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没有用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8:2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是没有用的》读书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是没有用的》读书心得》。

第一篇:《教育是没有用的》读书心得

《教育是没有用的》

今天跟各位同事分享的这本书是《教育是没有用的》,作者是林格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组长,以前读过最近又拿出来翻了一下,通过两次阅读发现印象较深的有这样几点:

1书名《教育是没有用的》指的是偏离了教育目标的教育行为是没有用的,甚至起反作用。教育、教学都会有目标,如果目标不明确、不准确教育行为就会随意,没有章法,指向性不强,这会造成教育效率低下,效果不明显,所以任何教育行为一定要考虑它的目标,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林格老师认为教育应该回归本质,什么是教育本质呢?林老师认为:从本质上讲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这个问题理论性太强,我的水平有限解释清楚有困难,书中有很精彩的论述,感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一下。

3了解了老师的工作为什么越来越累。之所以这样,林格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育承载了太多跟教育本质无关的事情像:升学、就业、致富、成名成家„„等等,林格认为这些都与教育本质和目标无关。对于这个观点,我是有些疑问的。通过教育实现这些目标,我个人的感觉这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人性,以人为本的本质就应该是尊重人性的需要,几千年来古人读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修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所以这不只是现在的事情。我感觉真正造成现在教育压力的原因:一是独生子女的产生,二是家庭教育观念和水平相对于社会时代发展的落后;三是现代教育要求下教师的配备与学生人数不成比例。这第三个原因很重要,因为国家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尊

重个性、因材实教、多元评价等等,而真正做到这些,一个优秀班主任能照顾到的人数,据专家研究最多是15人,而我们面对的人数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怎么办?好好读读这本书,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4书中的一些例子很有意义。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是这样的:一位老人遇到了麻烦,每天都有一些顽皮的孩子聚集在他家附近,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了很多办法来阻止他们,叫警察,打电话给孩子们的父母,甚至威胁他们,但不不奏效。相反,孩子们似乎更加起劲......从这个故事里面背后的原因分析是这样的: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扔石头是出于内在主动性和兴趣的驱使,扔石头让他们觉得好玩,刺激,因此那位老人越管他们越起劲。但当他们从老人那里得到第一笔钱的时候,这些孩子扔石头的兴趣或者说原因就变了,他们做的事情再也不是源于兴趣,从原来内心的渴望变成外来金钱的刺激,当外来刺激越来越小的时候,扔石头的行为失去了激励因素,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我们的教育需要智慧,有时候从行为背后寻找原因,思考方法可能会更有效。

5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状态。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除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科学原因是这样的:人在交流当中,语言的作用只占15%,表情占30%,人的状态占55%,所以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状态,当我们有了一种好的教育状态之后,应付带来好的教育。

以上就是我读这本书的一点收获,希望能对各位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第二篇:读《教育是没有用的》心得

谁在毁坏孩子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心得体会

“谁在毁坏孩子的想象力?!”

当手中的书页翻到这里时,我冷不禁打了 寒颤,林格先生那掷地有声铿锵的话语抽打着我„„教师、难道教师的教是在毁坏孩子的想象力? 看书中写道: 想象力与大国崛起

这里,我想把想象力当作 一个重点 来探讨。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我们的教育控制了孩子的想象力,所 有的知识传授都是 徒劳无功的。有一句俗话叫“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分数 “芝麻”,想象力 “西瓜”。

是想象?想象是 心理过程。

通常把人们在外界现实刺激的 下,在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 加工和改造、和 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做想象。这里需要注意的有三点: 外界现实刺激主要 为言语的调节或物质的刺激,记忆的表象主要是 感知过的材料 实践经验等,和 新形象则是将大脑中旧

重新,从而构成新的,是 智力活动。,想象是 形象思维。

想象在本质上是 形象思维,是构成 性思维的基础。比如,读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幅壮美的图画,而且每个人脑子里的画面都各不相同。每个人在想象的时候,都借助原来脑子里的表象 了加工和。再比如,当 读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时,大多数人并 经历过 的情境,却能在头脑中产生一幅奇异的图景来。这幅 从未感知过的图景,用 熟悉的“枯藤”、“小桥”、“古道”等表象构成的。想象 是以记忆表象为原材料加工改造而成,但记忆表象只是对 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简单重现,而想象则是以 新形象为特征的。

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想象占有的地位。想象力是人类独 才能,是人类智慧的生命线。优秀的想象力

杰出人才来说是必需的。人的大脑 四个功能部位: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人们运用前三个部位功能的机会多,而应用想象 机会少,人仅仅应

用了 想象力的15%。可以说,想象能力应用多少是评价 人智力高低的标准。爱因斯坦16岁时曾问 “ 有人追上光速,将会看到

”,以后他又设想“ 人在自由下落的升降机中,会看到

”。他在想象力的基础上,的逻辑思维和严密的数学推导,创立了 论,诺贝尔奖,世界上最 的科学家。

发明家,他的成就在 程度上应归功于想象力。爱因斯坦 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最近几年,我国 优秀学者都在做一项有意义的课题——关于大国崛起的原因分析,但大多 分析了经济、科技 的原因,忽略了深度分析教育的原因。

比如,人们时常问究竟是

了强大的美国,究竟是 发达的科技,的机制,以西部牛仔为模式的冒险精神? 学的鼻祖奥斯本说:“是想象力 了强大的美国。”也 说,一切都应当归结于人脑的想象力。一切教育、科技、经济的发达,都离不开想象力,即使 的机制 为人的想象力的展翅高飞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所谓人才的自由流动,生产要素的 活跃,创业的 活跃等等,其内在原因

人的想象力的空前释放。

作家郑渊洁有一段话很精彩:“这是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着你,你 拦着,你的禁忌越多,你的成就就越少,人只应有 禁忌——法律,除此之外,越肆无忌惮越好。” 可是,的教育,不善于培养人的想象力。教育学者,我关注到 重大的问题—— 的想象力到哪里去了?

每个孩子 充满想象力的天才

一位美国美术教师来到昆明 教学交流,她

孩子的画技非常高,布置的 练习都画得栩栩如生。有一次,她出了 “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孩子们去画。结果,她

孩子都在画 同样的事物——圣诞树。她觉得很奇怪:怎么大家都在画圣诞树? 观察,她 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画着一棵圣诞树,孩子们正在照着描。于是,她把黑板上的圣诞树遮起来,要求孩子们的想象力创作一幅画来

主题。

没想到,这可令那些画技超群的孩子 难。抓头挠腮、冥思苦想、痛苦万分,无从下笔。最后,这位教师只好又把黑板上的圣诞树露了,这才使孩子们 了任务。那千篇一律的圣诞树应该引起 的深思!为 会 呢?

的孩子画画喜欢问“像不像”,美国的孩子画画则喜欢问“好不好”。两者的区别在于:

“像”是有样板、有模型的,而“好”则的章法。的孩子之 喜欢用“像”来评价形容 的画,自然是父母老师给 灌输了 的价值标准。

任何 孩子 极具想象力的天才。还未经文明熏染和污染的孩子,其思维模式还 被纳入社会公认的体系中,天马行空、稀奇古怪的想法其实正是可贵的想象力的火花。鲁迅说过:“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 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到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然而,无数充满奇思妙想的孩子长成了思想贫乏单调的成年人,这里要怪责的,自然 孩子,而是家长和老师。

课堂上,老师提问:“雪化了变成 ?” “变成水!”大家异口同声。

小女孩回答:“变成了春天!” 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又是多么富有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老师,这 标准答案。

父母问孩子:“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一只之后,树上还剩下几只鸟?”

问题的目的当然是想让孩子回答:“一只也不剩下,都被枪声吓跑了。”

孩子回答:“还有三只。”父母愕然:“怎么 ?”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这是 充满情感又极其现实的回答。可是,父母却大声呵斥:“ 乱七八糟的!你脑袋里从来就没想过正经事儿!”

孩子们记住了“标准答案”,可谁来计算 失去的东西?在讲学时,我曾经反复和校长们探讨,基础教育所要警惕的 问题是,教育是一把好刀,会用的人 优质教育,不会用的人,会把刀变成控制人的“凶器”。

事实上,的教育过程中,一味强调教育的“无所 ”,把知识当作教学的目的,而忽略了孩子学习的 性,其直接后果 控制甚至毁坏了孩子的想象力。教育来说,这应当也算是 人文灾难,这决非耸人听闻。

可是,我要问问 每 思想着的 人: 有 的想象力么?,那么,到底是谁,是 在扼杀着 的想象力?

鲁迅的叹息还在我的耳边回响:

天才!那诞生天才的土壤呢?它们在哪里?

天才诞生的要的因素,想象力,被耗尽了,被扼杀了。可是许多人却在为此沾沾自喜: 有听话的孩子,不会想入非非调皮捣蛋离经叛道,能够 本分忠厚的老实人而

自甘平庸,可是习惯了为此自豪,骄傲!

是传统的一 了。

在 制造出一批又一批听话的孩子的,丢掉了 ? 仅是想象力,还有许许多多的别的更 的东西一同夭折在摇篮里了,连一丝记忆的断片都不会有。

当 小学生说出了“雪化了变成了春天。”的时候,她正美美的享受着春暖花开,换来的却是老师连连地摇头。

于是他也开始重复着和别人一样诸如扶老太太过马路 的平庸故事的叙述。

这可以 高分数。平庸某些时候 高分低能的代名词。

另 孩子在睡觉时对着晒过的松软的被子说:“我闻到了阳光的味道呢。” 可是妈妈回答“快睡觉吧!明天还要上学呢!”

可喜的想象力的萌芽,被冷淡着,着,在不经意间被扼杀了。仅仅

想象力么? 缺少对别人的关爱?

于是 从小就 了刻板的,枯燥的,味道的语言,思维和生活。

于是 的世界诞生了 个乖巧的,善于察言观色的孩子,个被“标准化”的习题“标准化”了的孩子。

既然一切都

定论,答案,只要记住就可以了!只要考上大学。。。老师在 谆谆教诲,家长也在 高压灌输。

,那是怎样的答案?那是怎样的大学?

我要问,一切真的 都 定论了么?我怀疑!我质问!的大学适合 么?

让 的孩子学会如何想象,思考和生活的学校,不念又有 损失么?未必!

还有谁在和我一样地怀疑?在反叛?在大胆地设定,然后大胆地去论证?

生活得更,更有意义,应该再做些 ?

外国人正在做,走到前面去了,远远的落下了。

在干 呢?

睁开眼睛,你会惊出一身冷汗。

被过重的垃圾知识压迫着的学生,被莫名其妙的人际关系束缚着,被世俗的洪流挟裹着,同化着,摧残着的年轻人,到处 老化了的,僵硬了的,脸孔和心灵,你不觉的难过么?你不觉的气愤么?,那充满了活力的,生机勃勃的,想象着,也 着的人在哪里?为 不会是 呢? 人!那么是谁?在广瀚的大海边,在退潮的沙滩上,小孩子不停地用双手

把搁浅在水洼中的小鱼重新仍回到大海里去,他做得很,也很辛苦,汗珠不停地滚落下来,掉到沙滩上。“你为 要 做呀?”有人问他。

“它们会死的。”小孩子仍旧不停地,地做着。“可是有这么多的鱼,你救得 么?” “ 它们确实需要呀!” 是的,人而言,许多东西都

了实在的意义,包括想象 的能力。,“ ”确实需要呀!为

要冷漠视之,要粗暴地将它们扼杀掉呢?

父母的自我更新——学习是,悟道是

父母学习了以后,总想把学到的东西立即用到 的教育实践中,所谓“活学活用”、“现学现用”。

其实真正的学习是学而不用,悟而不用,学的目的是悟,而 用。悟了,就会内化为 的 素养,悟得多了,就能积累 境界和,以后,自然流露 的心态,最好的教育。一学就用,或者学的目的是直接使用,属于浅层次的学习。每 孩子 独立的个体,任何 教育经验都未必适合他,活化的,个性化的流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 极致 文化。为 有那么多不识字的母亲教育出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她们没知识,但有文化。

地给文化下 定义,但 上可以确认的是:文化

状态,情怀,意识,耕耘,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与交流,最后融会贯通之后,力量,对心灵产生 与感召的力量。教育之 是大智慧,它无形,但胜有形;无用,但大器天成。教育之道是 人们 生活质量之道。我很固执地,教育,要从 家庭教育开始。家庭是孩子生长的土壤,家庭教育土质,是一切教育改革的起点。而 家长,做父母是天彺的义务,不需要 学习怎样教育孩子,再说 的父母,父母的父母都

的学习。。

我曾经从一本人文学书中 到日本与韩国的人文生活,的平均国民素质比 高过许多。请让 暂时放下 民族情绪,去 素质 话题。

这是 客观的事实。欧美 的人

很容易就区别开 人与日本人韩国人的特征。

我觉得这与日韩 的女人结婚后通常呆在家里做全职母亲有着 的关系。

当她们受过 的高等教育之后,回家 照顾看护孩子,陪伴孩子们一起成长,而在,条件的家庭,父母双方都

工作,孩子由祖辈帮忙带,而

代的祖辈,文化程度高的并不多。

经济条件稍好,请内地来的 保姆代劳。而来自农村的保姆受教育的程度普通是 低的。在孩子成长最宝贵的前三年,孩子的气质,及修养的人,孩子的主要抚育人。在,大 的保姆承担着 角色。

这开端的差距。

父母的学习,林格 说: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教育孩子就像开飞机,学习过开飞机,十个有九个都会掉下来。”我考察过,比如瑞典,所有要结婚的人 学习的家庭教育功课,学习合格后才能拿着 结业证书去登记结婚。

我 每个家长都应该学习家庭教育理论,马克思说:“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 是教育子女。”这句话非常。法官,法律,否则 失职; 传教士,以传播宗教为本分,否则 不虔诚;同样,家长,以教育子女为天职,否则 不称职的家长。做父母的,像法官、传教士那样忠于职守,的是,家长 职务是 退休的,是终身制的。

我国有近4亿未成年人,让孩子健康成长,有 美好的未来是 家长 的愿望。但如何 “ 任教师和终身教师”,却 每 家长都清楚。

老一辈人的 教育孩子,有时 是无效的,甚至会招来孩子的反感,时代 了前所未

,如此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是人类史上的 奇迹,而人类在面对 玩伴的独生子女的教育,任何经验;

,现在孩子的身体发育大幅度提前,许多新问题 身体

提前以新的面貌层出不穷,使 无法以既 方法应对;

,的社会 大转型期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使孩子成长的文化土壤与历史上任何 阶段都不同,财富和竞争概念的灌输,让 孩子提早 成人世界的竞争规则,失去了 应当 真正的童年;

,在电视机前 在网络时代长大的孩子,特殊的心灵生长特征,这是上一辈人 无法理

解和解释的教育现实。

家长的学习,是在 如下两个命题: 母亲文化。母亲在对孩子施以德行、礼仪、品格、气质的养育过程中,以慈母之心和德淑高雅的 对子女人格的浸润。母亲文化的 在于“德、容、言、功”所表达出的社会责任感,厚德在于母亲在操持家务和待人处事的过程中所表达出的通情达理,温厚容让。优秀的母亲 孩子是一片海洋,宏大广博,是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来源,是 激励的力量。母性所展示的人性,所表达出的修为和牺牲精神,是孩子永恒的精神教练; 父亲文化。考古学家郭沫若 父字乃斧之初文,其两把板斧,一把是思想和智慧的,一把是方向和力量的。许慎的《说文解字》,父乃率教者,是家庭中定规矩,以理念,以道教子的人。父爱 理性使命和方向的引领,是

精神的输送,父爱的理性越具方向性,对孩子日后的,定力越具指引力,父亲的理性、智慧与责任的,是孩子信仰、性格、动力、精神的基础。

可以说,如何整合这两种文化力量,是当前家庭教育理论的 方向。

篇里,林格对母亲文化的透析充满 古典意味的沉静与美,也让我忍不住再提起那本台湾任兆璋先生著的那本《孩子的心,我懂》里,对母亲简单的描述:母亲是 大学毕业并不,但 是个情绪稳定的人。

情绪稳定,也 善于控制情绪的人。说来简单,对应现实,其实很难。在39页,林格引用拿破拿破仑的话:"能控制好 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

仅管

点很难,但林格 控制情绪仅仅只是教育者的 功,接下来的修炼道路还漫长着呢。。

同样,107页的“沉得住气,才能 一名教育家”论述也同样精彩。

第三篇:《教育是没有用的》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和很多人一样,一开始我是被书的题目所吸引了——《教育是没有用的》,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天天起早贪黑地辛勤工作,为了能把我们的学生“教育好”而心力交瘁,这些难道都是无用的吗?

教育,毫无疑问是有用的!但为什么会泛起“读书无用论”?我就谈谈我的看法。自1999年教育部开始实行“扩招”以来,从2000年到2005年,我国大学扩招了本专科生1000万人,而且教育部表示5年内中国大学将再扩招438万人。如此庞大的就业需求社会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消化?再加上我国目前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这直接导致了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我们不否认当年教育部实行扩招的初衷:国民的受教育程度的确能反映一国的综合国力和全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但是,这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民众所受到的教育必须是能够保证质量的,不能单靠提高数量。然而,反观今日,大学唯利是图,办学质量低下,学术腐败,职称官僚化,大学生素质低下,弄虚作假......这样的教育即使提高了入学率,有何用?!

高等教育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的,不可盲目拔高,更何况我们的起点如此之低,良莠不齐。扩招导致了大学唯利是图,大量吸纳不合格分子,教师“思钱不思业”,这些直接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90%的大学生按照正常标准衡量都是不合格的!有多少在校大学生只是为了得到那一纸文凭???

就业率下降是持“教育无用论”者最有力的借口。你很容易想象,辛辛苦苦耗费四年青春和大量资金换来的只是一张被推来推去的文凭,游荡社会。换了谁都会对读书产生怀疑!“只有读书才会有出息”,这是多少父母对一颗颗懵懂心灵的教诲,可现在父母的殷切期盼得到的却是失业再失业。回想起当年“宁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的决心,有多少父母的心凉了下来!

感悟一:是教育去适应孩子,还是孩子来适应教育?

就说我们小学,你说我们教育孩子,并没有尊重过孩子们的意见。我们总在以是否听老师的话为标准来评判学生,总认为学生的作业不合我们的要求,总觉得他们上课没认真听讲解„„这种一切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不就是在拿我们自己看来适合的“鞋”往孩子的脚上硬套吗?

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确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比如我们的大班额,人多的得七十多个孩子,可是林格最理想的班级的人数是十五人,这相差的也太大了。

在各种教育改革方案中,降低每个老师所负责的学生人数目可以说既简单、又好,因为和其它教育改革方案(例如举办教师测验、推动学校公办民营、或发教育补助券)不同的是,缩小班级规模很少受老师或者家长反对。美国很早都已经将降低班级人数定为教育政策,而且在过去几年中,也已经投入数十亿美元的经费在上头。同时,加拿大、澳洲、英国教育界,也都大声疾呼应该缩减班级规模,甚至连日本都不例外,而日本中学生的成绩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然而,实施小班制确实有一个明显的缺点:要花很多钱。因为这样一来,就需要更多的老师,可能也需要更多的教室、黑板和其它各

种教学设施。相较之下,其它教育改革方案的花费(例如举办教师测验,或提高教师薪水,以吸引优秀人才投入教职),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另一方面,如果小班制确实奏效,将创造出庞大的经济效益。比如教育水平提高之外,还会带来很多好处,例如,由于国民知识水平提高、身体比较健康,医疗花费和生病的时间都会减少。大家上班的积级性高啦,创造的效益也会高呀。

此外,在小班里,老师也比较能鼓励学生讨论,指定需要书写的作业,同时更仔细的检查学生作业。换句话说,小班制能不能发挥效益,有很大部分要看老师能不能改变教学方式,以充分利用小班制的好处。最后,有些分析家相信,低年级学生在小班中较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出较高的自尊心,而且他们从小班中得到的好处可能可以维持很多年,即使学生后来回到一般的班级上课,都不会改变。感悟二:不要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价值观。

教育就是生长,这就意味着生长本身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并没有其他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做出成就之类我们耳熟能详的教化,其实并非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者,尤其是家长的强大期望。这些目标,原本应该由孩子去规划,但是现在教育者更喜欢做的事就是,替孩子设计好了未来,然后要求孩子去实现这幅图景,这恰恰是对教育本质和孩子天性的劫持。

有不少老师是爱孩子的,一切以孩子的发展为第一前提,可是却得不到孩子们的认可,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企图以自己的个人意愿,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如孩子们喜欢看“快乐男生”“超级女生”“快乐大本营”等娱乐性较强的节目,对于新闻联播等时政性强的节目则是敬而远之,老师则认为喜欢看这些娱乐节目是浪费时间,不提倡,或是明命禁止。师生间因为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个人体验不同,在价值观,审美观上有着巨大的差异是难免的,可是有部分老师和家长不仅不能以平等眼光来看待孩子们的偶像,还要以打击孩子们的心目中的偶像为第一要务,期望在孩子们心中摧毁一个价值观后,建立起自己想要的价值观。这种做法常常是得不偿失,不但孩子们不接受老师和家长的价值观,还会以对着干为乐。

在这一方面林格先生认为,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而发现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其中包括两个层面的尊重:一是高度尊重孩子的发展权利。与成人一样,孩子具有生存权、发展权,等等。二是高度尊重生命的发展规律。我认为这两个层面的尊重,正是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之道。

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偶像,说明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今后我想要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而他的偶像就是他的答案。当然他们因为自身生活经历,社会阅历的局限,在偶像的选择上难免有不妥当的地方,可是这些都是可以引导的。我个人认为,在价值观方面,作为老师可以不赞同孩子们偶像,但是你不能打击他们的价值观,更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们身上,只有尊重了他们的价值观,你的意见才可能

被孩子们接受,这样教育才可能继续。

以上是我读书之后的一点个人体会,有不当之处还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四篇:教育是没有用的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书笔记

摘抄内容:

卢梭说:教育就是生长,这意味着教育本身的目标就是生长,而并非其它。从另一个角度说,学习是人的高级本能,是不需要教的,教育是没有用的。

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潜教育,造成目前教育障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孩子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孩子的本性是不愿意感受到有人在教育他的,当孩子意识到他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教育的意义就失去了。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教而教。

我从来认为,教育是道,而不是技术。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希望,就在于依靠一种静静的精神力量,自下而上进行一种改变与推动,就像水一样,浸润万物而无言,静静流淌而涤尽污秽烦扰,以一种低调的旋律,把自己放到“无用”的人生位置上,最终实现“无用为大用”

第一章:教育之困

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中小学生和教师、家长、校长身上。

第二章:回归教育的纯真

从本质上说,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过于依赖大脑,依赖心理学技术,依赖知识的传递,就会使我们的心灵失去了感知、感觉、感应的能力.第三章:全面依靠孩子

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第四章:教育目标就是焕发人性光辉

与其空喊什么道德教育,不如以人为本,以人性为本,将人性中的光亮发扬光大,同时尽量抑制人性中的黑暗与弱点的恣意滋长。

第五章:教是为了不教

教育者的状态达到“不教而教”时,传统教育所要求的模式设计、技巧是没有用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每个孩子都能主动地学习、独立成长、积极创造,而这时,教育本身却发挥了其最大作用,无言而教化万方。

第六章:真正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

教育者应根据孩子的差异性创造性地使用各种评价手段,让评价者掷地有声、个性化、真正可信,让孩子真正受益。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孩子真正受益。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孩子都能成材,这是教育的本意和意义。

第七章教育的最低纲领:培养能力

对人的命运发生作用的,除了知识,还有人格与能力,三者协同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在这三者中,知识是次要的,而人格和能力起主要作用,这是新时期对教育目标的新认识。

第八章:习惯是教育的最终结果

习惯与做人品格的培养存在着一种线性关系,人格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如果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大屋子,那么需要找到门和门把手,否则是知其门不

得而入。这个门把手,就是习惯。

这本书是我匆匆读完的,书中有些内容我都需要时间去回味、消化,以前看的都不是这一类的书,现在感受到教育的巨大魅力。同时,通过这次读书,让我有一个新的认识,那就是教育类的书我们学生更应该去读,他对于我们学习各科知识都有很大帮助,让我们从那个地方开始学,知道重点在哪儿,能大大提高我们学习效率。此外,也能让我们更地去明白老师的教学目的,感受老师们的良苦用心。

第五篇:教育是没有用的

为提供给孩子一双合脚的鞋而努力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我刚拿到《教育是没有用的》这本书时,第一感觉就是奇怪,教育怎么是没有用的呢?于是便怀着好奇心去拜读,感觉不错,并深受感触。先将我感受到的关于他的一些教育观点摘录如下与大家一起分享:

作者林格先生曾经接受过《中国教育报》专访,是一位“养成专家”。《教育是没有用的是作者林格若干年来对中国教育考察、实践、研究的心得。本书内容不仅有高度、深度、有震撼性,同时也有诸多养成教育试点的成功案例支撑,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倡导回到教育的本质,让孩子成为教育的主体,把家长和老师都解放出来,该书立意深远,说理清透,是一本会对中国教育观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理念性作品。

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林格先生认为,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孩子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让人自然、自由生长,主动学习。关于教育的本质,林格先生的体会是,教育就是生长,教育就是用心灵去感应、孕育、温暖另外一颗心灵,让孩子的心灵充满温暖与阳光,这个感应、孕育、温暖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被培养和被教育的过程。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三个维度,长、宽、高。长指擅长,人有一技之长,并不断学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宽指与人相处和合作,高指一个人的人格构建,高是关键,因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可以说,林格先生的观点,首开而来对传统教育观念说不的先河,让人耳目一新,仔细想来,却是一种理念的回归。

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的是教育就是提供给孩子一双合脚的鞋,而我们嘉汇阳光小学在张校长的带领下,开展三周四节,打造四国文化,注重孩子个性发展,这与林格先生的教育理念正好不谋而合,在这样走在教育前沿的团队里,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我绝不能落后,要为打造孩子那双合脚的鞋而努力。我要转变观念,既不能只盯着少数尖子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也不能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而压制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要珍视孩子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细心发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特长,了解每个孩子发展中的需求,帮助每个孩子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确立发展方向,建立自信,这样才能打造一双真正合孩子脚的鞋。

以上是我个人的浅薄观点,希望我的发言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我的这块平淡无奇的砖头,引出各位老师的金玉良言与优秀观点!谢谢大家!

下载《教育是没有用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是没有用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是没有用的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于英杰 《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把教育和教学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用“教育”涵盖了几乎全部办学行为, 包括教学。而教学问题,据说均可沿书中......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模版)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最近读了我国着名教育家格林先生写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书中内容不仅有高度、深度,有震撼力,同时也给读者展示了许多教育试点的成......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书笔记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书笔记 “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者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之‘大用’,此为教育者的幸福所在”,从书中找到的这一句也正是我对这本书名为《教育是没有......

    《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

    《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 《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1 读了《中国教师报》第398期教师节特别刊《教育是什么》一文 我心胸澎湃,深有感触。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是教育发展的......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心得体会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心得体会 偶然的机会,在某中学看到“学生是脚、教育是鞋”的条幅,联想到著名教育家林格先生新近出版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些许思绪涌动,陆续记下,望能......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这几天中午在我姐家吃饭,也忘了是我的推荐,还是我姐自己买的。她的床头放着林格著的《教育是没有用的》的一书,我又翻开看时,真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它......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优秀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一《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让我的假期文化生活丰富了起来,因为此书作者林格先生大气的语言,富有哲理性的思维,使我对于其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教育是没有用......

    读书有没有用[五篇]

    读书有没有用 ——莫小米 小个子,娃娃脸,30多岁的快递员,在写字楼里设点。如今快递业务越来越多,经常见他一车进一车出,蜜蜂一样忙碌的身影。每天准点收件,像时钟一样守信。写字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