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二 记叙文中各种表现手法及作用(写写帮推荐)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1、常见的:对比、象征、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讽刺夸张
2、较常见的:侧面烘托、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二、区分比较
写作手法是一种统称,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手法”等。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 比拟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反问 设问等。
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呼应,顺叙,倒叙,插叙等 三.常见表现手法的定义 1 对比: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即为对比的手法。
如鲁迅的《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后的家乡变化进行对比。
象征:此方法指,文章借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事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或者说,借用某一特定的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使之形象化,使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注意: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共性。
如冰心的《谈生命》用东流的春水、小树这些具体可感的物,来暗示生命的历程是苦乐相伴、而生命的本质是在于生当奋斗不息,生命的规律又是始于微小、继而成长、最终消亡的,表达了作者自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告诉人们应该让自己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多彩。
再如高尔基的《海燕》,在暴风雨即将来临时刻,作家笔下的海燕就表达了抽象的思想感情,即热烈赞扬了俄国大革命前夕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而海鸥呀、海鸭企鹅呀则象征了那些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3.欲扬先抑【先抑后扬】:这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扬”褒扬、抬高;“抑”按下、贬低。作者欲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义处落笔。
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先写阿长长相的丑陋、没文化、爱絮絮叨叨、睡姿的难看、脑子里还有很多古怪的规矩以及害死我的隐鼠等来表现我对她的讨厌憎恶之情;这些都是为了后文赞扬阿长,表达作者对他无限敬爱之情埋下的伏笔,也使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4.讽刺夸张: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讽刺是人们针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的、错误的或者腐朽的人或事,用讥讽、嘲笑的手法,突出其矛盾的所在,以达到贬斥、否定、批判的目的。
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用夸张让范进喜极而疯,将科举对人们的毒害这一事实放大,就具有了强烈的讽刺意味。5.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就借自己简陋的居所来表达自己安贫乐道、追求高尚品德的志趣。
.6借景抒情【或者借物抒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朱自清的《春》,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7衬托: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村,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菊花来正衬,用牡丹来反衬,突出莲的高洁。附: 区分 :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作者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哀、乐、愁、怨、憎、惧,但是这些情绪不能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此“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四.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对比:
a.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b.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c.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象征:
a.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b.表达了„„的感情; c.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d.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欲扬先抑:
a.显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c.造成鲜明对比,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d.如果在文章最后面出现“扬”,还可以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夸张讽刺: a.夸张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b.讽刺可以使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文章深刻性和批判性。衬托: a.可以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b.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c.增强语气;d.使意义明显。
总之 “加强 突出 显示 增强”等等 五.考查“表现手法”的常见题型
1、表现手法的直接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阐述。常见题型为:“本文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2、对象征意义的揭示。常见题型为:“某事物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解答时既要联系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同点,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进行分析。
3、在文章写作特色赏析和句段的赏析中,也往往联系到表现手法。
(一)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三)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四)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五)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六)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设置手法(《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注:
1、注意写作方法与修辞方法的区别。
①、着眼点不同。表现手法一般着眼于文章整体的构思,笼罩于全文或几个段落,修辞方法则着眼于具体的语句;
②、作用对象不同。表现手法直接为表现人物、突出主题服务,而修辞方法则直接服务于语言,使其更具感情色彩。
2、注意在把握主题的前提下理解写作方法的作用。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恰当运用表现手法就是为突出主题,为表现人物服务,所以要理解手法的作用,首先要准确理解文章立意,不要脱离文章去“背”作用。
3、注意考虑各种手法并用。
一篇文章可以采用多种手法,阅读时先考虑文章整体,然后再深入段落。如《心田上的百合花》。
4、注意写作中运用手法要有必要和恰当。
写作应是情感自然流泻的过程,表现手法的运用也应是水到渠成,非刻意去为,有必要才用,用也要恰当,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一)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三)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四)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五)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
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六)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手法(《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注:
1、注意写作方法与修辞方法的区别。
①、着眼点不同。表现手法一般着眼于文章整体的构思,笼罩于全文或几个段落,修辞方法则着眼于具体的语句;
②、作用对象不同。表现手法直接为表现人物、突出主题服务,而修辞方法则直接服务于语言,使其更具感情色彩。
2、注意在把握主题的前提下理解写作方法的作用。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恰当运用表现手法就是为突出主题,为表现人物服务,所以要理解手法的作用,首先要准确理解文章立意,不要脱离文章去“背”作用。
3、注意考虑各种手法并用。
一篇文章可以采用多种手法,阅读时先考虑文章整体,然后再深入段落。如《心田上的百合花》。
4、注意写作中运用手法要有必要和恰当。
写作应是情感自然流泻的过程,表现手法的运用也应是水到渠成,非刻意去为,有必要才用,用也要恰当,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介绍几种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夸张、衬托、渲染、抑扬、白描。①象征,是通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它包括本体和象征体两个方面。运用此法,必须把握二者在读者心中的传统习惯和心理感觉上的特殊联系,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等寓于征体的具体描写之中,构成美的意境,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富于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的感染力。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如《海燕》,用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用风云、雷电象征反动势力。③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
④作为表现手法的夸张,不同于修辞手法的夸张,它是通过对“事件”作扩大或缩小的形象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效果,启发联想,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皇帝的新装》,写皇帝被骗,竟一丝不挂地沿街出游,突出他的愚蠢和虚伪。⑤衬托,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我的叔叔于勒》,为了批评约瑟夫极端势利的父母对约瑟夫叔叔的冷酷无情,就用约瑟夫对叔叔的深切同情来反衬。
⑥渲染,是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寂静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条、没有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
⑦抑扬的表现手法,所谓“抑”就是按下、抑制;“扬”就是抬高扬起。它有两种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是欲抑先扬。如《变色龙》中的奥楚篾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即席说了一大道“义正辞严”的慷慨之语,大有“为民除害”的清正之势,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以后的多“变”则是对他第一次表态的极大讽刺,使他欺下媚上的卑劣个性暴露得更彻底、更清楚。⑧白描的表现手法,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它一般不用修辞手法。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就是白描的写法,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遭遇和个性都显示了出来,既没有夸张,也没有刻意修饰,却显得更加真实。
卒章显志(zú zhāng xiǎn zhì):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旬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在文章结束时,作者将要表露的胸怀、志向很自然地说出来,给人一种鼓舞和向上的力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运用这种手法的典范。
《岳阳楼记》开头先说写文章的缘由,再概括地描写巴陵胜景,然后再详细描写两景两情,最后以议论带抒情的方法收笔,突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文章题目虽是“岳阳楼记”,但不仅是记叙、说明,而又状景、抒情。在抒情的基础上,笔锋一转,写出对“古仁人之心”的求索,以“卒章显志”作结,一下子把文章提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欲扬先抑法,“抑扬”指控制和放纵感情,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抑”为“扬”蓄足气势。
要点分析
表达方式的判断与作用
表达方式是指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特征主要分为五类: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但在具体文章中却可以综合运用。比如说某篇文章是记叙文,并不一定全文都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文中可能还掺有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辨识表达方式,主要看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应抓住其特征来判断。如果仅是交代背景、情节,大多是记叙;如果对人物的言行或环境作比较具体的介绍,就是描写;表达内心感受的语句,抒情兼有议论;介绍物件或事理,语言简明扼要的,则是说明。各种表达方式虽然有其语言外在特征,但要一一分别,还是有些困难的。比如《晋祠》一文“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既可以看作是说明,也可以看作是描写。还有抒情往往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很难区别开来。把表达方式分为五类,只是为了在教学时更简单明了而已。
当然,考试中要求学生判断表达方式,选用的例子,通常特征比较明显,应当还是比较容易判断的。目前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作用的理解,主要就记叙文中抒情和议论的作用提问或思考说明在记叙文中起的作用。这时,通常要从文章的主旨上去思考:抒情和议论使文章的主旨明确、主题深化,让读者容易理解;说明则是对文中的某些不易理解的事物作比较清晰的介绍,使读者能够明白文章所介绍的事物,如《故乡》中介绍“狗气杀”就是一例。
下面列举一道比较典型的考题: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1.上文中哪些语句是抒情与议论? 2.它们与记叙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3.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上面一段话选自魏巍《我的老师》,在选文的第二段中“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和她亲近呢”,就是抒情句,表达了作者对蔡老师的感激之情。不过这句话既是抒情又是议论,反映了作者对蔡老师的评价和看法。这句话和上面的记叙是紧密相连的,是对上面记叙内容的引申发挥。所以第二题的回答应明确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三题问的是表达作用,抒情和议论句揭示了记叙内容的实质,同时还将记叙的两方面内容(教鞭事件和模仿写字姿势)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达到了承上启下的连接目的。
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分为二类:一是自然环境描写,一是社会环境描写。两者的作用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一般来讲,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暗示人物命运等;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
环境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手法,其目的有的是为了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如鲁迅《一件小事》中四次描写风的语句),有的是表达作者的一种情感(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的一段),有的是渲染气氛(如契诃夫《变色龙》中描写广场的一段),有的是交代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如鲁迅《孔乙己》中的多处场面描写)。环境描写的目的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几种意图糅合在一起的。因此,分析环境描写,一要与中心联系起来,二要和人物个性、命运联系起来,三要与故事的背景和情感基调联系起来,要思路开阔,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下面列举上海市2001年中考语文试卷《山村传圣火》的例题:
莺飞草长的阳春三月,浙江义乌西乡山区的天气还相当冷。质朴的山民,还穿着一冬未经洗涤的老布棉衣,晒着太阳聊着重复了几代人的老掉牙的话题,唯一的变化就是脑后的辫子成了稀有品种。当晚霞在西山梁上一消失,村庄便又被沉沉的黑夜主宰了一切,死寂得只听见偶尔的狗吠。
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1)(2)
这一题的设计虽说比较明确,似乎不算太难,但是,在阅卷中却发现很多学生发生了误判,结果扣分较多。其实思考的角度有两个方向,一是自然环境的角度,二是社会环境的角度,前者应是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后者则是反映了当时山民的落后和愚昧(或农村的闭塞),为下面的故事作一点暗示。
记叙,抒情,描写,议论,说明是句子的五种基本表达方式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1.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桠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 ——描写
2.但我向来不喜欢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意.——议论
3.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没有见他了.——记叙
4.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记叙+描写 最后一个不是很确定
记叙文多种表达方式辨析
记叙文除了主要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之外,还经常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议论、描写和抒情等。下面我们谈谈如何辨析记叙文中的多种表达方式问题。
1、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可以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用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主要有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
2、记叙文中的议论。记叙文在发表对所叙事件发表意见、主张和看法时,就要用到议论的表达方式。记叙中议论的位置和作用有:①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是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②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有的议论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为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③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总之,议论一般用于记叙文开头是解决为什么记叙的问题;用于中间是为了起衔接作用,加强上下文的联系;用于文章结尾是为了收缩全文、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记叙文中的议论句一般就是记叙内容的中心,就是揭示具体事物所具有的思想意义的话。所以,在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时候,要注意抓住这些议论句,通过议论句来看作者对所写事物的评价,这是了解文章主是思想的重要途径。
3、记叙文中的抒情。记叙文的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其所记人物、事物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的句子,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之一。
抒情也是作者思想、观点、立场的流露,是作者对事物的审美与评价,表现着对所写事物人物的态度。抒情往往与叙述、描写、议论配合运用。抒情在记叙文中运用得好,可以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记叙文中的主要抒情方式:
①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章中表明自己的感触和动情之处。如《最后一课》写韩麦尔先生上了最后一堂课后,在“我”充分感受到了这堂课的与众不同之后,在心底里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啊!这最后一堂课,我真忘不了!”表达了内心那种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阅读时只有把这种感情的依据掌握之后,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深情。
直接抒情还可以直呼抒情对象,这样抒情显得更亲切、明快,更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黄河颂》这样的句子:“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
②间接抒情。即作者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来抒情。作者往往把情感依托于叙事、绘景、状物、说理,在叙事、绘景、状物和说理中抒发感情,也就是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寄情于理。在叙事描写议论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从这些内容中去接受美的感染与熏陶。
向一棵树致敬
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面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为了生存,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小消耗,尽可能地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材偻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应付,总得一步步走过。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又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老人告诉我,这砖垛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
我怔在那里。十八年,不知老人是如何度过的。望着肩负在老人背上的那棵槐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树走远了。一个默默无闻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一种热热的液体,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着,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阅读训练』
1、本文构思精美,主要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2、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3、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②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4、文章写榆树,却为什么要花较多笔墨去写老人?请简要分析。
5、第四段中说:“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
【考点针对训练题】枫叶礼赞
我爱枫叶,因为它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多少年来,一想到秋,我首先就会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就会想到杜牧的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会引发许多联想与感慨。在萧瑟的秋天,枫叶红得那么动人,不能不使我心驰神往。
在北京,重阳节过后到香山看枫叶,正是很好的季节。过去的文人骚客,在这样的时候,往往骑着一头小毛驴儿,慢慢地出了西直门。一步一颠直往西边走去。到了碧云寺一带,就渐入佳境,像喝了一杯花雕酒一样,陶醉在枫叶那鲜艳的色彩,流连忘返。有时,他们还会即景遣兴,吟诗作赋。我虽没有这样闲散的雅兴,但我也爱枫叶。没有别的,爽直一点儿说,就是因为她红!
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夜晚的街头,常常传来“萝卜赛梨”的清脆叫卖声,引诱你不得不去买一个尝尝,萝卜有“红到心”的别称,可是它的内心是不是红的,还得等到剖开之后才见分晓。这哪里赶得上枫叶。枫叶是那么直接,那么毫不遮掩地展现自己的色彩。枫叶敢于红,红得有气魄。
枫叶之可爱,还在于当别的叶儿经秋枯落时,她偏偏红得艳丽。
她耐得住风霜交加,经得起秋之摧残,战西风而不怯,披严霜而愈丽,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赞美。
有人说,枫叶虽红,可毕竟是到了肃杀的秋天。《董西厢》中有一警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以枫叶吟离别,把枫叶比作血,这是随人的心情而生发的。但在我看来,说肃杀也号,比作血也好,都还是在于秋,而不在于枫叶;把枫叶之红比作血,那恰是因为她抗得住肃杀之气啊!
枫叶也并不因为红而孤独。你看,去香山看红叶的人那么多;而且,东篱黄菊,山涧青松,挺拔的竹,清香的梅,或跟她同时,或相继绽放,都与枫叶相伴,在耐寒抗冷中各显风采。
一想到秋,我就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往往使我又联想到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他们抗严寒,战酷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奉献,弘扬了时代的精神。他们尽管很普通,却是我们时代的英雄。我觉得,用枫叶来比喻这样的英雄人物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礼赞枫叶,我爱她斗西风血点儿红!【阅读训练】
1.从上文看,枫叶有哪些特征?
2.作者写秋冬之交的枫叶,引用《董西厢》中的名句,有什么用意?
3.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
5.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案』1以物喻人(或象征)
2生长环境极其恶劣;外形矮小、纤弱、朴实;忍受苦痛,顽强生长。3.①运用拟人手法,写榆树“拦不住雨水,挽留不住露珠,表现了它忍受着干旱和贫瘠的苦痛。②将老人远去的形象比喻成行走着的”永恒的雕塑",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乐观生活的精神品质。
4引出这棵树的生长年龄,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由写树到写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认同,因为命运并非能随意改变的,生活要讲究实际,像那棵树一样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也不失为人生的智慧。
不认同,因为人需要有更高的追求,命运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抗争改变的,安于命运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解析』此题考察对记叙文表现手法的掌握,结合全文可以看出写树是为了写老人,因此,此处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第二篇:记叙文中描写的作用
记叙文中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一)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1.外貌(肖像)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1、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
2、烘托人物××心情;
3、表现××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例如:描写人物的胡子,属于外貌描写,适宜从人物心情、人物形象入手分析。
作用:巧妙地表现了不同的心情,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2.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 1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情景, 2表现人物的××心理(心情), 3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3.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 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4.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做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1 / 28
处世态度、思想品质。
成功的动作描写,1、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2、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3、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4、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二)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1、交代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2、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x×命运、3、衬托人物××性格,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揭示文章主题。
2.社会环境描写(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的布局、陈设):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3、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温馨提示
1.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具有多样性。
包括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概括描写和细
/ 28
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描写手法
环境描写 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二:渲染气氛
三: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 四: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语言描写
作用:
一:刻画人物性格 二: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三:揭示人物的身分与社会地位 四: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
心理描写
作用:
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三: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四:深化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
作用:
一:刻画人物性格 二: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二: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 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动作描写
作用:
一:显示人物内心世界 二:刻画人物性格 二:表现变化的姿势、感情或者态度 三:创造生动的画面和活跃的场景
/ 28
神态描写
作用:
一: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二:刻画人物性格,反应人物品质
二、侧面描写: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1)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
B、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讲,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⑴与写人的关系、⑵与叙事的关系、⑶与抒情的关系、⑷与说理的关系
具体分析:
⑴与人的关系:暗示人物身份、性格、命运;衬托人物形象、心情、精神品格等;引出人物/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为人的活动提供背景。
⑵与事的关系: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营造某种氛围;象征某种社会现状等(手法);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结构);
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结构)。
⑶与情的关系:渲染/营造某种气氛;以烘托/表现某种情绪;为抒发某种情感做铺垫(结构);反衬某种情感(手法)。
⑷与理的关系:为阐发某种道理做铺垫;借景物阐明某种道理;
/ 28
写景中蕴含着某些道理。
2)周围人物的反应、评价等。
三、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此外还有:
细描: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形象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
静态描写: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动态描写:以动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
四、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注意四点
1.要交待清楚场面的背景。
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这样人们才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
2.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
/ 28
写场面时,要对场面有总体概括,使读者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但场面同时也应该有重点部分,对 这 部分要写详细、写具体,做到有点、有面。
3.要写出气氛。
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难分的气氛等等。
4.写场面要有顺序。
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不可能几笔就同时都写出来。因此,写场面时要安排 好先后的顺序。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比如,描写庆祝教师节的场面,可以先写欢庆活动的总体气氛,勾勒“面”的情况,然后分别写校长、老师、同学的表现。这样就能点面结合、条理清楚。
要点:
在场面描写中,人物不能是一个,必须是很多个,并且要以人物描写为主,场面为辅。场面描写要为表现人物服务为突出中心服务的。场面描写少不了景物,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言。
注意:群体描写+个体描写
小说各种手法及其作用
一、写作手法(描写方法):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 28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心情,寄托感情;推动情节发展。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细节描写】
“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微末节,它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如人体的细胞。说得通俗一点,细节就是具体的描写那些动作、神态、环境等等的细微的表现的地方。好文章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贺知章“笑问客从何处来”综合运用情态细节和语言细节,在一“笑”一“问”之间,把老归故里人不识的凄凉,生动的再现在读者面前;《范进中举》后范进发疯的细节描写,则刻画了一个为科举而读书,为科举而活着,中举后喜极而疯的科举禄蠹形象。
细节描写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成功的作品,任何重大的主题,任何生动的情节,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细节描写体现出来。真实的细节描写是丰富情节、增强艺术感染力,使人物性格生动、突出的手段之一。一个画龙点晴的细节如果用得恰到好处,就能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具体、生动。
/ 28
/ 28
愉快 欣喜 高兴 开心 喜悦 快乐 愉悦 畅快 痛快 满足 欢乐 快 欣喜 幸福 自豪 欣慰 高兴 满意 陶醉 甜美 微笑 热情 感激 得意 满意 夸耀 悲哀 悲伤 哀伤 哀愁 悲惨 哀鸣 伤心 悲切 哀痛 哀叹 安慰 狡猾 郁闷 烦恼 火气 恼火 失落 消沉 怅然 伤感 悲悯 烦躁 悲伤 快乐 郁闷 难过 9 / 28
/ 28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褒义)⑴高尚 杰出 尊贵 著名 荣耀 ⑵志气 有志 有为 奋发 11 / 28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褒义)⑴高尚
杰
出
尊
贵
著
名
荣
耀
⑵志气 有志 有为 奋发
/ 28
⑶忠贞 忠诚 坚定 坚强 节操
/ 28
⑷真诚 诚实 宽容 助人
⑸谦虚 虚心 律已 谨慎
⑹廉洁 廉洁 无私 正直 慷慨 勇为 清高
/ 28
⑺勤奋 勤奋 刻苦 专心 有恒
/ 28
⑻勇敢 勇敢 奋勇 坚强
⑼公正 公正 严明 明辨
/ 28
⑽节俭 俭朴 节约
/ 28
⑾善良 善良 安分 厚道 仁慈 和善 温润 忍耐
⑿团结 团结 齐心 帮助
/ 28
⒀才能 才学 智谋 聪明 机智 博学 能干 远见 创新 熟练 老练
/ 28
描写人物坏品质的词语(贬义)卑劣
无耻下流 淫荡 堕落 陷害 造事 钻营 抢劫 敲诈 勾结 挑拨
帮凶 忘
2、庸碌
庸俗 庸碌 谄媚 依附
/ 28
⒃奸诈
奸滑 圆滑 诡计 害人 营私
/ 28
3、凶残
凶残 凶恶 阴险 罪恶 叛逆
4、虚伪
虚伪 欺骗 隐瞒 假相 诡秘 冒充 失德
/ 28
5、傲慢
骄傲
傲慢 蛮横 欺人 炫耀 卖弄 放肆 放纵
/ 28
6、贪婪
贪婪 自私 豪夺 受贿 吝啬
7、懒惰
懒惰 懒散 无恒 玩世不恭
/ 28
8、怯弱
怯弱 屈服 不坚定 逃跑
/ 28
9、偏狭
偏心 心窄 奢侈 浪费
/ 28
11、勾结 勾结 分裂
12、愚蠢
愚蠢 鲁莽 糊涂 幼稚 无志 无知 无能 浅学 浅见 不成才
/ 28
/ 28
第三篇:记叙文中插叙的作用
记叙文中插叙的作用
插叙的作用有三:一是,在叙事时运用插叙,可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二是,运用插叙,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三是,加上插叙,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
(一)母亲的菊花
(1)自从去年冬天父亲去世后,母亲便再没有拍过照片。我知道母亲是怕睹物伤情,因为以前的照片都是他们两人的合影。
(2)这一年开春,长期憋闷的竹鞭爆开了,几十只尖钻捅破泥层,玩命似地往上蹿,母亲看着那节节飙升的绿势,眉目间有些开朗了。我说:“妈,拍张照片吧。”母亲叹口气,刚有些活泛的脸色又黯淡下去,“等等吧。”我没敢再说话。
(3)仲夏时节,门前的景象壮观起来,整个麦地忽拉一下就变了颜色,千丝万缕的金线在天地间交织。母亲眯缝着眼,瞅着那一地金黄,脸上的表情生动起来。我说:“妈,来张照片怎么样?”“再等等吧。”她的目光投向远方,我想,她大概又想起父亲来。
(4)风泼过来像一碗冷水的时候,已经是秋天了。田地里仰躺着一大片割倒的庄稼,一眼望去顿时空旷了许多。一种繁华落尽的感觉侵袭过来,我以为母亲的心情是不能好了。不想回屋后,发现母亲眉宇间竟隐约着几分喜气。“再等几天,给我拍张照吧。”我先是觉得惊喜,因为母亲终于能让心灵从阴影里迈出步来,摊在阳光下晾晒。同时我也有几分疑惑,母亲究竟在等什么呢?一天,母亲对我说:“那菊花该开了吧,什么时候开了,你就给我照张相。”(5)我顿时明白母亲等待的是什么了。父亲生性爱花,常说养花可以怡情冶志,多年来一直汲汲此道,倒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清芬和愉悦。园前屋后,常见黄桃白李迎风摇曳,天井阳台,更有杜鹃、山茶步步生姿,窗台上的一盆文竹,檐角垂下的几线薜荔,无不透出盎然的生机和喜悦。但在这么多的花品中,父亲最喜爱的,还是后园篱下的几丛菊花。他一生淡泊名利,专心做学问,还有一手好书画,画菊是他的擅长,疏疏几笔,白纸黑墨,却透出凛凛的秋意和风骨。他常说菊花飘逸清高,最具品格。我幼时承欢膝下,耳濡目染,对这花中君子,向来有种偏爱。母亲与父亲相处日久,受到的影响想必会更深吧。于是从这一天开始,我与母亲一起展开了等待。
(6)树叶是最先落下的,一片片在风中悬舞;然后是牵牛花,再也发不出那每个清晨都要吹响的生命的号角;后来连不时迸绽美丽火花的月季也消沉了。光秃秃的枝头上挂满了一颗颗糖葫芦似的圆珠。时光一天天地流走,篱下那些菊花的花蕾却探出嫩绿的头,有些还鼓胀开来,咧开惊喜的小嘴。母亲注视着菊花,眼中的笑意越发深了。如果说所有的等待都是一种惩罚的话,那么我想也许会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等待花开,等待美丽的绽放。一日晨起,我没有看见母亲,推门出外,却见母亲站在篱旁,两朵菊花早吐露开来,黄灿灿的像两张嗔喜的笑脸。以后的几天里,我们的等待已经变成一种享受,因为随时都会有惊喜撞进我们眼中。
(7)终于有一天,母亲对我说:“替我拍张照吧。”我默默地拿起相机陪母亲走了出去。在秋天的阳光下,那些菊花明亮而安详,细长蜷曲的花瓣里涌动着一个个金黄的漩涡。母亲站在花前仿佛受到感染,我赶紧按下快门,留住了这永恒的瞬间。以后的日子里,母亲常常捧着那张照片端详,脸上也有了舒展的笑容。
(8)篱下的菊花到底输给了时间,次第在枝头萎谢了。当最后一朵美丽也在时光中老去,我惊讶地发现那么多的黄花竟没有一朵从枝头落下。“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在我们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坚守的,正如母亲对父亲的深情。(9)母亲的菊花在沁凉的秋风中,在萧索的枝头上,紧紧凝结着不肯掉落。
选文(5)段的插叙部分有什么作用? 补充交代了母亲要等菊花开再拍照的原因,突出了母亲对父亲的深情,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使行文有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
(二)萝卜花
①萝卜花是一个女人雕的,用料是萝卜,她把它雕成一朵朵月季花的模样。花盛开,很喜人。
②女人在小城的一条小巷子里摆地摊儿,卖小炒。一小罐煤气,一张简单的操作平台,木板做的,用来放锅碗盘碟,她的摊子就摆开了。她卖的小炒只三样:土豆丝炒牛肉,土豆丝炒鸡蛋,土豆丝炒猪肉。
③女人30岁左右,瘦,皮肤白皙,长头发用发卡别在脑后。惹眼的是她的衣着,整天沾着油锅的,应该很油腻才是,却不。她的衣服及干净,外面罩着白围裙。衣领那儿,露出里面的一点红,是红毛衣,或红围巾。她过一会儿,就换一下围裙,换一下袖套,以保持整体衣着的干净。很让人惊奇且喜欢的是,她每卖一份小炒,就在装给你的方便盒里放上一朵雕刻的萝卜花。这样装在盒子里的,才好看。她说。
④不知是因为女人的干净,还是她的萝卜花,一到吃饭时间,女人的摊子前,总围满人。五块钱一份的小炒,大家多很耐心的等待着。女人不停地翻铲,而后装在方便盒里,而后放上一朵萝卜花。整个过程,充满美感。于是,一朵一朵素雅的萝卜花,就开到了人的饭桌上。
⑤我也去买女人的小炒。去的次数多了,渐渐知道她的故事。
⑥女人原先有个很殷实的家。男人是搞建筑的,很有些钱。但不幸的是,在一次建筑中,男人从尚未完工的高楼上摔下来,被送进医院,医院当场就下了病危通知书。女人几乎倾尽所有,抢救男人,才捡回半条命--男人瘫痪了。
⑦生活的优裕不再。年幼的孩子,瘫痪的男人,女人得一肩扛一个。她考虑了许久,决心摆摊儿卖小炒。有人劝她,街上那么多家饭店,你卖小炒能卖得出去吗?女人想,也是。总的弄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吧?于是她想到了雕刻萝卜花。当她静静地坐在桌旁雕画时,她突然被自己手上的美镇住了,一根再普通不过的胡萝卜,在眨眼之间,竟能开出一小朵一小朵的花来。女人的心,一下子充满期望和向往。
⑧就这样,女人的小炒摊子,摆开了,并且很快成为小城的一道风景。下班了赶不上做菜的人,都会相互招呼一声,去买一份萝卜花吧。就都晃到女人的摊儿前来了。
⑨一次,我开玩笑地问女人,攒了多少钱了?女人笑而不答。一小朵一小朵的萝卜花,很认真地开在她的手边。
⑩不多久,女人竟出人意料地盘下了一家酒店,用她积攒的钱。她负责配菜,她把瘫痪的男人,接到店里管账。女人依然衣着干净,在所有的菜肴里,依然喜欢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菜不但是吃的,也是用来看的呢。她说,眼睛亮着。一旁的男人,气色也好,没有颓废的样子。
⑴女人的酒店,慢慢地出了名。提起萝卜花,大家都知道。从全文看,文中(6)(7)两段的记叙顺序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插叙,交代上街买小炒雕萝卜花的原因,突出了这个女人的坚强勇敢,对丈夫对家庭的爱;使行文有起伏。
谢谢,你拉得真好
①和朋友一起外出,在天桥上遇见了一个少年在卖艺。
②少年一身破旧的衣服,肩上的小提琴也很破旧,他的脸上一副麻木的表情,身前的盆子里散落着几枚硬币。我不知道他努力演奏的是什么音乐,但是我能清楚地分辨出,他的技艺并不高超。
③我掏出钱包,想同样丢下几枚硬币。朋友阻止了我的举动,拉着我站在那里倾听起来。少年的眸子显露出一丝生气,琴声也不再那么枯涩。一曲奏罢,朋友对少年鞠了一躬,掏出几张人民币放在盆子里,对少年说了句:“谢谢,你拉得真好。”我清楚地看到,少年的眸子里有亮晶晶的东西滑落。
④朋友是个小有名气的小提琴家,他怎么会赞扬如此蹩脚的技艺呢?和朋友离开天桥后,我问起朋友刚才的举动。朋友叹了口气说:“这个孩子像极了当年的我。”于是,朋友对我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⑤在他在读高中的时候,决定报考音乐专业,但贫寒的家境在为他买了一把便宜的小提琴后,根本无法把他送到辅导学校去学习小提琴。为了筹集自己的学费,他带着小提琴,用他那蹩脚的技艺在天桥上卖艺。天桥上人来人往,偶尔有好心人丢下几枚硬币,伴随着的是怜悯的目光。本就有些自卑的朋友感觉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他感觉到他的技艺逐步下降,他的行为是对艺术的一种亵渎。有很多次他都想跑回家,发誓再也不去卖艺了。
⑥有一天,在他卖艺的时候,有个老人站在他的旁边静静倾听。在临走的时候,老人对他鞠了一躬,对他说:“谢谢你,你拉得真好。”朋友第一次感觉到了尊重,感觉到了对艺术的尊重,对人的尊重。从那以后,朋友在外出卖艺的时候,再也不是以自卑的心态去演奏,而是倾注了所有的热情,用心去演奏,技艺也不断提高。
⑦“后来,我读了大学,却再也没有见到过那个老人。”朋友对我说,“时至今日,我一直都在感激老人。是他告诉我,尊重远远比廉价的怜悯更为重要。”
⑧我深深地被打动了。是啊,对于一个落魄的人来说,尊重远远比廉价的怜悯更为重要。
⑤⑥段在继续的顺序中属于什么?有什么作用?
插叙。补充交代了我对天桥上的少年说“谢谢,你拉得真好”的原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尊重比廉价的怜悯更重要。使行文有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行文有起伏,不呆板)
躺在母亲身边 王晓明
⑪母亲病了,躺在床上,我就坐在母亲的床边玩电脑。
⑫母亲大多数的时候是悄无声息地躺在床上的,但有时候她也会试探着想跟我说话。说她又觉得哪个地方不太舒服了,说她又做了一个可怕的梦了,说她年轻时有多么健康,一个人能干多少活了。这时我总是很不耐烦。
⑬有一次,母亲突然探过身来凑近电脑说:“你一直在电脑上干什么?不累吗?”
⑭“聊天。”我不耐烦地说。⑮“聊天?跟谁聊啊?”母亲又问。⑯ “一个外地的,不认识。”
⑰“不认识?”母亲好像很是不解,“那说什么呀?” ⑱“反正也无聊,随便说什么也行。”
⑲“哦。”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⑳我又聊了一会儿,无意中转头看看母亲,她正睁着眼看着天花板出神。我心里突然一动。我名义上是在这里陪伴母亲,可除了能为她做点饭倒杯水外,还做了什么?
⑴母亲是生我时落下了病根,多年来一直 A(备受、倍受)疾病的折磨,今年又添上了许多老年病。也许因为母亲长年生病,她自己不在乎了,我们也习以为常了,有时周末回家,也很少想着要主动帮她干点什么,总是她一个人里里外外地干这干那。
⑵母亲这次犯病,就是累病的。她病了,不但得不到我们的同情,反而谁见了她都会抱怨,都觉得她把自己累病了,害得我们也跟着受累。每当我们抱怨的时候,母亲总是一声不吭,仿佛她真的做错了什么一样。
⑶我关掉电脑,给母亲倒上一杯水。还没等我说什么,母亲却说:“看电脑累眼睛吧?快躺下闭着眼睛歇一歇。”
⑷我答应着,拉了一床被子就躺在母亲身边。我说:“妈,你给我说说你以前的事,我看看能不能写篇文章。”
⑸母亲 B(惊喜、欢喜)得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我静静地躺着,耐心地等着她说。
⑹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觉 暖暖的。⑺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
20、根据文意,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填到A、B两处。(2分)A、()B、()
21、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短语的作用。(2分)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了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22、文章第⑴⑵两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23、结尾“我却已经遗忘了多年了”这句话如何理解?(2分)答案:
20、A、备受(倍受:指更加受到,格外受到。备受:是受尽、尝尽之意)B、惊喜
21、“像很累似的”写母亲对“我”只顾在电脑上与陌生人聊天的不解与无奈。运用神态描写刻画了母亲孤寂、沉重的内心世界。
22、插叙这两个自然段补充交代了母亲生病的原因,及母亲生病时仍常年一个人忙里忙外、默默承受疾病折磨,最后积劳成疾却有遭受家人抱怨的事实。这样写使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文章内容更加充实,中心更突出。
23、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忘记了对身边亲人的关爱。文章的结尾发出对人见真情的呼唤,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读后令人深思。
第四篇:表现手法及作用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
——阅读基本技能技巧
一.文章构件的一般作用 ★ 题目
①写作对象;②文章体裁;③其它重要内容。★ 2.开头
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出下文;⑷烘托渲染 ★ 3.主体部分
⑴过渡段: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⑵段落总括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表明观点态度 ★ 4.结尾
⑴卒章显志(点明……的中心),画龙点睛; ⑵总结全文,深化(强调、升华)中心; ⑶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呼应题目)。
二.文学作品常见表现手法与技巧概览
①表达方式:叙述顺序、描写方法、抒情类型。
②表现手法:悬念、铺垫、伏笔、烘托、渲染、衬托、对比、象征、想像、联想…… ③布局谋篇:线索选择、顺序选用、过渡照应、伏笔铺垫、卒章显志、详略剪裁 ④语言辞格:
a.描绘类: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生动形象 b.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强调突出 c.语气类:反问、设问——增强语气
★ 特别注意:散文中的衬托(尤其是反衬)手法。三.文学作品常用表达技巧例析 ★ 1.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现特定的人物或某种抽象的事理、概念、思想或感情等,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或内容等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2.烘托
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或其它描写对象)的特定情绪。
★ 3.铺垫与伏笔
“铺垫”:在主要对象或事件发生之前,先对与之相关的人物、事件或环境、气氛进行描写,为主要人、事、物的出现做好准备。
“伏笔”:是指在作品中对以后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作暗示。
★ 4.正面描写
直接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做具体生动而形象的描摹和刻画,也可理解为“实写”。★ 5.侧面描写
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人、事、景物来反映、衬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也可理解为“虚写”。★ 6.联想
由一种事物想起另一种事物,或由想起一种事物的经验又想起另一事物,就叫联想。
★ 7.想象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 8.白描与细描
“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也叫“简笔”。
“细描”是指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渲染,以突出事物的特点,也叫“工笔”。★ 9.悬念:
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先不把谜底揭开,引出下文。★ 10.照应:
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暗示。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密,中心更突出。★ 11.衬托:
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12.渲染:
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事件等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反复、排比)的描写,以突出气氛、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 13.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使用效果及其他方式 掌握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比喻: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比拟: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借代:
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夸张:
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对偶:
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排比:
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设问:
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其他主要方式: 对比:
固有的修辞意义:显现两种不同事物或情形彼此间的差异,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对比反映了作者赞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等的明确的思想倾向。
反复:
固有的修辞意义:⑴意在强调,以抒发强烈的情感,表达深刻的思想; ⑵借以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使语意连贯,并加强语言的节奏感; ⑶间隔反复有引出对比的作用。
引用:
固有修辞意义:⑴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生动而简练的说明问题;
⑵引用谚语、歇后语、熟语等能使文章通俗,引用格言、名句、历史掌故等,能使文章典雅,有文化底蕴;
⑶引用的内容能同上下文构成对比、映衬,铺垫、照应等关系。反语:
故意说跟本意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就是反语。肯定性反语,即贬词褒用、反话正说,其修辞意义是:高度赞扬,感情真挚、深厚。否定性反语,即褒词贬用、正话反说,其修辞意义是:表达强烈不满、嘲弄、讽刺或调侃之情。运用反语,可以使语言含蓄幽默,或者幽默辛辣。
四.人称运用及作用: 第一人称:
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真实,可以增强文章的可信度、真实感; 第二人称:
以对话的口吻叙述,可起到拟人化的作用,拉近与抒情对象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便于交流感情,用于抒情能增强感染力。第三人称:
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可使文章张弛自由,便于多角度描述事物,表达感情。
★ 叙述方法各有长短,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文章常常交叉采用两种不同的叙述人称。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进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五、叙述方式及作用: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六、描写及作用: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②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③烘托人物的心情;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有助于表现主题。
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细节描写: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
七、理解概括某些段落的的内容与作用。
第一个方面:内容上:
1、注意抓中心句与结构句(承上启下句、总结上文句)
2、以句为单位,分别进行概括与归纳;采用移用改造法或者分层归纳法进行概括内容,注意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把信息区分开来,然后再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所需要的信息。
3、注意表达的语言:
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何时何地,何对象干了(记叙)什么事情或者何对象怎么了。
描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特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品味散文语言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思考:语言的含意和作用,思考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质朴明朗等方面思考;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含蓄、深刻、自然、淳朴等;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的角度思考,有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问、设问、借代、对偶等。第二个方面:结构上:
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
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呼应),使结构严谨。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考点解析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能力层级:E
(1)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①比喻,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例如写“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漫长。
②夸张,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刘颁《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④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4(2)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化抽象为具体等。
①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②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③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④动和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⑤虚和实,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⑥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⑦对照,又称对比,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的一、二句中,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这一对照营造出了一种孤寂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效果。
⑧ 借古讽今(用典)。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景,是实写,寄予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第五篇: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复习目标:
1、能准确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出其作用;
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解题方法:可从六个方面理清答题思路: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⑤ 奠定情感基调;
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等。
典型例题分析:
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饯,买一碗酒。‛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具体的人文特点。
再如《变色龙》中 ‚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都没有。‛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再如《芦花荡》中‚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三、展示人物性格。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 ① ‚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两个字:‘请进’‛
②‚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磊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③‚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 子。’‛这都反映出主人的热情、好客、细心的性格。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
如《芦花荡》中‚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智取生辰纲》中‚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却监着那十一个军汉。‛
‚众军汉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如《济南的冬天》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六、用景物描写体现时间或情节的变化。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到了五月节,石榴花没有开得那么红,那么大。” ‚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
典型例题:(2011年南京)《雪地烤红薯》
4.文中有两处关于雪的环境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A)天空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
【解析】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行赏析的能力。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小说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解答这类题目,不能孤立地分析景物,而要把景物和人物、背景、主题等因素密切结合起 来。具体到这道试题,(A)(B)两处的环境描写分别出现在第②段和第⑧段,由‚薄薄一层雪‛到‚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暗示时间的推移,天色已晚;由‚飘着雪花‛到‚雪越下越大‛,说明天气越来越冷。而这一切又表明男人在雪地里已经站了很久,但生意惨淡,因此(A)(B)两处对雪的描写,还具有营造苍凉凝重的氛围的作用,烘托了人物失落、苦涩的心情。
【答案】(3分)暗示时间的推移;交待天气变得更冷;烘托人物失落、苦涩的心情;营造苍凉凝重的氛围。(答出三点,意对即可)当堂练习
一盏油灯 刘超
生日这天晚上,我又点燃了这盏灯,一盏极普通又极不普通的小油灯。一个洗得透明的墨水瓶,瓶口上加放着一枚乾隆年间的铜钱,一根鸡肠线从钱眼中穿过,在通过钱眼处的肠线上包了一块用空的牙膏皮,粗细与钱眼相宜,在瓶里添上煤油或柴油,灯就可以点燃。
随着摇曳的灯光,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令人魂牵梦萦的往事之中。三十年前,五岁的我随当教师的母亲住在山区一个小学校里。这里山清水秀,但很贫瘠,没有电灯,家家户户都用自制的油灯。晚自习的时候,学生们便点起一盏盏大小不一的油灯,暗淡的光环辉映出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几十盏灯汇集在一起,宛如一片星星。
尚不谙世事的我便开始学着做油灯,但总也做不好,还弄得满手墨污油垢。钟情和好奇驱使我悄悄拿了临窗口坐着的那位小姐姐的油灯,倒掉瓶里几近枯竭的油,用一块塑料布包好,藏在贴身的背心里。
夜深了,妈妈批改完作业,在昏暗的油灯下做油灯。我问妈妈:‚是给三三儿做的吗?‛妈妈说:‚你还小,用不着,我是给班上的女学生巧巧做的。她的油灯不知被哪个淘气鬼拿去,哭得好伤心‛。
我的心‚咯噔‛一下,手不由自主地捏住了那盏本不属于我的油灯。当妈妈看见我用渗着汗水的小手摸出那盏油灯时,一向慈祥的脸上显露出一丝令我陌生的表情,右手随着高高举起。但妈妈的手并没有落下来,她可能已从我滑落的泪珠中看到了悔恨和委屈,看到了我本善良。
清晨,妈妈叫醒我,送给我这盏本不属于我的小油灯,并嘱咐了我后来才渐渐明白的几句话。妈妈说:‚有了灯,就没有黑暗,没有恐惧;有了灯,就不会走错道儿,干错事儿‛。
十七岁那年我投笔从戎到塞外,临行时我带着亲人的嘱托一一油灯伴我上路,伴我远行。在那风沙肆虐的北疆,油灯与我厮守,为我驱散寒冷,消除寂寞,打发无聊。
刚提干不久,我又奉命到了硝烟弥漫的老山前线。猫耳洞里油灯骤然亮起,毒蛇、蝎子、山蚂蟥便仓皇逃离,油灯为我驱走死亡的阴影,伴我凯旋归来。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油灯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
我曾涉足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不曾留恋,更不曾沉迷,唯独丢不下那盏与我朝夕相处、生死相依的小油灯。
我愿用身躯做瓶,血液做油,筋骨做捻,去燃烧,直到生命的尽头。1.作者在开头说他这盏灯‚极普通‛又‚极不普通‛。说它‚极普通‛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说它‚极不普通‛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串讲:这道题要在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完成,这篇文章就是写小油灯的‚极普通‛和‚极不普通‛。‚极普通‛在文章开头写得很清楚。它‚极不普通‛是文章重点叙述的内容,解答时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内容。可以从小油灯的来历、经历、与‚我‛的关系几方面来思考。
答案:它是用墨水瓶、铜钱、牙膏皮做的;它来历不凡,经历不凡,已融进了‚我‛的生命。
2.用曲线在第四段中画出描写的句子,并说出其作用。
解析串讲:这道题要分两步解答,先在题目指定的第四段中画出描写的句子。第四段主要写当年使用油灯的地点、原因以及油灯的作用,因此,油灯应是描写的对象,找出描写油灯的句子并不难,‚暗淡的光环……宛如一片星星‛。说明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描写的语句表达了‚我‛对油灯的什么感情;二是描写的语句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有了思路以后,用简练的语言叙述就可以了。
答案:突现小油灯的可爱,为‚我‛做灯、拿灯作铺垫。
3.文中‚油灯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串讲: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要抓住文章中第9、10、11段的内容进行思考。妈妈的话点明了油灯的作用,油灯伴随着‚我‛到塞外、战场,为‚我‛驱散寒冷,驱走死亡的阴影。
答案:油灯已不是普通的灯,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它与‚我‛不可分离,它融进了‚我‛的生命,表明油灯所体现的优秀品质已经成为‚我‛的性格。
4.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串讲: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先要了解其内容。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段表明‚我‛的决心——用全部生命做油灯,然后再抓住关键的语句进行分析。
答案:我愿发扬油灯精神,为人民贡献一切。
5.选择对文章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
A.开头写‚生日‛这天晚上,点燃这盏小油灯,是为了与后面说的‚油灯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相照应。
B.本文的主旨是歌颂灯的‚光明正大、勇敢无畏‛的优秀品质。C.本文也可以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小油灯成了‚我‛的象征。D.‚我不曾留恋,更不曾沉迷‛,反衬了油灯在‚我‛的人生历程中的重要作用。解析串讲:这是一道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正确,最好采用排除法。先认真读选项,发现错误就排除;如果没有发现错误,也不要马上确定答案,要把所有的选项看完之后再确定。A项没有发现错误;看B项,它是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文章内容并不是歌颂‚光明正大、勇敢无畏‛的品质,可以排除;看C项,文中说‚油灯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但不是‚我‛的象征,可以排除;再看D项,只要把文中这句话完整地看一遍,就会发现此项说法不正确,应排除。答案:A 课后巩固练习1、2012年《中考指导用书》‚身后的眼睛‛第3题。2、2012年《中考指导用书》‚黄昏‛第3题。3、2012年《中考指导用书》‚我心目中的马卡连科‛第3题。4、2012年《中考指导用书》‚生命的绝唱‛第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