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提要】本文从转变语文教学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方式、在教学之中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学中渗透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等方面,对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策略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创造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应在语文教学之中采取合理的策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转变语文教学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方式
初中阶段正是对学生创造能力进行培养的关键阶段,但就目前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方面对学生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方式来看,其因受到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即便是我国在此方面已经进行积极的改革,但仍未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使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方面的升学思想较为顽固,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也表现得较为保守,这种语文教学的方式就具有明显的枯燥、乏味、框架等方面的特征,这不仅仅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限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极为不利。因此,若想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有效的提升,则首先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思想进行转变,积极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并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用自身的创新精神对学生形成感染,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言传身教。而在教师将自身创新意识落实的过程之中,最为重要的载体便是教师所采取的语文教学方面的方式方法,此时教师便应依据语文课堂教学之中的实际课程,精心的选取教学方法,并将创新教学意识融入其中,这不仅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在教学之中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最为重要的便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只有在教学开展中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具有多向思维能力,才能够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对每一篇课文的理解及思考上的不同,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认知效果,此时教师便可以将课文与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相结合,实现对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开展《春》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在教学开展之前,让学生对自身的看法进行表达,如“说一说你眼中的春天”,并让学生们就这一话题进行分小组讨论,在讨论结束后请同学回答,而后展开教学。教学完成后,教师再让学生说出作者眼中的春天与自己眼中春天的不同,从而对二者加以对比,在这种不断的思考之中学生自身的思维不是固定化的,而是多元的多样的。而后在开展《秋天》这一课文的教学时,教师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并使学生说出春、夏、秋、冬的不同,并安排依据自己对四季的理解写一篇文章,此时学生对季节的理解必然有所不同,不再局限于冷热,可能更多的变现为叶子、水、花朵等等方面,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极为有利。
四、教学中渗透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几节课便能够实现的,其是需要一点一滴的累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良好开发,而在这一培养过程之中能力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培养环节,其中不仅仅包含着定期的创新思维明确性训练,还包含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之中的渗透性训练,只有将二者进行良好的融合,才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创造性语文教学氛围,最终促使学生拥有创新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应做到对学生的充分尊重,积极鼓励学生对文章的差异性见解,并引导学生对一直以来语文学习之中所产生的框架及定向思维加以打破,使学生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例如,在《塞翁失马》这篇文章的教学之中,教师便可依据文章的情节,在各个阶段设置问题,如第一阶段“马丢了是好事坏事?”在第二阶段“马回来了是好事还是坏事?”在第三阶段“文中儿子腿摔伤是好事还是坏事?”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学生通常会因惯性思维对这三个问题回答,当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便开展下一个问题内容的讲解,学生便会发现事情的发展并不能按照常理来解释,此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便会在对事物理解时拥有不同于以往的思维。
五、结论
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应提升对学生创造性培养积极提升方面的重视,以创造性的意识及方式方法来开展教学工作,方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目的,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语文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重要目标,是不容置疑的。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就必需创新。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还强调:“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摇篮。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靠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当中逐渐引入、点拨才能形成。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 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自身要先有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在应试教育观念的支配下,严重束缚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出来的人才“高分低能”,缺少创新精神,难得具有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决策和参与改造及创新的基本能力,难以面对复杂社会中各种无法预见的问题的挑战,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这与教育目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为社会发展服务是相悖的。
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拓展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
力,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人与生俱来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这就是“思”的开端。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但问题意识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靠我们后天的培养。学生能发现,提出问题,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那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们应该把提问的机会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尽量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里,学生就会积极思索,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向别人的思想、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努力转变角色定位,教师不再是“一言堂”的堂主,而应成为情境的创设者、信息的提供者、探究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要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创造性。
二 创设情境营造师生互动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新性是与教师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分不开的。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学习氛围,能更为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语文教学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在导入时由疑生问,或在讨论中由学生提出质疑,也可以由课文的悬疑拓展开去,亦或将多种方法混合灵活使用。目的只有一个即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更为自主更为主动地产生创新思维。而对学生产生的各种思维,教师都应以欣赏、接纳的态度去看待它,而不应对学生千奇百怪的思想表示惊讶,不可思议,甚至鄙视、厌烦等情绪。说不定,下一个的发明创造就来自这些千奇百怪的想法。
三 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崇尚“师道尊严”,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权威的象征,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在这种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对老师怀有一种敬畏心理,只会死记硬背教师给的标准答案,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更不要说和教师争论。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激发,学生没有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更没有创造力。
因此,要加强创新教育,必须营造民主的教育氛围,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把课堂变成一个启迪学生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学生在平等愉快的教学气氛中上好语文课。老师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教态自然、亲切;眼神机敏、宽容,语言和蔼、幽默。
四 注意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前,“关注生活,关注经验,积极倡导学科教学生活化”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整础理念。学科教学生活化的实施,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任务与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提升学习的效果。
(一)利用生活情景,自然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可以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注意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利用生活情景导入新课。如在教“jqx”这三个声母时,第一部分情境图的观察教师没有让学生打开书本看情境图,教师是这样安排的。学这课时,恰好是星期一,学生刚过完双休日,教师是这样进行情境导入的,上课一开始,教师看看大家衣服都很干净,并且还有一种肥皂相味,就有意吸一下鼻子问大家:今天教师发现小朋友的衣服又干净又香气,能给大伙说说是谁给你换洗的衣服吗?大伙纷纷举手。有的说是妈妈,有的说是奶奶„„那么妈妈奶奶使用了什么工具给你洗的衣服她是怎样洗的,你都帮妈妈奶奶做了些什么呢请说一说。待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说完后,教师又让他们回想一下刚才讲的事情里面包含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哪几个声母。学生在回想时很自然地发现了“jqx”这三个声母,这使学生在不知不觉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比运用书中插图效果要好得多。[9]
(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词语
词语的理解不是机械地解释,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的实际解决。例如 “随遇而安”不好理解。教师就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你们通常看到虫子躲藏在哪些地方?(瓦砾堆下、墙角落处、草堆里„)这些昆虫对自己的住处很不讲究,随随便便找一个隐蔽的地方就算了,这就叫随遇而安。从而解释“随遇而安”一词。联系生活的实际就可以轻松理解词语。
(三)模拟生活情景,丰富语文课堂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要“立足生活.立足实际“,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进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事实中培养语文素质。将语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或模拟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
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教学内容能较快地纳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生活化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再造想象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依靠文本。当然,也不能够拘泥文本,要注意依托文本,联系现实生活。
(五)利用课外延伸,回归学生生活。
生活即知识,体现了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的确,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要用到语文。为此,应把课外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课外作业。
五 注意求同存异,让学生尝试创新的乐趣
中国的“一言堂”历史悠久,似乎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形优胜。教师总是千方百计把学生引人现成的答案中,历来容不得不同意见。学生听教师的,教师看参考的,参考承袭前人的。我们常常看到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苦费心机用尽手段的把学生引入既定的答案之中。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自己的见解,无论对与不对,都是对他们求异能力的培养,更何况我们教师,我们的参考,以及我们的前人,并不是完全正确,一贯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前人的见解,积极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
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进步,是在不断认识世界、不断沟通交流、不断学习进取中取得的成果。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指点方法、培养能力的关系,更强调了指点方法与培养能力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我们的语文课堂抓起,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在当前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有深远的意义。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伟大事业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但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事情,我们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以期做一个更优秀的教
师,有更精彩的课堂。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接班人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黑山县白厂门镇中心小学
袁阳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丰山镇中心小学—林丹
摘要 :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影响着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人才构成。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
一、在教学中引入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纲,惟权威是命,惟标准是遵,使课堂教学变为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模仿、操练和获得标准答案为目的。课堂教学沉闷、枯燥、单调。教和学都是为了考试,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机械化。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让学习成为学生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教学过程成为“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再是获得结果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多义性,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是不知道结果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感触创新,形成创新意识。如在教学《珍珠泉》这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身处山村的特点创设问题,让学生说说所见到的泉水有什么特点《珍珠泉》这篇课文如果让你来写你要怎样写?于是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说课文没有写出泉水的味道我要把它写出来;有的说作者没有把泉水的开发设想写出来,我要把它开发成矿泉水出售,让更多的人品尝它、了解它。这样放飞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既强调语文的基础知识又延伸学生的生活知识。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创新的“趣”。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主体对阅读要有兴趣。兴趣产生了,自然会有阅读的激情(冲动),以激情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导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导语是一节课的起点,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
其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奇”。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目标激励、语言情感激励等,以“情”制胜。通过启发性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因问题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趣,积极地去探究、创新。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如在教学《趵突泉》这课时,在理解了泉水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这句话是不是有些夸大了?为什么?让学生去阅读、探讨、思考。这样在领悟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是有悖于文章内容的看法。这样让学生在无形中参与创新,进行创新。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新”。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把整个世界作为孩子的教科书”的意识,而摒弃“把教科书作为孩子的世界”的观念。教学中严格按照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求,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延伸教学内容。如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在教学总结阶段,改变以往总结课文主要内容的做法,采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广告形式,让学生为五彩池或家乡的风景名胜编写广告词。
三、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需要反复尝试,深入探究。小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通过其内因的作用,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初步养成乐于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的精神,这样在运用中不至于一味地操练和模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对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但是以往的练习只是对知识点的单纯的操练、识记,学生的练习只是课堂知识的重现,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复现、巩固阶段,不能做出对知识点的进一步深入理解和领悟。因此,我们要精心筛选和设计练习内容,并注意适度的深化才能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创造、创新的目的。
四、在总结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需要感到自浅谈引导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博白县博白镇第三小学刘丽萍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总结评价时,要突出做好学生有创新表现的总结评价,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对“创新”的实现者要恰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用鼓励性的语言,或热烈的掌声,或赞许的目光,使学生充分品尝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还要根据“创新”的不同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另一方面要及时给予画龙点睛般的指点,帮助他们达到成功的彼岸。对那些与创新无缘的学生,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在教学中要从他们错误的回答甚至是荒唐的回答和思维中寻找出一定的思路和新意,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以保护这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尊心,使其获得“我还行”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进取、创新的动力。总之,学生的每一点成功与进步都来之不易。小学生心中的创新之火并不是势高万丈的火焰,一旦熄灭可能毁掉学生的一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多种措施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习惯,使学生坚定创造必定能成功的信念,形成爱学习、爱创新的习惯。引导学生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验,谈谈我是如何引导想象,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
一、学习寓言展开想象许多优秀的中外寓言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学习课本的寓言故事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学《乌鸦喝水》这则寓言故事,先让学生懂得聪明的乌鸦动脑筋想出一个好办法喝着瓶子里的水;接着问“你们能帮助乌鸦想出其他的办法吗?”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考虑问题,扩大了想象空间。学生们思维活跃,讨论热烈,争着发言,很快地就说出一些有创意的办法:乌鸦找来一支吸管,把吸管插进瓶子里,就能喝到水了;乌鸦把瓶子放倒,让水流出来;乌鸦找来一个小杯子,把水倒进杯里。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观察图画进行想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中的一年级课本图文并茂,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充分发挥图的潜在魅力,让学生在领会图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由静到动,由形到声,想象画面外的情境,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如教《锄禾》一文,我先指导学生看农民伯伯种田这幅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出图意。再让学生观察图画里的小插图,仔细观察妈妈和小男孩神态、动作,想象妈妈和小男孩说了些什么话。根据妈妈和小男孩的神态、动作,学生有的说“:妈妈问小男孩这些饭是怎么来的?”有的说:“妈妈在给小男孩讲《锄禾》的故事。”有的说“:小男孩在背《锄禾》这首诗给妈妈听。”有的说“:小男孩告诉妈妈,农民伯伯种田很辛苦,要爱惜粮食,我长大了要设计一种机器,让农民伯伯在家里遥控种田。”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想象,发展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学习汉字展开想象在教学生在学字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把汉字变成生动的画面。如,教《小小的船》一文中的生字‘尖”,先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问“:‘小小的船’在本课是指什么呢?”学生都会说“小小的船”指的是“弯弯的月亮”。接着,询问学生“这小小的船是什么样呢?”学生都说‘:小小的船两头尖”。然后,让学生指图告诉同学们哪儿是这月亮船的“两头”,并说出两头的特征。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你们看‘尖’字,谁能看着图记住它?”“船头尖,由小到大‘;尖’字上面一个‘小’,下面一个‘大’。”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尖”字。这样引导,学生学习汉字展开想象,提高学习汉字的兴趣,促使学生创造记字的方法。
四、续编故事展开想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的结尾,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每次讲故事给学生听,可以像报语文教学论文纸上连载小说那样,讲到“且听下回分解”的地方就打住,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续编后面的故事情节。学生为此而展开丰富的想象,对可能发生的情节作出各种猜想。第二天,在讲故事前,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学生纷纷把自己续编的故事讲了出来。再对学生给以鼓励,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作为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营造出主动学习、民主和谐、积极探索、大胆质疑的课堂氛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把课内延伸到课外,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想象潜能,使创新能力得到升华。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校教育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语文教育应有的人文科学特征荡然无存,一篇课文教师十分尽责的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思想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面面具到;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的考点,机械的重复训练。学生的学习形成了思维定势,没有了主动、自由的个性,只有录音机般的复制功能。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死死的束缚着,鲜活的个性和丰富的想象力被扼杀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意识应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着落点。
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教学是一个活动空间很大的学科,可以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去快乐的体验生活、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真正凸显出语文教学应有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得到形成和发展。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使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学习状态,就要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的扩展和完善自我认识,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探究性学习则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所以,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并设计出具有一定探究空间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开展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语文是进行创新教育极具优势的学科,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在现实社会中,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境学会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主动的去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课内外紧密结合,通过开展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原苏联心理学家列昂夫认为人的内部心理活动来源于外部活动,其间存在一个内化过程,提出了人的能力与个性是再活动中形成的观点,并认为人的活动的主动性的形成是个萌芽的重要表示。通过开展语文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其兴趣,培养其能力,陶冶其情操,发展其特点,培养其创新,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
四、把社会生活作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
语文作为一种工具学科,是学生学习最早、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但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口才,学生只有静听的份儿。长此以往,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厌倦是完全可以理解了。
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主要是靠社会实践活动和生活积累获得。知识和兴趣是在实践中获得并发展的。创新性语文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设参与实践活动的各种机会,使其不断的积累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是最好的课堂,传统的教育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使学生学习上形成了思维定势,成了“应试”教育的奴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透视社会生活,体验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大语文观,由“应试”变为“应时”。
总之,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探索科学的,艺术的,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自由选题、自主探究、自由创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让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是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程序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程序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濮阳县职业高级中学
潘永进
摘要: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渗透创新能力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程序设计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鼓励学生经过探索、猜想、求异、突破、实践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逐步养成自觉创新的习惯,进而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程序设计
创新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原本是人的基本特征,人类就是在不断地“首创前所未有”的过程中发展的。但是,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后天的教育培养和实践锻炼。对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见解、新结论,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操作程序,都是他们的一种“发现”,一种“创新”。作为世纪之交的程序设计教学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就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探索——创新的源泉
程序设计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它强调学生算法知识的积累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考。程序设计及其运行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思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在不断的思索中寻求程序设计的乐趣,通过程序设计丰富和充实自己,这样无疑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在程序设计教学中,教师只要有这种意识,就可以从设计教学过程入手,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识,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探索性程序设计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对学生质疑的兴趣、能力的培养。思源于疑,疑是汲取知识的动力,有疑惑才有探求,才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在程序设计教学中,教师通过不失时机地设疑置惑,营造强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这对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猜想——创新的萌芽
猜想是创新的萌芽。没有创造性的猜想就没有新事物、新形象的出现,就没有新假说的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没有创新。著名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的形成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联系已有知识与经验进行形象性的分解、选择、加工、改造的整合过程。
猜想是一种合情推理,是培养创新萌芽的好方法。费赖登塔尔指出:“科学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把要学的知识作为创新的结果,就不能把学习新知识和获得创新能力二者统一起来。华罗庚说:“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找材料,不要只看书的结论。”可见学生的学习是再创新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新知识的发现过程。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导之以渔,展开猜想的翅膀,对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的灵感只有在自由的思维空间中才能诞生。要诱导学生猜想,萌发创新的意识,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猜想、发现问题的情境。铺设展现和暴露思维及算法发现的通道,使从中体验不断成功的愉悦,进而激发他们的猜想欲望,从而使学生处于“心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慨境界,促使学生迷中悟理,达到深度参与。如教学“求n!”时,我先让学生编写:求1×2×3„„×10的程序,当学生将程序编好后,再把终值10分别改成100和1000,先让学生猜想哪条语句有变化,再让学生编程。通过练习学生发现,用FOR循环语句编程时,初值不变,步长值也不变,只有终值起变化。接着再向学生提出,如果这道题改成求“n!”,怎样解答?再次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最后,教师稍加点拔,学生就能很快写出答案。这样,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自己去猜想,并发现程序设计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之产生强 烈的创新欲望。
三、求异——创新的关键
所谓创新就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求与别人看法、见解不同的东西。求异思维是一种富有创见性的思维方式,它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创造出新疑、超常的思维成果。教师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敢于“求异”的品质,善于“求异”的素质。因为要创新,有时就需要一些非常规的思维和非常规的算法,而这些“非常规”就是“求异”。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定势人人都存在。为了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程序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冲破常规的思维束缚,鼓励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算法,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真正学会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与众不同的观念。真正给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注意学生的自我感受,同时提倡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反对那种人去亦去的学习态度。这样就可以给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一个合理的环境。如求Fibonacci数列1,1,2,3,5,8„„的前40个数。即:
F1=1(n=1)F2=1(N=2)Fn=Fn1+Fn2(n≥3)
程序中的主要语句用FOR循环语句来编写。接着让学生思考是否有其他的方法。学生发现这道题既可用FOR循环语句作为主要语句设计程序,也可以用while语句和do-while语句,还可以用IF条件语句。接着我要求学生总结三种循环语句的异同点,并将循环语句与IF条件语句作比较,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由此可见,“求异”往往是创新的关键。
四、突破——创新的基石
在创新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是:突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念并用新的观念将已有的相关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技术、新理论或新算法。
在突破创新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指向流动或滑过的过程,鼓励学生围绕整个问题或情境作深入而宽广的扫描,尽量扩大学生的感知范围,将会使学生不至于匆忙地沿着明显的、习惯性的思路去解决问题。英国著名的思维教学专家爱德华·波诺曾说,思维教学不是教逻辑而教感知,“有意识地将注意力导向一个尽可能宽广的范围,这正是思维技能中最基本的范围”。他还说:“一节教学都可以说是在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教学可以说差不多完全是注意力的取向问题,因为它不传授新知识和内容。”突破旧观念,产生新的观念是创新教学的基石。
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不盲从,要敢于怀疑,更善于肯定和否定,不要囿于固有的评判模式中,更不能永远匍匐在伟人、名人的脚下。要勇敢地怀疑、反驳、否定前人的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只有突破,才能创新。如仍然是在求“n!”,但要求突破已讲过的算法。学生经过积极思考和互相交流,采用了递归的方法设计出新疑而独特的程序,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只要敢于突破,就能设计出新的程序。
五、实践——创新的桥梁
陶行知先生指出:“文明是人类用头脑和双手造成的,只会劳心不会劳动和只会劳动不会劳心的人都是没有希望的。”“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巴甫洛夫说:“你要对某个专题有兴趣,那就劳你的驾,从头到尾自己动手。”其实,心灵方能手巧,脑和手是紧密联系的,其联系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其创新能力的水平,而实践则是促进手脑联系的桥梁。在程序设计上机实验过程中,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在头脑中形成的实验方案,需 要通过做来检验,才能判断是否可行,设计过程中的错误或缺陷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修正和完善。可以说,在做的实践中,脑的灵活不断纠正着手的失误,手的操作同时也不断修正着脑的错误,换言之,手脑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根据实践性原则,一方面要求操作和思维相结合,通过上机实践操作,可以促进感知,以动促思,很快内化为思维活动,把获取的具体操作程序和算法进一步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促进认知的深化;另一方面,要求操作和语言表达相结合,通过动手动口,做做讲讲,可以促进理解,以言促动,促使操作过程转化为理论抽象过程,做思结合、讲结合。就是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活跃思维、大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因此,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加强实践性环节,既是程序设计教学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广大.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0(31):40—41.[2] 周明星.创新教育与挫折教育[C].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3] 纪
芝.职业技术教育学[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4] 肖文娥,张爱华,王德林.教育学[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5] 刘序明,杨小勤.现代远程教育的几个要素[J].中国电化教育.作者简历:
史玉良,男,1976年9月出生,汉族,本科学历,现在濮阳县职业高级中学任教,中学一级教师。
邮编:457100
联系电话:0393-3236297 电子邮箱:syl2006288@sina.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