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如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上指出,县域经济是构建多点多级支撑发展格局的底部基础,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战场,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潜力巨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我省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以来,县域经济的发展越发成为夯实底部基础的中流砥柱。但结合我省省情,县级行政区划多、县域差别大、县域经济欠发达仍然是我省面临的实现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时期,如何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如何走出一条符合我省实际的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之路?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唐利民。
县域强则底部实 底部实则支撑稳
记者:请您谈谈县域经济发展对支撑“多点多极”发展的重大意义。
唐利民: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作出了“推进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构建竞相跨越奔小康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就是在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推动有条件的市州和重点经济区率先突破,形成更多更强的支撑点和增长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经济单元,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增长点极的基础支撑。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对于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意义。我省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做大区域经济板块,加快打造五大经济区、四大城市群,都需要以县域经济为基础,构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区域发展格局。县域强则底部实,底部实则支撑稳,县域经济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全省经济的兴衰,只有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才能构筑起多点多极支撑的牢固基石;只有把县域经济做强,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和重要经济板块才能真正形成。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
唐利民:我省有183个县(市、区),是县级行政区划最多的省份,也是一个县域差别大、县域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总的来看,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有3个特点。一是县多面广,总量较大。2013年,全省135个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63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超100亿元的56个,其中超过200亿元的21个、超过300亿元的4个。二是人口多。135个县(市)户籍人口6471万,其中百万人口大县18个。三是投资比重较高,消费比重较低。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1404亿元,占全省的54.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73.7亿元,占全省的45.1%。
同时,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也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整体水平不高。135个县(市)面积占全省的92.4%,经济总量只占53.2%,特别是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42.7%。二是人均水平较低。135个县(市)人均GDP25936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9.9%,人均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398元,仅为全省的40.6%。三是县域发展差距较大。受区位条件、资源富集程度等影响,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去年经济总量最大县是最小县的160多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是400多倍。四是产业层次较低。135个县(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8.6: 53.1: 28.3,其中119个县(市)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8个县(市)工业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 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记者: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我省的远近期发展目标是怎样的?
唐利民:综合考虑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实际,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和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即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兼顾、重点突破,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工业强县、产业兴县为路径,以城乡统筹、三产融合为抓手,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到2017年,力争一半以上县经济总量超过100亿元,40个左右县经济总量超过300亿元;非农产业比重和城镇化率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一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摘帽”,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记者:针对远近期目标,会采取哪些措施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唐利民: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百万人口大县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关于推进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又召开了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对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作了再动员再部署。下一步,我省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抓好贯彻落实,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是加强分类指导。积极对接国家区域规划和政策,按照五大经济区、四大城市群规划,统筹县域生产力布局,充分发挥不同类区县的比较优势。二是进一步简政放权。在已下放的8个方面56项市级管理权限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下放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将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事项,原则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增强县级统筹经济社会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赋予扩权试点县更大的发展和管理自主权,并按照“县级能有效承接、市级能有效监管”的原则,推动将已下放至扩权试点县的权限推广至非扩权县。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增强县级财政保障能力,完善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扩大县级政府自主安排的财力规模,健全县级财政基本保障制度,促进财力向基层倾斜。同时,在用地、金融信贷、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保障。四是完善激励机制。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建立健全差别化的县域经济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在主体功能属于重点开发区的48个市辖区和43个县(市)实行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优先的绩效评价,在主体功能属于农产品主产区的35个县(市)实行农业发展优先的绩效评价,在主体功能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57个县实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建立先进县激励机制,引导不同类区县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引导不同类区县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记者:不同片区(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和民族地区)的区位特点和资源基础都不一样。对此,您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怎样的建议?
唐利民:一是着力推动15个平原地区县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率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二是强化44个丘陵县产业支撑,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强工业经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三是壮大26个盆周山区县特色经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提高资源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缩小盆周山区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四是在51个民族地区县用好用足国家支持政策,优先发展生态经济,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保障民生,科学开发优势资源,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民族地区县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责编:贺贵成)
第二篇:关于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就业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采取了一系列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措施,促使民营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民营经济如何健康发展,并迅速做大做强,根据县政协十一届三次全会部分委员的提案和建议,县政协经济委员会对此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运行态势良好,整体规划和长远目标需进一步完善
到2010年底,全县民营经济累计完成增加值102688万元、营业收入501385万元、固定资产投入50493万元、上缴税金22670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幅20.2%、20%、34.4%、40.8%;全县民营经济实体累计发展为5428个,其中:集体企业362个、私营企业298个、个体工商户4695个,其它各类企业73个。分别占企业总数的6.7%、5.5%、86.5%、1.3%。从总体上看,我县民营经济整体实力还不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或品牌还不多。对民营企业的整体规划和长远目标应进一步完善,对民营企业的指导,协调机制还不健全,支持企业有时还仅仅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口头上,实际落实不多。部门办事的节奏也跟不上全县发展的需要。一些部门不能依法行政,依然存在吃拿卡要现象。检查上缺乏透明性,伸缩性、随意性大。不利于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利于统一思想、整合资源。
(二)产业结构提升,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从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看,我县已从过去传统的商贸、餐饮为主的产业逐步延伸到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从投资情况方向看,在稳步增长的同时,实现了结构上的优化,一是总量稳步高速增长。到2010年底,全县民营经济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5亿元,同比增长34.4%。二是我县民营经济投资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投资结构日益优化。其中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中,投向农业产业化的项目有21个,总投资达7908万元,占总投资的16%;投向第三产业的项目有37个,总投资达1.53亿元,占总投资的30%。
通过调查,民营企业在发展环境方面普遍存在“三难”、“三反感”问题。“三难”:一是企业流动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信贷支持。当前我县大部分私营企业为获得资金主要靠民间拆借和自身积累;二是了解政策难,获得信息渠道不畅。政府部门大量的相关信息只在体内循环,使他们失去了许多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三是财政对基础设施投资难。如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跟不上民营经济的发展。如近年我县新型民营企业迅速崛起的大黄镇出现了基础设施、水、电滞后现象,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增长的瓶颈。“三反感”:一是对乱摊派反感;二是对乱罚款反感;三是对乱检查反感。经过县委、政府的反复摸查、整顿治理,这种现象明显减少,但反映个别部门和一些社会单位变相的“三乱”依然存在,令民营企业感到为难。
(三)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显现,企业规模仍需扩大
发展、培育龙头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跃的关键所在。尽管依托葡萄特色主导产业县内以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马丁、夹河、容辰等10家葡萄加工企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但是,我县大部分私营企业实力不强,规模较小,其中注册资金超过百万元的企业为135家,占我县私营企业总数的2.49%,注册资金超过千万元的企业为13家,占总数的0.24%,绝大多数企业特色不突出,竞争能力和扩张实力不强。延庆县年纳税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16家,最多的一家超过亿元,纳税额占全县总税收的90%,而我县年纳税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仅有3家。
第三篇:某县关于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就业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采取了一系列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措施,促使民营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民营经济如何健康发展,并迅速做大做强,根据县政协十一届三次全会部分委员的提案和建议,县政协经济委员会对此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运行态势良好,整体规划和长远目标需进一步完善
到2008年底,全县民营经济累计完成增加值102688万元、营业收入501385万元、固定资产投入50493万元、上缴税金22670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幅20.2%、20%、34.4%、40.8%;全县民营经济实体累计发展为5428个,其中:集体企业362个、私营企业298个、个体工商户4695个,其它各类企业73个。分别占企业总数的6.7%、5.5%、86.5%、1.3%。从总体上看,我县民营经济整体实力还不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或品牌还不多。对民营企业的整体规划和长远目标应进一步完善,对民营企业的指导,协调机制还不健全,支持企业有时还仅仅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口头上,实际落实不多。部门办事的节奏也跟不上全县发展的需要。一些部门不能依法行政,依然存在吃拿卡要现象。检查上缺乏透明性,伸缩性、随意性大。不利于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利于统一思想、整合资源。
(二)产业结构提升,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从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看,我县已从过去传统的商贸、餐饮为主的产业逐步延伸到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从投资情况方向看,在稳步增长的同时,实现了结构上的优化,一是总量稳步高速增长。到2008年底,全县民营经济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5亿元,同比增长34.4%。二是我县民营经济投资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投资结构日益优化。其中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中,投向农业产业化的项目有21个,总投资达7908万元,占总投资的16%;投向第三产业的项目有37个,总投资达1.53亿元,占总投资的30%。
通过调查,民营企业在发展环境方面普遍存在“三难”、“三反感”问题。“三难”:一是企业流动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信贷支持。当前我县大部分私营企业为获得资金主要靠民间拆借和自身积累;二是了解政策难,获得信息渠道不畅。政府部门大量的相关信息只在体内循环,使他们失去了许多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三是财政对基础设施投资难。如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跟不上民营经济的发展。如近年我县新型民营企业迅速崛起的大黄镇出现了基础设施、水、电滞后现象,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增长的瓶颈。“三反感”:一是对乱摊派反感;二是对乱罚款反感;三是对乱检查反感。经过县委、政府的反复摸查、整顿治理,这种现象明显减少,但反映个别部门和一些社会单位变相的“三乱”依然存在,令民营企业感到为难。
(三)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显现,企业规模仍需扩大
发展、培育龙头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跃的关键所在。尽管依托葡萄特色主导产业县内以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马丁、夹河、容辰等10家葡萄加工企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但是,我县大部分私营企业实力不强,规模较小,其中注册资金超过百万元的企业为135家,占我县私营企业总数的2.49%,注册资金超过千万元的企
业为13家,占总数的0.24%,绝大多数企业特色不突出,竞争能力和扩张实力不强。延庆县年纳税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16家,最多的一家超过亿元,纳税额占全县总税收的90%,而我县年纳税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仅有3家。
(四)民营企业贡献突出,经营者素质有待提高
民营经济的增长已成为我县税收和就业的主渠道。2008年底,全县民营企业上交税金22670万元;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9722人,为我县下岗职工重新就业解决了难题。通过发展民营经济,促进了外地务工人员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部分经营者经营观念落后,法制观念、管理能力不强。有些经营者满足现状,在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追求眼前利益,缺少科技知识和创新意识,发展思路较窄,把握市场和科学决策能力较低。据了解,我县有民营企业家20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有6人。技改投入资金较少,投资行为短期化。多数企业还是家族式管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相距甚远。在处理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劳动者利益与经营者利益关系上,不能完全诚信经营,依法纳税。
二、加快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抓好已出台的各项政策的落实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和权力的行使应当是有限的,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的作用是为市场竞争创造公平宽松的制度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服务,解决市场机制解决不了也解决不好的问题。政府要弱化对民营经济的微观管理职能,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为此,要重点抓好《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全县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具体帮扶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工作,为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税费优惠、行政管理等方面营造宽松的环境。要尽快启动县“环境建设督察投诉中心”的规范运行,完善举报制度,对全县经济发展环境建设进行督察,接受企业和社会各界对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投诉。整治损害民营经济发展的“三乱”现象和不正之风,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私有产权和发展权,认真查处对民营企业乱收费、乱摊派等违法违规行为。要抓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使之在项目审批和管理上达到快、好、优
(二)优化服务质量,不断改进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
一要扫除观念上的障碍。对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要从大的体制环境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性障碍,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借鉴延庆等外地的经验,不仅要让民营企业家有贡献,而且要让他们有待遇,有地位,要让优秀的民营企业家进入人大、政协机关但任职务,提高他们政治上、社会上的知名度,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来,做出更大的贡献。进一步加强对发展民营经济的指导和政策协调。建议政府建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和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对本地企业家大力扶持,与外资外商企业一视同仁,享受同等的政策和待遇。
二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政府要结合本县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上及时向民营经济提供行业和地域分布方面的指导信息,防止其盲目发展而导致的分散、低水平重复
和过度竞争等问题。同时要注意培养行业的龙头企业,提高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为中小企业升级创造条件。引导民营企业克服短期行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观念。建立民营企业与政府的互动,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政府要对民营企业做深入调研,经常举办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了解民营企业的愿望和心声,帮助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民营企业家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政议政。通过民营企业与政府的互动,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三要对新办企业降低门槛。延庆县一位工商部门领导座谈时强调,河北在创办民营企业工作上与北京相比,有关政策不够优惠,有些条件较高,各项收费普遍偏高。因此,我们应在注册登记办照有关方面有自己的优惠政策。
(三)广辟融资渠道,积极发展县域民营经济融资体系
积极创造条件,及早筹建和完善政府管理下的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担保基金。延庆县的经验是:按照1:6的模式,前期由县政府注资200万元,作为担保资金,促使县信用联社配套1200万元,形成一个小的贷款规模,同时吸纳会员企业筹资,以解决民营企业小额贷款难的问题,这个办法实行几年来,效果非常明显,很受民营企业的欢迎。建议我县有关部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担保服务业务开展起来。在确保资金运行安全的前提下,要放宽民营企业贷款抵押条件,在评定企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允许其以土地、有形资产等作抵押,降低申贷“门槛”。为确保信贷投向对民营经济的有效支持,将各级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成效与其经营业绩和经济利益挂钩,实行综合考评。同时,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行业准入、风险控制和损失补偿机制,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建立担保行业自律性制度。
(四)建立创新机制,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推行现代化管理
一要提高民营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人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第一要素,特别是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其管理水平和管理艺术的不断提高,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对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业主,要有计划的组织他们到高等院校较系统地接受现代管理知识教育或参加短期的管理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其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要教育和引导民营业主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同时,要组织他们参加各类经贸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求高、求强、求大的胆识和气魄。
二要推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要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采取技术转让、共建实体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开发。加强企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及时提供信息服务。
三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家庭式管理的责任制度,明晰产权,按照公司法来组建企业。引导民营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规范企业运作,避免经营决策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引导民营企业注重培育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企业核心价值观、核心理念、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从而使民营企业形成一个统一思想灵魂、统一精神支柱的整体,上下一条心共筑民营企业的发展。
四要建立民营企业奖励制度。建议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好民营企业奖励制度,要对贡
献突出的纳税大户进行重奖,根据其纳税数额,制定奖励标准。奖,就要奖到位,要奖的让受奖人热血澎湃,奖的让别人羡慕不已。
五要给效益较好,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现有企业吃“偏饭”。要对利税超百万元的企业实行重点帮扶,通过提升科技、改善管理、扩张规模等,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越做越强
第四篇:做大做强城市情况汇报
做大做强城市情况汇报
做大做强城市,培育赶超发展的助推器
——区做大做强城市情况汇报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一届十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更好地实施城市建设赶超型发展战略,推动我区城市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探索出一条大步追赶周边、迅速摆脱落后的具有临川特色的赶超型发展之路,加快富民兴区进程,现将我区如何做
大做强城市汇报如下:
一、临川区近年城市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临川区结合本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先后提出了以“一招三化”、“1386”、“12316”、“六项工程建设”为载体,努力做好经营城市这篇大文章,盘活城市资产,广辟融资渠道,以规划为龙头,以建设现代化精品城市为目标,以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为突破口,使城市各项建设稳步推进。上顿渡城区建成区面积已由2002年的3平方公里增加到5.11平方公里,人口达11.23万,绿化覆盖率达27.8,道路面积35.1万平方米,城市化率达33.54。经过努力,目前我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上了新台阶。我区聘请深圳城规院编制了临川区分区规划,确定了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制定了实施战略和措施,为城市各项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新突破。通过多方融资,启动建设了河滨大道、罗家巷、宾馆路、中医院路、临川新城两条主干道,五条支干道等道路建设,对建设西路进行了改造,并配套建设了给水、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雨水和污水管网工程,拉开了中心城区的框架,使建成区面积进一步扩展,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公用事业有了新发展。启动建设了临川区3万立方米/日给水工程,一期水源工程、二期净水厂工程基本完工,正在进行设备调试,今年5月底将建成供水,能够满足市民正常生活需求,有效地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4、住宅小区建设水平有了新提高。开发建设了玉茗花苑安居工程、临川新城、盛世文昌、龙津购物广场等一批高档精品住宅小区,使临川区的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为社区建设及管理提供了保障。
5、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有新进展。新剪子口、临川大道、玉茗路进行了绿化改造,新建了河滨广场、河滨景观工程、文化广场等绿地,城区主次干道全部安装了路灯,亮化了城区。
二、存在不足
尽管如此,我区在城市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城市建设纵深发展不足,城市功能薄弱,现代化设施水平较低;
二是城市建设质量整体水平不高,缺乏精品;
三是市容市貌不整洁,以街为市、占道经营较严重;
四是绿化、美化、亮化档次不高,景点亮化不突出;
五是城市管理效能不高,规划意识不强,执行规划不到位,乱搭乱建,违章建设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问题是广大市民反映的热点和焦点,是我们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投融资渠道单一,导至城市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临川的城市发展,所以尽快做大做强城市,培育抚州赶超发展的助动器是我区当前和今后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与工作重点。
三、十一五城建工作目标
按照“一河两岸三线四区“的构想,抓好上顿渡宜黄河两岸的规划建设,搞好上顿渡旧城改造二期工程、河西开发工程、重点抓好抚八线、抚临大道、临崇线的规划;分步推进上顿渡旧城区、行政新区(文化教育)、商业物流区和居民住宅区的建设,迅速拉开城市框架,建成后面积增加到1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万,绿化覆盖率达32,道路面积45万平方米,把临川建成全省闻名的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和生态城市。
四、我区做大做强城市的措施和办法
为了做大做强城市,我们区坚持以打造精品的标准建设城市,从优化环境的高度管理城市,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经营城市,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发挥城市规划在经营城市中的调控和导向作用。城市规划坚持市场经济观念,把城市作为一种资源,把城建作为一种产业,科学谋划,整体运作。从我区实际出发,利用规划引导、调控和促进城区健康发展;运用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合理安排城市建设发展方向,一方面可以完善基础设施,丰富城市功能,拉大城市框架;另一方面,促进城市品位提高,最大限度地提升规划区域的城市资源价值,从而促进城市建设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围绕争创全省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城市的目标,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完善、市场运作、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各具特色、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原则,对接抚州城区,
第五篇: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人民日报记者在广东与专家学者的交流探讨
记者 彭国华 杨学博 李林宝
2013-4-28 6:00:38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4月28日 05 版)对话人:
人民日报记者 彭国华 杨学博 李林宝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 蒋述卓
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
广州大学现代产业学院院长张仁寿
成功之路
规划政策引领,集聚发展筑基,科技创新带动,体制改革保障
记者:近年来,广东文化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请各位专家谈一下广东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做法和亮点。
张仁寿:广东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做法,从大的方面讲有4点:一是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先后制定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广东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等;二是着力打造文化会展、交易和投融资三大平台,完善文化产业服务体系;三是积极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四是落实和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强化政策保障。
蒋述卓: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例如,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将所属的出版社、企
业和杂志社全部划转省出版集团公司主管主办,并下放部分行政许可权;全省广电系统实现机构分设、管办分离。2009年,广东在全国率先成立省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广州、深圳、惠州、肇庆、陆丰等市县成立专门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构,其余一些市县也在积极筹备成立相关机构。
向晓梅: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四大特征。一是创新性。广东不断拓展文化产业新领域,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数字出版、网络游戏、动漫制作等发展势头强劲,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二是融合性。新兴文化产业同传统文化产业融为一体,在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集聚性。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完善会展交易平台,文化产业集群化特征明显。四是引领性。努力发挥文化产业对文化消费的引领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升级之困
长远规划不够,集约程度不高,布局不尽合理,市场发育不全
记者: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对此,应增强忧患意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实现转型升级。
蒋述卓:是的。随着形势的变化与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一是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由于缺乏长远规划,一些文化产业园区一直不能固定下来,持续发展受到限制。二是文化企业税负较重。一些职能部门认为文化产业是非常赚钱的行业,对文化企业的税收过高。三是对文化创意人才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这方面的问题广东注意到了,并且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比如给好剧本支持40万元,但这还远远不够。
向晓梅:当前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完全适应”:一是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还不够强,文化产品种类、内容和生产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完全适应;二是文化企业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还不够,与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不完全适应;三是文化产业经营单
位规模偏小,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大型骨干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不多,缺乏“走出去”的雄厚实力,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不完全适应。
张仁寿: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广东文化产业,可以发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是家底不清。广东文化企业名录库调查虽已完成,但调查方式还比较落后。二是缺乏绩效评估。广东从2009年开始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2亿元,现在已将近10亿元,但专项资金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到底有多大,现在还没有科学评估。三是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不很合理。应充分调研、核查,构建合理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四是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完善。尽管成立了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和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但相对缺乏好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产品作支撑。
应对之策
加强理论研究,完善法规政策,深化区域合作,培养高端人才
记者:各位专家刚才提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不仅广东存在,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大家有哪些好的对策和建议?
蒋述卓: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加大法规政策支持力度。一是文化产业规划与现实之间应更紧密结合。例如,应制定长期性的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使入驻企业能安心发展、做大做强,从而使园区提高层次,形成规模效应。二是对文化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尤其在文化企业起步阶段,应通过不征税或少征税来扶持其发展。三是加大对文化创意人才的支持力度。重视文化创意人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加大对音乐人才、动漫制作人才等文化创意人才的资助力度。
向晓梅: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应在推动创新、扶持新生业态方面加大力度,通过技术创新和传播手段创新,带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延伸文化产业链,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对广东来说,可以利用区位优势,加强粤港澳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推进广东与香港的合作和错位发展,联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广深港创意产业带”,推动广深佛创意产品制造业升级换代;建立促进文化人才流动及合作的体制机制,大力培养、引进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
张仁寿:两位的建议都很好。除了这些,我认为还应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首先,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程度研究。应通过加强研究,了解全国及本地区文化产品生产、制造、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发展状况。其次,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研究。一些地方对文化产业进行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这不利于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应组织专家学者加强对文化管理体制的研究,进一步理顺关系、提高效率。再次,加强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现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处于缺失状态,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尽快出台保障和促进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法律法规。最后,加强文化产品传播方式研究。目前,我国演出业、影视业、出版业等大都停留在传统传播方式基础上,技术创新不够,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为此,应进一步培养国际视野,加大研究力度,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进一步创新我国文化产品传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