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
成因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组人员:
课题负责人:崔海渡 胡增峰
成员:张宽柱 严晓春 陆荣波
孙 志 严广元 余广武 葛丽娜
由何集中心小学自己申请并承担研究的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学会批准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课题编号56),该课题于2011年4月申请该课题,2011年12月获得市教科所审查批准,2012年2月举行了开题仪式。前后经过进一年多的潜心行动研究、实践和总结,取得了较显著的研究效果。
一、确立课题行动研究的背景
(一)当地留守学生的现状
随着农民外出打工,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成了当前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留守儿童,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迟到、早退、打架、上课不专心听讲、不做作业等,不少人还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留守儿童问题成为社会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委托监护人职责不明。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大多数“留守学生”由祖辈或亲属照管,少数“留守学生”甚至无人照顾。而委托监护人往往不甚明确自己的监管职责,把对“留守学生”的监管仅仅停留在生活照顾上,对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学习辅导方面基本上是无力顾及,也难以顾及。
2.家庭关爱少、情感缺失。调查表明,80%以上打工的父母每年仅回家一次。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留守孩子”的关心偏少,造成留守在家的孩子因缺少亲人关爱而在他们的生活、学习、性格、心理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实践证明父母离开孩子时间越长,孩子年龄越小,造成“关爱缺乏”就越明显,在孩子人生中留下的阴影越深。
3.学习自觉性普遍较差。由于一些“留守学生”跟随祖父母生活,学习基本无人照管,怕苦怕难,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成绩不理想。4.个别留守儿童人格有明显缺陷。一是性格较孤僻。“留守学生”平时与人交往较少,“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突出,孤独,离群,自我封闭。二是心理不健全,他们胆子较小,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上课时也不敢主动举手发言。三是乱花钱。“留守学生”的祖辈和父母大多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溺爱有加,造成其比较任性,花钱无计划。监护人对他们大多是百依百顺,给孩子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5.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力量未能有效整合。首先学校教育不能主动地与家庭、社会教育力量形成有效的整合,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不同步。其次,由于父母在外、家庭结构变化,家庭功能失调,家庭也无法承担好教育的责任,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学生”疏于管理。家庭未能在课外取得较好的监管作用,也缺乏与学校的联系,故而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等情况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沟通。其三,社会对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的教育不够,不良影响也还存在。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研究法。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方式,研究分析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现状及形成的原因。
2、文献研究法:研读教育学心理学及留守儿童教育等相关理论知识,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收集与课题有关的各种资料,了解跟本课题类似的课题研究现状、成果和趋势,进行记录、整理、研究。
3、案例研究和个体研究法。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典型案例或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典型个体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总结新的经验,或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及至新的研究课题。
4、行动研究法。通过留守儿童之家、心理辅导教师以及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设计不同的教育训练方式,并通过反思交流进行提炼,探索有效的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调查。
2、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1)、主观因素的分析(学生自身心理、生理方面的因素);(2)、客观因素的分析(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学生之间的影响、社会因素等)
3、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研究。(1)、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3)、培养留守儿童良好品德习惯。
4、全面分析、总结各阶段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形成《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2月-2012年3月)准备阶段。
形成开题报告,组织开题。确定课题研究方案,开展理论学习,明确研究方向。制定《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现状调查表》,进行初步调查,并进行初步的分析整理。
第二阶段(2012年4月-2012年10月)实施阶段。
针对第一阶段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抓住典型案例和典型个体,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并利用这些策略或方法来矫正留守儿童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此过程中反复讨论,反思交流,通过实践来形成正确的理论经验。
第三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总结验收阶段。
全面分析、总结各阶段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形成研究报告,撰写课题研究论文,申请课题验收。
四、课题行动研究的过程及途径
课题组成员在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分析,开展了很多补救教育的辅导活动,真实地开展了一系列效果明显的教育活动,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配合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广泛深入调查,分析问题及成因
学校每学期初对“留守学生”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全面掌握家长姓名、家长的打地址、联系电话、留守的临时监护人的情况、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及地址和联系电话、“留守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表现情况。建立“留守学生”的专项档案,指定由各班主任负责管理,学校备案。要求班主任对此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定期家访,一方面向这些隔代抚养者反映该生在校表现情况,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孩子。调查建档工作主要包括如下五个大的方面。
(1)留守学生父母外出基本情况调查:①父母双方在外打工情况;③父母在外打工的地域分布情况;④父母在外打工回家频率情况。
(2)留守学生基本情况调查:①留守学生对父母外出打工态度调查;②留守学生生活状况调查;③留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状况调查;④留守学生学习状况调查;⑤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⑥留守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调查;⑦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对比状况调查。
(3)学校教师调查:主要调查教师对留守学生现状及已采用的教育方法和效果。
(4)家庭调查。主要调查外出务工家长及留守学生的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学生成长所持的态度、监护方法、教育方法以及与子女亲子关系亲疏程度。
(5)社会调查。主要了解社会各界人士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建议。
2、分步实施
为使留守学生的教育不留“死角”,课题组很慎重地把不同状况的留守学生,分别落实给任课老师、班主任、生活辅导教师,并进行经常的教育管理。校长、德育副校长、班主任负责全校或全班心理、思想道德水平、行为习惯偏差相对较大的学生。
3、广泛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为使缺乏有效家庭教育的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发展,课题组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性教育活动,主要有:
(1)成立学校心理辅导室,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教育活动。我们于2012年初成立了留守学生心理辅导室,并开展了留守学生心理辅导、留守学生座谈会、留守学生专题教育活动、留守学生家长会等系列活动,为留守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上的帮助,真正地改变了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我校开展了“留守学生”自立教育活动。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和“留守学生”中的优秀典型现身说法,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锻炼坚强意志,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让他们明白:虽然父母不在身边,缺少亲情,但这正是养成独立个性,自立自强的好机会,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健康成长;教育他们理解和支持父母的工作,让他们无后顾之忧,用勤奋的学习和良好的学习成绩向他们汇报。
(2)设立留守学生亲情热线,为他们和父母的心灵沟通铺设通道。鉴于留守学生的家中电话不多,缺乏与父母的沟通,我们开通了留守学生亲情热线电话。让学生能与家长及时交流学习,生活情况。“留守学生”在校期间若遇到棘手的困难和问题,必须与自己的父母取得联系,征求意见,寻求帮助时,可向学校申请给父母打电话。学校有专人负责亲情电话的管理,学生每次打电话的事因均由专人负责登记备查。开始是使用座机,几个月后由于使用不过来,我们便向留守学生的家长公布了班主任的手机号,这样,亲情热线的开通,极大地拉近了留守学生、家长、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
(3)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及代理家长会,宣传正确的家教理念。课题组每个学期都要召开一次留守学生的家长会。在开学初,召开监护人会,教给这些监护人正确的家教理念:不溺爱孩子、严格要求、不乱给零花钱、监督学习等;在农忙时及寒假之前,趁打工的家长回家,把他们叫到学校,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与他们沟通共同教育孩子的办法。每个学期,老师要给打工的家长写一封信,提醒他们,不要光顾挣钱,而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
(4)与校园伙伴进行结对活动,感受友情的帮助。在进行了关爱留守学生的宣传活动之后,在自愿结合的基础上,课题组老师为每个留守的孩子找到了一个成长伙伴。这些成长伙伴,多是留守学生同年级的优秀学生,他们与留守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在学习上给予帮扶、在生活上给予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召开关爱“留守学生”主题班会。每个班级召开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活动,激发每个学生的关爱意识,同时也激励“留守学生”自己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活动中,有不少学生听了“留守学生”的发言后都被他们顽强的意志感动的热泪盈眶;也有不少“留守学生”通过这次活动,思想上进了,学习主动了,性格开朗了。
(6)、定期开展教育辅导和心理咨询。我们将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对其心理健康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咨询工作。为此,课题组专门开通了留守学生心理咨询热线,如校长热线、教师热线,通过联络及时了解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与他们随时保持心灵沟通。另外,课题组成员还多次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到学生家里看望学生,同他们进行心灵交流,为他们排忧解难。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课题组在此次的行动研究历程中,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探索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总结出矫正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有效模式,找到了培养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效果。
(一)留守学生的行为习惯明显好转
经过课题组的教育转化,我校90%以上的留守学生在课题研究前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得到了明显的好转。有很多留守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很强,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他们总是争先恐后,积极为班级争取荣誉;以前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自控能力差,常有违规、违纪现象也得到了基本扼制,学生之间的吵架明显少于过去,课题实施以来,我校留守学生一个都没有出现过违法行为。据统计的相关数据得知,在所有留守儿童中,有80%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父母经常联系,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写作业的占85%,玩和其他的占15%。说话时带过脏话的情况明显减少,每天睡前洗脚的占80%,偶尔不洗的占16%,经常不洗的只占4%。在帮家里人做家务经常做的占75%,偶尔做的占20%,没做过的占5%。
(二)留守学生的不良性格得到了有效矫正
我校留守学生在课题研究前所表现出来的孤僻、任性、暴躁等不良性格得到了有效的矫正。他们与家长、同学、教师交流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亲和度明显增强,有心事、遇困难和挫折时比以前更爱找同学和老师帮助。
(三)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明显提升
在学习上,通过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有80%以上的留守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力足,习惯好;课堂上能做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大幅提高。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处于中上游的占75%;学习成绩较差占25%。平时的作业中能较认真完成的占80%;有时不能完成的占20%。上课听讲时,能认真听讲的占85%;不能够认真听讲占15%。其中张歆妍同学在2011年10月“龙门书店杯”蚌埠市小学生作文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崔萍萍、崔伟康、郭俊杰同学在2012年4月举行的“龙年话龙魂,传承华夏文明”中小学生征文比赛中荣获一个一等奖,两个三等奖。崔萍萍同学在“建设幸福中国”小学生征文比赛中获得优秀奖等。
(四)留守学生的行为习惯明显得到改变
经过课题组持之以恒的心理辅导,我校留守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的厌学情绪得以有效控制;持逆反心理的学生人数较以前有很大幅度的降低;学生孤僻、闭锁等心理障碍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
(五)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1、课题研究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参研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翻阅了大量的专业书籍,相关资料,参加了多次各种形式的培训,进行了多次的教育实践和总结提炼,已掌握了一套教育、矫正、转化这类学生的有效方法,全面地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2、课题研究加快了我校教育科研的步伐,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可以这样说,在进行这个课题研究之前,教师们总觉得教育科研是一个“高深莫测”的东西,不是我们一般教师能做的事。但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绝大多数教师对教育科研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投身教育科研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3、形成了一批成果性论文。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教师在《固镇教研》等刊物发表关于留守学生的教育教学论文,到目前为止共发表研究论文10多篇,如《关爱留守儿童,我们一直在行动》(余广武)、《关爱留守儿童 应充分发挥少先队作用》(陆荣波)、《关爱留守儿童——让心理咨询走进孩子心中》(严晓春)、《建好“留守儿童之家” 爱农民工子女》(胡增峰、陆荣波)、《关爱留守儿童案例分析》(严广元)等。学校课题组正准备以此为契机,拟定论文集,为该课题增添风彩,丰富内容。此外,我校还安排专人负责管理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成功案例及学科渗透的优秀教案,每次课题研究活动都现场拍照并文字记录并编订成册,形成资料,这些原始资料是我校课题组积累的宝贵财富,可以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
(六)、留守儿童之家建设
为使缺乏有效家庭教育的学生能受到教育,得到发展,课题组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性教育活动。我们于2012年初成立了留守学生心理辅导室,并开展了留守学生心理辅导、留守学生座谈会、留守学生专题教育活动、留守学生家长会等系列活动,为留守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上的帮助,真正地改变了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采取“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形式,为留守学生选配了在职教师与他们结成对子,在生活上给予帮助,进行心理辅导,让留守学生倾诉心中的苦闷,帮助他们排解烦恼,恢复自信,保持良好的心态,实行全程跟踪教育。同时选配优秀学生和班队干部与留守学生开展生活学习互帮互助活动,让他们成为知心朋友,在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在品德行为上互相促进,在心灵思想上互相交流,许多学生邀请留守学生到家里做客或共度周末,感受家庭的温馨。学校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并侧重于“留守学生”开展一些切实有效的活动:举办“关爱留守学生见真情”主题班会,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等。每学期召集全校的留守学生开展一至两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节假日期间,组织留守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在学校设臵亲情电话,定期让留守学生与家长通话交流感情;在留守儿童之家开展了图书阅览活动,问题娱乐活动;积极与乡关工委联系,开展了留守儿童的爱心捐助活动等。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配备了电脑、亲情电话、活动器材、图书等设施设备。张贴了留守学生之家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家”的基本情况,使活动室充满活力,为留守学生提供了交流活动的场所,使学生感到了“家”的温馨与和谐。留守儿童分别在学科竞赛、体育比赛、升学考试捷报频传,收到实效。
(七)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的良性发展
课题组通过以点带面将研究成果及时地应用于学校其它学生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后续效果:近年来,我校学生的思想稳定,学风浓厚,校风日上,我校的各项质量评估在全县均占前列。其它各项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六、研究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在进行留守学生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亲情的缺失无法替代
虽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尽力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来挽救和弥补留守学生的情感缺失问题,但父母的爱等亲情是无法替代的。我们在课题研究初期的调查中发现了孩子们在这一方面的需求是迫切的,年龄越小越迫切,如相当部分孩子在“你最需要父母为你做什么?”的问卷中,他们的回答是:“希望父母能带我到公园玩”“陪我学习”“陪我一起看电视”等等。这些都反映了父母亲情的不可替代性。
2.社会如网吧泛滥等不良影响消除不力
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方面,作为学校教育而言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需要包括公、检、法等全社会教育力量的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即我们在对留守学生管理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由学校“单干”的现象,较难(或教师精力有限)和家庭、社会进行协调沟通,难形成教育网络。
七、政策和建议
1.提高社会各界对留守学生的关注度
社会、政府各部门应通力合作,为留守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地政府和学校要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积极探索新的办学形式,由学校来多承担一些监管责任与义务,让留守学生得到应有的管理照顾与关爱,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学生”的合力,建立共同关爱“留守学生”的救助机制;建立健全“留守学生”的生活教育监管制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经常组织开展交心、谈心和社会实践活动,为“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平台。
2.努力减少留守学生数量
留守学生最需要最渴望的就是亲情的抚慰,无论我们采取怎样的情感关爱都无法从本质上真正取代亲情。要想使留守学生不再受渴求亲情抚慰的煎熬,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的父母不再远离家乡去打工。因此,政府要做好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工作,让农民在自己的家乡,做好土地这篇文章,让他们通过种植、养植、加工也能发家;千方百计引进项目,吸引农民工返乡打工,减少留守学生的数量。
3.建立健全留守孩教育长效激励机制
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及学校的通力配合、共同参与。坚持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搭好教育平台,使“留守学生”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呵护。
八、课题研究的几点回顾和反思
课题研究实施以来,一直受到市、县、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关注重视,特别是得到固镇教研室郭德书主任的亲自指导,同时也得力于中心校行政领导从人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使我们课题组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我们深知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的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逐步完善:
1、本课题要求课题研究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到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组成员显然达不到,导致有的论文质量不高,发表和获奖的论文不够多。
2、由于研究成员大多为班主任,且承担了较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在对留守学生的跟踪研究上难以保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效果。
3、社会转型时期许多负面因素的不利影响,并非家庭、学校能彻底解决改变得了的,也影响了课题的深入研究,所以更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协作才能为留守学生撑起一片蓝天,为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总之,通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的研究,更坚定了我们对科研兴校的信心。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将更加努力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与时俱进地继续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教育科研永无止境,课题研究的实验始终在研究中不断完善,敬请教育专家对我们的课题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第二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策略研究
一、留守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现状调查
通过调查得知,绝大部分农村小学生的习惯良好,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品德行为、心理素质等方面呈现出正常的、积极向上的发展状况。同时,调查数据及访谈还显示,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生,在下述几方面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一)、做人的基本态度缺失。
从对农村小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自制力较差,不遵守纪律,行为很随意。
二、三年级的学生逐渐表现出撒谎的问题,有的孩子不爱护公物,无公德。有些中、高年级的学生出现打人、骂人、欺负比自己弱的学生的倾向。还有些共性问题,如:无爱心,对他人冷漠,无集体荣誉感,不够勇敢,怕吃苦等等。做人的基本态度你都没有,哪里还能进行好习惯的鉴别和养成?课题组在对班主任访谈的过程中就发现一个特例:孙王小学一年级有一个很特别的学生,他年纪虽小,身上问题可不少,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会推桌子,上课喜欢脱鞋子,做事情磨蹭拖拉,上学经常迟到,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老师、家长多次教育、帮助,效果甚微。因此,班主任很苦恼。可见,小学生在生活中的看似无关痛痒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果长期得不到纠正,就会导致做人的基本态度的缺失,而做人的基本态度缺失了,直接影响的是孩子的健康正常的发展。
(二)、生活方面依赖性强,行为随意,不合规范。
调查发现,农村小学生在生活方面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不愿做、也不太会做家务事,自理能力差,有严重的依赖心理。有的学生每天上学都要向父母要钱买零食、买玩具。放学后不回家,到处玩。作息无计划,生活无规律,迷恋电视、网络。李湾小学六年级一班学生小凡就是一个例子。小凡是个性格外向,很爱说话的男孩,经常以一些稀奇古怪的言行吸引别人注意,反应敏捷,是个不错的学习苗子。但是,这个孩子不讲卫生,常用铅笔掏牙,形象邋遢,一年四季不穿袜子。如遇感冒了,鼻涕到处乱抹。喜欢在外面溜达和躲藏,家长和老师经常到处找他。可以说,他的做人的态度基本没有。最令父母担心的还不是这个,他们担心的是小凡严重落后于同龄人的自理能力。眼看就要上中学了,连最基本的系鞋带都不会,怎么办?父母急得一筹莫展。由此看来,小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行为随意,已经不是一个个例,而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略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了。这方面问题引起了课题组的高度重视。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被动学习,能力较差。
从以上的调查表中得知:接收调查的很多小学生,学习被动:对于老师的提问,有的学生不积极思考,不求甚解,总是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做作业不动脑筋,不会抓紧时间,不会审题,总是依赖老师或家长,不愿意花时间钻研。
还有些小学生,在学习方面态度不端正。这部分学生有的不喜欢做作业,实在要做,要么心不在焉,心里总想着玩这玩那,作业马虎、潦草;要么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有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吃苦的精神。有些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发呆,说话,做小动作„„因而,这部分学生大多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学习能力很低。调查组老师就发现了一例。李咀小学二年级的星星同学,是个长得帅气的小男孩,很讨人喜欢。可是,这个孩子在课堂上总是不能认真地听讲,不是做小动作,就是发呆,做作业总是磨蹭拖拉。挺聪明的一个孩子,本应学习以及能力都优秀的,就只因为学习习惯不好,不但使他成绩一直不理想,而且在老师同学心目中,造成很不好的负面影响。
(四)、情商较低,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冷淡。
农村小学生中,虽然独生子女比较城市来说少得多,可是他们的父母亲仍然很珍视。很多时候就把他们作为家庭的中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呵护、娇宠,使不少孩子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不愿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倾向。在对家长的访谈过程中发现:不少家长们感叹,现在的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与邻里之间,见面不肯打招呼,关系冷淡;同学在一起相处,也经常会为一些小问题斤斤计较而闹不愉快,说话粗俗没礼貌,做事不懂得谦让。课题组老师调查到了一个叫文文的孩子。她是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可是,她在班上却没有几个朋友,同学们都不愿意和她玩,下课后,多数时间都是她一个人玩。调查后发现,原因很简单,同学要想和她在一起玩,必须都要听她的,否则她就要大发脾气,同学嫌她霸道,就只好“敬而远之”了。回家,爷爷奶奶也经常唯文文的要求是听,否则文文就大吵大闹,爷爷奶奶大伤脑筋。
(五)、心理脆弱,不会调整不良情绪
从调查表看出,很多小学生心理脆弱,不会正确排解不良情绪,要么盲目自负,要么胆小自卑。有的性格内向,不够活泼开朗;有的则蛮横霸道,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很多孩子特别经不起挫折,一旦遇上,容易破罐子破摔。乡小五年级的学生亮亮,干净整洁,劳动积极。一般情况下尊重老师,老师批评时他会低着头不说话。但是他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脾气急躁;处理问题简单,崇尚用武力或极端的报复方式对待同学。心理脆弱,一遇上问题,推桌子、摔凳子、往楼下扔东西,就成为常事。这令班级同学讨厌和恐惧。
(六)、农村小学生在情感上,自我认识不清楚。
1、关怀品质下降。
少年儿童的爱憎情感非常分明,经常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由于缺乏对学校、家庭、老师应有的情感,因此经常不假思索地说不喜欢父母或某某老师。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校不愿值日逃避劳动;在父母面前是小皇帝骄横跋扈,在同学面前互不谦让,对父母和老师的关爱只知道冷漠地接受,丝毫不知感激与回报。有些小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偶像生日、兴趣、爱好调查得清清楚楚,却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不愿意为父母减轻一点负担。如此严重的情感缺失,恐怕不是单纯讲劳动观、道德观就能解决的了。正因为关怀别人少了,得到别人的关怀久了,自然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孤独冷淡的心理经验。一切言行就以自我好恶而简单的实施了。
2、缺乏感恩精神。
现在的少年儿童,自从来到尘世间,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中,师长的指导下生活,他们对世界未有一丝贡献,却挑三拣四,视恩义为理所当然,而且,有时还对错不分,相互攀比。就连部分贫困家庭的子女,有时也会强行向家长提出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要求,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课题组成员曾经试着和小学生聊过有关勤俭节约的话题,得到最多的回答是“那我岂不是很没面子?”或“人家都这样你太小气会被人家看不起”。当看到有人真的节俭时会不屑一顾“哼,小气就是小气,装什么高风亮节。”这种现象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身上很常见。课题组成员对学校接受过资助的贫困家庭学生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你最想对帮助过你的叔叔、阿姨说什么?大部分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你给他们写过感谢信吗?多数学生回答“没有”。孩子们把给予当作理所当然,心里缺乏了感恩的洗礼,就失去了宝贵的自我情感的体验与升华,也就自然失去了自我认识的机会。因此,小学生的自我认识模糊不清,也就不足为奇了。
(七)、学校、家庭、社会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视程度不够。
调查的数据显示,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有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不清楚的现象,说明小学生究竟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育者的大人,心中如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谈何重视和培养?从调查中得知,对待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大人们经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无法接受,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同时,学生身上有了不良行为习惯,学校、家庭也没有做到及
时的沟通。调查数据显示:有近90%的家长不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自己的学生在校的表现;有近80%的家长不了解学校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甚至有些家长根本不想了解。这可以看出:在农村,很多的家长甚至是老师,没有重视学生的习惯的培养。另外,调查还发现,有近60%的小学生反映,自己生活的地方,从来都没有开展过有关学生的教育、习惯等内容的活动,从这个调查结果来看,社会这一层面,的确没有在农村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责任。因而,社会、学校、家庭相互脱节,重视不够,自然导致很多农村孩子,很小时有了坏习惯,却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矫正,最终发展到问题学生的境地,委实可悲。
从以上结果来看,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不仅让自己的发展停滞,还会影响周围的孩子以及整个班集体。这些现实情况充分说明,及时矫正不良行为习惯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二、留守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
(1)监护人文化程度低无力教育留守儿童。由于农村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低,素质也偏低,对孩子的教育措施明显不当,尤其忽视了孩子的品行教育。他们往往多从安全、身体健康等角度考虑问题,重吃饭穿暖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重交通安全而忽视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在家里的表现。重留守儿童按时到校按时回家,而忽视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此外,还有许多监护人本身存在不少坏习惯,并对孩子的行为方式产生了不良影响。
(2)父母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教育不科学。父母亲常年累月
在外打工,一周、一个月、半年甚至一年都难得回家一趟,打个电话,寄一些学习用品,不足以与孩子维系亲情,沟通思想。他们往往仅仅以为为孩子买了几身衣服、交清了学费就是自己关爱孩子的全部。这些家长很少与孩子的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很少了解甚至不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注意孩子是否长高了、长胖了,而不注意学习成绩,良好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还有,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家庭的收入情况普遍较好,绝大多数父母都觉得自己常年在外,对孩子没尽到应尽的职责,有一种愧疚感。因此,想法设法地在生活上满足孩子,这样孩子手上的零花钱不缺,时间一长就养成种种不良习惯,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3)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依然严重。由于考试主要考知识,而很少考也很难考思想道德,因此父母们常常告诫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重智轻德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大障碍。
(4)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步调不一,形不成合力。不一致的教育使学生难以养成良好习惯。例如,学校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回到家里,许多父母甚至爷爷奶奶都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这往往使养成教育半途而废。
三、留守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纠正对策(一)学校方面
1、学校的管理措施
学校要积极落实教育监管、心理疏通等措施。目前,留守儿童教
育问题在大多数学校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具体的措施。建议在学校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身心健康状况、家庭情况、流动情况等进行动态收集记录。
2、班主任的管理措施
(1)与留守学生进行深切交谈。定期与学生交谈,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2)仔细观察每一位留守学生。留守学生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点,比如:懂事、能吃苦、自立能力强等。作为老师要对留守学生倾注更多的关爱,平时要多留心观察,只要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就及时进行肯定和表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3)在课余时间多与留守学生交谈、做游戏。与学生交谈时,要放下老师的姿态,和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让学生把自己当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另外,在课余时间可以与学生多做做游戏,以减少他们与亲人分离的忧愁。
(4)提倡学生多看书。多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名著、名人伟绩的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5)与监护人多交流。与学生发的监护人多交流,以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针对不好的行为习惯,采取措施改正。
(二)家庭方面
1、给予孩子该有的关心关爱
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
2、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3、家庭教育讲究方式方法
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要认识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是正常现象,要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孩子的问题。
(1)认真对待第一次,及时惩罚。不良行为一旦出现必须即刻施以惩罚,抓住第一次最佳教育机会。
(2)教给孩子合适的行为标准,抓住重点,持之以恒。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确的行为才不会出现错误的行为,不良行为形成非一日之果,自然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得到转化。
(3)制定家规,宽容而不纵容。制定出严格的家规以约束孩子的行为,同时理解、尊重孩子自主、独立的心理需求,由情入理,不过分压抑孩子纯真的天性。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给孩子一个好榜样。
(三)社会方面的教育策略
1、加强社会关注度
政府要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建议设立关爱留守儿童基金,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并要经常性组织有关单位深入学校开展关爱活动。
2、优化周边社会环境,充分利用周边环境的教育功能
(1)乡村党组织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要树立和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建设先进、文明、健康的网吧文化和网络文化,更要以法制手段加强网络监管,禁止未成年人出入网吧。
(2)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丰富孩子们得课外生活,鼓励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们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帮助、鼓励,激发他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欲望。
(四)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需三者紧密联系、各自发挥作用、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创造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是他们茁壮成长。
留守儿童是祖国未来的一份子,他们正是学知识、成品质、长身体关键时期。学校应尽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人文环境,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使他们今后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干什么,都具有健康的心态,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坚强意志,使他们终身受益。
第三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成因及对策教育研究方案
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成因及对策研究
课题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涌现了民工潮及农民外出经商、学习等普遍的社会现象。离乡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家中,由父母一方留下照顾,夫妻双双进城的家庭则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人朋友照顾。由此,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统计的结果表明:早在2000年,全国留守儿童的规模就已经达到了2290万人。目前,这个群体还在逐年壮大。
我校所处是经济贫困的民族地区农村,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这种状况,致使社会上享受不到父母关爱,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不断壮大。由于缺乏正常家庭教育,不少学生误入歧途,这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沾染打架、赌博、偷盗等不良习气;也有的出现了性格缺陷: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甚至离家出走„„据我校调查发现,我们学校有1076名学生中,有留守儿童 209人,其中男生 117人,女生92人;少数民族共 52人,其中男生 27 人,女生 25人。父母双方均外出的134人,父母中有一人外出的75人。
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是问题。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学习习惯又尤其突出,所以我们选定这个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找出比较好的教育方法、对策。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1、“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由父母一方或由其他人进行抚养与教育的儿童。本课题主要研究四类家庭中的在校学生:(1)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2)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祖父母(外 1
祖父母)在一起的家庭;(3)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
(4)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的家庭。
2、“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本课题主要是研究凉山州甘洛县田坝镇的小学6—12岁在校留守学生。
3、“学习习惯”是长时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学习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成因及对策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是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全校留守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摸清现状,找准问题,使课题研究做到对症下药,提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行动研究法。本着从全校留守学生教育的实际中发现问题,探索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是个案研究法。研究分析全校留守学生教育的个案,通过个案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并及时提炼、验证和反思。
四是经验总结研究法。鼓励教师对全校留守学生教育研究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概括和提炼,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课题研究对象
凉山州甘洛县田坝镇中心小学校的6—12岁在校留守学生。
六、研究周期及步骤
1、课题研究周期为二年,即2007年4月——2009年4月。
2、课题研究步骤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07年4月——2007年8月)
(1)拟定完善课题方案;
(2)确定课题研究对象;
(3)培训课题研究教师。
第二阶段:调查了解、研究阶段(2007年9月——2008年9月)
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我校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情况,并分班进行调查统计,摸清各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实际情况。
1、不定期组织讲座、交流会,调整、充实、完善课题方案。
2、阶段小结。
第三阶段:深化实验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1月)
1、各参研教师按研究方案进行研究。不定期组织讲座、交流会、个案评比等活动,调整充实完善课题方案。
2、定期进行阶段小结。
第四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09年2月——2009年4月)
1、总结研究经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
2、收集优秀个案和典型经验等。
3、召开专家评审会。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学习习惯成因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2、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学习习惯成因及对策研究教师教育论文集。
3、研究教师及留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图片资料。
八、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研究原则: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的对策研究,是一项充满探索性和创新的研究工作,需要我们遵循科学教育的原则,使用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去追寻,去探求。
2、整体性原则:小学阶段是儿童各方面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课题研究中,必须有的放矢,加强调查研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作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针对性原则:留守儿童中有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异地工作、父母离异、寄养等各种不同的类型。因此,在研究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渐进性原则:一个人的进步决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必须坚持渐进性原则,克服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心理,对于留守学
生每一点细微的进步,都要及时鼓励,大加赞赏坚信滴水终能穿石。
九、研究的组织机构和成员
课题指导小组:
谌业锋州教科所中小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何良仆州教科所理论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吉什木乃甘洛县教研室主任中学一级教师
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王学高甘洛县田坝镇中心小学校校长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和全
面工作
副组长:王明华甘洛县田坝镇中心小学校副校长 负责处理、协调研究工作
中的问题
课题研究小组:
主研:毕 蓉甘洛县田坝镇中心小学校教导副主任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
和实施与管理
李永进甘洛县田坝镇中心小学校数学教研组长 负责拟定课题研究方
案、课题实施与管理
李德蓉甘洛县田坝镇中心小学校语文教研组长 负责拟定课题研究方
案及研究成果的表述
参研:陈加琴颜琼李瑜罗骏张远鹏等
十、参考文献:
1、大足县实验小学《城镇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研究》小学教育网
2、周文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泸州教育网2005(4)
3、张绍梅《留守儿童面临两大困境》陕西少儿网 2006(1)
二〇〇八年二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留下了成千上万的儿童在农村留守。全国妇联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已过两千万,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这是一个庞大而不可忽视的群体。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走向不仅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影响,而且关系到国家明天的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现状应引起广泛的关注,他们面临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否则其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学校的关爱、社会的关爱。他们逐步被父母“遗弃”,被学校“遗弃”,也被社会所“遗弃”。因而对他们的监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继而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良好思想树立出现危机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缺失
1、缺乏沟通和引导。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是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直接原因。有些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而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有些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据我校调查,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使得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变化,从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关爱与引导。
2、以物质的满足取代精神的安抚。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亲朋好友取代。据调查,祖父母、外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2岁,56%的年龄在60岁以下,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这难免会走向一个极端: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即使是在父母面前,这种情况也会发生,父母对留守子女因为照顾不周,而深感愧疚,为了补偿孩子,他们就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这种以物质的满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抚的方式,将孩子一步步推往悬崖,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进深渊。
3、受委托者的放任与漠不关心。而委托他人监护孩子则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受委托者更多的是对留守儿童的漠不关心,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有的由于留守儿童太调皮,他们根本管不了,也有的害怕管多了会受其父母埋怨,总之,他们的监护也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胆子大起来,有些甚至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总而言之,家庭教育的缺失,给留守儿童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力,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价值取向的扭曲;无限制的物质满足,行为规范上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关心,使孩子变得功利起来,表现出个人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家庭教育缺失也引发了一系列更严重的后果,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成长中缺少倾述和求助的对象,导致他们不愿与外界接触或是接触甚少,因此很多儿童表现得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又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学校教育欠缺
农村留守儿童不仅缺少家庭教育,学校对他们的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因而出现了一下情况:一是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成绩较差,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
1、家庭学习监管角色的缺失导致成绩较差。长期留守的儿童由于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而在家中,他们的祖辈由于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们即使想对孙辈的学习给予帮助,但难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或者由委托人监管,受委托者为对其监管下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认为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已经尽到了监护职责,至于学习方面则事不关己,听之任之。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监督和辅导,学习自觉性和兴趣感大大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有关调查显示有47%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有41%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有10%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的学生成绩优秀。调查中发现,95%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5%的监护人有时辅导孩子学习,仅有5%的监护人会和老师联系。平时,留守儿童最苦恼的事是“作业不会做,不知问谁好”、“功课跟不上,没有人辅导”。
2、“唯分论英雄”,评价体系导致教育不平等。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以分数论教师水平之高低的状况也没有得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差等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差生中那些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且学生不忍处于这种地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也为留守儿童面临的学校教育的第二大问题——失学率高埋下了祸根。留守儿童在家受到的监护力度不够,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冷落,于是他们逃学,旷课。再者,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学校对此没有适当的措施也无能为力,有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校园。另外,应试教育的现状,促使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对其德、体、美、劳的关注,致使留守儿童思想散漫,体质下降,不服从管理,自以为是。因而,留守儿童的升学率也不容乐观,留守儿童上高中的几乎微乎其微,留守儿童的现状也很难改变。
三、社会关爱不足
社会关爱的缺失,社会教育的欠缺,使留守儿童傍徨在社会的边缘。留守儿童在行为规范、思想修养等方面出现了严重偏差。
1、乡土秩序的混乱。如今的乡土秩序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井然有序。大量的人口外移,乡土秩序越来越由以往那些被社会排斥的街头小混混所把持。他们缺乏必要的管制,为所欲为,严重扰乱了乡村的正常秩序。缺乏对事物正确判断力的留守儿童难免受其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形成着实令人堪忧。他们在情感方面只求索取,不思付出,不知道如何感恩回报,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无情,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小小年纪就染上了吸烟、酗酒、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在行为方面放任自流,违反学校纪律,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无形中给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2、安全链接的中断。留守儿童年龄均不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自我保护意思薄弱,留守儿童都处于身心未成熟时期,对于突发性事件缺乏必要的反应和应变能力,不能在突发状况下采取正确的措施保护自己。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学校,家庭之间的安全链接被迫中断,使留守儿童极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诸如留守儿童被拐卖的现象并不罕见,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留守女童被强奸的恶性案件。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管,他们的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步沦为街头小混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而不可忽视的群体。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参与,紧密配合,协力推进。政府是主导,可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教育监护网络,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因而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各方需明确自身职责,共同协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展开:
一、明确政府责任。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使命所在。具体来说: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让各级政府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证教育公平。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实施建设,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
2、推进政策的配套完善。要进一步落实、建全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等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要积极推进与农民工相关的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
3、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和食堂,让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
二、明确家庭责任。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
1、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的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给孩子的教育。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是走向失败的,父母都有责任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2、学会心灵的沟通。关心留守孩子,要从“心”开始。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还有他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如何等等。父母不但要当好父母,还要当好孩子的朋友、知心的好朋友。现代发达的通信给我们带来沟通的便利。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此外,还要多和家里的监护人、学校电话联系,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种情况,这有利于对孩子及时教育与帮助。
3、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活到老,学到老”。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工作之余有机会的还是要积极学习,不断提高。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父母们要跟上时代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掌握现代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尤其重要。在难得的相处时间里,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举止印象是十分深刻的。
三、明确学校责任。培育新一代新人,教育是关键。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1、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原来由家长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转嫁给了学校,因此学校要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学校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全面发展上来,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所喜欢和留恋的场所。
2、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建议农村中小学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或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定期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通过老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3、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4、架起家、校畅通的桥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一是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深入学生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形成家长联系制度。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进行家访或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金山镇小学课题组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县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力涌向城市经商、打工,其子女留在农村,从而产生了“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群体, 他们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等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我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我局接受了中央教科所牵头组织的“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为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在第一时间成立了以李庆明主席为组长的“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小组,并确定金山镇小学11所完小为研究基地,在基地校及工作小组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备了结题条件。现将我镇研究情况做一总结,报告如下。
一、当地留守儿童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我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有300名,占在校生总数的12.5%。这些“留守儿童”绝大多数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或外公外婆家,少数被寄托在远亲近邻家,有的甚至独自支撑门户,与“留守老人”共同组成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全镇“留守学生”中以隔代监护的居多占58.3%,托亲属监护的占26.5%,自我监护的占10.6%。这些“留守儿童”呈现出面广量大特点。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亲情缺乏、家庭教育不力、心理人格缺陷、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学校、社会的管理也有许多地方没有到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委托监护人职责不明。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大多数“留守学生”由祖辈或亲属照管,少数“留守学生”甚至无人照顾。而委托监护人往往不甚明确自 1 己的监管职责,把对“留守学生”的监管仅仅停留在生活照顾上,对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学习辅导方面基本上是无力顾及,也难以顾及。
2、家庭关爱少、情感缺失。调查表明,80%以上打工的父母每年仅回家一次。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留守孩子”的关心偏少,造成留守在家的孩子因缺少亲人关爱而在他们的生活、学习、性格、心理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实践证明父母离开孩子时间越长,孩子年龄越小,造成“关爱缺乏”就越明显,在孩子人生中留下的阴影越深。
3.学习自觉性普遍较差。由于一些“留守学生”的思想学习基本无人照管,怕苦怕难,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成绩不理想。我们在某中学(初中)调查的12名“留守学生”中,成绩偏下的就有9人,占75%之多。
4、人格有缺陷明显。一是性格较孤僻。“留守学生”平时与人交往较少,“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突出,孤独,离群,自我封闭。二是心理不健全,他们胆子较小,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上课时也不敢主动举手发言。三是乱花钱。“留守学生”的祖辈和父母大多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溺爱有加,造成其比较任性,花钱无计划。监护人对他们大多是百依百顺,给孩子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5、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力量未能有效整合。首先学校教育不能主动地与家庭、社会教育力量形成有效的整合,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不同步。其次,由于父母在外、家庭结构变化,家庭功能失调,家庭也无法承担好教育的责任,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学生”疏于管理。家庭教育成了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链上的一个薄弱环节。表现在家庭未能在课外取得较好的监管作用,也缺乏与学校的联系,故而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等情况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勾通。对于亲友监护者,他们则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安全和物质需求的满足,往往忽略了对被监护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要求。还有社会上的一些不 良风气也直接影响到这些“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其三,社会对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够,不良影响也还存在。
三、实践中采取的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摸清底子,建立“留守学生”的管理档案
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每个班主任通过认真调查摸底,掌握学生信息,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数量和基本情况。做到五个清楚:(1)学生基本情况清楚(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健康状况等);(2)临时监护人情况清楚(姓名、地址、联系电话);(3)外出家长情况清楚(姓名、务工地址、联系电话);(4)教育管理对策清楚(班主任要分析问题行为的成因、制定策略、选择方法、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5)班主任工作目标清楚(要求班主任努力做到:“留守儿童”不辍学、学习不掉队、心理人格健康成长)。
2、整体规划,实行“三个三”校内关爱机制
“留守儿童”问题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课题。为此,我镇各校以落实长效机制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创造性地探索、总结出“三知、三多、三沟通”的校内关爱工程。“三知”就是要求每个教师都要清楚地知道“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清楚地知道“留守学生”代管人的基本情况,清楚地知道“留守学生”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和联系办法。在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各校为“留守学生”建立起资料翔实的管理档案。“三多”就是要求老师多与“留守学生”谈心交心,掌握他们的学习、思想、生活状况;多组织充满人情味的集体活动,如为学生过生日,开展“给远方亲人的一封信”征文活动,定期开通亲情热线电话等,使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学生”感受到温暖;多到“留守学生”家中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校外表现,指导代管人教育管理小孩,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三沟通”就是要求学校教师要定期与“留守学生” 的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学生”的代管人沟通,定期与校外辅导员沟通。通过沟通,使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更加具有针对性。
3、整合力量,形成“三个一”校外监管体系
“留守学生”在学校期间,由于集体生活的温暖,会暂时忘却一些烦恼。可一旦回到家里,他们那种特有的孤独感又会油然而生。为了弥补“留守学生”情感的缺失和填补教育真空,各校建立了“三教”相结合的校外关爱机制,架设起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桥梁。坂面中心小学在全面掌握“留守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学校打破年段、班级的界限,以片区为单位组建校外学习小组,每周开展一次集体活动,组织本小组学生互相检查作业、进行校外表现评议等。小组长由各方面表现较好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教师,定期了解有关情况。南雄小学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优等生与留守学生结对子,进行互帮互学。经常帮助学校了解“留守学生”的校外表现情况、做好“留守学生”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定期向学校反映有关情况。针对“留守学生”的父母不在身边缺少关爱、生活无人照顾的情况,近年来我县一些乡镇已建立或正在着力建设高标准的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学生”生活有着落,学习有人管,思想工作有人抓,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为了加强对寄宿“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学校则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管理人员既具备较好的道德素质,又能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从而促使寄宿制学校成为“留守学生”离开父母后的温馨归宿。
4、师生联手,实行“留守学生”教育帮扶三优先
一是在学习上优先帮助和辅导。学校对“留守学生”的学习帮扶工作,落实到班主任、科任老师,同时推行“手拉手”联心工程。即同班级优等生固定帮助一名“留守学生”,为其检查作业,辅导功课,以求共同进步。二是在生活上优先关心和照顾。学校对“留守学生”实行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由班主任合理安排任课老师和“留守学生”结对子,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变为对生活、情感、心理等方面都给以关注和疏导的“代理家长”,并要求学生定期与“代理家长”进行思想交流及学习、生活情况汇报,使 他们感到老师就是父母。三是在活动上优先安排和指导。学校对“留守学生”的活动特别重视,督促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融入到学校大家庭中感受集体的温暖。
5、采取各种措施来弥补情感、心理的需求
(1)开展专题心理辅导。针对留守儿童的个别问题和个性问题,各基地校设立相应的咨询组织机构,便于作个别心理疏导,便于为遇事拿不定主意的孩子出谋划策。如:设立心理咨询室、成立“留守儿童热线”,确定接待时间(如课外活动),确定专兼职教师定期与留守儿童勾通的工作制度。(2)学校开通留守儿童热线电话,实行保卫科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了留守儿童的父母随时都可以通过学校的开设家长热线及时了解和关注到孩子在校的学习和表现情况。(3)增强教师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对留守儿童积极疏导,放大优点,去掉自卑,树立自信。让班主任、让任课教师与父母都不在家的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学校主要领导与心理障碍明显、性格暴躁的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通过讲成功人士的故事,讲身边同学的例子,诱发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4)举行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如开展“我留守 我快乐”、“在同一片蓝天下”“有在我们身边”“让爱与留守儿童同行”“牵手互助 共同成长”“说出你心中的话”等主题队会,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激发自信心。
四、取得的成绩
1.留守儿童情感、心理的需求得到一定的弥补
自实施弥补情感、心理的需求的措施以来,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状况出现了“四个好转”。一是 “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增强,行为习惯明显好转。二是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转,由于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增多,一些“留守儿童”孤僻、任性、暴躁、自控能力差等不良性格明显好转,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厌学心理得到有效控制,逆反心理得到缓解。三是 “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观念明显好转。通过家访、电访和家长沟通,通过举办家长 学校,对家长、临时监护人进行培训,提高了寄宿“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学生教育、保护的认识和水平,明确了职责,增强了监护能力。四是广大老师对 “留守儿童”的关注意识、关爱意识、帮扶意识明显增强。
2.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成长明显
经过上上下下各方面的努力,留守儿童在道德、行为、学习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那些人生观、价值观等有偏差寄宿的留守儿童,经过干预,已经重新回到了正常的轨道。寄宿在校,使留守儿童远离不良的社会青年,远离了那些不良因素的干扰。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监督下,较快地回到了正常的成长轨迹。一是增强了留守儿童团结合作的精神和感恩意识,他们也更加理解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自己的巨大付出,并且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与人和睦相处,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二是他们的行为习惯已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相当部分儿童已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学习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有的在各项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比如南雄小学就有许多同学表现优秀,分别获得了各项奖励。
3.课题组成员的教研能力得到提高
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自觉根据课题实施方案要求开展研究活动,遇到问题或与同组组员共同探讨,或向专家请教,努力攻克难关,使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一是通过学习理论,锻炼了一批改革意识强、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队伍,提高了他们开展教科研活动的能力和水平。二是他们根据实际、根据现状,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把研究与理论联系起来,与实际联系起来,并努力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使教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一批骨干分子。三是相当课题研究成员在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完成了相当数量的专著、论文、总结等。
五、研究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在进行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亲情的缺失无法替代
虽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尽力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来挽救和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问题,但父母的爱等亲情是无法替代的。我们在课题研究初期的调查中发现了孩子们在这一方面的需求是迫切的,年龄越小越迫切,如相当部分孩子在“你最需要父母为你做什么?”的问卷中,他们的回答是:“希望父母能为我做一顿饭”“陪我学习”“陪我一起去玩一次”等等。这些都反映了父母亲情的不可替代性。
2、社会(社区)如网吧泛滥等不良影响消除不力
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方面,作为学校教育而言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需要包括公、检、法等全社会教育力量的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即我们在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由学校“单干”的现象,较难(或教师精力有限)和家庭、社会进行协调沟通,难形成教育网络。
3、需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对留守儿童中寄宿学生的教育研究不应该只是一个时段的问题,应该要有一个长期的机制和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经过一年的研究和干预,留守儿童中寄宿学生的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效果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缺乏有效家庭监护的留守儿童中寄宿学生毕业离开我校后在学习、心理等方面是否会回复到从前的状况,出现反弹呢?对他们的后续管理教育是值得学校、家庭、社会认真研讨和解决的问题。
六、政策和建议
1、提高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 社会、政府各部门应通力合作,为留守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地政府和学校要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积极探索新的办学形式,由学校来多承担一些监管责任与义务,让留守学生得到应有的管理照顾与关爱,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建立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救助机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监管制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经常组织开展交心、谈心和社会实践活动,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平台。
2、努力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留守学生最需要最渴望的就是亲情的抚慰,无论我们采取怎样的情感关爱都无法从本质上真正取代亲情。要想使留守学生不再受渴求亲情抚慰的煎熬,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的父母不再远离家乡去打工。因此,政府要做好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工作,让农民在自己的家乡,做好土地这篇文章,让他们通过种植、养植、加工也能发家;千方百计引进项目,吸引农民工返乡打工,减少留守学生的数量。
3、建立健全留守孩教育长效激励机制
对留守儿童中寄宿学生的教育研究不应该只是一个时段的问题,应该要有一个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和长效的激励机制。
总之,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及学校的通力配合、共同参与。坚持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搭好教育平台,使“留守学生”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呵护。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