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县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时间:2019-05-14 11:0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靖州县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靖州县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第一篇:靖州县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靖州县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张玲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健康问题、安全问题等引起了我国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今年“两会”期间许多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一个焦点。农村留守儿童种种问题的解决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本文试图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现状及成因的分析,从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四个层面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对策。

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人口中的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有半年以上时间不能和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的18周岁以下的所有未成年人。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之多,在全部的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继续呈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与监护等多种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教育、心理、健康、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近几年来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今年“两会”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为许多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与讨论的焦点。他们举数字,说现象,写议案,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大声疾呼:“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孩子个人成长问题,也不仅是一般家庭私人问题,而是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关系到一代接班人的培养问题。如果留守儿童问题不能及早得以解决,十年之后,将会让整个社会付出代价”。怎样才能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问题呢?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靖州县关工委在今年3月至4月下到各校开展了一次深入调研。

一、基本现状

据统计,全县留守儿童人数总计4191人,其中小学生2989人,中学生1202人,占全县学生总数19%。2110年4月统计,靖州住校留守儿童,小学2307人、初中1072人;随祖辈生活的留守儿童,小学1086人、初中580人;随亲友生活的留守儿童,小学233人、初中118人;随代管家长生活的人,小学9人、初中36人。调查显示,有69.8%的监护人表示“很少与孩子谈心”,有70.8%的隔代亲人及73.1%的亲戚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很少管”。这表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生活上关心得多,精神上关注得少,而对于孩子的思想、品行、心理、安全等方面更是很少顾及,致使留守儿童在安全、健康、教育、娱乐等方面的基本权益不能得到保证,不但导致了很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心理承受能力和生活习惯都较差,还给这些孩子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

二、问题及原因

经过这调查,发现目前伴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工涌入城镇打工经商等,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事故的伤害,危及生命安全;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容易成为不法分子攻击、欺负和侵害的对象;三是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控,或因偷窃、伤害他人等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案例1:2010年6月,靖州县铺口乡集中村6岁留守女孩谢某因无人看护不慎掉入塘中溺水身亡。

案例2:大堡子中心小学的吴某,今年11岁,原本品学兼优,但父母外出到浙江打工后,他由76岁的老奶奶照顾。由于缺乏关爱,缺少沟通,他的性格一反常状,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他沉迷于电子游戏之中,常常彻夜不归,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案例3:新厂中

心小学4(2)班一个11岁的小男孩子叫杨某,也是农村留守儿童,整天爱玩,爱吵,爱闹,爱玩游戏,学习没有兴趣,整天在多方面游荡,严重存在安全问题。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1.家庭教育功能和监护功能严重弱化乃至缺失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这样的话: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以父母为主体施行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品德、人格、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来自父母的管理和监护则是保障孩子人生安全的根本所在。但在我们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里,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监管伴随着父母双方或单方的外出而被严重地弱化了,甚至是缺失的。

首先,外出父母难以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监护。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后,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对于留守在家孩子的教育和监护,他们基本上是爱莫能助的。父母外出以后与在家孩子的联系和沟通是少之又少的,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母情感与生活上的爱护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帮助与引导,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有的甚至滑向犯罪边缘。

其次,临时监护人基本不能履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责任。留守儿童父母外出以后,多达84.6%的孩子由其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这些祖辈监护人大多年事已高,精力有限,防护、防范能力弱,无法保护和阻止留守儿童受到伤害,而且他们文化层次偏低,难以胜任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

2.学校需加强有效管理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

未成年人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成长的,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指出的那样:“学校必须与家庭取得联系,学校和家庭的一致,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一致,是儿童时期完善教育的首要的和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我县,特别是许多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还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对规模越来越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过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样,留守儿童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往往失去了判断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很容易受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

3.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和不法分子的侵害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媒网络的普及,各种娱乐场所的兴建,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显得更加突出。一方面,农村学校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娱乐城等,对于自制力差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痴迷电游,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体镜头如凶杀、淫秽、暴力等引诱着年幼无知的留守儿童不加分辨地加以效法和模仿,从而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经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乘虚而入,有的把拐卖或利用农村留守儿童当作谋取钱财的手段,给留守儿童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三、对策及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关注和解决好他们的安全问题,关系到

农村和谐稳定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既需要家庭、学校的倾情参与,也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来齐抓共管。

1.父母应切实履行教育监护责任,临时监护人应提高教育监护质量

我国法律规定,养育孩子是每一对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务必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切实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切不可为了赚钱而误了孩子的终身,双方尽可能留一方在家教育和监护孩子。如果双方必须同时外出务工,应当通过电话、写信、回家等方式与子女进行经常性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亲情上多给孩子一些慰藉,多给孩子一些关爱,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情况,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时时提醒他们注意人身安全。与此同时,临时监护人应提高教育监护质量:一是要树立起角色意识,切实承担起教育监管留守儿童的责任,尽可能地教育和培养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尽量保护他们不受意外伤害,同样是在铺口乡集中村,一位周姓老人的儿子与媳妇都外出打工,他一人承担起了看护孙子与孙女的任务。每天清晨送孩子到学校,下午又准时到学校接孩子,风雨无阻。这样一来,孩子的安全得到了保障,而且对孩子的表现了如指掌;二是应改进教育方式,多与孩子谈心交流,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切忌溺爱迁就,多加教育引导;三是应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加强联系和沟通,随时告诉他们孩子在家和学校的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情况,与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避免此严彼宽现象的发生。

2.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实行寄宿制管理,举办家长培训班

农村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应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一是大力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以此培育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防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并教给他们一些识别和应对诸如水火灾害、交通事故、房屋垮塌、山体滑坡、禽兽袭击等突发事件的常识与技能、技巧,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在三锹学校就有一名特殊的留守儿童刘某,三年来,她不但生活上能自理,而且学习成绩优秀。作为一个女孩子,父母最担心的就是她的安全问题,不准她单独去偏僻的地方,不准去别人家留宿。开始她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后来,在学校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下,并学习了生理卫生知识,知道了原因,所以非常注意保护自己。她就是留守儿童中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二是创造条件实行全日制寄宿制管理,让农村留守儿童统一在校园里吃饭和住宿,由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统一对他们的安全进行监护,减少安全隐患。三是举办家长培训班,在节假日乃至赶集日,利用外出父(母)回家团聚之机,分期分批举办家长培训班,免费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及其临时监护人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祖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安全防护等方面知识的传授,帮助家长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和监护留守儿童的职责。

3.社会应净化环境,实施关爱工程,开展结队帮护活动

社会各方面应密切协作,共同为解决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出谋划策,多办实事,形成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一要净化环境,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文明新风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为孩子提供健康向上的书籍和音像制品,使他们远离不健康的网吧、游戏厅、娱乐城等娱乐场所;二要实施关爱工程。建议由关工委牵头,协调教育、共青团、妇联、公安、司法、财政、劳动、卫生、民政、工商、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联合实

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三要组织社会力量开展各种类型的结队帮护活动,关工委、妇联、团委可以分别组织和发挥“五老”队伍、社会各界妇女和青年志愿者队伍的独特作用,与农村留守儿童结成“1+1”对子,开展“老少牵手”“争当爱心妈妈”“心手相连”等帮护活动,给农村留守儿童送去爱心和温暖,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4.政府应加快相关立法进程,改革户籍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他们能否远离各种伤害健康快乐地成长,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着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的党和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待遇,使农民工逐步具备带上子女进城直接教育和监护子女的能力,从根本上避免因家庭监护功能的缺失而导致的留守儿童伤害事件;其次,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再次,要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农村借宿制学校,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学校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条件,以便学校对他们进行集中教育和监管,以此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少年安则国安”。请大家一起来关注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湖南省靖州县教育局 张玲)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留下了成千上万的儿童在农村留守。全国妇联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已过两千万,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这是一个庞大而不可忽视的群体。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走向不仅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影响,而且关系到国家明天的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现状应引起广泛的关注,他们面临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否则其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学校的关爱、社会的关爱。他们逐步被父母“遗弃”,被学校“遗弃”,也被社会所“遗弃”。因而对他们的监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继而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良好思想树立出现危机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缺失

1、缺乏沟通和引导。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是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直接原因。有些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而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有些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据我校调查,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使得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变化,从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关爱与引导。

2、以物质的满足取代精神的安抚。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亲朋好友取代。据调查,祖父母、外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2岁,56%的年龄在60岁以下,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这难免会走向一个极端: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即使是在父母面前,这种情况也会发生,父母对留守子女因为照顾不周,而深感愧疚,为了补偿孩子,他们就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这种以物质的满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抚的方式,将孩子一步步推往悬崖,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进深渊。

3、受委托者的放任与漠不关心。而委托他人监护孩子则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受委托者更多的是对留守儿童的漠不关心,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有的由于留守儿童太调皮,他们根本管不了,也有的害怕管多了会受其父母埋怨,总之,他们的监护也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胆子大起来,有些甚至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总而言之,家庭教育的缺失,给留守儿童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力,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价值取向的扭曲;无限制的物质满足,行为规范上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关心,使孩子变得功利起来,表现出个人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家庭教育缺失也引发了一系列更严重的后果,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成长中缺少倾述和求助的对象,导致他们不愿与外界接触或是接触甚少,因此很多儿童表现得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又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学校教育欠缺

农村留守儿童不仅缺少家庭教育,学校对他们的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因而出现了一下情况:一是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成绩较差,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

1、家庭学习监管角色的缺失导致成绩较差。长期留守的儿童由于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而在家中,他们的祖辈由于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们即使想对孙辈的学习给予帮助,但难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或者由委托人监管,受委托者为对其监管下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认为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已经尽到了监护职责,至于学习方面则事不关己,听之任之。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监督和辅导,学习自觉性和兴趣感大大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有关调查显示有47%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有41%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有10%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的学生成绩优秀。调查中发现,95%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5%的监护人有时辅导孩子学习,仅有5%的监护人会和老师联系。平时,留守儿童最苦恼的事是“作业不会做,不知问谁好”、“功课跟不上,没有人辅导”。

2、“唯分论英雄”,评价体系导致教育不平等。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以分数论教师水平之高低的状况也没有得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差等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差生中那些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且学生不忍处于这种地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也为留守儿童面临的学校教育的第二大问题——失学率高埋下了祸根。留守儿童在家受到的监护力度不够,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冷落,于是他们逃学,旷课。再者,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学校对此没有适当的措施也无能为力,有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校园。另外,应试教育的现状,促使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对其德、体、美、劳的关注,致使留守儿童思想散漫,体质下降,不服从管理,自以为是。因而,留守儿童的升学率也不容乐观,留守儿童上高中的几乎微乎其微,留守儿童的现状也很难改变。

三、社会关爱不足

社会关爱的缺失,社会教育的欠缺,使留守儿童傍徨在社会的边缘。留守儿童在行为规范、思想修养等方面出现了严重偏差。

1、乡土秩序的混乱。如今的乡土秩序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井然有序。大量的人口外移,乡土秩序越来越由以往那些被社会排斥的街头小混混所把持。他们缺乏必要的管制,为所欲为,严重扰乱了乡村的正常秩序。缺乏对事物正确判断力的留守儿童难免受其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形成着实令人堪忧。他们在情感方面只求索取,不思付出,不知道如何感恩回报,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无情,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小小年纪就染上了吸烟、酗酒、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在行为方面放任自流,违反学校纪律,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无形中给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2、安全链接的中断。留守儿童年龄均不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自我保护意思薄弱,留守儿童都处于身心未成熟时期,对于突发性事件缺乏必要的反应和应变能力,不能在突发状况下采取正确的措施保护自己。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学校,家庭之间的安全链接被迫中断,使留守儿童极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诸如留守儿童被拐卖的现象并不罕见,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留守女童被强奸的恶性案件。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管,他们的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步沦为街头小混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而不可忽视的群体。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参与,紧密配合,协力推进。政府是主导,可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教育监护网络,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因而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各方需明确自身职责,共同协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展开:

一、明确政府责任。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使命所在。具体来说: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让各级政府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证教育公平。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实施建设,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

2、推进政策的配套完善。要进一步落实、建全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等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要积极推进与农民工相关的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

3、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和食堂,让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

二、明确家庭责任。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

1、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的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给孩子的教育。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是走向失败的,父母都有责任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2、学会心灵的沟通。关心留守孩子,要从“心”开始。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还有他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如何等等。父母不但要当好父母,还要当好孩子的朋友、知心的好朋友。现代发达的通信给我们带来沟通的便利。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此外,还要多和家里的监护人、学校电话联系,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种情况,这有利于对孩子及时教育与帮助。

3、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活到老,学到老”。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工作之余有机会的还是要积极学习,不断提高。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父母们要跟上时代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掌握现代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尤其重要。在难得的相处时间里,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举止印象是十分深刻的。

三、明确学校责任。培育新一代新人,教育是关键。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1、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原来由家长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转嫁给了学校,因此学校要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学校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全面发展上来,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所喜欢和留恋的场所。

2、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建议农村中小学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或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定期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通过老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3、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4、架起家、校畅通的桥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一是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深入学生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形成家长联系制度。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进行家访或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第三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及策略

湖南 学院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考籍号: 邮 编: 电

话:

410205

名: 指导教师: 专

业:

教育管理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地

址: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目:

因及策略

小教大专部

2011年3月

目 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引言 „„„„„„„„„„„„„„„„„„„„„„„„„„„„„„1

二、留守儿童基本概况 „„„„„„„„„„„„„„„„„„„„„„„„2(一)留守儿童的数量及分布 „„„„„„„„„„„„„„„„„„„„„2(二)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 „„„„„„„„„„„„„„„„„„„„„„„2

三、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问题 „„„„„„„„„„„„„„„„„„„„„3

(一)学习问题 „„„„„„„„„„„„„„„„„„„„„„„„„„„3

(二)心理问题 „„„„„„„„„„„„„„„„„„„„„„„„„„„3

(三)安全问题 „„„„„„„„„„„„„„„„„„„„„„„„„„„4

(四)品德问题 „„„„„„„„„„„„„„„„„„„„„„„„„„„4

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4(一)社会整体发展中存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之间的矛盾 „„5(二)家庭教育的弱化„„„„„„„„„„„„„„„„„„„„„„„„5(三)学校的教育不全面、不够到位„„„„„„„„„„„„„„„„„„6(四)社会反应淡漠,关注重视程度不够„„„„„„„„„„„„„„„„6

五、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7

(一)建立起社会支持的长效机制„„„„„„„„„„„„„„„„„„„7

(二)强化家庭教育功能„„„„„„„„„„„„„„„„„„„„„„„8

(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9

六、总结„„„„„„„„„„„„„„„„„„„„„„„„„„„„„„10

参考文献 „„„„„„„„„„„„„„„„„„„„„„„„„„„„„10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及策略

(湖南省第一师范,湖南长沙,410002)

【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越来越值得全社会的特别关注。它事关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本文从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分析其成因,主张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注留守儿童,争取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公平的受教育权。【关键字】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措施

Key Words:rural area ,stay-at-home children ,Educational problem, Causes,Measure Discussion on education of rural children: problems,causes and strategies(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410002,China)

abstract :The “Summary” vulnerable groups of children left in rural areas, as a special and worthy of special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It's about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mproving the work of education of the children left behi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Proceeding from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this article, analyse their causes, advocated constructing a Trinity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networking system,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cern left-behind children, seek to fundamentally guarantee fairness of rural children the right to education.一、引言

从 1978 年至今,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随着社会的转型、体制的转轨,户籍控制开始松动,社会流动逐渐频繁,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由于各种条件所限,进城务工的这些农民绝大部分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原籍,由此留守儿童产生,而且其群体规模极为庞大。部分农村家长重养轻教和学校教育单一,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受阻和身心健康堪忧等社会难题,可能会影响社会和谐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要认真履职, 家长要主动担责,学校要积极跟进, 社会要广泛响应。

二、留守儿童基本概况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长期外出打工而被交由长辈或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未成年儿童和少年。

(一)留守儿童的数量及分布

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 约占农村适龄就学儿童数的40%,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规模极为庞大而且地区分布很不平衡。2000年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总数的 32.14%,约 637万,学龄农村“留守儿童”约 416万。另外调查显示,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密集区,仅重庆、四川当年就有农村“留守儿童”分别为 123万和 296万,占到了当地儿童总数的 22.32%和18.71%[2]。据中央教科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小组抽样显示,甘肃、江苏和陕西三省某5县的留守儿童比例高达47.7% [3]。劳务输出大省四川在调查中发现,一般农村学校,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比例达到70%,个别地方甚至达到了8 5%。

(二)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

留守儿童的家庭都是不完整的,主要有5种情况:①单亲监护,即父母一方在外务工,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照顾、教育和抚养儿童;②隔代监护,即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由祖辈(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监护和抚养儿童;③上代监护,即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由父母的同辈人(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朋友)来充当儿童的监护人;④同辈监护,即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由年龄稍大的兄弟姐妹来充当儿童的监护人照看儿童;⑤自我监护,自己一人在家生活。这些监护给他们的成长带来诸多不利。临武县地处湖南省郴州市南部, 全县共有22个乡镇,共有人口30多万,农业人口约占80%,全县以农业经济为主。我县妇联通过发放情况统计表、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对全县22个乡镇的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全县留守儿童约有1万人,其中 农村留守儿童约8000名,部分乡镇中小学留守儿童已超过在校生总数的50%;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4]。

三、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一)学习问题

留守儿童的监护大多属于隔代监护和同辈监护或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中,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身体状况较差,文化水平较低,有时甚至同时监护几个“留守儿童”,加之精力有限,对孩子学习中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单亲监护中,家中只有父亲或母亲一方承担着全部的家务和农活,往往导致父亲或母亲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同时孩子也要承担一定的劳务,造成了顾此失彼。同辈监护中,由于监护人面对的不是自己的孩子,往往不便或不愿对其学习严厉管教,对孩子的监管大多数只局限于吃饱穿暖。

留守儿童时刻想念父母,课堂注意力难以集中,听课效率明显低于其他儿童。加上缺乏父母关爱,看到其他儿童成天有父母接送,有父母关心,自己却形影单只 ,无人关心,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而影响学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孩子的学习无人辅导和督促,独立作业能力不强,学习自主性差。

所以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 智力发展滞后 ,学习成绩不佳,表现在学习成绩平平,出现厌学情绪、甚至逃学行为;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等级为“优”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儿童 ,而等级为 “差”的比例又明显高于其他儿童。

(二)心理问题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童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研究表明, 孩子对父母的依程度与性质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以及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格特征。

留守儿童较早离开父母的呵护和关爱,长时间内缺乏亲子间必要的情感交流与沟通。通常情况下每 2周或更长时间才能跟双亲有一次联系,谈话内容无非是“要好好学习”,“要听爷爷奶奶的话 ”情感需求在监护人人那里并不能得到补偿。致使留守儿童无法与父母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对爱的需求无法得到正常的满足。长期处于情感压抑的状态,时常感到孤独、寂寞,无人理解,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价值,自己从内心看不起自己。自我认知意识薄弱,自惭形秽,对外界十分敏感,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正确引导。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交往, 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如:情绪问题、交往问题、自卑心理等[5]

(三)安全问题 监护权的缺失 ,父母疏于照顾 ,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或时间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 ,安全保护意识不强 ,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 ,尤其是留守女童屡被猥亵的情形令人揪心。几年前 ,《楚天都市报 》曾刊登过《魔爪频频伸向幼女留守子女安全当引起重视 》,文章报道了随州市曾都区法院少审庭一年开审的48宗案件中 ,因父母外出打工,幼女遭强奸或猥亵的竟占三分之一。2004 年5月26日《中国青年报 》报道,由于父母双双处出打工 ,四川省富顺县某镇一个13岁的初一女生小英,在事先无人知情的情况下生下了一个孩子,尚未成年的女娃娃竟然当上了母亲!孩子是无辜的,他们年幼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加上父母不在身边,托管人监护不力,往往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四)品德问题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正在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认知逐步得到发展,而儿童最初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

离开了父母,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确立受到重要的影响,出现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等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容易忽视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 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 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据调查, 部分留守孩子已经产生厌学情绪,认为不读书同样能挣钱,并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

品德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思想道德意识薄弱。有研究者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多元化、劳动意识不强、社会公德意识淡化、诚信意识弱化等[6];二是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 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 36.7% 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 他们不听祖辈教导, 在校不遵守规章制度, 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三是越轨行为的发生。留守儿童的越轨行为主要是违规行为,如抽烟、酗酒,不服管教,违反校纪校规等,但也有一部分表现为违警行为和违法行为。据湖北随州市政法部门统计,2002 年该市留守儿童违法犯罪案为284件,2003年则多达 300 余件。

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整体发展中存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之间的矛盾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城镇化, 二是劳务输出。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仅19亿亩,据测算,在农村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仅需1.5亿劳动力,而现实情况是农村人口近8亿,农村劳动力4.98亿,剩余劳动力近3.5亿。按照要用城乡统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思路,必然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劳务输出是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 东西部差异明显,城乡落差巨大。巨大的收入差距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由西部流向东部,由乡村流向城市。但是制度因素的限制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导致城乡权利不对等的户籍制度、造成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学生入学制度和造成民办与公办学校之间发展不平等的学校管理制度,户籍制度是根本。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户籍制度的正式建立。人为划分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而建立起户籍制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尤其是城市流动,保障城市有限资源的供给需求。户籍制度的建立在当时虽然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却限制了农民自由流动的权利,且剥夺了农村人口应享有的与城市人口同等的社会福利和各方面待遇,人为造成了二元社会的对立。由于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与户籍制度是紧密关联的,户籍制度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入学制度,这就限制了农村户口的儿童在城市入学,造成了大部分农民进城却只能把子女留在原籍接受义务教育。虽然城市中也有打工子弟学校,但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二)家庭教育的弱化

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是直接原因。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0至6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留守孩子家庭多有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两大顽症。教育意识薄弱, 重养轻教。外出打工的部分农村家长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了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农业部200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的仅占第一、第二选择6.7 %。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识淡薄。不少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

[7]为是最大的负担。外出打工家长大多数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和生活,尤其是生理和心理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他们不能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教育能力较低,监护不力。留守孩子大多有人代管。但临时监护人由于受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综合因素的制约,对孩子的帮助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或者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无法实现家长监护、教育职责的完全转移。(三)学校的教育不全面、不够到位

学校的教育功能不仅体现在教育学生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还体现在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体现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方位的教育。

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一方面农村学校教育功能单一,学校的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课程的开设也很僵化,素质教育体现较少,学生缺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独立适应社会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新时期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需要他们全方位关心学生,尤其是一些特殊群体的学生。但是现实中很多教师只是传授文化知识,对留守儿童课后的关心不够,因此,造成了留守儿童遇到学习问题时倾向于求助教师,但当他们遇到生活问题时却 很少向教师求助。教师作为除父母之外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社会他人”,对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教师所扮演的多重角色的部分角色失调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效果,进而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比较其他学生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对留守儿童更是如此。

(四)社会反应淡漠,关注重视程度不够

社会支持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缺乏支持的长效机制。一是缺乏法律支持的长效机制,现行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法律法规很少,层次低且缺乏系统性;二是缺乏行为支持长效机制,个别地方政府和部门还没有足够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仅有一些临时性的应对措施,没有具体系统的实施细则,而农村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也仅仅是承担日常的教育与管理功能;三是缺乏舆论支持的长 效机制,舆论的宣传是唤起社会关注的关键,但是现在舆论宣传的重点主要是热点问题,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和宣传也仅仅局限于特定时期。其次,支持力度有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社会的关注,也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动员和支持才能解决,但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非政府组织都只侧重于某一个方面,缺乏一 个相互协调的支持机制,支持力度有限,不能很好解决问题。

五、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社会的“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所以,破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当前,党中心、国务院已引起了高度重视,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行动起来,各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已在不断探索建立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网络体系,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对于留守孩子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覆盖到留守孩子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起社会支持的长效机制

1、建立起一个多部门相互协调的支持机制。立法部门应制订出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及各种权益的法律,行政部门应制定出具体的配套实施细则,完备法律体系。以政府为主体,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避免相互推诿,同时还应建立起定期磋商机制,集中力量解决一些个别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政府从宏观上进行引导和支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同时界定清楚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的工作范围,避免产生工作冲突及其他问题。

2、改革、完善相关制度。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建立更加公平的户籍管理体制。逐步改革与户籍制度相关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制度,最终取消教育体制与户籍制度相挂钩的制度,教育制度更加公平。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流动人口适龄子女 在其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的义务教育的做出了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条件的新的规定。这对于促进教育的公平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关键还在于落实。同时,要协调好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发展,对于民办学校的发展给与政策引导和扶持,满足新增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

3、推进相关工程。一要在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这是一条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二要加速推进共享蓝天工程。2007年5月2 5日, 全国妇联、教育 部、公安部、民政部13家单位联合召开全国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大行动电视电话会议, 启动共享蓝天全国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大行动。会议要求完善工作机制, 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建立督查、激励、信息反馈机制;落实工作经费, 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纳入测评体系等措施保障这次大行动顺利进行。三要尽快完善绿色通道畅通工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除了在留得住上做文章外, 还要在流得畅上想办法。根据相关规定, 农民工子女异地入学问题由接入地负责。所以,很多农民工流入地均开设了绿色通道。建设农民工子女学校或指定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绿色通道维护了农民工的权益, 解决了其子女入学的后顾之忧。

4、加大投入,增强支持的力度。制定出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政府有关部门为主导力量,对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给与更多的投入和支持,如政府部门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广大农村教育的关注和投入、财政部门适当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公安部门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妇联及共青团组织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照顾。

5、加大舆论宣传的力度。一方面加强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预防侵害留守儿童行为的发生;一方面加强社会舆论的宣传,唤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导全社会为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共同努力。宣传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更好的落实,因此,在加强宣传的过程中还要抓落实。

6、规范和支持社会爱心行动。在政府的倡导和媒体的关注下, 社会呵护留守儿童的网络正在形成。各地在妇联、团委、关工委、工会的牵头下,一支由党政机关人员、离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企业界公益事业热心人等人员和公益性非政府组织组成的留守儿童服务队伍正在壮大。

(二)强化家庭教育功能

加强亲子教育。有研究者发现,缺少正常的亲子交流与亲情关照,使孩子性格极易变得内向与孤僻、冷漠。因此,应加强亲子教育。

1、由企业工会定期组织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儿童见面并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加强亲子关系。父母双方要经常定期与老师、临时监护人联系,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家和在学校中的真实表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及时找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自己。

2、当地政府或是学校定期组织留守儿童通过信函、电话的通讯方式,积极向父母报告学习成绩和思想状况,增进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加深亲子关系。

[8] 10

3、外出务工的家长要积极联系子女、监护人、老师等与留守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人员,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让留守儿童感觉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4、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监护人可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儿童教、养、护知识,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环境,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同时每周与留守儿童进行一次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

1、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完善免费师范定向生的培养。选拔受过教师教育专业技能训练的优秀大学生,充实到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中去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壮大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同时,还应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原有教师的继续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技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2、构建多层次的留守儿童关爱网络。动员学校所有力量去关爱留守儿童,建立起“校领导——中干——班主任——生活老师”四层学校关爱网络,明确各层关爱工作的内容和责任,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得到教师的关爱和帮助。教师对学生关爱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上学期间,放学之后也应关注;关爱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也要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安全等多方面的情况。同时,还应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班级干部为主体,班级干部包干学生的班级三层关爱网络。建立多层次的学校和班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网络,能更好地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弥补因家庭教育缺失带来 的一些教育功能缺失,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学校可开展调查摸底工作, 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收集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 记载成长过程和特点, 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全面掌握每个留守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 也让外出家长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每个留守孩子的成长情况。

4、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构建亲情关爱网络。结对帮扶的形式主要有五种: 优帮差、城帮乡、大帮小、师帮生和老帮少。

5、增设特色课程, 将心理辅导课程和法制课程纳入必修。根据本校留守学生的年龄分段开展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和自强自立教育, 强化自尊自立意识, 提高自理自助能力。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和淡薄的法律意识是现阶段在 11 留守学生中的通病, 如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还对未来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构成较大的威胁。

6、实行留守孩子“谈心日”制度。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明白父母打工挣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班主任、老师平日要多关心留守孩子的学习、身心健康,让留守孩子深切感受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进而成为可信赖的朋友。

7、建立关爱留守孩子的应急机制。各中小学校要建立“留守孩子→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孩子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要30分钟内告知委托监护人,1小时内告知在外务工家长,2小时内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任何情况下,以保证学生的安全为第一要求,不得拖延推诿。

六、小结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在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 伴随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 这个群体还将继续扩大, 因此,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发动多方力量,健全关爱机制,使他们享受到同其他孩子一样的教育和关爱,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像非留守儿童一样在爱的沐浴下快乐的成长,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属于他们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J ].人口研究 , 2005(1):29-36.[2]任运昌 ,林健.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急需高度关注——基于系列田野工作和文献研究的呼吁当代教育科学 2007,⑺.[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第一期调研报告[ J]新教育, 2004(5)[4]蒋海云.临武县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郴州妇女网.2008 [5]张晓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应对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0):108.[6]武强.农民工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郑州:郑州大学,2007,10-18.[7]王智超..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制度性障碍与建议[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53-155.[8]郭三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6):88.

第四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现状与成因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梁永初级中学吴佳骏

【 论文关键词】留守学生错误!未指定书签。现状 成因

【论文摘要】 农村留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与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众多问题。笔者从教五年多来,通过与农村留守学生的相处以及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性分析,发现留守学生的现状的不乐观性,要解决留守学生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错误!未指定书签。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尤其在政策措施,直接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方面应加大力度来改变现有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错误!未指定书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学生”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学生”有效错误!未指定书签。,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我镇位于四川东部大巴山深处,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导致剩余劳力多,从而使我镇成为一个农村劳务输出镇,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学生”。而我校又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1200余名学生中,“留守学生”就达到500余人,占全校总人数的近42%。“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因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事关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稳定,下一代健康成长,和谐社会的构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1

基于教育的责任感,我校一直非常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通过对我镇一些周边农村中小学的走访问询,结合本校数百留守学生的情况分析,缘于“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衍生出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亟需引起全社会的正视与关注。

一、“留守学生”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学生”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二、“留守学生”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学生”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由于部分爷爷,婆婆,外爷,外婆的卫生行为习惯也不比年轻一代的父母,对“留守学生”的行为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留守学生”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金钱补偿较普遍,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学生”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学生”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如我校初二年级四班程凡同学(化名),人很聪明,上网成隐,性格孤僻,老师多次找他谈话无济于事。经与他外婆交流,原

来他7岁时就寄养在外婆家。多年来,父母很少回来过,只是给他经济上的补偿,给孩子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阴影,所以,一旦在心理空虚时就控制不住自己,哪怕半夜都外出去上网。

四、“留守学生”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在他们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在家得不到帮助,从而导致学习成绩逐步下滑,一直到最后成为学困生。最终部分“留守学生”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给学校教育工作增加不小的压力。

五、“留守学生”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学生”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留守学生”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它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背景因素。但剖析“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缺失,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表现为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因为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的基本需要。但对“留守学生”来说他们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学生”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如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一片迷茫。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就

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对了。这样长此以往孩子拿着钱也就心安理得地乱花,无形中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父母和子女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质量和孩子的成长发展水平。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少年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的贫困文化及教育现状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留守学生”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寄养家庭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育方式不科学、不理性,难以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困惑,从而也加剧了“留守学生”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留守学生”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二、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

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现象在我镇农村和边远山区也毫不例外地存在。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地影响了“留守学生”对教育选择的倾向。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实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小规模的简单生产方式短期内无法换代升级,人们往往感受不到传播人类文化和开启人类智慧的教育带给他们的“实惠”。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教育对他们来说纯粹是一种“风险投资”。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孩子不愿读书也不要紧,减少这笔投资相对实惠。同时,我国农村

地区基础教育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端,也使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三、我国各项教育配套设施机制不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错误!未指定书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而我国随之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不健全,外出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多数适龄儿童不能进入正规的、条件好的公办学校就读,而只能在那些教学条件不完善,师资力量不好的私立学校就读。即使能进入当地正规学校就读,仍需缴纳高昂的学费和转学费,以及所需的生活费。很多家庭都不能承受这笔费用,不得不望而却步,从而导致他们得不到公平的教育权利。由于近年来中考、高考报考制度对农民工子女还不完善,在他们读到一定时候时,又不得不回到家乡农村就读。学习环境的变化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也在此离开了父母的监管,又一次成为“留守学生”。

第五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 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 对策

【论文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现状 成因 对策

【论文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性分析,发现留守儿童的现状的不乐观性,要解决留守儿童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尤其在政策措施,直接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方面应加大力度来改变现有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我县位于湘西边陲,以农林为主的生产模式导致剩余劳力多,从而使我县成为一个农村劳务输出大县,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儿童”。如我校虽属城郊一所市级农村示范性初中,1200余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就达到398人,占全校总人数的近30%。“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因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事关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稳定,下一代健康成长,和谐社会的构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基于教育的责任感,我们一直非常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通过对我县一些城乡社会,农村中小学的走访调研,结合本校数百留守儿童的情况分析,缘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衍生出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亟需引起全社会的正视与关注。

一、“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二、“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如我校初二年级189班林红彬同学,人很聪明,上网成隐,性格孤僻,老师多次找他谈话无济于事。经与他外婆交流,原来他7岁时就寄养在外婆家。八年来,父母没有回来过,给孩子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阴影,所以,一旦在心理空虚时就控制不住自己,哪怕半夜都翻墙外出去上网。在语文老师布置的一篇关于“感恩”的作文中,他把自己多么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见到父母的那种亲切之情,描述的感人致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与他父母联系,他父母特意请假回家与他团聚,这样通过老师与父母的共同努力,他的性格开朗了,学习积极性也高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今年的升学考试中,顺利升入高中。

四、“留守儿童”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

五、“留守儿童”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它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背景因素。但剖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缺失,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表现为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因为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的基本需要。但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如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一片迷茫。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就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对了。这样长此以往孩子拿着钱也就心安理得地乱花,无形中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父母和子女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质量和孩子的成长发展水平。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少年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的贫困文化及教育现状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留守儿童”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寄养家庭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育方式不科学、不理性,难以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困惑,从而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留守儿童”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二、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

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现象在我县农村和边远山区也毫不例外地存在。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地影响了“留守儿童”对教育选择的倾向。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实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小规模的简单生产方式短期内无法换代升级,人们往往感受不到传播人类文化和开启人类智慧的教育带给他们的“实惠”。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教育对他们来说纯粹是一种“风险投资”。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孩子不愿读书也不要紧,减少这笔投资相对实惠。同时,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端,也使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三、社会反应淡漠,关注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伴随我国的社会转型而产生,“留守儿童”如何教育管理的问题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天,不知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力外出务工,而留给我们广大农村社会的“留守儿童”又不知有多少?又不知因此而引发有多少社会矛盾和问题?只是从有关报道中了解到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几乎占社会犯罪率的70%。这一严酷的现实问题,应让我们警醒:到底该如何规范社会教育的缺位?如现有的城乡网吧经济,由于管理不严,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量“留守少年儿童”在假期和放学后进入其间,作为网吧老板并没有按《互联网管理条例》查身份证、“未成年人”不准进入的门牌形同虚设,文化管理部门督查不力。全社会对这一严峻问题却不甚敏感,反映淡漠,缺乏战略性的理性思考和高度重视。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所以,破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已引起了高度重视,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行动起来,各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已在不断探索建立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网络体系,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从一年来的调查、探讨中,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电视中有一句广告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俗话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我们家长和孩子监护人要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这样才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在一种良好品德氛围中健康成长。

诚实守信,应是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诚实不足归根到底是我们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做得不好。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整个社会充满和谐关爱的氛围。我相信,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孝心、诚心、诚信的和谐社会中,一定能健康茁壮成长。

二、用爱激励孩子

“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

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三、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文化的泛滥,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如我校前年有位留守女生上网,把哈尔滨的一位男孩都引来了,这位男孩为会见网友,竟从家偷了一万多元钱出来,幸好学校及时发现,与他家里联系,才避免了一些事情的发生。如我校另一位刚初中毕业的男孩唐某,父母在他读小学的时就外出打工,缺乏正确的家庭管教,进入初中就偷扒,与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结伴而乐,不思学习,不听老师的教育和劝告,结果走出校园不多久就因打架致人重伤沦为少年犯。同样的事例在留守少年较多的学校不胜枚举。可见,关心孩子,孩子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四、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五、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长此以往,影响了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再有就是对孩子监护不力,一种监护器式的方式,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怂恿孩子的坏毛病,最后无法管教,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下载靖州县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靖州县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优秀范文5篇]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目录 摘要„„„„„„„„„„„„„„„„„„„„„„2 一: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现状„„„„„„„„„2 二: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成因分......

    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幸福,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强盛。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严峻,如何建......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摘 要:近几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所谓留守儿童,是指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产生的一群“制度性孤儿”。通过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德育论文 因及对策 论文题目:工作单位:姓 名:联系电话: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宁乡县回龙铺中心小学 龙永贵 ***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宁乡县回龙铺镇......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李胜旺 导师:林建红 (韩山师范学院政法系,广东,潮州,521041)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引发了农民进城......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摘要: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留守儿童”,随着1985年的“打工潮”的兴起而开始大规模的出现。在这二十多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仅增大了,而且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 桐柏县城关一初中课题组 杨庆军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成人或委托监护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留......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自己留守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 岁以下的孩子。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召开的全国农村留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