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文学讲义

时间:2019-05-14 18:5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唐前文学讲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唐前文学讲义》。

第一篇:唐前文学讲义

唐前文学讲义

第一讲

文学与文学史

一、文学是表现人类情感的审美艺术

1、文学是想象的艺术

(1)想象其情感以产生共鸣

李白: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欧阳修: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2)想象其意境以达到超越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想象其过程以满足快感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1)形之美

苏轼《前赤壁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2)音之悦

行香子 七夕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无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一霎儿晴,一霎儿雨,一霎儿风。

六州歌头 贺铸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3)义之味

无题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文学是哲思的艺术

(1)历史的沉思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2)人生的沉思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3)自然的沉思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二、文学史是文学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历史

1、文学史是不断变动的历史

(1)作家地位的变动

陶渊明、杜甫经典地位的形成(2)作品地位的变动

李商隐无题诗、雅俗文学地位的对等(3)评价标准的变动

精英文学-人民文学-大众文学-纯文学

2、文学史是今人书写的历史

(1)今人思想观念的影响

林传甲《中国文学史》(1904)-郑振铎《文学大纲》(1927)-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194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196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1999)

(2)今人研究水平的影响

材料的发现和深入发掘、文学史撰写方式的演变(文体、朝代、转折点)

3、文学史是文学本位的历史

(1)艺术第一,政治第二(2)独创优先,影响第二

第二讲

诗经

1、诗经为什么是经之一种

《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春秋以道名分,易以道阴阳。《毛诗序》选录: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2、关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姚际恒《诗经通论》: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皆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

3、卷耳

俞平伯《论诗词曲杂著》:此诗作为民间恋歌读,„„当携筐采绿者徘徊巷陌、回肠荡气之时,正征人策马盘旋、度越关山之顶。两两相映,境殊而情却同,事异而怨则一。由彼念此亦可;不入忆念,客观地相映发亦可。

4、载驰(鄘风)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而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而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观乐于鲁,乐工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乐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 言至于漕: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薄言采之。大夫跋涉:胡承珙《毛诗后笺》:夫小君之尊,远适异国,岂有不告于君,不命大夫,仓卒潜走,举朝莫知,迢去路已遥,始觉而追之者乎?

我行其野:余冠英《诗经选》:我走在祖国的原野。

5、黍离(王风)

周南: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苡、汉广、汝坟、麟之趾

召南

王风:黍离、君子于役、君子阳阳、扬之水、中谷有蓷、兔爰、葛藟、采葛、大车、丘中有麻

郑玄《诗谱》:平王以乱,故徙居东都王城。于是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其诗不能复雅,故贬之,谓之王国之变风。

6、蒹葭(秦风)

汪梧凤《诗学汝为》:蒹葭,怀人之作也。秦之贤者抱道而隐,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以蒹葭起兴而怀之。溯迴溯游,往复其间,庶几一遇之也。自毛、郑迄苏、吕,无不泥序说秦弃周礼。黄茅白苇,朱〈传〉一扫空之,特未定其所指耳。然谓秋水方盛之时,所谓伊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则已明为怀人之作矣。

7、东山(豳风)

豳风: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代柯、九罭、狼跋

左传·襄二十九年:季札见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

崔述《读风偶识》:此诗毫无称美周公一语,其非大夫所作显然。然亦非周公劳归士之词,乃归士自叙其离合之情耳。

8、采薇(小雅·鹿鸣之什)

王夫之《薑斋诗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9、风、雅、颂

朱熹《诗集传》: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正小雅,燕享之乐也;正大雅,会大朝之乐,受釐陈戒之辞也。„„颂者,宗庙之乐歌,大序所谓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10、赋、比、兴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第三讲

左传

一、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 《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春秋公羊传》: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

《春秋榖梁传》: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於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孟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二、晋公子重耳之亡

《春秋》:二十有四年,晋侯夷吾卒。

1、逃亡基本路线

十二年 卫

受辱 齐

齐姜氏之贤 曹曹共公之遇

宋 宋襄公厚遇

郑 郑文公无礼 楚 楚王对答 秦 秦以复国

2、左传在叙事上的成就

属辞比事

(1)善用伏笔

每一事件的发生都预示了此后晋国政治称霸的开展(2)详略得当

过卫、过宋与及楚、寺人披之辞(3)笔墨精简得法

戈逐子犯、投璧于河

三、殽之战

1、左传在战争描写上的成就

(1)因果叙事 蹇叔阻师、王孙满观师(2)预叙事 卜偃、王孙满预言(3)夹叙夹议之客观性 王孙满观师(4)辞令之美 弦高犒师(5)人物性格在战争中的表现

2、左传的历史观(1)天命观 先轸主战(2)因果律和必然律(3)正义观(4)英雄观

第四讲 战国策

一、士的阶层的兴起

1、武士 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退化》: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故谓之“国士”以示其地位之高。

《孟子万章下》: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王—公-侯-伯-卿-大夫-士

2、文士 贵族下降为士与庶人地位上升 参看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国语》: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令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畋亩之勤,人之化也,何日之有?

《吕氏春秋博志》:宁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事之。

3、农耕经济的发达与战国争雄的激烈

4、道术将为天下裂

《庄子天下篇》: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享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二、战国策

刘向叙曰: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设辟雍泮宫庠序者教,陈礼乐咸弦歌移风之化。叙人伦,正夫妇,天下莫不晓然。论孝悌之义,惇笃之行,故仁义之道满乎天下,卒致之刑错四十余年。远方慕义,莫不宾服,雅颂歌咏,以思其德。下及康、昭之后,虽有衰德,其纲纪尚明。及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然其余业遗烈,流而未灭。五伯之起,尊事周室。五伯之后,时君虽无德,人臣辅其君者,若郑之子产,晋之叔向,齐之晏婴,挟君辅政,以并立于中国,犹以义相支持,歌说以相感,聘觐以相交,期会以相一,盟誓以相救。天子之命,犹有所行。会享之国,犹有所耻。小国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及春秋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孔子虽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粲然分明,以匹夫无势,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时君莫尚之。是以王道遂用不兴。故曰:“非威不立,非势不行。”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夏商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因而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竟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有设之强,负阻而恃固;连与交质,重约结誓,以守其国。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代、厉之属,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然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之,时六国为一,以傧背秦。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然秦国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苏秦初欲横,秦弗用,故东合从。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事秦。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据崤、函之阻,跨陇、蜀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杖于谋诈之弊,终无信笃之诚,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坏败;民不见义,而悬于不宁。抚天下十四岁,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其比王德,岂不远哉!„„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故其辩,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专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所校《战国策书录》。

三、战国策语言艺术

1、犀利明快

仲连初见平原君、仲连语秦称帝之害

2、博引史事

周威王叱齐、纣王杀鄂侯、鬼侯、齐闵王之邹之鲁

3、善用比喻和寓言

邹忌讽齐王纳谏、狡兔三窟

4、夸饰与虚构

庄辛说楚襄王

第五讲

论语和孟子

一、论语的思想

1、为道之本:仁

《学而》:巧言令色,鲜于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述而》:仁远乎哉?我亦仁,斯仁至矣。《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其言也忍。《子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刚毅、木讷,近仁。《宪问》:(宪曰)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卫灵公》:志人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贡问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为人之道:君子

《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为政》: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公冶长》: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泰伯》:(曾子言曰)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颜渊》:君子不忧不惧。„„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能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宪问》: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耻其言而观其行。„„君子道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卫灵公》:君子义以为贤,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君子贞而不谅。《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庄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阳货》: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子张》: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3、为学之道

《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禄在其中矣。„„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者,其不善者而改之。《泰伯》: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不而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学不如及,犹恐失之。《子罕》: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进也。《子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也。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子张》: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孔子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4、为政之道

第二篇:唐前文学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部分)考试大纲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诗经》

(一)考核知识点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内容,《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考核要求

1、了解《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2、准确理解《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基本掌握《诗经》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4、掌握《诗经》各讲读篇目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二章 先秦叙事散文

(一)考核知识点

《尚书》和《春秋》的内容与特点,《左传》的叙事和记言,《国语》和《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尚书》、《春秋》的内容与特点

2、理解《国语》和《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3、准确理解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4、掌握《左传》的叙事技巧和记言特点

5、准确掌握《左传》、《国语》各讲读篇目的内容和艺术特征第三章 先秦诸子散文

(一)考核知识点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先秦说理文体制是怎样逐步成熟的

2、理解《荀子》和《韩非子》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3、准确理解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4、掌握《孟子》和《庄子》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

5、准确掌握《孟子》、《庄子》各讲读篇目的内容和艺术特征 第四章 屈原与楚辞

(一)考核知识点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离骚》及屈原的其他作品,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二)考核要求

1、了解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2、理解楚辞的流变

3、掌握“楚辞”的含义、“离骚”的含义及屈原的地位

4、准确掌握《离骚》的结构、主旨及表现手法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一)考核知识点

《吕氏春秋》,李斯的散文,贾谊的政论文,《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吕氏春秋》的基本内容与风格特点

2、了解《淮南子》内容

3、基本掌握贾谊政论文的分类、特点、地位和影响

4、准确掌握李斯《谏逐客书》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一)考核知识点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司马相如的汉赋创作,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二)考核要求

1、了解汉赋发展、繁荣的条件和原因

2、了解除司马相如之外的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3、准确理解《七发》的内容、特点及在汉赋发展史上的地位

4、掌握司马相如的汉赋创作及《子虚赋》的内容与特点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一)考核知识点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史记》的叙事艺术,《史记》的人物刻画,《史记》的风格特征,《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与创作及《史记》的成书

2、理解《史记》的叙事艺术及人物刻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3、准确理解《史记》的风格特征

4、掌握《史记》的体例、地位和影响

5、准确掌握《史记》各讲读篇目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一)考核知识点

乐府和乐府诗,乐府诗展示的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乐府诗体现的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二)考核要求

1、了解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

2、了解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变所起的作用

3、理解乐府诗展示的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4、掌握乐府和乐府诗的联系与区别

5、掌握乐府诗体现的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尤其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6、准确掌握乐府诗各讲读篇目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五章 东汉辞赋

(一)考核知识点

京都赋的崛起,抒情赋的勃兴

(二)考核要求

1、了解京都赋崛起的原因、代表作及其特点

2、了解东汉抒情赋勃兴的原因、分类和特点

3、理解西汉大赋与东汉抒情小赋的不同

4、准确掌握张衡《归田赋》的思想内容、艺术表现形式及其在骈体赋史上的地位 第六章 《汉书》及东汉散文

(一)考核知识点

《汉书》,《吴越春秋》,《论衡》和《潜夫论》

(二)考核要求

1、了解东汉散文的分类及其代表作

2、了解《吴越春秋》、《论衡》和《潜夫论》的组成和主要内容

3、理解《论衡》“疾虚妄”的写作宗旨

4、基本掌握《汉书》的笔法及其与《史记》的不同

5、掌握《汉书·李广苏建传》中苏武传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一)考核知识点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二)考核要求

1、了解东汉文人诗的发展概貌

2、了解班固《咏史》和秦嘉《赠妇诗》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3、基本掌握《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抒情特色、语言艺术及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

4、准确掌握《古诗十九首》各讲读篇目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征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考核知识点

“三曹”、“七子”、“一蔡”与“建安风骨”,曹植诗歌内容与风格前后期的不同,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二)考核要求

1、了解“三曹”的生平与创作及“七子”的创作概貌

2、了解正始诗歌的风貌

3、理解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4、掌握“三曹”、“七子”和“建安风骨”的含义

5、掌握三曹在中国五言诗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

6、准确掌握曹操、曹植、阮籍诗歌代表作品的内容与风格第二章 两晋诗坛

(一)考核知识点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左思与刘琨的创作,郭璞的游仙诗,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二)考核要求

太康诗风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人物,左思的生平与创作,“左思风力”,游仙诗的起源、特征及郭璞的游仙诗创作,东晋诗坛以孙绰、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创作

1、了解太康诗风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人物

2、了解游仙诗的概况及郭璞的游仙诗创作

3、了解玄言诗兴盛原因及东晋诗坛以孙绰、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创作

4、掌握“左思风力”的含义

5、准确掌握左思《咏史》诗代表作的内容与风格 第三章 陶渊明

(一)考核知识点

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性格,陶诗的分类,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二)考核要求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性格

2、了解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创作

3、理解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4、基本掌握以田园诗为代表的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5、掌握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一)考核知识点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南北朝民歌的内容与风格

2、理解南北朝民歌的不同

3、掌握以《西洲曲》、《木兰诗》为代表的南北朝民歌不同的思想感情与艺术特征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一)考核知识点

谢灵运与山水诗,鲍照的诗歌创作及对七言诗的贡献

(二)考核要求

1、了解谢灵运、鲍照的生平及创作

2、理解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

3、理解鲍照对七言诗的贡献

4、掌握谢灵运山水诗代表作的内容、风格及表现手法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一)考核知识点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齐梁诗人集团,宫体诗的特点

(二)考核要求

1、了解沈约、谢朓等永明体代表诗人的生平与创作

2、了解齐梁诗人集团的三个中心

3、掌握新体诗——“永明体”的含义

4、掌握“宫体诗”的含义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一)考核知识点

北朝文化与文学,南北文风的交融,庾信的生平与诗赋创作,庾信在南朝文风北渐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北朝文化与文学概貌

2、理解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及庾信在南朝文风北渐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

3、掌握庾信诗赋代表作的内容、风格

4、掌握庾信晚年创作表现出的“乡关之思”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一)考核知识点

魏晋文坛概貌,南朝的美文,北朝的散文

(二)考核要求

1、了解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创作及特点

2、了解南朝美文的特质

3、理解《水经注》科学与文学双重价值

4、掌握“元嘉三大家”的含义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一)考核知识点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分类、内容及主要特点,《世说新语》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兴盛原因

2、基本掌握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分类、内容及主要特点

3、掌握《世说新语》各讲读篇目的内容及小说技巧

第三篇:唐文学教学大纲

第四编 唐代文学

教学内容

主要介绍唐代文学发展的概况。

唐代文学全面繁荣的原因包括客观的社会原因和文学本身发展的原因两个方面。唐代文学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发展时期。初唐是唐文学繁荣的过渡时期,主要进行诗风的革新运动。盛唐时期诗歌达到繁荣的顶峰,出现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更有李白、杜甫双峰并峙。中唐是唐代文学的又一高潮时期。出现两大文艺运动: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和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古文运动。诗坛流派众多,传奇创作达到成熟和鼎盛阶段。晚唐文学有所衰落,但出现了李商隐、杜牧这两位杰出的诗人。此期小品文也很有成就。

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流行新的诗歌形式--词。温庭筠和李煜是晚唐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

第一单元 初唐盛唐诗歌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1什么是“初唐四杰”;“初唐四杰”的诗歌特点; 2.什么是边塞诗派,什么是山水田园诗派; 3.赏析《春江花月夜》;

4.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及其诗歌成就。2.比较高岑边塞诗之异同。3.比较王孟山水田园诗之异同。

(二)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1.“初唐四杰”及其诗歌。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评析。

3.陈子昂的革新理论和诗歌创作《登幽州台歌》。4.盛唐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5.高适的生平概况。6.岑参的生平概况。

7.王维的生平、思想及诗歌创作《山居秋暝》。8.孟浩然与盛唐其他诗人的诗歌创作。9.高适《燕歌行》。

第二单元 李白与杜甫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1.李白的思想性格。

2.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精神的主要特征。3.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4.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5.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6.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7.背诵积累李白和杜甫的部分选诗。

(二)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李白是继屈原后的又一座浪漫主义高峰,是时代哺育出来的歌手。重点讲授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艺术成就。1.李白的生平及思想。2.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

3.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4.李白的诗作:《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子夜吴歌》

5.杜甫的生平和思想。6.杜诗的思想内容。

7.杜诗的艺术成就。

8.杜甫的诗作:《望岳》《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

第三单元 中唐晚唐诗歌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2.分析韩愈、孟郊、李贺等人诗歌的艺术特点 3.掌握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4.试述“小李杜”不同的诗歌风格 5.分析掌握晚唐诗歌的特点。

(二)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中唐诗是唐诗的又一个高潮,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贞元前处于创作萧条不振的时期,贞元元和年间又出现新的繁荣局面。中唐时期诗歌流派众多,主要讲授上述诗人诗派的创作持点。唐诗发展到晚唐,不复有盛、中唐的繁荣景象。本章讲授以“小李杜”为代表的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调,重点在于分析杜牧、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及其与时代的关系。1.元结、顾况诗歌的特点。元结的诗歌是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先声。

2.刘长卿和韦应物创作广泛,都擅长山水诗,善于描写山水景物,表现隐逸情趣。语言清新秀美,风格高雅闲淡。4.李益以写边情、宫怨著称。

3.“大历十才子”多写唱和应制之作,诗风平庸,艺术技巧比较高。钱起、卢纶稍可称道。

4.韩孟诗派的代表韩愈、孟郊、贾岛等人的创作风格及选诗。5.刘禹锡和柳宗元是革新派的诗人。

6.李贺是诗坛“鬼才”,其诗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7.了解杜牧的生平。

8.掌握杜牧的诗歌类型:政治诗、咏史诗、风景抒情诗几类,七绝尤为称道。

9.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分析李商隐的艺术成就,背诵掌握其选诗。

第四单元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1.什么是“新乐府运动”;

2.白居易的诗歌可分为哪几类,各类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3.《长恨歌》与《琵琶行》的赏析。

(二)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一场重要的诗歌运动。本章讲授新乐府的概念、新乐府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几位主要成员的诗歌创作。重点内容是白居易的诗歌。

1.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2.白居易的文学主张。3.白居易诗歌的思想艺术性。

第五单元 韩愈柳宗元与唐代古文运动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什么是古文运动,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2.掌握韩柳的古文创作状况。3.赏析背诵韩愈的《师说》。

(二)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本章讲授古文、古文运动的概念、古文运动的发展过程,在中唐出现的原因,古文运动的指导思想。重点讲授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创作。1.古文的概念及古文对抗骈文的发展过程。

2.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指导思想:主张文道合一;强调作家的修养;反对因袭,主张独创。

3.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散文的思想艺术性、分类及代表作品。

4.柳宗元散文的分类及代表作品。

5.重点文章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杜牧《阿房宫赋》。

第六单元 唐代传奇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什么叫“唐传奇”,唐传奇的体制特点;

2.分析唐传奇发展阶段及各阶段传奇的创作呈现出的特点; 3.分析唐传奇的艺术特点。4.选文赏析。

(二)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本章讲授唐代小说发展的整体概况和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重点介绍盛、中唐传奇。1.奇”这一名称的来由。传奇繁荣的原因。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已成熟。宋人洪迈把唐代的诗歌和小说,并称为“一代之奇”。

2.唐传奇发展的三个时期及每时期的特点。3.传奇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

4.赏析: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蒋防《霍小玉传》。

第七单元 唐五代词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唐五代词在体制的特点; 2.掌握“花间词派”的定义及特点; 3.赏析李煜词并分析特点。

(二)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1.新的诗体“词”在晚唐五代的成熟概况 2.温庭筠的创作、花间派的风格特点 3.李煜的生平与词作的关系。

4.赏析: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第四篇:美国文学讲义

1896年———1900年间断断续续在练习本上写下了自传体长篇小说《让·桑得伊》的草稿。1903~1905年普鲁斯特父母先后去世,他闭门写作,除写了阐述美学观点的论文《驳圣·勃夫》,并开始了文学巨著《追忆似水年华》的创作。1912年,他将小说前三部交给出版商,受到冷遇,1913年他自费出版了第1部《斯万之家》,反应冷淡。1919年,小说第2部《在花枝招展的少女们身旁》由卡里玛出版社出版,并获龚古尔文学奖,作者因而成名。普鲁斯特作为意识流小说流派的开山鼻祖而在世界文学史上留名。

故事情节: 叙述者回忆起童年时在贡布雷的生活。有一年夏天晚上,邻居斯万先生,来看望叙述者的父母,叙述者心里非常难受。有一年冬天,他把玛德莱娜小蛋糕浸泡在茶水中吃,这味道使他想起他童年时。在贡布雷家,有两条步行小道,一条通往斯万家,称为斯万家之路,另一条通往盖尔芒特府邸,称为盖尔芒特家之路。斯万先生在剧院里逐渐爱上高级妓女奥特·德·克雷西。维尔迪兰夫人觉得斯万令人厌烦,便不再邀请他。

又进入回忆状态。他在贡布雷见万见希尔特·斯万。旧日同学布洛克带他去嫖妓。妈妈桑向他介绍一位名叫拉谢尔的妓女。两年后,外婆带着他去海滨城市男主人巴尔贝克,外婆向他介绍了维尔巴里西斯侯爵夫人,和罗尔·德·圣卢。成为好朋友。马塞尔经由画家艾尔斯蒂尔认识了阿尔贝蒂娜·西蒙纳,马塞尔渐渐爱上了她。

回到巴黎后,父母亲盖了新房子。这时发生了全法国沸腾的“德雷福斯事件”。男主人翁想去探望。由于圣卢的牵线,马塞尔受到优厚的款待。一日外婆的尿毒症突然发作去世。马塞尔的母亲知道他暗恋盖尔芒特公爵夫人。男主人翁参加维尔巴里西斯夫人的晚会,见到盖尔芒特公爵夫人,还结识了夏尔吕斯男爵。

马塞尔第二次来到巴尔贝克海滨,偶然遇到阿尔贝蒂娜,又恢复了亲密交往,最后马塞尔还是决定娶她为妻。

马塞尔与阿尔贝蒂娜在巴黎同居,阿尔贝蒂娜跟安德莱的女子很要好,马塞尔怀疑她们有同性恋关系,后来此事得到证实。于是他想离开她,却无法痛下决心。阿尔贝蒂娜离家出走,给他留下一封信,说他们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还是趁早分手。

阿尔贝蒂娜骑马摔在树上撞死了。这使他想去寻找别的女人。马塞尔到威尼斯旅行,仍然时常想起阿尔贝蒂娜,他收到吉尔贝特的信,说她已跟圣—卢结婚,后来圣—卢竟爱上了男提琴手莫莱尔。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圣—卢战死,男主人翁一直待在疗养院。见到亲德份子夏吕斯,是一名同性恋,男伴男爵是性虐待狂,经常鞭打他。大战结束后,男主人翁来到盖尔兰特王府门前,又回想起威尼斯,交际场中更是景物已非,有人沦为乞丐,有人早己死去。他决定用文字将这些回忆记录起来,找回了失去的时间。

第五篇:中国现当代文学讲义

绪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背景。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欲融入世界文学之林的历史诉求。掌握五四新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意义。

讲授内容:概述中国现代文学各阶段的历史特征及发展进程

重点:中国现代文学三个十年的整体风貌

难点:各阶段文学的内在联系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背景

晚清、民初的社会、文化与文学。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

生长期、尝试期、充满了生机。出现了鲁迅、郭沫若等一批举世闻名的作家

(二)第二个十年(1928――1937)

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鲜明特点。但文坛并非单调,在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与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竞争,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

长篇叙事文学取得突出成就。出现了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艾青等一批文学大家。

(三)第三个十年(1937――1949)

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文学与战争和救亡紧密联系。

一批老作家(巴金、老舍、茅盾等)继续贡献新作,同时钱钟书、沙汀、艾芜、张爱玲、赵树理等也成为颇富盛名的作家。

三、怎样学好《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课程。

第一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意义。理解五四新文学的文化立场。掌握“五四”文学革命最初的理论目标。

讲授内容:

1、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2、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3、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4、“五四”及二十年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重点:胡适的“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和周作人“人的文学”与“平民的文学”主张。

难点:五四新文学观念的确立。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1、文学革命的准备:

(1)晚清以来的思想及文化资源:

a、文学因时而变的信念

b、社会变革的使命感

c、向传统挑战的激进精神

d、“言文一致”的语言变革运动

e、域外小说翻译

(2)晚清以来的文学态势:

a、“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

b、文学市场的形成与职业作家的出现

第二章 鲁迅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创作的价值及文学史意义。理解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情感焦虑。掌握鲁迅开创的现代小说传统与“独语体”散文和“闲话风”散文。

讲授内容:

1、鲁迅创作的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2、小说创作:《呐喊》、《彷徨》及《故事新编》。

3、散文创作:《野草》、《朝花夕拾》。

4、社会众生相的艺术记录——浩瀚的杂文创作。

重点:作为文化先驱的鲁迅和作为文体家的鲁迅。

难点:鲁迅作品的文化品格。

一、鲁迅创作的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1、从近些年来,对鲁迅的批评、对鲁迅的贬损说起。

余杰:对于英国人来说,在英国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也永远说不清的莎士比亚;对于中国人来说,或者对于现当代的中国来说,似乎存在着一个永远也说不完、永远也说不清楚的鲁迅。很多所谓“专家”对鲁迅的研究、对鲁迅的讨论,与其说是在研究鲁迅本人及其思想,不如说是在通过“鲁迅”这一旗帜来表达自己的文化观念和价值立场。每一次关于鲁迅的激烈争论,其实都是当下中国文化发展脉络的一个体现。也就是说,鲁迅的文章为当下的现实生活提供了许多刺激性的思路。

近些年来,对鲁迅的批评、对鲁迅的贬损大概有这样几种有代表性的看法:

第一种:作家王蒙这样说,世人都成了王朔不好,但都成了鲁迅也不好,“那会引发一场地震”。在他的文章中还说:“我们的作家都像鲁迅一样就好吗?完全不见得,文坛上有一个鲁迅是非常伟大的事情,如果有五十个鲁迅,我的天!”

第三章 二十年代的小说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五四”及二十年代小说的整体风貌。理解“五四”小说取得文学正宗地位的历史意义。掌握“自叙传”抒情小说的文体特点。

讲授内容:郁达夫浪漫抒情小说的文学史价值

1、“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2、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3、“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它主观型叙述小说。

4、通俗小说。

重点:主观抒情小说的形式特征。

难点:“五四”小说取得文学正宗地位的历史意义。

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1、小说从传统的“小道”走出来,登上大雅之堂

2、小说肩负沉重的社会使命

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期的《狂人日记》,紧接着第二年,他的《孔乙己》,《药》等名著也相继问世.“五四”小说就此拉开了序幕.中国的小说历来被视为“小道”,不能与诗文同登文学大雅之堂。在清代,正统的士大夫文体中仍拒用小说的词汇和典故。但到了清末民初,小说从文学边缘地位向中心地位的移动已然开始。从知识读者的阅读情况分析,人们已发现经史不如八股,八股不如小说。1902年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为把小说与维新革命相联系,竭力强调小说的启迪民智的社会功能,认为小说是“文学之最上乘”,“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由此发起的“新小说”创作,成绩虽然不大,却对进一步提高小说在民众心目中的位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四章 郭沫若的创作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郭沫若的创作。理解郭沫若《女神》所体现的“五四”时代精神。掌握《女神》开一代诗风的历史贡献及郭沫若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

讲授内容:

1、《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及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和形式。

2、从《星空》、《瓶》到《前茅》、《恢复》。

3、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

重点: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开创性;《女神》自由体诗歌的形式特征。

难点:《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及形式特征。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郭沫若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从事文学活动,于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1920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通信合集的《三叶集》。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大学毕业后弃医回国到上海,编辑《创造周报》等刊物。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第五章 二十年代的诗歌

教学目标:让学生让学生了解“五四”白话诗运动及其早期白话诗的诗体特征。理解“五四”诗人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及“纯诗”概念对新诗形式建设的意义。掌握初期象征诗、新格律诗的诗体特征及前期新月派诗人针对新诗诗体建设所做的“规范化”努力。

讲授内容:

1、“五四”新诗运动与早期白话诗。

2、郭沫若之外,冯雪峰、潘莫华、应修人、汪静之、冰心、宗白华、冯至等人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3、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诗人针对新诗诗体建设所做的“规范化”努力。

4、“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重点:前期新月派诗人的新格律理论及其艺术实践。

难点:由新诗格律化实验而引发的新诗诗体建设的方向问题。

一、“五四”新诗运动

(一)晚清“诗界革命”的局限

“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而新诗运动则从诗形式上的解放人手。--这正是总结了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与诗界革命的历史经验,而做出的战略选择。

梁启超把“诗界革命”的目标定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却拒绝引入“新语句”,对传统格律与语法进行任何变革,这样,晚清的“诗界革命”就始终限制在传统诗歌的范围内,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根本变化的新诗,在当时并未出现。而向“散文化”方向的努力,则又显示了背离占主流地位的“唐诗”传统,向“宋诗”靠拢的倾向。这也构成了“诗界革命”的一个极限:晚清诗界最终止步于宋诗派的摹仿风气中。

中国当代文学史部分

第一讲:文学进入“当代”

一、当代文学的前世

1、革命文学:1928年,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由蒋光慈、钱杏邨主持的《太阳》月刊,同时,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等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这些刊物在上海共同倡导“革命文学”。新文学阵营出现“分裂”。为后来左联的成立埋下了伏笔。

2、左翼文学:1930年3月2日,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鲁迅、冯雪峰出席了成立大会。郭沫若、茅盾、郁达夫、周扬等人都先后参加了左联。左联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周扬还引进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口号,这一创作方法影响深远,延续到当代。左联的组织形式也为当代作家的组织形式提供了借鉴。

3、抗日根据地文学: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思想的抗日根据地文学,出现了成为当代文学样板的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等作品。除了意识形态方面自觉配合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之外,这些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对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自觉追求以及对民间文学资源的利用。

4、解放区文学: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根据地发展成为解放区,孙犁的小说逐渐成熟,丁玲实现了其小说创作的转型,赵树理为首的山西作家群已经形成雏形,《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奠定了革命传奇小说的基础,《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暴风骤雨》成为当代农村题材长篇小说的范本。刘白羽的战争小说为当代史诗型战争小说提供了模范。1949年5月,由周扬主编、新华书店出版的《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就是由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学作品构成。

第二讲:当代与现代的差异

一、多元的文学生态转型为一元的文学生态:

文学成为主流政治思想的文学表达,题材表现“工农兵”生活,审美趣味以“工农兵”为诉求对象,力求通俗。

个案举例:

民国旧派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被明令禁止,定位于市场、满足市民趣味的拥有最多读者的文学类型被迫消失。其中一个品种武侠小说只有转移到香港,以港台新派武侠小说的面目出现。

二、大批成名作家放弃写作:

钱钟书、沈从文放弃写作,穆旦、郑敏等明显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的作家诗人的作品难以发表,张爱玲转移香港,张恨水、还珠楼主因为被定位为旧文学,其文学创作无以为继。

取而代之的是来自解放区的作家成为主流作家。

三、当代作家的文化素养整体下落:

主流作家的学历普遍下落,文化与知识背景趋向乡村文化和本土知识,古代文化修养、西方文化修养和城市文化修养严重缺乏。

四、作家地域背景转移:

洪子诚指出:从作家出身的地域,以及生活经验、作品取材等的区域而言,出现了从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转移。„„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的出身,以及他们写作前后的主要活动区域,大都集中于山西、陕西、河北、山东一带,即在40年代被称为晋察冀、陕甘宁、晋冀鲁豫的地区。“地理”上的这一转移,与文学方向的选择有关。它表现了文学观念的从比较重视学识、才情、文人传统,到重视政治意识、社会政治生活经验的倾斜,从较多注意市民、知识分子到重视农民生活的表现的变化。(《中国当代文学史》31页)

简而言之,作家出身从长江三角洲向黄河流域转移。

前后对比:

现代文学受多种力量影响:不同政治理想、市场、不同的审美趣味。

当代文学转变为单一的政治理想、单一的审美趣味,市场因素基本不被考虑。

形成这种文学生态的原因:

作品出版渠道被严格控制,所有刊物和出版社完全国有,私营的出版机构不复存在,摧毁了多元文学作品发表的经济基础;

作家生存状态被高度组织化,作家协会成为行政性质的作家组织机构,犯错误的作家被取消发表作品的权力甚至开除作家协会,从而摧毁了不同文学观念的作家的社会基础;

严格的文学批评环境,用权力的方式介入文学批评,对越轨的文学创作倾向进行强制性的打击,形成对所谓正确的文学倾向的引导。

第三讲:文学批判运动

一、文坛三公案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1、武训其人:武训生于1838年,山东堂邑人。原名武七,七岁丧父,随母乞讨为生。因受人欺负,认识到不识字的不幸,从21岁开始以文盲加乞丐的身份行乞集资办学。至49岁时,已经积聚了230亩田,3000多吊钱,于1888年花钱4000余吊,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学校建成后他亲自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之后又相继兴办两所义学。山东巡抚为其事迹感动,赐名武训。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从此武训声名大振。1896年4月23日,武训病逝于御史巷义塾。《清史稿》记载,“(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武训在众学童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五十九岁。

2、陶行知的评价:陶行知写有短诗《武训颂》:“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公无靠背,朋友无多。未受教育,状元盖过。当众跪求,顽石转舵。不置家产,不娶老婆。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

3、梁启超的评价:梁启超为武训撰写了《兴学节略》,说武训的义塾“行之数十年,弟子卒业而去者,不可胜数”,而武训始终“日以两钱粗馒终其身”。文中最后总结:“铢积寸累,惟以兴学为事。殆所谓奇节瑰行,得天独厚者欤!”

4、武训在民国时期的影响:辛亥革命以后,武训被誉为普及教育之先导,私人兴学之表率,中国教育事业的楷模。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张伯苓创办南开学校都与武训精神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学者们认为当时的中国是个有着四万万人口的大国,而且是一个穷国,文盲比例非常高。教育能否普及兴盛是一件关乎国运的大事。武训办学的实质是让学堂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这是一次把精英教育转向平民教育的伟大尝试。

第四讲:十七年的诗歌(上)

一、成名诗人的创作转型

郭沫若

艾青、田间、臧克家

冯至、何其芳

二、两个诗歌流派

(一)九叶诗人:40年代,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辛笛、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九位青年诗人围绕《诗创造》、《中国新诗》等刊物“集结”,探索“现代主义”与中国现实的结合,试图用“现代白话”表达现代体验和现代意识,在中国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进入当代后,这个流派或者诗歌群体不复存在,穆旦因为参加中国远征军在1958年成为“历史反革命”,唐祈和唐湜成为“右派”。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上述九位诗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这九位诗人从此获得“九叶诗人”的命名。

(二)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在艾青影响下,以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等刊物为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体。主要代表人物有鲁藜、绿原、冀汸、阿垅、曾卓、牛汉等。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为主要旗帜。在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内战中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影响。胡风曾主编过系列《七月诗丛》,1981年,绿原、牛汉编的《白色花》收入20位七月诗人的诗歌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由于七月诗人的领导者胡风的文艺思想进入当代以后受到排斥与批判,七月诗人也受到株连,失去了发表诗歌的机会。第五讲:十七年的诗歌(下)

叙事诗

长篇叙事诗在十七年异乎寻常的“兴盛”。众多名诗人加入了长篇叙事诗写作的行列。据统计这一时期的长篇叙事诗有近百部,其中不少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长篇叙事诗的题材主要包括两方面:革命历史题材和少数民族题材。革命历史题材主要有李季的《杨高传》,它包括《五月端阳》、《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和《玉门儿女出征记》三部,前两部以阶级与民族的解放斗争为背景,写出了主人公杨高和崔端阳的追求爱情与幸福的个人命运。第三部则描写主人公在建设时期的新生活。田间的《赶车传》,作者力图将这部长诗写成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寻找乐园的史诗。臧克家的《李大钊》,这是一部李大钊的“诗传”,作者想以此表现出主人公“伟大而平凡,严肃而又活泼,政治原则性很强但很容易使人亲近的形象”。艾青也力图改变自己,写出了表现浙东抗日游击队的《藏枪记》。闻捷的《复仇的火焰》讲述的是50年代初新疆东部巴里坤草原叛乱和平息的故事,这是十七年间受到较高评价的长篇叙事诗,其艺术结构气势恢宏、庞大,情节展开从容,人物性格刻划成功,被称为“诗体小说”。白桦写了他自称“诗体故事”的长诗《鹰群》,描写滇康边境一支藏族骑兵游击队的成长过程。郭小川在长篇叙事诗上也用力颇巨,写了包括《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的“爱情三部曲”,还写了《将军三部曲》与《一个和八个》。这些作品也都是写战争年代的生活,但与大多数同类题材作品不同的是,郭小川力图在作品中表现一些具有个人色彩的思考,其笔下的主人公通常是有比较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曲折情感经历的青年知识分子。其中《一个和八个》写的是一个被怀疑为敌人派遣的奸细而被投入随军监狱的八路军干部在复杂形势中所受到的严峻考验,表现了一定程度的人道意识。作品尚未发表就受到批判,直到1979年才得以公开发表,后来还被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电影。

第六讲:十七年的小说

(一)概述

现代成名小说家的分化:

放弃小说写作的小说家:茅盾有过长篇小说的写作计划,但没有落实;沈从文无法适应新的文学规范,脱离了小说创作,从事文物研究;钱钟书放弃了小说《百合心》的写作,从事学术;张恨水为代表的旧小说无法继续,转向戏曲和民间传说改编。

离开大陆的小说家:张爱玲离开大陆去香港再到美国,徐訏也到了香港,继续小说创作但没有纳入大陆的文学构成。

继续小说创作的小说家:巴金、张天翼、艾芜、沙汀继续小说创作,但风格有很大变化,巴金出版了以朝鲜战争为题材的《英雄的故乡》、《李大海》两个短篇小说集。张天翼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有《罗文应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很爱欢迎。艾芜有长篇小说《百炼成钢》和短篇小说集《夜归》以及《南行记续篇》,变化很大。沙汀写了一些短篇小说,影响不大。

受批判的小说家:路翎

有解放区背景继续产生影响的小说家: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欧阳山、周而复、马烽。

第七讲:十七年的散文

(一)、50年代初、中期的叙事散文

50年代初、中期叙事散文的繁荣具体表现为通讯特写和报告文学的繁荣。当时散文创作主要有两大题材。一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描述。刘白羽的《从富拉尔基到齐齐哈尔》展现了嫩江边岸上一个新型的大工业区建设起来的图景。杨朔的《石油城》写的是玉门油田的建设情景。二是对朝鲜战争的描述。巴金、魏巍、刘白羽、、菡子、黄钢的作品都有较大的影响。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讴歌了志愿军崇高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都有较大的影响。

(二)、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抒情散文

50年代末60年代初,抒情散文逐渐成熟并取代叙事散文成为散文这一大家族的强势文体。1956年出现了老舍的《养花》、丰子恺的《庐山真面》、秦牧的《社稷坛抒情》、杨朔的《香山红叶》、魏巍的《我的老师》等作品。1961年,《人民日报》开辟了笔谈散文的专栏,大量报刊提供了发表散文作品的园地,一批当代散文名篇在这一年问世,如杨朔的《茶花赋》、《雪浪花》、《樱花雨》,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樱花漫记》,秦牧的《花城》、《古战场春晓》,吴伯箫的《花》,巴金的《从镰仓带回的照片》,冰心的《樱花赞》,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翦伯赞的《内蒙访古》等等。

第八讲:十七年的杂文

十七年的杂文与“三家村” 一、三次理论探讨

1、杂文时代是否过去?

1950年4月4日,黄裳在《文汇报》上发表的《杂文复兴》一文提出问题:“解放以后,大家都在怀疑:是不是杂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问题似乎并未得到结论,然而事实则是杂文的沉默。”

2、“苏式小品文”的引进

1954年2月,应《真理报》邀请,《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为团长的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苏联。1954年4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代表团成员、《中国青年报》负责人陈绪宗的文章《小品文——进行思想斗争最灵活的武器》,全面介绍了“苏式小品文”。

“苏式小品文”是“报纸进行思想斗争,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武器”,其任务是在“已经消灭了对抗的阶级”的前提下,对“资产阶级的思想残余”、“懒汉、自私自利分子、官僚主义者”进行斗争。“小品文是一种讽刺的文章。„„它接近文学作品。它是用轻松的文学的语言来写的;它里面有情节,有艺术形象,有稳喻;它的最大的特点是有笑——种揭露性的笑。”“苏式小品文”的讨论恢复了杂文的批评与笑的功能。

3、“小品文的新危机”

1957年初,在“百花齐放”的气氛中,徐懋庸发表了《小品文的新危机》一文,文章指出了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杂文“是不民主的时代的产物。现在已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时代了;那么,这类小品文是否还有存在的理由呢?”

第九讲:十七年的戏剧

话剧:老舍的《茶馆》与郭沫若等人的历史剧

整个十七年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是老舍。老舍是中国现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但在建国后却全身心投入到戏剧创作,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他曾说:“以一部分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讲,阅读小说也许多少还有困难。可是看戏就不那么麻烦。这就是我近来,不大写小说,而爱写剧本的另一个原因。2老舍从1950年写鼓书艺人命运的《方珍珠》开始,到1965年为止,一共创作了23部剧作,其中《龙须沟》和《茶馆》堪称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

老舍的剧作大多以北京为背景,以胡同、茶馆、大杂院为具体场景,写北京和北京人的命运和变迁。《龙须沟》中的龙须沟是北京天桥附近的一条臭水沟,作者通过新政府拨款整修龙须沟这一行动为周围居民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善,对新旧两个时代作出了鲜明的对比。老舍也因此而获得了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1951年,《龙须沟》还被改编成了电影。

《茶馆》的成就和影响更在《龙须沟》之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曾于1958年、1963年、1979年三次将《茶馆》成功地搬上舞台,产生广泛影响。1980年和1983年,《茶馆》在联邦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等国演出,均引起轰动,为我国话剧艺术赢得了国际声誉。

《茶馆》在构思上独出心裁,老舍紧紧抓住“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等,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一特点,把北京一个叫裕泰的祖传老茶馆作为剧情展开的场所、人物活动的舞台、观察社会的窗口,借茶馆这一“社会”来反映社会生活,借茶馆的兴衰来反映时代的风云变幻。表面上看,作品没有一个贯穿全剧的情节冲突,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扣人心弦的故事,但越过表面,人们可以发现,全剧始终存在一个深层的冲突,那就是人民与统治阶级的冲突。表现在第一幕戏中,是人民与晚清统治者的冲突;在第二幕戏中,是人民与军阀的冲突;在第三幕戏中,则是人民与国民党的冲突。因为,那些可以作为人民代表的人物,诸如希望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希望自食其力的旗人常四爷,作了一辈子顺民不过是为活下去的王利发,竟然都活不下去了。显然,这样的社会时代确实是出了问题。

第十讲:文革文学

(一)文革文学的演变过程和特征

主流小说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的小说。一种是直接为极左政治服务并受到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推崇和欣赏的主流小说,其代表有《虹南作战史》、《牛田洋》等,代表作家有浩然。一种是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不矛盾的非主流小说,它们受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并没有直接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意识,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克非的《春潮急》、黎汝清的《万山红遍》、孟伟哉的《昨天的战争》、李心田的《闪闪的红星》、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姚雪垠的《李自成》等。一种是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相冲突而无法公开出版处于地下状态以手抄本的形式流通的地下小说,代表作有毕汝协的《九级浪》、张扬的《第二次握手》、靳凡(金观涛)的《公开的情书》等。

《虹南作战史》作者署名上海县《虹南作战史》写作组,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初版。这是最早出现的一部根据“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的“三结合”模式制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路线斗争”为主线叙述虹南村农业合作化的历史,事事与路线斗争挂钩,从上到下层层设置“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代理人和推行者,从而显示出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存在的“走资派网”。小说的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多由大段政治议论构成,由黑体字排印的伟人语录随处可见,真正变成了某种路线和政策的图解。作品中的第一号英雄人物洪雷生,是一个“高大完美”的无产阶级英雄典型,以他为中心,小说设计了他与党内右侧机会主义分子、富裕中农、贫下中农自发倾向、富农、反动宗教的斗争,以说明他是一个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英雄。

第十一讲:归来的诗人与朦胧诗人

(一)十七年传统的恢复

新时期结束了文革时代“万马齐喑”的状态,诗坛的复兴最初表现为十七年诗歌传统特别是政治抒情诗传统的复活。雷抒雁、曲有源、熊召政、叶文福、张学梦、骆耕野、傅天琳、高伐林、叶延滨等一批年轻的诗人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像《小草在歌唱》、《不满》、《现代化和我们自己》、《将军,不能这样做》都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这些诗歌的艺术营养主要来自十七年的诗歌传统,基本上可将其归入现实主义诗歌潮流。

(二)、归来的诗人

几乎与这些诗人同时,有两个诗歌群体显示了十七年诗歌所无法涵盖的诗歌艺术传统这就是新时期最有影响的两个诗人群体即“归来的诗人”和“朦胧诗人”。归来的诗人大致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在1957年反右斗争中成为右派的“右派诗人”,如艾青、公木、吕剑、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昌耀、周良沛、孙静轩、梁南、林希等;二是在1955年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中“全军覆没”的“七月诗人”,如牛汉、绿原、曾卓、彭燕郊、罗洛;三是因为艺术观念与时代不协调而从诗坛“消失”的“九叶诗人”,如辛笛、陈敬容、郑敏、唐

、唐祈、杜运燮、穆旦等人。称这些诗人为归来的诗人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艾青复出后将他的一本诗集定名为《归来的歌》,与此同时,流沙河、梁南也写了题为《归来》、《归来的时刻》的诗。可以想见,“归来”的确已经成为当时这些诗人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同时,也是这些诗人长期被剥夺写作的权力如今终于回到诗坛这一人生状况的真实写照。

七月诗人和九叶诗人都是40年代成名的诗人,他们的复出使中国当代诗歌与中国现代诗歌的联系得以重新联接。十七年诗歌设定的艺术限制得到突破。

艾青在归来的诗人群体中影响最大,自3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诗坛的泰斗。50年代,艾青曾写过《礁石》、《维也纳》、《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等形象生动、含义隽永的短诗。1958年成为右派后失去了发表作品的权力。1978年艾青复出诗坛,成为当时中国诗坛最有感召力的诗人。美国《时代》周刊曾誉之为诗坛王子。《鱼化石》、《盆景》等一批短诗表达了艾青长期受到压抑的人生体验。《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长诗则力求建立史诗或者诗体哲学的品格,显示了艾青试图从纵深的历史时间和开阔的宇宙空间来理解世界、人类、民族、生命、人生的努力。

下载唐前文学讲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前文学讲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先唐文学模拟试卷

    先唐文学模拟试卷A 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 1.有关女娲的神话应产生于____社会。 2.《诗经》中的“风”包括了周南、召南、邶风、等____国风。 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邶......

    陆文学自传(唐·陆羽)

    陆文学自传 文学,指文学之士。陆文学,是作者陆羽称呼自己,本文题为《陆文学自传》,是陆羽为自己写的一篇传记,追述了自己上半生的遭遇,也寄寓了对国事的关心。 作品名称 陆文学......

    老舍和都市平民文学(讲义)

    课题:老舍和都市平民文学(讲义) 七 年级 阅读与写作班 第 讲 教学设计:杨思怡 审核:黄琼教学目标: 1. 了解老舍的生平概况、创作过程和艺术成就(参考PPT部分) 2. 粗略接触老舍都市平......

    前唐小学学前教育调研报告

    学前教育调研报告为深入了解我校学前教育发展现状,找准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今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措施,按照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全省学前教育调研......

    四川大学文学的评论写作与讲义

    四川大学635文学评论写作辅导班内部资料 文学评论与写作讲义 (一)参考书目: 1、《文学理论基础》阎嘉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2、《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唐前思乡诗的发展演变

    唐前思乡诗的发展演变 摘 要:思乡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恒常主题,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深处,普遍郁积着强烈的“思乡情结”。游子不管是什么原因背井离乡他们心中始终弥漫着浓厚的......

    前唐村校园周边整治小结

    2014年前唐村校园周边环境活动小结为维护我村校园周边环境秩序,保护学生的在校安全,根据镇综治办的要求,我村组织专人狠抓这项工作。在组织工作中,我村委会本着高度重视的原则,加......

    2013一建机电唐琼讲义加习题

    前 言一级建造师考试简介 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的制度,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通常是九月份的第三个周末)。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