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实践活动总结(推荐)
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实践活动总结
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较好的阅读方法,从而牢固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切实加强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训练,最为重要的一个基点就是强化数学阅读,数学教学目标也要求学生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若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培养学生能够准确进行数学三种语言相互转化。数学阅读是阅读主体对数学材料的积极能动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一种包含认知,理解,吸收,联想,记忆,推理等能力,然而,现在的大多数学生不会阅读,数学学习存在许多障碍,因此,数学教学应在这方面加大训练力度,以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明白阅读的重要性,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可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书,激励学生勤奋钻研,积极向上。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出租车收费问题,手机收费明细账单,水位变化图,股票信息图,人口信息图等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并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相关材料,从而解决问题。其次,学生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相当重要,它直接影响着阅读效果,因此要求学生需做到:
1.阅读时应手脑并用,读写结合,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可视性的东西越来越多,虽然增强了学习的直观性,但学生的联想、推理能力受到一定的影响,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学生在阅读时要有重点词语的标注,如:阅读定义、定理时,会标注其有几点限定和要求,这样便于记忆;阅读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不仅要抓关键词语,还应浓缩出相等关系式,为解决问题扫清障碍。解题后善于建构数学模型,这样才会较为轻松地掌握知识类型。
2.阅读时应认真细致。数学语言的特点在于它的精确性,没有含糊不清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所以,切忌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和速读,每一定义、定理、公理都要字斟句酌,理解透彻,如:“或”、“且”、“不小于”、“至多”、“有且只有”等;每一道题目都要弄清其要求,抓重点词语,注意细节变化;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形表格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直至弄懂含义。
3.阅读时善于比较,比如两角和与两角角差公式的比较,向量数量积坐标形式与几何形式的比较,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的比较,这样就很容易记住这两条性质。
最后,教师应加强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不妨可以做这些方面的尝试:
1.优化课堂结构,改“讲、练结合”为“讲、读、练”结合模式,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因为课本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示范性,根据不同的课型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可选用目标阅读法(自学课),重点阅读法,类比阅读法等,设计阅读问题时可采用:创新设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虚拟设问,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重、难设问,以增强学生的掌控能力。
2.课外指导学生阅读试题,强化知识的条理性和系统性。一份好的试题能体现某一章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可以研究几份试题,并从中摘抄好的题目,进行组合,但应做到对本章知识点不重不漏。这样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次较好的梳理,也便于轻松地掌握。另外,还可指导学生对试题中的阅读题型进行认真研究,短时间读懂并理解一个陌生的数学问题情境,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掌握的解题技巧灵活地解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当学生具备了一定阅读能力与良好的看书习惯后,不但在解题论证时,能正确审题、严密推理,而且还为自学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探索,共同提高。
第二篇:浅谈苏教版初中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Popular Science 科 学 大 众·科 学 教 育 2010 年 第 12 期
浅谈苏教版初中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蒋国元
(宜兴市川埠中学,江苏省 214222)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 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 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实践活动;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058-001
《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总体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
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
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
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但是,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我们在实际的教学
中,处理教材时往往忽视数学实践活动教学, 造成了知识与生
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于是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不容易
理解,对数学学习也就不感兴趣。因此,笔者认为, 新课改背景
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就苏教版初中数学一年多的教学来谈谈如何在数学
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三、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践活动、小制作, 促进学生对教学内 容的学习和巩固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中学数学教学时,依据教
学内容的需要,开展一些体验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现实社
会,联系日常熟悉的量与物、人和事、学习与生活的实际,体会数
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明白生
活中处处有数学,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各种数学实践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 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践活动、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 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 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这样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实践活动十分贴近学生的生 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 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践活动、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 加以讲评。课堂讲评小实践活动、小制作,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 学习气氛,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并使班级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 求,引导学生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践活动、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践活动、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这佯,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 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促进了一系列附带 内容的学习。
四、通过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技能和创造性
思维能力 空间观念是空间想象力的基础,是重要的数学素养。想象是
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空间感
知依赖于操作活动,这是由“空间与图形”知识内容的特点决定的。华盛顿图书馆的墙壁上贴着这样的三句话:我听见了,我忘
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去做了,就理解了。在中国,与之相 数学是一门实践活动科学, 中学数学实践活动又是学生将 来从事科学实践活动的起点。因此,在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 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 使学生养 成良好的实践活动习惯。每次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
实践活动的目的,弄懂实践活动数学原理,学会一些数学方法,掌
握收集数据和处理实践活动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
并行的是陆游那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 出正确结论。
空间观念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我们数学教 创造学认为人的创新意识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 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点滴的渗透,潜移默化的影响。最 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知发展的积极活动,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走进图形世界”在学生才能释放创造潜能,驱动着发现真理。教育家皮亚杰说:“智慧自 初步了解一些立体图形的构成后,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把活动原则落实于教学 后面安排了一个“设计包装纸箱”的活动:某型肥皂,它的长、宽、过程,就应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探索发现。而动手实践是最 高分别是 16cm、6cm、3cm,一箱 30 盒。请大家设计一种包装纸 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 箱,能使所用材料最省?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些 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有创新的火花 形状大小相同的小木块来代替,教学安排上,引导学生采取先简 教师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后繁的方式,把肥皂的盒数改为便于操作的 2 盒,从而找到三种 闪动。
叠放的方案,再把肥皂的盒数改为 6 盒,加以尝试。通过画图交 识。
流从而想象 30 盒的叠放的方案,最后计算机课件演示验证。这 综上所述,观察数学现象和模型,进行各种数学实践活动,是 样使学生较易接受从中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该把精力从单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 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些超乎 纯传授数学知识转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训练上来, 他们自己经验的形象;由于想象的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感知、记
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和 切实加强数学实践活动教学。
模型等,来帮助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 参考文献:的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促进 [1]数学课程标准
[2]课堂教学论
第三篇: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漳平市永福初级中学许秀月
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听,在听说读写四要素中则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是人们进行言语交流的主要手段,是人们学习、吸收语言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对初中生来说要真正地掌握英语这门第二语言,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项艰巨的教学任务,本文将就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听力能力谈谈自己的几点拙见。
一、英语听力培养的重要性
听,是对口头信息的接受与理解,它和说一起构成了人类最基本的交际行为。听力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获得直接听取的能力——交涉意义上的听力过程。语言学研究表明,说的能力与听的能力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只有听得懂,才能说得清。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首先要求听力的提高,然后才能提高说的能力。从心理学角度看,听力培养的重要同样能被感受到。听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感知行为,听这一过程尽管在瞬间内完成,但对连续语流从初步感知到完成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听者不断地进行辨别比较,记忆和判断,要很好地完成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没有技巧,没有训练是不行的。常见的技巧大致有:对内容情节的预估;对上下文没有听清楚的内容进行猜测,找主题的大意,抓特定的细节,推断说话人的态度等,这些技巧在母语习得中可以自然地完成,而在外语听力教学中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潜移默化。可见,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听力训练,将是提高学生听力技能最有效的帮助。
二、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
要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我们首先得帮助学生分析听力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因素,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造成听力困难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语言基础知识的障碍,它包括语音障碍、语速障碍、英美语音差异、词汇障碍等。
语音障碍是由于学生一开始就没掌握单词的准确发音,特别是对于发音相近的词。如:cap—cat, pool—poor等这一类的词不能正确辨音,长此以往就混淆在一起。有时由于听力材料的语速比课文磁带的语速快,再遇到一些连读、弱读、重读,失去爆破,重音转移等要语音语调的变化,更是无所适从。另外,朗读中另一种较广泛的技巧是连读,如:School is over,这样句中多次出现连读,就会对听力造成一定的影响。还有英美差异也会对听力造成影响,例如:shop美音为而英音为。同时听音要结合一定的语法,为此,听音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也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具体的语言规则,以便学生能依之做出正确的判断。
2、文化背景知识的障碍
背景知识是指对听力材料中人物、场景、主题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认识或是对主题的熟悉相关的背景知识,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对外语国家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的了解。许多中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听力理解产生了一定困难。如英美人见面以谈天气为主,至于职业、工资、家庭之类的问题为谈话禁区,而中国人则不然,聊天的主题就是工作、工资、家庭、年龄等方面,这也需要英语教师授课时注意穿插对故事背景材料及国家风土人情及生活习惯等的介绍。
3、情感因素的障碍
情感是一种心理因素,它直接影响到听力理解程度的高低。学生绝大部
分时间都处于汉语的语言环境中,初学者较难适应英语的语言环境,尤其是在听力教学中,在听力训练时,学生要即刻听清,听懂稍纵即逝的录音材料,领会其深层涵义,同时还须听懂或看懂所提问题及所给的选择答案,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学生会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学生会在单调、沉闷的课堂气氛中,感到紧张和压抑,容易产生厌恶,甚至抵触情绪,结果往往连最简单的语句都 听不懂。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想听懂一段文章,必须具备听的动机,自信心和自然放松的状态。如果学生处于焦虑、紧张之中就会分散注意力,从而严重干扰听的理解。所以,在平时的听力课上,我尽量不只是简单的播放录音,不与学生交流而是以饱满的精神,和蔼的态度帮助学生消除紧张、焦虑、厌烦等情绪,对学生多鼓励,多引导及动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放松,自信的良好心理素质。
三、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的措施
1、利用课堂教学、强化语言基础训练。
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是在课堂进行。要提高学生英语能力,首先,要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创造良好的课堂英语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精心设计,严密组织,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创造课堂英语氛围,切实落实语言基础知识,如音素的识别,弱读、连读、同化、不完全爆破、语音、语调等,英语是一咱拼音语言,语言信息的表达是通过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的规律组合来实现的,元音的长短,重音的变化,语调的起伏等判断会有直接影响。只有让学
生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才能为英语听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利用课外环境,扩大学生的语言输入。
英语是一种语言实践课,需要不断地实践。①课余的交际。要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在课外随时随地讲英语,形成浓厚的课外英语氛围。比如:饭后,课间、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尽量用学过的交际英语进行交谈,训练听说能力。②第二课堂的实践。第二课堂是一个极有效的辅助手段。教师可以安排各种各样的活动,有目的的指导给予学生实践。如:利用多媒体看英语原版节目,收听英语广播等,英语小品表演;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活动角等形式的展开,将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实践,帮助学生早日获得语感,提高听说效率。
所谓扩大语言输入就是扩大语言的接触机会,接受和吸收充分数量的语言材料。现代语教学理论认为向学习者提供的语言输入量越大,越有利于他日后形成输出能力。这种输入达到一定的量,学生的语言能力便会产生质的变化,对于缺乏自然英语环境的农村学生来说,在多阅读的同时,在课内外多听英语的机会就成了扩大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我平时要求学生:①勤朗读,每天利用早读课坚持大声朗读。②多背诵,在课堂上教过的课文尽量要求学生背起来。③多听录音,模仿句子的语音语调。
3、精听泛听相结合。(1)、精听是听力的基本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让学生听一段地道、真实的语言材料,然后帮助他们消化、理解所听语言材料,向他们提出:①理解性的问题。包括事实、推理以及学生本人经历或个人
观点有关的问题。②总结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听完后对所听材料做出总结概括。学生可以边听边记,而后用口头或笔头叙述总结的内容。③逻辑性的问题。必须是能激发学生非常仔细去听的问题。当学生理解了所听的材料时,教师要对语言做更加细致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增加知识点积累。(2)、泛听是对精听的巩固和补充。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泛听是为了欣赏一个故事或从所听材料中获取某种信息。教师可对所听材料的标题进行讲解或提示关键词,消除学生的不安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预测说话者将要说什么,并不时地根据上下文关系及时调整自己的预测。在听音中途可暂停录音,让学生猜测下文,以培养学生的听力预测水平。学生的预测水平越高,听的能力就越强。
4、诱发兴趣,增强听的主动性
众所周知,学生的主动性决定学习的效果,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主动性决定听音的效果。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我们可以采取多变的教学模式,常讲与听力材料有关的背景知识及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等,以此方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听音效果。
总之,听力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需要长期艰苦的训练才能见效。只要我们注意平时的基本训练,再掌握一些听力技巧,就能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第四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题阶段总结
上传: 朱志明更新时间:2013-1-11 8:00:2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经过实验研究,构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面对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挑战,江主席指出:“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努力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号召教育迅速从传统的圈子里走出来,努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需要。
造就民族的创新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主战场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是历史赋于我们的责任。
所以,我选定了“创新意识培养”研究课题,经过实验,在这一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理论假设和构想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理解是: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质疑问题、多向交流的过程中,通过提问,交流、争辩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这样培养的学生具有敏锐的把握机会,敢于付诸于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具有积极地改变自己,积极地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具有积极发现问题,发现真理的心理取向,即创新意识。课堂教学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由此产生的因变量为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在数学课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提问,相互争辩。
(1)使学生在不断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2)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3)使学生不断提高质疑的水平,不断加强思考深度,逐步达到有创见的质疑。
这样的课堂是和谐、民主、蓬勃的,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三、实验过程
1、学习教育理论,提高认识
研究组织确立以后,为了提高研究水平和研究方法,我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自修教程》中的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策略与方法。首先学习了“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它使我明确了培养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是推动学生成才的需要。接着我学习了《关于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理论》。明确了什么是创造力。知道了创造力是每个人都有,只是水平不同罢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不是说现在就要求学生去搞发明创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只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作准备。
创新意识的含意是什么?创新意识,自言其说,意识是一种意向,一种愿望。创新意识是指积极发现问题,发现真理的心理取向。“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因此,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边学习边对我选定的课题从各个方面进行讨论论证,即包括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基础、起点,也包括学校的重视程度和研究者的能力,并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了设想。
2、设计研究方案
有了前面学习、讨论的基础,接下来就开始设计研究方案。
四、实验的作法体会
1、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创新意识培养”研究中,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探求出了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的新课的方法。例如: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低段常用游戏,故事导入,通过竞赛、小品、猜谜语、讲故事等,融教学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愉教乐学,中段教师常用创设生活情境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创新意识培养。高段教师常常用设置悬念导入:教师提示矛盾冲突,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还可用声像传情导入:通过课件、幻灯、播放录音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思维启示,潜意默化培养创新意识。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我一方面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3、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的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就请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回答:对于一般性问题,就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就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回答。这样所回答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同学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4、运用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课堂提问应是师生互问,生生互问。例如:低段教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当学生了解了元、角、分的一些知识后,提出“关于人民币知识还有很多,谁能把你了解到的人民币的其它知识告诉同学们呢?”问题一经提出,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一个学生说:“我知道壹佰元人民币对着阳光看,有条金属线,如果没有是假钱。”另一个接着说:“人民币印有几种不同的文字,是供少数民族看的。”„„学生了解的课本外知识可真不少,有的是教师和成年人都不曾知道的。如果不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表现的机会,岂不太可惜了。
学生经常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发展。
五、研究效果
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学生观: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起来。
质量观:重视纵向评价,淡化横向评价。
教学观:转变师生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六、下一阶段的任务
总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第五篇:浅谈中学生对数学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对数学能力的培养
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意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所谓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指学生在对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数学思维虽然并非总等于解题,但我们可以这样讲,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中学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然而,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学生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研究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中学生数学教学思维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呈现 1.注重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才可以为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体现必须成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2.注重探究方式运用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探究性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得到发展。而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探究情境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外在的物质材料,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应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还应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促进数学知识结构向学生认识结构的转化,既要创设与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要创设与当前问题有关,并能使学生回味思考的问题。3.注重教学方法优化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富有新意的教学方法能及时为学生注入灵活思维的活力。特别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出新,它也可以被理解为引人入胜教
学法。如通过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4.注重主体活动参与中培养学学生思维能力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学生活动参与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5.注重主体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诚然,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过程,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但是,迄今为止,对于阅读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尚未有明确的定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通过研究学生思维发展模式清楚地发现,数学教学中科学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诚然,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阅读能使学生的思维发展严密,显得有逻辑。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将阅读引入课堂,并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积极思维,对教材中提供的原材料主动进行逻辑推理,通过发现与文本下文所给结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体验发现者的成就感,培养推理与发现的思维,从而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