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威海中日甲午战争3000字征文
我们的中华民族曾经饱受过深重的灾难,这一主要原因就是海事国防的空洞。一百七十四年前,也就是1840年,英帝国主义发动了鸦片战争,用他们的军舰和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从此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而后帝国主义一次又一次的发动侵华战争,逼着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口岸、血腥屠杀、抢劫掠夺。仅赔款一项,总数达7亿2千多万两白银,使中国人民陷入了苦难的深渊。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我东北三省,1937年,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烧杀抢夺,奸淫虏掠,无恶不作。八年全面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死亡就达3500万人之多,仅在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中,就有30多万中国军民惨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下。经过全民抗战,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迫使日本法西斯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是近代以来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的全面彻底的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今天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需要我们努力继承和发扬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抗战精神。必须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发动内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三年多艰苦奋战,终于打败了蒋介石,解放了全中国,赢得了新中国的诞生。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又发动了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安全。1950年10月初,朝鲜党和政府向中国党和政府提出出兵援助的请求。10月8日,毛泽东主席下令,组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中,志愿军战士们高喊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开赴抗美援朝的前线。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经过三年多的战斗,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者,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真面目,在世界上展示了新中国的力量。
试想,如果我国当时建立了强劲的海事国防,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会带来一系列的灾难吗?加之,我国公民的海洋意识非常薄弱,比如,在当前中国,人们普遍认识到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对于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则知者甚少。在印制中国地图时,南海诸岛往往不与其他国土一起标示出来,而是压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国的文学影视作品中反映传统大陆农业历史和文化的题材很多,反映民族海洋文化历史精神的题材就很少。连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课本中反映海洋题材的内容也比以前要少。有鉴于此,所以我们必须强化海洋意识,认识到海洋重要性,坚决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这就更要求我们增强海洋意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增强公民的海洋意识就要:①重视海洋教育。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如果孩子的头脑中有了深刻的海洋意识,整个民族的海洋意识就得到了普及。因此,依托公民教育,在孩子的知识体系中增添丰富的海洋知识,是普及、提高公民海洋意识的重中之重。对孩子进行海洋意识灌输应讲究阶段性、层次性、连贯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层次中进行侧重点不同的教育。②加大海洋宣传。要加强广大民众的海洋意识,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传播海洋知识、海洋信息。还要繁荣海洋文学和海洋影视,通过大量的海洋文学作品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海洋意识。海洋文学和海洋影视,是以海洋为题材、背景或根据在海上的体验写成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实践表明,海洋文学和海洋影视的繁荣有利于进行海洋宣传,会大大提高公民的海洋意识。可以组织一些省内外的作家,创作一些以南海渔民、下南洋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拍摄一些威海海岛的记录片和以威海为背景的影视作品,满足观众的不同需要。③加深海洋研究。威海市海洋研究院已2008年成立,并确立以海水养殖、水产综合利用技为指导的研究方向。面对如此大面积的海洋优势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威海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还得继续加深对海洋的研究。学习各国先进的技术,引进科研型人才,继续开展海洋化工、临港产业、海洋新能源、海洋“三品”加工等二三产业的超前研究。④开发海洋旅。当代旅游已成为人们健身益智的一种方式。在旅游的过程中亲近自然、增长知识、学习文化,已成为游客的主要目的。这就使海洋旅游成为提升海洋意识的一种途径。威海完全有条件在推广海洋旅游方面做出世界一流水平。应当积极论证,加快推进刘公岛等海岛旅游,建设专门的威海博物馆,除了展示威海的自然风光和水产等项目外,还可增加1894年的中日甲午之战的内容,并建立更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此来增加公民的海洋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⑤加强海洋管理。民众的社会意识和个人意识,往往与政府的政策导向关系密切。一般地讲,政府越是重视的事情,公民就越是重视。国家的海洋战略和海洋管理,并不单是政府的事情,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当国家强化海洋管理的时候民众就会关注海洋。
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的看海洋国土,并且威海有着是三面环海的优越地理位置,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联想我们中华民族曾经饱受过的屈辱与现如今严峻的国际形势。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在现在这个世界大环境下不了解国防的重要性是一种对自己以及对国家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们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而透彻的理解国防观念,同时也要积极的增强国防观念,以便于发扬我们华夏五千年来优良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自觉地履行国防义务。
从古至今,有国就有防,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防,即国家的防务,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是国防的根本职能,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防止外来侵略、颠覆是国防的根本任务。
现代国防的主体是军事力量,但它还包括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与国防相关的非军事力量。但现代国防不仅依赖于国家的现实国力,而且还依赖于国家的潜力,以及将潜力转化为现实国力的能力。而在这其中就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去实现。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认真全面的了解国防知识,增强国防意识,首先要认真对待大一入学时的军事训练。学生通过军事训练可以增强国防意识,掌握一定的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提高依法履行兵役义务的自觉性,有利于战时快速实施兵员动员,通过学生军事训练可以为国家储备大量的高素质的军事后备人才,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奠定了结实的基础。学生军事训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军事训练,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增强体魄,而且还可以培养无私奉献的责任意识,令行禁止的纪律观念,杂实奋斗的拼搏精神,有利于我们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造就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家国防建设的优秀人才。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认真对待学生军事训练,而且要认真学习《大学军事教程》。通过对它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国防,军事知识,增强国防观念,了解古今中外的军事思想以及国防经验来不断增强国防观念,为国防出一份力。
国防知识是公民应当了解和掌握的有关国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爱国主义精神是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精神是国防观念的基石,只有激发起人们对祖国无限的爱,才能对侵略者有刻骨的恨,才能为建设祖国积极献身,才能为保卫祖国流血牺牲。爱国主义表现为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科学文化、悠久历史、优良传统的热爱,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为了确保国防义务的履行,国防教育必须使广大公民深刻理解国防利益的特殊性。
国防教育的内容为全民参与。所以作为当代新时期的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并接受国防教育。因此接受国防教育是当今新时期的大学生的重要的增强国防意识的手段。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要增强国防意识认真履行国防义务,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以至于成为现代国家建设所需要的栋梁之材。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第二篇:中日甲午战争课件
中日甲午战争课件
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
2、列强的默许和纵容态度(有利条件)
3、朝鲜的东学党起义(提供借口)
4、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调停(直接原因)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1、开始时间、标志和性质
2、战争的经过
3、失败的原因
《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1、时间:1895、4 地点:日本马关
双方代表:李鸿章(中)——伊滕博文(日)
2、内容
3、影响: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三国干涉还辽、三国:俄、德、法 日
2、实质:列强之间既勾结又斗争,各以利益为重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全国人民反割台斗争
2、台湾保卫战{
3、意义: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抗日义军:丘逢甲、徐骧 黑旗军:刘永福 想一想:
1、李鸿章创办北洋海军的目的?
2、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标
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谢谢!
课件制作:严静 大陆政策
是一个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侵略政策 : 第一步:是侵占中国的台湾
第二步:征服朝鲜
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 第四步:征服全中国
最后: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侵占中国的台湾和征服朝鲜在其“大陆政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了。
时间、标志和性质 爆发时间:1894年7月 标志:丰岛战役
性质: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
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第一阶段:{(1894、7—9)第二阶段:{(1894、10—1895、4)
平壤战役(陆):朝鲜沦陷,战火烧到中国境内 黄海战役(海):日军取得黄海制海权 辽东战役(陆):旅顺惨案 威海战役(海):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失败的原因
1、清政府极端腐败(根本原因)
2、慈禧主和、李鸿章避战求和政策致使中国在战争中被动挨打
3、清军军备废驰,不少官兵临阵脱逃
4、装备落后
避战求和政策
丰岛战役时“„„„„切勿自我先挑衅”。平壤战役时:“先守定局,再图进取”。黄海战役时:为保存实力,命令北洋海军
躲入威海港,不许巡海迎敌。辽东战役时:清军未做任何抵抗。
威海战役时:“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内容
1、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2、赔款——日本军费二亿两
3、开埠通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4、设厂免税——开设工厂,免收内地税
俄:企图独霸中国东北 德:俄国的盟国 日 本 策划 干涉 支持 干涉 法:意欲
新人教版教案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课程标准:
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下列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海战、邓世昌、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描述与图示法,情景教学法并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中国近代史上发动侵华战争时间最长、给中国人民造成伤害最大的是哪个国家? 由此引入第三课
甲午中日战争
二、新课:
(一)、黄海海战
首先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学生思考:中日战争的爆发是偶然的吗? 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师生合作完成本节内容。
最后启发学生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又失败了?
(二)、《马关条约》
引导学生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内容进行比较: 1、赔款数额有什么变化? 2、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变化?
3、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有过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的工厂的规定吗? 4、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后自然得出结论: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学生自学。
小结:指出19世纪末期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瓜分中国狂潮的出现使中华民族的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一次的救亡图存的探索。因此,可以把本目作为后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内容的背景来学习。
中日甲午战争教案
中山小学 王勇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原因;中日黄海大战;威海卫战役;《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
2、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
1、甲午战争是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日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步骤。
2、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广大爱国官兵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3、国力弱、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中国近代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中国只有强盛起来,才不会挨打。
4、《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引发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影响
教学设备
课件(由《甲午风云》录像片段、日本“大陆政策”、《日本扩军备战图表》、邓世昌像 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
放录像:《甲午风云》片断
师:这是一部反映什么内容的影片? 众生:甲午中日战争。
师: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一场大规模侵略战争。这场战争为何会发生?其经过怎样?结果、影响又如何?下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B、讲述新课
一、原因(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三段,并结合日本明治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日本扩军备战图表》,启发学生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原因。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重点归纳根本原因和导火线。)
师:
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以征服朝鲜、中国为核心的“侵略政策”。
2、导火线:朝鲜民众起义。
原因往往成为行动的先导,日本正是利用这些原因、借口和它早已作好的充分准备及中国在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中法战争中 “不败而败”结局暴露出来的腐朽与无能挑起了这场侵略中国的战争。上述材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日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步骤。下面,我们讲讲这场战争的经过。
二、经过(板书)
师:这场战争爆发后共经历了三大阶段,请同学们看书把它们找出来。(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
1、战争爆发
2、黄海战役
3、威海卫战役
(教师出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动态显示日军侵略路线和清军进军、撤退路线及闪动中、日双方发生的伴有米花状和声音的战斗地点,以增强战斗气氛,让学生了解战争的进程,形成时间顺序和空间概念。)
师:这场战争是怎样爆发的?我们为何把这场战争叫甲午战争?(引导学生阅读第一段和第三段小字)
生:甲午中日战争是在日本军队偷袭清军运兵船,中国军队被迫还击和清政府被迫应战的情况下爆发的。由于这场战争发生的年份——1894年属农历甲午年,所以叫甲午中日战争。
师:日本对中国军队的偷袭方式说明什么问题?(启发)生:说明战争爆发带有突然性。
师:对,历史上日本偷袭珍珠港、德国突袭波兰、苏联等事件都能说明这个观点,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应该居安思危、提高警惕。师:清政府被迫应战的态度又说明什么问题? 生:说明清政府根本不想打仗。师:为什么?(引导)生:„„
师:主要是因为慈禧太后正准备过60岁生日,她希望对日本发动的战争和平了结,不希望战争冲击她的“万寿庆典”。另外,李鸿章也怕输掉他升官发财的资本——淮军、北洋舰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师:我刚才说的这些又说明什么问题呢?(引导、启发)
生:说明慈禧太后、李鸿章把自己的事看得很重,而把国家、民族的大事抛在脑后。
师:清政府被迫应战态度会对以后战局带来怎样的影响?同学们能不能结合战役谈谈。(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讨论、回答。)
生:答略。
师:确实,清政府的作战态度对战局带来了不利影响,甚至是根本性影响,同学们刚才说的日军黄海海域制海权的取得,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都与这种作战态度和清军统帅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政策有关。尽管这样,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还是与日军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其不畏强暴、不屈膝、不妥协的精神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下面,请一位同学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抗日的事迹。
(投影邓世昌像,播放《甲午风云》中黄海海战场面。)生:答略。
师: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他与李鸿章、慈禧太后等人有何不同?(启发、引导)
生:„„其行为与慈禧太后、李鸿章等把家事看重于国事、民族大事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其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惊天地、泣鬼神。
师:战争的结果怎样?
众生:失败,中国最后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中国失败的原因及由此带来的启示。
师:同学们答得很好。其实,国力落后、封建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不仅是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无法战胜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日本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中国只有强盛起来,提高综合国力,才不至于被欺,也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国家的历史原因。下面我们讲一讲《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板书)
师:《马关条约》是何时何地签订的?签订的双方代表分别是谁?(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将《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用线划上。教学生用“一厂二亿三岛四口”或“割地、赔款、开埠、设厂”等浓缩记忆法记住历史知识。)
师:《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我们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引导学生从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区域、工厂是否合法等方面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比较进行思考、分析、分组讨论,然后选派组代表阐述危害。)
师:《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引导)生:答略。
师:同学们答得对,但《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影响是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它签订没多久,帝国主义国家就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布置作业(略)
附板书: 中日甲午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时间
二、中日黄海大战
三、马关条约
第三篇:中日甲午战争读后感
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17中午,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本舰队来犯,12点50分,双方舰队接火,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中日甲午战争读后感。此战我以10艘舰对敌舰12艘。战斗异常惨烈,定远和其舰镇远舰在陷入敌舰的重围之中,仍然坚持战斗,定远舰右翼总兵刘步蟾和镇远舰左翼总兵林泰曾,互相合作,力挽危局,愈战愈勇。3点半时,定远舰所发出的30厘米半径巨弹,命中松岛。本旗舰被击中起火,完全丧失了指挥和作战能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临危不惧,对大副陈金揆说:“倭舰专恃吉,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决定除掉敌舰主力吉舰,于是,陈金揆果断开足马力,直冲吉舰,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将士全部殉难。邓世昌坠海后,其随从刘忠持救生圈往救,但邓世昌以“阖船俱没,义不独生,仍复自沉。”这天正是邓世昌45岁生,他与200余名官兵壮烈殉。邓世昌“大将怒沉舟”的悲壮故事,给后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为中华民族历史谱写了一曲壮烈的悲歌!经过4小时40分的酷战,我方5舰沉没,800余伤亡;方六舰受重创六舰受伤,伤亡300余。
读到这里,我的心异常焦虑,有如此英勇的战士,我们为啥还会惨败哪?我们再看看当是的清政府吧。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在清漪园的废墟兴建起颐和园。致使北洋师没有更新装备,弹不足。开战后清政府最高军事统师李鸿章,又执行避战保船的方针。这样,北洋舰队深威海港内,坐待寇来攻。后来,军从宽松登陆,占领威海,致使刘公岛为一个孤岛。在外援断绝,内部叛的况下,丁汝昌仍连续击退倭寇8次进攻,最后,知大势已去,遂自杀殉。在当时政府腐败、民羸弱、士不振的形势下,丁汝昌一是无法挽回败局的,“壮志未酬先卒,常使英雄泪潢襟”。
中近百前的历史悲剧,虽已为过去,但它几乎是一部中近代史的缩影,一个可悲可泣的历史教训,当引起后的无限深思!
看今朝,美富强,他想打谁就打谁,没有敢惹,朝鲜战争,阿富汗战争,南斯拉夫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都是打着给家带来和平的谎言发动的。多少百姓无家可归,多少妻儿老小惨遭涂炭,有谁给他们做主,有谁给他们撑腰,没有,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强大的祖,这就是强权,没有理可讲的。
沧海横流,惊涛岸,似乎还在默默地唱着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中甲午战争记录着清王朝的腐朽无能和中民不可侮的民族节!如今,在这个弱强食的世界里,我们要牢牢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被欺负,就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家领导集团,带领民搞好建设,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提高综合力,加强防,把家建设的无比强大,下一心富强民,这样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我们昂首立于世界之林,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幸福安康的子过,这也就是我们要生存,要和平的唯一出路,读后感《中日甲午战争读后感》。
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17日中午,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日本舰队来犯,12点50分,双方舰队接火,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此战我以10艘舰对敌舰12艘。战斗异常惨烈,定远和其姐妹舰镇远舰在陷入敌舰的重围之中,仍然坚持战斗,定远舰右翼总兵刘步蟾和镇远舰左翼总兵林泰曾,互相合作,力挽危局,愈战愈勇。3点半时,定远舰所发出的30厘米半口径巨弹,命中松岛。日本旗舰被击中起火,完全丧失了指挥和作战能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临危不惧,对大副陈金揆说:“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决定除掉敌舰主力吉野舰,于是,陈金揆果断开足马力,直冲吉野舰,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将士全部殉难。邓世昌坠海后,其随从刘忠持救生圈往救,但邓世昌以“阖船俱没,义不独生,仍复自沉。”这天正是邓世昌45岁生日,他与200余名官兵壮烈殉国。邓世昌“大将怒沉舟”的悲壮故事,给后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为中华民族历史谱写了一曲壮烈的悲歌!经过4小时40分的酷战,我方5舰沉没,800余人伤亡;日方六舰受重创六舰受伤,伤亡300余人。
读到这里,我的心异常焦虑,有如此英勇的战士,我们为啥还会惨败哪?我们再看看当是的清政府吧。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在清漪园的废墟上兴建起颐和园。致使北洋水师没有更新装备,弹药不足。开战后清政府最高军事统师李鸿章,又执行避战保船的方针。这样,北洋舰队深藏威海港内,坐待日寇来攻。后来,日军从宽松成登陆,占领威海,致使刘公岛成为一个孤岛。在外援断绝,内部叛乱的情况下,丁汝昌仍连续击退倭寇8次进攻,最后,知大势已去,遂自杀殉国。在当时政府腐败、国民羸弱、士气不振的形势下,丁汝昌一人是无法挽回败局的,“壮志未酬身先卒,常使英雄泪潢襟”。
中国近百上前的历史悲剧,虽已成为过去,但它几乎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一个可悲可泣的历史教训,当引起后人的无限深思!
看今朝,美国富强,他想打谁就打谁,没有人敢惹,朝鲜战争,阿富汗战争,南斯拉夫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都是打着给人家带来和平的谎言发动的。多少百姓无家可归,多少妻儿老小惨遭涂炭,有谁给他们做主,有谁给他们撑腰,没有,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这就是强权,没有理可讲的。
沧海横流,惊涛拍岸,似乎还在默默地吟唱着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中日甲午战争记录着清王朝的腐朽无能和中国人民不可侮的民族气节!如今,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我们要牢牢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被欺负,就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领导集团,带领人民搞好建设,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提高综合国力,加强国防,把国家建设的无比强大,上下一心富国强民,这样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我们昂首立于世界之林,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幸福安康的日子过,这也就是我们要生存,要和平的唯一出路。
第四篇:中日甲午战争感想
甲午中日战争的感想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今年是2014年,也是甲午年,距离1894年已经有120年了。当前的中日关系形式也是极为不乐观,由于钓鱼岛问题,中日双方的关系变得不好。当然,钓鱼岛是我国自古以来的领土,不存在什么争议。
一直以来,日本政府都有一个所谓的大陆政策,就是指作为岛国的日本向中国和朝鲜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总方针。作为一种侵略政策的形成,必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历史条件,则源于明治维新前后已奠定的经济、政治、军事,尤其是思想基础。大陆 政策一共分六步:1.吞并台湾2.吞并朝鲜3.吞并满蒙4.吞并中国5.称霸亚洲6.称霸世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政府为了实现大陆政策而进行的一次侵略中国的战争,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中国惨败,北洋舰队被全灭,旨在通过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来发展中国的洋务运动也就此结束,中国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赔偿了2亿白银,和一系列的屈辱性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但是,由于甲午战争的爆发,证明了师夷之长以制夷这个方法是不行的,是不能让中国更加的强大的。而且,让民众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一批批中国的有志之士也纷纷觉悟,以致后来发生了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的运动。
今年是2014,也是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但是,中国的历史兴衰感和在现实国际力量格局中的位次都焕然一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军费大国,并且已是经济增长和技术改造都最快的世界主要国家。尽管仍问题缠身,但今天中国的活力和自我改革能力都是世界大国中最突出的。一些日本右翼政客甚至不断发出好战言论,一时间战争乌云似乎又笼罩在东亚上空。我们要反思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使国家更加的富裕,强大。
第五篇:中日甲午战争教案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邓进星
课程标准
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 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学习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 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 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 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
1、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学法指导
1、读课文概括本课主要内容
本课主 要讲述了几个问题:、、2、掌握本课知识点:
一、来自日本的挑战(介绍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19世纪中叶,日本明治维新后,从一个闭关锁国的 国家,迅速走上了 的发展道路。把 作为基本国策,其侵略矛头直指邻近的。(2)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民众起义,日本趁机进攻。7月,日本舰队在 偷袭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爆发。
二、黄海大战(本课重点)
(1)1894年9月,中国军舰在 遭到日本军舰袭击,北洋水师提督
奋勇迎击敌舰。“致远”号管带 开足马力,向“吉野”号冲去,全舰官兵壮烈牺牲。(2)黄海海战后,北洋大臣 命令北洋舰队躲入 基地,“避战保船”,日军由此夺得黄海制海权。
(3)威海卫战役 :1895年 全军覆没。
三、中日《马关条约》(重点、难点,讲述了条约的签订、内容和影响。)(1)签订时间: 年。
(2)签订双方:中方代表,日本代表。(3)内容:
①。②。③。④。
(4)影响:《马关条约》是继中英《 》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丧失了大片 和更多的,刺激了西方列强 的野心。中国的 空前严重。练习检测 1、1894年,在黄海上与日本舰队激战的部队是()A、福建海军 B、南海舰队 C、北洋舰队 D、东海舰队
2、民族英雄邓世昌是在下列哪一地点牺牲的?()A、朝鲜的平壤 B、鸭绿江 C、黄海 D、旅顺
3、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占的城市有()①旅顺 ②大连 ③青岛 ④九连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
4、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日本军费白银()A、2100万两 B、5000万两 C、1亿两 D、2亿两
5、《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为()
A、1890年 B、1894年 C、1895年 D、1898年
6、临终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的爱国将领是()A、邓世昌 B、丁汝昌 C、刘永福 D、徐骧
7、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战役()
①辽东战役 ②平壤战役 ③威海卫战役 ④黄海战役 A、②④①③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8、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A、黄海大战 B、威海卫战役 C、马尾海战 D、丰岛海战
9、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请回答:
上述材料中的“此日”是指何年何事?
上述材料中的“海军”名称是什么?
③上述材料中的“壮海军威”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