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作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作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
结题报告
揭西县上砂镇华南学校
课题编号:Yw17-xx011b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大多数小学生怕写作文,或者根本写不出作文,这已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所谓作文“学困生”,是指在一个班级中由于教师的方法运用或家庭教育不力及学生自身等原因造成的,被其他学生所歧视或偏见的学生个体或群体。他们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作文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作文任务有非常大的难度。能让小学作文“学困生”写好作文,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确实得花费一番功夫。研究小学生作文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对于今后的作文教学是有非常大的意义,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是大有帮助。针对这些现象,我们确立了《农村小学作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面向全体,使每
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的、主动活泼地发展。但在我们常见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中,同样的教师授课,同样的教学内容,要求与方法,而年龄大致相通的学生却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以学习效果或学习成绩划分,往往能够出现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种情况。但素质教育却要求对这些学困生进行有效的转化,提高教育整体质量。
2、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作文知识的要求,能力的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作文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的特点、成因、转化策略研究。
3、学校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需要。对中年级的学生语文成绩分析来看,部分班级的及格率未达标,差生人数较多,这正是由于各班级中存在作文“学困生”而导致的结果,要有效的解决这些“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就必须对“学困生”学习困难成因进行研究,对作文“学困生”进行帮助和个别辅导。
三、课题研究步骤
(一)、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分析总结农村小学作文“学困生”的成因和研究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语文学科素质及成绩的对策,为其它农村小学教师开展作文教学工作,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科学素养提供有价值的理论
和经验。
具体的研究思路是:首先,研究者通过研修和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国内外先进的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获取必要的知识和研究理论;其次,研究者在科学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遵循计划、调查、观察、实验、评价到再计划、再调查、再观察、再实验、再评价的研究策略,逐步分析农村小学作文学困生的成因及总结提出对策。最后,在研究过程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逐步形成相关的研究报告、论文、专著等成果。
(二)、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问谈话等方式调查研究造成目前农村小学作文学习困难的问题、症结、原因等。
2、比较研究法:分横向、纵向比较。实验中可以将每个年级的几个班进行比较,或将一个班对等分成两个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
3、个案研究法:选择若干不同班次、不同特点的作文“学困生”、采用谈话家访、问卷、测试等方法进行详细的个案研究。
4、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对文献资料进行加工、比较、归类,总结出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5、理论探究法:在调查、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有关教育改革动向进行理论探讨。
(三)、本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预期两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7年1月—2月)
⑴、成立课题组,落实主要成员,建立若干课题实验研究小组,明确任务。
⑵、课题组成员学习与研修有关课程理论,进行开题论证,撰写课题研究申请评审书。
⑶、向揭阳市课题组申报课题。
⑷、配备实验研究所需的各种资料与硬件设施。
2、实施阶段(2017年3月—2018年12月)
在实验领导小组的认真组织下,各实验小组开展课题实验,收集实验中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并加以整理;对各种实验数据和资料分析研究得出初步的实验结果。根据初步的实验结果与实验中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继续进行二轮实验研究。具体分四个时段:
第一阶段:调查准备(2017年3月—2017年4月)根据各级情况选择班级,确定调查对象、提出假设、拟定调查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调查实施(2017年4月—2017年12月)开展调查工作,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并加以整理。第三阶段:总结提升(2018年1月—2018年9月)对调查所得的实验数据、资料分析研究得出初步的实验结果,并根据初步的实验结果深入和完善实验方案。
3、结题阶段(2018年9月—2018年12月)完成结题论证,撰写论文。
四、课题研究内容和重难点
1、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作文“学困生”产生原因的调查研究。(2)、农村小学作文“学困生”产生原因的分析研究。(3)、农村小学作文“学困生”转化对策的研究。(4)、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教学资源状况调查研究。(5)、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现状情况的调配研究。
2、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研究的重点:农村小学作文“学困生”产生原因的分析研究。
(2)研究的难点:农村小学作文“学困生”转化对策的研究。
3、预计突破的难点
农村小学作文“学困生”产生原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五、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这个课题是全镇第一个市级课题,对于本镇教研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揭西县教研室的同志也多次亲临学校进行课题指导。在很多老师还不懂什么是课题研究的情况下,全体课题组成员通过教育教学杂志、网络进行有关作文教学研究方面的理论、经验、课例等方面的学习。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做到人人积极参与,人人都有明确的目标,及时总结、反思、完善。促使全体成员的课题教科研能力得到开发,通过课题研究的收集的信息,及时
反馈到实际教学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有力地促进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摸清农村小学作文“学困生”的现状
1、“学困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有强烈的畏惧心理。
2、“学困生”对作文不会立意或者立意雷同,缺乏真实情感。
3、“学困生”对作文不善于用语言表达,空话、套话、口语连篇
4、“学困生” 作文不会选择材料,不会从生活中选择素材。
5、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单一。
(三)、摸清农村小学作文“学困生”的成因
1、学生无良好的生活习性
2、学生无良好的阅读习惯
3、学生无良好的观察能力
4、学生无良好的家庭教育
5、学生受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四)、积极探索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水平的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作文兴趣,让学生乐于作文
2、培养学生坚持阅读,写日记、周记和摘抄,让作文有源泉
3、培养学生感悟农村生活,捕捉作文素材
4、培养学生拥抱自然,掌握观察方法
5、加强说写训练,提高作文指导效果
6、认真作好作文的批改和点评
(五)、改革教学模式,运用“体验生活-积累素材-用心表达” 的模式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传统的作文教学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它有个致命的弱点是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信息,批改后几天再去讲评,往往是“事过境迁”,学生心里已淡忘了,引起不了他们的注意。通过借鉴名师的经验,我改为体验生活-积累素材-用心表达。这样的作文教学程序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作为乡村小学教师的我们,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注重积累、留心观察、勤于动笔等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素材与作文实践联系起来,使他们由怕作文发展到爱作文,会作文,写好作文。通过差不多两年时间的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阅读、记笔记、写日记、办手抄报等方式,写作能力日益提高。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逐渐养成一种习惯。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
存在问题:
1、日常教学任务太重,事物繁多,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对理论知识掌握不足,使得研究没有一个很坚实的理论依据。教师的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不高,阻碍了课题研究向更高层次的推进。山区小学教师变动大,今年教语文,明年可能教英语,今年教四年级,明年可能教六年级,对学困生的跟踪辅导没有连续性。
2、学困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怎样把学生现有的一定积累量真正
灵活运用到习作中,提高写作水平还是一个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3、对农村小字作文教学还没有探索出一套确实可行的、成熟的教学策略。还是很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探索的方向。
改进措施:
1、进一步多渠道、多方位加强教师们的理论学习,提升教师们理论水平。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的能力。
2、教师多引导学生去体验美丽乡村生活,把积累的乡土材料,归类总结规律熟读背诵,另外多写多练,在练习和实践中让积累的材料发挥最大的价值。
3、鼓励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及时撰写教学反思,为再一次课题研究积累资料。
4、屏弃我不会的意识,只要在实际教学中多思考,多反思,也是一名研究能力强的教师。屏弃我不评职称,就没有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在新课程改革下,作文教学的研究是没有穷尽的,虽然我们在研究的道路上取得了一点点的研究成果,但是还较肤浅,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我们必须对课题研究工作认真反思,认真总结,才能使我们的学生不断进步,使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金格.小学四年级习作学困生转化策略实施及效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第二篇: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徽县二中 孙亮亮
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们徽县二中理化生课题组在原有基础上对“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探索”,经过10个月的研究和有效训练达到了预期目的,现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
学困生是在每一个学校都存在的、比较庞大的群体,学困生是指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任何一个班里都有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认真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他们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他们喜欢自由、有时懒惰贪玩、孤芳自赏、甚至狂傲不羁.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应付。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善于机械记忆,不善语言思维,不愿或不善于开动脑筋,常常回避那些较难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有些受了批评还当堂顶撞老师。这些学生往往需要经过有效的教育对策才能使其发生抓变,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高校课堂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尤其是2012年徽县提出了课堂建设年的目标,学困生正是制约高效课堂建设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能否有效的转变学困生关系到高校课堂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要转变学困生首先就要弄清楚其形成的原因,进而才能寻找合适有效的学困生转化途径。因此本课题组在2012年确定了“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这一课题。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有序、连续的研究。随着高校课堂在全县范围内的推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本课题的研究及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
1.从目前的教育来看,学困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变,尤其是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的数量在逐年增大,学困生数量也是连年上升,这严重的影响到了教育教学质量,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一旦弄清,有助于我们找到更加有效的转变学困生的途径。学困生的转化途径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能让学生养成爱学习、好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受益终生。对今后的继续教育、工作和生活都有深远的意义。
2.就“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这一课题而言全国各地都有研究,但是其成果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并且有一定的局域限制,这正是课题要研究的地方,要研究我县的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同时寻找适合我县的学困生转化途径。
3.研究“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利于推动我县高校课堂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我县教育大发展。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应用元认识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相关教学理论,了解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各种课程理论、教学模式的特点;通过网络、文章、杂志和报刊等信息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整理、收集已有的关于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的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对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和研究,吸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了解农村中学学困生的研究现状,并以此为依据编写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对我校学困生的现状进行调查。整理调查所得数据,分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转化对策。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行动研究,具体运用了以下方法:
1.文献法
应用元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等相关教学理论,了解现代生物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各种课程理论、教学模式的特点,通过网络、文章、杂志和报刊等信息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收集、整理已有的关于高中生物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的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对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和研究,吸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为课题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调查法
参照他人的研究和问卷调研情况,编制了适合我校学困生的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精心统计和分析研究,探讨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
3.访谈法
笔者精心准备了一些对不同类型学困生如何因材施教的问题跟优秀教师进行个别访谈,并做下了详细的访谈记录,了解他们转化学困生方面的真实感受,然后进行分析,增强转化学困生对策的实用性。
四、中学学困生成因调查与分析
(一)中学学困生成因
根据对调查和访谈的研究结果并结合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研究的成果,造成中学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
1.内因
内因,即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原因,亦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通过研究发现,导致中学学困生形成的内因主要包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不良的学习动机和消极的学习态度、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及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心理素质不佳等。
(1)原有基础知识薄弱
笔者通过多年工作经验和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学习结果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学校教育中每一学科的学习任务都是按顺序进行排列的,后面的学习是建立在前面学习的基础知识之上,与以前学习无关的学习任务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即便是最简单的学习任务,也是以曾经学习过的知识为基础的。如果学生对前面的学习任务没有掌握的话,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没有相关的原有知识作保证,学习过程是无法顺利进行的,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对于新的学习至关重要。(2)缺乏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学生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学习兴趣对学习的推动作用己在所有教育工作者中达成共识,所以凡是优秀的教师都会千方百计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才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如果学生的学习不是由于兴趣使然,而仅仅把它视为一项任务、一种负担,这种被动的学习不仅收不到好的效果,还可能逐渐导致其学习困难。不同学困生没有学习兴趣的原因各不相同,尽管形成原因多样,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因为不喜欢,使得对学习的热情不高,求知欲不强,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不够,难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和吸收,最后导致学习的困难,因为学习的困难,使他们更加视学习为一种负担,形成畏难心理,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厌学情绪,形成了恶性循环。(3)不良的学习动机和消极的学习态度
良好的学习动机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前提,而相反,不良的学习动机则是导致其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对学习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而实践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学困生学习动机不良,学习态度消极。笔者认为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的单向性关系。这也就是说动机水平可以影响学习,而学习成绩又可以增强或降低学习的动机水平。如果学困生认为自己努力学习就会获得好的成绩,就会增强他的动机水平,他就有可能努力去学习,相反,如果学困生认为即使自己努力了,但也不一定或不会获得好的学习成绩,那么会进一步降低其动机水平,他就不可能努力去学习,如果学困生虽然知道努力学习能获得好的成绩,但是他不相信自己能够努力去学习,则他的学习动机水平也会降低。学困生的不良学习动机和由此决定了他们在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时所持的消极学习态度是导致其成为学困生的重要原因。(4)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及不良的学习习惯
众所周知,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决定着学习效率,直接影响学习成绩。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不良的学习习惯也是导致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课前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多个环节。
学优生和学困生在课前预习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学优生较学困生做得要好,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大多数学生表示没有时间预习或认为没有预习的必要,可见,不能很好地安排学习时间或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是导致预习这一环节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的主要原因。没有很好的预习加上学习基础的薄弱导致学困生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打磕睡、讲小话、吃东西等分散课堂注意力的不良嗜好,课堂上的注意力分散导致了学困生跟不上老师的讲课思路,造成某些知识的缺漏,甚至错过整节课的内容,课堂是学习中最主要的环节,课堂上由于注意力的分散造成的内容缺失便成了恶性循环,以至于做笔记、课后作业、复习等都成了空话,长此以往,就使得学习起来越来越困难。
学困生的这些不良学习习惯使得他们长期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碰到学习问题时不设法寻求帮助去解决,而是置之不理,使问题越积越多。部分学困生没有养成规律的生活、学习习惯,不会根据生理规律去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不顾自己的生理的承受能力而加班加点的去学习,经常打疲劳战,结果使得白天没有精力学习,使得学习效率低下。因此,不良的学习习惯也是影响学困生学习不利的因素。
2.外因
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外因都通过内因在学困生的形成过程中起作用,其中主要包括:学习任务重、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环境的不利因素以及社会不良风气和观念的影响等。(1)学习任务重 笔者对高一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一开设了9门文化课,另外还有信息课、文体课和劳技课等其它课程,因开设课程多,作业量大,每天学生上完课完成作业后基本没有时间剩余,这也是导致大部分学生预习、复习、独立作业等各学习环节缺失的重要原因。因为学习科目多、任务重,导致了各科学习时间不足。学生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对某些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找不到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身能力。同时,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很难对原有的薄弱学科进行加强和巩固,进一步影响了学习。(2)学校教育的不足
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理所当然地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故学校教育主要表现为教师教育。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在学困生的形成过程中学校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① 每个学生的潜质不同,老师在“因材施教”上下功夫不够。一个班一个教师同时面对几十个学生,这使得教学只适宜一部分学生,而对另一部分学生则不适应。而一般的教师的教学只是照顾大多数的中等生。这主要是受传统教学评价观念的影响,一般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及格或刚超过及格线,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成绩一般,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完全掌握教师所教的内容”。受此观念的影响,这些教师忽视了部分学生对他们的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的不适应性,当然也不会采取相应的办法来弥补其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在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时产生的困难。
② 一部分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常常是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上他的课,同样也会因讨厌一个老师而不喜欢上他课。一些教师因自身专业素质不高、教学方法单
一、处理不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不畅和对学生要求过高等原因而导致课堂氛围不活跃、没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对这些教师及其所教授的课程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产生了消极的学习态度,进而产生了学习困难。
③ 部分教师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重视不够,方法不多,措施不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生物教师为了赶进度,提前结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向学生介绍教材之外的相关生物知识,这种将教学转变为单纯知识传授的行为,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④ 应试教育观念普遍存在。部分教师教学思想不端正,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把教学重心放在了学优生身上,对学困生的关怀和帮助不够,甚至有歧视学困生的现象,使他们产生了自卑、恐惧心理,滋生了厌学情绪,失去了学习信心,最终成为学困生。
除主要的教师因素外,学校教育的影响还包括学校的办学及管理理念、学校学习风气、学校环境等等一系列其它的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启蒙老师。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父母都非常关心子女的学习,在这一方面学困生和学优生几乎不存在差异。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学习都非常关心且都非常注重对他们的教育,但是父母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导致了不同的教育结果。父母好的行为习惯、思想表现和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力地推动孩子的学习;反之,则可能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消极的作用。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家庭环境因素也会或多或少地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如父母的职业、文化层次、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心理沟通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兄弟姐妹的学习情况等。(4)社会不良风气和错误观念的影响
“社会是学生的第二课堂”,目前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良风气和错误观念对学困生的形成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这种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改革开放后,社会上的一部分个体劳动者文化层次虽低,却先富裕起来了,因此社会上有了“读书无用”、“多读书不如早赚钱”等论断,中学生因鉴别能力还不强,容易受这些错误思想的影响而放松学习;其次,中学生热衷的电视节目如韩剧、武侠片等不断上映,还有他们喜欢的流行歌曲不断推出,甚至部分学生还会不理智地疯狂地去“追星”,分散了他们的学习精力,浪费了他们的宝贵学习时间。还有,随着个人电脑和网络在普通家庭的普及,网络游戏,网络QQ等不断的升级,很多学生因沉迷于网络或游戏而耽误了学习;再次,应试教育的观念在社会上仍广泛流行,在很多人看来,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这给部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滋生厌学、畏学情绪。
五、学困生转化对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变学困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弄清楚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转化工作的基础。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只有对学困生进行更多深入的了解、倾注更多情感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其更好的发展。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转化学困生的途径,以及在转化学困生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学困生转化的方法和策略
1.学校方面
这里所说的学校方面,全面地说应该是整个教育系统,因为虽然具体的事情需要学校来做,但离开了整个教育系统的支持,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也无法进行。(1)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用统一的标准来对待学生。课堂上问题的选择和设计,都是针对学习优秀的学生而言的,但是要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那么教师的问题设计就应面向全体学生。由于所有学困生的知识体系有缺陷,有的认知有困难,教学中要根据他们的实际,不能苛求,可适当降低要求,并落实分层教学的一些作法,切实减轻他们的学习和心理负担,让他们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备课时,要为这些学生设计简单的题目,课堂任务要有梯度,给他们机会参与,回答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作业任务要有层次,以保证他们掌握基础知识为主,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宽和提高;在平时的测验中,题型和难度要合理,保证70%以上的基础题,避免考试的屡屡失败扼杀学困生的自信心,被迫选择放弃学习。
(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探索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抹杀了学生个性、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寻找新的、贴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更加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但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所选择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本身。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能依靠一套模式去上课。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期望的积极效应。
在尊师重教的传统下,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权威的专制的师生关系。教师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学生对教师仅能听从,不能有和教师不一致的观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要性的地位,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地位。但是教育的效力来自受教育者的认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师生关系的核心就是把师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每位学生都有不可剥夺的利益和主体尊严。师生关系应是一种互相敞开和接纳的关系,教师和学生要本着沟通和理解的目的,通过教育对话的途径,彼此吸引、参与包容,从而分享对方的知识、思想、意向和情感。另外,教师的期待,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欲望,克服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心,形成对良好学习成绩的期待,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效果。
2.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管是家庭内部的氛围,还是父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方式,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当一个家庭出现了学习困难学生,家长们又应该做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给孩子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
不可能每一位家长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能够在学习上给孩子全方位的指导,但不管家长的学问有多高,营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并不困难。有许多家长忙着各自的事业,无暇照顾孩子,于是让孩子自由发展;有的家长整天打麻将,不想管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还有的家一长经常在家里争吵,让孩子无法安心的学习。这些都不是好的家庭环境,不利于学生成人成才。但这些问题不是不可改变的,只要家长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放弃一些休闲的时间,避免一些无谓的争吵,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对于预防和改善孩子学习成绩差、厌学和自卑情绪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学困生也渴求进步,当他们置身于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里,也不会轻言放弃。
(2)家长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给与他们理解和鼓励。
现在有许多学生都感觉学习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老师和家长学。这是与家长平时要求太高,督促太紧有关系,孩子在生活中体验不到快乐,整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一点休息和娱乐的时间都没有,考差了还要挨训,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家长应该知道,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承担着相当大压力的,即使是学困生他也不甘心永远落后,这时家长不能一味的提要求、定标准,而是要对孩子的考试失利给予理解,帮助其分析原因,探讨对策,避免下次再次失利。这样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如此关心体贴我,我如果不认真学好,就太对不起他们了。学生这样一种自发的学习动机要比父母逼着学习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强许多倍。另外,家长也需要及时与学校沟通,了解孩子当前所处的情形,探究下一步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摆脱学习困难。
3.社会方面
学习困难现象虽然发生在学校,但是社会也有其一定的责任,并且如果不采取补救措施,时间长了也会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这个范畴很大,可以是某一个固定的小区,也可以是指整个社会的风气和舆论,总而言之,学困生的转化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社会人员对学困生关心不足是当前学困生转化工作的一大障碍。许多社会人士对学困生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学困生的成长漠视甚至歧视。学困生也能明显感受到自己受周围人的冷落,还会有人在他们背后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严重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笔者希望全社会的人员都能对学困生有个正确的认识,共同来关注他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而不再对他们的成长有消极言论,多看看学困生的长处,多奉献自己的爱心,相信学困生也能感受到全社会对自己的关注,觉得自己不再孤立无援,不再受人歧视,自然也就有学习的动力。
总之,学困生并不是某一个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学困生的转化也不单是哪一个部门的责任,而是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共同的职责所在。相信经过一段时期的工作,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来关注和帮助学困生,形成教育合力,他们的教育转化工作定会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差异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环境教育产生的不同影响,导致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学习产生分化现象,从而产生学困生,这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因此关于学困生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中外很多学者致力于学困生的研究,并积累了很多转化学困生的经验。本课题组在借鉴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农村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得出了以下结论:
1.由于种种因素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学习感到困难,主要的内在因素有:(1)原有基础知识薄弱;(2)缺乏生物学习兴趣;(3)不良的学习动机和消极的学习态度;(4)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及不良的学习习惯等,外在因素主要有:(1)学习任务重;(2)学校教育的不足;(3)家庭环境因素;(4)社会不良风气和错误观念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访谈等,得出了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结论。
2.针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因此本文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转化策略:(1)学校方面:①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分层教学;②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探索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③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期望的积极效应;(2)家庭方面:①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给孩子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②家长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给与他们理解和鼓励,(3)社会方面:全社会共同关注和鼓励学困生,提供宽松温馨的舆论环境。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1.可能在判断学困生上存在偏差,有的应归为学困生的没有被归入。
2.由于本人能掌握的资料不足,加之笔者水平有限,虽然花了时间却难以拿出一个理论和实践上都比较令人信服的学困生的操作性定义,使研究站到一定的高度。
3.学困生的成因是复杂的,涉及到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而对于社会和家庭的成因是笔者无法改变的,只能立足于教学和学困生的研究,通过改善自身的教学,加强学困生心理特征的研究,进行力所能及的教育,转化学困生。对那些受社会、家庭影响较深的学困生来说,笔者的转化效果不尽人意。
4.对学困生的转化的研究,不能靠一个人的力量,需要得到学校和家长的支持,更需要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和班级其他学生的配合,应该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小结
学困生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转化学困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本质涉及到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由于本人知识不足,研究能力有限,不能整体把握,也未能完全对各方面成因做定量的研究。
学生困的转化是一项协同的、持久的、不断创新的工作。古人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有这种理念。当我们的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给予学困生足够的关注、足够的爱心、足够的帮扶,学困生的预防和转化问题一定能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王远康.生物学科学习兴趣形成及培养方法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6)[2]张洁.让课堂教学评价体现新课程理念[J].中学生物教学, 2003(11).[3]胥兴春.生物学习困难及其心理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 2003(3).[4]孙改仙.论师生合作艺术[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1)[5]刘衍玲.学业优秀与学业不良高中生心理素质的比较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3).[6]吴沁.对学习困难学生研究及其学习指导策略[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9(4).[7]徐芬.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8]钱在森.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第三篇:《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课 题 研 究 方 案
江山市上余镇上余中心小学
徐艳秋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社会,每一项竞争实际上都是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因此,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素质教育的三要素是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而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观点背后都隐藏着一种“权威主义”、“精英主义”的价值观,造成“学困生”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得以有效保障。长期以来,一些“学困生”被忽视了,许多教师对他们鄙视,甚至认为他们是包袱,总是“怨天忧人”、“自叹命苦”,而没有去关注他们,去发现他们自身存在的巨大潜能,没有找准最根本的原因和应对的策略,任由他们一步步落后下去,使得广大“潜能生”最终成为了“无能生”,而不是“显能生”。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彻底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在小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2、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农村小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学校领导和教师顺应学生家长的口味,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的教师和家长甚至急功近利,对学生或子女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因恐惧、无兴趣而产生厌学情绪,最后成为“学困生”。中高年级此种现象照样出现,新的“学困生”又不断产生。而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的特点、成因、转化策略等进行研究。
3、质量立校,提升学校形象的需要。我校离城区不远,学生流失现象严重,重视教育的家长一般选择让孩子在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本地就读的学生家长则忙于进城赚钱,忽视了对孩子的培养,造成了孩子对学习的不重视。还有,因为我校师资队伍老龄化,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只注重考试的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的指导;只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只重视打“时间仗”、“题海仗”,作业负担过重,致使抄作业、拖拉作业现象比比皆是。“学困生”的面积越来越大,从而导致某些年级、某些学科的教学质量不尽人意。我校的教学质量问题给学校的生存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学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当省教育厅提出要关注学业成绩后20%的学生,及江山市政府提出“质量立校”的指导性意见后,转化“学困生”,提高我校整体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形象显得尤其重要。
二、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1、本课题主要基于以下理论基础
(1)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可分为三类。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困生”。
(2)日本教育家北尾沦彦的研究表明,形成“学困生”的原因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一次性直接因素有:学习活动的失败、基础学力的欠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欠缺等;二次间接相关因素有:性格和智能结构的缺陷,如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丧失;三次间接因素有:对学校、班级的不适应,对教师的消极态度等。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传递智能,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含有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及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形式。
(4)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条件、不同认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2、本课题在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情况如下,我们主要基于以下研究进行:
转化“学困生”这一课题在国内外研究都开展得比较充分、系统。尤其是对“学困生”的界定、类型、特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学困生的“矫治”理论和对策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在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前苏联的霍姆林斯基“矫治”“难教儿童”的理论和实践、赞科夫关于转化“后进生”的理论和实践。他们虽然也很重视“矫治”学习困难学生的实践,但他们更侧重于“矫治”学困生的理论研究。在国内,上海对这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早且较为系统;在深圳,较早系统的开展学习困难学生转化这一课题研究的有福田教科所主任黄孔辰带领的“成功教育”课题组,他们进行的“成功教育”课题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级教育科研二等奖。他们的研究成果无疑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研究资料和启示。
3、本校的相关研究工作
本校在对小学语文、数学“学困生”的教育教学中已做了一些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006年2月以来,学校教导处组织全校老师对全校学困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组织实施了对“学困生”的调查工作,确定了相应的转化措施,并在教学工作中进行切实的辅导。
2007年3月以来,学校对全校的学困生进行了档案管理,制作了《上余小学学困生转化工作登记表》,进一步规范了对学生的转化工作。
但总的来说整个转化工作还比较粗放,没有比较系统的工作措施和方法,有必要组织老师进一步搞好转化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具体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角色、思想观念及教学方式的转换,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的宗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转化学困生的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让学困生学会多向交流、合作与讨论,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沟通情感,取长补短,使每位学困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方式得以优化,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学校摸索出一条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培养学困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新路子,探索学困生学习方式优化的新方法、新策略。
(二)课题研究内容
鉴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取得合格要求的学习效果,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学困生的形成一般也是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不适应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困生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形成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至于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对策,更是一件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探究性深刻的工程。无论是学困生的类型、成因,还是教育对策,都需要我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系统、综合地研究。为此,我校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粗取精、由分到合的原则,确定了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教育对策三个研究重点,并具体分解为以下研究内容:
1、“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
2、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学困生学习方式现状的调查研究;
3、根据个性差异,构建适合不同学困生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个案的研究;
4、学校在转化“学困生”中的误区及教育方式如何促进“学困生”的转变模式研究;
5、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6、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
7、学困生学习方式转变前后学习效果比较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统一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理论”,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学困生研究的已有成果、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为我校课题研究的经验借鉴。
2、调查研究法。追踪调查“学困生”的家庭状况、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情况,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3、个案分析法。把转化过程中成功的事例形成个案,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总结经验。
4、经验总结法。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
5、行动研究法。全体参研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业成绩,逐步转化。
6、观察法。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
7、测试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研究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8年5月—2008年6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的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起草研究方案及实施计划。具体任务: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为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做好理论准备。我们拟定学习思考题供课题组成员统一学习,每位成员专门准备一本学习笔记本,广泛查阅教育理论书籍与教学研究资料,分门别类进行学习摘抄,并定期进行学习笔记交流,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开阔教师的科研视野,夯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课题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0月)根据实施计划进行研究,分期举办各类调查和教学研讨活动,广泛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等。具体任务: 1、2008年9月—2008年10月,课题组成员按学科、分阶段对学生学习状况全面调查和分析,依据对学困生的界定初步确定研究对象,并进行深刻、准确地观察了解,访查学困生的成因,然后建立学困生个案情况登记表。拿出初步的转化方案。2、2008年11月—2008年12月,进行前、后测,主要完成课堂教学转化学困生的对策研究。3、2009年1月—2009年5月,完成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减少或避免学困生出现的对比研究。4、2009年6月—2009年9月,完成由于非学校教育因素造成学困生出现的转化对策的实践研究。
(三)全面总结阶段(2009年10月)
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实验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并将各种材料整理汇编成册,为做好推广工作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六、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调查报告
《学困生形成原因的调查报告》 《学困生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注学困生的调查报告》 《学困生的类型调查报告》 《学困生的特点调查报告》
2、学困生个案
3、学困生个案追综材料
4、《学困生转化的对策研究报告》
5、学困生转化心得体会
6、教学设计
7、教学论文
8、推广方案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信息优势:我校宽带网运转多年,多数老师能熟练获取网络信息,校内拥有畅通的局域网,便于资源共享,加速了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缩短了与外界的时空距离。
2、人员优势:我校拥有一支业务素质好,敬业爱岗的教职工队伍。学校重视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本课题组由江山市骨干教师、江山市教学能手、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组成。具有年龄搭配合理、精力旺盛、业务扎实、科研能力强等特点。
3、制度保证: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例会,会议的基本内容和程序为:(1)汇报各课题组成员工作进展情况;(2)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3)互相交流思想、信息和动态;(4)共同研究、归纳提取各学科中学困生表现出来的共性;(5)安排、布置下阶段工作。
4、物质优势:我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舍得投入,校内设施较为完善,可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各项后勤保障。
八、课题组成员分工姓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职务职称
专业及特长
分
工
徐艳秋
女
本科
小学高级 教研组长
语文
课题组组长,负责课题的工作开 展。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结题报告。
王
青
女
本科
小学高级 教导主任
语文
具体实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数据。撰写阶段研究报告
周治秀 女
专科
小学一级
语文
具体实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数据。
第四篇:孙浅小学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
究》结题报告
课题组人员:
课题负责人:崔海峰 孙玉兵
成员:孙 志 严成刚 牛 丽
汲正雷 周 娟 陈党党
由固镇县孙浅小学自己申请并承担研究的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学会批准的《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课题编号38),该课题于2014年6月申请,2014年9月获得市教科所审查批准,2014年10月举行了开题仪式。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一、确立课题行动研究的背景
(一)当地“学困生”的现状
随着农民外出打工,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成了当前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中有很多“学困生”。抚养他们的多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低,无法承担起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迟到、早退、打架、上课不专心听讲、不做作业等,不少人还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学困生”问题成为社会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监护人职责不明。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大多数“学困生”由祖辈或亲属照管,少数“学困生”甚至无人照顾。而委托监护人往往不甚明确自己的监管职责,把对“学困生”的监管仅仅停留在生活照顾上,对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学习辅导方面基本上是无力顾及,也难以顾及。
2.家庭关爱少、情感缺失。调查表明,80%以上打工的父母每年仅回家一次。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留守孩子”的关心偏少,造成“学困生”因缺少亲人关爱而在他们的生活、学习、性格、心理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实践证明父母离开孩子时间越长,孩子年龄越小,造成“关爱缺乏”就越明显,在孩子人生中留下的阴影越深。3.学习自觉性较差。由于一些“学困生”跟随祖父母生活,学习基本无人照管,怕苦怕难,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成绩不理想。
4.个别“学困生”性格出现问题。一是性格较孤僻。他们平时与人交往较少,“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突出,孤独,离群,自我封闭。二是心理不健全,他们胆子较小,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上课时也不敢主动举手发言。三是乱花钱。“学困生”的祖辈和父母大多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溺爱有加,造成其比较任性,花钱无计划。监护人对他们大多是百依百顺,给孩子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5.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力量未能有效整合。首先学校教育不能主动地与家庭、社会教育力量形成有效的整合,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不同步。其次,由于父母在外、家庭结构变化,家庭功能失调,家庭也无法承担好教育的责任,造成了大量的“学困生”疏于管理。家庭未能在课外取得较好的监管作用,也缺乏与学校的联系,故而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等情况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沟通。其三,社会对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教育不够,不良影响也还存在。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研究法。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方式,研究分析“学困生”不良行为习惯现状及形成的原因。
2、文献研究法:研读教育学心理学及“学困生”教育等相关理论知识,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收集与课题有关的各种资料,了解跟本课题类似的课题研究现状、成果和趋势,进行记录、整理、研究。
3、案例研究和个体研究法。对“学困生”教育的典型案例或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典型个体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总结新的经验,或形成新的教育理念。
4、行动研究法。通过心理辅导教师以及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设计不同的教育训练方式,并通过反思交流进行提炼,探索有效的“学困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观察、问卷、访谈等方式,对农村小学“学困生”学习现状进行调查。
2、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内部因素的分析(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身心素质的因素)。
从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学困生”的成因。
(2)外部因素的分析(教师、教材、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从影响“学困生”的外部诸因素分析“学困生”的成因。
3、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方法研究。
(1)做好农村小学“学困生”的心理疏导,关注“学困生”形成的多种因素。
(2)转变农村小学“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3)做好对农村小学“学困生”知识点的补缺补漏;(4)构建家校联系网络,联手帮扶“学困生”。
4、全面分析、总结各阶段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形成《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4年6月-2014年7月)
调查分析农村“学困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形成前测调查报告;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参阅相关教学网络资源与教学报刊杂志,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制定研究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
2、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5年10月)
撰写中期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收集编辑优秀教案、论文、教学反思等。
3、总结验收、反思修正阶段(2015年11月-2015年12月)进行调查测试,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课题报告,举办研究成果展览,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四、课题行动研究的过程及途径
课题组成员在对农村小学“学困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分析,开展了很多补救教育的辅导活动,真实地开展了一系列效果明显的教育活动,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配合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广泛深入调查,分析问题及成因
学校每学期初对 “学困生”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全面掌握家长姓名、家长的打地址、联系电话、留守的临时监护人的情况、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及地址和联系电话、“学困生”德、智、体等各方面表现情况。建立“学困生”的专项档案,指定由各班主任负责管理,学校备案。要求班主任对此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定期家访,一方面向这些隔代抚养者反映该生在校表现情况,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孩子。调查建档工作主要包括如下五个大的方面。
(1)“学困生”父母外出基本情况调查:父母在外打工回家频率情况。
(2)“学困生”基本情况调查:①“学困生”对父母外出打工态度调查;②“学困生”生活状况调查;③“学困生”良好行为习惯状况调查;④“学困生”学习状况调查;⑤“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⑥“学困生”身体健康状况调查;⑦“学困生”与非“学困生”对比状况调查。
(3)学校教师调查:主要调查教师对“学困生”现状及已采用的教育方法和效果。
(4)家庭调查。主要调查外出务工家长及“学困生”的代理监护人对“学困生”成长所持的态度、监护方法、教育方法以及与子女亲子关系亲疏程度。
(5)社会调查。主要了解社会各界人士对“学困生”的教育建议。
2、分步实施
为使“学困生”的教育不留“死角”,课题组很慎重地把不同状况的“学困生”,分别落实给任课老师、班主任、生活辅导教师,并进行经常的教育管理。校长、德育副校长、班主任负责全校或全班心理、思想道德水平、行为习惯偏差相对较大的学生。
3、广泛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为使缺乏有效家庭教育的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发展,课题组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性教育活动,主要有:(1)成立学校心理辅导室,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教育活动。我们于2015年初成立了“学困生”心理辅导室,并开展了“学困生”心理辅导、“学困生”座谈会、“学困生”专题教育活动、“学困生”家长会等系列活动,为“学困生”提供学习、生活上的帮助,真正地改变了“学困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我校开展了 “学困生”自立教育活动。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学困生”中的优秀典型现身说法,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锻炼坚强意志,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让他们明白:虽然父母不在身边,缺少亲情,但这正是养成独立个性,自立自强的好机会,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健康成长;教育他们理解和支持父母的工作,让他们无后顾之忧,用勤奋的学习和良好的学习成绩向他们汇报。
(2)设立“学困生”亲情热线,为他们和父母的心灵沟通铺设通道。鉴于“学困生”的家中电话不多,缺乏与父母的沟通,我们开通了“学困生”亲情热线电话。让学生能与家长及时交流学习,生活情况。“学困生”在校期间若遇到棘手的困难和问题,必须与自己的父母取得联系,征求意见,寻求帮助时,可向学校申请给父母打电话。学校有专人负责亲情电话的管理,学生每次打电话的事因均由专人负责登记。开始是使用座机,几个月后由于使用不过来,我们便向“学困生”的家长公布了班主任的手机号,这样,亲情热线的开通,极大地拉近了“学困生”、家长、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
(3)召开“学困生”家长会及代理家长会,宣传正确的家教理念。课题组每个学期都要召开一次“学困生”的家长会。在开学初,召开监护人会,教给这些监护人正确的家教理念:不溺爱孩子、严格要求、不乱给零花钱、监督学习等;在农忙时及寒假之前,趁打工的家长回家,通知他们来到学校,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与他们沟通共同教育孩子的办法。每个学期,老师要给打工的家长写一封信,提醒他们,不要光顾挣钱,而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
(4)发给“结对帮扶卡”,让“学困生”与校园伙伴进行结对活动,感受友情的帮助。在进行了关爱“学困生”的宣传活动之后,在自愿结合的基础上,课题组老师为每个留守的孩子找到了一个成长伙伴。并发给他们“结对帮扶卡”。这些给予帮扶的成长小伙伴,多是“学困生”同年级的优秀学生,他们与“学困生”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在学习上给予帮扶、在生活上给予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召开关爱“学困生”主题班会。每个班级召开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活动,激发每个学生的关爱意识,同时也激励“学困生”自己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活动中,有不少学生听了“学困生”的发言后都被他们顽强的意志感动的热泪盈眶;也有不少“学困生”通过这次活动,思想上进了,学习主动了,性格开朗了。
(6)定期开展教育辅导和心理咨询。我们将“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对其心理健康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咨询工作。为此,课题组专门开通了“学困生”心理咨询热线,如校长热线、教师热线,通过联络及时了解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与他们随时保持心灵沟通。另外,课题组成员还多次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到学生家里看望学生,同他们进行心灵交流,为他们排忧解难。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课题组在此次的行动研究历程中,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探索出农村小学“学困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原因。总结出矫正农村小学“学困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有效模式,找到了培养农村小学“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效果。
(一)“学困生”的学习习惯明显好转
经过课题组的教育转化,我校90%以上的“学困生”在课题研究前所表现出来的不良学习习惯得到了明显的好转。他们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课,课后按要求完成老师布臵的作业,课后复习。预习时有不懂的通过自己查字典或词典解决,有感触的地方可以在文章旁作批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上课时老师讲课,他们认真听讲,实在不理解的地方,老师讲完课让自由读书练习时间问老师。课后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
(二)“学困生”的不良性格得到了有效矫正
我校“学困生”在课题研究前所表现出来的孤僻、任性、暴躁等不良性格得到了有效的矫正。他们与家长、同学、教师交流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亲和度明显增强,有心事、遇困难和挫折时比以前更爱找同学和老师帮助。
(三)“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提升
在学习上,通过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有80%以上的“学困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力足,习惯好;课堂上能做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大幅提高。
(四)“学困生”的学习态度明显得到改变
经过课题组持之以恒的心理辅导,我校“学困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的厌学情绪得以有效控制;持逆反心理的学生人数较以前有很大幅度的降低;学生孤僻、闭锁等心理障碍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
(五)“学困生”综合素质的得到提升。
我们针对“学困生”问题,开展了颁发“学困生进步奖”、阳光体育广播操比赛、眼保健操比赛、兵乓球比赛、节目表演、“十个好习惯”记诵等系列活动,给“学困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他们逐步克服自卑、自弃的心理,变得更加自信、阳光、上进。如二年级张炎龙同学,学习的落后一直让他很自卑,平时沉默寡言。在“十个好习惯”记诵比赛中,他在班级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这帮助他树立了学习的信心,人也变得开朗了许多。四年级的胡宇恒同学,调皮好动,脾气倔强,很难管教。在“六一”节目表演中,让他担任主要角色,他在集体的活动中,明白了守纪的重要性,懂得了自我约束。
(六)课题组成员的快速成长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我们都针对“学困生”问题组织成员积极展开理论学习、沙龙研讨,依托个人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地交流,从而更加关注“学困生”及转化“学困生”时所遇到的问题。多数教师深深地认识到“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要想解决“学困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备课、授课、作业批改等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围绕“学困生”去进行,从“学困生”的角度去思考,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让“学困生”成为教师关注、关爱的重点,真正做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参与课题研究是辛苦的,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享受着收获的幸福。除了“学困生”的成长与进步让我们欣喜之外,我们还体验到自身成长的快乐。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定期开展教学反思工作,注意积累转化经验,不断提高教研能力。两年来,本课题组多次在县级教学评比及活动开展中获奖,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全体教师。有效地带动全校教师勤于反思,善于总结,积极撰写参与各级各类教科研活动,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七)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的良性发展
课题组通过以点带面将研究成果及时地应用于学校其它学生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后续效果:近年来,我校学生的思想稳定,学风浓厚,校风日上,我校的各项质量评估在全县均占前列。其它各项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六、研究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在进行“学困生”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亲情的缺失无法替代
虽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尽力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来挽救和弥补“学困生”的情感缺失问题,但父母的爱等亲情是无法替代的。我们在课题研究初期的调查中发现了孩子们在这一方面的需求是迫切的,年龄越小越迫切,如相当部分孩子在“你最需要父母为你做什么?”的问卷中,他们的回答是:“希望父母能带我到公园玩”“陪我学习”“陪我一起看电视”等等。这些都反映了父母亲情的不可替代性。
2、部分家长的不配合,不理解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由于家长的年龄,文化水平,思想修养,家庭环境、教育理念方式方法等参差不齐,一些家长对我校开展这个课题研究不理解、不配合。如当老师发现某个学生的不良行为,或某个问题多次教育效果不明显,或面临“学困生”转化的棘手问题时,及时向家长反映,十分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时,个别家长往往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七、政策和建议
1.提高社会各界对“学困生”的关注度 社会、政府各部门应通力合作,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地政府和学校要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积极探索新的办学形式,由学校来多承担一些监管责任与义务,让“学困生”得到应有的管理照顾与关爱,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学困生”的合力,建立共同关爱“学困生”的救助机制;建立健全“学困生”的生活教育监管制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经常组织开展交心、谈心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困生”的身心健康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平台。
2.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教育合力
加强“学困生”的教育和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及学校的通力配合、共同参与。坚持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困生”教育管理机制,搭好教育平台,使“学困生”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呵护。
八、课题研究的几点回顾和反思
课题研究实施以来,一直受到市、县、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关注重视,特别是得到固镇教研室郭德书主任的亲自指导,同时也得力于中心校行政领导从人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使我们课题组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我们深知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的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逐步完善:
1、本课题要求课题研究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到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组成员显然达不到,导致有的论文质量不高,发表和获奖的论文不够多。
2、由于研究成员大多为班主任,且承担了较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在对“学困生”的跟踪研究上难以保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效果。
3、社会转型时期许多负面因素的不利影响,并非家庭、学校能彻底解决改变得了的,也影响了课题的深入研究,所以更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协作才能为“学困生”撑起一片蓝天,为“学困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总之,该课题实施两年多来,全体参研教师提高了对“学困生”转化工作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积极参与到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实践中去,并不断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教育科研永无止境,课题研究的实验始终在研究中不断完善,敬请教育专家对我们的课题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第五篇:小学学困生转化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心的国民教育,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中生和优生的层面上出不了成绩,也不叫素质教育。所以我们更应该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农村小学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如果教师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就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学困生由于成绩较差,他们过多得到的是失败的苦涩,很少尝试到成功的喜悦。面对教师的漠然置之,家长的批评责骂,同学的冷嘲热讽,常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厌恶,对实现自我价值失去信心。由此可见,转化学困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体会成功,与培养中、优学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唤醒学困生进取的意识,是当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涉及的“学困生”是指由于各自不同原因表现为学习上难以达到教学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目标有一定差距的学生。而这类学生在学业上的困难是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条件下可得到转化,他们属于“学业不良者”的一部分。
2、本课题的研究一是要帮助“学困生”诱发学习需要,培养学习动机,重新唤起和稳定其学习兴趣,从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二是要让教师掌握帮助“学困生”脱困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种规律做好“学困生”脱困工作。
3、转化学困生的对策研究: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要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须先弄清学困生“困”的原因和差距所在,而后方可“对症”下药。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套适合本年级实际情况乃至于一般小学让学困生爱学数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尊重和关爱可以唤醒、激励每一个学生。只要得法,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通过教师的不懈努力让每个学困生爱学数学,使他们由“厌学”到“学有所获”到“乐学”,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从而大面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学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二)弄清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不喜欢学数学。
(2)学生基础差,跟不上班。
(3)学校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适当、不合理。
(4)不完整、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以及不良的学校周边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培养学困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欲望 2.创设条件,促其参与,为“学困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3.加强“学困生”意志的培养,保持学习的愿望持久性 4.开展互帮互学的活动,座位的排列尽量让中、差生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课后“小老师”的作用。
5.利用家长,让家长协助教师教育和督促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
6.发掘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我校五年级的学生
2、方法 :运用观察法、谈话法、教学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对比法、跟踪调查法、榜样示范法等方法进行实验和研究。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010年3月—2010年7月,其进程如下:
1、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4月)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系统学习;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对学困生进行调查,并作出分析。
2、实施阶段:(2010年4月——2010年6月)实施研究方案,(1)分析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和心理,针对后进生的现状和成因,设计研究措施
(2)进行培养学困生学数学兴趣的培养尝试。
(3)建立课题博客,认真阅读书籍,及时上传读书笔记。
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方案,召开两次学困生的座会,对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科学、客观的验证。
3、结题阶段:(2010年6月——2010年7月)检测研究成效,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在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论证,完成个案分析、材料整理,并总结、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七、研究成果 : 通过这一年的小课题研究,我了解到学困生厌学的原因,充分调动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向学困生撒下更多的爱,增强了学数学的信心,能感受到学会数学的乐趣,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有了学数学的热情,能自觉、主动的学数学。现在我就“如何让学困生‘厌学’转化为‘爱学’数学谈谈我的做法和获得的经验。
通过观察、询问、调查、我觉得造成学生对数学“厌学”的原因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
(一)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作业照抄,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数学缺乏自信心。
3.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的能力较差。
4.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数学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身上。
(二)外部原因
1.学习基础差,跟不上班。
2.教材的原因。数学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数学课的学习。
3.社会和家庭的原因。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于游戏厅、网吧、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等。
4.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通过研究了解数学学困生的类型、特点,可以对症下药,让学困生爱学数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为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就能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的火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在丰富的学习环境中
体验成功的愉快,引导学生走上爱学的道路,以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培养数学学困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心帮助数学学困生。
3、向学困生撒下更多的爱,用爱心缩短距离。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它更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一个人来到人世间,首先得到的是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怀。爱,使他们健康发育成长。入学后,他们有三分之一多的时间在学校里度过,老师自然成了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的人物,这种现实就会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把爱的希望寄托在老师的身上。这时,如果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师生之间心与心的距离就会缩短,学生对老师就会产生一种依恋感,就会相应地把读书看作是一种乐事。因而教师应用爱心拉近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不应该因为他是数学差生而贬低、排斥他,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对他这类数学学困生是有用的。要辩证的看待所谓的“学困生”,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同其他的同学一样都能沐浴师爱得阳光。在教育中我力求对学困生奉献一片爱心、给他们多一点尊重、多一点宽容、多一点鼓励、多一点欣赏,让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爱学数学。
4、家庭的配合是转化学困生的外部条件。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也是极为重要的。数学老师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议、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信息。
5、在教育教学上时时想到学困生,具体做法是:
①教师备课要想到学困生,要备学困生的转化情况,要明确学困生理解教材的难点是什么,学困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什么?教师备课保证教学质量和转化后进生同时并进。
②教师上课要想到学困生,一是课堂提问教师要把较难较大较深的问题分解成较小较易较浅的问题,让学困生也有回答的机会,而不是将他们放在角落里无人问津。二是操作时要想到后进生,要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贵在参与,不准再将他们搁置起来,置之不理。三控制学困生课堂违纪的问题。
③布置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要让学困生“吃小灶”。一是从数量上照顾,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他们的作业可减半,对特别学困生甚至可以用课堂笔记来替代作业的办法;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学困生只需作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
④批改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后进生的作业要优先批改,要当面批改,要精批细改,不能简单地打“√”或“×”了事,不但要在错误处打上记号,还要帮助后进生找出原因,加以改正。上评讲课时,要想到学困生,对于学困生哪怕是只有点滴进步,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群体效应的力量,开展“一帮一、一对红”的活动,帮助学困生尽快赶上来。6.发掘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
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不管原因何在,都需要老师多对之进行表扬和鼓励,使之能够明白学习的乐趣所在。孙洪魁并不是不能学习好,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一种信念,一种好好学习的信念。要突显其学习能力较强的长处,在老师的鼓励和同学的赞许中,克服做作业比较拖沓、懒散这个毛病。
7、正确评价学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能因学生某方面的不足,就歧视学生,甚至认为他已经“无可救药”。“用用多把尺子”评价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让他们感觉到教师的爱。“爱能够融化一切坚冰!”
八、存在的问题和实践启示
虽然研究学困生取得一定成绩,但研究的对策仅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中去研究比较单薄。学困生的出现并不单是教学内部造成的。因为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影响的因素较复杂,既有学生自己的知识、技能基础,智力与能力结构;非智力因素水平,学习心理准备状态及身体状况等内因,也有教育和环境的外因。学困生的出现是由学校、社会、家庭综合教育失误造成的,农村家长不太重视教育,大多都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抚养,他们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转化学困生不能只是老师孤军奋战,要老师、家长共同努力。
九、结束语
通过理论和个人的深入研究,转变“数学学困生”,使他们由“厌学”到“学有所获”到“乐学”,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向学困生撒下更多的爱,要有恒心,付出真心,做到耐心,促使他们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让他们感觉到教师的爱,使学困生爱学数学。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