;思考
引言: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多读书不仅能增加阅读知识,更能培养阅读能力。而当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多讲少读”或“只讲不读”的现状,这也是导致教学效果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长期的实践证明,通过阅读不仅能让学生学到前人积累下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理解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生学习打基础,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对在较为落后的边远山区农村初中教师来说,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学生的阅读能力远远达不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这困惑着农村中学的师生。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在参考了很多资料、结合很多实例与自己的教学实际后,笔者认为应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课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熟悉课程标准、仔细钻研教材内容、全面了解学生实况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任务,科学选择资料,合理选择教学方法,设计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易检测、学生易接受的教学方案。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学生对一个事情有没有兴趣往往取决于第一印象。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的前几分钟内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一些学校通过开展“课前5分钟能力训练”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前5分钟活动内容是在每次课前根据教学需要.由老师提前告诉学生准备。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你问我答”的竞赛方式可以采用讲幽默故事名人趣事、小品演绎学过的课文等的“开心五分钟”寓教于乐形式,也可以采用诗歌朗诵、古诗背诵、日记展示等的“美文鉴赏”活动形式。这些活动既可以加强学生知识的积累. 又可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指导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来理解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做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 方法是形成能力的保证。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如记叙文要结合“六要素”来阅读,散文要根据“形神”特点来阅读,小说要结合“三要素”阅读。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符合当地学生实际并且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学生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在具体指导训练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指导学生如何获取、筛选信息以及思维过程、方法和所站角度等,逐步使学生学会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作者的情感态度等。其次,在指导阅读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习惯,及如何根据主题、作者的情感态度、上下文意去“读”出答案,同时还应教会学生如何融入作品和换位思考的方法,从而切实分步骤地指导学生掌握泛读、默读、精读和研读。再次,应指导学生将过去与现在的知识,将课内与已有经验、生活感受、时事等联系起来,指导将相近、同一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使学生认识其异同,明确各类阅读中应分别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最终使学生能自觉、有意识和目的地阅读,不仅得到“鱼”,而且得到“渔”,并懂得灵活变通。做到这些并不是容易的,特别在我们边远的农村中学,更是不易,要充分运用好日常的课堂教学和阅读教学课,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所以教师要长远规划,逐一实施,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进行系统的指导训练,最终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二、加强学生阅读课的教学,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1、阅读教学要加强思想的交流。“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如果把教学的视角由作品转向学生,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平等自由对话上,更能体现阅读的意义,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 “各有会心”的权利。
2、阅读教学要重视理解的深刻。我们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应体现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视深入的文本感受和细致的艺术分析。相反,深刻的思想碰撞和成功的情感交流并非走马观花的阅读可以达到。但必须说明的是深入的文本感受绝不是抠字眼儿,钻牛角尖;细致的艺术分析绝不是“目无全牛”的肢解,一切都应在作品本身潜在含义所能辐射的范围里。可以说,一种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寻找作品潜在的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的交叉点。而寻找的过程远比寻找的结果更有意义。因为,这种交点有时可能找不到,或者即使找到了,也不可能使最后的结论成为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但却完全可以因为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而使每一堂语文课成为精彩的瞬间而永驻学生心中。
总之,课堂上阅读课的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阵地。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阅读材料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多方位的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仅仅靠阅读课的教学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配合大量的阅读练习。
三、加强教师思想观念转变,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像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文章的体会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的感悟力,而不是只求一个千篇一律的统一答案。首先我们不能把课外阅读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阅读。我们教师能做的大量工作其实是在课内的。所以我们应该把语文的课堂真正变成文学阅读的天地。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而是应和学生共同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也就开始了。
课外阅读很多时候都是在课外和家里完成,这就需要家长给予配合。老师应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时机,向家长介绍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体趋势和个体情况,再针对家长文化素质较低的情况,教给家长督促帮助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让课外阅读发挥最大的功效。
四、加强激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的课业是很繁重的,如果只是机械地将一些课外内容强行塞入他们手中,只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引起他们的反感,要使学生的阅读从被迫消极转向主动积极,就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要具体引导,激发兴趣。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课外阅读时易受情感的支配,兴趣在于阅读一些不太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刊上,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具体引导和指导,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演讲赛、文学社活动、甚至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各项奖励以赠书的形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
其次要配合教学,选择读物。学期或的推荐,一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一个比较适量的系统的清单。重点要推荐一些中外名著,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广泛涉猎,及时了解阅读有关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课外阅读,这样更有利于向学生推荐书目,更有利于与学生交流,对其进行引导。
再次要传授方法,培养习惯。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切实截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传授这些方法要指导学生在具体运用时要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
最后要组织交流,检查督促。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间的互相影响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指导更大。另外,交流活动还能激发兴趣,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教师应分阶段地开展一些活动:召开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开展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举行读书知识比赛;举行朗读或快速阅读比赛;举办手抄报、演讲会、故事会、网上作文比赛等等。组织这些活动要有计划,认真实施,才有效果。
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不管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哪怕一点点,也要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要中肯地提出不足之处。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阅读兴趣会大大增加,听说读写能力也会全面得到提高,从而形成了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
五、及时积累阅读知识,拓宽视野,掌握规律方法和解题技巧。
阅读教学必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论。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在文体上,应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在内容上,议论文指论点和论据;记叙文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 说明文或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在形式上,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说明文则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再就是要把握文章的中心段,中心句和关键词。
六、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以写促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积累本或者叫读书反思,并自取一个名字,记下课外活动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积累下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组织学生定期相互交流赏析。老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要注意督促检查,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只要学生有了习惯,有了毅力,通过一年或几年的训练,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下笔流畅、妙笔生花。
我们还应帮助学生解决书籍少的难题。书籍少,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通常,中学的图书馆只对教师开放,即使对学生开放,也是很有限度的,有的只许学生阅览,不能借出;有的借阅只限于教学辅助一类的书;有的图书馆成了“藏经阁”,仅仅为摆设,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如果连学校都不能给他们提供起码的阅读条件,他们还能去哪儿寻觅呢?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与学校联系,让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多给学生一些方便。也可在班内,发动全体同学的力量,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向学生介绍好的读物,推荐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推荐优秀书报、期刊等。最后,我还希望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们也不要再一见课外书就“滚打包收”了,给我们可怜的学生们一点必要的自由吧!
当然,教与学都无定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方法也是很多的,老师们也许有更好的办法,这里仅仅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肤浅的看法。但是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农村语文老师的职责和义务。希望我们携起手来为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漳平市永福初级中学许秀月
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听,在听说读写四要素中则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是人们进行言语交流的主要手段,是人们学习、吸收语言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对初中生来说要真正地掌握英语这门第二语言,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项艰巨的教学任务,本文将就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听力能力谈谈自己的几点拙见。
一、英语听力培养的重要性
听,是对口头信息的接受与理解,它和说一起构成了人类最基本的交际行为。听力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获得直接听取的能力——交涉意义上的听力过程。语言学研究表明,说的能力与听的能力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只有听得懂,才能说得清。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首先要求听力的提高,然后才能提高说的能力。从心理学角度看,听力培养的重要同样能被感受到。听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感知行为,听这一过程尽管在瞬间内完成,但对连续语流从初步感知到完成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听者不断地进行辨别比较,记忆和判断,要很好地完成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没有技巧,没有训练是不行的。常见的技巧大致有:对内容情节的预估;对上下文没有听清楚的内容进行猜测,找主题的大意,抓特定的细节,推断说话人的态度等,这些技巧在母语习得中可以自然地完成,而在外语听力教学中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潜移默化。可见,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听力训练,将是提高学生听力技能最有效的帮助。
二、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
要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我们首先得帮助学生分析听力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因素,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造成听力困难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语言基础知识的障碍,它包括语音障碍、语速障碍、英美语音差异、词汇障碍等。
语音障碍是由于学生一开始就没掌握单词的准确发音,特别是对于发音相近的词。如:cap—cat, pool—poor等这一类的词不能正确辨音,长此以往就混淆在一起。有时由于听力材料的语速比课文磁带的语速快,再遇到一些连读、弱读、重读,失去爆破,重音转移等要语音语调的变化,更是无所适从。另外,朗读中另一种较广泛的技巧是连读,如:School is over,这样句中多次出现连读,就会对听力造成一定的影响。还有英美差异也会对听力造成影响,例如:shop美音为而英音为。同时听音要结合一定的语法,为此,听音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也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具体的语言规则,以便学生能依之做出正确的判断。
2、文化背景知识的障碍
背景知识是指对听力材料中人物、场景、主题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认识或是对主题的熟悉相关的背景知识,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对外语国家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的了解。许多中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听力理解产生了一定困难。如英美人见面以谈天气为主,至于职业、工资、家庭之类的问题为谈话禁区,而中国人则不然,聊天的主题就是工作、工资、家庭、年龄等方面,这也需要英语教师授课时注意穿插对故事背景材料及国家风土人情及生活习惯等的介绍。
3、情感因素的障碍
情感是一种心理因素,它直接影响到听力理解程度的高低。学生绝大部
分时间都处于汉语的语言环境中,初学者较难适应英语的语言环境,尤其是在听力教学中,在听力训练时,学生要即刻听清,听懂稍纵即逝的录音材料,领会其深层涵义,同时还须听懂或看懂所提问题及所给的选择答案,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学生会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学生会在单调、沉闷的课堂气氛中,感到紧张和压抑,容易产生厌恶,甚至抵触情绪,结果往往连最简单的语句都 听不懂。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想听懂一段文章,必须具备听的动机,自信心和自然放松的状态。如果学生处于焦虑、紧张之中就会分散注意力,从而严重干扰听的理解。所以,在平时的听力课上,我尽量不只是简单的播放录音,不与学生交流而是以饱满的精神,和蔼的态度帮助学生消除紧张、焦虑、厌烦等情绪,对学生多鼓励,多引导及动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放松,自信的良好心理素质。
三、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的措施
1、利用课堂教学、强化语言基础训练。
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是在课堂进行。要提高学生英语能力,首先,要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创造良好的课堂英语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精心设计,严密组织,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创造课堂英语氛围,切实落实语言基础知识,如音素的识别,弱读、连读、同化、不完全爆破、语音、语调等,英语是一咱拼音语言,语言信息的表达是通过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的规律组合来实现的,元音的长短,重音的变化,语调的起伏等判断会有直接影响。只有让学
生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才能为英语听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利用课外环境,扩大学生的语言输入。
英语是一种语言实践课,需要不断地实践。①课余的交际。要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在课外随时随地讲英语,形成浓厚的课外英语氛围。比如:饭后,课间、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尽量用学过的交际英语进行交谈,训练听说能力。②第二课堂的实践。第二课堂是一个极有效的辅助手段。教师可以安排各种各样的活动,有目的的指导给予学生实践。如:利用多媒体看英语原版节目,收听英语广播等,英语小品表演;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活动角等形式的展开,将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实践,帮助学生早日获得语感,提高听说效率。
所谓扩大语言输入就是扩大语言的接触机会,接受和吸收充分数量的语言材料。现代语教学理论认为向学习者提供的语言输入量越大,越有利于他日后形成输出能力。这种输入达到一定的量,学生的语言能力便会产生质的变化,对于缺乏自然英语环境的农村学生来说,在多阅读的同时,在课内外多听英语的机会就成了扩大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我平时要求学生:①勤朗读,每天利用早读课坚持大声朗读。②多背诵,在课堂上教过的课文尽量要求学生背起来。③多听录音,模仿句子的语音语调。
3、精听泛听相结合。(1)、精听是听力的基本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让学生听一段地道、真实的语言材料,然后帮助他们消化、理解所听语言材料,向他们提出:①理解性的问题。包括事实、推理以及学生本人经历或个人
观点有关的问题。②总结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听完后对所听材料做出总结概括。学生可以边听边记,而后用口头或笔头叙述总结的内容。③逻辑性的问题。必须是能激发学生非常仔细去听的问题。当学生理解了所听的材料时,教师要对语言做更加细致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增加知识点积累。(2)、泛听是对精听的巩固和补充。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泛听是为了欣赏一个故事或从所听材料中获取某种信息。教师可对所听材料的标题进行讲解或提示关键词,消除学生的不安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预测说话者将要说什么,并不时地根据上下文关系及时调整自己的预测。在听音中途可暂停录音,让学生猜测下文,以培养学生的听力预测水平。学生的预测水平越高,听的能力就越强。
4、诱发兴趣,增强听的主动性
众所周知,学生的主动性决定学习的效果,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主动性决定听音的效果。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我们可以采取多变的教学模式,常讲与听力材料有关的背景知识及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等,以此方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听音效果。
总之,听力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需要长期艰苦的训练才能见效。只要我们注意平时的基本训练,再掌握一些听力技巧,就能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第五篇:浅谈农村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浅谈农村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农村中学的学生家务活多,阅读量少,父母在外打工多,对孩子管的少,加之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偏僻,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乡镇集市几乎没有什么书店报刊亭,大多数农村家庭除了课本之外其它藏书几乎都没有,更不用说订报纸杂志。因此,学生的作文素质、能力、质量都比较差,面对如此境况,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摆在我们农村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我的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实践来看,认为有一些有效途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生作文,老师的首要任务不是急于指导学生如何去写,而是竭尽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让学生在作文中快乐成长,在快乐作文中发展。
农村中学生,他们缺乏对外界一些新鲜事物的认识,但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这也是农村语文教学的独特优势。应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农村的民风民俗、乡情乡貌,优美自然的山水风光,勤劳朴实、任劳任怨的农民。改革开放给乡村大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些都是农村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乡村作文素材。教师多启发教育他们,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爱,才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引导他们多去观察,去体验,去发现。亲手去做,去尝试,将整个身心融入到农村的大千世界之中。这种种优势,只要语文老师认真利用,就可以为农村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作天地。比如教师命题,不只根据教材或自己的生活经验,虚拟一个题目,强制学生写作。因为这样的作文课只会扼杀学生的灵感,使他们厌恶写作文。而应该根据农村学生生活环境和特色,紧靠“农”字出一些实实在在的题目,能让学生从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农村事物入手,或通过自己观察和向农民伯伯学习来积累写作素材,学生就不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了,当然也就乐于写作了。
二、引导学生多读书
农村中学生没有课外书读,阅读面比较窄,知识不够丰富,语言苍白干瘪,教师就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实际出发,要求他们平时或放假回家,要去借书借杂志报纸来看,到图书室借书看,组织学生每年订阅适量的报刊,开展“每人一本书,读遍所有书”的活动,同学之间互相传阅交流,叫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阅览室去做摘抄或到电子备课室上网查找,利用早自习或空余时间多背古文古诗,精美散文。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写作文就容易更快进入角色,少走弯路,提高作文质量。阅读在吸收,写作有倾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阅读,笔下才能生花。
作为语文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课堂作文时间,给学生读一些优美精粹的时文美文,并给以精当的点评。也给他们推荐一些名篇名著,激励他们尽可能去阅读,潜移默化影响教育学生多读书会读书,会作文,也学会做人。
三、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作文是学生的主体性活动。能否调动学生自身的潜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作文能力的培养。只有充分认识到并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作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具有较大的思维潜力,有的长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文指导,让学生谈看法、炼主题、说写法,列提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布局谋篇的能力。一开始写作文,学生怕说不好,怕写不好畏首畏脚,使思维语言运用能力不能得到发展,这就要让学生明白:只要用自己的语言写清楚自己思考的内容,表达出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就是最美最好的语言,也就是真正的语言美。
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主动性。提高作文水平光靠几节作文课,一学期写几篇作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取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写,自己想写、要写、认真写。作文教学课要引导学生自改、自评、互改、互评,老师总结归纳要有点有面有要求,使学生的思维、表达、评价能力得到同步训练。既提高了学生作文、改文、评文的兴趣,又能减轻老师的负担。岂不美哉快哉?
四、鼓励学生多写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学生愿意写、写得出、写得好作文,语文教师还应该适当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知识、写作技巧。比如,语言的表达,文章的顺序、结构,材料的选取、安排,审题的准确,联想、想象、象征、对比、烘托等各种表现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以及如何快速作文等。这些都应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不失时机灵活巧妙地讲授给学生。每次三五分钟即可。日积月累,灵活运用。学生作文定然增色多多。
教师要经常引导教育学生,作文贵在作,不作不成文。平时要多写日记,写周记,写读书笔记,写大作文小作文。一句话,贵在多写,熟能生巧,多写笔生花。“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像画家每天都要写生一样。不断培养自己的写作兴趣,要有一种写作欲望,不要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在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作为学生来说,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多进行写作实践,无论是对提高作文能力,还是提高语文学习成绩,都是大有好处的。
五、指导学生要善于模仿
写作需要生活、需要思想,而中学生的生活面还比较窄,思想尚不够成熟,还不可能形成一套具体的系统的对于写作以及对于生活的看法和观点。这样,他们在进行创造性的写作活动时,还需要广泛吸取别人写作的成功方法和经验,就像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先必须从临摹开始,中学生写作,也要从临摹开始,摹仿句子、段落,摹仿篇章、语言,摹仿结构、立意等。比如在给学生上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我就要求学生模仿第二自然段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及后面对捕鸟过程的精当的动词描写,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中让学生学习课文的结构模仿……这些模仿,为学生写作夯实了基础,青少年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只要我们细心指导,一定会有很大收获。" 效仿古今名家,把他们平时读书摘抄的资料,积累的优美的语句,有机的运用到相应的文章中去。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学生感到这样做,确实既丰富了写作材料,提高了写作技巧,又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整体写作水平。从而消除他们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大大激发作文的积极性。
总之,面对农村中学生基础差,素质不高,学习条件落后等不利因素。我们要发挥农村自然人文优势,挖掘有利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潜在因素,多想一些对策,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使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走全方位的开放型的作文教学之路,共同努力提高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