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杂的文》读后感
[《杂的文》读后感]
聚会那天,同学拿着本书,原来是韩寒的作品:杂的文,《杂的文》读后感。很久前就听过这本书。我也向来读经典的书。我向同学借了过来。答应一年后还他。后来回家后就果断看完了。
无论是出自本心,还是有意作秀,韩寒的叛逆总是有助于他的成功上位。《杂的文》好看,大半是因为他想人之不敢想,说人之不敢说。
其中之乐趣,看去吧。
第二篇:杂文读后感
杂文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是个双面的词语,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由沉默导致的悲剧往往是令人痛心的。有一种言论认为,中国人是这世界上忍耐力和抗压能力最好的人群之一。面对苦难,面对灾祸,我们仿佛都是那么的敦厚善良,大多数人总是选择逆来顺受,总是学会服从和屈服。用学者的话来说:这就是中国人的奴性。不会独立的思考,没有自由的魂灵。
我们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数”。借助于越来越发达的现代通讯手段,人们表达意见的渠道越来越多,而微博又成为了其中的一个很闪亮的舞台。我很喜欢他们创造出来的一句话“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通过围观,很多事情出现了转机。唐骏“学历门”事件、“360大战QQ”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上海高层住宅大火事件。他们已经改变了很多事情的发展轨迹。这就是关注的力量。不做沉默的大多数,不做他人跳楼时的起哄鼓掌者,不做他人蒙受苦难时讥讽者,不甘屈服,敢于争取自己微小的权利。
有很多的人在该沉默的时候不沉默,在不该沉默的时候沉默。面对强权,他们忌惮。面对弱者,他们鄙夷。这几年总因为钓鱼岛,很多所谓“爱国人士”上街游行。对他们我不做出正面评价,这里完全引用他人的话语:“一个连街头小偷都不敢喝斥的人,居然嚷嚷着要踏平东京,灭了小日本。” 中国人,你到底应在何时沉默?何时不沉默?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有一群猪被主人统一喂养、管理,在集体猪圈里定时吃、睡,又定时被送进屠宰场,生死等等一切都早已被安排好。唯有一只猪特立独行,不服从这种主宰。它冲出猪圈,爬上房顶,跑进深山,终于成了一只自由自在的野猪。我很无奈的承认我羡慕这只猪,它独立意志的精神我们都很难拥有。我们生在中国生在这样的时代,固然有很多的不如意。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这是几乎所有父母为我们设计的同样的路。从稍有思想的叛逆到慢慢成熟,我们经历着一个从反抗到接受从顽固到彻底低头的过程。这是个安宁又暴力的过程,我们的天性被一点一点侵蚀,然后变成一个循规蹈矩的木偶。这种隐形暴力在这样的时代得以滋生并且茁壮的成长,而我们除了接受也许就是一笑而过。不要去嘲笑那群愚笨的听候主人安排命运的猪。其实我们不如它,他起码悠闲洒脱,而我们还要在不喜欢的领域互相争的头破血流。这是怎样的一种荣耀与悲哀。人们都说只有知识才是在这个社会立足的资本,但是只有思想兴趣才是我们自己真正的财富。我们经历着同样的血腥洗礼,只是到最后有的成了战利品但有的却不甘愿付出的成了必然的牺牲品。不过也不是所有都是那么的悲哀,有的人在同样的路上有幸遇到了自己的所好,做了自己喜欢的事,这才是最完美的战利品,就像那只猪长出的那两颗獠牙,这是成功的标志。
我们都被设置,被社会设置,被思想设置,被别人设置,被自己设置。在这个时代中生存就得遵守时代或对或错的规矩,原因是只有这样才能生存。
知足常乐
—— 《巴西来的乌龟》林清玄
乌龟通过动物进出口的重重反复检验,才用海运货柜托运回来。货轮开了三个月才到,可没有想到乌龟在黑暗密闭的空间里靠仅存的一口气能活三个月之久。可更加没有想到的是,这乌龟一口气吃完了一大把香蕉,撑死了。
在极度黑暗的中饥寒交迫还能存活的乌龟,在翠绿的花园水池边却因为吃得太饱而亡故了。人也是一样的有许多人在最艰难的时刻都熬过来了,当日子过得不错时,却因贪污受贿而住进监狱,毁了自己的一生。可见困危并不足以让人畏惧,饱足也不尽然让人高兴,在饱足中的知足可比在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啊。
知足,其实是一种心态。就如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所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也许有人会说,知足,意味着满足现状,不再追求,会对社会发展不利。但我所说的知足,不是意味着没有进取心,安于现状,而是在物质追求上不要计较太多。知足者,并非放弃追求,而是对自己现状的肯定。因为知足,他很快乐;因为快乐,他能以更好的心态去追求未来。
知足常乐,无疑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帮助我们在 纷繁芜杂的生活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心态。知足,不是夜郎自大,而是知现在所得已足矣,对将来所求并不足。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现在,用一颗进取之心去开创未来。
“不确定”成就“必定”
——《桃花心木》林清玄 生活在不确定环境中的树苗要长成百年大树,不仅要靠别人给它浇水,更重要是靠自己找水源,拼命扎根,才不会在恶劣的环境中枯死。如果树苗养成了依赖性,即使长成大树,但一旦遇到狂风和暴雨,就会连根拔起。社会环境就象桃花心木生长的环境一样,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要想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更好的生存,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就必须象桃花心木一样不依赖别人,拼命扎根,在地底下汲取水分,努力生长。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遇到困难要自己想办法去克服,去解决,这样才能在这个社会里有一方立足之地。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都会有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正是因为不确定接下来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我们不得不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充分的准备,让自己深深的扎根。久而久之,不确定的环境在无形中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培养了我们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善于处理不确定的人必定会成功。
那些发生的挫折和磨难都是一种考验,如果你就此放弃,那么就会失去多彩的人生。反之,如果你坚强,乐观地去面对,那你就会从中吸取一点点经验,聚沙成塔,就会解决一个个人生中的不确定最终成就必定。
内在生命的伟大
——《内在生命的伟大》周国平
如果人的生命仅是肉体,则生命本身就有着根本的缺陷,它注定会在岁月的风雨中逐渐地或突然地缺损,使它的主人成为明显或不明显的残疾人。那么,生命抵御和战胜残疾的希望究竟何在?在于内在的生命,其通俗名称叫做精神。内在生命的伟大在于其完全不受制与一切客观因素。外部的机械力量能够让人的肢体断裂,但不能切割下哪怕一小块人的灵魂。自然界的病菌能够损坏人的器官,但没有任何路径可以侵蚀人的灵魂。总之,一切能够致残肉体的因素,都不能致残我们的内在生命。正因为此,一个人无论躯体怎样残缺,仍可使自己的内在生命保持完好无损。
从盲诗人荷马,到双耳失聪的大音乐家贝多芬,双目失明的大作家赫尔博斯,全身瘫痪的大科学家霍金,在中国,从受了宫刑的司马迁,受了膑刑的孙子,到瞎子阿炳,以及坐着轮椅在文字之境中自由驰骋的史铁生。他们的肉体诚然缺损了,但他们的生命因此也缺损了吗?当然不,与许多肉体没有缺损的人相比,他们拥有的是多么完整而健康的生命。生命仅作为肉体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使生命焕发光彩的必当是依附在肉体上的精神灵魂。肉体迟早会毁灭,但内在的生命却会以一种昂扬的姿态代代传承下来。
用行动证明你的价值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林清玄 在一个断崖上,有一株百合要以开花来证明自己不是一株野草。于是,它就在断崖上深深地扎根,努力成长。它不顾野草的讥讽,不顾蜂蝶的劝阻,一心要开花,用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它最终开出了第一朵花,成为了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花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这样那样的能力与价值,但如果你不展现出来,别人又怎么会看到。光凭嘴上说“我可以做„”“我会做„”却没有实际的行动,有谁会相信你的空口白话。个人的价值不是靠嘴皮子炫耀的,拿出实际行动比什么都来得靠谱。
我想,如果我们都像百合一样,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哪会有不成功的道理?比如李白,他博览群书,最后写出了无数千古名诗,被后人敬仰。中国近代史上,也有许多这样的人。如童第周,他勤奋学习,成功地解剖了青蛙卵,从无名小卒一跃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在外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他小时候曾一度被认为是愚蠢的人,但他长大后,写出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倘若他们只是嘴上说着“我会写好诗”“我学习好”却拿不出真本事又怎会名扬天下?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能力与价值的高低并不是靠自己说了算,而是看别人的评价。而想让别人留下好评的唯一途径就是拿出真本事实际行动,让别人发自内心的承认你的价值。
越来越不“值钱”的爱国主义
——《爱生命比爱国更根本》周国平与爱国主义相比,在人性层次上,生命是更深刻的东西,在文明层次上,它又是更高级的东西。一个人如果不是一个善良的人,他会是一个好中国人吗?如果一个国家的成员普遍缺乏对生命的同情和尊重,这会是一个好国家吗?人性比民族性更根本,爱生命比爱国更根本。但事实是,在现实生活中,原本崇高的爱国主义逐渐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人们开始喜欢把任何一件事情都冠上爱国主义的名号,看似高尚热血,但实质却免不了有些虚伪。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用这种方式彰显自己的爱国精神,一群面对绝望的跳楼者幸灾乐祸起哄叫好的人居然叫嚣着“保卫钓鱼岛,打倒小日本”,连生命都不热爱的人,我凭什么相信你会热爱国家?
我们恰巧降落在这个时代、这个国家、这个地方。我们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好好活着。不论遇到祸福哀乐,都无须把自己的情绪拿出来放大矫情,因为生活是你自己的,不是演给别人看的戏,最终只要对自己的生命有个交代就足够了,一切都与任何‘主义’无关。人性的善良远比震天动地的民族主义呐喊有力得多。
爱国主义远远不能涵盖我们对人性大爱的思考,并非说不应该提升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操,而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必须与爱国主义有关才会有价值,这不但会掩盖生命的本质意义,还会让爱国主义变的越来越廉价。中国不缺少爱国主义的激情,缺少的是一种真正尊重生命的文化。
马屁拍不得
——《拒绝恭维》王小波 恭维如果出现在平等主体之间,是一种好事,至少我们可以一脸愉悦,当然这要除去一定的功利。但是如果主体不平等,那么,恭维也就值得认真研究一番了,因为主体不同,恭维之后的后果也就不同。据野史记载,中亚古国花剌子模有一个古怪的风俗,凡是给国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国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这样,谁还会给国王说一句不中听的话?
《皇帝的新装》中,一个皇帝穿着一件“一丝不挂”的新衣招摇过市,却得到了一片啧啧的赞叹,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为了体现自己的恭维他们不再相信自己可爱的眼睛。这时我的感觉是一种悲凉:为皇帝而悲凉。得到的是恭维,失去的却是自己人格的尊严。
其实,不仅是国王,各级官员同样经不得恭维。但官员的恭维是谁给的?是我们这些善良的老百姓。在西方情况就是迥然不同,克林顿领导美国人民创造了不斐的业绩,但是美国人并不买他的帐。他们知道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你是我们选上来的,你就得为我们服务。但中国人喜好恭维的习风由来已久,由于善于恭维而一时春风得意最后遗臭万年的人也大有要在。但是要改变起来并非一日之功。看透皇帝新装的人最后是一个不喑世事的小孩,由此看来,单纯并不一定是坏事,而我们这些惭惭长大的人们,在世故的帮衬下,学得一天天油滑,一天天聪明,一天天认识、学会、习惯恭维。结果愚弄了世界,也愚弄了自己。
未知人生
——《没有目的的旅行》周国平人生是一趟长途旅行,不仅如此,每一个人出生,即踏上旅程的时候,手中握着的都只有一张单程票,人生列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前进。谁都再也无法拥有返程票而回到起点,从头再来,所以这趟旅行正是因为它的不可重复,才使得人们总要小心翼翼地生活,精心的安排人生。
人生中有很多必然,也有很多偶然。必然是来自人的内因,你勤奋了,努力了,就必然会有收获;然而机遇,运气,如此种种,作为人生中的偶然,却也同样重要地影响着我们。正是这些出乎意料,难以预测的新鲜事物,才启发了我们对于未来生活的兴趣,让我们满心期待地憧憬,幻想„„。
人生列车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我们可能就要为此而感到烦恼或无聊了。是的,人生没有目的,人生也无法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如果当我们从出生起,到长大成人,就已经明确了自己活着的目的时,那么活这一辈子该有多单调!就像命运已经被注定了似的,一切都是必然,那么我们就只管活着好了,其他的什么都不必思考,这样的生活又何谈精神世界?我要说的是,正是人生没有一个确定的目的,我们才会探索,追求。因为未知,所以求知。在每个人的一辈子中,我们都为了寻求这样一个目的,而历经风雨,品味世事,不断地思考,成熟。于是,目的本身已不再那么重要,探索的过程使生命更具意义!
一生的追寻虽然不可能得出一个完美的答案,但追寻过程的收获却可以为生命的乐章谱出华美的旋律!
说真话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王小波
有一种说法叫善意的谎言,就很滑头。明明就是虚假的,骗人的,还非得戴一个‘善意’的面具。就使撒谎有了某方面的正确性。我不赞成这么做,因为如果换位思考一下,我就绝不能原谅被欺骗,无论是出于何种意图。太过悲伤的消息我也许会选择不说,但不会用捏造的东西来掩盖。人就该坚持某一项原则的活着,或诚实,或信义,总是该有一个信念让他来坚持以防在关键时刻动摇。
关于信使,就假定我是花剌子模的一个倒霉信使吧,怀揣着把我送向老虎口的坏消息。我会逃跑。我坚持诚实,作为信使,我的职责就是将消息准确地送到收信人手中,我不能违背职业信念。然而我不想死,这样死的不光荣,死的没有道理,就因为天真的国王的天真想法。那么在变的滑头之前,逃跑吧。即便还是败在了那种制度之下,但至少我坚持了我的信念。“假如一个人发现自己进了老虎笼子,那么就可以断言,他是个真正的信使”,那么,这个使者逃跑了,也是可以断言他是一个真正的使者吧。
关于说真话的人。很多人活着,活不明白,活不真实,或者是自以为活得明白活得真实。这时就得有人告诉他们活的意义,告诉他们真相。哲人有双不一样的眼睛,看得到我们看不到的,这时,他们所担任的就是信使的角色,文里已经说的透彻了。我只希望他们在得知世界将要灭亡时不要安抚人们未来还很美好,更不要在未来将很美好时哗众取宠的宣言世界末日伦。同样,就现在对政府来说,用表面的繁荣掩盖腐败的真相来欺骗民众毫无意义。简单来说,就是要说真话。
第三篇:杂文读后感范文
杂文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是个双面的词语,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由沉默导致的悲剧往往是令人痛心的。有一种言论认为,中国人是这世界上忍耐力和抗压能力最好的人群之一。面对苦难,面对灾祸,我们仿佛都是那么的敦厚善良,大多数人总是选择逆来顺受,总是学会服从和屈服。用学者的话来说:这就是中国人的奴性。不会独立的思考,没有自由的魂灵。
我们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数”。借助于越来越发达的现代通讯手段,人们表达意见的渠道越来越多,而微博又成为了其中的一个很闪亮的舞台。我很喜欢他们创造出来的一句话“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通过围观,很多事情出现了转机。唐骏“学历门”事件、“360大战QQ”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上海高层住宅大火事件。他们已经改变了很多事情的发展轨迹。这就是关注的力量。不做沉默的大多数,不做他人跳楼时的起哄鼓掌者,不做他人蒙受苦难时讥讽者,不甘屈服,敢于争取自己微小的权利。
有很多的人在该沉默的时候不沉默,在不该沉默的时候沉默。面对强权,他们忌惮。面对弱者,他们鄙夷。这几年总因为钓鱼岛,很多所谓“爱国人士”上街游行。对他们我不做出正面评价,这里完全引用他人的话语:“一个连街头小偷都不敢喝斥的人,居然嚷嚷着要踏平东京,灭了小日本。”
中国人,你到底应在何时沉默?何时不沉默?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有一群猪被主人统一喂养、管理,在集体猪圈里定时吃、睡,又定时被送进屠宰场,生死等等一切都早已被安排好。唯有一只猪特立独行,不服从这种主宰。它冲出猪圈,爬上房顶,跑进深山,终于成了一只自由自在的野猪。
我很无奈的承认我羡慕这只猪,它独立意志的精神我们都很难拥有。我们生在中国生在这样的时代,固然有很多的不如意。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这是几乎所有父母为我们设计的同样的路。从稍有思想的叛逆到慢慢成熟,我们经历着一个从反抗到接受从顽固到彻底低头的过程。这是个安宁又暴力的过程,我们的天性被一点一点侵蚀,然后变成一个循规蹈矩的木偶。这种隐形暴力在这样的时代得以滋生并且茁壮的成长,而我们除了接受也许就是一笑而过。
不要去嘲笑那群愚笨的听候主人安排命运的猪。其实我们不如它,他起码悠闲洒脱,而我们还要在不喜欢的领域互相争的头破血流。这是怎样的一种荣耀与悲哀。人们都说只有知识才是在这个社会立足的资本,但是只有思想兴趣才是我们自己真正的财富。我们经历着同样的血腥洗礼,只是到最后有的成了战利品但有的却不甘愿付出的成了必然的牺牲品。不过也不是所有都是那么的悲哀,有的人在同样的路上有幸遇到了自己的所好,做了自己喜欢的事,这才是最完美的战利品,就像那只猪长出的那两颗獠牙,这是成功的标志。
我们都被设置,被社会设置,被思想设置,被别人设置,被自己设置。在这个时代中生存就得遵守时代或对或错的规矩,原因是只有这样才能生存。
知足常乐
—— 《巴西来的乌龟》林清玄
乌龟通过动物进出口的重重反复检验,才用海运货柜托运回来。货轮开了三
个月才到,可没有想到乌龟在黑暗密闭的空间里靠仅存的一口气能活三个月之
久。可更加没有想到的是,这乌龟一口气吃完了一大把香蕉,撑死了。
在极度黑暗的中饥寒交迫还能存活的乌龟,在翠绿的花园水池边却因为吃得
太饱而亡故了。人也是一样的有许多人在最艰难的时刻都熬过来了,当日子过得
不错时,却因贪污受贿而住进监狱,毁了自己的一生。可见困危并不足以让人畏
惧,饱足也不尽然让人高兴,在饱足中的知足可比在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啊。知足,其实是一种心态。就如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所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
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也许有人会说,知足,意味着满足现状,不再追求,会对社会发展不利。但
我所说的知足,不是意味着没有进取心,安于现状,而是在物质追求上不要计较
太多。知足者,并非放弃追求,而是对自己现状的肯定。因为知足,他很快乐;
因为快乐,他能以更好的心态去追求未来。
知足常乐,无疑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帮助我们在 纷繁芜杂的生活中形成一
个良好的心态。知足,不是夜郎自大,而是知现在所得已足矣,对将来所求并不
足。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现在,用一颗进取之心去开创未来。
“不确定”成就“必定”
——《桃花心木》林清玄
生活在不确定环境中的树苗要长成百年大树,不仅要靠别人给它浇水,更重
要是靠自己找水源,拼命扎根,才不会在恶劣的环境中枯死。如果树苗养成了依
赖性,即使长成大树,但一旦遇到狂风和暴雨,就会连根拔起。
社会环境就象桃花心木生长的环境一样,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要想在不
确定的环境中更好的生存,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就必须象桃花心木
一样不依赖别人,拼命扎根,在地底下汲取水分,努力生长。学会独立思考,独
立生活,遇到困难要自己想办法去克服,去解决,这样才能在这个社会里有一方
立足之地。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都会有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正是因为不确定接下来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我们不得不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充分的准备,让自己深深的扎根。久而久之,不确定的环境在无形中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培养了我们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善于处
理不确定的人必定会成功。
那些发生的挫折和磨难都是一种考验,如果你就此放弃,那么就会失去多彩的人生。反之,如果你坚强,乐观地去面对,那你就会从中吸取一点点经验,聚
沙成塔,就会解决一个个人生中的不确定最终成就必定。
内在生命的伟大
——《内在生命的伟大》周国平如果人的生命仅是肉体,则生命本身就有着根本的缺陷,它注定会在岁月的风雨中逐渐地或突然地缺损,使它的主人成为明显或不明显的残疾人。那么,生命抵御和战胜残疾的希望究竟何在?在于内在的生命,其通俗名称叫做精神。内在生命的伟大在于其完全不受制与一切客观因素。外部的机械力量能够让人的肢体断裂,但不能切割下哪怕一小块人的灵魂。自然界的病菌能够损坏人的器官,但没有任何路径可以侵蚀人的灵魂。总之,一切能够致残肉体的因素,都不能致残我们的内在生命。正因为此,一个人无论躯体怎样残缺,仍可使自己的内在生命保持完好无损。
从盲诗人荷马,到双耳失聪的大音乐家贝多芬,双目失明的大作家赫尔博斯,全身瘫痪的大科学家霍金,在中国,从受了宫刑的司马迁,受了膑刑的孙子,到瞎子阿炳,以及坐着轮椅在文字之境中自由驰骋的史铁生。他们的肉体诚然缺损了,但他们的生命因此也缺损了吗?当然不,与许多肉体没有缺损的人相比,他们拥有的是多么完整而健康的生命。
生命仅作为肉体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使生命焕发光彩的必当是依附在肉体上的精神灵魂。肉体迟早会毁灭,但内在的生命却会以一种昂扬的姿态代代传承下来。
用行动证明你的价值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林清玄 在一个断崖上,有一株百合要以开花来证明自己不是一株野草。于是,它就在断崖上深深地扎根,努力成长。它不顾野草的讥讽,不顾蜂蝶的劝阻,一心要开花,用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它最终开出了第一朵花,成为了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花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这样那样的能力与价值,但如果你不展现出来,别人又怎么会看到。光凭嘴上说“我可以做„”“我会做„”却没有实际的行动,有谁会相信你的空口白话。个人的价值不是靠嘴皮子炫耀的,拿出实际行动比什么都来得靠谱。
我想,如果我们都像百合一样,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哪会有不成功的道理?比如李白,他博览群书,最后写出了无数千古名诗,被后人敬仰。中国近代史上,也有许多这样的人。如童第周,他勤奋学习,成功地解剖了青蛙卵,从无名小卒一跃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在外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他小时候曾一度被认为是愚蠢的人,但他长大后,写出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倘若他们只是嘴上说着“我会写好诗”“我学习好”却拿不出真本事又怎会名扬天下?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能力与价值的高低并不是靠自己说了算,而是看别人的评价。而想让别人留下好评的唯一途径就是拿出真本事实际行动,让别人发自内心的承认你的价值。
越来越不“值钱”的爱国主义
——《爱生命比爱国更根本》周国平与爱国主义相比,在人性层次上,生命是更深刻的东西,在文明层次上,它又是更高级的东西。一个人如果不是一个善良的人,他会是一个好中国人吗?如果一个国家的成员普遍缺乏对生命的同情和尊重,这会是一个好国家吗?人性比民族性更根本,爱生命比爱国更根本。但事实是,在现实生活中,原本崇高的爱国主义逐渐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人们开始喜欢把任何一件事情都冠上爱国主义的名号,看似高尚热血,但实质却免不了有些虚伪。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用这种方式彰显自己的爱国精神,一群面对绝望的跳楼者幸灾乐祸起哄叫好的人居然叫嚣着“保卫钓鱼岛,打倒小日本”,连生命都不热爱的人,我凭什么相信你会热爱国家?
我们恰巧降落在这个时代、这个国家、这个地方。我们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好好活着。不论遇到祸福哀乐,都无须把自己的情绪拿出来放大矫情,因为生活是你自己的,不是演给别人看的戏,最终只要对自己的生命有个交代就足够了,一切都与任何‘主义’无关。人性的善良远比震天动地的民族主义呐喊有力得多。爱国主义远远不能涵盖我们对人性大爱的思考,并非说不应该提升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操,而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必须与爱国主义有关才会有价值,这不但会掩盖生命的本质意义,还会让爱国主义变的越来越廉价。中国不缺少爱国主义的激情,缺少的是一种真正尊重生命的文化。
马屁拍不得
——《拒绝恭维》王小波 恭维如果出现在平等主体之间,是一种好事,至少我们可以一脸愉悦,当然这要除去一定的功利。但是如果主体不平等,那么,恭维也就值得认真研究一番了,因为主体不同,恭维之后的后果也就不同。据野史记载,中亚古国花剌子模有一个古怪的风俗,凡是给国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国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这样,谁还会给国王说一句不中听的话?
《皇帝的新装》中,一个皇帝穿着一件“一丝不挂”的新衣招摇过市,却得到了一片啧啧的赞叹,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为了体现自己的恭维他们不再相信自己可爱的眼睛。这时我的感觉是一种悲凉:为皇帝而悲凉。得到的是恭维,失去的却是自己人格的尊严。
其实,不仅是国王,各级官员同样经不得恭维。但官员的恭维是谁给的?是我们这些善良的老百姓。在西方情况就是迥然不同,克林顿领导美国人民创造了不斐的业绩,但是美国人并不买他的帐。他们知道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你是我们选上来的,你就得为我们服务。但中国人喜好恭维的习风由来已久,由于善于恭维而一时春风得意最后遗臭万年的人也大有要在。但是要改变起来并非一日之功。看透皇帝新装的人最后是一个不喑世事的小孩,由此看来,单纯并不一定是坏事,而我们这些惭惭长大的人们,在世故的帮衬下,学得一天天油滑,一天天聪明,一天天认识、学会、习惯恭维。结果愚弄了世界,也愚弄了自己。
未知人生
——《没有目的的旅行》周国平人生是一趟长途旅行,不仅如此,每一个人出生,即踏上旅程的时候,手中握着的都只有一张单程票,人生列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前进。谁都再也无法拥有返程票而回到起点,从头再来,所以这趟旅行正是因为它的不可重复,才使得人们总要小心翼翼地生活,精心的安排人生。
人生中有很多必然,也有很多偶然。必然是来自人的内因,你勤奋了,努力了,就必然会有收获;然而机遇,运气,如此种种,作为人生中的偶然,却也同样重要地影响着我们。正是这些出乎意料,难以预测的新鲜事物,才启发了我们对于未来生活的兴趣,让我们满心期待地憧憬,幻想„„。
人生列车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我们可能就要为此而感到烦恼或无聊了。是的,人生没有目的,人生也无法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如果当我们从出生起,到长大成人,就已经明确了自己活着的目的时,那么活这一辈子该有多单调!就像命运已经被注定了似的,一切都是必然,那么我们就只管活着好了,其他的什么都不必思考,这样的生活又何谈精神世界?我要说的是,正是人生没有一个确定的目的,我们才会探索,追求。因为未知,所以求知。在每个人的一辈子中,我们都为了寻求这样一个目的,而历经风雨,品味世事,不断地思考,成熟。于是,目的本身已不再那么重要,探索的过程使生命更具意义!
一生的追寻虽然不可能得出一个完美的答案,但追寻过程的收获却可以为生命的乐章谱出华美的旋律!
说真话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王小波
有一种说法叫善意的谎言,就很滑头。明明就是虚假的,骗人的,还非得戴一个‘善意’的面具。就使撒谎有了某方面的正确性。我不赞成这么做,因为如果换位思考一下,我就绝不能原谅被欺骗,无论是出于何种意图。太过悲伤的消息我也许会选择不说,但不会用捏造的东西来掩盖。人就该坚持某一项原则的活着,或诚实,或信义,总是该有一个信念让他来坚持以防在关键时刻动摇。关于信使,就假定我是花剌子模的一个倒霉信使吧,怀揣着把我送向老虎口的坏消息。我会逃跑。我坚持诚实,作为信使,我的职责就是将消息准确地送到收信人手中,我不能违背职业信念。然而我不想死,这样死的不光荣,死的没有道理,就因为天真的国王的天真想法。那么在变的滑头之前,逃跑吧。即便还是败在了那种制度之下,但至少我坚持了我的信念。“假如一个人发现自己进了老虎笼子,那么就可以断言,他是个真正的信使”,那么,这个使者逃跑了,也是可以断言他是一个真正的使者吧。
关于说真话的人。很多人活着,活不明白,活不真实,或者是自以为活得明白活得真实。这时就得有人告诉他们活的意义,告诉他们真相。哲人有双不一样的眼睛,看得到我们看不到的,这时,他们所担任的就是信使的角色,文里已经说的透彻了。我只希望他们在得知世界将要灭亡时不要安抚人们未来还很美好,更不要在未来将很美好时哗众取宠的宣言世界末日伦。同样,就现在对政府来说,用表面的繁荣掩盖腐败的真相来欺骗民众毫无意义。简单来说,就是要说真话。
第四篇:鲁迅杂文读后感
鲁迅杂文读后感
看完了鲁迅杂文集,心中有许多感悟,鲁迅的文字果然非比寻常,嬉笑辱骂皆成文字,某些论点上更有一针见血的犀利,一口气下来,读了十多篇,要不是中间打断,定要接着读下去。就这样间歇的一直读着。某一日,竟忽然嫌隙起来。杂文的字里行间,看不到几句称颂的话。
假设在你周围,充斥的都是不满与愤慨,厌世与忌俗,丑陋与肮脏,黑暗与迷茫,你还能欣然的微笑吗?我笑不起来。即使不是激烈地如周围一般糟糕,至少我也紧张了许多,沉闷了许多。或许,我就此陷进去了,开始变得郁郁寡欢了,开始悲观失望了,开始萎靡不振了。杂文里,怒喝着当权者的无能与残忍,痛斥着世人的愚昧与麻木,其人物世界里根本没有几个进步高尚的人。或者这样的当权者或世人本就该骂。又或者,有人就是受的了痛骂,一骂才会醒,醒来才会做些称道的事。如果是这样,倒也有些好处,杂文毕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细想起来,不免又有些悲哀了,民众丧失了自觉性,民族线线路劣根性,社会跌入了无底深渊,难以申诉,文字里文字外的世界竟悲催成这样。
不过杂文的风格就是这样?书中头几页的出版说明中讲到鲁迅可以说骂了,但他的骂从不对被骂对象的外形上加以丑化,而是抨击,剖析,从政治道德、精神方面给论敌以最本质的揭露,姑且不讨论他的说明鲜明特色,抑或辩证统一,这样的文章看的多了,确实让我烦闷了。相较那些优美的散文来说,杂文激烈了许多。原本一门心思的扎了进去,读到会意外,不忘偷笑几声。而后的偷笑少了,文字在视线里渐渐模糊,或者停留在某一段,某一句,全然不知文意,再也读不下去了。
鲁迅的杂文无不外乎是论述政治落后和文艺需要革新,只不过形式上稍有不同而已。对于一个弃医从文的意欲救治国人愚昧思想的文学大家,其一哀一怒的慨叹和激愤始终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鲁迅认为一般民众对于他是恭谨的但不亲密,因为太远了。倒有那么一些“愚民”主张“复古”“尊孔”,而儒家思想作为古代文化,是否应全盘继承或抛弃,值得我们深思。鲁迅的文章恰好给了我们深思和反思的空间。
第五篇:鲁迅杂文读后感
《鲁迅杂文读后感》 新买了一本《鲁迅杂文精编》,迫不及待的翻看起来。鲁迅的文字果然非比寻常,嬉笑辱骂皆成文字,某些论点上更有一针见血的犀利。一口气下来,读了十多篇。要不是中间打断,定要接着读下去。就这样间歇的一直读着,某一日,竟忽然嫌隙起来。杂文的字里行间,看不到几句称颂的话。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是现代中国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属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们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读了这本书后,我感触很深。在字里行间,我们能隐约发现鲁迅每一篇文章时的心态都是不同的。我最喜欢的是《世故三昧》里的《爬和撞》。
它笔锋幽默,赋有哲理性,是篇很有趣的文章。它议了爬,又议了比爬更高一级的撞。就像英语中的比较级。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用一种方法去做某件事失败了,但不要灰心丧气,可以再试着用别的方法去做啊。两次不行,再来一次,直到成功为止!到那时,再回过头去看看你走过的路上那写努力是否值得?我想那时,你一定会微笑着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是啊,功夫不负有心人。
笔锋一转。
假设在你的周围,充斥的都是不满与愤慨、厌世与急俗、丑陋与肮脏、黑暗与迷茫,你还能欣然的微笑吗?我笑不起来。即便不是激烈地如周围一般糟糕,至少我也紧张了许多,沉闷了许多。或许,我就此陷进去了,开始变得郁郁寡欢了,开始悲观失望了,开始萎靡不振了。杂文里,怒喝着当权者无能与残忍,痛斥着世人的愚昧与麻木,其人物世界里根本就没有几个进步高尚的人。或者这样的当权者或世人本就该骂。又或许,有人就是受的了痛骂,一骂才会醒,醒来才会做些称道的事。如果是这样,倒也有些好处,杂文毕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细想起来,不免又有些悲哀了。民众丧失了自觉性,民族显现了劣根性,社会跌入了无底深渊,难以申诉,文字里文之外的世界竟悲惨成这样。
不过杂文的风格就是这样?书中头几页的出版说明中讲到,鲁迅可以说骂了,但他的骂
从不对被骂对象的外形上加以丑化,而是抨击、剖析,从政治、道德、精神方面给论敌以最本质的揭露。姑且不讨论他的什么鲜明特色,抑或辨证统一,这样的文章看的多了,确实让我烦闷了。相较那些优美的散文来说,杂文激烈了许多,尖锐了许多。原本一门心思的扎了进去,读到会意处,不忘偷笑几声。而后的偷笑少了,文字在视线里渐渐模糊,或者停留在某一段、某一句,索然不知文意,再也读不下去了。骂声堆筑的太高,作为读者的我难免也要发几句牢骚,写上几段感慨词。
况且这些文字确实激烈又尖锐,短时间内,太过频繁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反面效应。一件事物关注的太多,即便是好的,可能也会变了味道。然而它真的变了味道,物极必反,在此,虽无这般夸张,但是得懂得如何适可而止,点到即可。书,就慢慢读看了。闲暇之余,翻将几页来看,倒也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嫌隙的也并不是文字本身,而是自己在文字的基础上附加了个人的情感。报喜不报忧,见好不见坏,在长篇累读之后,精神疲乏,需要另类的、轻松的文字来解脱,来释放。
更或许,我就不该只看一个人的文章,只欣赏一种风格的文字。鲁迅的文字是**年代的写实,这些苦难动荡的日子,多多少少给我加重了沉闷与压抑。然而我,又是那种见不得伤口的人,尽快终结这样的痛苦,回到我的、真实的、和平的世界,岂不痛快?再有兴致,百家各样的文字,调剂着看,换换异样的口味,领会异样的风采,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别有韵味。
尽管有些情绪,我仍旧会一如既往的喜爱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