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德经》与《易经》关系破译
《道德经》与《易经》的关系破译
乾第一 坤第二
乾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一章 坤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二十五章 《道德经》总结两卦的章节为第四十章
“天”、“地”在《易》和《道德经》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释为“乾”、“坤”和“无”、“有”,但不能等同。
《易》认为“元气”是世界的本原,“元气”又分为“乾阳元气”和“坤阴元气”,前者是万物产生的原因,后者是万物发展的条件。《道德经》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道又分为“无”和“有”,前者是世界的开端,后者是万物之根本。可见,“无”和“乾阳元气”、“有”和“坤阴元气”是相对应的,“乾道变化”是无形的,“坤厚载物”是有形的。
乾卦说“潜龙,勿用”,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和“有”的运动又是可以认识的,正如《易》所说的“见龙在田”,规律(龙)显露于事物(田)。乾卦的“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比喻了万物的循环不息和复杂多变,老子把它们看“道”的“无”“有”两面相互作用,从而归纳为“玄之又玄,并说这是认识万物奥妙的门径。
“有物混成”,这就表明是把有形的“道”作为万物根本,所以称为“母”。“坤”的特点是柔顺,它承接了“乾”的功能,所以坤卦告诫人们要坚守正道,这也正是老子把“有物混成”勉强取名为“道”的原因。对“坤”对“乾”的遵循,老子详细解释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么是正道呢?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易》教育人应该效法坤德成为心胸开阔、温顺有礼、品德方正的君子,老子更认为这样一来“王”(君子)可以和“天”、“地”、“道”并列为四大。
老子用“反者”——返本复初来解释“乾”的作用,并说这是“道”的运动;以“弱者”——处于柔弱地位来解释“坤”的作用,并说这是“道”的运用。他明确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屯第三 蒙第四
屯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章
蒙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八、十九章
屯卦尝试去解释生命的起源——雷雨交加,生命产生于压抑者“雷”的水中。生命是阴阳二气交结的作用,老子把这种作用称为“谷神”,作为玄妙的母体,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个人或人类社会本初都是蒙昧的,老师或圣人的职责就是启发蒙昧,这是蒙卦的寓意。启发是对蒙昧的否定,老子更进一步作否定之否定,认为人应该“绝圣弃智”,在更高的阶段回归到本初的质朴。需第五 讼笫六
需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五十九章 讼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三十一章
讼,是战争之意。讼卦是《易》的第一个凶卦,同样,老子也厌恶战争。讼卦告诫人们要提高警惕才能中途吉利,老子解释说胜利是不得已的,胜利就可以了,不要武力逞强。讼卦告诫人们发动战争要慎重考虑,老子补充指出,战争是“不得已而用之”。需,是等待之意,等待是为了居于“飞龙在天”这个“九五”的最高位置,从而获得光明前途。老子解释说等待是为了蓄藏精力,是保养身心、治理国家的最重要原则。师第七 比第八
师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十六章 比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七十九章
师,是群众之意。师卦的卦象是水在地下,寓意君子要用爱心保护人民、养活大众。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够汇聚一切溪流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它善于处于溪谷之下游。使大众归于正道,就可以在天下称王,正是由于君子“善下”的品德。比,下坤上坎,坤为地,坎为水。水附大地,地纳河海,相互依赖,亲密无间。此卦与师卦完全相反,互为综卦。它阐述的是相亲相辅、宽宏无私、精诚团结的道理。得君位者为比,得臣位者为师,其理明矣。小畜第九 履第十
小畜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三章 履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五十章
小畜即小有收获,小畜卦告诫人们还要继续努力。善于知道别人、善于战胜别人、知道满足,这些在老子都只是小畜,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勉力勤行才是目的。因为要长久必不可丧失基础,正如死而不忘道才是长寿。
履即鞋,卦说的是人踩在老虎尾巴上而没有危险。怎样才能做到呢?老子认为顺其自然可以避开死亡,因而善于保护生命的人在大山中行走不避犀牛、老虎,进入敌阵中不不带铠甲和兵器。泰第十一 否第十二 泰卦与否卦,《道德经》主要有关章节为第二、十五、十六、二十六、二十九、三十七、四十、四十二章
“乾”“坤”不可分割,由两者构成的泰卦与否卦亦不可分开来理解。泰即通泰,否即否塞,但两者又可相互转化,此两卦充分体现了《易》的辩证智慧。《道德经》中有多章的句子和它们的解释十分相近。泰卦有“小往大来”,老子说“重为轻根”;泰卦有“天地交而万物通也”,老子说“二生三,三生万物”;泰卦告诫君主帮助自然演化,老子认为君主能守住“道”的无为,万物就会自然教化;泰卦说“无往不复,天地之际也”,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复命曰常”。否卦告诫人在吉利时应该有警惕之心,老子也认为善道者小心谨慎如冒着严寒趟水过河。否卦认为顺应天命没有害处,“顺其自然”正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同人十三 大有十四
同人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七章 大有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五十四章
同人,是众人的意思。同人卦认为集体行为(离)顺应天道(乾)所以大家都吉利。老子认为,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运行,圣人与世无争反而在众人中领先。
大有即大吉利,它的卦像是火在天上烧,告诫人们做时要顺应天道。老子认为应该以“道”、“德”两个原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谦第十五 豫第十六
谦卦,《道德经》相关章节为第八、十、三十四、四十二、五十一、六十一、六十三、六十六章
豫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十四章 谦即谦虚,老子认为谦虚应该如“利万物而不争”的“水”和处于百谷之下又成其王的“江海”。老子还把“道”的谦称为“玄德”。谦卦认为对天、地、鬼神、人来说,都是减少盈补充谦的。老子用“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来批判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情况。他更深刻地提出,“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豫即顺时,豫卦由雷(运动)和坤(柔顺)构成,是顺时而动的意思。老子认为处理事情要从细小出着手而且必须有恒心,顺着事物的发展而不以个人欲望妄为。
随卦第十七 蛊卦第十八
随卦和蛊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十七、六十五章
随即跟随,寓意臣民像万物随时运行一样拥戴君王。蛊,是教化的意思,蛊卦提醒君子教化万民。两卦是相关的,因为君子受跟随自然有教化的责任。老子认为圣人应该用“道”来启发人民的纯朴,使人类社会与万物一起返归淳朴然后顺应自然。老子还把君主分为三种,最后的君主建功立业了百姓却是我们顺乎自然。临卦第十九 观卦第二十
临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十六章 观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四十七章
临,是治理的意思。临卦的卦象是泽在地下,寓意君主治理人民却自居下位,老子把这种君主比喻为“江海”。(参考师卦)老子认为圣人要把自身利益放在百姓之后才能在百姓之前作领导。
观即观察,观卦提醒人注意观察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对于观的最高境界,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圣人能“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噬嗑卦第二十一 贲卦第二十二
噬嗑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七十三章 贲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十二章
噬嗑,是口里有东西在嚼的意思。噬嗑讲的是治狱,它由火与雷构成,象征赏罚严明。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贲,是指用五颜六色进行文饰。贲卦由在上的山和在下的火构成,寓意文饰不离根本。老子认为圣人治理的主张是为解决温饱而不是追求声色悦目。剥卦第二十三 复卦第二十四
剥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七十五章
复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十六、二十五、四十章
剥,是剥落的意思。剥卦告诫君子应该尊重自然消长盈虚的规律,要厚待人民。剥卦还举例说,君子乘坐华丽的车子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老子指出,统治者赋税过重老百姓会挨饿,并认为统治者清淡无欲才能消除社会上的贫困和**。复既反复,复卦寓意自然规律循环不息。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周行而不殆”,“远曰反”都是复的意思。老子认为,万物最终都要各自返回本原,称为“静、“归根”,这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无妄卦第二十五 大畜卦第二十六
无妄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七章 大畜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十章
无妄即无故意,无妄卦告诫人们要抚育万物、做事要合乎正道才能大吉大利。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万物会自然教化。他指出,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事物的欲望会萌动起来背离正道,这时候就需要用“朴”来镇定它,那么天地万物将会自然安定。
大畜,是大有收获的意思。大畜的卦象(下乾上艮)是太阳(乾)照耀于山中(艮),寓意人应该像万物吸取太阳光一样了解前人的品德善行来培养和完善自己。老子以寓问于答的形式提出个人自我表现修养的指导思想。自身精气能不与形体分离吗?运气周身能如婴儿一样平和吗?心无杂念能像明镜一样一尘不染吗?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够不用才智吗?面对纷纭的万物能够安静柔弱吗?明理通达能够不依靠知识吗?
颐卦第二十七 大过卦第二十八
颐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四、五十、五十一章 大过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九章
颐,是养生的意思。颐卦的养生之道不单是个人的养生,还包括天地养育万物和圣人养育万民。颐卦告诫君子要谨慎言行和节制饮食,还认为人服从养生常理,即使危险也将吉利。老子关于养生的观点可参考履卦,他还更进一步认为养生过度会损害生命。天地运行和圣人养育万物都是无私的,这种广阔的胸怀老子认为正是生命的长久之道。
大过,是大得过了头的意思。老子认为,积累达到满盈不如趁早停止,锤锻的很锐利不能长久守住,金玉满堂没有谁能保藏得住,富贵而骄就给自身种下灾祸。坎卦第二十九 离卦第三十
坎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四十三、七十八章 离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五十二章
坎,是水坑的意思。坎卦的卦象是一个又一个的水坑,寓意险阻重重。水是柔弱 的,它却造成重重险阻,坎卦饱含辩证法。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离,是依附的意思。离卦的卦象是太阳天天升起,象征光明普照四方。老子认为能看见的常道叫做明,运用常道包含着的光返照内在的明,就能认识自我,并以智慧之光览照万物。咸卦第三十一 恒卦三十二
咸卦和恒卦,《道德经》的对应章节为第二章
老子认为交感是对立统一这个永恒规律的体现,“无”和“有”的交感更是万物的源泉。老子更提出世界的六大对立统一: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人看到了对立统一这个规律,天地万物自然都是可以认识的。老子认为前后相互衔接是永恒的,因对立面不断在相互转化。遁卦第三十三 大壮卦第三十四 遁卦,《道德经》的对应章节为第九章 大壮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四章
遁即隐遁,指的是君子隐退。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
大壮即大者强壮,大壮卦告诫君子行事要光明正大。大壮卦认为大者强壮也不能莽撞,不然就会被困。老子感叹,“道”广泛博大啊!左之右之无往不在。他认为,圣人不自以为伟大,所以能够成就他的伟大。晋卦第三十五 明夷卦第三十六
晋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二十七章 明夷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二十一章
晋,是进取的意思。晋卦的卦象是太阳(离)照耀着大地,万物沐浴光辉。老子 认为圣人应该以万事万物作为自己的借鉴。他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人无弃人;常善救物,故物无弃物”。
明夷,是内在光明的意思。明夷卦告诫君子治理人民要用外表隐晦、内心明察的方法。老子认为,举止行为有大德表现的人只追随于“道”,“道”是隐微幽暗的,但那里却含有万物的本质,那本质甚至很真实,还包含了可以验证的内容。家人卦第三十七 睽卦第三十八
家人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十八章 睽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二十章
家人卦,告诫人们在家庭中要各尽所责,每个家庭搞好关系了,社会自然安定。老子认为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不和谐,于是才会提倡孝道和慈爱。
睽卦的卦象是火往上烧、水往下注,寓意万物形态各异才能各具有秉性而成物类,人类也是有男女两性才能生儿育女。老子提出万事万物的相对是统一的,并认为其中的道理远望而茫然不可知,永远存在而没有尽头。蹇卦第三十九 解卦第四十
蹇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十三章 解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五十一章
蹇,是困难的意思。蹇卦的卦象是山上有水,寓意人行路艰难。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解即解放,解卦和屯卦同样是由震(雷)和坎(水)构成,只不过位置相反。屯卦象征生命的产生,解卦象征生命的成长。老子认为“道”(屯)生育万物,“德”(解)畜养万物,物质构成万物的形态,形态构成万物的种类。损卦第四十一 益卦第四十二 损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四十八章 益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四十五章
损是减损,益是增益,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关于损卦的《道德经》解释,可参考地山谦卦。
益卦认为天地万物的增益是没有限量的,对此老子说,“道冲,而用之弗盈”。夬卦第四十三 姤卦第四十四
夬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二十四、八十一章 姤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四十二章
夬即冲开、去掉,是决断的意思。夬卦告诫人们要提高警惕。老子告诫人们,用脚尖站立不能持久,跨大步不能远行;自我显露不能自明,自以为是不能显扬,自我夸耀不能见功;自以为贤能不能当领导。他又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姤卦寓意阴阳遇合,万物繁荣生长。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萃卦第四十五 升卦第四十六
萃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二章 升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十四章
萃,是聚集的意思。萃卦告诫君子修理兵器,戒备以外的叛乱。老子说,“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他认为兵器以锋利、便于砍杀为上等,但不要对此加以赞美。
升即上升,升卦的卦象是土中生木,寓意万丈高楼从地起。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困卦第四十七 井卦第四十八 困卦与井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二十二章
困即困难、受困。困卦由上兑下坎构成,兑通悦,寓意身处困境仍不放弃。困卦认为,君子宁可舍弃生命,也要坚持信念。
井即水井,井卦的卦象是木桶下水打上水来。井卦告诉君子要鼓励人民互相帮助。老子教育人面对困境,委曲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正直。他认为圣人应该成为百姓的典范。
革卦第四十九 鼎卦第五十
革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七章 鼎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十章
革即变革,革卦认为变革是文明而和悦的,纵使开始人们怀疑变革,但最终变革会得到人们的信任。老子认为最好的变革就是“无为”——顺应事物的发展去作为。他认为变革被怀疑是因为变革中有欲望萌动,不过欲望最终会因为发展顺应规律而被镇定。
鼎象征烹饪,鼎卦告诫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人要恪守其清静。
震卦第五十一 艮卦第五十二
震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五十六章 艮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十八章
震即雷,震卦认为君子应该从恐惧中反省自己。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他告诫人与人交往要保持一定的尺度。
艮即山,它的意义是静止。艮卦认为动和静都不失其时,前途才会光明,并告诫人思考应该思考的问题。老子说,“善为士者不物,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这些都说明“静”的重要性。老子强调与人无争的美德,也是要人思考自己应该思考的问题。渐卦第五十三 归妹卦第五十四
渐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十六章 归妹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四十六章
渐即渐进,渐卦认为人有诚实而谦虚的品德是无往不利的。老子认为,圣人对百姓表示谦下,这样圣人在百姓之上百姓不认为沉重,在百姓之前百姓不认为有妨碍。
归妹说的是嫁女,归妹卦认为婚姻是大事,对人类很重要。出征占卜到归妹卦是凶险的,因为战争会令妇女失去丈夫。老子说,“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他认为天下最大的祸害是贪得无厌。丰卦第五十五 旅卦第五十六
丰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四十一章 旅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五十三章
丰,是大的意思。丰卦的卦象是电闪雷鸣,这是重大的天象,人如果能领悟到这个天象,必有巨大成就。对于大启示,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巨大的成就,他说,“大器晚成”。
旅即旅行,旅卦的卦象是山上有火,告诫人们一不小心就会造成山火。老子认为,如果我确实有智慧,就要走在大路上,怕就怕走上邪路。巽卦第五十七 兑卦第五十八
巽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五章 兑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五十七章 巽,是顺从的意思。老子认为谁执守住大“道”的法象原则,天下人就会归顺于他。
兑,是和悦的意思。兑卦认为和悦之道的伟大作用就在于能使人民勤勉奋进,共济时艰。
老子说,“以正治国”,他认为以清静无为的策略来治国,百姓会潜移默化,社会就会和谐。
涣卦第五十九 节卦第六十
涣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四十三章 节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五十五章
涣,是流动的意思。涣卦的卦象是风吹水动。老子认为流动应该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极其坚硬的东西内穿行无阻;空虚无形之物能够进入没有间隙的东西中。
节即节制,节卦认为天地由于有节制,所以形成了四时节令。老子认为贪求生活享受是祸根,任性使精气耗损就是逞强;万物壮盛都极至而过早衰老是不合乎“道”的,不合乎“道”就会过早灭亡。中孚卦第六十一 小过卦第六十二
中孚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十九、七十章 小过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十七章
中孚,是心中有诚的意思。中孚卦认为,人的内心有诚是与天理相感应的。老子认为战争中心怀“哀”态的一方往往会取得胜利,圣人就好比外穿粗麻衣衫,怀内揣着宝玉一般。
小过即小错误,小过卦占卜的结果是做小事吉利。老子认为圣人是不做“大事” 的,因为他会在事件还未显露时就已经处理好了,所以老子说,“太上下知有之”。既济卦第六十三 未济卦第六十四 既济卦与未济卦,《道德经》对应为整书
既济,是已经成功的意思;未济,是没有成功的意思。《易》把未济放在既济之后,寓意成功是暂时、相对的,没有成功却是永恒。“道”是完美的,它“周行而不殆”,“独立而不改”,是“无”和“有”的统一。“道”的规律和作用是无穷的,所以“既济”。“道”所产生的天地万物是循环不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未济”。
第二篇:《易经》和《道德经》的时空观
《易经》和《道德经》的时空观
石石皮 东方喆
通过人类的智慧,借助科学技术(工具)来探测、观察,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对宇宙进行了层次性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对时空的构成进行接近自然本质的搭建,基本形成了天体——星座——天体系统——太阳系——地月系的层次。再者我们还可以科学地认识宇宙一定领域以及天体运动的本质规律。宇宙的存在形式和自然现象在科学较昌明的今天来说,是较容易认识的。但时至今日,我们还不能穷尽宇宙间的所有一切,人类的认识力囿于人类本身的智慧。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区域性和近远性的。也许今天,我们仅认识了宇宙整个领域中极窄的一角而已(以地球为中心,认识的辐射半径不大),但我们今天至少知道了天体(包括太阳、地球等等)、天体系统的动态构成,还有由于天体的星际运动使地球上产生和出现了许许多多常规和超常规的物质和现象。诸如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属于太阳系的一颗行星;太阳对地球来说相当重要;地球绕太阳旋转;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和公转,才有日夜轮换和四季交替的天文地理意义;还有,太阳源源不断地给地球,给万物送来了信息和能量,使人类和万物惠受滋润和恩泽,得以孕生和生存和死亡这新陈代谢的过程等等。古人如何认识时空而形成时空观(宇宙观)?古代没有今天的科技水平,那时的生产力低下,但古人经过直观观察,感悟而理解了自然宇宙,乃至
宇宙的神秘性。东方古文化对时空的认识而形成的时空观,可以从《易经》和《道德经》来理解。《易经》和《道德经》对揭示自然宇宙及其神秘性有一定作用。在这里,我们来破译一下《易经》和《道德经》等经书典籍,从而弄清古人的时空观。
一、《易经》的时空观。
《易经》对宇宙的认识,对时空的认识,在《易经·系辞上传》上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得到了最深刻最生动的体现。《易经》就是以这句话进入宇宙时空的。八卦后来又衍生变化出八宫六十四卦(每宫各八卦),八卦八宫符合自然的“道”。《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两仪即是“道”包含的“一阴一阳”(有人认为可以是天地,或乾坤之类)。我们知道,八卦每卦都是由阳交“—”或阴交“——”符号三叠而成。八卦的生成和含义,《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指宇宙本原,即天地未判之前浑然一体的元气其实也就是“道”。太极分化、生出阴阳,一阴一阳两相对立的状态就是两仪。从宏观上说,宇宙万物都分阴阳,如日月、向背、正反、雄雌、男女、高低、大小等等(在探析之三《阴阳回互,万象成真》我对阴阳有专题论述)。阴阳之分体现在卦上,就是爻形符号“—”和“——”。宇宙进一步化生,又在天地阴阳之上生出了四象,即春、夏、秋、冬四时;体现在卦上,就是“——”、“——”之上再生“——”、“——”,形成。为少阳,象征春; 为老阳,象征夏; 为少阴,象征秋; 为老阴,象征冬。这四个符号可以视之为卦的初爻和二爻。在天地四时形成并运行之后,又形成宇宙万物。在古人看来,宇宙万物中最基本的八种自然物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体现在卦上就是四象之上再生阴阳,即是 乾、坤、震、离、兑、艮、坎、巽八卦。因此,从宇宙的本质来看,由太极产生天地阴阳,天地阴阳产生四象,即春、夏、秋、冬四时,四象产生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物质,这就是《易经》上所说的“八卦成
列,象在其中”。综上所述,天地万物都是从太极产生出来的,太极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本质。
自然万物如何生化?《易经》以乾、坤和咸卦来说明,揭示出自然有机联系的神秘性。两仪即阴阳,也就是乾坤,乾为阳为天为父,坤为阴为地为母。在《易经》中,乾坤二卦是阴阳之象。《 辞传》中《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坤卦》:“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维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至于天地万物如何化生而成?《易经》认为是通过阴阳二气交感结合的方式进行并实现的。《咸卦》:“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悦),男下女„天感地,而万物化生”。《系辞下传》:“天地氲氤,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这即是《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以乾坤为阴阳二物,把天地化生万物的过程比拟为雌雄交媾,并进一步追溯了阴阳的本质,即太极这阴阳未分之气 上面是对《易经》破译宇宙间万物的生成进行一番考察和研明。《易经》上如何用卦来确定方位?八卦划定八方位。八卦表示方位(约定俗成的搭配),主要有两种排列方式,即是伏羲八卦方位和文王卦方位。伏羲八卦方位:1乾(南),2兑(东南),3离(东),4震(东北),5巽(西南),6坎(西),7艮(西北),8坤(北)(此为先天数);文王八卦方位:1坎(北),2坤(西南),3震(东),4巽(东南),5中,6乾(西北),7兑(西),8艮(东北),9离(南)(此为后天数)。先天八卦是乾坤定南北,离坎定东西。后天八卦是坎离定南北,震兑定东西。对于伏羲方位,即先天方位,《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宋人绘出一幅先天八卦方位图,解释了《说卦传》的这段话:乾坤定上下之位,离坎列左右之门,艮、兑、巽、艮为阴,所以以乾1,兑2,离3,震4为顺,象征天左旋;以巽5,坎6,艮7,坤8为逆,象征阴阳相错,并按以上顺序画出了中间的太极图S曲线,以之表示阴阳消长的旋转运动。文王方位,即是后天方位。《说卦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离也者,明也„南方之
卦也,坤也者,地也„兑,正秋也„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艮,东北之卦也„”宋人画图以释明:乾卦被置于西北方向(原因是周族崛起于西北,周人以西方为上,于是便把乾坤二卦都移到了西方。乾坤在八卦中居于领先地位,没有乾坤,其他六卦也就没有。因此,乾坤两卦是最重要的)。离卦为火,象征炎热,故以之表示南方;坎为水,象征寒冷,故以之表示北方;震为雷,春日雷作于东,故以之表示东方;兑为悦,夕阳无限好,令人喜悦,故以之表示西方;艮为山,为万物所成终结之处,黑夜将尽,黎明即至,故以之表示东北方。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应该说是来源于先天太极图,也就是“天地自然之图”,即俗
称的“阴阳鱼”。其黑白两部分正好是一个圆等分为两半。“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之妙。”在《易图明辨》中,清人胡渭曾广采众说,对太极图详加解释:其环中为太极,两边黑白回互,白为阳,黑为阴。阴盛于北,而阳起薄之:震东北,白一分,黑二分,是为一奇二偶;兑东南,白二分,黑一分,是为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是为三奇纯阳;离正东,取西之白中黑点,为二奇含一偶,故云对过阴在中也。阳盛于南,而阴来迎之:巽西南,黑一分,白二分,是为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是为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是为三偶纯阴;坎正西,取东之黑中白点,为二偶含一奇,故云对过阳在中也。坎、离为日、月,升降于乾坤之间,而无定位,故东西交易,与六卦异也。先天八卦方位图正好揭示了天体运动的方向,破译宇宙之初的景象。宇宙大爆炸的结果,天体均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先天八卦方位图所画成的八卦顺逆线路图,正好揭示了宇宙的神奇,使人能容易地走进宇宙的内在(本质规律)。先天方位立足于自然的破译,目的在于认识宇宙这一本体。后人借助这图能认识宇宙天体的神秘。
文王后天方位把先天方位从远到近给拉回来,建立了新的方位学,它从另一角度——从自然界的信息和能量角度来确定方位。正如上面所说的“离卦为火,象征炎热,故以之表示南方;坎为水,象征寒冷,故以之表示北方;震为雷,春日雷作于东,故以之表示东方;兑为悦,夕阳无限好,令人喜悦,故以之表示西方。”东、西、南、北方位定格,这同样符合自然运行的规律。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自转和公转,公转一年十二个月,这样太阳给地球的能量和信息随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变化,东方得天气之先。一年十二个月分四时八方,与八卦的关系:震卦为东方,春二月之令,太阳东升,普照万物生长之期。巽卦为东南方,三、四月之令,太阳已经升起,照耀万物而鲜明。离卦为南方,五月之令,正是太阳当空,明显地看到万物生长的情况。坤卦为西南方,六、七月之令,坤为地,养育万物,物之成熟之时。兑卦为西方,八月之令,正是果实累累,喜庆丰收之时。乾卦为西北方,九、十月之令,秋冬相交,太阳西沉,明与暗,阴与阳发生争斗之时。坎为北方,十一月之令,坎为水,不停止地流动,是劳苦之义。太阳在这一方位,完全沉没,万物劳累,应该休息之时。艮为东北方,十二月、正月之令,正是冬春之交,黑暗即将过去,光明立刻来临,万物到此,既是一天的
完结,又是新的一天开始之时(这是我们现在对后天方位的《说卦传》的“帝出乎震„„”的解释)。后天八卦恰好弥补了先天方位的不足,从方位上起了补充作用。一个揭示了天体的运行方向,一个则揭示了地球本身的运转方向——主要是从接受太阳能量和信息而对地球本身的影响和作用来说。这都符合自然的“道”。尽管先天方位和后天方位有明显的不同,但它们都从方位来揭示自然的本质内涵,破译宇宙的神奇,使后人能认识宇宙天体的神秘。无论是先天方位,还是后天方位都是科学的,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古人能从不同角度而制订二种方位,真正的绝顶智慧!
八卦衍演变成六十四卦(每八卦成一宫,八宫有六十四卦)。八卦每一卦都与其他卦搭配组成了六十四卦(八经卦重卦而成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六个爻。六十四卦各由六爻组成,其位自下而上,名曰: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古人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低渐高,由微而著的,因此,六爻自下而上排列成卦。《周易乾凿度》说:“《易》,气从下生。”郑玄注:“《易》本无形,自微及著,故气从下生,以下爻为始也。”所以六爻各有象征意蕴:初位之爻象征事物发端萌芽;二位之爻象征事物崭露头角;三位之爻象征事物功业小成;四位之爻象征事物新进高层;五位之爻象征事物圆满成功;上位之爻象征事物发展终尽。这符合自然万物的生化发展过程——六爻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动态发展的趋势。
在《易经》中,不仅仅用八卦来定八方位分四时,同时把六十四卦分为八宫对应天象地理,从而更细详地划分宇宙时空。古人在六十四卦中拿出十二个特殊的卦形,即是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卦,配合一年十二个月的月候,以分四时(古代历法,五日为一候,一月共六候。十二消息卦,一卦当一月,一爻当五日即恰当一候,而一月六候,故十二消息卦共有七十二候)。十二消息卦和十二个月的配合情况如下:复卦,一阳息阴,建子,十一月。临卦,二阳息阴,建丑,十二月。泰卦,三阳息阴,建寅,正月。大壮卦,四阳息阴,建卯,二月。夬卦,五阳息阴,建辰,三月。乾卦,六阳息阴,建已,四月。姤卦,一阴消阳,建午,五月。遁卦,二阴消阳,建未,六月。否卦,三卦消阳,建申,七月。观卦,四阴消阳,建西,八月。剥卦,五阴消阳,建戍,九月。坤,六阴消阳,建亥,十月。其中泰、大壮、夬卦代表春季;乾、姤、遁卦代表夏季;否、观、剥卦代表秋季;坤、复、临卦代表冬季。这称为“十二消息变通而周于四时”。《易经》如何用卦来表示二十四节气?它用震、离、兑、坎四卦分别与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相配,和这四个卦的二十四爻分别与一年的二十四节气相配(这叫卦气)。震主春,离主夏、兑主秋,坎主冬。每卦六爻,一爻主一节气,四卦各主六节气: — —惊蛰 — —芒种 ———雨水 — —小满 — —立春 ———立夏
坎 — —大寒 震 — —谷雨 ———小寒 — —清明 — —冬至 ———春分 ———白露 — —大雪 — —处暑 ———小雪 ———立秋 ———立冬
离 ———大暑 兑 — —霜降 — —小暑 ———寒露 ———夏至 ———秋分
至于卦的六爻如何与地支、十二月份相配来看时间?这从爻辰可看出。爻辰就是用重卦的六爻与地支即月份相配。六十四重卦,每卦六爻,而每一爻的爻性均有阴阳两种可能,这样六爻共有十二种可能,即六个阳爻和六个阴爻。这十二种性质和爻位不同的爻,正好配一年的十二个月。六爻和地支月份的配合有两种方式:一是按月份排列:正月(寅)——九二爻;二月(卯)——六五爻;三月(辰)——九三爻;四月(巳)——上六爻;五月(午)——九四爻;六月(未)——初六爻;七月(申)——九五爻;八月(酉)——六二爻;九月(戍)——上九爻;十月(亥)——六三爻;十一月(子)——初九爻;十二月(丑)——**爻。二是按爻的性质和爻位排列:初九爻——十一月(子);九二爻——正月(寅);九三爻——三月(辰);九四爻——五月(午);九五爻——七月(申);上九爻——九月(戍)。初六爻——六月(未);六二爻——八月(酉);六三爻——十月(亥);**爻——十二月(丑);六五爻——二月(卯);上六爻——四月(巳)。由依爻的性质和爻位排列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这里是有规律可循的,即:凡阳爻皆配单月,其对应关系是初爻至上爻六爻分别配从十一月至九月六个月;凡阴爻皆配双月,其对应关系是从初六爻至上六爻分别配从六月至四月六个月。上面是乾、坤卦的爻辰,其它六十二卦可依此类推。古人以十二卦来表示一年十二个月和四个季节,同时还另抽出四卦即震、离、兑、坎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和由这四个卦的二十四爻分别与一年二十四节气相配,再者以六爻来与一年十二月份配合看时间,把卦纳入时间来认识宇宙时空,从而更有效地破译宇宙时空的神秘。这里很有必要论述一下河图和洛书。河图和洛书以数字来表示方位,这也是很深刻的。
河图数字图的排列为:
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前后左右自成方位。纳入东、西、南、北、中方位来认识,河图有口诀: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三与八同道而居乎东,四与九为友而居乎西,五与十相守而居乎中。
洛书数字图的排列: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成“龟形”方位。洛书的方位纳入八卦来认识,其实就是九宫图。九个数字配八卦即形成了固定的关系:坎1,坤2,震3,巽4,中5,乾6,兑7,艮8,离9,方位即是1(北),2(西南),3(东),4(东南),5(中央),6(西北),7(西),8(东北),9(南)。这也就是洛书阴阳气旋的运行方式。古人从不同角度去考察,即仰观天,发现了河图;俯视地,悟出了洛书。但由于这河图和洛书假借神话传说,所以弄得很神秘。《系辞上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相传,伏羲时有龙马出于黄河,其背有旋毛如星点,后一、六,前二、七,左三、八,右四、九,中五、十,称作龙图(即河图);夏禹治水时,有神龟出于洛水,其背有裂纹,前九,后一,左三,右七,中五;前左四,后右文,后左八。其纹如字(即是洛书)。古人先哲用河图旋臂左旋揭示了天外有天的银河系作用于地球的宇宙气旋,这破译了宇宙之初的景象。如果说河图是说天的。那么洛书则是道地的。假如从不动的北极星上俯视地球,发现的就不仅仅是顺时针左旋的阳性气旋了,而且还有宇宙遗传给地球自身逆时针右旋阴性气旋的加入,还发现了两种相反气旋阴阳交替而成的∞字气旋,这揭示了自然的神奇,破译了宇宙的内涵。
无论是河洛,还是出自河洛的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包括方位),都是以动态的观点来破译天体,研明时空,揭示宇宙的本质规律。这是我国特有的,古人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道德经》的时空观。
古人认识宇宙,认识时空,是用直观的方法来感悟的。《易经》的时空观在上面已经论述了。《道德经》(老子)的时空观(宇宙观)是如何一种情性呢?老子从“道”这一哲学范畴来揭示自然宇宙的神秘性和浩瀚性(广延性)。老子从各个方面来架搭进入宇宙的桥梁。让我们循着老子的“道”来进入宇宙,追踪时空。
“道”是宇宙最神奇最内在的东西,是宇宙最本质的东西。在《道德经》中,老子对“道”有充分的论证和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言之曰道。吾强为之曰大。”“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中有象兮!恍兮惚兮,中有物兮!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兮!其精有真,其中有信。”这是对“道”的形成之初的形象表述,是对宇宙形成之初情形的认识,同时是对“道”的形态的认识和揭示,说明“道”在天地之前就早已出现、存在了。“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化生了自然界中的生命和非生命,这是万物生化而成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道理。由于有了“道”,才有了自然界万物的生死及其变化过程,即是事物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易经·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阴一阳谓之道。”“两仪”就是“道”包含的“一阴一阳”。由于有“道”就有了“一阴一阳”这两个对立面,于是形成了事物交替(生死的新陈代谢)的变化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的双面性,即阴、阳互相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从而走向新的对立,直到形成了新的事物。《道德经》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之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再一次,说明“道”的功用之大,“道”对万物有生养和抑强济弱的神秘作用。“道”生化育成了万物万事,使自然成芸芸众生,衍化成大千世界。老子同时论述事物的无限藩延性,万物有生化关系:母子相生关系,这样才使万物生生不息地衍生演化进化下来。《道德经》:“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由于事物不是纯一的线性绵延,而是交错迂回的曲线运动。因为阴阳互相对立,促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相对立的事物的出现自然成为现实。有生,当然就有死。生是造化的有情,死同样是造化的有情。死是对生的否定,其中既有“内在”的东西退化衰亡的因素,也有外界的其他因素的作用。因为事物的联系是最深刻且广泛的。老子在《道德经》:“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故事或行或随,或热或吹,或强或挫,或培或堕。”“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这里老子充分论述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同时指出了事物的发展性(由于大压小,强
欺弱而造成的)。自然界的万物总是处于同一整体之中,相互关系是本质所在,既然有联系,就包含了对立统一的意思。既然有相生和依赖关系,同时也存在对立转化的关系,这是万事万物的相生(生化)和相克(对立)的动态平衡运动的变化发展的观点。有了这观点,才可理解万物的生化、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自然界的所有生灵和非生灵正是循着这动态平衡运动而汇成长河永远向前驶进的。
《道德经》上有言:“道”“为之大”。宇宙从时间上说,是无始无终;从空间来说,是无边无际。宇宙是异常的浩瀚广大,这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比拟和描述的。但老子以其高深莫测的智慧,对宇宙进行探索,同时进行破译,并用特殊的语言加以表述。《道德经》:“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老子揭示出了自然宇宙的浩瀚,生生不息,且无边无际无始无终,但由于自然界万物有周而复始的新陈代谢的特点,老子无忘作了逼真的描述:“物壮而老,是谓不道,不道‘早亡’。”“致虚,极也,守静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谓复命。复命常也。”“万物万事,无限者也。”老子表述的这些观点深入浅出,符合自然运作的对立统一的观点,他论述了宇宙为什么能如此无始无终无边无际。“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而莫之能行也。”老子用形象的比喻,指出了时间适时的伟大。凡事应适时而作,否则应伺机而动,经过时间的流逝换取转变性的胜利,这能获得最佳的结果,做到以柔胜刚,以弱胜强。时间能使双方的条件发生改变。空间的存在物质经过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经过从量变到质变这一流变的过程。时间是最好的见证人!再者,时间的流逝经过的空间存在物也是不同的,因而是随时而变,所谓:“时过景迁。”总之,时空不是凝固不变的,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正是由于这,许多现象的发生,事物的出现就不难理解了。宇宙整体中的局部神奇的变化,也就成为最自然明了了。因此,时空的存在不仅仅有物理意义,同时也有其神秘色彩的意蕴。任何事物或现象的发生都有时空性质。抛开时空,空谈万物或万事(包括现象)的产生、出现、存在是无任何意义的。
老子《道德经》是对自然界的破译,他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界最深刻的内在本质。老子《道德经》建立了一个对宇宙,特别是时空的系统工程。他从本质论、矛盾论、运动论、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观点来分析宇宙,揭示事物的最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老子正是从高、深、幽、远角度研通、破译宇宙,特别是时空构成的物理意义和神秘内在。
《易经》以符号破译宇宙时空,而《道德经》则用语言(其实也是符号)来感悟天地万物,不同方式,但都能破译宇宙,研通时空而形成时空观,这有殊途同归之妙!
第三篇:易经·论语·道德经·金刚经
《太极》
太极图告诉我们:
一、见仁见智永远存在,这是自然而然、势所必然、理所当然。
二、相对客观有主观,相对唯心有唯物,相对微观有宏观,相对矛盾有统一,高低、内外、正反、大小、长短、远近、新旧等等。
三、有所变有所不变,有绝对的相对有绝对的绝对。矛盾是绝对的相对,统一是绝对的绝对。变和不变、绝对和相对,既矛盾又统一。
四、相对有,相对的创造性; 绝对有,绝对的局限性。相对有,相对不断的创造; 绝对有,绝对不断的局限。相对有,相对的已知; 绝对有,绝对的未知。
相对有,相对问题会不断化解; 绝对有,绝对问题会不断产生。
五、天下大势: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合中有分、分中有合; 一而二、二而一。
六、相对:
有相对的相对,有相对的绝对。太极:
有相对的太极,有相对的无极。自然宇宙: 矛盾统一、相对绝对、无极太极。
七、身心:
矛盾统一身心无极太极:
吃喝拉撒、心跳呼吸、冷热苦甜、悲恐怒喜、思想行为、生死病康、胖瘦美丑、男女老少、寿夭残健、嘴巴开合、眼睛睁闭、新陈代谢、手心手背、前后内外、情绪起伏、得失成败、坐立住行、吉凶祸福等。
《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易经》
一、无极太极能解释宇宙自然
无极太极包含0123
0(易)为空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1(一)为时间:周而复始,无终无始; 2(异)为阴阳:相互消长,此起彼伏; 3(移)为动静:阴阳动静,缓速显隐。
二、道是宇宙也是自然
道
宇宙一体合和无极太极:
易:空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一:时间——周而复始、无终无始; 异:阴阳——相互消长、此起彼伏; 移:动静——善恶吉凶、缓速显隐。
阴阳自然合和无极太极: 1.一化二——阴、阳,2.二化三——阴、太中阴阳和合、阳; 3.阴化二——阴中阳、阴中阴,4.阴化三——阴中阳、阴中阴阳和合、阴中阴; 5.阳化二——阳中阴、阳中阳,6.阳化三——阳中阴、阳中阴阳和合、阳中阳; 7.和合为一。
人
身心一体合和无极太极: 阴中阴阳和合:合情合理; 太中阴阳和合:合理不变; 阳中阴阳和合:合法合理。
知行自然和合无极太极:
阴中阴阳和合:慈、静、行、退、柔、舍、文、虚、曲等; 太中阴阳和合;
阳中阴阳和合:严、动、止、进、刚、取、武、实、直等。
万事万物合和无极太极:
公私、正邪、顺逆、是非、明暗、亲疏、信疑、利害、连断等。
三、无极道太极
若有其他的一切世界,都必然符合无极太极; 无极和合道同通太极;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周而复始、无终无始。
四、道
易:道包含无极太极;
一:儒释道及一切文化、思想和宗教,为人体悟道而解说道; 异:无极零,无无有;太极一,有无有; 移:无极通同道合和太极。
五、太极和合道通同无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局内常迷局外清,只因心在此局中; 化去所有及身心,一无所有身山明; 太极有无无极无,易行无有有无通。
六、0123能解释宇宙自然
0(易)为空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1(一)为时间:周而复始,无终无始; 2(异)为阴阳:类比物事,矛盾统一; 3(移)为动静:吉凶善恶,缓速显隐。
道包含0123,自然宇宙就是道,道就是自然宇宙。
七、生生不息
相生是相生亦会相克,相克是相克亦会相生。
自然不会僵化,自有变化,变化不会失序,自有规律。
无终无始,生生不息。
第四篇:易经与佛经的关系(范文模版)
易经与佛经的关系
总述:佛教产生于古印度,易教产生于古中国,因为发源地的不同,以及中心思想,传承过程的不同,导致了佛教与易教的差异,但两者不是决然相对的。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两者的融合就自觉或不自觉的开始了。在佛教与易教的关系上,佛教人士往往以佛为体,易教人士往往以易为体。
由于我个人非常的尊敬宗教,并且笃信佛教,在选修了这门课后,对宗教产生了更深刻的感悟,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思考。从我的观点看,二者有着很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着不同。
自古佛释道本是一家,是共通的,引用一段雍正的上谕,这篇上谕,同时出现在佛家的基础学科《十善业道经》前面,代替了序文,在《道藏》总目录前面有雍正五篇上谕,这篇也在其中。
【上谕:“朕惟三教之觉民於海内也。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人惟不能豁然贯通。於是人各异心。心各异见。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辟二氏以为异端。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朕以持三教之论。亦惟得其平而已矣。能得其平。则外略形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异旨。】 ”
由于雍正皇帝可以接受到当时全国最好的教育,因此在佛经与易经方面都有参悟,终得出以上的结论。可见易经与佛经是有着很深的联系的。
学易,是在探求易的现象,寻求不易的法则,来确定我们做人处事的方法,指导我们应变的方法,一个人的格局、胸怀、家庭、事业、人生也就随之而改变了。
佛教讲的是因果循环,要大家看到真理实相,熄灭自己的贪和嗔,最终心和虚空一样宽广无边,包容一切,处于无善无恶,无是无非、无对无错的状态而行于中道;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本意是让芸芸众生破迷开悟,明性见性,通过修学佛法,增长智慧,认识人生宇宙的真象,断除人们的各种痛苦烦恼,净化心灵,使人们的精神意识升华到清净快乐美好的境界。
所以原始的佛教并非宗教,它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而教育的根本方法是首先明心见性,继而成佛。
佛教对《易经》是个怎样的态度呢?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如果否定易经几乎就是对中华文明的全盘否定,历代佛教高僧没有否定中华文化的,所以对易经也是持肯定态度的。
伏羲始作八卦。文王在狱中悉心演绎八卦和《连山易》、《归藏易》,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新的六十四卦,并撰写卦辞。文王的《周易》传至孔子,对儒家哲学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起源于天竺国,也就是古印度,兴盛于中国,易经和佛教的起源虽然不同,但都是增长智慧,认识人生宇宙的真象,自然法则或宇宙自然平衡法。
易经中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无极就是能生万物的虚空。东西方圣贤所体悟的根本道体是一无二,就相当于不同的上山的路,上山后在山顶上都是一样的。
所以,在起点上都是一样的,修行的最终目的也都相同,不同的地方只在于他们上山的路不同而已。
但是,由于二者的发源地、产生过程等一系列因素并不相同,所以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从我对佛经的理解看,佛经讲究的是自我修行时从自觉,觉他,到觉行圆满的过程。并且表达出了“无与有的”相互关系,如《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再如金刚经中“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而易经表达出来的则是一种“有”的存在,从八字,卦象,手相等我们所学的东西中,我体会到易经告诉我们的是从我们已知存在的来探索未知的,而寻求更多,更实际的“有”的方式。伏羲在《易经》中所著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我认为这就是在表达一种“有”的状态,世间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佛经是从有逐渐修行最终上升到一种无的状态,易经则是在无中不断分化发展,最终得到了有。
但是在二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皇室、上层阶级对佛经的大为推崇,并以佛经中所表达的轮回功德的观点来统治下层百姓的精神世界,从而使佛教在社会中上升到一个高度。而易经更多成为百姓用来占卜,预测自己未知的命运的经传。并且许多精通易经的世家并不外传,造成易经的传播度较窄,在人们心中处于玄幻的地位。而佛教通过世界各地的传播,将佛经普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依托。在这一方面,佛经与易经就产生了分别,以至于现在许多人提及易经只会想到“算命”,这样就忽略了易经许多更重要的价值。不过欣慰的是,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很多人开始正视易经的重要作用,如易经与企业管理的关系,易经对养生的作用等,这些对易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使传承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这部经典更好的为后人所了解。
东方圣人出焉,西方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在探讨易经的同时,可以读些佛学经典开发自已的根本智慧,让我们了悟宇宙人生大道。无论易经还是佛经,她们都是大智慧的宝典,我们要倍加珍惜、用心诵读体悟才是。
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
以上就是我对佛经与易经关系的感悟,由于所了解的内容都很浅薄,所以只能是最浅显的观点,其中存在着不对的地方希望得到老师的批评指正,已让我有更深刻的体会。
易经与佛经的关系
姓名:慕 霜
学号:101102061122
班级:10级旅游管理一班
第五篇:惊天揭秘《红楼梦》作者被易经高手破译
惊天揭秘《红楼梦》作者被易经高手破译
东郭先生红学 楼主
2014-11-09 11:50
第一章 扫尽红学悬疑如卷席
《红楼梦》是一部世界名著,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魅力的一朵奇葩,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没有哪一部文学作品能与《红楼梦》相媲美。悬念是《红楼梦》一大艺术特色,《红楼梦》开篇作者即弄出一首神秘莫测的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甲戌本第一回之前《凡例》有一诗且曰:“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一部百万字的《红楼梦》极富悬念的作品,极其奇异的诗,两百三十年来倾倒无数读者,惊动古今亿万学者殚精竭虑进行探秘,甚至有人自诩为'妙复轩'、'解味道人'。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是:“《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不同时代的学者对《红楼梦》的探索,撰文之多何止汗牛充栋,且创立了各色派别。《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汪洋浩博的思想内涵,她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之综合,值得我们永远探赜索奥,以至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
《红楼梦》有两个版本系统,脂评本和程高本。程甲本出版于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是《红楼梦》的第一个刊本。二百余年来,程甲本是《红楼梦》的祖本,是真本,是完整本,本来不成问题。但“新红学”的缔造者胡适先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却提出曹雪芹只写了《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胡适时代没有智者识破天机吗?中国著名大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林语堂(1895-1976)就是一位智者,他在《平心论高鹗》一书中说:“我相信高本的后四十回系据曹雪芹原作的遗稿而补订的,而非高鹗所能作”。
清乾隆五十六年活字印本《红楼梦》
林语堂先生是福建龙溪人,青年时期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小说造诣,他一生笔耕不辍,主要作品有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林先生于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脂评本《红楼梦》在民国时期莫名其妙地大量出现,不得不让智者捉高警惕!近百年来,脂评本成了'新红学'的理论基石,'新红学'否定了程甲本的正统性!近二十年来,以中国著名学者欧阳健、曲沐、克非为代表,针锋相对否定脂评本。
欧阳健的《脂砚斋作伪论》于1991年发布后,先后推出《红楼新辨》、《红学辨伪论》,以及辨伪蔚为大观的《还原脂砚斋》。2012年,克非先生又出版否定脂评本的55万字巨作《红坛伪学》一书。关于有人托名脂砚斋造假,欧阳健借用曲沐先生的话说:“实际上是一层薄纸,任何人只要看清了拿手指头一捅就可以捅破了,但是他们不愿意把这张薄纸捅破。”
笔迹鉴定是司法鉴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08年,举世瞩目,陈林先生用笔迹鉴定更加科学的鉴定了脂评本是民国时期有人蓄意伪造,而伪造者是-----陶洙。
陈林先生是青年学人,2000年获中山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他是著名学者艾晓明教授的学生,学术功底扎实,从2003年9月开始,陈林一直从事《红楼梦》研究,并于2006年出版了个人首部研究专著《破译红楼时间密码》(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陈林先生采用笔迹鉴定的方法最后威猛一击,彻底摧毁了'新红学'的理论基石。茲引录陈林先生一小段博文:陶洙伪造“脂本”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百年红学造假第一大案告破,„„新浪博客有发帖字数限制,一篇好好的文章非要切成几段贴上来,让人很不爽。我也不想再多说,就整多点图,让大家看清楚陶洙伪造“脂本”的证据。?
右边的图是陶洙(1875~1954?)抄补己卯本第二十四末批语的字迹。与左边“乾隆旧抄本”“庚辰本”的笔迹对比,两者显然完全一致,出自同一抄手。陶洙伪造“脂本”的罪行完全败露。以下贴出更多陶洙字迹与庚辰本字迹的并列图,各位可自行仔细对比审核。
陶洙非但是红学家,且又是书画家,他有极多的笔迹遗世。陈林通过大量陶洙的笔迹与脂本比对,充分证实脂本是陶洙一手伪造的。?
陶洙的笔迹神出鬼没的出现在甲戌本、戚序本、郑藏本、己酉本、甲辰本、杨藏本、蒙藏本、列藏本、卞藏本上,某些红学家却说陶洙是在影抄、描抄、仿抄,热爱真理的学者皆要质问某些红学家,陶洙怎么抄出一笔自己的字?红学家“讳疾忌医”、“有病不承认有病”,“ 顽抗治疗 ”,老子说: “祸兮福之所倚”,红学家们唯一的贡献,就是为我们证明一点:走曹学之路,是走不通的,谁硬要走下去,不免四面楚歌,迟早有一天“别姬”就是了。
打赏
小小赏金只为给深夜码字的楼主买杯咖啡!
脱水模式 只看楼主
东郭先生红学 楼主
2014-11-09 11:
511楼
陈林先生说:“一切脂本都是后人伪造,‘脂砚斋’是20世纪红学的最大谎言”。陈林先生为探索红学的正义之师走入终极目的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其功绩,不可争议,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深远历史意义!
然而,20世纪初叶,胡适先后发表了《红楼梦考证》(1921)、《跋红楼梦考证》(1922)、《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1927)、《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1928)、《跋乾隆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1933)文章,他用所谓的“科学的方法”研究《红楼梦》,创立了与旧红学对立的“新红学”。胡适研究《红楼梦》,盲目崇拜可疑史料,他的学术必然被好事之徒牵着鼻子走。
胡适的错误考论,不但人间的智者要驳斥,百年定论亦曾遭到过计算机的质疑。1981年,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在美国召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学者陈炳藻独树一帜,宣读了题为《从词汇上的统计论<红楼梦>作者的问题》的论文,人类首次借助计算机进行《红楼梦》的研究,轰动了国际红学界。陈炳藻从《红楼梦》中字、词的出现频率入手,通过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提出120回均系曹雪芹所作,这在红学界引起轩然大波。
当代红学界众多有识之士否定了曹寅之孙著《红楼梦》,这只是万里长征刚走出了第一步。《红楼梦》作者究竟是谁呢?我们若不解开中国文学史上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一切关心《红楼梦》的人不足以彻底觉醒胡适所创立的红学体系,是伪红学体系。
破解红学领域这个“哥德巴赫猜想”,我们不可不汲取史学经验教训。1999年,是孔子的2550年诞辰,一些地区要举行大规模的纪念活动,然而一个问题使热情的人们陷入了尴尬,这就是“孔子究竟生于何年何月何日”? 因为古藉记录孔子生卒时间相互矛盾,致使,学界各执一端,孔子生卒年是一个两千多年来解不开的谜团!
《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丒卒。”
《春秋公羊传》云:“(鲁襄公)二十有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春秋谷梁传》云:“(鲁襄公)二十有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庚子,孔子生”。
《春秋》二传明确记载孔子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即公元前552年,又都明确记载了孔子出生日的纪日干支----庚子。所不同者,前者为十一月,后者为十月。《公羊传》和《榖梁传》二传与《史记》所载孔子生年又不同,竟然相差一年。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中感叹说:“《经》、《传》生年不定,致使孔子寿数不明。”
孔子乃万世师表,孔子生卒时间不详无法为今天的孔子纪念活动提供具体日期,故其生卒时间不可不考。
考证孔子生卒时间,这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实只要引入天文学方法,就可以轻飘飘彻底解决孔子生卒年问题。《公羊传》和《榖梁传》都记载孔子出生之年有日食,这为考证孔子生年提供一个有力的佐证,而且是一个关键的佐证。
日食是非常罕见的天文现象,同时又是可以精确回推计算年份与日期的天象,成为解决孔子诞辰问题的科学坐标。关捷在《天文学解千古谜——孔子诞辰日确定记》中说:
1999年是孔子的2,550年诞辰。而'孔子究竟生于何年何月何日?'2,000多年来对这个问题人们一直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6月25日,新华社发出了一条令人惊喜的消息:科学家江晓原精密地推算出孔子的生日。
一九九九年天文历史学家江晓原先生经过严密的天文学计算,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那年在曲阜可以看到一次食分达到0.77的大食分日偏食,而且日食的这一天,纪日干支恰为庚戌,这就与《春秋公羊转》和《春秋谷梁传》中的“九月庚戌朔,日食有之”的记载完全吻合。江晓原先生经过天文历法计算,推定(鲁襄公二十一)公元前552年10月9日,孔子诞生。
关于孔子生卒年问题,古今学界执著于史料争论了2000年,我们研究红学不可不视为前车之鉴!
大哉《红楼梦》 再论一千年——这是著名红学家冯其庸老先生的一句名言。欲揭《红楼梦》作者之谜,与考证孔子生卒年一样若执著于史料记述,别说再论一千年,即便再争论2000年亦无定论。
我们破解红学疑案要吸取史学教训,不能再重蹈纯以史料为凭考证孔子生卒年的覆辙,完全可以借鉴江晓原先生通过天文历法解决问题。如何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东郭先生察觉《红楼梦》作者生辰前一月亦出现了“日食”,东郭先生且以文本中的“木星” 为 坐 标,通过严密的“天文历法”计算,再结合更精确的“格里历”来推导,从而锁定《红楼梦》作者生于丙申年(1716)、辛卯月(3月)、癸巳日(2日)、乙卯时(早晨3一5点)。这个极神秘的著书人在清代乾隆时期被誉为“旷世才子与清朝文宗”,他且为一代风骚主,执18世纪诗坛牛耳近50个春秋,这个人物名唤----袁枚,字子才。
公元2014年,9月18日;东郭先生拿出自己的科研成果向世人宣布:一个真正将天文历法知识引入红学研究领域的时代从此开始了。
江晓原先生说过:“古代中国人从很早就用干支纪日,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合,六十日一循环,甲子是这六十日循环之首。历史学家们通常都同意这样一个假定,就是中国的干支纪日几千年来从未间断过或错乱过,迄今为止也确实未出现过足以危及这一假定的证据。”
袁枚以干支历法为准则,在《红楼梦》中大标自己生于丙申年、辛卯月、癸巳日、乙卯时。但袁枚的生辰八字,一时,且只是一时,被“月球”遮去了一小半,他是以“食分达到0.07的日偏食”形态记述的。待东郭先生施神威力推开“月球”,浩瀚的苍穹里,“太阳”又回复于原貌,红学的一切喧嚣沉寂了下去,只剩肃穆和惊叹。
第-节 袁枚生日道尽谜底
凡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红楼梦》作者喜欢写过生日,贾宝玉的生日究竟是哪一天呢?小说却没有明确地写出来。但对于其他重要人物,作者则明确地写出了出生的月份和日期,例如:
第2回:元春生日是“正月初一”
第22回:薛宝钗生日是“正月二十一日”
第26回:薛蟠生日是“五月初三日”
第42回:巧姐生日是“七月初七日”
第43回:王熙凤生日是“九月初二日”
第62回:林黛玉和袭人的生日都是“二月十二日”。
第70回:探春生日是“三月初二日”
第71回:贾母生日是“八月初三日”
评论只看楼主
东郭先生红学 楼主
2014-11-09 11:
512楼
贾宝玉是《红楼梦》小说的核心人物,按照一般小说规律,众多配角都交代了年龄和生日,然而《红楼梦》小说里却没有第一主人公贾宝玉生日具体年月日的文字描述。尽管在第62回《憨湘云醉卧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和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里,作者虽花费了一回半篇幅写宝玉过生日,无数笔墨去铺排描述,对具体日期却遮遮掩掩,闪烁其辞。作者描述宝玉生日文字,避实而击虚,显然作者是在拨动玄机,故意引读者注意。作者为何运用曲笔隐写宝玉生日呢?原来宝玉的生日是《红楼梦》的核心机密,破译了宝玉生日就找到了作书人。若轻易让人知道作书人是谁,那是极恐怖的事,因为有清一代死于文字狱的文士不胜枚举。
古今学者未能识破《红楼梦》作者苦心孤诣地把自己的真实生日暗隐文本之中,从而使研究《红楼梦》的学者魂牵梦绕了二百三十多年。
近百万言的《红楼梦》里面恰恰隐写着作者的真实生日,破解了这个核心秘奥红学从此方走上正途。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红学家梁归智先生在文学馆演讲《断臂维纳斯——红楼探佚》说道:? 我今天来现代文学馆讲《红楼梦》探佚,很高兴,而且有一种神秘感。大家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是几月几号?我说的是阴历。对了,是四月二十六日,这是贾宝玉的生日,也是曹雪芹的生日。《红楼梦》中为宝玉设计了“三王号”,第29回清虚观打醮,张道士说前天四月二十六是遮天大王的圣诞,这其实是隐喻贾宝玉的生日。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及《文采风流曹雪芹》中都有专章专文作了严密的考证,从小说文本的隐喻象征悟出了这一点,还考查了从康熙到乾隆的所有芒种节,证明贾宝玉的生日是芒种节,是四月二十六,同时也就是曹雪芹的生日。这个考证结论不说铁证如山,也是妙证如水”。?
周汝昌先生一生研究《红楼梦》,他对《红楼梦》有着无限情。在《红楼梦》里,有好多人的生日都可以一目了然,而主人公贾宝玉的生日却是雾里看花。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几经论证,考定宝玉的生日是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那一天。梁归智鉴于周大师一生对《红楼梦》的专注,极折服于周大师精辟的分析和完美的论证。
周汝昌先生是据何考定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是贾宝玉的生日呢?周汝昌先生在《曹雪芹生卒年考实与阐微》?中,标题为 “四月二十六——芒种节的秘义” 一章中论道:
“许多理据中之最有力的一个就是——第27回叙新园中众女儿首次大集会是举行“饯花”盛会,而彼日何日耶?雪芹特笔点醒:这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这样交代,在全书中实为惟一之奇例,所因何故下此奇语?知非泛泛之笔了。„„„„消息透露的是:到了下一回书,五月初一日贾母等众多女眷齐赴清虚观打醮,张道士问及哥儿时,说的是,“前儿四月二十六”庙里为“遮天大王的圣诞”做道场,要请哥儿来,怎么说不在家?
在此,又一次特笔复点这个“四月二十六”,而且带出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奇怪“大王”的“圣诞”来!此又何义?如不解答,则读“红楼”又有什么意味可言?岂不成了废话连篇?
这就是,雪芹惯以“假语”记“真事”,半庄半谐,亦虚亦实——他说的原来是:四月二十六日这天本是宝玉的生日。——怎敢如此说呢?
一条有力参证就在第63回“寿怡红”时,所写第一个送寿礼的,不是别人,还是张道士!
这是因为,清虚观本是府里的家庙。而至于家中所送者多是“一双鞋袜”(当时礼俗如此),正与第27回特写宝玉穿着新鞋(探春因此与之兄妹谈心,专为做鞋之事),为呼应之笔。
其实,雪芹的笔是十二分精细(而又‘狡狯’)的;他在第27回,写宝玉生日全用暗示笔法,比如单单在此时冯紫英请他赴宴,而宝玉去时,单单在四个小厮中出来了“双瑞、双寿”二名——此二名在全书不曾复出,可知这全是为了特笔点出“瑞寿”的暗主题!只不过一般人读此等妙笔时不知寻绎罢了。这也就是说明:雪芹如此用笔乃是为了暗写他自己的生辰寿日。我如此立论,有说服力吗?”
“四月二十六” 是宝玉生日,中国著名学者张广文先生在《红楼梦人物出生时间考》中亦有阐述:“《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描写道:“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颻,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饯花神只是“尚古风俗”,为何搞得如此隆重?其中必然隐含另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那么另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是什么呢???第三十七回李纨不经意地透露宝玉旧号“绛洞花王”,宝玉在第七十八回说:“一样花一位神之外还该有总花神”。这次饯花会没有说明是饯哪一样花的神,自然是饯总花神了。“总花神”便是“花王”。---表明这所饯之“花神”实乃宝玉。
评论只看楼主
信用卡
2016-11-1
2急用钱,快速办3-100万高额度信用卡,1天下卡
广告
东郭先生红学 楼主
2014-11-09 11:52
3楼
为什么要为宝玉设饯?因为这日是宝玉的生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证明这日是宝玉的生日:①第二十七回中探春与宝玉的一段谈话。饯花神那天,探春说:“我还象上回的鞋作一双你穿,比那一双还加工夫,如何呢?” 宝玉笑道:“你提起鞋来,我想起个故事:那一回我穿着,可巧遇见了老爷,老爷就不受用,问是谁作的。我那里敢提‘三妹妹’三个字,我就回说是前儿我生日,是舅母给的。”第六十二回中宝玉过生日,写道:“王子腾那边,仍是一套衣服,一双鞋袜。”一个“仍”字表明,宝玉每次过生日时,王子腾家都要送一双鞋袜。探春这里所说“上回”是指宝玉上次过生日。宝玉的话也是在复述上次生日后遇见贾政的事。做鞋是上回过生日的事,这次又说象上回那样做鞋,表明四月二十六日这天正是宝玉的生日。②第二十九回张道士与贾母的一段谈话。第二十九回,即在几天之后的五月初一,贾府家庙清虚观张道士向贾母问起宝玉时,则说:“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人来的少,东西也干净,我说请哥儿来逛逛,怎么说不在家?”。这里不仅重提“四月二十六日”,还补明确是寿诞日,而且是一个非得请宝玉去逛逛的寿诞日,这便是绘画上的所谓“三染法”,把暗含宝玉真实年龄的一个特殊寿诞日从不同角度作多次渲染。只不过作者在这里又耍了一个新花招,杜撰出一个古今未闻的“遮天大王圣诞”的名目。„„„„。综上所述,这个末时交芒种节的四月二十六日就是宝玉生日”。
白居易在《琵琶行》上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_。作者刻画贾宝玉的生日,亦来个“犹抱琵琶半遮面”,但非是含羞,作者以琵琶遮面,非瞕千秋万世之后的红学家之目,遮清主乾隆之眼是惟-目的。
周汝昌先生不愧为“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周大师不仅识破“四月二十六日”是贾宝玉的生日,又悟出贾宝玉的生日即是作者曹雪芹的诞辰日。周汝昌再依据敦敏的诗考证出曹雪芹应该生于雍正二年(1724)4月26日。
周汝昌老先生本着“以实写实” 的观念来研究《红楼梦》,从这里我们可尽知“新红学” 一派最本质的学术理念。
周汝昌老先生曾经说过-句名言:“考察一个课题,需要智力、学力、识力、悟力以及感受、敏性和灵性,缺一不足成为学问”。
周汝昌先生直截了当地把书中两次指出的“四月二十六日”考定为曹雪芹生日,是“智力”在起作用吗?是“敏性和灵性” 的体现吗?
周汝昌老先生问读者:“雪芹如此用笔乃是为了暗写他自己的生辰寿日。我如此立论,有说服力吗”?东郭先生答曰:“四月二十六日”是贾宝玉生日的确有说服力,但“四月二十六日”是雪芹生日半点说服力亦没有!
《红楼梦》作者两次点染“四月二十六日”,一而再暗示“四月二十六日”是宝玉生日。大凡喜读《红楼梦》的读者亦能感觉出“四月二十六日”非同寻常,十分惹眼。
周汝昌老先生极用心研究红学,他把“四月二十六日” 从书中原原本本的提出来,定为贾宝玉生日。这种小伎俩,清代乾隆时期的赵翼、张问陶、郑板桥、刘庸、和珅、纪晓岚等等等等大才子,又有哪一位未曾这般考虑过呢?古人为何不说“四月二十六日”是作者的生日呢?因为古代大才子们的头脑清晰得很,即使“四月二十六日”百分之一万是贾宝玉生日,贾宝玉生日绝不等于《红楼梦》作者的生日;这是因为,红学界公认----作者极狡诈,关键之处“以实写实” 绝不是作者的风格!
评论只看楼主
东郭先生红学 楼主
2014-11-09 11:
524楼
据学者研究“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这个重要的时间标志,从顺治元年直至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这268年间,共有11个“四月二十六日”这天交芒种节,最令古今学者头痛的是,在这11个“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之日,而“未”时交芒种节,却一个亦没有。
周汝昌把《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描写的:“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考定为是曹雪芹在写乾隆元年四月二十六日过生日。周汝昌为何说是乾隆元年呢?周老的理论是乾隆元年“四月二十六日”这一日不同寻常,恰是交芒种节。乾隆元年的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不假,但美中不足的是这日“亥时”交芒种节,非是书中所说在“未时”交芒种节。当今众多学者在否定曹雪芹的同时又各自提出相关人物,新的人选其生年寿诞亦要往四月二十六日靠上-靠,但四月二十六是芒种节确靠上了,极遗憾的是天公不作美“时辰”无论如何亦靠不上,这是因为整个清朝近三百年根本找不出有哪一年的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那么,周老又是怎么圆的呢?周老自有他的一套办法:
“按殿板万年书,乾隆元年丙辰:“四月小,二十六日庚寅,亥初一刻四分芒种。”普通遇节气,无人细记时刻,只记日期,“未时”云者,殆雪芹随手拈来补足之语。”?
经周老査览万年历,乾隆元年四月二十六日非未时交节,而是亥时交节。周老说:“普通遇节气,无人细记时刻,只记日期”。
据东郭先生研究,曹雪芹经意写出交节时刻,非“普通遇节气”。《红楼梦》结稿之后,雪芹尚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节却没有删除或更改,说明“未时”这个时间点于雪芹多么重要。
“未”时交节乃是作者画龙点睛之语,周老只-个雪芹“随手拈来”,这话连小学生都会讲,怎能会成立呢!?周老酷爱脂评本,脂砚斋有一条赫赫有名的批语:“此书一字不可更改”。脂砚斋虽是一个学术骗子,但东郭先生却很欣赏他,因为他看出太多作者的才思笔艺。“此书-字不可更改”,凭这句话,脂观斋已领悟此书每一字都有讲究,作者每写一字都要深思熟虑。《红楼梦》中一些笔法、用字,古今学者解释不了,那是我们不具慧眼识珠的本领。
其实,旧红学家中,对原著钻研时间最长、用力最深的,无疑是清嘉道间的自号“太平闲人” 的张新之。他在所著《妙复轩评石头记》题诗,自称“上下六十年,始泄其中秘”。张新之悟性委实超常人一筹,但他研究六十年红学,还是无力窥红学之机要。脂砚斋却系统地承袭了多才多艺的门外汉张新之所泄之密,脂砚斋又是近百年来一切红学专家的老师,许多人跟脂砚斋先生学到不少所谓的“文学艺术理论知识”。但红学专家们不涉及“未时”交节时,其囗头语是《红楼梦》作者惜墨如金,每-回乃至每个环节、每个字其构思精密如瑞士钟表。
作者对于任何一个字尚不可轻慢,何况明确标出带时刻的一个节气呢!且又是关系自己真实身份的核心机要,怎能随随便便落笔呢?作者写下“未时”交芒种节必然大有深意存焉!
周汝昌先生又在《麒麟为纪 白首双星》中说:“要知道旧日文人的修辞造诣那是又深厚又严格的”。说得好!!我们研究旧日文人作的《红楼梦》,不能对一不符合自己意愿的地方就说: “随手拈来补足之语”。
评论只看楼主
东郭先生红学 楼主
2014-11-09 11:
535楼
陈林先生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诸如天文、历法、八字方面与周汝昌比之,却颇显灵性。他在《破译红楼时间密码》一书中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甚下苦功夫,做了大量研究,兹摘录原文如下:
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新证》第六章《红楼纪历》中写道:
按殿板《万年书》,乾隆元年丙辰(笔者按,1736年):“四月小,二十六日庚寅,亥初一刻四分(笔者按,21时19分)芒种。”
现在,以上文介绍的台湾网站和法国网站的节气计算程序分别推算乾隆元年芒种的交节日期与时刻,结果对比如下:
台湾网站:1736年6月5日星期二(四月二十六日)21时24分。
法国网站:1736年6月5日星期二(四月二十六日)21时09分。
„„„看来,对“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这个难题进行准确判断的惟一方法,就是用恰当的资料和工具对康熙、雍正两朝及乾隆前半期的芒种节作逐年查证和推算。„„„„从上文所列的检索和推算结果来看,“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的年份有3个:
丙戌年(1706年)四月二十六日???15时29分?/??15时43分
乙巳年(1725年)四月二十六日???5时31分??/??5时46分
丙辰年(1736年)四月二十六日???21时09分?/??21时24分
„„„按照笔者对小说真实年代的推定,1706年丙戌年是贾宝玉真实的出生年代,1725年是贾宝玉“遗腹子”贾桂出生的真实年代,丙戌年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的时间与小说所写的交节时间仅仅相差了半个小时左右,两者错开仅1个时辰!„„„„
由此看来,1706年丙戌年一定是四月二十六日申时交芒种。这个交节时间与小说所写错开了一个时辰,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
(1)也许因为计算交节时刻的方法不同,按清代的计算方法,小说作者经历的丙戌年芒种的确是未时交节;
(2)也许是作者记忆有误;
(3)也许是作者故意为之,隐瞒真实的交节时刻。
东郭先生赞誉陈林先生为红学界的诸葛亮。小说中的“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陈林生先却搞出一套明堂,但他仍然不能解释“未时” 之由来,只好列出三个“也许”。
陈林先生揭“脂评本”的老底是最值得一提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陶洙,投专家所好,大量伪造脂评本《红楼梦》。陶洙造假于20世纪20---50年代,推波助澜的是民国时期的胡适等一干人,俞平伯临终悔悟。
众多红学专家为何这么粗心大意,让脂先生“屡建奇功”呢?道理极简单,脂砚斋批语与新红学“不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