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教育》读书心得

时间:2019-05-14 18:23: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什么是好的教育》读书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什么是好的教育》读书心得》。

第一篇:《什么是好的教育》读书心得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书心得

利用课余时间,我拜读了刘铁芳博士的《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是一本教育哲学的书本,但中间刘博士又穿插了一些教育中的实例加以说明讲解,所以本书并没有一般哲学著作的晦涩难懂,看起来比较容易理解,对于刚从学生转变为教师的我来说,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在很多细节问题上给了我很多的指引,它就像我的一位前辈,在方方面面引导着我如何去做好一名新时代的教师。

《什么是好的教育》全书一共分为六个主题:

一、教育:唤起对美好事物的欲求;

二、学生:成为向学的生命;

三、教师:活在师生关系之中;

四、教学:让······学习;

五、学校:从学园到家园;

六、校长:把教育的本质带入当下。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让学生成为向学的生命”部分。

客观地说,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不可能每一个孩子在学业上都能达到同样的高度,但重要的是每一个孩子在他所经历的学校教育过程之中,都能显示出积极的生命状态,内心被集火,生命被点燃,每天都显示出朝气蓬勃的状态,这就是好的教育。所以,我想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要努力促成学生向学,培养学生的自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自信感,如果儿童自己不就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就都不能再他们的身上培养出来好的品质来。所以说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会做什么事都垂头丧气,打不起精神来;反之,如果孩子有了信心,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出世就乐观进取,做事积极主动,乐于接受挑战,正因为如此,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孩子的自信,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现在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却被课业负担压得闯不过气来,他们没有时间去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了,没时间看自己想看的课外书了,他们没有了自主的权利,成了学习的机器。正如刘博士说的,其实闲暇是教育的一个必要条件呀!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学业负担过重,必然导致学生置身学校生活中有一种紧迫感,自由求知和独立思考于他们就没有可能了。所以我们的教育应当是慢的艺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孩子成长更多的闲暇与自由,要学会等待,静听花开,多一些从容,多一些对孩子的关爱与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感觉到这本书应该常读常新,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自我修养的提高结合起来,反过来指导、内化为自己的自觉教育行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相信有好的教育理论知识的指导,我们的教育会更上一层楼。

第二篇:《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

《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

《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1

读了《中国教师报》第398期教师节特别刊《教育是什么》一文 我心胸澎湃,深有感触。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基。《教育是什么》这篇文章从教师、学校、课堂、区域四个部分论述教育的内涵。作为一个从教已十三年的普通农村教师,我将从教师角色的塑造和理想课堂的构建两个方面畅述自己的感想和看法。

一、教师角色的塑造。教师是什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似乎拔高了教师的形象,把教师神圣化了。教师是什么?蜡烛?春蚕?在这种悲情的意象里,教师被刻画成默默耕耘的牺牲者,不求回报的奉献者。教师是什么?是我们通常大众所讲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这似乎又把教师庸俗化。那么教师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教师是受社会委托从事教育活动,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材的专业人员,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决定了教师首先要有崇高的'师德。“德高为师”,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效地感染和教育好学生。其次,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学识。

“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应当更广泛地学习和掌握相关学科的其他知识。再次,教师必须要有精湛的教学基本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最后,教师还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和民主意识。因为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民主意识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教师理解和尊重学生,使教师宽容和爱护学生,使教师赏识和赞美学生,使师生真诚互信。

教师是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教师不应只有悲情的“苦教”而能从教育教学中发现快乐,感受幸福;不应是深陷职业倦怠,而是常常被学生感动,被自己激励。我们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在发展成就自己。

那教师最能成就和发展自己的地方是哪呢?是课堂。

二、理想高效课堂的构建。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课堂是师生生命的际遇空间,是师生思想和情感聚会的场所。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课堂高效起来。那么如何构建理想高效的课堂呢?

首先,我认为构建理想高效的课堂,教师应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在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升整个民族的科技创新能力。

其次,我认为构建理想高效的课堂,教师应通过创设课堂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张扬学生的个性。

再次,我认为构建理想高效的课堂,教师应逐步建立“民主、平等、互动、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最后,我认为构建理想高效的课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导入、过渡还是提问、结尾都要注意艺术性。其目的在于更好地激励和引导学生。

总之,理想高效的课堂应该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应该由以知识中心、学科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的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

理想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付出自己的汗水,而学生健康成长更是需要教师付出心血。教育是什么?教育在于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和全身心的践行。

《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2

卡尔·雅斯贝尔斯——德国著名哲学家、精神病理学家,是公认的西方“存在主义”大师之一,他主张“人的灵魂的教育”,他所著的《什么是教育》便是他对当时德国教育的反思,在书中,他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见解,对于现代教育仍然有着启发意义,下面,我来谈一谈我读完这本书后的一些感受。

一、教育需要平等

雅斯贝尔斯在书中提到“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环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样的教育者注定是失败的”,的确,身为教育者,想要教好学生首先就需要了解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教好学生,才能让学生轻松地学习。书中一个很明确的观点是平等,教育应该是平等的,无论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这两者都应该平等的对待彼此,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方的绝对正确一方的绝对服从。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拥有自己的个人意志以及自己对于所有问题的思考,同样应该保持自己那份对于真理不懈追求的心意。在古代,曾推崇过教师就是权威,学生必须对教师无条件服从,这其实是一种扭曲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教出来的学生往往不会自己独立地思考问题,当然也不会在社会上有很大的成就,因此,现代教育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在教学生的过程中也得到自身的学习,二者是一个学习的平等体,这样学生才会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创新。

二、此刻的你才是你

书中提到“当下的生活是缺乏自身的在的,只有经由回忆,当下的生活才有了在的折光,回忆是本质的,是使当下成为可能的东西,而我所理解的过去仅仅是达到学会领悟我是当下的自我主场,未来看见本然的过去,我必须成为现在之我”“过去和未来都在现在之中,我要达到现在的深度就必须装备历史的传承和学会如何记忆”,时间每分每秒都在变,我们也一直在变化,每一秒都会有一个新的你出现,那么旧的你又是什么样的呢?这就需要记忆了,记忆会告诉你过去的你的样子,但是记忆不会有误差吗?可信度又有几分呢?教育也是如此,过去的知识其实都是通过先辈的记忆传下来的,但是记忆又是不完全可靠的,那么我们所研究的过去是真正的过去吗?教育也是如此,我们不能一味的相信过去的教育,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教育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只有当下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三、教育即精神成长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复谈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我们要想振兴,就必须让教育的内涵超越实用的技术教育和宗教限制”,“专门技术训练将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虽然教育离不开知识,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识来充盈于人,服务于人,启迪人心,而决非把人变成贯彻某种知识的工具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技能的训练,但训练是为了涵养人的'整体智慧,而不是把人当作训练的机器,使训练成为与人的心灵隔离的异己的活动。尽管在教育中,知识的传授必不可少,但是教育必须超越于此,上升到精神的境界。

四、什么是教育

这是书名,也是一个古往今来一直在思考的话题,对于“什么是教育”,不同的教育家有不同的见解,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是依据生活,主张“生活教育”,教育就是为了培养有行动力和创造力的人。雅贝尔斯认为,教育就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真正的教育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不期望每个人都有真知灼见,成为教育家,教育只是一种灵魂的教育。每个教育家都有他们的见解,在我看来,教育就是发展,就是人在家庭、社会、学校中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教育,教育是终生的,正因为人的发展是在持续不断进行的。

总之,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准确的解答,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对于这个话题都有自己的见解,虽然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是身为未来教育者的我们,也要不断的思考这个话题,希望能找到一个更好的答案,因为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核心问题,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收获颇深,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我也会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思考,与学生更好地交流,我们互相成为彼此的老师,互相学习,希望他们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多的是认识教育本身,未来的我也会继续探索教育的意义!

《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3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它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教会学生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一位哲学家说:“一个随外在力量而行动的人,就是奴隶。”一个现代人,首先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独立,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构成,是人能够立足于社会,发挥其潜力的基础。

独立性强的孩子一定会发展得好,独立性差的孩子发展一定是比较差的,这是社会的需求造成的。因此,努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就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呢?

也有人说: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生活。这句话一点也不错。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就会精神抖擞,对一切都积极努力,乐观向上。我们家长对孩子有信心,就会觉得孩子时时在进步,到处是优点。

相信自己能把学习搞好,积极努力的去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是学习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干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是事业上的自信;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会做什么事情都垂头丧气,打不起精神来。老师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果孩子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处世乐观进取,做事积极主动,乐于接受挑战;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会在任何事情面前表现出柔弱、恐惧的心理,从而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

书中讲了这样一段故事,一位优秀的老师在一个学期内就把一个全校成绩最差的班带到了全校第二的好成绩。当有人问他是怎样教这些所谓的差生时,这位教师这样的回答:事实上我没有做什么特别的补习,我只是每天上课前对我的学生说,你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只要你每天监督自己多做一道题,多背一个单词,多考一分。事实上,我的学生们每天都向着小小的目标不断前进,一个学期下来,成绩自然就上去。确实如此,激励孩子其实很容易,只要适当的鼓励孩子,让孩子产生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孩子的自我激励也就产生了。这是一段我最喜欢的故事,因为我自己也常常面对这样的班级,有时候心里着急,就喜欢批评学生指责学生上课不认真,回去不好好做作业,甚至经常怀疑学生的成绩都是作弊得来的,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鼓励学生建立学生的自信是最能改变一个人的方法可是却无法在实际中去做到呢,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些成年人在工作的同时在责任心之外,不可避免的有功利的心,考试的排名,每一次的质量分析,中考压力,多年来象大石一样压在我们的心头,我们总是微笑着说淡化排名,可是社会上却又特别重视的是学生的成绩,所以每次看到学生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忽略他们的纯真、可爱。他们所成长的环境,他们叛逆之后隐藏的无助与孤单,为什么有时候看到这些学生都会觉得厌烦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学生的成绩不好,在应试教育的畸形压迫下,我们有点无奈的把学生成绩优秀作为工作中是否有成就感的标尺,所以我们给自己定下了宏伟的目标,然后把压力转嫁给我们的学生恨不得只用几天就把他们教成聪明非凡,所以看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不要小看一分,不要忽略最细微的进步,不要忘记了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教育是对生命的关怀,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由衷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动力,因为,自然界中最能打动与震撼人心的就是生命创造的奇迹。如果古人都能说出不为五斗米折腰,那么今天的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也要坚持不要只为中考成绩而去工作!

选取书中我最喜欢的话来阐明我对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的理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就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我想这就是世界上所有的教育方法所要达到的本质!

《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4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是二十世纪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和等教育思想家。“自由、生存、超越”是雅斯贝尔斯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其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基础。雅氏的教育思想关注人与人之间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强调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和张扬,注重生命信仰与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对生命本原追问和超越的本真意义。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一、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人的灵魂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且明确地指出教育绝“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他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复谈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我们要想振兴,就必须让教育的内涵超越实用的技术教育和宗教限制”,“专门技术训练将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虽然教育离不开知识,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识来充盈于人,服务于人,启迪人心,而决非把人变成贯彻某种知识的工具。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技能的训练,但训练是为了涵养人的整体智慧,而不是把人当作训练的机器,使训练成为与人的心灵隔离的异己的活动。尽管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可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须超越于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心灵的高度。

雅斯贝尔斯把教育分成三个层次。第一种是训练,它与训练动物相似;第二种是教育和纪律;第三种是存在之交流,“训练是一种心灵相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真正的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年轻人“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慈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而绝不是“耳提而命”,不是役使,不是教训,甚至也不是“塑造”,更不是任意的“改造”,必须是立足于人与人之间人格平等之上的交流、合作、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只有如此,教育才可能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中的启发诱导才有内在的基础与可能。

而对于教师而言,教育需要有信仰,没有信仰的就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在这种教育中,教师的个人成就已经不重要,教师不是抱着投机的态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在为人的教育服务。此外,教育要有虔诚之心,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

二、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方式的看法——苏格拉底式的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认为,迄今为比已存在的教育方式有三种:一是经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本人毫无创新精神,教材内容已成为固定的形式。它的弊端就在于“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归属于一个可以栖身其中的观念体系,而泯灭自己鲜活的个性”。二是师徒式教育。这种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权威具有神奇的力量,学生对教师的爱戴带有绝对服从的特点。这两种教育的方式都扼杀了教育中的人(教师、学生)的个性,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三是苏格拉底式教育。雅斯贝尔斯很欣赏这种交往对话的方式。

雅斯贝尔斯认为在苏格拉底式的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师生都可自由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教师运用“精神助产”方法,而不是强制性的灌输,唤醒学生潜在的力量。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使他们在探索中寻求自我永无比境的过程。对学生而言,由于这种教育是靠自己的努力逐步认识真理、探索道德的,因此他们所受的教育就不是单单地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其整个精神得到生长。由此可见,苏格拉底式教育适合全人的培养,应予提倡。可惜的是,经院式教育传统在我们当下的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

三、雅斯贝尔斯对教育过程的诠释——人与人的对话

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过程的认识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教育是师生之间自由交往的过程。在书中,作者多次谈到交往的重要性。他认为,人都是自由的,但作为个体的人的自由只有在同其它个人的交往中,并与其自由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交往中双方都是自由的个体。有了交往,“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而如果没有交往,“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而且在交往中,双方(师生)“处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没有权威和中心的存在。为此,雅氏特别推崇苏格拉底的“催产术”教育原则,这一原则正是顺应人的灵魂的需要,通过对话和反讽来唤醒学生内在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真理,雅氏认为苏格拉底的对话是一种深入灵魂深处的对话,“苏格拉底主张经验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子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相互帮助,互相促进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子找难题,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教师指出寻求答案的方法,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而且不回避答疑”。因此,对话不仅形成了师生交互性的关系,而且也使知识转变为学生个人的认识,使学生的精神受到对话的启迪和引导。

第二,教育是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只是获得知识、技能的活动,而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精神生活。也就是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个体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部分。因为,“科学中根本不存在作为立身之本和对终极价值叩问的东西,因此也就没有绝对价值可言”。教育作为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是促进人的知、情、意统一发展的过程。

第三,教育是个体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的过程。雅斯贝尔斯十分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 “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之所以重视自我教育,是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所以,在教育中,教育者的终极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去。

四、雅斯贝尔斯对教育内容的看法——从精神需要出发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挥的引导作用,除了凭借自身的精神力量,挑选合适的教育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甚至还认为“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

从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出发,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的精神发展有三个层次:对宇宙的认识、对生存自我的体验和对上帝的领悟。个体的人如想实现自我就必须实现三个超越:超越现象世界、超越生存自我和超越精神之我。实现这三个超越必须接受三方面的教育:科学教育、哲学教育和宗教教育。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哲学体系中,关于学校教育内容的选择就是以此为依据的。科学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关于自然、社会认识的教育。通过它,使学生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和自我生存所需要的智力和能力。它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如人文、历史、自然、科技等。哲学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发展理智和获得认识自身的能力。“哲理课。,使人了解思想论争双方的焦点所在,以及如何运‘思’而使问题得以澄清”,至于宗教教育,雅斯贝尔斯认为,对儿童来说,这笔精神财富将伴随他们一生而受用无穷。因为这是最终实现自我超越的主要手段。当然,雅斯尔贝斯关于教育内容的认识,由于受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未免失之偏颇。但从他这种认识中所体现出来的大教育观,这种对教育本质的精神层面的追溯,的确引人深思。

我对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的看法——理想要带动现实

《什么是教育》这本著作集中体现了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点,同时它也体现着现代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人本主义倾向。雅斯贝尔斯重视对“人”的培养,提倡整体教育、强调自我教育,倡导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注重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反讽和精神助产的方法等等,从各个方面深入批判了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阐发了他个人的教育理想,这对将要走上教育岗位的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对我们日后的教学研究工作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无庸质疑,雅氏的教育是理想化的;如果套用“马克思”,这是“共产主义”的教育,书中阐述得透彻的教育理念,让我憧憬: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中,教育中的学校陶冶退居次要地位,社会陶冶和家庭陶冶变得重要起来。学校已经基本没有了基础教育的课堂,而是特色化专业化的、更像是研究进修机构的场所,是为“找到了自己”的人们提供交流对话的场地。老师与老师,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他们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所谓课堂是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人们都带着满腔的热情专注于共同感兴趣的事情。

在书中,雅氏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教育弊端揭露无遗,从绝对的高度对经院式教育和功利主义的教育狠狠地批判了一通,并为我们指明了教育未来的方向。但是,必须承认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和动力,既受到了社会的制约,又要不断改善自身来适应社会形态并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就中国而言,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教育形态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以输送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对于地区贫富差距巨大,人口密度大且分布集中不均匀,人们平均素质水平低下的中国,教育模式参差不齐——部分贫困地区甚至还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而发达地区已经做到了素质教育;在这种状况下,即使有再好的教育理念也必然落不到实处。社会是多元化的,教育这一维绝不能孤立而存在发展,我们不能否认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但也必须承认在现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的教育不可能完美,我们只有认清现实、认清方向、找准方法,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前行。雅氏的教育观让我们有了努力地方向和动力,现在更需要思考并解决、且更加有挑战性的是实施方法和计划。面对美好而遥不可及的理想,低头看见残酷残忍的现实,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放正自己的态度。

《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5

很高兴,寒假前学校配发了这么一本的好书。拿到这本书,真想一口气读完。但因里面值得研究的知识太多,不得不细嚼慢咽。真是一本值得老师认真学习的好书。

本书以教育哲学的思考介入当下学校教育,从如何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欲求这点着手,展开了对学校教育的各个基本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学生、教师、教学、学校和校长六个关键词的哲学解读,阐发学校教育理念,进而展现好的学校教育的图景。

该书序中说,真正的教育乃是深入我们心灵的、长久地留存在我们记忆中,并且催人向善的事物。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应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但在我们的班级制授课的教育体制下,又是很难针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我们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去解决这对矛盾。

给我体会最深是第二章节,使学生成为向学的生命。幸福的根本在于拥有丰富的内心生活。理想的学生的基本状态:

1、开阔的视野,

2、充分的锻炼(培养个人的才能,发掘自我潜能,培育个性,养成脚踏实地的作风。我觉得还可以添加:培养意志力、在身体的运用当中了解自己、获得挥洒体力的甜蜜感),

3、相互的激励。

始终在学习中,在活泼的成长的状态之中(涌动着的活生生的精气神)。比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向学的生命。

那作为老师,我们如何唤起学生的向学之心呢?我觉得学校正是因为有了学生,学校变成了一所生动的学校,让一堆房子变成了活生生的,富于朝气的教育空间。让学生成为向学的生命,主要提出学校的教育不止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生气勃勃,永远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生命状态。学校教育的好坏不止是看学习成绩的好坏,更重要的是看培养出的孩子是否朝气蓬勃。如若你让孩子学,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没有发自内心的自主学习,那么孩子的学习也是疲惫的,老师的教也是徒劳的.。

向学之心的唤起首先需要学生的自我肯定,积极的自我认同,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调动自我潜能朝向学习。话又说回来,我们还是要用赏识的办法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先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然后才能向学,乐学。学生是活生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因此学生的向学之心还得需要学生的个人兴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也要有向学之心,自己先学习,不断的去学习,才能给学生更新鲜的知识,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

其次作为老师还要在课堂上不断的摸索,仔细的备课,认真的上好每一节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引导他们找到学习的门径,让学生对这节课发自内心的想听,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也收获学习的成功。当学生告诉我学习的状态越来越好,能享受学习,并投入地学习,人也变得越来越阳光,越来越自信,我意识到理想的教育状态可以成为现实,我知道老师的教育观深深影响并改变了学生。

这就要求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成为引导学生向学的这么一位教师,这样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也轻松。让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生命、面对人生。成为向学的生命!

第三篇:《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心得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心得

读了张平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书以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确切地说在开始研读的时候就已经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自信感,如果儿童自己不就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就都不能再他们的身上培养出来好的品质来。所以说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会做什么事都垂头丧气,打不起精神来;反之,如果孩子有了信心,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出世就乐观进取,做事积极主动,乐于接受挑战,正因为如此,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孩子的自信,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印度著名哲学家菩德曼说:播种一种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培根也曾经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从这些名言中,我们可以发现,良好的习惯已经被塑造为一个人存放在大脑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本。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以外,更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因为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教育的灵魂,就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孩子们都将会走上光明而美好的“星光大道”。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过:“教师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我探究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我们的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指从知识获得的途径与方式的角度对学习进行分类得出的,是指在教育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

第四篇:《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心得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心得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它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教会学生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一位哲学家说:“一个随外在力量而行动的人,就是奴隶。”一个现代人,首先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独立,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构成,是人能够立足于社会,发挥其潜力的基础。

独立性强的孩子一定会发展得好,独立性差的孩子发展一定是比较差的,这是社会的需求造成的。因此,努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就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呢?

也有人说: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生活。这句话一点也不错。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就会精神抖擞,对一切都积极努力,乐观向上。我们家长对孩子有信心,就会觉得孩子时时在进步,到处是优点。

相信自己能把学习搞好,积极努力的去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是学习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干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是事业上的自信;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会做什么事情都垂头丧气,打不起精神来。老师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果孩子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处世乐观进取,做事积极主动,乐于接受挑战;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会在任何事情面前表现出柔弱、恐惧的心理,从而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

书中讲了这样一段故事,一位优秀的老师在一个学期内就把一个全校成绩最差的班带到了全校第二的好成绩。当有人问他是怎样教这些所谓的差生时,这位 1 教师这样的回答:事实上我没有做什么特别的补习,我只是每天上课前对我的学生说,你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只要你每天监督自己多做一道题,多背一个单词,多考一分。事实上,我的学生们每天都向着小小的目标不断前进,一个学期下来,成绩自然就上去。确实如此,激励孩子其实很容易,只要适当的鼓励孩子,让孩子产生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孩子的自我激励也就产生了。这是一段我最喜欢的故事,因为我自己也常常面对这样的班级,有时候心里着急,就喜欢批评学生指责学生上课不认真,回去不好好做作业,甚至经常怀疑学生的成绩都是作弊得来的,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鼓励学生建立学生的自信是最能改变一个人的方法可是却无法在实际中去做到呢,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些成年人在工作的同时在责任心之外,不可避免的有功利的心,考试的排名,每一次的质量分析,中考压力,多年来象大石一样压在我们的心头,我们总是微笑着说淡化排名,可是社会上却又特别重视的是学生的成绩,所以每次看到学生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忽略他们的纯真、可爱。他们所成长的环境,他们叛逆之后隐藏的无助与孤单,为什么有时候看到这些学生都会觉得厌烦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学生的成绩不好,在应试教育的畸形压迫下,我们有点无奈的把学生成绩优秀作为工作中是否有成就感的标尺,所以我们给自己定下了宏伟的目标,然后把压力转嫁给我们的学生恨不得只用几天就把他们教成聪明非凡,所以看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不要小看一分,不要忽略最细微的进步,不要忘记了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教育是对生命的关怀,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由衷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动力,因为,自然界中最能打动与震撼人心的就是生命创造的奇迹。如果古人都能说出不为五斗米折腰,那么今天的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也要坚持不要只为中考成绩而去工作!

选取书中我最喜欢的话来阐明我对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的理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就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我想这就是世界上所有的教育方法所要达到的本质!

雷昌沙 2010.12.24

第五篇:教育心得:好的教育是没有痕迹的

教育心得:好的教育是没有痕迹的生命的教育与学习的目的是在生存的基础上学会如何生活。学校通过活动和事例让学生明白:“先做应该做的,再做喜欢做的”。因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为了使生命更有价值,使生活更加美好。

从最初的点、线交织,到后来发展为面的广阔,这就是李长富副校长所崇尚的教育观念“好的教育是没有痕迹的”。

在中国传统教育管理中的“管理”,往往“管”位于“理”之上,管的太多,理的太少,这样就容易失去管理的作用和意义,所以要先理后管,这样才能有效的做好管理工作。

爱国主义是一项长期的教育,特别在今年庆祝祖国六十华诞之际,学校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能够学习到德育知识,受到一些启示。也希望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做一名“眼中有人、心中有事”的立新人。

如何达到“好的教育是没有痕迹的”,在教学上,学校开展了“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专题研讨会,老师们针对UBD教学方法做了讨论,“UBD是一种设计理念” 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受益,同时,教师也能够不断发展。

有效教学并不是仅仅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传授完了就是成功,而是要思考在每节课内容背后的含金量是多少,并反思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习到了哪些知识;得到了哪些启示。

李长富副校长在当班主任期间,教导学生要学会做大事,什么是大事?借用一句经典的广告语来解释就是:“可以被模仿但不能被超越。”在此基础上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具有创新的思维,并可以独立的解决难题。所以说教学就像穿衣一样,不能光注重单一的好看,还要注重整体的美观,要挖掘它们之间的联系。

下载《什么是好的教育》读书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什么是好的教育》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读书心得

    读《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教育专著有感 马兰庄镇后裴庄中心完全小学 张中凤 读书可以愉悦身心,可以充实自己,最近,我认真阅读了著名教育家孙云晓的作品《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感受......

    《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郑志超

    教育的本质 --《什么是教育》读书体会 人是有可塑性的,这是教育产生作用的的基础。教育关注的是将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把人的指向未来的可能性转为现......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

    《教育是没有用的》 今天跟各位同事分享的这本书是《教育是没有用的》,作者是林格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组长,以前读过最近又拿出来翻了一下,通过两次阅读发现印象较深的有这样......

    教育读书心得大全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1《爱心与教育》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的教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

    教育读书心得(大全)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1《爱心与教育》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的教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

    教育读书心得

    篇一:教育读书心得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无论是“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教育即解放“,还是“真诚的言说”,均在一个个看似轻松的话题中高扬着......

    教育读书心得

    有关教育读书心得 有关教育读书心得1 我认真读了赵国忠的《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我们是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生活主旋律。可是,日复一日,你感觉到单调了吗?物价......

    教育读书心得

    教育读书心得 教育读书心得1 朱xx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他指出:教育就是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为了一切的人,我们不仅要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