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和都市平民文学(讲义)

时间:2019-05-12 17:15: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舍和都市平民文学(讲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舍和都市平民文学(讲义)》。

第一篇:老舍和都市平民文学(讲义)

课题:老舍和都市平民文学(讲义)

七 年级 阅读与写作班 第 讲 教学设计:杨思怡 审核:黄琼

教学目标:

1.了解老舍的生平概况、创作过程和艺术成就(参考PPT部分)2.粗略接触老舍都市平民文学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

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做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刻: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老舍.墓志铭

一、生平概况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满族正红旗人。老舍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

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二、创作阶段

1、英国时期(1924—1929)探索国民劣根性: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2、山东时期(1930—1936)走向成熟

从1930年到抗战爆发,创作的黄金时期。一系列代表作:《大明湖》《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等六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断魂枪》《新时代的悲剧》等。

3、抗战后到建国前(1937—1949)

主要有长篇《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我这一辈子》,中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微神集》,并有话剧近十部、通俗文艺集《四三集》、长诗《剑北篇》等。

4、解放以后(1950—1966)

创作重心转向戏剧.《龙须沟》《茶馆》等。1951年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三、艺术成就

(一)创造了庞大的北京市民生活景观

北京市井风俗的“百科全书”、“清明上河图”。老舍在风俗人情中探索市民文化精神,反省市民性格,寻求新市民文化的方向。

(二)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的市民形象。

1、老派市民:“老中国的儿女”。体现了老舍一种思想的矛盾和情感的忧伤。代表人物:老马先生(《二马》)

张大哥(《离婚》)

祁老人(《四世同堂》)

沙子龙(《断魂枪》)

2、新派市民:中西方文化劣根性的产物(1)洋派青年;

张天真(《离婚》)(2)恶少型的洋奴:

冠晓荷、祁瑞丰(《四世同堂》)

3、城市贫民形象: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

城市贫民形象,集中体现了他与下层人民深刻的精神联系。

代表人物:祥子(《骆驼祥子》)

少女“我”(《月牙儿》)

三、小说艺术:京味与幽默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开拓者,“京味小说”的源头是北京文化。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有人称老舍为“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评者”(赵园)。

1、语言与文化风俗上的京味 1)语言上

老舍提炼精粹,于俗白中求精工,真正“烧”出了白话的香味:响脆晓畅,俗不伤雅的京味语言。

无论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都极富北京特色:通俗、生动。2)文化风俗上

北京文化特征:官样。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生活态度懒散,苟安,廉和,温厚等。

这里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含的特有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及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而生的感伤、悲哀,同时也对这种“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衰败而惋叹不已。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挽歌的情调交织在一起,就使老舍的作品呈现出比同时期许多主流派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

2、油滑与严肃构成的幽默

早期:偏于油滑,为幽默而幽默。

《老张的哲学》

《赵子曰》

成熟期:从人生与性格的矛盾中寻求幽默。

自《离婚》开始,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谑而不虐,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追求艺术表现上的节制与分寸感,从而获得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

四、老舍的都市平民文学

所谓平民意识,就是以平民视角来关注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社会地位,体现博大的平民情怀的一种价值观念或心理趋向。老舍小说的平民意识体现在平民题材的选择特征、平民情怀的寄托和民族化、大众化的平民叙事风格上。

一平民题材的选择特征

新文学发展到第二个十年,中国现代小说在各种题材领域的开拓上获得了大丰收,出现了众多具有影响力的小说家,如鲁迅、茅盾、巴金、沈从文、郁达夫、叶圣陶等。而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完整的生动的古老都市中下层社会的却是老舍。他的创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些别具风味的小茶馆、大杂院、狭窄的胡同和热闹的庙会。同时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五光十色的市民王国。

这种描写都市中下层社会题材较出色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妓女题材: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微神》和中篇小说《月牙儿》。

《月牙儿》写到的是母女两代为了填饱肚子相继沦为暗娼。尤其是女儿,她看到了母亲饱受屈辱的人生,自尊而倔强的她不愿步其后尘,千方百计想摆脱想逃离与母亲一样的可怕命运。可是生活就象一张张邪恶的网,无时无刻不在吞噬着她:她当过抄写员和女招待,也被不怀好心的人骗取过贞操和情感。而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求生的本能让这个曾经极其自尊的女子放弃了体面,让自己的肉体“上了市”。她痛苦地“世袭”着母亲的职业。并且还用当年母亲养活自己的方法来养活母亲。一个本来是美丽、纯洁、自尊、要强的女孩,在贫困生活的逼迫下,虽然竭尽全力挣扎终于避免不了作为暗娼的悲剧。这是一首被凌辱妇女的悲歌。是老舍最本色的作品。

2车夫题材:最有名的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从小说开头老舍对北京城里洋车夫分几派,各派车夫在体力、活儿路、作派、气质、精神上都有哪些异同的详尽的介绍,我们就能知道老舍对这一阶层的人们是了如指掌的。小说主人公祥子本来是想凭力气来养活自己,他的理想也和他的人一样相当朴实,只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新车。他凭着“一天省一毛钱,三年就能买上一辆新车”的韧劲终于买了一辆新车。可是,在那个不公平的社会里,这个来自生活最底层的人力车夫连如此微小的生活愿望都不能得到满足,他在一次次厄运面前,经历了买车卖车的三起三落。他不仅丢了车子,还丢了人生追求,丢了要强的精神,从一个出人头地的“高等车夫”,滑落成了一个“下三烂”的街头流氓。祥子的遭遇只是都市人力车夫中的一个侧面,他的悲剧人生却折射出了旧时代车夫们的心路历程。

3都市巡警题材:如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我们一提到旧时代的警察,就觉得他们是一个维护尚存社会制度的群体,是与广大民众相对立的。然而,这个群体中最下等的人员,却全都出自社会上的贫寒阶层。老舍是极熟悉这一阶层的,在他童少年生活环境中,就有这么一群人生活在他的周围。老舍选择这种题材,在现代小说史上还是非常罕见的。男主人公从十五岁学徒就开始步入了漫漫凄惨人生路。从最初的裱糊匠到作了大半辈子的一个月挣六元钱饷粮的巡警,他经历了媳妇跟别人跑了的背运;他也经历了“爸爸巡警儿子还是巡警”、“巡警的女儿天生来的得嫁给巡警”的命运安排;他还经历了老来丧子的精神苦痛和卖尽浑身力气还换不来自己和小孙子吃食的厄运。老舍从极其琐碎的、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出发,用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提炼出了这位都市贫民典型代表的悲苦命运。写出了他们原本纯朴的人性在外界倾轧下产生的扭曲,写出了他们为求温饱所承受的异样的痛苦与艰辛。

14小知识分子题材:这类题材从“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始,就被众多作家尽情地书写着。老舍也不例外。从小学校长到京师劝学员,从大学教授到著名作家,他长期生活在知识分子圈子里,对出身下层的小知识分子尤其是教员相当熟悉。如短篇《大悲寺外》就是典型的描写普通教员的小知识分子题材小说。

这些题材的选取奠定了老舍小说平民意识的基石,但老舍小说题材的选取并不囿于这些他极其熟悉的人物,他的书写都市中下层民众的小说还具有开放性。他还状写了大量别的作家不太涉及的题材和不太关注的人物形象,如他的《也是三角》中叙述的两个溃兵合娶一个老婆的故事。读者初一听到这种事,就会觉得这两个溃兵很无耻很丑恶。但如果仔细阅读全文,我们就会发现老舍很本色地写出了这两个囊中羞涩的穷兵为了解决成家甚至于性欲问题,只能施此下策,共同走进这桩令人极其尴尬的婚姻中。他们也有着平常人的伦理道德感和情感,但穷困生活的逼迫使他们无暇顾及更多的东西。这种作品同样揭示了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和前面所谈到的妓女题材、车夫题材、都市巡警题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共同构建了老舍小说下层民众悲惨生活的艺术世界。

当然,在老舍反映北京市民社会的小说中,还涉及到别的题材内容,如重在剖析民族精神痼疾的《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还有反映民族屈辱历史的抗战题材小说《四世同堂》。它们在老舍的创作生涯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这些作品中,老舍描写了一些与官宦有关的人和事,如猫国中的官僚;《离婚》中各式各样的小官僚;天赐的养父养母;《四世同堂》中小官僚冠晓荷、汉奸大赤包、蓝东阳等等,但这些人充其量只能算小官僚,他们是远远不能与张恨水小说《金粉世家》中中国国务总理、《啼笑因缘》中大军阀相比拟的。二平民情怀的寄托

老舍反映中下层市民社会生活的小说中,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市民形象。其中有拉车的、相面的、说相声的、唱京戏的、卖打鼓儿的、窝脖儿的、剃头的、看坟的、小职员、小商贩、教员、巡警、暗娼、棚匠、花匠、石匠、拳师等等。

老舍对这些新老派市民的情感态度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他批判老派市民身上所固有的诸如懦弱、妥协、苟安等精神上的弱点。他也批判新派市民身上所沾染上老派市民的敷衍、妥协等性格缺陷。然而对于同属于老派市民阶层的城市贫民,老舍在批判他们身上的精神弱点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们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他不仅写出了城市贫民阶层近乎赤贫的物质生活,写出了他们为了解决肚子问题而在死亡线上无奈的挣扎。还将笔触深入到了这些弱势 5

群体的灵魂深处,剥开他们无路可走无处可逃的精神苦楚。展示他们美好的品质和闪光的人性。在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全方位的透视中,老舍的思想感情早就与这群人的思想感情密切交织着,互相透射着。因为他们的生存情状中有着老舍少年时的生存体验。而这些儿时生活的磨难和对此形成的刻骨的记忆又铸就了老舍拿起手中的笔为这些受难者鸣屈叫冤。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就寄托着他那浓得化不开的平民情怀。展示人物精神苦楚,体现自身情感认同

老舍来自生活最底层,下层劳动者在物质上遭受的苦难,他感同身受,下层劳动者在精神上遭受的创伤,他体会得更为深切。所以,在其反映底层生活的小说中,老舍不仅如实描摹了主人公们在贫穷中痛苦挣扎的生存情状。而且还将笔触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细腻而准确地展示了他们内心的酸楚,并表达了一种情感上的认同。2剖析人物精神弱点,揭示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人性异化

老舍熟悉都市贫民阶层的社会地位,他用自己的心灵去倾听他们的悲号,理解他们的追求,关注他们的命运。但是,老舍对市民阶层的情感态度不仅仅包括同情他们的悲惨遭遇,展示他们的精神苦楚,还包括对他们性格弱点的批判和嘲讽。而这种批判和嘲讽,同样来自于他自身的实际生活体验,来自于他对这个市民阶层的深沉而博大的爱护。

如敷衍处世、保守软弱、安贫乐命、点头哈腰、圆滑混世等等。老舍笔下的市民尤其是那些老派市民均呈现出这样的个性特质。

但是,老舍笔下的市民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负面性格,却与张天翼、叶圣陶等作家笔下的市民形象不同。老舍的市民形象并没有太浓的“洋”味,象张天翼《包氏父子》中老包和小包总是燃烧着往上爬的欲火。老舍的长篇小说《二马》也写了父子俩――老马和小马。他们背井离乡来到伦敦,经营一家古玩店。老马善良、大方、和气、有正义感。但他处处恪守着在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中养成的旧规范,如他的轻商贱利,没有经济头脑,他的好虚礼和好面子,他的只求安稳等等,和西方文化观念格格不入,也和他的儿子格格不入。与老包也有着很大的不同。而小马,却是一个受到过时代精神感召的新青年,他自觉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策略和经营之道,他渴望“拿真知识挣公道钱”。而且是“挣外国人的钱”。他有骨气,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观念,这些都是小包所无法企及的。从对这两组父子的横向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老舍和张天翼在市民形象塑造上所持有的不同的侧重点。老舍侧重于对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优劣的认识和分析,而张天翼却侧重于体现三十年代在金钱支配下的国民性格的痼疾。

再如《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的典型祁老人,极其怯弱地回避着政治。在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东三省正炮轰着卢沟桥的时候,他还弄不明白日本为什么要平白无故地闯入自己的家园而不让大家伙平平安安地过日子。祁老人是一个善良本分的老北平市民,他善良到以为日本人是看上了卢沟桥上的石头狮子而只要将它们送给日本人事态就会平息。他整天就想着“别把事情闹大了”。而且凭他陈年的经验,只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大门”,就能逢凶化吉。更滑稽的是自己都快要当亡国奴了,还没有忘记自己的生日,说什么“别管天下怎么乱,咱北平人不能忘了礼节。”任何事情都要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来办,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象祁老人这样消极避祸、息事宁人、求稳畏乱、逆来顺受、讲礼节排场等等都是我们的老祖宗传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处世哲学,也是老舍最为熟悉的老北平人性格。而正是这些性格,使我们当惯了“顺民”和甘愿当“顺民”,使我们在大敌当前的紧要关头麻痹了意志,淡化甚至缺乏了奋起反抗的意识。这是国人的悲哀,更是民族的悲哀。

3构建平民悲剧艺术世界,呈现出沉郁苍凉的悲剧审美色彩

老舍从自己生活体验出发,以表现中下层市民社会见长。虽然他从十九岁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开始,长期生活在知识分子圈子里,由小学校长到中学校长,从访问英伦的华语讲师到大学教授、著名作家。他的精神和情感却始终没有离开这一阶层,而且,他的创作思想也决没有停留在市民阶层。他以人道主义的温情开掘因袭传统文化的市民生活,表现出他们在与环境、时代错位的困境中为了生存的挣扎和苦斗,他以人物的平凡性、事件的平凡性和内在的悲剧性构成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件和人物的艺术概括,撞击着人们的心灵,引起人们的深深思考。从而构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平民悲剧艺术世界,呈现出沉郁苍凉的悲剧审美色彩。

在老舍构建的平民悲剧艺术世界里,悲剧形象多种多样,在塑造这些悲剧形象的时候,老舍并不仅仅只描摹了平民主人公窘迫的生存情状和悲惨的命运遭际。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洞察造成主人公们悲剧的深层缘由。从而完成了对平民原生状态的超越。这一点与同样是书写平民生存状态的新写实小说家池莉很不一样,池莉关注的只是个体生命的原生状态。举例:《骆驼祥子》和《月牙儿》 三 民族化大众化的平民叙事风格

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从小就受到京旗俚俗文化的熏染,他的作品一如其人,具有鲜明的平民文化倾向。他作品的表述方式是建立在老百姓的审美习惯基础之上的。其小说的叙事结构、语言风格等都烙上了强烈的平民意识。

老舍毕竟是伟大的文学家,他在书写民生百态的时候,其风格并不同于当代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家池莉,用世俗的眼光和世俗的语言将个体生命原生状态简单地还原,也不象某些远离平民生活的知识分子作家居高临下用虚构的情节故事来苍白的表达对平民的同情和关注。而是从自己切身生活体验出发,从平民审美情趣出发,用平民叙事风格来传达精英意识,实现对平民原生状态的超越。使其作品既有通俗性又有文学性,散发出更加持久的艺术魅力。

1创造性地继承民间叙事之风,走民族化大众化现代化之路

老舍的小说大都注重曲折的情节性和完整的故事性。这与他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学影响有很大关系,也与他始终坚持平民化大众化的审美情趣有关。因为平民阶层的艺术受众很喜欢故事性强且有鲜活情节的作品而不喜欢正襟危坐的说教和理论。老舍的小说在叙事模式上创造性地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良传统和西方现代小说理论结合起来,用一种异于“知识分子模式”的民间话语形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小说叙事模式。

譬如在叙事角度上,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说书人的全知叙事模式在《柳家大院》、《马裤先生》、《黑白李》等小说中有明显的体现。在《柳家大院》中有这样的开头:“这两天我们的大院里又透着热闹,出了人命。事情可不能由这儿说起,得打头儿来。先交代我自己吧,······”中间有这样的文字:“少说闲话吧,是这么回事:······”最后又是:“等着看吧。看二妞能卖多少钱,看小王又娶个什么样的媳妇。······”典型的说书人的腔调和话语模式。

其次在叙事时间上,老舍小说有着连贯叙事的特点,很多小说都是先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形貌和身世,然后展开叙事情节,最后还不忘交代人物的去向和结局,整个情节发展有条不紊,环环相扣,完整圆满。如《骆驼祥子》、《离婚》、《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等。

再次在叙事结构上,老舍小说以强烈的故事性来紧扣读者的心弦,在追求故事性的同时,还运用别的小说技巧使情节故事一波三折,波澜起伏,以此来增加故事的生动性和曲折性。如《骆驼祥子》等。

然而,老舍在小说叙事模式上并不是完全照搬传统白话小说。而是创造性地吸收和创新。在叙事模式上,老舍一方面改变了全知全能的叙事模式,一方面又引进了现代小说擅用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限制叙事。如《马裤先生》、《听来的故事》、《柳屯的》等。还有一种是“我”就是故事的主角,小说讲述的是叙述者自身的故事,《月牙儿》、《微神》和《我这一辈子》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在叙事结构上,老舍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占大部分,但他既继承了传统,又不囿于传统,如他的《微神》、《丁》等小说都是以人物心理结构为中心的,是现代小说的作派。

再如中国传统白话小说的审美情趣侧重于“大团圆”式的喜剧结局。而老舍却颠覆了这

一审美取向。以悲剧性的缺憾置换了大团圆的完满。所以,在他的小说中,我们看不到苦难-斗争-胜利三部曲式的大团圆式的结构模式,而苦难-挣扎-失败的悲剧人生却处处演绎着,传统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叙事模式和钟情于大团圆式的民族审美习性在老舍小说中遭受了彻底的解构。

2展示北京市民风俗画卷,打造“京味”特色的平民艺术品格

说到老舍的文学创作,不能不说他的“京味文学”。老舍从他视域中的北京出发,对北京的风情民俗作了尽情的书写和展示。从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正红旗下》中,我们知道了老北京旗人们“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方式;知道他们除了婚丧红白喜事有着繁文缛节,就连生了小孩,都要大张旗鼓办“洗三”的庆典。从他的《四世同堂》中,我们知道了大小杂院、四合院、胡同和茶馆;知道了天桥的说书场,白塔寺的书声,走街串巷肩挑小贩的叫卖声。以及北京的食肆、铺户、冷摊、茶馆等等。老舍在描写这些风俗民情的时候,并不是粗略地一笔带过,而是淋漓尽致地加以描绘。如读者十分熟悉的《骆驼祥子》中,在开篇对北京洋车的介绍以及对各派洋车夫在体力、活儿路、作派、气质、精神上的异同之比较,无不细致入微。

3追求幽默亲切的艺术格调,形成俗白浅易的语言风格

老舍在文坛上一直有着幽默大师和语言艺术大师的美称。纵观老舍小说,我们不难看出其作品中的幽默有着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市民趣味时,就流入了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老舍早期作品就有这种特色,从《离婚》开始,他就追求更加生活化的幽默,使之谑而不虐;追求更加深厚的思想底蕴,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追求艺术表现上的节制和分寸感,使其作品产生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的渗透和结合,获得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读者读过之后忍俊不禁,掩卷深思。如《骆驼祥子》有这么一段描述:

杨宅用人,向来是三五天一换的,先生与太太们总以为仆人就是家奴,非把穷人的命要了,不足以对得起那点工钱。只有这个张妈,已经跟了他们五六年,唯一的原因是她敢破口大骂,不论先生,哪管太太,招恼了她就是一顿。以杨先生的海式咒骂的毒辣,以杨太太天津口音的雄壮,以二太太的苏州调的流利,他们素来是所向无敌的;及至遇到张妈的蛮悍,他们开始感到一种礼尚往来,英雄遇上了好汉的意味,所以颇能赏识她,把她收作了亲军。

《骆驼祥子》书写的是严肃的主题,老舍自始至终对祥子的命运遭际寄寓着深刻的同情和真诚的关注。但老舍并不因为这种创作态度的凝重而放弃了幽默,对一些作用于祥子的社会负面影响,老舍还是没有忘记幽默,从这段话我们读出了幽默背后辛辣的讽刺,也读出了老舍的机敏睿智。

老舍是语言艺术大师,他大量加工和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进行创作。老百姓的语言生活味是很浓的,用这样的语言写作,非常便于使作品亲近社会上广大的庶民读者。符合他们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要求。老舍相信口语万能。他认为文艺风格的劲美,要靠简单自然的文字来支持,没必要花枝招展和华丽辉煌,并主张脱去华丽的衣衫,露出文字的裸体美。从这样的理论出发,本着浓厚的平民意识,老舍在写作中自觉地积累和提炼着自幼就十分熟谙的北京口语,构建了自己以京味语言为基础的特殊的语言体系和语言风格。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篇小说《离婚》中找出类似的实例: “二妹妹,别这么说,你那点家事也不是个二五眼能了得了的。” “赶明儿白菜还开小黄花呢” “你可少和吴先生在一块打联联” “有雀斑敢情也像坐汽车一样的坐啊”

“老李是光绪末年那拨子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孩子们中的一位”

这里的“二五眼”、“赶明儿”、“打联联”、“敢情”、“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等等都是北京市民中习见的词汇,活泼自然,有着浓郁的北京风情和生活气息。

第二篇:《老舍的平民生活》读书笔记

《老舍的平民生活》读书笔记

书名:《老舍的平民生活》

作者:舒乙(男,作家。一九三五年八月十六日生于青岛,北京人,满族。一九五九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林技术大学化学工艺系。回国后,任技术员、高级工程师。一九七八年起,业余从事写作和文学研究,一九八四年起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二○○○年后任馆长。现任政协全国委员会会员,博士生导师。著有《散记老舍》、《我的风筝》、《梦和泪》等书。)

关于老舍:

他本人较满意的作品《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微神》《月牙儿》《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他的作品中反复关注的问题:中国背上的沉重的文化病;他剖析自己时最显著的特点:自己打倒自己;他最经常的休息方式:养花、看画、玩骨牌、逗猫、念英文、写字。他最喜欢的格言:“四世传经是为通德,一门训善惟以养年。”他的人生准则:“就是为了那一点气节。我们似乎很愚傻,但是世界上最良最善的事差不多都是傻人干出来的啊!”

关于这本书:《老舍的平民生活》是老舍的儿子舒乙写的。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但是像老舍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在生活中又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怎样的爱好和习惯?他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老舍的平民生活》这本书便给了我们答案。

好句简析:

一、“虽然每天落在纸上不过是一二千字,可是在我放下笔的时候,心中并没有休息,依然是在思索;思索的时候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泪来。”(摘自书中第15页)

此句话体现了老舍对创作的认真,在“骆驼祥子”的写作过程中,老舍无时无刻不是用自己的汗水与心血在创作,也正因如此,“骆驼祥子”这部经典著作才得以出现在广大读者的视线中,这句话正是对老舍工作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样子的真实写照。

二、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摘自书中第24页)

老舍是一个极其爱花之人,但他却不是为了成为养花专家而养花,只是简简单单的把养花当成一种乐趣,这点正好表明老舍在生活中是一个极富有情趣之人,有自己的爱好,写累了,弄弄花草来放松身体,其实我们也应如此,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时,不去计较成败,只要顺着我们自己的心,踏踏实实的去做就行,失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笑一笑没什么事情过不了,开心就好。

三、“他们有自己的生命与几千年的历史!他们好像不是活着呢,而是为一种他们所不了解的责任与使命挣扎着呢。剥去他们的那些破烂污浊的衣服,他们会和尧舜一样圣洁、伟大、坚强!”(摘自书中第42页)

老舍对于生活于社会底层的贫苦百姓持有一种尊重的态度,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并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去嘲讽挖苦他们,反而对他们多了一份关怀,赞赏,在老舍的作品中有许多是因为穷,因为饿而发生的悲剧,而这些却是老舍文学中最感人最成功的一批作品,由此可见,老舍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同时从他对待贫苦百姓的态度来看,他也是一个随和之人,这或许也与他的生活环境与小时候的贫苦生活有关,总而言之,老舍的真诚善良,热心助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老舍的老朋友,著名的文学家和文物家郑振铎先生有一回仔细地看了老舍陈列在自己客厅里的小摆饰:青花瓷碗,陶俑,变窑瓶等等,一边看一边摇头,最后,轻轻地说了一句:“全该扔。”老舍不为所动,他也轻轻的回答了一句:“我看着舒服。”两个人对笑了半天。(选自书中第66页)

该句说明老舍收藏小珍宝很有个性,他不去管他们的文物价值,只在乎自己是否喜欢,也不去管他人的评论,只要自己认为好就行了,但是他的收藏并不是白费力气,他的收藏证明了一个问题:艺术是想通的。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应如此,假若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应该收藏起来,即使那是一件不起眼的东西,其实东西的好坏不单单在于他人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自己对该物件的看法,只要自己看顺眼了,就无须去在意他人的看法,只管按照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去做就行了。

五、我愿跟着他走到天涯海角,不必担心,不必说话,不必思索,却能知道整个世界。(选自书中第80页)

这是老舍的儿子在回忆和老舍在一起的时光里提到的,那时老舍很爱带着儿子到处走,让儿子多接触外面的世界,这样的做法正好表明老舍是一位相当称职的父亲,他的教育方法与别人的不同,也正因为此使一个“傻小子”逐步走向成功。或许,现如今的父母也应像老舍学习,还孩子一个充满童真的,快乐的童年。

六、“他很勤劳,不知道偷懒,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写作,从没有节假日。他是“写 家”。

他很认真,脚踏实地,最讨厌夸夸其谈。

他不知道满足,十八般武器,样样都想掌握,最少墨守成规。

他很能忍耐,知道用一半恨,一半笑地去看世界。刚强使他骂世,义气使他富有同情心。”(选自书中第158页)

这些或许是老舍一生的真实写照,他不骄不躁,不急功近利,做事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敢爱敢恨,勤劳朴实,任劳任怨,追求完美,从不满足,一直向着前方,从不停歇自己的脚步,老舍的谦虚使他成为一位真人,成为一位既有可爱的、幽默的性格,同时又有伟大成就的真人,他的一生都是在用自己的人格写作,这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感想: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老舍又多了一份认识,从书中我了解到老舍的爱好,他喜欢养花,看画,玩骨牌、逗猫、念英文、写字。他平易近人,爱听戏,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谦虚极了,从来不说自己的作品好,要说就永远说失败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他从不知满足,虚心好学,他的生活是贫苦的,乐于助人,在他人有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救人于水火中,这也是广交好友的一个原因,老舍在教育孩子方面,从来不去苛求,顺其自然,放任他们自由成长,却又在私下默默关注,他对孩子的教育有许多独特见解,可是在他的生前却没有对儿女们直说,但是他做了,全做了,并且做得很漂亮。老舍同时有好似一个极其爱干净之人,每逢过年前的扫除,他总是当总指挥,指导家人扫除,因而他们的家总是比别人家干净,这让他多了份自豪感,老舍在写作时喜欢弄弄花草,玩玩骨牌来放松自己疲惫的身心,在他的书桌上总是能看到一盆花,也正是有花的陪伴,才使他度过了人生的黑暗时期,老舍好客,这是许多人都有亲身体验的,他有一颗为朋友而跳动的心,不仅和许多同龄人是好朋友,也和许多小孩子打成一片,这也正表明老舍童心未泯,或许由于老舍出身贫苦,所以他的作品中有许多都是描写贫苦老百姓的,在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老舍对贫苦百姓的赞美,关心,并且他的作品中反复关注的问题是中国背上沉重的文化病。此外,老舍也是一个极富有生

活情趣的人,例如:老舍先生在写作时,桌子上必然有一瓶鲜花陪伴着他,或许鲜花能使它产生更多的灵感吧。写累了,他还会到院子里摆弄他那一院子的花花草草,给这棵浇浇水,给那棵拔拔草,这样既活动了筋骨,又得到了休息;他爱听戏,在与朋友聚会时,他还会字正腔圆的来上一段;另外他还爱打拳,这是老舍先生锻炼身体的主要方式。他曾专门拜师学习过,剑术、拳术、棍术、气功都很厉害。此外,老舍先生还爱养猫、逗猫、玩骨牌。这些爱好均表明他是一个生活情趣极高之人。

老舍对待朋友总是用心与他们交往,不是趋炎附势,即使在那个经常会被上级打压的时代,老舍在朋友有难之时,依然对他们不离不弃,真正做到了无欲无求,问心无愧,这也是他的朋友都视他为知心朋友的的原因。

老舍的平民生活,一位文学大家的平民生活其实与普通贫民百姓的生活无异,由《老舍的贫民生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位大家的日常行为习惯,也让我们对他的了解更深一步,书中告知了我们许多平时我们不知道的关于老舍的趣闻趣事,也让我们发现老舍是一位多么平易近人的老人,读过此书,让我对老舍又多了一份崇敬之情,老舍虽然已经离去,但他的精神,他的事迹却会永远留于我的心中,此生难忘。

第三篇:第六章 老舍小说平民意识

第六章 老舍小说平民意识

教学目的:考察老舍小说平民性,让学生对老舍小说创作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重点:平民情怀的寄托和平民叙事风格的体现 教学难点:平民悲剧艺术世界的构建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所谓平民意识,就是以平民视角来关注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社会地位,体现博大的平民情怀的一种价值观念或心理趋向。老舍小说的平民意识体现在平民题材的选择特征、平民情怀的寄托和民族化、大众化的平民叙事风格上。一平民题材的选择特征

新文学发展到第二个十年,中国现代小说在各种题材领域的开拓上获得了大丰收,出现了众多具有影响力的小说家,如鲁迅、茅盾、巴金、沈从文、郁达夫、叶圣陶等。而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完整的生动的古老都市中下层社会的却是老舍。他的创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些别具风味的小茶馆、大杂院、狭窄的胡同和热闹的庙会。同时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五光十色的市民王国。

这种描写都市中下层社会题材较出色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妓女题材: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微神》和中篇小说《月牙儿》。

《月牙儿》写到的是母女两代为了填饱肚子相继沦为暗娼。尤其是女儿,她看到了母亲饱受屈辱的人生,自尊而倔强的她不愿步其后尘,千方百计想摆脱想逃离与母亲一样的可怕命运。可是生活就象一张张邪恶的网,无时无刻不在吞噬着她:她当过抄写员和女招待,也被不怀好心的人骗取过贞操和情感。而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求生的本能让这个曾经极其自尊的女子放弃了体面,让自己的肉体“上了市”。她痛苦地“世袭”着母亲的职业。并且还用当年母亲养活自己的方法来养活母亲。一个本来是美丽、纯洁、自尊、要强的女孩,在贫困生活的逼迫下,虽然竭尽全力挣扎终于避免不了作为暗娼的悲剧。这是一首被凌辱妇女的悲歌。是老舍最本色的作品。

2车夫题材:最有名的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从小说开头老舍对北京城里洋车夫分几派,各派车夫在体力、活儿路、作派、气质、精神上都有哪些异同的详尽的介绍,我们就 能知道老舍对这一阶层的人们是了如指掌的。小说主人公祥子本来是想凭力气来养活自己,他的理想也和他的人一样相当朴实,只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新车。他凭着“一天省一毛钱,三年就能买上一辆新车”的韧劲终于买了一辆新车。可是,在那个不公平的社会里,这个来自生活最底层的人力车夫连如此微小的生活愿望都不能得到满足,他在一次次厄运面前,经历了买车卖车的三起三落。他不仅丢了车子,还丢了人生追求,丢了要强的精神,从一个出人头地的“高等车夫”,滑落成了一个“下三烂”的街头流氓。祥子的遭遇只是都市人力车夫中的一个侧面,他的悲剧人生却折射出了旧时代车夫们的心路历程。

3都市巡警题材:如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我们一提到旧时代的警察,就觉得他们是一个维护尚存社会制度的群体,是与广大民众相对立的。然而,这个群体中最下等的人员,却全都出自社会上的贫寒阶层。老舍是极熟悉这一阶层的,在他童少年生活环境中,就有这么一群人生活在他的周围。老舍选择这种题材,在现代小说史上还是非常罕见的。男主人公从十五岁学徒就开始步入了漫漫凄惨人生路。从最初的裱糊匠到作了大半辈子的一个月挣六元钱饷粮的巡警,他经历了媳妇跟别人跑了的背运;他也经历了“爸爸巡警儿子还是巡警”、“巡警的女儿天生来的得嫁给巡警”的命运安排;他还经历了老来丧子的精神苦痛和卖尽浑身力气还换不来自己和小孙子吃食的厄运。老舍从极其琐碎的、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出发,用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提炼出了这位都市贫民典型代表的悲苦命运。写出了他们原本纯朴的人性在外界倾轧下产生的扭曲,写出了他们为求温饱所承受的异样的痛苦与艰辛。

4小知识分子题材:这类题材从“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始,就被众多作家尽情地书写着。老舍也不例外。从小学校长到京师劝学员,从大学教授到著名作家,他长期生活在知识分子圈子里,对出身下层的小知识分子尤其是教员相当熟悉。如短篇《大悲寺外》就是典型的描写普通教员的小知识分子题材小说。

这些题材的选取奠定了老舍小说平民意识的基石,但老舍小说题材的选取并不囿于这些他极其熟悉的人物,他的书写都市中下层民众的小说还具有开放性。他还状写了大量别的作家不太涉及的题材和不太关注的人物形象,如他的《也是三角》中叙述的两个溃兵合娶一个老婆的故事。读者初一听到这种事,就会觉得这两个溃兵很无耻很丑恶。但如果仔细阅读全文,我们就会发现老舍很本色地写出了这两个囊中羞涩的穷兵为了解决成家甚至于性欲问题,只能施此下策,共同走进这桩令人极其尴尬的婚姻中。他们也有着平常人的伦理道德感和情感,但穷困生活的逼迫使他们无暇顾及更多的东西。这种作品同样揭示了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和前面所谈到的妓女题材、车夫题材、都市巡警题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共同构建

1了老舍小说下层民众悲惨生活的艺术世界。

当然,在老舍反映北京市民社会的小说中,还涉及到别的题材内容,如重在剖析民族精神痼疾的《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还有反映民族屈辱历史的抗战题材小说《四世同堂》。它们在老舍的创作生涯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这些作品中,老舍描写了一些与官宦有关的人和事,如猫国中的官僚;《离婚》中各式各样的小官僚;天赐的养父养母;《四世同堂》中小官僚冠晓荷、汉奸大赤包、蓝东阳等等,但这些人充其量只能算小官僚,他们是远远不能与张恨水小说《金粉世家》中中国国务总理、《啼笑因缘》中大军阀相比拟的。

二平民情怀的寄托

老舍反映中下层市民社会生活的小说中,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市民形象。其中有拉车的、相面的、说相声的、唱京戏的、卖打鼓儿的、窝脖儿的、剃头的、看坟的、小职员、小商贩、教员、巡警、暗娼、棚匠、花匠、石匠、拳师等等。

老舍对这些新老派市民的情感态度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他批判老派市民身上所固有的诸如懦弱、妥协、苟安等精神上的弱点。他也批判新派市民身上所沾染上老派市民的敷衍、妥协等性格缺陷。然而对于同属于老派市民阶层的城市贫民,老舍在批判他们身上的精神弱点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们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他不仅写出了城市贫民阶层近乎赤贫的物质生活,写出了他们为了解决肚子问题而在死亡线上无奈的挣扎。还将笔触深入到了这些弱势群体的灵魂深处,剥开他们无路可走无处可逃的精神苦楚。展示他们美好的品质和闪光的人性。在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全方位的透视中,老舍的思想感情早就与这群人的思想感情密切交织着,互相透射着。因为他们的生存情状中有着老舍少年时的生存体验。而这些儿时生活的磨难和对此形成的刻骨的记忆又铸就了老舍拿起手中的笔为这些受难者鸣屈叫冤。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就寄托着他那浓得化不开的平民情怀。展示人物精神苦楚,体现自身情感认同

老舍来自生活最底层,下层劳动者在物质上遭受的苦难,他感同身受,下层劳动者在精神上遭受的创伤,他体会得更为深切。所以,在其反映底层生活的小说中,老舍不仅如实描摹了主人公们在贫穷中痛苦挣扎的生存情状。而且还将笔触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细腻而准确地展示了他们内心的酸楚,并表达了一种情感上的认同。

2剖析人物精神弱点,揭示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人性异化

老舍熟悉都市贫民阶层的社会地位,他用自己的心灵去倾听他们的悲号,理解他们的追求,关注他们的命运。但是,老舍对市民阶层的情感态度不仅仅包括同情他们的悲惨遭遇,展示他们的精神苦楚,还包括对他们性格弱点的批判和嘲讽。而这种批判和嘲讽,同样来自 于他自身的实际生活体验,来自于他对这个市民阶层的深沉而博大的爱护。

如敷衍处世、保守软弱、安贫乐命、点头哈腰、圆滑混世等等。老舍笔下的市民尤其是那些老派市民均呈现出这样的个性特质。

但是,老舍笔下的市民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负面性格,却与张天翼、叶圣陶等作家笔下的市民形象不同。老舍的市民形象并没有太浓的“洋”味,象张天翼《包氏父子》中老包和小包总是燃烧着往上爬的欲火。老舍的长篇小说《二马》也写了父子俩――老马和小马。他们背井离乡来到伦敦,经营一家古玩店。老马善良、大方、和气、有正义感。但他处处恪守着在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中养成的旧规范,如他的轻商贱利,没有经济头脑,他的好虚礼和好面子,他的只求安稳等等,和西方文化观念格格不入,也和他的儿子格格不入。与老包也有着很大的不同。而小马,却是一个受到过时代精神感召的新青年,他自觉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策略和经营之道,他渴望“拿真知识挣公道钱”。而且是“挣外国人的钱”。他有骨气,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观念,这些都是小包所无法企及的。从对这两组父子的横向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老舍和张天翼在市民形象塑造上所持有的不同的侧重点。老舍侧重于对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优劣的认识和分析,而张天翼却侧重于体现三十年代在金钱支配下的国民性格的痼疾。

再如《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的典型祁老人,极其怯弱地回避着政治。在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东三省正炮轰着卢沟桥的时候,他还弄不明白日本为什么要平白无故地闯入自己的家园而不让大家伙平平安安地过日子。祁老人是一个善良本分的老北平市民,他善良到以为日本人是看上了卢沟桥上的石头狮子而只要将它们送给日本人事态就会平息。他整天就想着“别把事情闹大了”。而且凭他陈年的经验,只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大门”,就能逢凶化吉。更滑稽的是自己都快要当亡国奴了,还没有忘记自己的生日,说什么“别管天下怎么乱,咱北平人不能忘了礼节。”任何事情都要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来办,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象祁老人这样消极避祸、息事宁人、求稳畏乱、逆来顺受、讲礼节排场等等都是我们的老祖宗传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处世哲学,也是老舍最为熟悉的老北平人性格。而正是这些性格,使我们当惯了“顺民”和甘愿当“顺民”,使我们在大敌当前的紧要关头麻痹了意志,淡化甚至缺乏了奋起反抗的意识。这是国人的悲哀,更是民族的悲哀。

3构建平民悲剧艺术世界,呈现出沉郁苍凉的悲剧审美色彩

老舍从自己生活体验出发,以表现中下层市民社会见长。虽然他从十九岁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开始,长期生活在知识分子圈子里,由小学校长到中学校长,从访问英伦的华语讲师 到大学教授、著名作家。他的精神和情感却始终没有离开这一阶层,而且,他的创作思想也决没有停留在市民阶层。他以人道主义的温情开掘因袭传统文化的市民生活,表现出他们在与环境、时代错位的困境中为了生存的挣扎和苦斗,他以人物的平凡性、事件的平凡性和内在的悲剧性构成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件和人物的艺术概括,撞击着人们的心灵,引起人们的深深思考。从而构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平民悲剧艺术世界,呈现出沉郁苍凉的悲剧审美色彩。

在老舍构建的平民悲剧艺术世界里,悲剧形象多种多样,在塑造这些悲剧形象的时候,老舍并不仅仅只描摹了平民主人公窘迫的生存情状和悲惨的命运遭际。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洞察造成主人公们悲剧的深层缘由。从而完成了对平民原生状态的超越。这一点与同样是书写平民生存状态的新写实小说家池莉很不一样,池莉关注的只是个体生命的原生状态。举例:《骆驼祥子》和《月牙儿》 三 民族化大众化的平民叙事风格

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从小就受到京旗俚俗文化的熏染,他的作品一如其人,具有鲜明的平民文化倾向。他作品的表述方式是建立在老百姓的审美习惯基础之上的。其小说的叙事结构、语言风格等都烙上了强烈的平民意识。

老舍毕竟是伟大的文学家,他在书写民生百态的时候,其风格并不同于当代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家池莉,用世俗的眼光和世俗的语言将个体生命原生状态简单地还原,也不象某些远离平民生活的知识分子作家居高临下用虚构的情节故事来苍白的表达对平民的同情和关注。而是从自己切身生活体验出发,从平民审美情趣出发,用平民叙事风格来传达精英意识,实现对平民原生状态的超越。使其作品既有通俗性又有文学性,散发出更加持久的艺术魅力。

1创造性地继承民间叙事之风,走民族化大众化现代化之路

老舍的小说大都注重曲折的情节性和完整的故事性。这与他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学影响有很大关系,也与他始终坚持平民化大众化的审美情趣有关。因为平民阶层的艺术受众很喜欢故事性强且有鲜活情节的作品而不喜欢正襟危坐的说教和理论。老舍的小说在叙事模式上创造性地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良传统和西方现代小说理论结合起来,用一种异于“知识分子模式”的民间话语形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小说叙事模式。

譬如在叙事角度上,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说书人的全知叙事模式在《柳家大院》、《马裤先生》、《黑白李》等小说中有明显的体现。在《柳家大院》中有这样的开头:“这两天我们的大院里又透着热闹,出了人命。事情可不能由这儿说起,得打头儿来。先交代我自己吧,······”中间有这样的文字:“少说闲话吧,是这么回事:······”最后又是:“等着看吧。看二妞能卖多少钱,看小王又娶个什么样的媳妇。······”典型的说书人的腔调和话语模式。

其次在叙事时间上,老舍小说有着连贯叙事的特点,很多小说都是先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形貌和身世,然后展开叙事情节,最后还不忘交代人物的去向和结局,整个情节发展有条不紊,环环相扣,完整圆满。如《骆驼祥子》、《离婚》、《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等。

再次在叙事结构上,老舍小说以强烈的故事性来紧扣读者的心弦,在追求故事性的同时,还运用别的小说技巧使情节故事一波三折,波澜起伏,以此来增加故事的生动性和曲折性。如《骆驼祥子》等。

然而,老舍在小说叙事模式上并不是完全照搬传统白话小说。而是创造性地吸收和创新。在叙事模式上,老舍一方面改变了全知全能的叙事模式,一方面又引进了现代小说擅用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限制叙事。如《马裤先生》、《听来的故事》、《柳屯的》等。还有一种是“我”就是故事的主角,小说讲述的是叙述者自身的故事,《月牙儿》、《微神》和《我这一辈子》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在叙事结构上,老舍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占大部分,但他既继承了传统,又不囿于传统,如他的《微神》、《丁》等小说都是以人物心理结构为中心的,是现代小说的作派。

再如中国传统白话小说的审美情趣侧重于“大团圆”式的喜剧结局。而老舍却颠覆了这一审美取向。以悲剧性的缺憾置换了大团圆的完满。所以,在他的小说中,我们看不到苦难-斗争-胜利三部曲式的大团圆式的结构模式,而苦难-挣扎-失败的悲剧人生却处处演绎着,传统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叙事模式和钟情于大团圆式的民族审美习性在老舍小说中遭受了彻底的解构。

2展示北京市民风俗画卷,打造“京味”特色的平民艺术品格

说到老舍的文学创作,不能不说他的“京味文学”。老舍从他视域中的北京出发,对北京的风情民俗作了尽情的书写和展示。从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正红旗下》中,我们知道了老北京旗人们“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方式;知道他们除了婚丧红白喜事有着繁文缛节,就连生了小孩,都要大张旗鼓办“洗三”的庆典。从他的《四世同堂》中,我们知道了大小杂院、四合院、胡同和茶馆;知道了天桥的说书场,白塔寺的书声,走街串巷肩挑小贩的叫卖声。以及北京的食肆、铺户、冷摊、茶馆等等。老舍在描写这些风俗民情的时候,并不是粗略地一笔带过,而是淋漓尽致地加以描绘。如读者十分熟悉的《骆驼祥子》中,在开篇对北京洋车的介绍以及对各派洋车夫在体力、活儿路、作派、气质、精神上的异同之比较,无不细致入微。

3追求幽默亲切的艺术格调,形成俗白浅易的语言风格 老舍在文坛上一直有着幽默大师和语言艺术大师的美称。纵观老舍小说,我们不难看出其作品中的幽默有着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市民趣味时,就流入了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老舍早期作品就有这种特色,从《离婚》开始,他就追求更加生活化的幽默,使之谑而不虐;追求更加深厚的思想底蕴,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追求艺术表现上的节制和分寸感,使其作品产生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的渗透和结合,获得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读者读过之后忍俊不禁,掩卷深思。如《骆驼祥子》有这么一段描述:

杨宅用人,向来是三五天一换的,先生与太太们总以为仆人就是家奴,非把穷人的命要了,不足以对得起那点工钱。只有这个张妈,已经跟了他们五六年,唯一的原因是她敢破口大骂,不论先生,哪管太太,招恼了她就是一顿。以杨先生的海式咒骂的毒辣,以杨太太天津口音的雄壮,以二太太的苏州调的流利,他们素来是所向无敌的;及至遇到张妈的蛮悍,他们开始感到一种礼尚往来,英雄遇上了好汉的意味,所以颇能赏识她,把她收作了亲军。

《骆驼祥子》书写的是严肃的主题,老舍自始至终对祥子的命运遭际寄寓着深刻的同情和真诚的关注。但老舍并不因为这种创作态度的凝重而放弃了幽默,对一些作用于祥子的社会负面影响,老舍还是没有忘记幽默,从这段话我们读出了幽默背后辛辣的讽刺,也读出了老舍的机敏睿智。

老舍是语言艺术大师,他大量加工和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进行创作。老百姓的语言生活味是很浓的,用这样的语言写作,非常便于使作品亲近社会上广大的庶民读者。符合他们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要求。老舍相信口语万能。他认为文艺风格的劲美,要靠简单自然的文字来支持,没必要花枝招展和华丽辉煌,并主张脱去华丽的衣衫,露出文字的裸体美。从这样的理论出发,本着浓厚的平民意识,老舍在写作中自觉地积累和提炼着自幼就十分熟谙的北京口语,构建了自己以京味语言为基础的特殊的语言体系和语言风格。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篇小说《离婚》中找出类似的实例: “二妹妹,别这么说,你那点家事也不是个二五眼能了得了的。” “赶明儿白菜还开小黄花呢” “你可少和吴先生在一块打联联” “有雀斑敢情也像坐汽车一样的坐啊”

“老李是光绪末年那拨子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孩子们中的一位”

这里的“二五眼”、“赶明儿”、“打联联”、“敢情”、“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等等都是北京市民中习见的词汇,活泼自然,有着浓郁的北京风情和生活气息。

第四篇:美国文学讲义

1896年———1900年间断断续续在练习本上写下了自传体长篇小说《让·桑得伊》的草稿。1903~1905年普鲁斯特父母先后去世,他闭门写作,除写了阐述美学观点的论文《驳圣·勃夫》,并开始了文学巨著《追忆似水年华》的创作。1912年,他将小说前三部交给出版商,受到冷遇,1913年他自费出版了第1部《斯万之家》,反应冷淡。1919年,小说第2部《在花枝招展的少女们身旁》由卡里玛出版社出版,并获龚古尔文学奖,作者因而成名。普鲁斯特作为意识流小说流派的开山鼻祖而在世界文学史上留名。

故事情节: 叙述者回忆起童年时在贡布雷的生活。有一年夏天晚上,邻居斯万先生,来看望叙述者的父母,叙述者心里非常难受。有一年冬天,他把玛德莱娜小蛋糕浸泡在茶水中吃,这味道使他想起他童年时。在贡布雷家,有两条步行小道,一条通往斯万家,称为斯万家之路,另一条通往盖尔芒特府邸,称为盖尔芒特家之路。斯万先生在剧院里逐渐爱上高级妓女奥特·德·克雷西。维尔迪兰夫人觉得斯万令人厌烦,便不再邀请他。

又进入回忆状态。他在贡布雷见万见希尔特·斯万。旧日同学布洛克带他去嫖妓。妈妈桑向他介绍一位名叫拉谢尔的妓女。两年后,外婆带着他去海滨城市男主人巴尔贝克,外婆向他介绍了维尔巴里西斯侯爵夫人,和罗尔·德·圣卢。成为好朋友。马塞尔经由画家艾尔斯蒂尔认识了阿尔贝蒂娜·西蒙纳,马塞尔渐渐爱上了她。

回到巴黎后,父母亲盖了新房子。这时发生了全法国沸腾的“德雷福斯事件”。男主人翁想去探望。由于圣卢的牵线,马塞尔受到优厚的款待。一日外婆的尿毒症突然发作去世。马塞尔的母亲知道他暗恋盖尔芒特公爵夫人。男主人翁参加维尔巴里西斯夫人的晚会,见到盖尔芒特公爵夫人,还结识了夏尔吕斯男爵。

马塞尔第二次来到巴尔贝克海滨,偶然遇到阿尔贝蒂娜,又恢复了亲密交往,最后马塞尔还是决定娶她为妻。

马塞尔与阿尔贝蒂娜在巴黎同居,阿尔贝蒂娜跟安德莱的女子很要好,马塞尔怀疑她们有同性恋关系,后来此事得到证实。于是他想离开她,却无法痛下决心。阿尔贝蒂娜离家出走,给他留下一封信,说他们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还是趁早分手。

阿尔贝蒂娜骑马摔在树上撞死了。这使他想去寻找别的女人。马塞尔到威尼斯旅行,仍然时常想起阿尔贝蒂娜,他收到吉尔贝特的信,说她已跟圣—卢结婚,后来圣—卢竟爱上了男提琴手莫莱尔。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圣—卢战死,男主人翁一直待在疗养院。见到亲德份子夏吕斯,是一名同性恋,男伴男爵是性虐待狂,经常鞭打他。大战结束后,男主人翁来到盖尔兰特王府门前,又回想起威尼斯,交际场中更是景物已非,有人沦为乞丐,有人早己死去。他决定用文字将这些回忆记录起来,找回了失去的时间。

第五篇:浅论张恨水雅俗共赏的平民文学

浅论张恨水雅俗共赏的平民文学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通俗文学作家,深受鸳鸯蝴蝶派的影响。由于他对旧通俗文学的现代性改造,打通了雅俗文学的边界,因此也堪称为 20世纪的雅俗文学大家。其作品如《金粉世家》、《啼笑因缘》、《春明外史》、《纸醉金迷》是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品。张恨水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于传统中融合新知却又不生硬,于现代中贯穿封建却又不牵强,用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证明了新旧融合改造的可能性,对章回体小说有现代性的改造。作品又以俗为雅,雅中藏俗;注重传承,用于创新;大量使用第三人称叙事模式的特点。他吸取了西方小说和传统小说写作手法的优点,创作出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的独特手法,他的作品新旧交融,既有传统章回小说的形式,又将现代的叙事内容融入传统的小说形式中,这正是张恨水雅俗共赏的平民文学的价值所在。

张恨水先生的作品俗中藏雅,雅中有趣,雅俗共赏。无论其人物性格塑造,心理描写,还是情节安排,语言风格,都承继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精华,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是《红楼梦》诞生以来难得的艺术精品。

(一)雅俗共赏的故事情节安排

与新文学家大力强调小说的社会功能不同,张恨水不以“文以载道”作为自己的文学使命,而是把文章定位在供人消闲的通俗文学上,作“完全贴近大众的心”的小说。他毅然挽起章回体即将被丢进茅厕的命运,就是肯定文学之“通俗”的最突出表现。张恨水的小说多写言情故事,以言情来构筑小说的骨架,以增加小说的娱乐性趣味性,他循着传统的叙述路径,适当加入一些新的技巧,讲述一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力求做到为“匹夫匹妇”所喜爱。例如,《金粉世家》以金燕西和冷清秋的爱情发展为主线,描写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务总理金铨一家的兴衰史,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这个豪门之家骄奢淫逸、糜烂堕落的寄生虫式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同时,小说以男女主人公金燕西和冷清秋的恋爱、结婚、反目、离散为线索贯穿全书,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深深吸引着读者的眼球。《啼笑因缘》中北京青年樊家树到天桥游乐,认识卖艺为生的关寿峰,寿峰之女秀姑更暗恋家树。其后家树偶遇唱大鼓的少女沈凤喜,相互爱慕,樊家树更极力帮助沈凤喜摆脱卖唱生涯,供她读书。樊家树虽得富家女何丽娜垂青,亦专情如一。其后,凤喜三叔贪图富贵,使沈凤喜亲近刘将军,在威逼利诱下,凤喜嫁给刘将军做妾,在樊家树与沈凤喜私会为大帅知悉后,凤喜被拷打成疯。秀姑深入刘府,后设计暗杀刘将军。何丽娜因错向樊家树表白,而樊家树始终心在不何丽娜,何丽娜伤心离去。世间因缘如此,樊家树被绑架后,被关寿峰救出,与何丽娜重逢。秀姑与父亲谢辞而去„„作者在编织故事时又能充分运用误会法来增加情节的魅力,使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这样,作品就适合了各类不同读者的审美需求,尤其符合都市小市民阶层的心理和幻想。可见,张恨水确实是将其创作主要面向市民阶层,尽可能照顾他们的审美习惯和阅读能力,努力使自己的小说成为广大市民读者喜爱的作品。

(二)人物性格塑造俗中藏雅

然而,在向“俗”定位的同时,张恨水的小说并不像一般的滥俗文学靠一味迎合大众,使读者获得单纯的娱乐快感而取胜,他在自己的小说中融入更深更广的东西,达到了“高等艺术”的层次。

张恨水的小说世界,几乎反映了都市市民社会生活的众生相,并在对市民性格的描绘中批判了造成这种性格的思想文化传统。尽管这种批判缺乏足够的力度和深度,但毕竟表现出张恨水对这一艺术形象的一些独特认识。他的一系列作品,显示出一个渐进的过程,即社会历史视野逐渐扩大,与时代联系日益紧密,现实主义精神日趋强化。而对市民阶层生活的概括和描绘,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

中国的市民阶层,就其成员来说,主要包括小业主、小商贩、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家庭主妇及小知识分子等。由于中国的现代都市大部分是在封建社会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故有较浓厚的封建主义文化氛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与商品的倾销和西方文化观念与生活方式的输入,在两种文化的冲突、对抗与渗透中,现代都市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文化观念都发生了变异,带有明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色彩。所以中国市民阶层中的小业主、小商贩等,很难像欧洲那样,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而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等也与现代无产阶级有区别。再加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采取的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形式,市民阶层也就很少感受到轰轰烈烈、蓬勃向上的革命气氛,较少受到新思想的影响,故其觉醒也就比较缓慢。凡此种种,均造成了市民性格中的落后、保守、妥协、软弱等弱点。对此,张恨水也作了一定的批判和嘲讽。张恨水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是丰富多样的,张恨水较真切地描写了他们在时代潮流冲击下的命运变迁和灵魂颤动。

在各类市民人物形象中,女性所占的比例不少。张恨水以不同的笔墨,写出了不同形象的性格特征。在知识女性中,既有像李冬青、冷清秋这样自尊自爱,维护自己独立人格的少女;也有像白秀珠、何丽娜那样追求奢侈豪华的都市尤物。作者在前者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趣味和理想,特别是冷清秋最后看透丈夫金燕西纹绮子弟的本质,毅然离家出走的举动,既显示了她摆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决心,也超越了小市民善于计较利害得失的心态,这种大胆追求自由生活的选择得到了作者的肯定。至于后者中何丽娜最终抛弃奢华,谢绝舞场的态度,也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倾向。然而,无论是冷清秋还是何丽娜,最后都在佛学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却也表现出作局限。女伶也是其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形象,如白莲花、沈凤喜桃枝等,尽管她们的个性和命运有所不同,但也有共同特征,即一方面,‘她们均为生计所迫卖艺卖唱,又被军阀、官吏、老板和纵绮子弟视为玩物,难以逃脱邪恶势力的控制和摆布;但另一方面,她们又受到名利的诱惑,缺乏勇敢的反抗精神,也找不到新的出路。对于下层女性的不幸境遇,张恨水的笔端倾注着同情。至于下层女性中像关秀姑,杨大嫂等性格坚强、不屈服于恶劣环境,并经常慷慨助人者,作者的颂扬之情也流诸笔端。

属于市民阶层的中小知识分子的心态灵魂,是张恨水所熟悉的。在他笔下,主要有两类形象,一类是杨杏园、梁寒山、樊家树等为人正直、洁身自好、风流洒脱、清高孤傲者.他们对下层民众能热心相助,对恶劣势力则不肯同流合污.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他们虽然有不平和愤嫩,却很少有实际的反抗行动。在这类寄托着作者理想的人物形象身上,往往可以看出作者本人的人格情操,也反映出他的思想局限。另一类是许樵隐、沈天虎等表面道貌岸然,实则虚伪奸诈者.他们或是助封为虐的帮凶,或是一心只想发财的市侩。作者以尖锐的笔端无情地撕破了他们的假面,对其丑恶灵魂进行了嘲讽和鞭挞。

(三)心里描写雅而不俗

张恨水继承了《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小说善于在刻画形象中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长处,并吸收了国外小说注重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生活化情节中将众多人物的心理描写得摇曳多姿,细致入微。如《金粉世家》第94回对女主人公冷清秋在特定情景下隐微曲折的内心世界的成功描写,充分显示了张恨水这方面的艺术才华,是小说趋近高潮的关键一回,为男女主人公婚姻破裂,冷清秋自闭小楼学佛最终脱去锦绣重枷的结局做了必要的铺垫。按常理金燕西要出洋之事一败露,势必引起冷、金之间的轩然大波,但小说勾画的这场**不是在金、冷二人的正面冲突中,而是发生在冷清秋的内心世界:听到消息的冷清秋没有象世俗女子那样大吵大闹、大悲大恸、要死要活,而只是表现得“有点不耐烦”,不顾自己在月子里“执意要向金太太处去”。被两个老妈子拦住,便坐在屋里“发起呆来”“只是手捏了书枯坐”,这发呆、枯坐的举动,看似平静实为人物心烦意乱的外在表现,正是冷清秋感情上承受突然打击后激动情绪的自然流露,从侧面间接地反映出人物处事冷峻的性格特点。接着小说又直接描写冷清秋表面平静下内心的巨大波澜:当她从打破的镜子中看到自己结婚不到一年就被折磨得“又黃又瘦”,憔悴不堪的外表时,内心深处的痛苦一下子爆发出来。她对自己一年前贪慕虚荣的思想和自己的婚姻,给予彻底反思和否定,看穿了豪门之家所谓温柔富贵之乡腐朽生活的空虚与无聊,向往过普通人家自食其力自由自在的生活。小说直接剖析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致入微地刻画出冷清秋从不耐,不堪到痛悔不甘的思想情绪的发展和内心变化的层次,传达出人物心灵深处的矛盾和痛苦。尤其是大段的心理分析,是表现冷清秋清醒,冷静的独特个性的点睛之笔。正是这种对豪门子弟本质的清醒认识,导致了冷清秋心里的反抗和抉择。她不再自悔,决心与金燕西决裂,斩钉截铁地对金太太及金氏姐妹宣布“燕西出洋去,听凭他的自由”。面对金燕西的挑衅,无理取闹,她不愿逆来顺受,委曲求全,成为被人怜惜的可怜虫,渴望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篱,表现了坚强的生活意志和要求人格独立的决心和勇气。

为了将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更加完整和生动,作者还运用间接心理描写的手法,通过冷清秋一系列反常的行为神情,揭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经过内心激烈冲突的冷清秋,已彻底看清了金燕西的真面目,认识到自己与他根本不是一种人,对金燕西已不抱任何幻想。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反常的神态,行为正是喝了婚姻苦酒的冷清秋,心灵遭到巨大伤害后,极度痛苦与无望的真实客观反映;深刻地揭示出主人公曲折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外柔内刚的个性特点;是对人物灵魂极为准确地捕捉。这种将如此反常行为与人物内心世界的和谐统一的精彩勾画,显示了作者非凡的笔力。

另外,用细节描写营造氛围烘托人物,是小说的又一大特色。既显示出人物被遗弃的可悲命运的不幸,也反衬出人物性格坚强的一面。如写到清秋怀抱未满月的婴儿,一面与敏之说话,一面流泪,泪水滴在孩子脸上,流到孩子嘴里,孩子以为是乳汁,唧咕着两片小嘴唇只管吸起来。这种来自生活的细节描写,真切感人,营造了一种凝重悲惨的氛围,使读者从刚刚出生到世间的无辜幼儿注定要和母亲一起吞饮人生苦水的画面,联想到抛弃妻子的花花公子的可恶,从而更加憎恨那个产生这种浪子的罪恶社会。

二、平民视角

作者在 《金粉世家》中虚构了平民女子冷清秋与豪门公子金燕西的爱情悲剧,并以两人爱情为主线,向读者展示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务总理一家由盛而衰的过程。本文试把张恨水在 《金粉世家》中的创作方法称为 “平民视角”,分析 《金粉世家》中所体现的 “平民视角”,并肯定 《金粉世家》及其“平民视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

(一)从 “齐大非偶”看 “平民视角”

“平民”,《辞海》中的解释是老百姓。“平民视角”是相对于庙堂文学、主流文学和文人文学的创作方法而言。二十世纪初期,新文学倡导者陈独秀在 《文学革命论》中提出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一九一九年,周作人又提出 “平民文学”的概念,他指出 “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状,忠实地反映 “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 “真挚的思想与事实”。这是早期新文学作家对 “平民文学”的定义,他们把 “平民”加于 “文学”之前,“平民”是相对于 “贵族”而言: “贵族文学”是封建传统的旧文学,“平民文学”恰是反其道而行之。“平民文学”是一个政治性隐喻,具有文化启蒙意义。作家们骨子里充满浓烈的精英意识,极力扮演着教父式的精神导师角色。诚然,启蒙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作家们高度的理性主义和对国民劣根性充满深深的焦虑和反思以及亟待改变现状的心态就当时的社会情形而言,的确是必不可少的举措。张恨水则不同,他的作品完全以平民立场平视生活、平视读者。《金粉世家》就是 “平民化”的典型之作。这部小说的 “平民视角”首先体现在常被评论界批判的 “齐大非偶”思想上。“齐大非偶”,语出 《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 ‘人各有偶(耦),齐大,非吾偶(耦)也。’”旧时凡因门第不相当而辞婚的,常用此语,表示不敢仰攀。《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多次提到自己婚姻失败由于 “齐大非偶”。她写给金燕西的决绝书中郑重提道:“然齐大非偶,古有明训,秋幼习是言,而长乃昧于是义,是秋之有今日,秋自取之。”这样一个在新式学校读过书的人竟然用 “齐大非偶”这种封建传统思想来反省自己,难怪评论界会认为这四个字导致 《金粉世家》思想性下降。张恨水将作品目标受众定位在平民大众,“齐大非偶”显然是强化平民价值观,以照顾一般受众阅读趣味。

(二)“平民视角”的故事性和传奇性

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作家是完全自觉地借鉴西方小说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他们常常使作品中的叙述描写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使小说带有一定的 “主观抒情性”。在叙述视角上,他们会尝试不同的叙述者,往往还会让作者、隐含作者、读者、叙述者、人物交织在复杂的小说叙述网络之中。另外,他们还有意识地借鉴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艺术经验来从事小说创作,并且试图将它们熔为一炉,于是出现了 “诗化小说”等新型样式。新文学作家注重的是文体实验,他们急于将从西方学来的技巧应用于自己的实践之中,对于文本的故事性相对忽略。

张恨水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为符合市民层阅读习惯,他采用中国传统小说 “章回体”形式。小说分一百二十回,每一回都有一个辞藻华美、上下对仗的回目。回目点出所属章节故事的高潮。采用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张恨水俨然成了一个 “说书人”,他除了重点叙述了金、冷两人的婚恋,还贯穿了国务总理金铨及其四子四女的配偶、外偶的各种矛盾纠葛,旁及男仆、使女四十余人的庞大家族以及他们的姻亲女友、政客军阀和妓女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枝叶婆娑、盘根错节的社会伦理关系网。

为了让故事说得出彩,作者大量采用口语、俚语、方言。比如 “读书种子”、“妈妈爹”(奶娘的配偶)、“耳报神”(喜欢通风报信、传话的人)、“挑剔”某某(麻烦别人为自己做事)等这些语言相当生活化,富有情趣。

(三)“平民化”人物

《金粉世家》成功塑造了两个“平民化”人物:冷清秋和金燕西。冷清秋本是寒门出身,她的经历容易引起普通百姓的同情和关注,她 “白色的纱袍,白色的丝袜,白色的缎鞋,脖子上挂一串亮晶晶的珠子,真是玉立婷婷,像一树梨花一般。看那样子,不过十七八岁,挽有坠鸦双髻,没有说话,脸上先绯红了一阵” 她也会在接受金燕西送的绸缎、首饰之后爱不释手。张恨水没有把冷清秋写成一个完美女性,冷清秋不是一个出身寒门言行却超出寒门阶层的女子。作品中,作者很好地把握了冷清秋的平民少女性格。

《金粉世家》的结尾,冷清秋虽然以自己的才情美德鹤立鸡群,却终是招来豪门子弟的排挤,她唯有乘大火焚毁自己闭门学佛的小楼之时离开金家,最终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冷清秋的这种选择正是市民阶层洁身自好的处世哲学的具体呈现。这种 “平民化”处理,张恨水同样赋予金燕西。金燕西被评论家称为 “时装贾宝玉”。丫头小怜不慎打碎大少奶奶吴佩芳从巴黎带来的香水,惟恐受骂,金燕西恰巧有一瓶就主动送给了小怜,还有他与丫头们打成一片的描写,都会让读者联想到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不同的是,金燕西没有贾宝玉具有的叛逆精神。起先,他能打破门第之见大胆追求冷清秋,但婚后不久就恢复起纨绔子弟的生活习性,沉溺于交际场中,甚至还在家道中落之际拜倒于前女友白秀珠的石榴裙下,希望通过白秀珠之兄白雄起为自己讨份工作。张恨水无意于将金燕西塑造成一个家族叛逆者,正如他在稍后的作品 《啼笑因缘·自序》中所说: “有人说小说是 ‘创造人生’,又有人说小说是 ‘叙述人生’。偏于前者,要写些超人的事情;偏于后者,只要是写着宇宙间之一些人物罢了。”《金粉世家》中,他只是把金燕西当作 “宇宙间之一些人物”来写,金燕西的经历是按照纨绔子弟的生活逻辑进行下去的,作者没有赋予他深层含义。在这里,金燕西不是 “平民”,他的故事却是 “平民化”。

(四)从平民立场出发,代群众说话

作者将多年的见闻和体验融入文本,使描写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以至当时 “许多大官僚—尤其是当过国务总理的,都以为在说自己,很怕揭发阴私”。小说里,金铨的妻妾暗中斗法,大少奶奶吴佩芳放高利贷放到自己丈夫身上,大少爷金凤举在外包藏妓女,三少爷金鹏振大捧坤角 这些既满足读者的娱乐性、消闲性和刺激性的需要,也是对社会腐败堕落现象的揭发,虽然不动声色,同样大快人心。

总之,张恨水的小说以独特的创作个性,饶有兴味的故事,生动活泼的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迎合了大众的口味和需要。既有大众通俗文学的趣味性、情节性、又善于制造叙述内容上的陌生化效果,一部部经典耐读的“叙事传奇”在商业运作中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名副其实的“双料冠军”。张恨水作品中的高雅不是纯艺术的脱离民间情趣的高雅,作品中的通俗也不是完全平民化的毫无文采的通俗,他创作的现代大众通俗小说体现的通俗与高雅是相互融合的。这种高雅化的通俗使得他的作品既能在文人士大夫中流传,又能为广大市民接受,对中国通俗小说的发展有着独特而卓越的贡献。张恨水在现代通俗小说中进行的自我改良,真正做到了打通雅俗,以俗为雅的境地,而在作品的思想含上,他“以言情为纬”编织的是社会的广阔图画。历史的风云、时代的变革、阶层的压迫与对立、人类的辉煌与脆弱,都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些都使他的“俗”文学进入了更高的境界,成为了高等的平民艺术。

下载老舍和都市平民文学(讲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舍和都市平民文学(讲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