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猜猜画画 规则
《猜猜画画》の规则
部件:
游戏图版、塑料制一分钟计时器、496张卡、4张类型卡牌、骰子、4个棋子、4个纸垫、4只铅笔。
游戏目的:
通过描绘线索,猜出足够多的单词,进而领先到达终点格,并且正确猜出最终单词。
准备:
把计时器和卡片盒子放到所有人能拿得到的地方。把4张类型卡牌从卡牌盒中拿出来,用它们作为游戏中的参考。把玩家分为人数相等的两人一组到四人一组(参看游戏人数的说明)。把纸垫、铅笔、类型卡牌以及棋子分发给每一队。把棋子放在图版的起始方格上。每队选择一位画师,他将为第一个词绘画出线索,每队投骰子;点数最大的人选择第一张卡。由于所有棋子都在起始格上开始,第一个单词是一个“All Play”单词,所有队伍都参与(参看All Play条目)。在这开始时投的骰子并不前进。
类型:
AP All Play(这个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单词或表述)D
Difficult(困难)(有挑战性的单词)
A
Action(动作)(动词——可以被实行的事物)
P
Person/Place/Animal(人/地点/动物)(会包括相应的名字)O
Object(对象)(名词——可以被触摸以及看见的事物)
特殊项目:任何被标注一个三角形的单词被看做一个All Play单词(阅读All Play条目)
游戏流程:
起始画师从牌堆中选择一个单词卡牌。与该队棋子所在的方格颜色相符的单词就是当前要使用的单词。画师有5秒钟来检视单词。然后,计时器开始计时,画师开始为自己的队伍绘画出线索。这轮中,画师不能与队友说话或使用肢体语言。绘画中不得包含字母或数字。绘画和猜测持续到单词被猜出,或者没有剩余时间。如果某此猜测正确,这一队投骰子,前进相应的格数,选择一张新卡牌和一位新画师。任何数目的棋子可以存在于同一格。每次轮到一队绘图后,画师位置必须轮流换。
每次猜新词,计时器都被重制到60秒。如果一个单词没有在时间限制内被猜出来,那么就轮到当前的队伍左手边的队伍。这一队通过拿一张新的卡牌来开始,而不是投骰子。骰子只是用于当一个词在时限内被成功猜出时的前进棋子,以及当一队首先猜在任何“All Play”单词。只要一队猜不出给出的单词,他们就必须杯具的一直站在那儿。All Play:
对于All Play类型,把卡牌展示给每队的画师。在开始计时时,所有画师同时给自己队伍绘画这个All Play单词。第一个猜出单词的队伍投骰子并且使其棋子前进相应的格数。该队抓一张新的单词牌,继续他的回合。如果60秒内,没有队伍猜出这个词,抓到这个词的队伍左手边的队伍开始回合,抓一张新卡,并且描绘与其棋子所在格子颜色相对应的单词。
特别条目!卡牌的单词上标明了一个三角形,把它看成是All Play,以上规则同样适用。记好!任何队伍首先猜出All Play单词时立即投骰子,移动相应步数,并抓取另一张卡。
赢得游戏:
第一个到达终点格的队伍,并且正确猜出这个单词的队伍赢得游戏。猜这个单词不一定必须要在自己队伍的回合,可以是猜出别的队伍的All Play单词。
游戏人数:
如果某一个玩家期望加入游戏,可能导致每队游戏人数不均衡。有三个玩家的情况下,分为两队,有一个人为两队扮演画师。这个人整场游戏都负责选择卡牌并且绘画,画师不更改。除此之外一般的游戏规则同样适用。当游戏人数多而队伍少时游戏会变得更快更刺激。如果超过16个人想玩,设立一个第五队或者为每队加入更多的玩家。
事项
如何准确地得到一个答案基本取决于一个队伍的发挥,并且在游戏开始之前就决定了。比如说,绘画出“组合在一起的图形”可否表示“组合”(combine),或者说,如果单词是“谜题”(puzzle),那我画一个“拼图谜题”可行否?
其他事项
1、你想用多少张纸都可以,但是尽量使用纸的两面以节省纸张
2、“X”只能用于穿过某物,或者表示某个地点(比如在一幅地图上)。不准把“X”作为字母比如说“brand-X”
3、玩家不能用秘密规定的线索或者事前准备的线索——比如画上一个耳朵表示“听起来像”或者敲打出每个词字母的数目(这里一开始不会译,后来突然想起莫尔斯电码里的dot-and-dash,觉得可能是这种意思,不对的话欢迎纠正。)
4、你可以画“mail”(信函)表示“male”(男性),或“blew”(吹拂)表示“blue”(蓝色),等等
5、记住!绘画不可以包含字母和数字
第二篇:读书笔记画画
「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 」
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表达方式,孩子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又不能靠书写文字来表达,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所以,孩子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听了才能明白他们表达的东西。
听画也是有讲究的,2-3岁的孩子,就问他“这是什么”,听他给他所画的东西赋予的含义;4岁以后,就问他们在做什么,听听他的画里故事的内容。因此,用来表达想法的形象不是靠别人教会的,而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教孩子画形象,画形象给孩子看,指导孩子用色,让孩子全部填满颜色等等,都是拔苗助长的行为,反而会毁掉他们天生的绘画能力。对于技巧性、系统性的绘画技巧,最好等孩子过了9岁传授才会有意义。过早的叫孩子画形象,让他们变得不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说,无法概括自己的想法。一副孩子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动或者是想法而画的画,即使在技术上还未成熟,也能够传达到欣赏者的内心深处,只要给孩子提供画画的伙伴和场所,孩子就会随心所欲、自信的画画。
让孩子和大自然在一起,和朋友在一起过生气勃勃的生活,父母也多和孩子一起多多地体验快乐的生活,有了快乐的体验、有趣的事件,才会有想画的心情,才能够倾注真心去画画,因此不是教授孩子画画的技巧,而是多和孩子一起经历快乐的体验!在儿童时期,儿童通过自由的绘画,可以提高以下能力:动手能力、眼睛的协调能力、语言能力、情感和热情、社会能力。
孩子的画 1岁时,主要是手运动的轨迹,是绘画活动的诞生,这时要让孩子充分地涂鸦,不要给孩子看形象,也不要教孩子画形象。2岁时,眼睛追随手的运动,开始试图用语言解释画(2岁半以后)。这时不要给孩子很多种颜色,仍然不能让孩子画脸等形象,妈妈画形象给孩子看也不好。对于同样一个圆圈,越是脑海中对各种事物有丰富印象的孩子,越是有能力把一个圆圈想象成各种各样的东西。3岁时,孩子懂得一开始就给画赋予意义,绘画向作为人类的表现形式转变的分界点。这时还是不能教孩子画具体形象,不要让孩子画人脸、车、人物之类的东西,要多听孩子讲用很多的圆圈和线条画出来的画的内容,尝试给孩子创造
和朋友一起画画的机会,用色的指导从无色开始。4岁时,孩子可以自己画出形象了,开始凭印象画画,绘画作品中除了有头足人像,还出现了头体二足人像,作品像商品目录一样,各种事物无秩序排列。这时,欣赏孩子的绘画作品时,不要仅仅看孩子画了些什么形象,更要认真听听孩子的讲述。在平时,应该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让孩子广交朋友,尽情玩耍,这样孩子绘画的内容才能丰富起来。如果在这个时候,成人教给孩子如何画画,就是剥夺了孩子认识事物的乐趣,甚至是挫伤了孩子认识世界的积极性。成人如果这样做就是阻碍了孩子成长为人的最重要的学习和发展的能力。5岁时,孩子并不是把经历过的事情按照自己看到的样子画出来,而是把感兴趣、关心的事情按照自己的认识画出来,开始给事物建立秩序,并开始出现“基底线”,能够把听到的事情在头脑里形成印象并画成画。这时多给孩子讲故事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家长不要说孩子画的形象奇怪、可笑,要仔细倾听孩子画中所表现的各种关系。6岁时,孩子惯用基底线建立事物秩序,将事物排列得整整齐齐,开始能够做图案游戏,把事物做抽象化表达。这是,不要用画的好、画的不好来评价孩子的画,重视和孩子之间的谈话,多问孩子画里画的是谁、在哪里、在干什么等。不要总让孩子看电视,把有趣的生活经历作为绘画的主题让孩子画出来,绘本、传说等多读给孩子听,引导他们把故事画出来。7、8岁时,基底线转变为水平线或地平线,开始分别从正面、侧面、背面三个角度画人物肖像。这时孩子的画逐渐变得让成人一看就能理解,成人要去体会孩子的心情,仔细欣赏孩子的作品。9岁时,开始追求画出眼睛见到的真实景象,成人不要过于苛求他的写实能力,要多和孩子一起动手作画,共同体验亲子活动的乐趣。篇二:《艾玛画画》读书笔记
《艾玛画画》读书笔记
幸福是什么?读了《艾玛画画》就知道了些许。
《艾玛画画》讲的是一个七十多岁的孤独老人,虽然子孙满堂,但是只有猫咪作伴。当偶然的一次机会,所画的画被发现之后很受大家欢迎,她就有了生活的乐趣。说实在的,这国外的绘本真是费解,和儿子反复读了多遍,才懵懵懂懂的体会到书里言喻的幸福:
每个周末,老人艾玛都做很多的糕点等待儿孙前来聚餐,对于老人而言和谐的家庭关系就是幸福;每次儿孙来之前,艾玛都要收起自己画的儿时山村图,换上孩子为他画的画,尽管画的内容不符合老人的心意,对于老人而言互相尊重就是幸福;偶然一次,老人艾玛忘记收起自己的那副画,很意外的受到儿孙的称赞,都争相抢要艾玛的画。自从之后,艾玛天天画画,送儿孙、送邻居,她生活满足而充实。对于老人而言被人需要、被人尊重才是最大的幸福。读完这本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在这里,我告诉儿子:和谐是一种美好的享受,被人需要、被人尊重是最大的幸福。不论在爷爷奶奶那个大家庭里,还是爸爸妈妈这个小家庭里,或者在幼儿园这样的集体家庭里,互相尊重、互相爱戴、互相帮助,才能保持一个和谐的关系,在这样和谐的氛围里,每个人心情都会愉悦。相反,如果大家都互相指责、互相拆台、斤斤计较,生活就会变成一团糟。书中的艾玛老了,她百无聊赖地去逗猫、她闲着没事画画收藏起来,但是她倍感孤独,直到当大家都喜欢她的画,她才变得幸福起来、忙碌起来,这就是艾玛的幸福。
我也开始反思,什么是幸福?篇三: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读后感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 关于绘画的入门
绘画是一种表达的方式,父母重在理解与倾听,而不是评价其好坏。重要的是,倾听孩子的绘画,而不是简单的用眼睛的看。在孩子画画的时候,就给孩子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尽量不在画的过程中打扰孩子。
孩子与生俱来是有绘画的能力的,这种绘画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一些在孩子成长中拔苗助长的行为需要注意:如教孩子画形象,或者画形象给孩子看,指导孩子的着色,让孩子全部涂满颜色等等。
绘画需要五种能力,第一是动手能力,孩子可以通过自己手的运动来感受自己带给外在世界的变化,发现手的运动,画出什么线条。如果教孩子画形象,孩子就会失去这个探索过程,同时,无法按照自己的感受发挥,阻碍绘画感觉的发展。第二是眼睛的协调能力,第三语言能力,教画形象会破坏孩子语言系统的发展,绘画方式也会改变成否语言作用。第四是情感和热情,绘画是一种体验的表达。最后是社会能力,孩子表达自己内心想法获得周围人们理解的能力。
“艺术真正的本质,是以破坏、弄脏已有形象作为基础的“。所以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不要嫌‘脏’,要给孩子机会和大自然进行接触。
另外,颜色对于孩子来说并不代表任何意思,直到5岁半、6岁才会区分上色,因此,不用过早的试图用孩子对于颜色的取向去判断他们的性格。
孩子每个阶段画画的方式 1岁:主要是依靠手的运动。因此在这个阶段要让孩子充分的涂鸦,尤其不要给孩子看形象,也不要刻意教孩子看形象。多进行爬行也对宝宝的绘画有帮助,因为涂鸦也是基于手臂的力量。在这个阶段可以只给孩子一种颜色的笔,但可以变换笔的不同类型,然后也给孩子大一点的画纸。2岁:孩子眼睛追随手的运动,然后也开始试图用语言解释自己的画。孩子开始可以画封口的圆圈,随着年龄也开始画单独的线条,2岁半以后孩子可以对画画进行解释说明,想画什么,怎么画的意识开始萌芽,也会用语言对线条进行解释说明。并且会对这些东西进行不一样的解释,各种各样的解释,父母要给孩子想象的空间。3岁:孩子可以一开始就给画赋予意义,绘画向作为人类的表现形式转变的分界点。同时依然不能教画具体的形象,要多听孩子讲用很多的圆圈和线条画出来的内容。孩子在3岁半前就可以开始有目的的动手画画,并且会至始至终的给画赋予同样的意义,而不是像2岁时候会有各类不一样的解释。而在3岁半后,用许多圆来讲述。因为在此阶段孩子开始喜欢情境模仿;手的动作发展更为灵活;自我意识上升,也经常会出现“我想„„”这样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明白对比事物(自我与他人,大与小)。开始向有内容的画发展,并且开始演变出故事情节。也开始画“头部人像”,并且有拟人化的表现手法。4岁:可以画出形象。4岁前后开始凭印象画画,并且可以画头足人像或者头体三足人像,可以让孩子经常以“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为主题画画,而他们会把印象深刻的画的比较大,因此家长不用过于惊讶。4岁半以后会把事物无秩序的排列,像罗列的表达形式,即看起来没有作为整体画面归纳整理,但孩子对其有自己的联系,并且4-7岁孩子都会用同一画面表达时间流逝,就是所谓的“同存表达”。在这个阶段,孩子最多用6种颜色作画。5岁:不能说孩子的话奇怪、可笑,仔细倾听孩子对于画中所表现的各种关系的讲述。5岁前后,能画有序排列的事物形象,因为这个阶段孩子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及形象,并且按照自己的兴趣来画画,他们不是按照自己看到的,而是根据认识到的,只画自己感兴趣的和关心的,4-8岁的孩子都是如此。5岁半之后,孩子开始用基底线表达关系,从罗列式向系列化表达方式发展。6岁:孩子可以沿基底线并列画出,家长可以时常让孩子讲故事画下来。然后要多跟孩子交流问他们画了什么,画里的人物在干什么,在哪里;而不是简单的用好、不好评价孩子的话。并且从6岁开始,孩子除了12色蜡笔,可以添加水彩或者其他方式。其他问题:
孩子到了5、6岁才会使用和形象相符合的颜色。在孩子2到5岁或6岁的阶段,可以只使用黑色这种单一的颜色来画画,让孩子能更好地不受干扰的将画进行解释。篇四:美术读书笔记
《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读书笔记
最近看了一本是一个美国教育学家科汉盖纳著的《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一书。虽然这本书我只读了一半,但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有趣的教育方法已经让我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了新的认识。边读边想,触发了许多感想,并记录了下来,限于我本人学力,有些地方可能不是非常妥帖,好在有感而发,对于严密的逻辑关系也就不讲究深入细致的推敲
一、让你的指尖对你说,你并非总是需要语言—本书主要观点摘要。综观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里德与罗恩非德的工具论与纳艾斯与克里的本质论成为了两种主要派别。持本质论观点者,强调科目中心,注重通过严谨的美术学科内容的设置来实现美术教育价值,工具论观点者则更强调美术的教育功能,如创造力的培养,他们重视教育过程,但忽视创作效果。通览全书,我个人以为《美术,另一种学习语言》这一本书的观点从属于工具论,即主张通过美术实现教育价值。这种观点我们很清楚地可以从书中探讨的主要内容上看出。本人当然认同这种观点,引用“让你的指尖对你说,你并非总是需要语言”这句话也是再次强调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该书分三章,主要内容主要有:第一章美术与儿童,涉及课堂中的美术活动与儿童美术的本质两个课题,主要探讨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以及美术为什么是学生在发展、个性、情绪、交流上的一种有效途径。第二章美术与学习,主要探讨美术能否有助于以及如何有助于学生了解自我,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观察以及了解自身及他人的情感。第三章美术与学校,主要探讨美术与其他课程结合的可能性,有利于美术学习的学校环境如何布置,美术教学评价的方法,与家长交流的方法以及美术在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儿童、非语言儿童、富裕儿童、天才儿童、障碍儿童发
展上的作用。如果再作具体一些的阐述话,又可细化为以下内容。
(一)通过美术教育能更好了解儿童,也能促使学生理解自己,发展自信“艺术提供了理解儿童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法。它能使儿童自身与他们的思想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使儿童更好地理解自己。”“当儿童开始懂得他们有力量改变和重构他们创造的形状时,他们就发展了自信和对自己能力和果敢的欣赏力。以上是来自书中的两段话,足以印证作者的:“通过美术教育能更好了解儿童,也能促使学生理解自己,发展自信”的观点
(二)儿童美术的特点是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获得自我肯定。“儿童的美术表达思想,探索美术媒体,并使自我得以肯定。”“他们更多地沉入创作过程中,而不顾他们的作品将被如何评价”分析儿童美术时,最基本的方法应是对儿童及其自发性的探寻。能够说明的是,作者认为儿童美术具有自发性与原生态性(这一点我国儿童美术研究者杨景芝持同等态度)
(三)美术教育不仅关心儿童的自我表现,也要通过技术指导和扩展参照矿框架来发展儿童这种观点在证明了我们美术教学的必要性的同时也提出了教学的指向。以下是作者的原文片断,大家可以品读出一二。“美术教育关心早期儿童美术作品和他们更年长时的美术作品,前者通过提供合适的材料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来推进,后者则通过技术指导和扩展参照框架,即了解人类经验的范围和个人拥有的可能性来发展”
美术能发展儿童形象思维、阅读能力等一系列思维品质与能力对于美术能发展儿童形象思维能力这一点我们早已认同,在〈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有详细的阐述,现实中,儿童为一张画取名就是最好的表征。提高阅读能力则是一种我们以前较忽视的观点,不过随着“视觉文化时代
(指文化脱离以语言为主导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的形态—王大根.2005)”的到来,阅读图像能力的培养成为大家越来越关注的课题,美术能提高阅读能力也就成了铁板丁丁的事了。
(四)美术是一种交流,情绪宣泄的手段,是儿童个性品质的表征,是儿童了解自我的手段,这一点我们不难理解,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儿童一边画画一边自言自语的样子,多数绘画时(除非强迫)他们都是在一种自发性的情感表达中,通过绘画(美术)儿童也能进一步展示自我了解自我。
(五)美术教育帮助儿童了解自我的活动建议,作者认为美术教育应帮助儿童了解自我非常重要,并建议设计以下一些活动,玩一种关于我的游戏,装扮望远镜,做画夹子写出兴趣爱好,画自己,全班相集,用粘泥表示对自我的想法,化妆戏剧游戏。
美术提高学生的认识技巧的活动建议,美术能促进知识的积累和个人的解释能力,训练认识技巧的活动有:制作拼贴壁画、根据模特画画、画诗意、创造想象的动物和地方、作平面和立体图、感觉训练、印图案、分类拼贴、动态雕塑、运动画、班级滑稽专栏、比较。美术促进观察能力的活动建议。作者认为每个人的观察具有差异,学习观察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色彩意识、形状和形式、质地。促进观察的活动有:在色彩方面,设计一个顶板投射器、玩彩色胶片、在形式方面,闭眼泥塑、塑造扭动动物、在家里欣赏自然形式,在质地方面,做质地簿、碎布拼贴。
美术促进情感发展的活动建议。美术有效释放儿童个人烦恼,能发展他们对自己的情感和周围人的情感的理解力。有关活动:薄纸拼贴、情感泥塑、做面具、做木偶。
在阅读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这是作者的一种课程综合的思想。作者认为美术完全可以综合社会学习、科学学习、语言艺术学习、数学学习一起进行教学。并提出了以下活动建议:从信号、符号到设计,做块故事布,动物行为的视觉记录。另外,作者还花了一些篇幅阐述了自己对智力、创造性和智商测验看法,分析了美术与少数民族儿童(强调了民族自身文化教学)、贫困儿童(依靠美术弥补与社会分离的裂痕)、非语言儿童(美术是非常好的交流方法)、富裕儿童(发展健康的自我表现)、天才儿童(建立课后兴趣小组)、障碍儿童(发展障碍以外的其它方面的敏感性)等各类特殊儿童的关系。谁正被造就,陶工还是陶壶?——本书对当前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启迪。谁正被造就,陶工还是陶壶?这句话来源于这本书的“目的说明”里。原意是陶工在制作陶壶的时候不仅造就了陶壶也造就了自己的技能。运用在这里,说明我阅读了本书不仅了解了作者的观点也对新课程美术教学实践有了一些粗浅想法。以下择要阐述一二。
(一)教学要注重审美
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审美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理念是我们美术教师一直推崇的,在该书中也倡导这样一种观念。
(二)教师教学的责任在于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我个人一直赞同在美术学科(其它学科)开展探究学习,但是坚决反对将探究学习视为唯一的教学方法。事实上,不论是从知识的快速有效传承角度还是能力的培养角度,两者的相互有机结合才是最佳的选择。从这一点看,作者的观点存在一些片面的地方。
(三)确定有意义的目标,技术只是手段
作者认为“在美术中,儿童必须在有意义的目标确定后,技术才能被决定.”关于这一点,作者在导言中一再强调“技术不应是一堂课的唯一目的,技术掌握应为个人表现服务。”的确,美术是个人的、是生活的,作为技能应该为美化生活、转达情感服务。
(四)评价要在集体与个人两方面进行 从某种角度审视,集体评价注重群体意识的培养,个体评价注重自我意识的培养。在评价时我们使用的有效方法是“只能以儿童自己的年龄、生活、思想和情感为背景”。具体操作方法很多,比如:将学生代表作品保留在文件夹内。
(五)注重差异教学
(六)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重,教学途径的多样性,教学评价的差异性。这里可以借用作者论述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规律所用的一句话“谨防使用公式给每位学生铁上标签和进行分类”(原意是,教师不要强行将学生按照罗恩菲德与皮亚杰的美术认知发展年龄分段进行分类,在这里是指不要搞一刀切的评价方法。)我师范时的老师曾对我说,阅读其实是一种休息。我现在尚不能达到这种境界。只是觉得阅读能增长见识,俗语云“山中一日、世上千年”。自觉一日不读书边有落伍的感觉,因此,大多数时候也逼着自己学习。以上的读书笔记思考的不能算很深入,只是一时兴趣而已,如果同道中人阅读后有所收益并引发探讨,那便是我求之不得的了。篇五:美术读书笔记
《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读书笔记
人大附中朝阳学校 曹晓娇 最近看了一本是一个美国教育学家科汉盖纳著的《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一书。虽然这本书我只读了一半,但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有趣的教育方法已经让我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了新的认识。边读边想,触发了许多感想,并记录了下来,限于我本人学力,有些地方可能不是非常妥帖,好在有感而发,对于严密的逻辑关系也就不讲究深入细致的推敲了。
一、让你的指尖对你说,你并非总是需要语言—本书主要观点摘要。综观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里德与罗恩非德的工具论与纳艾斯与克里的本质论成为了两种主要派别。持本质论观点者,强调科目中心,注重通过严谨的美术学科内容的设置来实现美术教育价值,工具论观点者则更强调美术的教育功能,如创造力的培养,他们重视教育过程,但忽视创作效果。通览全书,我个人以为《美术,另一种学习语言》这一本书的观点从属于工具论,即主张通过美术实现教育价值。这种观点我们很清楚地可以从书中探讨的主要内容上看出。本人当然认同这种观点,引用“让你的指尖对你说,你并非总是需要语言”这句话也是再次强调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该书分三章,主要内容主要有:第一章美术与儿童,涉及课堂中的美术活动与儿童美术的本质两个课题,主要探讨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以及美术为什么是学生在发展、个性、情绪、交流上的一种有效途径。第二章美术与学习,主要探讨美术能否有助于以及如何有助于学生了解自我,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观察以及了解自身及他人的情感。第三章美术与学校,主要探讨美术与其他课程结合的可能性,有利于美术学习的学校环境如何布置,美术教学评价的方法,与家长交流的方法以及美术在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儿童、非语言儿童、富裕儿童、天才儿童、障碍儿童发展上的作用。如果再作具体一些的阐述话,又可细化为以下内容。
(一)通过美术教育能更好了解儿童,也能促使学生理解自己,发展自信“艺术提供了理解儿童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法。它能使儿童自身与他们的思想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使儿童更好地理解自己。”“当儿童开始懂得他们有力量改变和重构他们创造的形状时,他们就发展了自信和对自己能力和果敢的欣赏力。以
上是来自书中的两段话,足以印证作者的:“通过美术教育能更好了解儿童,也能促使学生理解自己,发展自信”的观点
(二)儿童美术的特点是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获得自我肯定。“儿童的美术表达思想,探索美术媒体,并使自我得以肯定。”“他们更多地沉入创作过程中,而不顾他们的作品将被如何评价”分析儿童美术时,最基本的方法应是对儿童及其自发性的探寻。能够说明的是,作者认为儿童美术具有自发性与原生态性(这一点我国儿童美术研究者杨景芝持同等态度)
(三)美术教育不仅关心儿童的自我表现,也要通过技术指导和扩展参照矿框架来发展儿童这种观点在证明了我们美术教学的必要性的同时也提出了教学的指向。以下是作者的原文片断,大家可以品读出一二。“美术教育关心早期儿童美术作品和他们更年长时的美术作品,前者通过提供合适的材料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来推进,后者则通过技术指导和扩展参照框架,即了解人类经验的范围和个人拥有的可能性来发展”
美术能发展儿童形象思维、阅读能力等一系列思维品质与能力对于美术能发展儿童形象思维能力这一点我们早已认同,在〈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有详细的阐述,现实中,儿童为一张画取名就是最好的表征。提高阅读能力则是一种我们以前较忽视的观点,不过随着“视觉文化时代(指文化脱离以语言为主导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的形态—王大根.2005)”的到来,阅读图像能力的培养成为大家越来越关注的课题,美术能提高阅读能力也就成了铁板丁丁的事了。
(四)美术是一种交流,情绪宣泄的手段,是儿童个性品质的表征,是儿童了解自我的手段,这一点我们不难理解,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儿童一边画画一边自言自语的样子,多数绘画时(除非强迫)他们都是在一种自发性的情感表达中,通过绘画(美术)儿童也能进一步展示自我了解自我。
(五)美术教育帮助儿童了解自我的活动建议
作者认为美术教育应帮助儿童了解自我非常重要,并建议设计以下一些活动,玩一种关于我的游戏,装扮望远镜,做画夹子写出兴趣爱好,画自己,全班相集,用粘泥表示对自我的想法,化妆戏剧游戏。美术提高学生的认识技巧的活动建议,美术能促进知识的积累和个人的解释能力,训练认识技巧的活动有:制作拼贴壁画、根据模特画画、画诗意、创造想象的动物和地方、作平面和立体图、感觉训练、印图案、分类拼贴、动态雕塑、运动画、班级滑稽专栏、比较。
美术促进观察能力的活动建议。作者认为每个人的观察具有差异,学习观察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色彩意识、形状和形式、质地。促进观察的活动有:在色彩方面,设计一个顶板投射器、玩彩色胶片、在形式方面,闭眼泥塑、塑造扭动动物、在家里欣赏自然形式,在质地方面,做质地簿、碎布拼贴。
美术促进情感发展的活动建议。美术有效释放儿童个人烦恼,能发展他们对自己的情感和周围人的情感的理解力。有关活动:薄纸拼贴、情感泥塑、做面具、做木偶。
在阅读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这是作者的一种课程综合的思想。作者认为美术完全可以综合社会学习、科学学习、语言艺术学习、数学学习一起进行教学。并提出了以下活动建议:从信号、符号到设计,做块故事布,动物行为的视觉记录。
另外,作者还花了一些篇幅阐述了自己对智力、创造性和智商测验看法,分析了美术与少数民族儿童(强调了民族自身文化教学)、贫困儿童(依靠美术弥补与社会分离的裂痕)、非语言儿童(美术是非常好的交流方法)、富裕儿童(发展健康的自我表现)、天才儿童(建立课后兴趣小组)、障碍儿童(发展障碍以外的其它方面的敏感性)等各类特殊儿童的关系。谁正被造就,陶工还是陶壶?——本书对当前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启迪。谁正被造就,陶工还是陶壶?这句话来源于这本书的“目的说明”里。原意是陶工在制作陶壶的时候不仅造就了陶壶也造就了自己的技能。运用在这里,说明我阅读了本书不仅了解了作者的观点也对新课程美术教学实践有了一些粗浅想法。以下择要阐述一二。
(一)教学要注重审美
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审美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理念是我们美术教师一直推崇的,在该书中也倡导这样一种观念。
(二)教师教学的责任在于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我个人一直赞同在美术学科(其它学科)开展探究学习,但是坚决反对将探究学习视为唯一的教学方法。事实上,不论是从知识的快速有效传承角度还是能力的培养角度,两者的相互有机结合才是最佳的选择。从这一点看,作者的观点存在一些片面的地方。
(三)确定有意义的目标,技术只是手段 作者认为“在美术中,儿童必须在有意义的目标确定后,技术才能被决定.”关于这一点,作者在导言中一再强调“技术不应是一堂课的唯一目的,技术掌握应为个人表现服务。”的确,美术是个人的、是生活的,作为技能应该为美化生活、转达情感服务。
(四)评价要在集体与个人两方面进行
从某种角度审视,集体评价注重群体意识的培养,个体评价注重自我意识的培养。在评价时我们使用的有效方法是“只能以儿童自己的年龄、生活、思想和情感为背景”。具体操作方法很多,比如:将学生代表作品保留在文件夹内。
(五)注重差异教学
(六)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重,教学途径的多样性,教学评价的差异性。这里可以借用作者论述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规律所用的一句话“谨防使用公式给每位学生铁上标签和进行分类”(原意是,教师不要强行将学生按照罗恩菲德与皮亚杰的美术认知发展年龄分段进行分类,在这里是指不要搞一刀切的评价方法。)我师范时的老师曾对我说,阅读其实是一种休息。我现在尚不能达到这种境界。只是觉得阅读能增长见识,俗语云“山中一日、世上千年”。自觉一日不读书边有落伍的感觉,因此,大多数时候也逼着自己学习。以上的读书笔记思考的不能算很深入,只是一时兴趣而已,如果同道中人阅读后有所收益并引发探讨,那便是我求之不得的了。
第三篇:《画画你我他》
第一课《画画你我他》
教学目标:使学生们了解绘画人物的过程和重要点 教学重点:面部特征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五官比例以及性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同学们,很多艺术家都给自己画过像,用自己的画笔生动地表现出自己的形象特点。出示 《自画像》 图片:(1)凡高(2)伦勃朗(3)徐悲鸿(4)鲁本斯
那么,大家来讨论一下老师刚刚所展示的《自画像》,它们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五官和神态;五官动态的细微变化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
2、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从上面的图片了解到许多艺术大师用自己的画笔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生活态度。我们是否也可以用画自画像的方式,带给同学们一份惊喜,一个会心的微笑呢?
出示课题《画画你我他》.二、自主赏析
欣赏、分析作品:
戴逸如的《自画像·牛博士专利(局部)》
潘丁丁的《自画像(局部)》
1、说说“他们”的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幽默、夸张、形象、风趣、生动、令人难忘„„)
2、小组讨论:
(一)、仔细观察,“他们”有哪些比较明显的特征?(从脸型、五官、发式等角度来分析。我们观察脸型常用的有形态观察法、字形分类法、亚洲人分类法)。
形态观察法 :
(1)椭圆形;(2)卵圆形;(3)倒卵圆形;(4)圆形;(5)方形;(6)长方形;(7)菱形;(8)梯形;(9)倒梯形;(10)五角形脸型。
字形分类法:
(1)田、国、由、用、目、甲、风、申字形脸型。亚洲人脸型分类:
(1)三角形;(2)卵圆形;(3)圆形;(4)方形;(5)长圆形;(6)杏仁形;(7)菱形;(8)长方形。
(二)、你能不能联想到更多生动形象的形状并总结出一些规律呢?(生自由发挥,师总结)
3、说说“我”的特征。(如脸型、五官、性格等)。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脸型、五官和发式来分析人物头部,现在我们知道人物头部是反应人物特征最主要的地方,很多画家通过对人物头部的刻画传达人物的特征。
三、欣赏评述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面像和性格特点,那么,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能将自己最具特色的个性完全的展现出来呢? 我们来看看艺术大师是怎么样做的呢? 出示不同表现手法的《自画像》:
1、课本中的名家作品(卡通、国画)
2、毕加索 蒙克 马蒂斯 塞尚《戴帽的自画像》
高更《带光环的自画像》(油画)
3、达芬奇(素描)„„ 找一找: 选择一幅艺术家自画像说一说画家运用了什么手法?强调了自己的哪些特征? 师小结:
四、大胆尝试
练一练:
以《自画像》为题,运用合适的材料,画出自
己的个性特征和爱好,向同学介绍自己,这可是你的名片哦!
要求:
1、能根据自己的五官特点画出个性鲜明的《自画像》;
2、《自画像》鲜明地体现出自己的爱好和性 格特征;
3、自主创新,采用了其他的表现手法。
五、引导评价
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引导学生互评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了解了头部脸型的差异,能选择合适手法,真切的感受了画自画像的乐趣,相信大家收获颇多。下节课我们将把视点转向我们身边的好伙伴,画画最“美”的他们。
第四篇:猜猜游戏作文
游戏作文——词语猜猜猜
教学说明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学生平常“望文生畏”主要是因为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又不注意留心观察生活,因而无从下笔。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我设计了这节游戏作文指导课,目标在于:一是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写作的乐趣,解决作文无材料可写的问题,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二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能力,并围绕中心有条理有重点地记叙游戏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兴趣十足。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以前都做过什么游戏?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做一个游戏,大家说行不行?
二、宣布游戏过程,让学生乐在其中。
师:我们这个游戏的题目叫“词语猜猜猜”。下面老师宣布游戏规则:每组选两人来参加游戏,其中一人根据词表演,一人猜,表演词语的选手可以用动作表演,也可以加上适当的语言描述,但是描述中不能出现所猜词语中的任何一个字。其他同学作为观众,只能看,不能做任何提示。
三、体验游戏过程,让学生有话可写
1.既然大家都很想玩,下面我们开始,好吗?请大家在同学们玩游戏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他的动作、神态以及老师、同学们的表现。现在就开始吧。
2.轮流上台玩游戏。(掌声、笑声此起彼伏,气氛非常热烈。)
你们觉得从刚才的游戏中获得了哪些感受呢?
生1:和老师一起玩游戏非常快乐。
生2:这节课让我体验到作文课真有趣。
生3:我喜欢上这样的作文课,不仅趣味十足,还为作文提供了素材,我感受这样写作文再也不用愁了。
„„
师:其实大家刚才说的这些就是你的作文可以确定的中心。
3.确定好了中心,接下来该怎样写呢?
生1:我以为玩游戏的人不能一一都写,可以详写几个人,略写其他人。师:对,作文要有详又略,才能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板书:有详有略。)那怎样详写呢?如何让没有玩过游戏的人看了你作文就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呢?
生2:要注意把表演的同学的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等写具体。
师:说得很好!回忆一下,在玩游戏的人中,哪个人很有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跟同桌说一说,然后班上说。(学生描述某一个人表演时的表现。)
师: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全班的同学和老师各有什么反应?(学生描述)师:此外,准确、生动地运用词语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你们想一想在这篇作文中可能会用到哪些词语呢?(随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别开生面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兴致勃勃争先恐后信心十足胸有成竹哄堂大笑鸦雀无声手舞足蹈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前仰后合„„)
师:我们常说:“题好文一半”,你们认为起个什么题目更吸引人呢? 生1:有趣的游戏。
生2:快乐的作文课。
生3:一个“别开生面”的游戏。
生4:师生同乐。
生5:收获真不小。
生6:一举两得。
„„
(教师把学生说到的作文题目写到黑板上,学生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题目)
师:作文思路想好后,至于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不要千篇一律,要有自己的创意。下面就请同学们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把你的快乐体验写下来吧。
教学反思
作文教学的本质与和意义是让学生感悟到写作应该把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体验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出来,这样的作文才有生命力。通过这节作文课的尝试,使我感悟到面对如今生活阅历极少的学生来说,确实有必要为他们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为他们积累一些写作素材,这样才可以扭转学生“望文生畏”、“无米之炊”的局面,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愿写、爱写的喜人场面,让“兴趣”转换为学生的“自主”。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兴趣十足。
结合学生年龄小好动的特点,我把作文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尽情地动起来,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大大激发了学生玩游戏的兴趣。
2.宣布游戏过程,让学生乐在其中。
生动的表演既能帮助表演的同学进一步理解词语,而且还大大激发了猜词语同学的想象能力,与此同时,还让同学们享受到了无限的乐趣。而教师以学生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之中,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整节课处于宽松、和谐、快乐、热烈的氛围当中。学生在没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亲自去体验、去感受,这样他们在写作时才不会无话可说、无东西可写。
3.体验游戏过程,让学生体验快乐
如果游戏前没有提出观察的要求,往往会造成学生玩时很快乐,但玩后印象不深,无法很好地完成习作。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逐渐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4.指导写作方法,让学生话可写。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固然重要,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与探索写作方法也很有必要,这样才会是学生作文时达到:“言之有情,言之有新”的目的,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更富个性、更为精彩。
第五篇:读《猜猜》有感
读《猜猜我有多爱你》有感
这学期学校布置了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一文的任务,在儿子发的书中找到了这篇文章,读给儿子听。谁知道他一听就高兴起来了,这星期的几天亲子阅读时间里都要求我再读这篇文章给他听,于是,我说:“那你是小兔子,妈妈是大兔子,咱们分着读吧!”儿子很爽快的同意了。
读完这篇文章,让我们都充分感受到了爱的氛围。不仅仅因为被故事中两只兔子朴素而真诚的对话所感动,更多的是它们用形象的动作、通俗的语言诠释和表达了相互之间的爱,以及蕴含的爱意震撼人心。我们平时都很少直白的对家人表达这样的爱意,但读完这篇文章,儿子会伸长了胳膊对我说,妈妈我爱你,妈妈我最喜欢你了;我也会对儿子说,妈妈最爱的就是你。现在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物资生活充足,家人重重包围的溺爱中,从小养成了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孩子能从中体会到父母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让我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
让孩子在爱的温暖中成长,让孩子感受到爱,才能让孩子学会爱。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的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