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没有用的》优秀读后感1200字

时间:2019-05-15 11:2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优秀读后感12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是没有用的》优秀读后感1200字》。

第一篇:《教育是没有用的》优秀读后感1200字

我们的一生都将与教学为伍,《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愿意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思考过。假期里我读了林格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所获颇多。

(一)学习贵在引导

大家应该都读了孩子扔石头的故事。孩子们一开始无论如何都不肯停止扔石头,结果后来主动让他们扔,甚至花钱让他们扔,他们反倒因为钱少不扔了。这事说来好笑,但深思起来又令我们反思。如果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外力来逼迫学生读书,那么无论是威逼还是利诱,时间久了,他们总会腻。无奈之下的学习,效率可想而知。我们总是恨铁不成钢,面对那些无论如何也不肯学习的孩子感到无可奈何,孰不知,他们的心里也是无可奈何。学习对他们来说难于登天,他们没有尝过学习的半点乐趣,这种情况下还要做出一副认真学习的样子来,真是苦不堪言。所以要想让我们的孩子喜欢学习,还要让他们能够品尝学习的快乐,读后感《《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就像林格老师说的: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复成功培养天才,反复失败培养庸才。我们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都会有偶尔进步的时候,如果这时,我们对他进行适当的表扬,他们的学习劲头会比以往足。这样就有可能创造第二个进步,再次进行表扬,如此学生的心里就会始终洋溢着自豪感,成绩也就慢慢好了。道理我们都明白,可是我们到底又转化了几个这样的学生?

(二)学习习惯是养成的德国人的整洁习惯是出了名的。在那里,即使是一个醉鬼,在头脑不清的情况下,他也会记得将手中的酒瓶扔进垃圾桶,不能不令我们惊叹。可见,好的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林格老师说过:人的素质是逐步养成的,而不是教诲而来。我想这应当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就连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都毫不犹豫地认为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所以好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也不能指望学生带着好习惯而来,那么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任也就落到了我们的肩上。我们应当怎样做呢?

拿我自己来说。我喜欢吃水饺,当然也想学,可是当我第一次把水饺包出来放到面板上时,妈妈就说:“你看你包的,馅太少,形状太难看,还是别包了,去一边玩去。”下一次还是这样,年复一年,我到现在还是那样包。可见,我们学习一件新事物时,第一次非常关键。用到教学上,也就是说,新课是最重要的,新课学得好,会在学生心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对以后的复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新授课的设计。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说到底,坚持到底最重要。长期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一种习惯的养成也是这样。我们要求学生坐端正,可能学生第一天觉得新鲜,能够做到;第二天还有新意,也能完成;可是慢慢的,一星期,一个月,一年…往往就懈怠了。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要想完成,首先就要戒掉我们身上的种种浮躁之气。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结尾:有时候,我们离成功仅一步之遥,但如果不善始善终,就很可能使那小小的一部成为无法逾越的距离。成功就在于每一天的坚持。

第二篇: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优秀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让我的假期文化生活丰富了起来,因为此书作者林格先生大气的语言,富有哲理性的思维,使我对于其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和很多人一样,一开始我是被书的题目所吸引了--《教育是没有用的》,我们做教育的如此辛苦工作,难道都做了些无用的功夫吗?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并非像题目所说的那样,其实书中许多观点是值得深思的。下面我就把读书的些许感想和大家共享。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是鞋子去适用脚,还是脚去适用鞋子?让脚去适用鞋子,难免重踏“郑人削履”覆辙,肯定不可取。那么,只能选择打造适合脚的鞋子。

然而,我们在打造“鞋”时候,并没有尊重过孩子们的意见。我们总在以是否听老师的话为标准来评判学生,总认为学生的作业不合我们的要求,总觉得他们上课没认真听讲解…这种一切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不就是在拿我们自己看来适合的“鞋”往孩子的脚上硬套吗?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珍视孩子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细心发掘孩子的潜能,充分发挥孩子的特长,了解孩子发展中的需求,帮助每个孩子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确立发展方向,建立自信,这样才能打造一双真正合孩子“脚”的“鞋”。

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先天的素质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个体间有差异存在也是很正常的,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消除这种个体差异,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读后感《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更具特色的人才,这才能是真正的教育。

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确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理念,全力打造适合孩子“脚形”的、能伴孩子自如行走的“教育之鞋”,我们的教育就会焕发勃勃生机。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二

放下自我,敢于“装傻”

佛经里说:“放下执着,就成为阿罗汉,放下分别,成为菩萨,放下妄念,成为佛。”这对与我们的教育来说是用重要启迪作用的。

教育者要保护孩子的自主性,关键是放下自我。五千年的文明,倡导师道尊严。我们曾经看到,许多教师,他们学识渊博,在学生面前俨然就是权威。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威,他们要求学生服从。学生在权威面前,只有听命,没有自我。试想,这样的氛围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哪来的自主性?因此,聪明的教育者,要学会“装傻”,这是放下自我的第一步。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面临一个难题的时候,我们不要急着去说答案,而是给予孩子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甚至是“装傻”,让学生来帮助我们。在许多名家、大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见到的是这样“大智若愚”的教学智慧,看似一个不经意的“装傻”,却让课堂的主人--学生爆发出无限的潜力。这样,虽然在孩子面前暂时丢了一点“面子”,但由此换来的是养成孩子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知识和智慧的能力。作为教育者,我们何不做一回“傻子”呢?

在细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味干巴巴的对孩子强调自信,只能让孩子感觉紧张,或者盲目相信自己,不顾真实状况。自信有可能变成可怕的自大、自恋。自信的来源是孩子在你的指导下,完成了一些他之前不认为自己能完成的事,或者实现了一个向往已久的目标,那么自信的疏导和建立就会水到渠成。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树立自信。最胆小怯懦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也会做得很好,也许在常人看来这微不足道,但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乃至夸张的表扬鼓励。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更要对孩子在实践中所做的任何一点努力和克服微小的困难都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并尽可能地让他们尝试成功,因为成功感是建立自信心的动力。我们应该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允许孩子尝试错误,放手让孩子去想,去做;只是在过程中注意指导,多提建设性的意见。

教育不是没有用的,当我们教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当我们让孩子们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当我们既为孩子的现在负责--让他们充满自信的健康成长,又为他们的明天负责--让他们的未来幸福和谐时,教育才是真正有用的,教育才能真正地为孩子服务。

第三篇: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模版)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最近读了我国着名教育家格林先生写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书中内容不仅有高度、深度,有震撼力,同时也给读者展示了许多教育试点的成功案例,细细品味,印象深刻,深受教育和启发。

书中的很多教育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要花功夫的。如果只能生搬硬套,不能理解和融会贯通,也就是不能悟出里面的内涵,那也是做不好的。“学习是人的高级本能,是不需要教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既然教育没有用,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中呢?我谈点体会:

一、保护孩子的主动性

书中第一章《教育之困》中讲到的“摁着牛头吃草”的故事中讲的是什么拴住了这头牛呢,是小小的木桩吗?不!拴住这头牛的不是木桩,而是由木桩形成的心理枷锁。一厢情愿地强化孩子的自我控制,置他们的主动性于不顾,孩子就会像那头被小木桩拴住的牛一样,小的时候想拔木桩,拔不动,等到长大了,有足够的力气去拔木桩了,却已经没有欲望了。

当代教育者的最大困境其实就在于“摁着牛头吃草”,一厢情愿地训练“牛嘴”要张开多少度、如何吃草,岂不知“吃草”是它的本能。这样强硬和机械训练的结果是“牛”很累,教育者也很累,教学的效能却极低。过去几十年,教育者长期执着于为孩子设计的教育方式,实际上是对孩子主动发展的一种人为控制。变“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是当前教育走出困境的唯一通途。

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孩子的主动性。我们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更为重要,更应引以为戒,不能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教育设计,迫使孩子们就范,忽视甚至控制了人的主动性,而进行被动教育,造成孩子对学习产生消极抵抗的心理,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孩子。

二、激发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人生普通但神奇的“方向盘”,对人的知识的增长、智能的提高、情感的调动、品格的形成、潜能的发挥等,都起着巨大的作用。从社会角度来看,兴趣是爱学、会学的重要基础,是终身学习的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

书中讲到激发孩子的兴趣,有三种思路:“一是感觉引导,二是降低难度,三是协助孩子发掘学习的快感。”

在《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一书中,有一个顽皮的孩子向老人扔石头的故事,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扔石头是出于内在动力的驱使,扔石头让他们觉得新奇、好玩、冒险,因此,那位老人越管,他们就越逆反。可是,从老人给他们第一笔钱的时候,这些孩子扔石头的原因或者说动机就发生变化了,他们所做的事情再也不是源于兴趣,而是从内心的渴望转变为外来金钱的刺激,当外来的刺激变得越来越小、甚至消失的时候,扔石头的行为也就失去了激励因素,其结果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可以从中洞见孩子内心变化的基本线索,这也是吸引孩子从内心里出发爱上学习的基本线索--感觉引导。当孩子感觉到学习是为了别人,无论是满足家长还是老师的要求时,学习的动力就会降低;当孩子的学习能满足自己的好奇,能收获美感和满足感,不用别人催促和监督,这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孩子不爱学,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尝到甜头。而让孩子尝到甜头的唯一办法就是减少知识总量,降低学习难度,使孩子不断获得小成功,尝到小甜头。在学习过程中,把一个大目标科学地细分成若干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每实现一个小目标,就得到一次激励,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复成功培养天才,反复失败培养庸才。人不是一步登天的,而是在不断获得“小成功”中聚集成就感,从而走向“大成功”的。如果学习的目标太高、难度太大,孩子努力了还达不到,失败几次之后就会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理想的学习是“站着坐着够不着,跳起来正好”,不断尝到小甜头,才可能逐步走向最终的成功。

三、给孩子说的机会

格林在书中说道:“在课堂上,教师如果尽可能闭上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孩子,也是教育行为转变中的一个关键。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的场所,但同时也是孩子吸取知识的场所,需要的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而不是老师在台上高谈阔论,孩子在台下死记硬背。老师说多少、孩子记多少的学习是机械的,孩子充分思考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

好问、好说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剥夺孩子说话的权利。要让孩子学会“问”而不是学会“答”。课堂上我么美好更应该引发孩子“问”、“说”的兴趣,交给孩子“问”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灌输,只关注结论,忽视学习的体验过程。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有时需要等待,需要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心态和方法去品味教育、反思教育、探索教育!

第四篇:《教育是没有用的》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和很多人一样,一开始我是被书的题目所吸引了——《教育是没有用的》,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天天起早贪黑地辛勤工作,为了能把我们的学生“教育好”而心力交瘁,这些难道都是无用的吗?

教育,毫无疑问是有用的!但为什么会泛起“读书无用论”?我就谈谈我的看法。自1999年教育部开始实行“扩招”以来,从2000年到2005年,我国大学扩招了本专科生1000万人,而且教育部表示5年内中国大学将再扩招438万人。如此庞大的就业需求社会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消化?再加上我国目前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这直接导致了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我们不否认当年教育部实行扩招的初衷:国民的受教育程度的确能反映一国的综合国力和全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但是,这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民众所受到的教育必须是能够保证质量的,不能单靠提高数量。然而,反观今日,大学唯利是图,办学质量低下,学术腐败,职称官僚化,大学生素质低下,弄虚作假......这样的教育即使提高了入学率,有何用?!

高等教育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的,不可盲目拔高,更何况我们的起点如此之低,良莠不齐。扩招导致了大学唯利是图,大量吸纳不合格分子,教师“思钱不思业”,这些直接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90%的大学生按照正常标准衡量都是不合格的!有多少在校大学生只是为了得到那一纸文凭???

就业率下降是持“教育无用论”者最有力的借口。你很容易想象,辛辛苦苦耗费四年青春和大量资金换来的只是一张被推来推去的文凭,游荡社会。换了谁都会对读书产生怀疑!“只有读书才会有出息”,这是多少父母对一颗颗懵懂心灵的教诲,可现在父母的殷切期盼得到的却是失业再失业。回想起当年“宁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的决心,有多少父母的心凉了下来!

感悟一:是教育去适应孩子,还是孩子来适应教育?

就说我们小学,你说我们教育孩子,并没有尊重过孩子们的意见。我们总在以是否听老师的话为标准来评判学生,总认为学生的作业不合我们的要求,总觉得他们上课没认真听讲解„„这种一切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不就是在拿我们自己看来适合的“鞋”往孩子的脚上硬套吗?

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确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比如我们的大班额,人多的得七十多个孩子,可是林格最理想的班级的人数是十五人,这相差的也太大了。

在各种教育改革方案中,降低每个老师所负责的学生人数目可以说既简单、又好,因为和其它教育改革方案(例如举办教师测验、推动学校公办民营、或发教育补助券)不同的是,缩小班级规模很少受老师或者家长反对。美国很早都已经将降低班级人数定为教育政策,而且在过去几年中,也已经投入数十亿美元的经费在上头。同时,加拿大、澳洲、英国教育界,也都大声疾呼应该缩减班级规模,甚至连日本都不例外,而日本中学生的成绩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然而,实施小班制确实有一个明显的缺点:要花很多钱。因为这样一来,就需要更多的老师,可能也需要更多的教室、黑板和其它各

种教学设施。相较之下,其它教育改革方案的花费(例如举办教师测验,或提高教师薪水,以吸引优秀人才投入教职),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另一方面,如果小班制确实奏效,将创造出庞大的经济效益。比如教育水平提高之外,还会带来很多好处,例如,由于国民知识水平提高、身体比较健康,医疗花费和生病的时间都会减少。大家上班的积级性高啦,创造的效益也会高呀。

此外,在小班里,老师也比较能鼓励学生讨论,指定需要书写的作业,同时更仔细的检查学生作业。换句话说,小班制能不能发挥效益,有很大部分要看老师能不能改变教学方式,以充分利用小班制的好处。最后,有些分析家相信,低年级学生在小班中较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出较高的自尊心,而且他们从小班中得到的好处可能可以维持很多年,即使学生后来回到一般的班级上课,都不会改变。感悟二:不要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价值观。

教育就是生长,这就意味着生长本身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并没有其他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做出成就之类我们耳熟能详的教化,其实并非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者,尤其是家长的强大期望。这些目标,原本应该由孩子去规划,但是现在教育者更喜欢做的事就是,替孩子设计好了未来,然后要求孩子去实现这幅图景,这恰恰是对教育本质和孩子天性的劫持。

有不少老师是爱孩子的,一切以孩子的发展为第一前提,可是却得不到孩子们的认可,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企图以自己的个人意愿,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如孩子们喜欢看“快乐男生”“超级女生”“快乐大本营”等娱乐性较强的节目,对于新闻联播等时政性强的节目则是敬而远之,老师则认为喜欢看这些娱乐节目是浪费时间,不提倡,或是明命禁止。师生间因为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个人体验不同,在价值观,审美观上有着巨大的差异是难免的,可是有部分老师和家长不仅不能以平等眼光来看待孩子们的偶像,还要以打击孩子们的心目中的偶像为第一要务,期望在孩子们心中摧毁一个价值观后,建立起自己想要的价值观。这种做法常常是得不偿失,不但孩子们不接受老师和家长的价值观,还会以对着干为乐。

在这一方面林格先生认为,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而发现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其中包括两个层面的尊重:一是高度尊重孩子的发展权利。与成人一样,孩子具有生存权、发展权,等等。二是高度尊重生命的发展规律。我认为这两个层面的尊重,正是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之道。

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偶像,说明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今后我想要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而他的偶像就是他的答案。当然他们因为自身生活经历,社会阅历的局限,在偶像的选择上难免有不妥当的地方,可是这些都是可以引导的。我个人认为,在价值观方面,作为老师可以不赞同孩子们偶像,但是你不能打击他们的价值观,更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们身上,只有尊重了他们的价值观,你的意见才可能

被孩子们接受,这样教育才可能继续。

以上是我读书之后的一点个人体会,有不当之处还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五篇:教育是没有用的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于英杰

《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把教育和教学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用“教育”涵盖了几乎全部办学行为,包括教学。而教学问题,据说均可沿书中所指路径一一打通,不禁令人深感玄虚之至。至于此书将“颠覆现行教育观念”、“化解全民教育焦虑”、“拯救孩子,解放家长和老师”诸说,尤有忽悠之嫌。

内行人都明白:教育,主要关注学生生命培育,教学则以培养其学科能力为己任(它也关注生命培育,但非“主业”)。前者偏重人文,后者注重科学,二者有着不同的理念、方法、流程、艺术手段和目标指向等。据此,书中诸多论说对教学是无意义或基本无意义的。

比如考试,该书特别强调“素质好,何愁考(中高考),为了好,偏不考(过程中的统考)”,并认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瓶颈就在于区域性和学校统考„„管理者往往借助这种评价方式防止质量下滑,实现教育活动主体之外的人对学习者的把握和监控,从而使所有教育中人疲于被动应付,失去了激扬生命主动性的改革热情”,因此,“关键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下决心取消平时的统考,以中高考终端考试为目标”。这就有两个问题需要探讨:其一,所谓“素质好”的标准是什么,内涵是什么,该书并没有告诉读者。我们知道,孔夫子门下尚且“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可见人的“素质”不可能一样“好”。既然如此,那些素质“不好”的学生面对高考怎能“何愁考”? 又怎能做到“为了好偏不考”? 学校必要的、阶段性考试对这些学生、包括所谓“素质好”的学生又有何妨? 其二,现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一般是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考,其实替代了学校期中期末考试。可见,即使教育行政部门不统考,学校也必须“自考”。这

种正常的期中期末统考何罪之有?何必欲除之而后快? 学校以统考“实现教育活动主体之外的人对学习者情况的把握和监控” 错在何处?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总得有起码的、最基本的考查手段,这是教育之必需。在强调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们怎能革了正常统考之命? 取消统考,即可“化解全民教育焦虑”?

统考无罪。恰恰是泛滥成灾的月考、周测验、单元测验等让学生苦不堪言,恰恰是作业太多,许多作业太无意义、太无聊让学生不堪重负,恰恰是因学业负担过重、体育锻炼时间太少使学生体质体能下降。这些亟待强力关注的热点问题,该书却忽略了。所以,无论应试教育也好,素质教育也罢,取消统考,只让学生天马行空,中高考时潇洒走一回,这种只问结果不管过程、闭塞眼睛捉麻雀的“教育”,岂非幽天下之大默? 自中高考恢复以来,有谁听说哪一所学校哪一个学生“为了好偏不考”? 西方许多国家崇尚教育自由,但又有谁听说哪个国家取消正常考试? 更何况,该书不是也承认“学生时期的核心竞争能力是成绩,谁的成绩好,谁就是胜利者”吗? 没有统考,哪来成绩?书中特别强调“越是聪明的人越是要下笨功夫”,并言之切切号召“聪明人”做“有决心下笨功夫的愚公!”(叹号为原文所有),然后,隆重推出本书作者“经验”:当年“学文科,曾经把历史教材抄过7遍”,“抄过7遍之后,发现很多历史上的细节题目都可以轻松答出来”。呜呼哀哉!果真如此,那么,其一,作者显属“素质好”的聪明人无疑,聪明人尚且甘做“有决心下笨功夫的愚公”,那些“非聪明人” 的“笨功夫”该下到何种程度? 他们该如何去“激扬生命主动性热情”?他们在取消统考的情况下该怎样去面对高考? 其二,把历史书抄7 遍,若是老师的硬性布置,那这位老师必定是疯子。如是自愿,那作者堪称“勇士”无疑。因为不管如何,这都比“教育中人疲于被动应付”更残酷、更可怕、更令人毛骨悚然。其三,以“抄7 遍”作为“经验”

加以宣扬,那我们是否也要让学生尤其是那些素质“不好”者把政治、地理、语文也抄它个天昏地暗(据说,许多年来许多老师就是这么做的,许多年来许多学生对此深恶痛绝)? 该书宣扬这种“经验”,宣扬“越是聪明的人越是要下笨功夫”,到底想要说明什么? 说明这样即可“激扬生命主动性热情”?这样即可“拯救孩子,解放家长和老师”? 岂不又是幽默一场———当今许多人把“拯救孩子”越喊越时髦,搞得我们这些听众反倒越听越糊涂了: 我们到底该怎样去“拯救孩子”?

与该书主张不同,我们提倡,越是聪明人越是要学会下巧功夫,要让青少年一代在科学的教育中少一些“笨愚公”,多一些“蓝精灵”,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所在、希望所在,这才能“激扬生命主动性热情”!

更有趣的是,该书在“作业的阶梯”部分,特意列出完成家庭作业的“五级”要求:认真完成、提高效率、自我评审、经验作业、发展作业。这五级内部又有十分复杂的程序和十分严格的要求,然后作者说,完成这些作业,必须“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精神”,“不仅需要孩子持之以恒,更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要持之以恒,”否则,“都是没有意义的”。人们不禁要问:对绝大多数未成年孩子而言,完成这繁琐的五级作业,如果离开老师和家长持之以恒的监督检查,他们凭什么精神能支撑下去?这不同样令其“疲于被动应付”?这五级要求(加上“抄7遍”)下的“教育”,如何能“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实现“以心灵感应心灵”的教育? 又怎能避免书中所云“孩子的本性不愿意感受到有人在教育他,当孩子意识到他是在受教育时,教育的意义就已经失去了”? 教师和家长捆绑在一起的这种“教育”,正是一直深受社会诟病的错位家教陪读!它如何能“拯救孩子,解放家长和老师”? 该书又何必悲天悯人,大喊“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太累”?书中还特意谆谆告诫学生:必须“要像考试一样去完成这些作业”。

人们又是一头雾水:其一,所有统考全无,学生何处体验“考试”之感? 其二,学生天天置身于考试的心理环境中,何谈学习之乐?书中一直呼吁唤醒孩子的自觉,可任何一位一线教师都会再明白不过:老师有什么样的魔力,能唤醒本来就缺乏自控力的未成年孩子,每天像考试一样地完成平时作业这种“自觉”?可见,上述种种“教育”,恰恰是该书所抨击的“教育实践在孩子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 的最真实的写照。据此,我们必须指出:

教育是一件严肃的事,是一门科学。不是普天下都可以对教育指手划脚的,只作一些“调查”、搞一些“座谈”者不可以,不长期踏实工作在教育第一线者不可以。解决当下中国的教育问题,需要冷静和理性,需要极具价值意义的教育实践和理论建构,它排斥浮躁和喧哗,拒绝虚拟和随意解构,而忽悠更是教育之大忌。只要存在高考,统考就是必需。统考,关键不在取消而在适度。我们要口诛笔伐、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是滥考(考试次数多)和烂考(命题质量差)高考时代,“为了好偏不考”,断然成不了教育的经典话语,因为它缺乏内涵和典型性。诸如“教育是没有用的”此类调侃,可以是一线教师针对某一“劣性”顽童偶发的牢骚,它绝不应当成为教育论著堂而皇之的书名。若是,则有哗众取宠之嫌,而哗众取宠正与教育水火不容,应大力排斥。教育论著需要严谨和缜密,切勿处处矛盾而不能自圆其说,切勿令人疑窦丛生而失去应有的公信力,它靠实力取胜,鄙视用廉价的溢美之词里外包装。如果论及实验成果,更要用翔实的过程和数据说话,否则,便不能取信于众。在出版物泛滥成灾的今天,我们呼唤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们要耐得住寂寞,淡化功利,留一片教育研究的蓝天碧野,则于国于民,善莫大焉。

下载《教育是没有用的》优秀读后感1200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是没有用的》优秀读后感1200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是没有用的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书笔记 摘抄内容: 卢梭说:教育就是生长,这意味着教育本身的目标就是生长,而并非其它。从另一个角度说,学习是人的高级本能,是不需要教的,教育是没有用的。 真......

    教育是没有用的

    为提供给孩子一双合脚的鞋而努力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我刚拿到《教育是没有用的》这本书时,第一感觉就是奇怪,教育怎么是没有用的呢?于是便怀着好奇心去拜读,感觉不错,......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书笔记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书笔记 “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者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之‘大用’,此为教育者的幸福所在”,从书中找到的这一句也正是我对这本书名为《教育是没有......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推荐5篇)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三角塘小学韩雪 看完《教育是没有用的》,有一些收获,一些想法,一些感悟。 感悟一:是教育适应孩子,还是孩子适应教育? 老子曾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心得

    谁在毁坏孩子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心得体会 “谁在毁坏孩子的想象力?!” 当手中的书页翻到这里时,我冷不禁打了 寒颤,林格先生那掷地有声铿锵的话语抽打着我„„教师、难......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心得体会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心得体会 偶然的机会,在某中学看到“学生是脚、教育是鞋”的条幅,联想到著名教育家林格先生新近出版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些许思绪涌动,陆续记下,望能......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这几天中午在我姐家吃饭,也忘了是我的推荐,还是我姐自己买的。她的床头放着林格著的《教育是没有用的》的一书,我又翻开看时,真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它......

    优秀是教出来的读后感1200字

    第一次听到《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怪怪的,优秀当然是培养出来的,这本书到底想要说明什么呢?于是冥冥之中就对这本书充满了渴望。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