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代文学名家评价之 老舍与《茶馆》

时间:2019-05-15 06:0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线代文学名家评价之 老舍与《茶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线代文学名家评价之 老舍与《茶馆》》。

第一篇:线代文学名家评价之 老舍与《茶馆》

从《茶馆》看老舍创作的大众化,民族化 摘要:老舍的《茶馆》剧作;取材的大众化;内容的大众化;塑造人物形象的大众化;涉及民族精神和民族命运的民族化。

关键词:老舍茶馆戏剧创作大众化民族化

“ 茶馆”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人们喜欢品茶,也喜欢在茶余饭后谈天说地。它是一个大众化的场所,也是各色人物的舞台,它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形象地演着一幕幕栩栩如生的人间活剧。老舍的《茶馆》就是非常著名的话剧。

老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散文、诗歌,几乎什么形式都涉及了。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春华秋实》等。他的短文、散文《养花》、《猫》、《济南的冬天》、《茶馆》、《草原》、《想北平》和《我的母亲》相继被收录在中小学生课本里。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从中可以大致看出老舍的文学作品的两个特点:大众化和民族化。

一、“小茶馆大舞台”——取材的大众化

《茶馆》以北京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据时期和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

向,结构严密,一气呵成,再现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虽有浓厚的悲剧意味。

《茶馆》从第一幕的晚清戊戌变法到第二幕的民国初的军阀混战,一直写到第三幕的抗战结束,历经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在《茶馆》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正面反映了急风暴雨式的社会革命运动,而且通过社会一角的演变,自然的透露出社会变动的信息。

老舍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年来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和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来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作者在剧中通过对旧北京一个茶馆的遭遇的描写,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把那些冷酷无情的血淋淋的社会相,一幅幅地推到读者和观众的面前。作者没有正面描写那些它所不熟悉的政治舞台的“大人物”,也没有把当时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搬上舞台,而是集中笔墨着力刻画了一大批“小人物”,从茶馆的掌柜到形形色色的茶客。

茶馆的人。这些人物各有各的性格、思想和命运,而这一切又无不与那个社会的政治发生着有形无形的联系。茶馆这个“小社会”正是那个“大社会”的缩影。因此作者取材茶馆来写剧作就显示了他取材的大众化特点。

二、“三场剧幕”、“几次变迁”——内容的大众化

《茶馆》中穿插了各色人物和各样琐细的事情,以展现旧中国社会的阴暗与朽坏,也描绘出寻常百姓的挣扎和他们哀怨、愤懑与无可奈何的心情。我们从话剧的内容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创作的大众化特点。

就拿第一场为例:戊戌变法失败的那年秋天,老北京裕泰茶馆里生意兴隆,掌柜王利发子承父业,迎、送着熙来攘往的各色茶客,他人精明,心眼也不坏。店堂里各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王掌柜白送茶给算命先生唐铁嘴喝,旗人

出身的松二爷和常四爷提着鸟笼子进来。贩人口的刘麻子要把贫寒人家的姑娘康顺子说给庞太监做老婆。东家秦仲义想要收回房子,开工厂实业救国,他觉得常四爷那种施舍的做法没有用。看到这些无常的世事,常四爷忍不住说出“大清国要完”,宋恩子、吴祥子过来,把他和松二爷抓走了。到了第三场:抗战胜利了,可裕泰茶馆的样子不像以前那么体面了。店堂里暗淡无光,“莫谈国事”的纸条上边上还贴着“茶钱先付”的新纸条。四爷与秦二爷来了。几十年的光景,秦二爷“实业救国”的理想破灭了,常四爷年老体衰,王掌柜想到自己变尽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可是竟也不能了。三个孤寂的老人,欲哭无泪,在茶馆中按出殡的规矩行事,为自己唱丧歌。不久,王掌柜就上吊了。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大众“众生图”,反映了三个时代广大人民的生活状态。

三、各色人物显神态——塑造人物形象的大众化

《茶馆》塑造了众多的各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剧作家描写的重点是放在五花八门的市民阶层人物上的。

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善于经营,谨小慎微,虽然有着买卖人的自私,为人却还本分。为了在那个社会里求得自己的一席生存之地,他苦心改革自己的经营方式,使之跟上社会风气的流变。他“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但最后他还是没能挣得自己的生存,被那个社会逼上了绝路。

常四爷他性格耿直、刚强,富于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心。面对清朝的腐败,他激愤地说:“大清国要完!”因而坐了牢。他参加过义和团的反帝战斗,后来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卖菜人。最后他说的一句话充满了感慨:“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对他的性格作了生动的总结。

王利发的房东秦仲义,原是一个掌握着相当家产的血气方刚的阔少,后来主张“实业救国”成了一个立志维新的资本家。但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反动统治,尽管他惨淡经营几十年,最后还是彻底破产。他在事业失败后自我嘲笑地说:“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笨蛋!”

总之众多的人物形象,活现出一个叫人窒息、激人愤怒的黑暗社会。尽管一次次的改朝换代,而茶馆里那张“莫谈国事”的纸贴却“保存下来”,这是富于象征意义的,就是说这些朝代的共同特点是由少数达官贵人统治和压迫人民大众,老百姓是不能说话的。在茶馆这个“小社会”的背后,有个没有出场的主宰一切的魔鬼,那就是黑暗的旧中国社会。

四、民族精神与民族命运——创作主旨的民族化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茶馆》中不同的人物反映出了不同的民族特性。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茶馆》就是通过反映北京裕泰茶馆在掌柜王利发的谨慎经营下,依然无法摆脱被查封的命运。揭露了清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统时期三个特定历史年代的黑暗现实,揭示了这三个必将被彻底消灭埋葬的历史时期中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分析了当年“实业救国”行不通的事实,是旧社会的一曲挽歌。通过大众化地描写当时百姓的真实生活,来抒发了自己的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这分说明了老舍先生戏剧创作的大众化和民族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老舍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2007)

《解读老舍经典——茶馆的人性变奏》(华山文艺出版社。2005)《老舍的艺术创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

《老舍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老舍与中国革命》(民族出版社,2005)

第二篇:老舍与《茶馆》.doc

老舍与《茶馆》

老舍的《茶馆》创作于1956年,最后完成于1957年,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把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变迁状况,装进了不足5万字的《茶馆》里,以话剧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茶馆》的故事全部都发生在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会聚了各色人流,三教九流,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七十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一个大茶馆俨然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抓住了这个场景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次人物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之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的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基层,几种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

《茶馆》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它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到新式再到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貌似悠哉却又带着阴霾,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

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是“吃茶”使各种人物、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活动聚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吃茶”一事,则茶馆中任何事情都将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老舍在剧中对北京茶馆文化也花费了不少的笔墨。如早先的茶馆里,除了喝茶,还有点心“烂肉面”可吃,一边喝茶,一边还可以做不少与茶无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馆也和江南茶馆一样,是个“吃讲茶”的地方;茶馆的老顾客是可以赊帐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带茶叶来居坐;茶馆也是听书的好地方,说书人可以在此谋得一份生活的来源„„

这类细节,给《茶馆》所要表现的主题,增添了一种真切的氛围。除了为表现主题服务之外,也展示了中国茶馆文化之一斑。《茶馆》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通过一个茶馆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于反映了社会变革对茶馆经济和茶馆文化的影响。

《茶馆》塑造了众多的富有鲜明个格的人物形象。王利发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屈求全,善于应酬。面对不同社会层次的人物在剧中,他能以不同的态度方法来应对他们。他巧于应付巡警的敲诈,耐心倾听崔久峰的牢骚,面对唐铁嘴之流虽厌恶仍能笑脸相迎,这些都足以看到他的精明处事、圆滑世故。作为商人,他还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如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同情,但也很有限度。他对社会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如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中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为了让茶馆继续走下去,王利发不断改良,从语言上偶尔跑出来的“all right”“yes,也有这么一说”,再到茶馆的布局变成前为茶馆后为公寓的形式,接收“有钱“稳定的学生来入住,不得不佩服他的生意头脑。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还是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剧中,常四爷是个旗人,但他对腐败的清朝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第一幕时就因为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而被宋恩子吴祥子两个奸诈狡猾、傲慢无礼的具有老牌特务特点的走狗诬陷为跟谭嗣同一党而被抓。第三幕时,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不服软,还为正发愁的王利发送来了咸菜和鸡,足见他的身上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爱国精神。

秦二爷可以说也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在剧中,他本是个名噪一方的有钱人,但他主张实业救国,一心想要维新想要办工厂,不仅收回房子,还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都卖了,想把本钱拢在一块办工厂。但他生不逢时,他的工厂被拆了,机器被当成碎铜烂铁卖了,财物都被偷光抢光了。到最后,他对整个政府整个社会都绝望了,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自找的,简直是哭笑不得。刘麻子,这是一个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康六的女儿就是经由他的手卖给庞太监的,而且还以十两银子买进二百两银子卖出,可见他的奸诈狡猾。剧中他又同两位逃兵谈生意,还没有谈成就被诬陷为逃兵并且还被莫名其妙地枪毙了。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人命在别人眼里是那么的低贱那么的微不足道,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生存,就泯灭人性。

„„

《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茶馆》所采用的是特殊的戏剧冲突。剧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如李三的报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5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出场的人物不论台词多少,都写得活灵活现。

老舍谈《茶馆》时说,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课文中,当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看起来滑稽可笑,但实际上却激起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然而表现出的则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又如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这种寓庄于谐的语言更能给读者以回味的思考。

老舍的《茶馆》还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这个特点在剧中表现得很明显。老舍本人熟悉北京方言,特别是北京市民的语言。在《茶馆》中恰当地应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实。可以说《茶馆》的成功也在与语言的成功,话剧全凭借台词塑造人物,台词到位了,人物就活了,人物活了,全局自然也成功了。

整个《茶馆》没有冷僻的字,没有生造的词,没有浮夸的感情描写,更没有那种装模作样的警句。老舍先生就用最平常的文字,组成一万八千多字的对话,概括了半个世纪的历史,而且概括的那么生动、深刻。就像沙里淘金一样,排除了大量沙子之后,找出了本身就有光的那点东西。老舍运用语言的能力,确实无愧于他的盛名。

第三篇:老舍《骆驼祥子》的悲剧意味与评价?

老舍《骆驼祥子》的悲剧意味与评价?

一、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吃人的旧社会

刚开始的祥子是个纯真善良的年轻的小伙子,“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他做事认真负责、勤快,“在车厂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作„„用不着谁支使,他自己愿意干,干得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种极好的娱乐”。他拉车出了事故,自己摔得到处是血,一点也不在乎,但是因为摔着曹先生心中十分愧疚,提出要以自己的工钱作为补偿。当面对穷困的老马祖孙时,他毫不犹豫的去买了十个羊肉包子给他们。祥子身上具有劳动人民朴实善良的性格特征,然而这份宝贵的精神却被旧社会不良风气吞噬了。祥子刚开始受别的车夫“排挤”,这也说明祥子的善良正直在那样的社会是不会被认可的,更不可能存活的,只能被同化,淹没在黑暗旧社会制度中。

二、祥子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祥子自身

祥子落后的思想与其性格的弱点是使他落入个人奋斗悲剧的主观原因。祥子来自农村,带着农村人普遍的性格特征:小农意识、观念狭隘、愚昧自私等。他赚的钱一定要贴身放,这样他才感觉踏实,这是典型的愚昧思想,如果他把钱存进银行或像高妈一样放高利贷的话,钱就不会被孙侦探敲诈一空了。又不会审时度势,只是一味的靠个人奋斗赢得自己的想要的一切,他注定是失败的。这集中体现了像祥子这样的小生产者的腐朽思想:幻想通过个人奋斗来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可这种想法在如此强取豪夺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祥子悲剧命运的另一重要因素:和虎妞的婚姻

虎妞用计骗取了和祥子的婚姻,她本想“双赢”,获得和祥子婚姻的同时又想赢得刘四的认可,让她和祥子两人来经营车厂,却没想到是“双输”,输了自己的亲情,更输了自己的命。因为虎妞与祥子所处的地位不同,虎妞属于剥削阶级,习惯剥削别人,所以她想经营车厂,当上车主,不单单是想做一个人力车夫的妻子;而祥子属于被剥削阶级,习惯被别人剥削,他只想能有一辆自己的车,做个自食其力的人,所以他们的婚姻必然会产生种种的矛盾。

四、祥子悲剧命运的另一重要因素:小福子

当虎妞难产而死后,当他的车再次失去后,他曾一度的混日子,但他最后还是站起来了,做了最后的挣扎。因为祥子觉得小福子“她美,她年轻,她要强,她勤俭,假若祥子想再娶,她是个理想的人”。小福子的死对于祥子来说,犹如天塌下来一般,他最后的挣扎也被压死了,小福子的死成了压死祥子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所有的希望都随着小福子被埋在了泥土里,他不在要强,不想奋斗,只想得过且过,过一天便是一天,他骗所有能骗的人,出卖所有能出卖的人,他从最初善良、勤劳的年轻小伙堕落成人人避之的自私、懒惰的“个人主义末路鬼”。

第四篇:考研线代的特点与复习要点

考研线代的特点与复习要点

考研数学复习,对于线性代数这门课,同学们普遍感觉书容易看懂,但题目不会做,或者题目会做,但一算就错,这主要是大家对线性代数的特点不太了解,其实线性代数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把握,正确熟练运用基本方法及基本运算

线性代数的概念很多,重要的有:

代数余子式,伴随矩阵,逆矩阵,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正交变换与正交矩阵,秩(矩阵、向量组、二次型),等价(矩阵、向量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出,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极大线性无关组,基础解系与通解,解的结构与解空间,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相似与相似对角化,二次型的标准形与规范形,正定,合同变换与合同矩阵。

线性代数中运算法则多,应整理清楚不要混淆,基本运算与基本方法要过关,重要的有:

行列式(数字型、字母型)的计算,求逆矩阵,求矩阵的秩,求方阵的幂,求向量组的秩与极大线性无关组,线性相关的判定或求参数,求基础解系,求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求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定义法,特征多项式基础解系法),判断与求相似对角矩阵,用正交变换化实对称矩阵为对角矩阵(亦即用正交变换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二、注重知识点的衔接与转换,知识要成网,努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线性代数从内容上看纵横交错,前后联系紧密,环环相扣,相互渗透,因此解题方法灵活多变,复习时应当常问自己做得对不对?再问做得好不好?只有不断地归纳总结,努力搞清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接口与切入点多了,熟悉了,思路自然就开阔了。

正是因为线性代数各知识点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代数题的综合性与灵活性就较大,同学们整理时要注重串联、衔接与转换。

三、注重逻辑性与叙述表述

线性代数对于抽象性与逻辑性有较高的要求,通过证明题可以了解考生对数学主要原理、定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考查考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大家复习整理时,应当搞清公式、定理成立的条件,不能张冠李戴,同时还应注意语言的叙述表达应准确、简明。

总之,数学题目千变万化,有各种延伸或变式,同学们要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复习,华而不实靠押题碰运气是行不通的,必须要重视三基,多思多议,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教训,做到融会贯通。

第五篇:《孙权劝学》之名家解读与赏析(定稿)

孙权劝学

①以对话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记录人物的几次对白,却传神生动地塑造出了三个艺术形象。

先看孙权。作为吴国之王,他能够关心下属,鼓励吕蒙要多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

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

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读书大有益。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

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②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③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

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

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非常精当。

④语言精练,情节发展环环相扣,自然而紧凑。

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

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孙权劝学》赏析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勗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单复,犹奇正,古代战术之一),以卿(卿,当为“乡”。从卢弼说)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日:‘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唯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稻》、《左传》、《国语》及三史。’„„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

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下载线代文学名家评价之 老舍与《茶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线代文学名家评价之 老舍与《茶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20世纪自由主义文学的简介与评价

    在中国,“五四”时期出现了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中国自由主义文学,大体是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文学观念影响的独立作家和松散组合的文学派别,他......

    文学常识之记叙文与散文的区别

    记叙文,散文 (一) ,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 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

    文学、史学与宗教之优秀教案[范文]

    第22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 一、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知道屈原的成就,记住《史记》的作者及写作时代,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

    党性分析之自我评价与自我剖析

    党性分析之自我评价与自我剖析进入大学以来,我能够时常以优秀大学生的标准衡量、检查并要求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以身作则、任劳任怨、尽心尽力尽责地工作,努力去完成各项任务。......

    新闻与文学的区别之(优秀范文五篇)

    新闻与文学的区别之 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差别 新闻与文学,这两种有着各自发展轨迹和历史的两种文体,近来又出现了相互交融的争议。为了让这两种肩负不同使命的文体保持自己的......

    再谈超赢分析之散户线与主力持仓

    再谈超赢分析之散户线与主力持仓 [保存] 2011-12-21 14:00-15:00 仇一鸣 吴 程 李 超 团 队 大智慧软件研究员(离线) 大智慧产品设计师(离线) 大智慧产品设计师(离线) 策略交易研......

    成长记录之学生自我反思与评价

    成长记录之学生自我反思与评价 (初一年级上学期)自入学以来,遵守校纪校规、班规班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学习争取向上,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八)——文学与艺术

    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八)——文学与艺术 第十六讲 传记文学的看头 演讲人:赵白生 主持人:格非 日期: 2010年3月18日(周四)15:20 地点:六教6C300 演讲人简介:赵白生,北京大学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