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5-13 23:5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浅谈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浅谈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论文)浅谈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语言具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对指导数学阅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数学语言阅读数学阅读培养学习能力

一、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意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这便是数学阅读之由来。

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语言具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对指导数学阅读有重要意义。

数学阅读不是简单的浏览和了解,而是学生能动地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的理解过程,包括看书,提出问题,对数学过程进行演绎、推理、应用、归纳和总结行为的总和。初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而数学教科书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或者是由已知的基础知识发展而成,数学语言朴实、精简,解决问题过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推理演绎分析详细,所以对初学生来说阅读的障碍不大,只是理解和应用的层次问题,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其内在联系和创新的层次问题。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是有层次的,教师要有意识地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初中阶段能够通过提高数学阅读能力,较好掌握数学学科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各层次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秀学生形成自觉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对学生数学阅读的指导

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阅读时机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确定阅读时机,对于较易理解的、文中出现的概念不算太抽象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前阅读,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较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边讲解边阅读的方法,或讲完后再阅读。如初中《几何》第一册许多章节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之前阅读,“查表求三角函数值”一节可采用边讲授边阅读的形式,而“圆周角”一节宜安排在讲授后阅读,因为这一节内容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分情况讨论对学生来说没有基础,讲授前阅读,学生不易整体把握,很可能会糊涂。最好教师先讲授,讲授过程中要渗透几何证题的分类讨论思想及常用辅助线的引作方法,之后阅读收获会大些。

2、设置阅读问题,把握阅读重点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概括性和针对性,能充分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形式宜多样,如表格式、填空式、问答式等。阅读思考题要分层次,如字面理解层次,即不需多深入的阅读就可回答的问题,主要训练通过阅读获得教材中一个术语、一个符号、一个公式、一句话等的最初的直接的字面意义的技能:解释层次的问题比字面理解层次的问题要深入,对其解答涉及对教材的概括、比较及发现关系的思维技巧:批判或创造层次的问题要求有超出教材之外的新思想和新见解,或作出个人的判断等。

3、合理安排时间,留有分析思考余地

阅读时间一定要估计好,使学生有分析思考的时间,能沉下心来仔细阅读体会,保证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并记忆主要内容,而且能够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数学阅读不同于本族语言或外语阅读,讲究阅读速度,每分钟达到多少字、词,它重在分析、思考、体会,短短的一面至一面半教材,一般也要安排十分钟以上的阅读。

4、教授阅读技能,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时要根据教师的阅读提纲,抓住关键,仔细阅读。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是阅读的重点,要仔细分析,弄清概念的实质及公式、法则、定理的条件与结论及推导的依据和思路。文中的符号、图形、图像、表格应当结合有关课文内容,仔细分析、思考,以达到形数结合理解。阅读时可用笔做各种记号或在空白处加上理解说明以促进理解记忆。重点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即教材中的黑体字)要用心记,几何教科书阅读还要注意图形模式的记忆,结合图形将概念、定理“图形化”,在心里建立起二者的实质的非人为的统一联系。总之,数学阅读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5、巧妙设疑引入,激发阅读兴趣

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传授和学习知识程序的第一步是“诱导学习动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认为,学习的第一阶段是“动机”,与此相应的教授活动的第一阶段为“激发动机”;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发现学习过程的第一步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产生矛盾(有了求知的欲望)”;我国卢仲衡先生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的第一阶段也是“启(启发诱导)”。所以,数学阅读之前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何从旧有知识、生活实际、具体实践操作等出发巧妙设疑,让学生带着疑问、好奇、“怎么办”等去阅读教材。

三、数学阅读的有效方法

1、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刚开始时,教师可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例如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新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概念是如何得来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定理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还有没有其它的推导方法?条件是否可以改变,结论是否可以推广等等。

2、数学阅读要求是一种主动阅读,要求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结论,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思维的目的不是去验证而是去发现。到了中高年级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后,可以对学生的数学阅读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数学定理证明的阅读,当阅读完定理内容之后,不去看课本上的证明过程,而是自己先分析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尝试着去证明,如果证出来了,对照课本进行比较、修正;若证不出来,则可适当参考课本,再尝试去证明,通过读写结合,能促使思维展开,提高阅读效率。通过正确书写能加快、加强记忆,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3、适时进行归纳、整理、小结。在学习完每一章节后,要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理清脉络;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要求学生独立整理每一章的知识点和知识结构,并把好的作业推荐给大家。

4、增强理解,提高速度。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学生只有看懂了教材,熟悉有关数学语言,懂得了定义、定理、性质、法则、公式的真实意义,才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关系,对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能否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阅读能力水平的标志。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四、数学阅读的注意问题

1、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控制阅读进程.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

2、及时反馈阅读信息.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3、要鼓励学生主动地阅读,课内读,更要课外读,不仅读课本,还要学会选择参考读物.指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把读书心得上升为数学小论文。

4、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安排阅读.一开始,低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弱,可采用讲读结合的方式,设置较详细的导读提纲,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相对较强,可适当精减导读提纲,减少讲读。

5、要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怎样进行数学阅读,在数学阅读中善于发现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揭示他们之间的规律。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阅读学法指导,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摘要: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数学教学也应适应时代的要求,走出课堂,走出题海,广泛涉猎资料,紧密贴近生活,着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阅读.一道好题,一种妙解,一丝联系,一点变化都可能给你的解答带来简便.因此,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尤其显得重要.关键词:审题 解题能力 解题思路 解题策略 回顾与探讨

数学解题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一般是指综合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逻辑思维规律,整体发挥数学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水平,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其中包括了思维创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除了抓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外,更重要的培养途径就是解题实践,就是遵循科学的解题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亲自参与的解题实践过程中,学会解题,从中获得能力。下面就围绕解题的一般程序,来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仔细、认真地审查题意的习惯。

仔细、认真地审题,提高审题能力是解题的首要前提。因为审题为探索解题途径提供方向,为选择解法提供决策的依据。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审题习惯,就是要对问题的条件、目标及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整体认识,充分理解题意,把握本质和联系,不断提高审题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四项要求:

l 了解题目的文字叙述,清楚地理解全部条件和目标,并能准确地复述问题、画出必要的准确图形或示意图;

l 整体考虑题目,挖掘题设条件的内涵、沟通联系、审清问题的结构特征。必要时,要会对条件或目标进行化简或转换,以利于解法的探索; l 发现比较隐蔽的条件;

l 判明题型,预见解题的策略原则。

以上具体要求中,前两项是基本的,后两项是较高的。

事实上,审题能力主要体现在对题目的整体认识、对条件和目标的化简与转换以及发现隐蔽条件等方面的能力上。

例1 已知 a, b, c都是实数,求证;2a-(b+c), 2b-(a+c), 2c-(b+c)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不大于零,而且至少有一个数不少于零。

如果审题中能考虑到“所证的三个数之和正好等于零”这一整体特征,则不难用反证法很容易地得出正确判断,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2 已知△ABC,试求作一点P,使得△PAB、△PAC、△PBC的面积相等。如果在审题中不注意P点的任意性,就会片面地、不自觉地增加条件“P点在△ABC内”,从而求得唯一的一点P,即△ABC的重心。这就改变了原题的题意。事实上,若在平面上,P点的位置还可以有三个:分别以△ABC两相邻边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顶点。若在空间,P点的位置就更多了。例3 在实数范围内解方程:|x-2|+

=3 审查题意就要从题目的特征——含有绝对值和算术根符号——中,善于发现隐含条件。即 ∵1-x≥0, ∴x≤1.有了这一条件,就可以将原方程转化为 2-x+=3, 即=x+1.这样就成为标准的无理方程,它的解法是学生熟悉的。

2、分析解题思路、探求解题途径,发现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方法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核心和关键。

一个正确的解题途径、一条正确的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它涉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解题经验和解题能力等因素。虽然就其思维形式而言,只有由因导果和执果索因的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但就探索解题途径的策略、方法和技巧等问题而言,确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和灵活多样的。因此,分析思路、探求途径是解题教学的重点,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核心、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科学程序。就是把整个解题过程分为前述的四个程序进行。掌握了这个科学程序,使解题过程程序化,就能使学生对解题总过程有一个有序框架,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和化归的趋势,做到目标清楚、思维方向明确。为此,在教学中对于所有例题的讲解及示范解题,都要充分展现解题过程的四个程序及每个程序进行的过程,并且不断给以总结、反复强调。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熏陶中去掌握解题程序,领悟各程序中思维的方向和思维的进程。当然,这样做就必须要求教师事先要对例题的选取和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对例题的目的意图、隐含条件的析取、干扰信息的排除、思维偏差的纠正、解题策略的制定、解题关键的把握以及解题后的开拓和引申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要这样,才能避免就题论题、就事论事、无法展现思维过程的形式主义教学,从而真正达到解题教学的要求。

(2)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策略原则。探索解题途径,主要是根据审题提供的依据,制定解题策略,探索解题方向(转化命题是关键),沟通靠拢条件,把所面临的问题逐步靠拢和转化为既定解法和程序的规范问题,然后利用已知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实现问题的解决。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结合例题的示范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帮助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原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转化的数学方法。在教学中结合例题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变形手段和转化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的原理,把握方法的要点、作用、使用条件、使用范围以及这些方法的“变式”,学会灵活运用。

在初中数学中,除了上述的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等推理方法外,常用的还有换元法,消元法,代定系数法等。

3、理顺解题思路、严格依据逻辑规律表达出规范化的解题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的重要途径。

一般来说,各种形式的数学习题都有一定的解答格式,解题中要严格按标准格式表达,当然,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标准格式的详略可以不尽相同,但逻辑顺序不能违反,证明推理中关键步骤的大前提必须表达清楚。这样做,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4、回顾与探讨解题过程,养成解题后的反思习惯,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本途径。

解题后的回顾与探讨、分析与研究就是对解题的结果和解题的方法进行反省,对解题中的主要思想观点、关键因素及类同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推广,从而帮助 学生从中提炼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加以掌握,成为以后解新的问题时的有力工具。因此,使学生养成解题后的反思习惯,是解题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十分重视。

解题后的回顾,包括检验结果、讨论解法和推广三个方面。

(1)检验结果。主要是核查结果是否正确无误,推理是否有据,解答是否详尽无漏。

(2)讨论解法。主要是改进解法或寻求其它不同的解法;分析解法的特征、关键和主要思维过程;总结规律,概括为一般性的解法定势等。这将有利于开拓思维、积累经验、整理方法,有助于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发展提高解题能力。(3)推广。解题后一般可朝三个方向进行推广。一是一般化,就是减弱问题的条件,把结果推广到条件更一般的情形,从而研究结论会有什么变化;二是特殊化,就是强化问题的条件,把结论用于条件更特殊的情形,从而研究结论又会有何变化;三是“发展性推广”,就是在原有条件、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空间形式或数量关系所得到的变化,它既不是一般化,也不是特殊化。例如,证明“任意四边形的四边中点顺次连结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后,可进一步发展推广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等于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长之和”。

解题后的推广,也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发明发现、创造突破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果能让学生养成习惯,那么就可以在解题训练中跳出“题海”,通过少而精的解题,收到很大的效益。

5、合理调控解题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素质。学生的解题活动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要使解题活动在发展学生思维上取得最佳效果,还必须合理地调控学生的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素质。这是因为数学解题活动必须由学生亲自参加、独立进行,才能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能力;但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解题活动又必须置于教师的合理调控之下,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为学生主动、独立地参与解题活动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指明方向。这就是说,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学中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积极主动参与的主体作用。具体地说,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进行解题的能力。一般来说,解题教学的情境创设,主要包括问题情境的提供;解题基础知识、经验的准备;思维障碍的排除和问题情境激发的情感和动机状态等方面。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针对这些方面,努力为教学情境的创设作好分析、奠基工作,就一定会有助于学生开展有成效的解题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2)有系统、有层次地精心选配习题,合理组织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及其运用的能力。一般来说,解题教学中,除了要求例题的选配要具有目的性、典型性、启发性和延伸性等特点外,一般还应提供学生独立练习的习题,在选配时注意适用性、巩固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原则。

这里还应指出,数学习题的题型应该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解题胃口”。但这并不排除传统的、富有启发性的“老题”、“陈题”,不少好的题目仍然有使用价值;同时,也应该反对选编那些一味追求“新花样”的偏题、怪题和难题,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总之,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要通过掌握科学的解题程序、掌握解题的策略和方法、技巧;要通过我们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参与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基本途径。因此,要使学生的解题能力达到较高水平,并上 升为一种创造才能,就要在整个的教学的过程中,始终都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解题能力的各种因素,注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解题能力的提高才有根底和源泉,解题的功底才扎实。

第三篇: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习惯能力的培养

一、学生审题错误的分析。

小学生到了高年级,为什么还会审错题呢?我仔细想一想,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粗心。

学生审题时不认真,往往造成审题出现错误。例如:根据一位病人某日0时到24时的体温记录折线图,求从中午12时到下午4时,病人的体温升高了多少摄氏度?有的学生在读题时只是用眼睛扫了一下“中午12时”和“下午4时”后,直接用病人下午4时的体温减去中午12时的体温,答案肯定是错误的。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在于学生审题时缺乏细心和耐心。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审题时,要使得学生养成在读题时认真读每一个字、仔细揣摩题中的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的习惯,要让学生明白:题目中的文字虽然简单,但是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认真对待,千万不能马虎。

2、思维定势。

学生学习了某一个知识点以后,就错误地以为在最近的练习中出现的题都可以运用这个知识点来解决,所以就不仔细看题,却张冠李戴地进行解题。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大数目后,对进行改写时出现了错误,原因在于题中的条件是将40075700米改写成用“千米”作单位的数,学生习惯性地将它改写成了用“万米”作单位的数。3.不善于“钻研”。

在高年级的数学题中,解决问题需要的关键条件往往不是直接给出,而是隐藏在另外一些条件之中。如果学生不认真思考,思路就无法打开。例如:长方体的高减少3厘米,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60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对于这道题,有不少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来解决。其实,这道题里面隐含了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减少的60平方厘米的表面积就是4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的和”。如果发现了这个隐含的条件,审题的障碍也就扫除了,这道题就很容易解决了。造成高年级学生审题不当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学生的断句能力较弱,等等。审题能力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它包括阅读、分析、理解、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认真、细致、耐心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数学学科的审题就是为了正确解题而进行阅读,理解题目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要求,并试图找出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抽象思维活动。数学题目中的一些词语、一些句子,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有时颠倒一下语句的顺序,题意就变了,学生如果不认真推敲,往往就会掉进题中的“陷阱”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才能使得学生避免看错题,做错题。

二、提高审题能力的措施。

审题是成功解题的前提,高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强弱,不仅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而且也将影响到解题的结果。因此,小学高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家长的关注,要想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就要提高他们的审题能力。

1、多读。

学生在审题时,往往要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那就是多读。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往往是语言文字,所以在审题时,首先要理解文字的内容和意思。有的学生之所以没有审清题,就是由于他们没有读懂题的意思。比如:一块白菜地的形状是三角形,它的底是30米,高是20米。如果每平方米种8棵大白菜,这块地一共可以种多少棵大白菜?对于这道题,有的学生没有读懂“每平方米种8棵大白菜”的意思,居然用白菜地的面积除以8,这种做法自然是不正确的。如果学生能够多读一读,揣摩清楚这句话的意思,这道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多划。

在低年级,教师经常要求学生用线划出题目中关键的词语或短句,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但到了高年级,这样的学习方法逐渐被学生丢掉了,学生似乎认为划线太浪费时间了,而且显得幼稚,对划线的方法嗤之以鼻。然而,就算是教师,在做复杂题的时候,有时也会分不清题中的主要条件和次要条件,以及多余条件。划线能够帮助我们分清题中的主干,理清思路,对解决问题的帮助很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划一划,划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短句,以及题中的问题。

3、多说。

小学生越是到了高年级,越不愿意开口说话,有什么想法总藏在心里,不愿意说出来供别人分享。对于审题,学生也存在这样的现象,那就是不愿意表达自己对题意的理解。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思维会被激活,对于理解题意有很大的帮助。一个善于说的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往往比不善于说的学生要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一方面,让一些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另一方面,让其余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的过程中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4、多画。在高年级,学生对画线段图、示意图等作图方法的运用意识较弱,常常用思考来代替画图,总是嫌画图麻烦,不想画图。但是,有许多题需要借助作图来解决问题。比如:用4个棱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有些学生想当然地认为结果只有一个,实际上结果并不唯一。虽然有些题没有要求用画图来解决,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使得学生养成审题时画图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

5、多检查。

学生在读完题以后,就匆忙下笔,往往出现了错误。学生在审题时难免会出现判断上的失误,如果学生能够检查一下,就会立刻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从而避免了错误的发生。比如:有的学生在读题时将“最少”看成了“最多”,如果不检查,就会求出“最多”的那种结果,显然是错误的。因此,引导学生养成检查的好习惯对于学生的审题能力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束语。

总之,审题能力的培养对于高年级学生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教师和学生有足够的耐心;需要一个学习、积累、反思、提升的长期发展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找到适合学生审题能力提升的培养方法,然后有的放矢,才能真正促进高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论文

数学学习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如果学会举一反三,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就能够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谈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没有兴趣,就谈不上学习的动力.有些初中学生,就是因为缺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而没有继续学习的动力与信心.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放在优先的位置,重视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初中数学学习来说,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比如,一些立体图形以及平面图形,还有相关的对称、旋转等数学知识.如果加以辅导,学生就不会觉得数学枯燥.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教室就是想象的长方体,魔方就是正方体,故宫就是典型的生活中的对称.如果教师在课前提出一些生活化的例子以及一些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例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就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之后,就会有积极学习的动力,主动学习,不断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不懂得如何学习、怎样去学习,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就会做很多的无用功.新课程改革以后,要求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学习的指引者.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主要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学习数学的方法以及掌握有关知识点要注意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不会的题目与知识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习.在讲解一些题目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给学生传授每种题型的注意事项以及做题方法.在不断循环后,学生就会在做题、学习、教师的讲解中不断地了解数学做题的思路以及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生才能在数学学习中游刃有余.这对于初中学生的进一步探究,节约了成本与时间,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简单,也更加充满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自信,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引导学生不断创新

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活泼好动,也是思维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候,如果学生在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教师的指导,那么他们就会在思想的碰撞中有新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不是自己本身没有一些新奇的或者先进的想法,而是在大部分的时候,由于学校或者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些激励或者空间,有可能扼杀了学生的想法.有些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有了自己的灵感,但是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就会造成学生本来有的一些想法或者问题,没有合适的机会或者渠道表达.这样,学生就不再理会或者专门提起自己的一些相关的说法.尤其是对于初中数学来说,更需要学生有逻辑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因此,在遇到一些数学题目的时候,教师不要直接讲解答案,而是先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不断鼓励学生,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思考过程中得到提升.

四、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永远只在自己的世界中,任何的成功都离不开合作.对于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来说,可能在听课或者做题的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非常正常和普遍的现象.有时教师由于自身的时间问题或者精力问题,不可能为每个学生都解答自己遇到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或者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这样,在平时遇到一些难题时,学生就可以和自己的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因此,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也是让学生不断发掘思维的过程.只有有了这样的过程,初中学生才能在合作中深入学习数学,让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从而逐渐提升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总之,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于新世纪的初中数学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初中数学教学,需要学生具有多种综合能力.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灵活掌握数学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给学生提供相互探讨的交流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去探究,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题阶段总结

上传: 朱志明更新时间:2013-1-11 8:00:2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经过实验研究,构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面对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挑战,江主席指出:“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努力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号召教育迅速从传统的圈子里走出来,努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需要。

造就民族的创新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主战场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是历史赋于我们的责任。

所以,我选定了“创新意识培养”研究课题,经过实验,在这一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理论假设和构想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理解是: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质疑问题、多向交流的过程中,通过提问,交流、争辩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这样培养的学生具有敏锐的把握机会,敢于付诸于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具有积极地改变自己,积极地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具有积极发现问题,发现真理的心理取向,即创新意识。课堂教学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由此产生的因变量为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在数学课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提问,相互争辩。

(1)使学生在不断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2)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3)使学生不断提高质疑的水平,不断加强思考深度,逐步达到有创见的质疑。

这样的课堂是和谐、民主、蓬勃的,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三、实验过程

1、学习教育理论,提高认识

研究组织确立以后,为了提高研究水平和研究方法,我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自修教程》中的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策略与方法。首先学习了“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它使我明确了培养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是推动学生成才的需要。接着我学习了《关于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理论》。明确了什么是创造力。知道了创造力是每个人都有,只是水平不同罢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不是说现在就要求学生去搞发明创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只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作准备。

创新意识的含意是什么?创新意识,自言其说,意识是一种意向,一种愿望。创新意识是指积极发现问题,发现真理的心理取向。“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因此,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边学习边对我选定的课题从各个方面进行讨论论证,即包括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基础、起点,也包括学校的重视程度和研究者的能力,并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了设想。

2、设计研究方案

有了前面学习、讨论的基础,接下来就开始设计研究方案。

四、实验的作法体会

1、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创新意识培养”研究中,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探求出了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的新课的方法。例如: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低段常用游戏,故事导入,通过竞赛、小品、猜谜语、讲故事等,融教学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愉教乐学,中段教师常用创设生活情境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创新意识培养。高段教师常常用设置悬念导入:教师提示矛盾冲突,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还可用声像传情导入:通过课件、幻灯、播放录音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思维启示,潜意默化培养创新意识。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我一方面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3、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的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就请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回答:对于一般性问题,就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就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回答。这样所回答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同学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4、运用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课堂提问应是师生互问,生生互问。例如:低段教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当学生了解了元、角、分的一些知识后,提出“关于人民币知识还有很多,谁能把你了解到的人民币的其它知识告诉同学们呢?”问题一经提出,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一个学生说:“我知道壹佰元人民币对着阳光看,有条金属线,如果没有是假钱。”另一个接着说:“人民币印有几种不同的文字,是供少数民族看的。”„„学生了解的课本外知识可真不少,有的是教师和成年人都不曾知道的。如果不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表现的机会,岂不太可惜了。

学生经常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发展。

五、研究效果

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学生观: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起来。

质量观:重视纵向评价,淡化横向评价。

教学观:转变师生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六、下一阶段的任务

总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下载(论文)浅谈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浅谈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中学生对数学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对数学能力的培养 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

    培养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

    培养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创造能力的基础。提问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和动力。早在30年代,陶行知先生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

    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论文(范文模版)

    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 要】在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切实加强创新教育,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能......

    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的教学质量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科书在能力训练中的作用,要使教科......

    论文:如何培养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终版)

    如何培养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胡涛作者单位: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西区)电话:***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初中数学教材也从最大程度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教育论文免费下载)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

    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论文

    计算是生活中非常常见,也是生活需要我们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从小学数学教学开始,就需要对学生培养数学运算能力和对数学问题的探究能力,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应是贯穿在整个......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能力范文合集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周 斌 【摘要】数学教学的重要培养任务之一是训练思维,只有有目的地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学生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