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与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4 18:3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与对策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与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与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与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和龙七中 柴芳媛

摘要:考试焦虑是中小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学生考试焦虑问题越来越严重。过度的考试焦虑严重地影响着中小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是中小学生学习过程的主要困扰之一。了解考试焦虑的成因,寻找降低过度考试焦虑的方法,对中小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实属必要。本论文结合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表现及形成考试焦虑的原因,进一步分析考试焦虑给中小学生带来的影响,并作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生 ;考试焦虑 ;问题;对策 引言

在中小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着许多次各种各样的考试,小到平时经常进行的测验、考查,大到事关他们升学与择业的中考、高考。考试是竞争,是知识与能力的较量,也是心理素质的考验。如英国教育家德·朗特里所言: “考试是一种测评考生素质的活动。”作为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有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不仅教育活动离不开考试,当代社会其他领域里的考试行为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考试不仅是对一个人知识与能力的测量,也是对一个人心理品质的考验。与考试相伴而生的就是考生因考试压力而产生的紧张、不安、焦躁等心理表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考试焦虑。所谓考试焦虑就是中小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它是指在一定的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识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了解考试焦虑产生的心理原因及调控方法,使之控制在有效范围内,成为考试的动力,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在现实中,过度的考试焦虑却常常困扰着广大中小学生。据有关学者调查,我国49.9%中学生有中、重度考试焦虑。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实验研究的方法

一、课题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60年代崛起于美国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派别。人本主义认为,人类具有趋向完美、谋求自身发展的基本动机,只要有适当的机会和环境,个体必将致力于自我发展,使其身心各方面的潜能得以表现。个体有一种内在的机体智慧,能对那些有利于和不利于自身潜能的经验进行分辨,这是由机体的内部构成引导并以复杂的反馈系统为基础的。

2、行为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从人类行为获得的角度来研究个体行为的形成问题,这不仅对认识正常人的行为习惯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有助于对异常行为、神经症和其他心理障碍形成原因的了解。

3、特质理论:特质理论是流行于美国和英国的一种人格理论。特质论认为,特质乃是一个人稳定的、能够反映其人格特点的行为倾向,是人格最有效的“分析单元”,是能引发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神经“心理结构”,特质具有动力性,也就是具有决定人的行为的能力。

4、交互抑制理论:交互抑制理论认为一种行为或情绪状态的出现会抑制另一种行为及情绪状态的出现,他们相互抑制,相互影响,所以为了抑制一种不良情绪可以通过另一种行为或心理状态的产生来达到。

二、实验设计

(一)变量的设计

1、自变量

本项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积极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与减轻、消除考试焦虑的因果关系,因此,积极有效防治考试焦虑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本项实验的自变量,其中“自信训练”、“放松训练”等手段是自变量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下面我们对这两个因素加以界定,“自信训练”、“放松训练”主要是运用交互抑制原理,通过使考试焦虑患者自我表达正常的情感和自信心,使得那些消极的自我意识得到扭转,借以减弱或消除其考试焦虑。

自信训练设计直接针对着考试焦虑的担忧成分,自信训练分两大步骤:(1)学会觉察个人的消极自我意识

一般来说,当个体获得不久将参加一场重要的考试的消息以后,假如具有神经性倒胃或面部肌肉紧张等生理变化,通常便意味着大脑出现了消极的潜意识,即对即将到来的考试已经朦朦胧胧地浮现出某些担忧的念头,针对这些潜意识或朦胧的念头,把它清晰地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在一张白纸上把这些担忧的想法逐条记下,这种做法可以把个体朦胧的潜意识提高到意识水平。从而可以使个体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当前消极的自我意识究竟有哪些。

这是自信训练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实验操作中,教师要把理论阐述清楚,然后可以举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消极的自我意识。

(2)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

当学生逐条记述下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以后,下一步就要训练自己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这是自信训练的决定步骤。

所谓挑战,是指向消极的自我意识中的不合理成分进行自我质辩,其中包括指出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的不现实性和不必要性,阐明由此对个人所造成的危害,并明确今后应采取的态度。

通过这种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的训练,就可以帮助考试焦虑这者树立正确的自我意向,增强参加考试的信心和自知力,减缓或克服考试焦虑的担忧成分,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面貌,出现在应试环境中。

实验中对自变量的操作要注意两点:

(1)、实验教师要在训练实施前向学生阐明考试焦虑心理产生的认知原因,让学生清楚“自信训练”的理论基础,为掌握“自信训练”奠定基础。

(2)、教师要为学生举出实例,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有章可循,不致只知原理,不知如何操作。

2、因变量

因变量是学生考试焦虑的程度。我们都知道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但高度焦虑则给人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甚至无法正常学习、工作。我们通过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开展活动、优化课题氛围等方式使学生的高度焦虑降低到中度水平。因变量的测量可以通过考试焦虑量表测量。我们采用《考试焦虑诊断问卷》,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选择。根据计分标准和常模,统一算出总分.3、无关变量的控制

(1)实验对象是随机抽取的,避免了学生在智力、心理素质方面的差异,这样,可以使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状况保持基本一致。

(2)心理测验要保持同样的情境条件,即如果实验前的考试焦虑心理测量是在大型考试之前的情境下进行的,那么实验实施后,相应的考试焦虑心理测量也要在大型考试之前的情境下进行,这样,实验前后的测量数据才具有同比性。

4、被试的选择:

我们采取随机抽样法,在初三年组随机抽取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级。

5、我们的组织形式

我们采取等组实验。随机选取的两个班为实验班,进行实验训练,其他初三各班为对照班,不使用实验训练。

6、资料的收集与处理方法

实验过程中要采用的量表及问卷要在进行中及时回收、整理、分析、记录,对个别焦虑程度高的个案要进行跟踪调查,有必要进行心理咨询。要对咨询过程及效果进行记录,及时分析、总结。

三、实验研究的目的

1、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考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使他们能以积极良好的心态面对考试,促进学生智力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2、了解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来源,探索考试焦虑形成过程中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

3、探索比较科学的预防、治疗考试焦虑的方法和措施。

四、实验过程

(注:因为在实践中过程中实验条件的限制,本实具体验过程与实验方案中的过程设计有所改变,调整的原因及具体情况在阶段性总结中有详细记录。)

实验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3、6----2013、7)

1、组建机构,建立了实验课题研究小组。

2、制订计划,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3、动员课题组成员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考试焦虑方面的常识,组织实验教师观看郑日昌教授的关于考试焦虑的讲座光盘。

4、召开课题组开题报告会,明确了研究责任及任务,落实研究计划。第二阶段 实验前期测查阶段(2013、8----2014、1)

本阶段研究工作的重点是对初三12个班级进行测查,了解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来源及成因;测量学生的实验前后考试成绩的变化。

本阶段是整个实验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测查手段是否科学、测查结果的效度及信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性。

1、选取测查量表。经过小组的分析论证我们选取了郑日昌教授编写的《考试焦虑调查问卷》及《考试焦虑诊断问卷》。

2、培训测查教师。对参与测查的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掌握科学测查技术。

3、实施测量。

4、组织教师统计、分析测量结果。

第三阶 实验实施阶段(2014、2—2014、5)

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制定防治学生考试焦虑的对策方案,论证对策;选取实验班,在实验班开展实验。本阶段是整个实验的重点阶段,我们充分调动课题组成员及任课教师积极性,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本阶段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分析调查结果,针对调查结果制定防治考试焦虑的策略,并组织课题人员论证策略方案。

2、选取实验班,我们在初三年组随机选取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并对实验班及对照班在实验实施前的心理焦虑程度做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无明显差异。

3、组织各学科教师给实验班学生介绍各科学习方法,并组织师生座谈。

4、以心理健康课为主渠道,向学生介绍考试焦虑的常识,并介绍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

5、进行考后心理辅导,通过班会、心理健康课对学生的考试挫折心理进行疏导。

6、对高度考试焦虑的学生采取个别辅导,主要采取“自信训练”和“放松训练”,详实记录过程,分析效果,不断改进措施。

具体的做法如下:

1、优化课堂教学,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必须坚持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得生动,学得主动,最终达到轻负担、高质量。因此,提倡实验班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在讲授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设疑、解惑、创造和谐适度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兴趣、乐趣、志趣,调动非智力因素,增强学习内驱力。

在学习训练方面,要求各科协同配合,合理分配作业时间,提倡精讲精练,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消化知识,减轻学习负担,避免学生学习过度疲劳。试卷讲评时,尽量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力求避免用刺激性较大的言语针对后进学生。

帮助学生提高应试技能,加强对高中生的考前指导,这也是克服考试焦虑的一种办法。通过系统的讲解、训练,让学生懂得各学科的知识结构特点、各类型试题的具体要求、考试时一般程序的应付方法等,力求使考生在考前觉得自己有所准备,从而树立起对考试成功的信心。

2、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

既然家庭教育会影响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因此学校应重视与家庭的沟通。在此方面我们主要采用如下两种方法:一是定期召开家长会议。一方面汇报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情况,包括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要求家长配合,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其子女减压,鼓励他们正确对待学习的困难。另一方面,通过家长们的信息反馈,准确得知学生在家的思想、心理状况,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二是善于发现典型。组织在这方面有深刻认识与体会的家长和学生,通过班会课、座谈会等形式现身说法,促进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事后有个别家长很有感触地说:过去我们用过多的时间去考虑工作,考虑其它事情,对孩子也主要是考虑他的学习成绩如何,很少与孩子交流思想,倾听他们的心声,自然就缺少研究他们的心理。看来,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多与孩子沟通,坦诚相待,相互信任,才能消除相互间的“心理代沟”。

3、进行学习心理与学法辅导(1)专题讲座

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选择“学习兴趣、学习记忆、学习疲劳、考试焦虑”等几个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开展集体辅导,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与焦虑有关的科学知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克服自卑,提高自信,并从中进行学法辅导,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记忆,科学用脑,对于学生产生的焦虑现象,可启示他们采用注意转移法、心理补偿法、自我暗示控制等方法来平息紧张的情绪。

(2)考前心理辅导

通过心理健康课,向学生们讲清楚,考前出现紧张是很自然的事,但紧张过度会抑制大脑皮层,使过去已掌握的知识点记不起来,原有的知识水平大打折扣,因此应不过分强调胜负成败,采取平常心对待考试。肯定他们已有一定的学习实力,只要正常发挥水平,就能取得较好成绩,这样可以让学生正确调整期待水平,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考试。

(3)个别辅导

由于神经类型或人格特征的差异,有个别学生可能会经常出现考试怯场,逢考必差的现象。对此类学生,则应加强对其心理辅导,主要运用“自信训练”、“放松训练”。我们对这些学生采取团体咨询,运用自信训练和放松训练,这样,使学生不良的心境、压抑的情绪反应得到及时的、有效的疏泄,并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方法协助其消除不必要的忧虑。善于挖掘他在某些知识方面的长处,鼓励他现实一些、想开一些,某次考试一有进步,就勉励他,这样,如果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成功,学生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自我肯定模式,增强对考试的自信心。

(4)组织丰富的活动

学生长时间紧张学习,易造成大脑皮层的亢奋和疲倦,组织一些趣味知识竞赛、热门话题辩论、体育竞赛等活动,让学生转移注意力,同时让学生把成功的体验带到学习中去,有利于提高抵御焦虑心理的免疫力。此外,根据实践,在高考临近的一个星期左右,人为地去搞考前突击已无实际意义,因考生的学习水平已大体稳定,此时学校工作应主要突出抓影响学生考试水平的身体、心理两大因素,以使学生在考试前后达到最佳的生理、心理状态。

(5)考后心理指导

有些学生的考试焦虑是以前考试失败留下来的情绪体验所造成的。因此,在考试后还要及时引导失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帮助学生合理归因,适当的情绪渲泄与自我安慰等。让学生重新以正常心态来对待学习、考试。

实验班大部分学生考前心理状况较平稳,情绪饱满,充满自信,考试的成绩也较好。

(四)整理总结阶段(2014、6)

整理实验材料,统计数据,收集实验成果,总结经验写出实验报告。研究结果统计分析

通过调查结果统计分析,考试焦虑的来源或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过重的学习上的压力造成学生长期的紧张、压抑,从而产生考试焦虑。说到学习上的压力,自然会使人想到是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加重学习负担,加剧学生竞争气氛所造成的。但事实上,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还存在多种因素,归纳起来有两种:其一是父母不切实际地在学习上对子女有过高要求。如果是一位极其听话的孩子,父母要求其考出什么成绩,这样的要求就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压力,使其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一遇考试,学生就会产生严重的焦虑,致使考试时,会心速加快,手脚冰凉,大脑一片空白,严重影响了成绩的发挥,不好的成绩又会使学生的下一轮学习处于紧张的状态,再考试,再出现严重紧张,考试焦虑,再次影响成绩发挥,如此往复,最终导致有的学生几乎无法在学校正常学习。我校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焦虑,其产生原因属此种类型。

(2)学生自己对自己施加过重的学习压力,导致产生考试焦虑。这种学生往往是在初中时,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一直为家长、老师、亲朋好友所称颂,他们为了保持以往的荣耀,往往会对自己有过高的学习期望,但其不知道,在重点高中,强中自有强中手。一旦出现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感到十分烦恼和害怕,害怕下次考不好,害怕被人看不起,我校这样的例子几乎每年都有。在我们调查中有这种心理的学生达到20%。

(3)不良的社会舆论,造成学生考试的焦虑。我们县是省级贫困县,社会上很多人都认为考上大学是摆脱这个环境的最佳途径,那么升入龙江一中这个重点高中就等于跨进了大学校门了,这样的舆论给学生造成无形的巨大的心理压力,自然也就加剧了心理负担,考试焦虑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

(4)人格特征是造成学生产生考试焦虑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从人格类型上看,外向不稳定型以及内向不稳定型的学生是倾向于在考试焦虑测验中得高分的。外向型学生的人格特质中既存在冲动、不安、兴奋等品质,同时又存在乐观、开朗、无忧无虑等品质,致使他们在考试焦虑测验中易走极端(高焦虑或低焦虑);内向型的学生注意指向自身,过分关注自己在事件中做出的不适应的反应,易出现负性情绪而使其应付手段越来越无效。高中学生仍处于人格塑造期,这期间,如果受多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就会产生性格障碍。个性的形成与学生从小以考试成绩好坏获得父母及社会肯定的评价经历有密切关系,家庭教育的态度也受孩子学习成绩好坏的左右。这些因素,使相当部分高中生存在着内向、孤僻、自我过分膨胀、自尊过分强烈、挫折承受力较低等现象。此类学生都极易产生考试焦虑。

讨论与分析

1、考试焦虑属客观性焦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那么想要改变学生的考试焦虑状态,必须从多个方面、多种途径来帮助学生,可以说是个系统工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试图从外因及内因两个角度来帮助学生摆脱考试焦虑的困扰,学校从多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如优化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心理环境,创造和谐适度的学习气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释放压力,心理更加健康;重视学校与家庭的沟通,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引起家长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使家长注重与孩子进行沟通,在家庭方面给予孩子心理支持。

2、从心理训练来看,“自信训练”和“放松训练”是降低学生考试焦虑的有效途径,实验证明对有中重度考试焦虑心理的高中生进行这两项训练有明显的效果,通过训练学生消极的自我意识得到了扭转,正常的情感和自信心得以表达,并掌握了一定的自我放松的方法,这样就削弱和消除了考试焦虑的心理。但是因为训练要求的严格性和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在时间方面的限度,这两项训练不适宜大范围实施,只能对少数比较严重的考试焦虑者适用,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还应该从其他多个角度来寻找解决的途径。

3、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关键,所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是克服考试焦虑的最根本的条件。一方面帮助学生提高对考试及对考试焦虑的认知,并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方法,这样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具备应付学习和其他各方面压力的能力。自从我校开展这项研究以来,积极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增强了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提高了他们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为培养学生乐观、自信、自尊、健康、和谐的个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开展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经过几年的实验研究,学校基本形成以校长、教务主任、科研主任、班主任、心理教师为骨干群体,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心理教育队伍。每位教师都努力把实施心理教育作为教育教学中的自觉行为。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学习心理教育的科学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及教育能力得到提高。教师们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为自身的责任和义务,遵循心理教育原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考试焦虑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影响甚大,其形成因素也相对复杂,但只要分析清楚其形成因素并辅以科学的调节方法,它并非是不可战胜的。

参考文献。

(1)陈世平.766名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15(6):51-53.(2)洪显利、冉瑞兵 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分析及控制策略[J] 2001(3)汪小琴.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成因分析及辅导策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22(5):54-58(4)高艳玲,初中生的考试焦虑、应付方式及其相关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5)刘嫦娥 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分析及其调适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N] 附录

1、教学随笔反思:(1)学习过度焦虑的成因(2)如何消除学习焦虑(3)考试焦虑的成因(4)考试焦虑的症状(5)考试焦虑的克服

2、其他

(1)个体咨询案例

(2)《团体活动之考试焦虑》工作总结(3)关于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调查报告(4)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辅导教案

第二篇: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徽县二中 孙亮亮

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们徽县二中理化生课题组在原有基础上对“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探索”,经过10个月的研究和有效训练达到了预期目的,现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

学困生是在每一个学校都存在的、比较庞大的群体,学困生是指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任何一个班里都有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认真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他们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他们喜欢自由、有时懒惰贪玩、孤芳自赏、甚至狂傲不羁.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应付。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善于机械记忆,不善语言思维,不愿或不善于开动脑筋,常常回避那些较难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有些受了批评还当堂顶撞老师。这些学生往往需要经过有效的教育对策才能使其发生抓变,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高校课堂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尤其是2012年徽县提出了课堂建设年的目标,学困生正是制约高效课堂建设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能否有效的转变学困生关系到高校课堂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要转变学困生首先就要弄清楚其形成的原因,进而才能寻找合适有效的学困生转化途径。因此本课题组在2012年确定了“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这一课题。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有序、连续的研究。随着高校课堂在全县范围内的推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本课题的研究及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

1.从目前的教育来看,学困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变,尤其是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的数量在逐年增大,学困生数量也是连年上升,这严重的影响到了教育教学质量,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一旦弄清,有助于我们找到更加有效的转变学困生的途径。学困生的转化途径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能让学生养成爱学习、好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受益终生。对今后的继续教育、工作和生活都有深远的意义。

2.就“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这一课题而言全国各地都有研究,但是其成果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并且有一定的局域限制,这正是课题要研究的地方,要研究我县的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同时寻找适合我县的学困生转化途径。

3.研究“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利于推动我县高校课堂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我县教育大发展。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应用元认识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相关教学理论,了解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各种课程理论、教学模式的特点;通过网络、文章、杂志和报刊等信息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整理、收集已有的关于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的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对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和研究,吸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了解农村中学学困生的研究现状,并以此为依据编写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对我校学困生的现状进行调查。整理调查所得数据,分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转化对策。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行动研究,具体运用了以下方法:

1.文献法

应用元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等相关教学理论,了解现代生物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各种课程理论、教学模式的特点,通过网络、文章、杂志和报刊等信息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收集、整理已有的关于高中生物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的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对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和研究,吸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为课题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调查法

参照他人的研究和问卷调研情况,编制了适合我校学困生的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精心统计和分析研究,探讨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

3.访谈法

笔者精心准备了一些对不同类型学困生如何因材施教的问题跟优秀教师进行个别访谈,并做下了详细的访谈记录,了解他们转化学困生方面的真实感受,然后进行分析,增强转化学困生对策的实用性。

四、中学学困生成因调查与分析

(一)中学学困生成因

根据对调查和访谈的研究结果并结合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研究的成果,造成中学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

1.内因

内因,即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原因,亦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通过研究发现,导致中学学困生形成的内因主要包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不良的学习动机和消极的学习态度、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及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心理素质不佳等。

(1)原有基础知识薄弱

笔者通过多年工作经验和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学习结果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学校教育中每一学科的学习任务都是按顺序进行排列的,后面的学习是建立在前面学习的基础知识之上,与以前学习无关的学习任务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即便是最简单的学习任务,也是以曾经学习过的知识为基础的。如果学生对前面的学习任务没有掌握的话,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没有相关的原有知识作保证,学习过程是无法顺利进行的,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对于新的学习至关重要。(2)缺乏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学生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学习兴趣对学习的推动作用己在所有教育工作者中达成共识,所以凡是优秀的教师都会千方百计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才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如果学生的学习不是由于兴趣使然,而仅仅把它视为一项任务、一种负担,这种被动的学习不仅收不到好的效果,还可能逐渐导致其学习困难。不同学困生没有学习兴趣的原因各不相同,尽管形成原因多样,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因为不喜欢,使得对学习的热情不高,求知欲不强,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不够,难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和吸收,最后导致学习的困难,因为学习的困难,使他们更加视学习为一种负担,形成畏难心理,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厌学情绪,形成了恶性循环。(3)不良的学习动机和消极的学习态度

良好的学习动机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前提,而相反,不良的学习动机则是导致其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对学习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而实践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学困生学习动机不良,学习态度消极。笔者认为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的单向性关系。这也就是说动机水平可以影响学习,而学习成绩又可以增强或降低学习的动机水平。如果学困生认为自己努力学习就会获得好的成绩,就会增强他的动机水平,他就有可能努力去学习,相反,如果学困生认为即使自己努力了,但也不一定或不会获得好的学习成绩,那么会进一步降低其动机水平,他就不可能努力去学习,如果学困生虽然知道努力学习能获得好的成绩,但是他不相信自己能够努力去学习,则他的学习动机水平也会降低。学困生的不良学习动机和由此决定了他们在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时所持的消极学习态度是导致其成为学困生的重要原因。(4)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及不良的学习习惯

众所周知,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决定着学习效率,直接影响学习成绩。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不良的学习习惯也是导致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课前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多个环节。

学优生和学困生在课前预习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学优生较学困生做得要好,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大多数学生表示没有时间预习或认为没有预习的必要,可见,不能很好地安排学习时间或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是导致预习这一环节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的主要原因。没有很好的预习加上学习基础的薄弱导致学困生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打磕睡、讲小话、吃东西等分散课堂注意力的不良嗜好,课堂上的注意力分散导致了学困生跟不上老师的讲课思路,造成某些知识的缺漏,甚至错过整节课的内容,课堂是学习中最主要的环节,课堂上由于注意力的分散造成的内容缺失便成了恶性循环,以至于做笔记、课后作业、复习等都成了空话,长此以往,就使得学习起来越来越困难。

学困生的这些不良学习习惯使得他们长期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碰到学习问题时不设法寻求帮助去解决,而是置之不理,使问题越积越多。部分学困生没有养成规律的生活、学习习惯,不会根据生理规律去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不顾自己的生理的承受能力而加班加点的去学习,经常打疲劳战,结果使得白天没有精力学习,使得学习效率低下。因此,不良的学习习惯也是影响学困生学习不利的因素。

2.外因

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外因都通过内因在学困生的形成过程中起作用,其中主要包括:学习任务重、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环境的不利因素以及社会不良风气和观念的影响等。(1)学习任务重 笔者对高一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一开设了9门文化课,另外还有信息课、文体课和劳技课等其它课程,因开设课程多,作业量大,每天学生上完课完成作业后基本没有时间剩余,这也是导致大部分学生预习、复习、独立作业等各学习环节缺失的重要原因。因为学习科目多、任务重,导致了各科学习时间不足。学生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对某些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找不到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身能力。同时,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很难对原有的薄弱学科进行加强和巩固,进一步影响了学习。(2)学校教育的不足

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理所当然地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故学校教育主要表现为教师教育。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在学困生的形成过程中学校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① 每个学生的潜质不同,老师在“因材施教”上下功夫不够。一个班一个教师同时面对几十个学生,这使得教学只适宜一部分学生,而对另一部分学生则不适应。而一般的教师的教学只是照顾大多数的中等生。这主要是受传统教学评价观念的影响,一般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及格或刚超过及格线,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成绩一般,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完全掌握教师所教的内容”。受此观念的影响,这些教师忽视了部分学生对他们的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的不适应性,当然也不会采取相应的办法来弥补其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在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时产生的困难。

② 一部分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常常是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上他的课,同样也会因讨厌一个老师而不喜欢上他课。一些教师因自身专业素质不高、教学方法单

一、处理不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不畅和对学生要求过高等原因而导致课堂氛围不活跃、没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对这些教师及其所教授的课程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产生了消极的学习态度,进而产生了学习困难。

③ 部分教师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重视不够,方法不多,措施不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生物教师为了赶进度,提前结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向学生介绍教材之外的相关生物知识,这种将教学转变为单纯知识传授的行为,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④ 应试教育观念普遍存在。部分教师教学思想不端正,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把教学重心放在了学优生身上,对学困生的关怀和帮助不够,甚至有歧视学困生的现象,使他们产生了自卑、恐惧心理,滋生了厌学情绪,失去了学习信心,最终成为学困生。

除主要的教师因素外,学校教育的影响还包括学校的办学及管理理念、学校学习风气、学校环境等等一系列其它的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启蒙老师。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父母都非常关心子女的学习,在这一方面学困生和学优生几乎不存在差异。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学习都非常关心且都非常注重对他们的教育,但是父母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导致了不同的教育结果。父母好的行为习惯、思想表现和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力地推动孩子的学习;反之,则可能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消极的作用。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家庭环境因素也会或多或少地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如父母的职业、文化层次、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心理沟通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兄弟姐妹的学习情况等。(4)社会不良风气和错误观念的影响

“社会是学生的第二课堂”,目前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良风气和错误观念对学困生的形成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这种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改革开放后,社会上的一部分个体劳动者文化层次虽低,却先富裕起来了,因此社会上有了“读书无用”、“多读书不如早赚钱”等论断,中学生因鉴别能力还不强,容易受这些错误思想的影响而放松学习;其次,中学生热衷的电视节目如韩剧、武侠片等不断上映,还有他们喜欢的流行歌曲不断推出,甚至部分学生还会不理智地疯狂地去“追星”,分散了他们的学习精力,浪费了他们的宝贵学习时间。还有,随着个人电脑和网络在普通家庭的普及,网络游戏,网络QQ等不断的升级,很多学生因沉迷于网络或游戏而耽误了学习;再次,应试教育的观念在社会上仍广泛流行,在很多人看来,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这给部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滋生厌学、畏学情绪。

五、学困生转化对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变学困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弄清楚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转化工作的基础。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只有对学困生进行更多深入的了解、倾注更多情感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其更好的发展。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转化学困生的途径,以及在转化学困生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学困生转化的方法和策略

1.学校方面

这里所说的学校方面,全面地说应该是整个教育系统,因为虽然具体的事情需要学校来做,但离开了整个教育系统的支持,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也无法进行。(1)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用统一的标准来对待学生。课堂上问题的选择和设计,都是针对学习优秀的学生而言的,但是要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那么教师的问题设计就应面向全体学生。由于所有学困生的知识体系有缺陷,有的认知有困难,教学中要根据他们的实际,不能苛求,可适当降低要求,并落实分层教学的一些作法,切实减轻他们的学习和心理负担,让他们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备课时,要为这些学生设计简单的题目,课堂任务要有梯度,给他们机会参与,回答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作业任务要有层次,以保证他们掌握基础知识为主,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宽和提高;在平时的测验中,题型和难度要合理,保证70%以上的基础题,避免考试的屡屡失败扼杀学困生的自信心,被迫选择放弃学习。

(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探索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抹杀了学生个性、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寻找新的、贴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更加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但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所选择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本身。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能依靠一套模式去上课。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期望的积极效应。

在尊师重教的传统下,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权威的专制的师生关系。教师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学生对教师仅能听从,不能有和教师不一致的观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要性的地位,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地位。但是教育的效力来自受教育者的认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师生关系的核心就是把师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每位学生都有不可剥夺的利益和主体尊严。师生关系应是一种互相敞开和接纳的关系,教师和学生要本着沟通和理解的目的,通过教育对话的途径,彼此吸引、参与包容,从而分享对方的知识、思想、意向和情感。另外,教师的期待,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欲望,克服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心,形成对良好学习成绩的期待,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效果。

2.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管是家庭内部的氛围,还是父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方式,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当一个家庭出现了学习困难学生,家长们又应该做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给孩子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

不可能每一位家长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能够在学习上给孩子全方位的指导,但不管家长的学问有多高,营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并不困难。有许多家长忙着各自的事业,无暇照顾孩子,于是让孩子自由发展;有的家长整天打麻将,不想管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还有的家一长经常在家里争吵,让孩子无法安心的学习。这些都不是好的家庭环境,不利于学生成人成才。但这些问题不是不可改变的,只要家长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放弃一些休闲的时间,避免一些无谓的争吵,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对于预防和改善孩子学习成绩差、厌学和自卑情绪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学困生也渴求进步,当他们置身于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里,也不会轻言放弃。

(2)家长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给与他们理解和鼓励。

现在有许多学生都感觉学习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老师和家长学。这是与家长平时要求太高,督促太紧有关系,孩子在生活中体验不到快乐,整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一点休息和娱乐的时间都没有,考差了还要挨训,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家长应该知道,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承担着相当大压力的,即使是学困生他也不甘心永远落后,这时家长不能一味的提要求、定标准,而是要对孩子的考试失利给予理解,帮助其分析原因,探讨对策,避免下次再次失利。这样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如此关心体贴我,我如果不认真学好,就太对不起他们了。学生这样一种自发的学习动机要比父母逼着学习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强许多倍。另外,家长也需要及时与学校沟通,了解孩子当前所处的情形,探究下一步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摆脱学习困难。

3.社会方面

学习困难现象虽然发生在学校,但是社会也有其一定的责任,并且如果不采取补救措施,时间长了也会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这个范畴很大,可以是某一个固定的小区,也可以是指整个社会的风气和舆论,总而言之,学困生的转化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社会人员对学困生关心不足是当前学困生转化工作的一大障碍。许多社会人士对学困生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学困生的成长漠视甚至歧视。学困生也能明显感受到自己受周围人的冷落,还会有人在他们背后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严重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笔者希望全社会的人员都能对学困生有个正确的认识,共同来关注他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而不再对他们的成长有消极言论,多看看学困生的长处,多奉献自己的爱心,相信学困生也能感受到全社会对自己的关注,觉得自己不再孤立无援,不再受人歧视,自然也就有学习的动力。

总之,学困生并不是某一个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学困生的转化也不单是哪一个部门的责任,而是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共同的职责所在。相信经过一段时期的工作,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来关注和帮助学困生,形成教育合力,他们的教育转化工作定会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差异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环境教育产生的不同影响,导致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学习产生分化现象,从而产生学困生,这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因此关于学困生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中外很多学者致力于学困生的研究,并积累了很多转化学困生的经验。本课题组在借鉴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农村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得出了以下结论:

1.由于种种因素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学习感到困难,主要的内在因素有:(1)原有基础知识薄弱;(2)缺乏生物学习兴趣;(3)不良的学习动机和消极的学习态度;(4)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及不良的学习习惯等,外在因素主要有:(1)学习任务重;(2)学校教育的不足;(3)家庭环境因素;(4)社会不良风气和错误观念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访谈等,得出了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结论。

2.针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因此本文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转化策略:(1)学校方面:①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分层教学;②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探索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③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期望的积极效应;(2)家庭方面:①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给孩子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②家长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给与他们理解和鼓励,(3)社会方面:全社会共同关注和鼓励学困生,提供宽松温馨的舆论环境。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1.可能在判断学困生上存在偏差,有的应归为学困生的没有被归入。

2.由于本人能掌握的资料不足,加之笔者水平有限,虽然花了时间却难以拿出一个理论和实践上都比较令人信服的学困生的操作性定义,使研究站到一定的高度。

3.学困生的成因是复杂的,涉及到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而对于社会和家庭的成因是笔者无法改变的,只能立足于教学和学困生的研究,通过改善自身的教学,加强学困生心理特征的研究,进行力所能及的教育,转化学困生。对那些受社会、家庭影响较深的学困生来说,笔者的转化效果不尽人意。

4.对学困生的转化的研究,不能靠一个人的力量,需要得到学校和家长的支持,更需要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和班级其他学生的配合,应该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小结

学困生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转化学困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本质涉及到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由于本人知识不足,研究能力有限,不能整体把握,也未能完全对各方面成因做定量的研究。

学生困的转化是一项协同的、持久的、不断创新的工作。古人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有这种理念。当我们的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给予学困生足够的关注、足够的爱心、足够的帮扶,学困生的预防和转化问题一定能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王远康.生物学科学习兴趣形成及培养方法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6)[2]张洁.让课堂教学评价体现新课程理念[J].中学生物教学, 2003(11).[3]胥兴春.生物学习困难及其心理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 2003(3).[4]孙改仙.论师生合作艺术[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1)[5]刘衍玲.学业优秀与学业不良高中生心理素质的比较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3).[6]吴沁.对学习困难学生研究及其学习指导策略[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9(4).[7]徐芬.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8]钱在森.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第三篇:《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也日益彰显其魅力和价值。近年来,国内及区内已有不少中小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和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积累了一些丰富的诵读经验。但这些研究基本停留在很浅的层面上,如何把传统文化与中小学人格培养结合起来研究的更是鲜见。因此,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如何在中学生中培养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途径、模式,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因此,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强化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构建良好的、有序对策和具体的实施操作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如何通过“研读经典”,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呢?我们一直在思考并为此已经做了两年多的实验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上升到理论研究的层面,故此提出了本课题研究。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还将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小学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更为有效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其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对广大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会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开展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培育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力争总结出一些值得推广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的传统文化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

通过走进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创建学习型的文化校园,探索出适合中小学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优化校园文化。

让传统文化堂堂正正地走进学校,大大方方地“占领”课堂,与学生朝夕相处,通过耳濡目染,达到陶冶其高雅情操、锻造其文明素质之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筛选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传统文化内容。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完善主题式经典阅读文化的校本课程。经典研读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即“读、诵、议、评”的研读模式。

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上的有形展现,通过文化景点建设,构建特色鲜明、教育效果明显的立体的、开放的校本教材。让校园文化诠释学校办学理念,引领师生亲近经典文化,让校园成为师

开展经典文化活动的研究渗透在学科教学及日常生活重视家校沟通,开展亲子活动。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qq聊天、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主题式经典阅读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和诵读情况,收集学生及家长对国学经典诵读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题实验应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2.文献资料法:

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全国其它学校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整理、筛选,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以及可借鉴的优秀经验。使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更高的起点。

3.行动研究法:

对研究主题式经典阅读文化促进中小学生阅读教学的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方案,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语文与弘扬国学经典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对比研究法:

根据实验对象个体情况进行实验前后纵向比较,并判断实验效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二)研究对象:我校七至九年级全体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0月)1.课题申报和论证。2.成立课题小组,确定组员;3.制定实验计划;4.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理论,收集资料,做好有关课题的调查,为实验做准备。

第二阶段研究操作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1月)1.完成和完善《中小学主题式经典阅读》的读本开发;2.实验校进行子课题研究;3.召开各种形式的教研沙龙活动;4.召开阶段性成果汇报会;5.教师撰写实验论文,撰写阶段实验总结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1--2016.2)1.实验校召开实验研讨会,对实验从计划、实施和实验成果等进行验收,撰写实验工作报告;2.各种成果材料收集、整理; 3.对本课题进行成果鉴定。4.结题。

六、课题实施的具体做法:

1、开展调查,了解阅读状况

确定课题后,为了解家长对学校开展主题式经典阅读是否支持、对学校开展主题式经典阅读的看法以及孩子在家阅读情况,同时也为了解学生对主题式经典阅读兴趣、主题式经典阅读知识掌握和目前经典诵读情况,我们分别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从家长问卷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家长对学校开展主题式经典阅读还是非常支持的,都认为主题式经典阅读对学生的阅读方法指导有很大帮助的。从学生问卷中,我们了解到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浓,对国学知识大都不太了解,目前经典诵读数量不多。根据这一调查情况,我们设计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实施中,我们又分别设计了两份不同内容的调查问卷,就国学阅读兴趣、阅读时间、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查,这两次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国学阅读情况有很大的转变。

2、创设条件,造浓阅读氛围

课题实施伊始,我们就着力构建儒雅的校园文化,让师生生活中充满书香。我们最大限度地让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跟学生对话,使静态的校园处处成为经典诵读的育人佳境,我们还要求各班教室根据班级特点制作图书走廊,建立了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抬眼望人文,举目品经典。

下午午休后播放新学堂歌,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通过这些文化环境的打造,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我们还确定了“我读书、我快乐”的口号,倡导学生做到晨间集体诵读、午间休闲诵读、睡前放松诵读,以此培养学生国学诵读习惯。

学生要有丰富的书刊可读,这是完成主题式经典阅读的基本条件。为此我们非常重视学校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的硬件建设,一是投入资金购买了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国学书籍,以增加经典读本的配备;二是建立电子阅览室,鼓励学生网上阅读,广采博闻,开阔视野;三是要求各班建立班级读书角,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实现班级学生书籍资源共享。学校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班级图书吧的建设,为学生广泛而大量地主题式经典诵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课题顺利实施提供了物质保障。

3、推荐读物,选择阅读内容

经典是浓缩了中国古代人文自然知识结晶的精华,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从调查中,我们得知学生对经典了解不够,在选择经典读物上,存在很大盲目性。所以根据尽量选择音律谐和,节奏明快,琅琅上口的作品,使学生易于吟咏诵读的原则,我们一方面向学生推荐包括《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唐宋三百首》等启蒙学读物要求学生在校内诵读;另一方面,针对对经典诵读有兴趣的学生,我们则

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

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 为了使每个孩子都乐于诵读,并且读有所获,我们把诵读内容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逐步渗透,不断提升。七年级主要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让学生在诵读中初步熟悉古文、了解古文、为今后诵读古文创设了氛围,打下了基础。八年级则拓展原有的《三字经》、《弟子规》内容,增加浅显易懂的《论语》中的名句,作为诵读的内容。九年级随着学生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水平,则重点诵读《论语》,分篇章导读。

4、授之以法,提高诵读效率

许多学生有了经典阅读兴趣,但如何阅读,学生却心中无底。为了更好地将经典阅读落到实处,使经典阅读成为有效的阅读。我们采取了三管齐下的办法,一是每班每周开设一节经典阅读指导课。这节课可以是经典阅读欣赏课、诗文韵律课、阅读游戏课、古诗词游园课等,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课,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二是每年级每月举办一次阅读交流会,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赛读等方式,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好的阅读方法;三是课内带动课外,在课堂上,教师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国学经典内容,采取年级段不同,经典阅读方法的指导各有侧重的办法。比如七年级段则主要通过游戏等方法让学生了解韵律不同阅读方法不同,八

“赏——诵——画”的方法来感悟阅读经典的方法并加以运用到自己的阅读经典中最后通过画把自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表现出来,九年级则采用“阅读——交流——评析”的方法阅读国学经典,让学生在交流中阅读经典。品析经典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5、注重整合,激发诵读兴趣

我们在课题研究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在语文课堂上指导阅读经典,还注重国学经典与其他学科、活动的有机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我们把国学经典与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学科整合,音乐课上或给经典的古诗配上节奏,即兴来上一段精彩的说唱,或者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美术课上,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国学经典所描绘的内容理解画一画,通过说、唱、画等形式,学生从经典中感悟到了国学经典语言的精粹,感悟到了许多做人的真谛。

(二)学生阅读方法探究

1、成立经典诵读文本编写小组,选择适合中学生诵读的经典材料编写成册。教务处将经典诵读作为学校地方课程排入班级课程表,以语文教师为主体,将诵读作为学校的常规工作管理来抓,开辟经典诵读的宣传阵地和交流平台,促进经典诵读活动的正常开展,使学生将诵读经典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能创新诵读形式,提高诵读效率。将经典诵读向其他学科进行渗透,定期开展班级、校级的一些诵读竞赛,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并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并逐步完善诵读的评价机制,提高经典诵读的实效。

3、通过多种方式展现学生的诵读成果,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兴趣参与诵读。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争取诵读经典形式与内容的延伸,形式可以从课堂、学校向家庭、社会延伸;内容可以从学校规定的内容向课外经典内容、国外经典内容的延伸。开展一些活动展示经典诵读的成果,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经典贯穿于日常的教育过程中。

(三)教师队伍建设

1、总体目标

以传承国学文化教学为契机,以提高教师文化素质和文化底蕴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教师国学文化的发展。经过两年的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善于创新、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素质一流、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

2、具体做法

(1)、引领教师探索国学为主题的课程编写和开发,构建教师快乐和谐的学习团队。解决教师在文化底蕴的缺陷,从而推动学校国学特色的文化校园建设。

2)、以国学教学为载体,提高教师国学文化内涵,提升学生和社会对教师的满意度。

实施教师传承国学文化工程,加强教师文化底蕴的发展,引领教师诵读经典,提高全体教师的文化素养。从而提高学生和社会对教师的满意度。(3)、教师每学期读一本经典名著。(如:孔子、孟子、苟子等。)

从经典中找准亮点,奠定特色教学基础,充分利用诵读经典名著的基石,提升教师对国学的理解,提高教师文化底蕴素养。从而发挥教师的潜能,实现教师的价值

(4)、以国学教学特设的开展,构建合理的骨干教师梯队,培养国学教学领军人物。

继续开展主题式经典诵读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在理解经典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观点,深入经典名著教学和特色的研究。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展示。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三年的课题实验收获,让我们感到欣慰,因为主题式经典诵读已经犹如一条河流在学生们的心田间激起美丽的涟漪,它让学生找到了经典阅读的乐趣。还因为课题研究助推了我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提升了学生的人文内涵,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通过实验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主题式经典阅读的兴趣明显增强了。绝大多数学生有主动阅读的欲望和热情,每天课间休息时间、上下学路上,我们都能看到学生们总是饶有兴趣地互相背诵,有些有创意的学生还把《三字经》、《弟子规》、《古诗词百首》等国学经典编成拍手歌、谜语诗、接龙游戏等,使得经典阅读学习遍及校园。

(二)、学生阅读习惯已形成

实验前,学生绝大部分是被动地诵读,现在学生逐步养成了每天阅读的良好习惯。整个学期下来,许多学生阅读的面逐步扩大,阅读的量不断增加,阅读的质大幅度提高,阅读能力日益增强,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整体提升。在阅读中,学生对作品的兴趣不在仅停留在“故事情节”上,不再仅满足于“看书”,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他们也开始关注人物命运,思索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注意作者的表达方式,以自己的眼光评判作品的好坏优劣等,把读与思、读与记、读与写逐步结合起来,阅读的目的性增强,阅读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三)、逐步形成了一套阅读体系

根据“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身受益”的宗旨,我校在引导学生诵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多样化的、学生喜爱的诵读体系,即:唱——读——抄——画——赛。唱,即借用韵

把古诗词带入其中,让学生伴着熟悉的旋律唱着新鲜的古诗词,在轻松娱乐的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读,每天课前2分钟,午会前5分钟,组织学生朗读或自由诵读。抄,让高年级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等。画,学生在背诵经典的基础上,把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和所描绘的形象通过画展示出来。赛,即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经典诵读比赛。

(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了

开展经典阅读活动三年来,我们感觉学生的改变真的非常明显:经典阅读的韵味越来越浓,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大大提高;经典阅读的感受体验丰富多彩;学生对经典的文字欣赏能力提高了,而且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开阔了,表达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各种场合学经典、用经典的意识增强了,在写作和交流时时不时地引用上几句经典中的句子,使得作文包括网上博文增添了不少文采。近年来,学生有不少作品发表于报纸杂志,在参加各级作文征文比赛中,我校学生均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五)、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通过三年的经典阅读,我们欣喜地看到,“爱国情”、“亲情”、“友情”、“传统美德”犹如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准。

一是每周一升旗时,我们能发现学生专注国旗的眼神变得越来越明亮了,二是学生的性情变得温和了、举止文雅了,学校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爱学习,守纪律,尊师长,敬同学的好学生。从前娇纵任性的“小公主”、“小皇帝”逐渐变得懂事了,连家长们也直夸“经典诵读”读得好。三是学生的行为改变了。

我们发现如今许多好的行为正逐渐替代以前不良的习惯。如以前三番五次要求学生不许带东西进校,可每天还是有学生吃零食后留下的垃圾,而今这种现象却日渐消失,教室里整洁清新;从前老师要求同学不可在走廊、楼梯口追逐打闹,可每天都看见部分同学在走廊上你追我打,而今,每当同学们迈进校门后,教室里便传来琅琅的书声;在琅琅的诵读声中,学生犹如与历代圣贤平等对话,感受到先辈们先进的思想。学生讨论交流,对照自己找差距,辨别自己的行为哪些是对的,哪些还做不到的,今后应该怎样做。通过“经典诗文阅读”活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越来越好。

(六)、教师教研能力提高了

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教师们的教研能力有了更大的提高,特别是我们的一些教师所上的国学研究课获得了广泛的好评。此外,教师通过理论学习,集体备课和课例研讨,我们的教师教学理念得到更新,科研意识正不断增强、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教师

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与理论水平。

(七)、校园文化特色已形成

随着主题式经典阅读的开展,我校书香校园文化已成为学校的一大亮点。尽显文化气息的书香走廊,一句句催人奋进、琅琅上口的名人名言,名言配画、图文并茂的校园外墙文化,各具特色的班级名片,一段段蕴含哲理、意味深长的班训感言,匠心独运的读书板报与墙壁文化,一本本散发着浓浓墨香的校刊、校本教材和教研之窗,一个个省级课题的立项、结项,一张张参加活动的获奖证书,一对对亲子诵读的感人画面,让走进王林小学的人,无不称叹:这真是一个充满书香灵气的校园。正因为我们的努力,日前传来好消息:我们已被评为书香校园,且省里要到我校录像宣传我们的书香文化特色建设。

八、实验的反思与讨论:

看到主题式经典诵读活动终于有效地开展起来了,我们倍感欣慰,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经典诵读时间上的矛盾、怎样才能将经典诵读教学与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层融合、如何解决中学生们在主题式经典诵读过程中存在的识字困难还是待解决的问题,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和开发更多国学阅读资源,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借助主题式经典,提高学生双文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三年来,我们欣喜地听着,看着,感受着经典诵读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娱和教益,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镜头感动着,感染着,可以说,是经典阅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阅读让孩子们从此受益终身。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深入研究下去,课题虽结题,但我们研究国学经典诵读的脚步不会停下,“路漫漫系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四篇:小学数学六年级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六年级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结题报告

黑河市第三小学 张凤明

一、课题研究问题的界定

1、本课题涉及的“数学学困生"指智力正常,但由于种种原因,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成绩暂时落后的高段学生。

2、小学数学高段学困生成因: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内外因互相作用的结果。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困生成因也各有不同。只有找到本校数学高段学困生形成的内因和外因才能对他们对症下药。

3、转化学困生的对策研究:探索出对小学数学高段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起因

“学困生”问题是每个班级普遍存在的问题,一般认为这类学生大约占全部学龄儿童的8%—10%,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目光,因此,对“学困生”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就我校来说,学生大多来自普通家庭,有经商、打工、生活困难、家庭离异等较为复杂的家庭环境,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也有部分家长思想不重视,再加上周边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问题,学习效果不理想,学业滞后,从而出现厌学、畏学情绪。学困生的大量存在,一直制约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研究高段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所以研究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显得更为迫切。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出小学数学高段学困生形成的内因和外因,探索出对小学数学高段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总之,使他们达到课程标准的最低要求。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研究意义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学习者的背景知识与先前经验建构新知,它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有效构建。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2、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类存在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与自然观察者智能。这八种智能只是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他认为教育应该激发每一个人潜在的智能,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主张教师应从多方面评价、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以此来设计和改进教学,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着眼于受教育者以及社会的长远发展,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4、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基础教育界歧视学困生的现象还有存在,忽视学困生教育的教育者也不乏其人,这种学校教育不公平现象必须杜绝。这样,学困生就不会掉队,可促进全体学生全新课改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促进全体学生全面素质获得平衡发展。学困生优势培育强调促进全体学困生全面素质获得平衡发展,如果我们的设想与结果一致,则可以为小学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一定的经验,将对于整个小学新课程改革甚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型课程改革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数学高段学困生的致差原因。

2、转化小学数学高段学困生的对策。

六、课题研究采用的策略

1、研究的对象 :本校数学高段学困生。

2、研究策略

(1)、资料和文献法

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作为研究的理论支撑。(2)、调查法

以问卷、谈话、家访等多种形式向学困生、周围同学、学生家长调查影响学困生成绩的内因和外因。

(3)、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典型学困生进行跟踪研究,制定转化策略并根据转化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

七、完成课题的条件和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学困生转化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符合国家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当前改革的实际需要。

2、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有区科研所的定期指导和学校领导的重视,为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八、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3.10——2013.12 制订研究计划,完成课题方案的论证。

2、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4.1——2015.1 实施课题研究,不断总结,修改方案,总结可操作的策略。

3、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5.2——2015.4 根据实验目标,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查、测试、分析、撰写论文、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成果

本课题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初步取得以下成果:我们了解到学困生厌学的原因,充分调动学困生学习的兴趣,向学困生撒下更多的爱,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能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有了学习的热情,能自觉、主动参与。现在我就如何让学困生厌学转化为爱学谈谈做法和获得的经验。通过观察、询问、调查知道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既有自身因素又有外在因素。

1、自身因素

大部分学困生对学习的动机不明确、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作业照抄,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没有树立我要学的思想。对知识不感兴趣,甚至想放弃学习,自控能力差。

学困生在经历几次学习失利后就失去学习信心。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学习策略运用不当。学困生往往是课后独立完成作业、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知识归类、系统总结的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的能力较差。

学困生往往他们习惯于机械记忆,忽视意义记忆。知识学习中,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是相辅相成的,而学困生认为学知识只靠强记。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后面,有混的心理,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知识缺乏自信心。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身上。学习基础差,跟不上进度。

2、外在因素 学校方面的原因: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学校也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促成学困生的罪人。随意延长学习时间,搞疲劳战。根据科学论证,小学生的每天睡眠时间应确保九至十个小时。但绝大多数小学高段学生的睡眠时间不足八小时,所以课堂上出现了困倦、走神的现象,记忆力也明显下降。这对于学困生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取消了音体美等。除了课堂还是课堂,除了读书还是读书,试想,学生在学校里无快乐可言,他们还会有多少心思去知难而进呢?另外,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可能面临多次地调换老师,师生之间需要一定磨合期,好不容易相互适应了,又被拆散,学困生就得不到老师及时的管理和帮助,越滑越远。再有,教师的课业负担太重,根本没有时间对学困生进行帮助与辅导对成绩好的学生偏爱有加,对成绩差的学生缺乏耐心,听之任之,任其发展。

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促进子女健康成长。例如:有些学生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父母不和,经常吵架甚至离婚,父母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我校部分学生的父母外出工作,子女留守在家,缺少温暖和乐趣,导致其对学习丧失信心。还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和袒护,致使孩子养成了好逸恶劳、不思上进的坏习惯。有些家长则认为学习并不重要。还有许多家庭生活状况极其困难,不能为子女提供一个安静的学校环境,更谈不上为孩子添置必要的学习资料。再有一些孩子长期在长托班生活,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致使有些学生就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

十、转化学困生的对策

1、学生方面

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困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为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就能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的火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在丰富的学习环境中体验成功的愉快,引导学生走上爱学的道路,以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起学困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爱心帮助学困生。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现实意义。可以讲大道理,使学生感到国家的建设、交往、工作需要知识,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责任感。同时讲小道理,即结合他们自己的前途,使他们懂得掌握知识对他们将来就业和事业发展有很大帮助。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动机。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习惯入手教起,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是学好知识的根本所在。教师要遵循认知规律,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勤学好问、大胆发言、书写规范、善于学习、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勤于动笔、善于总结等。

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方法是指:预习,找疑难;听课,边听边思,解除疑难;巩固,积极巩固训练所学内容;课后复习,独立作业,记忆所学知识;科学用脑,合理安排时间。

2、学校教师方面

转变教学观念,丰富课堂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持久学习的原动力。教师要努力做到:精心备课,为学生设计各种有趣的学习任务;把游戏、简笔画、实践活动带入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使用直观教具,多利用真实情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课堂教学。

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可以把学困生均匀地分到各个学习小组中,给他们每人配一位成绩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遇到困难时可以得到及时的帮助,分心时可以得到及时的提醒,偷懒时可以得到及时的监督,成功时可以得到及时的分享。给予学生无私的爱,如果学困生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师生之间心与心的距离就会缩短,学生对老师就会产生一种依恋感,就会相应地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乐事。因而教师应用爱心拉近与学困生之间的关系,而不应该因为他们是学困生而贬低、排斥他们。要辩证的看待所谓的学困生,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同其他的同学一样都能沐浴在师爱的阳光中。

对学困生要加强个别帮助与辅导。教师要主动接近他们,与他们交流,给他们关爱。借助教师的日常提问、作业分析、课堂反馈、个人访问、诊断性测验等方法,查明学困生的困难所在,进行有目的帮助。多给他们参与的机会,教师要多给学困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完成任务中找到自信,体验到成功,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总结成绩,及时表扬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有意识地找出他们的积极因素,当他们取得成绩时,教师要在全班面前表扬他们,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快慰和成就感,继而信心倍增。

3、家庭方面

家庭的配合是转化学困生的外部条件。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老师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议、家访、打电话、利用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信息。齐心协力,完成好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十一、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虽然研究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研究的对策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从个人的角度去研究比较肤浅。因为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影响的因素较复杂,既有学生自己的知识、技能基础,智力与能力结构;非智力因素水平,学习心理准备状态及身体状况等自身因素,也有教育、社会、家庭等环境的外部因素。学困生的出现是由学校、社会、家庭综合教育失误造成的,我校家长不太重视教育,大多都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抚养,他们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转化学困生不能只是学校、教师孤军奋战,要社会、学校、家庭、老师、家长共同努力。这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只有信心百倍,持之以恒,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第五篇: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以新区实验幼儿园小一班幼儿为例

盐城师范学院 110316 张超时

问题还是很多的,请抓紧修改:

1.整篇文章结合副标题的内容有些少,修改中可以结合副标题新区实验幼儿园小一班的现状与经验来写。

2.整篇文章结构应该是: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研究设计;三现状描述;四产生的原因分析;五缓解对策;六研究不足。根据上面结构整理下。

3.第二部分研究设计中 研究内容部分重新写下。

4.第三部分 现状描述的内容 再充实丰富一些.5.原因分析 要针对现状的问题描述来进行具体分析

6.参考文献部分重写。尽量不要用网络的。

7.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QQ上跟我联系,修改好之后尽快发给我,我再看。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摘要]小班幼儿入园时普遍会出现哭闹、焦虑等,本文就是要对幼儿分离焦虑的形成原因与对策进行研究;本文运用了观察法、,文献检索法以及访谈法这三种研究方法对苏州高新区实验幼儿园小一班幼儿为什么形成分离焦虑以及如何应对进行研究,发现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环境因素、要求因素、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家庭和幼儿自身的因素。针对此五大方面的原因,开展了调查与研究。

[关键词]小班 分离焦虑 成因 对策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每年9月开学季,年满3周岁的幼儿就要开始经历对于他们来说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大事件——上幼儿园。要离开亲人的怀抱到幼儿园中开始集体的学习与生活,对他们来说这是适应社会的重要的一大步。因周围相处的人由熟悉的亲人变成了陌生的老师和小伙伴,熟悉的家庭环境变成了完全陌生的幼儿园,在这期间幼儿往往会出现大哭大闹、不知所措、抱着亲人不愿离开、攻击同伴和老师、甚至不吃不喝等焦虑行为。严重的分离焦虑,既不利于幼儿的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会对幼儿家长、教师以及幼儿园正常教学工作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研究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并找到合适有效的对策,让幼儿较快适应幼儿园生活,这样不仅有利于幼儿未来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家长、教师、幼儿园工作的开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在新区实验幼儿园进行研究。在幼儿园小一班中的幼儿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进行观察,对个别幼儿进行观察法、个案分析法进行研究。

(二)研究内容

研究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以高新区实验幼儿园小一班幼儿为例分析和研究,包括环境和家庭这两大原因,知道原因后,结合已学的理论及知识,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及研究,得出解决幼儿分离焦虑的策略。

(三)研究方法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调查目的和和假设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认识活动,需要制定周密的计划,对观察的内容、手段、步骤、范围做出具体的规定,从而获得第一手的资料的调查方法。

本次观察旨在对了解苏州高新区实验幼儿园小一班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二)文献检索法

借助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查阅各类幼教专业书籍和杂志获取关于分离焦虑的相关资料及信息

(三)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调查者依据调查提纲与调查对象直接交谈,收集语言资料的方法,是一种交流式的调查方法。

(1)与幼儿教师的访谈:访谈幼儿教师,了解他们对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方法、态度及策略。

(2)与家长的访谈:访谈幼儿家长,了解家长对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策略及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1.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要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作离别焦虑。即婴幼儿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结系后,即产生依恋后,当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以此来表示拒绝分离。是婴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病于学龄前期。

三、现状描述

幼儿进入幼儿园生活、成长,是幼儿发展生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转折期,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分离焦虑多发生在6岁以前,其特征是当与亲人分离或离开他熟悉的环境时,表现出过度的焦虑,担心亲人发生意外或自己被拐卖;担心与父母或其他依恋者的分离,比如实验幼儿园小一班的孩子们中,悦悦在入园时就会有较大的反应,早晨入园时不愿离开奶奶,奶奶刚抱着她到班级,她就止不住的大哭,老师来抱悦悦,她会对老师作出反抗,紧紧拉着奶奶的衣服不愿松手,同时哭的更大声了。

因害怕分离而不愿去学校或幼儿园,比如毛毛来到班级后,就开始哭,情绪激动,跟奶奶大声喊:“我不要来幼儿园!”等到奶奶离开后,毛毛哭得更厉害了,过了一会儿,毛毛发生了呕吐,脸都哭红了,喉咙也有些哑了。这足以能够看出分离焦虑对幼儿身体的影响,幼儿处于持久而不恰当的害怕独处,当知道要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分开时,立即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比如发脾气哭叫等,其中小部分的幼儿甚至会出现呕吐、恶心、肚子疼、全身不适等症状,这样幼儿的社会功能会受到明显的影响。但是当幼儿对幼儿园的陌生程度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减弱,对幼儿园越来越熟悉,分离时的焦虑也就越来越弱。

现今,约有50%的幼儿在进入不熟悉的幼儿园后见亲人离去而表示不安,有时会向老师说要找妈妈,哭闹不止,而当家长来接时会表现出十分亲热,过几天后逐渐适应了新环境,幼儿就能安心玩耍,等候亲人来接。约有20%的孩子刚入园时并不哭闹,过一段时间后才感到焦虑不安但容易接受安慰,母亲来接时反而会回避。仅有20%的孩子进幼儿园时会哭闹反抗难以安慰,他们在亲人来接时会主动投入怀抱,但对母亲的爱抚又会有反抗表现因而难以对付。只有10%的幼儿,一入园即能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和生活,参与各项活动,基本不哭闹。

四、产生的原因分析

经过较长时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对于幼儿为什么会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环境方面

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不但幼儿的生活环境改变,幼儿的心理环境也改变了,分别有以下几点进行说明: 1.幼儿周围关系的变化

在幼儿入园之初,见到的教师和小伙伴是陌生的面孔,容易使幼儿感到不安全。现在的许多家庭中的孩子是爷爷奶奶一手带大。而由于幼儿园中一个班的配置大部分为两个老师,一个保育员以及15-35名幼儿,所以幼儿面对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同伴、老师及阿姨,会产生焦虑、害怕等不良情绪,但教师无法像家里的爷爷奶奶一样,一对一甚至是几对一的对幼儿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及关怀,没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给予幼儿心理上的安慰。幼儿独处的时间变多了,幼儿独自午睡,没有爸妈或爷爷奶奶的陪同保护,独自吃饭,独自面对幼儿园中的老师、同伴,不能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自己要学会与同伴相处,要知道听老师的话,这样一来,就会有心理落差,有时也会处于一种竞争的环境中,因此,幼儿会感到没有亲切感,安全感。

2.幼儿的要求变化

根据《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的子目标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中目标2为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一点说明幼儿园对幼儿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反映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还反映在生活与游戏中,如自己吃饭,自己脱衣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要求比在家中高。

3.幼儿生活的固有形式的改变

幼儿在家中的生活规律不会像幼儿园一样有固定时间的一日生活时间表,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盥洗,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起床,有的家庭中生活作息比较随意,一切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以幼儿的意愿为中心;所以会有有的幼儿有一些不良的生活规律和习惯,如晚上熬夜,早上睡懒觉等,而有的幼儿则没有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不会在家中睡午觉。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部分幼儿不愿来幼儿园的原因包括他们不习惯固定化的生活制度,觉得在幼儿园里喝的水,吃的饭都和家里的不一样,感到不习惯;有些孩子则是在家里养成了挑食的不良习惯,所以不爱吃幼儿园提供的饭菜;有的幼儿则在家中从来不喝白开水,而在幼儿园提供的饮水都是白开水等。

(二)家庭的因素 1.家长的教养方式。

会在平时注意不娇惯孩子,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鼓励孩子结交伙伴并与新伙伴一起探索、玩耍的家庭,其幼儿就会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他们的情绪也较少出现问题。而对于一切包办代替、娇宠溺爱、百依百顺孩子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则需要较长的适应期。有一些孩子会由于环境的巨大转折差异而在生理情绪上出现问题。如有的孩子因过分哭闹和情绪的不安,而出现夜惊、梦魇或者腹泻、生病等问题。

2.自身经验与个性

在入园之前与家长分离过的幼儿,有过一定的分离经验,就会比较容易去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性格开朗、活泼、外向、大胆的孩子要比性格腼腆、内向、安静的孩子更快的融入到幼儿园的生活中。比如小一班中倩倩和毛毛,倩倩性格外向,进入幼儿园后哭了一会儿后,就自己找玩具玩,不再哭了;而性格内向的毛毛入园后会断断续续哭一整天,会喊着要妈妈来接。

五、缓解对策

如何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帮助幼儿较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有以下几点策略:

(一)入园前:

1.各类型的亲子早教活动,提升家长育儿能力。

除了常规的亲子课外,幼儿园还组织开展亲子阅读指导、亲子趣味运动会、亲子 表演秀、科学育儿讲座、亲子DIY等多种形式的亲子早教活动,帮助孩子和家长熟悉教师和幼儿园环境、了解幼儿园教学理念和方法。2.幼儿入园体验活动,帮助幼儿熟悉适应新环境。

幼儿园一般会利用暑期开放幼儿入园体验活动。让幼儿来园体验几天真正的幼儿园生活,在此过程中让幼儿逐渐熟悉了解幼儿园里的老师、同伴、环境等,让幼儿建立对幼儿园的初步认识。但入园时间比正常入园时间会缩短,一般让孩子来上半天,体验一下幼儿园的晨间区域活动、体育锻炼和简短的教学活动和游戏,也会让孩子品尝一下幼儿园的点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心和午餐。也有的体验活动则安排在平时,9月即将入园的孩子可以在家人的陪同下和小班的哥哥姐姐们一起上课、盥洗、点心和游戏,在观察、模仿中体验幼儿园的学习生活,给9月的入园来一次“热身”。通过对参与过入园体验与未参加入园体验活动的幼儿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参加过的幼儿有80%的孩子在短时间内能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而未参加的孩子则是20%,所以开展幼儿入园体验的活动的确有利于幼儿缓解分离焦虑。3.暑期家访,增进家园沟通互动。

一般在7月,幼儿园教师就会对小班新生进行家访,老师会以访谈、调查表等形式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体质情况、家庭环境、家长期望、以及过往病史、食物过敏等特殊情况,进行家园双方的第一次沟通交流,相互熟悉。老师还会向家长发放一些科学育儿的宣传指导资料。如《如何使幼儿顺利度过入园关》、《上幼儿园,你准备好了吗?》等,帮助家长科学育儿。

4.召开新生家长会,做好家长指导。

新生家长会一般也会安排在暑期刚开始,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于,通过新生家长会的沟通,让家长有较长的时间调整自己以往的教养方式,如根据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安排孩子在家的作息,利用暑假教会孩子如厕、自己用小勺吃饭、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等生活自理能力,以便入园后更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5.组织专家讲座,帮助树立科学育儿理念。

幼儿园会邀请幼教专家、心理专家、保健专家进行各种类型的专家讲座,宣传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如《如何科学合理地搭配幼儿的膳食》、《亲子沟通的技巧》、《如何使小班幼儿顺利度过入园关》等。专家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典型事例的剖析,让家长们受益匪浅,从而获得正确的育儿观和科学的育儿方法。如专家指出,在入园初期,家长的接送态度要明确。因家长态度不坚决,在幼儿入园时往往会依孩子的情绪反应而定。当家长一旦看到孩子情绪反应较大,哭求不停,就依依不舍:不愿离去、紧紧拥抱、表情痛苦、其场面甚至有生死别离之感受,这样长此以往下去,不但不利于缓解幼儿分离焦虑,这种不良情绪还会加大人园时的难度,激活孩子的不良情绪,使幼儿的适应周期更长;所以家长要明确接送态度,送完孩子后离开,这样会更好。家长在与幼儿相处中不要出现消极语言、表情暗示,如果家长再送孩子进幼儿园之前表情悲伤,难过,这就会影响幼儿对幼儿园的整体印象,觉得幼儿园不是一个好地方,于是会产生不愿上幼儿园的情绪。6.开通咨询热线和家长接待日,解答家长的疑问。

幼儿园还会开通家长咨询热线和开放家长接待日,由专业老师解答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的各种困惑和难题,这样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小一班中的两位老师会及时回复家长的各种疑问与难题,在家长开放日的时候会细心与家长相互交流。

(二)幼儿入园后: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1.创设温暖、呵护、和谐的幼儿园环境,尽快建立新的依恋关系。

幼儿园环境对幼儿的身心都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新入园的幼儿,有50%的幼儿会不安,若想让幼儿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那么幼儿园不仅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在环境的布置上能够吸引幼儿,并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创造适合幼儿的环境,比如设施的高度要适应幼儿的高度,不能太高或太低,小一班中的玩具摆放高度和环境的创设设施都不会很高,基本都是在幼儿的所能达到的水平线,教师创造出了一个能让幼儿想玩、乐意玩、喜欢玩的游戏环境,老师们都很有耐心,也为幼儿创造出一个温暖、轻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充分关爱幼儿,尽快和孩子建立起新的依恋关系,这些条件在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后,经过我的研究发现:小一班大部分幼儿能够较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2.教师根据的幼儿气质类型与个体差异采取适当的缓解方法。

(1)分离焦虑中幼儿的表现各不相同,是因为幼儿的情绪主要与幼儿个人的气质有关,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暴躁型、二、波动型、三、恋亲型、四、忧郁型。

暴躁型的幼儿用简单的亲近方式和玩具无法消除他们的不安全感,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耐心,多顺应多满足,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从而使他们喜欢老师,喜欢来幼儿园。萱萱入园时只要亲人一离开,就会大哭大闹,一哭便停不下来,也会要求老师或阿姨抱她,后来老师抱起她后,她立刻停止哭泣,依偎在老师的肩膀上,当老师想放下她时,她又开始大哭不止,用脚或手勾紧或抱紧老师,老师发现这一情况后,用语言给予抚慰,使其慢慢平静,过后老师都会较多的关注她,尊重她,过了两周后,萱萱基本能够较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波动型的幼儿比较情绪化,容易被环境吸引,但时间不长又想回家。该类幼儿能和老师互动,并主动和老师攀谈,但这类孩子在游戏活动中,经常发生打闹、争抢玩具。

恋亲型的幼儿经常与父母长辈住在一起,很少与别的同龄幼儿玩耍,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人,自理能力差。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这类幼儿的自理能力,以及别的幼儿的交往能力。小一班的月月在入园时不会上厕所,不会自己吃饭,也很少和同龄的孩子交往,教师发现这一点后鼓励孩子慢慢学习自理,发现他努力、进步后给予表扬,让幼儿树立自信心,同时与幼儿家长沟通,采取这些措施后,月月入园一个月后能较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忧郁型的幼儿性格内向、害羞,表现出一种极不安全感。这类孩子往往借助布偶玩具来安慰自己,难以亲近陌生人。对于这类幼儿园,教师允许他们带上自己心爱的小玩具入园。幼儿刚入园时或有陌生感和孤独感,它们带上自己的依恋物则有助于幅为幼儿的不安情绪。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件或小玩具,把它们当成陪伴自己上幼儿园的好朋友,想家时看看它们,摸摸它们,对他们说说心里话,这样能有效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小一班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有2-4个孩子每天早上都会带娃娃进班,过了有两个星期时间,这些幼儿都能较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

(2)开展生动有趣的各项教学活动,及时肯定幼儿的点滴进步,激发幼儿入园的兴趣。有些老师认为开学初期,幼儿哭闹情况严重,幼儿情绪不易稳定,同时考虑到安全问题,很少带孩子去户外锻炼和游戏,经常在班级里组织一些活动。其实实践表明,教师如果按照幼儿园一日作息时间的安排正常进行区域活动、户外体锻、教学活动、自主性游戏等各项活动,能很好地转移孩子的注意,让他们暂时遗忘家人,沉浸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即使活动中仍会有部分幼儿出现哭闹或不参与活动的情况,但大多数幼儿都能正常地参与活动,少数适应能力强的幼儿更是体验到了参与活动的快乐,能激发他继续上幼儿园的兴趣和愿望。在活动中,老师能细心地观察幼儿,及时肯定孩子的表现和进步,则更能进一步地拉进师幼间的距离,有利于幼儿新的依恋关系的形成,进而使孩子喜欢上幼儿园。

3.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反馈幼儿在园的表现,争取家长的理解配合。

教师要积极做好家长工作,及时反馈孩子在幼儿园的各项表现,教师利用家校路路通、班级网站,班级QQ群等及时上传孩子在园活动的照片以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让家长放心。在来离园的接送时间,做好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孩子的点滴进步、今天的学习进餐午睡情况等都是家长迫切想了解的内容。同时教师细致地做好保教工作,赢得家长的信任。

六、本研究不足之处

⒈由于条件所限,本研究只针对了实验幼儿园一个班的小朋友、家长和教师进行了研究,因此研究的样本不够大。

2.幼儿的不同气质类型、生活经历、教养方式等使幼儿的适应能力各不相同,分离焦虑是一个很现实也很普遍的问题,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研究,不断探讨。

七、参考文献

[1] 晏红.幼儿教师家长沟通之道.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2]滕婧,《宝贝要上幼儿园》;武汉出版社;2009-8-1 [3]朱小娟,《幼儿教师适宜行为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滕婧,《宝贝要上幼儿园》;武汉出版社;2009-8-1 [4]胡庆芳,《捕捉教师智慧:教师成长档案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张富伟,《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与对策》《幼教金刊》;2010;第278期;13-19 [6]戴淑凤,《中国儿童早期教养工程》;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7]姚国辉,《在交流中消除焦虑》《早期教育》;江苏教育报刊社;2006年09期

[8]顾荣芳,《从新手到专家——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01月 [9]廖其发,《中国幼儿教育史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10]姚燕滨,《儿童分离性焦虑》《启蒙(3-7岁)》;2008年第8期 [11]吴瑾,《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12]季琳.幼儿入园适应及其相关环境因素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13]徐云.简析婴幼儿的“分离焦虑”--幼儿园新生入园常见问题[J].《科教文汇》,2014.[14]陆建华.让初入园幼儿消除分离焦虑[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15]孙萍.浅谈幼儿园新生入园分离焦虑的产生与措施[J].《新课程●小学》,2015.[16]陆建华,让初入园幼儿消除分离焦虑[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访谈提纲

教师

1.您做教师多少年了?

2.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幼儿分离焦虑? 3.您觉得有什么方法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 家长

1.您对孩子产生入园分离焦虑怎么看? 2.您对缓解幼儿分离焦虑又什么好的办法?

下载《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与对策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与对策研究》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