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学、史学与宗教之优秀教案[范文]
第22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
一、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知道屈原的成就,记住《史记》的作者及写作时代,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况。
2、能力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读《佛教传入中国路线图》、中国佛教道教的建筑图等,培养学生读图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司马迁取得史学研究成功的原因和佛教广泛传播的原因以及佛教道教的社会影响,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归纳、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丰富多彩,增加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屈原和他的诗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司马迁的创作历程,学习他为追求理想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精神。通过对佛教道教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区别正统宗教与邪教,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及突破: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通过教师讲解、引导突破。
难点及突破:佛教道教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再通过结合现实生活与历史原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活动中突
破难点。
三、教学手段与策略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展示,结合现实,利用学科渗透法、问题探究法等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屈原、司马迁画像和峨眉山、青城山风景图,导入课题。
一、大诗人屈原
通过提问请学生回答有关屈原的事迹,教师再对屈原生平作总结,通过师生共同赏析屈原诗歌让学生了解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正是他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才让中国人民如此爱戴,并让学生回答今天纪念屈原的方式;通过赏析《离骚》诗句,教师明确指出屈原所创作的诗歌形式被称为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和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并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设计意图】通过对屈原的爱国事迹和文学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
神,增加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司马迁与《史记》
1、过渡:介绍史学著作的体裁: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纪传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史学体裁,丰富知识,为介绍《史记》体裁打下基础。
2、《史记》体裁、时限、体例
指导学生带着“司马迁的生平、生活年代、《史记》的体裁、时限”等问题看书,并请学生完成上述内容。
3、《史记》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 《史记》的历史价值:开创了纪传体的史学体裁;为后人研究从黄帝到西汉初年的历史提供了大量的翔实的资料。还反应出司马迁全面的历史观和实事求是的写
作态度。
文学价值:《史记》是优秀的文学传记作品,推动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发展。【设计意图】通过对《史记》史学价值、文学价值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史记》的历史地位。
4、学史感悟:司马迁最终完成史记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回答:忍辱负重、坚忍不拔;树立远大的志向,不能一遇到挫折就退缩
放弃。
【设计意图】情感教育,学习司马迁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
5、学以致用:下列哪些历史事件能在《史记》中查阅到?
【设计意图】强化重要知识点
三、佛教的传入
1、过渡:提问:你知道世界三大宗教是哪三种宗教吗?再引用乐山大佛像,提问:你知道哪些有关佛教的知识(如发源地、创始人、经典、教义)
2、利用佛教传播路线图,让学生指出佛教的发源地,传播路线:古印度、沿着
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3、传入中国的时间:西汉末年东汉初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对佛教的传入形成明确的时间和空间
概念。
4、佛教教义: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忍耐、顺从、修道行善,来世便可得到幸
福
提问:为什么佛教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教师引导学生从教义上分析
统治阶级:麻痹人民,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劳动人民:寻求心理安慰,心理寄
托
5、佛教的影响:利用幻灯片展示图片,让学生明确佛教的传播在建筑,艺术、社会生活中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6、小练习:有一部电视剧描写了秦汉时期刘邦的夫人,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吕后为了躲避战乱,逃到尼姑庵的故事。这个电视剧有错误没有?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明确让学生知道,如今的电视剧有不尊重历史史实的现象,强化重要知识点。
四、道教的兴起
过渡:展示太上老君、玉皇大帝、青城山图 请学生看书回答道教兴起的时期、教主、教义
1、创立的时期:东汉时期
2、教主:老子—太上老君
3、教义: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追求今生的成功
4:道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并结合课件展示)建筑:城隍庙、青羊宫等;科技:火药的发明;生活:气功、太极拳、豆腐等
5:历史与现实:联系现实,如何区分认识正统宗教和邪教?
教师引导得出:邪教的根本点在于具有反世俗生活和反国家性。如“法轮功”,以各种非法方式扰乱社会秩序,害人夺命。我们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打击
邪教,维护社会的安定。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
观
五、课堂小结
就本课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深化思想情感教育
六、板书设计
第二篇:《文学、史学与宗教》教案
《文学、史学与宗教》教案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
1、知道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天问》等。
2、记住《史记》的作者及写作时代。
3、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
4、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况。能力与方法
1、从我国农俗端午节引入对屈原的简介。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屈原》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2、介绍司马迁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司马迁取得历史学研究巨大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归纳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佛教和道教在我国传播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评价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丰富多彩,形成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大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了解司马迁的创作历程,学习他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
4、通过对“佛教的传播”和“道教的兴起”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宗教与宗教文化的区别,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教学重难点】
重点: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难点:对司马迁及《史记》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阅读法、讨论法、演示法、提问法、讲故事法。【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师生谈话:过端午节。
端午节: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你是怎么过的呢?
PPT图片赛龙舟、吃粽子。端午节是为纪念古代的一个人:屈原。学习新课:
一、大诗人屈原
1、简介屈原,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故事,指导学生观察《屈原》图。
2、代表作《离骚》和《天问》。
3、简介《离骚》。齐读PPT展示诗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4、简介屈原在今天的地位,表现人们对他的怀念。
过渡:我们了解了屈原的故事,那么在没有纸的战国时期,这些故事又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还有以前学到的武王伐纣、陈胜吴广起义等等历史画面,是不是人们编造的故事呢?它们都被一部书生动记载了,这就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二、司马迁与《史记》
1、组织学生预习这部分内容,初步了解司马迁及其著作《史记》。
2、简介司马迁的生平。
3、引导学生分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史记》的内容:记述了从远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共130篇,50多万字。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几种形式,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新体例。
“本纪”主要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世家”主要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书”、“表”是对全书的补充。
所以,《史记》是以写人物为中心。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体裁叫“纪传体”。
(2)、《史记》的体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简介)。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与断代史相反,如:班固的《汉书》只记叙汉代的历史。
4、评价:(1)、史学界:它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史学著作,对后来史书的编写有深远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鲁迅对《史记》的评价: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不朽的文学著作。史学价值:教材讲述的从炎黄传说到汉武帝时代的很多内容,都以《史记》为基本依据,第10课题图还选用了《史记·陈涉世家》的书影。
文学价值:本身也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优秀文学传记作品,推动中国传记文学的发展。它文笔简洁,生动形象,所写人物栩栩如生,例“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的故事,形成了独具艺术魅力的语言特色。中学语文课中,同学们还要学到很多篇节选自《史记》的文章。
5、我们已经知道了司马迁是在受了宫刑以后,忍辱负重完成了这部历史著作的。
学生讨论:司马迁取得成功的原因和受到的启发。
6、司马迁为中国史学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不朽功绩,在他的故乡陕西韩城修建了太史祠(PPT展示)
过渡:我国古代文化真是异彩纷呈,除了文学、史学,还有宗教。首先我们来了解的由国外传入的佛教。
三、佛教的传入
1、组织学生预习这部分内容,简介产生和传入。
2、PPT展示佛教传入路线,它是沿什么路线传入中国的?PPT讲白马寺的故事。
3、PPT展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组图,让学生感受佛教文化在我国的兴盛。(过渡)除了外来的佛教,我国也有自己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
四、道教的兴起
1、组织学生预习这部分内容,简介道教的产生、教义和教主。PPT展示
2、PPT展示我国道教圣地——青城山,简介创始人——张道陵。
3、PPT展示地震后青城山,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4、PPT展示身边的道教场所,让学生感受道教文化在我国的兴盛。
5、结合佛教的教义:慈悲为怀,忍耐顺从,来世幸福;
道教的教义:修身养性,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引导学生分析佛教、道教在中国传播的原因:一方面是统治者提倡,因为它们迎合了统治者麻痹人民、加强统治的需要;另外一个方面,饱受困苦的人民看不到解脱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来世幸福和得到成仙,在心理上得以安慰。所以,对于广大民众也产生了吸引力。
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宗教的传播麻痹了人民的反抗意识,成为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也带来了愚昧和迷信,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宗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师生谈话:你到过哪些佛教、道教的寺庙,有什么感受呢? 小结:PPT展示本课知识体系。巩固练习
第三篇:宗教与文学论文
浅谈道教与李白诗歌关系
学号 :10125406 姓名:张一凡 学院:影院 关键词:道教 李诗 自然 诗仙
摘要:唐代大诗人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崇尚道教,不论是他“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的少年时期,还是他奉诏入京,醉卧长安的壮年时期,以及他“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的晚年时期,都与道教有着理不清、剪不断的关系。他的一生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为追求理想与未来,在强烈的求知欲和深厚的宗教氛围中认识了道教;为了实现远大的抱负,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在时代的浪潮中熟悉了道教;为了疗愈痛苦的心灵,摆脱世俗和传统的束缚,他在诗歌的海洋中,完善了自己的道家思想。总之,道家思想渗透到他整个政治生命和艺术生命之中。
在李白留有的近一千多首诗里,有一百多首是与神仙道教信仰有关的。纵观其一生,从“少怀大鹏之志”到“壮浸丹砂之术”“生写然之诗”,从结缘到浸淫,再到对道教糟粕批判,“飘逸”“豪迈”,李白可真谓仙游未曾歇。而李白重道,也是有史可考的:司马承帧赞其有“仙风道骨”;贺知章称其为“谪仙人”;杜甫酒中八仙歌写道李白时为“自称臣是酒中仙”······而历代歌咏李白的诗篇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将李白与“仙”联系起来。诗与仙本身不分,就说明道教与李白诗之间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关系。
道教及李白简介:
要说道教和李白诗的关系,就要先简单介绍一下道教和李白。
道教简介: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创立于东汉时期,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起源:东汉晚期形成有组织的宗教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
兴盛:隋唐至北宋,是道教的兴盛时期,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唐朝一度成为国教。
李白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可以说,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李白终身学道,孜孜不倦炼丹、受篆,甚至“余常学道穷冥梦,梦中往往游仙山。”
前人评李诗 ,有所谓“天马无羁 ,腾空行云”之说,又有“如龙跳天门 ,虎卧风阁 ,威风九苞 ,祥麟独角”之论。其实 ,李诗并非一味的如天人特立独行 ,无所依傍 ,而是有极其深刻的文化背景 ,其中道教哲学便是影响并形成李诗思维范型和表现模式的不可忽略的文化动因。
诗人以诗传精神,“诗仙”李白的道教思想极重,这一点在其诗歌中体现无遗。士生当以治国为任,李白“大鹏之志”(《大鹏赋》)包含着浓烈的道教思想;记灵丹砂之术的诗歌在其作品中占有重要一席;其作品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特色上都蕴含着道教精义。下面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此诗是诗人和道士同住匡山上,诗人访道士,道士未将其去处告人,致使诗人虽欲寻道士之迹而不可得,看他倚三松以思之而不可得,可见诗人欲见道士之殷切与不遇道士之惆怅。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
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
此诗中不仅是“隐者”且“终南山”亦为道教圣地,诗人遥望胜地,遥寄隐士,充分体现了他对“道”的痴迷。而说到丹砂之术,大概人人知道它被道教宣传为得道成仙的捷径,而我们的大诗人李白也是这一教义的忠实信徒和孜孜不倦地践行者。“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 “尚恐丹液迟,志愿不及申”。
至流放夜郎途中,他还回忆秋浦旧游,还想到秋浦是个炼丹的好地方。“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他甚至把全家都动员起来炼金骨:
“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骨。” 他在《元丹丘歌》中写道: “朝饮颖川之清流,暮还嵩岭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长周旋,蹑星红,身骑飞龙耳生风,我知尔游乐无穷。”李白对炼丹的痴迷和对道教的痴迷可见一斑。
诗透仙风:李白有很多诗有游仙色彩。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夏日山中》)肠断枝上猿,泪添山下樽。白云见我去,亦为我飞翻。(《题情深树寄象么》)“摇羽扇”“云中飞”何其逍遥?这是最能体现李白仙风的代表诗作。
诗显道骨:道教思想文化对李白的影响更多的情况是具有想象、夸张、神话色彩的间接影响。道教受佛教影响也造出三十六重天,把大部分神仙安置其内。其上下无极,浩然无边的宇宙意识为艺术创造提供了一个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诗人尽可以忽而彼岸世界,逍遥自在、悠然自得、激昂慷慨、指点江山。主体情感也在往复奔驰中得以痛快淋漓地自由渲染。而且道教典籍本身也是极具想象力与夸张色彩的美学文本。同时,道教庞大的神仙体系以及天宫仙阙所独有的绚丽景象,则为诗人提供了具体的审美意象。在李白的诗中,充满了山川、日月、江河等庞大的现实物象,充溢着蓬莱、方壶、瑶池、天台、神龙、明星、王母、天鼓、天鸡、麻姑等表征仙界事物的意象,给诗歌带来神话色彩。
道家尚侠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与此同时道家尚侠思想在李白身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把游侠精神作为自己从事政治活动的准则之一。从而尚侠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内容和风格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李白形成浪漫主义诗歌特色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他思想作风的一个重要构成。他反复的说:”功成拂衣去,归去武陵源.”而道家愤世嫉俗,返于自然的思想和游侠精神的结合,又是他一生中以叛逆精神冲击封建秩序与道德规范,以傲岸的态度蔑视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权贵,而不倦的追求着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
“自然”之诗与道教:
众所周知,道教发展到唐代,道家学说已全融其中,道家大成者庄子被称为“华阳真人”。道家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与道教迷信是不能苟同的,我们不能混为一谈。自谦醉心于探讨炼丹术的李白,却是现实的醒者,特别是在晚年,他基于“道法自然”学说,屡屡发出对道教迷信的批判: “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松子栖金液,安期入蓬海。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这两首诗明显透漏出李白对道教一些教义和观点的质疑。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既为道家学说脊梁,亦为道教思想抛开迷信之后的精髓。同样,它对李白的影响也是至深的。这主要体现在李诗的诗歌内容和 语言特色上。
于诗歌的内容:经过道法自然洗礼的李诗毫无尘土气。除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及“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中的狂放不羁外更有极尽诗人风度之洒脱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极尽诗人胸怀之豪迈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极尽诗人心底之宁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等诗句无不是李诗之自然与道教提倡之自然的完美结合。
于诗歌的语言特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与李白同代乃至后人对其诗歌的一致评价。“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之“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之“惟”;“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决”“触”;“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之“摇”、“凌”;“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之“把”、“蹑”等等作品中的用词看似随意,实则是诗人天然无雕饰诗风的最好例证。
诗人反对模仿,反对雕饰,提倡质朴自然,要求诗整个形象浑然一体,毫无斧凿痕迹,正是道法自然的完全体现。
李诗受道教影响原因:
李白的道家思想的产生、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影响他的主观原因和客观条件众多,但我认为: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形成李白道家思想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一、家乡的道教氛围,孕育了李白的道家思想天府之国的四川,既是李白的家乡,又是道教的发源地,由于有丰厚的物质基础,封闭的自然环境,道教势力有着飞跃的发展。
二、到了唐代,统治者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尊道教教主李耳为其先主,道教遂成为国家的正统宗教,道教势力渗透到国家的各个领域,道教宫观遍布全国的名山大川。于是李白及自己创作的诗歌不可避免地带有道教痕迹。
李白诗风与道教关系及其影响:
受道教的影响,李白的诗歌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和奇异的夸张,常常出语惊人、行文迭宕,其中一些作品带有明显的游仙色彩,显然受道教的直接影响。寻仙远游、飞升轻举所寓含的追求自由,张扬个性之精神。老子和庄子都崇尚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一,回归自然,也就成为道家哲学极力追求的理想境界。李白诗歌也同样可以看到这种回归自然,从自然中寻找精神家园的思想和崇尚自然真善美的审美理念。李白没有像大多数儒家学者那样,沿着寻常的科举道路,寻求功名,而是遍干诸侯、游历天下,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一路访仙、一路吟诗、一路弹琴,风流倜傥受到了当时的道教大师司马承祯的高度评价。可以说,如果没有道教的影响,李白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诗风。也正是因为道教神仙思想、境界和意象,李白获得了思想的自由,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创作出瑰丽神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篇,成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从某种意义而言,李白其人其诗与道教文化之关系已是水乳交融,我们很难想象,一旦离开道教文化的滋养,是否还能看到一个天才横溢、个性分明、傲岸王侯,向往光明,充满追求的伟大诗人形象?是否还会酿出兼有清新自然与雄奇飘逸的诗仙风格?答案不言而喻。
同时,由于李诗与道教的这种关系,对中国诗坛、文坛乃至中国文学、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正是由于道家和道教的影响,加之盛唐时代强盛的国力和开明的政治为背景,造就了李白如此之大的胸襟和气魄。而所谓李诗者,也正是由于道家、道教的美学种子在“开元盛世”的历史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最终结成的艺术花朵,唯其如此,它才显得那样清纯、烂漫,那样绚丽、多姿。不可否认:“诗仙”李白将道家的美学理想推向了盛唐时代的历史峰巅。而从道教给予文学影响的角度看,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这一点,无人能出李白之右。除其影响的深刻广泛外,更重要的是李白在这种影响下所创造的积极成果及其对诗歌的贡献,是历史上无人可与之比拟的。
参考文献:《李白诗集》 罗宗强:《李白与道教》 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 杨晓蔼:《道教清净与李白的飘逸诗风》
第四篇:关于宗教与文学的议论文
关于宗教与文学的议论文
宗教与文学齐河朱多锦先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早已受洗,济阳徐树爱先生也信仰基督,每晚都捧起《圣经》读读,我呢,还只是个潜在的信徒,偶尔河边走一走。与两位文化界的学长交流,感觉宗教之于文学,或者文学之于宗教,关联的确不少,在此借两位学长压阵,就己之一知半解谈谈宗教与文学。
近年来,我写了不少涉及“死”的作品,对这个必然降临的节日进行过大量渲染和描述,诸如《月圆之夜》、《两位老辈人的死》、《我的老师》、《莉姐》、《穷人》、《阚氏五虎》等,也发了几篇,写的悼友诗也很多,准备润润色收录进N年出版的《半青集》里。中国的传统教派是道教,道教谈养生,不谈死,不谈死后如何,所以灌输给人的就是生前多捞多占,死了玩完,从这一点讲道教就永远成不了世界宗教;道家的始祖老子本不是一个姓名,意为老思想家。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只要按“道”按宇宙自然规律去过活,就可长生不老,永远逃避死亡。魏晋之际的士林服膺老庄,《老子》、《庄子》、《周易》被认为是真学问,儒学倒在其次,那个年代尊孔的人真还不多。孔子所言“人之初,性本善”,从理念上讲不能再前进了,没有向善的空间或者说到顶了,一个人长大变恶,就会仇视使他变恶的社会,因为他生下来原本是“善”的。儒家认为“不知生,焉知死”,也不涉及死,好死不如赖活着,不去谈论神,所以压根没形成宗教;朱多锦先生、徐树爱先生信奉的基督教,是在前清被殖民统治时期随着洋枪洋炮涌进中国的,一度受到国人的抵制,我们菏泽那地儿就发生过“巨野教案”;新文化运动中,基督教更是引起很大非议,中国人没法对抗列强的大炮,就去对抗外国的文化侵略,认为基督教是伴随侵略而来的别动队,是文化侵略的具体表现,是鸦片,妄自轻信加入教会就是汉奸。实际上,后殖民主义的东西一直到今天都渗透着我们这个国家,如果把军事殖民看成前殖民的话,文化殖民就是后殖民,就比如国际摇滚乐巡回演出,就比如好莱坞电影,就比如麦当劳,都可视为后殖民的东西。当然,今天再批判这些已经是错位的批判了。
在人文关怀的基础上,找到朴实的价值观,宗教便是我们要找的;人一旦考虑到未来,考虑到死亡,向死而生,就会考虑到宗教,彻底的、超验的批判便是宗教的批判。传统理论首先是承认、肯定这个世界,宗教则是以审视、批判、颠覆的眼光看世界。对超验世界的探索,潜意识深处的原发性需求,很容易走向宗教,毕竟只存在人性的世界无法向善,人生本身的积垢不能自除,灵魂必有寄托才能在炼狱的净火中完成净化。当然,宗教尽管不断地世俗化,解决的也还只是个体生存问题,并不能解决公众的生存问题。
没有世界伦理就没有世界文明,基督教作为西方伦理的精神支柱,和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公元一世纪发源于罗马,她脱胎于犹太教又高于犹太教,宣扬顺从、忍耐,不讲斗争,只信上帝,因为否认当时的罗马皇帝,说罗马皇帝只是一个人而不是神,遭到两百多年的镇压和迫害,公元329年新皇帝变镇压为整合利用宣布其为国教,才有了大的发展;但直到马丁·路德把中间人(神父)的地位降低了,宣扬你怎么理解《圣经》你就怎么来理解上帝,自己读《圣经》自己就可以直接跟上帝沟通,把僧侣降为凡人,把凡人看成僧侣之后,基督教才真正的深入了人心,使人们在理性范围内广泛地予以接受,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都用公元做纪年了,今年是20*8年,也就说耶稣出生了20**年了。佛教在中国的普及非常之广,有人说中国的佛教寺庙多和太监太多有关,佛教在中国分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佛”谈的是觉醒,那些把“佛”供成神的,大都不怎么懂“佛”,“南无阿弥托佛”的梵文直译便是追求光明的意思,“俺嘛呢叭咪哞”六子真言各代表某个意思。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也有1400多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成为穆斯林的一种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十几个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像回族已经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她的书面语言就是汉语,只靠信奉伊斯兰和汉人区分开。伊斯兰教分什叶派和逊叶派两大教派,也有一些小的如作家张承志信奉的甘肃西海固的哲合忍耶教派,通用的《古兰经》直译就是必须背诵的经文。我想这里还应该赘述一点我们传统的道教,年数更长汉末就有了的道教发展缓慢,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本元的东西,是无所不在的气场,“二”是阴阳二气,通过“三”衍生为万物,故三元产生于二又超越于二,是包容二的一个空间。一元是僵化的,二元是对立的,三元是洞开的。道教推崇让“道”让自然界自己去说,而非使用我们的语言来描述,对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使道教形成了天神、地祗、人鬼的多神教派。
人所面对的今世是暂时的,后世是永世的,人就是一种没意义的东西,只能赋予其一种意义,宗教无疑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2010年9月2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刊登了《尼山论坛:两位圣者的相遇》,殊途同归地关切过同一命题:孔子在东方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比孔子出生晚500年的耶稣在西方教导:“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文中说: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呼吁“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1993年,世界上120多个宗教团体的6000余名代表在芝加哥召开“世界宗教会议”,通过宣言,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确定为“全球伦理”,指出“这个终极的、绝对的标准,适用于人生各个范畴,家庭和社会,种族、国家和宗教”。这样看来,信仰是一份力量,甚至连许多高精尖的知识分子也认为基督教文化是拯救社会的一种途径了。
人本身其实是一个有缺陷的动物,缺少一个灵魂深处从未动摇过的根本信念,“人们总以为自己是在自作聪明地利用某些事情达到目的,但事情过后就只想弄清楚,这些事情究竟把他们带到了什么鬼地方,”今天人被消费主义劫持已不足为怪,被包含在夏娃的诅咒中的蛇,又在诱惑我们了,我们不是都在追求GDP了么?很多人在享乐中忽视了灵魂的得救,生者的乐趣一直扩展到逝者墓旁的青草地。国人没信仰的多,轻侮宗教,如鲁迅先生说尊皇帝又想方设法操弄他,尊后妃又光想吊她膀子。好多人觉得天上只有空气,哪有什么上帝、真主、释迦牟尼?可人不能只靠理性活着,国人实际上需要一个当面尊重,背后也敬畏的神,来限制自己的劣根性,净化自身的灵魂。我们现在只靠道德约束行为准则,而道德这东西没啥子标准,也很虚,不过是自个跟自个的内心达成的协议,并不可靠,社会渐渐缺失诚信机制,许多人都快乐得不讲道德,老人在公交车前摔倒也没人敢去搀扶……
太阳底下无新事,今天发生的事昨天都已经发生过。在西方社会,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我们已经知道科学让这个世界太明朗化了,一切都太明显了,没有神秘了,但宗教带给人们的依然神秘,非洲人至今还有拜物教,很多人仍然认可宗教的思辨,认可“博爱”和关乎人类终极价值的东西,认可“上帝造人对人很公平”这样的说法,上帝给了你这个就没给你那个,人的劳碌,就是其一生在阳光下的劳碌;在你很高的时候他降低你让你知道你是一个人,在你很低的时候他抬高你让你知道你还是一个人。真理在哪?就在十字架上。我们需要明白情绪不需要思考,人必须内在地服从于某一种高于一般自我的东西。人的本性追求无约束就会在某方面膨胀发展,听凭欲望的驱使,所以必须有驱动和制动,没有制动就会导致欲望无休止地膨胀。作家史铁生就说:“人就是直立动物,我都不能直立了还叫人吗?”面对自然造化的万物和空灵虚幻,人其实太渺小太卑微,欲望无边能力有限很难掌控自己,你一出生就差不多决定了你的命运,哪有什么对错之分?
宗教与文学之间托体同根,真正的现实主义批判是从人类出发,揭示人性世界的复杂性(每个人的心灵体验都不一样),有着人性的深度和关怀;肤浅的现实主义则热衷于表现社会实际,热衷于揭露现实,中国目今很大一批作家都在鼓捣后者。中国文学一方面反宗教,一方面又认可宗教,自用白话翻译西方文学以来,对中国文学不断地进行大输氧,借鉴颇多,离开宗教去研究西方文学无异于隔靴捎痒,宗教对作家的精神取向、审美趣味有很直接的影响,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为文学理论提供了思想资源。从学术层面上看,不少学者、作家根本不信宗教,却在天天研究它,这不仅是知识的需要,也是重建中国文化要借鉴要弥补的。
文学自其产生起,就包蕴着宗教的内涵,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人性的维度描绘得非常深刻。——读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看到女主人公韩新月的章节,就会想起伊斯兰教堂顶端的半边弯月;读张承志《西省暗杀考》、《心灵史》,就会想到他所信奉的穷人宗教哲合忍耶;读海子的诗歌,就会看到他反复吟诵的“盐”的意象,正是来自于《圣经》;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以体会到作品冥冥中的异己力量和具有的终极意义。宗教是向内的,文学也是向内的,带给人的作用都非常慢,这一点二者是相通的。文学主要不是以文载道,不是教育,而是一种审美,陶冶陶冶情操。靠宗教暖化人心,作用有限;靠文学改造社会,更不靠谱,因为它本身就是甘心边缘的东西,都无力承担根本根本做不了的事情,时会使然,看看今天的解构主义文学,已经不再提什么是中心,不再有宏大的叙事,一切的一切都变得琐碎。
《约翰福音》序曲有言:“太初有言辞,斯言与神俱。”没有文学的参与,宗教的发展只能是低端的发展,科学追求真,艺术追求美,宗教追求善,智力的局限要用悟性来补偿,科学的局限要用宗教来补偿。宗教让我们相信救苦救难的菩提,相信万物非主,相信没有神迹依然有上帝,没有教会依然有上帝,没有《圣经》依然有上帝。宗教要求从事文学事业的人应该有更宽的感恩情怀,如台湾散文家张晓风说的那样,www.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
——“都要学会感谢”。
[关于宗教与文学的议论文]
第五篇:史记_的史学价值,文学特点
《史记》的艺术成就
《史记》不仅是“史家之绝唱”,也是“无韵之《离骚》”,具有高度的文学成就。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记》描写人物多,范围广,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史记》写人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下至学者、商人、妇女、游侠、医生、卜者、方士、倡优等,各行各业都有,比先秦史书更加广泛。《史记》写及人物四千有余,个性突出与完整者不下百人。
《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首先得力于对历史人物特征的准确捕捉和精心选材。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大都有鲜明的特征,如李斯自私、刘邦隆准、项羽重瞳、李广善射、扁鹊擅医、邓通爱钱、信陵君好客、石奋恭谨、韩信能忍、王温舒残酷等等,他还常常抓住一个人物的几个特征,甚至不避人物特征的缺陷,如周昌口吃、张良瘦弱等。在诸多人物特征中,他最注重的是性格特征,其他方面的特征及传记选材大都是围绕性格特征精心进行的。为此,他在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大事刻划人物性格特征的同时,也不排斥小事。此外,为表现人物性格,他在选材、安排上还十分注意互见法的运用,即把某一人物的部分材料,并不写入他本人的传记里,而写入他人的传记中。如“鸿门宴”一事,在《项羽本纪》中详写,在《高祖本纪》中略写。
其次,《史记》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和虚实相生手法刻划人物。前者如“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描写,东廷辩论(《魏其武安侯列传》)的描写,都是通过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后者如《鸿门宴》,作者只实写了项羽、刘邦一席,而对其他人物包括诸侯王及主要将领,并没有形诸笔端,但通过被写实人物的语言行动,读者明显可以感到他们的存在。
此外,《史记》还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映衬等来刻划人物,如《魏公子列传》中信陵君迎侯生的经过,便突出地将三者综合在一起来表现人物性格。
2、叙事和场面描写悲壮慷慨,诙谐滑稽。《史记》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壮之美的悲剧人物,与此相应,其叙事与场面描写多具有悲壮色彩。如《赵世家》中程婴、公孙杵臼,为保护赵氏孤儿与权奸屠岸贾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斗争。在二人看来,为了争取善与正义的最后胜利,惨烈的死是不在话下的。不过,司马迁所写的悲剧事件,不一定都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如蔺相如为维护赵国尊严,与强秦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他慷慨陈词,大义凛然,迫使秦王却步,结果并不是死,但斗争场面极为悲壮。另有一些悲壮事件与场面的描写,则是以其历史教训发人深思,如项羽英名盖世,心如铁石,坑降卒、灭秦族、杀义帝,都未曾掉过半滴泪,而垓下被围,与虞姬生离死别,竟呜咽悲歌,若不胜情。作者用这一场面生动宣告了光靠武力经营天下是不行的。
《史记》的叙事和场面描写,还有诙谐滑稽的喜剧美。这类描写虽不及前者多,但也不在少数,最集中的表现是《滑稽列传》,其中所写的淳于髡、优孟、优旃等滑稽人物都属此类,他们言谈行事,均注重讽谏,诙谐风趣,轻松幽默,逗人发笑。不过,司马迁的诙谐幽默还不止于此,在其他人物的传记里,他也注意这类表现。或借以讽刺人物的虚伪荒唐,如《高祖本纪》写高祖父拥篲迎候刘邦的一幕滑稽剧;或借以表现人物的幽默性格,如《司马相如列传》对司马相如与卓文君风流韵事的描写等等。
3、浓郁的抒情性。鲁迅先生曾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其中最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史记》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的人品、遭遇与写作心情,都与屈原相近,他著名的发愤著书说也是直接从屈原等先贤那里体会到的。屈原的高尚人格和其《离骚》讽兴当世的力量、爱奇的审美观、浓郁的抒情性也为他所继承发扬,融入《史记》创作中,因而其笔下的人物刻划和论赞中都跳跃着太史公诗人般的激情。如《屈原列传》是一支屈原伟大人格的赞歌,《项羽本纪》是一首充满悲壮叹惋之情的英雄史诗,《伯夷列传》是一首喷发出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诗,《魏公子列传》是一首充满崇敬之情的赞美诗……可以说,整部《史记》就是一部形象与情感有机结合的长篇史诗。不惟记叙中有浓郁的感情,各篇论赞的议论中,作者也大都以唱叹出之,或愤激,或同情,或赞许,抒情味极浓,历来为人钟爱。
4、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艺术风格。《史记》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而总体上看,全书则以阳刚之美为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气魄宏伟,笔力千钧。《史记》体大思精、包罗宏富,在130篇中,司马迁充分发挥其组织能力,将纵横数千里、上下三千年的历史风云尽收眼底,举重若轻、条贯有序地再现了出来,并对前代各种学术流派给予历史地总结,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一家之言”,表现出广阔的胸襟和卓然不凡的史胆、史才、史识和史德。(2)内容奇伟,惊心动魄。《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大都有不同寻常的气质、轰轰烈烈的事业和瑰异的操行,具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国君或雄才大略如秦皇、汉武,或忍辱复仇如越王勾践;大臣或犯颜直谏、倔强刚毅如伍子胥,或功高盖世、蒙冤千古如韩信。男子蹈义而行,甘赴鼎镬,如纪信、郦生;女子见义勇为,不畏风险,如皦女、如姬。言大则侯生七十犹献奇计,一心报国;言幼则甘罗十二挟策说赵,立取五城。……这些人物以自己的生命之弦,演奏出一支支威武雄壮、豪迈悲凉、惊天地、动鬼神的乐曲。书中的历史事件也大都紧张、热烈、粗犷,读来令人心惊目骇。(3)气势凌厉,一泻千里。司马迁志高才雄,能站在时代高度,俯仰古今,故其文章自有一种居高临下、汹涌磅礴的气势。而于纵横不羁中,又有一定的法度可寻,爱用排比、夸张和重字迭句便是其中较明显者。
5、结构和语言。《史记》很重视结构,总体上它是五体结构,气魄宏伟。其中最突出的是人物传记的结构艺术,一般开头先介绍人物姓氏、籍贯,中间是记叙主体,选择与人物性格、事功最相关的几事件进行叙述,结尾以“太史公曰”表明作者自己的意见。具体每篇传记的写作,有时又比较灵活,如《佞幸列传》以议论开头,提起全篇。其人物传记,又有分传、合传、寄传、杂传,这也是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及事功,进行的结构安排。其结构对后世史书及传记文学的创作有深远影响。
另外,《史记》在语言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首先是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特征。如正直口吃的周昌廷争之言(《张丞相列传》)、毛遂自荐之语(《平原君虞卿列传》)。最突出的是陈涉、项羽、刘邦表述早年的抱负之语,陈涉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项羽说:“彼(指秦始皇)可取而代也。”(《项羽本纪》)刘邦言:“嗟夫!大丈夫当此也!”(《高祖本纪》)陈胜出身佣耕,他的话表现了他希望改变地位的愿望和坚定信心;项羽出自贵族,才气过人,故出言大胆而干脆,根本没把秦始皇放在眼里;刘邦为无赖之徒,贪图享受,因而他的话则表现了他对秦始皇奢侈豪华生活和帝王威势的垂涎羡慕。其次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通俗、简洁、精炼,富于感情,往往只用几句话甚至几个字就能够渲染出场面的气氛或展现出人物的情态、心理,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些语言接近当时口语,有的直接用民谣、谚语,这使其语言更丰富,更富于表现力。如以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歌颂李广的正直和受士卒的爱戴。
由于《史记》突出的艺术成就,所以深受后代文士喜爱,产生了深远影响。魏晋以前,统治者视之为“谤书”,影响不够深广。从唐代开始,其影响越来越大。唐、宋、明、清的古文家都奉为典范。我国古代小说在纪传体格局、富于传奇色彩、塑造性格复杂的人物、历史演义题材及熔史才、诗笔、议论于一炉等方面,都继承了《史记》的有关文学表现因子。《史记》大胆揭露现实的精神、悲壮奇瑰的历史题材、精彩的场面描写、个性化的语言等,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古典诗歌在“实录”精神、题材、寄兴深远方面,也受到《史记》的很大影响。因而,《史记》是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学,要特别重视的名著。
四、《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一)善于选择、安排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1、精心选取历史人物一生中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大事。以《项羽本纪》为例,对这样一个骤起骤灭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主要抓住他生平中三件大事来写: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钜鹿之战写他在起义军处于劣势的危急时刻,破釜沉舟,渡河救赵,击破了乘胜前来的秦军主力,表现他叱咤风云、勇冠三军的英雄气概。鸿门宴写他在急欲“击破沛公军”时,轻信刘邦和解的言词改变初衷,以至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后患,表现了他的坦率重义和少于谋略。垓下之围写他被刘邦重重围困时,慷慨别姬,冲杀突围,不肯东渡,白刎乌江,既表现了英雄气概,也反映了他自矜功伐、至死不悟的错误思想。以这三个重大事件组成项羽传,就生动地表现了这一英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也深刻地显示出他一生成败的内在因素。《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抓住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三件大事来写,突出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和以国事为重不念私仇的高贵品质。《李将军列传》也只着重写李广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中的三次战斗,以突出他英勇善战的英雄本色。
2、注意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暗示人物未来。《史记》于人物写大事,有时也写生活小事,因为这有助于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个性更鲜明。有些小事还往往使人见微知著,预示着人物日后的发展。如《陈涉世家》开头写陈涉佣耕垄上时与伙伴们的一场对话,既表现了他有大志,也表现出他很自负,轻蔑别人,以至后来起义为王时竟把旧时伙伴也杀了。这些小事的描写,刻划了人物的思想性格,也预示出性格发展的方向。其他如《项羽本纪》开头写项羽少年时奇异不凡的言行,《陈丞相世家》写陈平在乡里主持分祭肉分得很平均的故事,《李斯列传》写李斯见厕鼠仓鼠所食不同而发的感叹等,这些小事的描写,都有同样意义,他们日后的作为都是早年这种表现的进一步发展。
3、运用“互见法”。这就是把某一历史人物的一些事迹,在本传中省略,而写入其他人物传记中去。运用这种方法,有时是为了避免重复,或为了避免遭祸,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突出人物某一性格特征。如《项羽本纪》,主要是要突出项羽喑曙叱咤、气盖一世的英雄形象,因此便把他许多个人的缺点和政治上军事上的错误,放在《淮阴侯列传》中去写,这就不至于损害他的英雄性格。《魏公子列传》主要写一个能够礼贤下士的贵公子形象,因此就集中写信陵君如何“自迎夷门侯生”等故事,而把他因为畏秦而不肯收留亡命的虞卿和魏齐的故事,放到《范睢蔡泽列传》中去写,这也是为了不至于损害信陵君的形象。这是司马迁写人物传记普遍采用的方法。
(二)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1、细致入微的描述。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尽力避免一般地梗慨地叙述,对要写的主要事件往往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魏公子列传》写信陵君迎侯生的一段,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作者先写侯生毫不谦让地“直上载公子上坐”而“公子执辔愈恭”,以及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而“公子颜色愈和”。接着又写“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以至“市人”、“从骑”、“宾客”对公子行为都感到惊异。作者通过这些具体描写,就把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性格突出地表现了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紧张斗争场面的描写。司马迁善于通过紧张场面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这方面最突出的是《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描写。在惊心动魄的鸿门宴上,刘、项双方明争暗斗,剑拔弩张。宴会开始后,有范增举块、项庄舞剑、樊哙闯帐等情节,气氛十分紧张。鸿门宴从曹无伤告密开始,到刘邦不辞而别为止,矛盾迭起,险象环生。作者就是通过对那些矛盾斗争的描写,揭示了人物的不同性格:刘邦机敏精细狡诈,项羽坦率轻敌无谋。其他如范增、张良、樊哙、项伯,等人的性格,也都在这场斗争中有所表现。
(三)在运用语言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1、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史记》里的人物语言,无论独白、对话都充分个性化。以刘邦和项羽见巡游的秦始皇时所说的话为例,项羽见秦始皇时说:“彼可取而代也!”(《项羽本纪》)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高祖本纪》)话的意思一样,都想登上帝王的宝座,但语气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在《张丞相列传》中,作者写周昌反对刘邦废太子时的对话:“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期期”是口吃的象声词,这段话把周昌又急又怒,越急越口吃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史记》的叙述语言,简洁、精炼,极富表现力。它往往用极少的语言表现极丰富的内容,并生动地展示出人物的情态、心理。以《项羽本纪》为例,作者写钜鹿之战,从“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开始,到“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为止,总共不过二百字。但却把这场大战中楚军义无反顾的决心,英勇作战的情形,杀声震天的战斗场面,项羽使诸侯慑伏的声威,全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非常简炼,并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史记》的人物传记中,不胜枚举。
《史记》在叙事中还往往引用民谣和谚语,使语言更加丰富多采,也更富有表现力。
一看答案給了好多,我發現要想得分就要按照老師給的講義做答案,不過兼容並包也未必吃虧。自己組織一下答案,我就不再找了。要睡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